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里科夫范文
时间:2023-04-01 19:2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别里科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别里科夫的套子情结与俄国的政治环境
小说开端就交代了别里科夫的“套子”情结――保守、封闭、顽固、怀旧、胆小、多疑:“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随身物品他都放在相应的“套子”里;自己的脸也被他“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把自己放在一个躯壳里面,与世隔绝,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
别里科夫经常对过去进行歌颂,“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事物”,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事实却是他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恐惧、害怕和抗拒。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顽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别里科夫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乱子啊!”,这个“乱子”,别里科夫自己不闹,也不允许别人闹,于是别里科夫的套子开始套向了他人。周围的人被他的套子影响着,不敢交流,不敢大声,越来越多的人在迫害下也钻进了他的“套子”。
别里科夫的影响似乎很大,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黑暗的政治环境让人们对于维护统治的别里科夫十分惧怕。
别里科夫的乐于告密与俄国的统治手段
小说中,别里科夫恋爱情节让很多读者感到好笑。他受校长太太、同事等人“撮合”“怂恿”,于是“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年轻活泼的华连卡“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这在他眼里是多么“大逆不道”啊!思想迂腐的别里科夫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她的哥哥,话不投机,别里科夫恼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胁,被摔到楼下,结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他的性命也完了。
别里科夫乐于告密,表现了他人格的卑鄙。他对自己的行为还振振有词:“为了避免……我不能不这样做。”他已经从思想上的保守,堕落到行为上的卑劣了。
别里科夫的卑劣行为从侧而反映了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的环境背景,城里那些思想正派的人“像蜗牛一样缩进自己的壳里”,他们害怕了,只能任由别里科夫这种人摆布。这种影响到人的内心的统治是多么的恐怖。
故事结尾的被删对话与小说的现代意义
别里科夫死了之后,生活还像往常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在小说的结尾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在课本中被删掉了。故事是在兽医伊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的对话中展开的,伊万说道: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污浊,十分拥挤,写些无聊的文章,玩“文特”,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吗?至于在懒汉、爱打官司的人、无所事事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
伊万带着深厚的感情眺望着俄罗斯原野,那里比社会环境要美丽宁静、温柔美好,他悲伤地说出大数人们心中“套子”的缘由:你被人称作傻瓜,因为你忍受着这些谎言,忍受着侮辱和委屈,而不敢公开声明自己站在正直和自由的人们一边;你也撒谎,还微微笑着;这一切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为了得到一个安乐窝,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罢了。――不,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
在那时的俄罗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生活和思想方式最具代表性地表现出了那时下层知识分子长时间以来受政治的压迫和黑暗猥亵下的普通广泛的精神状况。
别里科夫的形象关涉小说的主题,那么,怎么通过人物形象来探讨小说的主题呢?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怎样答题呢?
篇2
1、最重要的不同:基础模型不同。一个理论的基础模型就是这个理论的根基,其他的一切所在和手段都是在丰富和证实这个模型;
2、假设:“成功学”首先假设你不是人,而《幸福课》首先假设你是人。“成功学”告诉你:遇到困难永远不要害怕!永远不要有退缩的意识!永远不要情绪低落!当你情绪低落你应该惩罚自己!对自己狠一点!成功学假设人不是人,因为它觉得通过短短的训练,人可以变得没有情绪、没有恐惧、100%拥有自制力并可以长期坚持任何痛苦;
3、证明方法:成功学往往是经验之谈,而《幸福课》引用研究,不说任何不经证明的话;
篇3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加壳PE程序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OpenCV的车牌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科技文献的学科团队识别方法研究 一种基于多尺度形态学的人体姿势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MFCC和SVM的语音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自组织竞争网络的车辆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改进DTW算法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统计形状分析的运动人体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hough改进算法的机场跑道识别方法研究 一种基于声韵母分割的汉语语音识别方法 基于OpenCV的一种手势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LeapMotion的优势点检测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MHI和支持向量机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MR的LTE网络需求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SVM的数字仪表显示值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2DPCA的人耳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与随机森林的人脸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可信度的人名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无监督学习的词变体识别方法 一种新的基于Grassmann流形度量的手写体数字识别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LYDA R, HAMROCK J. Using entropy analysis to find encryp?ted and packed malware [J]. IEEE security & privacy, 2007, 5(2): 40?45.
[3] ALDERD. PEiD [DB/OL]. [2013?12?29]. http:///wiki/PEiD.
