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提升范文
时间:2023-04-10 15: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领导力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个人领导力―阳光心态
阳光心态是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积极心态,在任何环境下始终保持平和、温暖、有力、向上,其心力如同一把适度张力的弓,大喜不过望,大悲不过度,具有足够的自我平衡力。要想到一个人就是一块砖,加入了一个组织,就是参与了一面墙的构建,上挤下压是正常的。而要真正具备和实践阳光心态,作为中层领导,首先要学会领导自己,这是能够成功领导他人和团队的先决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无疑是前提和基础。因为中层需要与上级建立富有成效的工作关系,也需要本部门的下属对自身的目标、需求、长处、弱点以及风格做出客观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了解下属对自己的依赖关系以及上级对自己的支持。有了良好的自我认识,管理中才能善意地推己及人,因人而宜。
阳光心态是中层领导生活和工作中的信仰。具备阳光心态,有利于“夹心饼”中层以感恩的姿态活跃于组织之中。虽然不顺时也许也会抱怨:生活中的老老少少,工作中上挤下压。但正是因为自己在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和自己领导下的团队的重要性,自己的生活才能得到保障,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事业才能得到发展。中层领导可以常这样自勉:经过多年的奋斗与努力,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和承认,自己已从基层上升到了这样的高度,已值得庆幸。这样想,抱怨就会少一些,感恩就会多一些,动力就会大一些。如此,中层便能客观认清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明晰自己的发展潜力并善加拓展,再辅之以诚信赢得员工和上级的信任,由此可以获得超过别人的成就,甚至能为事业提速,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团队领导力―情商和影响力
对组织来说,一个组织如同金字塔,压力是自上而下地传递。当中层抱怨高层对自己过于急躁时,用情商的原理就可以理解,上级正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自己也就会心平气和些。 情商是指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简单定义,情商就是管理情绪的能力。不论企业的中层还是高层,首先应该学会认识他人的情绪,站在利益相关人的角度考虑:换位、到位、不错位、不越位。
中层领导者应学会移情换位。位置是个硬币,中层虽然上挤下压,向往高层,但是高层也有高层的苦恼。当中层希望薪酬越高越好的时候,高层关心的是组织如何生存和发展,甚至是,员工能否按时发出工资。因此,中层领导如何发挥团队领导力,即把自己的情商和影响力贯彻、传达到员工中去,堪称一门精巧的艺术。这就意味着中层领导必须做好两件事。首先,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中层要发挥优秀的领导力,不但要主动地适应上级,更要主动地让上级接纳自己,在和谐的上下级关系中实现自己对本部门的领导和影响力。只有在上级的支持和接纳下,中层才能放手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中层首先要起到重要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在带领团队时,把自己的影响力融会其中,比如说尽快在团队成员中建立认同和信赖,多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多为团队成员创造机会,简化工作和程序,简化沟通方式,让每个团队成员都了解他的工作对整体工作的贡献……如此方能赢得团队成员的支持和尊重。其次,中层要统揽全局。中层要实现高效领导,就必须清楚自己工作方式的优势和劣势,了解员工的优点和不足,知悉自己部门的优势和劣势。中层如果情商高,能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的话,就肯定会对这些优劣势持续地进行分析并作出改进,从而赢得时间减轻负担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利用好权力,加上情商的魅力,通过优势导向来利导员工,就能在部门内形成更高效的工作流程并取得更好的团队业绩,实现卓越的团队领导力。
组织领导力―以组织的价值观为本
组织中的用人规则是以价值观为本。持有明确而崇高价值观的领导者向组织注入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种子要素孕育组织文化,在此文化中通过沟通信仰、传递愿景和从事所有组织实践,强化领导者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使下属认可并内化组织核心价值观以形成持久的行为动机,激励下属做出岗位要求以外的努力。
组织是价值观彼此认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每个人的自我价值都要在其中得到实现,所以组织是共赢的平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人自我价值实现是一个人的最高需求,可以推理出:个人价值观最大化是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在调动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在调动社会的资源。
持有同组织价值观相容价值观的员工,效率和满意度都高,持有同组织不相容的价值观是一个人慌乱、冲突、低效率的来源。如果一个小团体形成自己独特的与组织不一致的价值观,这个小团体也会处于疏离状态不能进入主流群体。由于一个人做事的最大动力是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在为组织做出贡献的同时,自己也在利用组织来实现自我价值。组织价值的实现是团队、员工价值实现的前提。作为中层,其组织领导力的核心就是在组织价值观的框架下沟通与协调部门及下属。中层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角色和自己对企业发展的非凡价值,将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激情,生活更有意义。作为领导者,中层自身应该具备清晰的组织价值观,通过向组织注入个人的活力,对其部门的团队成员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员工自觉意识到他们必须与领导共同分享价值观念及组织愿景。在此前提下才能够有共鸣与和谐,形成强烈的团队认同感,所有部门员工在此愿景下积极工作,气氛由此变得和谐,并且每个成员都充分感受到自己所在团队的巨大力量,他们也感受到组织对个人的支持,因而愿意将个人价值融入组织价值并为之奋斗。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来设定多种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工作内容、责任、认可和成就等,并对他们的能力表现出信心,从价值观的塑造入手去实现下属的自我激励,将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挂钩借以保护员工个人的利益,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并改善团队合作。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与谁同行。与组织的价值观一致,我们就会走在大路上,才会获得高层的信任,才能获得更多任务委派,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如果能力和价值观符合组织和高层的要求,自然就会晋升到高层的位置―这是在一个规范高效的组织中升迁的正当路径。
篇2
当前虽然有很多文章都是对领导力的研究,但这些文章多数都是对领导者个人领导能力进行的研究,而缺乏对相关要素的联系与关注。而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则必须要对领导力有正确的认识,但这在实际研究中却常常被忽略,故本文就企业领导力提升的要素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领导力与企业领导力的关系和含义
1.领导力和企业领导力的含义
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有学者对领导力一词进行了研究分析,虽然世界各国对于领导力都有自己的定义,但到现在也并没有完整且准确的定义。我国中科院的相关研究小组在《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中对于领导力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领导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存有利益关系,并且持续的过程中实现组织或者集体目标的能力[1]。在该研究小组看来,领导力不单单包含了领导者个人的能力,从某些方面来讲,它还包含了被领导者的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讲,领导者领导力的强弱与被领导者是否被吸引是一组具有反作用的力。企业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的领导力。企业领导力是企业领导团队在企业决策、组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它包含五方面的内容,即被领导者、领导者、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以及领导力评估体系。企业领导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则必须要加强企业领导力[2]。
2.领导力和企业领导力的关系
企业领导力与领导力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从二者的统一性方面来说,企业领导力可以看做是领导力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领导力拥有的特点,企业领导力也都具备。从二者对立方面来讲,企业领导力与领导力不同,企业领导力常常代表的是一个领导团队的整体领导力,企业领导力与领导力相比,领导力强调领导者个人的能力,而企业领导力更加注重的是整体效果。
二、企业领导力的提升要素
1.增强个人管理水平
