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做范文
时间:2023-03-25 00: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题大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我最近在减肥,晚上多吃了一碗饭,妈妈就大声的说:“我已经看见一大块肥肉在你身上了!”真是小题大做!
2、昨天晚上爸爸出去应酬,带着8分醉意晚归了一些,妈妈又哭又骂的“熊”了爸爸一晚,真是小题大做。
3、小花正在谁午觉,突然大叫救命,我急忙问她怎么了?她说:“我的胳膊上有之蚂蚁”真是小题大做。
4、我有一道小学数学难题请教爸爸,爸爸竟用他大学的时学到的方法来解,真是小题大做了!
5、妹妹这次考了100分,本来她只须拿给妈妈签名就行了,可她偏要全家都签名,真是小题大做。
6、今天,我们班有一个女同学扎了一个很短的马尾巴,上面竟然绑了两根大红色的橡皮筋、夹了十来个五光十色的发夹,真是小题大做。
7、昨晚睡觉时一只蚊子不停的骚扰我,我气极了,就先点上蚊香;接着又拿来灭虫剂喷杀,最后还拿起笤帚拼命追打。妈妈说我是小题大做。
8、爸爸、妈妈总是为了;到底谁年轻;之类的小事而斗嘴,真是小题大做,他俩谁也没有我年轻啊?
9、为了找出谁在黑板上乱画,班长竟把全班同学集中起来开会,真是小题大做。
10、老师真会小题大做,我们一次没考好,他就说升学没指望了,前途没指望了,什么都完了,说的我们垂头丧气,没一点信心。
11、我读了海底捞针这个成语故事,觉得他真是小题大做,()有捞的时间和工夫,怎么不去再做几根针呢?
12、为一句玩笑话找公司领导评理,你也太小题大做了。
13、体育棵上,有个同学不小心腿上擦破了一点儿皮,有个同学大叫“快!快打120,把他送到医院去。”这未免也太小题大做了吧。
14、小明有点感冒,老师叫他去校医务室,可他竟然要求回家住院治疗,真是小题大做。
15、林小红和几位女同学跳绳怕我们去捣乱,竟然请了两位纪律委员守着,真是小题大做。
篇2
一些外行人也许会认为办教育是很简单的事。但我一直以为,教育无小事。他们只是看到了教育的表象,而忽视了教育的实质。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幼小生命。对孩子而言,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都是不容易的。在我们成人眼中极其简单的事情,学生也不易迈过那道坎。所以,在育人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教育中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有专家指出: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多做小事。小事做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汇集成了大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嘛!各种小事做得多了,人的知识就丰富了,行为习惯就变好了,人不就教育好了吗?的确,我们每天所讲的、所做的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但正是这些小事才构成了教育这件大事情。
身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个细微变化,遵循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细心去观察、研究班级中的“小事”,并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设好班集体,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不怕慢,就怕站;要说了算,定了干;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这些话实际上就是告诫人们要多做小事。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该这样吗?先教会学生写好一个字、两个字……写得多了字就写好了;先教会学生记住一个单词、两个单词……单词记得多了,英语也就不成问题了;先教会学生从简单的题目开始,演算一道道练习题,久而久之,就会熟能生巧;先教育学生从捡起校园内的一片片纸片、见面互相打个招呼做起,就会让他们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能力是在不断做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行为习惯也是在做小事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篇3
关键词:三维目标跨越式互相渗透学什么桥梁
年初,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跨越式骨干教师培训”。丰富的培训内容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小组进行协同备课、说课活动中,有几个小组在教学设计上,把教学目标分列为“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令人颇感意外。这几个目标是水融不可分割的,何以分别单列?本人曾在所在小组提出疑问,未获认同。
事后,我带着这疑问进一步研读2011版新课标,且重温了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中“三维目标”一章,更加坚定了我的疑问。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肯定了三维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三部分与课标要求背离,也与教学实践活动严重不符。
