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17 22:2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走进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感受科学的存在
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课程设置所规定的课堂上。当我们把目光对准姹紫嫣红的大自然,对准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无处不在。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他们爱玩的事物,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一个气球,几个瓶子,都是他们的好玩具,玩起来爱不释手,你想拉也拉不走。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我精心设计了一组热胀冷缩的趣味实验,材料就是他们的宝贝瓶子和气球,再加上几样小东西,一下子就把他们的心给抓牢了,我在精心设计后把他们带到了操场,在蓝天碧草之间,鸟语花香之中,学生们席地而坐,睁圆了双眼紧盯着那些瓶瓶罐罐,见时机已到,我一声令下,孩子们就动起手来,四个实验由此拉开了序幕。
实验一:气球膨胀实验。把一只瘪了的气球套在瓶口上,用线扎紧,用热手或热毛巾紧握瓶体,气球便明显地鼓了起来。当瓶中空气温度升高时,气体的分子便加速运动,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结果使空气膨胀。瓶子里的空气膨胀后,体积要增大,结果便有一部分跑到气球里,使气球膨胀。
实验二:气球冷却的实验。将膨胀了的气球及瓶子立即放到盛有冰水的水盆中,空气分子便减速运动,分子之间的距离缩短,空气的体积缩小,结果使胀大的气球又瘪了。
实验三:瓶子受热自动吹泡泡。在一个塑料瓶口塞一个木塞,木塞中间插入一根塑料管,瓶内放些黑布或黑纸,瓶底开好几个小孔,调好一些肥皂水放在瓶口的塑料管上。
将此瓶放在烈日下,瓶内由于黑纸吸热而空气膨胀,在细管中会吹出一个个彩色的肥皂泡。由于瓶底有小孔,热空气不断上升,冷空气会从瓶底小孔内进入瓶中,瓶中空气得到补充,加热后会重复前面的过程。
实验四:瓶中空气膨胀使钱币跳舞。在湿瓶口放上一枚大小适中的硬币,双手紧握瓶体,稍等一会儿,硬币便一开一合地运动起来,能持续一会儿。
因为瓶中的冷空气被人手或热毛巾加热了,体积逐渐膨胀,瓶内空气的压力大于瓶外空气的压力,可是由于水在瓶口和硬币之间起着阻碍作用,所以空气不能自由跑掉。瓶子里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便把硬币顶开,让空气跑掉一点;接着瓶内压力减小,硬币又合上了。过了一会,瓶内温度又升高一点,于是这个过程又重复一遍。
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一直站在一旁,适时点拨,当好配角。而主演们的表演的确精彩,让我这个观众禁不住拍手叫好。实验结束了,孩子们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像叽叽喳喳的小鸟问个不停,我心中暗喜,忙把孩子们领进课堂,让他们你提我答展开辩论,再来理解热胀冷缩,他们对知识的领悟让我惊喜。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明白了热胀冷缩的含义,不需我在费劲讲解。的确,领略了大海的宽广博大,再欣赏小河的清浅,自然会更轻松更透彻。学生也由此明白了科学并非高深莫测,遥不可及,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 从问题入手,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数学或实验方面的技巧,而得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则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会使科学真正地前进。"这段话深入浅出地给我们指出了从问题入手的重要性。是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不是靠老师来描绘,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学会思考,善于提问,学生才能由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进科学。
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我依然让学生由身边的事物入手,还是和他们一起玩,玩纸杯,玩针筒,玩气球等。在"连通气球"的活动中,我首先引导他们玩依靠气球排气的反推力前进的车和利用气球反推力跳动的光盘,充分激起他们的兴趣后,便在黑板上画图引出问题:一大一小两个气球用管子连起来会怎样?学生们带着问题纷纷动脑猜想,说出自己的预测结果。有的说:"大的会变小,小的会变大。"有的说:"两个一样大。"有的说:"都变小一点。"也有的说:"大的会更大,小的更小。"还有的说:"不变。"我把他们的预测都写在了黑板上,然后便让他们分组动手验证。就这样,让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学生在动脑动手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答案:大的更大,小的更小。此时再让学生谈看法,谈体会,孩子们竟异口同声地说道:"只有亲手做了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多么难能可贵啊!的确,只有亲历才能真正明白科学的真谛-------实践出真知。
三、 用好瓶瓶罐罐,共同走进"身边科学"
篇2
材料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与先导。人类文明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现在的硅时代(或者称为电子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支撑交通运输、能源动力、资源环境、电子信息、农业和建筑、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以及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充当着物质基础,发挥着先导作用。在未来时期内,对先进材料需求总体上将呈现如下几个重要趋势:对材料数量和种类的需求在相当长时间内将持续增加;将更加重视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成本;对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环境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追求更高性能的同时,往往要求材料具有多种功能;更少依赖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目前我国材料生产与科研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相对独立的符合国情的材料体系。虽然我国已经是材料大国,特别是传统材料生产能力提高很快,大多基础原材料的产量已经是世界首位,但许多高品质原材料如钢铁、铝、铜、水泥、橡胶、树脂、玻璃等仍需要大量进口。我国传统材料目前都面临提高品质、降低成本、降低能耗和升级换代等问题。新材料跟踪仿制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少。为此,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已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的瓶颈。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关于材料成分、制备与加工、组织结构、性能及材料使役行为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应用的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至今天,其主要的趋势表现在:纳米材料及纳米结构的研究开发被部署为材料科学研究战略的首位;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相关的材料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复合化或集成化,优化材料性能或探索高性能新材料体系的研究层出不穷;材料深层次的微结构表征测定、超精细组装加工的新原理、新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材料科学开拓性发展的重要动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任务是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和使用状况四者间的关系。