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报恩范文
时间:2023-03-22 23:2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蚂蚁报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蚂蚁报恩》。故事中说到蚂蚁被风吹到了池塘里,在蚂蚁危在旦夕的时候一只鸽子救它,蚂蚁始终记得鸽子的救命之恩。过了很久,一个猎人要打鸽子,蚂蚁看见了,在猎人的脚上狠狠的咬了一口,导致他子弹打歪,鸽子得救了。
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上图画课,我忘了带画纸很焦急,我的同桌见了就借了一张画纸给我,我始终记得他的恩情,我很感激她。再有一次,我的同桌没有带剪刀,我见她没有带,就把自己的剪刀借给她使用。
我们要像那只可爱的、热心帮助别人的鸽子一样,也要像那只知道报恩的蚂蚁一样,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景成实验学校:二(2)班 马钱亮
2009/7/9
篇2
效;遗产赠保姆,一般能够获得法律支持。如果遗产赠陪床保姆,其效力又当如何评价?2009年3月,湖南省芷江县法院审结的一起遗嘱继承案再度引理与法律的激烈碰撞,也引起了人们对空巢老人精神生活问题的广泛关注。
人生最美夕阳情,
空巢老人邂逅红颜知己
杨茂金老人家住湖南省芷江县,日子曾经过得充实,不过,自从5年前老伴去世后,老人独守空房,生活一下子变得百无聊赖。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龙,小儿子叫杨虎,都还孝顺,只是都已成家立业,平时住在自己的小家,逢年过节时才到老人膝前尽孝。有道是夕阳无限好,可是这无忧无虑的日子,杨茂金老人过得太孤单了。
趁着身子骨还行,年近花甲的杨茂金老人准备到距芷江县城三十余公里的怀化市打工。“爸,都这把年纪了,就在家里享享清福吧!还去外面穷折腾什么吗?又不靠你挣钱。”杨龙、杨虎听说父亲要外出,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这事我已经定了,你们就不要拦我了。”杨茂金老人的回答斩钉截铁。老人脾气犟,认定了的事情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杨龙、杨虎见劝不住父亲,只得作罢。其实,老人也不指望挣多少钱,只是想去外面散散心,借以打发无聊的时光。
走出家门,生活果然精彩许多。杨茂金老人白天在一个朋友开的公司里帮忙上班,晚上在街道上散步溜达,日子过得十分洒脱。在怀化的时候,老人经常到公司附近一个小餐馆改善生活,就是在这个小餐馆,老人平静的晚年生活突然掀起了波澜,他邂逅了生命中最后5年最知心的红颜知己……
走进杨茂金老人晚年生活的女人叫吴青梅,一个善良的女人。在这家小餐馆里打工的,勤快朴实的吴青梅引起了杨茂金的注意,相同的乡音,相仿的年龄,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杨茂金坦陈了他的过去,想不到,这竟然让吴青梅十分感动。想想与丈夫生活了近40年,说的话加起来还没有与杨茂金说的这么多,在丈夫眼里自己可有可无,而在杨茂金这里自己却得到了尊重,吴青梅觉得眼前这个老人对自己真好。人生最美夕阳情。杨茂金去小餐馆更频繁了,两位老人说说话,聊聊天,时不时地还一起去散散步。自从遇上了杨茂金,吴青梅的脸上开始泛起笑容;而吴青梅的朴实善良也让杨茂金领会到打工的快乐。
无以回报,
患绝症后立下报恩遗嘱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杨茂金和吴青梅住到了一起。他们不图什么,六十岁的人了,有个伴儿,那就是晚年最大的幸福。
可是,命运并不眷顾这对老人。2007年3月的一天,杨茂金觉得腹部胀得难受,便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一出来,杨茂金的脑袋就大了,他竟然患了肝癌,而且已到晚期。杨茂金的双脚像灌了铅一般沉重,回家的路程只有十分钟远,他走了半个多小时。回到家,躺在沙发上,杨茂金一言不发,眼泪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吴青梅很快觉察到杨茂金的异样,关心地询问,沉默良久之后,杨茂金才告知了实情。
于是,杨茂金向老板辞了工,回到芷江的家里。“爸得了癌症,要到你妈那儿报到去了。”老人向儿子杨龙、杨虎交代后事。杨龙、杨虎毫无思想准备,不过,父亲的悲痛和绝望很快打消了两人的疑虑。怎么办?父亲时日不多,他们又没有时间整天守在父亲身边尽孝,兄弟俩一商量,决定雇请一个人来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得知儿子的想法后,杨茂金想到了吴青梅,拨通电话一说,事情很快敲定了。第二天,吴青梅提着一包衣物来到了杨茂金家。杨龙、杨虎见父亲请来的是一个年龄相仿的女人,看起来蛮干净利索,也十分满意。
又见到吴青梅了,而且她还将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杨茂金老人的精神状况好了许多。吴青梅理解杨茂金的心情,除了买菜做饭搞家务,尽一个保姆的职责外,还时常陪着杨茂金说话聊天,晒晒太阳,简直比结发妻子还要细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杨茂金的病情逐渐加重。为方便照料,吴青梅搬到了杨茂金家里。
生命的最后岁月有吴青梅陪伴,杨茂金别无奢求,只是深藏于心的愧疚感却不时迸发出来,自己时日无多,用什么来报答啊?他没有什么钱,积蓄本来就不多,为医病折腾了一年多已经花费殆尽,住的这一套房子,就是他唯一的财产了。思索了几个晚上,杨茂金老人终于下定决心,趁着吴青梅不在身边的时候,他拿起笔,写下了一份报恩遗嘱:“感念吴青梅对我好,在我患病期间周全照顾,她是个好人,也是个可怜人,为感谢她,我自愿将我的一套住房和房内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她,任何人不能干涉。”写好按了手印后,杨茂金将遗嘱藏到了枕头底下。
办完杨茂金的丧事,吴青梅来到了娘家。几天后,她打电话给两个儿子,试探丈夫的态度,得知丈夫不会原谅她……
受赠者乃有夫之妇,
报恩遗嘱究竟有没有效?