那么,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把三维目标分开单列的情况又是怎么考虑的呢?突出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性才这样分开列出?还是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有偏差?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解读“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各自的侧重点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知识与能力”关注“学什么”的问题,属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是可以快速检测的,它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通过它们得以体现的。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有它独立的要求,但它又是其它两维目标达成的载体,即知识和能力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实现的依托。
“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它是隐性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极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桥梁,是知识技能获取的途径。它的核心点,通过不断优化的教学过程及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过程来获取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技能和谐发展。”
二、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发展观,至少可以理解为科学观、发展观在教学上的体现。”这一观点强调三维就像一个人要有肌肉骨骼还要有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思想和精神,它是一个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这次活动中有个组把《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列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会写6个生字,认读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目标(一)固然属于“知识或能力”范畴,但掌握这些知识或能力,也必然有个过程和方法问题,而且也不可能脱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二)的三个内容,既是“过程与方法”,也是“知识和能力”的范畴。同时“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过程,也自然会达成目标(三)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进而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由此可见,这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三、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
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使其恰当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把它割裂开来,分成三个部分逐一罗列,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绝不是掌握了一个什么知识或经历一个什么过程,就立竿见影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高尚价值观念。它是一种潜在的塑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岂可照单列出再逐一即刻实现?倘真如此,只能是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又回到了强行灌输的老路。这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因此,三维目标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更不是必须的程序,而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意识,即在一切教学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要引导他们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同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而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教学,都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我在班加罗尔大学研修时,假期在大学城附近一家锡克人夫妇开的电脑店找到了一份工作。电脑店很小,只有两间房子,前面一间是店面,后面那间是这对夫妇的卧室。卧室的各个角落都塞满了电脑配件,零乱不堪。老板辛格50多岁了,来自锡克教的胜地印度西北的旁遮普邦。他说为供在美国留学的儿女,他们夫妻俩已经在这里打拼5年了,虽然很累,但很快乐。
或许都是远离家乡,亦或许都不是主流民族,辛格夫妇对我很照顾,我的工作就是替他们看看店,打打下手,但报酬相当不错。时间长了我和辛格夫妇混得很熟,下班时候辛格的妻子经常让我吃了饭再走,我都友好地拒绝了,因为我吃不惯她做的咖喱饭。辛格缠着厚厚的红色头巾,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从未见他解开过头巾,汗水浸透了头巾,红色早已经变得发白了。我笑着说你就偷偷地洗下头嘛,洗洗头巾吧。谁知他却严肃地说不能洗头发,这是他们宗教规定。至于头巾嘛,他笑了,说不忙的时候我一定会换洗的。
一天早上,我刚去上班,辛格就焦急地说,老家的父亲生病了,可能病得很重,他要带妻子回去看望生病的父亲,他还说锡克人比较注重孝道,这点和我们中国人差不多。说想请我帮忙看着店。我说行吗?意思是你们能信任我吗?他拍拍我的肩说,小伙子我相信你,最近我们店里的货很全,不用进货,你只管卖货,做好销售记录就行了。我说那我就试试吧。