这里所指材料,包括传统材料和各种新型材料;所谓结构,包括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观察到的宏观组织(粗视组织),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微观组织,用场离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原子象,以及原子的电子结构;所谓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冶金和加工性能等工艺性能;所谓加工,是指包括材料的制备、加工、后处理(再循环处理)在内的各项生产工艺;所谓使用状况,则是指材料的应用效果和反响(例如,有些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组织结构不稳定,或易受环境的影响,使性能迅速下降)、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和使用状况这四个因素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就是研究四要素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篇3
一、要明确探究目标
教学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教学,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等功效,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探究目标定位不准,也便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探究学习和结果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除了要保证课堂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清楚、衔接自然有序之外,心中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要使学生理解什么概念,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教师要了解得清清楚楚。在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时,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的核心问题确定明确的目标。要尽量挖掘每块内容的价值,无意义的活动不设计,不容易落实的活动不设计,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因此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细化,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并随时反馈目标达成情况。
二、要强化探究合作
教学目标明确后,还要强化合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这种合作是指教师、学生之间的。它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生生间的。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乐于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小组学习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在教学《土壤》一课时,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的花坛内实地观察土壤,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仔细,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之后,对学生自带的不同的土壤先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比较,再在班内进行比较、交流,找出每种土壤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团结协作的力量,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倾听了他人的发现,交流了自己的观点,收获了大家的果实,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三、要体验科学探究
传统的教学,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学生回答不出来,往往教师一着急就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而没有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就立即做给学生看,而不是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殊不知,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科学探究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真正实现了动手更动脑,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教学《关节》一课中研究关节的连接方式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其连接方式进行猜测、讨论,联系生活中相似的结构,进而再让学生利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经历了这样逐步深入的探究过程,学生对关节连接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尽管这喜悦在心中是有些不踏实的。当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出六大关节真实的连接方式后,尤其又利用骨骼模型展示了立体的关节以后,学生通过对比,对自己画出的内容就有了明确的判断,画对的体验了成功,画得不对的体验了失败,在失败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篇4
[关键词]兴趣;教学;实验;探究能力
“和悦”课堂是以实、美、谐、悦为特征,以惠风和畅的课堂文化为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深入研究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以实、美、谐、悦为学生积极参与为主导,全面实施了“和悦”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由于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活动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探究活动主要是动手活动,让小学生在动手活动中积极观察、实验操作、动手记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对学生学好科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体现以下三点:
