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1 02:0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儿童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儿童教育

篇1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较少,对特殊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也较少,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从而特殊教师的就业面比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师找不到适合的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大量非专业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质量的下降。(二)特殊教育机构少,经费不足。从当前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看,大陆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为340621人,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这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0%左右"的目标和我国大陆普通儿童98.7%的入学率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特殊儿童康复所需的器材和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所成本很高,政府对各地的拨款不能满足需求,而社会力量办的福利机构又经常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难以持续。(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国建国以来虽通过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力和特殊教育的实施做了规定,但由于这些法律都不是专门的特殊教育法规,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实施的细则都规定得不够具体,因此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特殊教育实施既缺乏明确的指导,又缺乏应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国普通学校殊教育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和专门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从组织制度和人力,物力上难以保证特殊教育的顺利进行。(四)家庭、社会观念落后。目前,在社会和绝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特殊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难度,接受特别教育难以找到相应的学校和教师,并且费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体认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导致特殊儿童教育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大范围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缺乏对其了解。所以,社会应积极地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如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导致了他们认识活动的障碍和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2.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感知能力的缺陷,导致了视觉障碍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3.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由于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身体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缺乏节奏感,空间定向能力差,导致了他们交流能力差,感知能力不精确,分析和判断能力差。4.自闭症儿童:由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不正常,导致他们不能和他人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极度孤独,语言简单和重复。(二)国家加强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多方融合资金。近几年,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特殊教育本身发展比较迟缓的特点,所以,政府应该深化体制改革,将特殊教育融入到大教育体系中,切实加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经费投入。特殊儿童的发展也始终是政府和养成机构的关注所在,对他们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然而,特殊儿童教育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怀特殊儿童,是特殊儿童教育达成社会的共识,从而,达到多方法融合资金,减轻国家的负担,共同使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健康、良好的发展。(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特殊儿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特殊特殊教师队伍还十分薄弱,应加强特殊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应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从而,向特殊学校输送专门的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其次,在普通学校增设特殊班或扩大规模招收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并且,组织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要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以保障特教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和壮大,从而为特殊儿童教育提供更加稳定的师资保障。(四)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只是在相关的法规中涉及到特殊儿童的条目,尚未有专门的关于特殊儿童的法律法规。多层次的特殊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可以确保法律法规更具有操作性,以保障特殊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应尽快完善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体系,确保特殊儿童教育有法可依,提高特殊儿童及家长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特殊儿童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使特殊儿童健康、良好的成长,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下,才能为特殊儿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刘云廷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篇2

第一,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我国对特殊教育的财政资助是直接拨款给公办教育机构,而不是拨给有特殊儿童的家庭。其二,管理混乱。学前特殊教育办学主体混乱,既有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卫生医疗部门,还有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个人。多个办学主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二、特殊教育师资的规模偏小,数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三、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大宣传,改变社会观念

加大对相关信息的宣传,转变国人观念与认识。特殊的孩子也是个生命体,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是他比一般人需要额外的帮助。而且有越来越多发现,证明残障的人虽然在某方面有缺陷,却往往在另一方面比一般人灵巧。由此可见,重视特殊教育并不是浪费,而是人才投资。

2.加强学前特殊教育的立法与管理

制定专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立法,将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保障,在立法上不断加强学前特殊教育的贯彻与实施,为各类特殊儿童制定专门的学前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3.完善学前特殊教育体制

一是规范学前特殊教育管理。首先,国家应尽快完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明确学前特殊教育各个办学主体的职能,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其次,要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多元连续的特殊学生安置系统,切实推进特殊教育的制度建设。三是增加学前特殊教育投入。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在最终结果上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4.完善教师培养制

篇3

【关键词】特殊儿童建筑;单体设计;造型;节能

1.工程概况

工程地点位于南方某城市社会福利院。拟建的特殊儿童教育建筑楼地块用地面积为2106平方米,容积率2.79,计容面积5885平方米,建筑密度51%,绿地率17.3%,建筑控高26.2米。项目为一个26班小学,预计容纳人数600人。为1栋6层高建筑。规划用地2106平方米,可容积率2.79。在建筑布局上,建筑延用地方向设置,以加大用地的利用率,教学楼建筑主体高度为26.2米。

2.特殊儿童建筑功能构成

根据《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儿童福利院的建筑功能构成可分为四大部分。

2.1 养育功能

养育功能是儿童福利设施的基础。由于儿童福利院中孤残儿童年龄跨度较大,在生活上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一般儿童福利院的设计模式是将生活区分为四个区,即:0~6岁生活区、7~17岁生活区、17岁以上生活区和智障儿童生活区。0~6岁孤残儿童和智障儿童,在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所以这部分儿童需要专人看护,并有独立的起居室、活动室、卫生间。7~17岁的孤残儿童,有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一般安排他们在相对独立的学生公寓生活, 而自理或自制能力较差的儿童仍需人看护,安排他们在集体宿舍入住。17 岁以上的孤残儿童,已算成人,需要相对个人的生活设施,同时要与融入社会相接轨。

