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范文
时间:2023-03-28 20:5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政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政治教学兴趣点教学情境一、挖掘兴趣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以看出,对所有的学习来说,兴趣都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激发出来,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兴趣。对于高一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使命感和责任心,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对于教学中的各种障碍也应该努力排除,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并且对培养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进行积极探索。高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就是拥有比较强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而很多能够触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就隐藏在高一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容当中。
第一,巧设疑问,引发争辩。很多辩证法就存在于经济常识中的很多知识当中。针对这个特点,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兴趣,我们就可以巧妙的设置一些疑问,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辩论。比如,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问题进行学习时,就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如“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随着企业利润的提高而提高?”以及“是不是企业越来越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国民经济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辩论,常常都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二,本地经济建设成就。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美好情感就是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引入本地的经济建设成就,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家乡和关心家乡,发自内心的充满为家乡做贡献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很大帮助。比如,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破产和兼并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列举一些本地企业的实际案例,这样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学生通过讨论还可以提出一些新颖的设想,帮助企业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效果大大出乎老师的预料。
二、教学方法灵活
在教学中想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就是一个有效方法。比如,在对高一教材中的“征税和纳税”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对这部分教材知识浏览一遍就需要20分钟。而且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其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似乎是有了一些了解和掌握,但是想要说的很全面又很困难,这就表示学生并没有明确的把握整个知识的认识体系。这时,为了帮助学生阅读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下这些问题:第一,税收的意义?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特征与特征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在我国的税种当中比较主要的是哪些?影响比较大的有几种?通过这些问题就考察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运用。通过这样的实践证明,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对本节知识的重点也能很好的抓住。通过这样的问题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抓住要点,排除干扰,还有效节省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经济知识是参与经济生活的基础和依据,但是,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说,死板的书本知识帮助并不大。只有在不同的经济角度进行审视和选择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生活当中。比如,定期存款的利率高,并且存起越长回报越大,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会存定期、存长期呢?有人在商品滞销时停产转产减少了损失,而有人却在这时对商品进行优化扩大生产结果获得了非常大的收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大棚蔬菜兴起的时期,有人种大棚菜发了财,有人却亏了本,这又是为什么呢?人们在选择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机会成本。在做选择时需要知识、需要智慧更需要能力,而这些不可能在书本上找到,书本上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来帮助你解决问题。学生只有通过更多的实践锻炼才能更好的参与经济生活,提高选择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辨析、选择,从而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更好地培养和锻炼。
四、创设轻松、活泼、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
篇2
关键词:高一;政治课;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
按照高考分值的比例在教学中搞教学歧视,政治课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未进入学习之前,部分学生已将其视为“次科”,形成很多误区,忽略了这门课程设置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生活真、善、美。如何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掌握这门课程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在第一堂政治课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
一、 利用学科特点感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感悟生活,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是培养“人”的教学,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就高中政治而言,本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和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选修模块,内容丰富精彩,不能把政治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看下面的例子,看看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有位母亲把一个橙子给了邻居的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便讨论起来如何分这个橙子。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而另一个孩子选橙子。结果,这两个孩子按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从经济学思考:一个孩子扔掉果皮,一个孩子扔掉果肉,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他俩有过沟通和交换,就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双方各自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获得“双赢”的结果。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谈判和贸易是多么重要。
2、思考人生,一分为二看待学习生活中遇见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是看如何引导。学习中往往有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动力。人们谈到“考试指挥棒”就色变,除了批判好像就是厌恶。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科高考和理科会考,引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慢慢从只见“知识点”和“考点”到见到富有“生命”教育资源的思想政治课程。这时候我们再举个小小例子让同学懂得思维开阔性,多角度看问题。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剩下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2分优势领先,一般来说已稳操胜券。但是,那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取得小组出线权。可要用仅剩下的8秒钟再赢3分,谈何容易。这时,保加利亚队的教练突然请求暂停。暂停后,比赛继续进行。球场上出现了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见保加利亚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网。全场观众目瞪口呆,全场比赛时间到。但是,当裁判员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保加利亚队这出人意料之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加时赛的结果,保加利亚队赢了6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从哲学思考:创造性思维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保加利亚队的教练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敢于独辟蹊径,获得出线,令人拍案叫绝。
