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22:2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思维得到拓展活跃,不再被动接受教师讲解。这样的效果必须借助于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启发引导等多种途径,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踊跃发言、深入探究。另一方面,笔者还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氛围设置需要,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花絮,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得到放松和释放。例如让学生上台以自己的学习经验技巧为基点,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是如何学习理解、如何巩固提高、如何实现高效学习的,或者在一些复习教学环节,直接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这样的模式既避免了语文教学的枯燥,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生动的平台,使语文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更浓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创新作业设置模式,使其更加素质
高效作业是巩固语文学习成果的有效载体,也是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重要方式。在作业设置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是作业难度、容量上要体现差异性,因为高中生语文学习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势,这样的差距一时难以改变,教师只有适应这样的差异并在教学中有效兼顾。此外,作业的布置要依据学生学习状况、能力情况,设置不同的难度和作业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够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作业设置形式上要创新,不能完全局限于书面形式,还要向能力素质方向发展。例如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社会生活调查,要求学生对某一类知识点的学习规律进行总结梳理等等。这些方面的作业设置既体现了能力培养目标,也彰显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原则,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中更加高效,更具针对性。
三、创新考核评价模式
篇2
1.对古诗词的背诵重视不足
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少教师就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与背诵,而是非常具有功利性地让学生只背诵那些高考中容易出现的古典名句,对全文的背诵不作要求,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全文整体理解,更无法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时,不少老师只知道从苏轼、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灌输作者的写作情感,也只是简简单单地要求学习背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名句,学生对这些诗句缺乏理解,自然没有办法体会作者的豪迈之情,也就无从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者们的本意及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2.教学视角的严重单一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注意诗词内涵的多元性与意境的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体验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提倡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创造性地构建诗词意义,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鉴赏的独立性,倡导学生对古诗词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具体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以教学参考书为教学依据,对学生根本不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对学生传授的只是机械化的标准答案,不能容忍学生的见解与标准答案不符,哪怕是有一丁点的出入,教师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强调自己的真经———万能模版。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毫无学习主动权。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被严重扼杀。最终,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学习激情也会退化。3.古诗词课堂氛围沉闷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古诗词的学习非常难,教师为古诗词教学而苦恼,由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而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不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去学习古诗词,这样的状况直接体现在学习古诗词时,师生状态都不好,教学进展的也更加艰难。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重视对古诗词的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诵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教会学生把握住诵读的节奏,注意感彩的表达,强调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优美意境。教师要把握住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各阶段,初读阶段要求学生读懂,读准;细读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细读,理解诗词内容;精读阶段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所感悟;熟读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内涵,力争会背。教师要督促学生背诵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地举办背诵竞赛,让学生在深厚的氛围中,扩展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
2.多角度切入教学
在学习古诗词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诗词进行审度,学生要对古诗词精心研读,深刻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学生要立足于文体,力争突破语言的限制,精心推敲,充分体验诗词的美感。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通过与现代语言的对照,深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品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
3.改善教学方法
篇3
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互动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教师应做到课上为师、课后为友。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友好地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语文学习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让学生自我反思,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1.2重视学习资料的收集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与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让学生收集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课文出现的成语,提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并谈谈观点。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发言。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增强自信,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3创设互动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很重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师生、生生间都要有一定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互动情境。例如,教学《鸿门宴》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思考,学生从生动的角色表演中,更加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对《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更深刻和具体。互动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2.1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互动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互动性,通过互动教学的开展,可以加大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力度,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流行现象等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所授的章节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既有利于重新建构语文知识,融入时代特性,进行现代化的重新解读,又能活泼课堂讲学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互动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求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4
