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3-03-28 08:1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的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字的历史

篇1

关键词: 日语汉字 汉语 日语 汉字历史

一、古代日语平假名和片假名及汉字音读和训读的产生

汉字开始在日本使用时,用汉字写的文章就是汉文。理解汉文的内容,同时又可从中找到适合日语标记的形式,是当时日本人的迫切要求。但最初汉字并不和日语结合,还是一种外语,它的音不同于日语中的发音。这时,即使借用汉字记录事物,也不可能表达日语本身。大化改新以后,日本不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以中国为范本进行了模仿。这个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模仿直译时期。可以说汉语基本上保持了原本的意义用法。因此,新借入日语的汉语和和语并不相容,各自并行。汉字只有行政官员、学者、僧侣等有教养的人才会使用,并非一般百姓使用的文字。而且主要是男性用语,不是女性的日常语言。

使汉字记录日语成为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种契机:一种是舍弃汉字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只借用它的音来记录日语的音;另一种是固定与汉字意义相对应的日语训读的成立。前者首先开始用于记录固有名词,但是这种表音的方法不久就扩展开来,发展为日语中一种独立的标记形式,确立了独自的用字体系,从而和中国汉字相脱离。在字形上虽还是汉字,但事实上它的用法只限于表音的真假名的成立,所谓“真假名”指的是万叶假名使用汉字,一字一字地表音。

另外,在日本人教授汉文时,开始虽是用汉语读,用汉语写,但要翻译成日语进行解释。例如:

(汉文)学 而 时 习 之

(日译)まなびて ときに これをならふ

就像这样在不断的汉日对译中,与汉字相对应的日语训读逐渐固定下来,这使直接用日语读汉字成为可能。同时以训读为契机用于表音的借训假名的用法和直接表日语的正训的方法开始普及。

就像这样都是借用汉字的形体,一种具有表意功能,一种具备表音功能。在这两种形式并行的文章中,为了便于阅读,必须有视觉上的差异。但上述分类之间确有难以明确界定的地方,而且只用这种平面的方法是不可能完全弄清隐藏在标记后的复杂原理和主观意图的。

为了使表意汉字和表音汉字在视觉上相区别,除了像诏书体那样,根据文字的大小来区分以外,也就只有改变字体了。于是就出现了草体化和省略两种方法。所谓草体化就是把真假名的草体尽量简化为简单字形的方法,所谓省略就是截取真假名的一部分(如:偏旁部首)来代表整体。用这种方法创造出了假名,假名也是将汉字的一部分或极简草体化而创造的表音文字。

奈良时代以来,佛教极为盛行,那时的僧人和知识分子读汉文使用多种符号,以便于在行间注音,栏外释义;并考虑到汉字的简化。片假名就是由这类符号和简化汉字而渐变过来的。片假名大部分是通过省略,只有两、三个是通过草体化和省略并用创造出来的。

二、中世汉字使用的通俗化

从公元11世纪末(院政时期开始)到公元17世纪初(江户幕府)大约五百年间,日语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从院政期到南北朝动乱期大约三百年间,是从古代日语向近代日语过渡的时代,是极为重要的时期。中世以来,随着识字阶层的扩大,汉字的用途日益呈现通俗化。汉字的通俗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字的字体,另一个是汉字的用法。这种倾向在室町后期更为明显,当时《下学集》、《节用集》、《倭玉集》等通俗实用的词典相继完成,并被广泛使用。此外,还可以看到社会通用的汉字标记,即在汉语用法方面,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当字(借用字)”。例如:上ど(土)、天下(殿下)、上ホン王(王)、三化(悔)、浅猿(浅マシ)(上面诸词后面括号里的是正字)。不但字音语(汉语词)用汉字,就连和语词也用独特的汉字进行标记,日语称为“充”、“宛”。如:

糸(いと)星(ほし)久(く)、糸(いと)惜(をしく)、白(しれ)物(もの)、指事(させることなし)《御地堂关百记》

中世以后,借用字已广泛运用在汉字片假名混写文和书信中。汉语词比起和语词有词型短小、语言明确、表达精练的特点,所以日本人在用汉字标记日本固有词汇时,一部分向字音语转化,形成新的汉语形式。如:

をこ=尾(び)(ろう)?摇?摇ひのこと=家(くわ)事(じ)?摇?摇はらをたつ=立(りっ)腹(ぷく)ではる=出(しゅっ)(ちゃう)?摇?摇かへりごと=返(へん)事(じ)?摇?摇造作なし=(む)造(ざう)作

这个时代日语在音韵方面的主要特征还有拨音、促音、连浊、连声的出现。这些变化多少都与唐音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形态学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二段活用一段化。这说明文语正在向口语转变。南北朝统一后,室町幕府在京都设立幕府后,日本社会身份制度日益巩固,语言自然要与身份相符,自古传下来的身份制度形成了日语在身份方面的区别。

三、近世日语汉字的独立

作为一种实用语言在中世渗透到日本国语中去的汉语进入近世后作为一般百姓用语更为普及。这时,开始形成了日本的“国语”,这是人民大众常用的语言。以18世纪中期为界限,前期是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上方语”时期,后期是以江户为中心的“江户语”时期。京都是自平安朝以来日本人建都的地方,也是长期以来标准日语的中心。但到了明治维新前约150年,江户语逐渐兴起,成为日本的共通语。这时汉语不仅可通过文字进行学习,还可在日常对话中记忆。因此,逐渐搞不清汉语原本是用什么汉字书写的。汉语用假名标记的越来越多,汉语的语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随着汉语的口语化,词形和词义也发生了变化。用和原本汉语不同的汉字标记的词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在江户时代的读本里,使用近世中国难懂的汉字来标记日本固有词汇的例子显著增加。连一般只用假名标记的助词、副词、动词等也开始使用汉字标记了。如:

丈(だけ)、(ばかり)、迄(まで)、矢り(やはり)、殆(ほとん)ど、仕舞(しま)ふ、少(しば)(らく)、周(まわり)、吃(びっくり)、罪(あやま)る

四、近代用片假名表示的外来语的出现

德川幕府末期开港以后,西洋文化传入日本,外语译著不断涌现,还出版了英日词典等。介绍外国文化、从事外语翻译的知识分子作为修养钻研汉学,汉文依旧占权威地位,使用大量汉语的汉文直译体很盛行。但想要限制、废除汉语,把文章翻译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学者却试图使用日语固有词汇和俗语。福泽谕吉最早提出限制汉字论,他在《西洋旅行指南》中把“会社”译成“合”,把“保”译成“合”。但是像这种源于俗语的译语并未获得认可,翻译时主要还是依赖表现简洁严密的汉语。但到后来不依照汉字出典,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了,于是造出了许多生硬的汉语词,并用汉字来标记外来语。如:“洋卓(テブル)、道(レル)、天(ビロド)”等。但随着西洋学问逐渐代替汉字、汉语,再加上汉字字体复杂,同音异义语的不断增加,日本开始废弃汉字,直接借用外语的发音来标记外来语了。

五、现代日本政府的汉字改革

1945年8月15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旧的事物被否定,人们开始追求新鲜事物。就在这种风潮中,于当年11月27日召开了战后第一次国语审议会。这次咨询是以《标准汉字表》再讨论的形式进行的,《当用汉字表》和《现代假名的用法》成为现代日语标记的出发点。1946年11月16日语内阁公布的《当用汉字表》,由1850个汉字组成,并把这些汉字称为表内字。

纵观二战后日本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国语政策,基本上是以更容易地推行义务教育和提高一般语言生活的效率为目标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手段:

1.使用假名限制汉字。2.使用片假名代替汉字的范围。3.使用汉字假名混合词代替纯汉字词。

六、结语

在古代,中国的汉字传入到日本后,刚开始与日本的和语并不相容,各行其道,汉语只是外语。不久,把汉字作为日语的表音符号即真假名的诞生,以及后来假名的正式形成和被广泛使用。而在日语翻译汉语的过程中汉字的训读产生,这使日语直接利用汉字表意成为可能。最终日语利用汉字达到了表音和表意的双重功能。在中世,汉字应用不断普及与发展,汉字使用通俗化,音韵方面的主要特征还有拨音、促音、连浊、连声的出现。到了近世,日语中的汉字的发展偏向独立化,有了很多日语本身的特点。近代,作为汉字的补充,用片假名表示的日语外来语出现。现代,随着西方经济和文化的盛行,日本民众对汉字的使用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政府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字改革。

参考文献:

[1]白川静.文字逍遥[M].平凡社新版,2010.

[2]原宏之.日本の字[M].岩波新.岩波店,1991.

[3]山口仲美.日本の史[M].岩波新,2006.

[4]忠夫.日本はどうわるかと文字[M].岩波新,1981.

[5]夫.研究[M].むぎ房,1994.

[6]村山七郎・大林太良.日本の起源[M].弘文堂,1973.

篇2

论文摘要:汉字里蕴涵有饮食文化信息它包括饮食的内容与对象、食物的制作力一式和品类。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它既反映出我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又通过与其相关的各种行为反映出人们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心理与礼仪。汉字是研究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沃野是丰富的矿藏这就是研究汉字形体的意义所在。

古人说食色性也。也就是说人之于饮食与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须。而在这先天生就的两种物事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人维持其生存的物质必需品的主要来源。囚而古人从果腹之初就一分注意对可以食用的物类、制作的力一法、制成的品种和食用的力一式力一法与礼仪等进行研究或总结从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信息在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产生的语言里就有留存而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除其读音与意义里有保存之外在其形体之中还有着语言音义里所寻觅小到的珍贵信息。

饮食文化应当包括两类一是“饮”即茶、酒之类二是“食”即食物的摄取其对象应为饭食肉菜之属。《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郑玄笺“渴则与之饮饥则与之食。”应当说这是一种大类的划分。小过在古代越古越如此“食”‘饮”是可以与相包含与代替的。古有膳夫之职据文献记载其小但管吃也管喝。但是我们此处所论之“饮” ‘食”则于此小采而仅就摄取食物这狭窄区域内淡“饮”论“食”。“饮”就是汤类、粥类的食物“食”就是饭类主食、菜肉类副食的食物。而对于其上一层次的所谓“饮”的内容我们仅取“酒”文化之一种专题论述之。

“饮”“食”的构形贮存着熟食与造酒的信息“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食”的产生则表明人类饮食进入熟食阶段。“食”字的甲骨文形体下而是“篡”的象形字上而像一个盖子。“篡”是古人盛黍.程.稻、粱等主食的器具圆形上而有盖子来保温。“食”所从的“篡”字到小篆时形变作自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称《说文》说“像嘉谷在裹中之形”意思解作“谷之馨香”又说可当“一粒”讲。这样一来小篆的“食’夕也应当做重新的解释。“食”上而的盖子变作“人”是“集”的古字下而的自字当为一粒一粒的米集在一起而成食物的意思。但是小论怎么变“食”表示粮食所做的主食这点信息还保存着。

