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3 02: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20-02
201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试卷命题从生物科学的基础出发,着重考查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一般方法以及获取处理信息的基础能力。
一、对试题的具体分析
(一)试题的双向细目表
考查内容 要求 难易度 分值 小计
模块 题号 课标内容 易 中 难
模块一《分子与细胞》 1 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Ⅱ √ 2 35
2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课标无此要求)。 Ⅰ √ 2
3 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Ⅱ √ 2
4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课标无此要求)。 Ⅰ √ 2
5 脂质、糖、核酸的类别关系。 Ⅱ √ 2
6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Ⅱ √ 2
7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Ⅱ √ 2
8 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Ⅱ √ 2
9 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Ⅱ √ 2
10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Ⅱ √ 2
31 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Ⅱ √ 10
32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Ⅱ √ 5
模块二《遗传与进化》 11 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Ⅱ √ 2 28
12 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 Ⅱ √ 2
13 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Ⅱ √ 2
14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Ⅱ √ 2
15 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Ⅱ √ 2
16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Ⅱ √ 2
17 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Ⅱ √ 2
18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Ⅰ √ 2
19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Ⅱ √ 2
20 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Ⅱ √ 2
33 概述伴性遗传。 Ⅱ √ 8
模块三《稳态与环境》 21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Ⅱ √ 2 37
22 描述体温调节。 Ⅱ √ 2
23 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Ⅰ √ 2
24 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Ⅱ √ 2
25 人体的内环境。 Ⅱ √ 2
26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Ⅱ √ 2
27 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Ⅱ √ 2
28 列举种群的特征。 Ⅰ √ 2
29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Ⅱ √ 2
30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Ⅱ √ 2
34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 Ⅱ √ 11
35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Ⅱ √ 6
(二)试题结构
从双向细目表可以看出,这次考试共有选择题30道,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5道,共计40分;全卷共计100分。选择题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各10道20分;非选择题31、32题考查模块一,33题考查模块2,34、35题考查模块三。三个模块的分值分别为:模块一35分,模块二28分,模块三37分。一、三模块分值略高于模块二。从难度看难中易比例为12:23:65,整体较简单。
(三)试题特点
1. 覆盖面广,注重基础,突出核心
本次的试卷与前两年相比有了更好、更合理的覆盖面,课标内容中包含的三个模块的核心概念体系基本上涉及。适当降低了模块二的比重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知识点不重复,模块一考查的重点放在光合作用过程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上;模块二考查的重点在遗传规律上;模块三考查的重点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及生态系统的功能上。2014年高考课标2卷非选择题考查点为29题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30题免疫调节,31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2题伴性遗传和变异。对比2014年高考题我们发现本次的试卷考点与高考试题高度一致,突出了核心概念体系的考查,这也是今后学业水平测试出题的方向。
2.突出实验,强化实验教学
试题中第1、6、10、28题均涉及到教材的基础实验。实验是生物课程中的重要一部分,一些学校安排的实验课课时很少,甚至不开实验课,关于实验的知识点,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结果,不仅是学生在解题时遇到困难,而且导致生物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第10题:
关于物质鉴定实验,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组别 物质 鉴定试剂 结果
A 蛋白质 双缩脲 紫色
B 葡萄糖 吡罗红 砖红色
C 淀粉 碘液 蓝色
D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本题考查物质鉴定实验中物质、试剂、现象的对应关系,对做过实验的学生来说,由于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各种颜色反映的结果很容易记忆,所以很容易选出葡萄糖的鉴定试剂为吡罗红,故正确答案为B。
又如第28题:
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不可取的是( )
A.选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样方的选取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C.计算各样方的平均值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调查植物均应统计
本题考查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的操作细节。此实验容易与群落丰富度的实验混淆,只有学生做过实验,才容易注意到调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调查种群密度时,只能选择一种植物做调查对象,而调查丰富度时,则需要调查样方内所有的物种。
3.关注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中第3、20、23、25题都是从生活中的事例、观点出发,落脚点依然在核心概念上。如20题:
滥用抗生素的国人被外国人不理解,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你认为国人的做法的弊端是( )
A.使抗生素的价格越来越高
B.抗生素使用量不断加大,病菌抗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C.抗生素诱发病菌产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D.抗生素使用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从国人滥用抗生素引入,考点落在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滥用抗生素的弊端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所以本题的答案为B。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也提醒学生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再如第23题:
某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损伤了神经系统,出现了语言表述不清,走路不稳症状,其他均正常,推测受损部位最可能位于( )
A.大脑、小脑 B.脑干、小脑 C.大脑、脑干 D.脑干、脊髓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知识点。本题从交通事故出发,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悉各级中枢的功能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大脑皮层是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所以不难看出本题的答案为A。
这些题体现了课标中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要求。
二、教学建议
(一)钻研《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注重基础教学
