下一个转角范文

时间:2023-04-11 09:1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下一个转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题记

天是黑的,乌云是密集的,四周是漆黑的。我独自一个人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徘徊着,已没有勇气再踏出一步。

阴冷的风“呼呼”地刮着,我裹紧了自己。无助、恐惧、害怕瞬间包围了我。这一刻,我鼓足了勇气,摸索着向前走去。

每踏出的一步,每转过的一个角,都显得那么的艰难,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我几乎是蹒跚地前进。不知走了多少路,疲乏让我忘了恐惧。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新理念;积淀;整合;生存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意义建构

根据新大纲与新教材的特点和我们在数学教学教研实践中的探索,认识到要达到新大纲确定的教学目的,就要在教学中尽快实现“四个转变”。

1 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什么是教育?“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教育的积淀、精华、永远不会忘记和长期起作用的东西。数学教育的最深沉的积淀是什么呢?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策略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深度地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方可获得的东西,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数学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直至生存方式,以此来体现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是唯一学业评价手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几乎成了教学管理和教师们教学的定势的评价行为,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2 课堂教学以演算题目为重点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状况是:多数教师给学生布置成套的题目进行模式化训练,数学应用的意识不强,即使由某些应用似乎是被迫的,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还停留在口头上。新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反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数学课堂教学应把重点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来。

数学能力一般由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建构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等组成。其中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包括了对数、式、数学符号、数量关系、对数与式变换的认知;对空间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实物与图形的互相转化、图形中元素的认知;对命题结构、论证的一般方法的认知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问题的识别、分解、转化能力、解题的探究和监控能力等。建构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包括掌握已知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来理解与解释客观事物等。新大纲中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隐含在以上的数学能力之中。夯实“双基”固然重要,但要与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进行,不能认为必须有了前者才能进行后者,否则导致二者割裂,不能互相促进不利于二者的共同提高。从数学教育的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重点。

3 由教师的讲解灌输的教学转变为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协商和意义建构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当用情节、背景真实的问题引导出所学的内容,通过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教师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互动学习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协商和意义建构等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材中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讲解知识的手段,而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合作学习和共同探究的认知工具。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教学要素都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成为新的角色。

4 教学媒体要从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存在不少弊端:

⑴运用目的不明;大多数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很少运用多媒体,甚至根本就没有运用多媒体,但在各类教学技能比赛或观摩评优教学中才运用多媒体,以为这样才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究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喝彩和好的评价。如果一堂课没有用现代教育技术,纵使教师用“新”的教学方法讲授的再精彩、发人深省,也是难以得到认可,获不了奖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⑵用多媒体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力;多媒体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但应当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想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试图利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⑶多媒体被误用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虽不排斥辅助教师的讲解,但其终极目的应指向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它应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辅助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教学。

⑷花哨的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和教学艺术;现在许多课件是越做越好,画面内容丰富多彩,甚至于声图并茂,动静结合,像演电影一样,美其名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卡通动画画面。结果片面追求课件的视听效果,没有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这样的课件不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冲淡了教学主题,而且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集中到需要关注的蕴涵着潜在数学内容和关系的对象上。

篇3

[关键词]高职;跨境电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100-02

一、跨境电商发展迅速

跨境电商是拓展海外营销渠道、扩展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外贸快速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跨境电商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海关总署在上海、重庆等城市开展试点。2013年7月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扶持跨境电商发展的“国六条”。2013年8月出台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和2014年1月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对零售出口型企业在海关、质检、税收、外汇、支付和信用等方面制定了相应法规。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让政府相关部门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的交易信息实现了共享,拓宽了境内消费者通过正规方式购买境外商品的渠道。

在政策支撑下,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013年我国传统外贸增长率不足10%,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同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部分)交易额为5425亿元,30%以上的年均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大国。商务部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现有电商企业平台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20万家。大量传统外贸公司、制造企业和本土品牌供货商蓄势待发,积极准备投身跨境电商领域。跨境电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模式已成必然。

二、跨境电商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

通过对58同城、赶集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招聘网中50家企业的调查,以外语外贸为关键词,搜索出相应的招聘信息,然后进行整理,企业对外贸人才所需的岗位主要有三种:外贸业务员、外贸电商专员和跨境电商专员。

三种岗位的职业要求是复合型的,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包括对于产品描述的写作能力、与买家在线沟通的表达能力、阅读英文网站资讯,并获取有效信息、语音服务中基本的听说能力(一般要求CET四级,六级优先);二是熟练办公软件的操作,特别是EXCEL的运用;三是电子商务技能,包括网店运营基本常识,流行电商工具的使用、商品拍摄及photoshop图片处理,Aliexpress、Amazon、Ghgate、Ebay等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与管理;四是国际贸易及综合拓展能力,包括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国际商务礼仪,会展策划,海外仓储及交易风险控制纠纷处理等。

