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怎么写范文

时间:2023-03-17 09: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结论怎么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结论怎么写

篇1

1、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2、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3、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4、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论文的书写格式规范化要求

论文本身由论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简明、确切地表述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般不超过25个字,可分两行书写。

2.作者:处于论文题目正下方,须写明院系、专业、年级、班别、学号、姓名。

3.摘要: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观点,重点表述研究内容及结论,必须重点突出、文字简练,中文摘要字数不超过300字。

4.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及专业术语的通用性,并注意与国际惯例一致,中文关键词限制在3~8个。

5.正文:论文的主体。论文须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正文要标明各级标题,设计合理,文稿中应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

6.参考文献:必须是本人真正阅读过的,应选用公开发表的资料。以近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图书类文献不能过多,且要与论文内容直接相关,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

二、论文的排版格式规范化要求

1.版面尺寸:a4(210×297毫米)。

2.装订位置:左面竖装,装订位置距左边界0毫米。

3.版芯位置(正文位置):按照a4纸张默认格式。

4.页码:采用页脚方式设定,采用五号timenewroman,处于页面下方、居中。

5.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

6.作者:论文题目下隔一行,居中,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7.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用五号仿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

8.正文文本: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1.25倍行距、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的要求排版,采用多级符号版式。如:一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1、2、3……)标引,采用四号黑体并缩进4个字符排列;二级标题缩进4个字符并用阿拉伯数字(1.1、1.2、1.3……)标引,字体采用小四号黑体。

9.文中图表:所涉及到的全部图、表,不论计算机绘制还是手工绘制,都应规范化,符号、代号符合国家标准,字体大小与正文协调,手工绘制的要用绘图笔,图表名称和编号准确无误。

10.参考文献:位于正文结尾后下隔2行,“参考文献”四字左对齐,采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具体参考文献目录按五号宋体、靠左对齐、阿拉伯数字标引序号([1]、[2]……)的方式排列。

三、论文书写、排版、打印规范化要求样式

论文题目(采用三号黑体,居中)

(隔一行)

(仿宋体小四号,居中)院系专业名称年级班别学号学生姓名

(隔一行)

中文摘要:(仿宋体五号)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体制问题的思想观念问题,……。

关键词:(仿宋体五号)

(隔一行)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当前,在教学领域中,……。

1教学思想(黑体四号,左对齐)

1.1有关关系的处理(黑体小四号,缩进4个字符)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欣赏:浅探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与文学变异

摘要:形象学研究一直未能合理地解释两个本质性的问题,一是文本意义上的他国形象与现实社会、历史文献有异;二是接受过程中读者所还原的形象与作家所塑造的形象有异。本文认为形象在塑造、传递过程中产生了多重变异现象,变异的深层原因是不同文化语境的影响与制约。

关键词:形象学;法国学派;集体想象物;文学变异

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形象学发展于1880年代的欧陆诸国,由卡雷创立,经巴柔、莫哈、基亚等人的不断努力,当代已成为比较文学领域颇具扩张力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形象学研究局限于历史研究方法,一味强调事实关系,囿于文本,繁琐考证,将鲜活的文学文本当做纯粹的历史文献,忽视文学形象的美学价值,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狭隘民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都限制了形象学研究的发展。

事实上,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只是文本意义上的形象,它是作家主体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也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是一种文化形象,代表了一国对另一国的态度和看法。异国形象的建构包含了作者对异国文化的总体认识,同时在潜意识中又代表一个群体对异国文化的精神观照,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另一方面,形象本身与形象建构,也透露出作家和本国人的心态,“他者”形象是反观“自我”形象的一面镜子。正如当代文艺理论家佛克马所指出的那样,“赫胥黎的《海岛》中对东方的描写受到赛义德的批评,因为这部作品所表现的东方实际上是构想出的东方。”

一集体想象物如何实证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在形象学研究上是求“同”的,其基本方法是实证,本文认为形象学是“异”的研究,异国形象是想象,是集体想象物,image就是somethingimagined,所以形象学研究就是辩“异”。具体问题有三个:一是描述形象之“异”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中的他国人物形象,相对于“原型”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二是考察“异”是如何发生的。形象的生成、传递、接受是一个多重变异的过程,作家是如何塑造的,读者是如何解读、还原的。三是思考“异”何以会发生,集体是如何想象的,深层的文化原因何在。

早期的形象学研究即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正如后来巴柔所说:“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这里的“重组”、“重写”意味着这种形象是一种变异的形象,这是从实证研究求“真”的现象考证向理性主义求“异”的本质探求作出的可贵努力。形象是对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一切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言说、书写而制作、描述出来的,但这种描述并不遵循真实的原则,即并不会或不能忠实地描绘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那个“他者”。

作家对文学形象的创造与读者的接受,不可避免会产生二度变异,所以运用实证的方法很难对形象学进行研究。形象学研究的实质就是变异,法国学派在最早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就已提到文学作品中的“他国形象”问题,证明他们早已涉足非实证性变异学领域的研究,只是自己还未察觉,因而也没能从学科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

正如山人画笔下怒目圆睁的鸟是对自然鸟的变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观众对艺术形象接受、还原的变异,他国人物形象的创造与接受,正是这样一个多重变异的过程,其学理性亦可以从保尔・利科等人的想象理论中找到理论根据。保尔・利科将休谟那种把想象物归诸感知的理论命名为“再现式想象”,将萨特那种认为想象物“基本上根据缺席和不在场来构思”的理论命名为“创造性想象”。

巴柔认为:“他者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所以形象学所关注的是文学和文化互动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形象,就必须将其置于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去考察,扩大的“新的视域要求研究者不仅考虑到文学文本,其生产及传播条件,而且要考虑到人们写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新批评的那种将文本作为完全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的文本分析法则因此而受到质疑,因为这种形象不仅是作家个人呕心沥血的产物,而且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阐释和想象,它要求研究者的重心不再局限于文本、修辞、话语,而要将他者形象纳入到总体分析的框架之中,既考察文学文本中他者形象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又将这种文学形象与同时代的报刊、影视及其他媒介的描述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会使更多的材料和证据加入到接受的文学研究视野中来,从而使文学研究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交汇,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将其联系起来。通过对这种联系的探究,研究者可以发现作家与集体想象物之间种种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