[4] Wikipedia. Euclidean distance [DB/OL]. [2015?07?03]. http:///wiki/Euclidean_distance.
篇4
林教头与别里科夫老师可以好好比较一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角是林冲,并非一介武夫,而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底层有着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心态的教头――教师!只不过是教习枪棒。他文武双全,“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的气”。
漫天风雪,无尽悲伤,一壶浊酒,十分惆怅。正义已死,问苍天,路在何方?熊熊烈火,长天茫茫,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一把刀,一杆枪,把江湖走尽,不再彷徨!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角是别里科夫,他是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一小城中学的希腊文教师。
别里科夫死了,杀死他的是他的抑郁症,严重的心理疾病,还有沙皇专制统治的的。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因心灵僵化死亡。他的死让全城的人高兴!
陆虞候被杀死了,杀死他的是他的拜把子兄弟――他想要置于死地的林教头。作为高太尉府里的普通工作人员的陆虞候,奴性十足,患软骨病,挺不起胸,抬不起头,整天看“主子”脸色行事。为讨“主子”喜欢,可谓搜肠刮肚、费尽心机,什么下三滥的事都干得出来。花花太岁高衙内看上林冲的妻子得了相思病之后,陆虞候便千方百计为其出谋划策,企图逼良为。先是设调虎离山计,将林冲叫出来喝酒,骗林冲妻子到自家楼上,让高衙内调戏。然后设卖刀计,使林冲误闯白虎节堂,被发配沧州,并安排押解人员中途结果林冲性命。最后又设火攻计,趁大雪之夜,火烧草料场。林冲命大,虽然没被害死,但被害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最终走投无路,被逼上了梁山。他的死罪有应得!
别里科夫之死案发现场是中学男教师单身宿舍。
陆虞候之死案发现场是沧州城东15里的草料场的东三二里的市井与草料场中间的一座山神庙。
顺便我们再把“别里科夫之父”――契诃夫与本单元最后一课《边城》“翠翠之父”沈从个比较:
契诃夫让别里科夫总是歌颂过去,把自己与现实隔开,禁锢人们的思想生活。契诃夫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超现实又源自现实的形象――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沈从文也通过翠翠歌颂过去,歌颂湘西沅水,那里浓郁的地方色彩带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原动力。他歌颂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人民也送给他一副对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篇5
一、设计问题的要求
1. 目的明确,紧扣中心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从整体性上设计问题,注意文章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联系,紧扣文章思路,思维导向或直接地指向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也即是重点句上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泛泛而问,切忌离题、跑题,或模棱两可。
2. 排序合理,层次分明
布鲁姆把教学提问分为由低到高六个水平,即知识水平、理解水平、运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合理安排问题次序,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宏观到微观,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条教学的思维链,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使教学井然有序。这样,整个提问过程呈现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的“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又包含分析、综合、概括等水平的思维训练。
二、提问的操作技巧
制造矛盾,激疑思疑。一般来说,一部作品往往通过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有经验的教师会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激疑效果非常好。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他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全城的人却怕这个胆小鼠,受他辖制十年到十五年;别里科夫既然要怕校长、督学却要到校长那里打小报告。这些看起来存在很多矛盾,学生也会在此提出质疑,这里不妨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①别里科夫怕什么?为什么要怕?②别里科夫怕当局政府,为什么要自觉地维护沙皇政府?别里科夫既不是校长,又不是政府官员,大家为什么要怕他?③两个怕有关系吗?学生通过分析就会明白别里科夫性格的双重性是沙皇政府里暗统治的合理产儿,罪恶的根源是沙皇统治阶级。
引发联想,创造想象。语文课本所选的教材都是文学精品,好的作品不会详尽介绍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留下一些空白、省略,让读者去联想、去想象、去回味。教师可在此设计一些富有联想、想象的问题,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获得新的发现和认识。学生对这类问题都感兴趣,这种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帮助。
三、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提问语言生动,提问的表达方式多样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口头有声言语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交流思想感情。于漪老师讲课除了清楚明白这一基本条件外,还应注意语言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提问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意义有目的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复习,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因此,提问一定要注意语言美,语句合手语法规范,富有启发性,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设计问题时,注意句式的变化,可以长短句,也可以单句、复句。适当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语调有节奏感、有感情,抑扬顿挫。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直白平易,有含蓄委婉。
2. 难易适度,大小得体
设计问题要少、小、简、实。问题过多,学生记不住;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容易挫伤他们思考的积极性;问题过易,学生不用动脑思考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而且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动思考之后能回答的,也就是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可以先设计一些搭桥式提问。
篇6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形象思维往往是彻悟式的短路思维,速度非常快,有时能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规律,但是正因为如此,形象思维缺乏严密性,如果不辅以逻辑思维的严密思考,往往会导致错误。就比如侦探故事,它们往往有很强的联想想象能力,迅速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这是形象思维,但是在找出关系之后又要认真的调查取证,在这一过程中也许会发现前面的猜测是错误的。这是逻辑思维。没有逻辑思维,那就会自以为是断错案了!作科学试验,更要讲究逻辑严密,两种思维缺一不可。学生要想写出好的议论文就需要用形象思维快速找出论点,并用准确的逻辑思维去辨证。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不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了。