吴青梅在娘家又住了一个多月,哥哥嫂嫂发话了:“有家终究要回,住在娘家也不成体统。”那是逐客令啊,听出弦外之音的吴青梅拎着包袱,借口回家,走出了哥嫂家。落脚置身何处,吴青梅身心疲惫,一片茫然。2008年5月的一天,吴青梅找到杨龙、杨虎,说了自己想暂住一阵的想法。不料,话未说完,就被杨龙、杨虎打断了,兄弟俩不同意,而且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这让吴青梅十分伤心,她照顾了杨茂金一年多,他们竟然如此绝情!突然想起有遗嘱在手,吴青梅怒气上升,便责问道:“你爸临死前将房子送给了我,难道我住一阵子都不行吗?”“我爸说过吗?我们怎么不知道?”兄弟俩反问。吴青梅拿出杨茂金的遗嘱给兄弟俩看。“的确是爸亲笔写的。”杨龙看过后对杨虎说,杨虎接过后仔细验看,也点头称是。尽管对遗嘱无异议,杨龙、杨虎兄弟俩还是不让吴青梅居住。吴青梅拿杨龙、杨虎兄弟没有办法,只得求助于法律。走进一家律师事务所,接待律师听了情况介绍后,建议她勇敢地走上法庭。
2008年10月,吴青梅一纸诉状递到法院,状告杨龙、杨虎兄弟,请求判令兄弟俩遵照遗嘱,将房子交付给她。接到法院送达的诉状,杨龙、杨虎不能接受。“你不过是我们雇请的保姆,充其量也不过陪我爸睡了一年多,凭这些就可以要房子。”俩兄弟坚决回击,态度鲜明。2008年底,芷江县法院对该案公开开庭审理。经过当庭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法院查清了吴青梅乃有夫之妇、曾与杨茂金同居等基本事实,不过,鉴于案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法院没有当庭宣判。
遗嘱的效力,无疑是案件的关键。可遗嘱究竟有没有效呢?这让法官犯难。从《继承法》的角度分析,遗嘱乃杨茂金神志清醒时亲笔书写,是他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认定为合法有效;但是,受遗赠人吴青梅身份特殊,说她是保姆吧,她的工作又超越了保姆的工作范围;说她是“二奶”吧,这显然是对她人格的侮辱,也是不客观的。她图什么?她其实什么都不图,杨茂金将遗产赠给她,纯粹是报答,是感恩,两人之间是真情的交流,绝不是金钱的交易。可是,人们虽然可以为她和杨金茂之间的感情叫好,但这也不能改变他们之间不道德的一面,毕竟吴青梅是有夫之妇。遗产赠二奶,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遗产赠保姆,法律可以支持。可是,吴青梅介于二者之间,法律如何才能寻找到平衡点呢?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吴青梅对杨茂金的照顾,也可以说是对一个空巢老人的精神抚慰。让一个身患绝症的空巢老人老有所乐,难道就不能给予物质的补偿?一个空巢老人要报恩,难道还要加上那么多世俗的框框,何况,杨茂金老人并不一定知道吴青梅系有夫之妇啊!如果判令遗嘱无效,杨茂金老人地下有知,又当作何感想?
可是,再难的抉择也得有个结果。2009年3月,芷江县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吴青梅与其丈夫未离婚,虽然始是以保姆的身份照料杨茂金,但后来发展为同居,超出了保姆的义务范围,其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秩序及社会公德,违反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据此,驳回了吴青梅的诉讼请求。
遗嘱在手却拿不到遗产,吴青梅想不到官司会是这样的结果。拿着判决书,她茫然的脸上写满无辜,她是弱者啊,怎么就违背了公序良俗!不过,吴青梅并不绝望,判决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对吴青梅照顾杨茂金时的劳动报酬,可另行,向杨龙、杨虎主张。”从这句话中,吴青梅看到了一缕阳光……■
(文中当事人均系化名;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法博士点评
篇3
《伊索寓言》的故事大都篇辐短小,却能阐述大道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成为世界上流传广泛的经典作品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伊索寓言读者读书心得体会2021,更多阅读心得点击“读书心得”查看!
伊索寓言读者读书心得体会1寓言是一颗魔豆,虽然小,却能长成参天大树。寓言是一根魔杖,虽然短,但能变出许多搞笑的东西。
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全是一个个短小故事。但是,每个故事里都讲着不一样的深刻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龟兔赛跑》。
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嘲笑乌龟的步子慢,但是,乌龟笑了,说总有一天它会跑蠃兔子。它们立刻开始了比赛。乌龟拼命地爬,一刻都不停止。而兔子却一个箭步冲到前面,并一步当先。看着乌龟被抛在后面,兔子心想,比赛太简单了,自我先睡一觉也能蠃。它坐在树下,睡着了。乌龟却坚持爬行,它慢慢地超过了兔子,成了冠军。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道理,稳步向前者,往往能获得最终胜利!
此刻,你们想明白我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吗?告诉你们,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哦!
我在上四年级时,数学成绩一向不是很好,考试老是考不到分数线以上。有同学就笑我:“我一次考试成绩,抵得上你两次考试成绩。”听了这话,我无地自容,暗下决心:我五年级必须考个好分数给你们看!在暑假的时候,我狠下功夫,认真预习五年级数学。有好几次我都想放下。但我的决心却给我不断地加劲。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好的结果!我的数学两次考试都在平均分以上!我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都为自我而自豪!
