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范文
时间:2023-03-26 23: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名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课程标准推荐的相关名著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80套中考语文试卷,充分感受到了“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征和趋势,现综述于下。
一、 中考地位“不可动摇”。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中考语文愈来愈重视对考生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的考查,设置“名著阅读题”的省、市越来越多,分值也在逐年增加。在80份试卷样本中,有67份涉及“名著阅读题”,约占样本总数的83.8%,平均分值约为4.1分。其中,四川宜宾的命题者甚至拿出了14分的分值,以“课外阅读理解题”的形式专项考查“名著阅读”,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 考查书目“有所侧重”。从考查书目看,各省、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主要考查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十几本名著,外加苏教版、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推荐阅读的8本名著,考查面比较广。
但命题者对这些名著的考查不是平均用力,受青睐的首先是中国古典名著,如《水浒传》(2013年中考有32个省、市涉及)、《西游记》(2013年中考有15个省、市涉及)等;其次是外国经典小说,如《格列佛游记》(2013年中考有15个省、市涉及)、《名人传》(2013年中考有13个省、市涉及)等。在复习相关名著时,同学们应注意有所侧重。
三、 题点内容“有静有动”。近几年,从“名著阅读题”题点涉及的内容看,呈现出有“静”(指静态识记)有“动”(指动态运用)的特征。其中,对名著的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知识性内容的考查较为常见。比如“人物”这一知识点,在67家考查“名著阅读题”的试卷中,就有45家涉及。
此外,诸如感悟、评价、推荐、仿写等迁移、运用性考查内容,也占有一席之地。
四、 命题形式“稳中有变”。“名著阅读题”自诞生之初,便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命题模式,即以“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常规题型为主。
近几年来,“名著阅读题”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尤以“语段阅读题”风头最劲――命题者给出相关语段材料(引自名著或根据名著编写),考查考生的广度阅读和深度阅读能力。样本统计表明,2013年中考语文67家考查“名著阅读题”的试卷中,有20家运用了此种命题形式。以广东省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为例――
A. “有谁和你在一起吗?”“是的,先生。跟我一起去的是――”“等一等――等一等。不必说出你同伴的名字。适当的时候我们会让他出庭的。你去那里的时候带了什么东西吗?”
汤姆迟疑起来,看上去有点慌乱。“说出来吧,孩子――别害怕。说真话总是让人敬佩的。带了什么去的?”“就带了一只――呃―― 一只死猫。”人们一阵哄笑。法官把他们喝止住了。
B. 汤姆的白天是辉煌和欢乐的,但夜晚则充满了恐惧。印第安人乔每晚都闯进他的梦中,每次眼睛里都含着杀机。每到夜幕降临,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诱使他到外面去。可怜的哈克处在同样苦恼和恐怖的状态中,因为在庭审的那个大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汤姆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律师,尽管印第安人乔的当庭逃逸让哈克免去了出庭受审的痛苦,然而,他依然非常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也有他的一份。可怜的小家伙让律师答应为他保密,但这又怎么样呢?汤姆由于良心不安而不得不在夜里赶到律师家中,把可怕的实情从曾用最毒的毒誓封住的嘴巴里吐了出来,由此,哈克对人类的信心就荡然无存了。
白天里,看见莫夫・波特感激涕零的样子,汤姆为自己说出了实情而高兴;但到了晚上,他又后悔自己没有把嘴巴封住。(节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
1. A选文中的“同伴”是谁?B选文中“可怕的实情”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原著,说说B选文中汤姆为什么会感到既“高兴”又“后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试题系“语段阅读题”的典型代表。命题者精选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两个片段,围绕这两段文字“做文章”:一是以选段为命题的“立足点”,联读有关章节,要求考生说出有关的人物名称和事情概况(题1);二是辐射全书,要求考生联系原著内容,探究分析选段中人物的神情和心理产生的原因(题2)。这类试题代表了今后“名著阅读题”考查的潮流和方向,预计在2014年中考中会继续“走俏”。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呈现出的上述特征和趋势,建议同学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是熟读精思,读出自我。平时,同学们可采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将名著读透。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至于精彩部分和难点,则应像读课文那样细细研读。二者结合,收获会更多。
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努力读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篇2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经典名著伴我成长。
“小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淹不死?冬天青蛙去了哪儿……?”小时候我多次问过妈妈。是《十万个为什么》帮我解开疑惑。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每天晚上,妈妈都给我讲故事,把我引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我想像不出皮诺曹的鼻子有多长,我羡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我想坐着雪橇和圣诞老人一起,给小朋友送去礼物……后来,我得知妈妈讲的故事是从书上看来的。于是,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
小学后,我开始自己读书,《人与自然》让我知道了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知道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我读过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林海英的《城南旧事》,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莫泊桑的《项链》,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 ,小仲马的《茶花女》,勃朗特《呼啸山庄》,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海轮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马克吐温在一起的日子》.......最让我喜欢的是高尔基的《童年》,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他是边工作边偷偷地学习,我是有大把的时间,什么都不用干专心地学,还不想好好学,想想太不应该。我要发奋好好学习。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让我们感悟经典去吸收营养吧!