其实我来他店里打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店里的基本业务我都熟悉了,简单地卖货还是很容易的。因为周围很多人都听说他们店里有一个中国人在卖货,我的中国人效应出来了,每天都来很多人,有的人是来买货的,有的人只为了和我聊聊中国话,所以电脑卖得很好。看着越来越空的柜台,我心中暗喜,辛格回来一定对我刮目相看。这天晚上,辛格打电话来,先简单询问了这几天的销售情况后,他很满意,但他随后压低声音说,牛先生,不好意思,我父亲因医治无效病逝了,所以我还得晚回去一段时间,请你再多帮我照看几天,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电话里劝他节哀顺变,这里有我呢。
店里的存货越来越少,而我又不知道从哪里进货,再说我也没有进货的权力,这可怎么办,最后我在辛格卧室床底下找出4台新电脑,我很奇怪,他怎么把电脑放在床底下,这样仓库也太小了吧。不管那么多,卖了再说吧。等把这4台电脑卖完后,我只好暂时关门大吉了。
在我关门的第二天下午,辛格夫妇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当他们看到满眼皆空的柜台时,由衷地称赞我:小伙子,你真棒。可是他刚一进到卧室,就怒气冲冲大声嚷道,床下的4台电脑上哪儿去了,我说卖了,你可以看销售台账。什么,卖了,他跑到我跟前,脸色大变,手一甩,你怎么能卖这4台电脑呢!我很平静地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为什么不能卖。辛格苦笑着说不能卖,这4台电脑是要准备返回厂里的次货。原来是这样,我也呆在那里了。辛格说不能怪你,都怪我当时太着急,没说清楚。
想了一会儿,辛格问我买这4台电脑的人留下信息了吗,我连忙拿出信息本给他。他立刻拨通电话,告诉对方电脑是次货,请他们有空来店里更换,也可以直接带着电脑去辛格进货的厂里更换,他把自己进货的厂家告诉了顾客,交通费用由店里负责。打完电话,辛格又写了封道歉信贴在门口,信上说本店近期出售了4台次品电脑,敬请大家原谅,我们愿包赔一切损失。
辛格觉得还不妥,他又给那4个买电脑的人打电话,说他要亲自登门道歉。我说天快黑了,明天再去吧,他说不行,必须今天去,并且你和我一起去。他们又没来反映问题,我们这样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辛格严肃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辛格买了鲜花,喊上我一一走访了这4位顾客,在顾客面前我们唯唯诺诺点头哈腰。
第二天上午,我们收到了消协向市民的道歉信,说因为他们监管不力影响了行业形象,向广大市民道歉。让我们把道歉信贴在门口3天。
下午电脑生产厂家知道了,他们也送来道歉信说,他们愿意承担一定责任,如果那4位顾客还想选用他们的电脑,顾客可以任选规格型号和款式。
4位顾客送来了次品电脑,看看包装,再开机上网,我都没发现次在哪里。辛格走过来,一指说在这里呢,只见电脑屏幕下方“MADE IN INDIA”三个单词方向打反了。
这也算次品,并不影响使用,竟让辛格、消协和厂家轮番道歉,我真是雾里看花了。
只是几个单词方向置反,又不是什么质量问题,在我看来就是小事一桩,可辛格他们竟然接二连三地道歉,更换,包赔一切损失,有小题大做之嫌,我对此嗤之以鼻。可是细想起来,辛格所做一切也好像有些道理,在他的眼里,事无俱细,事无大小,只要是错的哪怕无关紧要也一定用心去改,小题也要大做,问题无大小,只要出了就要解决,用自己的准则约束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行动铸造自己的品牌。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印度IT产业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独领。
篇5
不是只有开店、做商城、发展下线才有商业价值,传播本身就是商业价值。
不是只有在网上开店是电商,只要能够成为互联网流量入口,引来流量,都可以是电商。电商,不是商店开在什么平台上,而是流量从何而来。
营销的本质是发现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再强化信息不对称。也就是利用信息,改变消费者的认知,强化消费者的认知,只不过改变或强化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上述过程,都是靠传播与沟通完成的。口碑是传播,面对面推销是传播,广告是传播,凡是传播,就已经产生了商业价值。
社群,最初是传播工具,发展到后来,一定会产生商业价值,只不过商业价值的表现形态可能与以往的传媒有所不同。
广播、电视、报纸、门户网站,最初都只是传播平台,因为有强大的传播能力,最后都产生了商业价值。这些大众媒体,初期都是小众,最后才变成大众。
传媒的商业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把传媒的商业价值分为三次销售:
第一次销售是卖内容,比如卖报纸,实质上是卖内容;
第二次销售是“卖读者”,因为有读者,所以有商业价值;
第三次是卖增值服务,即因为读者而产生的关联需求与关联服务。
很多传统媒体,过去以卖内容为主,商业价值不大。现在有些传统媒体,比如报纸,已经可以免费了。既然免费,收入从何而来?收入就是从传媒所凝聚的读者群中来,这就是传媒的商业价值。
只要承认社群是传媒,或者社群可以发挥传媒的作用,它就一定有商业价值。
社群是高效传播工具
社群最初就如同电话本,是个人之间沟通的工具;后来形成了群,可以多人互动。再后来,因为认识群中的一个人,而与一群人发生了关联。最后,有人专门去做群。
上述过程,就是因为社群的出现,人际交往的边界迅速扩大了,就如同汽车不仅是一个速度更快的代步工具,还是一个扩大了社交范围的工具。
过去,10年的职业经历,熟悉的人可能不过几十人,因为社交的效率太低,以人际交往为主。现在,因为熟悉一个人被拉入一个群,短期互动,社交圈迅速扩大。可以说,社群是高效的社交工具,提升了社交的效率。
如果说过去的社交圈子是因为共同学习(同学圈)、生活(朋友、邻居圈)、工作(同事圈)、娱乐等经历产生的,那么社群因为虚拟的互动就能够形成社交圈。当然,过去的社交圈,因为共同的经历,因为了解产生信任。现在已经出现了“陌生信任”,通过社群形成的社交圈,就是陌生信任。
如果说过去的大众传播是高效的,人际传播是低效的,那么社群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新传播系统。
有人说,社群的产生,出现了去中心化的传播现象,这只是看到了社群影响力的一个方面。社群的出现,还改变了过去的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边界扩大了,传播速度提高了,黏性也增强了。
上述分析,已经发现了社群与大众传播相比的特性。