一、激发兴趣,在“求实”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生科学探究开展的原动力,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的基础。课上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并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让整个课堂充满激情、溢满活力,时时迸发出智慧碰撞的火花。正如陶行知先生主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该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一课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知道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生命之源,动植物和人类生存都离不开水,通过学习知道了水是什么样的。怎样区分水和其他的物质呢?课前准备好了七个不透明的塑料袋,分别装有空气、牛奶、醋、树叶、木块、水、石头等物体。课上小组合作,用感觉器官手来辨别物质,学生通过动手很快分辨出石头、木块、空气、树叶,并说出了辨别的理由,剩下的三种物质学生知道是液体,但是很难辨别出分别是什么。于是,引导学生,还能用什么感觉器官来识别三种液体呢?学生想出用鼻子闻的好办法,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提议的基础上,强调如果不知道是否是有害物质的时候不能用此方法。小组再次合作,纷纷行动起来,让一个学生遮住眼睛来闻,很快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利用表格记录。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都特别兴奋,体验到动手实验操作带来的乐趣,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物体的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就能提高实践探究能力。学生们整节课都沉浸在探究的兴趣之中,感受了合作的氛围,兴趣与效果结合,知识掌握牢固扎实,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实践,在“达悦”中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对科学课学习有着积极的热情,最喜欢上的就是实验课,总是期盼着每一节课的到来。教师结合科学课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认识、感受科学。老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这种期待,发挥他们的探究能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科学课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利用实验室有利条件,准备实验材料,为实验做准备。每次课前教师要自己先做实验,会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如四年级电单元《点亮小灯泡》一课教学时,教师课前给学生准备了电池盒、开关,学生自己准备了小灯泡和电池。课上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小组4―6人,小组带领小组成员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开始,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点亮小灯泡,学生动起手来,自己摸索着把灯泡、电池、导线连接起来,不一会儿,很多小组都点亮了小灯泡,而且他们点亮的方法都不同。教师让他们到前面来展示链接方法,学生看到了3种不同的连接,教师肯定了他们的成果,对学生说:“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大家完成了三种连接,说明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很强。”教师的鼓励让学生非常的高兴,于是,他们积极尝试了自己没有使用的连接方法,并继续探索其他方法。这使学生感受了成功,体会了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学生们非常愉快,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感受科学的魅力。科学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学生在学会点亮一个小灯泡的同时,还要继续学习《点亮更多的小灯泡》。这节课是学生在点亮一个小灯泡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鼓励学生:“你们用什么方法点亮一个小灯泡的,想一想,如果将同样的链接方法应用到多个小灯泡亮起来上会怎样呢?”于是,学生在边动手边观察中纷纷行动起来,不一会儿,各组多个小灯泡被点亮了,孩子们非常激动。教师鼓励他们说:“你们真棒!”教师问学生是用什么方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学生说:“是把电池小灯泡串联在一起了”。这种方法是对的,请同学们再尝试一下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听了教师的话,各组又行动起来,这次用时很长,并且效率低,好久也没有小组尝试成功。我让各组停下来,对他们说:“如果将电池或小灯泡并排链接起来可以吗?学生恍然大悟,接下来,有几个小组很快点亮了小灯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活动的参与者逐步成为探究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思维活跃,小组间互动很和谐,通过反复实践,终于取得了成功。教师运用多种和美语言对学生真诚鼓励,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悦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拓展思维,在“和谐”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学生对周围事物都有好奇心,事物认识的方法也有很多。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结论不一定强求统一,甚至没有最终的结论,但是一定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生活中自己寻找答案,从各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努力开拓学生思维。在科学课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去适应教师,顺应教师的需要,教师则千方百计引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结论。现在的科学教学,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或合作实验,提出假设,与同学交流。随时随地对同学、老师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身心愉悦。通过实验对问题的理解就更透彻,探究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拓展,发挥他们的思维空间,在课堂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和悦”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效学习,课上学生沉浸在探究的乐趣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合作学习的历程。在传承古老文化意境和新教育观念的同时,教师进行的是理性的思考和基于实践的研究。一种课堂理念的构建,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理论体系、实践模块、相关策略和反馈渠道。拓展思路,积极思考,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的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和悦”课堂中快乐成长。
篇5
走进科学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学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学习科学和研究科学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方法,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精神,培养组织能力和发扬团队精神。
