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范文
时间:2023-03-18 22:1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堂教学中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几个方面
1.能够突出兴趣先导,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一个人愿意做他不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在课堂上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你的课堂有了兴趣,那就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那你的课堂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节课中,徐老师出示课件:西沙群岛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在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能够突出主体性原则,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喜好,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打造一个绿色高效的课堂,这正是新课堂所呈现的魅力。在本次课节中,徐老师在课堂中通过集体认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编谜语,组词、造句、找反义词、找近义词等,帮助学生识记生字都能体现出关注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意愿为出发点的特点,很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教师都能从学生最感动、最喜欢的段落或最喜欢的方式为学习顺序,通过西沙群岛的海面—(海水颜色多),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多),海滩—(贝壳、海龟多),海岛上—(鸟、鸟蛋、鸟粪多),并且在介绍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它们的特点,使得这些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学生愿学,乐学,在主动中完成学习。
3.能够突出创新意识,满足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创新的渴求,他们的创新思维经常在脑海中闪动,他们的想象空间无限宽广,这就看教师如何去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徐老师的课,在第3自然段,感受珊瑚的多姿、海参的闲懒、龙虾的威武。第4自然段,感悟鱼数量多、鱼姿美。给了学生无限空间取发挥、创造。一个好的教师会创造机会来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而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则会以“领导者”的角色来控制课堂,使学生的创新火花在缺氧的状态下窒息。本次听课中,教师都能给了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去说、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并及时地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火花。
4.突出生活特点,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才能更好地感受知识的内涵。本节课虽然没有现代教学手段,可都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如临其境的体验,感悟到词语的内涵,充分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老师语言的细腻,精炼让我感觉到是一种享受。
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和改正的几点:
(1)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原则,表现得不够突出。课堂上读的时间少,特别在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环节上还是欠缺很多。
(2)课堂教学评价还比较单一,有的甚至没有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做出适当评价,从而使学生模棱两可,不知对错。在评价的方式、内容上还比较单一,没有真正形成多元化评价。
(3)课堂小组合作时间短,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有的分组合作还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4)忽略了板书的设计,板书字少,不利于学生双基训练和培养。
(5)学生课堂中的参与面还是比较窄,教师只盯住了几个比较聪明的学生,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整体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师也没有很好地进行引导,课堂比较沉闷。
(6)有一些课堂语言还不够规范,由于过分紧张,一句话重复好几遍或重复学生的答案,有的有一些口头语。另外个别教师教学环节设计不够清晰。
我的几点建议:
(1)拥有一个平衡上进的心态,不要攀比,要想到我的现在是我的老师给创造的,学生的将来是我给创造的,我要好好的创造。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3.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师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2.多媒体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
1.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3.检查自读情况。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5.多媒体出示生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字理析解生字.
“拣”字,左形右声,指挑选。成语:挑肥拣瘦。形近 :练、炼。
“划”字字理教学
“威”的字理教学
“武”字的字理教学
写字指导(指导书写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6.学生朗读课文。
7.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重点探究
1.凸现重点。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2.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板书:海水(面)、海底、海滩、海岛)3.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4.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5.请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指名评价。