3、关怀生活,拉近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丰富的生活经历,充分的课前准备,激情澎湃的教态,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位值得学生信任的“生命关怀者”。这种生命的关怀是指在不违背社会制度和公共价值的准则下,对学生关于时政热点和教科书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宽容,意味着对非主流的观念的容忍,以及引导学生的无限耐心。与初中政治不同,高中政治对学生能力等各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学生的想法也更多样化,老师在这里无论遇到问题,要像朋友一样,多和学生沟通,用自身魅力征服学生,而不是用老师专制权威“吓倒”学生。
通过感悟生活中小案例以及感受教师个人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就要介绍学习方法了。
二、把握学习规律,轻松掌握学习方法
1、预习。初中政治内容简单明了,就算没预习听老师上课也没多大的问题,可高中政治涵盖一些需要理解的基本原理,对学生领悟能力,情感态度都要更高一层甚至几层的要求,所以不预习,极有可能上课听不懂,不懂更不听,不听不想读的恶性循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输入的信念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我们要求预习时候做到:(1)按老师布置预习的提纲提要要求,边读边思考,有轻有重,有粗有细的预习,不能走马观花。(2)勤于思考,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号,在听课的时候多加注意,如果还不能理解,课后再请教老师。
篇3
关键词:高一政治;课堂教学;教育叙事研究;策略
引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教育叙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要对自身的做法进行反思,在高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文章以此为基础,对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必要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开展高一政治课程教学时,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而学生是一群有个性、有思想、主动发展的人,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之前古板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也会使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教育叙事教学方式让学生慢慢地打开内心世界,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有利于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属于教师和学生共有的教育世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推动教师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能够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充分反思,并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会得到全面的丰富。高一政治教师一般都会在原有教学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与回顾,从而对之前模糊的概念、假设以及理论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经过日常教育活动的洗礼之后,教师的教育思想肯定会更进一步,对今后开展相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加强教师工作责任感
高一政治教师在应用教育叙事方式进行教学时,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都会从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角度出发,并按照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带领学生去观察世界,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多角度的认识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教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得到很好的提高,并且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身形象,在教育行为中锻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素质较高、知识容量大的政治专业教师。
二、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
1.营造自然情境
对于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而言,主要是教师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入手,在掌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以自然教育情境营造的方式来展开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该种形式的研究比较注重“实”,即实际情况、真实事件以及实际过程等,需要教师将某件事情的经过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去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只有将最原本的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叙事来展开教学。教师:“我有几个朋友在工作之后都购买了手机,一个朋友选择了实用的,还有的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有一个朋友无所谓,随便买了一个,只有一个朋友选择了最贵的。当你们工作之后,会选择什么样的呢?”学生这时会进入非常激烈的讨论中,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以及求异心理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更加投入,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2.创设故事情节
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学科的教育叙事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都是讲述一个有情节、有意义的故事,其情节主要包括与叙述教学事件有关的人物、冲突以及事件发展等。而且,在每个故事中,还会包含一个或多个意外事件、冲突等,它们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祥子”的故事,受当时旧社会的打压以及不平等的待遇,导致祥子身心疲惫,由此教师可以引入社会公平的体现、收入分配公平含义以及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政治文化和生活。
3.开展教育反思
实际上,教育叙事研究属于一种反思性的研究,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教育反思。在教育叙事的研究过程,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故事,之后再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问题、事件的认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积累教学经验,在不断反思中改正教学计划,并对事件、行为后面的含义进行探索,掌握政治教学的相应规律,进而提高政治教学的水平。一旦脱离教育反思,那么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单纯的叙事,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时,一定要对教育反思引起重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政治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教育叙事研究的开展还能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育叙事研究反思
在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才是主体,所讲解的故事能够将教学活动中的情境、真实现象反映出来,而且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格外重视,这也是教育叙事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反思而言,通常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教学实践、理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进而实现教育叙事研究水平的提升。我们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确定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目的。对于高一政治教育叙事来说,不会受到一些具体理论的制约,会比较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观察,从而得出具有解释意义的理论。其次,充分掌握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方法。教师在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时,通常会采用“由实践到解释理论”的方法,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方法。由于教育叙事对故事的自然情境性比较重视,所以不会将重心放在教学安排和设计上面,最关心的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一定要注重“由实践到解释理论”的方法应用,从而提高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策略的实施效率。最后,全面了解政治教育叙事的文体和结构。实际上,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且也没有规范其具体格式,只要能够满某些基本要素即可。高一政治教育叙事比较注重故事性和可读性,对人物、场景、地点以及时间等不是特别关注。由此可见,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对感悟、反思等十分注重。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引进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教育方法,它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知和掌握,还能使高一政治课程内容变得非常丰富,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教育意义,为学生今后迈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锋.教育叙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范式之转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12):86-88.
