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医生范文

时间:2023-03-19 07:3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美乡村医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最美乡村医生

篇1

为展示全国扎根基层的乡村医生执著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乡村医生的良好氛围,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10月22日在京启动。(10月23日《新华网》)

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之《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讲述了一位残疾乡村医生靠丈夫背着去为村民服务的故事。

笔者在微博上与一些乡村医生交流时发现,乡村医生队伍中对目前乡村医生环境、待遇等满腹牢骚的比比皆是。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资低、风险高、老无养、条件差等等。甚至有的说《执业医师法》逼得他们“考不起执业医师资格”,造成他们没有前进的目标。

犹如这次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目的,“践行社会公益的理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引导舆论、凝聚爱心、弘扬先进的作用。”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唤起全社会关注村级医疗机构的发展,引导更多的老百姓信得过、有医德、懂医学的医疗人才扎根农村,真正地为农民的健康服务,并不是“选美比赛”!

坚守农村、不计报酬、不怕苦累、坚持学习、想村民之所想等都是最美乡村医生的标杆。当看到乡村医生的“最美”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问出,“乡村医生真的这样难当吗”、“乡村医生执业环境真的这样恶劣吗”。

只有走进农村,走进乡村医生,走进村民,走进医学,走进农村卫生,才能现出农村医疗的“庐山真面目”,乡村医生的真情况。

从“最美乡村教师”到“最美乡村医生”,昭示的是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的高度关注,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体现。关注农村教育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关注农村医疗就是保障农民健康。

近年来,农村医疗出现萎靡现象,留不住有医德、懂医学的人才,造就村民出现“伤风感冒跑镇上”、“大小疾病跑协和”的怪象,结果导致了“看病更难,看病更贵”。甚至一些医务人员说,“宁可在城市当叫花子,不在农村当医生。”

当“最美乡村医生”站在村民身边时,村民的健康就能得到保障吗?未必。医生是人不是神,面对具有未知性的疾病同样会犯傻。何况乡村医生在医疗技术、设备、条件、生存、养家等都是自负盈亏,真力不从心。

篇2

(刘老庄中心卫生院刘斌)

在新闻采访方面,我是一个新手,一只“菜鸟”。说来惭愧,在医院办公室工作那么多年来,真正意义上的采访其实不多,只有几次。其中,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今年春天跟随《淮阴报》报社的谢秀花、李玲两位记者一道前往淮阴区刘老庄乡南营村采访到百姓家巡诊的刘老庄中心卫生院工会主席、内科主任徐祥喜。

3月6日中午,煦暖的阳光当空照,轻轻的春风吹的人暖洋洋的,当见到乡村医生徐祥喜到自己家时,刘老庄乡南营村五组90岁的何奶奶脸上的愁容立刻一扫而光,她急切地告诉徐祥喜,“痰多,还老咳不出来。”经过仔细诊治后,徐祥喜给老人调整了平时用药。老人听后,连连作揖,满是褶子的脸上笑开了花:“徐医生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只要他来了,我的病就好多了!”

在采访中,我深深地感到当地百姓对徐祥喜医师的信任和喜爱,他利用休息时间风雨无阻地为乡亲们巡诊已经坚持了10年!10年,500多次,匆忙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次次地为乡亲们听诊、看病。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范文正公的故事流传至今。但到底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呢?有人说是医术高明,有人说医德高尚。为此,有的人追求各种各样的奖牌、奖杯,以证明自己是个好医生。但实际上,好医生不是由奖牌奖杯累积出来的,自古以来,好医生都是老百姓“评”出来的。

在2013年央视评出的中国最美医生中,就有一位从全国顶级医院辞职的军医,回到自己的家乡办了个不起眼的乡村医院。面对众多的不理解,她却说,“好医院从来不缺像我这样医术高的优秀医生,但乡村却非常缺像我这样的优秀医生。”近十年的奋斗,她的医院虽小,但却成了乡亲们心中最好的医院,她也成了乡亲们心中最美最好的医生。

