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4:0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基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础医学论文3000字(一):虚拟实验技术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虚拟实验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具有安全且节省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实现实验智能化控制等优点,但也具有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协作精神等弊端。相关研究人员在基础医学实验中要协调好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关系,充分发挥虚拟实验具有的优势,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实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0.06.102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6-0-02
0引言
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科研素养的重要手段。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都有重要影响。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教学技术应运而生。虚拟实验是将传统教学实验室虚拟化、数字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应用于实验教学。虚拟实验使实验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融合了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将实验室全部的仪器、试剂及环境呈现出来,形成完整的实验系统,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更具趣味性,学生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完成需要到传统实验室才能完成的实验内容,教师在设计实验时,也可以自由搭建实验案例。虚拟实验简便易行、实验结果直观,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完全可以模拟真实基础医学实验的全部流程,不受场地限制,不受实验操作技术的影响,展示真实的实验结果,能给学生带来置身真实实验环境的感受,实验者可从任意角度观察实验物体,监控实验进度。虚拟实验呈现实验在理论上的标准结果,便于分析实验效果,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基础医学实验的积极性,提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1虛拟实验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1.1安全且节省资源
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常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有放射性甚至易燃易爆的试剂,这对基础医学实验室的安全和学生的健康、安全都构成威胁,师生们做实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伤害事故。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采用虚拟实验就能够完全消除这些实验中的危险,使师生们在安全放心的环境中放心地进行安全的实验操作。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还有些实验的试剂贵、成本高、耗材大,难以常规开展。这类基础医学实验课程通过虚拟实验教学方式开展,能迎刃而解。虚拟实验教学不必考虑购买基础医学实验设备、仪器,不需要花费昂贵试剂的费用,只需要计算机和虚拟实验的软件系统就可以完成实验,极大地节约实验费用。
1.2可自由调节实验时间
由于课时限制和实验所需时间较长,传统基础医学有些实验无法通过一次实验连续完成。基础医学实验采用虚拟实验教学,就会摆脱时间限制。虚拟实验可以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调整实验时程,将一次实验放到一次课上完成;此外,虚拟实验室的开放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全天候开放,学生在任何地方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网站,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操作。虚拟实验可以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基础医学虚拟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高度共享的实验教学资源、自由畅通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基础医学实验学习需求。
1.3丰富教学内容
有些基础医学实验操作环节复杂、要求精度高、实验难度大、实验条件限制多、结果成功率低,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很难操作完成。利用虚拟实验技术,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操作实验,熟练掌握实验技巧,最终完美完成实验操作,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受物理条件限制一些实验在传统环境下难以开展,利用虚拟实验技术,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完成相关实验。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实验技术教学,整合大量其他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新的、生动的虚拟实验环境,丰富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上基础医学实验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实验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4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虚拟实验由于是通过计算机操作软件完成的,所以学生可以无限次地重复操作实验,直到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为止,保证了医学基础实验的教学效果。有些实验的实验结果比较难于观察到,但是虚拟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经典的实验效果,确保学生都能观察到应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保证实验实现既定目标。比如免疫荧光标实验,学生们就能通过电脑仔细观察荧光标记实验的结果,清楚地看到免疫荧光标记阳性细胞,了解实验的意义。医学基础实验有一些标准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流程,需要学生掌握。虚拟实验能整合多媒体技术,把实验教学中抽象的原理、过程、标准的实验操作方式和流程,通过逼真的动画、照片及视频等形式,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示出来,供学生学习模仿,教会学生标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1.5实现实验智能化控制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实验,能够发挥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优势,实现智能化控制,避免实验操作过程中一些错误或失误出现,比如一些手术过程中,在没有实施麻醉的情况下,就直接点击手术操作,那么系统就会给出错误提示,来引导、规范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具有很好的智能性与互动性。再比如,学生某步实验得出的结果不对时,再往下做,系统将会提示学生计算错误,请重新检查。如果错误后学生还能继续操作,那么最后得出的必然是错误的结果,这不但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还浪费了实验时间。虚拟实验的智能化控制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些环节也能激发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够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不爱动脑筋的毛病。
