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9 16:1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篇1

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抓大众创业就是抓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放促活、扶持促多、规范促优,积极创造宽松适宜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创业便利化,构建创业生态,区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滋生成长。创优政策。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工商登记注册制度改革为契机,按照市工商局制定的27条放宽政策,依法有序放宽准入领域、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财政扶持力度、税费优惠扶持力度,打出全民创业的政策优惠组合拳,为企业加油减负。实行注册登记“一审一核”制和“审核合一”制,受到群众和企业的欢迎。对申请工商注册审批的个体工商户、公司制企业,实行投资主体“零限制”,注册登记“零收费”,创业经营“免登记”,积极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土壤。创优服务。成立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孵化器,实行入驻企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三年免场地租金“零门槛入驻”和为企业提供研发、试制、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政策,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长性。邀请创业导师和中信银行、上海股权等投资机构负责人就融资、创业等各项政策给予解读。创优环境。简化企业办事程序,为企业提供“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的一站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对于申请“个转企”的工商户,坚持各部门紧密衔接、协调联动,畅通登记渠道、简化办理程序、强化跟踪服务,为企业成长“开绿灯”。组织发改、商务、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深入企业,实施分类指导。尤其对生产经营出现较大波动的企业,积极分析市场形势,研究应对措施,破除阻碍发展的瓶颈。加大对重点产业化项目的申报、扶持与服务力度,协助其解决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二、突出平台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筑广阔空间

为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在谋划引进项目时注重选择能够承载创新创业的平台项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全民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升级园区平台。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提供集约化、专业化服务,实现园区技术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建设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集生产、办公、研发、展示、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高科技软件园区,可容纳创业企业近百家,吸引就业1000余人。目前,软件园一期已完工,入驻率达90%;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同时,引进联东U谷产业园、科技中心、建华石墨烯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项目,可吸引100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与创业孵化基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升级创业基地。率先在全市设立“众创空间”,并建设了微信服务平台,主要针对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服务,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咖啡、创业项目路演、投资分析等活动,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目前,“众创空间”及其微信公众平台已正式挂牌和上线,关注人数达1000余人,已成功举办了六次线下活动以及路演技巧培训、软件技术开发痛点研讨会等,有效提升了创客和企业家创业创新激情。升级物流平台。在原有运营中国耐材之窗、中国陶瓷官网、中国物流官网的基础上,全国第一个省内城市互联互通的省级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平台已完成了技术搭建,正在与省内的各个城市密切对接,力争在2016年底前,石家庄、、保定、秦皇岛、邯郸、邢台、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衡水等11个城市全部实现节点平台接入,打造成用户活跃、资源集聚的跨城市智慧物流平台系统。“物流”的启动,标志着省在共同配送领域的探索愈发深入,为实现京津冀三地物流协同发展、有效对接提供了重要保障。物流业态提升竞争力,也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创业队伍。

三、突出抓好融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不竭活水

针对中小企业在创业、创新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区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氧气”和“血液”。搭建融资平台。制定出台引进金融机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己引进汇丰银行、工银安盛、承德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引进数量居全市前茅。特别是银行区科技支行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专注于支持种子期和创业期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另外,依托特色产业,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瓶颈。建设银行分行为包括区达意科技、赛福特在内的11家小微企业办理了“税易贷”业务,获批贷款资金近千万元;开展“三押一推”工作,为3家企业办理股权质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4468.1万元;为15家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2.9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由区财政出资设立1000万孵化基金,重点解决企业创业初期资金难题,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最高50万元的基金使用权,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创业的服务效能。目前已为4家企业提供了200万元的短期借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对通过审批的各类科技项目按照1:1比例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助力企业上市。出台《关于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对在境内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奖励200万元等多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已有7家科技企业先后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新三板以及石家庄股权交易所等融资平台,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启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成为市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软件企业;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市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企业。

篇2

关键词:大型设备;国有资产;开放共享;创业教育;循环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57-02

国务院于2015年6月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该意见特别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高等院校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担负着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项国策、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能。同时,随着“985工程”、“211工程”的开展和实施,高等院校利用专项资金购置了为数众多的大型贵重仪器。一方面,这些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高精尖仪器为获得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开放和共享机制缺乏、宣传和推广范围有限等原因,这些贵重仪器常常被高校内的具体院所和科研团队“束之高阁”、“据为己有”,难以发挥其特别是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的功能。因此,如何有效充分利用高校贵重仪器为大众、万众服务,为创业、创新出力是一项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大型贵重仪器的社会开放率低的原因