篇3
【名著的意义】每一本书都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人所必须面对而且经常发生的基本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从不曾完全解决,这些书便成为知性代代相传的来源与不朽名作。有人曾说,伟大的书籍是永远不必重写的书。伟大的书籍含有多层深意,它们引出了各种注解。不同的注解取长补短,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作品的和谐性,让人钻研不尽,它们是启发智慧的源泉,永不枯竭。以下是收集的一些名著中的部分经典话语的笔录,供朋友们分享。
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汤姆.索亚历险记》
对于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失乐园》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荆棘鸟》
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尤利西斯》
同上帝保持联系是一码事,他们都赞同这一点,但让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身边就是另一码事了。《第二十二条军规》
在甜蜜的梦乡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当太阳升起,生存的斗争重新开始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的不平等。《总统先生》
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基度山伯爵》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
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里斯朵夫》
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由于我太爱她们了。《忏悔录》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随笔集》
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 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简爱》
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高老头》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傲慢与偏见》
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儿子与情人》
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诗选》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
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巨人传》
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
篇4
1.审题不清,重心不明。
考生粗粗读题发现事前准备材料与考题有一定联系,就欣喜万分而不再细致审题,不再积极动脑谋篇布局,甚至都不知道要根据题意调整文章重心的安排,原有素材中的生动优美的描写等精华部分一点不想舍弃,自己组织的句子与文章主流语言风格又格格不入,该详写的略写,该一笔带过之处却又浓墨重彩,导致文章主体偏题,重心不明,严重影响得分。
2.套用痕迹明显,辞藻堆砌严重。
一些考生由于自己作文构思能力一般,就没有信心、没有勇气写生活中真实可感的题材,而是完全套用范文的现成模式,或稍作修改,保留原文的主要事件或有特色的构思,以为会沾上名文效应的光,殊不知“撞车”的几率较大;况且没有真情实感的矫情之作,往往给人“假”的感觉,严重者还会被判抄袭。还有相当多的考生,语言功底不强,为了文章出彩,考前背大量范文中的好句子,特别是近几年考场出现的优美的富有一点诗意句子,考试时在作文中无原则的叠加,以为精美句子越多越好,其实往往事与愿违,就像一面洁白墙壁被涂上杂乱不协调不着调的花纹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心生厌烦,完全没有佳作该有的清新与质朴。
那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确保在考场上留下精彩的篇章呢?笔者觉得诵读经典名著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诵读经典能陶冶情操,有利于积极主题的确定
经典名著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领域内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选择出来的,能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名家散文等。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积淀,流传千古,对后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诵读《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段,会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敬重尊长,是做人之本。《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更是妇孺皆知,它告诉所有人幼时学习是多么的重要。“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说尊敬兄长,应该是我们早就知道的;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些话,对现在众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有极其深远的人格上的影响。
这次南通市中考作文题为《就这样慢慢长大》,有些同学就写成非积极主题的作品,如详写与早恋之决绝,详写与老师顶撞之冲动,悉数父母对自己的严厉不通情理等等。生活中那么多美好的情感不去珍惜,却把父母师长的关爱当成追逐“自由幸福”的阻碍,同学间该有的纯洁友谊纠结得完全变味,真是让人痛心。因此。多多诵读经典名著,感受积极情感的熏陶,必会有益身心健康,提高道德情操。
二、诵读经典能积累语言、丰富词汇
今年全市共七万多考生,按照计划要产生10%的55分以上的一类卷,2%的58分以上的高分卷,什么样的作文能让处于高强度极紧张的阅卷状态下的老师第一时间被吸引呢?当然是赏心悦目的书写、精巧的构思以及细腻优美的语言。作文构思能力容易受到客观时间空间环境导致的心情变化以及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构思精巧出新能锦上添花,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即使是最普通的题材,也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都是说诵读经典名著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阅卷中笔者发现,有同学在写景时化用了《春》中的一段描写,也有同学在文中巧妙地引用一些名诗句,还有同学用《乡愁》的结构谋篇布局,这都是能用经典美文为自己的作文增添光彩的佳作。