2.2 医治和康复功能

医治和康复功能是在养育功能基础上的儿童福利设施的重要功能。大多数儿童福利院不仅仅承担着帮助本院内孤残儿童恢复健康的职责,同时也承担着帮助患有残疾的社会儿童医治和恢复健康的社会职能。所以儿童福利院需设有4个区:接待门诊区、观察区、染病隔离区和训练康复区。接待门诊区、观察区和染病隔离区主要是为孤残儿童提供体检、评估、治疗和保健的功能,训练康复区是帮助孤残儿童恢复生理和心理健康。这些功能与普通恢复室在建筑设计上都有所不同。

2.3 教育功能

儿童福利院的教育功能是以帮助孤残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为目的, 对孤残儿童实施社会适应性教育。这种适应性应包括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特殊性教育和掌握社会工作能力的技能培训两种。这两种教育要求儿童福利院的房间设置不同于普通学校的房间设置,既要有普通的教室,还要考虑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室,例如与动手能力相关的手工室和生活自理相关的家政室,在设计上也必须考虑孤残儿童安全问题,因他们比普通儿童更具有多动的特性。

2.4 管理功能

社会上的孤儿和遗弃儿童大部分将被送到当地的儿童福利院,部分通过社会爱心渠道找到收养家庭,而大部分重度孤残儿童, 则留在儿童福利院中进行集中养护。因此,这种收养功能和分流安置功能是儿童福利院的重要的民政职能。除此之外,儿童福利院的管理功能还包括对儿童福利院内部进行管理和指导的功能。

3.特殊儿童建筑设计

3.1建筑总体布局

建筑平面上首层功能为大堂门厅,门厅为两层中空,空间上更大气。考虑到图书阅览室的荷载以及进出书本的便利性,也将其放在首层。另外还布置了家政及劳技教室与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一个办公室及会议室;同时在尽端设置了设备房。

二层平面包含一年纪组的6个普通教学课室以及美工课室;三层为二年级组6个普通教学课室及唱游及语训教室,四层为三年级组6个普通教学课室与计算机课室。并且在每层均配置一个教师办公室。五层为宿舍区,并于电梯厅前设置管理用房。

六层为篮球场,篮球场可灵活布置为一个篮球场地或者两个羽毛球场,也可作为会议或者是年会等使用。由于篮球场层高为8.5米,我们在其北侧设置了夹层,分别设置卫生间及沐浴间。

平面设计采用中走廊-两边课室形式,在走廊尽端没有设置功能用房,为以后与碧桂园教育楼作风雨连廊保留可能性而无需作出大量改造。

3.2竖向设计

每层设置2条封闭疏散楼梯,每条宽度1.5米宽。所有楼梯均可在首层直通室外或通过扩大前室通室外。楼梯疏散间距,疏散宽度数量满足防火要求。详细疏散宽度计算及最长疏散距离见消防专篇。

3.3建筑造型

首先建筑外观采用了采用较为现代的手法,采用了虚-实-虚的做法,即门厅及其上部为玻璃幕墙,强调入口的重点感觉,以竖向序列为主;以片墙相隔后到主要教室的区域部分,此处以条形窗为主的横向序列排布。顶层篮球馆区域以蓝色陶板为外墙材质,配以高处的条窗,营造出“实”的一面,让整个建筑立即沉稳下来而同时又不失大气,色彩上以比较接近于原富力慈善楼及碧桂园康复楼的白色与蓝系,新旧建筑和谐自然。

其次造型着重于以现代的手法来体现岭南建筑的特点,设计了骑楼,空中花园等元素,既丰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也优化了建筑的采光通风效果。立面设计上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点,设计了马墙,挑檐,小窗等元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色彩、虚实的对比,以现代的手法来设计出古色古香的中国特色建筑。

最后颜色采用了较为活泼的色彩系列,采用较为流行的“白-灰-红”搭配的颜色序列,以红色片墙把整个横向序列的立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主题采用白色,尽端的楼梯间采用深灰色,较为活泼大方。

3.4安全设计

对于孤残儿童的教育和护理,安全应列为首要位置,在设计中着重考虑保证少儿的安全措施:室内地面大部分采用弹性地面;室内棱角、桌角、墙角均设计为圆角;儿童出入的门均向外开启,不设弹簧门,在门缝处加塑料及橡皮垫,以免夹伤手指脚趾。窗户、阳台、楼梯口均设栏杆,栏杆采用直栏杆,高度不低于1.1m,栏杆间距不大于11cm,中间不设横向栏杆;电器设备装置高度均在1.6m以上,电线采用暗设。