目前,依据各高校的规章,在采购的流程上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实施专款专用。但当正式验收之后,设备的运行监督和效益分析相比之下就显得松散和无序。在使用环节中通常会造成占用大量资金采购到的大型贵重仪器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间接降低了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1.思想束缚。由于科学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高校中,众多的贵重仪器都分散在各个下属学院和研究所的各类专业的研究团队中,团队中相关研究人员经过培训,成为该设备的主要使用者。由于贵重仪器的价格昂贵、技术精密,对科研团队又来之不易,而且许多科研团队的设备使用时间也较长。因此,很多的研究团队认为设备应该“归我独有”,从思想上并不认同设备共享的理念。尽管对于贵重仪器,各高校都有相应配套的使用规定,要求将设备向外单位开放,并应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很多设备拥有人只能“勉为其难”地按照规定要求的最低机时进行对外开放。一旦满足了最低标准,就停止开放。而即便是开放,能够做到跨学院、跨所开放的比例非常低,跨学校,甚至面向社会进行开放的实例就更是寥寥无几。

2.考核笼统。贵重仪器通常都由各学校的设备管理处或国有资产处进行统筹管理。尤其在“985”、“211”级别的高校,专业众多、各研究团队各有所长。仅仅依靠学校的管理部门难以对数量庞大、地点分散的每一台设备都进行详细的使用监控。因此,对于校级管理机构,只能利用每年1~2次的设备使用情况考核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笼统的了解。考核一般项目包括:使用机时、获奖、发明专利和论文、校内外测试收入的金额等。从整体看确实包括了设备使用效益的方方面面,但不难发现,其中与对外共享相关的考核仅限于社会服务机时和测试收入两项。而且对这两项的具体数值要求并不高,并不占主要分数。

3.激励缺失。贵重仪器由于其价格昂贵,社会上的设备拥有总量低,造成维修零件和人工的价格居高不下。特别是某些大型设备。一旦需要返厂修复,单单往返的运输费用就十分惊人。而对于科研团队,每年的经费额度和使用范围都有限制,对于突发性的巨额维修费无力支付。除此之外,贵重仪器由于其精密性,在使用和操作方法上也有复杂的要求。如果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先期培训,仅凭个人经验很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贵重仪器的拥有者就更不愿意将其开放共享,缺乏开放共享的激励。

二、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对贵重仪器的需求

今天的大众创业不再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是在互联网+的现代背景下的高素质、高科技的创业和创新。但大众创业的特点就决定了在资金短缺、人才短缺、经验短缺的现实面前,“创客”们不可能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昂贵的贵重仪器中去。但同时,创业者又面临着对这些仪器无法避免的需求。

1.技术需求。创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必然有其先进的一面。而技术先进性是企业能够立足的根本之一。创业公司特别是科技创业公司,必然在技术上要走在行业的前面。从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团队现状来看,尽管许多团队在建立之初依靠独特的创意、团队的拼搏和协作能够在某个领域取得最初的成效。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持续领先的技术作为基石,很快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或被竞争对手超越。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迫使创业者将技术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高超的技术需要精密的仪器进行支撑。这种技术上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会造成创业上巨大的瓶颈,有可能将已有的领先地位毁于一旦。

2.国际认证需求。新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将地球变为地球村。许许多多的创业者面对的客户不再限于本地和国内,他们将面临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然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满足相应的国际标准和认证。特别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能否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需要从产品原型设计的一开始就对样机进行测试。倘若不在最初的设计中加入这些测试环节,当产品批量生产之后,若因不符合安全标准而造成退货,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而配套测试仪器的往往属于贵重仪器。

3.教育需求。不同的创业者的知识层次不同使得创业的难度和成功率有着极大的差异,因而全国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都在逐步增加创业教育的课程和环节。同时,社会化的创业环境需要高等院校回归教育的本质,面对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可能是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才。创业者需要知识迅速提升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当知识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和层次就需要利用相关设备对知识进行验证和拓展。而当此时,创业者若能够接触到得心应手的贵重仪器设备,他们会有一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业的感觉。而恰恰是这种机会能够促使他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三、利用完善的社会共享机制推进创业

高等院校应利用大型贵重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和共享的机会将教育与国家的创业战略有机地结合。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贵重仪器在开放的各个环节可设置完善的机制和措施对现有状况加以改善。