人类饮食的具体内容最早包括哪些品种囚为可见的文献记载具有问接性而见仁见智。从历史上看我国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茹毛饮血的狩猎时期之后逐渐进入农耕社会的。就世界范围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考其源流许多农作物是古代人民从野生植物驯化选育而来的。远古传说中有神农氏“始作来相教民耕种播殖八谷使民粒食”。其中所谓“八谷”是:种谷物最初确为们物囚无记载而至今小得而知。现在所见最早的是汉代人的说法其包括麻、黍、程、麦、叔大豆等后世略有小同总体上看是八谷之中有“稻”而无“麻”。在古汉字里:种谷物的形体符号都有这也从另一个力一而是个印证。后世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小断发展“八谷”已小是仅指那些具体的谷物了而是泛指所有的粮食作物是粮食作物的总称。

就古人的饮食对象而言除上述八谷之类外其品种还涉及谷物、菜蔬、动物、鱼类等等日_在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有的在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汉字中还有其形是惟妙惟肖地对其记载对象的观摹写”是中国古代居于首位的庄稼。它是山荞狗尾草这种植物接驯化来的。许慎释之为“斋也八谷之长”。甲骨文“程”字形体山一个人形和禾苗形两个构件而组成是一个腿膝着地的“人”手持“禾苗”的抽象构形图像一个人在种禾的写意。就其字形而论这小是一个嘉禾的名称字而是一种生产活动的行为力一式咚。但正是通过这样一副农作图而鲜明地映衬出“程”这种当时主要农作物的形象来。“黍”是一种薪性的谷物囚为它是在大暑时成熟故而称作黍。在我国商代已有黍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甲骨文“黍”字的是一枝散穗的庄稼旁边都注上水的形状除水形符号另有寓意外其字形可谓惟妙惟肖了。“稻”是稻谷的通称。其小篆字形为形声构形法所致故许慎释为“从禾舀声”。甲骨文“稻”字“从米从酉象米在器中之形”“麦”许慎释其为“芒谷”甲骨文中有其形体是一株麦形的透视图即整株形体山两部分组成其上像麦的枝十和披散下垂之叶形下像其深入土中之根系这种构形将其麦根长而耐旱的特征给衬映了出来。“林”甲骨文“林”为“术”形是一株与“禾”稍有卜_别但其实质基本一致的禾类植物形状。叔是豆类食物或农作物的泛称。“叔’夕古谓之“乃、”汉代称做“豆”今字作“叔”是豆类之总名。囚而许J滇称其为“豆也”。对其字形徐楷《说文解字系传》以下称《系传》有释说“豆性引蔓故从有歧枝非从上下之上也。故口象乃、生形小象根也。

古人所食之谷类农作物从山“禾”字所组成之汉字看也可以说是丰富多样如“穆”“禾也”“私”“禾也”“徐”“稻也”“秧”“沛玉谓稻口秧”“赚”“稻小薪者”“税”“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税 "等。《说文》里还收有多种粮食名称如精 ,粮,等等。

瓜果蔬菜之类也是古人食用的对象。在汉字里“瓜’川果”是有所别的在木口果在田口顽 “瓜者滕藤生布于地者也”。“瓜”字字形中像瓜实外像瓜蔓是一个生动逼肖的象形字。“果”一般指树木上所结出的果实。金文字形就是一棵木树上有果实的象形字是一个联系紧密形象生动的独体摹写符号。“菜”是可食用的菜蔬类的总称。菜属的字有“芥”“菜也”“葱”“菜也”古有“山葱”和“冬葱”等种类“蒜”“荤菜也”即辛荤均菜 “楚葵也”即今之水芹菜“韭”“菜名。一种而久也故谓之韭。

动物类的食物有家养和猎取的两类。家养的又分为专供食用类的和兼作食用类的。所谓专用的是指其驯养动物的目的就是为了食用它是狩猎时代的替代和功用的延伸5所谓兼用是指其驯养动物的目的小在于食用而是农耕时代的动力替代物是狩猎时代捕获物在使用价值上的派生。专供食用的如泵、羊、兔、鸡、鸭兼作食用类的有牛、马、驴、骡、犬等。猎取的食用类动物有虎、狼、野猪、野羊、野牛、野兔、野鸡、野鸭和鸟、鸽、燕、雀等等。对这些动物类的食用对象无论是其家养还是猎取是专供还是兼用汉字里都有惟妙惟肖的构形义索的象形字并山这些具有类化的义索组成相类的诸多动物名称字既是一个又一个动物的族类又是一个又一个汉字的族类。就汉字族类而言它承载和传递着一分丰富的汉民族古老的驯养业的文化信息。

