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范文

时间:2023-04-04 15:3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黛玉葬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黛玉与贾宝玉青春年少,由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葬花吟(节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l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篇2

1、“黛玉葬花”的意思:“林黛玉”葬花是因为怜花惜花。她怕落花流进污水被糟蹋,或者被人无情践踏,其实是用花来比喻她自己的处境,怜花实际上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的样子,体弱多病的她,她担心自己的生命哪一天就会象眼前的花一样凋落,所以惜花无疑就是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青春,爱惜自己的生命。

2、“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一个经典场景。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林黛玉有典型的抑郁症

俗话说“菜花黄,疯子狂”,意思指春天精神类疾病易发。《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林黛玉是个“病秧子”,“从现代医学分析,林黛玉可以说有典型的抑郁倾向。”常诚认为,她许多症状特点如悲观、厌世等都是抑郁的表现之一。

常诚分析说,林黛玉早年丧母,投奔贾府(外婆),与宝玉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然而,封建社会的人性狡诈,世态炎凉,让这个弱女子终究无能为力,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言谈举止小心翼翼,不敢说错话,不敢破坏规矩,终日抑郁苦闷。但她又是个绝世聪明之人,也懂得宣泄。她将花比作人,哭着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淋漓尽致地泄出了她心中的难过,让心理排遣,身心释放。

常诚表示,抑郁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性格因素、环境因素和应激,林黛玉的抑郁主要是性格因素、环境因素和应激所致。性格因素包括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且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很大;环境因素和应激包括亲人的离去、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

春天为何易发抑郁?

中医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情志病,与情志过激、肝气不舒有关,肝属木,木喜舒达,压抑过多过久就容易受伤。林黛玉3次葬花非常巧合地都是在3~4月春暖花开时,其吟作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惨诗句正印证了她当时抑郁的心理。

常诚说,现代医学认为春天气压比较低,空气中含氧量较低,耗氧量20%的大脑极其敏感,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心烦意乱,不安躁动种种不良反应接踵而来。其次是生物的代谢进入旺盛期,周围的生物体在这个季节会发出一种次声波,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导致人体内分泌的激素紊乱,从而进一步促进情绪问题的产生。春天早晚温差大,会造成人w一些内环境的变化,免疫力下降,极易生病,同时会使人的情绪发生波动,容易引发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篇4

关键词:农村传统殡葬文化;道德叙事;道德嬗变;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C912.4;C912.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18

魂归故里,落叶归根,最终入土为居,与祖先团聚,警戒恶人,庇佑后世,以此谢幕今生、期盼来世。这,就是我们的史记人生。如何对待离世之人,意味着在世人心的善恶之分;如何对待离世之人,意味着即将带来现世的回报;如何对待离世之人,意味着你在支配他人的未来。由此衍生出我们农村社会独具特色的殡葬理念、仪式和活动。行政命令下简单粗暴的“周口平坟”[1] 行动和砸棺材事件恰恰是忽视了我们农村殡葬文化的道德叙事和道德情感。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在上要力求汲取更多的现代社会建设理念和现代化元素,更需要对本土的殡葬文化进行道德蕴意的现代性嬗变。

一、集体记忆:敬畏与祈盼的铰链

中国属于依附自然界长达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正是基于深厚的农业生活历史背景,中国农村的殡葬文化缘起于人对自然、天等神秘力量的敬畏、膜拜。自然界以无法抗拒的力量主宰着弱小生命,人仰仗一系列神圣仪式和贡品来装扮自然神、天、命,表达对其威严和主宰地位的虔诚膜拜。我们的祖先基于对神秘的自然力量和天命的恐惧心理,创造出各种祭祀仪式、祭祀器物和禁忌以进行自我规范和约束,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圈在神灵和祖神的恩赐和眷顾之中,诚敬以求“降福无疆”(《诗经・商颂・烈祖》)。对自然神和祖先神的顶礼膜拜与否,成为辨别善恶道德的前提。因而,在中国传统道德条目中,崇孝道德几乎是伴着各种祭祀心理和禁忌仪式而产生。然而,虽然在心理上认可神主宰着现实生活,自然神和祖先神自始至终都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阴阳相隔,人神两界,事实上并不能清晰地知晓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虔诚孝敬和殷殷祈盼,唯有走在阴阳途中的离世亲人,尤其是长老之辈才最有可能熟悉我们的所思所求。事神,事祖,重在祭祀追孝。尚齿,尊老,自然包括隆重的殡葬活动。因此,在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功利心理的双重驱使下,中国的殡葬仪式、活动和器物等殡葬文化蕴涵着浓郁的孝德意识:天地之孝,鬼神之孝,逝者之孝;也怀揣着期待回报的功利孝福:天地之佑,鬼神之保,逝者之福。