徐祥喜,虽不是来自顶级的医院,但他和那位从顶级医院辞职的医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拒绝了好医院的邀请,他知道,朴实的乡亲们需要他,他甘做一名乡医。他虽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却用23年的坚守和自己的医术医德和爱,赢得了一方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成了乡亲们心中最好最美的医生。

篇3

2012年的乡土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各省市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并付诸具体的实施。浙江安吉县率先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浙江省制定了十二五《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予以实施;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相继启动;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了生态环境优势;天津则推出2012年十大美丽乡村和23个特色乡村,风采斐然……

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持原生态文化和自然风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嬗变、救赎与跨越。大批大学生村官树立起超前的意识,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反哺着乡村,引领父老乡亲勤劳致富,美丽乡村因此如虎添翼……

农家书屋工程,给美丽乡村增添新的活力。2012年中央财政拿出12亿元专项资金,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由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与乡村教育公益机构,承担着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和延续的使命,让美丽乡村充满时代的自信和希望。

最美的身影

2012年,《先生》是“最美”的一部纪录片。制片人邓康延选取了陶行知、竺可桢、晏阳初、梁漱溟等十位民国先生进行光影讲述:出生于安徽,受过9年私塾教育,他的人生和教育体系中,带有浓厚的乡村传统文化气息;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翟城开展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教农民识字,指导农民卫生保健,引进优良品种,建立村民自治,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陶行知特别重视农村教育,认为在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他与晏阳初一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和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梁漱溟虽出生于北京却一度过着农村生活,在河南、山东等地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发动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争取自身的利益……

在乡村,“先生”是农民对文化人的尊称,在陕西蓝田,关中大儒牛兆濂是当地人敬畏如神的“牛才子”。他读书教学的老爷沟芸阁学舍,则是其曾孙牛锐致力重建的希望,牛锐希望以此延续乡土文脉。无论是最美乡村,还是最美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都充满了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2012年9月8日,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所评选的人士,就是实际的行动者,同样新近揭晓的最美乡村医生,他们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出乡村人文的终极关怀。

乡土故事

2012年,乡村人文通过荧屏银幕和文字大放异彩。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的“2012乡土盛典”,让诸多乡土人物走上了舞台,其中有创办民间私家观复博物馆的马未都,有挖掘整理103项民间文化资料,成功申请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覃保来,还有马头琴艺术大师宝力高、蒙古族长调传承人和切、陕西凤翔泥塑大师胡新明、江苏南通印染技艺传承人吴元新、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洛书等。“从土堆里把老祖宗的东西刨出来,让它绵绵不绝地传承下去”,乡土盛典的光影稍纵即逝,但给人的记忆是永恒的。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荧屏上呈献了一场乡土盛宴,诸多地方美食制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亲人和故旧;而制作美食的原材料,则来自山水之间的天然之物,那是自然的馈赠,将其制作成美食,则是一次次灵感的转化过程,是物与神的和谐共融,是宗教和哲学的精神洗礼,《舌尖上的中国》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滋味,与我们的味觉记忆相关的是浓郁的乡情。乡土美食,是地域的,也是世界的。

这是真正的乡村价值所在,它是乡村岁月的积淀,凝聚着乡村沉重的历史沧桑。2012年导演王全安等饱受煎熬和磨砺,推出了中国最难拍的电影《白鹿原》,影片中的华阴老腔,成为实心目中的乡村摇滚,而冯小刚导演、刘震云编剧的电影《一九四二》,是2012年银幕的另一重头戏,它讲述了河南大旱时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故事:大难当头,而人之本性以及尊严得以呈现和张扬。

莫言因创作东北高密乡村为背景的系列小说,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人们称之为“寻根文学”,“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在获奖仪式上,莫言讲述了他母亲的故事。“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莫言成了世界上将乡村故事讲得最精彩的中国人。

出发和回归

乡村蕴藏着诸多历史记忆。冯骥才曾说过,我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

2012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月份由文化部等部门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了180多项“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的丰硕成果。陕西凤翔彩塑、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浙江仙居无骨花灯,还有西部哈萨克花毡工艺、江南陶瓷制作工艺,以及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的制作加工工艺,呈现了乡村中国的丰富内涵。