考察他者形象与他者现实之间的关系,重点应在于注视者,在于注视者一方的文化模式,因为变异是肯定的,当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作家这一创造主体,是如何接收、注视、创作、塑造异国异族形象的,作家的潜意识中集体是如何想象他国想象的,如近代“西方人的话语表现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漠视,贬低和拒斥,欧洲中心主义通过把欧洲以外的世界再现为愚昧、落后、懒惰,成为东方的同义词,因而需要欧洲的介入而界定为落后的从而服务于殖民主义事业”。其次是关注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形象学讨论的重点自然不是异国形象描写的真实抑或失实,而是考辨作家何以塑造出那样的形象,追溯异域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当时的语境下是如何生成的。

异国形象与现实中的异国之间,他者形象的真实程度并不能决定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考察他者形象与他者现实之间关系的重点在于对注视者一方文化模式的产生、发展、传播与影响的探寻。席勒创作的《杜兰朵》中,“杜兰朵对于自由、压迫、自我价值等观念的认识,就那个时代的中国而言,不仅作为一个女人的意见,即使作为一个男人的意见也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作为理解《杜兰朵》的历史背景的应是欧洲思想史,而不是历史上的中国。”

二形象传递中的变异机制

法国学者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特质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归纳在一起,使“比较”二字摆脱美学的含义,获得一个科学的含义。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家马・法・基亚称:“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卡雷也指出比较文学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及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从形象学的各要素分析,它主要是指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表现出的他国形象。“他国形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

然而,文学形象的传递是非常复杂的,宏观来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变异(literaryvariation),一是作家创作时与原型的变异;二是读者接受、还原时与文本形象的变异。就文本而言,又有语言层面的变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翻译过程中的变异,在1930年代,为了便于国人接受,“milkyway”被译为“银河”,而不是“牛奶路”、“神奶路”,就是明证。也有文学层面的变异,不同的作家写作同一题材的作品,主题、手法各异。具体而言,形象的变异现象发生在四个层面。

一是文字层面的变异。

属于翻译学或译介学研究的范畴,在进行研究时将文学的变异现象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把注意力从语词翻译研究转向语词的变异本身。我国翻译界曾有这样一个特例,不懂外文的林纾竟然成为一代翻译大家,康有为在《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中赞其“译才并世数严林”,钱钟书也著文《林译小说研究》探讨林纾的翻译问题。

从翻译技术层面看,林译小说许多都走了样,甚至可以说很多地方是选译、节译,或者随意删改,更有甚者,写人写景的许多地方都有想象的成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现象?这就是文学变异的问题,为了照顾中国读者阅读小说的习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将外国人的名字归化,去掉大量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部分,以突出故事情节,将外国的现代语言换成简明、雅洁的中国文言。

文艺理论家敏泽先生认为,美国的意象派诗人庞德的意象诗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当时的西方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学习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他们在研究和翻译汉诗的过程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生动性、鲜明的形象性和动态美赞叹不已,而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研究和翻译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意象主义的发展。”

赵毅衡先生在《远游的诗神》中也提到了意象诗的源流问题,认为“庞德是新诗运动中的大诗人,他是先接触日本徘句,然后转向中国诗的。观察这个变化过程,对于考察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庞德从汉字中受到启发,认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意象,如东方的“东”由一个“日”和一个“木”组成,以太阳挂在树梢上指称方位,这种由象形到抽象再还原为情景的语意现象,其深处有一个形象的文字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变异问题。

二是文学作品中他国形象的变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比较文学形象学,从形象产生到还原有一个变异的过程,我们应从文化或文学的深层次人手,分析其规律。比如我们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洋人”形象时会发现,其形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变,(一)近代文学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特点是“奇”、“怪”,深层理由是长期闭关锁国造成了国人无知、恐惧的心理,表现为对洋人形象丑化、妖魔化。(二)现代文学作品中洋人形象的演变情况是,大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原型”大多“变”、“异”,深层的文化原因是“师夷长技”的学生心态,手法大多是将之美化、乌托邦化;港、台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相对“本”、“真”,因为作家身处殖民主义环境,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书写。

三是相同的文学主题和文类在不同的语境下发生变异的问题。

中西小说写作目的不同,所以叙事模式亦不同,西方小说治目宜阅读,中国小说治耳宜讲说;西方小说常鸿篇巨制,动辄万字,而中国古典小说多为章回体,更像连续剧。

四是文化语境不同造成的接受方面的变异。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造成文学现象在跨越文化集团时,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过滤背景下的误读现象,比如《格列佛游记》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可是谁会想到该书在世界各国的流传中却成了受妇孺喜爱的、单纯的少儿读物。唐朝僧入寒山的诗在中国实在没有多少人知道,可是在1950年代的美国,他确是反主流文化青年们的偶像。而三仙姑的形象在性格外向、好表现的美国人看来可不像在中国这么负面。

三形象研究要走中国化之路

我国的形象学研究要走学科本土化之路,需要克服学术上的殖民心态。形象学是法国人所创,然而其中的文化沙文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倾向和过分强调考据而忽视美学思考的弊病显然是存在的,中国学者应勇于推陈出新,不能老跟在西方学者后面学步,比起西方的“中国人形象”研究,如果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西方人――“洋人”形象,很显然,我们具有文献方面的优势,事实上其结论也应该是更有理据的。

多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打通了比较文化的学术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开展了以对话、沟通,尊重、理解、共建人类多元文化为宗旨的各种学术活动。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理论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从时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转型的新角度,在融合多元文化视野的基础上创建比较文学学科的新未来,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第三阶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

中国学者摆脱比较文学的传统观念,冲破比较文学“欧洲中心论”的藩篱,不断更新比较文学的观念、方法,以新观念、新眼光,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学研究,开展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对话,促进互识、互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期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学和文化。

形象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多样,学科的发展与深化呼唤理论的思维,比如学科的本土化问题。面对新世纪的形象学研究,中国学者要有为世界文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力争学术独立的勇气。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挖掘到中国古今文论中有关形象学研究的理论资料。同时,我们的优势在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料的丰富,应该扬长避短,着眼于国内的文献,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搞外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研究。