领导者在企业的核心地位,是由其在企业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决定的。只要是正规的企业,不论哪个阶层都会有相应的领导团队带领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而工作人员通过执行领导者制定的目标或者方向,逐步实现企业目标,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3]。因此,企业领导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由此可见加强企业领导者的个人管理水平是多么的重要。为此,需要企业领导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与水平:第一,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领导者作为领头羊,一定要跟上时展的脚步,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计划,从而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第二,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企业领导者要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专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将其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使其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积极与其他企业领导者进行交流与合作。企业领导者经常会接触其他企业的领导者,在此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可以积极与其他领导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其他领导者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取长补短,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第四,完善企业领导者的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领导者竞争机制,可以有效激发领导者的工作潜能,从而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为企业实现创收。此外,建立完善的领导者竞争机制,还可以激励领导者自觉完善自己,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4]。并且对优秀的领导进行鼓励和晋升,对没有为企业做出贡献的领导者进行解聘,还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升被领导者的素质
企业只拥有良好的领导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被领导者的素质对于企业管理效果的好坏,以及管理的效率也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实现的。因此,在提升领导者管理能力的同时,提升被领导者的素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素质较高的被领导队伍首先需要在企业选拔员工时,对员工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进行严格的审查,经审查合格的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使其明确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为企业选择一批专业素质高,职业素养好的工作人员[5]。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人员的选拔时,需要杜绝“走后门”、“关系户”等现象的存在,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为企业选择一批优秀的人才,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基础准备条件;其次,对内部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在提高员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从而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最后,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良好的环境中,熏染、感染员工的情操,实现员工素质的提升。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6]。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打造,让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中发展、进步。
3.完善企业规章
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领导制定目标与计划的依据,是企业员工执行各项工作的标准,因此要想提升企业领导力,还需要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为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规章制度的完善:第一,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企业管理的先进管理方法与手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企业领导者可以根据企业当前发展的状况,找到企业规章制度中落后的、不符合企业发展的条例,将其进行剔除,然后制定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的规章条例。例如,员工的考核制度、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等,企业领导者需要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的规模,以及发展的态势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在满足企业发展的同时,符合时展的趋势;第二,加强规章制度落实的力度。有些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是较为完善的,但由于缺乏落实的力度,导致这些规章制度成了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功效[7]。为此,企业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为企业员工做出好榜样,从而引导企业员工加强对规章制度的重视程度,自觉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此外,企业还需要通过积极宣传、开大会等方式,让员工明确遵循规章制度的好处,从而促使其真心接受企业规则,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维护。
4.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可以让领导明确如何对自身的领导力进行提升。而领导的领导力提升的效果则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进行检验。通过对企业领导的领导力进行评估,可以明确企业领导的知识水平、沟通交往能力以及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等,对于企业领导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较为常用的领导力评估方法有:观察法、自我评估法、360°评估法、关键事件法、面谈法和评估中心法。而对于一些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也会建立自己的领导评估方法[8]。例如,通力电气自己建立的领导力效力评估法。这些评估方法能够对领导者的能力、业绩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实现企业领导领导力的提升。此外,企业领导者还可以将领导评估体系与奖励机制相结合,让企业领导者明确自己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发展的不足,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实现自身领导力的提升。而奖励机制的融入,则可以对领导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而使领导的领导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5.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发展的大环境相同,但有的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占据优势地位,而一些企业却举步维艰,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不仅仅是企业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文化的不同。企业领导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提升自身的领导力,这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措施,而与之对应的相对较为柔和的管理手段就是企业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实力。企业文化更加关注的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方面,利用对员工的精神方面的影响,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9]。因此,企业领导者在重视企业规章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实现企业领导与员工一起为企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场景。为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企业文化:第一,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企业领导者需要大力打造企业文化,让企业员工知晓企业发展的现状,明确企业发展的理念,进而让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有全面且清晰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获得企业员工的认可,实现企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相结合,进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员工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企业不论何时都要重视员工的作用,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企业领导者在打造企业文化时,要尽可能的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员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样不仅容易将其落实到基层,还便于获得员工的接纳。