但让我们感到忧患的是,我国大批古村落正濒临消亡边缘,据冯骥才介绍,我国10年内已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每天消失100个传统村落。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务工,村庄渐渐荒芜,有的甚至成了“一个人的村庄”或“无人村”。

不过,2012年4月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发现现存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经评审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形成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遗产三大保护体系,此消息则让人感到欣慰。

村落的记忆凝结于乡土的建筑中。201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出版了《中国乡土建筑初探》,成了2012年高度关注的乡土文化亮点。78岁陈志华,是梁思成先生的高足,致力于乡土建筑研究工作三十余年,他认为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篇4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在中国大地涌现出了最美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司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最美人物和一段段震撼人心的美丽故事,他们是用点滴平凡彰显大爱的平民英雄,是顶天立地的最美中国人!

这些最美中国人中有最美“妈妈”吴菊萍,她奋不顾身去徒手抱接从10楼坠落的女孩;

有最美教师张丽莉,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救助学生,导致自己身负重伤;

有最美女孩刁娜,为了防止马路上受伤的女子再次被撞,付出了一条腿重伤的代价;

有最美孝子陈斌强,一连五年,不辞劳苦,风雨无阻带着母亲去上班,亲自照顾母亲;

有最美司机吴斌,在危急时刻,强忍痛苦,保全了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的鲜活生命……

其实,像这样的美丽人物和美丽故事还有很多。最近,我通过阅读感动中国2013人物的事迹,再一次被这些最美中国人深深感染和震撼!

如,最美医生周月华、艾起。周月华本身就是残疾人,但她却很坚强,在丈夫的理解和帮助下,坚持为辖区近5000名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她们夫妇的精神实在令人感佩!

如,最美女孩何玥,当她被查出患有脑胶质瘤,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让濒临绝望的人获得重生的希望!

如,最美孝德模范孟佩杰:她的养母身体不能动,她每天坚持料理家务,帮助母亲做身体康复,还带着母亲去上学,悉心照料她。

如,最美母亲高淑珍,她用自己至善至纯的爱心帮助了很多残疾人,不管面临多大困难,这位百人母亲始终都没有放弃,而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幸福。

如,最美战士李文波,他为了保卫祖国,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二十

年的坚守,他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因为,他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

书中说最美中国人其实就是好人,“好人”虽然是一个普通的称谓,但同时又是一个无价的荣誉。他们只是我们身边平凡的一群人,没有丰功伟绩,但践行道德的义举让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好人!由此,我领悟到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必有崇高的地位,不必有伟大的事业,不必有超常的智慧,不必有万贯的家产……普通的小事往往就能成就了中国好人闪耀的精神力量!

联想到刚刚过去的“3月5日”学雷锋日,我觉得这些最美中国人,这些好人身上都有同样一种精神,那就是——雷锋精神。这些好人精神已成为中国人精神符号的一座丰碑,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成为了追寻“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今后,我也要努力以这些中国好人为榜样,做好人,做好事,让我们的祖国充满爱心和真情,大家携手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篇5

可这到底是为啥呢?给大家讲讲其中的原因吧。

首先,医生们反对这一活动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

他们讨厌被“道德绑架”!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谈两点:

首先,在很多人的心中,这类“最美×××”的活动的评选标准,往往是去找那些“最苦、最累、最惨”的人,然后将他们塑造成“道德模范”,让大家去歌颂和学习。可问题是,这样的评选做法,恰恰搞混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关系。

那什么是“职业道德”呢?比如说一个医生,只要他给病人对症下药,就是遵守了“职业道德”。至于媒体经常炒作的 “看病不收钱”或是“给病人开廉价药”,就并不是“职业道德”的范畴,而恰恰是“个人品德”的方面的体现。

为什么呢?因为“看病收钱”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收钱才是符合职业精神的做法。但个别医生可能“个人品德”更优秀,于是看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们便选择“减免”他们的费用(其实是医生自己承担了这部分费用)。

更何况“给病人开廉价药”的医生,甚至可能并不是职业上合格的医生,因为廉价药的副作用往往更大,毒性可能更强…

所以,当我们把“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绑在一起时,就会给公众造成一个误导:是不是“看病不要钱”的才是好医生?是不是给病人开廉价药的才是好医生?

