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范文
时间:2023-03-30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时清晨,在阳光的照耀下,蔬菜们显得更加楚楚可怜,既像弱不禁风的深闺小姐,又像待嫁的幸福女子。你看,它们发现我在看它们自己,正笑着向我招手呢!它们好像对我说:“你好!欢迎你来开心菜园!”
抬头望向离菜园不远处的田地,有衣着朴素的农民伯伯,拿着锄头,正辛勤劳动呢。他们双手紧紧的握住锄头,锄田地里的草,动作很娴熟。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是令人敬佩。我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想到: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又怎有粮食果腹,他们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滴落深埋黄土,促使粮食和菜园茁壮成长。
想到这里,让我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原来来到这里,并不是白来的。这一次来到开心菜园,让我明白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他们辛苦的劳动,让我不由赞叹:“农民伯伯他们劳动,再辛苦,再累,他们都没有抱怨过。他们总是认真地,坚持劳动。”
篇2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理念生态化。安吉县委、县政府多年以来,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批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生态立县之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安吉出台的政策、做出的决策都是以促进生态为出发点、落脚点,产业选择以不损害生态为底线,产业扶持以与生态互促共进为标准。先进的理念优势逐步转化为生态优势。目前,全县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县域内空气、水、土壤等均处于优良的状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安吉发展的根基。
二是坚持生态资源化。安吉优良的生态,让山青、水绿、天蓝、林茂、田丰,不仅时时处处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也终不负众望,结出丰硕的果实。山上林茂果丰,目前安吉拥有山林198万亩,其中竹林108万亩,白茶园10万亩;水中鱼肥蟹壮,安吉现有山塘水库5000余座;田中稻黍飘香,安吉现有稻田面积20多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1.35万亩,另有大量特色农产品生产。安吉的毛竹、白茶等特色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优势。优良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优势的资源优化。这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坚持资源产业化。产业是将资源增值转化为财富的重要载体。安吉围绕具有优势的生态资源,积极推进资源产业化。目前,安吉的毛竹产业年销售收入已达200多亿元,白茶的年销售收入也近20亿元。围绕优良的生态,安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13年收入已达102.3亿元,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优良的生态资源促进新能源、新环保、新材料、新网络、新医药、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良的生态环境在促进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养生养老地产的发展。2013年安吉地区生产总值达270亿元,是2003年的6倍。
四是坚持产业绿色化。安吉在注重生态产业化的同时,也坚持产业绿色化发展。一是第一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安吉优良的生态,确保毛竹、茶叶及其他特色农产品的绿色化发展。在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注重化肥、农药等实现减量化,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二是第二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在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向园区、小城镇集中,实现企业集中、行业集聚、产业集群式发展,并注重实现园区集群产业的循环式发展,实现绿色清洁发展。三是第三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安吉在第三产业发展中,注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实现高效低碳化发展。这让安吉的产业越发展,生态越优良,产业与生态互促共进,螺旋式上升。产业绿色化也促进经济绿色化程度。
坚持理念生态化、生态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绿色化,成为安吉深入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的重要体现,正在让安吉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突出成效
安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统领下,全面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和谐共进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绿水青山也成为安吉的金山银山。
一、生态更加优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安吉城乡居民的自觉行为,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协调发展,安吉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为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了前提条件。安吉森林覆盖率71%,植被覆盖率75%,全流域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干流水质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常年保持清新,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7%,是土净、水净、气净的“三净”之地。在保护建设和经营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安吉人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安吉人的共识,依靠生态理念、生态环境优势,繁荣的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安吉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体系,安吉被授予首个国家生态县、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安吉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二、产业更加发达
安吉坚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实现了农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1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农业及其涉农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0%。其中,2014年,安吉白茶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安吉以不到国内2%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竹业产值,毛竹带动农民增收9000元,贡献了一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32%的全县GDP。安吉是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构建了 “一环四带六区”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四大旅游品牌,建成了一大批全国知名景区。2013年,接待游客1044万人次,休闲旅游总收入超过102.3亿元。绿色现代农业发展也促使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文化更加繁荣