篇3
1.学习力。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科技信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教育的快速发展,校长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内在动力,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校长。其次,要做学习型校长。校长的知识结构的厚度决定了领导水平的高度,校长知识结构的宽度决定了领导视野的广度。校长的心理态度理性与否、文化品格超凡与否、精神境界高尚与否与知识的积累和底蕴密切相关。其三,要努力建立学习型学校。建立学习型学校既是培养终身学习观念、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保障,也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学习型学校,才能使学校不断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其四,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校长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决策力。首先,要拓宽决策视野。校长要有开阔的视野、全新的视角,才能做出有远见的决策。其次,要学习科学决策、严密决策的程序。一要判明问题。发现问题是决策的逻辑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决策。二要明确目标。决策目标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基础,是校长决策行为程序的关键。三要拟订方案。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就更完善。四要权衡决策。校长对拟订方案进行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决策目标的理解、对形势的判断、对利弊的权衡。校长在选择备选方案时,要依靠经验、直觉、别人的建议,对每一个备选方案所希望的结果和不希望的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比较,最后做出决策。五要有效执行。校长既要有做出决策的能力,也要有化决策为有效执行的能力。六要追踪反馈。追踪是决策方案付诸实施后,对各方面情况的严密监视和管理,随时掌握执行趋势是否跟目标相一致,及时察觉和识别出现的问题,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调整、早补救。
3.沟通力。首先,要做到用心沟通。沟通是心与心交融互动的过程,是情感、思想的交流碰撞。用心沟通就要做到诚心、知心和虚心。其次,要注意沟通方式。管理学中的著名的“蜂舞”法则告诉我们,要想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体现了校长的沟通能力和沟通艺术。再次,把握沟通时机。要做到该及时则及时,该缓则缓,该铺垫则铺垫。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校长领导力和影响力的推动剂,也是校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催化剂。
4.创新力。首先,理念要创新。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就要有成熟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校长教育思想和教育追求的集中反映,是来源于办学实践而又作用于办学实践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无形而能动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的精神内核,是学校的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其次,机制要创新。在校长的创新力中,机制创新是最关键的,因为其他任何创新都是以机制创新为基础的,只有在学校中建立一种有效机制,才能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创新的高手。再次,文化要创新。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不断发展,不断走向成功,固然有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但有一点肯定会相同,那就是都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篇4
一、合理授权是管理者的“分身术”
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重要领导者和创造者之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风范为后世所敬仰,是近乎于神的智者。但他生性谨慎,日理万机,事事躬亲,“罚二十以上亲览”,最终蜀汉人才断档,“蜀营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纵使天纵英才却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致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不善于授权的失败,他不善于授权的主要表现在凡事亲力亲为,事必躬亲,抓大也不放小,过于高估自己的一己之力,对下属能力不信任不放心,同时不注重对下属能力的培养,致使自己积劳成疾,劳累致死。
成功的领导者善于最大限度调动个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当今社会更注重集体和团队的力量,依赖领导者个人是极其危险的,也是很难成功,纵使乔布斯这样的旷世英才背后也有强大的团队支撑。
领导者的精力应该集中在抓主要矛盾或问题的主要方面,只有合理的授权,才能让领导者“分身有术”,才有时间和精力处理关乎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领导力。
不愿授权或不会授权的管理者,最终会陷入日益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难以自拔,成为“事务主义者”,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合理授权是调度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因素
很多管理者习惯“大权在握、命令为主”,忽略员工的感受,在这种体制下,员工往往被动的等待领导的指示办事,久而久之,形成依赖,造成各项决策和执行力的缓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会大大降低,很难形成主人翁的意识。
合理的授权是领导者对员工的信任,信任是黄金。缺乏信任,把员工当做机器或者是简单的执行工具的领导者最后都会自食其果。很多时候,信任是最好的激励手段,而非物质激励,“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三、合理授权的关键在于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篇5
【关键词】领导力 制度建设 情感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组织领导力的提升,可以帮助组织优化工作方式,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也能帮助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历经多年发展,虽然我国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共部门的组织领导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说来,当前的组织领导力仍然难以满足组织发展需求。这不仅表现在组织基本制度建设的迟滞,也表现为人性化管理,即情感管理推进的缓慢。通过制度建设与情感管理的推进,能够帮助组织有效提升领导力,最终改善组织绩效。
制度建设是组织领导力的基础
“无规矩不成方圆”,组织建设亦是如此。要把制度建设作为组织领导力建立的基础工作。通过组织制度的不断完善,继而帮助组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程序规则,引导组织成员规范地行动,而这一过程正是建立组织领导力的起始工作。
首先,要不遗余力地完善组织的基本制度。当前,部分组织的基本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基本制度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严重影响了组织领导力的建立和提升,因此,应尽快完善组织的基本制度。目前组织基本制度不完善的明显表现是组织内部的程序性权威较为缺失,组织领导的个人主义色彩依旧比较严重。这种现象不仅无法激活组织活力,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不能帮助组织树立良好形象。通过组织基本制度的完善,不仅帮助组织进一步细化明确各种管理制度和规则,帮助组织成员理解、遵守制度,继而有效提升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有利于改善组织的管理风格,让组织成员更加重视各种规章制度,进而打破传统人治思维造成的困局,最终让管理多一些,制度少一些。总之,基本制度应该成为组织领导处理事务的管理基础。