3.5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在福利院内各项功能使用的安全及方便之处。院区内凡是有垂直交通联系的部位均设置坡道及电梯进行联系,重点部位如康复中心和少儿宿舍设置电梯,综合楼设置坡道。建筑出入口及室外有高差的地方亦设计坡道,坡道坡度不大于1:12。除此之外,凡需进行特殊考虑的部位,如走廊和楼梯扶手、地面铺装、卫生间设施等,均进行细致的无障碍设计。

3.6连廊设计

儿童经常使用的学习、居住、医疗、康复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均设有连廊,在冬季和雨雪、大风、沙尘等不良室外气候环境下,使用者可足不出户到达目的地。

篇4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8-0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个发展障碍的孩子导致家庭解体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有残疾的儿童从出生就被抛弃街头的事情时有耳闻,因为发育迟缓,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等方面的因为常常导致一个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不管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受教育权利来说,还是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讨;在每一种教育安置形式下应该怎么样为残疾儿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显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教育学上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解释是: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可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 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2.融合教育定义

融合教育承继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简单说,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通过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结合我们国家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随班就读”,具体又分为完全的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级加资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级加特殊专业服务模式。[6]也仅仅是在残疾人工作纲要中提出和规定,但没有具体的法律来保障实施,到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开展的现象很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进入了普通幼儿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随班就坐”层面上。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及儿童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制定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1儿童现状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为及其他情况。

1.2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治疗、生存技能及特殊帮助的内容。

1.3特殊儿童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适当内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

2.1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然而,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几乎没有。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幼儿园和教师接纳特殊儿童入园(班)学习;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特殊儿童及普通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普通班教师与特教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团队。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在融合活动中的表现、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流、参加融合教育活动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等,正常班教师是亲历者,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有时没有特殊班教师的陪同,正常班教师更有资格对特殊儿童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2.2相关高校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高校,特别是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 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或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适度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等。大学生在入职前就了解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今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2.3幼儿园努力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是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开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园本培训,也可以与具有较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经验的幼儿园交流,以提高本园教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2.4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前融合教育而言,积极构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助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借助这个平台,幼儿园可以从特殊教育学校及相关高校得到相应的专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高校则可与幼儿园合作,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相关治疗机构及媒介的联合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的联合

孩子的各种康复训练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家庭生活环境无疑是重要的转化环节。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交往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机构和家庭的个别化教学,强化训练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别对孩子进行形式训练,经过训练以后,这些能力都会有所进步。但是,孩子需要综合应用这些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家庭环境的支持,从而迁移到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以家园之间应通过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及教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而紧密联合。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联合

社区环境也是孩子学习与康复的好场所,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检验孩子社会性的根本标准。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在人际环境中实现的。在环境中发现孩子的交往问题,在环境中解决问题,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进步,最后达到对环境的适应。训练一般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解为若干独立的方面,进行强化干预训练,而训练成果向生活的延伸,在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融合教育机构训练向自然生活的迁移。

3.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治疗机构的联合

因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师之现状,还尚未能达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治疗为一体的水平,所以应很有必要实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一治疗机构的积极联合。其主要方式为一方面是敦促非凡儿童走出去,接受治疗和康复练习;另一方面是把康复机构的专家请进来。根据非凡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时请专家来进行康复练习,在保教和疗育的齐头并举之下,使学前非凡儿童能尽快地达到他(她)所可以发展的最好水平。

4.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媒介的联合

媒介(Media)亦称传媒、媒体,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战后才出现的电视)。通过这些媒介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况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可引起更多社会性的关注与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各届相关专家研究者,一线老师等人士跨国际,跨文化地更广泛地交流,让老师及家长能吸取先进的教育知识,从而用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教育每个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正视现实,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早期教育康复,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及早介入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融合教育对于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个更长远,更艰难的挑战。

参考文献

周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霞萍:融合保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期刊,2003年第3期.

篇5

所谓特殊需要儿童,狭义的理解乃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需要儿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①。本文中所要谈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正常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而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正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的障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经常发现,在这部分儿童中有很多都对声音、音乐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用音乐来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最终通过音乐这座桥梁,与他们相互了解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美国,一般而言,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小学生,他们每天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普通班学习,另外一部分时间在特殊教育教室学习。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这部分儿童会根据其情况的好转将被逐渐纳入到正常儿童的普通教育机制当中去。跟美国相比较,我国的特殊儿童受教育人数远远低于美国的数字,这跟我国这方面制度还不尽完善、资金短缺以及执行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师人数极度匮乏有关。我国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仅仅局限于招收存在听觉损伤、视觉损伤、沟通(言语)障碍、智力落后的儿童。而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由于其某些方面的正常性,被家长、教师和学校忽视,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特殊教育的帮助。结果导致教育失败,学生无形中走了更多的弯路。