篇4
(一)面对现实和学情的必定之策
首先,看现实的学情:某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阶段质量监测总成绩跟踪表图表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成绩分差在逐渐拉大,这说明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方法方面存在不足,对于高中课程的学习存在适应性不良的问题。这样看来每学期开学初,校领导嘱咐要上好第一节课、上好第一周课是有原因的。具体来看,2015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都在2000年左右出生,是人们常说过的千禧宝宝。最开始感觉他们听从指挥,然后感觉是他们不太会表达,有的礼貌上还有所欠缺,学习不主动,有些学生听不明白老师讲话,好像课也听不懂。比如新高一某班,近70%学生来自私立学校,初中习惯了被抱着走“看(kān)”着走,由老师每天带着陪着背题记笔记,甚至有的学校班主任的办公桌就在教室内,学生已经习惯了被“监视”。现在上高中了,老师想领着走,“看(kàn)”着走,结果是,他们自己不会走。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稍弱,理解力、思维力不足。
(二)迎接风险与卓越的必备
之策图表提供的信息是:高一学生的政治课学习成绩无论是最高分还是最低分,均呈下降趋势。问及对待政治学科的看法时,学生的回答基本上分为两种:一是将来学习理科,二是听课了但没有背过知识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蒙着作答的。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得帮助学生端正对待本学科的学习态度,还要努力减少学困生,培养学优生,可以说是挑战和风险并存的。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思维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发展。在移动通信技术中有“定位服务”的技术支持,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有“角色定位”一说。如果我们的定位着眼于卓越,那么带给学生的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也将基于卓越!教育教学呢,可以说没有修补的机会,被人们称为遗憾的艺术。我们的定位准确,才能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训练正确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实现超越!
二、初高中衔接中高一政治教学的定
位是什么初高中的衔接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够完成的。我个人对高一政治教学的定位思考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设计
贴近生活,让学生听得懂。比如学生日常和军训期间的经济活动———消费(买水),因为有亲身经历,所以记忆犹新,可以用在§1.2价格变动和§1.3.2消费观中。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又是来自身边同学的亲身体验,会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二)教学语言
贴近现实,课堂语言口语化,尽量风趣幽默,适当夸张。比如,§1.3.1影响消费水平因素;§3.7.1和§3.7.2的共同富裕,分配制度,都可以通过邻里家庭收入和消费的比较,明确所学知识。
(三)教学手段
板书简洁,书写规范。比如课件设计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信息,避免眼花缭乱,长篇累牍。
(四)教学环节
精讲精练,重要不意味着简单的重复,而应是分配好时间注重效率,这一点在引导学生题型认知、解题讲解方面也很重要。比如价值量公式部分,学生不易理解,但从他们已经学习过的“商品单价X数量=总价”的数学知识进入和过渡。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应该尽量让学生成为主体。2015年高考考纲对政治学科的考核目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训练这四种能力的时机是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时,在阶段性考试的书面作答时,老师应当抓住任何一个时机,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强化。
(五)教材使用
指导引领。材,指的是教材更是教学素材。有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是老师手把手带出来的,比如:记笔记和勾画知识点,所以从教材使用上,短时间内还需要我们进行引领,比如§2.4.2公有制、非公有制,页码段落行数精准。说到教学素材,政治学科必须面对的就是时政,学生必须适应高中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而教师的工作又不允许我们每天有大块的时间对时政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怎么办呢?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备课组、教研组的每位老师齐心协力,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可用手段,将各自搜集的素材汇总,实现资源共享。
三、初高中衔接中应教会学生自习,引导学生自学
篇5
1.有些地方过于淡化知识的逻辑联系,显得零乱,层次不清,缺乏逻辑性与层次性新教材突出生活逻辑主线,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探究。
如“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在教材第二课不仅被硬生生地切为两半,还颠来倒去地讲。编者在第一框题“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先讲“供求影响价格”,然后在“价值决定价格”中讲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又说明供求对价格的影响,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还必须向学生阐明价格对供求的影响,否则学生就不能明白在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后为什么还会下跌,在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后为什么还会上升。在第二个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中,教材又分别阐述价格对消费和生产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是阐述价格对需求与供给的影响,结果“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这一知识前后多次出现,显得零乱、哆嗦,层次不清,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知识。又如“消费”这一内容,在第二课中教材阐述了“影响消费的因素”,说明消费水平要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人和物价总体水平,此外还说明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是影响消费活动的因素,然后阐述消费的类型与结构;在第二个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中讲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第四课第一个框题“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中,又讲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讲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与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显然,这使得一个完整的内容被人为地分割为多处,显得零乱,没有形成清晰的层次关系与逻辑关联,不利于体现知识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知识。再如第五课“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个框题,教材先在第一个自然段中阐述劳动的含义,然后阐述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再阐述劳动的重要性;接着在第二个自然段中先阐述了劳动分工,再阐述我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这种将“劳动”与“劳动者”相互混杂加以阐述的方式就缺乏明确的层次性与条理性,不利于学生归纳与概括。该框题在阐述“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教材在第47页第一段先阐述“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什么),而后话语一转,说明党和国家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怎么样)。然后在第二段又先阐述国家颁布和实施劳动法,用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怎么样),接着又说明保护的意义(为什么)。第三段阐述劳动者的权利(是什么),第四、五段则阐述劳动者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怎么样)。这种阐述不仅将“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前后颠倒,内容混杂重叠,而且在阐述怎么样保护时插人劳动者权利的表现,将“国家保护”与“劳动者自我保护”这两个紧密联系的内容隔离开来,将一个完整的知识弄得支离破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知识,形成清晰的思路,还给教师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构建知识框架体系的能力带来了困难与障碍。