二是研究视野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应该更开阔一些,形象研究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探讨:

(一)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犹太人形象、《简・爱》中的南美人形象,欧美人长于此项;(二)外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如赛珍珠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这方面的工作汉学家做得比较多;

(三)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是我们的主战场,如留学生散文中的导师形象,客观地说,外国人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无论在史料占有,抑或是文本解读上,都不可能赶得上我们;

(四)华人自塑形象,如老舍《二马》中的马氏父子、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王启明等人,张艺谋电影中的近代国人形象等;

(五)外国人的自塑形象,如美国人写的《丑陋的美国人》,日本人写的《丑陋的日本人》等。

三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形象学涉及的领域众多,其研究必然是多指向、多维度和多领域的,与其他学科和领域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形象学研究可以根据学科的需要与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结合,拓宽新的形象研究领域,展现新的生命力。

形象学研究尚有一些关乎学科发展的问题,如仍然局限于影响研究。本文认为,学科建设目前有“三个转向”和“一个注意”的工作要做:

(一)转向对“主体”的研究。理解异族与认识自我是密不可分的,一国作家塑造的异国形象,是将异国作为一个他者来看待的,这个他者是认识自我、反观自我的一面镜子,研究他者是有意义的,而审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更有意义。

(二)转向总体分析。文学作品所包含、传播的文学形象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研究不能够将文本阅读简单化,不能局限于文本研究文学形象。形象研究必须考察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的总和,即由感知、阅读,加上想象而得到的有关异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的看法的总和。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比如要想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文学,首先就一定要了解、熟悉并领会他们的文化和信仰,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更是如此,否则,我们的视野将会很狭窄,论断亦将不免偏狭。

篇3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1.1××××(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1.1.1××××(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十二、提示

论文用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高二数学论文范例欣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也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作为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数形结合”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与形的联系,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中不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然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因受教材编写所限,在具体教学时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注重数与形的联系,强化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训练,恰到好处地向学生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学会和掌握重要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会用数学思想指导知识应用,获得必要的数学应用技能,形成优良思维品质,发展数学能力.

现代数学视角下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内涵意义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把数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代数问题与图形问题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作用中彼此转化,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由此可见,“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而且也是一种数学解题工具,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可以说“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无时无刻不活跃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高中数学教学始终围绕“形”“数”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有利于使数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概念和深层次的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构建和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同时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思维,从而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本文转自:dylw.net]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1.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落实课标精神的需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基本数学思想是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注重数与形的联系,将数和形完美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数形转化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求[本文转自:dylw.net]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通过或是化抽象为直观,或是化技巧为程序操作,不仅能使学生数学的思考具有条理性,能多层次和多角度地来思考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现代数学思维意识,拓展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发散解题思维,促进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能自觉进行数学的思考.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处理好教与学的需求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合理布点、由浅入深,从数到形的转换过程过于简单,致使高中生对“数”和“形”的理解比较狭隘,运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时出现构图不当、转换失真、数与形不等价、条件理解不深刻等问题,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既是落实课标精神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更是彻底改善目前高中数学教与学现状的需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数形结合的意义所在,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的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策略

1.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动态展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信息技术具有动态可视化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现数形结合方法,动态变化的演示过程不仅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变化有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验证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态感,而且为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使学生学会利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高中解析几何不仅是数和形的紧密结合,具有利用方程的性质来研究相应的几何图形的特点,而且它是把曲线,也包括直线看作按一定的几何条件运动的集合.因此教学中用多媒体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地显示出来,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观察、验证、对比等一系列探究性活动寻找到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从而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的辩证关系,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2.在探寻知识意义的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只是数学知识的习得,而应是引导学生在“经历”“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发展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开展数学活动的良好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亲历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笔者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以实际生活中的气温变化表、股市走势等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2)出示函数图象,引导学生将图象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3)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随着x值的变化,函数值f(x)是如何变化的,然后再用数学语言对图形中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加以描述.将图象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相结合,在探究、经历“函数单调性”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本质内涵进行理解,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在解题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使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数学思想指导知识的应用.作为解决数学问题时“由数思形”或“由形思数”的一种数学思想,它可以有效地将数字和图形相互转化,利用形象解决抽象,实现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于解答数学问题中去,提高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由数思形,以形得数

如:已知f(x)=x2+4x+3,求f(x)在闭区间[-3,1]上的最大值、最小值.

分析:f(x)=x2+4x+3=(x+2)2-1图象的开口向上,对称轴x=-2,作此二次函数的大致草图(如图1),对称轴在区间内,并在区间中点的左侧,故f(x)max=f(1)=8,f(x)min=f(-2)=-(2)由形思数,以数论形

如:如图2,AB为半圆O的直径,且AB=2,P是延长线上一点,且OP=2,Q为半圆上任一点,以PQ为一边向OPQ的外部作等边三角形PQR,求四边形OPRQ的面积的最大值,并求当四边形OPRQ面积最大值时∠QOP的值.

分析:要确定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必须由题目条件结合图形,把面积的表达式写出来.

设∠QOP=θ,则在OPQ中,由余弦定理可得PQ2=5-4cosθ,故.四边形OPRQ面积的最大值为,此时θ-=,所以θ=.

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反思的过程中提炼数形结合思想

篇4

二者作为论文漫漫写作路途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不可小觑,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英国硕士毕业论文怎么写:了解大纲重要性。

写出要撰写论文的大纲,一方面能帮助我们整理自己的想法以写出有条理有组织的报告,另一方面也能根据大纲提供写作前适当的修改以充实论文的内容。各位留学生也许了解论文的基本结构,但是初写大纲时内容多流于空泛,因此要自我要求大纲内容务必详实,各重要论点都有原文情节或重要评论正式,或是自己的详细的说明、辩证。

三、英国硕士毕业论文怎么写:大纲结构。

1、序论,介绍(Introduction):a.重点提示 Attention-getter;b.论述转折表达Transition;c.论文主句Thesis Statement;d.文章组织预览Preview [of the paper's organization.

