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范文
时间:2023-03-21 00:1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礼崩乐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刘原 知名专栏作家,媒体人,著有文集《流亡三部曲》,自称“白天做高尚喉舌,黑夜写黄色专栏”。他擅长以性话题入文,粉丝们戏谑地称之为“流氓原”。专栏文章写到刘原这份儿上,可谓登峰造极。每篇文章他都力图给予读者连绵不绝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最近婚外情的话题似乎很热门。比较惊艳的一个版本,是在国外的一场足球比赛中,有一名巴西裁判给球员亮红牌,结果从裤兜里掏出了一条红色女式内 裤。最为惨绝人寰的是,当全场观众哗然的时候,这名可怜的裁判仍浑然不知,他高举着内裤,像石雕一样凛然目送犯规球员离场。我想,拍下这幅图片的记者一定 能获得本年度的普利策大奖,若请冯小刚起标题,就叫《我把裤头献给你》,若请《南方周末》编辑起标题,就叫《总有一种颜色让我们面如死灰》。
这裤衩掏得多好,真有创意。一掏倾城,消解了球场固有的暴戾、怨怼和汗臭。以此类推,在情人节那天举行的比赛,裁判若想罚谁下场,应该从裤兜里 摸出一枝玫瑰——反正是红色的就成。当然倘让我这样热爱斗牛运动的人士当裁判,我会从怀里掏出一面脏兮兮的红布,冲着犯规球员一边挥动,一边发出“吁, 吁”的驱赶声,逼迫他扬起双蹄哀怨离去。
那可怜的裁判随即收到了妻子的休书,尽管他解释说那是买给女儿的礼物。杨白劳买红头绳,洋裁判买红内裤,拳拳慈父心啊。可惜她老婆不信,做男人真是艰难。
我觉得冯小刚完全可以以此为蓝本,拍个《手机》的姊妹篇《内裤》,这片名多好,是票房保障,《手机》会吸引手机用户,而《内裤》则会吸引内裤用户,受众面无疑宽广得多。
说起《手机》不免又想起崔永元。我对小崔印象颇佳,即便他有那么点事,也是可以宽恕的,因为我觉得他本质上是个善良的人,不像电视圈里的其他烂 人那般不可救药。我知道很多黑幕,在这里就不说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刘震云为何要拿小崔说事,唯一的解释是小崔借了他很多很多的钱,讨不回,于是在剧本里 泄愤。那帮作家都有这毛病,有次我去采访女作家林白,一位同事告诉我:“你别跟她说太多,否则她一转身就会把你写进她的小说。”后来我偶然看《人民文学》,发现这同事的真名成了作家东西小说里的主角,连祖辈都被糟蹋了一番,方知这哥们说的是肺腑之言。想起林白小说里的男主角多半是色胚棍,我不禁冷汗涔涔。
许多女人把婚外情的祸因归咎为男人天生喜欢乱搞,我认为很正确,不过她们忽略了一点:许多女人天生喜欢被搞。搞来搞去,欢天喜地,我们权当在看戏。
西班牙有个球星叫劳尔,这小子有几分姿色,若论帅气都快赶上我了。话说他每次在球场上进了球,就会冲着手上的结婚戒指一阵狂吻,跟狗啃骨头似的。许多女性这个感动啊,把他封为西洋版的柳下惠,最近,明察秋毫的狗仔队发现,这家伙原来也在包二奶。
篇2
1、 倒塌的意思,如:崩塌、崩坍、崩毁、崩解、分崩离析;
2、 破裂的意思,如:崩裂。造句可以为:把气球吹崩裂了;
3、 被崩裂的东西击中:放爆竹崩了手;
4、 败坏的意思,如:礼崩乐坏;
5、 称枪毙的意思,如:拉出去崩了;
篇3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自: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示例:老夫一生公廉正直,与人秋毫无犯。——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
克安集百姓,秋毫无犯,留兵戍守。——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近义词:鸡犬不惊、道不拾遗。
反义词:胡作非为、无恶不作、烧杀抢掠、奸烧杀、鸡犬不留。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篇4
孔子一生不得志,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五十一岁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好景不长,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又在外漂泊十四载。后又回到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记・孔子世家》)。这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式微,各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根本无暇顾及礼乐。
在屡屡碰壁的情势下,孔子自己也抱怨“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李零先生曾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孤独,孔子很孤独。他很j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其实孔子得名甚早,如果愿意改变行事作风,趋附政治家的需求,或许就不必在周游列国的凄惶中被人取笑为“丧家之狗”。但他却不仅未曾放弃过对礼乐文化的坚守,而且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周游列国、宣扬礼乐,以一种坚忍的精神坚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是他坚忍品格的最好宣言。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很容易忽略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环境。其实春秋时期不应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而是“礼乐”变易的时代,虽然具体的礼制有变,但原始的吉、凶、军、宾、嘉诸礼,以及普通人之间的生活社交的礼仪,仍在进行。钱穆先生也在《论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一文中指出“春秋时代,中国社会上之道德观念与夫道德精神,已极普遍存在,并极洋溢活跃,有其生命充沛之显现。孔子正诞生于此种极富道德精神之社会中”,“这种道德精神,用中国传统语说之,则皆是一种礼教也。礼教之在春秋时,其影响人心者,可谓甚深甚厚”。对此,刘泽华先生也有论断:“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只是礼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礼本身的废弃。因为礼赖以存在的社会土壤依然存在……儒家在礼衰之时,看到了它必将复荣,为礼的再兴进行了顽强的奋斗。儒家之外,除少数思想家主张废除礼,多数思想家都给礼留下了大小不同的席位。”可见“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在当时并非只有孔子一人坚守礼乐,虽然礼乐文化在国家政治层面上因为社会战乱、国君热衷于扩充军备力量而受到冷遇,但是Y教却在社会层面上广泛影响着人心。其中,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对礼乐文化的改进与推广,功不可没。
