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范文

时间:2023-04-06 17:3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熟能生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要想菜炒得好吃,就要常常做,熟能生巧嘛!

2、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口语,熟能生巧嘛。

3、学技术得靠琢磨,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

4、掌握驾驭墨纸水及手掌力度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长时间后才可熟能生巧,为描绘好粉彩山水创造有利的条件。

5、开车虽然不是什么大本领,想要熟能生巧,也得开个一年半载。

6、熟能生巧。赛车高手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经历去学习赛道以及赛车。

7、学琴的要诀在于熟能生巧,只怕不肯下工夫,不怕学不成。

8、小明学叠纸飞机,半天后他就很会叠了。这就叫做熟能生巧。

9、很多事情都是熟能生巧的。所以多加练习。就一定能够成功。

10、凡事熟能生巧。在立法局的发言,()我一般有稿子,而且自己动笔。

11、我希望你能抓住每一次机会说英语。要知道,“熟能生巧”。

12、正如我们知道的:没有劳作,没有收获;熟能生巧。

13、像很多事物一样,面试也是熟能生巧。

14、工序操作,在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15、经常练习演讲能够让你熟能生巧,发挥自如。

16、她每天都练习弹钢琴,因为她知道,熟能生巧。

17、由于熟能生巧的缘故,使人们在本行业中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使人们对本行业知识掌握得更多。

18、这种熟能生巧的活儿,没什么大学问,干久了就会上手。

19、斯密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分工专业化内生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式。分工专业化对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熟能生巧和知识积累起作用的。

20、熟能生巧;操练得越多,你就越成功??这些说起来都很容易。

21、拓宽工程塑料型材加工的尺寸范围和提高熟能生巧的能力,是公司的长期计划之一。

22、凡事总是这样,你做多了,就自然熟能生巧。

23、我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十分生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已是熟能生巧了。

24、这位老爷爷练了很久了,熟能生巧,一会儿就完成了高难度的动作。

25、打字一事,只要勤练,自然熟能生巧。

篇2

1、熟能生巧的下一句:巧能生精。熟能生巧释义:对工作、技能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

2、熟能生巧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回:“唐敖道:‘九公不必谈了。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唐敖道:“九公不必再说了。俗话说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3、近义词游刃有余、耳熟能详、得心应手、久经沙场、驾轻就熟、勤能补拙、笔走如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当主板的IDE接口有限之时,如何安装IDE接口刻录机?如何操作刻录机,可使它的寿命最长、使用效果最好?当光雕刻录效果不佳的时候,还能“返工”么?熟能生巧,这些都可以解决!不久前就有很多“高手”在刻录专家华硕举办的刻录专题中介绍了自己的心得。

安装IDE接口的刻录机,是一些“高手”的拿手好戏。很多人的主板升级后,IDE接口很少,这时却仍然想安装两个以上的IDE设备,比如沿用原来的刻录机(某老友就坚守一部华硕光雕王DRW-1612BL不舍),安装就成了一大难题。对此,“刻神”就有两小招:第一是可以买IDE扩展卡,插在PCI插槽上,由于一个拓展卡有两个IDE接口,因此就能接四个IDE设备(注意要好的电源);其次,可以购买光驱盒(硬盘盒),将内置刻录机变成外置,然后使其IDE接口转换为USB接口。

对刻录,“高手”们也是胸有成竹。他认为首先就要“讲究盘片”,要妥善保存光盘片、不要在光盘上贴纸标签、不要用有刮、裂痕以及变形的光盘片、挑选有品质的盘片。同时,要选择全兼容、刻录品质好的刻录机(如需要,还可选华硕、先锋推出的带光雕且更安静的产品)。此外,在操作时要养成好习惯,要保持光驱和光盘清洁、定期清洁保养激光头、保持光驱水平放置、不用太高的速度来刻录、养成关机前及时取盘的习惯、减少光驱的工作时间、正确开关盘盒、尽量利用程序进行开关盘盒……。