2、主句发展Development:a.发展出论文次观点Develop sub-points within your thesis;b.逻辑性安排Arrange logically;c.对于论文的研究支持文章与理论Support each with.

篇5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师 实验操作比赛

近年,为了参加上级举办的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我们举办了县级选拔比赛。根据教育局的要求,笔者负责命题并担任评委。比赛结果出人意料,令人深思。

一、比赛基本情况

1.实验题目

实验1: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将编号A―D的氯化铜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镁溶液四种溶液分别鉴别出来。

实验2: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将编号E―H的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钾溶液、硫酸镁溶液四种溶液分别鉴别出来。

2.比赛过程和结果

比赛采取进行现场实验操作,并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比赛前待鉴别的药品统一放在讲台上,比赛正式开始前由选手自行取用,其余所需仪器、标签等均齐备,并摆放在各选手的实验桌上。

比赛的时间为25分钟。结果大多数选手在终了时间才勉强完成,而且5名选手中只有1名两题全对,实验1有1名只对2种,1名全错;实验2有1名对3种,1名只对1种。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滴加溶液不精准和不规范的现象,有的胶头滴管摆动明显,有的甚至把滴管伸进试管。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的书写也不够规范、简明,尤其是实验2。

二、对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这类实验教师可能都没有亲自做过,平时在遇到试题时只是讲讲而已。这类题,在试题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学生只要能判断是否可以鉴别即可,并不要求写出方法或过程,更不需要进行真正的实验操作。教师可能没有认真从实际角度考虑这类实验怎么做才能保证条理清楚,简便、准确。

2.选手在正式操作前低估实验难度,准备不充分。大多选手看了题目和明确比赛要求后,没做太多思考和准备就动起手操作,导致实验过程出现意外,甚至低级错误。有的选手没有给空的试剂瓶贴上标签就拿着去取溶液,有的选手一手同时拿着的三支试管都没有贴止标签,进行分别滴加其他溶液的操作,如此操作很容易出错,因为一旦拿得不妥当,试管的顺序就会乱。实验2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顺序不清,则可能会出现重复操作,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出错。对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的书写,大多选手没有周全地考虑就下笔了,所以表达不够简明。

三、实验操作与书写的优化

1.明确方法

实验1通过观察颜色和反应现象推断结论;实验2通过两两混合,根据现象推断结论。

2.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①给空的试剂瓶贴上标签,加入足量的待鉴别溶液;②明确实验步骤、现象、结论的书写方式,制作现象记录表;③列出注意事项:有序操作,防止待测溶液搞混,及时记录,避免出错。

3.实验操作过程及书写

[实验1]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如下:

[实验2]

实验步骤:依次按E跟F、G、H,再到F跟G、H,最后是G跟H的顺序进行两两组合,将待测溶液各取少许,混合于试管中。

现象:E-F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E-G混合无明显变化,E-H混合无明显变化,F-G混合无明显变化,F-H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G-H混合有无色气泡产生。

四、比赛引发的思考

简单的鉴别实验,连优秀教师都出错了,值得深思。当然,在比赛这一特定情况下发挥失常是难免的,但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教师对类似实验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缺少动手实验的意识。平时实验大都是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做教科书上的,习题中出现的基本不涉及,所以对类似的实验具体怎么做考虑得不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一般综合性测试尤其是毕业水平考试中,探究性实验已成为必考内容。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新课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把它延伸和拓展。而习题中一些优秀的实验探究题,为延伸和拓展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内容。

五、教学建议

1.将试题设计成完整的探究方案

探究题一般以填空、选择、简答等方式从实验探究的多个角度设置问题,可以在解题前也可以在解题完成后,根据探究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明确问题与猜想、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现象记录与数据收集方法、分析与结论等全部内容。适当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探究习惯。

2.适当开展习题中的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不但要能够设计,而且要能进行具体操作。对于习题中的某些实验题,可以根据学情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或演示或分组实验,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那么什么样的实验题适合开展探究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目的确定:一是学生可能难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二是发散性强、方法多样化的问题;三是操作性强,操作容易出错的问题。

篇6

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系教授,从1947年起担任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馆长至1978年退休。活了一个多世纪,教出的学生都成大师了,当老师的却少有人识。但他的学术知名度相当高,李约瑟那套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唯一由个人具名、华人撰写的分册――《纸和印刷》,就是出自钱存训之手。英国《泰晤士报》当时评价说:“钱氏将这一专题的资料浓缩在一册之中,以西方语言介绍中国文明尚属首次……第一版在发行之前就已预订一空。”而《纸和印刷》自1985年出版后,奠定了钱存训在中国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

得到这么高的评价,钱存训凭的是什么?三句话:他弄明白了过去汉字写在哪儿?用什么写?如何写?就好像书法里笔画越简单的字越不好写的道理一样,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研究起来很不简单。

书写的载体有甲骨、铜器、碑石、木牍、竹简、缣帛、纸;用具有刀、蓖笔、木笔、毛笔;书体有篆、隶、楷、行、草。载体、用具、书体相互关联,彼此牵制,其中的细节问题纷繁复杂,形同乱麻。谁先谁后?如何替代?怎么演变?粗看没啥问题,细察全是疑问。古人没弄明白,今人也不清楚。而这个问题,从博士论文算起,钱存训至少研究了60年。一个甲子,就研究一个问题,成果很宏富吧?这样的大师,怎么也得著作等身吧?