学业水平测试的难度较低,复习时间短暂,所以一轮教学的效率十分关键。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中分解出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备课,关注每节、每章和每个模块知识点的联系,从点到面,尽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课标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避免在一轮教学中只针对部分尖子生深挖习题的难度,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往往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知识教学,忽略了实验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从不开设实验课。从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必须注重实验教学,只有亲身经历过实验,才能关注到实验的基本原理、注意事项和实验现象,才能在作答时,不是死记硬背。学生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将课本中死板的文字,变成眼前活灵活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学校和教师必须克服困难,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从实验中亲身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应避免不开设实验课,或者将实验变为观看实验视频等。
(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知识应用
深化知识应用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应用生物学科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对日常生活、医疗、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而不是关注如何解决试卷中的难题。鼓励学生从多渠道获得信息,并将信息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崔永元的转基因纪录片、柴静的《穹顶之下》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高中生物学范围内找到相关知识。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更高,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更牢靠。
总之,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可能代替高考计入高考总成绩,而且是否合格关系到学生能不能高中毕业,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充分准备,积极迎考。
篇2
一、学业水平测试化学模拟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
依循当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卷的考试说明》、《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的自身规律,在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科学素养的养成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前提下,考查学生对过去一段时间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
二、化学模拟试题命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是保证试卷质量的关键;试题设计的知识、方法正确、情境真实,答案合理,试题表述科学严谨,无异议,且化学试题中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是积极向上的。
全面性:全面反映测试的要求;力求做到对学生不同能力层次的全面考察,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生产相融合、渗透,全面体现STS精神。
合理性:指知识的取舍要合理、恰当,内容有代表性,且突出重点和难点;试题难度要恰当,紧扣考试说明,适应学生实际水平;评分标准应简便、准确。
独立性:试题独立,相互不牵连。
三、模拟试题命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我认真研读学业水平测试的说明,阅卷评分标准,抓住说明所考知识的重点、热点内容进行适应性模拟训练,尤其对于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要在试卷中有体现,不考的知识点坚决不出现。简单说:“考什么,练什么”,如可以把一些成卷进行删减、调整、降低难度。以期把所应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的加以强化,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下一步的复习创造条件。
其次,制定学业水平模拟试卷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知道学生哪些知识掌握较好,哪些掌握不足,理论知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什么困难?通过模拟考卷,加以提高并从中发现依然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研究近几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的真题试卷及专家对试卷的分析,从中发现一些信息尤其是题目的呈现方式,各个模块的所占比例、难易程度,知识的考察角度,以及如何考察学生能力水平的题目并将其逐步渗透到模拟试卷中来,且考卷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也一定要与小高考极为相似,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要始终把握住模拟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解决。而不是通过一些难题、怪题将学生考倒,打击其信心!
四、命制会考模拟化学试卷时应注意的问题
1.模拟试卷的结构与题型、题量要与学业水平测试的试题保持一致
例如:2012年会考试卷中化学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分别为69分和31分,选择题23道题均为单选,那么我们在命制模拟试卷时也应按照这个分值和题型,这样才能起到“仿真“的效果。
2.注意试卷的整体难度和区分度
近几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卷的难易程度设计合理,都没有过易或过难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能较好地把握较难题目,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正常水平。我们在命制模拟试题时一定要注意试题的整体难度和区分度。
3.注意突出考查化学学科的主体内容,并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试卷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应注重阿氏常数、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共存、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用语和元素周期表等主干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掌握程度,对于化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应推陈出新,通过设置方式的改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等各种能力。
4.少用成题,多用改编题。
小高考是很少用往年的真题来考查学生的。因此我们在命制模拟试题时应少用往年的真题,而是通过改变条件、题材、题型、解答要求、思考方向等方式整合往年的真题,翻陈出新,用翻新题的好处主要在于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能避免死记硬背、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得高分。
5.试题命制好后要鉴定、复核、调整
(1)试做:估计学生完成这份试卷所需的时间,自己做一遍或让一位年轻教师完成,若控制在25分钟,则学生可70分钟之内完成。
(2)估计难度系数:仔细思考每一小题,衡量学生能否得分,得多少分,即每一小题的难度系数,通常是0.65~0.75。
(3)试题的顺序:难易顺序:一般先易后难,可更好地发挥学生水平。若先难题则会使学生心理、信心受挫,水准大失。一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2∶1。
(4)设计卷面,与往年的真题试题的格式一致。卷面力求字迹清晰、排版整齐美观。题目之间的距离要疏密有致,切忌排得松散和拥挤。绘图要大小适中。答题处要留下足够的空间。题首要注明考试类别、科目、考试时限、卷面页数、可能用到的原子量和总分;分题要标出题分;每页下边要标明页码。试题和答卷分开时,特别要对准题号。
篇3
1 实验设计类
实验设计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现象或处理实验数据,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解答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具备实验的基本思想,关键是变量的确认和控制。
【例1】(2009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为了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请根据提供的材料用具,完成下面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用具:试管,量筒,滴管,试管架,pH试纸;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鸡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
(1)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先在1号、2号、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1号试管内加入1mL蒸馏水,向2号试管内加入_____________,向3号试管内加入_____________,并振荡试管。
②向1号、2号、3号试管内各滴入2滴_____________。
③仔细观察各试管内_____________,并记录。
(2)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pH为7左右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高,而pH偏高、偏低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
(4)除pH外,还有其他环境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请你就此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只要求写出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
