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辰范文

时间:2023-04-10 09:3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月星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月星辰

篇1

1、星星点点:①形容多而分散。②形容少许或细碎。

2、海底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3、二分明月: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4、星霜屡移:星霜:星辰运转,一年循环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岁。表示岁月更换。

5、星行电征:像流星闪电。比喻行动非常迅速。

6、花前月下: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7、月落星沉:月亮落山,星光暗淡了。指天将亮时。

8、众星捧月: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

9、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

10、福星高照:形容人很幸运,有福气。

11、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12、荒时暴月:荒:五谷不收;暴:凶。指荒年或青黄不接的时候。

13、皓月千里: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14、星星落落:形容少而分散。

15、烘云托月: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

16、吉星高照:旧时相信星学的人认为,人的命运与星的位置及运行有关,吉星高照时,但一切随心、顺利。

17、壶中日月: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

18、星流霆击:谓如流星闪电。形容迅猛异常。

19、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20、明月清风: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21、繁星满天: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22、炳如日星:光明如同日月星辰

23、星落云散:像星星坠落,云彩散开。形容七零八落的样子。

24、星飞云散:比喻事物四处分散或四散消失。

篇2

2、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3、一到夜里,又高又蓝的天空稀疏地缀着宝石一样的星辰,天边时时扯着鬼睐眼似的火闪,空气里弥漫着泥土,雾露和稻子的清新气息。

4、问世间,情为何物?忆往昔,织女牛郎。观银河,烟波浩渺。搭鹊桥,咫尺天涯。揽九天,日月星辰。寄此情,地久天长。浪漫七夕,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爱你!

篇3

所谓顺资本者,简单理解就是听从资本号令的跟随者,如果资本没有跟随者,就仅仅能称之为:穷得只剩下的“钱”。既然资本必须有“跟随者”,就说明资本生来就是要“合作”的。那么所谓逆资本者,就是压根儿就没想到“合作”的对抗者。不合作的“资本”,不能有效地产生增值,表现为短期利益。有这样一句话:资本生来就是追求利润的,是血淋淋的。于是有大批的中国人只追求所谓的资本利润,而不顾他人血淋淋,还能头头是道地为中饱私囊讲出理由:资本是自私的。

美国人为了研究孔子,站在了2500年前以孔子当时的立场和心态来研究孔子,写就了《孔子》一书而畅销全球。西方人与东方人区别的不止肤色和语言,更重要的区别是思想。对于资本的一些说法,我们同样有必要站在“资本”本来的立场上研究资本的根本。

所谓的资本,一方面是说资源。单说资源就大得不得了,天、地、人都是资源,《中庸》中就一个“诚”字讲到:这天,起初只有一点点光明,及其无穷,日月星辰才能挂在天上,万事万物才能被光明覆盖着。这地,起初只有一小撮土那么多,及其广厚,才能负载着华山不嫌重、收容着江河湖海而不致泄漏,万事万物才能被他承载着。这山,起初只有拳头那么大一小块石头,及其广大,草木在这里生长,禽兽在这里居住,宝藏在这里储藏。这水,起初只有一小勺那么多,及其不测,才有鱼虾龟鳖在这里游动,财货才从这里增殖出来。

孔子及其弟子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堆,我却没见到一分“钱”,但是已经应有尽有了。所有的资本拥有者的价值观,不都是“为了全人类的不断解放,而不懈地斗争”的吗。那么,要想应有尽有,就必须得资本之道而多助,顺资本之道而昌。所谓资本之道,就是孔子所说的,最初的那么一丁点儿的资源,放在那里不能变、不能少,不变则诚,有了这起码的一点儿“诚”,资源才可能聚集起来,顺资本者才能多起来。

资本的另外一方面说的是资源之间的关系。如果最初的一丝丝光明被私心熄灭了,就丧失了最起码的诚意,将永不见天日,无以致日月星辰,更不要说普天下、覆万物。如果最初的一小撮土,被私利吹散了,将永不能脚踏实地,无以致肩负华山不重、胸怀江河湖海而不泄漏,更不要说承载万事万物了。最初的一小块石头破碎了,哪里还有草木禽兽生息之所,最初的一勺水干涸了,哪里还有鱼虾龟鳖游动,依我看,只能是一群牛鬼蛇神!