当然不是!他们可能是道德优秀的个人,但他们不一定是好医生。甚至于,一个“野鸡医院”的“庸医”也可能问诊不收钱,但他能是好医生吗?而如果廉价药不幸把一个病人吃死了,开这个药的医生还能是好医生吗?

因此,既然我们要评选的是“好医生”,那么这个评选的标准就必须以医术为核心,选出那些医术精湛的职业医生,而不是从众多医术参差不齐的医生中挑几个“好人”――那应该是“中国好人”的评选范畴。

其次,很多医生对这类活动存在抵触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时候媒体往往会把医生们出于职业原因和经济原因的一些付出,拔高为“道德付出”。

比如有医生就和我们吐槽说,有时医生们一天内多做几台手术,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圣人”,而是因为做的手术越多,可以获得的收入也就越多。但媒体却往往会把这种出于经济原因的付出,描述成为“吃苦耐劳”,进而煽动公众要求其他医生也都那样做。

又比如有医生吐槽说,有的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下跪,也不是因为他们“尊重病人”,而是因为条件限制,那种手术只能跪着做。但被媒体盲目在道德上拔高后,就会有人要求医生们做手术时也都跪着做。而实际上,医生尽自己所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不论成败,就已经是“尊重病人”了。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屈铁军,在为一名9岁女童手术时,为了看清患者上颚创面,保持了45分钟的跪地姿势。

再次,不仅是这类“最美×××”的活动,我们国家很多表彰“劳模”的活动,因为评选出来的“模范”们往往是“最苦、最惨、最累”的,甚至沦为“比惨大会”,结果常常“适得其反”,根本不给其他从业者任何学习这些人的愿望。毕竟,从符合人性和符合正常“三观”的角度讲,谁不渴望事业有成的同时,也家庭幸福呢?

而且实际上,从过去这几年这类“比惨大会”越发遭到抵制上来看,更说明我们国家的公民素质正在发生“质”变化。我们的老百姓如今更愿意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职业,更厌烦通过卖弄“情怀”骗取眼泪,这其实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阶段后所出现的一个积极的、甚至“里程碑”式的进步。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如果那家要搞“最美医生”评选的电视台,真的想切实帮助医生们,那就请:

1、提高自己的报道水平,同时呼吁其他媒体从业者提高自己的报道水平,让中国的媒体都能客观、专业地报道医护人员的故事,而不是要么胡乱拔高,要么胡乱贬损。说实话,当我们的医护人员因为之前各种舆论上的误导,结果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上班时,如果我们的媒体还要搞这种错位的评选活动,则无异于是给医患关系火上浇油。

2、不妨搞一个“寻找中国医疗条件最差的医院”的活动,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和医疗机构提高治病救人的条件和技术水平。这比从穷乡僻壤里找出几个“乡村医生”给予表彰更有意义。

篇6

雷锋,一个爱助人为乐的战士。生于1940年12月18日,卒于1962年8月15日。一生帮助了很多人,给老人让座,给灾区人民献款,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干。而今天,我们的“活雷锋”还有很多比如说:“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托举哥”等等……

一次做公交车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助人为乐的意义……

2013年3月9日,我和补习班的同学一起坐车回家。车上人很多,但是,我看到,一个比我大的哥哥居然给一个叔叔让座位。叔叔的手上提着东西,那个哥哥或许会以为他太累了,就说:“叔叔,你坐吧。”叔叔不好意思:“小朋友,你坐吧,我不累。”那个哥哥顽皮的说:“没事,叔叔,我马上下车呀。”说完,他就站起来走了。可是,他并没有下车,而是跑到车厢后面,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问和我同行的同学:“他不是要下车了吗,为什么又跑到后面去了?”我同学说:“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我和他同时沉默了起来,回忆着刚才发生着的一幕幕情景。我同学下车后,我在车厢内静静的思考了起来:为什么他就想到了给叔叔让座,而我们都没想到呢?“让座”,一件很简单的事,却体现了一个人素质的高与低,也略微的体现了一个人爱心的高与低。也许那个比我大的哥哥不是为了得到表扬,可能只是为了让旁边的人们都休息一下。他的心是善良的,他的心是淳朴的,我以后一定会向他学习!想着想着,就到站了,我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下车,我突然发现,那个座位居然现在还是空的,这就说明了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好人。

好人就在身边,除了那些被关注的、被捧的,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好人。总之,让我们记住一句话:学习雷锋好榜样!