点评:该题是对书本探究性实验的考查,解答这类试题的一般思路是:①确定实验目的和理解实验原理。②确定变量: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通过初步分析,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③控制与观察变量:自变量要不同,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因变量的观察指标要准确。学生在答前两空时只写试剂的名称,没有考虑到无关变量的控制。因变量要观察气泡的多少,而很多学生答“反应速度的快慢”,说明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没有理解透彻。从学生的错误可以看出,在平时的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没有将实验设计的整体思想很好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在答题时随意性大、不规范。
答案:(1)①1mL(等量)氢氧化钠溶液(试剂量和试剂名缺一不给分)1mL(等量)盐酸溶液(试剂量和试剂名缺一不给分)②鸡肝研磨液③产生气泡的多少(2)1号试管内产生的气泡较多,2号和3号试管内产生的气泡较少
(3)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或其他合理答案)
2 实验分析类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能对相关的实验结论进行解释的能力。试题的素材以书本实验为基础,可以创设新的情境,但学业水平测试毕竟是过关性考试,难度不会太大,因此实验的原理、方法与书本实验基本一致。
【例2】(20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为了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洋葱;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075g/mL的胭脂红溶液(胭脂红是一种水溶性的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清水等。
方法步骤(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步骤B用显微镜观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该同学发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3)该同学在步骤D观察到了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果因为图3中的_____________(填序号),判断的理由有_____________。
点评:该题考查的知识源于书本实验,但“源于书本、高于书本”,是教材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查。学生只要理解了教材实验,该题的难度就不大,解答“步骤B用显微镜观察的目的”和“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的原因”的知识完全来自书本实验。这道试题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尝试用与书本不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全新的探究情境。由于平时课堂中拓展、改进实验较少,学生无法在新的情境在抓住实验原理、方法和实验步骤与书本实验完全相同这一点,自然学生在最后一小题错误率高,同时说明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差,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答案:(1)观察到的现象与后续质壁分离的现象形成对比(2)胭脂红溶液浓度过大、质壁分离时间过长(3)①胭脂红不能透过生物膜,但可以透过细胞壁.故在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为红色。原生质层为无色。
3 实验方案纠错类
此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方案科学性、严密性的理解,分析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并寻求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要熟悉书本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例3】(2012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某同学按表l中的方法步骤进行了实验。
请分析回答:
(1)步骤②中加入无水乙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按照上表中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该同学在步骤③收集到的滤液呈_____________色。
(3)上述实验操作中存在3处错误,请_____________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提取的天然叶绿素用作食品添加剂,根据你所学的叶绿素化学性质分析,天然叶绿素不能添加在_____________性食品中。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技巧;解题方法
2007年之后,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发展。国家随即提出了与之适应的新高考方案。在这个方案里,信息技术被纳进学业水平考试中。因此,信息技术拥有了和其他学科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提高了对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的要求。但目前,在中学课程中,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视程度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统一思想,以正确的态度迎接考试
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在新高考方案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江苏省也不例外。这也是学生能否获得高中填报志愿重要依据之一。对于这一点,教师要提前和学生沟通,使他们真正从内心重视信息技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考试。
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需要结合课程要求和教材内容,集体备课,归纳知识重点和难点,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以前的测试情况。大家集思广益,制定复习策略,认真迎考。同时力争班主任能够配合复习工作,这也是提高复习效率至关重要的一点。结合前几届学生的复习迎考情况,我发现班主任如果能重视并配合复习工作,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考试的及格率。
二、仔细研读信息技术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教材,明确复习目标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依据现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材的基本内容来命题。而在命题过程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领会考试大纲的不同要求,有侧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全面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最基本的概念来理解信息技术中涉及到的基本方法,不需要过多加深难度。虽然考试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应仔细分析考点的侧重情况,注重考查学生最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信息技术水平测试,使学生能够树立通过考试的信心。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只需要学生能考试通过就可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关注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复习情况不理想的学生。
三、根据本校实际,认真制定考试复习计划
1.第一轮复习
主要是全面复习,以测试说明中列出的主题为复习单位,强调复习主线索,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并提供每个主题的测试要求。
选择题方面,教师要精心选择前几届考试题库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解析和点评,学生要认真完成教师提供的巩固习题。
操作题方面,教师多讲解、多反馈,进度放慢,注意基础差的学生;学生要多观察、多思考,及时记下操作要点,认真完成每一道操作题,要做到每道题目不失分。
2.第二轮复习
进行多次模拟考试练习,让学生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复习情况,学会自己小结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了解每个班级的情况,针对模拟考试的情况对选择题和操作题部分分别进行专项练习,并进行集中训练。教师一定要关注边缘生,耐心指导,在实际情况允许下,增加这一部分学生的复习课时。
3.强化训练
在考试前一周,进行最后的强化训练,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并树立学生的信心。
四、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解题方法,提高得分率
信息技术水平考试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试卷由三个程度的试题组成: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而其中考察基础内容的试题占大约60%左右。测试题型很多,但都是围绕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学会如何解题。
(一)选择题复习
选择题方面,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可以采用判断法、筛选法、尝试检验法以及数字代入法等方法。如使用判断法时,先要弄清所给题目中包含的概念的正确内容,并经过必要的分析决定选项哪些是正确的。使用筛选法时,要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对各备选的答案进行分析,将和题意相违背的答案逐一排除,缩小选择范围,最后选择正确答案等。
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总结出几种错误较多的选择题类型,引起学生对这类题目的重视。
1.有关数字类的选择题。在基本概念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具体数字,但学生往往由于对基础概念掌握不牢,在解题时往往容易出错。
2.有关专业术语的选择题。信息技术学科中,相关专业术语多,与此相关的英文缩写也多,在教材最后面一页有中英文术语对照表,可以让学生在不清楚的时候多查阅。
3.有关进制转换的选择题