2虚拟实验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弊端
虽然虚拟实验具备很多优点,但虚拟实验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
2.1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虚拟实验主要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实验。学生在虚拟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没有接触到具体的实物,没能进行真实的实验操作锻炼,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没有帮助。相比之下,传统实验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实验技能的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真实的基础医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会发生很多预想不到的超常问题和现象,甚至会有实验失败的风险,这些问题虚拟实验中一般不会出现。虚拟基础医学实验一般都是模拟经典的实验结果及标准化实验结果,不能替代真实实验,只能验证结果,不适合发现新的内容,不能进行创新,也不能用于验证创新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不发生意外是虚拟基础医学实验最大的弊端,因为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但是,虚拟基础医学实验则未起到锻炼科学思维能力的作用,不适合用于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传统形式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各实验小组的成员协作完成,组内成员实验过程中分工明确,互相协助,共同完成实验,在這个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虚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每个人一台电脑,独立操作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分小组,实验过程中基本没有成员间的语言沟通交流,更不需要协作完成实验,所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虚拟实验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在传统实验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实施的内容上发挥优势虚拟实验只能作为真实实验的补充和延伸,作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虚拟实验可以用于基础医学实验的预实验,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或铺垫,以减少传统实验教学的失误,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用于巩固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所学的知识,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基础医学实验中要协调好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关系,充分发挥虚拟实验具有的优势,将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完美结合,使虚拟实验作为传统实验的有益补充,弥补真实实验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相关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将经典的基础医学虚拟实验教学内容纳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授课计划中,与传统真实实验教学的内容相互呼应,构建虚拟仿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推进“强实践、重创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础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职基础医学教学中情景式模拟教学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就临床医学而言,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临床上的疾病种类不断增离开,为了提升治疗的效果,不仅要不断完善治疗技术,也要不断完善护理技能,掌握职业操守。由于传统的医学教学基础已经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较多的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且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导致临床服务质量得不到满足,加上临床任务的沉重,一老带一新的方式也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1],导致很多学生步入临床实践时能够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经验十分有限。为此,临床上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将情景式教学方法应用其中,改善现在窘迫的局面。
关键词:医学;教学;情景式教学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对于临床要求的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弊端,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主要讲究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临床上,很多病情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理论知识并不能转变成临床经验,最终导致教学结果与临床操作呈现“脱节”的状态,同时,书本知识传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理论知识也掌握不到位,从而影响教学结果,为此,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操作主动性、接触实际的病例,使课堂变得开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需要以情景教学方式改善这一教学问题。
一、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巩固理论基础
就字面意思来讲,纯理论知识较为死板,不能展示内容,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做好知识的巩固,而情景教學模式的应用,可以通过生动的展示使学生了解临床流程,了解临床操作要点以及专业技能,再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获得临床实践感受,积累理论知识,还能了解操作流程以及专业技能,逐渐积累专业经验[2]。
二、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书本知识较为枯燥乏味,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情景教学模式是模拟真实的案例,进行生动展示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病情以及服务流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临床应变能力,并不断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将专业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整体性