刚有一丝光亮就熄灭,才有一撮土就飞散,就是“不诚无物”,就是一无所有,就是丧失了起码的一点儿“诚”,就将成为失资本之道而无助者,逆资本之道而亡者。覆盖天下、承载万物,都说的是资源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资本的一部分。想得到这种关系,就必须先保持自己不变,有点起码的资本之道,等着顺资本者的不断加入,才有及其无穷、及其广厚、及其广大、及其不测的境界,资源、关系才因此多起来,顺资本者才能联合起来。所以有“至诚无息”之说。

资本还有一方面说的是知识。指的是,一切有利于提高资源聚集、关系建立熟练度的那些东西。有人总是将最初的一点光明给自己,以为能灿烂永恒;总是把最初的一撮土放在脚下,以为能扎根永生;总是纳最初的一小块石头入私囊,以为发现了无穷的宝藏;总是以最初的一勺水润己口舌,以为还存下无尽的鱼虾龟鳖。自以为驾驭资本很熟练,却不知早已丧失了资本之道,无缘日月星辰、山川大海、宝藏财货。

其实,熟练本身未必有所动作,不动本身就是高度熟练。这不动正是资本之道“诚”之本意。动则不诚,不诚则息,此失资本最初的熟练之道,无法感召日月星辰之聚集,无缘载华山容河海之关系,以至前途无“亮”。日月星辰顺资本之道觅其所依、山川河海顺资本之道寻其所托,此为顺得道之资本而昌得熟练,背无道之资本昌得更加熟练。

至诚是永远不能停息的,不停息就会持久,持久就表现于外,表现于外就会悠远长久,悠远长久就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高大光明。广博深厚所以能承载万事万物,高大光明所以能覆盖万事万物,悠远长久所以能成就万事万物。至诚的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配,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配,悠远长久可以永世长存。达到这种境界,不必表现就能明显,无所动作就可以自然变化,无所作为就可以自然成功。资本之道,可以用一个“诚”字概括。因为诚本身就专一不二,所以能快速地聚集资源,熟练地建立无穷的关系。资本正道,就在于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篇4

1、你所爱的人就像天上星星一样,遥远不可触碰。

2、“星辰”是一个汉语字词,一词多义,其可作为宇宙中星星的总称,亦用在诗词文学中指代岁月、辉煌的灯光。在道教语,用“星辰”一词指代头发。语出《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积累与运用

1.按拼音写汉字

rǔ zhī

wǎn jiù

dàng dí

chén

ā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gài

guàn gài

chūn c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读一读,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①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________(保卫

爱护

保护)自己的身体。

②(保卫

爱护

保护)________公物是一个人的美德。

③边防战士时时刻刻在________(保卫

爱护

保护)着自己的祖国。

3.改错别字交外打猎________

同半________

大燕呜叫________

悲残________

4.照样子,写词语。

①例:黑沉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肉例:越下越大: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

5.写出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的反义词。

(1)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________

(2)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________

(3)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________

6.选词填空

当然 果然 居然 忽然

①西瓜花没授粉,________结不了瓜。

②没想到小高大老远带回来的________是一箱昆虫。

③经过人工传粉,小瓜________结了不少。

④早晨,我________发现穿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

7.好朋友手拉手。

①夹丝网防盗玻璃________   A.消除噪音

②夹丝玻璃________           B.阻挡强光

③变色玻璃________            C.自动窗帘

④吃音玻璃________            D.自动报警

⑤吸热玻璃________            E.藕断丝连

8.照样子,写句子。

例: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1)狼钻进了羊圈。

狼________钻进了羊圈。

(2)我画看到的杨桃。

我________画看到的杨桃。

(3)小马来到了小河边。________

9.比较下面每组句子,选择意思相同的句子。(

A. ①进入住宅,轻松悦耳的乐曲会立即播放。②进入住宅,会立即播放轻松悦耳的乐曲。           B. ①要想进入住宅必须要输入密码。②只要输入密码就能进入住宅。

10.句子大观园。

(1)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缩句)