篇3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我们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播放了《西沙群岛美丽风景》的课件,配以优美的音乐、动感强的画面、使学生仿佛来到了那可爱的西沙群岛,然后自然点题,引出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学习,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由此提出学习任务,在学生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心向,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紧接着要求学生读课文,并配以西沙群岛的动画。在揭示课文重点时,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示西沙群岛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作小结,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为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采用了幻灯这一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我在小学一年级说话教学训练中《错在哪里》这一内容时用到了幻灯,通过让学生看美丽动人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然后引题,问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这幅图写的是哪个季节?这就点出了《错在哪里》这一说话主题,这时学生的思维被开拓了,学习兴趣更浓了,学生们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根据每个季节的特点来判断错误。最后用幻灯这一段媒体教学手段来揭示《错在哪里》这一说话内容。师生共同找出这幅图的错误:1、风向不一致;2、公鸡不能在水里游泳;3、夏天不能堆雪人;4、秋天果实才成熟。自始至终,这一教学效果很好,学习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每个季节的特点得到了正确认识。
三、利用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大大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计算机储存课文写法相类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设计与本课训练重点相关的练习题,同时设计智能软件,实现电脑自动计分。在较短的时间内当堂完成测试,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为例,当学生通过多媒体感知细沙群岛风景优美,特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作者是按总分的顺序描写《富饶的西沙群岛》,然后将描写方法相仿的阅读材料《美丽的台湾岛》出示给学生,并设计了相关的几道多种答案的练习题供同学们讨论,最后独立完成,并附有正确答案查阅和智能评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四、运用求异性、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篇4
一、诊断:传统导课的特征与缺陷――以内容分析和情感体验为主
以内容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课的开始往往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去分析描写的对象――文中人、事、物,让学生对这些人、事、物产生好奇,进而进行详细分析;以情感体验为主的阅读教学,课的开始往往想方设法触击学生已有的情感基础、情感经验,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导入,从一开始就忽略“语言”的学习,不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些课例加以说明。
1?郾指向描写对象,轻视语言载体。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激趣导入”:①展示中国地图。提问: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上,你能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吗?②播放多媒体风光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美吗?一会儿我们读了课文,大家将会有更美妙的感受。这个导入的指向很明显是了解西沙群岛“这个地方”,从美丽的西沙群岛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西沙群岛是富饶的,而作者是怎样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郾偏向理解难点,忽视教学重点。如《给予树》的“激趣导入,引出课题”:①多媒体展示圣诞节场景,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欢乐气氛;②预习已知的内容,了解金吉娅给大家带来的礼物。这个流程设计意图是“缩小文化差异的影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以为,激发阅读兴趣是没有错的,但这里激发的是了解圣诞节的兴趣,着力点是故事情节,不是描写故事的语言。
3?郾引向活动内容,忽视语文能力。如《一次成功的试验》的“游戏激趣,导入新课”:①学生分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将玻璃球从瓶中取出所用时间最短;②参加游戏的同学交流成功和失败的原因;③教师小结导入;④出示课题,教师问:对于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这个导入的意图是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要求,初步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为突破教学难点铺垫。导入但围绕着“活动”转,把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分内事冷落在一旁。
4?郾带向文本事理,忽视语言形式。如《掌声》的“游戏激趣,创设阅读动机”:①游戏:举起你的双手,按照“×―×―×”的节奏击打;②揭题谈话: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掌声,它给人以激励;给人以信心,以勇气,以奋进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9课《掌声》;③出示课题,齐读课题;④质疑解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怎样的疑问?课的导入不能说不精彩,可惜的是指向的是“掌声”的力量,而“表达”的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创新:“语用”背景下导课的特征与方法――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取向
导入要从指向描写对象和审美情趣转为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种转变不是对传统导入的彻底否定,是加以改进。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导入同样要轻松、有趣、简洁、轻巧;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导入还是要从文中的人、事、物、理入手。当然,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导入更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关注文本语言,为后面的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基础。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些课例谈谈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导入的设计。
1?郾开门见山,关注作者表达特点。课的导入不必追求花哨,可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告诉学生学什么。如《母鸡》的导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描写身边熟悉的事物的。又如《白公鹅》的复习导入: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是俄国著名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板书课题:白公鹅。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自觉比较两个作者不同的描法,感悟不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郾寓庄于谐,关注文章表达方法。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导入可以寓庄于谐,在貌似不经意间,要求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如《蟋蟀的住宅》的“激趣导入”。①师(课件出示蟋蟀):认识他吗?他还有一个曾用名是――②师:“蟋蟀”这两个字不好写,说明蟋蟀不简单,小家伙有大本领,是建筑高手,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家伙的住宅呢?寥寥数语,既提示了学习内容,又点明了学习重点。