但令人惊讶的是,钱存训的成名作、代表作《书于竹帛》,正文只有16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拿在手里很轻,一天就能看完。现在很多教授、学者,著作动辄几十万字、上百万字,几年工夫就能出个大部头。若按照这个标准看,钱存训的书与其学术地位相比,未免显得太“寒酸”。但就是这本书,从1968年起,他花费了15年的时间。

著作虽薄,学问不薄。上面提到的汉字三大问题,钱存训通过扎实的研究,都有结论。比如,汉字传统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为什么?钱存训推测,因为竹木的纹理走向是竖着的,毛笔要顺着纹理运笔才方便写,而且简策狭窄,只能容单行书写。又如,汉字为何从右向左写?大概是因为用左手执简、右手书写,便于将写好的简策顺序置于右侧,由远而近。

这样的结论似乎并不出奇,但这并不是小事,中国书籍演变史实际上关乎中国汉字、中国文化的形成与传播问题,关乎中国文字和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背后还有中西交流问题、以点带面的大问题,可谓不可不察。而在钱存训前,没人系统研究过,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就这样,在“中国书史”这个冷门领域,他几十年如一日 “战战兢兢,努力学习”地走过来了。在钱存训等华人汉学家的努力下,美国芝加哥大学成为除哈佛大学之外的另一个汉学研究重镇。1978年,“东亚图书馆委员会”授予他“杰出服务奖”。198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所属“华人图书馆员协会”也授予他“杰出服务奖”。“中年来美短期访问,原想镀金回国,但未料到将长眠他乡。”钱存训这位学界泰斗曾经在谈起自己的经历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热议锐评:其实,钱存训自己也清楚,“专题研究,枯燥无味,知音者寥寥。”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把中国文化有效地向世界做了传播。

这是学者的清高,也是学术的骄傲。(熊建《人民日报》)

篇7

那么,学生在证题时到底是由哪些原因造成思维受阻,产生解题的困惑呢?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⑴不理解定理是进行推理的依据。其实如果我们把一道完整的几何证明题的过程进行分解,发现它的骨干是由一个一个定理组成的。而学生书写的不完整、不严密,就因为缺乏对定理必要的理解,不会用符号语言表达,从而不能严谨推理,造成几何定理无法具体运用到习题中去。

⑵找不到运用定理所需的条件,或者在几何图形中找不出定理所对应的基本图形。具体表现在不熟悉图形和定理之间的联系,思考时把定理和图形分割开来。对于定理或图形的变式不理解,图形稍作改变(或不是标准形),学生就难以思考。

⑶推理过程因果关系模糊不清。

针对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自救对策。

一、教学环节

对几何定理的教学,我们在集中讲授时分5个环节。第1、2环节是理解定理的基本要求;第3环节是基本推理模式,第4环节是定理在推理过程中的呈现方式,提出了“模式+定理”的书写方法;第5环节是定理在解题分析时的导向作用,提出了“图形+定理”的思考方法。程序图设计如下:

基本要求重新建立表象推理模式组合定理联想定理

二、操作分析和说明

⒈定理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能正确书写证明过程的前提是学会对几何定理的书写,因为几何定理的符号语言是证明过程中的基本单位。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一划二画三写”的步骤,让学生尽快熟悉每一个定理的基本要求,并重新整理了初中阶段的定理(见附页,此只列出与本文有关的定理),集中展示给学生。

例如定理4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线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一划:就是找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题设用直线,结论用波浪线,要求在划时突出定理的本质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和“高线”、“相似”。

二画:就是依据定理的内容,能画出所对应的基本图形。

如:

三写:就是在分清题设和结论的基础上,能用符号语言表达,允许采用等同条件。

如:ABC是Rt,CDAB于D(条件也可写成:∠ACB=90°,∠CDB=90°等)ACD∽BCD∽ABC。

学生在书写时果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①不理解每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学生在书写时往往漏掉条件(如定理19漏掉垂直,定理46漏掉高、中线等);对条件太简单的不会写(如定理3);或者把条件当成结论(如定理12把三线都当成结论)。

②还表现在思维偏差。我们的要求是会用定理,而有些学生把定理重新证明一遍(如定理5、6);或者在一个定理中出现××,又××,××的错误。

③更多的是没有抓住本质。具体表现在把非本质的条件当成本质条件(如定理7出现∠1和∠2是同位角,AB∥CD);条件重复(如定理49,结论∠APO=∠BPO已经包括过圆心O,学生在条件中还加以说明);图形过于特殊(如把定理1的图画成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文字过多(一些定理译不出符号语言,用文字代替)等。

⒉重新建立表象

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原则。“表象”就是人们对过去感知过的客观世界中的对象或对象在头脑中留下来的可以再现出来的形象,具有一定的鲜明性、具体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由于几何的每一个定理都对应着一个图形,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我们要求学生对定理的表象不能只停留在实体的形象上,而是让学生有意识的记图形,想图形,以形成和唤起表象。我们认为,这对于理解、巩固和记忆几何定理起着重大的作用。

教给学生想形象的基本方法后,我们接下去的步骤是用实例引导学生,下面是一段经整理后的课堂教学主要内容:

⑴问:听了老师的介绍后,你怎样回忆垂径定理的形象?

答:垂径定理我在想的时候,脑子里留下“两条等弧、两条相等的线段、一个直角”在一闪一闪的,以后看到弧相等或其他两个条件之一,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垂径定理。

目的:建立单个定理的表象,要求能想到非标准图形。

继续问:看到弧相等,你们只想到了垂径定理,其他的定理就没有想起来吗?

答:想到了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相等……

甚至有学生想到了两条平行弦……

目的:通过表象,进行联想,使学生理解定理间的联系。

⑵问:从定理21开始,你能找出和它有联系的定理吗?

答:有定理22(擦短使平行直线变成线段),定理25(特殊化成菱形),定理27……

目的:一般化或特殊化或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化,加深定理间的联系。

⑶下面的步骤,我们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判断,进一步熟悉定理的三种语言、定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学生思考的角度看,他们主要是在寻找基本图形,由于定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基本图形中往往存在着另一个残缺的基本图形,所以学生大多通过连线、延长、作圆、平移、旋转等手段,也有通过特殊化、找同结论等途径把不同的定理联系起来。

下面摘录的是学生自主思考后,得到的富有创意性的结论。

①定理16(延长中线成矩形)定理24(作矩形的外接圆)定理34。

②定理51(一线过圆心,且两线垂直)定理36(一线平移成切线)定理47、48(绕切点旋转)定理50。

③如下图,把EF向下平移(或绕A点旋转),使定理37和50联系起来(有同结论∠α=∠D):

⒊推理模式

从学生各方面的反馈情况看,多数学生觉得几何抽象还在于几何推理形式多样、过程复杂而又摸不定,往往听课时知道该如何写,而自己书写时又漏掉某些步骤。怎样将形式多样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看得清而又摸得着呢?为此,我们在二步推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总结了三种基本推理模式。