三、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可分四个阶段(即:活动准备、全班活动、小组活动、总结汇报)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对学生进行活动前的动员,老师给学生讲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及活动中的要求。
2、家长方面——让家长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动员家长一同参加。主要考虑把全班四十多名的孩子带出课堂,进行活动是有一定的困难。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配合下,向全班学生家长发出了倡议书,立刻得到了家长们的赞同和响应。
3、确定课题——经过老师和家长们的共同的探讨,一致认为以“走进科学”为本次活动主题。
4、活动地点——第一站:虎门“古炮台”
第二站:东莞“科学馆”
5、活动形式——由班主任带队,全班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分成9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即:科学组长、纪律组长、生活组长、记录员、资料员)人人担任一个角色,负责一项工作。
(第二阶段)全班活动
活动目的:引发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及探究科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一次活动是一次全班性的实践活动,全部活动行程经历了10个小时。
活动人员:学生、家长、教师(共计83人)
活动地点:虎门“古炮台”、东莞“科学馆”
活动流程:
1、第一站:虎门“古炮台”
通过参观“古炮台”,学生们对“古炮台”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古炮台”的现场拍照了照片。
2、第二站:东莞“科学馆”
通过观看星座的演示,又亲自动手操作一些物理实验,引发了极大的兴趣及好奇心,收集到了有关科技资料。
3、交流汇报
(1)举办以“走进科学”为主题的队会活动,以小组为单
汇报参观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2)举办以“走进科学”为主题的专题板报,展出学生在活动收集的资料和拍摄的照片。
4、由老师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点评,并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围绕实践主题选择一个内容,尝试研究学习的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结合学校的“科技节”,把第一次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引申。第二次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实践活动,活动时间为一个月。
活动流程:
1、在第一次活动的基础上,各小组以“走进科学”为主题,提出问题,确定本组的研究的内容。
2、各小组成员分头查找资料;
3、小组交流,整理资料;
4、举行科学知识竞赛;
5、制作《科技小报》;
6、开发家长资源,举办科技小制作讲座(腊叶标本制作、小生态瓶标本制作)。
(第四阶段)总结汇报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总结,交流研究学习的方法几学习收获,实现学习研究成果的共享。
大概经历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学生们对自己选择的研究的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收集到了有关资料和信息,并进行了整理,编写了《科技小报》。最后阶段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在汇报过程中,人人担任角色。
汇报交流内容:
1、小组总结:每个人一个题目谈收获;
2、全班总结:小组代表发言;
3、展示收集的资料及科技小报;
4、评选优秀活动小组及优秀作品;
篇6
星期天上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由于父母不在家。写完作业后我便决定出去找我的“PARTNER”们玩儿一会。
来到晾衣间我随手拽下衣服并且玩了一个“灌篮”。哎呀!只见衣服从晾衣架的另一侧落入了水盆里弄湿了。这可怎么办?衣服湿了可怎么出去玩啊!况且“老”妈知道后一定又会唠叨个没完。干脆把衣服洗了吧!这样一来说不上还能得到妈妈的表扬呢!
说干就干,我将洗衣盆端到水房,打开了吐水的小鸭子(水龙头)又接了一些水。我将衣服在水盆中充分浸湿后打上洗衣皂,便上下翻动地洗着,这时一枚1元钱硬币从衣兜掉出来落在水盆里,我忙伸手去捞,可是我发现这枚硬币竟然漂在了水面上。咦!硬币怎能漂在水面上?我观察了一会,见硬币还在水面上漂着。我想在清水里要是也能这样就好了,因为那样就不用担心硬币掉入水中而找不到了。试一下,我将洗衣服水倒掉,端来一盆清水,将硬币投入水中,这次的“实验”结果变了,硬币沉入水底。咦!怎么回事,我又换了一盆带洗衣皂水,又试了一次,硬币漂起来了,这是“WHY”回事?
带着疑问,我上网找,没有找到答案、翻学过的书找,也没有找到答案。
到哪去找答案呢?我一拍脑门,有了,去新华书店找我的学习“秘籍”——《十万个为什么》。来到新华书店,果然找到了答案。原来这种现象是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水的张力=水+影响物,这种影响物就是诸如洗衣皂之类的东西。硬币不沉底的秘密揭开了。
篇7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早各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坐上大巴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路程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杨凌科技示范园。在那里我们参观了昆虫馆、植物园、土壤馆、无土栽培馆、博物馆五个地方。
博物馆里摆放着许许多多有着上千年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昆虫博物馆里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太多了有:鸣蝉、螳螂、五颜六色的蝴蝶、蜜蜂、蜘蛛等等。植物馆里有:仙人球、橡树、鸡蛋花、毛竹等等。之后我们又去了土壤馆和无土栽培馆。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让我们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界是一个科学的王国,也是人类智慧的基础。
这里的一处处美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要好好的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姓名:邵妍
走进自然 亲近科学
今天早上,老师组织我们去杨凌进行社会实践,我们都非常地兴奋!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目的地,我一下车就看见一栋栋高楼大厦和一片片美丽的风景。首先我们去了“历史博物馆”,那里面展示着各种各样古代劳动人们用的工具,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耕地时候的情景,第二个参观的是古代的风车,我看见那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茅草房、纺线车、、、、、、
下一个参观的是“昆虫博物馆”,那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昆虫标本有:蝴蝶、螳螂、屎壳郎、蜻蜓、甲虫、蜘蛛、闪光蝴蝶、女神蝴蝶等等。
随后我们去了“动物展览馆”,那里面有好多动物雕像如:长颈鹿、金丝猴、恐龙、兔子、猫头鹰、、、、、、还有好多稀有的动物。我们一定得多多保护动物才行,不然它们就会灭绝的。
今天我们去了那么多展览馆,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我们必须要保护昆虫,爱护动物,这次活动我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
今天我真的很开心!