3?郾巧妙渗透,关注文本语言。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采用对比手法呈现故事情节,进行生字预习检查时,将两组词语进行对比展示,给学生感觉上以直观的暗示,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①板书课题、读课题。
②出示词语,比较阅读。
鲜花盛开 鲜果飘香 绿树成荫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冰雪覆盖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③轻读课文,在以上词语中选几个说说主要内容。
这样的导入,紧扣主要内容的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如《观潮》一课的导入。
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钱塘江卓绝奇特的江潮,千百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我们今天就与作者一道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一句话,既让学生知道钱塘江潮千年前就倾倒游客,又让学生感到诗句特有的魅力。“与作者一道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能激发学生探究钱塘江潮的欲望,又能提示学生要从文本的语言入手。这样的导入看似简单,却富有语言魅力。
篇5
这天,我上《鸟的天堂》,同学们正深情地朗读: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忽然,一只老鸹像一架失去航线的飞机一样从窗外撞了进来,大家都在专心读课文,没有人理会它。我心想:它很快会飞走的,不必理睬。谁知,这老鸹不但没有飞走,还飞上讲台踱起步来,喉咙里不时发出“咕咕咕”的声音,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同学问:“老师,这是什么鸟?”“俗称老鸹。”还有的问:“它怎么进来的?”从窗户飞进来的,笨!”一个同学接过话茬说。看来这只老鸹是个问题,我突然灵光一闪,笑着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老鸹为什么要飞进来吗?”“它飞错了地方。”“唔,既然是飞错了地方,那就让它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说着很自然地抓起老鸹放飞了,教室里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反思 对一些意外事件,有时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自然而然地解决问题。如上述例子我采用问话:“你们知道这老鸹为什么要飞进来吗?”同时,我准备了几种预案,如有学生说:“是飞累了才进来的。”我会说“既然累了。我们就让它回去好好休息吧”而送走它。如有学生说:“是进来找朋友的。”那我会说“现在大伙儿都在学习,不便接待客人”而把它送走。如果大家都不说,我也会说:“看来你们读得太好了,连老鸹也想飞进来表扬你们。现在它的心意已经表达了,就让我们一起把它送回家吧!”
学生抛来“仙人球”
执教老舍先生的《猫》一课,当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交流疑问时,有个学生提出:课文第三自然段“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这句话前后矛盾,既然说它胆小,那就不能说勇猛。前面说“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后面又说“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也是矛盾。这个意见立即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看来这个问题还比较尖锐。可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怎么办呢?我脑海中开始搜索名师的课堂实录,忽然想起孙双金老师的“抛功”,于是我在肯定这位提出问题的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同时,让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读后想一想这段话前后矛盾吗?再读思考后,同学们有完全不同的两种看法,我将他们分甲乙两方代表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最后认为这段话不矛盾的乙方占了上风,他们说:“这里的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是说它有时很胆小,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但有时它又很勇敢,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你是怎么想到的?”“从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想到的。”“同学们再认真读读第一句话和第三段两句话想一想乙方同学说得对不对?”经过比对阅读,大家都认为乙方同学说得有道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写猫前观察的细致及遣词用句的准确。通过描写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把猫性格实在古怪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思 对学生提出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棘手问题,我并不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结合课文内容寻找答案,说清理由。最后让学生再循观点正确方的寻找方法进行比对阅读、验证答案。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做了接、抛、引三方面的工作,让学生在质疑中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
公开课突然“停电”
一次,我在多媒体教室上《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观摩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观赏从网络下载的西沙群岛风光。旨在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正当学生津津有味地观赏沙堆上色彩斑斓、千奇百怪的贝壳时突然停电,教室一片哗然。怎么办?我急中生智,对正在议论纷纷的同学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生:“什么游戏?”“画心中的西沙群岛,可以画欢腾、蔚蓝的海水;可以画在海里游来游去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鱼群;可以画沙堆上色彩斑斓、千奇百怪的贝壳;可以画时而在空中引吭高歌、呼朋唤友时而在树上翩翩起舞、尽展的海鸟;还可以画身体庞大、样子可爱的海龟。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最后还要写上你的大名和你的感受。好吗?”“好!”接着我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心中的西沙群岛。这个环节化意外为精彩,也使得我这堂公开课得以顺利进行。
篇6
一、新手教师教学片段
(学生读课文,老师巡视。)
师:(拍手,示意学生停止读书。)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对哪一小节的内容最感兴趣?你从这一小节中读懂了什么?
