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范文
时间:2023-03-28 04:3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想象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演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除了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发声机能是否协调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去思维,去想象,通过聆听和模仿,在内心的想象中积累起识别良好声音的概念,这种想象可称之为“歌唱意念”。用这种“歌唱意念”指挥和控制发声机能,寻找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就像舞蹈家创作一个舞蹈,首先要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作品的构思、布局和动作的设计,头脑中要首先有角色的形象。同样歌者在演唱时也应在头脑中设计出歌唱的声音形象,然后在演唱时,努力使自己的歌声与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相吻合。比如:用什么样的音色、力度、情绪来完美地表现一首歌曲的风格。这样预先想好了再唱的方法,就是在歌者头脑中进行的对歌唱时声音的构思与造型,将非直接地在歌者头脑中建立起对音高、音色、音质的反射作用,在声乐学习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另外,从歌唱机能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建立大脑意念,形成自己头脑中准确的声音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歌唱者的喉头、声带、软腭、舌根、肺功能器官,不像人的手臂和腿屈伸那样可以随意控制。对于没有学过唱歌的人,要他自如地打开喉咙,抬高软腭,放下喉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不能指挥自己的喉头上下移动,即使有时唱对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喉头位置是怎样放下来的,唱错了也弄不清楚错在哪里。歌唱发声是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大多数与发声机能有联系的各组神经、肌肉,基本上是半自动的、不能随意指挥的。必须是掌握吐字、发声、共鸣、呼吸、情感等神经肌肉群的复杂、精确的自然协调动作,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但是,如果只有这些相应的肌肉收缩,而没有一个正确的声音形象标准来控制这种收缩,就容易过头或不足,很难恰到好处。而凭借由良好想象力建立的大脑意念,就会比较容易协调、统一地指挥和控制复杂的肌肉收缩,全神贯注于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准确的声音形象,并让唱出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的声音形象一致,就会获得正确的、明亮结实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声乐教育家克利平杰说:“除非学生脑子中有声音概念,否则就不能期望他发出良好的歌声”④。因此,在教学活动和声乐学习中,要注重强调学生用大脑意念去指导自己的歌唱,在听觉记忆上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以准确的声音想象去指导正确的歌唱。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本人要富于想象,善于想象。声乐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意念的诱发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如:在发声训练时,我们经常谈到“竖起管子”这句话,它其实是一种器官机能的协调动作,是一种整体的机能状态,是配合大脑的想象与联想所形成的一种感觉。但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歌唱时感觉到的机能状态与“管子”的形状类似而已。又如:为了使学生在歌唱时保持喉头的稳定,教师常常告诉学生把喉头想象成为提琴的“码子”,提琴的“码子”在演奏中是不能上下移动的,不然提琴就没办法拉了,演唱也是同样的道理。诸如这样的教学提示,就是把一些抽象化的东西通过想象转化为形象化的东西,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掌握。再如,鼻咽音和胸音是由歌唱发音的两大主要共鸣体产生的。鼻咽音作为歌唱发音的“顶”发挥高位置的作用,胸音作为“底”发挥根基作用,二者一高一低,上小下大,形成想象中的锥体形态,还有发音共鸣位置靠前靠后的感觉,以及各共鸣腔的状态感觉等都是依靠大脑的想象和综合判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空间形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歌唱正确的发音技巧。在这方面,我的教学体会是:要把所唱的每一个母音唱响,就必须根据表现的需要,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并在预想的音上去做形着色,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发声部位简单而又自然的行动。这既是我自己始终在做的,也是我要求所有学生去做的。我们只有认识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才能充分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凭借想象力,自己发现自己、自己矫正自己,寻找出自己最美、最好、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来。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想象并非是说来就来的,它是建立在平时的生活体验之上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获得准确音乐想象力的基础,没有平时细心敏感的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存储,就不可能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想象源于生活,与实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教育和启发学生培养对平时生活中客观事物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对生活的体验同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想象与自己的情感、理智等感性因素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音乐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歌唱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