我国无专门的学校招收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只好进入普通学校,可是普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部分儿童的需要。那么我们怎样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受到更合适的教育,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认为,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儿童。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还是不少的。比如,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周舟,从小就被在乐团工作拉大提琴的父亲带在身边参与演出排练,在聆听中自悟,从电视媒体中自学以致指挥乐队,甚至能够独立演出,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成功者之一。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成功案例,是四川的自闭症青少年秋实,在2005年的中日韩国际少儿艺术展示大赛荣获钢琴(残障)组金奖。尽管在正常同龄人中比他水平高的比比皆是,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与研究的案例。再者,经试验证明,正常儿童在婴儿4个月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在这方面与其他正常儿童无异,当他们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理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时候,那么借助音乐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钢琴教学,或者说钢琴教学与其他音乐教育相比较有何优势?

其一、多声部的旋律听记练习可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注意力。钢琴是和声乐器,它可以产生单声部、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的旋律,这样学生可以从单旋律、多旋律的练习中锻炼自己的听力,这对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手段,因为多声部听力的练习对注意力的要求相当高,而这种练习恰恰是在长期的音乐“游戏”中慢慢达到的,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对于轻度障碍儿童来说,钢琴音乐教学所应该起的作用是尽可能帮助他们恢复到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然而对于许多中、重度障碍儿童,学习钢琴音乐则更能体现其生存意义。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的孩子有自闭障碍,但是他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学习弹奏钢琴,除了治疗的涵义外,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通过这个技能谋生。我们不能对钢琴教育期待过高,但是确实有许多特殊儿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障碍、沟通障碍、智力落后和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来说,我们试图通过钢琴这门特殊的工具,来和他们交流,培养他们,发展他们的才智,帮助他们走上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成长道路。

其二、钢琴教学本身采取的就是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在普通儿童钢琴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一对一”式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特殊儿童只不过是心理或生理特点跟其他儿童相比较更为特殊而已,正是这种“一对一”教学模式,更利于我们教师全面地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特征,熟知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更好地从多方面入手去帮助他们热爱音乐,积极面对生活。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进度稍慢一些,甚至尺度稍微宽些。

其三、钢琴教学可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协同训练。在钢琴教学中,所有乐曲都要求双手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钢琴曲中所独有的复调乐曲,强调学生要操纵双手严格按照乐谱行进弹奏多声部旋律,同时要聆听,再加上钢琴踏板对脚的细微要求,锻炼了特殊需要儿童多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这是其他乐器教学无法达到的。

训练钢琴技术时,学生的本体感受要尽可能地明确清晰。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本体感受的程度,需要做大量慢速度的甚至动作夸张的练习,用慢动作来体验感觉。这些慢动作练习并不仅仅是为加强生理机能,更是为了加深心理的感觉。利用特殊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钢琴教学,帮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地培养眼、耳、手、脑、心的协调能力,这正是他们所缺乏和急需的。

三、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建议

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有人认为是个难题,但我觉得并不难。当然,有个前提是必须通过充分肯定其优点来缓和课堂气氛,多鼓励他们,只要有点进步,哪怕进步在你看来是微乎其微的,也要进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因为大多数特殊儿童受到的教育挫折实在是数不胜数,你的微笑与赞扬对他们来说不啻于甘露,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关爱与信任,此乃教学计划完成与否之关键。

下面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尽量避开曲谱或者少用曲谱,多采取模仿式教学。当学生对乐曲比较熟悉后,再让其对照曲谱进行练习。在进行读谱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分拆成乐段乐句,找出乐句的规律,边弹边唱,帮助其认谱、背谱,千万不能像对普通儿童一样,让其自己独立识谱,只需指出不对的地方。由于特殊儿童较薄弱的沟通与控制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检查时应控制情绪的波动,充满耐心,否则会加深学生自身挫折感。

第二,选择曲目必须适当。不要弹奏过多的练习曲,对于相同的技术类型要少而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选择不同技术类型的练习。进行手指训练时,可将其简化为类似《哈农》的练习,简单明了易记。对节奏加以变化,利用多变的节奏型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通过模仿教师巩固节奏、熟练技巧直至最终掌握各种技术难点。教师可较多地选取一些由中外名曲改编的短小精悍的四手联弹,教师与学生互换伴奏与旋律角色,来进行巧妙的音乐对话。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从对单旋律的注意发展到对音乐整体性的掌控,培养其音响的立体感,成功地介入到对特殊需要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发展,使之学会聆听并掌握与他人协调合作的技巧,从而弥补特殊需要儿童与外界沟通能力上的不足。教师对每堂课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而又好记,通过教学笔记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我完善,增强其意识的控制能力。教师应充满耐心,对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都要适时鼓励,保持课堂气氛的和谐。