2.有的图片设计不规范、不严谨,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新教材注重向学生提供鲜活材料,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如第四课第一框题“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内容,编者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图表,内容是我国主要产品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而教材阐述的内容是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因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图表与阐述的内容就显得不协调,应该安排一个体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图表才比较合理。又如第五课第一个框题“公司的经营”,编者在教材中设置了一幅多场景漫画图(第39页),画面中的第一个场景是女主人说:“咱们三人合伙办一家服装公司,好吗?”到最后一个场景,女主人则说:“不行,咱们是有限责任公司,不能上市,股份也不能随便转让。”编写者设计这幅漫画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但女主人说的“咱们三人合伙办一家服装公司”就容易误导学生,似乎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合伙企业。在第40页编写者也设计了一幅漫画:画面中,某人买人他人转让的A公司的股票,一年后A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购买者说“没关系,好在不涉及我的其他财产”。编者设计这一场景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知道公司制企业只承担有限责任,但购买者的表白“没关系”却似乎欠妥。因为公司破产对投资者来说是一大损失,一句轻描淡写的“没关系”就显得不合情理,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对学生来说,这幅漫画也在警醒他们购买投票是有风险的,怎么能用“没关系”这三个字来说明呢?这样的说法就显得不严谨、不科学。
3.某些框题活动设计过多、过滥,容易导致活动形式化新教材注重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个框题,编写者除了设置多达七处共计12个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外,还设置了两个“相关链接”、一个“专家点评”、一个“名词点击”等四个小栏目。这么多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每个地方教师即使不讲一句话,学生包括看书也只有2至3分钟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将问题都探究清楚,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消除误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大容量、高密度的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难以实施,也使教师面对众多的探究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或顾此失彼;或蜻蜓点水,装模作样走一下过场;或干脆越姐代危,由自己直接讲解,从而使编写者的意图落空,使探究问题成为摆设,徒有虚名。据笔者统计,现在高一政治教材探究题设置最多的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题,除设有18个探究问题外,还有一个“相关链接”。在本书24个框题中,设置探究问题达12个以上的就有4个框题,10个的有4个框题,最少的也设置了4个问题。设置的“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等小栏目,一个框题最多设置了5个栏目,设置4个栏目的有5个框题,3个的有6个框题。有的框题不仅设置的问题多,小栏目也多。这么多的问题与小栏目让学生目不暇接,根本无法完成。虽然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但作为编者在设计时也应该考虑一下实际效果,否则,它就没有多大意义,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难以产生实效。
4.有的问题设计难度过大,脱离学生实际,缺乏可操作性新教材设置的探究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难度大。
如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题,教材在讲“货币的产生与本质”时,向学生出示了一段材料:“人们购买奶、盐、矛头、咖啡、红珍珠,是因为它们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然后问:“你能从上述材料中体悟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吗?”这道探究题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水平,因为材料中只说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概念的含义,而这两个概念本身又很抽象,学生对“什么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什么商品交换实质上是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等内容都不懂,更不知道什么是商品的属性,商品有哪些属性,又如何能够回答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这样的问题呢?显然,这样的探究问题只能让学生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又如,该框题在阐述“商品流通”这一内容时,编写者也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然后问:“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个问题也难度过大。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商品的内涵,明确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交换不成功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其次,学生要能准确理解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懂得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如不能实现,他付出的劳动就会白白浪费,新的生产就无法启动。再次,学生要懂得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与一切商品相交换,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生产者先要将商品与货币交换,即通过“商品—货币”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再通过“货币—商品”购买原料重新生产,若在“商品—货币”这一跳跃中不成功,产品不能实现交换,价值不能变现,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就可能破产,因而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由于本框题是学生学习经济常识的第一个框题,教材阐述的重点又是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学生对商品的含义和商品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并不很明了,就很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更无法对该间题作出推导判断。又如该课的第二个框题“信用工具与外汇”,编写者在讲“信用卡”这一内容时也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现金消费与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对一些地处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都未使用过信用卡,有的甚至不知信用卡为何物,他们又怎么能进行比较呢?这样的探究题就忽视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就没有价值与意义。再如第四课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题,教材在阐述“集体经济”这一内容时设置的探究问题是:某一食品厂,实行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企业的重大决策要经过员工股东大会批准,职工收人既与劳动贡献挂钩,又与出资数量挂钩。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这家食品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这样的问题也难以让学生作出回答,因为学生在此之前根本不知道股份合作制是什么性质,教材中对股份合作制也没有进行解释,学生单凭材料中“职工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收人既与劳动贡献挂钩,又与出资数量挂钩”这一陈述,又怎么能判断出它就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呢?而学生根据“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理解,还可能依据材料中职工是投资者,其收人还包括资本收人这一事实,将该企业判定为私营企业。这样的探究问题就不仅不能起到引领学生探究的作用,反而可能将学生引向误区。
二、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大容,、高浓缩的呈现方式,不利于贯彻新课程理念
1.知识内容过多不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和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片面追求学生获得知识量的多少,而应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全面发展。要让教师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就需要教材的编写者实现这种转变;就要求编写者在确定一个框题的知识内容时,主要不应以学生获取多少知识为着眼点,而应以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来确定一个框题知识内容的多少。而新教材在这一方面显然还存在差距。如《课程标准》对“消费”这一内容的目标要求是: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比较,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而教材将这一内容不仅单列为一课,分“消费及其类型”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两个框题,阐述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的结构”“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等5个知识点,还在第四课第一框题又专门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就使教材阐述的内容大大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如“就业”这一内容,《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是: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可以看出,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方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而教材在阐述这一内容时,阐述了劳动的含义、意义;劳动者的作用、地位;就业的意义;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严重性;解决就业问题对国家和劳动者个人的要求;劳动者要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既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也需要劳动者加强自我保护;等等。显然,正是由于编写者片面追求知识的多而全,才导致教材知识内容过多,这不仅会让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会影响教师观念的变革与转型。因为它使教师的关注点总停留在知识上,总是在考虑如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围着“知识”打转转,而无暇考虑思想的引导、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启示、情感的激发、心理的疏导等其他方面。这样,就会使教师的思想难以突破传统,实现观念的变革和方式的突围。