除了备份和制作影音文件的需要,刻录机还有些个性玩法。笔者见过“玉米”自制的李宇春的DVD碟,拿到手上还以为是官方出的,盘面竟用到了光雕。对光雕刻录,也有“高手”很有心得。据介绍,在确定图片之前,最好先通过ACDSee之类的图片查看软件将其转换为TIF格式的黑白图片,这样有助于了解光雕刻录之后的实际效果;另外,在光雕刻录过程中,光头在盘片上的运动轨迹为依次从内到外运动的一系列同心圆,因此,刻录环形图案时最省时(没有浪费时间于空白区域上)。此外,如果光雕刻录效果不佳,还可以在盘面上重复刻录该内容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如果对现有的刻录图案不满意,还想再加入一个小插图,这时不妨再次运行Nero刻录软件,并在原图上添加所需的图案内容进行刻录。

虽然目前已有蓝光产品上市,但DVD刻录机依然将是众多用户离不开的产品,期待华硕请高手们讲述的心得,能使大家应用刻录机时更轻松更愉快!

篇4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或上黑板板演,有三种情形会发生:一是学生答对了,老师给予肯定;一是学生答错了,老师再找下一个同学解答,直到有一个学生答正确了,老师再给予肯定;三是老师叫到的学生都答不正确或答得不全对,这时老师就会代替学生把解题过程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总之是以教师提出问题开始,得到答案为止。

知道了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习题教学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就能够弄清习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的途径是什么了。

习题教学或问题教学的目的也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考虑。知识与技能,就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审题,选知识、方法,计算或认证,得出结论等这样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上述的过程,都能在解题中有成功的体验,并在解题中体验相互帮助、平等交流的精神。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只是借助某个、某几个学生或教师的手口把习题中用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计算或论证展示给其他学生,缺乏审题、知识和方法选的指导,缺乏让所有学生都经历这一过程落实的措施,缺乏让全体学生都有成功体验的机会,缺乏相互帮助、平等交流的展示。

下面以一道物理习题为例来说明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展示习题及解题思路(1分钟)

1.呈现问题

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石柱,高为0.4m,横截面积为0.15m2,质量为150kg,g取10N/kg,求:

(1)石柱的重力;

(2)石柱的密度;

(3)石柱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呈现解题思路

(1)审题:已知条件、问题情境(模型)、作出过程简图,所求问题或物理量;

(2)回忆学过的内容,列出与所求问题有关的所有关系式或图像;

(3)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或物理量,选择能用的关系式或图像;

(4)作出计算或推理,得出结论。

有条件的学校用多媒体,没条件的学校使用讲学稿。为了使学生养成习惯,每一题都要这样做,学生经过这样的常规训练,就会解决看到题没思路的问题。

二、学生解题过程展示(4分钟)

1.按照中考或高考的时间,给学生设定解题所要的时间。

2.若有实物展台,让学生都在座位上完成;没有实物展台,就叫不同层次的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3.时间到停止,若有实物展台,就展示出不同层次的三名学生的答题过程。

展示的结果应该是按照解题思路的顺序写出的内容。本题要呈现的是:

(1)石柱示意图,标出高h、横截面积S、质量m等符号及数值,所求量重力G、密度ρ、压强P;

(2)所用公式:G=mg,ρ=m/v v=hs,P=G/S;

(3)上面的公式与已知量足够解决问题了,把数据代入计算,就能得到结果;

(4)根据结果作答。

由于学生水平不同,展示结果的完整度肯定是有差别的,此时教师不要评价。

4.让所有学生看展示,对照解题思路,从正确、错误或遗漏等方面,作出判断,准备评价。

让所有学生准备评价,使学生全员参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可以使他的精力更集中;对照解题思路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尽力表现出自己的成果;有评价的任务,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学生评价交流(3分钟,每生1分钟)

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上述三个学生的解题过程作出评价,评出他们的成功之处,评出他们缺点和错误,对成功的做法还可讲出自己的不同想法。

在一学生对三同学作出评价时,要求其他同学做好评价的准备。

学生从对他人的解题评价能感觉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和要改进的地方,既有成功感又有努力的方向;在评价的过程中,既展示了自己已得,又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还能有自己的创新;通过评价,培养学生客观对待一件事的态度;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老师总结(2分钟)

在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评价过程时,老师不作任何评论。在上述多位同学解题展示与评论结束后,老师对学生在解题和评价过程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解题思路应用上的好的方面、评价过程中表现出值得提倡的精神要给予恰当的肯定和赞扬,对于存在的问题也要突出重点地加以指导。