孔子在充分吸收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渐僵化的礼仪制度进行了一番创造性的转化,适时提出“仁”的概念,希望人们可以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虔敬地践履礼的每一个仪节。在礼彰显皇权、划分等级的功能外,他将礼带出贵族范围,强调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学习礼乐,坚持德性的修养,皆有成为君子的可能。这种升华的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给了礼永恒的精神生命,使其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制度,随着时代的更迭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必然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可替代。
篇5
《Noah》观感影评
去看了《Noah》。个人觉得还算诚心之作:演员们除了Emma总是演得太用力、teenager的老二长得实在太猥琐外,其他的几位均有上乘表现;特效不多,但也无甚纰漏,只是Watcher石头怪们傻萌的样子和影片的主基调不太同步啊… 回到故事本身,影片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部分讲了制造方舟并成功脱险,而后半部则着重于Noah一家因两外孙女的即将出生和出生而引起的戏剧冲突。
豆瓣上中国侨胞们普遍认为后半段的故事冗长无味、Noah简直不可理喻,有意思的是,我却对后半段心有戚戚焉… 一直觉得,生活在这个人间有些无措,过着过着虽也弄明白了这里的规矩,可又总有一种“为什么我要遵守这些”的疏离感和恍惚感,所以看到Russell Crowe坚定执着的脸,真真是心生崇敬仰慕之情;而之后他放下尖刀亲吻孩子时,我也能完全理解认同并觉得温暖无比;甚至当Noah在目睹人类礼崩乐坏邪魔附体般的场景后毅然做出了彻底终结人类的决定,我亦欣然接受,在影院的我想到了《三体》,想到了降临派和伊文思,想到翻看那些史书时我的叹息,也想到我们焚琴煮鹤的文明……
记得以前曾看过这么一段话:人是动物和神之间的一个过渡。 动物和神都很从容,因为动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神也有着内在的统一和完整,只有人才会有一种经常的不安和紧张,因为人的内在还是分裂和混乱的。 打个比方的话就如同,动物还没有离开家,神已经回到了家,只有人还在寻找回家的路上。 我想,《Noah》是想用这么一些桥段来试图告诉我们,该如何听从自己的心灵,该如何带着我们的mercy和love一起回家……
篇6
关键词:儒家;儒教;朱熹;礼学重建;践履
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3-0127-005
朱熹是宋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起了一套“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学理论体系,把儒家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正因如此,后世学人对朱熹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他的理学思想上,而忽视了朱熹对传统礼学的重建。实质上,朱熹既注重高明的形上学理论建构,又强调下学工夫的践履,他对传统儒家的改造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同时进行的。朱熹理学使儒家具备了超越的天道信仰、绝对的政治信念、终极关切的心灵体验,完善了从儒家到儒教转变的理论环节。其对传统礼学的重建,使礼学由复杂烦琐的庙堂之学变成了平民与土大夫皆可推行尊从的日常生活礼仪规范,让儒家的社会教化、行为规范等功能更加完备,使儒家具备了与释道二教相似的实践功能,完善了从儒家到儒教转变的实践环节。从儒家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朱熹理学体系的构筑和礼学的重建使儒家具备了超越的天道信仰、严格的行为规范、严肃的道统传承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标志着儒家往儒教发展的完成。
一、朱熹重建礼学的原因
首先,礼崩乐坏的现实动因。在朱熹生活时期,国家礼制阙失、民间不守礼的乱象以及金国礼制振兴所形成的外在张力,都成为朱熹礼学思想的外在刺激因素。[1]朱熹指出,古代礼学均有所传授,朝廷至民间,典礼清楚分明,而到了宋时,礼学没落,传承断绝,“直是无人”:
古礼学者是专门名家,始终理会此事,帮学者有所传授,终身守而行之,凡欲行礼有疑者,则就质问。所以上自宗庙朝廷,下至世俗乡党,典礼各各分明。汉唐时犹有此意,如今直是无人。如前者某人丁继母忧,礼经必有明文,当时满朝更无一人知道合当是如何。大家打哄一场,后来只说莫若从厚。恰似无奈何本不当如此,姑徇人情,从厚为之。岂有堂堂中国,朝廷之上以至天下儒生,无一人识此礼者,然而也是无此人。[2]卷八十四
朱熹明确指出:“熙宁以来,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诸生又不过诵其虚文以供应举,至于其间亦有因仪法度数之失而立文者,则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议率用耳学臆断而已。”[3]卷十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尚且如此,平民百姓不知礼、不守礼就更加严重。王安石曾如此形容当时的纲纪混乱:“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4]李觏说:“周衰法弛,斯道以亡,庶匹商者有之矣,幼陵长者有之矣。祖以世断,远则忘之矣,族以服治,疏则薄之矣,骨肉或如行路。”[5]把这种混乱无礼的现状归因于宗族、家族观念的淡薄。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朱熹感叹:“圣人事事从手头更历过来,所以都晓得。而今人事事都不理会。最急者是礼乐。乐固不识了,只是日用常行吉凶之礼,也都不曾讲得。”[2]卷三十六“礼乐废坏二千余年……后来须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尽数拆洗一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2]卷八十四朱熹以极大的使命感,勇敢地承担了这个尽数拆洗一番、重建礼学的工作。