五年级:贺欣宇

篇7

2012年11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进行了舰载机起降训练,表明我国自行研制的歼-15舰载机起降性能良好,飞行员训练方法科学有效。然而,就在歼-15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试验仅十几个小时后,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英年早逝。

点评:舰载机起降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检验我国航空工业从陆地向海洋跨越的关键环节。作为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生命的最后7天时间里,一直在“辽宁舰”上紧盯舰机适配性等的每一个细节。在航母海试过程中,罗阳已经有心绞痛等症状,但为了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他很少向人提及自己的身体。“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罗阳是中国航空业的典型代表,他用生命托起了中国航母舰载机的腾飞。罗阳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是中国航空业干轰轰烈烈的事、做默默无闻之人的典型代表。

莫 言: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0日23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会大厅举行,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站在了辉煌的领奖台上,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章和证书。

点评:“莫言的想象力穿越了人类的历史,他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描述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的致辞,毫不吝惜对莫言的赞美。机会不会青睐无准备的人,“一夕成名”的背后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不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尺如何惹人争议,但是它的经济乘数效应却毋庸置疑,而且不分国界。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院长罗多弼在《每日新闻》发表署名文章开篇称莫言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他把数百年来的中国说书传统发挥到极致。”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张振江:最美乡村医生17年坚守艾滋病人

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稍微活动之后,开始准备药品,天亮前就开门。每个月9日,张振江还要徒步到21名艾滋病患者家中送药。今年57岁的张振江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刘家集乡刘染村的一名普通村医。自从1995年开始,他顶住世俗压力,为村里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成了艾滋病患者最信任的医生。

点评:一名普通村医,17年前顶住世俗压力,成为村里艾滋病患者的专职医生,给予艾滋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张振江的努力,刘染村里没有出现一个艾滋病二代病人,也已经有两年没有新增艾滋病患者了。村子里还有两名艾滋妈妈生下了健康宝宝。看到自己曾经照顾的一些被确诊为艾滋病的病人,从5~8年的寿命到如今20多年甚至更久,张振江感到高兴和欣慰,也为此感到骄傲,他用十几年坚守着艾滋病人一事感动了无数人。张振江无愧于最美乡村医生。

夏志国:只要忠于自己的职责就是最高尚的人

篇8

与蛇毒生死较量

“医生,快救救他吧!他被银环蛇咬了……”

2008年7月20日凌晨2点,全身瘫痪的安仁县竹山乡竹山村村民张珠华被家人抬着闯入了曾宪国的诊所。此时,张珠华被银环蛇咬伤3个多小时,已生命垂危。忙至深夜的曾宪国和妻子蒋艳马上投入了紧张抢救中。曾宪国检查发现,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呼吸困难,全身肌肉瘫痪,属银环蛇咬伤危重型,随时都可能因神经毒素麻痹呼吸肌导致呼吸停止。同来的家属都眼中噙着泪水,神情凝重。经过近6个小时的生死较量,曾宪国夫妇终于把病人从“鬼门关”抢了回来。

雷林秀,46岁,家住宜章县里田乡塔下村。2012年10月挖红薯时被潜藏在红薯藤里的眼镜蛇咬伤右脚。在找曾宪国看病之前,雷林秀没睡过一个好觉,疼痛难忍。来到曾宪国这里用药后,她当晚就睡着了,现在肉长出来了,皮肤也愈合了。曾宪国介绍说,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未及时治疗,蛇毒停留在体内造成的,极易致截肢残废。