其次,我们要借助组织领导者的法治思维提高组织规范化程度。建立基本制度奠定组织领导力的同时,也应努力提高组织的规范化程度。在此过程中,组织领导者要发挥重要作用,要通过组织领导法治思维的增强,来帮助提高组织规范化程度。在传统的人治思维管理下,组织的规范化程度较低。在此背景下,组织的管理水平较低,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借助法治思维提高组织的规范化程度和领导力。
情感管理有助于强化领导力
组织制度的建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刚性管理。但作为“社会人”的组织成员,也有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和情绪表达。在此过程中,组织建设也要积极推进柔性管理,即采用情感管理的方式。组织推进情感管理,能够有效改善组织成员间的关系,改善组织的工作氛围,帮助提升组织绩效。情感管理的推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继而努力提高个人的工作绩效。
推进情感管理是组织发展的需求。为了满足组织成员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和价值需求,组织都应该尽快推进情感管理,这已经成为组织改善领导方式和提升领导力的重要选择。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情感管理和人治思维的管理进行明确区分。组织领导给予组织成员更多的是情感关怀和价值肯定,继而激励组织成员努力工作。以恩赐维护组织成员关系的方式早已不可行,相反应被严厉禁止。
推进情感管理不仅能够满足组织成员的多元需求,也有助于改善组织氛围。组织氛围的良好与否,关系到组织成员能否齐心协力地工作,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持续改善组织氛围,也应该成为组织领导力的重要内容。其中核心成员往往处于组织管理的重要节点,承接着领导意图的下达和组织成员诉求的正常上传,直接关系到领导对组织的正常了解和成员对领导的信任与否,对组织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组织领导不仅要善于识别组织中的核心成员,也要有意识地发挥这一群体在改善组织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发挥组织核心成员的作用时,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确保领导意图和成员诉求的真实传达、及时反馈,以便实现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员的信息对称,进而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这能够在帮助组织成员改善绩效的同时,为组织领导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以制度建设和情感管理提升组织领导力
制度建设和情感管理能够有效融合,帮助提升组织领导力,继而服务于组织领导工作的开展。组织要以制度建设帮助其正常运行,通过组织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的完善,提升组织领导力。通过组织制度建设,能够不断促进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继而帮助组织成长发展和组织领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要尽快推进情感管理,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建设,提高组织士气,改善组织的工作氛围与环境,为组织领导力提升和组织绩效改善创造便利的条件。
我们要用制度建设帮助组织正常运行。良好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不仅是组织成员工作的底线约束,也是组织运行的必然需求。因此,组织必须持续有效地推进组织的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法治思维的树立能够服务于组织的制度建设。要努力增强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员的法治思维,继而帮助完善组织制度,最终有助于组织运行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持续推进组织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着眼于组织的愿景使命和具体工作,选择出实现组织目标需要哪些制度保证,把这些制度作为组织的基本制度进行不断建设和优化。组织领导要持续增强法治思维,并运用法治方式处理组织事务。用各种法治思维和方式帮助推进组织建章立制,完善组织的各种行为准则,为组织程序性权威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创造条件。组织领导也要带头遵守组织制度,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成员对组织各种制度的遵从。要积极培育组织成员的法治意识,提升组织成员对规章制度的认可度。就现实工作来看,组织成员不仅要打破对领导个人的绝对服从,而且要把组织制度当作个人行动的有效指南。事实上,组织成员对组织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既能加速组织法治化建设进程,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组织氛围。
我们要借助情感管理提高组织领导力。在完善组织制度的同时,也应该尽快推进组织的情感管理。著名的霍桑实验告诉我们,组织中还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而这种非正式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T间的关系,且这种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也有重要意义。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并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组织发展时也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建设。而在维护人际关系方面上,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情感管理。通过有效的情感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维护组织的人际关系,组织领导也能够收集到一些非正式组织的诉求,以便消除组织成员的不满,维护组织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前,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是,90后新生代员工逐渐成为了组织的核心主体,如何基于这一群体的特质,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情感管理,已经成为许多管理者和领导者面临的现实难题。总之,组织领导力的提升需要从制度建设和人性化管理入手。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建设与完善,为提升组织领导力提供“硬环境”;同时依赖情感管理,不断强化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归属感,继而为提升组织领导力提供良好的柔性氛围。
(作者为广东嘉应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课题“新媒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研究”(项目编号:316D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6
教学领导力是指明教学方向的能力
教学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它取决于校长的教育理念如何,因为教育理念反映了学校教学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目的。学校按照“知类通达,以修人成”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关注每个学生适合而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向,努力创办“适合孩子的发展,适宜环境的变化,适应时代的变迁”的特色教育。
确立理念指明教学方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学校只有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操作性,才能从目标着手,否则只能留下美丽的希望或只是一些陈词滥调而已。”明确学校教学走向和目标,既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还要明确具体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校长要立足校情和学情,充分地了解学校教学现状、清楚其优势和不足、识别学校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学校教学发展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和目标实现的优先次序。与此同时,校长还要通过民主程序和广泛宣传,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向转化成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激励各种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教学领导力是建构教学模式的能力
实施新课程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校长引领、指导教学团队,在深入地理解学校教学管理哲学、价值取向和质量追求的基础上,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特质和环节要求,构建教学新模式,保证学校教学沿着正确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方向的轨道健康推进。