安吉通过实施融合发展的文化战略,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裂变出一系列新的文化要素,涌现一批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安吉文化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安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影响力快速提升,实现县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全覆盖,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安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六大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示范园区和重点项目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已先后引进天使乐园、天v山书院、中国音画乡村、安吉(龙山)生态影视基地等重要项目,包装打造安吉白茶休闲文创产业园、昌硕故里文化休闲旅游区等本土文化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创意项目30余个,这些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后将拉动1260亿元的产出。
四、乡村更加美丽
安吉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自然生态、绿色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处处透着美丽,时时彰显着魅力,美丽乡村成为安吉耀眼的名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安吉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彰显着自然美;坚持产业为先,实现生活富裕,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实现着现代美;乡村建设突出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给人以十里不同景、人在画中游的视觉冲击,体现着个性美;把全县建成大景区,把村落建成特色景点,实现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的相互支撑,构建着整体美。美丽乡村呈现出宜居、宜业、宜游,且安、且吉、且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浙江省提出的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安吉也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2012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理念和成功经验也因此被浙江省委省政府采纳,成为省委推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计划(2010-2015年)》,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
五、农民更加幸福
安吉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时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农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安吉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着力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预期,保持农村应有的环境和风貌,保证农民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涵盖点、线、面、团的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形成全面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使农民生活得放心;形成两公里便民服务圈,公共服务不断健全使农民生活得舒心;实现点对点、面对面、全方位的网格化服务,使农民生活得安心。安吉全面完成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县;90%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99%的村庄实现了充分就业。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的丰硕成果,充分追求并实现着自我发展,安吉农民的幸福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
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安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着乡村美丽,农民幸福。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启示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农业与二三产业互促共进的发展道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给予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安吉以往走工业化发展的路子遭遇到区位的局限和环境的制约,迫使安吉重新思考发展思路,重新定位发展方式,从实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安吉最大的优势、最丰富的资源是生态环境,最稳定、最有特色的产业是绿色产业,通过践行的重要指示,绿水青山在安吉已经变成金山银山。安吉实践启示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让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报告为我们勾画出的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受到全国民众的高度赞誉。而早在2008年,安吉正式提出了美丽乡村的设想,在建设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的指示精神,加快了全县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吉实践也启示我们,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乃至美丽中国,必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加以推进,为发展美丽中国提供生态环境与绿色产业支撑。
三、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安吉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与浙江省其他县相比较并不算高。但是,安吉农民的收入在浙江排名中等以上,在这样的收入基础上,同时享受着美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和充分的社会保障,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精神生活、基本的社会保障等因素在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因此,在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民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和谐稳定,农民才能幸福安康。
四、绿色发展是实现兴县富民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 绿水青山;做法;问题;对策;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 S7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47-02