2.知识内容过多不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体验、合作交流,自主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新教材中大容量、高浓缩的知识呈现方式既不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1)内容过多使陈述的知识高度浓缩,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知识过多,再加上新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也多,就会使一个框题的篇幅过长。为了使篇幅能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编写者就将知识内容加以浓缩,尽量减少阐释性语言,多用定论式语言,致使教材概念、原理堆积,许多内容只有判断式结论,而无解释性阐述。这就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学生自己去理解和获取知识,容易让学生思而无果,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第四课讲“分配与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对生产与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第9页)其中“分配”这一内容要到第七课才学习,教材在此突然出现这一概念,又不对其为什么是“桥梁”与“纽带”进行解释与说明,就必然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再如第七课第一框题讲“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先说明“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然后说明其依据:“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与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但教材对两个要点均没有作任何解释,这就不利于学生理解,尤其是“人们劳动的性质与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更让学生感到茫然,学生根本不知道“人们劳动”是什么性质,有何特点,又怎么能理解它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呢?(2)内容过多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问题,促使探究学习深人开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其设置的探究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和思维发散性。如第五课,编写者在“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内容的前面设置了一道探究题,问学生“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根据是什么?’’这道探究题就具有很大的思维发散性,学生完全可以在回答教材中所说明的“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和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三个要点的基础上,再联系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回答出“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选择好的组织形式,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举措。又如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题,教师在讲完教材所讲的“价值决定”和“供求影响”两大因素外,还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纸币的发行量”等内容来理解这一知识。但这种让学生前联后引的探究问题难度要大一些,需要的时间也就要多一些。在知识过多,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也多,现有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的条件下,教师就往往会忍痛割爱,放弃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即使进行了探究,也往往因时间不够,导致学生的探究难以深人,使学生的思维浅尝辄止。这样,就使学生的探究总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其思维难以下沉,向纵横延伸,其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就难以得到较快的发展和较大的提高,致使探究学习无法深人地开展。(3)内容过多使一些耗时较多的活动无法开展,不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互动,需要讨论,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充足的时间。一般而言,那些具有表演性、情境性、操作性、展示性、争辩性的学生活动或师生双边活动不仅很难精确地控制时间,而且时间太短往往无法实施,即使实施了也常常是虎头蛇尾,甚至被拦腰斩断,难以产生成效。一个框题中设置的知识内容过多,时间严重短缺,教师便往往以自己的讲解来挤占学生活动的空间,以牺牲学生的活动为代价来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活动即使实施了,也常常成了走过场,流于形式。这样,就不利于形成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就不利于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
3.知识内容过多不利于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方法的点拨、情感的激发、心理的疏导和个性的涵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种体验、感悟活动,因为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有利于暴露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与心理等各种问题,让教师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与引导;才有利于在体验感悟中,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心理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变化,向教师引导的方向发展;才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对策与活动进程。而学生的感悟体验较之教师的讲授无疑需要更多的时间,因而课堂的感悟体验活动越多,知识多与时间少的矛盾就越激化,越严重。再加上在三维目标中,思想、情感等目标是内隐的,难以用指标衡量,而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外显的,能够通过考试加以检测,在目前高考没有出现重大变革的条件下,一旦三维目标难以整合,无法有机统一,未来的高考压力就会迫便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完成知识传授这一任务上,就会让教师把讲授法作为解决间题的主要手段,让思想、情感目标让位于知识目标,使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化为泡影。
三、对一些师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让师生得不到答案与要领
篇6
1.熟悉教材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课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以经济生活为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编排的目的、意义、教学方法等基本内容。比如,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商品》的备课中要熟知商品的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必备的条件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就具有使用价值”“离不开流通领域”;两个基本属性等。这些基础知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显得很枯燥,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熟悉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在经历了初中紧张的学习之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关键是有的学生认为政治学习就是背诵学科,想到背诵就头疼。于是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从根本上就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消极的,更有甚者根本就不想学。根据这个事实,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设置很多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堂教学不拘一格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愿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让学生以前后座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把枯燥的问题变成灵活的易于掌握的知识点作为学习的目标,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统一思想之后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投入小组的学习中,整体把控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之后,我让他们逐个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听,并汇报小组的优缺点。