第三,应提倡陪练。大多数特殊儿童的自学能力是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提并论的。每次的练琴时间,如果没有陪练其实就相当于一次自学。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要求,明确自己的错误;同时要阅读新的曲谱,在钢琴上找到音,找准节奏,并弄清楚各种音乐记号的含义;还要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融合进新乐曲中,避免重犯以前的老错误;不断熟悉新乐曲,达到一定的速度和熟练度。这一系列的要求就连一个正常的琴童都无法每次做到,更何况是特殊儿童了。因此,家长或教师的陪练颇为必要。

第四,教师要多示范。因为特殊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是“狂热的”,哪怕是不断的重复,只要他们没有表现出厌烦,你可以选择用琴声来告诉他们你想说的,不同的处理和不同的力度让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兴奋点,这样可避免太多的抽象用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特殊需要儿童来说,借助钢琴这个教学工具来拉近他们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距离。尤其是那些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让他们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来愉悦自己,对于他们的身心发育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肖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2]J・S・施瓦茨著,方俊明主编《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华国栋主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篇6

 

1、引言

 

在我国,特殊教育起源于20世纪,虽然发展缓慢,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存在缺陷。随着国际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全纳教育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特殊儿童教育变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对我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已不言而喻。广西省作为典型的中部省份,特殊儿童人口比例较大,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推进特殊教育的改革,实现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刻不容缓。

 

2、我国对特殊教育儿童政策实施的概况

 

2.1国情。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残疾儿童数量多、7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一次性投资太大。

 

2.2国家“十五”期间政策的实施。“十五”期间召开随班就读工作相关会议,提出:一手抓普及,一手抓质量提高。同时,在100个县进行了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试验工作。加大了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投入,加强了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

 

2.2.1加强特殊教育的队伍建设。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普通轮训一遍,并举办了三期校长高级培训班。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各地广泛开展各类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特殊教育的管理队伍和教研队伍进一步发展。

 

2.2.2义务教育法修订:国家“十五”措施:特殊教育的法治建设进一步发展。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2.3国家“十一五”期间政策的实施。国家“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主要致力于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目标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三类残疾少年入学率力争达到并巩固在70%以上,创造条件开展其他类别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

 

“十一五”将“两个坚持”实施到底,坚持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儿童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义务教育和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与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普及水平。

 

具体实施如下:1、合理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率先将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继续设立并增加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各地也要设立相应的补助费;3、积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特殊教育捐赠和出资投资举办特殊教育;4、扩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教育学校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及彩票公益金收益部分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5、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量;6、努力推进率先对城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住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7、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由省级财政负担),国家助学金向残疾学生倾斜,提高受助比例;8、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加大对各个阶段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的支持力度。

 

3、总结

 

3.1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存问题的窥看

 

总的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特殊教育发展、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特殊教育发展与普通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少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2解决方案和建议

 

3.2.1政策的实施的研究。合理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均公用经费标准,率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地也要设立相应的补助费,积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特殊教育捐赠和出资投资举办特殊教育。扩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及彩票公益金收益部分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资总量。努力推进率先对城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住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提高寄宿生补助标准(由省级财政负担),国家助学金像残疾学生倾斜,提高受比例。

 

3.2.2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的分析。据统计,全国特殊学校在校生人数为12万人左右,特教班、随班就读在校人数为24万左右。在发展数量的同时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特殊教育的质量,没有质量就谈不上任何发展。

 

3.2.3硬件投入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的分析。实质上的特殊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硬件的投入,更重要的还有软件的建设。1、教师素质的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思想观念的更新、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等......

 

3.2.4借鉴学习与国际接轨。借鉴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经验,考虑到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认识等差异。

 

4意义

 

全社会关注参与特殊教育工作是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特殊教育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他是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保健、康复、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窗口。当前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10%——狭义的特殊教育亟待加强!学龄特殊需要儿童特殊教育尚未起步——广义的特殊教育亟待发展!中国的特殊教育只是刚刚起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教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篇7

【关键词】儿童特殊教育 心理辅导方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6-01

前言

特殊儿童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属于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要高于一般儿童。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问题对于儿童今后的成长发展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

1.1 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

大多数的特殊儿童在其接受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业成绩不理想及人际交往能力偏差问题。针对此种状况,对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具体为采用专注、倾听、反应、引导以及探究等方式。这些心理辅导方式均较为传统但其最终效果依旧无法忽视。专注以及倾听等心理辅导方式所具有的效果最为明显。大多数的特殊儿童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是一大问题。因此,大部分的特殊儿童并没有许多关心特别好的朋友,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自然无法对人倾诉。久而久之,大量的负面情绪积压于心,一旦处理方式存在失误,则极有可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敌意,致使人际交往的效果越发消极。针对此种状况,儿童心理辅导教师首先应加强与特殊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熟悉了解到其所希望进行人际交往的人员类型,尽量寻找一些与之相关的人员与特殊儿童进行交流。如此一来,儿童较为容易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一一倾诉给心理辅导专员,由此将心理辅导方式的整体效果达到最佳。