在临床实践中,讲究的是将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结合在一起,提供良好的临床服务,提高临床服务质量,所以在教学当中,只注重知识体系的培养是存在很多弊端的,如果不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则是无效的,所以将情景模式应用于教学当中,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则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现有的知识,还可以进行判断、理解和思考,使得知识不断提升和完善,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搭建,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达不到的。
四、情景教学模式可以降低学生对临床的陌生感
很多学生在结束了学业生涯后,都会步入临床实践,但是对于一些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讲,对于临床上的实践操作是非常陌生的,加上对自己的信心不足,会严重影响临床实践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专业经验的提升。在这个时期,将理论知识逐渐过渡到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存在较多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在临床工作中较为退缩,因信心不足而放弃临床工作,实施情景教学模式,实践中没有明显的陌生感,在学校当中锻炼学习能动性以及主动性[3],加上实践操作使学生存在一定的熟悉感,即使步入临床实际工作,也可以尽快转换角色,缩短适应的时间,同时从临床实践当中,更加充实专业技能和经验,提升临床服务质量。
篇2
在课程开始以及过程中,提出考试相关的要求,比如平时作业的成绩也纳入期末总成绩,使学生建立近期目标。无论理论和实验课,在每堂课的开始,说明要求掌握以及了解的内容,明确当堂课的目标。比如学习口腔解剖的根管系统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确,根管系统总论的概念是要求掌握的重点。这样使学生明确了短期和长期目标,使他们听课时,重点分明,详略得当。实施差异教学,为优秀的学生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实施差异教学,为部分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具有挑战性而又不太难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觉得目标对自己来说有学习的价值,并且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3]。在教学中,教师向优秀的学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模仿老师参照放大的牙体模型,讲解牙齿的形态特点。登台演讲的学生会得到奖励,主动要求演讲的以及讲解出色的学生会得到双倍的奖励。
密切联系临床,激发兴趣,保持好奇心。以问题和临床现象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导入作为打开教学思路的钥匙,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针对性是指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要求确切、精炼,一开始就把学生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启发性是指设计导入,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趣味性是指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4]。例如在讲解恒牙萌出顺序时,以一张微笑的露出“虎牙”的人像照片引出一个临床现象:即上下颌恒牙萌出顺序不同,尤其是上颌尖牙的萌出相对更晚,因此容易发生拥挤。另外,结合三维动画、教学录像以及互联网在线学习系统等,采取多样化、新颖的教学形式,提供相关教学资料,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师要时刻努力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外部动机。并非每门课都能引发所有学生的内部动机。
有效应用表扬。对于刚刚进入口腔专业学习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更应该经常使用表扬。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当表扬是针对某一行为结果,而且具体可信时,表扬就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激励因素[1]。例如“你的支点运用得很好”,这些具体的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成功的努力归因。明确、及时和经常的反馈。教师对于学生的牙体绘图作业或是组织病理学绘图作业不但给出评分,还用红笔对绘画做出修改,必要时给出评语。例如局部解剖学绘图作业和组织病理学作业是当堂课参照标本和切片完成大部分绘图,课后上交,次堂课返还学生。这种及时和明确的反馈,兼具信息性和激发性,最好地激励了学生的动机。同样,经常向学生提问,或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经常获得自己理解知识程度的反馈。另外,以分数作为诱因,定期举办竞赛以及适当的奖励,都可提高外部动机。
篇3
重建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课程在师资的配备上更注重多学科的整合,除了目前由基础医学多学科教授执教外,还计划引入在转化医学方面卓有成效的临床专业教授参与教学,使基础研究生学会如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凝练科学问题和设计课题,并且进一步将基础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具体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医学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糖尿病等作为专题讲座。教授们在自身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案例,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将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策略和进展引入教学内容。最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相关知识点,确保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同时,对教学具体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达成共识。教学进度安排循序渐进,前面几次课侧重介绍新技术和新知识,后面则依次开展医学重大问题研究专题讲座,以及文献阅读和学术写作训练。相对稳定的专家教学团队的构建,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实施,是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
2.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教学
不同医学院校在不同年份招收的研究生的生源结构都会有不同,同一批次的学生知识背景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教改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为教师主讲,三分之一则组织学生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开展随堂分组讨论。在专题讲座中,每位导师还结合自己科研经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课后的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随堂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认为这种同学和导师之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能极大地填补个人知识的缺口,帮助学生阐明一些理解模糊的关键信息,对科研思维的形成极有帮助。具体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教学效果不同的情况,有的同学对跨专业的讨论显得很吃力。应对策略是每组人数要少、每组注意搭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适当难度和广度的教学参考资料于课前发放给学生、引导老师注意个性化辅导等。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不管是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国内外专家的特邀学术讲座,可以满足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对科研前沿信息的渴求,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3.增加形成性评估的考核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篇4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着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着,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着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