在饮食文化中闪耀着光辉的是食物的制

作力一式和品类其制作力一式包括对食物加工原料的制作和对接食用的食品的制作。

对食物加工原料的制作如案是碾轧禾穗而取谷。许慎谓其“栋禾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下称《义证》说“此言治登场之禾。音乡治场谓之案场。有田器口衰滚以石作之圆如屋柱长四八尺有轴转之故口栋。”禾谷碾轧取之之后就是脱壳了。古时脱壳的基本力一法就是用石臼春捣此法“稻”字一分形象逼真。“稻”字金文写作多种字形贮存着一分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有一字形上从“禾”表示其之所属是为一种可以食用的禾谷之类的农作物下从;即手手下从“米”再下而是春米的一分形象地表明了稻米加工的过程。与春捣之法加工谷物的还有相关汉字可以提供佐证。“枯”是春捣粟米而小破碎的种加工方法“呆”《说文》谓其“春模也。从臼米”。就其字形考察是山臼与米两个构件所组成臼为加工的器具米为加工的对象其寓意一分明了。据文献记载这是将炒熟的米麦春捣成粉的一种加工力一法。汉字里春米的工具和力一法也有遗留如“滩”《说文》“春也”是用脚春米的器具。土场《说文句读》以下称《句读》说“柞臼任手滩则任足。又有水滩小劳人力。”在加工力一法上也有精加工的程序如“踏”《说文尸臼已复捣之口踏”。《玉篇·石部》释“踏”“再春也。”综合二说之意“踏”就是初次春完之后又再春捣它是一种对米谷的精加工。谷物春捣去皮去壳之后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这种进一步加工的信息在汉字里也有反映如“精”《说文》谓其“择也”司马彪《庄子》注说“简拣米口精”段玉裁也说“简即柬俗作拣者是也。”

这些都是拣择米粒的一种加工力一法“释”是用水将米粒淘洗以使之净的力一法。《说文》释其为“溃米也”徐楷《系传》作“渍米”。段注说“渍米浙米也。渍者初湛诸水浙则淘汰之。”

饮食文化在人类发明了用火熟食之后才得到飞速地发展。《礼记·礼运》己载说古者“末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酷酪。

“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酷酪”的多种食品加工力一法在汉字中也遗留有丰富的信息。其中加工使熟的力一法有“炊”是烧火煮熟食物“烨即“炊也’夕也是烧火煮熟食物“烘”是烘烤食物“撒”是先将糯米煮熟使之扩张、肥美然后再十熬的一种制作法“鼓”的异体所载的信息是将米类蒸至半熟然后用笛箕出再用散蒸熟。这种做法是将米饭加工的过程分为两段前一过程是将米下水煮沸后过程是将捞出的半熟米蒸熟之。其前一过程称之为"鼓”后一过程称之为“馏”。“”《说文》“炊铺饥也”就是非常迅速地烧火煮晚饭。段玉裁注口“铺日加中时食也。晚饭恐迟炊之疾速。故字从火。”

在食品加工中制作十粮也是一种力一法如“粗”是将米麦炒熟“煎”是“熬也”是将有汁的食物熬十“熬”是“十煎也”是将食物用火煎炒致十。用火烤肉和鱼也是力一法甚多如“炙”是最原始的熟肉力法之一。炙是个多体象形字演变的会意字像用火烧肉火在下肉在上旱烤状。它是熟肉的统称。“熹”是“炙也”是用火烤肉。其甲骨文字形是上为食物类的器皿下从火故商承柞《殷虚文字类编》说其字形中的四个小点“像火上然”。“播”是把成块的肉去掉毛后一而一而傅于火上翻烤。《诗经·生民》传说“傅火口播。”“炮”其字形从火从包包又山“勺”和“匕”所组成“勺”《说文》释为“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匕”《说文》释为“象子末成形也”。这种分析是否完全合乎古人造字之初的真正用意姑日小论而“火”炙烧一个完整的日_含有内核的对象则是毫无疑义的。与之相似的制作方法还有“衷”是连毛在起烧烤肉的一种力一法与“炮”小同之处是用微火烤肉。囚为其有所相似故《说文》释为“炮肉”囚为其有所相异故《说文》释为“以微火温肉也”。土场《句读》也有释说“衷者古语炮炙者今语以微火温肉乃其事实也。”与这种既相似而又有微别的十肉之法有多样故有多种字形记载之。

谓其“以火十肉”此字形有人认为“此即今之焙字”山此等可知其应当是用火将肉烘十的一种力法。其字有异议如徐铱以为“当从憔省声”“炙”《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是把肉串在火上烧烤是守“炮”基本相同的一种力一法故徐激 《说文解字注笺》谓其“炮与炙对文则异散文则通”。与其相似的还有“燎”《说文》“炙也从炙寮声’夕也是把肉串放在火上烧烤。对其“炙”之同与异段玉裁注口“其义同炙其音同燎。”肉类之外也有将鱼放在火上烘烤的制作力一法如“憔”《说文》谓其“置鱼笛中炙也”是将鱼放在竹筒里烘烤的一种力一法。

在食品制作中还有将多种原料或食物掺和在起而成另一种食品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古人对于“烹饪”一要求熟二要调味的要求的产物。“妖”《说文》“内肉及菜汤中薄出之”是将肉和菜纳入沸汤之中急速取出而使其小熟也。是味调和的浓汤《诗经》里已有“亦有和嚣”的记载。从其字形所显示其小仅有烹制食物的类器具还有“羔”的形体段玉裁注“羔”“儿从羔者羔犹美也。”这是言说这种力一法制作的汤的美味。再从其异体字所见还有从羔从美者山羔之蕴涵美义而至接宣示其美义可见言其汤美之佐证无疑了。

《说文》谓其“以米和羹也”是用米掺和着肉菜羹汁而作成的食物。“尾”《说文》谓其“糜和也”“糜”是稠粥“尾”是用菜掺和着的稠粥也是用几种原料或食物掺和制作而成。土宁先生曾就几个汉字来分析其中所蕴涵的农耕时代观念的文化信息时说“同样反映农耕时代观念的还有《说文》上齐部‘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这个字用禾穗等齐的形状表示饮食的配力一《说文》八上皿部‘孟调味也。’这个字表示调味的器皿也从‘禾’。声音的和谐字也从‘禾’这反映了古人把人为种植、天然长成的庄稼看成是最和谐的东西。美声、美味都以自然谐调为审美的高标准。可见食品制作力一式的多样化小仅是满足人们日味的需要同时也有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等多力一而综合囚索的反映。