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以二进制形式存在的,考试时有时候会考到不同进制数字之间的转换,如把一个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或把一个十进制数转换成一个二进制数,虽然可以通过专门的算法进行进制之间的转换,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记不住。其实关于这类题目,学生在做的时候有个讨巧的方法,就是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计算器”软件,打开“开始”菜单“附件”“计算器”,在软件界面中“查看”菜单中选中“科学型”选项,就能非常简单地进行进制转换了。
(二)操作题复习
在操作题复习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所涉及到的软件进行分类操作,力争做到每道操作题不失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加巡视,学生一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也可进行必要的统一讲解和演示。当学生完成所有主题的复习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综合操作题的训练了,要求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综合操作题。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相关模拟考试软件,使学生对自己的复习情况有所了解,能做到查漏补缺。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改总结性评价无纸化纸笔考核
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将采用什么形式合适?信息技术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都倍受关注,我通过本组所承担的课题《高中信息技术学生理论知识的总结性评价研究》,从多方面调查、分析、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个人心得,从而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结性评价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明确课题研究的必须性
1、新旧课程标准发生变化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等,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重大作用。旧课程提法是: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强调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教授内容是计算机组成和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虽然那时也开始提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但安排内容没有真正反映课程目标,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的目前地位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在大家的心目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个“技工”,兼任教学工作而已。信息技术教师的价值体现在何处?他们的专业该如何去发展?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对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与发展提供了机遇。高中生必须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才能有高考的资格,而学业水平测试中理论而较广,因此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让学生接受大量理论,而学生是否能掌握,这还得教师做好测试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同时面临着如何进行有效地测试,能顺利通过考试。
二、明确问题研究的针对性
高中信息技术学生理论知识的总结性评价研究,追根到底是对考核方式的评价问题,因此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考核实施的方式上也就发生了争议。
历年学业水平测试都是采用无纸化考试,即计算机上安装考试软件系统,考生能够在考试完成后马上得到公正的成绩。但是这种系统无法调整试题的难度与内容,而只能测试试题库中规定的题目,组卷时因随机抽取试题而造成的难度、考查点、相关知识等分布不合理,不同学生面对的试卷难度相差较大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若我们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纸笔测验是目前课程开展大规模考试最好的方式之一,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其优点是:(1)易于组考,出卷方便。采用纸笔测试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考试,易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测评,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内容,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2)题目灵活,工作量少。笔试出卷时,只需要考虑试题内容本身,灵活根据教学进度编写或选择试题,一般只需制定若干份考卷,题目量是有限的,出卷者工作量少;(3)阅卷灵活,评价人文。信息技术试题有时候带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会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采用人工阅卷,能因“题”而异地阅卷,避免采用计算机考试时试题答案的唯一性。
三、总结课题实施过程的体会
2012年2月在学校教科督导室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经过组内讨论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即:1)调查问卷2)试题命制3)试题分析4)总结报告。每个阶段都有相应地教师进行负责,分工明确,教研组成员环环依然是紧密合作,体现团队精神,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环境的美好与成长的喜悦。
1、第一阶段:调查问卷
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方式一直以来都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认为根本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我们通过家长与学生共同问卷调查,发现了家长与学生的真实性评价。大家普遍认为,纸笔测试同样也能综合地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纸笔测试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做好每个章节、每个小节知识点的梳理工作,进行分类归纳,并配合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对于同一个模块中的题目可以精挑细选,可让学生不够多的做同一类型题,这样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
2、第二阶段:试题命制
在此过程中我们制作了考试说明、命题原则、命题大纲,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解读中,另外命制笔试试卷3套(原创、试题类型可以是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填空、分析说明、改错));命制上机试卷3套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明确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目的、测试范围和要求、测试方式和时间、必修与选修的命题大纲。让教师能寻找到考试试题命制的规律,即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悟的方向发展。因此,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设计逐步关注试题设计的过程化、情景化。
3、第三阶段:试题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主要是按模块设置,题型分布简单但难。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分为两大模块,即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个学生必须学习必修模块――《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理论性较强;另外学生至少学习一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有: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选择,这给学生提供了可选择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考试时,必修选修一起考,其中必修模块占总分60%,选修模块占总分40%,理论分数比例为总分的60%,这无形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有较高的水准。
我们所命制的几套试题,经学生测试结果来看,效果较好,我们所贯穿的思想,让学生在已有技能基础上,提升了信息素养,即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等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四、反思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大量的依据说明,纸笔测试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处。但利用纸笔测验无法让全部学生满意,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如何设计恰当的真实性评价任务,更好地利用纸笔测试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
篇6
关键词:义务教育;化学专业;试题研究
一、初中化学学业考试试卷特点
(一)试卷结构
全国各地化学考试的模式不同,有化学单科考试,还有理化生、理化、理化地学科合卷考试。
1.题型分布。试题分为选择题(占36%左右)和非选择题(占64%左右),非选择题又分为若干大题,以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为主。
2.难度分布。试题难度:容易题70%左右,中等难度题20%左右,较难题10%左右。