三、迎合跨境电商需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存在紧迫性

跨境电商在国内的兴起,使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压力,急需跨境电商人才,而国内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也急需大量相关人才加盟其中。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缺乏跨境电商师资。老师没有外贸经商经验,更无跨境电商经营的经历,面对营销理念、客户维护、产品推销等基本概念都是纸上谈兵。第二,缺乏相关课程的支撑。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一般是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外贸函电、报关等。跨境电商需要综合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而现阶段国贸专业基本上没有开设国际市场网络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

在为期两年半的学习计划中(第三学年第二学期通常为专业实习),怎样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实用的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是每一个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在为中小型企业电商解决人才问题的同时,也为学校的跨境电商人才搭建了锻炼、实习和就业的桥梁。

高职院校应大胆地走出去,引企入校。在合作中,可以考虑由一家或几家校企合作单位出资注册,企业提供真实的外贸商品,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在平台上开展一系列外贸B2B业务。参加这一项目实习的学生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完成企业注册后的相关设置、产品资料及图片的上传、产品关键词和产品描述等信息的完善并根据询盘回复买家等一系列工作,从中,可以了解更多的外贸商品知识;通过与国外客户的电邮来往提高语言交流水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注意实质性、可持续、多赢合作要素,企业的需求第一,学生需求和参与第二,还要考虑教师的需求和激励。

(二)课程改革

针对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人才和电商人才的能力,调整授课内容。要把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链链接,促进专业协调改革创新。

第一,要加强外贸进出口及英语口语方向的培训。跨境电商平台各阶段操作,从注册认证、商品、商品推广、在线沟通、交易确认、商品,到售后服务,都与英语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作为支撑。

第二,要着重向学生介绍主要的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及各自的特点,鼓励学生开网店,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来找问题。从过去教师让学生学的形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做指导。可以《跨境电子商务》、《外贸项目》等课程作为支撑。

第三,利用邮件营销,信息网络和社交媒体等进行营销。可以《客户开发与管理》、《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等课程作来支撑。

第四,增加跨境电商物流的相关内容。着重介绍四大商业快递、邮政小包、E邮政宝、国际专线和海外仓库等及各自的特点,教会学生根据交易产品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计算运费。可以《国际物流》课程作为支撑。

第五,增加《国际结算》中跨境电商的支付方式。跨境电商模式下,很多交易的数量小,频率高,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很多传统的国际贸易支付手段例如信用证,托收等就显得不适用于这些交易。所以,当前出现了很多适用于跨境电商的支付方式方法,与传统贸易模式的支付手段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赛证结合

高职院校应鼓励国贸专业学生参加跨境电商的各类比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可以学习最新的外贸知识,进而增强实践能力,带动并促进他们学习跨境电商的热情。比如“阿里巴巴全国高校跨境电商挑战赛”,在第一阶段的个人突围赛中,入围学生可以获得阿里巴巴集团颁发的具有较高含金量的个人等级证书赢,从而得企业和知名企业录用的机会。

(四)创业与专业融合

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提升国贸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创业、就业。

通过开设《外贸项目》实践类课程,以真实的项目为依托,以学生出单为考核标准,将专业课程与学生创业有机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电子商务时代外贸相应岗位就业的适应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培养一批创业者。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创业大赛,如“赢在广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大赛覆盖面逐年扩大,100多所高校,3000多个团队,70万大学生,广州市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更加明显。

(五)师资队伍建设

篇4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校 专业建设 五个关系

我们知道,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处理诸多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转型视角下,中职专业建设更要摆正自建与共建、集中与分散、稳定与发展、原则与灵活、区内与区外的关系,以全面提升中职专业建设的水平,为区域经济转型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一、处理好自建与共建的关系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拉近学校培养和企业用人距离的重要保证。然而,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单靠学校自身投入已经远远赶不上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速度,满足不了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谋求一种双赢机制,便成为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致力追求的目标。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应当凸显其特点和要求。

第一,合作双向化。即校企紧密合作,共同投资,共建计划、共建队伍、共建教材、共建课堂,实现双向介入、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第二,选址园区化。即在选择基地时,注重接近性原则,探索在区域工业密集园区建设实训基地的新路子,将实训基地建在园区、贴近园区、服务园区。第三,技术最优化。即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采用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使共建的基地上规模、上档次,成为本市乃至全省最大、最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和各类职业培训打下基础。第四,功能多样化。即实行产教合一,实训基地的设备不但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既有自己的产业产品,又有自己的实训空间,形成一种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氛围。