姓名:杨宁
走近科学,亲近自然
今天阳光灿烂,春光明媚,学校组织我们去春游,目的地是杨凌科技示范园。
同学们一个个像飞出鸟笼的小鸟,唱着优美的歌曲,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宏伟壮观的一个博物馆展示在我们眼前,刚走进历史文化博物馆,我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木雕。看得我眼花缭乱。接下来,我们又来到昆虫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昆虫标本,还有灭绝了的动物标本。最后,我们又来到蝴蝶馆,我看到一只五彩缤纷的蝴蝶标本。看到蝴蝶好像在空中飞舞,美丽极了!我也好想变成一只蝴蝶和它们一起飞舞。
我真希望大家以后要保护动植物。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像我们一样在博物馆里观看标本。
今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姓名:惠彦博
走进自然 亲近科学
——参观杨凌农业科技园有感
今天早上,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去进行社会实践,我们高兴得沸腾了起来。
终于到了目的地,我迫不及待的想拥抱大自然了。
我们的第一站是“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那里面有一个小孩子,一个大人和两头牛在耕地。
第二站我们到了“昆虫博物馆”看到了蝴蝶,苍蝇,蚊子等昆虫,讲解员姐姐讲解了几幅密密麻麻的蝴蝶做成的美丽图画。
我们去的第三站是“动物展览馆”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级保护动物,还有二级保护动物,它们都可爱极了。
我们的社会实践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我们今天真开心啊!我们以后要多接触社会,接触科学,接触大自然,这样我们就能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姓名:刘婼依
走进自然 亲近科学
——参观杨凌科技园有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一个早晨。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到外面去学习——参观杨凌科技园。我们兴高采烈的排队上车。在车上,我们快乐的像一只只小鸟。。。。。。
来到了杨凌科技园,导游姐姐对我们说今天有五个博物馆参观。第一个参观的是农业历史博物馆。里面有从古代到现在的农业历史的变化。比如说:耕田,种菜,浇水。。。。
昆虫博物馆我最喜欢。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昆虫比如蝴蝶,蛾子,屎壳郎,蟑螂。。。。。还讲了什么是益虫?什么是害虫?苍蝇和蚊子是用什么吸东西的。。。。。用蝴蝶的翅膀拼成的图片。。。。。。。
这个是动物博物馆。里面讲解了所有鸟类,有:天堂鸟、孔雀、白鹭、黄鹂、梅花鹿。。。还讲了它们的大脑、骨架、肺部
土壤博物馆里有五色土,红土、青土、黄土、蓝土、黑土。中国是黄土。
植物馆里是沙漠地带的植物比如:仙人掌、霸王树。。。。。。。
大自然和科学是要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的。如果没有大自然和科学,我们有怎么生活下去。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好好学习,用我们积累的知识创造科技、科学!