相对于饮食的原料加工和食品的制作力一法制作出的食品种类史是丰富多样可以依其品类将其分为饭类、饼类、肉食类和其他类也可以依现在的分法将其分为主食类和副食类。饭类的有“饭”《说文》“食也”是煮熟的谷类食物“撇”是用肉汤汁或菜汤汁所浇的饭“弩”是聚成团的饭生半熟的米饭或粥类食物“糜”是稠粥弩.等也是稠粥。饼类的有“饼”是用而粉做成的扁圆形的食品餐《说文》“稻饼也”是用糯米做成的把段玉裁注口“以秧糯米蒸孰饼之如而饼口餐”“弄”粉饼其或体为“饵”段玉裁注口“饵者稻米粉之为饼。”在食物中饼类为十粮易于携带故另有十粮者也可入此。“椎”是十粮“背’夕也是十粮还有“模”是炒熟的米麦也是十粮“果”是春捣成粉的十粮。在诸多的食品中肉类食品名称甚多堪称为一个肉食文化的大观园。在这个大观园中“肉”为类化的义索。“肉”在古文字中是一个大块肉的象形故《说文》谓其“献肉”。“献肉”是大块切肉甲骨文、金文均像肉块的形状。对其字形古人多所称说或谓其“象屠者所割胁肉形中二胁骨也胁肉最美故古人象之”谓其“篆象截育平而之形中乃肉之纹理以生肉难象取状于献与血同意"。山肉这个义索构成诸多的表示肉类品名的汉字传达着丰富的肉食文化信息。其可分为原料的精加工肉、丰肥类的肉、十制类的肉、将制类的肉和其他肉类食品。其原料精加工的肉有“献”“大育也”是大块的切肉“服”“薄切肉也”是薄薄的切肉“脍”“细切肉也”是把肉剁成细末拌以调和而烹食的肉“散”“杂肉也”是杂碎的肉“月等”“切肉也”是切成块的肉“掇”是挑取骨头之问的肉。丰肥类的肉有“月柔”是肥美的肉“胁”“肥肉也”“肴”可吃的熟肉“朋”切好的熟肉放在血中拌和成肉羹。十制类的肉有“脯”“十肉也”“修”“脯也”也是十肉“膜”和“月雨”也是十肉“月熬”是没有骨头的十肉“踞”北力一谓十鸟肉之名“膊”是贴在屋上暴晒十燥的薄薄的肉片。将制类肉食有“青”是蟹将“肌”是熟肉将"蜒”是生肉将是有骨头的肉将“腊”是猪肉将“耽”的肉将。其他肉类食品有“脓”用肉调和的羹汁‘月竟’,的肉羹“腮’夕也是肉羹“胰”猪肉做的羹“刚匕”祭肉后又为祭名“川”祭神时求福用的肉“舷”是牛的重瓣胃也就是牛百叶牛肚百也叫牛百叶。

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它既反映出我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还通过与其相关的各种行为反映出人们在享用饮食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心理与礼仪。在饮食中饭适其时各种时段的饭食均有名称。

“像”《说文》昼食也。从食象声”是午饭。土场《句读》说“音乡谓广几饭口像饭。”段玉裁注也说“今俗谓日西为晌午顷刻为半晌狄像之遗语也。”“飨”《说文》铺也。从夕从食”《二苍》说"铺夕食也”均说其为晚饭。“铺”《说文》“日加中时食也。从食甫声。”是说日头在中时吃晚饭。这几个字从另一力一而反映了古人有食两餐的习俗。饮食的形态也在汉字中有所反映如“即”《说文》“即食也”甲骨文和金文极像其情态其字形体山日和一个如食器的符号所组成以像人就食之形“餐”《说文尸吞》是一种吞吃的形态“嫌”是小吃的形态其既为饮食之状也反映了古人饮食的习俗明代赵,光在《说文长笺》里说“正饭之后有小饭如茶点之类。’川饮”是一种女逸无事地宴饮的形态“既”《说文》释其为“小食”据其字形后人以为小妥。其甲骨文和金文形体均为一个踞跪的人前放着一食器与“即”相反的是该人的日与食器的方向相反而小是相向是“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的形状。也还有贪食的形态如“暨y+龄m等。在饮食中还有着丰富的礼仪信息如“飨”《说文》“乡人饮酒也”甲骨文形体则史为形象与逼真其两边各为一相向踞跪的人二人之中问为一酒器形状的符号。字形之中蕴涵着古代的饮食礼俗主宾“飨食’相向之状”。“徘”《说文》“楚人相食麦口徘。从食乍声”是说楚地的一种用麦饭待客的礼俗。此种礼俗在另外两个字中都有反映一个是“钻”是相拜见后请吃麦粥一个是“惚”是秦地的习俗也是相拜见后请吃麦粥。古时还有进食给别人和用酒食为友人送行的礼俗前者如“馈”后者如“饯”。此外也还有专门接待宾客的场所或机构如“馆”《说文尸客舍也》并引《周礼·地官·遗人》说八一里有市市有馆馆有积以待朝聘之客。