三、诵读经典能增强记忆、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家卡尔・希修教授说过:“普通人只用了自己实际记忆能力的10%,其余的90%都被浪费了,其原因是他违反了记忆的自然法则。”也就是说记忆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阅读总量要在400万字以上”,但事实上很多学生课外阅读较少,甚至每册书推荐的名篇都没兴趣认真阅读,阅读积累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名著,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他们的定性和毅力,这不仅能增加语言积累,还能增强学生记忆,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名著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效的途径,但是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目标有计划地长期努力。具体要求如下:
1.持之以恒,营造气氛。
笔者所在中学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学校从领导、老师到学生,个个都很重视经典文化诵读活动。近年来,学校把经典诵读内容划分到年级,如初一读《弟子规》《三字经》;初二读《论语》《诸子百家散文》;初三选读《古文观止》。每周固定时间全校语文老师组织本班同学大声读经诵典。学校要求老师们经常变换方式、营造气氛,例如,老师范读、学生代表朗读、小组比赛、诵读展示等形式,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之道,贵以专”,教育孩子学好,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专心一致地去教孩子。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1天,而持之以恒后养成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筋,身体力行,带动学生参与诵读经典文化,语文教学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熟读成诵,不求甚解。
诵读经典,最“功利的”目的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以致厚积薄发。所以最重要的是“读”,在此阶段,不需要硬性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不需要给学生任何压力,就是要让他们在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自由状态下诵读。旧时师塾因为学生年龄、学识参差不齐,授课方式大抵都是学生先在老师指导下摇头晃脑地诵读,能背诵就行,至于内容理解,那要等老师在适当的时间一起讲解。对于这样的方式,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字一句的在舌尖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却是一件乐事。”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繁重,所以这样复古的纯读书的状态更能使其入情入境,乐在其中;乐学,自然会有收获。而且,对于好学的孩子而言,填鸭似的把文章嚼得细碎讲给他们,还不如放手以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开始诵读《古文观止》的时候,笔者发现好多同学买了《古代汉语词典》,遇有不太清楚的内容就自己查阅资料,力求心领神会,还有不懂的就会相互讨论或问老师,这样老师本来“不求甚解”的低要求,反而营造了浓厚的求学氛围,达到了很好的诵读效果。其实,初中生本已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包括难一点的古文,都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一知半解,读多了,自然就能明白。即使暂时不能理解也无妨,这些经典本就需要每个人用一生去消化、吸收而不断受益的。
篇5
一、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授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内在的刺激力。”作为学生经典名著阅读“引导人”的教师,首要的是端正观念,加强自己的阅读意识,成为一个勤读文学名著的人。“养其根而以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用不断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充盈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素养,影响自己的学生。
二、尊重个性阅读发展阅读能力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还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避免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的机械化和模式化。
三、开设阅读课程,创设阅读氛围
要完成每学期的阅读任务,离不开学生的课下阅读,但只靠课余时间,缺少课内的带动,会出现散漫低效的阅读状态。可灵活设置诸如“学会阅读”的实践课:每两三周定期抽出一两节语文课,推动名著阅读,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另外家长与教师要配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和机会。同时,教师要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在家创设阅读条件,营造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优雅美好的阅读环境。
四、激活个性阅读,激发阅读热情
在上节选名著新课前,语文老师可安排一些问题带动学生读原著,戏剧的表演、辩论赛……这种形式既达到了课前的预习要求,又使得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接触名著的阅读,效果很好。如读《三国演义》,读完后让学生写读后感,我最欣赏的人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个人的情感倾向来写这些人物,写得就非常深刻,人物形象很饱满。这些多形式的名著阅读教学既激活了个性阅读,又让学生走进了名著。
五、正视流行文化,补充名著阅读
篇6
据了解很大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之外,很难看其他的书,至于经典名著阅读,更是少有问津,就历史教师而言,很少有人耐心地阅读过几本史学经典名著和其他人文与教育经典。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超越性的经典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本身的发展,终身学习观已成为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途径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
的确,教师的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书籍的滋养,读书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关键措施。但目前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本身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师范教育又没有过系统的滋养,阅读书籍相当有限。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劳,他们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具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大多选择了功利性的阅读:即只读教学案例,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从教学来看,技巧当然是重要的,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就没有教育的智慧,这便是把功利性阅读降格为庸俗的实用主义阅读了,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因而教师当前急需要的是超越性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读的书有三类:自己所教学科的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跟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书”,超越性的阅读就是主张教师直接去读这些方面的经典原著。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这种超越性的阅读,才能在经典名著中分享前人思想学术成就,积淀底蕴,丰富学养,让自己的内心鲜活,文化气质油然而生,也才能把汲取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永久的动力,从而达到教育的自然之“道”的最高境界。