总之,想象力对于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黑格尔也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力。所以我们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运用想象力在音乐活动中大胆思考,勇于创造,掌握娴熟的声乐演唱技巧,将人类丰富的情感化作美妙的歌声。
篇2
清康熙年间有个叫顾仲的大医家、养生家,他在《养小录》中就载录了一个“腌雪”的食方:腊月将白雪装坛,一层雪一层盐如腌菜之法,然后封存。到夏天,取腌雪水煮鲜肉,有腌肉的色泽与味道。用这种水来做其他菜肴,或制酱,也很好。
顾仲不知从谁处听来这个方法,真是匪夷所思。雪遇盐即化为水,一坛盐水封存半年,早变成盐卤了,用来煮肉当然会有腌肉的味道。因此,有人说顾仲迂腐,是中国古代腐儒的附庸风雅在作怪。我却不这样想。此法甚为科学――毕竟那时没有冰箱,冬月腌肉难以保存至酷暑,因为腌肉一过五月就会变质,生出哈喇味。贾铭在《饮食须知》中曾论水,以为腊雪水味甘性冷,密封阴处可数年不坏,夏日用这种盐卤烹鲜肉,便能寻回冬月腌肉的口感了。
“腌雪”乍听起来很荒谬,实则是大有异趣的,单就“腌雪”这个名称就令人听来满心清凉,恍惚间有大雪封门拥炉烹肉的,起码合了美食之“色香味意形”的一个“意”字。所谓美食,味道固然重要,其意境更是上乘追求。
古人不单能腌雪,还能炸冰。此法散轶民间,流传甚广,年前热播的《闯关东》中就有这样的桥段:将檐前的冰溜子掰下,裹以面糊,入滚油快炸成焦黄色,捞出淋汁装盘。这道菜的关键在于一个“快”字,要快炸快吃,其妙处也在于想象力,而非口感了。
我也许是个天生的饕餮之徒,在吃上也有“非凡”的想象力。童年时颇为好奇,又嘴馋,有一个冬天,看到满地银白的雪,忽然想尝尝,便抓来一把吃了。入口即化,清凉舒爽,只是没什么味道。突发奇想,既然菜都可以炒来吃,雪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盛了一碗雪,用油盐酱醋拌了,往热锅中一倒……
篇3
起初,爱丽丝恰好看到一只白兔在飞窜时,她没有多想。但是那只白兔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看完之后就匆匆跑掉,循着白兔的足迹,爱丽丝漫游奇境之旅就这样展开了:她梦见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厅,四周全是灯,于是她的冒险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群长相古怪的人和动物、三月兔、柴郡猫渡渡鸟、素甲鱼、还有奇怪的扑克牌老K、红桃王后和红心国王构成了爱丽丝稀奇古怪的梦境……爱丽丝带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爱丽丝让我明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哭没有用,只有坚强的面对它,才能战胜它;爱丽丝让我明白无论遇到长辈还是晚辈都要有礼貌;爱丽丝让我明白,遇到事情要用大脑读完这本书,去好好思考……爱丽丝让我明白许多。爱丽丝去的世界是多么精彩纷呈、令人炫目啊!
爱丽丝去的那个世界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想象之中。
想象力是如此神奇啊!
我曾经就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了一个五彩的立体五角星。首先我剪了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纸,然后涂上一样的六种颜色(位置也一样)。之后,我又拿出一张纸,涂上五种颜色,剪成条状,沿着边将它们粘起来……
着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在卡罗尔笔下的奇幻世界就是想象力的结晶。《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使我认识到想象力的神奇与可贵。因为有了想象力,有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世界也变得更加通达起来。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拔了一根毫毛,居然会变换出许许多多的小猴子,科学家霍金说不仅有三维空间,还有四维……想象力实在是太神奇了!
篇4
如何通过科学的研究,澄清叙事德育的本来面目,有效指导教学实践,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重视的课题。为此,本文在分析叙事素材对叙事德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儿童道德成长与发展,运用教育学、儿童文学的交叉研究视角,对叙事德育进行学术梳理,对叙事德育素材选择的原则进行初探,并提出该原则指导下的实践路径。
一、叙事素材在叙事德育中的重要性
人本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动物。叙事是人类最为原始而古老的行为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块充满智慧的圣地,滋润着人类,使人类诗意地成长。可以说,人类正是在叙事的熏陶下才不断地成长壮大。只要人类生生不息,叙事就会生机盎然。那么,对于德育、对于人类生活的这个特定领域,叙事同样也为德育大厦的构成添砖加瓦。而且,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与跨学科领域研究开拓,尤其是受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对于叙事与德育之间的关联,已较之前有所扩展,并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当然,为了理解叙事德育的本质,我们还是要回到叙事学的母体。在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中,叙事学就是通过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来揭示叙事语言背后的生命意义。根据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的研究,叙事包含故事和讲述两部分:故事具有事件、任务、背景以及其他构成叙事内容的成分,讲述是指告诉、表达、呈现或叙述故事。其中,故事是叙事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既然,叙事德育研究不可能脱离叙事学这一母体,它在本质上仍要归属于这一范畴,那么,要更好地认识叙事德育,使其价值可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就要从分析叙事德育的出发点――素材――开始,把握叙事德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叙事素材在叙事德育活动中究竟具备怎样的重要性呢?