二、养成学生争辩的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庄子说:“知出乎争”。课堂教学中,在难度较大的内容上设题,学生研讨争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求知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分析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思想僵化、顽固保守、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后,提出 :“当今的中国正值改革的年代,但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并不乏别里科夫式的人物,然而现实中的别里科夫 与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请你们在比较中,追究其根源所在。”
同学们发言热烈。 像这样的争辩我们在很多课文中都可以使用,甚至我们还可以在课外多组织学生开辩论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归纳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的思维错误,提示学生纠正。
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常发现不少思维错误的表述。有形象思维的也有逻辑思维的错误。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铜钱是圆的,像我们吃的面包那么圆,但是又因为它容易生锈所以有铜臭味”
“日本虽然政治制度优越、经济、科技领先世界,但我就是希望它倒。”
教师发现这些问题可与学生平等讨论,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宽度
在提问中,有些学生存有答问的惰性心理,“你不问我,我不答”。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答问的思维训练,在课堂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可设计定答题,使提问加强针对性。另外还可设计一套课堂记分的方法作为答问的杠杆。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比如我们在讲《差别》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回答两人差别在哪里的时候,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所说的一个看问题善于用联系的眼光。我们还要从“一人发现自己问题后去问”这一细节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找出两人的差别还在于能否及时思考自己出现差别的症结,能否及时反思。
像这样的拓展几乎在每一课都可以实施,只是有的课文偏重形象思维有的偏重逻辑思维,比如《药》这课里面对坟上的小白花的描写,如果仅从形象思维角度去想,那么就很难明白小白花的作用,必须要借助一定的逻辑思维:为什么有白花?白花代表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它?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思考,我们就明白,原来表白花不仅暗示夏瑜已死,还暗示革命的星火并未熄灭,作者的希望还在。通过质疑,学生就能将文章的主题明白的更透彻。
通过这样的训练,养成学生质疑习惯,还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宽度。
五、列举思维能力强的经典(段落)供学生体会、学习
比如袁劲松的《柔性头脑修炼》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想象我们正在抛硬币,正面我赢一美元--反面你赢一美元。很简单。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时间各占一半,我们谁也赢不了谁。然而, 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你换了一个灌铅的硬币。每抛 100次,正面产生 49 次,而反面发生 51 次。
篇7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
随着《九年制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新鲜出炉,老师、学生、家长对其议论纷纷,心怀忐忑。我校针对这种情况,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本人也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本人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小议如下:
一、新课程标准唤醒了教师,已经进入课堂
《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真正的发挥学生讨论问题的能力,设计好问题是关键。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设计如下的问题,1,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2,别里科夫的爱情婚姻为什么失败?3,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死?4,别里科夫死了还有许多别里科夫?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的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课教师已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真理;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老师已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价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且爱学数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师生关系从以往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看到了教师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语文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新课改使我们面临挑战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不是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一些问题,提出让同行共同磋商: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2、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
3、如何更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4、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按课件走,还是按学生走,是关注活生生的课堂,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还是流于形式。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5、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
四、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哪些?
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篇8
张洁曾经以长篇名著《沉重的翅膀》而获得过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后来,她又因长篇小说《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这是当之无愧的。她为写《无字》,光是采访和收集的各类资料就足有二尺厚。为了一个小细节,她曾两次三番地乘火车到地处偏远的原型小村镇探访,以寻找独特的艺术感觉。在创作这部小说的十二年中,她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认认真真地谋篇布局,字斟句酌。这才使得书稿由薄变厚,由简单到感人。
多项解读
1.细节。
正因为认真对待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张洁才能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
2.文人意识。
真心诚意为读者着想,实实在在地写好每一章节,张洁的长篇小说不打动读者才怪!