近10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战略,专门推出靠山要养山的发展思路,尤其是近2年来县委、县政府专门邀请上级专家对景宁的山水环境进行论证,推出新山区、新园区、新景区、新城区的“四新”建设,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景宁山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曾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的惠明茶、特色水干果香榧、布朗李等,建立健全县、乡、村3级公益林队伍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公益林管护。
1 从农业角度总结绿水青山的主要做法
1.1 珍惜地理优势发展惠明茶
惠明茶曾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成为我国赞誉最高的饮品之一,称为“金奖惠明茶”。惠明茶在我国已有1 200余年的种植历史,南宋时期惠明茶已成为朝廷贡品,以其优良品质、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众多名茶中的一朵奇葩。惠明茶生长在山中古柏老松林,山上林木葱茏,常年云雾弥漫。尤以惠明寺及际头村两地居赤木山山腰,海拔六七百米,云雾缭绕,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所产茶叶最佳。根据惠明茶生长的特点,到2014年底全县发展无公害金奖惠明茶3 766.6 hm2,茶产量2 187 t,总产值3.19亿元,其中名优茶1 437 t,产值2.65亿元。2015年4月21―22日,举办2015中国畲乡三月三暨惠明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纪念活动,包括“千年惠明、百年荣耀”的成果奖展、传统手工制茶、斗茶大赛和民族茶艺大赛、微茶楼走进三月三、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吸引周边临县的近百名老人参加中国畲乡三月三万人品茶饮茶活动。
1.2 高山蔬菜成农民致富源头
景宁县农业部门认真剖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利用高山特殊的小气候发展蔬菜生产,到2014年底发展以高山冷水茭白为主的高山蔬菜2 733.3 hm2、8.17万t,产值的1.7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重点在大际、景南发展高山冷水茭白1 000.7 hm2,产量23 866 t;产值0.72亿元,分别占全县高山蔬菜的36.6%、29.2%、42.4%。近年来,由于大际乡把高山冷水茭白作为一项农民致富产业来抓,利用高山绿水无污染的得天厚的气候,举办茭白节引来上海、温州、杭州等大都市的客商,与当地千年山王、时思寺、雪花T等名胜景区结合起来,以规模茭白与旅游相互结合带动农民绿色增收。
1.3 开发香榧套种作物双丰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水果品质也相应提高。经林业部门的专家论证,景宁山区适宜种植香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香榧树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又称细榧、真榧,其果实在红豆杉科榧属植物中品质最优。香榧经炒制食用,清香浓郁,松脆香酥。香榧也可加工成多种食品,还可炸油。香榧含脂肪49.3%~55.7%、蛋白质7.7%~11.5%、糖分1.0%~2.4%及多种维生素。刚采摘的香榧有一层油质的绿色外壳,散发一种特殊的香气。它含有乙酸芳樟脂和玫瑰香油,是提炼多种高级芳香油的原料。香榧还具有化痰、止咳、润肺、驱虫、通便、解积、强身之功用。到2014年底,全县利用荒山、新开发耕地种植香榧533.33 hm2,现在已有部分挂果,预计明后年可批量投产。为了充分利用种植香榧的空间余地,提高土壤肥力,县农业部门主动推出套种大豆、玉米、绿肥、甘薯等农作物方案并加强技术指导。东坑镇2015年将逾66.67 hm2连片白鹤香榧基地内全部套种大豆,成为全县香榧及套种最大基地。经当地农民反映,香榧基地套种大豆是一种好的模式:一是基地内都是大苗造林,密度保持在375~450株/hm2,植株间基本有4~6 m的空闲地,大豆的根系较浅,在空闲地内套种大豆并不影响香榧的生长,同时大豆当年即可收获,增加了短期收益;二是大豆是一种固氮植物,能够将空气中的氮元素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固定在土壤中,增加土壤肥力,根系和枯枝落叶腐烂后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三是大豆植株能够缓解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另外,大豆覆盖了基地的地表,使地表直接避开高温季节太阳直射,有利于香榧的根系生长。实践证明,香榧基地套种农作物的模式,生动地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让香榧产业更加生态化,为山体增添了一抹绿。
1.4 发展精品水果添加青山的品味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的高度重视下,充分发挥科站的专业特长作用,狠抓精品果园建设,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健康养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发展精品新果园,到2015年底全县新建精品果园38.53 hm2,优化改造低产果园68.67 hm2,引进水果新品种12个,其中2015年完成金钟雪梨和英川红心李等地方优良品种繁育各5 000株,新发展“东坑镇桃源水果沟”建设13.67 hm2、品种10余个,渤海镇梅坑村发展布朗李品种 15.13 hm2。到2015年底,全县发展从事水果生产的家庭农场 15家,无公害水果认证 6个,全县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 366.2 hm2,产值高达 2 418万元。
篇4
行走在句容城乡,无论是春城的休闲农场、天王的苗木基地,还是白兔的水果大棚、后白的健身绿道,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总是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宝华林麓之美,茅山满目苍翠,更是名闻遐迩,令人流连。
句容自古即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处处望山见水,生态环境宜人。近年来,句容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断拓展绿色内涵、做足绿色文章,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其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值得探究和借鉴。
一、绿色化发展,先导动力在思维——树立生态理念,变环境优势为后发优势
句容地处茅山老区,历史上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然而,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也意味着对环境破坏较少。句容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资源,把“守住绿水青山”作为发展底线,即使面对巨大的区域竞争压力,也始终秉持战略定力,坚持一条原则:加快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句容市委书记尹卫东看来,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涵义:
绿色发展最具永续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注重生态保护,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才能实现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为句容的长远发展留下充足空间。句容市委、市政府自觉树立起以生态推动发展的理念,坚决摒弃以环境换取增长的做法,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使治污铁腕硬起来、生态关口紧起来。
绿色环境最具竞争力,“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如何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句容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放大生态环境、资源空间、区位交通、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叠加优势,让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让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力求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以优质生态资源吸引高端产业、引领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绿色民生最具普惠性,“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洁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之一。顺应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活”、现在“求生态”的殷切期盼,句容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水净”“天蓝”“地绿”等民生环保行动,让句容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这些生态理念的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为句容绿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二、绿色化发展,基础支撑在产业——围绕转型主线,以优质资源换高端产业