1.政府介入。单凭某一高校自身的规定,难以对设备拥有者造成有力的约束。政府的经费支付机构在给予经费资助的同时应明确完成贵重仪器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仪器拥有者的基本义务,扭转传统思想。政府或下属机构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在线的贵重仪器登记、注销、查询和预约系统。系统面向社会开放,形成舆论监督和资源共享机制。设备拥有者应尽可能地最大限度提高贵重仪器开放共享时间。公众可以在线对设备基本情况、技术指标及特点进行浏览和对比。对需要使用的仪器进行在线预约。设备拥有者有义务根据自身条件集中或分散地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并颁发培训合格证明或安排能够满足公众测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代替公众进行设备操作。政府可按年依照在线预约的真实数据对贵重仪器的公众开放机时目标达成度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单位或个人,公示并削减其以后的仪器购置经费额度。

2.基金和保险的支持。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政府应在分配设备采购经费的同时按比例匹配维修和维护经费。高等院校获得此类维修和维护经费后,应以学校为单位将资金集中在一起并建立贵重仪器维护基金。基金的主要目的是支付贵重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损坏维修费用。由于贵重仪器售后维修价格昂贵,可以参照财产保险的做法由政府牵头与保险公司建立贵重仪器保险。高等院校作为仪器的使用管理者按照仪器的使用频率、使用年限和价格强制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合同。保险期内若出现损坏需要维修的,由保险公司依照保险协议承担较高比例的维修费用,此举将大大减少仪器拥有者对公众开放后仪器损坏无力维修的担忧。另外,保险公司为避免欺诈行为的产生,会严格仔细地对设备状况、真实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间接对设备购置和使用环节的弄虚作假形成威慑。

3.资源循环。即便是同一间高校,由于设备资源状况不明,下属的不同院系和研究所有时也会在同一或相近的时间段购买相同的设备,造成重复采购现象屡见不鲜。面向公众开放的在线设备登记查询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采购。作为大型贵重仪器的需求者,可以在制订计划前,对周边的相近设备拥有情况进行查询,甚至进行实地考察,若能够满足需求,就可以取消采购安排。即便不能满足全部需求,也可以将购置全套设备的想法改为购买一个现有设备的增值配套部件,从而节约大量的资金。同时,作为设备购置项目的审批单位也可以在批复前,通过开放的在线设备登记查询系统进行比对,以此判定采购的必要性,并作为批复的主要依据之一。

当设备到达使用年限或技术指标下降,难以满足科学研究要求的时候。设备拥有者可以在线登记拍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点优势:(1)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轻易流失;(2)为创业者提供节约资金购置设备的机会;(3)为设备的循环使用,创造环保低碳的社会做出贡献。

高等院校的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管理需要高校和政府加大管理的细致程度,从粗犷式管理发展到精细化管理。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时,高校也应迎头赶上,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设备优势为全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一柏,温涛,王惠琴,张士杰,周刚,张宇,刘有军.北京市属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83-385.

[2]杨敏.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7):45-47.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当时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对创业的意向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面向西华大学在校学生,走访调查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37份,收回229份,经过结果分析,得出以下数据和结论:

1、78.3%的受访者对创业感兴趣,有3.5%的受访者正在创业,有32.3%的受访者表示将来会创业。

2、创业初期,社会经验(76.3%)、人脉资源(71.4%)、成功创业者经验(66%)被大多数受访者看重。

3、77.6%的受访者希望参加创业课程学习,仅有23.4%的受访者参加过创业课程或创业比赛。

4、对于创业需要的因素,受访者分别选择了个人能力和创业头脑(70.8%)、适合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35.8%)、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12%)、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57.5%)、较好的组织能力(42.5%)、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59.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55.8%)。

5、对于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人群创业的优势,受访者分别选择了年轻有活力(69.2%)、专业素质较高(31.7%)、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73.3%)、网络信息能力强(18.3%)。

由总体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对政府实施的政策行为,更渴望的是实际的帮助,支持和补贴,而不仅仅是宣传手段,在私下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创业条件最关心的是资本,资本可以决定创业的起点,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在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出发,这样能够近地减小与成功企业之间的差距。他们希望政府能给予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实际的关注与扶持,为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中扫平荆棘、拓宽道路,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自由发挥。

三、创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全国高校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再加上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社会就业供求总量矛盾突出,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一)创业对磨砺大学生稚嫩的心智起到重大影响

创业的过程考验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精神,对于创业,就是挖掘自身潜力、整合周围资源、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选择创业就是选择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缺少磨砺的温室花朵,创业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对其身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许多创业者都是从开办高科技企业开始,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选择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三)创业会对大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

大学是接受教育的地方,大学生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学业而不是一心多用,忙着赚钱忙着积累社会经验,创业会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会因为市场的因素使得创业不理想而折磨学生的精神,这样一来,学业遭到荒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所以从学业的层面考虑,在校大学生创业无疑是顾此失彼的行为。

四、引导大学生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策

国务院发文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一)高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