第一,叙事素材是叙事德育活动的载体,支撑叙事主体进行德育叙事活动。叙事是一个整体,叙事能告诉我们某件事在何处、何时、何种脉络中,以何种情感、何种情绪发生。当一个人进行叙事时,他必须先由复杂情境中选择出一些事件,再就这些挑选出来的事件、情节赋予意义。在德育叙事活动中,同样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受叙者”“叙事者”“所叙之事”“对话”。其中,“所叙之事”是叙事德育的素材和资源,是叙事者表达道德观念的载体,是叙事者和受叙者理解、讨论和对话的主要依托。尽管德育叙事活动评价不是叙事素材本身,但是一旦没有了素材,理解、对话、讨论评价就无法进行。所以说,叙事素材、资源是叙事德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是名词的德育叙成动词的德育叙事的桥梁。
第二,叙事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叙事德育的质量,正是通过故事等叙事素材,人们把自身的文化源头和一向所追求的信念框架起来。叙事是一种直达人心的智慧。经学大师俞樾曾作《余莲村劝善杂剧序》曰:故事是“天下之物最易动人耳目者,最易入人之心。是故老师巨儒,坐皋比而讲学,不如里巷歌谣之感人深也;官府教令,张布于通衢,不如院本平话之移人速也。”而叙事德育正是借助了叙事性这种指向人心的智慧思维,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叙事素材(包括直接生活经验叙事和间接生活经验叙事――例如神话、童话、寓言、歌谣、英雄故事等)”的叙述,让学生对“事”有所感触、有感动、有感悟,道德世界因此受到促进、成长和发展。“……正是通过听到许多重要的故事……儿童才领会或没有领会到一个孩子是什么,一个父亲或母亲是什么……故事在教育我们成为有德性的人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1]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直接生活经验的叙事素材,还是包含故事的间接生活经验的叙事素材,都传达着人类一向所追求的信念和对自身文化源头的追溯。就像米开朗基罗曾说过的那样,他并没有创造雕像,而仅仅是把这些雕像从石头中解放出来。
第三,对叙事素材的选择反映了教师对叙事德育理论的理解和消化,研究叙事素材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进行德育叙事。叙事德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如何叙事的问题,而是如何能发挥叙事学的优势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这就要求叙事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深入探讨叙事德育过程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的特点与规律。当教师在咀嚼、判断叙事素材时,由于个体的道德经验优先,他会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叙事素材。因此,对叙事素材的选择反映了教师作为叙事者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观念,反映了他们对叙事德育理论的理解和消化。
二、目前叙事素材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德育实践中,叙事德育越来越得到教师的普遍应用。但由于认知偏颇和经验匮乏,教师在运用这种教育形式的时候,叙事素材的选择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素材开发缺乏童心,学生对叙事素材不感兴趣,造成德育课堂虚假繁荣。叙事德育近几年开始走进课堂,很多教师也开始采取这种教学法,叙事德育在教育主体方面引起了重视。但是在实施中,教师发现了一些问题:尽管素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尽管叙述方式都饱含情感、具备成熟的叙述技巧,但为什么有些素材让学生听了明白、感动、充满意义,也有些素材会令学生觉得虚假荒谬、迷糊、厌烦、索然无味,又有些素材让学生觉得历历在目?叙事德育要以间接生活经验叙事和直接生活经验叙事为载体,触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促进其道德成长与发展,首先不能忽略的就是素材的智慧和真趣。叙述故事本来是最能走进儿童心扉的形式,为什么有时还会徘徊在儿童的心门之外?原因常常就出在我们选择素材时远离了童心,更多是从角对素材进行开发和加工。这样,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用成人的思路引导儿童的声音,最终儿童的想法被成人直接控制和取代了。因为远离了童心,学生对叙事德育素材不感兴趣,叙事德育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失去了它本该有的优势。
第二,叙事素材过于抽象,超越了儿童的叙事性思维的基础,叙事德育走不进儿童的心灵。浏览目前叙事德育课堂上的叙事素材发现,诗歌很少进入教师的选择视野,其原因常常是认为诗歌太抽象。而研究者在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重新高擎道德叙事大旗的研究中发现,在威廉•贝内特主编出版的《美德书》中,诗歌竟然名列选用体裁的第一位。这印证了海登•怀特所说过的,“在诗歌和话语的自觉想成过程中使用的比喻、隐喻、换喻、提喻和反讽的转义,似乎是以儿童心理遗传的天赋为基础的。”[2]相对于诗歌被当做抽象的叙事教材很少进入叙事德育的课堂,很多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其他素材却溜进了课堂。然而它们因为超越了儿童叙事性思维的基础,而走不进学生的心灵。究竟什么是叙事性思维,什么素材才符合儿童的叙事性思维?
儿童的心智具有一种叙事性的结构。泛灵论的研究指引我们,儿童常常把他们探索的外部世界当做是有生命、有联系、有故事的世界,他们的梦想、他们的记忆、甚至他们对事物爱和恨的判断,都是以个别性、具体性、形象性、情境性以及直接体验为基础的,过于反映一般性的素材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抽象的。正是因为叙事性思维在儿童心理生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教师在叙事素材选择上如果过于抽象,超越了学生叙事性思维特征的基础,就很难充分发挥叙事素材的价值,更别说引发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产生更为强大的道德震撼力了。
第三,素材选择视野狭窄,过于从教育学视角出发,忽视儿童审美心理。可以说,德育叙事研究的视野应该是非常广阔的。但是浏览我国关于叙事德育内容资源的认知,不难发现,更多的教师是从教育学视角出发去审视素材,而不能从更广的视野去理解、开发叙事德育资源。其实,这是叙事德育的一大误区。事实上,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也是广阔的,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都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美国叙事学者杰恩在谈到叙事学的应用性研究时说:“当前叙事学研究是‘叙事学+X’的模式,这里的‘X’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性别研究,是文化研究还是后殖民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3]这就要求叙事素材的开发要基于多学科的视角,相互借鉴,为己所用。