(2)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淌。(改为比喻句)

(3)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改为转述句)

(4)那些官绅们都提心吊胆

大气不敢出。(用下划线词语写句子)

(5)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你的眼力还不够。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为一句)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

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下划线的词。

昔者:________

争:________

触:________

折: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_______。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12.课外阅读。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改,改了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风餐露宿,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衬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为了读书,李绅先是寄居在

后来他漂泊流浪,

都当过他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A.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十分艰苦

B.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茅房;生活十分艰苦

C.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勉强维持

(2)李绅写《悯农》诗是因为

。他写《悯农》是为了

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A. 他亲眼看见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表达对农民的同情;看不起农民。

B.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关心;不想与农民有一样的处境。

C.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十分热爱、同情劳动人民。

(3)“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句话表现出李绅(

A. 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              B. 写作态度很认真。              C. 写诗的能力还不是很好。

(4)选择意思相同的成语。

A.短小精悍

B.风餐露宿

C.赞叹不已

D.置之度外

E.千锤百炼

①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________

②比喻经受多次的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也指写作的反复琢磨。________

③不在自己考虑的范围之内。指不放在心上,不去管它。________

④形容文章、讲话简短有力。________

⑤称赞不止。________

三、写作

13.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让往事一件一件地在头脑中回放,在回味中搜索六年的小学生活中自己最难忘的是什么,再把这些美好的回忆写下来,写一写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吧!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乳汁;挽救;荡涤;尘埃;气概;灌溉;春草

2.

保护;爱护;保卫

3.交——郊;半——伴;燕——雁;残——惨

4.

绿油油;白花花;红艳艳;走;快;来;好;跳;高

5.

(1)柔和(2)期望(3)安全、弱小

6.当然;居然;果然;忽然

7.D;E;C;A;B

8.

(1)从一个大窟窿里

(2)认认真真地

(3)驮着小麦的小马来到了一条很宽的小河边。

9.

A

10.

(1)纪昌成了能手。

(2)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静静地流淌。

(3)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他看看。

(4)略。

(5)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

二、阅读理解

11.

(1)从前;争夺;碰、撞;折断

(2)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日月星辰移动和江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

12.

(1)A(2)C(3)B(4)B;E;D;A;C

篇6

关键词: 象; 意; 观物取象; 得意忘象

言意之辨”是其在《周易略例》的语境中提出的, 乃是王弼治《易》思想体系中的范畴。后世对于王弼易学素有“扫象阐理”之说, 也就是说王弼对于易理, 不是通过易象, 而是绕开易象, 直接阐明易理。相对于汉代“象数”易学而言, 王弼被认为是始创“义理”易学之人。所以要梳理王弼的“象”、“意”关系, 还需要回到《周易》的体系中来考察。

众所周知, 王弼之前的《周易》是不同于现行本《周易》的, 将《易传》附入《周易》古经, 使《易》之经、传合为一书, 盖始于王弼, 这便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彖传》、《象传》分别附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下, 后再附《系辞上下》、《说卦》、《序卦》等。关于《周易》古经的形成, 由于历时久远, 已无法作确切的考证。最早的研究《周易》的著作,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文献就是《易传》了, 今天我们就只能根据《易传》的一些说法, 参考《周易》古经的卦爻象和卦爻辞, 对《周易》古经的成书年代, 卦爻象以及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作一种合理的猜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针对《周易》经、传的创作, 说:宓戏氏仰观象于天, 附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 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 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 作上下篇。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故曰:“易道深矣, 人更三世, 世历三古”。