3.内容分布。试题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试题考查内容覆盖了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及全部19个二级主题,试题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重达到70%左右,其中,科学探究过程、实验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考查融于另外四大主题的内容考查之中。各部分的分值具体分布比例说明如下:“身边的化学物质”40%左右,“物质构成的奥秘”20%左右,“物质的化学变化”30%左右,“化学与社会发展”10%左右,其中涉及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少于20%,涉及计算的内容不超过10%。
(二)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分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业考试的考试水平要求如下:
1.认知性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知道水平――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认识水平――能领会所学知识的基本内涵(能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等),理解水平――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说明、区别、判断、运用等,其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2.技能性考核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初步学习和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初步学习――初步形成的技能,初步学会――能独立完成的技能。
3.体验性考试要求由低到高依次为: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在题素材和内涵中要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关注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的理解及运用有关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和实验信息加工、分析推理以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等。
二、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命题趋势
(一)突出化学基础性、启蒙性,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全国各州市化学试题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全面覆盖主干知识。主要考查的基础知识有:(1)物质类知识,包括氧气、水、碳及其氧化物、燃料与新能源、金属、酸、碱、盐及有机材料等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溶液的基本知识;(2)工具类知识,包括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常见碱、盐的溶解性表,常见物质的俗称等;(3)规律类知识,包括原子得失电子规律、质量守恒定律、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规律等;(4)技能类知识,包括化学用语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与运用、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常见仪器的识别和选用、常见气体的制取、常见物质的检验与区分等。
(二)全面体现新课标要求,注重能力考查
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它们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2.实验能力。用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课程规定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简单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有识别成型的实验装置图和仪器的能力;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进行物质的制备、鉴别、分离和提纯的能力;能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等。
3.思维能力。对初中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储存,做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能运用储存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简单地迁移、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能利用数学工具,计算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等。
4.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探究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探究题一般保持两个题的命题方式:(1)以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为考点;(2)以实验探究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进行考查。
5.计算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迁移,体现化学计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三、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备考策略
初中化学学业考试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单元复习,目的是巩固“双基”;第二轮专题复习,目的是把知识点网络化,便于纵向联系和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复习时可按下列专题进行: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单质和化合物(通常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变化与用途,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推断、鉴别和除杂)、基本实验、化学计算题、开放性试题、科学探究题和综合应用题等;第三轮模拟训练,目的是全面提高应试能力,积累考试经验,同时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点。由于化学考点多且较分散,复习时间相对其他科目较短,在复习中要做到事半功倍,就必须掌握“有效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依纲据本,夯实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首,考前一定要系统地将化学课本通盘认真复习,立足教材、夯实双基。化学学业考试试题总体比较简单,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翻新、改编、整合或重组,要高度重视课本例题、习题、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插图,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中化学用语是基石,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是钢筋、水泥,必须花时间进行记忆与训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根本。如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常见元素化合价、1-18号原子电子得失的规律、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物质性质与用途、二表二图(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溶解度曲线图、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关系图)等。
(二)吃透标准,把握方向
新课程标准是学业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各州市化学考题以“稳”为主,稳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试题结构相同,试题题型不变,“新”主要体现在考查角度和形式上。核心基础知识年年必考,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六大营养素、化学式的含义、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应用、元素周期表信息的判断、原子结构的简单知识、有关溶液(溶解度及曲线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状态的判断)的知识、常见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材料类型的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等。将这些知识认真扎实复习,就抓住了学业考试中的大部分分值。
(三)分门别类,形成网络
拖笆币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点、疑难点、考查点、易错点、基础点、综合点、能力点的复习与训练层层落实,逐项测评,细节过关;做到四结合,即教材与考试要求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单项与综合结合,复习与训练结合。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最有力量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才是最有效果的复习;综合化的训练,才是最有作用的训练。在教学复习中,要努力实现这样的转变:零散知识变结构知识,考点知识变题型知识,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残缺知识变系统知识。