1.2 行为纠正疗法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对其进行相应科学的行为纠正疗法。首先应帮助儿童将其心理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行找出,促使其真正认识到造成自身人际交往状况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态度问题,并不能将过错完完全全推给身边的同学。对于一些存在争执的问题也不能以恶制恶,而是采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及行为去面对问题,从而科学的解决问题。另外还应让儿童真正明白的是,如果想要得到一个优良的集体环境,应积极地为之努力。只有通过将自身的行为进行科学正确的纠正,才能够为自己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

2.儿童特殊教育的科学策略

2.1 为儿童提供合适的心理宣泄场所

学校需建设可供特殊儿童心理宣泄的场所 特教学校的校园环境除了满足特殊儿童日常的需求之外,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特殊儿童建立一个可供宣泄情绪的场所[1]。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无法像其一般进行不良、负面情绪的发泄,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略带艺术性的发泄方式。如视力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可引导其应用吹拉弹唱等音乐活动进行负面情绪的宣泄;而聋童则可通过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来将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科学排解。不良及负面情绪的长期积压而无法宣泄会使得儿童内心产生郁结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而言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同时爆发于特定类的场合,则极易产生一种的人格,在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更加会对社会的安定发展形成阻碍。因此,在儿童的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学校的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设置出一些专属类的教师,为其配备相关设施,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不良负面情绪进行完整的宣泄。

2.2 借助相关福利机构平台及专业团队

对境外相对成熟的儿童特殊教育相关做法进行丰富经验的吸收及借鉴,将福利机构作为一个广阔的平台,将其对于儿童特殊教育的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从构建规范机构的多重障碍儿童教育康复体系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入手,积极进行特殊教育实践,为推动特殊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我国内地特殊教育法规贡献一份力量[2]。

另外还应积极选择一些业内较为知名的教育学者及社会工作者,将多方面的社会力量进行集聚处理,组合成一个专业性的特殊教育团队。之后再和不同种类的特殊教育相关机构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起一个大型的特殊教育相关网络,为社会中的相关儿童提供相应科学的特殊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咨询及安置服务。

3.结语

当今社会中的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而设的。这些特殊儿童或多或少的在身体或心理上与其他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针对其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较强的特殊性。对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加强其有效性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一、当前阶段聋哑儿童的人格行为特质

当前阶段,聋哑儿童的人格行为,实质是指区别于正常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性格、语言、行为等。通常情况下,聋哑儿童群体的内心世界比较阴暗封闭,并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充分展现。如:对其他陌生人运用攻击性的语言、充满敌意与仇恨等。此种异于普通儿童且十分显著的人格行为,对于聋哑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都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后会演变成为引发聋哑儿童人格分裂及心理问题等。

1.仅仅是停留于对事物表层认识上。众所周知,普通儿童是借助自身的器官来实际感触客观世界,但是聋哑儿童由于自身听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借助自身的器官来感受外界的信息资源,并无法清晰的将其进行表达[1]。因此,在实际接收外界信息过程中,因自我认知能力的限制,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含义,却不能进行深层次的解析,进一步的导致了让学生无法对事物的真实性进行有效判定等问题。

2.聋哑儿童特殊群体自身存在负面情绪。当前阶段,听障问题作为不健全儿童五大残疾中的首位,聋哑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听力能力等问题,严重导致了学生无法融入到正常的学习交往中,而长时间的压抑情绪会容易引发聋哑儿童对自我认知与客观评价过程中,出现严重缺乏自信、容易产生悲观负面情绪,并将自己封闭在一个阴暗的世界,这一系列的因素都造成了聋哑儿童自身身体与心理上的缺陷问题。

二、聋哑儿童的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

1.教师需要不断提供聋哑儿童与健全儿童的接触机会。教师若是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聋哑儿童产生幸福感,就需要及时帮助其树立健全健康的心理生理人格,使聋哑儿童真正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儿童之间在人格层面是完全相等的。为了树立班级中聋哑儿童的自信心,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与健全儿童接触的机会[2]。如,特殊教育学校可以与普通中小学一同开展一些文艺类娱乐性质的活动,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鼓励聋哑儿童自主参与到其活动中,与普通儿童一同完成学习游戏任务等,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交朋友的幸福感,并逐渐攻克自我的心理问题,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聋哑儿童的生活状态。