二、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在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中要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学校及其职能管理部门集中抓好专业建设中的设置、规划、制度、财力、平衡等宏观性的问题,而其中经常性、具体性和事务性等微观问题则由大类专业(科系)进行管理。在通常情况下,学校及其职能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规划、制度、财力、平衡四大看得见的手,左右抑或影响专业建设。在这里,规划是改革之手:对专业建设进行有利于市场的统一规划、协调和决策,让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制度是保障之手:制定和完善一批专业管理制度,让专业建设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财力是支援之手:通过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向专业建设方面倾斜,重点支持各级重点或骨干专业的建设,增强专业的有用性、适用性和针对性,让专业建设利益最大化;平衡是调节之手:对专业建设中的师资、基地、设备、实训、就业等供求不均衡的部分进行调节,进而达到比较均衡的理想状态。但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毕竟牵涉到校区、基地、师资、课程、设备、招生和就业等诸多问题,仅有学校及其职能管理部门的集中努力是不够的,形不成应有的合力,削弱了专业管理应有的氛围,专业的实际需要每每与学校的工作要求相脱节。因此,在专业建设中更多的任务只能由负责具体全面管理的大类专业或科系来完成。它的成效显而易见:有助于专业或科系的角色转变,即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包括参与招生、实习、实训、考证、就业等在内的全面管理;有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益;有助于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助于提高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接近性。

三、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上,其基本要求是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专业通常需要若干年的全面建设,包括师资、基地、教学、教材建设以及经验的积累等。很难想象,一个专业处于频繁变化的学校,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来,而且专业设置频繁变化,还会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由于职业结构变化、人们自身发展需要和招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学生、专业和区域的实际,随着区域经济、市场需求和职业环境的发展而发展。 转贴于

首先,在服务学生中抓发展。坚持一切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无论是目标的制定、模块的选定、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学生的择业、转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其次,在形成集群中促发展。由于单个专业力量单薄,且过于分散,形不成合力,难以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因此,在专业建设中,要注重专业集群的建设,即以一个核心专业为龙头或依托,派生出一些市场需要的相关抑或相近的专业,构建以核心专业为主、基础共用、分支较细但又紧密联系的专业体系。它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在基地、师资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牢;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优势,拓展或派生出适应新行业、新工种、新岗位的专业;能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幅射带动群内专业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能够保持适度的专业规模,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一批紧缺的技能型人才;能够形成专业品牌,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

第三,在主动适应中谋发展。把优质就业率作为办学的重要指数,紧紧围绕区域经济转型的目标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过程为导向,全面提高专业的市场占有率。在专业设置上,主动融人区域经济转型,提前设置或开设一批当地经济所需要的新专业;在专业调整上,主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需要,对专业进行包括场所、结构和人员在内的调整,让所没专业与区域龙头产业相一致;在专业设备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实训基地、按专业教学要求配齐先进设备来提高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接近性。

四、处理好原则与灵活的关系

一方面,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必须恪守服务性、适应性、效益性、发展性等原则,不要随意违背。另一方面,又要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灵活处理好专业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南于市场的千变万化,需求情况可能与预想不合,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具体地说要做到五个“活”:一是设置要活。不但可根据已开设的专业来建立一个职业群,确定几个相关专业,还可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和本校实际,推出新专业,组成新模块,真正按市场机制需求,灵活变化专业。二是层次要活。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技能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而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三是课程要活。课程内容必须随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企业需求的调整而调整,不断充实专业模块的内容。四是比例要活。把握好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课的比例关系,根据专业要求、工种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适当调整其具体比例。五是选择要活: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基础、精力、求职意向等选择模块和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五、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

篇5

关键词:多维思想;医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G641

开展医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时需要灵活变通,有时要求讲究原则,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有时可以按照一定的固有方法行事,也需要多方面考虑相关的知识问题,同时结合合理的方法开展工作,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法律角度

开展医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展现对医专学生的精神关怀,然而其内容必须将法律作为优先考虑原则。随着国家法治化的逐步建设,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给学校对学生展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学校必须将法律放在第一位,将法律至上这一原则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这就涉及到医专学校传统思想工作理念向新型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简而言之,所有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都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学校作为一个传播思想造就人才的地方,必须将法治意识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向学生引导与传播,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人格角度