中学历史教师的经典名著阅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中外史学名著和史学理论著作,深化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二是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教育学家的经典名著,开阔教育的视野,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的规律;三是阅读中外思想史上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人文经典,构建多元的人文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真正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引导者?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学科研究能力的创新者。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把一味地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讲透教学内容视为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教师潜生的是保守、不求发展的惰性,鼓励和培养读者的好奇之心,求知之欲望,阅读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素养,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因此,研读一本经典名著,就犹如给自己的思想找到一块基石,立足于这块基石就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大厦。这便好似站在巨人的肩上,以他们为思想榜样,学着以他们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问题,观察世界,而这种视角也正是理性的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动力。教师的这种创新性思维,有利于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宏观启迪的实施。
三、课程建设与开发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教师对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的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深厚底蕴和学科研究的理论素养。
教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而是借助已建立或获得的理论认识来分析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反思却必须借助于理论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方案。也只有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站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基础上,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制定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学反思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阅读一些历史学科和教育理论类的名家名著,从中感受其广阔缤纷的理论世界。认真地阅读,就是与这些名家们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思想对话,体味他们缜密的理论思维过程,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又能在这些理论的启迪下。孵化出新的课程思想,组合出新的教育观念,嫁接出新的课程策略。
四、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7
要说品名著,我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还不太适合我这个六年级女孩子看。我家有对于原著比较简短的青少版四大名著,我看不进去;文言文的原著看起来更麻烦,右手字典,左手注释,看得我一个头两个大。一次偶然,我在妈妈的书柜里发现了一本很破旧的书,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了它,这本书纸张发黄,可看了第一章,我就入迷了。这是一本武侠小说,是金庸写的《射雕英雄传》,相比文言文更易懂的白话文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让我爱不释手。
《射雕英雄传》中,作者刻画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憨厚、朴实的郭靖。他心地善良,非常尊重自己的师傅和武林前辈,不管是武功平平的江南七怪还是九指神丐洪七公,“一日为师终身孝敬”,就算是自己心爱的黄蓉对江南七怪不敬,郭靖也会跟她一刀两段。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向郭靖一样孝敬长辈,今年寒假,武汉的天气特别冷,下了百年不遇的大雪,我爷爷、奶奶都被这大雪给害惨了,他们两人都滑倒使右手骨折,打上了石膏。我爸爸、妈妈得知情况后,马上把两位老人接到我家来。许多年没有做饭的妈妈每天做好可口的三餐饭菜,端上桌子给爷爷奶奶吃;从不进菜场的爸爸每天和妈妈一起去购物、提菜,吃完饭后还主动洗碗;我负责陪爷爷奶奶看电视、逗他们开心。天气晴朗的时候,陪她们到菱角湖公园散步。看着他们左手拿勺子吃饭,给他们扶碗;百忙中抽出时间的姑妈帮奶奶洗头洗澡;在我家正上演一出孝亲敬长的英雄传。
郭靖除了心地善良、孝敬长辈外,还有数不清的优点。他不太聪明、天资不足,但是他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最后他终于成为武林高手,一代宗师。加上他和黄蓉,在江湖上更是无敌。我们在学习上也应该向郭靖那样刻苦,和同学要团结友爱。郑祖慈是我的学友,下课我欣赏她的绘画,上课她欣赏我的唱歌,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学校和培优班里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难题,成绩一点点进步,我们都非常高兴。有一次学校征稿美化校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和她准备合作一副布贴画。她一遍一遍修改自己的绘画稿,直到我们都满意为止。我从家里带来五彩的花布,手把手教她布贴画的技巧。青蛙用浅绿和深绿、鹅和小羊用白布,金丝猴是我精心挑选的花布……我们剪、拼、粘、滚边、勾线整整忙活了一个星期,终于完成了一幅《美丽的家园》,作品被学校选中,挂在二楼走廊最醒目的位置,我俩心里脸上都乐开了花。这不是我们团结合作的结晶吗!