上面的事情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伊索寓言读者读书心得体会2人生总有一些坎坷,但这往往就是成功的必须。伊索不畏艰难坎坷,记载下了这本书《伊索寓言》。
这部古人智慧的结晶,有的通过大自然表述出来,但大部分是以动物来表达的。如《蚂蚁和蝉》。这篇小寓言通过了蚂蚁和蝉生动的对话,来告诉我们:人不应该是懒惰的,应该属于蚂蚁型的动物。不要用任何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错就是错,不错就是不错,这永远是真理。
这部寓言流传至今,只因为它反映着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它可以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如:做人必须诚实;不能懒惰;也不要借着任何理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不要只看见自己的好,而放大别人的坏;做什么事都不要太糊涂,要想清楚是不是对自己有利,是不是对自己有害;自己完全可以办到的事情不要加压与他人;同时也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压在别人身上,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见别人有困难,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推辞,否则自己的责任将会更重;更不要一味的贪婪,过度的贪婪只会将自己陷入困境。
总而言之,我觉得《伊索寓言》表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优良品质和好的思想言行。今天我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它的语言并不深奥,但道理却耐人寻味。
伊索寓言读者读书心得体会3《伊索寓言》实在是奇文,奇就奇在每个读者别样的感觉。
《伊索寓言》中九则故事本身早已超越了原故事的本身,更多的融入了作者人类的现实生活,展示出社会中的种种色彩斑驳的人物画像。
我看过伊索寓言里面好多有趣的寓言故事,比如断尾的狐狸、狼与站在屋顶的小山羊、老猎狗、公鸡和宝石、两个打架的公鸡、牛和蛙、龟兔赛跑等等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猎狗这个故事,讲的是猎狗年轻的时候,森林里任何野兽都害怕它,连凶恶的狼见了它也要让它三分,躲得远远的。从此,主人总是为猎狗的勇敢而感到自豪。当然,任何事物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渐渐地,猎狗老了。在一次打猎中,主人与老猎狗遇到一头野猪。主人以为猎狗会像往常那样,将野猪带回来交给自己,可是猎狗让主人失望了。于是,主人将老猎狗叫到身边生气地骂了起来"你这个家伙,连一头野猪都抓不住,我以后还怎么生活,为了让你记往这次的教训,我决定饿你三天。"老猎狗听完主人的训斥后,抬起头来说"主人,我勇敢的精神和我年轻时比起来丝毫没变,以前我的勇猛受到您的称赞,现在也不该受到您责备。"主人听完老猎狗的话,脸一子变红了,主人立该向老猎狗道歉。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老病死是世上万物都不可抗拒的规律,在这短促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知恩图报,用爱心播种希望,用真诚收获完美。
伊索寓言读者读书心得体会4这几天,我读了伊索的《伊索寓言》令我印象深刻。
无意间,我发现了一本很搞笑的书,这本书的格式很奇怪,不是整一个故事,而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并且在每一段的末尾都有一句感想,它透过一个个十分简单又很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大道理。就是因为这特殊的格式,吸引了我去浏览它。这一本书就是《伊索寓言》。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故事是公鸡和宝石。一只公鸡在田野里四处寻觅,之后,它找到了一块宝石,便对宝石说:如果是你的主人捡到了你,他必须会十分开心的把你捡起来加以妥善保存;但是在我看来,你一无是处。因为对于我来说,一颗麦子比世界上的一切宝石都要珍贵。透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我们来说,世界上的确有许多东西是珍贵的,但是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觉得金钱最珍贵,不是因为这些人贪心,而是因为,他们还未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伊索寓言》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很多的人生哲理,给我了许许多多的启示。伊索透过自己的思想力来创造故事,争取自由。当我们这样来看伊索寓言的时候,我们会对这件事、这段历史心生出一种温情和感动。我们在生活中,不会有人一一指导你做什么事,要靠你自己独立完成。而《伊索寓言》这本书会带领你走向成功的道路,补充你从未具有的知识。
伊索寓言读者读书心得体会5在这个快乐的暑期里,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伊索寓言》这本书。书中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精神品质。在如此多的故事里,让我感受最深刻是《狮子与报恩的老鼠》这个故事。那接下来就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个故事的感受吧!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只老鼠见到一头熟睡的狮子,它想趁着狮子熟睡,走近去仔细看看狮子。但是意想不到的是狮子竟然是装睡的,当小老鼠一走近就被狮子抓住了。正当狮子想吃掉老鼠时,老鼠却说:若狮子您能放过我,在未来我能够报恩。狮子因为不饿放过了它,并且对老鼠的“大话”进行了嘲讽。而有一天狮子竟然被猎人捉住了,此时老鼠咬断了绳子,解救了狮子,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狮子衷心地对小老鼠表示了感谢,也对之前自己对老鼠的嘲讽表示惭愧。由此让我联想到在兄弟姐妹中就算你是大哥哥或大姐姐,也不能小看比你弱小的弟弟妹妹们;在比赛中你就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不能去嘲讽没名次的队员。总之,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要去无视或者嘲讽比我们弱小的人,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本领和力量。
篇4
农事繁忙,母亲没法呆在家里。分蘖后的禾苗将要抽穗,是最需营养的时候,而稗草却在田里兴风作浪,疯狂地争夺基肥。相对禾苗而言,稗草似乎是永远的掠夺者,娇嫩的禾苗如娇嫩的婴儿,急需母亲那双慧手去扶弱祛强。
母亲只能出去劳作,却不放心婴儿独自呆在家里。在无人照看的家里,平常的器皿或家兽都将对婴儿的生命构成威胁。母亲寻来一块绑兜,将婴儿绑在背上。然后提着锄头出门。
到了田间,母亲才知婴儿经不起劳作时俯仰间的折腾,稍不留神,在母亲弯腰拔稗之时,婴儿就会顺着母亲的溜肩栽进水田。