中国农村的殡葬文化缘起于人对集群力量的敬畏和倚靠。以群体的强势保护个体生命的尊严,强化世俗生活的善恶之分。随着宗族意识和等级意识的兴起和传扬,殡葬文化越来越体现宗族和集权的力量。葬地称呼、墓地大小、衣襟棺椁、发葬仪式、祭祀铭文等都是严格地按等级、宗族来规定,其中家族墓地既为安葬逝者,更是在家族地产上兴建起来、具有特殊神圣的、不容侵犯和亵渎的家族财产。它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人伦礼教的教育场所和亲人心灵哀思的寄托所在。死者能否被家族墓地接纳、位列秩序,体现出逝者的道德品格、世俗地位和家族势力。尤其在血缘和姻缘为主体的农村社会里墓地位置带有强烈的宗族特征。这种区分实际上体现着弱小个体力求在离世之后依然有集权势力的庇护,希望以威权力量展现逝者遵守规范的好德行,在另一个世界里给予逝者集体感、依附感。

篇5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句对林黛玉的判词在开始便注定了她的命运,皎洁的玉带空挂在秋风萧瑟的树林中,对判词的解析无不透着暗暗的凄凉。纵观红楼黛玉的一生,“凄凉”二字可谓是和她紧密相连。说林黛玉凄凉并非空穴来风,然而事物都是有因果的,林黛玉让人感到的凄凉,同样有原因可究,这个原因在我看来便是她的几个出众之处造成的。

首先,是她的“才”。什么是才?这里所说的“才”指的是她的,智商。她的高智商在书中的最好体现有以下几处:1、第八十七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在这一回中黛玉看到已是深秋节气,想到“父母诺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因此便抚琴怀念,此时林黛玉不弹琴已是多年,然而书中写道“虽是手生,到底一练就熟”,同时书中对她做出了一个评价写到“黛玉本是个绝顶聪明人”,由此不难看出,林黛玉“才”是有的。2、第三十八回“林潇湘夺魁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人兴起以为题作诗,林黛玉便写了一首《咏菊》,诗中写道:“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从心来,从中便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内心始终不离凄凉之意,李纨称赞她的诗,曰:“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最终黛玉胜出。这一回中通过黛玉的胜出,不难看出黛玉的才在大观园中是十分出众的,她的才在这得到了肯定。

按常理来说,智商高、有才气这些都是好事又如何会与凄凉扯上关系呢?其实在书中的初始,作者便给出了答案。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一大经典,而我要说的答案便隐藏在其中,我先来逐一分析一下。首先,是从时间上分析,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季节,在古代“春”,被人看作是一年的开始,而晚春更是受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人们都已是耳熟能详了,南宋诗人谢灵运曾写过“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的诗句,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句更是对春赞赏有加,由此便可以推断,黛玉春季葬花,在时间上应是愉悦的。排除时间再看地点,在大观园中地点的名字往往便点明了一切,就像“大观园”一样,院子里到处是景观,称为大观园便点明了园子的一切。葬花黛玉选在“花?V”,“?V”往往代表坟墓,而花的坟墓可想而知,遍地的花瓣空气中飘着泥土的清香和花的香气,“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样的景象简直使人心旷神怡,所以地点删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除去两个,我们来看人物上,黛玉葬花虽为经典,但在书中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却并没有细细勾画,所以凄凉就只能与事件有关了。

事件无非是葬花,其实从“葬”上就多少带了一点哀伤,继续分析,黛玉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吟诗,看看她吟的是什么诗?诗名为《葬花吟》,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黛玉对于自己命运的的诉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中每一句都包含了黛玉对于自己人生坎坷的哭诉和对未来的悲观看法,到这里凄凉便露面了,是诗使凄凉在她的身边徘徊。深究诗的来源,诗来便来自于她的才气,所以才是她凄凉的原因之一。

篇6

关键词:王立平 美学韵味 《葬花吟》

一、王立平创作风格与审美情趣

作为我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以及鲜明的民族个性完成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创作,其音乐作品之中不仅仅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内涵,还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符合不同时代人们的基本艺术审美。在其创作生涯中,对于《红楼梦》中歌曲的创作无疑是他创作历史上的巅峰,无论是《枉凝眉》还是《葬花吟》,都成为了与87版《红楼梦》一样经典的作品。探究其基本的创作风格,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根据文学小说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曲目都有着较为深沉的音乐风格,其中,不同角色的特点鲜明,主题旋律较为优美动听,使我国典型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格能够在歌曲中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从现在来看,王立平所创作的曲目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于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作,满足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于歌曲的不同需求。总结来说,就是其曲目根据自我感悟而创作,带有一定的个人审美风格以及情趣特点,能够在节奏的律动中引起共鸣,其凄婉与优美共存的审美特点也准确而又鲜明的提升了曲目的辨识程度。