临床中,曾宪国和同为医生的妻子拍摄整理了大部分病人的资料。有的患者手臂肿大透亮,有的肢体乌黑,有的伤口化脓,有的奄奄一息,有的痛苦无比……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

拜师学艺求真知

在曾宪国卫生室的墙上,挂满了烫金的锦旗和牌匾,无一不是对其精湛医术的肯定。让人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位拥有高超技艺的蛇医当年对蛇毒也无计可施。

曾宪国1993年进入永兴卫校学习,1995年毕业后在村里开了一个卫生室。1997年夏天,邻村一位30多岁的村民不幸被银环蛇咬伤,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匆匆撒手人寰,行医只有两年的曾宪国的内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曾宪国暗暗下定决心:“为了乡亲们,我一定要学会诊治蛇伤。”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宪国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大量阅读蛇伤专著。1998年4月初,曾宪国在郴州卫校周萍老师引荐下,拜莽山“蛇博士”陈远辉为师,初步掌握了蛇伤的基本知识。同年5月,他又远赴广州,师从国内知名的蛇伤专家——广州医学院蛇毒研究所教授钟满森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信平。为了熟悉更多种类的毒蛇,曾宪国还把房子租在广州市野生动物市场附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去转悠。短短的5个月,曾宪国就对蛇毒的成分、咬伤的痕迹症状、致病机理等有了透彻全面的认识,掌握了国内先进的蛇伤诊疗技术。

业精于勤,探索创新

拜师学医半年后,曾宪国返回家乡,筹资创办了蛇伤专科,开始了“蛇医”的生涯。

传统的中草药方法和医院偏重西医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蛇伤造成的高度肿胀都疗程较长。曾宪国根据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及“二便不通,蛇毒内攻”的原理,加用利尿、通利二便的中药如车前草、白茅根、白芷等来排毒止痛。曾宪国还经常到山林地头采药。他发现半边莲、芙蓉花叶、苦菜、蛇倒退等草药不同的配伍方式,疗效悬殊很大。经临床多次对比运用,不断寻找和优化治疗方法,曾宪国终于找到了对蛇伤消肿止痛有特效的最佳组合方案。在用药方式上他也有创新,一改传统的草药直接捣成药泥局部外敷,而是将中草药合理配伍熬成汤药后加些盐,再用纱布湿敷伤肢的方式,此法更有利于药物吸收,对消除肿胀疼痛效果更好。通过不断地摸索创新,大大缩短了疗程,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2006年6月15日,是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黄锦友被眼镜蛇咬伤后的第15天。他在郴州一家大医院住院治疗10天后,医生对他说他的伤肢出现的大面积局部溃疡只能截肢保命。接着又找了民间蛇医治疗,都无能为力。几近绝望的一家人眉头紧锁,一筹莫展。在别人的介绍下,其子兆南得知曾宪国是名蛇伤专科医生,于是抱着最后的希望,把父亲送到了曾宪国的卫生室。

黄锦友的病情确实不轻,整个右上肢高度肿胀,整个宽大的手背及前臂外侧组织大面积溃烂,奇臭无比,伴全身中毒症状。对于这样的蛇伤深达肌层,累及筋骨的大面积局部溃疡,有专家撰文指出直径超过4厘米时无法用常规方法治愈。但曾宪国早就打破了专家的这一论断,在此之前已成功治愈了26例类似局部溃疡患者。

曾宪国运用自己探索积累的一套独特疗法,经过50天的精心治疗,黄锦友的手掌功能完全恢复,手背没有出现挛缩疤痕愈合。黄锦友一家人见证了奇迹,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今,曾宪国的蛇伤治疗技术已形成了独特完整的体系。“急救多用血清,但不能只用血清;草药长于解毒消肿,但不能完全依赖草药,只有中、西、草药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在中药运用上要辨证三期,早期重在清热解毒、中期重在托毒化脓、后期为托毒生肌。”

正是凭借着执着和努力,曾宪国创造了奇迹,1372例被毒蛇咬伤的患者经过他精心治疗得以痊愈。不少人坦言,别的病人都是小地方治不了往大地方送,“只有被蛇咬伤的人,都不往大地方送,而只往曾宪国的诊所赶。”