第一遍读《射雕英雄传》,我一直到深夜一点还不肯放手,到现在我已经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了。有一次数学考试,题目中竟然有书中第二十九章《黑沼隐女》重点古老算术,同学们都茫然不知所措,而我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来读书不仅增添了我的风雅之情,更加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
以后我还要多读书,随着年龄的长大,品更多的名著!
篇8
摘 要: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改编为电视、电影或其他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影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改编过程中也存在戏说历史、解构经典、乱改名著等不良现象与倾向,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对原著的错误认识。本文着力探索名著改编这一现象出现的现象及原因,着重解读改编对外语专业学生产生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名著改编的困境,指明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名著改编;外语专业学生;困境;发展
一.名著改编
1.名著改编的现象
电影刚诞生之际,并不存在名著改编这一现象。然而后来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加强了电影的叙事功能,使得文学和电影有了共通的元素――故事、情节、人物等。于是这种内在的相通使得两种差异巨大的艺术形式互相转化成为可能。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之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热爱,而电影也因为文学名著那些动人的故事及深化的内涵而增添了光彩,提高了档次。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双向受益效应使一些人乐此不疲,于是出现了名著改编火爆的现象。尤为典型的是1988年在中国电影史上被称为“王朔电影年”,那一年,王朔的四部小说先后改编成电影,分别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夏钢导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导演的《轮回》及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1]。同时名著改编在好莱坞也很盛行,仅2012年就有十余部由名著改编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其中不乏《乱世佳人》、《广岛之恋》、《肖申克的救赎》等这样经典作品。而且据调查显示,在好莱坞起码有一半以上的电影与文学有渊源[2]。因此,无论好莱坞流行什么题材与元素,名著改编都不会缺席。
2.名著改编的原因
名著改编这一现象从出现到现在从未停止,反而持续增长。依据研究调查及分析前人的观点,笔者了解到:影视作品一般是用视觉化信息传达其内涵及用意,这比人阅读书籍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那些精彩画面要方便、快捷,而这种形式又正好满足了当下很多观众快餐式消费的心理需求。而伴随着影视产业化的发展,其商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一些作家为了其书畅销而接受其改编成电影去宣传,而导演则利用作家的名气去赚一些噱头而改编其文学作品。所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甚至是名著作品。
二、分析与讨论
2016年上半年笔者及其实验小组通过手机问卷网进行了以“经典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对大学生接受原著的影响”为题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所有外院学生;共有203人参与问卷填写,回收有效问卷203份。以下是问卷回收的数据和分析:
Figure 1 您X得以下哪项对电影质量的影响最大(多选)
Figure 2 您倾向于从哪个方面来评价电影的优劣
数据表明,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90.1%学生表示会关注由自己喜欢的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可见名著改编在大学生群体之中的覆盖之广、影响之深; 57.2%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影视剧的思想深度来评价它的优劣,35.2%的大学生评价的依据是电脑特效,由此可见,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固然重要,对原著思想精髓的还原和升华却更为关键。以83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例,在经济技术条件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女导演杨洁删去了大量冗长晦涩的佛偈,使电视剧通俗易懂,但在删减的同时,又突显了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紧密地契合了原著主旨。成功的改编使得83版《西游记》成为了被几代人公认的经典,而张纪中版《西游记》,投资大量金钱,但由于对主要人物感情生活的画蛇添足为他的作品招致极大的反对声浪。