建构运行教学模式,应注重教学思路的开阔性、内容的建构性、方法的新颖性、过程的生动性和思维的互动性。校长应引导教师:超越教材,注意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超越应试,注意思想方法和操作方法的启迪;超越学科,注意打破学科的人为界限;超越当前,注意渗透学科的历史与前景;超越地域,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校长要注重引导教师,以精当的线索、简约的方式、别致的情境,把似乎零散的教学内容形成有机的框架,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说:“成功的教育必须在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必须设法使知识像刚从海里抓上来的鲜鱼,带着它把即时的新鲜呈现给学生。”成功的教学永远离不开智慧与情感。教师的激情可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教师的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幽默风趣和言近旨远,将开辟出广阔的思维流与情绪流,从而赢得课堂。
教学领导力是营造教学环境的能力
优良的教学环境有益于调动教师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建设完善的教学硬环境是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校园建筑颜色、教学设施设备、教室内外布置、装饰等,都会对师生精神面貌、教学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从优化教学环境入手,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基础上,精心营建“软环境”,让自然与人文环境透射学校文化的特有底蕴,让墙壁会说话、花草会赋诗、设施能启智,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注重适时地调整教师发展的管理方式和策略,营造教师相互学习、思维碰撞、取长补短的合作氛围,制定实施促进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相互借鉴、有效激发、良性竞争的制度,运行激励教师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奉献、脱颖而出的机制,培养教师团队归属感与荣誉感,以服务于教学。
教学领导力是追求教学绩效的能力
学校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表现是校长决策力、学校执行力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
教师工作积极性是影响学校教学的关键因素。当前,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师工作压力感增强、职业倦怠突出、职业承诺下降的现象,并成为制约学校教学变革的消极因素。校长应通过民主程序,基于教学目标和岗位分析,构建教师发展性考核制度,切实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与活力,使其有时间和热情,带着责任意识投入教学变革,这也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后,如何公平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表现,如何使绩效考核、教师薪酬制度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教师发展,如何提高教师工作绩效,更是考验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一个难题。应对这些难题,办出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教育,校长必须着力提升教学领导力,为学校教育教学多出力、多引领、多想办法,以促进学校教学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41-01
校长价值领导力,指校长在学校精神文化方面的规范、引导和整合能力。它体现在调节和规范学校各组织成员的个体价值观念,使之形成学校凝聚力,对于解决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校当前目标和发展远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提升价值领导力是当代校长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中学校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升价值领导力。
一、坚持学习,保持思想上的不断进步,让自己具备发现价值和鉴别价值的能力
校长要在学校实行价值领导,自己首先要能够发现价值和识别价值。假如校长自己都不能发现和鉴别价值,那么校长的价值领导就无从谈起。发现价值和鉴别价值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涵养而成。发现价值和鉴别价值的能力从学习中来,即从读、思、研、写中来。读是积累,思是加工,研是发现和提升,写是总结。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校长要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坚持学习,充实大脑,从传统文化、价值哲学和教育哲学领域寻找和发现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新知识、新思想。眼界开阔了才能提升境界,境界提升了才能领会和发现价值,并进一步鉴别价值。通过学习,校长可以发现和培养自身的价值领导意识,选择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通过学习,校长可以树立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规划学校的发展远景,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理性分析,做到民主决策与科学管理,让自己具备整合价值的能力
理性和民主是校长价值领导应遵循的原则。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在所难免。对此,校长不能简单地以个人的权威或行政权力来解决问题,而应聆听各方面的声音,深入了解教师的诉求,准确把握隐藏在诉求背后的深层价值观。对于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应进行冷静思考和理性分析,充分尊重不同价值观的存在,肯定不同的价值观有益于学校发展的方面,吸取各种价值观的积极部分,提炼并整合出学校共同的价值理念。须指出的是,当今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校长要在发掘本校潜力、发挥本校优势的基础上,从更高层面追问教育的本质,追求契合时展的教育价值。为此,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平等、开放的价值讨论空间,通过不同的途径加强与教师的有效沟通,集合教师的智慧,培育学校新的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此种方式可使教师自觉关注学校倡导的新教育价值目标,形成价值共识。
三、努力锻造属于学校自己的文化,培育出个性化的优良校风,让自己具备转化价值的能力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也是校长价值领导力的集中体现。一所学校要发展,应该具备高品位、历久弥新的文化浸染,只有营造出这种文化浸染的氛围,校长的价值领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故校长必须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传统,深刻把握其精髓和要义,并结合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使命以及学校当前的文化特征,锻造能够体现和适应本校发展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将这种文化转化为师生认同的价值追求,使全校上下自觉践行,逐步积累形成个性化的校风。个性化的校风既能避免“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局面,又能彰显校长价值领导力的与众不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而优良的校风则是学校发展的催化剂,它能为广大师生铸就努力拼搏的钢铁意志和积极上进的奋发精神,是校长价值领导力水平的直接呈现。
四、精心做好学校规划,让自己具备引领价值的能力
校长价值领导力还包括校长对学校的远景规划能力。远景规划能力指的是校长对学校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思路,并有符合教育规律和要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愿景以及实现愿景所采取的行动策略。首先,要对学校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实现对学校办学价值的有效引领。可以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利用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积极规划学校发展的目标,保持学校价值领导的前瞻性与连续性。其次,还要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规划,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作为校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教师,关心他们的专业成长和生存状态;要善于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让广大教师有创新教学、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让专业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在对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校长还要对学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规划,引领学生成长。应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旨归,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人性化地开设课程和开展活动,引领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篇8