师:(指名学生)
生:我对西沙群岛海底动物最感兴趣,我从课文中读懂了……现在我们陆地上的科技很发达,已经发现了三万种鱼类。
师:已经有三万种鱼类,或者说动物,不只是鱼类。那还有吗?(学生没反应。)
师:(看着学生)还有吗?他们的活动方式是……
生:怎样的?
师:怎样的?他们活动方式是……
师:他们各有各的活动方式。
分析: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新手教师一开始提出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你对哪一小节的内容最感兴趣?你从这一小节中读懂了什么?”由于课前预设好了,语言表达清晰,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思考后回答问题。但是,当学生回答不够全面时,老师又做了跟进式提问:“已经有三万种鱼类,或者说动物,不只是鱼类。那还有吗?”这个问题指向不明,表述含糊。“那还有吗?”学生容易和老师先前讲的内容联系起来,理解成“海底动物不只有鱼类,还有其他类别的动物,那还有什么动物呢?”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知识有限,当然无法回答。如果老师在此追加的问题表述具体一些,指向明确些,例如改成“这一小节除了告诉我们海底有许多种鱼类,你还从这一小节中知道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会误解了。从中可以反映出新手教师在课堂中应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时候缺乏经验,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效地进行探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当学生对“还有吗?”这样的问题无从回答时,老师紧接着追加了一个提示性问题“它们的活动方式是……(怎样的?)”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们的活动方式是各式各样的。”但是新手教师没能正确地看待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还没有学习这一小节,只是初读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初读课文后就要准确地提炼和概括主要内容,还是有困难的。再加上老师表述该问题时,语言不规范,不完整,随意性较强。老师的问话只说半句,下半句让学生去猜测。这样学生更加不会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了。
二、专家教师教学片段
(学生自学第四小节,交流学习成果。当一名学生交流完后,老师问:还有不同的吗?)
(师生合作读第四小节。)
师:这样一念你觉得西沙群岛的动物怎么样?活动方式怎么样?你说。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
师:确实是这样,各有各的活动方式。(板书:活动各异)老师用一个词语,活动各异,能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生:能。
分析: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专家教师课堂提问语言规范,表述语言完整,指向明确,学生很容易理解老师的提问意图。如:“这样一念你觉得西沙群岛的动物怎么样?活动方式怎么样?”专家老师当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候,马上意识到该问题指向不明确,于是立刻又跟进了一个更加具体的问题,即“活动方式怎么样”,此问题比“动物怎么样”范围缩小了,指向更加明确,能够唤起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可见专家教师提问规范性的意识很强。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了九点建议中就有一条是:“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
三、从新手走向专家
篇7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合理的采取以下几种导入。
一是故事趣导。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带有科技人文性质,内容生涩难懂,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总会用一些繁琐重复的语言讲解,对于时间的把握并不严谨,影响了其他部分的教学,使得教学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提高时间观念,可以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编成一个简短有趣的小故事。
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新奇故事的特性,将其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说:“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桥的小故事,讲完大家猜一猜这座桥好不好。”得到学生的回应之后,教师再开始进行故事讲解,将故事时间控制在二到三分钟之内,当讲到最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所吸引,与此同时教师在课件上展示出课题,进而开始一堂课的教学。这样一方面提高教学时效性,也激发了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是悬念诱导,直扣主题。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渐升高,他们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尤其是男孩子,一些带有悬念式的问题对于他们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抓住学生的胃口。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香港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陌生的。因此,在课前教师可先与学生讨论香港的风土人情,这时的学生处于知识的饥渴期,对于陌生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巧妙地设疑:“同学们你们知道香港位于我们祖国的哪个位置,而它又被誉为什么。”这时学生给了教师回应,教师再借机导入新课。悬念诱导式的导入方法相比简单的复习热身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直扣教学的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是问题巧导,调动兴趣。有部分教师习惯性地采用回顾旧知的方法展开新课程,为本节课的开始做铺垫,不失为一个好的导入方法。用提问的方法一方面集中了学生因课间玩乐还未收回来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做了定位,使学生能动地进行学习。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育学生要勤学好问,小学生本就对一切事情充满好奇,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而教师就要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西沙群岛吗,有同学去过西沙群岛吗。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岛屿,那它究竟有多吸引人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一起走进这美丽的西沙群岛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教师顺势引出课题。通过这个与课文紧密相连的小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自发地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同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绪都被教师课前的问题“西沙群岛的独特魅力在哪”所牵引,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这种问题导入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还使引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探求,使教学课堂焕发生命力,也是复习、巩固、运用和检查知识的有效手段。