据麦可思数据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52%),其后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48%)、“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39%)等。接受高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创业基础(能力素质培养)类(25%),其后是创业指导(实务操作)类(18%)、创新研究方法类(13%)和学科前沿知识类(13%)。

高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通识类和专业化的创业课程结合起来,采取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例如,开展“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课堂讨论、“我是小小CEO”模拟实践、“企业家大讲堂”专题讲座等。

(二)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我国的创新创业竞赛主要是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目前,已形成的品牌创新创业竞赛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高校、省市级选拔优秀的作品,参与全国性比赛,通过各项赛事,参赛的大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创新创业经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深化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推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骑着重要作用。

(三)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与保障休学创业制度

高校应鼓励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台相关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已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目前,一些地方和高校细化了规定,如有的省份规定学生可保留学籍八年休学创业。(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县域经济;问题;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83-01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也让大中型及小微企业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从而推动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双创”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体系

没有统一的牵头部门,沟通、整合、协调难度增大。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引导体系,合力推进全民创新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1.2 缺乏e极的自主创业观念

全民创业观念落后,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想事者多,实践者少;观望者多,投资者少。创业激情不高,不愿艰苦创业,存在畏难情绪。

1.3 缺乏活跃的创业创新要素

1.3.1 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人员仅靠补贴或失业保险等维持生活,创业资金无法筹集,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创业,资金严重缺乏。

1.3.2 缺技术。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与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准。高校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与创业能力。

1.3.3 缺项目。部分城乡劳动者虽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多种因素而难以确定合适的创业项目。

1.4 缺乏配套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缺乏推进创新创业的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创业促就业工作的认识不足;彰武县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够发达,缺乏社会化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创业平台服务体系。

1.5 缺乏顶级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批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首选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一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思想的毕业生也在家长、亲朋的影响下宁可年年等着招考,也不选择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发展。尤其是既精通科技研发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企业商业模式与生产工艺落后[1-3]。

2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2.1 突出体制创新,打造“双创”新生态

整合全县各类资源要素,将全省唯一一个由省政府主导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辽宁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试点先行,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营模式。

2.2 突出产业特点,拓展“双创”新路径

应从彰武县实际出发,结合京津冀产业转移移入地、沈阳卫星城、全国卫生生态养生宜居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进行定位,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差别化发展进程。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提高效率、增加人气”2个关键环节,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深挖产业基础,为其量身定制优势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以硅砂、林产品、新能源、农产品为主导的全产业链产业模式,提高竞争力。以京沈客专开工、竣工为主轴,全力打造高铁经济,主动融入全国高铁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4-6]。

2.3 突出政策集聚,打造“双创”新洼地

结合国家发改委3年滚动方案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精神,抢前抓早,制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突出创业环境、财税政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人才保障等要素保障,打造“双创”政策新洼地。以豪德电商产业平台、华北商城汽配产业平台等有想法、有行动的平台入手,以点带面构建投资促进、培育辅导、媒体延伸、专业服务、创客孵化等不同类型的“个性化”众创空间。围绕农产品、林产品、硅砂、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应用联盟、营销服务联盟,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导彰武县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业研究院、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最活跃、高端创业资源最丰富、孵化服务功能最完善的高新“个性化”众创空间。

2.4 突出以人为本,培植“双创”新主体

2.4.1 鼓励体制内人员留职创业。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及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留职创业,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公职,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2.4.2 积极加大重点人群的创业扶持力度。建立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组建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盟。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工企业、培训机构等各方资源,实行用工需求精确监测、人员招募高效对接、技能培训有效匹配,从而推动人力资源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

2.4.3 积极培育创业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产业化发展,推动本土企业打捆营销。创建有竞争力的强势品牌,销售特色产品,带动发展中小企业,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4.4 积极引导二次创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推动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激励私企进入规模行列。

2.4.5 实施“暖企行动”。对现有企业,特别是域外投资企业(企业主)给予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坚决避免“JQK”现象的发生。

2.5 突出舆论引导,助燃“双创”新热情

2.5.1 积极塑造创业典型。定期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创业成功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2.5.2 加大舆论宣传。组织开展丰富的创业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

2.5.3 开办创业讲堂。组织彰武县域内明星企业家,在外发展的彰武籍企业家、成功人士,社会各界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等通过现场讲座、微课堂、QQ群等方式定期举办创业大讲堂,总结失败教训,交流成功经验,分享凝炼可复制经验。

2.5.4 打造彰武县区域创业文化。塑造形成具有彰武县区域特色的创业文化,弘扬区域精神,从而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并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业动力,使创业逐渐成为大众自觉行为。

3 参考文献

[1] 张前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5(6):17-19.