还可以及时提出质疑和分享。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处于主动的状态,随时准备接受对手的发问并解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政治课,还不如说是辩论课。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和解答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对知识点的积累也可以做到当堂课完成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要想让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开展活动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来设置活动。比如,在教学《货币》这一节的时候,对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等枯燥的知识学生容易混淆。于是我设置了抢答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结果很多学生在抢答过程中高度集中精力进行记忆,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激起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效果很好。除了知识竞赛外,我们还开展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教学《多彩的消费》这一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到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消费与收入”“影响商品价格高低的因素”等话题来写出演讲稿并在班上进行演讲。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弄清楚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总之,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了求知欲,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任务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置不拘一格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条件来进行作业的布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从网络、媒体等方面吸收新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安排学生到他们喜欢的地方摘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平台。但是,政治这门学科比较枯燥、深奥,去寻求答案。比如,在教学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之后,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到网络、电视、图书馆等地方去查找资料,了解货币的神奇,进而统计出货币的种类。学生通过对货币历史的了解,更加明白了货币的作用和意义。再比如,在学习了《多彩的消费》这一节之后,学生对消费的类型、目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便让学生构建一个家庭的消费图。从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了解消费复杂的心理表现,帮助学生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四、结合学生成长案例进行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消费观念”的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更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常常有很复杂的心理反应,而通常具有的消费心理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在大多的消费观念中,消费心理偏重于求实。比如,人们在买衣服的时候更偏重于买一件实用的衣服,而不是片面追求时尚或者价格。这种消费观念很理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多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名牌,根本不在乎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无形中给家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的消费观念,而是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反思。高中生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是这个年龄正常的心理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他们需要在别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出现攀比和从众心理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众,更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吸引别人的不仅仅是外表,而是内涵和气质。鼓励学生在合理、理智消费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让内心的美好道德素养形成磁场。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我举了初中学生的从众和攀比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可笑,从而反观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知道了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的三十二字方针: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摒弃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一、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以品德形成为核心,知识容量少,起点低。在我省的中招考试中,思想品德采取的是开卷考试,使得大部分学生不看书、不复习、不背书,这种心态由初中延续到高中,并且极难扭转。所以,要想上好政治的复习课,就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使学生明白:“高中政治不会再开卷考试了,所有的理论知识必须要自己记忆!”由于高中的政治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容量大,起点高,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并且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性知识的记忆,所以要把理论知识的记忆贯穿到每一节课当中。
二、利用课堂,逐一突破
1.把理论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正如布鲁纳所讲:“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复习课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在复习文化的作用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对文化总的作用、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等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网络。
2.在课堂中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难点。无论复习课采取什么形式,仍然还是要重点把握基础的、主干的知识,要针对课本的知识,正确定位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这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三、配合练习,巩固基础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就要在学生背书、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做好练习。
1.课堂练习。由于课堂时间紧、任务重,所以课堂练习应形式多样,内容不宜过多。可以根据相应的知识点穿插近几年的高考选择题,归纳总结易错易混点等。
篇8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幸福感 四环节课堂 课前五分钟 多媒体应用
世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高一学生挣扎在九门文化课堆积成的“五指山”下,每当看到本应该朝气蓬勃的他们用满脸无奈的表情迎接政治老师来到教室,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这些青春小鸟们的幸福感太过值得浮躁的我们静下来深思。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豫东平原上一所普通的县级高中,师资力量薄弱,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县城的各个乡镇,这些孩子的素质与能力相对较低,多年来在高考定乾坤的教育体制下,从进入高中的那一刻起,师生们就开始了为三年以后的高考日夜挑战着身体的极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我们学校也在积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先后派出骨干教师去优秀课改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依然没有感受到学习政治的乐趣和政治课堂的幸福感。
二、制约高一思想政治幸福课堂的因素
1.对思品课的地位认识有误。调查表明,在初中、小学相当一部分思品老师不仅不是本专业老师,而且不少老师在带着主课的情况下兼带这门课,被蔑视的思品课必然沦为空洞的说教,甚至是“缺德的课”,这间接抹杀了学生对政治课的热情和兴趣,也给老师端正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加大了难度。