这便是所谓的伏羲画八卦,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而孔子作《易传》的说法。所谓“三圣”、“三古”, 颜师古注曰:“伏羲为上古, 文王为中古, 孔子为下古”。联系《系辞下》的说法:“《易》之兴也, 其于中古乎”。显然,对于《周易》的成书,《易传》和班固的看法是不同的。目前学术界也一致认为《周易》古经的成书当在商末周初。看来《系辞》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而且《系辞下》中还有一处言及此事:“《易》之兴也, 其当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邪”。

尽管对于《周易》成书年代的说法班固和《系辞》作者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对于《周易》“观象设卦”的创作方法来说, 两者是一致的。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班固是完全赞同《易传》的说法的。《周易》古经文本, 分为两个体系, 即“象”的体系和“辞”的体系。“象”的体系主要为, 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卦象;“辞”的体系主要为, 六十四卦之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之爻辞。就“象”和“辞”的产生,《易传》说法很明确。《系辞下》说:“古者包曦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易》者, 象也, 象也者, 像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可见, 八卦、六十四卦乃是“圣人”仰观俯察, 远取近取的结果, 是对天地日月星辰和万事万物的模拟。所以《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 还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 县象莫大乎日月⋯⋯探赜索隐, 钩深至远, 以定天下之吉凶”。由此,《易》之象完全是对天地日月星辰以及万事万物的描绘和模拟, 天地日月星辰以及万事万物的生化流变在《周易》文本中就转换成了卦爻象的变化, 而卦爻象的变化也就暗示着天地日月星辰以及世间人事的流动“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廖宇摘要:“言意之辨”是关于魏晋玄学的一个主要议题。本文着重以象为中心, 在易学发展的体系内来谈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进而试论其对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鉴的意义。关键词: 象; 意; 观物取象; 得意忘象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0186( 2007) 08- 0048- 03作者简介: 廖宇( 1984- ) , 女, 四川大英人, 四川大学哲学系, 硕士生( 四川成都610064)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07 年第8 期( 总第153 期) No.8,2007( Serial No.153)48与变迁。方其如此,《易》才能“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系辞上》) , 才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 《系辞上》) , 才能“彰往而察来, 而微显阐幽, 开而当名, 辨物正言”( 《系辞下》) 。《系辞上》还说:“《易》有四象, 所以告也”。显然,“圣人”取象不是为了好玩, 而是在于有所告。告什么呢? 自然是天地日月星辰以及世间人事的生化变迁之道, 即“易道”。我们可以设想, 远古时代只靠八卦、六十四卦卦形、卦象来认识万事万物的生化变迁, 来占断吉凶, 其不稳定性是很明显的。而且前代“圣人( 巫师) ”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也很难积累下来。故而随着文字的发明, 才在《易》象之后附易之卦爻辞, 这就是“圣人设卦观象, 系辞焉而明吉凶”( 《系辞上》) 。有了这卦象和卦爻辞的结合, 才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化而裁之存乎变, 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系辞上》) 的《周易》古经文本。至此,《易》之“象”、“辞”( 言)两个要素才算确定起来, 并共同指向《易》所反映的天地日月星辰以及万事万物生化流变之道———“易道”( 意) 。

由是,《易》之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也就清晰明确了起来。此三者之间的关系,《系辞上》曰:子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易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系辞》的作者借孔子之口表达了语言的局限性。“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用现在的话来说, 任何对“意”的语言描述, 都不能具足“意”所涵盖的丰富意蕴, 都只能是对“意”的无限规定性的切取, 都是一偏。打个比方,“意”好比是一个圆, 语言的描述只能是对圆作或大或小的扇形切取, 不能涵盖整个圆。这“意”因不能依靠语言来很好地表达, 同时“圣人”所体之“意”又不能不表达出来, 并以此教化世人, 就只有从超越语言的层面来考虑。于是乎,“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描述性的语言不能尽意, 那么就立象来尽意, 象从何来? 从圣人的仰观俯察, 近取远取而来, 故能“尽意”,“尽情伪”。如果把“意”作为一个大圆的话, 这里的象就是一个小圆, 唯其如此, 方能尽意。因为这一确立起来的“象”能“与天地准⋯⋯能弥纶天地之道”, 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 能“彰往而察来⋯⋯微显阐幽, 开而当名, 辨物正言⋯⋯其称名也小, 其取类也大。其旨远, 其辞文, 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隐”。换句话说, 这里的“象”, 那是“意”的收拢, 凝聚,“象”中具足“意”之全体, 至微而具全体。所以, 从对“意”的表达层面来说,“言”低于“象”一个层级, 正是因为言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表达“意”, 圣人才立象以彰显“意”。