这也说明,叙事德育本身具备着丰富的素材资源。叙事素材不仅限于文学,还包括电影、音乐片、广告、电视和报纸新闻、神话、绘画等等,随着叙事借助于实物和现代技术(例如互联网等)传播,叙事素材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另外,叙事素材的选择也离不开儿童美学的视角。美学与伦理学尽管关系密切,但并不意味着等同。脱离了儿童审美接受轨道,再富含道德意义的文本也没法被儿童认知,被儿童感悟,更别谈轻盈地飞进他们的心灵了。
第四,素材选择过于强调与时俱进和贴近生活。有效的德育内容当然要讲究针对性和适应性,忌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但我们当前学校的德育叙事,众多内容往往拘泥于“与时俱进”或“贴近生活”。是否叙事德育素材越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德育课堂效果就越好?是否传统的美德故事、神话、童话等人类精神遗产就应作为遗产被束之高阁?实际上,人类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更生活在想象世界中。如果说,现实世界是人类生存的根基,那么想象世界则是人类生存的灯塔。叙事素材展现的现实世界固然能反映真实生活,但叙事素材呈现的想象生活,更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人类生存在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交织的空间中,叙事正是将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黏合在一起的桥梁。用华莱士•马丁的话说就是:叙事“可以处理人类的时间现实,因而可以在过去与现在相关时浸入对于过去的记忆,并且想象将来。”
能否成为叙事德育得心应手的叙事素材,并不在于它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关键是它的人本底蕴。比如故事,虽然故事的字面意义是虚构的,但其字面意义的后面还埋藏着某种一般的、普遍的意义,这层意义就是叙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主题。有了这层意义,故事的虚构便不再是纯粹的谎言,而是具有了某种真实性和意蕴悠长的哲学意味。针对此,儿童心理专家布鲁诺•贝特尔里姆也提出,文学书籍尤其是神话是儿童获得生活意义的最重要源泉,“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谁’。神话故事中的英雄让儿童喜欢,是因为英雄是最有吸引力的人物。”[4]事实上,应该考虑的不是作为宝贵精神遗产的神话、寓言、童话等是否该被开发为叙事素材,而是这些叙事素材应如何被讲述。
三、激发儿童想象力――叙事德育素材选择的重要原则
眼下,叙事德育素材资源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还有一些存在但没列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反映了现有叙事德育在素材开发方面存在的缺失。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维度是避免问题出现的舵手。如何把这些维度提炼出来?单纯靠现有的德育理论很难突破,更需要多学科、多视角,站在现有德育之外进行审视。笔者建议将叙事德育与儿童文学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以儿童全面发展为方向,它们中间就会产生一个重要交集点――激发儿童想象力。为什么激发儿童想象力既是叙事德育的,也是儿童文学的?
儿童文学在艺术之路上的目的是借助作家叙事导人向上、引人向善,养成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夯实人之为人的人性基础。叙事德育的目的是教师借助叙事,以直达人心的智慧,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发展。二者要想达成理想境界,都离不开儿童想象力的参与。在叙事中,儿童运用他的想象力去创造你希望他去实现的一件事物的清晰形象。接着,他会借助想象力不断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思想或画面上,给予它以肯定性的能量,直到最后它成为客观的现实。洛克认为不同观念的联结必须借助想象力来实现,“观念和观念互相联系起来其作用最终还需要想象力。”休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想象力就是“填空能力”。[5]在这儿,其实有一个叙事的秘密。人们对于故事(不论真或者假)都有一种期待、一种渴望,就是因为在叙事中读到或听到令他们情绪起伏的时间、情节、人物。故事不断地讲述,我们给了故事想象,故事一词也给了我们想象。如果叙事素材不能让叙事者与听者(读者)之间产生想象,不能让叙事者与听者互相通过想象力完成填空,那么叙事的功能就难以实现,叙事将是一场自说自话的表演。
从叙事德育的目的上来说,要想让学生自主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道德人格的完善发展,更需要从儿童想象力维度去选择叙事素材,儿童正是在多彩的想象中慢慢建构起成长感的。正如韦兹所认为的,儿童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一种人际的、有感情的、想象的、类似于故事般的现象,韦兹把叙事看做“道德生活的实验室”。因为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对每一种道德情境都身临其境,更多的时候需要想象力去演绎。所以,针对叙事德育,如何寻找可以激发儿童想象力的素材需要深入研究。
四、如何寻找可以激发儿童想象力的叙事德育素材?
基于自身的学术背景,综合利用教育学和儿童文学的观察视角与研究方法,笔者初步提出了可以有效选择出能够激发儿童想象力的叙事德育素材的方法,简述如下,供批评指正。
1.放飞童心
童心是对万事万物的敏感与惊奇,是对生活世界的天真与激情,是对人生生命的想象与梦想。我们的叙事教育之所以在素材选择上有时缺乏灵气,与教师不能放飞童心有很大关系。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好:“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
德育应适应社会、民族与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成人标准,但与此同时它更需要符合儿童生活的本性。放飞童心,卸掉对儿童精神世界的臆测和武断,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在选择叙事德育素材时常常存在着不理解或低估儿童的现象,比如,轻视、忽视儿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将儿童的经验视作低级或错误的概念,这种“童年健忘症”会极大地阻碍叙事德育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叙事德育强调的是以素材为载体的心灵与心灵的互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生活体验、期望、意义价值的相接,而不是一个知识载体对不同容器的传输过程。试想,如果作为叙事德育组织者的我们都把童心遗忘,那我们所选择的素材又怎么会激发起儿童的想象力,从而点燃儿童心中的道德火种呢?