(四)讲、评、练三结合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实践的重要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习题作业加以巩固和检验。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教师可以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惑答疑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教师要根据教学和评价的需要创造性地编写有高学习价值的习题和测试题,既要吸取以往习题教学的经验,还应积极改进习题教学,在习题的选择和编制上,应充分体现习题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注重选择有真实情境、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通过改变问题的情境和呈现方式,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的复习备考方法和策略是通向成功的桥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程复习备考中要努力做到:把握课标,有的放矢;立足教材,双基达标;综合教材,双基提高;拓展教材,技能提高;研究考题,应试提高;整合讲评,效率提高;有效演练,水平提高;指导考法,分数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高考;数学试题;数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11304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学业考试在学业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关注点,也是进行招生的重要参考。高考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依据,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研究数学高考试卷与数学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对数学课程教学有着指导性意义。1韦伯分析模式简介
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是由美国学者诺曼・韦伯(Norman L.Webb)提出的,他主张判断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首先要对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加以描述,这样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课程内容目标层级体系[2]。“学习领域”作为金字塔的顶端,是对课程目标最概括的描述。如高中课程标准中的“数列”“函数”“立体几何”等。“主题目标”是金字塔的中间部分,也就是学习领域的下一级目标,如“数列”的下级目标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具体目标”处于金字塔的最下端,它是最具操作性的目标,如“等差数列”中的“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层次目标体系为一致性的评价提供了基础。
在对具体内容与方法的考查上,韦伯将一致性分析分为4个维度:知识的种类、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以及知识分布的平衡性[3]。
1) 知识的种类一致性是指被评价的测试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与课程标准所要考查的学习内容是否一致。在新课标中大致分为6大模块:函数与导数、三角与数列、向量与不等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统计与概率。那么,在高考数学试题中是否大致考查了这些主干模块的内容,就是判断本试题在知识的种类上与新课标的一致性情况。在评判一致性的方法上,韦伯认为,对于课程标准中每一个学习领域,试卷中至少有6道题目涉及到其中的内容,这是可接受的。对于每个模块的具体目标中,若测试题目所击中的目标题目数不少于6个,就被认为在知识的种类上,测试题目与新课标有一定的一致性。
2) 知识的深度一致性是指被评价的测试内容所达到的深度与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认知深度是否契合。在新课标中,每个模块下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会对所要考查的内容设置一个具体的目标。如新课标在函数模块的函数与方程部分,其具体目标为“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若在考查中将该目标与导数、不等式等结合,就要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之间联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问题,这就与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深度“了解......”不一致了[4]。也就是说,正确把握新课标中具体目标所要考查的水平,注意把握每个具体化水平中所规定的核心动词。在对深度一致性判断的方法上,如要判断测试与新课标内容在知识的深度是否一致,韦伯认为,试卷中至少要有50%的内容符合课标中具体目标的知识深度水平,这才可以接受。即当所要考查的内容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与具体目标所规定的深度水平一致时,就认为是可以接受,是有一定的一致性的。
3) 知识的广度一致性是指试卷考察的具体内容范围和课标所要求掌握的具体内容是否一致。也就是说试题题目涵盖新课程标准某一模块内容的数目,若在某一模块中,测试试题涵盖了新课标中所有的具体目标,也就是题目击中了全部具体目标,这时规定知识的广度比例为1,是最完美的。相反如果知识广度为0,也就是题目与新课标没有任何契合,试题也就是最无价值的。在对于知识的广度一致性判断方法上,韦伯认为,试题中题目击中目标数与新课标中的具体目标比例至少在50%以上才可接受。
4)知识的分布平衡性一致性是指试卷中所考察的具体内容在课标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分布均匀程度。知识的种类、深度以及广度是从测试题目与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具体目标的对应程度来考查,而没有考查在击中目标后的分布情况[4]。知识的分布平衡性就是评判测试题目的具体内容与新课标具体目标之间的分布均匀程度的有效工具。韦伯用平衡指数来说明知识的分布平衡一致性,计算公式为:平衡性指数=∑1O-IkH2。其中,O表示被命中的课标中所包含的目标总数,Ik表示击中目标的试题数,H表示命中该标准的试题总数。韦伯规定,将0.7作为评价知识分布平衡性与课标一致性的标准,若平衡性指数不小于0.7,则说明试卷考察具体内容在课标具体目标之间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2新课标与高考数学试题一致性分析的编码
根据韦伯的学业评价与课标一致性分析模型,从知识种类、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以及平衡性4个维度对我国的新课标与考试试题进行一致性分析。依照我国新课标的内容,将韦伯分析模式做出调整,使其适应于我国课程改革。笔者对新课标的编码、试题的编码以及对试题深度的编码统计方法作如下说明。
篇8
一、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学生看到丹霞地貌的材料和图片,第一,没有听说过丹霞地貌,对其并不了解。问卷调查显示有91.5%的学生属于这一情况。第二,对于砂砾岩也没有听说过,不知道是哪一类岩石。问卷调查显示有46.6%的学生属于这一情况。第三,对丹霞地貌的成因不能够从材料、图片中得出结论。问卷调查显示有58.6%的学生属于这一情况。所以学生看到试卷1、2两道题目后就不知所措。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对这两个题目的答案没有十足的把握,开头就不成功,所以心理压力极大,进而影响后面的发挥。
二、再次回到原题重新分析
真题回顾:
2011年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图1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构成丹霞山地貌的岩石属于(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2.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点:砂砾岩、广东;从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层理结构。教材中明确指出: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生物的作用下,逐渐破碎成为砾石、砂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力、流水等搬运后沉积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补充:由于沉积岩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的,因此常能明显地看出层次,叫做层理结构。有些沉积岩中常常能找到已经变成石头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即化石。一般地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因此从材料中或者从图片中都可以得出第1题的答案。对于第2题,广东是重要的信息点,广东位于我国的湿润区,降水量大,因此是流水的作用;图片中的山峰可以看出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三、思考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的重点
通过问卷调查看到学生的反映,我们就要反思如何在学业水平测试过程中尽可能地复习到位,通过复习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又提升能力,从而在测试中高水平地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夯实基础。
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之一: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中首先就要针对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要求把相应的知识点制作成学案形式,便于学生积累掌握,夯实基础。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等能力。
首先,在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中教师要通过真题赏析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读图、如何找寻关键词,进而从显性信息中找到隐形信息。其次,教师要通过真题演练使学生能够迅速地体验真题,从而使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得到提升。
3.关注生活中的热点。