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篇5
在非医专业设置之初,基础医学课程是分学科分学期进行的,学时较多,学生负担较大,对专业课学习影响较大。我校是在2009年后开始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从原来200多学时的多门基础医学课程转变为72学时的一门基础医学概念课程。目前基础医学概论虽然已整合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但在很长时间内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采用的仍是多个教研室的教师分学科独立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课程整合的教学,只是学时和内容上的大幅度删减,其问题日益凸显,比如:
①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常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现象。
②由于学时缩减,而教学内容繁杂,每一学科教师为赶进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消化;来自不同教研室的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学生无法适应频繁更换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③授课对象是基础相对薄弱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当面对繁杂而抽象枯燥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生常出现对课程不够重视、兴趣淡薄、学习方法欠缺等现象。
④授课教师来自不同教研室,各自为政,对于此门课程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是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的,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可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且根据专业需要,综合和重组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该设置模式引入世界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淡化了学科界限,提高了基础医学综合性,实现了形态与机能、微观与宏观、生理与病理、治疗与预防保健等多种综合。整合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符合认知和逻辑思维规律,避免了原来各门课程教学的时间顺序、结构和功能的脱节;对知识进行了融合优化,既节省课时减轻了学生负担,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学习效率。整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因此,课程整合教学势在必行。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2.1建立专门教研室,便于统一管理
我校于2012年成立了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抽调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教研室老教师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统一进行协调管理。定期召开授课教师研讨会,制定授课计划,进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避免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总结适合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讨论制定整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编制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立足非医专业,突出专业特色,节省了大量学时,有利于创新能力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各学科教师讨论、经专家论证形成整合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遵循的原则:淡化学科意识;内容少而精,突出实用性;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系统性。
2.3重新编写实用型整合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工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2008年,我校组织基础医学各学科教研室教师编写了适合我校非医专业的基础医学概论教材,自编教材仍是分学科独立编写的,基本就是对各学科内容进行压缩精简,在我校非医专业几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如教材内容重叠、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基于此,2012年我校联合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按器官系统重新编写与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实用型整合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专业特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将各学科知识进行高度融合,于201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多家中医药院校已在2014年9月份教学中订购使用。该教材按照器官系统从正常-异常-疾病-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各课程内容的衔接、融合、渗透与联系,保证教学内容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强化学生的“人体整体观”认识。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生命科学基础,主要介绍了细胞、遗传、生化、免疫、病原微生物和药理等内容;下篇是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以人体9大系统为主线,融合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内容,分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突出基础重点知识,通俗易懂,整体优化,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拓学习的空间,便于其自学。
2.4选择实验班级,逐步实施整合教学
2.4.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人员研讨,将基础医学概论分为三个模块:正常人体器官系统结构、功能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的整合模块;人体疾病学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根据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并由6个教师改为3个教师来执行教学计划,实现初步整合。