医者的情怀

蛇伤患者大都属于危急重症,病情凶险。曾宪国在严密观察,精心施治的同时,常常夜以继日地守护在患者身旁。每每遇到家境困难的患者,曾宪国总是倾力相助,减收免收医疗费用。

提起曾宪国,永兴县大布江乡元洲村56岁的何宗运就很感激。曾宪国不仅救了他的命,还全免了他的药费,帮他渡过了难关。

去年11月18日,何宗运上山时被竹叶青咬伤了脚背,因家境困难,他的妻子前年因病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子女也不在身边。何宗运独自一人在家,挣扎着自己敷了些草药。可是几天过去了,病情却越来越严重,整个下肢高度肿胀、瘀斑,同时出现发热、呕吐、头晕等全身中毒症状,险些危及性命。经过曾宪国一个星期的精心治疗,何宗运的伤情完全缓解。考虑到何宗运家的实际情况,曾宪国免除了他全部的医药费。走的时候何宗运动情地说:“我现在没有能力,以后有能力了一定会来感谢,我总是会记得你的好。”

2013年6月23日傍晚,年逾六旬的永兴县黄泥镇羊冲村村民许华林在小溪旁洗脚时不幸被毒蛇咬伤,邻居立即用摩托车将其送到曾宪国处就诊,经诊断,许化林是被剧毒蛇蝮蛇咬伤。曾宪国见患者虽然牛高马大,但手脚行动极不灵活。送许华林来的邻居告诉曾宪国,患者是先天性残疾,其妻子也是残疾人,又无儿无女,家境非常困难,曾宪国得知患者的情况后,给予其免费治疗。

在当地村民的口里,曾宪国不但医术了得,更有着一颗慈悲为怀的心。“蛇伤病人大多是农村青壮年,是家中的顶梁柱,家境不富裕,救一个人的命便是救了一个家。”曾宪国总是这样说。行医19年,曾宪国减免农村贫困家庭患者的医药费达14余万元。实际上,曾宪国自家并不富裕,一家三代六口人至今租住在狭小旧房里,在建的一栋医疗、住家两用的楼房已借债20多万元,至今因资金紧张仍未完工入住。

在家人眼里,曾宪国为了蛇伤事业“劳心劳力”付出太多。他的妻子蒋艳说:“蛇伤患者多数属于危急重症,治疗和护理的工作量比普通病人大得多。夏秋两季病人多,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不但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更大。”刚刚40岁的曾宪国,往日的一头浓密青发,如今已开始稀疏,并渐生银丝。令曾宪国欣慰的是,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妻子十多年如一日地与自己一起扎根乡村,在工作和生活上全力协助自己。

如今,曾宪国名气大了,找他的人也多了起来。面对领导和媒体记者,他平静地说:“我会一直在这里安安心心地为乡亲们治病。这里的人需要我,信任我,我离不开他们。”

直言苦难,建言献策

篇9

自古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当今时代,这样的巾帼越来越多,最美教师张丽莉谱写了一曲舍己奉献的女性之歌,最美乡村干部里的女书记韩丽、王焕荣为乡亲们开辟了一条致富路,还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乡村女医生周月华,她们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为中国梦添色彩,她们的巾帼情怀是助力中国梦最强劲的正能量。

不经意间,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经整整5年了。曾经也为领导同事们的赞许批评、教学成绩的排名先后、学生的夸奖误解而喜悦过、苦恼过,但现在更多是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反馈的得与失而苦苦思索、不停探索。我常常想,要从一名“教书匠”变成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品德俱佳的优秀教师,我们必须认真践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勤勉有为

教学工作平凡而伟大,既是智力活,也是体力活。教学工作追求的不是轰轰烈烈、风风火火的表面工作,而是细水长流、挖掘潜力的内涵工作,所以教好每一个学生,我们不仅要付出智力和才学,更多的时候付出的是汗水和心血。要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并且用这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感染学生,兢兢业业,严谨从教。

二、要挥洒爱心

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拥有对学生博大的爱、深深的爱和无私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认可。要经常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琐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建立一个心心相融、息息相通的世界。