(一)写作训练活动比较单一
此类训练活动主张灌输参与主体某种创造性思维模式,使其过往生活点滴与表述能力全面衔接,必要时要透过特定题材以及时机进行系统解析,让学生自主挖掘突破写作盲点的缺口位置,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被长期拒之门外,学生无法体验。而经过实际调查活动发现,大部分高中生都是直接书写,长期不做任何改变的教条模式很容易扼杀他们坚持写作的决心,并且伴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也已所剩无几。
(二)日常指导工作过于形式化
针对高中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必须确保其生活、情感经验达到某种标准状态,这样才能轻松开启多变的想象空间。但是现实学习过程中,指导工作比较倾向于技巧表现程度,大部分教师甚至愚蠢地认为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学生没有选择只得依照教师指令长期耗费青春精力。现在的学生喜欢透过新鲜的事物中获取灵感,但教条化准则将“审题-架构-修饰技巧”程序广泛渗透,学生自主性思维能力已经受到压迫,只能导致后期文章形式如出一辙之现象。
(三)评价语言较为机械化
在整个系统化写作教学环节中,教师标注的评语贯穿指导工作的始终,对于后期经验梳理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功效。大部分学生会对教师批注结果心存期待,希望能够收获肯定并试图挖掘更深的潜力空间。但是,往往后期收获的评语形式不过就是平平几句,包括“语句通顺”、“叙述完整”等。这无疑制约着良性教学进度,使得学生写作耐心遭受沉重打击。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侧重点解析
(一)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
许多同学认为学生生活面窄小,活动场所也就家庭和学校,每天所做之事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淡。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惊心动魄的场面,重复的生活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用心体会,写到文章中也是一个个闪光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只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耀眼的事情,这类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真实爽朗之感。
(二)用真情,抒真感
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想要抒发真实情感,就必须抓住动情的细节,要求我们从熟悉的人和事,从亲身体验的生活中寻觅感动过自己的东西,将或喜或悲、或憎或爱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入手。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仅可以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
(三)语言表达技巧的耐心培养
语言表达的具体标准在于词语选择精准性、语句搭配的简洁特征,以及整体文章情感回应效果等。“精准”和“简洁”主要是说,在句子,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组织过程中,表达完整而清楚。这主要是靠语感来完成,大家不要有语感太过玄虚的顾虑。实际上,这是可以通过多读文章以及仿写句子的联系来培养的。孩子在具体写作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在心中想到这每一类句子的作用,具体到每种修辞的作用,每种细节描写的作用等等。这样想要在文章当中表达哪种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去使用这些东西。
三.结语
篇5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也是未来教育教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向,多媒体的兴起是整个教育界进行现代化革命最有代表性的产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能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应用一些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趣,让高中生由“怕学语文”变为“喜欢学语文”。
二、多媒体辅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变为形象、有趣、直观的,能够引起高中生的好奇心,调动高中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处于最好学习状态之中,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2.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和智能
可以避免高中语文变成“哑巴语文”。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高中生不仅能与虚拟人物对话,还能根据电脑的评判修正自己的表达错误,这对于高中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化难为简
在讲解语法知识时,虽然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反复地讲解,高中生也反复地做大量练习,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记忆效果也不好。多媒体技术却能很好地克服这个困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抽象的语法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在形式多样的语境中学习语法知识,使语法更好地为语文表达服务,能够更好地突破难点,化难为简,记忆非常深刻,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在课外活动中
我们可以把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作为一项学习内容,培养高中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可以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让高中生通过人机互动,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差异性学习,有效培养高中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及操作能力;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还能及时加以调整,很好地培养高中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还可以让高中生玩一些有益的、与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语文游戏,促使他们各感官有效反应,寓教于乐,培养高中生思维的敏锐性,使更多感官得以有效发展。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引起很多负面效果,从而制约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5.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实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将提前准备好的课件导入多媒体,课堂上使师生处于主动的人机互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这样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同时,多媒体技术的网络链接和有效转换可使我们可以有效控制教学内容的衔接,既可以单独讲解一个知识点,又可以串联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我们所需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信息量大大增加,并有充足时间让高中生思考、探究,进而引导高中生主动学习,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三、结语
篇6
在波兰尼看来,缄默知识看似抽象,实际却蕴含着很多具象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
1.稳定性
与可述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随着年龄的变化消退遗忘的系数较低。换言之,主体一旦拥有某种缄默知识会成为知识体系中非常牢固的一环,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缄默知识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这是对感性思维的肯定,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迫切需要充实的内容。就目前来说,语文教学实践最大的误区当属对于情感体验的忽略,和对感性思维的轻视。当我们自豪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同时,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唯自然科学论可怕之处。缄默知识并不属于逻辑思维型的符号或者表述性知识,但是却比其更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换言之,感性思维在某种类型下更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机制。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缄默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文化性
缄默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处于同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相同的缄默知识“体系”,这既包括了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缄默知识更能体现文化符号的内涵,这一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语言是承载其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既是一个主体文明产生的标志,也是文明延续的纽带。(即使是人工智能,我们仍要赋予其自身的“语言”。)而对于母语教育来说,不能体现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特征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要更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文化功能。