姓名:王凯璐
走进自然 亲近科学
今天早上,学校组织我们去杨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都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准备随时出发。
到达目的地了,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国历史农业博物馆”,一进门,我就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用牛耕地情景的雕像,往里走,我看到古时候人们做饭的雕、、、、、、讲解员阿姨说:“这至今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了。”上二楼了,二楼上面都是古代的工具:有古时候人们烧饭用的灶具、有古时候的纺线车、还有古时候的水车,讲解员阿姨说:“大家知道吗?古时候的水车是用手摇的。”
历史博物馆参观完了,该去“昆虫博物馆了”,一进门我就看到了好多好多的昆虫标本,有:蝴蝶标本、蜈蚣标本、苍蝇标本、、、、、、里面还有蜘蛛的标本呢!特别是那蝴蝶标本,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篇8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课堂 构建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多学科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由于其效果明显,被很多教者誉为近十几年最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科学教育中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既可以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然而在实践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每当老师刚布置理讨论任务,同学们就开始讨论起来,连讨论的目的、方法等都还不清楚,看似在激烈讨论,相互合作,其实并不合作。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时,要么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其他学生却只是在充当观众;要么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谁也不听谁的。这样,“合作的小组”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要是能合理调控好这个“合作的小组”,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得快乐,课堂有活力,教师教得也就轻松了许多。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一、合理分配成员,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分配合作学习小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合理分配,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我在分配合作学习小组的时候,在每个小组中分别安排男女学生结合、性格内外结合、动手能力强弱结合、思考问题远近结合等。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其次,还要对合作小组内所有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指明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角色,让这些成员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同时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角色替换、不定期地进行轮换。只有这样才会使探究过程“活而有序”,避免出现“争抢”和“坐等”等不良现象。通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方法。
二、转换课堂,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环境
1.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在学生眼中总是高高在上,我每次讲课都很少站到讲台上。而是习惯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感觉学习科学知识就像听故事;和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科学实验,一起到户外进行科学作品分组展示活动,共同体验科学课堂带来的乐趣。学生不再畏惧教师,能和教师做朋友,积极参与喜好的科学课堂教学活动。
2.给学生的合作以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科学课中更多的是实践与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因此,在科学课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时间,将不必要的讲解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探究、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和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从而发挥学生潜力。
在《固体热胀冷缩》一课中,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首先,我给每一小组提供充足的材料、仪器、记录表格。其次,在回顾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只做一次使用酒精灯加热金属球后卡在加热前能穿过的铁环上的过程演示,至于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小组讨论后决定,教师只是做板书记录,给出安全提示,提出指导性建议。其他时间基本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教学目的就达到了,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
3.课堂如战场,教师的任务就是做好指挥官。
为了激励学生合作,在小组之间开展各种比赛与竞争活动,并适当运用奖励的方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其实这一点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有很好的应用,如,哪个同学做得最好、哪个同学做得最快等,只是这些都是奖励给个人,而不是小组。既然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了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那么所给予的奖励也应该是属于这个小组的,要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靠小组全体成员合作取得的,每个人的表现都将关系到小组的得失,体会到在小组的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没有自己的努力,小组也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哪怕只有点滴付出,也会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合作学习的成功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听,听清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随便打断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发言,努力听取同学发言的要点,让学生倾听,用心去听。
问,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有什么问题先在组内研究解决,组内解决不了时,再向老师提出,引导学生会问,问重点。
学,发现别人回答问题的不足,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小组内共同研究,能够代表小组总结观点,在小组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培养学生会学、博学。
2.把握时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并不是所有课堂都要用作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不能让其成为唯一,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时机开展活动。形成不同意见或有争议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概念、性质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遇到难题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记得在教学《浩瀚的宇宙》一课时,我整堂课都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共同交流学习心得,课堂没有给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学同样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强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则可能会对课堂产生负面影响,即会让自主学习时间流逝,又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实验课中就算是教师想不分组恐怕都难,这样的机会教师就应该及时抓住,让学生去实践、去体会科学的奥秘,激发对科学课堂的浓厚兴趣。反之,实验课也让每个同学都完成所有的操作、记录、汇报等,学生能完成吗?能完成几项?课堂时间在这个时候会显得很短暂。