2.立足美学
叙事素材绝对不是一堆德育资料的堆砌,儿童也并非没有美感的小人。相反,审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美的感悟能力有时比成人还要敏锐。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赫伯特•里德等人发现的儿童的“心画”可以说明儿童具有本能行为层面的审美,“在儿童的心中存在着一种发生在意识层次以下的心理活动或过程,这种活动总是倾向于去组织和改造那些被儿童看到的形象或听到的音响(即使这些想象是粗糙的,这些音响是凌乱的),将它们组织成和谐有序的式样。”[6]
叙事德育在素材选择上要想激发儿童想象力,立足美学大有助益。犹如人类原初时期的思维方式,儿童的逻辑就是一种诗性、感性的美学逻辑,他们如同“本能的缪斯”,不受功利支配的美,可以激发儿童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的冲动、天真无邪的哲学发问。
3.与儿童文学结缘
德育教师觉得儿童文学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的事情。其实,德育教师,尤其是有志于深入探索叙事德育的教师,一定要和儿童文学结缘。
儿童文学是什么?儿童文学是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乳汁,也是儿童时代阅读的最爱。儿童文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能够唤醒儿童的想象力,契合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开发叙事德育素材要做的就是寻找那些能激发儿童想象力的资源,怎么能不和儿童文学结缘呢?以行销200万册的《美德书》为例,将《美德书》中十项美德中所选用的不同体裁的短文进行分类归纳,会发现童话和寓言名列选用体裁的前三位,它们大量采撷自儿童文学园林,包括耳熟能详的《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美女与野兽》《渔夫和他的妻子》《狐狸与公鸡》《青蛙王子》《三只小猪》等等。
当然,我们说德育教师与儿童文学结缘,也并不是叙事德育素材一定都要取自儿童文学园林。但至少,德育教师和儿童文学可以成为心有灵犀的知音,因为儿童文学是叙事德育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拥有它、善用它,无疑有助于叙事德育的理想境界的实现。
叙事德育中叙事素材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课题,从不同学术视角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教育学、儿童文学的交叉视角,本文得出“激发儿童想象力”是选择叙事德育中叙事素材的原则,并对该原则指导下的实践提出了三个路径。这仅仅是叙事德育中叙事素材选择研究的一个结论。要想全面研究叙事德育的叙事素材选择,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行系统性针对研究,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麦金太尔著.龚群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2ˉ273.
[2][美]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
[3]Jahn, M. Poems, Plays, and Prose: 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s[M].Cologne: University of Cologne,2002:126.
[4]Kilpatrick, W. Why Johnny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 Moral Literacy and 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M].New York: Simon& Schuster, 1992.
[5][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陈定家,汪正龙译.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27.
篇5
想来想去,可能最好的答复是正面告诉他,这是鱼的卵,如果活在水中会变成小鱼。但它是一种食物,能提供我们维持生命的营养。如果一味顺着童话世界的爱恨情仇出溜,哪天再蹦出个“吃了鸡蛋怎么孵小鸡”“喝了牛奶牛宝宝喝什么”的诘问,谁能把话说圆?
还得数咱的学校最能体恤家长苦衷,这些年摁着、捆着孩子的思维,生拉硬拽就是不准放单飞。一位父亲在亲子论坛里述说他的迷惘:难道成长的过程就是思维越来越定式化的过程?是什么使女儿想象的空间越来越窄?一次,要学生写出“圆”的反义词,她写的是“扁”,而老师认为应该是“方”,那道题她没得分。女儿一回家就把小皮球放掉气,满脸不高兴地说:不圆了,就是扁了嘛,老师为什么说我错了呢?我愣住了。是告诉她学会按老师教的去做以免扣分呢,还是以一种成人才会有的狡狯回答:两种答案应该都可以,但“方”好像比“扁”更正确。我想如果这样回答,她肯定会更加迷茫。
他还举例,中日少年儿童夏令营,回答一个古老命题:皮球掉到洞里怎么办?日本孩子有上十种回答,包括再去买一个。中国孩子只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标准答案——灌水让球浮起来。也许这个答案最好,但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在全球21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计算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是2009年教育进展评估组织的调查结果。面对这组数据,谁的心头不蒙上一层云翳?
爱因斯坦曾撂下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无限。”这些年东奔西走,发现一些成功的案例,比拼的就是想象力。金福艺农集合了全球番茄品种,在京郊建了个“番茄联合国”;去年在湖北咸宁品味了几家最具盛名的农家乐,发现他们把饭店装点成了民俗馆,使客人的用餐过程变成了怀旧体验;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陶华碧,把家家会做的辣酱装到罐头瓶子里,于是“5块钱的生意变成了25亿”,“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了老干妈”。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文生,目前正致力于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运用的研究。这位农业信息化领军人物描述的农业信息化前景,有诗情,有画意,总是让人充满期待。说起计算机语言能力培养,王文生常提起杰克·伦敦。王文生说,杰克·伦敦的作品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蓬勃的生命力和戏剧的张力!在现代社会里,单一学科知识的累积,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篇6
积极心理学中对“你有多幸福”是用“主观幸福指数”(SWB)来表征的,心理学家桑娅·吕波米斯基给出了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的简单办法,只要问一个人四个问题即可:
总体来说你觉得自己幸福吗?(选择从1到7的数字,非常不幸福选1,非常幸福选7)
跟你认识的人相比,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最不幸福选1,最幸福选7)
有些人无论怎么样都会觉得幸福,你觉得你和这种人有多相似?(完全不同选1,基本一样选7)
有些人虽然并没有抑郁症,但无论怎样都觉得不幸福,你觉得你和这种人有多相似?(基本一样选1,完全不同选7)
然后将四个数值相加取平均值,就是你的幸福指数。
有人反对说:“这不科学!”的确,我们平常对科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客观,否则不但前后不能一致,而且还会引发交流困难。最主要的是,如果不客观的话,就可以被人随意操纵:一个人岂不是想说自己幸福就幸福?想说不幸福就不幸福?