3.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张洁正是因认真践行这一名言,才赢得国内外无数读者的由衷喜爱。
《十八岁和其他》
孩子长大了,许多父母都会有一些无法把握孩子的失落。因为,孩子长大了,不再整天黏着你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朋友和活动天地;他不再那么依顺,他甚至开始反叛了。他们稚气未消却又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希望以成人的姿态面向家人和社会,因而,他们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他们爱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的思考与判断却又缺少理性,难免偏激。如何与长大的孩子沟通?怎样让孩子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智?这是所有家长都关注的问题。
多项解读
1.理解是横跨代沟的桥梁。
代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对它夸大宣传也不好,不重视又不行。它既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那么想填平这条“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不妨试着在代沟上架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使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以至于解决。
2.感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品格。
面对自己的父母,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去回报。学会感恩,用感恩的心温暖整个世界。
3.尊重,不分辈分与级别。
我们要学会承认,学会尊重。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人是生而平等的,所有人都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4.爱不能承受之重。
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喜欢穿着“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战衣,为孩子打点一切。但是家长如此越俎代庖,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叛逆时,家长是否能想到是你的爱太重了,让孩子不能承受。
《斑 纹》
老虎,斑马。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酝酿哺育我们的乳汁;振动短小透明的翅,毒蜂随身佩带醒目的条纹和足以将我们致死的螯针。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颈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深浅不一的刀伤,组成罪孽的恐怖条痕――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衍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多项解读
1.人生处处有印记。
不管是我们身上有形的斑纹,还是我们心里无形的痕迹,都在诉说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2.见证是一种经历。
历史的车轮隆隆作响,每一位英雄人物都在白纸上留下了一抹色彩,或灿烂、或淡雅、或奔放、或深沉。色彩是绚丽多姿的,因而每一段历史都是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正是一道道变幻无穷的色彩见证了人类的品格与精神。
3.真与伪。
蛇用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夸耀用心险恶的美,伺机偷袭,洗劫巢穴,吞食幼鸟和蛋卵。人类社会中,也不乏西装革履下包裹着黑暗的心的人。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能思想。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考;人生存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要想能够获得高贵与永恒的话,凭借的也就只有思想了。岁月无痕,人的生命却可以在岁月的白纸上留下烙印,这就是思想的轨迹。因此,人必须学会生存,学会思想。
多项解读
1.你的力量在于你的思想。
思想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根本。一个人若能在浮躁喧嚣的今天保持宁静,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富足,那他的生命必是高贵而充实的。
2.坚强,让脆弱的生命活出不朽。
人生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痛苦与失落却紧紧围绕着我们,我们该怎么做呢?唯有坚强。
3.活出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对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既然无力改变有限的生命,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短暂的生命创造得厚实些,以此来弥补上天留给我们的遗憾。
4.“草民”也有尊严。
以前人们常说“我等草民”,在“民”前面加一个“草”字,来强调自己的卑微。但即使贱为苇草,也要做有尊严的那一棵。
5.思想的威力。
有思想的人,是有希望的人;有思想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不会被他人随意左右的。
6.弱小与强大。
身体的弱不代表精神的弱,身体的强大也不代表精神的强大。人类自诩强大,但在宇宙面前却是无比渺小。
7.内容与形式。
如果“人是思想的苇草”,那么我们的思想必须要以这根“苇草”为依托,所以别只顾着重视“思想”而忽略了“苇草”。
《西地平线上》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当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喷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住,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虽然落日终会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多项解读
1.死亡也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畏惧死亡,是因为我们没有看透生死。落日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人亦如此,站着死比躺着活更有尊严。
2.感悟自然,收获人生。
人们应该想想,在自然那妙不可言的情态和景象中,深藏着多少可供人类挖掘的内容。当有幸发现一点自然的奥妙时,我们纯净的心是多么激动啊!