3.整体性
尽管缄默知识往往缺乏逻辑结构,但是,它却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因为它的构建机制是认知主体以及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不仅如此,它本身就属于认知主体人格的一部分,对主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有着很强的牵引作用,这一点与其稳定性是相互呼应的,这也与我们一直强调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是一致的。
二、由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如何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1.情境教学给缄默知识提供基础
缄默知识具有对情境的依赖特性,知识构建与特定的情境分不开,是对于情境认识的整体把握和内化。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来激活缄默知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相对来说更加多样和灵活,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其本身就是情境的蓝本,情境的再现又可以依托现代多媒体的辅助,优势明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有意识地激活缄默知识?首先,我们要明确情境是缄默知识的“温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刻意为之,在同一情境下也不可能全班形成完全一致的缄默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认知构建的主体。
2.多元课堂和个体性
缄默知识具有个体差异性,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阿姆雷特”,同样一节语文课,同一个教师同一时间授课,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对于文学的感悟却是千差万别。常规课堂,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大一统”的思想,语言教学,尤其是中文,本身就更强调意境和韵律,而这些不属于逻辑范畴,更多情况下则属于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的主体差异性则决定了课堂应当是多元开放的。而多元课堂的原则应当是:一者,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尝试新的教学形式,甚至去创造形式是多元课堂的外在表现。一者,保持开放的态度。教师不要先入为主,保持开放的胸怀和观念,秉持尊重的态度去接纳同学看似荒唐可笑的想法,鼓励他们自主的思维和观点。
3.存异思维和非理性
正如之前强调的一样,缄默知识是感性知识,是非理性的,而这一点也就意味着缄默知识无法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我们想要通过批判、反思等形式来深化或者纠正学生的缄默知识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在缄默知识构建的初始才是黄金时段。对于语文教育来说除原则性的价值观有是非之别,其余情况下我们就更应当保持一种存异的观念。这和多元课堂正好是互为表里的。
4.兼顾随意偶然性,尝试动态生成课
篇7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把文人教育放在具体的语文领域中,师生通过教学真正挖掘语文学科存在的内在价值,对自身的发展认真思考,真正把握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真正方向。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走入误区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育观念逐渐走入了误区,过多强调功利性,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忽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语文教育在形式上的认识是合作学习,研究型学习等,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却是“换汤不换药”热衷于教学方法和程序的总结,忽视对思想修养的培养,轻视美育,重视短期内分数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向应试教育倾斜。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曾经著名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说过:像现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是整个破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这是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心痛的事情。但是应试教育让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2)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时并不少,但是基本上都被语言,修辞,或者枯燥的写作技巧所占据,学生被限制在语文课堂中,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生活实际,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很少有高中生的作文能写出真情实感,很多文章大同小异,枯燥乏味。根据之前的调查,51%的高中生表示:语文课没什么兴趣,只有23%的高中生表示:语文课可以勉强接受,这种情况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刘国正先生曾经指出:语文要联系生活,光靠课内是不行的,还要延伸到课外去。因此,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技能,语文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否则,语文就会失去生命力。
(3)教学评级方式单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只有考上大学,孩子的工作和未来才有保障,与此同时,学生也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完成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学生也都认为语文成绩也都是按照考试分数来评定的。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评定好坏的标准也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其结果不仅影响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价,同时也影响着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事实上,标准化的评分标准把教师和学生往死胡同赶,它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甚至为了得高分,很多学生说假话,这种态度对学生的未来在信念和生活态度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从实践层面上注重语文教育和实际相结合,提出更多的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4)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新教材的人文精神缺乏理解。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对课文情趣、景趣、意趣的品位,不能有效传递审美情感和人生感悟。这种模式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目前,新课改也倡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大经验交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教育的培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改革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点不仅对教育教学有影响,对教师的成长也具有重大影响。在新课改大力倡导人文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教育理念,主要做到如下几方面:第一,树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观;第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2)优化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是在潜移默化钟激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规范人的行为,要使人文思想在语文课堂中闪光,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主要从如下方法入手:第一,优化教学手段,让先进的技术为语文所用,把社会生活,大自然,艺术搬进课堂;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对情感和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开放自由的思维。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流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教学的评价注重片面性,单一性和局限性的结果。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改革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可以从如下途径进行创新:第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第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第三,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篇8
(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知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文章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对作品的各个角度的了解。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材料的选择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鉴赏方法。教师这这些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这样,在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将这些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不仅要学会课上的内容