降乎汉代, 易学进入繁复的“象数”解《易》阶段,即所谓的汉易“象数”之学。汉人解《易》从卦爻象出发, 有“承”、“乘”、“比”、“应”之说。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 汉人解《易》还有“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等, 同时还有所谓的“卦变”说,“爻辰”说,“升降”说, 以及纳甲, 世应, 飞伏等等, 不一而足, 同汉代经学一样, 进入了极其繁琐支离的局面:“一经说至百万余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 《汉书·儒林列传》)“因陋就寡, 分文析字, 烦言碎辞, 学者罢老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 是末师而非往古, 至于国家将有大事, 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 则幽冥而莫知其原。”( 《汉书·楚元王传》) 。

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 才有王弼一扫繁琐的经学模式解《易》。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批评汉人解《易》说:是故触类可为其象, 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 何必马乎? 类苟在顺, 何必牛乎? 爻苟合顺, 何必坤乃为牛? 义苟在健, 何必乾乃为马? 而或者定马于乾, 案文责卦, 有马无乾, 则谓说滋漫, 难可纪矣。互体不足, 遂及卦变, 变又不足, 推致五行。一失其原, 巧愈弥甚。纵复或值, 而义无所取, 盖存象忘意之由也。

王弼的这段话, 是针对汉儒那种经学式的“象数”解《易》方式而言的。前文已言到, 圣人立象系辞其目的乃在于见“意”, 而王弼所批评的就是那些“定马于乾, 案文责卦, 有马无乾”的解《易》者, 这种解《易》方式有“象”而无“意”, 以致于“互体不足, 遂及卦变, 变又不足, 推致五行”, 这样解《易》纵使偶尔有符合之处(“纵复或值”) , 于“意”亦无裨益(“义无所取”) 。出现这样解《易》, 失《易》真旨的原因何在呢? 在王弼看来即“盖存象忘意之由也”。

正是因此, 王弼引《庄子》关于筌蹄的论说来纠偏汉人解《易》泥象忘意的弊病。他在《明象》篇中说:夫象者, 出意者也; 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 筌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也。然则, 言者, 象之蹄也; 象者,意之筌也。是故, 存言者, 非得象者也; 存象者, 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 忘象者, 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 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 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尽情, 而画可忘也。 这里, 王弼的思维路子明显是沿着《易传》的路子在走的,“夫象者, 出意者也; 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着”。可以说这正是《易传》“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已。不过王弼在这里针对汉人拘泥于“象”的情况, 特别申言在寻求“意”的过程中要不执着拘泥于象。须知道,“象”是对天地日月星辰和万事万物的模拟, 取类。“象”取像于某物,乃是取其物之“意”, 非只是该物也,“象”与物不具有那种僵硬的一一对应性, 即“故触类可为其象, 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 何必马乎? 类苟在顺, 何必牛乎? 爻苟合顺, 何必坤乃为牛? 义苟在健, 何必乾乃为马? ”所以王弼说要忘象以寻意, 即是指不能拘于所取类之某个具体之物象而得的卦爻象, 乃是直趋卦爻象所想要反映的那个“意”。执着拘泥于“象”者, 明显就是没有体悟到“象”所反映的那个“意”者, 因为象具有个体性, 有限性, 而“意”是全体, 是无限, 故而要得“意”就必须超越有限的“象”。即“忘象者, 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 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