学校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便是培育学生应当有的健全品格。好的品质人格是健全人格的基础,而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结构便是造就优良品质人格的关键。懂得洞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了解其变化规律与形成历程,会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容易不少。同时要考虑到学生身上的诸多因素,如自制力、情感、责任心、好胜心以及自身是否自信等。教书育人是高校最基础的工作职责,而这就要求要关注学生诸多方面的特性,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就是在建设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提高学生对外界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优良的品格素质。着手于学生的自制能力、个人习惯以及文化修养,学校应展开针对性工作或活动对其进行培养与完善,其目标就是培育出自强自信、注重集体、遵守规则纪律、诚信的当代优秀大学生。毕业后,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其品质人格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学习风气、文化素质氛围以及教学是否能得到外界的认可。所以注重学生人格塑造培养,就是在为医专学校所有的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医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绝不能敷衍应付了事,而是应该结合学生多方面的实际,对其进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引导与培养。

三、心理角度

首先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治疗或预防,其次对于心理正常健康的同学,使其在内心最大程度发展自己,促进自我身心的健康。这是着眼于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两个基本目标。而学校中进行心理思想教育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正常学生,所以医专学校的主要心理思想工作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并且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日益增多,学校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分化归类,疏通指导”的策略。首先一定要确保问题早发现,防止导致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在学生之间扩散传播,以免引起更大的问题。其次针对个别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仔细的沟通交流与疏导。就目前而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学生面临的事物不同,其心理环境也会存在变化与差异。

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可能因无法承受学习的负担而引起心理上的焦虑,或是对学习无法提起兴趣,有厌学情绪,也可能学习方法错误,导致学业难有长进等。同时还应考虑学生与外界的种种关系,如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与异性的关系等,这些可能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身方面问题,也可能是影响其心理的重大干扰因素,如学生的自制力、自信程度、自我性格等因素也都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可能影响着其人生的走向,作为教育者有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责任。而保证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

学校教育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希望与机遇,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多角度看待,由内而外理解并处理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朝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为社会提供品德优良、心理生理素质兼优的出色人才,是医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这不仅仅体现着一个医专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同时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社会甚至是国家的发展走向。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创新方法,相信在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国的医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战胜困难,走向更大的辉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水泥工艺;人才培养

目前,传统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工学分离”。它造就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分离,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以职业学校水泥工艺专业而言,教学模式大都以“学科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满足当前水泥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不适应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深化水泥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外延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使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主体、工学并重、多方参与,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促进学生有效就业的需要。因此,它在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以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积极地适应行业或企业,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而不能让行业、企业来适应学校。既要解决行业、企业所需,又能创新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

(二)应以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取向,以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为目的。

水泥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去向是现代水泥企业的各个生产岗位,主要培养的是水泥熟料煅烧工和水泥生料制备工。因此,本专业要培养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努力做到毕业后就能独立操作新型窑炉、磨机以及掌握各个巡检岗位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毕业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职业技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才能完成。我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做法是:

(一)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

近几年我校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1、以水泥企业主要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好是开发出学校内部教材,有针对性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2、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将水泥工艺专业分成“基础技术”、“岗位技术”、“拓展技术”几个模块,根据市场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1、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实例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本专业实习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导”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应当是在“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学做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我校在水泥工艺专业教学中结合水泥行业和专业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这样,前后相连,环环相扣,从而深度体现“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

(三)改革评价机制,实行弹性学分制

评价机制有着导向,激励功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支撑,为此,我们学校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时间学习,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间断,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上有更多的弹性,在企业顶岗不受时间限制。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为“工学结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工学结合的核心内容。为此,我校在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强化校内实训工作。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建设,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中,专业教研室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引入大量工作实例,摒弃脱离实际的实训做法,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真题真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的实训实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比如我校为了加强水泥工艺专业实训项目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专门建立了计算机工艺仿真模拟操作室。对水泥磨和回转窑常见故障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生产实际进行实训教学练习,还编写了配套的实训教材,通过针对性的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技工学校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此我校重点选择了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水泥企业作为我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总之,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坚持教改,不断探索,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就业市场,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尽管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曲折,但我相信工学结合这一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4 月.

篇7

平顶山学院自2008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学科建设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明确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辅以恰当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旅游事业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各个旅游管理机构的欢迎。平顶山学院于2008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目前为止,已有两届本科毕业生、三届专科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就业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观察招聘现场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旅游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自我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已进入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往往会出现后续工作能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实践能力不强,自我更新能力及沟通能力有限。这一情况也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培养具有坚实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自我更新能力、良好沟通能力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一、明确课程定位

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提高学生人文、文化素养的素质教育课程。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平顶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将大学英语课程与其专业发展特性相结合便可发现,该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应为基础必修课,但偏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地区旅游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需要。

三、完善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虽然只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本、专科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但由于如今旅游管理工作对执业人的要求较高,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听力技巧,以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英语交际场合。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相结合。