3.美,是邂逅所得。
罗曼・罗兰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喷薄而出,从而创作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这无一不说明美的发现需要机缘,需要条件。
4.过程与结果。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的人在意目的地,有的人在意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在文中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的别里科夫形象。别里科夫的可悲在于他千方百计地用一层层的套子隐藏自己,未曾料想这些套子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他在别人眼中便成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最终走向坟墓。
多项解读
1.套子。
“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千万不要像别里科夫一样,整天装在“套子”里,生活得战战兢兢。
2.自由。
人的一生都是为了挣脱某种束缚而努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生命变得丰富多彩。正因为华连卡姐弟敢于挣脱别里科夫的束缚,才取得了自由的幸福生活。
3.坚决不给“别里科夫”任何机会。
这种人墨守成规,不敢改革,唯恐一改就乱了现在的局面,令自己无所适从。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提防“别里科夫”卷土重来。
《我的回顾》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这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
多项解读
1.正视困难。
从爱因斯坦成功的经历中,我们会更清楚“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良师益友”的简单道理。
2.永不言弃。
身处逆境的爱因斯坦永不言弃,最终成为科学大师。
篇9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追问 规律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追问存在的问题。追问的问题简单,如:“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还有吗,能不能,可不可以”,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又如:“他是哪里人?”“几岁?”,课文上写得很清楚,学生一看就能回答了。这样一来,满堂都这样的问题,课堂气氛热烈了,但是有效的却极少。由于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和见解,这样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追问的问题难度太高,学生无法回答,这时课堂便会陷入“僵局”。而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对文本的阅读,或是把握文章主题,或是把握写作技巧,或是赏词品句。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够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思考,继而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才是有所得,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讲究课堂的有效追问技巧便是其中一法。
追问一直都是我们教学的最好手段之一,《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期中的“审问”也就是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要不断追问。追问应当算一种课堂的关怀,是给学生铺路搭台阶,是用一种最适合的方式帮助每个学生慢慢抵达终点,追问需要技巧,需要技术,甚至是需要艺术。
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什么是有效的追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一书中指出:“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者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教师在学生答题结果表现出来的问题的某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针对学生的进一步提问,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追问,称之为有效的追问。
追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笔者认为:
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文本深入理解。教师唯有在实施教学之前,对阅读教材作深入的理解,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成的问题就无法做出相应的引导。为保证追问的有效实施,我们教师必须对教材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化难为易;控制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向,营造对话的氛围,鼓舞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使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这是保证追问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提出,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在学生疑惑或错误的时候追问,这样可以给学生释疑或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对文本正确理解。
(二)在学生犹豫或模糊的时候追问,可以让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表述更为完整,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 我们来看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个片段:朗读板块中的有味朗读(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一句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好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是心灵是相同的。好,谢谢。
生:……
师:……
生1:是“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他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发现……
生1: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有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会觉得怎么样?
生1:很遗憾,很扫兴。
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生1并没有围绕着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来回答,教师适时的中断了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式的追问,“怎么表述?”“他发现了什么?”“他会怎么样?”这样的追问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进行回答,最后达成教学目标。
(三)在学生思路单一或分歧的时候实施追问,可以让学生向文本深度和广度思考。
我们来看黄厚江老师执教《装在套子的人》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个套子。
生:13个
师:请具体说说。
生:雨鞋,雨伞,棉大衣……
……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分析也比较准确,那么,他身上到底有多少个套子呢?
(学生阅读,数套子。有人说“20”,有人说“24”,发生争论,期待老师的结论。)
师:我看同学们不用再争论了。为什么呢?因为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是数不清的,除了小说里已经具体出来的以外,其他的还有没有呢?我看肯定还有,但我想问问同学们,在别里科夫身上最主要的一个套子是什么呢?
生:是思想上的套子,因为思想总是支配一个人的一切行为。
师:很有道理,但我认为还不够准确,或者说,我的观点和你的差不多,但又有区别,大家的意见你呢?
(学生看书)
师:在小说中,作者花笔墨最多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呢?