然而,心理学大量的实验却让坚持客观的人们栽了跟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自认为幸福的人们”更健康、寿命更长、人际关系更好、婚姻更幸福、事业上成就也更高。而上面这些因素和所谓的“客观条件”——诸如长相、家庭出身、种族、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并无太大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那都是你想象的,画饼充饥,又不是真实的幸福!”这句话前一半没错,那些都是想象的,并不真实,可是后一半却不对 了:东西不是真实的,可幸福却是真实的。比如心理学历史上有这样的实验:让一个人给六幅莫奈的作品打分,然后让他从得分居中的两幅中挑出一幅带回家。过些日子再让他给这六幅作品重新打一次分,结果呢?你或许可以猜到:带回家属于自己的那一幅,一下子变成了最高分!心理学家们给这种“孩子是自家的好”的现象起名叫做“自由选择型认知失调”。这种心理以及其他的种种类似的心理带给了我们不少“想象的”幸福感。
但主观想象并不是一直都跟我们一条心。我们可以把“不幸福”想象成“幸福”,也可以把“幸福”想象成“不幸福”。不信?来看这个实验:想象一下两种可能的生活——中福利彩票头奖和截肢,哪种会更幸福?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可是事实却正和我们想象的相反:心理学家菲利普和罗尼1978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对29名截肢病人和22位中大奖的人的调查发现,在事情过去一年之后,他们的幸福程度和普通人并无显著差别。当然,截肢病人在刚截肢的时候的确痛苦不堪,而中了彩票大奖的人一开始也毫无疑问乐不可支。可是日子稍微一长,人们就会习惯截肢的不便或是大奖带来的锦衣玉食,从而回到原先的幸福水平。而我们头脑中所想象的“截肢病人痛苦不堪,中了大奖一辈子享受”的想法根本不靠谱。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想象力只能本着“维持原状”的原则进行,“固执地”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会定格在刚刚截肢或者刚刚中大奖的那一霎那,而忽略了人自身强大的适应性。
篇7
1. 充分阅读,激发想象。在多次阅读文本以后,脑海里会存有一个故事内容的梗概,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就很重要,胜于老师十遍的讲读,所以我一般在每次讲新课之前都会让孩子们回家读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读给爷爷奶奶听,第二天讲课文时就可以让孩子们游刃有余地联系生活实际穿插想象,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2. 看图读文,丰富想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多是看图课文。这些课文有彩色的插图,有些抽象不容易懂的词语、句子通过插图表现出来,再配以文字,又直观又形象。像这样的课文可以先看图再读文、学文,所以应先引导学生观察丰富表象图画、事物,教会学生怎样观察插图:要有顺序的观察,可以选择由远及近的顺序;可以选择从高到低的顺序。连环画一定要按先后顺序观察。
在看图的同时教给孩子展开合理想象,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以及心里会想写什么,有此基础再读文学文,既能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读文绘画,升华想象。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一个特定的氛围,就能促使孩子拿起画笔,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语文和美术有机结合,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也很深刻,同时又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4. 理解文章,启发想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越能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在讲《曹冲称象》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后,提问:想象自己就在现场,你有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学生的情绪高涨了起来,纷纷献计献策,一名学生说,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搬来搬去太辛苦,可以用士兵代替石头,最后将每个士兵的体重加起来,就是大象的体重了,这样称更快更容易。孩子们大胆想象,创造力得到培养。
5. 游戏进课堂,想象无限。想象力的培养不能天马行空,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就像无论多么名贵的花朵也不能离开土地一样,无论多么丰富的想象,也不能离开现实的土壤。有一节语文活动课:看、画、想、说。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一个小圆还有一个半圆,然后告诉孩子们插上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有什么的事物和他们相似,可以加上辅助线条画成你最熟悉的东西,画成你看到过的东西也可以。孩子们兴奋极了,这可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课,都想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看!有的画成了一个大太阳,有的画成了一块月饼,有的画成老小刺猬,还有的画成了一个大馒头……都完成了一幅幅具有圆的特征的新作品。这种练习既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8
这又是一个让想象力完全脱线的趣味地。在活生生博物馆,你可以成为画的一部分、雕塑的一部分。这个拥有无限创意的博物馆,用错觉艺术打乱了所有人的视线,让人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上与背景产生奇妙的视觉效果,所以这里也成了拍照的绝佳地。每个游客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和墙上那些发了疯的名画互动拍摄!
处处充满惊喜的笑声和拍摄声,总之,来拍照就对了!然后看着朋友们惊呼你居然爬上房顶!或是惊呼你居然会倒立!这个让人能笑上一天的博物馆可是会一直开门到夜幕降临呢!