[2] 孙德升.天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界,2015(4):84-86.

[3] 庞彦须.重视地理标志培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工商行政管理,2015(20):69-70.

[4] 牛冲槐,温雅钰.基于ISM的大众创业影响因素层次结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4):28-32.

篇5

关键词:创业教育;科学创新;改革体系;“联网+”时代

“创客”这一名词最早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的是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伴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高校大学生正是处在“互联网+”的创客时代,正享受着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有着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时空新常态,他们毫无疑问将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激发起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一、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1.整合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他们能够科学引领学生开展创业学习。首先建立高校“创业导师”团队,帮助解决创业学子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努力培养“高校创业指导师”(IEEM)成为今后重要的师资培训项目,它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认证的培训项目,专门用来培训专注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和领导。

过去高校没有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老师,学生在创业之初,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走了很多弯路。而今培养“高校创业指导师”旨在帮助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和负责人,让教师更科学专业的掌握创业知识、方法和流程,提升其教授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并且定时定点的开展创业就业指导会议,让专业的“创业导师”直接与学生对话,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减少冗杂繁复的探索过程。积极支持有创意的团队项目落地实施,以有效的方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与时代和社会接轨。

2.探索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建立服务学生发展的工作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生产和服务需要。让“众创”平台更加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

积极依托校园优势,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计划和基础中,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创建专门的学生“校园创业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成立创业学院,以创业学分替代部分专业课程,实现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设备,激发创业想法。“校园创业园”以其独特的优势营造校园创业氛围,从制度上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在专业的创业平台上,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处理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全部议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大大提升学生成功创业的综合素质。一些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创业板,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从“批量生产”网商老板到现在网上创业开店,逐渐形成了与市场接轨的学生创业氛围。

学校积极探索与知名企业的共同组建,为创业学子搭建面向市场的创业平台,以开放企业“创业史展览馆”等服务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干劲,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责任。开展“学校创业创新大赛”,将学生的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与企业挂钩,寻求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比赛过程中以市场要求进行检验,让校园创业大赛成为企业真正的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开展模拟创业活动”,从寻找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意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达到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开展创业者系列讲座”,邀请创业校友和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知识的交流,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艰辛和坚持的动力。

3.建立科学的创业服务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应将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并搭建起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应以“激发―实践―创业”为主线,全面服务于实现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有效利用学校创业师资和创业平台的通力合作,建立“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教育导师辅导”、“创业孵化系统”四大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创业不再只是一个“idea”,而是需要严格按照体系一步步展开实践的科学教育体系,达到创业全过程的学习,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开展“科学创新”教育认识

1.创新是创客文化的内涵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都离不开“创新”二字,而当今社会的创新重担坚实的落在了年轻一代肩上。他们出生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正值青春走向“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将在时代的风雨洗礼中接受考验,承担重任。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创业者,每一个创业者也并非都是创客,创新精神正是“创客”的内涵和本质所在。

在欧美国家,创新创业的氛围很浓,学校、社区都具有培养动手创新的深厚基础,而在国内,我们过去一直停留在“中国制造”阶段,创新技术发展缓慢。而如今政府支持创新环境对推动创新很重要,要求更多的年轻一代客观看待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真正激发创业创新浪潮。

2.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新思路

过去高校教育以理论为主,脱离实际,方式方法缺乏自主性、探索性,培养出的人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而今加强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加入创新权重,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确立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指导,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开阔思路,打破传统,寻求突破。互联网时代孕育着一个个商机等待着年轻学生去挖掘和探索,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提升。

细数我们身边成功创业者的典范,乔布斯的苹果、马云的阿里巴巴、王中磊的华谊兄弟影业、雷军的小米……他们都具有强大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创业思路坚决不停留在传统行业里,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优势,以创新作为新引擎,走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之路。小米创始人雷军,他做过互联网,但并不懂手机,手机市场竞争到连诺基亚都被边缘化的成都,可雷军还是选择了做手机,理由很简单,他懂得用一整套“洞悉”用户的特殊技术和手段,以特定时间段抢购手机为营销策略,开创了为中国使用者量身定做的手机。这样的创新人物和企业时时刻刻都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去拼搏和奋斗。

篇6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生;就业指导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1]

1.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

通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让毕业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在法律范围内解决就业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冷静面对就业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每个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校生活步入职业生活,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次考验,在就业过程中要处理好事业与谋生、奉献与索取、眼前与发展三个关系。