老师在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的指导,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后需要的指导,有针对性,受学生欢迎;老师对问题有重点地指导,学生才能抓住重点,学生抓住了重点,问题的解决才更有效;老师对学生解题过程和评价过程的肯定和赞扬,会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篇5

1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造成计算失误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的学习中也是如此,由于数学学科自身严密性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计算上的错误,进而影响整个学科的学习。

1.1 审题不认真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审题不认真,一些计算错误的出现很多都是因为审题不认真造成的,在做题时经常只注意问题而没有看要求,或者只看要求忽略了问题等等,无论哪一种现象都会导致计算出现错误,而教师在批阅试卷发现学生这些错误时,都会简单地给一句批语,并没有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很多学生在看到分数后,不注重总结经验,就使得类似错误一直出现。因此,审题的不认真导致计算错误的现象必须要引起师生的重视。

1.2 书写不规范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常会强调:“在考试的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规范”。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放在心里,比如在一些数字的书写上,横竖分不清楚,给教师的阅卷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而在教师与其进行核对时,他们自己也分辨不清出,从而影响到计算结果。数学主要就是对数字的书写,因此,书写的规范对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做完不检查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做过的题要再进行检查,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这个环节常常被学生所忽视,为了给自己更多的课余时间,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往往不注意检查,导致很多简单的计算题出现错误,事实上只要再进行检查一遍,这些错误就完全可以避免。还有的学生在数字抄写的过程中有错抄的现象,通过检查都可以被发现,而这一环节往往被小学生们忽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审题不认真、书写不规范、做完不检查都是导致计算失误的原因,而小学生往往不知道问题所在,所以还需要通过教师对其进行督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明白算理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小学生尤其是底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在教学活动行,教师不光要注重交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使知识系统地掌握,形成数学能力。

3 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教学要求。

3.1 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提升口算能力开始做起,通过锻炼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灵活性,避免在计算过程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形成良好的口算能力,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3.2 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练习,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尽量在课上完成作业,这样既减轻了课后作业压力,还可以做到有问题直接解答,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

3.3 一道数学题往往涉及到很多运算的步骤,要提高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对过程的运算,学生在计算数学题时,通常都会存在一步错步步错的现象,这就是没有仔细检查运算过程的后果,所以必须要学生自己养成检查运算过程的习惯,这对于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

3.4 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此外,学生的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3.5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在计算题中,数与数之间有许多紧密的联系。掌握了这些关系,也就抓住了其中的规律,使得许多大规模的运算简化起来,提高了运算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解题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正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这种灵活解题的能力,才使得计算变得既枯燥又低效。

3.6 学生的计算兴趣。单纯的计算,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多讲解解题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的来龙去脉,知道这样解题的原因,加深了了解,必将提高兴趣。

篇6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探索的情境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探索新知的动力,源于兴趣和对事物的好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较强,任何事物在他们眼中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导入新课时,多媒体录音播放“嘀嗒、嘀嗒……”让学生听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在学生回答出“时钟发出的声音”之后,师说:“对,这是时钟发出的声音,是时光老人的脚步声。”接着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了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钟、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在教到认识“分”时,学生随着教师的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很清楚、直观地在钟面上认识了什么是1小格及1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钟面上一圈是60小格,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在课将结束时,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了时光老人生动的画面,配上可亲的话语,提出本课延伸的话题,使学生记忆深刻,激发继续探索的欲望。

二、巧用多媒体,寻找探索的起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有教师的因素,有课程的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其中学习者自身因素中三个最主要的方面有: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往往前期学习的知识是后继学习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奥苏贝尔说:“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应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对教学环节作出精心预测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预测。因此,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是探索的最佳起点。巧用多媒体,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起点。数学知识都是某些生活原型的科学抽象概括。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的呈现一定要给它配上生活原型,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并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际含义。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先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多媒体演示:一条路上有两个人在行走,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行走的方向有同向、相向、背向。理解的同时建立了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巧用多媒体,关注探索的过程

篇7

一、运用学具,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越是兴趣浓厚的问题,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因此我们巧妙地运用学具,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做、观察、思考的情景,把数学问题变成有趣的问题。

例如,教学“秒的认识”,为使学生掌握钟面上的知识,教学时这样安排: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钟面:①钟面上有几根针?分别是什么针?②秒针有什么特点?③钟面上有哪些数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④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小组讨论,并且汇报结果。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仔细观察,竞相发言。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学具,进行观察、操作,帮助学生思维