篇7
人不人,鬼不鬼,战争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统治者昏庸无道,这个没落的贵族后人孔子,一心积极入仕,拥有一腔热血,渴望恢复周礼,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正思想,明道理。不由他“甚矣吾衰也”!你以为想想容易,做起来也容易吗?四处碰壁,感慨自己年老了。在梦里,与周公老生常谈,倾诉哀肠,苦言社会太乱。若凭一己之力恐怕微薄,但并非就此放弃,救世之心从未动摇。周公所寄负于孔子身上的,孔子当全力以赴。于是乎,孔子周游列国,可无人理睬。尽管落得全身尘土,便也只是掸掸起身,继续征程。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回归周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统治者的原则。以人为本,是自古王朝不朽统治的追求与目标。得民心,国家才会长久,百姓才会安定,社会才会稳定。
中国,自1840年被打开国门后,封建腐朽的统治者直愣愣地望着从未见过的船坚利炮,任这些“怪物”冲进国土,恣意践踏。中国大大小小革命便就此展开。所谓革命,流血牺牲是代价,思想斗争是要义,政治体制是根本。革命志士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千万夜挑灯夜读,只为振兴中华。亦如孔子,游说千万,只为恢复周礼。如果说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必然,那么留世于今日的孔子精髓亦是必然。
孔子之礼称天下,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得不到采纳也是必然。
孔子广泛涉猎各个方面,他注重教育,门下弟子三千,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注重学习的平等性。或许他也正是寄托在学生身上,待自己年老后,学生能够延续自己恢复周礼的重任。
孔子为中华传统美德作了巨大贡献。“和”字,则体现了中国大气磅礴之态,包含了谦容、礼仪、道义,乃中国所特有的,顿显中国无限之风采,历史之悠久,犹如一坛口味浓厚的老酒,经岁月沉淀,显得浓郁醇香,给人无限遐想。
可愿望终究是愿望,孔子为其呕心沥血,其行为可歌可泣,却也只落得“甚矣吾衰也”。孔子如行走在中国历史长卷上的一位智者,慈祥的面容,经历多少岁月的沧桑。他值得后人尊敬,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不朽,屹立于东方红日之上,闪耀着无限光芒。
他奋不顾身,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看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他感到甚矣吾衰也,他劝导统治者为政以德,他关注百姓疾苦,他主张仁与礼,他渴望周礼时代。于是,孔子一词,贯名天下。
孔子,是一个时代的专属,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专有名词。
孔子,他是中国一个鲜明的符号,深深地烙印在亿万中国人心中。
篇8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另据2002年“北京市民礼仪水平”的调查研究显示,对703名调查对象的问卷评分后,总平均分仅是52.04分(满分100分)!结果表明:现代人礼仪水平的提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是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正是对礼仪作用的恰到好处的评价。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工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已经成为简单的事情,所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力已经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升服务和形象的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竞争更重要的筹码。
来看看这篇曾刊登在《文汇报》上的题为《一口痰“吐掉”一项合作》的报道。
某医疗器械厂与美国客商达成了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协议,第二天就要签字了。可是,当这个厂的厂长陪同外商参观车间的时候,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去擦。这一幕让外商彻夜难眠,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一封信:“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一项已基本谈成的项目,就这样“吹”了。
篇9
在春秋时期的伦理思想中,道德规范有了延伸和发展,具有了新的内涵。在西周孝悌、惠爱、节性等内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信、义、忠、孝、仁”等许多新的道德行为规范。