首先,它一次性传播的次数远不如大众传媒;其次,社群再传播的能力超过大众传媒,即转发的次数;最后,社群传播的互动与黏性远远高于大众传播,因为社群本身有筛选机制,长期缺乏互动的会被踢出去。
社群的商业价值与商业化利用的问题,都将从上述三个特点而来。
这里有必要解释的是,我认为社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社群,专指微信群。广义的社群,指各类互动交流的互联网工具,包括已经过时的BBS、博客、微博,逐渐式微的QQ,已经走向成熟期的微信等。也许微信也会被淘汰,但社群作为一种互联网互动交流工具,会逐步演化与升级。
社群是电商的抓手
过去讲营销,离不开4P。电商好像已经不讲4P了,因为电商讲颠覆,4P好像被颠覆了。
4P中的产品,在电商时代虽然存在,但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无论是小米的“极致”单品,然后构建“生态圈”,还是韩都衣舍的“去爆款”,每天推出几款甚至几十个新款,都不是电商的标准特性,只是采用营销策略的不同。
砍掉渠道,最初是电商的标志性特征。
砍掉渠道,就砍掉了一切与渠道相关的成本,于是,电商全新的价格策略出现了,与传统商业对比,不是一般的便宜。这就是砍掉渠道所带来的价格特征。
砍掉渠道,也使电商失去了“抓手”。
过去,消费者在渠道与产品见面。砍掉渠道,消费者怎么找到产品呢?马云的阿里系,数百万电商卖家,款式更多,消费者怎么找得到心仪的产品呢?这就是失去渠道后,电商的无助。
马云给出的办法是买流量,流量引导。流量掌握在马云手里,流量成为“渠道”之后,谁给钱多,流量就引向给谁。多数电商没有独立的流量来源,所以,流量费用快速上涨,甚至超过过去的渠道费用。
4P的最后一个要素是促销,促销的本质是沟通和传播。去中心化后,电商也失去了传播与沟通的有效工具,进一步造成了电商的无助。
电商们目前普遍面临的困惑是:虽然赶上了趋势,但因为丧失了营销的抓手,更加无助,于是被迫加深了对马云的依赖。
马云带领我们砍掉了渠道,电商却变成了马云的奴隶。这就是目前电商集体困惑的原因。
电商时代的营销抓手是什么?或者最基本的营销要素是什么?我认为不再是4P,而是产品和社群。这是两个关键要素。
电商时代,对产品的关注仍然存在,不会消失,只不过对产品的需求和关注点有所不同。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社群的价值,相当于传统营销渠道和促销的统一。电商时代,流量相当于传统营销的渠道,社群相当于传统营销的促销(沟通与传播)。这两者统一于社群,也就是说,社群既是砍掉渠道后流量引导的工具,也是去中心化后传播的工具。
社群的价值在连接
大众传播有商业价值,因为它是中心化的。
大众传播的价值,一是因为它有大量读者(观众)人群,二是因为持续传播,既传播了信息,也形成对消费者的心理暗示。
社群是去中心化的,规模都不大。再大的社群都是小众,这个特性不会变。因为社群的碎片化,进而判断社群难以产生商业价值,在思维方式上仍然没有摆脱中心化传媒思维的束缚。
部分看好社群商业价值的人发现,社群的规模做大了,但商业化却非常困难,几乎找不到商业变现的手段。这又是对社群商业化能量的高估。
如果说口碑都有商业价值的话,那么介于口碑与大众传播之间的社群,一定能够找到商业价值。
据我观察,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社群做传播,比如,一个创业者利用自己社群做传播,尽量可以启动很多个社群,但成交量通常也是有限的(成交量与商品类型和价格有极强的关系),不能支持规模化商业。
对社群的商业化应用,目前还处于本能阶段,即尽可能多地利用自己熟悉的社群,把信息传递到尽可能多的人身上。
凡是本能的商业化,基本上规模都不大。比如,长期做不大的个体户,初期凭着本能,后期凭着经验。
只有真正进入专业化,才能形成有规模的商业化。能够做到这一点,永远只有少数人。因为商业是竞争,多数人掌握的技能不产生竞争力,少数人掌握的技能才产生竞争力。
除了余威犹在但逐渐式微的大众传媒之外,电商时代已经找不到更好的传播手段了。社群虽然是碎片化的,但通过连接形成更大范围的传播,甚至形成传播引爆,都是可行的。
社群连接是个技术活。连接的效果由四个因素组成:
一是连接社群的数量,形成的数量越多,传播范围越广;
二是连接社群的质量;
三是连接后连续转载的次数;
四是社群搭载商业化的能力。
篇6
关键词:作业评语;激励;督促;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42-02
从许多名人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最初对某一学科产生热爱,往往和他尊敬爱戴的老师有关。从对学生们学习情况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许多学生之所以在某些学科学得特别好,或者对某些学科特别感兴趣,其原因除了该学科的老师课讲得精彩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学科的老师深受学生的认可、接纳与喜爱,甚至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喜欢上某学科的老师才喜欢上该学科的。由此可见,教学想要获得成功,学生的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很重视,他们很想通过评语了解教师是怎样看待和评价自己的。新课程倡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课标下新颖的数学评价模式,是数学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而数学学科中的作业评价,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充分发挥数学评语在教学中的正确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数学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全体小学生从以往分数重压下解放出来,使他们的智能和身心得到全面的积极主动的发展。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一、数学评语的运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学评语的运用不够重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认为数学作业批改很客观,对就对,错就错,至于认为写评语是语文老师或班主任的事。有些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贪快贪懒,觉得写评语很麻烦,再说,在各级教学检查中,只重视教学质量,对数学评语不作严格要求,这往往使得许多老师疏忽评语,没有形成写评语的习惯。