篇3

关键词:提升;语文教师;规范;汉字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0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02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写字不仅是自己要看的,更多时候是写给别人,让别人看的,所以练习写字,一定要写的规范正确,写得清楚易辨。如果我们把字写错了,有时让人看不懂,更有甚至会产生误解;如果字写得潦草,让人看的很费劲,带给别人很多的麻烦。在网络阅卷的大环境下,学生作答试卷,书写汉字,主要是给阅卷老师看的,如果书写不规范,老师不认识,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得分。而老师为人师表,起着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所以要使得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教师首先要规范书写汉字。作为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起带头作用,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规范字书写标准,备课写教案做到书写规范、整洁美观;在课堂板书时要一笔一画,不连笔,不草字,做到规范、整齐;在作文评语中,不写错别字、繁体字,不图速度,不做个性化书写。要做到这些,看似简单,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所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师的汉字规范书写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学习汉字历史,提高书写认识

作为教师,应该懂得汉字的历史,明白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发展、延续、创新中所起的作用。大家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提倡汉字规范化书写,能够推动汉文字的健康发展,使汉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未来社会中的人才,最基本的素质是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汉字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现在有一些教师,受网络的干扰,淡化汉字书写的观念,不能以身作则,板书潦草,批改敷衍了事,导致学生读图多而读文字少,听得多而动笔少。

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完美结合,真正原汁原味的汉字,充盈着无穷的魅力:横平竖直,刚正不阿;一撇一捺,柔美飘逸;弯勾折画,曲折变通;一点一勾,落落大方。正因如此,历代著名的书法家大都知识渊博,涵养极高。作为一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应全面深刻地认识写字教育的育人价值,要站在“语言文字规范标志国家文明程度,体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高度,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教育学生,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二、开设写字课,以教促学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延续不断的文化。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创建文字时期,就有了书写的历史。到了西周时期,国家把书写正式纳入考核范围,于是就有了大家熟知的“六艺”中的“书”。“书”这一科,其实就是汉字的书写。此后,不论官学、私学,汉字书写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科目。对于书法,自豪的是历史,堪忧的是现实,欣慰的是情感。推广汉字的规范书写,学校是主阵地,教师是前头兵,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推脱、塞责和敷衍?

这样说来,学校开设汉字书法课程势在必行。让学生规范、端正、标准地书写汉字,不仅是网络阅卷下的要求,更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和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必须了解汉字历史文化,热爱祖国方块文字,并写好汉字,用好汉字。这不仅是国家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开设写字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规范书写汉字。

三、强化写字训练,形成书写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老师。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并不存在优秀的行为,只有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好习惯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成为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那么,教师如何拥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自己的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并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呢?其实,正确的书写习惯是写字最基本的要求。书写习惯正确,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充分发挥书写技能,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会给学生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平时一定要严格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1.执笔方法。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即“捏”“托”“垫”“靠”,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如空心拳,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2.书写姿势。正确的书写姿势是:头正、身直、臂平、足安。身坐端正,两肩平衡,腰背自然伸直,略向前倾,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

3.重视笔顺笔画。教师应重视掌握正确的笔顺笔画,不写倒笔画,了解笔顺笔画书写规则、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这是写字的基础。

四、加强教师书写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书写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写水平。特别是语文教师,应是书写和语言运用的典范。所以,学校每年年初都要制定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认识。同时,学校要规定教师上课必须用正楷板书,并将教师教案书写、板书质量作为教师“教学五认真”评价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的书写规范字与钢笔字、粉笔字基本功结合起来,定期开展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的“三字”基本功考核;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语委组织的“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大赛”活动和学校汉字听写大会,掀起全校师生书写规范汉字的浪潮。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化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写好规范汉字,为全民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耶稣会士,汉语拼音方案,历史演变

16世纪之前,西方文献中有关中国的记载不多,且很少涉及语言,因此“研究”二字无从说起。伴随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总结以往传教经验、教训基础上他们认识到,“进入中国这样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有着自身完备的文化和制度的庞大国家进行传教,首先应当会读、会写、会说中国语言”[1](P44)。正如范礼安所言,要确保在华传教成功,“最要之条件,首重熟悉华语”[2](P21)。

由于汉语和西方文字大相径庭,对大多数来华耶稣会士来说,汉语学习最深切之感受恐怕便是一个“难”字,尤其体现在语音上。利玛窦曾详尽列举汉语难学的五大理由,其中一条便是汉语语音的声调差异微小:“一共有五种不同的声调或变音,非常难于掌握,区别很小而不易领会。……每个发音的字的确切意义是由它的声调质量决定的,这就当然增加了学习说这种语言以及听懂别人的困难。我要冒昧地说,没有一种语言是象中国话那样难以被外国人所学到的”[3](P28-29)。一位17世纪中期的耶稣会士在失望之余甚至将汉语比作是“鸟的语言,并且只适合鸟的唇舌”[4](P246)。

为了能够掌握汉字发音,来华耶稣会士在学习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借鉴西方音韵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语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归纳,几经尝试,终于摸索出一套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的特殊方法,“使之成为传教士学习汉语的便宜法门,由此发展出一整套汉字注音方案”[4](P257),开启了中文拉丁音化的历程,在汉语音韵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一、《葡汉辞典》——汉语拼音方案之雏形

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罗明坚和利玛窦。早在入华之初,他们便共同编写了《葡汉辞典》。据杨福绵、张西平等人考证,“这部手稿共189页,长23厘米,宽16.5厘米,其中手稿的第32-65页是葡萄牙语和汉语对照辞典。共分三栏,第一栏是葡萄牙语单词和词组,按字母表顺序排列;第二栏是罗马字注音;第三栏是汉语词条,里面既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也有词组和短语”[5](P206),例如:

 

葡语词

罗马字

汉语词

Aguoa

scioj

Aaguoa de frol

zen sciã scioj

甑香水

Bom parecer

pizu ci

标致、美貌,嘉

Escarnar

co gio

割肉、切肉、剖肉

Fallar

篇5

临邑县师范附小六年级一班张震

我的家乡在江苏,可是我生活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但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县城,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乐趣。