(一)基础课程设置

本、专科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基础英语课程,主要完成基础英语词汇、语法、语音、听说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高中英语三年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熏陶与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等。同时,开展网络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辅以第二课堂时间活动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

应注意的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英语语音课应融汇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尽早开始教授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既可以避免学生错误发音习惯的形成,又可以尽早为学生自我纠音提供正确的范本。词汇的学习应注意深度和灵活度。英语词汇往往具有灵活多变的含义及词性变化,应尽量为学生解释清楚每一个词汇的准确含义,避免学生对其一知半解,混淆使用。词汇的正确使用极大地关系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基础阶段英语课程还应注重通识教育,使学生在提高知识技能能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情商,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重重困难。

(二)专业课程设置

本科三、四年级和专科三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完成大学英语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与地理、历史、人文、艺术、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均有关联的交叉学科,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应注重多方面知识的培养。除了更加精深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知识外,深厚文化知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学习平台的立体化学习模式下,学生应被给以尽可能多的资源来了解和学习英美国家概况和英美社会风俗。只有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准确灵活地使用英语语言,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实践课程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内容是培养其听说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在提高学生实际动口能力的同时,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英语口语与旅游管理专业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将英语实例口语表达、英语语音和英语地理、历史短文融入到听说课程教学中。同时,听说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形式多变,灵活多样,总体应以实景模拟教学为主。例如,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选择一个旅游景点,借助PPT或图片投影,创造实景氛围,由学生自行设计导游路线、组织语言、设计游客群体,向班里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实景展示,完成一次模拟实训;也可以由教师播放一段视频,由学生用英语进行现场导游;亦或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锻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景点的主要特色,有针对性地做出路线设计,并快速组织语言,并最终能够用英文清楚、准确、风趣地对景点进行有效讲解。

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程度要高于理论教学。因此尤其是在专业阶段,应着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改变教学方法

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我校近五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观察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有着较强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对新事物接受较快,且沟通能力较强。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该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需求。

无论是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还是听说教程,教师都可以将学生设为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完成者。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对话练习,均可由固定人员的学习小组自主完成,教师从旁指导并对所给出的讲解进行点评。也可由各个小组间进行辨析,有较大分歧或困难时向教师求助。鉴于学生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还可让其就旅游管理实例进行竞赛式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无论是英语语言知识还是西方社会文化知识,都先有学生自行解决,实在有困难时,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避免他们因忽视公共课而忽略英语学习,又可以使他们在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制定具体计划和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

(五)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加入了较多的实践教学,故而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应被列入期末总评的考察指标。虽然我校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期末总评中有20%是由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但是实践表现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仅仅占其25%,也就是期末总评的5%。这一评价比例显然不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殊性,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应占到学生期末总评的30%。教师除了将学生每次参加实践活动的表现详加记录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高层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比赛,并对取得成绩的学生奖以更高的实践学习分数。对于部分不甚积极或不甚自信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发现其优点并加以发扬,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对其施以辅导,使其能够积极参加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

作为客观的评价体系,教师应注意评价过程中的公平性与一致性。可在学期之初就向所有学生公布详细的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表现加以说明,使学生相信并认可该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由教研室统一制定,并交由担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所有教师统一使用。这样才能保证该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公平性与一致性。

期末试卷是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命题时可将词汇、语法等英语语言知识与社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用其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回答关于社会文化及学科专业知识的问题。这样的试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也考察了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技能,体现了培养目标。

篇8

关键词:PBL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17-03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外贸人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其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必要的改革,这对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至关重要。

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PBL教学方法注重培养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习惯,能够助力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优秀外贸人才所必备的品质。所以,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经验。

一、当前本科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偏重理论,轻视相关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在强调掌握理解基本国贸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要求懂得怎样去进行相关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主要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基础理论,而涉及到诸如外贸综合实验、货运实验等这些实践活动却太少。虽然教师在理论上花了很大精力,学生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的理论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于外贸工作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根据一些中小外贸企业的反映,现在虽然学习国贸的大学生很多,但许多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外贸人才紧缺的原因。

2.必修课比例大,而选修课相对较少。国贸专业以培养外向型经济外贸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除了有人做国贸理论研究外,还需要许多外贸人才在外贸企业和政府机构从事外贸业务、管理和调研等工作。现在许多开设国贸专业的院校还是以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和专业共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为主,这些必修课比例太大,使得学生没有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岗位需求来培养自己的特长,大家都在学同样的东西。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却极少,这不仅不能根据社会岗位需求来进行差异化培养,也会让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减弱。像针对外贸管理方向的课程如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针对外贸实务方向的国际商务谈判等,很多学校都未能系统地考虑到,就算是开设了也是课时很少,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帮助甚微。