2.政治课无用论由来已久。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学校的高一学生要学习九门文化课,作业、试卷每天一堆,时间有限、压力山大,于是相当一部分准备报考理科的学生早早地就对政史地决然放弃;传统观念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没有使用价值,中招时还是开卷考试,考前突击一下即可,这种观念也随着学生升入高一,认为政治考前背背就行,于是经常会看到部分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堂而皇之睡大觉,在数理化课堂上生龙活虎的尴尬局面。
三、取得的成果
1.认识要两个到位:首先,教师改变师本位的观念,与时俱进,随时学习,终身学习,从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政治课堂的活力解放出来,重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倡导课堂多元文化,平等、合作;其次,学生的认识到位,教师帮助摆脱文科生的自卑心理,入情入理的给学生讲清学习思政的必要性,点燃起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
2.课前三个准备。准备好饱满、愉悦的情绪,不带个人情绪进课堂;准备好课堂上将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涵盖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重难点需要着重强调;准备好幽默、趣味的知识佐料,让课堂始终流淌着轻松、欢快的音符。
3.打造四环节课堂。从课堂的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反馈提升、解惑释疑四个环节入手,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课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支配政治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要深入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增强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4.利用好三个工具。(1)探究材料。关注社会生活是政治教师的基本职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教材、新闻媒体、自然、社会领域、本地乡土资源中搜寻探究材料,让课堂教学更丰满、生动。(2)多媒体的课堂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单纯的说教无益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学生如临其境,顺利突破难点,不仅有助于知识的获取,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3)利用好实践活动。利用前一节课结束前两分钟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调查下节课所需的资料、数据,社会调查内容可以是模拟一场基层政治生活会、设计班级听证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他们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升合作能力、集体意识和政治素养。
通过这半年多来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我们发现在政治课上学生越来越能发表自己的想法,思维越来越活跃,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立足幸福课堂教学,依托本课题的研究,深入实践更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这些可爱的小鸟们在思想政治这棵大树上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
参考文献:
篇9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
)
①摒弃对GDP速度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
②通过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④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目前,我国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突出、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缺乏竞争新优势等诸多困难,亟须转型升级。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快转型升级(
)
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②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收购步伐
③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
④调整产业政策,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全面小康,任重道远。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新要求包括(
)
①协调发展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②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恩格尔系数提高
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④收入差异逐渐消除,小康社会全面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有(
)
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目前我国正在经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前的阶段,即由于城市化过程发展和城市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的区域性雾霾高发期。雾霾天气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治理雾霾,人们各抒己见。有人主张借鉴西方治理雾霾的历史经验,但有专家指出,发达国家解决污染问题,除了积极治理之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污染产业的对外转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积极“走出去”,把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
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③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④企业要注重社会效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继“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政府的这一做法有利于(
)
①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②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③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实现社会公平
④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竞争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产业集群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企业大量集聚现象。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培育,我国某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六大产业集群。这一举措有利于(
)
①巩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②推进该地区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推进该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
④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型、技术型、知识产权化和高附加值的特征。据统计。服务业每万元增加值的用电量、占有资本分别约为工业的15%和60%。这表明(
)
①现代服务业成为了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②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③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④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虽然京广高铁开通的时间正好是传统淡季,但如果在暑假、“十一”、春节等出游旺季,京广高铁的开通对旅游的利益拉动绝对是“不容小觑”的。如何抓住商机,促进京广高铁沿线旅游业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发展特色旅游,提高旅游价格,形成竞争优势
②旅游管理部门要为旅行社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③推动本地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的转型发展
④转变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创设良好的旅游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对以下图表的正确解读是(
)
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下降趋势
②我国经济增长乏力,国家应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③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④我国产业结构日趋优化,调整已见成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之后,我国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国家环保部随后公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为“美丽中国”的实现保驾护航,同时,从2013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必须符合“国五”标准的要求,相关企业应及时调整生产、进口和销售计划。这表明(
)
①市场调节不利于环境保护
②政府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环境保护
③污染防治必须通过政府的强制措施才能实现