具体教学分三个步骤实施:

⑴精心设计三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归纳出三种基本推理模式。

①条件结论新结论(结论推新结论式)

②新结论(多个结论推新结论式)

③新结论(结论和条件推新结论式)

⑵通过已详细书写证明过程的题目让学生识别不同的推理模式。

⑶通过具体习题,学生有意识、有预见性地练习书写。

这一环节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先理解证明题的大致框架,在具体书写时有一定的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学生书写的盲目性。但教学表明学生仍然出现不必要的跳步,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把它归结为对推理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定理是推理的依据和单位不明白。因而我们根据需要,又设计了以下一个环节。

⒋组合定理

基本推理模式中的骨干部分还是定理的符号语言。因而在这一环节,我们让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找出单个定理的因果关系、多个定理的组合方式,然后由几个定理组合后构造图形,进一步强化学生“用定理”的意识。

下面通过一例来说明这一步骤的实施。

例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外接O的半径为5,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E,且AB=AE·AC,BD=8。求BAD的面积。(2001年嘉兴市质量评估卷六)

证明:连结OB,连结OA交BD于F。

学生从每一个推测符号中找出所对应的定理和隐含的主要定理:

比例基本性质S/AS/证相似相似三角形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

由于学生自己主动找定理,因而印象深刻。在证明过程中确实是由一个一个定理连结起来的,也让学生体会到把定理(不排除概念、公式等)镶嵌在基本模式中,就能形成严密的推理过程。此时,可顺势布置以下的任务:给出勾股定理,你能再结合一个或多个定理,构造图形,并编出证明题或计算题吗?

实践表明:经过“模式+定理”书写方法的熏陶后,学生基本具备了完整书写的意识。

⒌联想定理

分析图形是证明的基础,几何问题给出的图形有时是某些基本图形的残缺形式,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出定理的基本图形,为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图形固然可以引发联想(这也是教师分析几何证明题、学生证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对于识图或想象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他们往往存有疑问:到底怎样才能分解出基本图形呢?在复杂的图形中怎样找到所需要的基本图形呢?因而我们从另一侧面,即证明题的“已知、求证”上给学生以支招,即由命题的题设、结论联想某些定理,以配合图形想象。

例:如图,O1和O2相交于B、C两点,AB是O1的直径,AB、AC的延长线分别交O2于D、E,过B作O1的切线交AE于F。求证:BF∥DE。

讨论此题时,启发学生由题设中的“AB是O的直径”联想定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因而连结BC;“过B作O的切线交AE于F”联想定理“切线的性质”,得出∠ABF=90°。从而构造出基本图形②③。

由命题的结论“BF∥DE”联想起“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构造出基本图形④。将上述基本图形②③④的性质结合在一起,学生就易于思考了。

这一环节我们的引导语有:“由已知中的哪一个条件,你能联想起什么定理?”、“条件组合后能构成哪个定理?”、“有无对应的基本图形?”、“能否构造出基本图形?”等。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起“图形+定理”的思考方法,把以前的无意识思考变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思考。

三、几点认识

复习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才是最佳复习途径,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始终坚持主体性原则。在组织复习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方法和规律让学生体会,创造性的解答共同完善。

篇8

一. 时间安排

2分钟审题+8分钟打草稿

注意:打草稿完全可以在正式开考前完成,开考前10分钟时间虽然不能翻动卷子,但是能看得到作文,这时大脑里面就可以构思并打草稿了,没发草稿纸直接写在卷子上,只要不翻动卷子,老师是不会说什么的,就算说也要大胆悄悄写。等正式开考的时候作文基本成型了,30分钟时间完全可以搞定。边誊写在答题卡上边看看草稿还有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怎么写会更好,这就相当于是对作文的第二遍加工了,第二遍肯定比第一遍更加完美对不对。

不打草稿直接写的缺点:写着写着很可能大脑空白,无从下笔(你懂得,很紧张)。写完下一句了发现前一句写得不够恰当,这时已经无力回天了,不可能划掉重写吧,会影响整个卷面形象的。

二.字迹一定要工整(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作文很大一部分得分因素是印象分),因此,不要写一写画一画,画一画再写一写,会影响改卷老师心情的。

三 .如何写好句子(简单句变复杂,简单词换高级词)

1. 尽量写主谓宾,把简单句变难:如be+形容词换成be of+名词会显得更有营养点;

动名ing形式做主语(Eating green vegetable is good for health);将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A and B变成:not only A but also B.

2. 少用第一印象词。for instance :very可以用exceedingly,extraodinarily , tremendously,

extremely代替; more and more用increasingly代替; popular用prevalent代替;important用significant代替;vital用essential代替,about用concerning代替,prefer to用passionate ,many用numerous代替,much用enormous代替。

哈:当很多人都用very表达非常的时候,你用了exceedingly,有没有高大上,眼前一亮的感觉。

3. 要修饰和并列

名词前加形容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表特征)前用副词(表程度)修饰。

如:

He loves the girl.

修饰后可以是这样:He exceedingly loves the beautiful and cute girl.(他非常爱这个漂亮又可爱的女孩),这就是动词和名词前的修饰以及名词的并列了。既美观又增加了单词量。不用愁词穷了吧。。。。哈哈

四.写作万能理由

1.方便:It is convenient for sb to sth

2.经济:save time and money

3.效率:enhance(提高)the efficiency of……

4.健康: sth is good for you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5.经验:accumulate the experience

6.增加情感:Increase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7.发展科技:sth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culture

8.丰富生活:colorful life。

五.作文如何分段

1.全文至少三段(只有一段或者两段是要被扣分的哦),每一段中文提纲至少一段。

2.全文总分总,第一段总起(描述现象,图画和图表作文简单描述图中内容),由某个现象引入中心,也就是引题。第二主体,分论点讨论why或how。第三段总结(得出结论,表明观点或者提出建议)。注意:如果是利弊型作文则二三段分别描述利与弊),第四段才是得出结论,表明观点或者提出建议。

注意:除了写通知写请假条之外的作文都可以写成两种形式,为什么why和怎么做how.

如何写好每一段每一句(以三段为例)针对基础一般的孩子,高手可以绕道!!!