关键词:新教师;教学领导能力;策略
教师教学领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人岗位能力和非权力性能力(情感、知识、素养)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综合而系统的影响力,是他们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预期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新教师来说,只有提升教学领导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一、加强对新教师的系统培训
新教师培训通常以学校为单位,培训内容以教学方针与学校需求为核心,目的是提升新教师的教学领导能力、教育水平和业务素质。新教师一般刚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具有不少优点,包括朝气蓬勃、对工作充满期待和激情、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系统全面、容易接受新事物,以及和学生之间的年龄相差不大,容易和学生沟通与交流等。但由于其缺乏教学基本技能与实践经验,所以很难得到学生的肯定与认可。所以,学校可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新教师的基本技能。首先,学校应对新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教育,使其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其次,学校可开展名师讲课活动,让骨干班主任和教师对新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常规培训,从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规划教学计划、板书设计、语言表达和作业布置批改,以及班级常规管理、处理违纪学生、建立班委和学生编组等着手,逐个项目举例说明,使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教学。最后,学校应增加资金投入,为新教师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与理论学习书籍,帮助他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二、大力倡导新教师集体备课
由于新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经验,在备课环节往往是摸索进行,学校培养与提升他们的教学领导能力,可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其教学设计水平。学校要想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需重点强化和建设学科教研小组,认真对待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集体备课环节要求新教师轮流主持。可先针对某一单元、章节或课题提供个人教学设计,借此开展研究和讨论,从而形成一个集体教案,再由其他教师进行改进、加工和完善,进而形成个人教案。同时,学校可利用QQ群、微信群、博客等现代化网络技术,开展教研活动构建平台;新教师们可及时将教学方案设计、教学随想和视频案例等到网络平台上,让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发现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实现发挥优势、纠正不足的目的,以此达到教学方案共享和优化的效果。另外,学校可充分发挥新教师思想先进、专业理论知识牢固、思维灵活的特点,积极倡导他们在集体备课中要敢于创新,不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禁锢与束缚,设计出一些新颖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是新教师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最终通过集体备课模式,提升整体新教师的教学领导能力。
三、建立完善导师学习伙伴制
为让新教师快速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真正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领导和管理能力,学校可建立与完成导师学习伙伴机制,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领导与管理能力。为此,学校可挑选本校的学科领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导师,他们应拥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思想觉悟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专业本领过硬,在学生管理、教学领导、科研活动等方面,均能够为新教师提供帮助,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使导师和新教师成为学习与教学上的伙伴。同时,导师应全面关注新教师在教学领导能力方面的成长和提升,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定期听被指导新教师的课,帮助他们备课和讲课,使其不断改进与优化教学方法,逐渐掌握教学技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教学领导能力和教学水平。另外,新教师应保持虚心学习的积极心态,定期听导师的课,每周最少两次以上,对重点章节、单元的课程内容需随堂听课,并认真记录听课笔记,在听课之后与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法技巧进行对照、反思和总结,及时改进和优化。新教师应严格遵守教学常规,根据导师的指导认真设计教案,辅导学习,批改作业,消除随意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学校应高度重视新教师教学领导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他们入职之后,积极组织新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活动,并从集体备课、导师辅助等多个方面着手,真正提升他们的教学领导能力,促使新教师快速适应新工作、新岗位。
参考文献:
[1]吴晓英,全.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5):71-75.
篇9
一、明确培训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随着银行经营范围的扩大、经营种类的增多和经营产品的不断丰富,随着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务手段技能的升级改善和社会公众对银行越来越高的期望,都对银行基层支行行长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基层支行行长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能力,才能增强基层支行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生存与发展。银行基层支行行长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代名言,具有忧患意识,正确认识自身业务知识匮乏、业务技能不足、营销手段落后等的不足,已制约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深功夫、化大力气,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做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先进银行学习,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进步,不断更新知识、增长才智,使业务知识充足、业务技能增强、营销手段先进,具有发展经营业务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形势需要,促进经营业务发展,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二、培训学习的收获
1、打造绩效营销团队,增强团队战斗力。通过培训,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团队作用的理解,团队是由支行全体员工组成的,具备相辅相成的技术或技能,有共同的目标,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作出各自的努力。打造绩效营销团队,银行基层支行行长要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情操,使员工忠诚于支行,热爱自己的岗位,尽心尽职工作;要组织员工学习业务知识,增强员工的业务技能,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形势需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要组织员工学习银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制度至上、执行完美”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制度执行力,高效完美地完成工作任务。总之,打造绩效营销团队的目的是增强团队战斗力,促进经营业务发展,创造更好经济效益。
2、加强网点运营与管理,促进网点业务发展。网点是支行发展业务的根基,只有把网点运营与管理好,才有好的经营效益。在加强网点运营与管理中,作为支行行长除了抓好网点的全方位工作外,要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巩固、挖掘支行现有机构和企业客户、个人高端客户的综合贡献度;二是加快培育优质对公、对私和小企业客户,不断丰富支行优质客户群体;三是发挥网点转型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最大程度地引导大众客户使用自助、电子银行等服务渠道,降低大众客户服务成本,提高大众客户利润贡献度。