2.即使少数教师写了,质量也不高。数学评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所写的数学评语大多带有批评、督促的性质,鼓励性不强,语句简单,缺乏交流和沟通。如“重写”、“补完整”等命令性词语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以致学生形成“评语”就是“批评语言”的错误观念。
3.大多数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期中、期末考核中都采用百分制,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数学知识、能力水平。从而导致了学生唯分数是从,单纯追求分数,甚至以分数的高低进行排队,增强学生对于学业成绩的竞争,致使部分中下等学生对分数产生恐惧的心理,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数学评语的作用与必要性
如何改变现状,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淡化单纯追求分数的观念,摆脱分数的束缚,使全体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培养兴趣,产生动力,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尖锐话题。而笔者认为除了改革数学评价方法,采用等级制取代百分制外,数学评语的正确使用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不仅仅是工具课、技能课,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合作精神、审美能力等各方面得到锻炼。由此可见,对学生的数学成绩仅靠百分制或等级制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要改变传统作业批改中“勾叉加分数”的简单做法,采用“批改+评语+奖励”的方法,使学生对作业本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丰富了作业的内涵,使作业的过程变单纯的巩固知识为知识与品德并重的过程。
三、数学评语的使用
1.以诱导启发式评语来引导学生。学生在作业中最容易暴露其学习上的一些不足,此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当学生的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在错误的地方做上某种提示符号,并加上评语,如“找准数量关系”、“注意解题步骤,第二步该干什么”、“再算算看”等,根据评语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到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方法。通过作业评语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不足,可以消除师生面对面交流时学生的戒备心理,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可以说,作业评语是一种温和的教育方式。
2.以热情赞许式评语来激励学生。激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动力,然后化为自觉行动。在笔者的作业评语中,有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赞许,对学生进步的肯定,有时,甚至会用比较夸张的辞令来表达对学生的赞许之情。比如,“太棒了”、“再细心一点,你一定会更棒”、“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如果你每次作业都这么认真,你的学习肯定会更上一层楼”……这些赞美可能是最普通的语言,但是在学生的心理却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这样的评语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和期待。学生与老师建立了感情,他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自然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优势也得到了顺势迁移,学生在简单的评语中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行动上就会给老师最好的回报。
篇7
这是六年级的一节命题作文课。题目是“我的启蒙老师”。
“懂得题目的意思吗?你准备写哪一位老师?”我问。
有的说,准备写上一年级时教语文的田老师;有的说,准备写上一、二年级时教数学的老师;还有的说准备写上一、二年级时教唱歌的杨老师。显而易见,题目都读懂了。
“写哪一位老师定下来之后,大家先写一件事,我看写得怎么样。”
立刻就有动笔的。我知道,班里有那么七八位学生,无论命什么题,哪怕是狗尾巴花,都会洋洋洒洒地写上千八百字,给老师一个惊喜。但不少学生在咬笔杆。他们需要老师指点。
“是不是觉得没啥可写?不错,老师从事的工作是极其平凡的,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可是,你们想想刚刚学过的鲁迅先生写的《在仙台》。鲁迅先生是怎样写他的老师的?请你们把书拿出来,翻到这一课,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立刻把语文书找出来。翻书的速度平时很少有这么快的。
这回,学生果然读出了过去没有读出来的东西。一个学生的发言证实了这一点。他说:“鲁迅先生写了藤野先生三件事。第一件事写的是检查鲁迅的笔记,第二件事写的是指出鲁迅把一条血管画错了位置,第三件事写的是表扬鲁迅敢解剖尸体。这样的事,我们的老师做得更多,更好。”
这正是我要说的,于是,我请大家选择一件类似的小事,仿照《在仙台》中鲁迅写藤野先生三件事的方法写下来。这时,我发现“咬笔杆”的人很少了。张晓蕾写的一件事真让我激动不已!她写道:
一天早晨,轮我做值日。我和田东正在整理桌椅,尹老师进来了。她把一摞数学作业簿放在讲桌上,笑眯眯地对我说:“张晓蕾你数数,咱们班有多少个座位?”
我一边摆椅子一边说:“不用数,一共48个座位。”
“你怎么算的?”
“咱班有6排桌椅,每排8个座位。8乘以6,不是等于48吗?”