四是情境妙导。小学语文课一般会安排在逻辑性较强的数学课后,学生由于在数学课上过度集中精力,因此在感性思维占主导的语文课会有所懈怠。此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使学生化身教学情境中的主人公是消除疲v吸引注意力的法宝。如《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一课,教师可以按角色找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来扮演,使学生沉浸在角色中。同时让学生在扮演中观察课文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将情境与问题同时融入导入中,一方面角色扮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又使学生观察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疑惑,而观察出的疑惑会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认真。在这样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同时使学生对于课文的情感把握推到,为课堂增色不少。
篇8
一、配合学科的教学内容
语文活动课应紧紧围绕教材和课标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训练,力求使活动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两者互为补充,获得整体效益。根据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组织阅读准备活动。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前,设计了题为“祖国多美丽”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中找出有关西沙群岛和小兴安岭资料,在活动课上,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结合学生找到的资料进行演示,使学生对西沙群岛的富饶、小兴安岭的美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不但为学习课文作了知识准备,而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了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国情,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选择喜闻乐见的形式
语文活动课是课程化了的活动,它对强化、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具有独特作用。按照其“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不拘一格地设计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活动的浓厚兴趣。活动中,我采用“猜谜语”、“抢答”、“过城门”“夺红旗”、“扮演课本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活动中,我在课件上设计了四个色彩鲜艳的城门,一个城门代表课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每个城门前打出一个问题,学生答对了,城门就自动打开,并发出悦耳的音乐声,与此同时,城门前走出一个“小博士”,一边称赞学生答对了,一边带领学生走到另一个“景点”……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做到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即多种器官全方位参与活动。这样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三、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我们的祖国多姿多彩,语言本身就有极大的魅力,它能将学生带入有趣的殿堂。活动教学中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配与适当的体态,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如“猜标点符号”时,我这样问:“这个城门”由两名将军把守着,哪位同学能猜出他们是谁,他们就让我们通过,大家猜得出吗?这样的语言贴近学生,符合其年龄特点,学生都积极思维,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
四、调动学生全程参与
一堂课40分钟,要保持学生能始终积极参与活动,就应该注意到各个活动环节既要衔接好,又要有变化,单调、重复的活动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全程参与的。因此,教学时,老师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训练语言基本素质,发展语文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发挥,我开设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语文活动课:以朗读、写字、演讲、课外阅读等语文基本素质训练为内容的基本素质训练;以汉字、词语、句子、文段等趣味知识为活动内容的兴趣活动课。这样的语文活动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一段时间后,随着学生活动兴趣的减弱,我还不断变换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永恒不衰。
篇9
小学 写景文 习作教学
写景文是小学习作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年级习作起步中就有多次写景文的习作,如何做好写景文的指导呢?最终达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境界。
如何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呢?我想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留心观察,选取景物
1.寻景绘画
学习了《秋天的雨》等课文,同学们对秋天的美景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时候请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寻找身边的秋景,将最喜欢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这就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为习作积累了相当多的素材。
2.画中取物
交流绘画作品,评比最佳秋景。在解释过程中点明写景文选取景物的要求:
(1)有代表性。如《燕子》一文,作者选取了最富有春天气息的草、叶、花、小燕子等景物,通过简笔勾勒,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2)有动有静。如《燕子》一文,先写飞行中的燕子身姿轻灵,再写停歇下来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一支正待演奏的春的赞歌。静景与动景互相映衬,相映成趣。写活了春天刚刚回归的小燕子。