对于王立平来说,对于《红楼梦》一系列曲目的创作就是将民族性的审美基调奠定于委婉的主旋律之中,音乐中个人风格所拥有的创造力与感染力提升了音乐的情趣性,保证了音乐风格能够引发聆听者对于《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共鸣,使音乐形象结合了影视剧形象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如今不朽的影视作品之一,在王立平音乐创作史上也有着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与深刻意义。

二、《葬花吟》的美学意蕴分析

《葬花吟》原是在《红楼梦》原著中黛玉感慨的诗句,在诗词中黛玉对于自身的命运以及身世遭遇进行了感叹,是原著中代表性诗词之一。在《葬花吟》曲目之中,王立平选取了较为代表性的二十句来进行情感以及内容的表达,历时将近两年的时间进行了创造。在这首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韵味完全符合王立平的个人审美风格。从整体旋律上看,《葬花吟》还是以委婉而又较为悠长的旋律作为主旋律,以领唱、合唱、多部重唱等音乐形态来进行美学意境制造的,保证在《葬花吟》的部分以吟唱的方式增加神秘性以及艺术性,以朦胧而又寂寥的特色丰富曲目的基本美学韵味,保证不同的运腔方式为这首曲子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在《葬花吟》中,王立平将其分为了三个具体的部分,首先用女生齐唱来提升旋律委婉凄凉的效果,保证在如泣如诉的音乐中增加黛玉对于自身身世的悲痛之感,使聆听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传统审美下的美学韵味,被歌曲所具有的惆怅旋律真正吸引。而后在第二段、第三段之中,王立平利用了独唱以及男女生齐唱的方式增加歌曲的情绪变化,保证从不同的音域之间寻找其旋律的特点,以传统性的音乐艺术构造来完成基本的情感装饰,使红楼梦这一小说中黛玉心中深藏的疑难与不平都展现出来,使黛玉楚楚动人的形象能够根据音乐而完成基本的设定,以此保证基础性的美学韵味在不同的音乐旋律之中被体现出来,全曲悲剧式的部分能够激发聆听者的强烈情感共鸣。

从美学意蕴的角度分析,王立平在进行《葬花吟》这一曲目的创作中,就根据黛玉所具有的艺术形象特点完成了对于曲目基础性的美学设定,保证无论是曲目中情感的展示还是人物的突出都能够符合古典文化的基础审美以及自我创作的鲜明艺术风格性。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创作更加是对《红楼梦》影视剧神韵的展现,以落花为线索的艺术特点保证了黛玉的内心能够在歌曲中展现出来,原著中人物情绪的多变性能够在寥寥几笔的歌曲艺术创作风格中被刻画出来。在《葬花吟》的歌唱之中,歌唱者也注重对曲目本身所具有的美学意蕴的突出,以合理的情感把握体现出黛玉的心情和对于现实的悲哀,这样的艺术效果,真正做到了在结合艺术背景进行美学韵味传递,保证了声情并茂的演唱方式能够融合曲目中的风格特点以及美学特点完成旋律推进。

总体来说,作为王立平的经典创作曲目,《葬花吟》正式对于该作曲者风格最为经典的体现,其不仅能够深刻的展现出在传统美学影响下歌曲的美学意蕴,还能够保证作曲者的创作风格在曲目中被合理的展现出来,词曲能够在情感化的演唱中达到完美的统一,以完成《葬花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所以,《葬花吟》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正是其成为经典影视剧曲目的关键,传统的审美风格与《红楼梦》的背景进行了充分的结合,不仅符合人物的基础设定,还能够完全体现出创作者自身的艺术特点,保证音乐旋律能够引发人们对于黛玉这个悲情人物的共鸣。

三、结语

对于《红楼梦》来说,《葬花吟》是黛玉自身性格特点完美展现的经典诗句,而对于王立平来说,《葬花吟》是其对于自身艺术创作风格与自身审美特点的体现,在这样重要的意义之下,其曲目中的悲伤旋律以及塑造的凄美的人物性格都为这首曲子增加了一定的艺术色彩,保证其美学韵味能够在词曲融合之间展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孟凡玉. 《红楼梦》中的乐人群体及其社会状况分析――兼论《红楼梦》音乐资料的研究价值[J]. 红楼梦学刊,2009,(03).