调查表明,30.9%的大学生认为演员对电影优劣的影响最大。当今演艺圈,演员偶像化是一个大趋势,而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华,较为注重演员的外表,导演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大批的启用青春靓丽的高人气演员。但是,这种迎合受众心理的行为往往伴随着对原著人物形象的扭曲。首先就演员与原著主要人物的相似度而言,以于正版《笑傲江湖》为例,原著中的“阴阳人”东方不败化身女主角,由台湾女星陈乔恩饰演,并且还与男主角令狐冲相爱,这种安排赚足了80、90后年轻人的眼光,调查显示有53%的大学生喜欢新《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而这样的设置却可能使受众误解原著,也有55.2%的大学生认为影视剧会影响其对于原著的看法。显然于正所导演的言情化作品与金庸“快意恩仇”的武侠作品相违背。又如新版《水浒传》,电视剧在演员的选择上多为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这是电视剧投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对消费社会下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妥协[3]。由于新版《水浒传》在演员选择上的偶像化,使得其所塑造的水浒英雄少了几分粗犷豪迈的英雄之气,而多了几分柔美。其次就演员的演技而言,外形门槛的提高往往伴随着演技标准的降低,同时缺乏经验的年轻演员又不能更好地演绎出原著人物的性格特征[3]。因此,不合理的演员安排也是改编对原著的不忠实。
三、中国经典名著改编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影响
就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其学习过程中,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更好的表现自我。更具体的就是在听和读方面多下功夫,才会有说与写的能力。一般而言,每个人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是从本国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的。而中国,这个沉淀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具有许多富含丰富思辨力的文学作品。正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理解力的国人的源泉。中国文学作品培育出的具有理解力的国人是一样可以理解外国文学的,因为文学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如屈原和但丁两个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地域、所处的年代截然不同,但他们各自的杰作《离骚》、《神曲》却是那么的神似:都以女性为象征,通过文章的主旨阐发个人追求理想的过程。[4]再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古代文学创作时期都曾经历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现代的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上的修养是无可挑剔的,而对于欧美国家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深透。这正是其能用优美流畅的文言文翻译出那些困难的外国文学的原因。
作为一名外语学生,出了听说读写之外,还应具备一些翻译能力。翻译一般是建立在理解能力之上,翻译能力好不好取决于你的理解能力怎么样。理解好了,译作就显得特别的精准与自然。中国古典文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且多样,都是古代文化的成就,在诗、词、小说中随处可见其结构、格式的严谨性。这些都是中国经典巨作中所拥有的内涵特性,都是能提升读者理解能力的丰富宝藏,理解能力的提升进而又能推进其翻译能力。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的修养是对译者翻译能力有益的。
当今社会下的大学生,由于功课繁忙及学生事务的缠身,没有时间去阅读更多的名著,只有从影视这一方便、快捷的形式中去获得理解力。而一些错误的改编会误导其理解力的发展,从而对其翻译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没有忠实原著的改编,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忠实原著的改编,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扩大市场,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及语言知识。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对以后接触外国文化的吸收力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南焱.国产片何以还不好文学名著[N].北京日报,2013.04.
[3] 黄会林.《受众、电视剧、青春偶像剧探析》.《电影艺术》2004年第3期.