母亲用锄头在田垅上刨了一个小洼,再刨些茅草铺在上面。母亲用手压压,柔柔软软的,母亲就笑了。母亲解下背上的婴儿放在洼中。田垅上一尺来高的野草,在婴儿的眼里就成了茂密的森林,婴儿很乐意生命中这种崭新的印象,他冲着草叶上闪闪亮亮的露珠直乐。
母亲又找来一些枝多叶阔的柯条插在洼的四周,给婴儿搭起一片凉荫,以阻挡渐渐升温的日头。
母亲开始放心劳作。好大一丘稻田,好旺一片稗草,远远望去,看见的只是稗草昂扬的头颅,温和敦厚的正主反倒委身稗草之下,畏畏缩缩地生长。母亲今天的任务就是清理门户,重振朝纲,以保证付出的劳动能换回一个丰收的秋季,以保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民谚能一茬一茬传下去。
同稗苗高过禾苗一样,稗根也比稻根要发达得多,稗根紧抱泥土,母亲拔出稗草就会拔出一个泥坑。这是个力气活,产后的母亲没有多少气力,所以她拔得很费劲。但母亲没有别的选择,消灭这丘田里的稗草已成了她这个晌午铁的任务。
母亲把稗草从禾苗中分辨出来,然后用双手紧紧抓住,双腿弓成马步,身子稍稍后仰,再突然发力,“啵!”一声稗草连根拔出。
半晌过后,婴儿第一声啼哭终于从田垅上嘹亮响起,几只野雀扑楞楞惊飞。母亲眉心一颤,失魂落魄地赶到田垅,踏得泥水飞溅。但母亲发现,除了草叶上的露珠已被燥热的日头吞噬了外,婴儿周围的环境并没改变,也没有什么危险因素潜伏。婴儿啼哭,是他已厌烦四周久无变化的环境。母亲叹了一口气,她洗净手,逗婴儿一会儿。但她才走开,婴儿又嘤咛哭起。母亲一狠心,没再理他。狠了心的母亲似乎增长了不少力气,拔稗的速度加快了。
“嘿!”那是母亲使劲时发出的声音;
“啵!”那是稗草从泥中拔出的声音;
“嗒!”那是母亲扬手甩稗,稗草落在田埂上的声音。
然而母亲乏匮的力气越来越不匀称了,母亲终于因用力过猛,一屁股跌在水田中。爬起来的母亲,顾不上自己的不适,急忙忙扶起被压坏的禾苗,嘴里发出些心疼的叹息声,仿佛压坏的不是禾苗,而是自己的孩子。
而这时婴儿的哭声变得急剧起来,不再是哭一声停一下的那种,但母亲已无法回头,浑身的泥水已没有可供婴儿偎依的地方。何况悬空的日头已渐烈渐毒,悬空的日头已不允许母亲作无谓的逗停,婴儿这时需要的是回到厚瓦重木之下的家中,需要的是捧着母亲的吮吸。母亲只有尽快将稻田里的稗草清除出去,才可能满足婴儿的意愿。
母亲的判断是对的。柯条所遮构的薄荫已挡不住日头下渗的热力,婴儿满头大汗,哭是婴儿唯一的武器,哭声犹如一支支射出去的利箭,但却全都戳在母亲心头,对稗草和日头毫无作用,稗草依然挡住了他们回家的路;日头在继续恶化他们的存在空间。哭只能加快婴儿体内能量和水分的消耗,饥饿也因此入侵婴儿脆弱的身体。
母亲的判断也是错的。母亲只知道白天的田垅极少有长蛇溜窜,即使有,也会被婴儿裂人心魂的哭声吓跑。但母亲忽略了两种小动物——牛虻和蚂蚁,就像忽略了自己双腿上吸血的蚂蟥。相对饥饿和热窒息而言,牛虻和蚂蚁这时是婴儿最大的敌人。小洼周围开始并没有牛虻和蚂蚁,是婴儿特有的体味引来了它们。牛虻六七八个在攻婴儿的上侧;蚂蚁数十上百在攻婴儿的下侧。它们选择的都是婴儿身体最柔弱的部分,也是婴儿的要害部位,譬如眼睛,又譬如阴囊。每叮一下,每咬一口,婴儿都痛得连心。婴儿在拼命地哭,拼命地舞手,拼命地蹬足。婴儿像热锅里的一条泥鳅,像火炭之上的一个黑奴!
母亲忍着被哭声扎碎的心,忍着夺眶而出的眼泪,母亲铁青着脸,一副誓死力拼的样子。母亲弯腰拔稗,直身甩稗,母亲的身影在稻禾和稗草间隐隐闪闪。一声声暗哼、一瓣瓣汗珠让千重万重的禾叶都为之微微闪颤。这时的母亲不再是除奸匡正的强者,而是误入敌群的困者。所有稗草都在她面前张牙舞爪,困阻她回家的脚步。这时的母亲只求能杀出重围,再去解婴儿之困。用力过猛的母亲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母亲在心疼婴孩,又在心疼禾苗,披头散发的母亲神志有些混乱,精神有些恍惚。
烈日之下,村庄之外,田野之中,一场无声的混战就这样惊心动魄地进行着。毒日和稗草是母亲和婴儿共同的敌人。蚂蟥是母亲独自的敌人,只是母亲尚不知道。蚂蚁和牛虻是婴儿独自的敌人,只是母亲也不知道。母亲和婴儿是心连心的亲人,但他们无法互通信息,共同作战。婴儿太弱小,他不懂作战方法,他射出的哭声,于敌人丝毫无损,却扎碎了自己战友的心。母亲太愚朴,她只知道出门后干完一件事再回家,这是村庄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就像某种生命基因已种植在她的血脉之中,母亲不懂变更圆通。她不知道她本来可以带着婴儿逃离战场。
就这样,母亲拔呀拔呀,婴儿哭呀哭呀。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这是一场接近生死的战斗。
但在每个夏季,村庄之外的田野都会演绎着同样的战斗。
……
不要担心战斗的结果。母亲是村庄祖祖辈辈的母亲,婴儿是村庄世世代代的婴儿。
只要村庄一茬一茬鲜活地延伸下来了,母亲和婴儿就不会在战争中最终失利。
杀出重围的母亲和婴儿虽然都已精疲力竭,但毕竟生命还在。吉祥的村庄会舔润他们乏倦的身子,夜露和星月会重新浇醒他们对日子的憧憬,而秋季报恩的稻谷会供给他们的铁骨钢筋以精气神。
村庄里的生命总会在星空下的梦夜返青。早晨起来,母亲和婴儿伸一下懒腰,就发现彼此又像夏雨后那一枚枚舒展自如的树叶。
农事依然繁忙。
(选自《田垅上的婴儿》,现代出版社)
触点感发:
1.文章第二段的叙述有什么必要的作用?
2.文中所写的“母亲”是怎样一个形象?
篇5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四件大事之外,考大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中学一毕业,我就觉得飘飘然,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宿。“上智与下愚不移。”我并不是谦逊,我非上智,考大学简直没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亦非下愚,总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报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你没有问题,准是一榜及第!”我只好说:“你先别将我捧得高,万一我一败涂地,可怎么办?”
有人想恫吓我:“听说今年考生特别多,一百个里也取不了一个。可真要早些打主意。”我有什么主意可打呢?
有人说风凉话:“考学校的事可真没有准,全凭运气。”这倒是正道着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运气。也许有人相信,考场的事与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阴功、坟地的风水都很有关系,我却不愿因为自己考学校而连累父母和祖坟,所以说我是很单纯地碰碰运气,试试我的流年。
话虽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与日俱增的。临阵磨枪,没有用;不磨,更糟心。我看见所有的人眼里都在用奇异的目光盯着我,似乎都觉得我是一条大毛虫,不知是要变蝴蝶,还是要变灰蛾。我也不知道我要变成一样什么东西。我心里悬想:如果考取,是不是可以扬眉吐气?是不是有许多人要给我几张笑脸看?如果失败,是不是需要在地板上找个缝儿钻进去?常听長一辈的人说,不能念书就只好去做学徒,学徒是要给掌柜的捧夜壶的。因此,我一连多少天,净做梦,一梦就是夜壶。
我把铅笔修得溜尖,锥子似的。墨盒里加足了墨汁。自来水笔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笔、橡皮……一应俱全。
一清早我到了考场,已经满坑满谷的都是我的难友,一个个的都是神头鬼脸,龇牙咧嘴的。
听人说过,从前科举场中,有人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我想到这里,就毛骨悚然。考场虽然很明朗,似也不免有些阴森之气。万一有个鬼魂和我过不去呢?