篇7

小资CHIC!:即将上演《葬花吟》,想阐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

王心心:《葬花吟》出自曹雪芹的葬花词,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虽然宝玉和黛玉彼此性灵相通,但宝玉在长辈的作主之下娶了宝钗。然而当宝玉和宝钗正热热闹闹地拜堂成亲的时候,心碎、绝望的黛玉,也正凄凉地走向她生命的终点。《葬花吟》想要描述的就是黛玉葬花,感叹身世遭遇悲凉,面对人世抑塞不平,不甘屈服的性格。

小资CHIC!:南管之外,主要是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

王心心:《葬花吟》最起初是我2002年底创作的,但这次的演出中会有古琴的结合。2003年在法国的时候,我曾经演出过《葬花吟》,但回来台湾后我发现其实古琴完全可以融入进这部作品里,因为南管是表现个人内心的修为、感情、心境等感情,而古琴亦是文人雅士陶冶情操,自我沉醉的乐器之一,所以我觉得古琴可以和南管结合地很好。

小资CHIC!:之前你的作品《琵琶行》及《声声慢》也都在国内外有过百场演出,不同国家的人对于你作品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王心心:一开始我也有担忧,在国外演出是没有字幕的,而我唱的都是福建话,但他们都可以突破语言的障碍,沉浸在曲目中,之后我就慢慢有了自信,其实我们听国外的音乐也是这样的,有时候听不懂歌词但却能听懂音乐。

小资CHIC!:2003年,你独力创办“心心南管乐坊”,致力于南管与当代艺术跨领域的合作。自己创立工作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王心心:一开始推广会借跨界来结合,例如和舞蹈、交响乐、国乐(台湾),音乐剧等,是比较丰富和华丽的。可我一直在思考,南管音乐的本身是修身养性、平静、疗愈的音乐,是感觉品一壶茶,要慢慢地斟酌,品它在喉咙中的回甘和韵味。所以这几年我会慢慢回归南管本身的音乐特色,因为南管的表现方式如同修行,不论开心和悲哀,都是缓慢的呈现,让你的审美此时无声胜有声,痛苦的时候让你欲哭无泪的意境。

小资CHIC!:这两年来你一直致力于“唐诗南管新唱”的制作与发行,专辑的构想酝酿已久,有这样的计划吗?

王心心:南管不太适合纯唱歌,我又很想把佛曲谱成南管乐,所以有了《此岸彼岸》,另外一张是南管纯音乐《记相逢》。今年我想把李清照的《声声慢》等5首她的词做一张专辑,还有就是《葬花吟》。

小资CHIC!:除了创作南音之外,你平时生活中,最喜欢做什么?最佳的放松方式是什么?

王心心:我早上就在泡茶,基本上每次演出、练习之前我都要泡茶,这是我一天生活的开始,品茶可以提神温润你的身体,沏泡到一定的浓度,回味其中的苦和甘。

篇8

黛玉葬花,如此凄凉。

何尝不想想追寻快乐呢?我们都知道,黛玉那颗心,缘于她自己心中的惆怅与悲伤。正因为如此,只有她自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追寻快乐,其实很简单。可是黛玉始终以一颗自卑的心去面对世人,这又怎么能快乐起来呢?快乐之门,是会永远打开的。你需要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活,这样,生活会变得五彩缤纷。

黛玉,请不要再悲伤。悲伤只会使你更加颓唐,一个快乐的人,永远是健康。

假若你快乐,也不会在如此芳华的年岁香消玉殒吧。

要记住,希望永远是有的。不必去跟宝钗他们怄气,只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自己,也不必为他们而伤心。

曹公如此费力的塑造着你。当东风无力卷起窗帘,他安排你在群花宴上掷得一支芙蓉。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芙蓉,如此高洁,不随波流俗。毋庸置疑,我们都希望你能快乐。更喜欢葬花之剧不要发生。

黛玉,请不要悲伤。你还有对你如痴如狂的宝玉,对你疼爱有加的贾母,他们都是爱你的人。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更证明了你冰清玉洁。

黛玉,请不要悲伤。你还有如此之多的诗歌留下,你还没有将你的才学发挥到极致。你寻要磨练,将眼泪抹去。

黛玉,请不要悲伤。你还有惊天动地的爱情留下,如果你离开,这一切,将烟消云散。

你拥有闭月羞花的容貌,拥有举世无双的才华,可,只是你的心境过于忧愁了。香消玉殒前,你那一声“宝玉,你好”使多少人潸然泪下,又使多少人爱上了你。你那抨击黑暗社会的话语,又使多少人为你叫好。

哦,我终于知道,你不属于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红楼不属于你,你所需要存在的,是公正的天地。你决心摆脱红楼的黑暗,又欲罢不能,你的死,是对贾元春、薛宝钗之流最好的抨击,最好的警告!

你甚至经常有孤芳自赏的神情和刻薄的言语,可是她淡淡的伤悲中总有着让人为之动容的气息。这就是她屏息的美。我们欣赏你,爱你!

篇9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篇10

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