针对丘陵地区地下资源少、产业基础差、环境容量小的突出矛盾,句容市坚持“低碳、生态、绿色”的产业定位,全面把握“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三位一体的发展导向,在产业发展中嵌入都市景观农业、乡村休闲观光、农旅结合体验等“绿色因子”,让生态资源进一步活化、显化、产业化,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立足品牌化,做强现代农业。按照“带好头、领好向”的更高定位,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以旅游理念开发农业,以市场导向发展农业,充分释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和品牌红利。一方面,加快实施百亩家庭农场、千亩现代农业园区、万亩高标准农田“百千万”工程;另一方面,深入拓展农业生态景观、休闲旅游、文化传承功能,把纯农业转变为生产、加工、流通、观光相融合的“六次产业”,实现“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真正把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弱质产业做成富民产业、活力产业、有奔头的产业,重建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同时,充分发挥“时代楷模”赵亚夫的优势和作用,加快推广“戴庄经验”,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让句容农业特色品牌家喻户晓,成为绿色消费的热点。
立足可循环,做优新型工业。将“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值”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低碳升级、循环改造、绿色替代“三管齐下”,持续“挤出”高耗能GDP、“植入”更多绿色GDP。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抬高项目准入门槛,近年来共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10个,劝退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54个。即将上马的华电句容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其中环保投入就达25亿元,采用最先进的火力发电技术,并实施“近零排放”技术改造,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增容减污”,产生“1+1?1”的环保效益。目前,开发区正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下蜀镇也在积极争创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同时利用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加快集聚科技、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真正把句容的生态优势转变成研发优势、创新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和驱动绿色发展的活力。
立足原生态,发展休闲旅游。把休闲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取向,进一步放大句容“离生态很近、离都市更近”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六园经济”(做南京乃至长三角的花园、果园、菜园、茶园、乐园、家园),突出抓好九龙山片区、赤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后白国家农业公园等重点旅游板块的开发建设,科学布局“十大旅游基地”“十大农业观光园”等休闲旅游吸引体,努力打造一批“外部环境比城市宜人、居住设施比家中舒适”的度假场所。同时,组织好“十大旅游活动”,让句容旅游“串得成线、留得住人、赚得到钱”,实现从“活力产业”向“动力产业”转型,从服务业支柱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
三、绿色化发展,关键环节在治理——坚持城乡统筹,建宜居城市展生态之美
近年来,句容以打造舒适宜居生态环境为引领,坚持把生态理念全面融入到城乡规划建设之中,实施一系列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构筑园林城市、宜居小镇、美丽乡村有机融合的空间框架轮廓。
优化生态空间。围绕产业“三集”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平衡四类区域,突出抓好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产业准入和资金管理,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明确工业向临港工业集中区和开发区“两点集聚”;南部的乡镇原则上不布局工业项目,而是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抓住句容被列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的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多规融合机制,实施差别化的财政、用地、产业等政策,引导各地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成产业点状集聚和污染集中控制,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好的自己。
打造美丽镇村。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走“摊大饼”的老路,多下“蒸小笼”的功夫,使城乡建设成为财富创造和积累的过程,努力做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推进宝华、后白、天王等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提升国家生态镇建设水平,打造富有绿色格调、栖居尺度、复合功能的城乡结构单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高标准推进中心村、历史文化村的深化设计,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完善基础设施。把环保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高标准建成一批环境工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件基础。近年来,句容市累计投入6亿元,实施市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污水管网铺设,全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累计铺设污水管网395公里,形成覆盖全市的污水收集系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新建垃圾填埋场和多家垃圾中转站,建立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四、绿色化发展,根本保障在制度——加强机制创新,用考核导向促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是一个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共同获益的过程,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句容市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命线,建立和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用铁的纪律、铁的手腕守住一方绿水青山。