2.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引导聋哑儿童。当前阶段,虽然聋哑儿童群体自身在听说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具有先天的洞察能力。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借用适量的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掌控自我肢体的摆动,结合大量的面部表情、神态与手语动作来全面感染学生,进而对聋哑儿童进行正确的学习引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采用的教学语言需要高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不可以过于急切,又不可以过于放松。教师需要在班级中的聋哑儿童获取信息时,耐心的细致的进行教学,因为其群体在消化知识过程中需要一段时间。在发现学生出现学习问题后,需要依据此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给予其语言或物质方面的激励,进而实现重塑学生学习信心的发展目标。

3.全面提升班级中聋哑儿童的道德涵养。为了更加高效的实现聋哑儿童理解并尊重他人,懂得关怀、回报,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对其进行开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例如,利用学生的休闲时光进行教学《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道德内容,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的教学优势,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班级中的聋哑儿童群体可以真正理解并掌握其文章内容,进而逐渐领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充分理解到自己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在全面理解父母的付出后,对父母产生一种感恩回报的情绪。教师需要在班级中定期举办一些有关父母主题的班会活动,以父母的不易为主线,要求班级中学生逐一讲述自我眼中的父母,并再将自我的真实情感落于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借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教育与规范班级中聋哑儿童的学习行为,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不断密切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密切自身与学生之前的关系。教师不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压制学生,而是给予完全平等的尊重与爱护。由于此群体在生活自理方面能力比较差,且多半都是借宿在学校。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不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日常的生活管理,都尽心尽力的照顾好学生,并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怀与爱护。教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聋哑儿童的身心规律,因其自身性格较为敏感,教师需要注意尽可能的避免其敏感点,进而更加有效的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与距离。

综上所述,聋哑儿童因其自身人格行为存在缺陷的影响,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强制教育来全面干预学生的学习成长,使其可以在短时间内融入到正常生活中,并不断树立学习信息,进而从根本上帮助聋哑儿童过上健康有序的生活。

作者:李真 单位: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特殊学校;弱智儿童;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23-01

在特殊学校的教学中,弱智学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弱智学生的教育教学及训练过程中,培养弱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养成教育对弱智儿童发展的意义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儿童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西方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促进人更好地发展。 [2]

弱智儿童由于智能发展先天不足,要指望通过教育或训练把他们培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人才,一般是不现实的。然而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认为弱智儿童是不可教,因为他们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智障儿童,所以我们应该坚信,作为儿童,他们同样有着发展的潜能,因而他们是可教育或是可训练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每一个人发展到最佳状态。对弱智学生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学和训练,提高其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将来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因此,我们切不可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或者因为训练过程的漫长、艰辛而放弃对他们进行课堂行为的养成教育。

二、弱智儿童课堂行为养成教育的方法

1.伴随学习法

所谓伴随学习,就是一种融入在动态的生活环境中的学习,这是所有年幼儿童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可以把课堂行为要求融入到动态的课堂生活中,伴随其学习过程而逐步向他们提出行为要求。比如,课堂上要学生既不随意讲话,又能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一些话题,引导他们积极发言,教师应一边示范,一边对他们进行评说,如”如果你会,你就举手回答。“ ”不要打断别人的话,这很不礼貌的“等等,只有这样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慢慢地去体会和领悟课堂上应有的行为。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虽然也是普通教育中常用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对弱智儿童的行为养成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模仿是学习的前提,这对弱智儿童也适用。当然,由于智力的障碍,他们不能模仿比较高级的行为。但一般的行为还是能模仿的。比如:打人、唾人、不礼貌待人等,他们也是”一学就会“。 所以,成人在他们面前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做出好榜样来让他们学习。

3.行为矫正法

弱智儿童思维能力较差,空讲道理他很难理解,所以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教他懂得道理。在错与纠错的过程中教会弱智儿童正确的行为。弱智儿童往往伴有某些行为问题或特殊功能障碍,若按奖惩学习原则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常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运用阳性强化法训练弱智儿童的功能性遗尿;让患儿在白天出现尿意时自行控制暂不排尿,每次控制成功就给奖励;每天延长控制排尿时间,从2一3分钟直到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如此训练可使他夜间不再尿床。

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这个社会对正常儿童在行为方面的要求,同样也适用于他们。虽然,在教导这些行为时要花更多的时间,但是,社会应该给予弱智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弱智儿童常常伴有先天畸形、营养失调或其他疾病。家长应积极为他们治疗,为教育和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生理基础。学校作为培养弱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专业场所,更应该为弱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内容,全方位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弱智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真正唤起弱智儿童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素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86-02

一、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身心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障碍,发展水平低于正常的儿童,广义上还包括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 特殊儿童有一定的身心缺陷

大部分特殊儿童会由于身体的缺陷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成长,如果对特殊儿童不及时引导和关怀,随着他们的成长会形成第二性缺陷――心理障碍。