3.推进高职院校教学体制改革

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的“产品”,毕业生能否优质就业、能否回报社会,对学校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学校应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优化专业设置,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2]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主要停留在课堂上,就业指导存在师资缺乏、缺少经验、教学手段单一、就业指导体系不全等方面问题。

1.教学内容大众化

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简历制作、就业流程、就业心理等内容,没有跟高职院校的行业、专业特色联系起来,脱离了行业和市场的实际。

2.教学形势单一

教学形式以就业指导老师单向灌输为主,学生主动性不强,理论讲授多,实践机会少,考核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就业指导老师缺乏职业化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局限于辅导员、班主任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这些老师日常工作繁忙,缺乏专业背景,素质参差不齐,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难以全面的进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

三、高职生就业指导应与时俱进

高职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分三部分内容:就业部分、创业部分、创新部分。

1.就业部分

就业应该说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前面临的一个难题,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加上毕业待业人员、中职技校学生,合起来1500万,这是大家面临的一个难题。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0多万持续增加,每年都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这个难题应该还会持续。

就业部分主要从规划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念、调试就业心理、学会搜集和处理就业信息、制作个人简历、学会面试技巧、职场适应能力培养、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等内容进行讲解,通过书上讲的知识,结合近年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发生的故事,以案例的形式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复原。

2.创业部分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3%左右,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也就是说大学生创业难,创业成功更难。总理在2014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种创新”,在2015年的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大众创业、万种创新”,要在国内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

在这一部分,没有过多的讲书上的内容,自己没有创业的经历,身边的例子也很少,所以我采取了视频教学的方法。以中央电视台《创业 我们的故事》和《创业英雄》系列节目为依托,通过马云、柳传志、李彦宏等国内顶尖创业高手的创业经历来引起大家对创业的认识,通过他们的话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创业之路。相同的话我们来说,对学生来讲没有任何影响里,让这些创业高手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是学生的偶像之一,他们有丰富的经验。

在双十一大家疯狂购物的时候,给大家播放了马云先生的创业故事,聆听了马云先生对大家创业的建议;在前一阵董明珠女士成为网络热点,又是卸任集团董事长、又是全员涨工资、又是在股东会议上发火、又是收购某企业,在这个背景下,给大家播放了董明珠女士在某档电视节目中自述的创业之路,以及对创业的要求和态度。

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给大家播放了百度李彦宏先生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大家明白,我们可以这样创业,一门课成绩不好,只要我们努力了,付出总会有回报。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了“工匠精神”,并号召大家进行实践,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之一,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把“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教学相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我们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上经常碰到,大家多是把他当作一个词而已,我们把这些了流行语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

3.创新部分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一词排在第一位,在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发展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2016年以来,在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就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见解。

2016年、教育部等多部门举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成功举办。把大赛的情况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大家能更清楚的知道大赛的详情,也让大家知道创新对于制造业、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指导中给大家推荐了《创课十讲》,通过采访多位有代表性的业者和创业导师,从十个主题与大家分享创业路上的经历、故事、思考与洞见,让大家不再盲目创业。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创业;小微企业;创新

总理在2014 年9 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进行了部署。2015 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因此,在万众创新背景下,必须要实现有效的创新与管理,提高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为实施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和思路。

一、创业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推动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但是,现在小微企业创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科技创业就是创业者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兴办科技创业企业或组织,从事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或向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活动。创业必须具备的三个基础条件为技术、资金、人才。

1.创业创新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创业创新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引入创新竞争机制,可以使得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在一起,通过创业与技术的转移,使得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有明显的提高。

2.增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创业创新使企业的技术研发有投资的机制,能明显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促进经济利润最大化。

3.能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增加活力。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和经营成为了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主要内容,企业通过技术商品开发和技术商品贸易,增加了利润,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1.小微企业融资能力较弱

企业融资能力弱是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对于小微企业的创办者来说,他们在企业的整个运作中的运行中还不熟练,市场驾驭能力弱,无法准确把握企业的市场定位,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核心地位。加上他们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因此在小微企业的融资过程中无法取得足够的资信,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必需的发展资金支持,实现有效融资有一定难度,导致了小微企业各项业务受到限制,长久下来,小微企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2]。

2.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抗风险能力弱是小微企业发展中表现出的另一问题,这一问题不利于实现小微企业在极速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生存。首先,小微企业流动性很大,员工数量有限,员工素质不高,生产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其在市场中竞争力不足,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一旦经济形势下行、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小微企业就会首先被波及,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另外,小微企业在公司文化、管理体系都未能形成系统,这种不规范的企业发展方式没有真正的统筹企业内部的资源,很难让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其表现出的抗风险能力就会很弱[3]。