(3)合乎情感。写景文的中心一般是抒发对景物的主观情愫,因此选择景物的时候也要符合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树叶唰唰的响声,大雁的叮咛,蟋蟀的奏鸣等都表达了对秋的赞美。
二、“绘”画于文,大胆想象
写景作文其实就像我们画画那样,需要有和谐的色彩、精巧的构图、大胆的想象、还要适当地营造意境。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之外,还可以开展大胆的想象,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要使画面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们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质地等诸多方面、诸多角度,或采用工笔手法,精雕细刻,或采用白描手法,传神勾勒,让景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1.形态各异显百态
把所见事物的外部形状再现出来,使读者目睹物体形态。如《荷花》一文:荷花姿态各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通过三种姿势的荷花将一池荷花不同的姿势展示在读者面前。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将珊瑚刻画地生动而形象。
2.色彩丰富更斑斓
恰当地运用色彩词,不仅可以使语言形象化,而且能增强语言的美感。如《珍珠泉》一文:“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珍珠泉泉水的特点。
3.有色有声才有神
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描摹声音,能把我们带进美妙的音响世界,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大树晃动“唰唰”,溪水流淌叮叮咚咚,蜜蜂振动翅膀嗡嗡。
三、行文布局,有条有理
把景物写好,我们须注意叙述与观察的顺序一致,搞清楚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联系,理顺景物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辨别主次,分清层次,有序描写,从而使得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常见的几种习作顺序如下: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我们写景文中常见的一种顺序,如一日之内的早晨——中午——黄昏——夜晚,一年之内春——夏——秋——冬。《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正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诱人的景色。
2.方位顺序
方位顺序按照一定的方向开始介绍,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表及里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则是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
3.移步换景
参观某地时最常见“移步换景”,读者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一处见到一景,一路观光而来,自然心旷神怡。
代表作就是《颐和园》,文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些交待游踪的词句就像是一条线,串起了一串颐和园美丽风光的珍珠,读者读了,流连其间,神清气爽。
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中除了描写景色、表达观点之外,还可以穿插自己的情感抒发,这样的写法可以让情景交融,可以使文章更有意境。景中含情,情中融景。不同的人看同样的景色,他的心情和感觉一定不一样。
1.直抒胸臆
情随景生,当眼前的景色猛烈地拨动作者情感之弦的时候,就需要把心中的“情语”给毫不掩饰地倒出来。
《珍珠泉》中,作者描述了珍珠泉的四周环境和泉水的特点以及水泡的特色后,作者发出感叹:“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2.大胆想象
《荷花》一文中,作者大胆地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随风翩翩起舞,倾听蜻蜓的诉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热爱之情。
3.巧用修辞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所写的景物“人情化”,借助物语物态表露人物的情感。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给美丽的西沙群岛更添一种趣味。
一道道迷人的风景正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孩子们领略自然美景,绘于图画,述诸笔端,让写景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参考文献:
[1]强洪权.魅力语文:语文教学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2]郑志刚.寻求儿童绘画与写作表达的通融之美.中国教师,2011,(8).
[3]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戴秀兰.让学生轻松踏上习作之路.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3).
篇10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为完成一节课的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学生有很大的潜能等待教师去挖掘。就情感体验而言,只要教师“导”得好,学生的情感就可以被激发出来。例如,在教第五册《灰雀》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然后进行师生角色互换,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其他学生做小老师来解答,最后全班讨论达成共识。通过找重点句、分角色朗读,体会句中人物的情感,学生认识到抓灰雀是一种错误行为,并知道要做一个诚实、知错就改的孩子。就这样,我的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听的配角,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既理解了课文,又懂得了怎样做人,课堂教学就由“死”变“活”了。
二、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坚持在课堂上给予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少了主次的关系,多了讨论、民主的发言,课堂就愉悦多了。例如,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首先让学生敢想。
“如果让你想象西沙群岛,你会怎样想?”让学生展开联想。其次让学生敢说。让学生说他喜欢的大海、岛屿是什么样子的。让胆大的、胆小的学生都说。再次再让学生敢问。把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问问西沙群岛到底是什么样子?美在哪儿?富饶在哪儿?通过想、说、问,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也能够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效果也大大增强了。
三、灵活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共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