3.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经济管理学科是动态的学科,其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和改变。当前我国制度改革和政策方针不断调整,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化,国贸专业作为培养外贸人才的重要高地,其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紧跟时展需求。但目前国贸专业课程内容并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像海关、税收和外汇政策等的变化,都需要相关课程内容的及时同步。另外一些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和实务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也是少之又少,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无法与时俱进。现在许多高校的教材都是长时间不更新,教师也不能及时引进相关的最新知识,所以课程内容已相对陈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全面的监督与考核。当前,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情况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除了上课点名签到这些环节外,主要的成绩还是由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较单一,会使学生养成前松后紧的“突击式”学习方法,在考试前不积极主动学习,最后再临时抱佛脚。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工作以后的发展。国贸专业除了理论学习,还有许多操作性的东西,仅凭一张试卷是无法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的。对于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态度,还有其他诸如创新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衡量,这种考核方式是极其单一不合理的。

二、PBL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国贸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核心课(必修)和专业个性课(选修),还有关于贸易实务的实验教学,涵盖理论与实践知识。在PBL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带着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学生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等,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经过多年在国贸专业的教学探索,针对PBL教学总结了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提交中期汇报和课程报告。

1.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定一些具体的经济情境,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提出问题,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甚至进行创新的动力。学生们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愿意积极地参与解答讨论。

2.小组讨论: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独立的小课室进行讨论,一起协作和分工,根据自己准备的资料和问题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个问题中,学生们会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合最新发展状况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指出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3.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教师点评:小组经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在综合各成员的想法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讨论报告,形式为PPT,含文字和图片。在集体课上,各小组将展示讨论成果,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作为指导者和激励者,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讨论过程进行总结点评,对讨论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逻辑,拓展相关理论。

4.提交PBL报告:在完成所有的讨论之后,学期末要提交一份课程报告,是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课程报告是最能体现各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形式,需要小组在长时间内团结合作与不断思考,是对学生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检验。

三、构建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建立公正合理的多样化考核体系。如何掌握和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综合能力,对于PBL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核学生的方法一般是除了把上课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外,都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命题,期末的时候统一进行考试,按照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加权求和得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公平合理,但实际并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于国贸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而且要求内容紧跟时势,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和突击复习的习惯,不能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因而,应根据小组讨论情况、中期报告、课程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四方面的情况,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三个主要方面来进行考核,建立起一个多样化的考核体系。这样,教师对于教学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学生也会增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监督与管理。

2.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例。国贸专业应在强调专业共性的同时,从社会外贸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给学生多一些选择。目前国贸专业主要是必修课,对于一些个性化的课程开设很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强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国际经贸形势,开设一些诸如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报关实务和英文资刊选读等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课程,增加了学习主动性。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讲解的内容也会跟着做出一些改变,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提出一些当下热点国际贸易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些改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动性会得到提升。

3.拓展PBL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经验。PBL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要求也很高。PBL作为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涉及到多课程甚至跨学科的融合,因而教师的知识量、理论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重大。为了开阔教师国际视野,学校应尽量安排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加深PBL教学交流,在交流中获取前沿的知识。另外,国贸专业是重视实践的一门学科。一些教师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学校应通过多方式安排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获得实践经验,使教师能在工作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指导现实问题,从而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篇9

【关键词】教考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the re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three twos go hand in

hand -on professioal extended courses in terms of core curriculum system

Zhang Ping1,Wei Qin2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Yibin University Yibin Sichuan 644000;

2.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y, Yibin University 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The reformation of courses system which is called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is carried out in yibin university. By which, after a good reserch, is aim at helping impove the student's skills and knowledge in their professional field. Here is a series of summarization from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methods which is named “three two goes hand in hand”, that is, teching and examination go hand in hand, theories and practice go hand in h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go hand in hand. with these methods, hopefully,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ill be realized

【Key words】teching and examination go hand in hand;theories and practice go hand in h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go hand in hand

为了体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宜宾学院自2011年开始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专业核心课程就是讲每个专业具有基础性、原理性的,能体现该专业核心体系的知识点抽离出来整合而成的几门课程,这些课程称为专业核心课程,其余的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扩展课程 [1] ,专业拓展课程很多均为以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培养专业素养,专业扩展课程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中国改革报》曾高度评价了宜宾学院的核心课程制度,认为该制度的实施能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2]。但在核心课程制度下,专业扩展课程的学时数减少,考核方式由原来的考试变成考查,课程的实验课被取消。而这些课程多数都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体现专业技能的课程,却仅仅只有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没有实践的机会。为了适应培养方案的改革,如何保障学生的专业水准不降低;如何在减少了课时的情况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架完整性教学;如何在实施考查方式情况下,不降低考核标准;如何在没有实验课的情况下,完成实践教学。这是摆在专业老师面前的新的课题。完成提高或保障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核心课程制度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内容和环节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实践探索,在《生物技术概论》和《植物组织培养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上,总结出一套效果不错的“三为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1. 为学生掌握关键性知识点,实施教考一体化 教考一体化,就是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考核,解决了压缩了课时,但不影响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知识体系的构架完整性教学。