既然在王弼看来, 汉人所执之“象”乃是拘于一事一物之象, 要寻得宇宙真意, 这样的“象”必须忘, 必须超越。王弼认为, 世间事物时时都是出于变动不居的, 而汉人拘泥于象数, 不着意于世间事物的变迁,妄执象数, 以“爻位之象”、“互体之象”等的变化取代了对事事物物的真实变化的关注。进而纳天干地支以作五行生克制化的推算, 以断吉凶。汉人这种脱离真实的世间人迁的泥象必为王弼所反对。于是乎针对汉人日繁的象数之变, 王弼说:“巧历不能定其算数, 圣明不能为之典要, 法制所不能齐, 度量所不能均也”( 《明爻通变》) 。所以在王弼看来, 如果不关注于事物的真实变化之理, 再精密繁多的象数推算也是不能穷事物的真理的,“为之乎岂在夫大哉”!( 《明爻通变》)“ 是故, 用无常道, 事无轨度, 动静屈伸, 唯变所适”( 《明卦适变通爻》) 。于此, 我们可下这样一个结论, 在言意关系问题上, 王弼所批判的乃是汉儒那种拘于事物之象和卦爻象的僵硬之象, 即那种“有马无乾”之象。坚持的同样是《易传》那种能反映宇宙真理的“象”, 即能“与天地准⋯⋯能弥纶天地之道”, 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能“彰往而察来, 微显阐幽”之象, 那种至微而全体具足之象。

三承上所述, 王弼在言意关系的问题上基本是继承《易传》思想的。王弼所忘之象乃是汉人的“象”, 不是《易传》的“象”。盖不过所处之时代不同, 其所偏重之处不同罢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抵乃是《周易》所奠定的“取象”的思维方式, 此“取象”的思想方式大不同于所谓的“形象思维”。简言之,“形象思维”不过是于人观察物事时所得的虚假之幻象, 这种虚象不过是关于此事物表面形状的照相而已; 而“取象”的思想方式, 乃是“度物象而取其真”, 乃是得一关于物事的“真象”, 这种“真象”乃是事物之所以为事物者。故自《易传》说圣人“观物取象”至王弼“得意忘象”都是这种“取象”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取象”思维首先是“观物取象”, 这种“观物取象”不是照相, 复制, 其关键点在于要“度物象而取其真”。其次, 人再观象得意, 此时之观象不可执着于已得之象, 若以委屈事物之真情而附于所观之象, 乃是汉人路数, 不可取焉。象乃物象之真的出场, 人只能在此象的指引之下, 进而体会事事物物不断生化流变的宇宙生意, 方为正途。我以为, 这种“取象”———“观象”的思维路数, 正是中国艺术的主要思维方式, 下面从两个方面试言之。

其一, 从艺术创作方面来看, 中国的艺术其实都是在造象, 艺术家学习“圣人”仰观俯察的“观物取象”方式, 于手指、笔端造象。蔡邕说:“为书之体, 须入其形。若坐若行, 若飞若动, 若来若往, 若卧若起, 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 若利剑长戈, 若强弓硬矢, 若水火, 若云雾, 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 方得谓之书矣”[4] (P134)。不仅中国书画如此, 中国的诗歌更是如此, 中国诗歌所展现的都是一幅幅具体灵动的画面, 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如此之境, 动静结合, 清晰灵动。而且中国的诗歌理论也不象西方那样作逻辑性的理论阐述, 而是“以诗说诗”的阐述形式。如司徒空《二十四诗品》中论“清奇”一则说:“娟娟群松, 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 隔溪渔舟。可人如玉, 步屧寻幽, 载行载止, 空碧悠悠。神出古异, 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 如气之秋。”论“冲淡”一则说:“素以处默, 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等等。