3、加强自身建设,争当优秀银行基层支行行长。火车跑得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服务优良、业绩显著的支行,必定有一位优秀的行长。争当一名优秀的银行基层支行行长,一要定好角色位:支行行长首先是一名银行员工,而且是一名优秀的员工,做到说话得体、做事沉稳、态度认真、懂得合作。二要当好职业经理人,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管理经验丰富,能够遵守职业操守。三要做好服务工作,服务上级行,服务支行员工,服务客户,当好员工的表率,讲责任、讲奉献,形象好,声誉高。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争做学习型行长。我要努力学习,做到学习有目的、有方向,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增强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行长,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
2、勤政勤业,致力业务发展。我要把工作精力着重放到市场营销上,坚持以专业的人才团队为支撑,以创新的经营管理为动力,以领先的科技、优质的服务为引领,以缜密的风险管理为保障,全面提升支行的市场竞争力,确保支行业务发展,效益良好,成为优秀支行。
篇10
一、学科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我们追求的教育质量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整体,除了狭义的考试水平外,还应该包含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学生生命成长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文化建设和组织变革水平等方面。因此必须改变仅从狭义的教育质量来衡量一个学科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的专业水平,而应该是从宏观的教育质量即学科建设的角度来审视和考量。从而建设一支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进而使学校获得经久不衰、富于创新的持久发展力。
(一)以教学反思为策略,提升教师专业品质
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着眼,学校提出“教学反思”策略,引导教师全面审视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坚持学习、思考、实践之后的反复论证与提升。以教师教学“个案分析”和撰写“教育随笔”为切入口,引导教师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与研讨。教学“个案”是一个牵涉教学设计、实施、反思、修正等几个环节的个性案例。一切课程只有走进课堂,只有在实施中,才能成为真正的课程,否则只是一种理想。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即师生智慧的火花,是一闪而过的,及时总结记录便是“随笔”的功能。“个案”与“随笔”的实践实际上强调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教师不断向自我思想挑战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寻找一种最为适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准和专业精神。以备课组的有效备课活动为基本形式,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反思,进而构建学校反思型教学体系。
以“春晖论坛”为平台,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校本高学历培训、外出挂职锻炼等“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开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展“读书时尚”活动,让教师汲取知识营养,充实精神内涵。
(二)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校本教研的本质是引导教师进行集体互助的行为跟进,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通过开展以团体学习来实现共同教育愿景的主题教研活动和将团体学习统一到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备课活动两个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科水平,培育了学科特色,增强了学科教学能力,优化了学科组文化建设。
课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载体,学校着力于把课程建设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结合,致力于研发适应时代需要,符合学校特点、学生个性和社会特征的校本课程,建立申报、编制、实施、审议和评估的校本课程规范。《春晖读本》、《春晖家园・植物篇》、《春晖家园・文献篇》、《音乐与人生》、《生活与地理》、《生物与生活》、《人生导航》、《湖畔诗话》等,和“大文科教育”使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并结合学生社团活动进入课堂,为每个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实践知识的机会,为其个性化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促进了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
教育评价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学科建设的进行,保证学科建设向预定目标前进。从质与量上整合评价学科团队建设,量化考核包括常规管理工作、学科质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等四部分,质的评价则从学科特色建设入手,根据年初规划、过程推进和年终总结,由专家组进行评估,确保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升学科的持久发展力。
教师个人评价把常态考核与教师多元发展有机结合,以发展性评价凸显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融合。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坚持优质多劳、多劳多得和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上,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确立“德才兼备,重在实绩”的评价标准,体现尚德崇绩的正确导向,助推青年教师成长,鼓励中老年教师突破发展瓶颈,培育教育个性。
二、课堂重建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使每一位教师成功。“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而且是师生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营地,而且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书院,而且是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学行为的模式化的车间,而是学与教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
(一)课堂重建――教师的自觉变革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但对于启发学生心智和培养创造力,体现出明显的不足。影响课堂教学优化的主要因素是两个:教师的自觉变革和评价(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同行等)。教师的自变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与教师的专业精神相关联,这是教师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香港大学徐碧美教授通过对教师工作、生活的人种志案例研究,提出了专家教师与非专家教师差异的动态特征:
1.组织结构良好的基础知识以及思考和反思的知识技能特征。
2.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的知识发展特征。
3.不断探索和实验,始终行走在能力权限的边缘上和不断质疑没有问题的行为特征。
(二)课堂优化――专业的教学讨论
从专业的视角讨论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是促进教学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重建课堂。因为教学是艺术化、个性化的东西,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必须克服教学分析中的简单、客套、俗气,明确听评课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明确听评课的主体是教师,明确听评课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从某种程度来说,听评课的成效如何是学校专业精神的集中表现。要把备课组作为听评课的合作体来建设。从计划入手,共同策划(主体意愿),分解任务,最终实现互惠与共享。可以改变目前评课中的一些条条框框,提出一些听评的重点,如师生关系、学生注意力、注意时间长度、多媒体教学与板书、课堂提问、讲授、教学程序、学生活动、目标达成、结构性陈述、课堂生成与教学机智等。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把教师分成平庸、较好、优秀、伟大四个等级。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课堂教学的重建、教学的优化取决前面所述的两个因素:教师的自我变革和评价。这实际上是动机和激励的关系问题。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不是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而是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人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事实上,上述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慎用外激或将外在激励转化为内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