“可是你昨天做的一道题却等于40。不信你翻开你的作业簿看看。”
我的作业簿放在最上面,而且,尹老师把有错误的那一页折了一下。
我翻开一看,果然错了――8乘以6,我的得数是40。尹老师并没有在旁边打个“×”,而是打了个问号。这个问号好像在问:“张晓蕾,你怎么这么马虎?这么容易的题都能做错,还能成什么大事呢?”我的脸顿时觉得发烫。以后,每逢做作业时,这个问号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再也不敢粗心,做完作业再也不敢不检查了。
我立即把它读给全班学生听!我说:“张晓蕾写的是一件多么不起眼儿的小事!不就是尹老师指出她把一道题计算错了吗?不就是说了几句简单的话吗?但在张晓蕾同学的笔下,却写得这么具体,这么有趣,这么耐人寻味!这就叫‘小题大作’!”
如果说鲁迅的《在仙台》开了张晓蕾的窍,那么,她的作文则进一步开了同学们的窍。
至于我,只不过站在一旁点拨点拨罢了。
二
早春的一天,清晨我路过黄河公园,忽然发现春天来了――柳树发芽、杏花吐艳了。不由想起北宋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词句;同时感叹起整天来往于积木似的宿舍与天井似的校园之间的单调乏味。
我和班主任孙老师决定下午课外活动时,带学生们到河边走走,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好在学校离黄河公园不远。
学生们徜徉于黄河公园的假山树木之中,像快乐的小鸟,又像飞舞的彩蝶。他们时而驻足于杏树前观赏杏花,时而俯身把鼻子凑近迎春花去嗅那花儿的味道。孩子们到了哪里,哪里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在兴奋地拥抱春天,春天也在兴奋地拥抱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和春融为一体了。
房柯伫立在一棵柳树下,凝视着柳树的长发出神。
“看什么呢?”我走到她旁边问。
“我在看柳树的芽。郑振铎在《燕子》中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我看,柳芽不像眼睛,倒像一个个小宝宝。它们拽着柳树妈妈的长臂在荡秋千。”
我兴奋地说:“房柯,这就是诗啊!”
房柯在《早春二月》中是这样描写柳树的:
最先报告春姑娘来了的,除了迎春花,还有柳树,远远望去,黄河公园的一排垂柳像罩上了一层绿色的烟雾,而走过看时,绿烟没有了。不光“草色遥看近却无”,柳色也是如此啊!形成“绿烟”的不是别的,原来是柳枝上绽出的一个个小芽芽。柳芽很像一个个噘着嘴的小宝宝,拽着树妈妈的手臂在荡秋千。春风像一位热情的阿姨,一见柳枝停止了摆动,立刻又推它一把。
篇8
1997年的4月11日,一个叫作王小波的中文写作者因为心脏病,独自死在了北京昌平的一间普通房子里。在他身后的整整10年里,王小波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他在杂文和小说里倡导的对中国人“无智、无性、无趣”的生活状态的反拨和嘲弄,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观念和智趣。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事实上,1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已经变得敞亮和放松了许多。
在王小波看来,无智、无性、无趣的人生是不值一活的。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F1赛车、NBA赛场会有那么多必不可少的热辣美女宝贝:体育,是诉诸于人的欲望本性的,坦诚、表露、进取、征服,有智、有性、有趣,这些都让生命的力量得以完美的释放。在人类被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包围的情况下,体育,成了人类释放本能的最佳出口。
于是,如你所见,在对决中,总是充满取胜欲望的激情四射的球队扮演了征服者的角色,没有一场比赛不是拥有征服意志者的胜利。没有了征服的欲望和取胜的意志,体育就成了一座棺木。
欲望,是需要也可以在阳光下呈现的。无论是王小波文字的魅力,还是体育运动的魅力,它背后的秘密大抵就在于此。假如在此中加入了过多的功利算计,它们的魅力就会荡然无存。
幸好,我们还有王小波敞亮的文字。幸好,我们还有不容犹疑甚至不假思索的体育。
所以,你看到田亮成为一个娱乐明星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娱乐圈的第一规则就是装模作样,就连卖弄性感的背后也是对名利的异化式的贪娈,而不是出自鲜活生命的冲动与释放。
体育,在这时候也显示出它比娱乐圈的单纯。即便早前李玮峰跟李霞的一拍两散,也比娱乐明星田亮跟某超女的一来二去来得干脆。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思维,一直都是无智、无性、无趣的根源之一,它让人无视单纯的快乐。精于算计的结果,就是陷于无限的复杂。
冠军奖杯是对英雄的奖赏,蝇营狗苟之辈的垂涎是对它的玷污。
假如足球还不能让人变得简单
我得承认,我相信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你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是简单的,“复杂”可以让人的认识和思维纠缠于无穷无尽当中。对我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我想一个重要的题目是:如何让世界看得简单起来。