完善生态制度。把制度引领作为绿色化发展的先导工程,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四大制度,即生态文明政绩考核制度、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惩治制度、生态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切实夯实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倡导“绿色生活”。大力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浓厚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把绿色化变成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景与自觉行动,在推动共建生态文明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尽享生态福利。建立环保诚信企业制度,及时宣传先进典型,曝光污染企业,让广大企业家认识到,惟有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才能永续发展、基业常青,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政府引领绿色发展、企业加快生态转型、公众践行低碳生活”的共建共享格局。
篇5
南昌是一座山水都城,“半城湖光半城山”,老城区四湖点缀,新城区四湖环绕。可以说,水是南昌一宝:赣江为脉,鄱湖为邻,内有四湖,外有四湖,水域面积占到了整个市区的近三分之一,为国内大城市少有的自然环境特色。南昌在整治青山湖、象湖、梅湖、艾溪湖,打造一个个湖滨市民公园的同时,还充分依托赣江、抚河以及梅岭构建生态廊道,初步形成了山脉、水脉、人脉、文脉的“四脉合一”。作为一个河岸丘陵城市,南昌地形起伏变化,层次丰富,昌南沃野平川,河湖纵横;昌北丘陵起伏,峰峦环翠,“山—水—城”的格局构成南昌城市依山傍水的独特自然风貌和生态基础。
二、什么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三、南昌如何做足“水”文章
1.高瞻远瞩、明确思路
2002年,南昌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思路,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一理念又得到了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最后又升华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梯度深化,“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理念,及时解决了南昌市面临的“为何发展”、“何为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有了玉带河、象湖等水路改造的成功范例,南昌市将要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体现灵活应变、玲珑剔透的内在特征,营造充满灵性的城市氛围;顺应复归自然的人性追求,重视城市设施人性化建设,构筑充满人性的宜居环境。最终建设成为具备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开放格局,独具“一江两岸、山水辉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景观,适宜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2.解决排污、持续发展
南昌要建设生态性城市,那么除了其本身所具备的绿色和山水资源外,其排污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这一目标的成型与否。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对此,省市领导说道,“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财力不强就不搞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面对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缺口,必须树立舍得投入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机制。”思路决定出路,正是通过创新的投入机制,南昌市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建设了青山湖、象湖和红谷滩等3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日处理污水81万吨,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由5年前的19.83%提升至现在的83.03%,大大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进程。生态立市不仅成就了绿色南昌,同时还更新了理念、创新了机制,让南昌尽显魅力。
3.亲水城市、打造特色
现在的南昌,城内四湖点缀,城外四湖环绕,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水资源。南昌山水环绕,风光绮丽,西挽西山,北望梅岭,赣江穿城,湖泊环抱,水域面积占到了城市面积的30%。随着南昌新城框架的拉开,以往南昌周边的前湖、碟子湖、瑶湖等四湖也全部纳入了城区。湖景是一种品位,南昌也因湖景成了一座有品位的城市。对湖的整治开发,南昌按照“环湖一条路,沿路一片绿,依湖一片景,连湖活水系,靠湖聚财富”的思路,规划部门根据各湖的自然个性、文化背景,分别建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比如,青山湖定位为“都市魅力”,是主题公园、都市风情、时尚休闲为特色的景区;象湖定位为“传统内蕴”,是以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为主,展现南昌市地方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水上活动和休闲娱乐等特色的景区;梅湖规划以山人纪念馆为文化核心,湖区则保持原有的水乡风貌和田园野趣。南昌市打造“亲水城市”,注重山脉、水脉、人脉、文脉的有机统一,将山水都城、历史名城、现代新城三者融为一体,使城市景色更美、功能更全、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4.开发旅游、资源利用
以象湖和抚河为例,目前象湖风景区依然仅是个游客较少、偏居南昌西南一隅的独立景区;而抚河公园由于抚河故道被将军闸和新洲闸所拦截,基本是孤立的水系,休闲仅限于抚河两岸,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加之抚河活水水源减少以及两侧截污、排污等问题,水质时常不能满足景观河的要求。有笔者建议连通象湖和抚河水系,实乃激活象湖风景区和抚河公园亲水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象湖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郊,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旅游景区。由南江、北江、东江、西江,以及青山湖的水流汇聚而成,其象湖的平面图颇似一头大象,故得名象湖。而万寿宫域址,正是位于象湖中的一座小岛,总面积约60亩,被人们称为“祈福岛”。岛上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的建筑群,就是道教圣地的正一派道场——南昌万寿宫,它就象镶嵌在整个象湖风景区上的一颗明珠而引人注目,又被称为景中之圣。因为工作关系去过象湖不少次,相比于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等全国著名景点,象湖的知名度不够响亮,当然这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加上象湖距离城区较远,不少市民和游客宁愿选择市内较近的旅游景区作为休闲首选,象湖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以至于就没有形成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现在的象湖每年都举办杜鹃、月季、荷花、等花卉展览活动,周边的道路改造和绿化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彰显自己的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体现南昌市“有绿、有山、有水、有花”的现代文明花园特点,做足山水文章,打造自己的特色。
【摘要】本文就南昌市“水”的优势对于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重要作用做一个浅析。
【关键词】水南昌生态
参考文献:
篇6
【导语】】6月7日高考日,请记住我最真挚的祝愿:心,永远向往着未来,爱,永远与你同在!有追求就有崭新的明天,有美梦就有人生的精彩!祝你高考一切顺利,超常发挥,金榜题名!