三、组织变革保障教育效能提升
学校组织变革是学校管理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学校机制正常运作、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它又是建筑在一定的学校文化之上并反过来促进组织文化的变革。所谓学校组织变革,是指学校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对自身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修正和革新的过程,其目的是增强学校组织的活力和效率,并使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组织变革的基础是组织机构变革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学校完全受动于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办学的自主性严重缺失。科层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也逐渐难以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些学校开始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强调成员之间的协作,重视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学校逐步建立起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以及教育自身的特质规定,学校组织机构日趋增多,分工也越来越具体,从线上看,有传统的德育、教学、后勤之分,从面上看,有年级、教学部、信息中心等,有的因事业发展还设有国际部、装备部、服务公司等,可谓部门林立,纵横交叉,校长的很多精力牵制于部门工作的协调。尽管人事很多,但仍然缺乏必要的检查、监督。同时,由于机构繁多,整个管理组织貌似严密,工作很细,但实际上反应迟笨,像一个反应迟钝的老人。而且存在德育与教学分离、教学与管理分割、教育与服务脱节等问题。管理学家西蒙认为“有效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机构”,因此实施组织机构变革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首要条件。
从目前中学的教育实际看,组织机构变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理顺条块关系,线上应强化其计划、指导、协调、检查、评估的功能,面上应突出教育、管理职能,使之职能明确,彼此协调;二是精简部门,通常政教、教务、教科等部门的很多职能相互交叉重叠、不可分割,以合并为一个部门为宜,后勤部门可以实施社会化管理,以公司形式管理;三是人财物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二)组织变革的方向是提高课程领导力
我们认为,学校组织变革的关键是提高组织执行力。现在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大同小异,但办学质量、办学效果差异很大,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组织的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善,从而导致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降低,影响教育的绩效。如团队力量发挥不佳,办学理念成为空洞的口号,缺乏统一的价值观等。执行力不佳或因制度不严谨、不合理,乃至朝令夕政,或因管理不深入、不坚持,乃至教条、死板地执行,或因缺乏有效的方法,缺少必要的检查、监督、评估,或因没有凝聚力,没有培育好学校文化。因此,要提高学校组织的效能,必须提高执行力,从提升理念着眼,关注管理细节,细化过程,追求完美入手,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岗位职责。
学校组织变革是以一定的学校文化为基础的,学校文化是全校师生共有的价值观,最终要融入思想与行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过程,它的主力文化应该是学生品质的提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必须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这一主力文化的影响力就是要让全校师生形成共同意识与共同责任。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学校课程领导逐渐成为课程发展和学校组织变革的“同心轴”,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败。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总称。课程领导的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学校应当积极实施课程领导,从“管理”到“领导”,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其中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领导无疑对学校组织机构的愿景、功能以及文化都提出了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变革组织机构应从课程领导的内涵出发,既符合扁平式管理的要求,又充分体现对学校课程的领导,符合教育规律,追求教育的本源价值,使学校的课程改革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引领学校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管理、实施,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引领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一)弘扬“与时俱进”的学校精神
精神文化处于学校文化的最高层面,是学校文化的根本。百年春晖,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积淀,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多种形式的主题研讨,共同明晰传至今日的百年校训“与时俱进”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拼搏、求是、求真、合作”的基本内涵,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断进取,从优秀走向卓越。对这一精神内涵的解读、体验和实践,演绎为当代春晖的一系列办学方略和办学理念,逐渐成为全体春晖人的共同准则与价值追求,在“向心力”培训中教师们体验“合作”的力量,在课堂实践中体会“求是、求真”的含义,在日常教育中感受教育的真谛和“拼搏”的价值,从而领悟“人人都是春晖品牌的创立者,个个都是春晖形象的代表者”的使命力量,领悟“以人为本”、“读书、做人”的深刻意义,领悟“读书即生活,教育即创造”的生命所在。
环境、活动、制度、管理是学校精神的外显,是教育文化的张力所在。建设山水相依、景人相融的学校文化,不仅使学校环境呈现生态、自然的迷人景象,更让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的空间中感染幽雅、典学的人文气息。浸润、自觉、多元是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关键词,在不经意间有意、在有意中“无痕”,是组织多种活动的最高境界,校歌吟唱、晨会宣誓、节日活动、社团课程、军事训练、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渐渐沉淀为一种优秀的品质。确定以学校发展、师生成长为出发点的制度,实施以引导、推动为特征的管理,制度制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多样性,使学校制度评价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对师生的无情评判,而在于自觉目标和评价基础上的自我促进,从自我成功走向全面发展的自我。同样,突显管理的引领和带动,重在反思与修正、实践与成长,使学校管理从刚性走向人文,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构建“文化德育”的教育架构
学校在充分挖掘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全新的育人理念――“文化德育”。它是在整合学校文化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以传承与创新文化为主线,以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内涵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德育功能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德育架构。学校的课题《文化德育的校本实践与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文化德育并非德育文化,但作为德育文化的新内容,丰富并将实践着德育文化的新内涵。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内涵。从教育理念上看,文化德育十分明确地表示,德育就是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的过程,强调通过创建先进的学校文化来实施对学生全方位的德育,强调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文化,一切活动都是课程;从教育策略上看,文化德育即要在学生与学校文化经常性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品质的主动建构,有效整合物质和精神、传统和现代、静态和动态、本土和外来的各种文化,使学校德育植根于人文沃土,并强调通过学校文化主体的共同努力,让学校文化的功能达到最优化,让学生品质的建构达到最佳化;从德育架构来看,文化德育十分强调学校德育必须以课程化为基本途径,将学校的一切文化资源、一切活动纳入课程范畴,让学生在春晖特有的人文环境中滋养心灵、在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熏陶品行、在闲情逸致的校本阅读过程中铸就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