我们采用关键性知识点过关性教学的方式,即: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5-8个关键性知识点,进行课堂过关性教学。典型案例:

1.1 《植物组织培养学》中,根据给定的培养基配方公式,计算培养基各组分的用量的教学方法。以前曾经将课堂黑板上讲的原题考学生,全班只有3个学生全对。改革后,上次课结束时布置作业,下次上课叫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由其他学生纠错,结果这个知识点在期末考查时,绝大多数学生都做对了。

1.2 设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工厂化设计教学方法。由老师给出几种不同空间布局(如带转角房间、有过道的房间或者直线型的房间)的500平方米实验室房间,将学生分3组形成3个团队。由学生根据老师讲的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工厂化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来设计各房间的功能分区、装修、改造设计,绘制设计图。第二次上课时,每组老师随机抽一学生(注意是随机抽,而不是小组自行推荐,避免了不讲的人就高高挂起的情况)到台上讲该小组的设计理念、结果。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先由其它组的进行点评,然后老师点评,最后给出这一组的成绩。为得高分,本小组人人都会认真准备,其他组为不让被考核的小组得高分,绞尽脑汁去挑缺点,同学们提问题很踊跃、回答问题很尽心。台上的回答不了的,台下的人积极迎战,很是活跃。完全达到超过了预期的目标。

1.3 考核读书笔记教学形式:面对压缩的课时数,安排一部分易懂内容,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自学,随机抽学生讲解给全班同学听,老师给出成绩。

2. 为学生掌握实验实践技能,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放在实验室而不是教室上,教室上课主要讲授关于主要仪器设备的使用,母液的配置、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外植体的选择、无菌操作技术、试管苗移栽等内容,部分内容再通过教师现场演示,学生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表现给出成绩。这样就将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基本熟悉组织培养全过程,效果较好。

案例1:

接种操作。根据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给成绩;根据培养物的污染率给成绩。污染率高的成绩低,污染率低的成绩高。学生操作起来很认真。

案例2:

增殖和生根培养。根据丛生芽多少和生根率的大小来给成绩。丛生芽多、生根率高的成绩则高,反之,则低。学生为了获得高成绩都会积极的设计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规范操作以及定时观察等,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施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就是将教师自己的科研内容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的举例等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所讲知识分析教师科研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将科研带入教学是为了辅助教学[3],以科研需要带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1:在科研当中遇到的污染、褐变、玻璃花等现象让学生分析原因,以及设计如何在实验中避免这些现象出现等等。

案例2:实验操作中,尽量用别人没有做过的实验材料给学生做,培养查资料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试验设计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生物技术概论》和《植物组织培养学》均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施核心课程制度之后使得课时和实践操作均减少,而通过实施教考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三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来,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目前,参与性教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4][5],“三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均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汪明义.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1-22:30.

[2] 郑韬光.构建教育创新体系 培养“三心四能”人才 ――四川省宜宾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纪实[N].中国改革报,2012-11-21.

[3] 曾艳玲,张党权,谭晓风,等.《植物组织培养》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7(4):168-170.

[4] 张友福,王敏.大学常用参与性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2013,5:48-49.

[5] 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江苏高教,2006,1:96-98.

收稿日期:2014-06-24

篇10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在尊重社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以区域性产业发展需求为主导的技能型人才。就广西而言,“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建立生态文明广西”的目标[1];作为“北部湾战略”的重要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必然带动地产业、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快速进步;同时,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不断强化和提升。坐拥天下奇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蓬勃建设[2],每年一度的民族节日“三月三”、奇石节和广西园艺博览会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在城市景观、环境艺术、平面设计、民族服饰等方面形成对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巨大刚性需求。因而,高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和改进传统教育模式,真正成为育人的先锋。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高校每年都在倡导和鼓励教学改革,但大体上仍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教育、基础教育、专业课和基础技能课教育,以及短期实习实践等环节占据大约四分之三以上的学习时间。在信息化的移动互联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深入学习自己喜欢的方面,因此采用以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率不断下降。加上知识应用的滞后性,以及企业在选择用人时的经验优先原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往往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性甚至逆反心理,乃至形成“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因此高校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向培养实践型、能力型、创新型综合人才转变[3]。