生:恋爱故事。
师:对。我以为,别里科夫身上最主要的套子就是爱情上的套子……
当学生为文章到底写了多少个套子而争论的时候,老师明确了有无数个例子后,追问:主要的一个套子是什么?引导学生往文本深处思考。而在学生还无法回答时,教师及时给了学生提示性的追问:在小说中,作者花笔墨最多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呢?这样的追问使得学生通过文字表层的理解往文本深处思考,从而理解文本的主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运用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最佳体现。有效的追问使得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和实践机会,从而让学生向文本深入广处走。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引导者,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是主动者,主动寻找验证,最终得到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不能越俎代庖,而应因势利导,“势”即为学生思维的“走势”,学生思维动向所呈现的端倪。如果“势”识得比较准,那么教师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又尽量让学生说透,这样,“追问”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问之有方”,学生才会“学之得法”,从而也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钱梦龙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一是从文学知识方面考查。
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和简答题。
例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2007年湖北卷)
(1)林冲是一位 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 形象。
误答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扣题准确、表述具体、语言简明。答题常见错误是填空时人物形象记得不清,或张冠李戴,或写错别字;做简答题时常常对课文印象模糊回答起来泛泛而谈,不具体,不准确或漫无边际。
二是从阅读赏析方面考查。
常见的命题格式是“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句含意)作一赏析(点评)”等。
例2 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不超过40字。(2008年湖北卷)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富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误答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常常局限于对所供材料的阅读,而忽略对所供材料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样在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游离中心或重心。有很多同学就是从比喻角度错答的。
三是从引申、探究方面考查。
即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常见的题型有:①对课文中某句话、某种行为的体会;②针对文本解读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让考生做出选择,并予以阐述。
例3 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2013年湖北卷)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
误答 在针对不同观点做出回答时,只要抓住一个观点做出阐述即可,不要对每个观点都予以阐述。面面俱到,不如说深说透。另外,对于自己认同的观点做论述时至少要分二个角度,切忌只讲一点,本题赋4分就暗示了这一点。
四是从材料运用的角度考查。
即把课文内容作为语言运用的背景素材。常见的以课文内容作背景材料的语用题有拟对联、串台词(导入语)、颁奖词、扩写、压缩、仿写、改写等。
例4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2011年湖北卷)
例5 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12年湖北卷)
例6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2012年湖北卷)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误答 在具体作答时,既要做到准确引用材料,也要注意写作要求,特别是要注意对联、题解、颁奖词、书评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要求。
建议
1. 复习全面。与课本相关联的语用题,命题视野涉及到必修、选修和读本,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必须要对5本必修教材和2本选修教材烂熟于胸,但又不能只局限于此。
2. 突出重点。纵览近年出现的试题,考查课本知识,从体裁方面看,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戏剧上。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注意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精彩场面、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经典语句等。此外,在古诗文学习中要注意对经典课文、名家名篇的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发散。
1. 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段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后的感受。
甲: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我能真切地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屈原塑造的湘水女神的哀怨与执着,杜甫感受的五更鼓角的悲壮与苍凉,陆游描写的沙场驰骋的激愤与豪迈。
2. 诨名,又叫外号、绰号。这种称谓一般是由他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下列人物均出自高中语文课文,试给他们起一个诨名,并根据课文或原著内容,简要说明起这个诨名的原因。
葛朗台:
别里科夫:
3. 观察下面这幅《苏武牧羊图》,结合苏武生平,描述画面内容。要求展开联想,写出其精神,150字左右。
4. 余秋雨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请从所学中外文学作品中各举一例,并谈谈这种结尾的好处。
1. 学习《外国小说欣赏》,我能深刻地感悟到小说里体现的人格魅力:丹柯带领大家走出黑暗的果敢与智慧,牧羊少年寻梦之旅的勇气和执着,朗德纳克侯爵在濒临绝境时的赏罚分明与指挥若定。(这是一道仿写题。答案要做到三集中:同一教材,同一体裁,同一话题;在写法上第一句总写特点,后几句紧扣课文内容举例印证)
2. 葛朗台:守财奴。因葛朗台费尽心机地占有金钱,到死都不忘抓金子。别里科夫:套中人。因别里科夫思想保守,顽固地维护旧制度,害怕一切变革。(本题虽是延伸理解题,但只要回顾课文或联系作品简介,还是很容易解答的。葛朗台出自《守财奴》,而别里科夫出自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它的另一个译名就是“套中人”。明确这些,只要将人物性格特点与课文情节联系起来即可。语言要尽量简洁)
3. 北风刮得正紧。漫天飞雪,被卷成一条条白色的鞭子,直鞭向白茫茫的大地,直鞭向那个白须白眉、手握节杖、颤巍巍临风而立的老人。在冰天雪地中,那个孤独的老人深情地望向那遥远的南方,他在想些什么?他手中那根节杖上的白毛已经脱落,剩下稀稀疏疏的几小撮儿,和他下巴上的胡须一起在北风中飘动。匍匐在他脚下的羊群,似乎读懂了他的思国之心,静静地,一动不动。(写作时要注意:画面描述与苏武精神世界的揭示要不露痕迹;尽量做到情感饱满,语言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