2.4.2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的整体观的原则,打破传统基础课程现行的(分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人体器官系统制定授课计划。引进既有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经历、又有药理学学习研究经历的医学博士,进行培训,作为整合课程的专门教学人员,逐渐实现由一个教师承担这门课程,从而避免了频繁的教师更换,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衔接,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以实现真正意义的整合。
3非医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3.1多途径掌握整合教学的效果
任课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整合授课模式的课堂气氛更活跃,有更多的师生互动;通过定期组织的教学交流会议,了解到整合计划实施情况和教材使用状况,并能及时作出调整;教学督导员和同行专家反馈整合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到课率;通过定期座谈会、随访,了解到学生对该模式教学更认同,整合教学不仅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而且使基础医学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化,更符合学习规律,使知识点的衔接顺畅,可以促进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完整基础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整合教学更适合进行PBL教学改革和形成性测试,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围绕各系统疾病阶段性实施的PBL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了文献查阅、总结归纳、病例分析、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整合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利用,能及时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教学质量。
3.2对不同授课模式教学进行成绩比较
篇6
保留喉功能或恢复喉功能的各种类型喉部分切 除术是喉、下咽部手术的主流,但临床上喉癌、下咽癌治疗后局部复发和颈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为探 讨其复发的相关因素及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 生活质量,现回顾分析我院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6 年间收治的复发性喉癌的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收治复发性喉 癌、下咽癌98例。男83例,女15例,35 ~ 76岁,平均53. 4岁。原发肿瘤从首次治疗到确诊复发为4个月至9年,平均 17个月(图1)(本文图见封三)原发肿瘤分期见表1。
1.2再手术治疗采取单纯根治性颈清扫23例。全喉或 全下咽切除术45例,并常规行患侧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及 健侧选择性颈清扫术,修复方法为食管内翻剥脱+胃上提咽 胃吻合术15例,下咽癌切除+结肠上徙代下咽食管术2 例。因颈部术后组织缺损较大,其中行胸大肌肌(皮)瓣修补 术29例。
1. 3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用SPSS12.0软件包,组间用 t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 Meier chart。
2.结果
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延期愈合31例,咽瘘9例, 经抗感染以及局部换药处理6例咽瘘自行愈合,仅 3例手术修补并获成功,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3 年死亡45例,失访11例,随访率88. 78%。失访 按死亡计算。喉癌手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 96.10%、33.33 %,下咽癌手术后1年、3年生存率 分别为64.71 %和5. 88%而单纯放疗或姑息治疗 1年及3年的生存率仅为10%和0%。
3.讨论
喉部分切除术后复发喉部分切除术因尽可 能地保留或重建了喉发声功能并且可解除带气管套 管的痛苦,是目前喉癌手术研究的热点,但治疗后肿 瘤复发临床并不少见,其原因复杂,可能与肿瘤残 存、种植、淋巴结转移、术式选择有关[1]。喉部分切 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手术前利 用各种检查手段,包括内窥镜及各种影像学方法来 确定病变范围,结合手术所见,选择合适的喉部分切 除术式,才能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保留喉功 能。本组资料显示,喉部分切除43例术后21例发 生喉内局部复发,可能因过分强调保留组织重建喉 功能,以至切除范围不足。声门上型喉癌容易发生 颈淋巴结转移,术后放疗对于潜在的微小病灶可以 控制,但对患者就诊时已经可以查到肿大淋巴结者, N1到N3患者的放疗效果均较差。我们对No患者 临床触诊、影像学检查等均未发现转移者,声门上喉 癌(T1、T2)常规行患侧选择性颈清扫术对T3和T4 则采用改良根治性颈清扫和对侧选择性颈清扫或改 良根治性颈清扫术。因此,根据病情正确选择首次 治疗方式对防止复发很重要,T 2期以上病例首先完 整切除肿瘤,T3、T4期病例选择做喉部分切除术更 应慎重,须依赖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保证切缘足够 安全。术前掌握手术方法技巧及适应证是减少喉癌 术后复发的重要环节。从我们研究的结果得知,喉 部分切除术后再手术,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1 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6. 10%、33. 33%与Wong 等报道的3年生存率相似,但与刘巍巍等的结 果相差较大(其5年生存率高达61.5 %)可能与病 例的选择有关。
瘘孔复发癌瘘孔复发癌是全喉切除术后气 管造瘘口癌复发,表现为气管造口周围肿块、肉芽、 溃疡、反复出血,易误认为感染,延误诊断。食管气 管受累则表现为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多在全喉切除 术后4 ~30个月内发生[4。对于瘘孔复发癌,如不 及早行手术切除治疗,患者多在短期内死亡。单纯 的姑息性放疗和化疗只适用于无法手术者。癌复发 因素很多,目前普遍认为,可能与术前气管切开,气 管旁淋巴结隐性转移,声门下受侵,癌局部复发、局 部种植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术前气管切开增加造 瘘口复发的危险原因是脱落的瘤细胞种植于气管造 瘘处新鲜肉芽组织的结果。另一重要因素是气管旁 淋巴结隐性转移,曾有学者提出,为去除气管旁淋巴 结的隐性转移应行气管旁淋巴结清扫术,以减少造 瘘口复发的可能性。气管旁淋巴结不作为常规颈淋 巴结清扫的内容,而它可以隐藏来自喉癌、下咽癌及 颈段食管癌的转移。研究证实,声门下喉癌受侵较 其它喉部位的肿瘤易出现造瘘口复发。对于术前原 发灶位于前联合及声门下区者,应重视气管旁淋巴 结清扫。Welsh等^5发现声门上喉内注射放射性 示踪剂,不仅引流到同侧中上颈淋巴结,而且对侧中 上淋巴结内亦有出现,再者在同侧的甲状腺和气管 旁淋巴结也有出现;声门下喉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 时,在气管旁淋巴结和甲状腺内表现明显的聚集倾 向,从而为临床上喉切除并甲状腺叶和气管旁淋巴 结切除提供了理论依据。癌复发患者多与颈部大血 管黏连,术中需结扎一侧颈内静脉及颈外动脉分支, 如何保护颈内动脉、锁骨下动静脉不受损伤是手术 成功的关键[' CT或MRI、纤维气管镜和食管吞 钡透视能明确病变的大小、范围,与颈部大血管的关 系,有无纵隔及肺转移,充分确定肿瘤范围,CT、 MRI成像可以明确肿瘤在下颈部与上纵隔的扩展 程度,从而为设计手术方案提供帮助。我们收集的 8例造瘘口复发癌患者,5例有声门下受侵,2例气 管旁淋巴结未清扫,且病例均为晚期癌症。但手术 后仍取得较好的生存率,与喉部分切除术后再手术 差别不大。