我的女儿思思刚过完7岁的生日,她的小学一年级生涯已经过了大半了。这应当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教育她的问题,或者说让她能跟上我们的学校教育的问题就让我觉得痛苦。比如,寒假里学校就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说实话,之前我自己都没读过这个东东。
思思喜欢的是画画,脑子里想着的总是动画片里的情节和人物。所以,她怎么也记不住“父母呼,应勿缓”这样的字句。于是,当我花了两个多小时企图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时,我的脾气越来越躁,终于忍不住老拳施在她娇嫩的屁股上。
当然,我的心里充满了忿恨,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必须逼自己和孩子做我自己都认为没必要的事情。
我想,每个人都有感到无助和即将崩溃的时候。而对于自己的女儿思思,我承认有我无法达到的深处,那个世界也许只有上帝可以洞悉。一次,在她有滑梯的小屋跟我聊天时,她说她想到过自杀;她还曾对邻居的阿姨说,她要被她相对严厉的妈疯了,总有一天她会离家出走。
其实,快要被这个世界(或者,换个角度说,被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逼疯的人不在少数。我对这样的人抱有同情、担忧和隐隐的好感。近来,受人关注的是王朔。有很多人用各种角度来评议这个几乎已经边缘的人物。王朔的内心和思维当然可以被挖掘到和皇城根的一棵老歪脖树具有相同的信息复杂性,王朔自己也去电视上看了心理医生。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不需要用一个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看这个事情。
中国国家足球队跟伊朗队、沙特队进行了友谊赛。我在看比赛的同时,以及在比赛后看见的新闻和评论,都有一个感觉:我们对足球本身的态度和议论都非常不幸地难以简单而是把一场比赛演绎成了各种思量、企图、搏弈的复杂综合。
事物总是无限复杂的,而我们的智慧大抵在于如何能让一种本质上是身体游戏的东西看起来简单。假如足球还不能让人变得简单,那么,这个世界的乐趣何在?
篇9
安华从荷兰归来,给我讲了几件印象深的小事。荷兰人太喜欢小题大作了,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弄得跟什么似的!那天她接到房东发过来的邀请,上面写着:小街心公园的一株老树即将被砍伐,不胜感叹,让我们在流泪分别前,举办一次晚会,喝着美酒唱着歌怀念那些在树下休闲的好时光……安华当时就惊呆了,太小儿科了,只不过是一株树啊,值得告别和举办晚会?不过,那的确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树下早早就聚满了人,铺起了桌布,大家带来了美酒,有人弹吉他,有人哼唱,有人伴舞……氛围慢慢达到顶点。与树似乎是无关的,只不过小题大作,找个乐子罢了,结果是大家真的都好开心。那一晚,安华喝了酒,也破天荒地跳起了舞。
同样地,更让人大跌眼镜的小题大作没有最小,只有更小。邻居艾米家的昙花要开了,她发出了邀请:为了昙花一现,为什么不喝一杯呢?准备了上好的葡萄酒,期待着为昙花一醉方休……为了一株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开的昙花,还要准备酒?那晚,安华也好奇地去了。邻居在院子的正中位置摆上了昙花,昙花边摆上了白葡萄酒,夜慢慢深了,大家品着酒,聊着天,昙花倒没什么动静,但酒喝得恰到好处,邻居太太兴之所至,又拿出了酒窑里的年份更久的红酒……那一晚,没等到昙花开,大家都开心地散去了,邻居太太说我们走后不久,她继续等待昙花慢慢开了,还拍了录像……
房东太太米琪更是小题大作:房东先生把一个后院废弃的牛厩改造成了游泳池,要举办一个游泳池PARTY。结果大家都来了,围着曾经的牛厩,喝酒吃肉。游泳?倒没一个人下水,那个泳池只适合孩子们,实在是太小了。典型的小题大作啊。不过,也实在是开心得很。那一晚,星星很亮,安华用高倍天文望远镜看到了久违的北斗七星,在国内看到的一次是很多年前了。
还有一次更厉害的,涨水期,米浓太太刚在二楼重新扩大了她的窗,从窗里看水景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大雨天气,按理说,大家都没啥心情。可是米浓太太发出了邀请。窗是荷兰的一个特色,每家都有不一样的景观。米浓太太的窗实在大得不像话,完全像一个活动电影院,那一天,就为了这一扇大得不像话的窗,我们享用了附加值的雨景,我还了解了荷兰的窗口文化,他们对景观的要求是多么的高!不就是一扇窗吗?但的确是不一样的。吃着米浓太太的烤饼,听着她讲的窗户文化,她说一年四季看到的窗景都是变化的,这几天涨水,景致越发不一般,她感觉自己好像坐了一艘小船。米浓太太已经55岁高龄,但心态年轻得让安华自叹不如。人家小题大作得让你感觉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牵强。
安华在荷兰那段时间,大大享受了人家小题大作的各种片断,以至她也活学活用了。回国后,她成了我们中间最爱小题大作的人。变了个发型,大家聚聚吧!庆祝一下!一个发型就可以成为聚会理由;体检安然无事,那么,开瓶红酒邀上三个好友一起喝一杯吧。为健康干杯!还有,自己种的辣椒第一次长出了四个新鲜辣椒,摘下来,用盐腌一下,配上茶,弄一个茶会庆祝一下;学会了做芒果酱,庆祝一下……还有,突然下雪了,庆祝一下,开瓶酒来家里吃个火锅……哇,小题大作,弄得大家跟着兴奋,不知安抚了多少人疲累倦怠的心!我们更容易地找到了快乐的理由,它其实不需要理由,任何一个小事都可以成为理由,只要你有心,会小题大作,生活中到处都是!