但是中国艺术的这种“造象”并不是复制, 而是在造象中彰显彪明物象之真意, 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创造, 来反映艺术家对宇宙生化流变的独特理解和体悟。对此李阳冰有清楚的表达:“缅象圣达立卦造书之意, 乃复仰观俯察六和之际焉: 于天地山川, 得方圆流峙之形; 于日月星辰, 得经纬昭回之度; 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 于衣冠文物, 得揖让周旋之体; 于须眉口鼻, 得喜怒惨舒之分; 于虫鱼禽兽, 得屈伸飞动之理; 于骨角齿牙, 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 任心所成, 可谓通三才之品汇, 备万物之情状者矣”[4] (P268)。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其能“通三才之品汇, 备万物之情状”。曹植说:“故夫画⋯⋯ 上形太极混元之前, 卻列将来未萌之事。”[4] (P138)王维也指出画乃是“以一管之笔, 拟太虚之体”, 并进而慨言“呜呼! 岂独运诸指掌, 亦以神明降之, 此画之情也”[4] (P179)。可见, 中国艺术首先是取象, 即观物象而后取其真象, 然观此物象并非复制物象, 勿宁说是通过物象之形容而会道, 观道。

其二, 从艺术品鉴方面看, 中国艺术既然是一种造象艺术, 那么在艺术欣赏、艺术品鉴方面自然也就是如何观此艺术形象的问题了。前文已言, 艺术创作先是观物象而取其真象, 并进而具象化为艺术形象。而艺术品鉴、艺术欣赏在中国最核心的命题就是“澄怀味象”, 艺术创作是造象, 艺术欣赏是味象。要之, 中国艺术盖是以象为核心的艺术。“澄怀味象”语出六朝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 味,是味“象”, 而不是味“形”。此“象”有二义, 一是所欣赏之艺术形象, 比如说具体的画、雕塑或者园林建筑以及自然山水等等; 一是透过艺术形象, 而体悟到的宇宙真象。由于艺术创作( 造象) 时就不只是对物形之复制, 故艺术欣赏( 味象) 也不能停留在具体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姿容上, 而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品味, 而体会、领悟宇宙之大道真象。宋人沈括有言:“书画之妙, 当以神会, 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 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以, 至于奥理冥造者, 罕见其人。”[5] (P26)这里沈括正批判了那种在艺术欣赏时只停留于具体艺术形象而不能进一步领悟艺术形象所反映的深刻意蕴的浅薄欣赏者。苏轼也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 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 往往只取鞭策皮毛, 槽櫪刍秣, 无一点俊发, 看数尺许便倦”[5] (P37)即使再逼真的照片, 人在欣赏时也不能激起长久的审美感受, 艺术作品的可贵乃在于能够使欣赏者感悟宇宙生化流变之真意, 认识事物的某些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 1] 楼宇烈. 王弼集校释[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 2] 班固. 汉书[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 3] 黄寿祺, 张善文. 周易译注[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篇7

没有绿叶的伴衬

仍持红艳的浓妆

浸身于雪沙之中

浸染雪泽的圣洁

透视雪晶的丝脉

韵湿诙谐的甘滴

盛开在密境蔓坡

独享奔放的美妙

眉宇间洒满美意

/

数日月星辰激昂

望山海湖泊断想

观北风云起肃静

睹雁荡南去落寞

领游人侠客独娇

荡浪头于俏枝头

篇8

如清泉丁冬,

令人心醉;

或铿锵有力,

如千军万马,

令人振奋;

或平和明朗,

如春天的暖阳,

令人惬意... ...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一生就如过眼云烟。

可有些人却把这生命之歌,

谱写得如日月星辰,

向人们传递着光和热;

如春风雨露,

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他们用行动来体现生命的伟大,

以忠诚来诠释生命的意义,

用深情来抒发生命的美好。

生命如歌,

这一曲曲优美之歌,

篇9

“小胖,每天读一本书不太现实,要在作业完成以后挤出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时间,你还是调整成每周读完一本书吧,要细细地读,不要只求速度。”

小静老师特意走到小胖面前,谆谆教导。

“哈哈哈!”闹闹、小军和谢义豪爆发出一阵狂笑。

“怎么啦?”小o老师摸不着头脑,小胖有点羞愧地看着脚上的鞋子。

“小静老师,你别信他!他上周还说如果不每天打一小时的乒乓球,他就不是人。”谢义豪笑得头都抬不起来,“转眼就变了。”

“再上周,他发誓每天要背30个英语单词!变得好快。”小军故意顺着小胖的目光去看他的鞋子,“你的鞋带散了吗?”