3.小微企业很难壮大发展

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困难是其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长期以来,高成本、高税费是所有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另外利率、税率、租金、薪金等各种因素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再者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健全,企业体制不完善,他们对于市场的分析不全面,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企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从而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1.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科学的政策保障

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它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全面科学的系列扶持政策,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各级政府就必须制定实施好各类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税收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小微企业税率,减轻其税付,帮助企业;财政性资金支持方面,可以通过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小微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长期性技术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只有在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才能促进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

2.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是实现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为小微企业设置单独的贷款业务,缓解他们的资金缺乏的压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企业贴息贷款的形式不断丰富小微企业的融资形式,实现小微企业的“众创空间”,有效地启动创业资金;还可以通过采取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等措施,引导担保、金融和综合外贸服务等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此外,还可推动民间信贷推动金融机构实质性发展[4]。

3.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

要想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小微企业全面发展,其主要的一点是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法律支持。同时还要为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放宽准入门槛,鼓励其进入市场与大企业展开竞争,在竞争中寻找不足,快速改进。另外对企业内部的制度要不断完善,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全力推动全民创业创新,使小微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成为我们国家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动力,努力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 梁胜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小微企业发展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3:59-60.

[2] 晁毓山.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

篇8

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将进一步完善优化赛事支撑系统,搭建更加符合软件开发趋势特点、更加有利于软件产业创新创业的平台环境,以提供持续性、系统性、针对性的软件开发和赛训服务。

依托双创平台,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将实现线上与线下、双创与产业的深度结合。该平台将通过汇聚多种培训资源,对接企业、高校、高职、实训机构、投资机构等各个参赛主体,提供培训与测试、项目投融资、人才档案等丰富的服务功能。双创平台的完善对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双创活力激发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挖掘并突显大赛作为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的新型媒介价值,同时通过汇聚政、产、学、研、用相关要素,以大赛为牵引,双创平台为支撑,线上线下互动,多点发力,进一步构建价值链互动共生的多层次软件服务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参赛学生提交的优秀作品,也直接给企业的研发提供了参考,促进软件行业的发展。据评审专家介绍,每届大赛均能涌现出一批高品质的作品,有些团队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达到工业级软件水平,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大赛吸引近万名师生热情参与,在全国形成了大学生投身软件行业的热潮。历届大赛也产生了众多优秀项目和创业团队,部分项目已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大的市场应用价值。为有效B接技术、产业与资本,为参赛的优胜团队提供资本对接及科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大赛组委会以大赛平台为依托,组织针对优胜参赛团队的“创业投融资对接会”,邀请知名投资机构为参赛师生提供创业咨询和投资孵化服务,同时也为投资机构搭建挖掘和遴选优秀创业项目、团队的平台,促进双方资源有效对接,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氛围。

相关链接

构建双创生态体系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大赛是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重要举措。

篇9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集创造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在市场中占据主体地位。在给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组委会的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①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②

由上可知,我国已从战略性、长远性和发展性详细阐述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长远规划。而作为青年成长的平台――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简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由教育主管部门面向大学生设立的一个重要立项项目,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理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以此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新型人才。

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该项目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如扩充了项目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个项目。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成为主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正如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所说: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③。而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提升国家创新创业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

(二)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当今的高校教育已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教师教、学生的学的老套培养模式,这种的培养模式下所培育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创新创业教育更大程度上是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并主动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所代表的新一套培养模式才是当今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所以,高校应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与实践中,以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三)帮助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在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直秉承这一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然,人的全面素质中包含很多,如思想品德素质、基础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创业素质,等等,而在众多基本素质中,创业素质是核心内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创业素质具有较强的指引性和强大的驱动力。它可以更好地支撑并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训练的大学生,可以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潜能并提高和释放其发散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四)改善社会环境和提高文化氛围的需要

在文章开头提到了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创新类竞赛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社会都充满创业创新气息,这就更加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推广。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营造大学生的终身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可以分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其中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主要还停留在大学生的本科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仍存在很大空白,这样就使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终身性。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一个民族的前行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创新创业意识的连续性培养,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形成大学生的终身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2.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教师的传授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应通过一定的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学校应在现有课程上多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更真实地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此外,应多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积累更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极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在饱含创业创新精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的文化氛围下,高校将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培养造就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形成,助推产业转型发展,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创业就业,使得高校能更主动地为国家的长足发展服务。

注释:

①2014・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5.2.