篇9
打破学科界限的主题阅读
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阅读,打破学科界限,强调每位教师都是阅读的“点灯人”。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各科教师从不同维度和角度,为儿童推荐经典书目。由此,形成清华附小选择书目的三个原则:经典性、序列化和趣味性。
经典性,即坚持让儿童“见到最好的东西”:我们期待用传统文化经典与中外经典儿童作品的两座灯塔,共同照耀儿童成长的完整心灵世界。推荐书时,要求入选书籍内涵深刻丰富、语言典范、文化精神丰厚,得到广泛认可。如《小王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经久不衰的儿童文学作品。
序列化,即依据儿童成长的身心规律,与其生命成长的节点相链接,有序安排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阅读内容。其中,一、二年级的书目以童谣和绘本为主,符合低年段儿童形象化的思维方式与韵律化的阅读习惯。一年级刚入学,安排选读《啪嗒猫上学记》《牙医怕怕》,帮助部分学生消除上学的畏惧感;第一本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帮助学生寻找归属感。序列化,并非僵化的程式,可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调整阅读的顺序。去年,三(1)班的一位学生突然得了急性病,抢救无效,一夜之间生命永逝。面对突如其来的悲剧,班主任韩老师把四、五年级“认识生与死”的主题选读绘本《獾的礼物》《再见了,艾玛奶奶》,提前带到学生面前。走进绘本,这个班的同学平稳地度过了情感恐慌期。
趣味性,即在选文内容与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阅读期待与审美品位。内容上,主要包括文学、科学、人文三个类别。像一年级至二年级每学期7本书,其中文学3本,如《蝴蝶・豌豆花》;科学2本,如《神奇的校车・在人体中游览》;人文2本,如《山海经》。
呈现形式上,以清华附小吉祥物丁香娃娃为主角,把一百本必读书串在丁香娃娃的“探险”情境中,形成《丁香娃娃奇遇记》,大大提升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期待。
打通全时空的阅读课程链
“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是清华附小主题阅读的鲜明特征,也是主题课程能够固化,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课表一周的横向安排可以看出:每周都有一节60分钟的主题阅读大课,语文课教师任教为主,涉及其他学科阅读的内容时,由相应学科的教师任教。课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必读书中,在整本书创设的完整、持续的情境中或导读、或共读、或分享、或鉴赏。
从课表的一日纵向安排可以发现:晨诵、吟诵习字、主题阅读,三个长短不一的主题阅读课程整体打通,形成互为补充、互为呼应的主题阅读课程链。晨诵10分钟的微课程,用朗读和吟诵的方式,诵读经典的古诗文、蒙学经典、古文、儿童诗和现代诗,每学期学生背诵古诗20首、儿童诗或现代诗10首、古文或蒙学经典10则。吟诵习字,主要着眼于还原古诗词的创作方式,还原古诗词的生命立场,口诵心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生生不息,扎在学生心中。
探索多种经典阅读路径
每周一节的主题阅读课,开发了文学导读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阅读创作课等。
文学导读课
经典导读:揭开名著的面纱,抓住名著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地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名著。
窦桂梅老师的《丑小鸭》一课,选择了安徒生童话的原文阅读,以美读认知环境描写,以对话探讨人物,以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情节,最后把安徒生的人生与丑小鸭的境遇做了对比,帮助学生感悟“高贵”这一主题。
绘本导读:优秀的绘本不仅有着精美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故事,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绘本阅读课主要集中在低中年段。教师在指导的时候,以朗读、讲述等方式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当然还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绘本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绘本的封面、蝴蝶页、封底的设计,留心图画的色彩细节,借助图画与文字理解故事内容,表达的主体等,并对书中表达的情感有所呼应。
阅读分享课
分为阅读发现课和阅读汇报课两种课型。
阅读材料的分享:学生在假期做好阅读记录表,把自己买的书填在上面,便于同学间借阅。把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学校,可以制作手抄报、相关的演示文稿,向同学们推荐。每学期定期安排图书推荐课,展示学生独特的阅读视角,从而点燃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丰富老师与同学的阅读量。