第一,信。对人而言,就是信守诺言,诚实可靠,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在天、神的观念淡薄后,它又被应用到国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春秋时期“信”这个道德规范被广泛应用,这是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冲破了原来的血缘关系,破坏了西周时期朴素的道德秩序,奴隶主贵族之间,各诸侯国之间,不得不订立各种盟约,以维护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所讲的“信”,一方面是为了安定人心,巩固政权。另一方面,“信”也可用来约束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如君臣关系等等 。信也是维护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春秋时,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每个国家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或求得发展,都要联合一些友好的国家,这就要讲信用。如新君继位后,都要派卿出国,“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以此规范各国的行为。信的原则尽管时时强调,但背信之事却越来越多,许多人见利忘义,言而无信。在国家关系上,有些大国翻手云覆手雨,一些小国只得朝秦暮楚,一切唯自己国家的生存是图,正如《小雅・巧言》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而在当时却是诸侯争霸,阶级关系尖锐复杂,大的诸侯国以自己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实力,兼吞小的诸侯国,“并天下,凌万乘”,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生存在大国缝隙之间的小诸侯国,为了维持生存,只好投靠一些大国,“控于大帮,谁因谁极”(《风・载驰》),他们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只是为了生存而已。
第二,义。“义”就是“善”,既符合正道,又不走邪路。可以说这个概念在当时已成为一般道德原则和规范。
第三,孝。这是西周时期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并且由“孝”衍生到“悌”,进而形成“孝悌”观念,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受到冲击,日趋淡漠。
第四,忠。这个道德规范在春秋时也逐渐被人们重视,流行开来。
第五,仁。仁这个概念在春秋时代逐渐使用起来,成为爱君、爱亲、惠人的统称。它不只是道德行为,而且也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道德情感。
(选自《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有删改)
思考探究
1.学习课文后同学们可以了解到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请结合本文内容,试着分析烛之武身上具备哪几方面的伦理思想。
答:
篇10
在中国历史上,“圣贤政治”有几个不同的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治理的层次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讲的是道、德、仁、义、礼五个不同的境界。
《群书治要》节选的《老子》《庄子》里面都讲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也。”最早圣人主持政事,治理天下,行的是不需要言传的教化,遵的是无为而治,他们的治国之道用语言讲不出来。后来由于丢失了这个道,才有德。《老子》里面讲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尧帝以前,伏羲氏、黄帝,甚至更早的帝王,都是以道治天下,后来失了道,人们就只能通过德来治理天下。以德治理天下就是,教导人们自己修德,从而教化大家都来修德。尧帝、舜帝、禹帝他们都是在以德治理天下。这个时候人人为公,这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大同社会。后来从夏朝夏启开始,大同社会里的禅让制没能够继续,开始出现了“家天下”,这个时候叫“失德而后仁”。夏、商、周的开国君主都是圣人,大多数君王都很贤能,办理政事是以仁为核心。仁是讲仁爱,大家都非常仁爱,社会也很好。夏、商、周每一个朝代都是好几百年。但这个时候人开始有了私心,这是我们讲的“小康之治”。周朝末年,周幽王昏庸,西周变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东周时期仁没有了,但大家还讲义。春秋战国是以义来维系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义士,人人都很讲道义。虽然是诸侯争霸,但是名义上还是属于周朝,义还存在着。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采用的是法治,用严苛的法令来治理国家。虽然是很快强大起来,并且统一了六国,但用法治理国家,收效虽快,灭亡速度也很快。秦朝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被了。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唯一一个例子,纯粹用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结果国家很快就灭亡了。
汉朝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他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采用儒家思想,把伦理道德的教化恢复起来。但是人心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义没有了,所以就制定礼。从汉朝一直到清朝,维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就是一个“礼”字。礼就是秩序,这是维系社会的最低标准。以上是中国古圣先王治理国家的五个不同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以道治国,最低的是以礼治国。如果礼没有了,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就马上转向衰败,人人自私自利,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学习《群书治要》,首先要对这五种治国境界有大致的了解,知道古圣先王是如何来治理国家的。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把道德仁义礼开始恢复起来。
我们虽然是庶民,但我们可以通过道德仁义礼来修身。身修好了自然家齐,家齐然后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