Tips
开放时间:
淡季:09:00~23:00
地址:济州特别自治州西归浦市穑达洞2629号(中文观光园区)
光影璀璨的涂鸦秀
很早就听说,韩国近年兴起了一些创意十足的表演,足以成为新的经典演出,涂鸦秀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即便有所思想准备,这场演出带来的感动还是完全在意料之外,几个年轻艺术家身兼画家、舞者、演员等多个职业,在短短的八十分钟内,在一方小舞台上呈现生动的立体绘画、瞬间成型的粉末绘画、讲述动人故事的粘贴动画、在黑暗中散发出璀璨光芒的灯光绘画等无比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
这是一场颠覆大家想象的美术表演涂鸦,将作画过程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感受其中的趣味与感动。然而又不仅是将绘画的整个过程搬到舞台上的一场演出,台上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台下声光电的倾力配合,使得演出呈现出特效般的效果。看惯了平常形式演出的人们,突然能看到这样一场能给自己带来偌大触动的完全新形式的演出,一定会收获前所未有的感慨和触动。
水族馆“Aqua planet济州”
这是我见过最大的水族馆了,拥有亚洲最大规模10800吨水池的“Aqua planet济州”,无疑是孩子们的无敌乐园。亚洲最大规模的水族馆,展示有约5万只海洋生物。
观赏企鹅的时候,我就把头探进了一个圆柱形的有机玻璃筒,从里面可以立体地观看企鹅,而在海豹的水池前发现特别奇妙的观感,海豹如同3D效果一般从弧形的玻璃前游过时会发现,玻璃幕墙后其实是有更大的空间的。水族馆在秋冬总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尤其这里馆内的树木和丛林十分繁茂,甚至带来一种热带雨林探险般的感受。无论是北极海、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南极海的构成,还是代表性的海洋生物,都能在参观这里之后变得了然于心。
地下一层便是“Aqua planet济州”引以为豪的有“三维(IMAX)海洋”之称的主水池,被称为“济州之海”,各种鲨鱼、海龟、蝠鲼在眼前应接不暇,如同观看三维电影般的感觉。这里海洋生物表演的节目十分吸引人,在故事的编排和整体视觉效果上(尤其是VCR的制作)都非常动人。
济州机场免税店
JDC济州免税店是韩国国内唯一的本国人也可以进行购物的免税店,只要是到济州观光的游客,任何人都可以到此购物。JDC济州免税店内销售的国内外品牌产品多达4000多种,但不销售济州岛的纪念品或土产品。
电话:060-740-9900
乐天济州免税店
乐天免税店是韩国最大的连锁免税店,汇集了各种名牌商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使顾客在观光的同时还能享受购物的乐趣。
资格要求:确定要出国的韩国人、外国人可利用,携带有关本人的具体出国证件(出境日期、机场名称、航班/船次号)和护照即可。
电话:060-731-4430
济州新罗免税店
济州新罗免税店作为济州岛内最大的卖场,商品种类繁多,汇聚了LOUIS VUTTON、HERMES等著名国际品牌以及其他名品香水、化妆品、服装、箱包、鞋、手表、宝石等500余种商品。这儿还配有大型的停车场,交通也十分便利,距离机场仅10分钟车程。
如果加入新罗免税店的VIP会员,可享受10%~15%的打折优惠,并且在打折活动时,打折未满30%的商品还可以享受到多5%的优惠。
开放时间:10:00 ~ 19:30
电话:060-710-7100
网址:http://
七星路商业区
七星路商业区是济州最繁华的街道,是年轻人常常光顾的地方。七星路上各种时装专卖店、饭店、快餐店、啤酒店等鳞次栉比,到了晚上更是灯火辉煌。
中央路地下商场
位于济州市中央路,是济州唯一的地下商业街,约有以服装百货为主的280家商铺,并设有餐厅、快餐店。人来人往的街道洋溢着热情和浪漫,是国外游客喜欢的旅游购物街之一。
五日市集
在距离新济州市中心一段距离的地方,每月逢2和7的日子开市。宽阔的场地内。除了新鲜的海产品、蔬菜、干菜等食物以外,从餐具、服装、生活用品等必需品到观赏植物、宠物等应有尽有。
电话:064-750-7357
营业时间:每月逢2和7的日子9:00-18:00开市
乐天酒店
这里是一年四季随时都能享受主题旅游乐趣的、韩国最高级的四季综合主题型别墅式公寓宾馆,hello kitty的专属设计楼层可以满足孩子的所有梦想。贴心的是,房间里有万能插头,国内带去的电源转换器完全失去了用场。并且,房间的无线网络速度非常快捷。从阳台远望可以看到大海,从酒店走出来二十分钟便能到海边。
地址:济州 西归浦市 达洞 2812-4 济州乐天酒店
电话:82-64-731-1000
网站:hotellotte.co.kr
华美达济州酒店
从国际机场和济州港出发到这家华美达,只需5分钟车程。作为韩国国内最早的海滨酒店,完全靠着海边而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每间客房都可以观赏到美丽的海景。酒店有赌场,持护照就可以进去试试手气,不过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家华美达要自备牙刷和洗发液!