②2014・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5.2.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创业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法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高校电子商务学生带入了创业热潮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随着国家推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振兴战略计划,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和财力扶助下,全国各地的高校大学生们创业热情高涨,许多大学毕业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新兴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成就了人生梦想。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互联网新经济的浪潮下,凭着专业本身具有的创业优势,也纷纷选择自主创业。但是,据报道,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左右,即便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仅4%左右,这个数据结果让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创业者们不得不冷静思考。

2当前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创业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

2.1热衷于各项创业比赛,忽视了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从各级政府部门、各地企业到各大高校纷纷举办大大小小的各种创业比赛,旨在通过比赛挖掘有价值的创业项目和优秀人才。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部门、单位、教育者却让这些比赛变了“味”,创业比赛成了教学评估的硬性指标,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和老师都要加入创业比赛的大军,学生们“创业”的过程主要做的是反复地修改创业计划书、做PPT、背演讲稿,根本没时间开展实际的业务、接订单,没精力做产品,没有时间根据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补充专业理论知识和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由此,慢慢偏离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的本质[1]。

2.2创业模式单一,缺乏创业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在近十多年来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众多互联网公司崛起,“到网上开店”成为了今天最为普遍化的创业形态之一。鉴于此,许多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纷纷模仿,照搬网上开店模式在本校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创业,鼓励学生们开淘宝店、做速卖通。这种主要靠老师有热情、学生被牵着赶着走的形式主义创业教育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容易让学生对创业教育产生应付心理,对后期创业的深入实践、探索更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实践证明,在互联网上发展,关键是商业模式创新,与原来企业规模的大小无关。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2.3创业多数停留于计划层面,未能积极持续地深入实践

创业是“动口容易,做起来难”。许多高校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在落实到项目实践上的时候,比较多的就是一个创业计划,大部分都只停留在计划的层面上。特别是有些创业比赛作品可能都是利用老师或者网上找到的半成品来进行包装和加工,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积极持续深入地实践,难以落实。

3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创业教育的新对策

3.1创业教育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

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专业要针对本校及专业实情,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不同的目标。

3.1.1以专业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

国内的电子商务专业目前主要的是分两个方向:一个是管理方向,一个是技术方向。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初期,管理方向的创业教育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技术方向的则可以侧重偏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中期,可以是创业项目的模拟;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后期(也就是深入期),最好是创业项目的实战,也就是真正地成立创业的公司。由此可见,最重要的还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专业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2]。

3.1.2以创新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2015年可以说是中国推动“创新驱动经济”战略的元年,“创新发展”位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是鼓励一部分人创业,大部分人创新。高校的改革中也一直在倡导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创业值得鼓励,但不能鼓吹,更不能搞“”运动。创业是有条件的,一方面创业者要具备某方面的特长或技能,另一方面创业者要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和抗风险的能力,当然还应该有创业导师的指导。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的使命应该是鼓励一部分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投身创业,对于大部分学生应该进行的是创新教育。

3.2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创业教育的实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热潮下,高校的教育者需要更多冷静的心态去面对,要牢记教育是本职,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3.2.1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教师提出项目的任务和目标;然后学生学习小组根据任务和目标进行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最后师生对项目的结果进行最终评价。项目式教学法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学习氛围。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每个学期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选择一个真实的项目布置给学生,这个项目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也可以是大学生的创业公司。根据实践效果来看,真刀真枪的实践项目会让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2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当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或兴趣倾向,以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几组能力相近的群体,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电子商务本科的创业教育中,分层教学法是承接着项目教学法的,也就是说在实施实战项目的过程中,项目小组中每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这些角色所需要的知识重点、技能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兴趣不一。分层教学法的形式,利用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一个同学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

3.2.3弹性教学法

弹性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个教学方法实施的前提是教师认识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愿意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教学。根据树立的个体最近与最远发展区,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而教学。电子商务本科的创业教育中的弹性教学法,主要的是“精英教育”,对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强且正在创业同学,与他们共同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料,帮助他们快速地成长。这种教育法监控的要点是根据学生创业的企业经营状态,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布置弹性化作业,鼓励学生写专业性研究论文,多做自我评价。弹性教学法模糊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特性,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时空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3.3重视创业项目的持续深入,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中的专才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旨在培养既懂得现代化企业管理,又熟悉互联网信息技术技能操作的新型复合人才。创业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在边学习边创业的状态下消化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是让他们在创业体验的过程确定自己的专业专长,锻炼社会生存技能,培养良好的企业家素质。所进行的创业项目不是毕业离校后就随之结束,而是应该让下一届学生继续承接,把项目的运营深入下去。

4结语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的渗透改造,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的兴起,让未来互联网这个新经济体变得越来越成熟,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极好机遇,向高校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大众的创业热潮,大学生们和高校教育者唯有冷静思考,才能从容应对。

作者:刘丽君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