篇9
开幕式现场
上午10时30分,在华南实验学校大礼堂,我国PD火控雷达领域的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贲德院士来到800多名七年级学生中间,带领大家走进神奇的雷达世界。贲德院士从雷达的由来、作用、分类以及工作原理、发展历程等方面入手,将世界尖端科技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语言,激发了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在大科学家的引领下,孩子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沉醉其中,一张张写满“问号”的纸条,在贲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变成了孩子们脸上一个个的“感叹号”,那激动、好奇、喜悦的神情,显示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对科学朦胧美好的憧憬。见面会的时间匆匆过去,孩子们都不愿离去,围在贲德院士身旁,求签名,求合影,争着把美好的记忆定格成永恒。
除了院士见面会以外,科学大众杂志社还精心为华南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科普大餐。南京大学吴志贤教授结合课程改革,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表演科学探究实验,演绎身边科学。如“奇怪的怪坡”、“神奇的共振”、“气悬球”、“电磁炮”、“摩擦起电”、“气垫船”等实验,同学们看得目不暇接,十分高兴。实验互动的环节更是全场沸腾,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生怕吴教授不点自己的名字,恨不得自己长上一对翅膀飞到舞台上,争着登台一展身手。
贲德院士与同学们亲切见面
同学们围绕在吴志贤身旁
有着“新一代知心姐姐”雅称的儿童文学作家刷刷携带自己最新力作与同学们见面。刷刷姐姐的作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深受小读者们的喜爱。同学们积极举手向刷刷姐姐提问,七嘴八舌,好像要把一肚子的疑问都给宣泄出来,请刷刷姐姐解疑答惑。在刷刷姐姐的耐心讲解下,同学们忘却了烦恼与忧愁,恢复了天真和烂漫,纷纷表达对刷刷姐姐的喜爱与尊敬。
此次校园行活动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心理专家元旺德教授的思维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游戏和竞争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南京科技馆精心准备的“科学流动宫”,通过10余件互动道具,让孩子动手、体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科学大众杂志社编辑曹伟老师创意设计的“奇妙做中学”,通过对书本教材的实验延伸,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江苏教育学院生化院大学生志愿者们带来的“探究进行时”,感悟生活奥秘,动手动脑之余,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校园之间”智力竞技活动金牌教练赵子怡以竞赛赛题带领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热爱创造,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篇10
一、猜想走进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数学猜想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随着形势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培养创新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是21世纪时展的需求,也是国际潮流所致。另一方面。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富于想象渴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猜想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及方法,是由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决定的。
二、猜想走进数学课堂的教学途径
1 积极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猜想的情趣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播者”。从教师方面看,是以讲为主,从学生方面看,是以听为主。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氛围下师生相互尊重,心灵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任,教师不必去限制学生思维的疆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不断开拓。教师应随时点燃学生猜想的导火线。猜想合理的进行鼓励。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不猜想的进行鞭策,让猜想“访问”每一名学生,使学生由被动的猜想行为转变成自觉的猜想行为,师生共同构建数学猜想共同体。
2 提供必要的可萌发学生猜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有猜想基础
数学上的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的猜想。因此需要提供给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些素材。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时,教师可出示这样一道讨论题:
星期天,小明在打扫卫生时不慎将一块形状是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他正准备到商店里去配一块,请问:他要不要把这块碎玻璃拿去?
学生马上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热烈的讨论。确定不用带碎玻璃去商店。
接着老师问:用什么方法可实现既不带碎玻璃,又把玻璃配好?让学生去猜想。学生经过积极的思维得出种种办法:
(1)量一量原三角形玻璃的三条边的长。
(2)量出原三角形玻璃的两条边和这两条边的夹角。
后经实验和语言数学化得出全等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公理和一个推论。
教者只要做有心人,上述例子在数学教学中比比皆是。信手拈来。
3 加强方法论意义上的以猜想为内核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有猜想的方法
拉卡托斯指出:朴素的猜想构成了数学发现的逻辑实际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断言,没有猜想和证明就没有数学。因此,应教会学生怎样猜想。下面通过略举几例供大家共同探讨。
(1)运用特殊值法进行猜想
有些没有明确给出结论的命题,观察发现:如直接由条件寻求结论时,可能很有困难,这时可用特殊值代入验证进行猜想,这样有助于发现可能的结果或解题的方法。
例1已知-12,a,|a|,1/a的大小。
解-12=0.25,|a|=0.5。
-2
猜想1/a2
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论证。
(2)直觉洞察进行猜想
利用直觉洞察进行猜想往往能找出解题的方法。例2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M在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动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一
分析要使DN+MN最小。直觉告诉我们如果三点形成一条线段。可能DN+MN最小,如何把D,M在AC同侧转化为在AC异侧呢?直觉洞察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N在对称轴AC上。点D与B关于AC对称,DN的长度等于BN的长度,要使DN+MN最小,即为BN+MN最小,连接BM与AC交于N此时满足DN+MN最小,难题迎刃而解。
通过对上述开放性试题的讲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答案,大胆猜想,不断开拓,随时点燃学生猜想的导火线,共同构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猜想共同体,让数学猜想真正落实到数学课堂之中。
此外,还有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猜想,运用类比联想进行猜想,在此不一一叙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