3.3下咽癌术后复发由于下咽癌术后复发肿瘤 易累及喉、气管或食管,引起气道及食管阻塞以往 常用胃造瘘术或置鼻饲流质对症处理维持生命,给 患者带来心理负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在很短的时 间内因并发症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即使放化疗也效 果不佳。对于局部复发的患者,可能与肿瘤残留、种 植有关,根据病变与食管及喉的情况,在完整切除肿 瘤的前提下,我们采用全喉全食管切除结肠上徙代 下咽重建的方法来挽救此类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 的效果,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且常常为双侧 性。我们的经验是常规行患侧改良根治性颈清扫和 对侧选择或改良根治性颈清扫,但术后淋巴结转移 率仍很高,我们收集的下咽癌复发病例中,15例是 淋巴结转移,3例位于乳突尖附近,6例位于锁骨上 窝附近,健侧有6例出现肿大的淋巴结(在外院行颈 淋巴结选择性颈清扫或未行手术)而局部癌复发 较少,仅2例。可能是术后放疗不能控制隐匿性淋 巴结。我们仅行肿大淋巴结及周围脂肪结缔组织切 除,但预后不佳,患者多在半年左右出现远处转移或 再次颈部淋巴结转移。1年和3年的生存率仅为 64.71 %和5.88%,预后比喉癌复发后手术治疗效 果差,与非手术组生存率10 %和0 %相比,二者差异 有显著性。
3.4再手术及修补方式复发癌常呈侵袭性发展, 侵犯范围广,且患者多已作过喉手术或(及)放疗,可 有术区瘢痕增生,血液循环差,给喉的再手术及修复 带来困难。在术式选择上我们的体会是,对喉内局 部复发的病例,一般选择行全喉切除及扩大全喉切 除。对于瘘口复发癌及下咽癌局部复发患者,主张 行复发灶扩大切除,用局部皮瓣或肌皮瓣修复;对累 及食管患者,主张行复发灶扩大切除、全食管切除、 内脏(胃或结肠)代食管,加局部皮瓣或肌皮瓣修复; 对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一般选择作根治性颈清扫, 但疗效亦不佳,如何采取综合治疗提高生存率,是目 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多次颈部手术组织缺损较 大,目前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胸大肌肌皮瓣目前使用最广的是胸大肌岛状肌 皮瓣,但组织较厚是其缺点;(2)肩胸皮瓣远侧端有 可能坏死,供皮区需游离皮片覆盖;(3)胃上提代咽 食管,可修补较大咽缺损,上提到舌根,扁桃体处与 之缝合,但损伤较大;(4)胸部推移皮瓣,对较小的缺 损可以采用或与其他皮瓣联合应用;(5)结肠上徙代 下咽等方法。修复的首要原则是保护颈部和上纵隔 大血管并消除死腔。胸大肌肌皮瓣可作为首选。胸 大肌肌皮瓣有稳定的血供,不易感染坏死,有一定的 组织厚度,可充分消除死腔,同时可保护重要血管。 如颈部皮肤缺损不大时,切取胸大肌肌皮瓣时,可取 较小的皮岛携带较大的肌瓣。本组再手术68例中 29例行胸大肌肌皮瓣修补,无1例皮瓣坏死。对于 累及食管的肿瘤,胃代食管安全、效果好,死亡率低, 能早期进食,有着长期优良的消化功能。本组15例 均用了胃代食管,只有2例吻合时有张力,导致术后 胃前壁坏死引起吻合口瘘,最终采用带状肌皮瓣修 复。对于下咽癌术后放疗后复发者不宜采用游离空 肠和结肠重建下咽食管,因为此类患者的局部吻合 口经受大剂量的放射愈合能力差,容易产生吻合口 瘘的并发症,所以我们认为,用胃是较为安全的重建 方法。本组2例梨状窝癌术后局部复发,在未行放 疗的前提下,行游离结肠上徙代下咽,取得了满意的 效果。
篇7
1现状
2013年,我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结合我院实际,构建了与我校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但由于我院系新办地方性本科院校,底子薄,基础差,很多方面刚起步,需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很多,突出表现在实验教学结构体系和人员结构这两方面的问题[1]。
湘南学院成立以后,学院非常重视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鼓励医学教学人员为提升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和改革创新。将原捆绑在一起的医学实验室拆分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又分为形态学、机能学两个实验室。[2]三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逐步增多,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其三性实验比已超过全部实验的50%。但近半数的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三性实验主要为综合性实验,创新实验稀缺,但却要承担创新实验训练的任务[3]。
2我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建设
2.1实验教学主要改革措施“以理论教学为依托,以实验教学为平台,以科研及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巩固基础,发挥特色”。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2.2.构建综合性实验体系淡化教研室概念,强化集约化管理;淡化单学科发展,强化学科群融合;淡化验证性实验,强化综合性实验。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革新为先导,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为核心,构建一套科学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推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基本实现创新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验证性实验“金字塔”体系,逐步形成具有“整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对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4],成立2~3个课改小组,将分散在各课程中的实验课进行精选、整合和优化。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训练等密切结合,明年将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学生中开设“形态学创新与综合实验训练”以及“机能学创新与综合实验训练”的单设的课程。
2.3建立共享平台在学校的指导下,建立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同时成立显微镜室,显微镜统一管理,增加设备共享。学校建立了贵重精密仪器共享平台,我们精密仪器高效液相色谱等可全校共享,同时系部教师也可进入公共共享平台,开展教学与科研。形态学科技馆即可服务于教学又可对外开放。病理切片机系统即可服务于临床诊断,又可应用于教学与科研。心脑血管天然药物实验室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每年为十几名药学专业学生提供毕业论文实验场地,兼顾大学生创新训练与教师科研。
2.4加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数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是实验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我部基础医学教学人员既是实验教学人员又是理论教学人员。因此,引进高学历的医学人才扩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队伍,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提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教师队伍人数合理,教师才能从繁重的教学负荷中解放出来,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3建议与探讨
3.1鼓励教师与学生制作标本基础医学实验特别是形态学实验标本用量大,买来的标本不仅花费大,且经常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学校如果支持,严格管理,鼓励教师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标本,既锻炼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
3.2加大投入合格的医学人才在真实的临床场景中要求的是零失误,故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倡的是精英教育,而有别于文理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想建立功能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需逐步增加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
篇8