观察、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仔细观察、认真操作进行思维。因此,恰当地安排观察、操作,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过程。低年级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操作,H身体验思维方法,弄懂算理,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如在教学“分类”的时候,先让学生动手分学具卡中的图片,把下面9个图片分成2份,于是出现了以下2种分法:

■■■

①■■■

②■■■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分法的异同,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直观地看出第一种方法是按颜色分的,第二种方法是按图形分的,这时接着引出“分类”的方法。这样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学生既容易理解、接受,同时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机会,体现出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对思维起到了巩固、启发和加速的作用。

三、运用学具,操作、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他们的智力活动是同其对于周围对象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借助直观操作,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在教学“求长方形的面积”的应用题时,就可以利用学具进行操作。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

(3)全班汇报,交流。①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共用了15个面积是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②沿长方形的长摆5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了这样的3行,5×3=15,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4)引导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每行正方形的个数,宽等于每列正方形的个数。这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通过愉快有趣的观察,掌握知识,发展了想象力,活跃了思维。

四、运用学具,加强口头语言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操作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操作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开始时要求不要过高,通常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怎么想的等,采用同桌讨论,或者小组讨论,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好学生说,再让中等生说,最后让后进生说。这样既面向全体,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图文应用题时,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学具,说图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比如,学生在左边摆上3只熊猫图片,右边摆上9只熊猫图片。由于一开始学生还不会用完整的话表达一件事情,师可以这样引导,问:“原来有几只熊猫?”生答:“3只。”“又来了几只?”答:“9只。”问:“现在一共有几只?”答:“一共有12只。”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再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其他的意思,这样反复试说、反复训练,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初步的完整的概念。经过一系列口述训练,帮助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有条有理地进行思维,养成说话有依据、计算讲道理的好习惯。

篇8

一、注重兴趣,让学生最爱做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只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根据教材的要求,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以及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做”变成“爱做”,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在设计“小数加减法”题目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自己去交钱、找钱。还有进行“分数加减法”时,巧编故事——“唐僧分西瓜”。这样使原来枯燥、乏味的计算现象,变成具有趣味的游戏性、故事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会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现弹性,让学生愿意做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智力因素和生活实践都有一定的差别,学习程度不一。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设计难易有别、层次不同、形式各异的弹性作业,教师“按需分配”,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1.根据教材要求和班级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的“量身定做”,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如:对后进生的要求可以放低点,对中等生的要求可较高,对尖子生要求要高。这样,每层次的人都会产生成功感。

2.作业形式要多样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常用作业形式有:(1)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习题作为家庭作业;(2)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习题,作为课外作业;(3)自批作业。学生与学生将某一次作业互相交流,让学生自己批改作业,题目还可以进行讨论。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的设计,都要有弹性,切忌一刀切。否则,优生觉得吃不饱,题目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差生就会觉得压力太大,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失去学习信心。

三、突出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也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为此,进行作业设计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创设一些生活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从教学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如:小兰家的客厅要铺地砖,有两种设计方案。正方形的边长2分米,长方形的长3分米,宽2分米。

方案一 方案二

每块5元 每块7元

(1)第一种设计用了90块地砖,计算这个客厅的面积?

(2)第二种设计需要多少块地砖?

(3)哪种设计比较便宜?便宜了几元?

让学生根据此信息进行提问,并自行解答。

四、落实自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而新理念则要求“以人为本”,要求正确地处理好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发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为主。如:学生在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我布置了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求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课堂作业。我分小组先让生讨论,后合作,进行动手操作,经过思考、发现,最后自己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都欢呼:老师,这个公式是我们自己发现的,不是你教给我们的。在这以后,梯形的面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我都设计成作业的形式出现,让他们讨论、动手操作、思考、发现的。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及巩固公式,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五、重视开放,让学生探索发现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在“多种解法”、“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放性作业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校四年级师生325人要去春游,出租公司有大客车和小客车,大客车每天每辆需1000元,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需650元。限乘25人。你认为怎样向出租公司租车合适?