例如,盲童的视觉器官有缺陷,他们不得不利用听觉、触觉来感知外界事物。由于失去了接收外界信息的视觉通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聋童由于听觉器官的缺陷,对其语言学习就会产生不利影响,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又会妨碍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肢体残疾儿童在动作技能的发展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生活难以自理。智障儿童的智力有缺陷,他们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就比普通儿童晚,且起点低、速度慢,所能达到的水平也有限。

2. 特殊儿童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较大

特殊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个体间差异既包括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又包括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

例如,超常儿童与智障儿童分别代表了智力水平较高和较低两类儿童,这两类儿童之间有极大差异。又如,盲童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聋童及其他儿童。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因造成其心理发展异常的原因不同,每个儿童的个体特征也不同。正是由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应该进行归类和具体分析。个体内差异,通常是指个体内部各种能力之间的差异。特殊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差异特别大。例如,有些自闭症儿童的记忆力非常好,而语言理解力、人际交往能力又特别差。又如,有些聋童虽然听不见声音,但手眼协调能力非常好。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其个体特点来进行。

3. 特殊儿童学习和生活能力较差

特殊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也面临着较多困难,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和特别辅导。

例如,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对超常儿童可能过于简单,而对智障儿童则会太难。对大多数聋童和盲童而言,他们可能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学校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要设计课程和教材,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特殊儿童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由于其成长的“特殊”环境,学习和生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往往会造成适应不良。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考虑特殊的方式、方法。

二、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策略

1. 教师要充分尊重特殊儿童

体育教师对待特殊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在锻炼标准上区别对待,多加表扬和鼓励,或通过启发、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和缺点,以增强信心;对自尊心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能总是夸奖,但批评又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既要保持他们的上进心,又要设法使他们在锻炼中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求虚心。多激励、多表扬,对于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在体育课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传递出他是否喜欢学生的信息。因此,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当学生完成的练习动作姿势准确、协调、连贯、精彩时,教师不妨多用几句赞美的语句“你真棒!”“你真勇敢!”“有进步!”或对学生竖起大拇指。其次,老师要多关心、呵护学生,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要多耐心、少浮躁,多跟他们交流想法,让他们充分信任老师,与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 培养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特殊儿童,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础,通过四肢的运动、音乐的刺激来设计动作造型,选编一些音乐和舞蹈,把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充分融合在一起,展现“体育――艺术”活动在特殊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体育模仿操,让学生通过对田径、篮球、游泳、滑冰等体育动作的模仿,使他们在不断模仿练习中了解并掌握运动动作、体验运动乐趣;让学生随着钢琴曲优美、缓慢的旋律进行头、颈、腰、四肢的放松,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并感受着韵律美,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或者编排一些活泼的舞蹈动作,刺激学生大脑和四肢的反应和身心的协调,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同时感受热情欢快的气氛;还可以在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的伴奏下,师生随着音乐变换队形,表现出一种集体和团队精神,使特殊儿童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团队力量。总之,要鼓励学生主动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参与和表演欲望,促进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3. 培养特殊儿童的自我展示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体育教师在对特殊儿童的教学中,要端正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特殊孩子”为教育理念,以“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为教育目标,根据特殊孩子的特点不断去创新发展,把特殊儿童潜在的才能充分挖掘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成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艺术的渗透,以学生特长展示、特长全面提升、集体参与为教学目标。积极开展互动性、融合性、团队性的以学生“生活技能、学习习惯、艺术修养、职业技能”为内容的展示活动,弘扬校园艺术特色文化,使特殊儿童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我,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学习、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重视互动游戏的设计,应以师生互动游戏为主,使特殊儿童在游戏中得到乐趣,促进特殊儿童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全体互动游戏,能培养特殊儿童的团体合作精神。此外,一些技能展示,比如比赛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包饺子、美术作品展示等,给了孩子们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音乐教学、舞蹈教学和美术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综合艺术修养,还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渠道,成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纽带,使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收获,充分挖掘了他们在生活、学习、艺术修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潜能,培养了他们自我展示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 特殊儿童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特殊儿童在某一方面能力不足,很有可能在另一方面有天赋。例如,曾在2011年雅典特奥会上获得了50米蛙泳银牌的黄英倍,他的智力测验是50多分,一般人正常是70多分,但他却有着极强的运动天赋。因为智力程度不高,他掌握动作比较慢,而且又容易忘记前面教的动作。但黄英倍很勤奋,在高强度的训练面前从来不怕辛苦,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挖掘特殊儿童的潜力,对他们有充分的信心,重视他们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体育教师要开展特色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制订特色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灵活变换开展方式,把握活动过程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确定开展活动的最佳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每个特殊儿童在最适合自己的体育环境中求得充分的表现和发展。通过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周围事物、学习知识、康复缺陷、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潜能开发。可以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在艺术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过程中产生真善美的体验;矫正、康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能开发。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5.

[2]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4.

[3]朴永馨.特殊儿童及其心理发展[J].心理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