第一段(篇幅不用太多,不要写得太过,三句话就可以搞定):

第一句:描述现象引入中心(包括时间+地点,条件+伴随)如:currently/previously in Chin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increasingly faster,1.大家都认为: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2.越来越多的人认为: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maintain /deem/reckon that……3.有一个广泛的现象:A widespread phenomenon……,注意:省略号为中心内容,三者引入方式任选其一即可

第二句:描述身边的事实去加强这个现象的存在性,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去描述(任选其一):1.排比 2.过去对比现在:比如 10年前很少有人有电脑,而今几乎人手一台电脑(Ten years ago……however now ……)。3.举例法:比如 电脑游戏很普及,我们班48个人里面有43个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43 out of 48 students in my class are passionate about……)。4名人名言:如 某个名人曾说/我大学教授曾告诉我们(as a famous proverb says/my professor in sociology once told us ……

第三句:强调中心内容 1.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实用于对比型,利弊型作文)。如:however。Which is superior,people’s viewpoint differ dramatically.2.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适用于问题解决型作文)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has become a matter of concern for many)3.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发生呢,大家都很关心(适用于应用文)。Why does/is this happen ,everyone express serious concerns for the reasons.

作文第一段示例:during the rush hour, you can see that thousands of people —men and women ,old and young—ride their bicycle to work and study. That is why china is called “the kingdom of bicycle”.(点评:开门见山,言简意赅,看似写得简单又不失重点,举例论证中心,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我就不一句一句说明了,大体就是分几个点去说明中心,为什么会出现某种现象或者怎么解决某个问题或者就某个观点分点论证):

It is true that/the reason of……in several aspec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explaining……(First and foremost/To start with +原因/方法+结果。Secondly/what is more+原因/方法/+例子。L ast and not the least+原因/方法+假设/对比(Therefore/as a result ……得出本段结论。

注意:可能会用到的句子:this largely due to the fact that……。

If……people will/would

双原因的使用:not only does it…… but it also

第三段:结尾段:我的看法/总结

第一句:我的看法+双原因

第二句:重述观点

第三句:应该怎么办+展望未来

1. when it come to me ,the former sounds more reasonable

2. in my point of view, I am in favor of latter

3.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both A and B ought to take immediately measures

to……

To conclude/To wrap up,

结尾段示例:To conclude, excessive packing is totally unnecessary, not only does it cause a huge amount of waste ,butconsumers spend extra money on the useless things, I hope that the manufacturers will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so that every cent we pay is worth the price.(注意红色的标记)

作文常见的四个错误:

1. 动词原形当主语eg: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这句话对吗?显然不对,动

词做主语应加ing。

2. 长句(非并列句)谓语动词个数大于两个,eg: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deem that……(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个句子炸一看感觉非常正确,没有啥错误,仔细分析会发现有两个谓语即is和deem这是不对的,因此要在deem前加who,这样就对啦。

3. 名词裸奔。应要有冠词和所有格。

4. 时态用错,拼写错误。

注意:关于作文有关的内容到此为止,有不认识的词请查词典,平时多积累单词,对四级想必是极好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不当的地方请多包涵和指正,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问我,或者给我留言。

篇9

会议记录是开会时由负责记录的人员当场把会议的基本情况和会议上的报告、讨论的问题、发言、决议等内容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是日后工作中可供查考的凭证。它可以为检查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整理会议纪要、下达与上报会议精神、分析研究与总结工作提供依据。

简单来说,会议记录就是记录会议情况的,流水账一样记录会议内容,谁说了什么话,会议流程是怎么进行的,会议情况等等。

2会议记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会议名称

时间:年月日时,有时还要包括会议的起止时间。

地点:某会议室

参会人员:出席人员、缺席人员、列席等,如果人数较少要把所有人的全名列出。如果出席人数较多,则可以写明参会范围、部门,写明出席人数。

主持人、记录人:要写清楚姓名

会议议题:会议的主要议题。

正文:发言人的姓名、发言内容、讨论的内容,提出的建议,通过的决议,表决情况等。

备注:其他要说明的情况。

结尾:可以写散会、结束、完。

3需要重点记录的内容有哪些?

会议中心议题以及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的有关活动;

会议开始时的定调性言论和结束前的总结性言论;

会议已议决的或议而未决的事项;

对会议产生较大影响的其他言论或活动;

会议讨论、争论的焦点及其各方的主要见解;

权威人士或代表人物的言论。

4写法:会议记录怎么写?

5个步骤:

会前准备——准备签到表,填写会议名称、时间、地点等已知的会议要素。

现场记录——快速的、尽量完整的记录会议内容。

会后整理——整理、补充、修正会议过程中记录不清晰的、不完整的、不准确的内容。编制目录;整理议题、决议等。

上级审核——审核会议记录的准确性。

记录完成——存档方便以后查看,撰写会议纪要。

5技巧:会议记录有什么技巧么?

简写,如:

"举例说明",可以写作"eg.";

"张明"可以用首字母"ZM"来代替;

"因为、所以"可以写作"、∴或so";

"或者"可以用"or或/"来代替。

在会后整理时要按照规范来书写。

长句缩写,俗语、术语等熟悉的词组、语句可以只写一部分其他部分用划线或符号来表示;会议文件里有的可以只写开头,然后标记在会议文件的某一部分。以便在会后查补。

择要记录。

只记录主要发言,围绕会议议题,会议主持人的发言、主要发言人的发言的中心思想;参会人员的不同意见或有争议的问题;结论性的意见、决议等内容。

在记录一个人的发言时,只记录主要论据和结论,论证过程可以简要记录。

重复的意见、发言在总结之后记录一次;

记录一句话或一段话时,只记录主干,修饰词一般可以不记,但重要的状语定语不能缺少。

要注意上下文语句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会议记录要有专门的本子,不同类型的会议用不同的本子。可以准备两套本子,一是现场记录用,一是会后整理用。

观点性的东西一定要记清楚,有分歧的意见要记明白,特别要区分发言人语义的真实含义。

条件允许用录音笔,没有的话用手机自带的录音软件,或者第三方录音软件,实际使用之前要测试效果,不然开完会效果不行就悲剧了。

准备两只以上的笔,这两只笔应该是同样品牌型号的,避免色差和出墨特性的差异。

提前做好功课,参会人员名单,主要议题、时间、地点等。

善用模板,提前准备适合自己的会议记录模板、会议签到表等会议常用表格。会议前依表格填写即可。

双人备份,请另外一人同时记录会议纪要。

篇10

我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名教师,施教对象确定后,怎么教,学生就会了?