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一样都不避开热点,往往以热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点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以那一个热点为切入点,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考生已经学习、复习过的知识点,热点就好比是知识点的一件“漂亮的外衣”。因此在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关注热点,并且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热点,从而在考试中认识“穿着漂亮外衣”的知识,以免遇到热点时不知所措。
案例:2011年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真题
2010年10月―2011年2月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遭遇旱情。下图为“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2.导致此次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风势力强,旱区长期受冷气团控制
B.夏季风势力强,锋面雨带位置持续偏北
C.亚洲高压势力强,沙尘暴频繁影响我国
D.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暖冬,蒸发量增大
真题解析:这两道题目就是根据2010―2011年度出现的一个与地理相关的热点而出的,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关键是看到材料时不要紧张,关键要仔细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出隐含的信息。干旱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晴天多,降水少;而且材料中显示此次干旱出现的时间是冬季,因此结合起来分析答案就是A。
4.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篇9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实行全面考核,促进学生按国家规定学好每一门课程,实现全面发展。坚持分类考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和个性特长。坚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与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整体设计,促进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选拔水平。
二、考试科目与类别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14个科目。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 “等级性考试”。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和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8个科目只设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分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从202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纳入等级性考试。
三、考试内容与方式
(一)合格性考试。各科目考试内容限定在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范围内。
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合格性考试采用书面笔试方式,每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中外语笔试不含听力。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8个科目合格性考试采用书面笔试方式,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每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的笔试采用合卷,两科合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3个科目和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5个科目的技能操作、外语听力和口语等的合格性考试,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由各市县(单位)或学校按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5个科目的技能操作考试时间均控制在30分钟以内。
(二)等级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等级性考试内容限定在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和选修Ⅰ内容范围内。各科目等级性考试均采用书面笔试方式,每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各科目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命题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时按必修内容和要求命制合格性考试试题,卷面满分100分。按必修和选修I的内容及要求命制等级性考试试卷,卷面满分100分。
四、考试成绩与应用
(一)成绩呈现方式。
合格性考试成绩按原始分记为合格、不合格(不合格的学生人数比例一般不超过5%);考试不合格的考生,高三毕业前可再参加1次合格性考试。考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的成绩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等级性考试成绩以标准分呈现,由省级考试招生机构与统一高考3个科目成绩的标准分合成后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总成绩。
(二)成绩认定。
由外省(区、市)转学进入本省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若已参加过外省(区、市)省级考试招生机构统一组织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可持省级考试招生机构出具的成绩证明,申请本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认定或申请参加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原成绩注销)。具体认定办法另行发文。
从我省转往外省(区、市)的考生,成绩证明由我省省级考试招生机构出具,到接收的省份申请成绩认定。
(三)考试成绩应用。
1。普通高中毕业和同等学历认证。合格性考试各科目成绩合格,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或社会考生获得高中同等学历认证证书的必要条件和主要依据。普通高中学校根据普通高中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分别准予学生毕业、结业或肄业。
2。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与质量评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作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管理和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参考。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高校招生录取。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成绩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或参考。其中,合格性考试成绩按原始分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或参考。
合格性考试成绩终生有效,等级性考试成绩应届生当届有效、往届生当年有效。
五、考试组织与实施
(一)考试对象。具有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籍的学生必须参加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省外借读的学生和社会人员也可自愿报名参加。
考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学习能力和高校招生要求,自主选择参加等级性考试科目,在等级性考试6个科目中每个考生只能选考3个科目,所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科目一经选定,不可更改。积极创造条件,待条件成熟后,为学生提供同一考试科目参加2次等级性考试和变更等级性考试选择科目的机会。
(二)报名方式。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普通高中在籍学生基本信息由本省基础教育学生信息系统提供,学生通过其学籍所在普通高中学校集体报名,由学籍所在学校负责审核,考生签名确认。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其他考生自行网上报名。
(三)考试组织。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以及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由省教育厅按国家教育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
外语听力与口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5个科目技能操作测试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由各市县(单位)或学校按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3个科目由学校根据省教育厅的测试要求,组织合格性考试的测试并评定成绩。凡是由市县(单位)或学校组织实施的测试和评定的成绩,由省教育厅组织力量进行专项督查,以确保学业水平考试的*性和公信力。
(四)考试时间安排。省级统一笔试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时间为每年7月初。2018年省级统一笔试科目安排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科目中的部分学科统一考试,每天安排3个科目的考试;从2019年开始,省级统一笔试科目安排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学科统一考试,并安排上一学年相应统考科目的补考。学生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和个人的学习进程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参加考试。
等级性考试时间安排在高三下学期6月9日—10日进行,每天安排3个科目的考试。