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范文一:经济现象分析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经济学基础这门学科,一个学期下来,对经济学有了基本的了解。经济学是人类关于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当今世界经济全国化,国家经济发展快速,我们要学好经济学知识和智慧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在这里,我对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分析
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淘宝店,天猫店交易额为571亿元,在双11这天购物节,大部分剁手党将前些天收在购物车的宝贝进行下单,这一天内,大部分人通过手机,电脑进行购物,在进入双11这天时,一份十一秒之内交易额突破一亿,三分钟便突破10亿元,五分十七秒时突破二十亿,十四分零二秒突破五十亿元,三十八分二十八秒的时候突破了一百亿。这一天内,快件达五亿多件,14家快递125万快递员进行收件,打包,运输,派送。五亿多件可以看出来我国国民的需求量大,消费能力,购买能力强,消费金额高。购买力促进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分析:调查显示,65%的消费者认为价格较低,吸引其购买。44%的消费者确实有需要购买的物品,等待双11优惠的到来。62.5%的消费者认为双11的价格可以接受。其次,有抽奖活动,吸引购物者抽奖消费。高消费额是因为需求量大,国民消费购买力强。购物街的趋势让商品畅销,购买者心情愉悦。
二、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产品价格决定性因素有获取利润收益,占领市场,国家调控。商品的定价因素是以下几点,一是商品价值,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着商品价格高低,二是商品的成本,成本是商品价格构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贮存运成本,机会成本。商品的市场因素也影响定价售价,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还有就是消费者行为心理因素,在消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支配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所以,产品价格定价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制定。
三、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思和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回收小城镇建设。
(4)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b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5)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运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国家财政机关运行好政策。为了国家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国家繁荣富强。
经济学,让我们了解生活,让我们领悟生活,指导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范文二:经济学基础期末论文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吸收,我对经济学基础有所收益。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课一般分析方法对于我来说,从懵懵懂懂到开始有些头绪。经济学基础一开始就论述经济学的由来,基本问题以及定义,然后就是对经济学的剖析研究工具、方法、层面(微观和宏观);接触了相关理论后,正式进入实质性的学习。从微观入手,由价格推出需求和供给,需求又与消费者消费相关,所以引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供给又与生产者生产相关,所以引出了生产者行为理论。另外在微观中也提到了效用该知识点,记得老师的思路是从消费者偏好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得到效用最大化,再推出消费行为。在宏观方面,我们先学了市场的结构,然后到收入分配 市场和政府,老师重点讲了宏观经济运行(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转眼间大一上学期即将结束,在将近三个月对经济学基础的学习中,我的感觉好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为什么这样说呢,记得经济学的第一堂课,经济老师并没有讲书本的知识,而是在关门的前提下向我们讲述财管会计专业的内容与就业前景,还把他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不但让我来到这大学后重燃希望,而且找到了高中时代朝气蓬勃的感觉。然而,往后的学习中并不如我想像中那么简单。在前面一、二、三章中,我在课堂上都能听得懂,而且能跟上老师的思路。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基本假设、研究方法我都能看懂。在价格理论当中,老师在课堂上点出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还有需求量的决定因素(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收入水平3.相关产品的价格4.消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5.其他因素)。个人需求方面,重点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直线,它随其价格下降而增加,这又引出了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供给方面,重点讲了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按照供给法则,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递增的直线。在第三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均衡价格的变动(1.需求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变动2.供给变My experience
动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弹性方面,我学会了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以及弹性系数的公式理解和影响价格需求弹性的因素。消费者偏好方面,从商品的不同组合及相同的效用,我们引入了无差异曲线,通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我们又学到了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最后是消费者均衡及其条件。第四章的生产与成本关系与前面的消费与价格的关系非常类似,就是字母改变了一下,所以我第四章也能理解。但是在之后的知识点,我学得开始朦胧,在课堂上也跟不上老师节奏了。
虽然说大学的课程比起高中来说相较于轻松,但是大学里的学习要靠自觉,除了掌握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还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其他相关的书,查找资料。这无疑是我的一大难题,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养成该习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后悔。在经济学基础的宏观经济方面,我学得比较吃力。曾有一天,我去图书管找过相关书籍,但借回宿舍看又看不进脑子里,因为没有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开始的那股冲劲慢慢消失。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没能Hold住激情。但我还是坚信老师,坚信经济学能对我的未来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经过反复的琢磨,我还是弄懂了市场的结构。先是市场的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然后分别对各种市场的详细描述,均衡条件、市场特征等都是比不可少的。这个知识点让我联想起高考完后的那个暑假。