这样,能鼓励学生勇敢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篇9

一、利用生活事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例题一般比较抽象,缺乏生活气息,使学生较难理解,如果能营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编制学生所熟悉而有趣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让一名学生在自己准备好的日历中随意圈出几个数,只要告诉我圈出的这几个数的和是多少,我就能马上说出这几天分别是几号。同学们开始时不相信老师有这么大的本事,认为我是和这个同学串通好的,于是我又让其他同学随便发问,但这时我仍能说出正确结果。最后同学们都来了兴趣,都问我:“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可以这么快就说出结果,能教教我们吗?”我笑着说:“实际上你们都可以的,请大家注意同行的数,同列的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就行了。”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发现了日历中的规律。每一横排相邻两个数字相差一,每一竖排相邻两个数字相差七,从左到右下一列相邻两个数相差八,从右到左下一列相邻两个数相差六。之后,老师再总结归纳:利用这些规律,然后运用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这样,同学们都被我激发起“入境”的欲望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二、设计递进式例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例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步探索,让学生学起来不觉得乏味,让他们懂得怎样从事物的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本质,触类旁通,提升解题的能力。

比如: 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时有这样一个题:

1、当直线a上标出一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 条线段;

2、当直线a上标出二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 条线段;

3、当直线a上标出三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 条线段;

4、当直线a上标出十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 条线段;

5、当直线a上标出n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 条线段;

1至3题是可通过直接画出得到答案,而4、5题则学生通过探索推理得出答案,难度要深一些,学生掌握了方法,从而尝试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动手操作费时费力,总是落不到实处,而教师若能结合题目的特征,自觉地把例题改编成实践操作题,使问题变深、变活,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其实也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让每位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沿棱展开,看看能展开成什么图形。有哪几种可能并将能得到的图形画下来。同时,请同学将自己画的图形画在黑板上,不足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总结出:(1)将正方体盒展开共需剪7条棱。(2)展开图有11种。并将学生所画进行分类,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口诀:

正方体盒巧展开,六个面儿七刀裁。

十四条边布周围,十一类图记分明。

四方成线两相卫,六种图形巧结合。

跃马失蹄四分开,两两错开一阶梯。

对面相隔不相连,识图巧排“7”“凹”“田”。

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集体讨论,强化了学生对展开图的感性认识,发现其中规律,并以口诀形式加以概括,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锻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深刻、灵活的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从原问题的反面或反向去考虑和思索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正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有意识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运用反向式例题可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想像、琢磨,从而有机会从多角度,多结论等方面去认识知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在刚接触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时有的同学解题不熟练,又苦于书上与辅导书上的练习太少。为此,我告诉他们自己编题做。例如,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先设两个未知数,x、y让x=5,y=3

因为:2×5+3×3=19

所以可编出 2x+3y=19

又因为3×6-4×3=6

所以可编出3x-4y=6

那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出来了。学生可利用消元法,解得并且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自己做自己设计的题,学生们乐此不疲。

篇10

一、巧用“补”字,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一般情况下,数学出题,往往条件不齐或问题不完整,若要顺利解题,一个“补”字就至关重要。“补”,就是补条件、补问题,使题目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其结构和数量关系。学生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

二、巧用“比”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通过比较,可以找出相似、相近应用题知识的差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1:①小明家有鸭8只,鸡5只,鸡比鸭少几只?②小明家有鸭8只,鸡比鸭少3只,鸡有几只?解题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题面,比较分析:两题中有一个条件相同,即小明家有鸭8只,而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①的另一条件恰是②的问题;①的问题在②里恰成了它的另一条件。因此,可以明确:鸭多而鸡少,鸭比鸡多多少也就是鸡比鸭少多少。那么鸭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鸡相等的,另一部分是比鸡多出来的。进一步可得:题①是求鸭比鸡多出来的部分,即“8-5=3(只)”。题②是求鸭与鸡相等的部分,即“8-3=5(只)”。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三、巧用“画”字,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顾名思义,“画”就是用直观、可见的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和感性材料,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很快就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以本文例1解说:题①,教师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笔画出8只鸭,黑板右边用黄笔画出5只鸡。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将图画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8-5=3(只)”。题②,教师先在黑板上用红笔画出8只鸭,然后将其中3只鸭改变成黄色,根据提问,学生也能很快地得出数学应用题“8-3=5(只)”。

四、巧用“问”字,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问,学生解答。“问”不是简单的随意而问,应该有针对性、条理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