地址:济州 济州市 三徒2洞 1255-1 华美达济州酒店
篇9
一、走近孩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我通常在上课前给学生讲个小故事,或者给他们看一些图片,或者提出一个小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之后的教学做铺垫。孩子喜欢一个老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下课后围着老师说这说那,我就抓住这一时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画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着他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内涵丰富的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孩子自身,最重要的是孩子绘画的过程及其发展历程。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必须要正确对待他们的绘画。
第一,正确对待儿童画,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画画动机,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孩子才能理解他的创作。这就要求教师把孩子的画与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知、情感联系起来。第二,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成人的认可和接纳。第三,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儿童画不要太空泛,也不宜于过分夸大,应该言之有物,就图画本身的表现、长处和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从而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提高绘画的积极性。切忌让儿童产生挫折感,降低或损伤他们创作图画的积极性。第四,要重视孩子自身的提高。可以说评价儿童画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要将孩子的画与范画比较,也不要把眼光放在孩子之间的比较上,重要的是珍惜孩子自身的发展变化,随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推进孩子的创造性活动。
每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和审美会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因此在学生创作时,教师不要扼杀学生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要多给他们张扬个性、表达内心想法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手工、雕刻以及课外的科技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在学生创作前,我会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之后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创作。
三、多元化评价学生的作品
对于学生的绘画作业,教师要用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去对待,要多给一些鼓励,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作品。大人看小孩子的画往往摇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看都看不懂”,或者直接说“不好”“很糟糕”。其实,儿童的童真、烂漫就是体现在这样个性鲜明的画里,这些画画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东西。每个人的感知、表达方式的不同,才有了这丰富多彩的画面。所以教师批改学生作品时,应该有多重标准,评价应该多元化,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创作的兴趣。对于过去受批评多的学生,赞扬对他们就更起作用;而过去受表扬多的学生,适当的批评指点更能帮助他们成长。有时我也会用孩子自评和互评等形式来评价他们的画。
篇10
莫非他们的小脑瓜只能记住这丁点儿东西?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孩子们只是缺乏一点想象力,才不慎把原本五彩缤纷的故事涂成了干巴巴、单调调的“黑白灰”。
想象力是作文的一双翅膀,赶快启动并准确唤醒这亲爱的小伙伴儿吧。
想象力,温润如蝶
“庄周梦蝶”的典故寓意着思想的自由驰骋,孩子的想象力也可以如蝴蝶轻舞,温润丰满起来。
比如回忆一件小事,毕竟间隔久远,无法把该事件的各项要素记得面面俱到。但是当初的那份感觉总归难忘吧?此时干脆围绕镌刻于心底的“念想”展开重温性写作,调用你的想象力大胆“拾零”彼时的情节。细想之,如果你惦记的是一份暖意洋洋,那么当日的环境可以布置在午后,最好有灿烂的太阳与葱郁的梧桐作陪,对了,还有啁啾的雀儿欢快登场。随之而来的人物,可能流淌出清澈的眼神,可能怀揣了和美的微笑……相反,如果你百般懊恼,甚至体验过至今未泯的追悔,且不说自个儿曾经忐忑不安,像怯怯的小鹿羞红了脸,想必那对方的神情也或严肃,或沉闷,讲话的声调也该抑扬顿挫,语重心长了。
可见,这会儿咱们的想象力越细腻,越丰富,描绘得会越具体,越形象,如此方能加工出引人入胜的文字,犹若彩蝶蹁跹,在时光的隧道里追忆旧事,启迪当下,影影绰绰竟又清晰可见,自然不失成就出画感十足、妙感十足的佳作了。
想象力,灵动如蜂
“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从古至今,蜜蜂的勤劳与美好倍得人们青睐,咱们的想象力也可以比作蜂儿慢吟,沁人心脾。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雨中即景。首先,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鼻子嗅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身体和内心触碰到了什么?抓紧动起感官,让自己做雨的朋友吧。你会发现:天地间挂了巨大的珠帘,窗户缝里挤进湿漉漉的花草香,雨水时而O@,时而淅沥。再稍微用点儿心思,你定然足够分享到它赠予的故事:我驾着云朵来的呀,我从童话里跑出的呢。我扛负着神圣的使命哪!好吧,接下来,让咱们走出去,跟它来个“亲密接触”呗!任由细密的雨丝抚过发梢,但凭清亮的雨滴抚过脸庞……御雨而行,不一样的清新荡涤了整个世界……
蜜蜂徜徉花海,觅香,鸣唱,末了亦不忘抱团香香甜甜的花粉酿作佳蜜。这里的“蜜”,咱们可以引申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抒何种情,晓何种理,权借何类景。围绕着立意咱们再去筛选先前捕捉到的“景”,就像这样慢慢渗透,知情达意,想象得恰如其分,表达得恰到好处。
想象力,婉转如莺
“交交桑扈”,莺鸟的歌喉鲜活轻盈,层次富饶,实可谓大自然的精灵。知道么?咱们的想象力还可以如莺儿浅唱,婉转旖旎呢。
这里有个窍门。譬如大家常看的电视剧、大电影,纵使创意独特、构思巧妙,咱们也容易在不断“追剧”的潜意识里敲出一条线索:主角往往逢凶化吉,某大神和某小鲜必有重逢,必起冲突,必得和解……凭啥?因为主角一旦Out就没得演了,因为特定角色的品格秉性在此,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啊!这跟咱们的文字创作如出一辙。形象一点儿讲,好比莺鸟的声线是基本固定的,在“有章可循”的情况下,行文能赖于“比较合理的推断”向前发展,所谓“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便是这番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