紧张的高考结束了,整个人的状态从绷紧突然松弛了,在玩了几天之后,突然想起了高考之前一直想做的事:找一份暑期工。暑期工,是之前中考之后一直想做了很久的事情。以前总听别人说,打暑期工如何如何的辛苦,但是又如何如何的快乐,总是让我觉得心痒痒,下定了决心高考之后一定要找份暑期工,好好的充实一下自己。于是我托我舅舅找到了一份暑期工,是到番禺卓华服装有限公司那里做个跟单。那时我见识到大公司的工作模样,我还偷偷地观察那些会计是怎么工作的。在那个公司发生的一件事和现在学的完全竞争市场非常相似。那天,上头发下了一个叫Palmers客的文件叫我们跟单部跟,第二天就完成了,接着又来了一个AVON客的文件。我看了之后,两件货的相似度非常高,是同质或无差别的。在与社会接触过之后让我感到:在学校,只要你装得样子乖巧,学习好,就能轻轻松松地获得你想要的,而这一切完全是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然而在社会,并不是你学历高,学校好,成绩好就能获得你想要的职位,想要得更高的报酬,除了看自己表现行不行,还要看对方是否对你满意。
记得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老师在课堂上讲通货膨胀理论和失业理论的时候,由于是理科生,所以在课堂上听得不太懂,突然脑海中浮现出信息时报的一则历史新闻: 2004年的通货膨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为严重的一次。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GDP增长9.5%,投资增长有所放慢,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增加,消费需求依然较强,GDP构成发生变化。通胀同比指数在2004年三季度一度高达5.3%;再结合老师的解释于是我懂了,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物价上涨必须持续一定时期。如果物价只是一次性、暂时性、季节性上涨,都不能称为通货膨胀。接着是失业理论,其实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老师提过:失业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把失业降到最低水平成了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力增长快,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因此,在目前的经济问题研究中失业问题日显重要;
在课堂之余,老师还特意介绍了3本书给我们,分别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怪诞行为学》《无价》。由于各种关系,我只阅读了最有趣的那本《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是从另类的视觉看世界,与平常的经济书的视觉完全不一样非常的过瘾,看完之后有种不够侯的感觉。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章的供求关系的谬误,为什么珍珠无价?还有第五章的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最近在网上找到了它的第二部,准备在寒假期间连同另外两本一起看完它。
还有就是课前的10分钟新闻见解;其实我老早就把新闻见解写在了纸上,但是一到上课的时候我就不敢上去,战胜不了心魔。另一方面,女生太多,一般上去都要抢着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期末,连上去的机会都没了。我决定,下学期一定要上去几次。在高中的时候一般都是老师提问,站起来回答比较自然,可能我还适应大学的方式,所以显得不够大胆。我觉得高中的教育教育就是应试教育。虽然应试教育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在知识上的认知,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泯灭了创新理念,一味的应试教育,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其个人能力的培养。然而成绩不等同于能力,应试教育造就出的高才生其本身可能存在的能力上的本领,只是高学识低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社会上需要的却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来到了大学,让我见识到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我觉得大学更注重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的能力。
篇9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企业文化,1996,2.
篇10
目前,对于设计艺术基础教学的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校简单地将设计艺术基础课程等同于纯艺术的造型基础课程;有的学校认为可以取消设计艺术的基础课程;还有的学校则完全改变了基础教学应有的教学内容,所谓的基础课程等同于设计艺术其他的一些课程,如构成课、图形创意课。基于以往的美术教育传统,一些教师把设计基础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纯艺术的造型基础教学,忽视了两者教学目的的根本差异,忽视了基础教学自身固有的特点,抹杀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学生入学前所受的教育与训练,扼杀了将学生具有的能力进行转化的可能。
二、基础课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设置
设计艺术基础与纯艺术基础以及其他课程之间具有差异性,应该注意到基础教学与专业学习间的逻辑关系。以素描课程为例,素描教学过程应该分为两个教学阶段。
1.第一阶段(客观再现)
以静物、石膏、人物、场景等作为训练内容,并辅以系统的素描理论讲解。目标要求以写实性语言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客观再现能力为主要要求,包括光影与结构两种语言样式。学生具备较好的客观再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训练,但不够系统,良莠不齐,并且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在训练再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共通的审美能力,如对对称、均衡、虚实、层次、节奏、韵律等一般审美因素的感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每一种造型样式、造型语言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与掌握,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为下一阶段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法与审美意识做好准备。
2.第二阶段(主观构想)
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静物、石膏、人物的实物或相应的图片资料为视觉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形式与意义的创意与联想,手法不限。第二部分,进行一些专项练习,如材料练习、肌理练习、质感转换练习、黑白构成练习、线条练习等。这里需要说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第二阶段的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合而为一。如,学生在以静物或人物为视觉元素进行形式或意义的创意时,可揉入材料、肌理等方面的练习,将多种练习形式整合,在一幅作品中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并附上简短的使其表达意图更明确的文字说明。练习方式的具体情况教师可酌情而定,不以技法训练为目的,着重于开发学生创造性的视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形式语言的理解,引导学生由一些常见之物进行新的意义的联想以及新的形态的创造,帮助学生初步确立设计理念,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素描的第二阶段是由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其桥梁作用,在内容与目标上仔细考量,这不仅关系到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有意识地使它与第一阶段的学习在内容上重叠,但要求学生改变视觉常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形式语言、全新的意义联想与形态创造,材料、肌理、黑白构成等内容无疑具有典型的设计性质,如此,第二阶段承上启下的作用便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