三、要善于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我国一位教育学家也讲过这样一段话:“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够每天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认真反思,三年之后必定是一名优秀教师。”只有善于自我反思,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寻找教学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年年岁岁花相似”,教学工作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循环往复,看似是简单的重复行为,但实际上要真的做出成绩来,我们必须总结摸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教法才行。

四、要谦虚好学

教无止境,为适应形势的新变化、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研探新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社会,如果一名教师还停留于或囿于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那点知识,恐怕要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当我们面对的是满口网络语言的学生时,你却懵懵懂懂,学生肯定会轻蔑地说:实在hold不住,这个老师太out了。这可能是一名教师最为难堪的事情。所以拥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力是一个教师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有力保障,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可贵特质。一间教室,就是一个班每一个学生梦想秀的舞台。作为一名实现学生梦想的优秀教师,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仅仅是一个基础,要想学生飞得更高,我们还需更加努力,才能为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谁说女子不如男”,中国梦,巾帼情,用女性的美丽为梦想添光辉。

篇10

  2022年观看《感动中国》有感

  昨天晚上,我在换频道时无意中发现了《感动中国》节目,这里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有对国家做出贡献和对家庭做出贡献的,每个人都很让人感动,其中有无臂钢琴家“刘伟”,他那坚持到底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从小失去手臂的刘伟学游泳的辛苦比别人要多出百倍,不幸的事又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他不能做剧烈运动了,但是他也拿到了自己的梦想游泳冠军,经过辛苦的练习,他用自己的脚来弹钢琴到了无法想像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活着就值得庆祝”。这句话因他美妙动听的琴声而起。他被称作“隐形翅膀”。

  第二个人是“杨善洲”爷爷,他走过的路是我们的百倍,他是一个节约的老人,他在路上捡果壳放到袋子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退休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他却去植树造林,而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经过千辛万苦把荒山变成一片巨大的绿林,这片绿林共有价值三亿元的人民币,他竟然捐献给了国家。他经常教育孩子说:“不要以为你的父母是一个大官,就可以在外面依靠父母的关系为你工作,更不能乱花钱”。

  还有八岁的小孩子照顾自己的养母,阿里木卖羊肉串的钱给小学生上学,一对小夫妻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到高原资教……

  看了感动中国,使我也知道了什么是感恩,奉献。

  2022年观看《感动中国》有感

  今天早上7点19分左右,我看了一个节目叫《感动中国》,里面讲了两个小故事,我觉得非常感动。

  第一个故事是浙江的一位语文老师陈斌强五年如一日照顾自己的母亲。每天早上陈老师用一根绳子把妈妈绑在自己的身上,以防止她从车上掉下来,然后他带着妈妈急急忙忙去学校上课。陈老师说自己每天都是跑着走路,因为时间太紧张了,要上课,还要照料母亲。他对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第二个故事是广西12岁最美学生何玥得病去世后无偿捐献自己的器官。她用自己的大爱挽救了3个年轻的生命。在何玥的举动下,她的爸爸也签订了无偿捐献协议。我觉得他们很勇敢很善良。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2022年观看《感动中国》有感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今天,我在学校看了2014的《感动中国》。

  今年的《感动中国》主要讲了陈俊贵,段爱平等人获奖者的动人事迹。其中,我最感动的人是格桑德吉和刘佩兰。

  格桑德吉是一名教师,她在乡村长大是村上唯一的大学生,她本可以在县城教书,但她却选择了在乡村教书。并且他十分关爱学生,几乎每天都送他们回家,另外对于贫穷辍学的孩子,都几乎让他们免费上学……而胡佩兰,她是一名医生,今年已九十八岁了,但她任然走着她的行医之路。她不注重医生可以赚钱,他注重的是医德,遇上穷苦人家来看病,有时付不起钱,她就拿自己的钱垫上;遇上富一点的,她就只收别人20~40元钱,其余的自己垫上……在她那个医院里,每一个病人痛苦得来,都能高兴地走。并且她不顾自己九十几岁高龄,总为病人亲自治疗……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