二、校企合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及广西“十二五”规划中对“项目设计+综合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广西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在尝试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大胆实施教学改革,以“3+1”的教育模式与企业共同合作办学,以挂牌实习基地为平台,创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过程中对校方、企业和学生的监督、管理与测评体系,在安全问题、课程及教师结构调整、校企双方的成绩评估与认定等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取得良好的收效。

(一)选择合适的企业为合作伙伴。

正所谓“志同道合”,对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校企合作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必须以校企双方满意为前提。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讲是“功在今,利在后”的事情,不少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是非常愿意与高校合作的。我们选择合作企业的标准是比较正规、成熟,有实力且了解愿意致力于教育,尤其是对校企合作有充分的认识,最好是先前已有与学校合作经验的企业。从2008年开始,经过反复考察和对比,先后选择了江西南昌的迪卡传媒、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分公司、广东星艺装饰有限公司、广西视觉空间数码影像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送往企业实习学生达数百人。在双方相互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校方代表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到企业挂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基地。

(二)课程结构与时间的调整: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实践+项目。

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艺术设计涵盖城市景观、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动漫游戏、服装设计等方面,各行业的交叉融合更是将艺术设计的应用领域扩大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艺术设计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以其他本科专业的教育模式为参照,偏重于理论教育,不能与实践环节紧密对接,致使许多“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遭冷遇。据“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生毕业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仍有46%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5]。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课程结构与上课时间进行调整,一方面压缩理论授课时间,加大作业量,提高考核标准,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成“基础理论+基础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采用“3+1”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年的企业实幅提升实践课程的比例,力求“以能力为中心、以技能为核心,以岗位为标准”[6]的学习效果。

相较于高校的课堂式教学,企业实习的另一大实际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参与真实的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合作企业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准、特长、喜好及岗位需求,将他们安排到各个岗位,使其按照企业运行模式直接参与商业水准的项目创作,强化团体协作意识与能力,并接受发行商、市场、受众等各方面的考验。如此一来,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减少人员流动,节约企业成本,还培养符合相关产业未来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校企人才供需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亲历一线制作过程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预先适应工作环境。同时积累实战经验,洞悉行业发展动态与市场对求职者综合能力的要求,从而对自我有一个恰当的定位,或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为毕业后的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企业留任优秀实习生的举措也为很多毕业生解除了后顾之忧。

经验表明,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方面比普通毕业生高出许多。我校送到企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态度和表现较好,半数以上学生在经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训练后被委以重任,在团队中担任各创作版块的组长,并按照各人对企业的贡献获得实习企业不同程度的奖励,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自信心。这些同学在毕业三年内,约有三分之一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发展,在职位选择上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收入普遍较高。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就业领域对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是相当欢迎的,因为经过企业标准训练的学生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人际关系融洽,并且在教学方面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现非常出色。

(三)教师结构的调整:教师互聘,双导师制。

1.教师互聘。对企业人才资源的借用是校企合作的一大亮点。由于我们把学生大四实习期间的主要课程委托企业来开设,因此自然要聘请一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保证教育质量,我们严格把关,从合作企业有资质的高级技术人员中选择具有教师任职条件、有实践经验、会教学的人员,正式下发聘书,并提供教材、大纲等教学条件,按照学校外聘教师待遇支付薪酬。此外,我们还邀请这些外聘教师定期来学校为低年级同学做本专业的专题知识讲座,促进学生对企业发展动态和就职要求的了解。而实习企业也聘请高校的专业教师做项目顾问,参与或咨询企业的部分工作。这样既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又使校企双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2.双导师制。为了确保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创作,我们制定了“双导师制”。一方面学生在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的技术指导下,完成企业商业标准的作品制作,另一方面,学校导师在作品创意、设计要求与规范等方面加以指导。相较而言,企业一般比较重视作品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带来的经济价值,而学校教育则更重视作品的内涵与文化价值。“双导师制”既能保证学生作品的原创性、高水准,又能保证其规范性。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多赢”合作模式。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建立校企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为地方产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这样,不仅完善高校的教育职能,提高人才的输出率,而且大批综合能力较强的社会型人才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另外,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不仅对于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文化与专业素养大有裨益,而且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升对提高高校知名度、助推社会和谐稳定、正能量传递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苏燕.基于广西文化市场需求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研究[J].大家,2012(5).

[3]万长林.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2(1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http://.cn/Research/ShowWR?sn=10201,2011-06-09.

[6]刘灿国等.“教师+技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2013年广西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教发[2013]10号),项目名称: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