题目试卷都发下来了。我一目十行,先把题目大略地扫看一遍。还好,听说从前有学校考国文只有一道作文题目,全体交了白卷,因为题目没人懂,题目好像是“卞壶不苟时好论”,典出《晋书》。我这回总算没有遇见“卞壶”,虽然“井儿”“明儿”也难倒了我。有好几门功课,题目真多,好像是在做常识试验。考场里只听得沙沙响,像是蚕吃桑叶。我手眼并用,笔不停挥。
“啪”一声,旁边一位朋友的墨水壶摔了,溅了我一裤子蓝墨水。这一点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没有不洒墨水的。有人的自来水笔干子,这也是必然的。有人站起来大声问:“抄题不抄题?”这也是必然的。
考场大致是肃静的。监考的先生们不知是怎么选的,都是目光炯炯,东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考场上扫来扫去,有的立在台上高瞻远瞩,有的坐在空位子上作埋伏,有的巡回检阅,真是如临大敌。最有趣的是查对照片,一位先生给一个学生相面一次,有时候还需要仔细端详,验明正身而后已。
为什么要考这样多功课,我不懂。至少两天,至多三天,我一共考四个学校,前前后后一个整月耗在考试中间,考得我不死也得脱层皮。
但是我安然考完了,一不曾犯规,二不曾晕厥。现就等着发榜。
我沉着了气,我准备面对最恶劣局势的来临。万一名落孙山,我不寻短见,明年再见。可是我也准备好,万一榜上有名,切不可像《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喜欢得痰迷心窍,挨屠户的一记耳光才醒得过来。
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决书。
榜上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我从此在人面前要矮上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擦着边行走,我在家里只能低声下气地说话,我吃的饭只能从脊梁骨下去。不敢想。如果榜上有名,则除了怕嘴乐得闭不上之外当无其他危险。明天发榜,我这一夜没睡好,直做梦,净梦见范进。
篇6
帮助别人的作文(1)
在这个世界有很多困难的人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但在我们身边又有许多的好心人在帮助别人后,没收到鲜花与掌声,甚至连一声谢谢也没听到,就悄悄地离开。现让我们向曾经帮助我们的人,真诚说一声“谢谢您”。也许他们未曾听到,但我们相信他们能感受到。
我躺在塑胶跑道上,仰望着天空。我站了起来发现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同学正弯下腰,低着头,观察着四周,在旁边的绿化带和塑胶跑道不断徘徊,脸上露出的是着急。旁边走过一个人,那个同学对他说了什么,但是那个人很快走开了。这位同学常常叹了一口气,继续弯下腰,翻着绿化带里的树叶,似乎在寻找什么。
我看他这么着急,应该是丢了什么东西,作为一个少先队员,遇到一个要帮助的人,我怎能袖手旁观,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于是我走向他,拍拍他的肩膀,问:“你在找什么东西?”他说:我向同学借的一支钢笔不见了。”说完,他又低下头去寻找那支钢笔。我也弯下腰帮他一起寻找那支钢笔。那支钢笔就好象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和我们捉迷藏。怎么找也找不到了。正当我们绝望的时候,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在两片树叶若隐若现。我冲上前去。翻开树叶,“找到了,找到了……”我喊着,他高兴地走了过来,我把钢笔递给他,他的脸上的着急变成了开心,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看他这么开心,我感觉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他对我笑了笑,说:“谢谢。”谢谢多么美好的两个字,人世间最美的两个字。说的人开心,听的人更开心。我回了一句:“不用谢。”事过半个多月,我和这位同学又相遇了,他一看到我,还跟我说上一次的事,他还心存感激。走到校门口,我摸摸头颈,“啊!红领巾没带。”我立刻退了几步,那位同学看到我如此慌张,又看看我着急的样子,二话不说,就递给我1元钱。当时我感动的说不出话来。我拿着这一元钱买了红领巾,进了校门,我问他钱什么时候还,他说:“一元钱还啥还,就当我报恩吧。”接着,他又对我笑了笑,还是那种笑容,此时的他在我心中,是多么一位善良的人。他真的很可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让别人活得更好。我想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或许还应此结交了一个好朋友,还能让别人快乐,让自己快乐,这么好的事,何乐而不为?
帮助别人的作文(2)
有这么一个例子,在战场上一家轰炸机直冲了下来,按理说应该立即卧倒。可一位班长看见旁边的小战士还笔直的在那站着。他毫不犹豫一个箭步把那小战士扑倒在怀。飞机走后,他朝自己原来站着的地方看那里被炸出俩个大坑。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有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没必要帮助别人,自己管好自己就可以了。就打个比方,在你遇到困难时,一个朋友或者是一个不认识的人帮助你。你是否会在他困难时毫不犹豫帮助他那?答案是:一定。我们在换一个角度想,假如你一直是对别人困难时都袖手旁观,当你遇到困难会有人帮你吗?