篇10
沈金娥
(沭阳县修远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无论是上课,听课,还是教研活动,很少有人会关注单词检查这一块,大多是把它作为一个例行的环节象征性的一带而过。在当前新课改的环境下,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小组合作。对于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又往往不引人注意的单词默写这一块,该如何充分体现小组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不断地摸索研究,初步探讨了一些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检查单词的做法。
关键词:检查单词;小组合作;传统做法
一、单词检查的必要性
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然而如果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足以见得词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而在当前的环境和考试模式下,要求学生背默单词无疑是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传统做法的不足
传统的单词检查往往是在课堂上进行,老师说汉语,学生把相应的英语单词写在作业本上。或是让三四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然后把学生的作业本收上来批阅。这样的检查方式让学生有很多的可乘之机,每当老师收作业本时,同学们坐在一起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从批阅作业本上所写内容根本无法准时准确了解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发挥小组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思考摸索和尝试实践,初步探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单词默写在小组合作条件下的可行性和具体做法
(一)首先,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成员按一定顺序轮流准备小纸条,按老师课前指定的任务和范围,但顺序可以打乱。抽签决定上黑板的成员写的是哪组准备好的小纸条。上黑板成员可以由老师指定或是胜出小组的组长或是贡献最大的小组成员指定其中一员,其他组同等位置的上来代表本组写单词。黑板上首先写上自己所属组别,接下去写上自己的名字,写完纸条上的单词之后,再把命题者的名字写在单词下方,目的是为了写完之后要求命题者不许带书上黑板进行批阅。这样既能检查上黑板的学生,也同时督促了命题的学生,势必可以加大检查的力度,同时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避免下面的学生会抬头看黑板,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成员之间相互借鉴。其他成员按老师的顺序来写,按组或是学号等方式上交听写本。
(二)结合另外的方法一起用
鉴于各个小组每天被抽到上黑板写单词的学生有时可能水平差异比较大,这样会造成小组之间的差异较大。所以还可以结合另外的方法一起用。就是按一定标准每天以整个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写,尽管个人之间会有差异,我们可以取一组成员的平均值作为这一组的最后得分。为了尽可能避免其中一些小组成员偷懒的可能性,可以尽量不要让学生摸到规律。比如,周一是第一组,周二可能抽第五组上黑板,但同时指定收周一上黑板写的那些同学的作业本。周三时可以让前几次写得不好的那组再重新上黑板一次,周四可以让之前写得好的那一组同学站起来指定上黑板的人……以此类推。
(三)让一个学生提单词,其他小组成员写的方式
提单词的学生负责批阅,每人都有机会提或是被提。提单词可以是平时默写工作做得好的学生,为了考核的公平性,每次提单词的学生原则上是提给非本组成员默写。为了加强督促,批阅完了的作业本由老师每天收上来抽检其批阅和学生写到情况。
(四)还可以尝试让学生相互检查,老师负责抽查的方式
当然,有布置就得有落实,否则将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把打印好的名单给学生登记被检查的学生的背诵情况,必须如实填写,否则加倍处罚检查人。万事开头难,切记开始时一定要赫赫炎炎做好抽查工作,这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很难继续下去。以后可以不定期抽查。
(五)定期举行单词默写检测(以书面的形式)也是必要的
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过关型和竞赛型。过关型就是传统的形式英译汉或是汉译英。竞赛型即提高型主要是针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把单词放到句子当中,根据首字母的提示写单词,或是根据意思写。因为有语境,所以所填的单词不仅仅是会写,还要求有适当的词形,时态,人称等变化。对于哪些同学参加那种类型的测试,可以根据综合成绩指定,可以给定名额,让各个小组推举出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人选去参加竞赛。除了参加竞赛的,剩下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过关型测试。当然,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检查,都应做到鼓励先进,鞭策带动后进。所以,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适当的奖励是很必要的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以光荣榜的形式进行张贴)。
四、结论
总之,教无定法。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把多种方法综合利用,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一旦开始,贵在坚持。我只是就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研究得出的一些较为肤浅的看法,希望对于读者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玉梅.现代英语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斌华.英语教学与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