更要对课外的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越来越多地获得知识,才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扩展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积累,这对文学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三)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一定的知晓,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能把握作者的撰写思维,不至于对主题理解偏,我们才能更容易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四)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出来的物质,作者通过表达,反应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创作的文学,有其历史下的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的内容。即便是处于同一个时期,每一位作者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出入。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对作者,以及当时的创作环境有所了解,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二、鉴赏方法
(一)着眼整体
鉴赏局部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再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的分支构成一个作品。针对文学作品的某一方面,我们要找到其特殊之处,将隐含的情感和局部内容进行连接,共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当我们在鉴赏文章的一部分的时候,要根据文章的整体内涵来把握,结合文章的主体,对局部内容进行比较好的了解,最后融入整个文章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在思想感情方面进行理解。
(二)根据文章的体裁
进行鉴赏针对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而言,学生在对此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根据作品的重点内容进行欣赏。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主题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在运用的表达手法上却几乎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根据不同的体裁,我们要抓住表达的主题,尤其在表达方式上,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所以,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就要把握不同题材的作品的重点内容,体会当中人物形象的设置。
三、总结
篇9
一名好的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为了给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废弃那些制约学生发展的传统习惯,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还可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很重要。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融入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去,并把这种习惯贯穿于听说读写各种训练中,教育学生多读书、多思考,使其学会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并使其持之以恒,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会学习了,自然也就乐于学习,继而就会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首先,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必须掌握的环节。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安排好学习时间,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再次,要鼓励学生预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结果自由发表意见,对好的见解教师要充分肯定;对理解有所偏误甚至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教师要让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他们感到有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预习。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就能掌握很好的预习方法。最后,要教给学生学会课后巩固、总结、及时反思。学生学习一课,就进行一次总结反思,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当天学习的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会触类旁通,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
四、创新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篇10
(一)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差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诗歌表达的政治思想,却没有依据语文具体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诗歌赋予了政治化倾向,却忽视诗歌表达的真实情感。例如,在学到《我爱这土地》一文时,诗歌创作于1938年,诗歌表达的主题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作者希望国家尽早摆脱灾难。但是,部分诗歌教学的参考内容将其赋予政治化的倾向,这使得诗歌表达的主题过于局限,虽然,作者希望国家能够尽快独立,人民能够远离战争,但是,诗歌并不是政治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诗歌主要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诗歌解读的方法较为单一,不注重诗歌的多层次解读,对于诗歌的理解,并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不同,诗歌的解读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别。但是,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解读诗歌方法较为单一,主要由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和知识视野狭窄原因导致。伴随现代诗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诗歌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诗歌解读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诗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参考资料。例如,在讲到《再别康桥》时,大部分教材参考资料都将“康桥”定义为“大自然”或“母校”的象征,这会使“康桥”的象征性更加局限,事实上,“康桥”已经成为作者内心深处的居住地,是作者向往已久的地方。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诗歌教学同样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发现诗歌存在的美,进而逐渐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强化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这就要求学生应掌握更多与现代诗歌相关的知识,以逐渐转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将会大大增强。其次,调整诗歌教学内容。目前,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语言是白话文,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是每一位教师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调整和优化诗歌教学内容,注重诗歌表达的主题,以及表达作者何种思想情感,诗歌的社会背景等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进而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审美性。
(二)经常诵读诗歌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主要方式,通过诵读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并且能够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设诗歌情景,诗歌内容是诗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载体,因此,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应注重抒情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诵读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投入感情去诵读,进而更好地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到《边界望乡》一文时,表达了诗人洛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恋恋不舍。当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融入爱国情感,才能深刻的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其次,掌握诗歌的韵律。诗歌节奏具有一定的韵律,要想更好地体现诗歌的节奏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声调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化,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方式,以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