有的时候看那些有很多死党的人,很多很多都是乐于助人的。因为,在你困难是帮助你的人会是你记忆很深刻的人。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很普通的司机,在送客人往某个地点送的时候,那位客人说要往回走。他很尴尬的说换衣服的时候忘拿钱了。那位司机反而安慰那位客人,又送给那人往返的车费。回去之后司机就忘记这件事了,因为他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不久之后,就有人邀请他做他的司机。而那人就是某一个银行行长。这位司机有着宽容的胸怀,有着世界上最美的心。他很乐于帮助别人,即使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他却一直帮助别人。这是很不容易的,正如所说的,做一个好人不难,难得是一直做好人。而那个司机却坚持下去,直到幸运砸到他的头。其实,很多人认为帮助别人没有回报,没有意义。这样的一辈子都不会有自己幸福,幸运永远都不砸到他的头。
人生就是这样,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你只要一直善良下去,你一定会变成最幸福最幸运的人。
帮助别人的作文(3)
在我的电话本里,记着一个电话号码,它既不是亲人的,也不是同学的,而是一位热心的陌生人的号码,每当我看到它时,就想起了发生在我与她之间的故事。
记得在星期四上午放学的时候,我同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与同学一起回家,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刚骑到十字路口的时候,我的自行车猛的摇摆,车身忽然往下倾斜,还好当时我反应及时:脚踮地,逃脱了这场危险。随之而来的是车头与车身分开了。同学看见了,都吓坏了,他们连忙下了车,帮助我将自行车抬到了路边,我们站在路边,想着办法,可大家都没有带手机。我望了望四周,也没找到电话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和同学一直想不出什么好主意,只能呆呆的站在路边,街上的行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忽然,一个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奶奶,两鬓已斑白,脸上浮出慈爱的微笑;她穿着一件红白镶间的运动衣,看不出一丝皱痕。她看了看躺在路边支离破碎的自行车,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向我递过来,说:“小朋友,需要手机吧,来,我借你。” 我睁大了眼,想不到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居然能得到陌生人的帮助,在她递给我手机的那一瞬间,她的手温暖我的手心,我拿着有好心奶奶体温的手机,赶紧给家里的父母拨电话。很快,我与家人取得联系。
打完电话,我把手机还给奶奶,来不及说声谢谢,那位奶奶就走了。
望着她离去的身影,我想:谁说现代人情冷漠,好心的人时时在身边,只要有爱心,这个社会就会更美好,更和谐。
回到家中,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来到电话前,记下这个“陌生”而又温暖的电话号码。
帮助别人的作文(4)
我们每个人都帮助过别人也受到过别人的帮助,有这么一件事我还是记忆犹新。
篇7
刘秋歌:“好妈妈”是一首柳暗花明的歌
“好妈妈”叫刘秋歌,是一名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一天傍晚,刘秋歌来到儿子同学家。那是个老师不敢管、同学不敢惹的孩子,刚读初一的儿子已屡次被他勒索。刘秋歌以了解儿子情况为由,约他单聊,男孩心知肚明,走向楼道,拧着头不说话。
“孩子,阿姨之所以叫你出来,是怕家长知道了打你,阿姨也不想去学校,怕对你影响不好……”轻柔的语调成功扯破男孩满脸的倔强不屑。
刘秋歌常受邀到各地讲家庭教育课,所有人都以为她家很有钱。当得知刘秋歌的课,可以帮无数家长接纳自家孩子,且从不收费时,男孩颇受触动……“阿姨有点冷,你帮阿姨暖一下手好吗?”被那双细长颤抖的手握住时,刘秋歌知道自己又多了个朋友。
刘秋歌的感恩课,连附近的肉贩子都喜欢:只要她开讲,那天的生意保准好!课后,家长们个个鼻红眼肿,总会割上二斤肉、提上一条大鱼,奔往父母公婆家。
“只有承担起一个好媳妇、好女儿、好妻子的责任,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好母亲。”很多母亲对孩子抱怨不止,听完这些,都不吭声了。
曾经的刘秋歌和她们一样。往事历历在目:公婆疼孩子,买来爱吃的,她总一把夺去,边扔边数落,垃圾食品,别喂我儿子;她脾气大,讲究多,趁她不在家,公婆才敢一把抱住孙子,好好亲热一番;她对丈夫一见钟情,后来却越看越不顺眼;家“战”频发,连桌椅也不能幸免,踢踢打打,心里不顺气时总用得上……
儿子渐渐长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她的教育彻底失灵了。怀孕后她就辞职在家教子、翻遍中外典籍,到处咨询教育专家……教育出问题?不应该呀!
要不是北京之行,她永远意识不到是自己出了问题。其实,那为期一周的家庭教育学习,刘秋歌就学会了一句话:找别人的好处。
找别人的好处?婆婆、丈夫吗?
从北京回来,刘秋歌觅屋另住。一天,婆婆做了馒头,让她去拿,一进厨房,刘秋歌就吃开了。“妈,您做的馒头真好吃!又甜又筋道,有时间教教我啊。”婆婆一听,疲态尽褪,笑容大绽!没隔两天,又调馅和面蒸馍煮饺,不顾严寒,骑着三轮车送到刘秋歌手里,看着满筐的包子、花卷、窝头,再看看累得气喘吁吁的婆婆,刘秋歌落了泪。
城东开了家牛肉汤馆,汤浓色白,爽滑鲜香。一大早,刘秋歌和儿子还没起床,丈夫就提了三碗回来。“给爸妈送没……老公你真好,把我们娘俩看得比爹妈还重要。”她语柔声软,丈夫的脸却红了。
老实善良,勤俭持家……她越来越发现婆婆的优点,丈夫也越来越关心她,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好。
因为曾经伤痛,所以悲悯。一天,又一对夫妻泪流满面找她帮忙,据说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们跑遍了整个中国。那是个患重度抑郁症的孩子,停学两年、严重幻觉、眼神呆直,且不时发出刺耳的尖叫……第一次看到时,刘秋歌吓出冷颤,心生退意。
然而第二天,她就“上工”了。孩子从小被父母扔在爷爷家,成绩拔尖却不擅于与人沟通,同学孤立,老师不理解,父母苛责……是爷爷的去世最终折断了他所有的希望。
紧闭的窗帘成功锁住一室黑暗,连刘秋歌,也似乎完全沉浸到他的世界里。他躺在阳光未曾到过的地方,她亦半躺着,和着《爱和乐》之旋律,不时抚摸下他的头和手;她每天朗读他最爱的《老人与海》,书中那深爱着爷爷的曼诺林,多像这个躺在身边的病孩子啊,这认知常让她忍不住轻声啜泣。