那是二年级暑假,我和妈妈去姥姥家——临邑县的一个小乡村。农村朋友很朴实,从不欺生,没半天功夫,我就交了四五个朋友。他们带我冲向广阔的田野,他们用柳枝编了许多柳圈戴在头上,还真凉快,用芦苇做成手枪,我们一人一把,玩打鬼子游戏,还别说,这身打扮还真神气。

正当我们玩得高兴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见了,我们喊着他的名字,在地里转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他,原来,他看见一个枯井可以隐藏,就跳下去了,但是怎么也上不来了。正急的在下面哭呢。怎么办?他们都傻眼了。“救人”我喊了声,在这个时候,都听我的。我们先用玉米杆拉他,结果,不结实,一拉就断了;又用麻箐拉,还是不行,连我也差点掉下去。“寻求帮助”我想,跑得快的小朋友到家叫来大人,用绳子救他,小孩吓坏了,连绳子也不会拴了,我自告奋勇下到井里,帮他拴好。终于都出来了,小孩吓得一个劲儿的哭。我们大家都喜得哈哈笑,大人们警告我们说:以后不得跑到田野里玩。嘿嘿,以后再说……

篇6

这意味着, 我和同学们将不在是一个班的学生了,以后,说不定我们还会聚会呢!

大家在六年的生活当中有喜有悲......

现在要分离了,如同天地离合啊!

大家都很舍不得,但都把自己的留念放在心底

篇7

她有着乌黑发亮的头发,不长不短,松松散散的,非常飘逸。她的脸有点像瓜子形,白皙的脸蛋上架着一副小巧的红边眼镜,看起来像个挺有学问的人。

秀气的她却是我们班的飞毛腿,每次运动会上最激烈的一个项目——400米接力赛总少不了她,由于她的飞奔,我们班女孩子接力的成绩不是第一便是第二了,为我们班夺得团体总分第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很令她自豪。

运动场上的婉婷坚强无比,像个勇敢的女超人;可生活中的她又是怎样的呢?我说一件事给你听:

记得那一次,我们在走廊上玩得开开心心,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婉婷一下子蹲在我脚边,手狠很地摁着。我们迎上去问:“婉婷,你怎么了?”她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比失去亲人还伤心。我们问了好几次,她的嘴唇才微微动了几下说:“我的胃好痛!”我们立刻分工合作。有的留下来安慰她,有的去告诉老师听,有的去打电话给她家长……我是留下来安慰她的,我说:“婉婷,别哭了,你是一个坚强的女孩,不是吗?要克制一点才好……”谁知,她哭得更厉害了。我有点儿不耐烦了,心想:怎么了,不就是胃痛吗,也可以不哭啊,可以不想着它就没那么痛了。不久,她妈妈来了,她才没有哭,可能是想回家撒娇吧。啊,真是一个容易被困难压倒的小女孩!

过了几天,她看完病回到学校来学习。可她还是经常胃痛……不久,她的胃病好了,精神多了,我真想找个机会对她说:“婉婷,以后不要那么柔弱,一遇到困难就哭鼻子找妈妈。”这句话始终没说出口。

篇8

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

《九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地形篇》也指出:“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里,产生了两个道德命题: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本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基本的军人伦理,“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即是指此。但战场情势发生了变化,国君的命令已经成为错误时,将帅就要临机应变、作出选择,即使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样,如果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要坚决打,相反,如果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为将帅,进不求功名,退不避抗君之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符合国君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将个人的功名、罪责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是将帅应有的道德责任。

此外,《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要速战速决,这反映了孙子爱惜民财,珍惜民力的思想。《作战篇》还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本来,军队就是为了打仗的,考虑如何打胜仗就行。这里,言战争却能同时想着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反映了孙子的人道思想。 转贴于

三、《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勇”必须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管理者要重视决策。管理者首先是决策者,越是高层管理者,决策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是如此。这就要求管理者的决策慎之又慎,否则,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决策不仅是单纯的决策,还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从伦理意义上看决策,要求决策者一方面要理智对待决策,不能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决策要周密筹划,谨慎行事。从前一方面来说,《火攻篇》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国君不能凭一时之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能以一时之愤而与敌交战。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决定是否行动。恼怒、怨愤可以重新高兴,而国家亡了则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则不能再重生。从后一方面来说,《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说,凡是战前预计可以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各种因素考虑周到;反之亦然。筹划周密、考虑周到就能取胜,相反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认真筹划呢?

篇9

这个寒假有很多高兴的事,我就讲我们一家三口去东华门小吃街的事吧。

刚刚游玩景山的我们,带着一身的疲惫来到了离景山不远的东华门,妈妈见到了小吃,就然我和爸爸一起陪她吃点儿小吃,可我一直嚷嚷着要吃日本料理,但妈妈说就吃一份,我变答应了。妈妈首先买了炒凉粉儿,于是我们三一块儿吃着一小份炒凉粉儿,可没想到,我爱吃呀!于是呢,又买了卤煮火烧、过桥米线、鸭血粉丝汤、烤腰……吃了不少小吃,肚子也吃得抱抱的。你们猜猜我最喜欢的两样是什么?哼哼~那当然是卤煮火烧和过桥米钱!