④政府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推进城镇化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截至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3%。结合下图可以看出,城镇化(
)
①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优化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是增加就业和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
④拉动经济增长,其比率越高越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高一政治下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测试题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必修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练习题及答案
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试题及答案
3.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篇10
后进生转化高一学生整体素质高一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各校教师对同一内容的呈现方式、处理方式不同,对某一知识体系的擅长程度不同,学生掌握程度、努力程度也不一样,导致高一后进新生后进原因各异,情况复杂。例如化学学科,有的学生对初中酸、碱、盐内容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有的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化学用语等知识模棱两可,有的学生对化学计算如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计算等深感头疼,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差,有的学生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不会写,对金属活动顺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等需要记忆的内容全然不知。甚至有个别学生连常见元素符号都写不出,或张冠李戴,或胡编乱造。这给高中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要想使这些后进学生顺利过渡、有机衔接、顺利完成高中学业,需要教师做大量艰巨而细致的工作。然而,这些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除了这些学生成绩差之外,更主要的难题是他们大多数早已对这一学科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厌恶、畏惧心理,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而且所有后进学生未曾掌握的知识点累计起来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整个内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高中学生相比初中学生来说心理上更趋成熟,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他们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思索与期待,甚至暗下决心为之奋斗。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大量列举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三年奋发图强换来一生幸福时光的重大意义,告诉他们人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不仅学习,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将会遇到许多坎坷,不可能做什么事情都只凭兴趣,更多的是需要耐心和毅力。当他们有了学习的需要和动机,有了对知识的渴望,进入下一阶段工作就顺利多了。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消除后进生的畏难情绪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基础
通过一番甚至几番思想政治工作,后进学生已经有了努力奋斗的决心。但面对如此浅薄的功底,面对如此陌生甚至畏惧的科目,他们缺乏自信,心里感到矛盾、焦虑、不知所措。这需要老师给他们吃颗“定心丸”,可以通过补课、课外辅导、“先进”与“后进”学生结对,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多种方式来弥补他们以前所学知识的不足,使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同时,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表扬与鼓励,强化他们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三、端正学习态度,纠正不良行为,消除心理障碍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重要保证
高一新生后进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因素很可能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复、情绪波动。教师应充分了解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这一现象的发生。
1.个人的原因
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反应迟钝,思维不活跃,跟不上整体步伐,又不善问,导致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逐渐失去兴趣;有的学生虽头脑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课外又贪玩,不爱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对于前者,老师可要求他们多花时间,多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一般容易解决。对于后者,则应课堂上多监督、多提醒,课外作业多检查,以约束他们的行为。
2.社会的原因
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不良习气,这些不良习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涉世未深的学生。有些辨别能力不强,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很容易沾染这些习气,出现诸如吸烟、酗酒、赌博、迷恋游戏、上网,早恋、讲哥儿们义气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造成极大的危害,且严重影响学习。这些学生多数初中毕业就不再读书了,有少数升入高中成为后进生。进入高中后,仍然恶习不改,甚至变本加厉,虽经教师教育仍有反复。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学校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老师也要刚柔相济,及严格要求又耐心说服,同时创造条件丰富课外活动内容,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逐步进入正常轨道。
3.家庭的原因
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生意上的事情或其它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需求,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缺失,对学习缺乏热情;有些家长迷恋赌博,一有空就去搓麻将或从事其它赌博活动去了,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影响孩子的心理;有的则因家庭不和影响力孩子的学习,导致后进。针对这一原因,教师应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多花点时间、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体会到家的温暖。同时,由于这些学生对爱的需求与渴望比其他学生更强烈,因此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4.教师的原因
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有的教师偏爱优秀学生,冷落后进学生,引起学生反感;有的教师教育手法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伤害后进学生自尊心,造成师生情感对立;有的教师则恨铁不成钢,使用题海战术,布置大量课外作业,完不成任务就要受到批评甚至惩罚,导致学生厌学等。所有这些都可能使后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这一点,只要高一教师不出现上述情形,一般都可重新激起后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动力
教师应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语言诙谐幽默,抑扬顿挫,增加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内容上与初中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后进学生在巩固初中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高中学习的成功与喜悦,进一步提升学习信心,实现初高中知识的顺利衔接与过渡。
五、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催化剂
孔子曰:“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和老师关系融洽,觉得老师值得信赖,就很乐意来找你“解惑”。后进学生尤其如此。所以教师在课外应多与学生交流心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旦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那各方面的工作就容易开展了,消除了教师在后进生转化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立了。
总之,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把后进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提升到基本一致的高中起跑线,要求教师有极大的耐心,极强的工作责任心,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法进行综合治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