有时,她会轻声呢喃:不知怎么回事,阿姨特别喜欢你,觉得你就是我儿子,如果你能做儿子就好了……不久后的一天,刘秋歌正准备出门,那孩子跑过来,清晰无比地叫了声:干妈。
得到肯定后,刘秋歌开始“自作主张”:先是引阳光入室,光线透过窗棂,洒在孩子身上,她抱住他,陪他一起适应;她还常骑单车带他回老家、一路唱歌、说话、听鸟鸣。三个月后,在爷爷墓前,他终于宣泄出满腔的“爱恨情仇”。
多年过去了,那孩子已完全从那场噩梦中走出,现在已高三在读,对她的称呼,又由“干妈”变成了“娘”。
纪利霞:给贫困孩子一份有尊严的爱
听到自己需高位截瘫的消息时,纪利霞只有24岁。她开始交代父母,存折放哪了,谁谁欠了自己多少钱,父母一听就哭开了,生怕女儿活不下去。
刚下海创业就出了严重车祸,别说赚钱养家了,到头来还成了父母的累赘,纪利霞躺在父亲购来的海绵垫上,懊恼了半年。床头,悬着个一二十斤的砣,她脖子粉碎性骨折,需要用砣吊着,一天24小时持续牵引。
可能是冲着孝心吧,后来上天又把健康还给了她,还附带赠了她一份“女汉子”的侠气:无论在哪工作,同事们都戏称她为“拼命纪郎”。最忙的时候,刚放下手头的活儿,就要一路加急,去赶晚上11点从北京返济宁的车,时间就如严丝密合的齿轮,不出意外的话,第二天,她会准点出现在公司的例会上。洗脸刷牙、吃饭补觉?哎,忙起来,她哪还顾得上这些!开完会,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地方,馒头咸菜等,均需随身携带。
纪利霞现在是山东邹城哈佛连锁幼儿园园长,孩子们都叫她“纪妈妈”。她资助着好多个贫困孩子,虽说工作忙,在这事上却不含糊:必定亲自去孩子家实地考察,还要与孩子谈谈心。她资助的那个曾蹲在地上,用木板、砖头搭建写字台的孩子,现在已经读大学了。
每到寒暑假,纪利霞会邀请孩子们来幼儿园勤工俭学,末了还要发实习工资,但纪利霞乐此不彼,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自尊;买来的新衣服她会先剪掉标签,洗洗再送给孩子们,只说是半旧衣服,不想让他们觉得欠她太多。
纪利霞常给幼儿园小朋友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比如帮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有时则是说一句温暖的话。可喜的是,很多父母也因此学会了感恩、报恩。
纪利霞的婆婆患有甲癣,脚趾甲有一两厘米厚,每隔一个多月,纪利霞就要像削铅笔一样,仔细帮婆婆削薄它,这一削就是十几年,婆媳关系胜似母女。
之所以说胜似母女,是因为十几年后的一天,纪利霞突然发现,自己竟从未给妈妈洗过脚。那天,她执意为妈妈洗了脚,妈妈看起来很害羞、不知所措,也就是那一次,纪利霞终于知道,她的妈妈,原来也和婆婆一样,有一两厘米厚的脚趾甲。
王丽芹:社区领导客串“间谍妈妈”
王丽芹有时觉得自己像个间谍,这不,一接到信号,便将手中活计一扔,火急火燎出了门。远远看到那人,她便慢了下来,踱起方步,一脸的轻松愉悦,丝毫看不出是故意来“邂逅”某人的。她费尽心思要遇到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她所管辖社区的一个孩子;给她通风报信的也不是别人,是那孩子他妈。
王丽芹是山东蓬莱武霖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颇有威信,每次选举都是高票通过,这可不是吹牛,单看每天这么多人找她帮忙就知道了。婚丧嫁娶、家长里短就不说了,连孩子不喝奶,红烧肉做不好吃都找她请教。看着急吼吼的来者,王丽芹总是先避重就轻,稳定住对方情绪,再分析问题,提纲挈领,轻轻一拽,准能一针见血,指出症结所在。来找她的人越来越多,连社区的孩子也喜欢亲近她,遇到时总亲切地唤声“王妈妈”。
她懂得迂回作战的好处。那孩子走到跟前,她先是找优点夸赞一番,待对方面露喜色,她便话锋一转,言归正传,她谨记自己是来验收“成果”的。
这孩子正读初中,帅气又懂事,却突然厌学,已在家呆了半个多月。他母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慌忙去搬王丽芹。上周,王丽芹假装买茶来到他家店铺。当时,男孩正斜躺在沙发上看武侠小说。“喜欢看小说的孩子都是有理想的孩子,不仅如此,还有狭义心肠、仗义。”两句话没说完,他扑腾就坐了起来,赶忙给王丽芹让座。看男孩母亲已借故外出,王丽芹才如发现新大陆般,问他为啥没去学校,男孩羞涩地告诉她,班里不少女生给他写信,他不胜其扰。
篇8
曾经沧海
在世界音乐史上,提到著名的残疾人音乐家,我们肯定会想到两个名字――德国的贝多芬和中国的阿炳。的确,对眼睛和耳朵有着特殊要求的音乐艺术来说,盲人和聋人能成为著名音乐家的确实是凤毛麟角。而今天,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再加上一个名字――孙岩。
孙岩,1983年4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古典钢琴的第一届学生。他3岁时因患先天性白内障而失明,同时开始靠自己的记忆力和为盲人特别制作的乐谱学习弹钢琴,先后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与荣誉:1991年在长春市少儿器乐大赛中获钢琴组特等奖;1993年10月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表演一等奖;1995年5月被长春团市委评为“跨世纪十大杰出人才”,同年还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997年获得全国残疾人艺术家比赛一等奖;1998年第四届青年大会上获得钢琴表演优秀奖。2000年,他再次获得了全国残疾人艺术家比赛一等奖;2003年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的称号;2005年获得日本横滨第一届国际残疾人钢琴比赛金奖,同年获中央音乐学院第14届付成贤奖学金。2005年,他还被丹麦授予“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亲善大使”的称号……
从一个双目失明的盲孩子到一个蜚声中外的著名钢琴家,孙岩在人生逆境中成长的奇迹是怎样产生的?一位哲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孙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母亲沙彦华这20多年从身体到心灵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精心的教育和辛勤的培养。是博大的母爱使他拥有了成功的自信,是深沉的母爱使他拥有了健全的人格;是浓厚的母爱使他拥有了快乐的心灵,是强烈的母爱使他拥有了拼搏的力量;是执著的母爱使他拥有了光明的渴望,是睿智的母爱使他拥有了飞翔的翅膀!