1981年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2005年浙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雄安走好我们这一代的路
为方便大家及时获取2018高考后相关信息,
篇7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又是一年芳草绿。3月24日下午,马桥村组织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中信银行开展植树、放养鱼苗活动,以实际行动营造绿色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此次活动分为两组,一组身着红马甲、套着雨鞋,带着5000余尾鲢鱼、包头鱼、草鱼在各个池塘、浜溇投放鱼苗,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志愿者程晓说:“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是参与者、建设者,如今环境变好了,我们也必将是坚定的维护者。”
另一边,挖坑、放苗、填土,志愿者们忙的不亦热乎,种下树苗,也栽下了希望,“十年树木,百年树林”,为了子孙后代的辛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植绿护绿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山更绿、空气更加清新,朝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进发。
此次志愿活动,充分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也进一步强化了保护生态平衡和绿化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篇8
招商引资,谈一个回去就是大胜利
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委书记 沈荔芳:
十期间,十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委书记沈荔芳收到很多来自家乡的短信。
她给记者展示了一条:“肩负重托赴京城,喜迎盛会议国事,科学发展沐春风,灌阳正发力。”重托之一,就是利用十的间隙招商引资,以推动灌阳经济实现“后发赶超”。
“边远地区区位交通条件差,招商引资会困难很多。找到愿意来灌阳投资的,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沈荔芳说。这次,“谈一个回去就是大胜利”。
十期间,沈荔芳只有晚上才有一点空闲时间。不过,她没闲着,希望利用这些时间跟老板们进一步沟通。
接连好几个晚上,沈荔芳都和县里的同事在招商引资。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跟一家企业洽谈一个厨房电器项目。“我们都见了两三拨老板了,”沈荔芳说,“当上十代表后,别人感觉我们的信誉度更高了。”
灌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沈荔芳要求该县各级领导干部把招商引资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三分之一的时间抓招商,三分之一的时间做项目的调研,三分之一的时间做本职工作。”“没有项目就没有产业,没有发展后劲。”她迫切希望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灌阳经济实现“后发赶超”。
“去年灌阳县新签招商引资项目金额达10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因此获得了全区招商引资大兑现工作示范县称号。沈荔芳很高兴,不过,她也直言,招商引资工作非常艰难,“项目谈100个还成不了一个,这都很正常”。
十期间,沈荔芳还特意拜访了一位广西籍的著名艺术家、策划大师,希望能让其帮助解决千家洞瑶族古镇项目的高标准定位问题,提高项目的品位。
千家洞瑶族古镇项目是灌阳的一个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不久前,被列入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增补计划。去年,灌阳全县的生产总值才48亿元,而该项目的总投资就约为50亿元人民币。
灌阳县委常委王凤玲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是灌阳县第一个进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非常难得。
“这意味着这个项目必须实打实做完,自治区会定时定期通报督查的,对于顺利推进该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沈荔芳说,“县里要服务到位,不服务到位是要问责的。这就等于我们把一个紧箍咒戴到了自己的头上。”灌阳的旅游建设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具有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越欠发达越落后的地方,可能也是一种资源”。
为了避免旅游项目的同质化,灌阳县计划在千家洞瑶族古镇项目中打造一座漂浮在水上的世界瑶寨,同时还计划明后两年投入10亿元建成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十里瑶族吊脚楼长廊等局部项目。 “这个项目做得好的话,可以成为县里边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对于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9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特建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个股室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由专职人员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通力合作,确保工作实效。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性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环保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1、多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学习相关会议、文件精神,使全体干部职工真正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通过宣传学习,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充分利用下乡走村入户,召开生态保护知识宣讲会“环境保护日“、“劳动节”等活动为契机,印发和张贴有关生态保护和文明生活等知识的宣传材料,发放了各种宣传资料,主要是黑板报、横幅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
三、突出工作实效
1、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契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用实际行动来做好节能减排等相关工作。积极配合相关单位抓好“创卫”等工作,一是加强对办公区域的卫生整治力度,按照“创卫”工作要求加强对内部环境安全卫生工作的整合整理。二是加强对卫生责任区的整治,每月第一周按时组织干部职工到我单位的责任区域打扫卫生,对区域内的垃圾进行清理。
2、对我县异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进行生态环保工作的督查和宣传,对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大力支持新型建材的利用,大幅度减少对木材的砍伐和使用;