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3个科目,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5个科目的技能操作,外语听力和口语等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下学期4月底以前进行,并于5月底前将考试成绩报省级考试招生机构备案,具体考试时间另行发文。
(五)考试管理要求。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一笔试科目全部安排在标准化考点内进行。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标准和要求,规范考场设置和实施程序。加强安全保密,建立健全诚信机制,严肃考风考纪,对*等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3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对学业水平考试工作进行统一组织管理,负责牵头制定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相关政策,省级考试招生机构负责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阅卷、考务等相关具体工作,省级教育研究机构负责参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等相关具体工作,并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
(二)确保命题质量。省教育厅出台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人员资格标准,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专家库,强化命题人员培训,提高命题人员素质与水平。省级考试招生机构、省级教育研究机构要加快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省教育厅组织对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进行评估和分析,切实提高命题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严格考试管理。各市县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标准和要求,统一设置考点、考场,规范考场布置、实施程序等。省级考试招生机构要统一阅卷(考核)程序、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准确。要加强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诚信机制。严肃考风考纪,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等违规行为,严格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篇10
一、“保驾护航”与“顺水行舟”
历史学科在学考中的及格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若学校不重视,教师则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及格率,所以学校对历史学科的“保驾护航”至关重要。具体“护航”措施:一,从高一年级起就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程,有了规定课时的保证,新课教学才能按时保质完成。这也是学校“护航”的前提性举措。二,高一年级时第一次考试开始直至学考前,历次考试均与语、数、外一样计算在总分之内,而不是有六科成绩和九科成绩之分,平等对待,这会让学生正确对待历史这个所谓的“小科”。否则单纯靠考前复习、备考时期的冲刺远远达不到3本历史必修教材、89个考纲的条目要求、200多个考点的基础知识的目标。三,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的学考动员会是擂响备考冲关的战鼓,学校角度的动员会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要有计划地全面复习各个学科了,历史这样的非高考学科才会得到相应的重视。四,期末阶段学校专门组织非高考学科的学业水平模拟测试,确定及格困难学生的名单。学校责成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由家长督促孩子利用好寒假,做好复习巩固,并以开学补考的方式进一步加以督促。家校共“促”,提高及格率。五,高二年级下学期考前仅有的20多天是学考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学校相应地调整课时,调整课时分配,增加非高考学科课时,让学生有紧迫感,让历史这样的学科更有市场,确保及格率。六,学校将学考及格有困难的学生分别承包给任课教师,分兵把守,各个击破。
历史学科要想在学考中顺利过关,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故而攻“心”为上,要攻学生学习历史之“心”,攻学生重视学考之“心”。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忽视、藐视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主动复习、积极复习、这是过关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的复习才能如顺水行舟,教师的复习思想和策略才能得以真正贯彻,才能使更多的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
二、“全面进攻”与“重点击破”
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共有25个学习专题、89个条目,详细规定了考试的内容,且规定试题的易、中、难的比例为7:2:1,加之考试性质为普通水平考试,所以教师对这89个条目要求的知识的全面复习至关重要。根据近两年辽宁省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特点,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只要带领学生逐一复习各条目所要求理解记忆的基础知识,进行地毯式清查,且只清查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轻松解决过关问题,甚至很可能得高分。在“全面进攻”不留死角的同时,又要找准着力点,对于主干知识、教学重点难点、核心概念又要“重点击破”,做足功课,下足功夫,因为这些知识点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点。“重点击破”的关键还在于要求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点,而不能只靠死记硬背。在历史学科的学考复习中,重点是抓住书本知识的复习。大量地做题,就题论题或以题带知识,只是舍本逐末。一般而言,知识点的复约应占历史学科复习时间的90%,剩下10%的时间做模拟题以适应考试即可。
三、“三个研究”与“两个抓住”
“三个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考纲及考试说明、研究学业水平考试题。学业水平考试不同于选拔性强的高考,命题者不仅要依“纲”还要照“本”命题,方能适应辽宁起步两年的学考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所以教师要依“纲”研究教材中的知识,不必旁征博引、大量补充。复习阶段更要向学生明确各知识点应该掌握的要点,教师特殊强调其中核心知识,学生自会重点掌握。教材中重要知识点处的插图、表格、引文、课后习题也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以2012年辽宁省的学业水平考试题为例,第11题为岳麓版必修二第33页的《新航路开辟》图(以下均为岳麓版教材);第13题为必修二第84页《〈人民日报〉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图;第21题为必修三第97页《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图;第12题的表格改编于必修二第65页《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表格;第9题的柱形图来源于必修二第53页的《阅读与思考》;第23题的“材料一”选自必修三第14页《解析与探究》,“材料二”节选自必修三第4页的《阅读与思考》;第20题题干中的引文来自于必修三第116页一段小字;第22题的“材料二”选自必修二第71页的一段小字。由上述统计可见,教材研究到位,高分必然到手。对于考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除了对必看知识点的研究外,还要研究题型示例和样卷,既然是题型示例和样卷,主要应研究题型。由于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者要依据示例的题型和样卷的模式进行命题,较大的创新一般都很谨慎。纵观这两年历史学科的学考试题,题型基本上未超出示例和样卷的题型。所以,示例和样卷中的题型和模式是教师在冲刺阶段命制练习题及模拟题的重要依据。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研究2012年和201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题,对它们的研究主要是整理已考过的知识点,分析试题的难度。这两年中已考过的知识点同一角度重复命题的概率不大,复习中可不做重点,会节省很多时间。但核心知识点要注意从其他角度和以其他形式命题。研究试题的难度主要在于研究学考对历史知识要求的掌握程度,明确考查的层次。由于是水平考试,这两年的试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基本处于识记和理解层次,能力层级要求较低。例如,2012年辽宁省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第1题:在电视剧《红娘子》中有这样的场景:梅家大少爷梅显祖与新婚大少奶奶在梅家祠堂跪拜祖宗,这一习俗源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这道试题的设置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这个核心知识点的考查,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宗法制即可,其他细致深入的知识不必死记硬背,理解为上。由此可见研究学考真题会让我们的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两个抓住”即抓住学生、抓住课堂。初中的惯性思维加之高考文理分科的指挥棒,造成历史学科不被学生重视,学科性质的课上知识解析,课下布置背诵或书写作业的这种方式很难通行。所以进行学考复习时,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解析主干知识,甚至基础知识的记忆等各个环节都将在课堂上完成。抓住课堂、控制住课堂、提高课堂上的效率是制胜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复习方式,布置任务,把控全局,做复习的检查者,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学生的积极性。学考复习阶段教师的“讲”要适当,因为学业水平考试不是教师把知识挖得多深的问题,而是学生头脑中有多少基础知识的问题。抓住了课堂,抓住了学生,才抓住了成绩,抓住了及格率。
四、“一对一帮”与“点对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