小胖气得转身就走。

“哎哎,别这样别这样,我们没有恶意啊!”闹闹毕竟和小胖最熟,赶紧拉住他。

“你还说过要每天跑步一小时!你做到了吗?”小胖满脸通红地叫道。

“别生气了,我还说过要做100道数学题,可也没能坚持。”谢义豪也赶紧来安慰他。

小静老师明白了,“这些当然都是不容易做到的。闹闹,你们说说,这些年,真正不变来变去、坚持下来的事,有什么?”

闹闹扳着指头想了半天,有点惭愧地说:“积累汉字,我每周甚至每天都做了。其他都没有坚持。”

谢义豪想出来的是:“弹钢琴、跑步,天天不变。其他没有。”

小军想来想去,憋出一句:“我和小胖斗嘴,不放弃,不变心,天天坚持。”

小胖认真地说:“对于美食的收集,我做到了持之以恒。”

“很好啊!”小静老师一拍手。

“你们看看,闹闹的坚持,造就了他现在在全校不可动摇的汉字小霸王地位;谢义豪的坚持,造就了他文娱体育遥遥领先的地位,还有潜在的学霸实力;小胖的坚持,造就了他现在的美食品位,和以后成为大厨的可能性。小军,其实你坚持了做科学实验,只是自己没怎么注意,这可是以后成为科学家的坚实基础!”

“噢!耶!”小胖叫起来。

“嗯,就是说,只要能对一件事持之以恒,不变来变去,都会很了不起!”谢义豪说。

“太好了!我对实验的爱永远不变!只是得不到爸爸妈妈支持。”小军兴奋地说。

闹闹飞快地找出了“变”字的起源:

,金文=(,“佟保誓言相爱)+(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造字本义:违背誓言,中断恋情。

“其实我们刚开始对一样东西感兴趣时,都是狂热地爱着它,像小胖刚才一样发誓要爱下去的,可是,很快就破坏了誓言,中断了这份热情。”闹闹深有感触地说,“我对钢琴就是这样,没有能像谢义豪那样坚持。”

“是啊,我读书也是不能系统读下去,老是贪看好玩的,对枯燥的部分跳过去,破坏了约定,就变了。”谢义豪说。

“要说这些年真正不变的,竟然只有一件事,真是难以相信。”小军感叹。

小胖则把“恒”字找出来了,“我来看看持之以恒要怎么样!”

甲骨文=(二,代表天地两极)+(夕,即“月”,借代天体星辰),表示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千古如斯,永续恒久。当的“永恒”本义消失后,金文加“心”另造“恒”代替,表示心志的永久稳定。造字本义:心志如日月一般永久不变。

“哇,像日月星辰那样不变,太难了吧?”小军说。

“每天都坚持,大人也做不到吧?比如说,想要每天锻炼,可晚上12点才回家,不就做不成了吗?”闹闹分析着。

“我刚看了可可这本书。”小静老师找出一本《为爱朗读》,“书中这对父女说要每天朗读坚持1000天,他们最后坚持了3000天。回家再晚也读,或者带到旅游的地方读,就是这么简单。也就是这么难。”

篇10

你为我做过多少顿饭。

但我知道,

每一顿饭,

都有爱的味道。

我不知道,

你洗过多少件衣服,

但我知道,

每一次都是爱的付出。

我不知道,

你批评过我多少次,

但我知道,

每一次都是爱的话语。

日月星辰,

风云霎变,

花开花谢,

潮起潮落,

朝霞去了,

晚霞来临。

你的头发,

已经斑白;

你的前额,

皱纹斑斑。

每一丝白发,皱纹,

为我而生。

巍峨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