3、对移民搬迁项目中各个施工地、标段的施工企业展开环境污染督导检查,在施工建设中易发扬尘、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施工垃圾处理等问题。特别是只针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省督“回头看”、央督“回头看”、省级暗访组反馈的问题及长江经济带突出的环境问题,立即联系成都勘察院等相关部门,协力成勘院把以上问题逐一整改。同时前往相关施工企业做好下一步的环境保护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下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环保宣传教育延伸的不够彻底,
部分驻乡企业和在建工程对环保工作认识性认识不到位,自我约束的意识还不够强。二是在督促在建企业整改环保问题方面,与上级职能部门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对企业施压和处罚的力度不够;三是开展环保隐患排查不够彻底,仍有个别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
篇10
做好生态“加减法”念活绿色发展经
——在全省生态文明大会上的交流材料
稿子市稿子区是x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x%,是稿子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可以说,保护太湖水环境是稿子最大的生态担当。
近年来,稿子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太湖围网拆除”、“七子山地区大气环境整治”、“善人桥断面达标整治”三大环境整治标志性战役初战告捷;2018年获评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实现全覆盖。
2018年以来,稿子区全面细化实施环太湖“加减法”,探索以建设“减法”换生态“加法”、效益“加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践表明,环太湖“加减法”以“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为基石,坚持全区“一盘棋”一体联动、互促共进,契合了环太湖地区的发展实际,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导向,是系统性思维和规律性把握在区域发展中的创新探索。
一是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和核心是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三大战役。
稿子区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断面长制”,全面推进年度治太重点项目,太湖“五位一体”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太湖稿子水域水质稳定向好;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渔洋山水源地、寺前水源地防护设施建设,取缔寺前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农家乐。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化工、家具、印刷行业voc治理和汽修行业整治,完成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全面落实环境空气质量管控措施,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正轨,完成202家重点工业企业用地及遗留地块基础信息调查及风险筛查,建立污染场地档案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库,将土壤调查作为建设学校、商住等敏感项目的前置条件,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2018年稿子区环境空气pm2.5浓度年均值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5%;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72.9%,同比上升5.5%。全区9个省考以上断面全面达到年度考核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连续11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为新兴产业腾出空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脱离环境保护搞产业转型升级是“竭泽而渔”,脱离高质量发展搞生态环保是“缘木求鱼”。
从稿子区实际来看,产业层次偏低、污染排放较高、环境影响较大的“散乱污”企业(作坊)等落后产能,在一些区域仍不同程度存在,已经成为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突出问题。
“263”专项行动以来,稿子区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为发展“留白”,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累计完成“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3791家,其中关停2401家,提升1390家,开展区块化整治30余宗,腾出土地2000余亩。同时,稿子区加强生态红线区域管控,落实管控职责,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对沿湖重点镇(街道)实施保护优先战略,制定最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划定“三线一单”,2018年共劝退拒批项目35个,涉及投资金额3.135亿元。
在此基础上,稿子区政府和各地、各有关部门签订了《2019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年度重点任务。2019年,稿子区将围绕“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加快区内化工、印染等重污染企业和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着力整合提升工业集聚区;深入落实化工企业“四个一批”整治任务,实施低端低效产能淘汰和整治企业(作坊)200家;散乱污整治1199家,严控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电煤使用比重;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确保2019年,稿子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30%。
三是以“减法”换生态“加法”、效益“加法”。生态环保已成为促进新形势下稿子经济换挡升级非常重要的动力,稿子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加快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建设,通过推进绿色发展行动、水环境治理行动、大气环境治理行动、土壤环境保护行动、生态修复和保护行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提升行动等七大生态文明优化提升行动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 上一篇:格林童话
-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