阅读感受的分享:阅读的感受因人而异。每个孩子能力不同,阅读的感受也不同。在班级内,让孩子定期分享阅读感受,不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比如读完《西游记》以后,各小组以“妖怪为什么吃不到唐僧肉”“八戒与悟空谁更可爱”“沙僧只是打酱油的吗”等为议题,展开精彩的分享。男生、女生的兴趣不同,读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男、女生之间的分享有助于共同成长,互相欣赏,互相学习。
阅读欣赏课
美读欣赏:朗读是传递理解的一种方式,是阅读者对文本独到的解读。儿童诗的阅读、散文的阅读一定要读出美感、读出情感;故事要读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绘本还要读出画面感和隐藏在画面之中的声音特点……
影片欣赏:很多文学作品都有相关的影视呈现,导演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投入到拍摄和角色的选择中。但是不能用影片来代替阅读,一定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来看影片;或者在看完影片之后还能深入阅读文本,通过别样的视角,重新欣赏作品。
创作欣赏: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认识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读、或写、或动手做一做。例如做一个小书签,用陶土捏一个人物,把最喜欢的场景描绘下来,围绕读书开展多样的互动,更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
阅读创作课
这种课型重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创作的细节,并学会创作。
以李春虹老师的绘本阅读《7号梦工厂》(阅读创作课)为例:
这本书不同于寻常绘本,全书几乎没有文字,主要讲了老师带着一个小男孩和同学们来到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帝国大厦参观。小男孩在观景台偶遇一朵白云,在游戏中和白云成为好朋友。白云带着小男孩来到空中的7号梦工厂,小男孩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画笔,为云朵们制作了不同形状的鱼形图,改变了云朵呆板、一成不变的模样,从而改变了天空的景象,也让人们感受到因想象而带来的美好。
在第一板块教学中,师生围绕主题“想象”引发开去,通过抓细节、找联系、作比较,搭建阶梯,想象白云的形状、云朵们的抱怨,想象人们的愤怒以及人和动物见到鱼形云的反应,层层深入,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走进小男孩的想象世界,感受到想象的神奇与美好。
想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点燃了表达的冲动,当学生心中的情感呼之欲出时,表达就成了一种真正的“情动辞发”“言为心声”。于是在第二板块中,学生放飞想象,自由创作属于自己的梦工厂。
“乐读单”,让对话有了依据
主题阅读课堂操作载体为“乐读单”,乐读单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使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和整本书间的对话有了切实的依据。如《铁丝网上的小花》乐读单:
活动一:共同阅读绘本
1.读绘本,知背景:我所了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读绘本,有方法:在绘本阅读中运用的阅读策略。
3.共交流,会质疑:(1)回味感悟,与小组同学交流感受。(2)提出你的疑问。(3)小组交流,推举代表发言。
活动二:课堂聚焦,细读品味
共同研究:身为德国人的罗斯布兰奇为什么会冒着危险,帮助集中营里的孩子?
步骤一:细读文字与图画
读图画并结合文字,思考罗斯布兰奇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是什么使她发生了变化?自己看图画,观察细节(人物的刻画、色调的明暗、色彩的搭配……)
步骤二:关注画面,思考感悟
继续阅读,观察图画,思考战争还改变了什么?
步骤三:感悟主题,歌颂和平
1.战争似乎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但从绘本中你能感悟到战争不能摧毁的是什么?
2.“春天在歌唱。”你认为春天在歌唱的是什么?
活动三:读后质疑,深化主题
1.你对文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互相解疑。
2.阅读绘本最后一页的文字,谈谈你对战争的思考。
活动四:同主题阅读推荐
绘本:《大卫之星》《安娜的新大衣》《凯琪的包裹》
小说:《穿条纹衬衫的男孩》
欣赏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
这张“乐读单”,带领学生打破课堂边界,向深度阅读、独立思考迈进。为了培养孩子的这些核心素养,我们还在校园举办绘本接力棒、书签展览、藏书票制作大赛等各种阅读活动。每年四月是清华附小的读书月,学校会举行“大手拉小手”同伴阅读、亲子校园共读、图书义卖、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节日般的喜庆气氛中获得体验与收获。
学校每年还举办国际儿童阅读论坛,让师生与国内外知名作家,如埃米・扬、安东尼・布朗、曹文轩、金波等对话。
课内外的打通,使主题阅读课程撬动了学校文化变革,清华附小扎扎实实地成长为一座书香校园。
用一份独特的作品来评价
篇10
1、蓝色星海是马尔代夫瓦度岛的著名景点之一
2、看看蓝色星海,充满梦幻色彩,站在海岸,远观被蓝色星光点缀的海滩,是一种大量发光的浮游生物形成的自然景观,在没有月光的晚上,甚为壮观,也是世界最美的旅游景点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