卤煮火烧里有我超级喜欢的猪肺和猪肠,还有火烧等等。而且那个汤也是一级棒,喝上一口,呀么~真好喝!还有啊,这个也是很营养的呢!所以可以说是即营养,又好吃!再来说说这过桥米线,做好了可以让米线很Q,但做的不好 ,那就只能吃面糊了……

我挺着圆圆的肚子说:“晚上再吃日本料理好了!”爸爸说:“你那个熟透的西瓜还装得下东西呀?!”大家都乐了。

篇10

人――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指以人为核心和根本来开展人力资源工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工作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掌控未来世界能力的历程,也是不断开展对“人”自身研究的历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了许多与“人”相关的专业学科,如管理学、心理学、哲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内容包括人的特征、心理、情感、体验、需求、激励和发展等。人作为历经千万年自然进化过来的高级动物,个体差异性大,可塑可变性强。为此,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来开展人力资源工作。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

经过多年实践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形成了完整的专业理论、培训学习和考核评价体系。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涉及、研究“人”的工作,它又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可以是一条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人力资源工作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很多情况下,只有在符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提出具体要求和做出决策,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和作用。即便是同一研究、操作对象,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可能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用专业工作,不同体制、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企业都要面对这一问题,不论是央企还是民营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研究,都有成功案例经验。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切不可盲目照搬。可以借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认真分析企业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很早就已形成,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提出了这一理念。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更是再熟悉不过,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其内涵?作为管理人员,简单来说,其工作无非是管事管人,而事总是通过人来做的,因此,管理最终还是落实到对人的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就是所有层级、不同用工类型、不同需求特点的各类从业人员,也就是劳动者。人人生而平等,劳动者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有责任和担当,对各类用工应依法公正对待,突出岗位和业绩管理。毕竟,管理者本身也是劳动者,善对劳动者,也就是善对我们自己。

力――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指亲自动手实践。在本文中,主要是对人力资源实务操作一些思考。

要求、措施并举

人力资源工作者既要为领导当好参谋,也要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在贯彻企业决策,制定一些政策文件的时候,既要讲清楚背景、意义和要求,明确目标、方向和任务,更重要的是必须提出具体的措施、方法和部署,告诉基层单位怎么做,加强过程指导监控,切实保障目标实现,避免放任自流、事后补救。

部门专业并进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专业、各个部门和所有业务流程,需要充分调动各专业、各部门、各层级的积极性。当前,许多企业崇尚并深入推进绩效管理,个别部门和员工为了自身取得更好绩效,容易形成山头主义、单兵作战和自转意识,可能导致个体绩效优而整体绩效未有显著提升。因此,部门间协调推进和部门内各个专业之间的统筹掌控非常重要,必须保持齐头并进,相互支持补台,促进整体绩效最优化。

速度质量并重

“一口饭吃不成一个胖子”,在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其成果成效的显现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循序渐进,不能好大喜功。要注重人力资源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协调推进,速度宜适度超前企业发展进程,质量宜稳步提升,多做有用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高层基层相知

人力资源工作成效好坏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人力资源工作者应充分借鉴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密切联系基层,了解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听取一线员工的真实心声和需求,将企业发展战略与基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高层领导者和基层普通员工相互理解支持,明确共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闭门造车上不了路,民间智慧实用性强”,许多经验做法往往来源于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另外,在处理劳动争议时,也需要人力资源工作者抱着“公心、诚心、耐心、慧心”的态度,与来访者好好沟通。确有困难且在政策范围内的,要妥善解决,做到上下相知,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即便是无理无据者,也要态度温和,给予明确答复,争取得到对方的理解。

资――文武兼“资”

文武兼资:指文才与武艺兼具于一身,能文能武,“资”为具备之意。接下来,本文将对人力资源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理念和方法进行思考。

入门易成才难

人力资源是一个通用性专业,可以说人人都懂,个个为师,都有话语权,都可以发表看法评价。但是,人力资源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要在人力资源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根底和企业生产、经营等其他综合性知识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实务操作水平,门槛低而要求高,入门易而成才难。

转观念转方式

“思想决定高度,方式决定成效。”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时代、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而改进提升,在此过程中,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对于人力资源工作至关重要。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国军方在检测降落伞质量过程中,想尽了各种办法和措施,合格率最高也只能达到99.5%,后来军方改进方式,要求厂家负责人亲自试跳,结果无需任何手段,合格率全部达到100%。这就是观念和方式的改进带来的效果。可见,转变观念和方式完全可以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类工作中,如绩效考核等。

要自信要自“卑”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决策,向左一点,对这一部分人有利,向右一点,可能对另一部分人有利,这需要人力资源工作者在众说纷纭中保持清醒头脑,运用专业知识经验,从长远利益、发展大局和整体效果方面考虑,大胆自信地为领导当好参谋。同时,工作中要做到自“卑”,此处“卑”为“低处”之意,要自“卑”就是要从基层、基础做起,打好基石,练好基本功。人力资源工作者既要有敢于担当责任的自信,又要有“从低处始、向高处行”的胸怀。

登更高望更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归根结底,人力资源工作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不能光顾眼前利益和短期效应,更要考虑长远目标和方向。也即是说,要有前瞻性和预警性,要根据企业战略确定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模拟当前政策(如组织机构、用工配置、薪酬激励、队伍建设策略等)在今后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一段时期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要根据内外部环境情况和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只有登更高望更远,才能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源――“源”来如此

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这一理念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企业管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注重生产和产品,到八九十年代注重营销和市场,到21世纪开始注重人力资源,进而发展到注重人力资本,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有一成功的企业家曾说过,如果他企业的资产、资金、技术、品牌和产品一夜之间全没了,但只要他的核心员工还在,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依然可以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