为论述方便,我把原文提及的测试题和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赘录如下:

埃及的金字塔(节选)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原文第3自然段――笔者注)

3.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具有 的特点。(参考答案:宏伟、精巧)

教师1(学生答题正确率14%):①找出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②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表现金字塔“宏伟”与“精巧”的语句,品析。③朗读体会。

教师2(学生答题正确率42%):①请学生自读后说说金字塔有什么特点?②学生说出“高大宏伟”后追问: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找到相关语句阐释。③教师再问:你还从哪儿体会到金字塔的其他什么特点?④学生找相关语句,教师指导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学生找到“精巧”一词。教师小结,练习朗读。

教师3(学生答题正确率25%):①请学生自读后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②学生说了“多”“大”“雄伟壮观”“工程浩大”“坚固”“耗时长,付出的艰辛大”等,老师请同学一一说出是从哪儿体会到的。③当教学到第4自然段时,请同学画下这段的第一句,说说有什么特点。④当学生体会到这是过渡句时,教师再让学生到第三自然段找写“精巧”的语句,简要说说体会、分析讲解。

第一,既然是测试,如果对王老师列举的那道阅读题追问一下,这道试题是考查学生什么语文能力的?估计大多数人会说,这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那么,反观三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发现他们基本上是按照学生阅读文段,说说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或者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找出表现金字塔特点或者印象的语句,然后加以品析阐述的流程来授课的。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按照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方法施教吗?非也。正如王老师所说,这样的阅读课,实际注重的是“教课文”而不是“教阅读”。“教”的是课文内容,“考”的却是语文能力,“教”和“考”不一致,能考好吗?这恐怕就是教师对新课标提出的语文“人文性”的误解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吧,其危害,阅读测试的结果就是明证。

所以,要教会,首先要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向语文能力的。也就是说,教语文首先是教能力的,人文教育只是相机进行的,语文的“工具”性承载着它的“人文性”,而不是相反。

第二,尽管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尽一致,效果也有好有坏,但学生答题正确率最高的也只有42啊。我们试着按照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目的对教师2的教学设计做了两次改进,并在七年级三个班学生中做了同题测试实验。

改进后的教学过程1是:

①请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给文段分层次。(两层)②追问学生分层的依据。(总写;分写金字塔特点、工程浩大)③学生讨论,分层意见统一后,追问:写金字塔特点的一层还可进一步分层吗?如果能,怎么分?④问,你又是依据什么分层的?(宏伟、精巧)

⑤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是写这两个方面的?请学生朗读相关语句。⑥让学生再次朗读一遍文段,问:金字塔如此宏伟、精巧,那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古埃及人的智慧。

改进后的教学过程2是:

①请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用序号标出本段中的句子数。(8句)②分别概括出每一句话所写的内容。(①胡夫金字塔,②高,③大,④重,⑤石块多,⑥精巧,⑦用人多,⑧工期长)③根据8个句子之间的亲疏关系,把他们分成几个层次,并概括出层意。(①总写最大的胡夫金字塔,②③④⑤都写宏伟,⑥写精巧,⑦⑧写工程浩大)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工程的浩大。(重读数量词、时间词以及体现精巧的语句,让学生想象体验其特点和工程浩大)④那么,这四个层次还可以进一步合并层次吗?如果能,怎么合并?层意又是什么呢?(①总写胡夫金字塔;②③④⑤//⑥/⑦⑧分写胡夫金字塔的特点、工程浩大)⑤让学生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问:金字塔如此宏伟、精巧,那它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古埃及人的智慧。

实验测试结果如下:

看来,我们七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比王老师所在的小学还要差得多,但我们改进后的教学过程2效果毕竟好多了,是因为这个设计从学情出发降低了教学的起点,真正是从逐句概括、逐层概括、句间关系分析、层间关系分析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角度施教的。(当然也有属于人文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2之所以测试结果距100%还有相当距离,教学中发现,主要是学生逐句概括也成问题,看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基础确实很薄弱。

所以,始终按照语文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来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学会。

第三,教师1的教学效果之所以最差,他和教师2、教师3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根据过渡句自己先说出了金字塔有“宏伟”“精巧”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表现金字塔“宏伟”“精巧”的语句。这有两点需要探讨:一点是结论由谁得出。由教师还是由学生?二是结论怎么得出。是教师主动传授给学生,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体验感悟得出?答案不言而喻。教师1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印证式教学,严格讲,仍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教师2和教师3则是先让学生阅读文段,然后问学生“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或者让学生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不论回答“特点”还是“印象”,学生都要自己去阅读文段,自己去感悟体验,然后才能得出结论。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生成式教学。

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变验证式教学为体验感悟式教学,学生才能学会。

第四,教师2和教师3虽然都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但效果不一样,这除了学生基础有差别外,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处理也有关系。教师3发问“说说金字塔给你留下的印象”,问题本身就比较宽泛,学生的印象自然是五花八门了。在学生回答零散的情况下,教师未作进一步的指导。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析②③④⑤句虽然分别写了胡夫金字塔的高、大、重、用石多,但却都是表现金字塔的宏伟的,⑦⑧虽然写用人多,工期长,却都是表现工程浩大的,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了。其实,这个问题的处理又得返回到语文知识――句群的分析这个原始问题上去:句群中各个句子总是围绕一个中心来谈的。抓住了中心,学生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思维就会从点状思维提升到整体思维上去了。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知识支撑,能力形成便是空中楼阁。现在新课改不再刻意强调语文知识,教师虽然不系统讲解,但授课必须坚持低起点高观点,即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起点较低,但教学时却必须在相关语文知识的背景支撑下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所以,深深扎根于语文知识的土壤里进行教学,学生就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