诺贝尔奖获得者、博弈论大师纳什曾说过这样的话:“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比苦难更深沉,比痛苦更深刻,比命运更执著,比死亡更倔犟。”如果我们将这段话的每一句都提炼出一个关键词的话,那就是:爱、苦难、痛苦、命运、死亡。而这些关键词,恰恰串联起沙彦华和她的盲儿子孙岩在那些坎坷悲剧岁月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天降厄运,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盲儿子残疾的身体和脆弱的心灵
今年47岁的沙彦华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她从小就聪明好学,而且非常要强,但那时学习环境不好。1979年,中学毕业的她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在吉林省洮儿河农场一干就是10年,将自己18岁到28岁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块黑土地。此间,她与一同下乡的知青孙富强结婚。28岁时她回城被分到长春市百货公司做出纳员。不久后由于天生对服装的兴趣与特长,她被调到了长春市服装研究所工作。期间,她一边努力学习服装设计,一边在一所大学攻读服装专业,并设计出十多种很有市场前景的服装,赢得了专业人士的赞誉。如果按这样的人生轨迹走下去,她和她的家庭命运将会是另外一种样子。然而,当她有了盲儿子孙岩以后,更确切地说,是在她发现盲儿子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的天赋和悟性以后,整个家庭及她的人生走向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3年4月1日,沙彦华在长春生下了儿子孙岩。小孙岩长得白胖而结实,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非常可爱。他的降生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希望。然而,从医院回家后的当天,细心的外婆与奶奶便发现,小孙岩的那双眼睛对外界竟然没有任何的反应。沙彦华领着孙岩立即去一家大医院,医生的诊断让她和家人全都呆住了――孙岩患有先天性白内障!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沙彦华的精神几乎崩溃了!她发誓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治好小孙岩的眼睛!她和丈夫领着孩子四处求医,走了省内几家大医院,虽未治好,但医生的结论还是给了她一丝希望:孩子大一些可以做白内障手术!
孙岩3岁那年,她领着孙岩到了北京一家大医院为小孙岩做了矫正手术。可是,当医生轻轻地取下小孙岩眼上的纱布时,沙彦华顿时惊呆了:过去虽然看不见东西但却水汪汪的眼睛,现在却瘪了下去――全家人都抱以厚望的手术失败了,孙岩彻底告别了光明!沙彦华眼前顿时一片黑暗,原本的希望变成了极度的绝望!痛哭不止的她狂奔着想纵身从医院的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自己的生命!被丈夫和亲人死死地拉住了……
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之后又背上了一笔不小的债务,还是没能实现让孙岩看到光明的愿望,沙彦华绝望至极。从北京回来的许多天里,悲痛欲绝的沙彦华一直在生与死的思考中挣扎着。看着儿子那可爱的脸庞,她的眼前不断地闪过那些流落街头的盲人和乞丐的形象,这让她不敢设想儿子的现在与未来,她真的想一死了之;可她如果死了,最需要帮助与呵护的小孙岩由谁来照管啊?死不能、活不起的沙彦华就这样每天不吃不喝,只是傻傻地抱着小孙岩流泪,眼泪一滴一滴地滴落在儿子的脸上……同样悲痛的家人将沙彦华作为了防范对象,很怕她想不开做出不测之事,天天都想法安慰她劝导她。
一个多月后,沙彦华在丈夫、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劝导下终于从悲痛迷茫中醒悟了!“我不能死!就是为了我的盲儿子,我也要坚强起来,好好地活着!只有我活得好他才能活得好啊!”沙彦华说。
从此,沙彦华对孙岩从生活、身体、心灵、做人处世等方面开始了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生怕有一丝差错和不周到而委屈了儿子。孙岩理发时,她总是亲自在一旁监督与指点,不允许别人糊弄,她要让自己的儿子更潇洒一些。她为孙岩所买的衣裤几乎全是雪白色的。她觉得儿子失去了光明,就更应该让他穿上光明亮堂的衣服,让他的心里灿烂着!她暗暗发誓:除了不能改变的失明,我要让儿子和健康人一样,正常地生活!
在小孙岩两三岁时,沙彦华就教他吃饭。这个对正常人非常简单的事,对一个盲人却非常难。开始时孙岩根本分不清上下嘴唇,把整个嘴都放到碗的中间吃,弄得满嘴满脸都是饭。这时,沙彦华就手把手地教他,用一只手端起碗,用另一只手拿着筷子,把嘴唇贴在碗边上,用筷子把饭一下一下地扒到嘴里吃。从未看过碗筷的孙岩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熟悉了这套动作。在妈妈的耐心指教下,不久他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吃饭了。
孙岩4岁时,沙彦华开始教他学着和正常人那样走路。一开始时,他和其他盲人一样,走时总是小心翼翼地伸出双臂摸索着,很害怕前面有什么障碍物。而且他的脚有时是内八字,有时候走得是外八字,非常难看。沙彦华告诉儿子说:“正常人走路时两只手要放在下面,两条胳膊自然地摆动着,要走得正,走得直。”并鼓励儿子说:“你要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你一定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孙岩毕竟从来没有看到过正常人如何走路,脑子里根本没有“正”和“直”的概念。于是,她就一遍一遍地纠正他,用手把着他的双脚,教着他像正常人一样摆正,教着他把双腿放松,教着他往直的方向走,同时还引导着他像正常人一样摆动双臂,让他减少盲态,告诉他前面什么障碍物都没有,你大胆地去走!一次、二次、十次……练习了两个多月后,孙岩终于能和正常人一样走路了。而且走起来非常快,走姿也看不出一点盲人相。
孙岩上小学的时候,他家住六楼,和学校相隔虽不太远,但要经过两条胡同、一个闹市,学校的教室又在三楼。沙彦华在送他几次让他熟悉了路后,就放心地让他每天独自往返这段路程。从那以后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地方,他就会用心记忆路上的情况,只需两三次他就可以熟悉新的路程和环境,而且行走自如。现在,如果他戴上墨镜走路,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是个盲人。一个盲人,走路从来没有用过手杖和探路的木杆,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到小孙岩五六岁时,沙彦华还教会他洗自己的红领巾、手帕、袜子等小物件,让他自己叠被、收拾床铺、拿脸盆洗手洗脚等等。有时小孙岩不愿动,她就说:“妈妈和爸爸不能一辈子和你在一起,你谁都不能指靠,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现在,你从小就得和别人一样,正常人能做的你都必须尽量去做!你不要想自己是盲人,要时刻想着你就是正常人,不要想别人怎么照顾你。而且,等将来你有能力了你也要学会照顾别人!”就这样,懂事的小孙岩不仅慢慢养成了自己的事件自己做的习惯,而且还学会了关心他人。孙岩和姥姥住在一个房间,他每天都要摸索着给她铺被子,准备洗脚水。在吃饭后,他还想着为妈妈、爸爸和姥姥倒上一杯水。尽管有时他会帮倒忙,将水弄洒,或将水杯碰到地上,但父母的心里还是非常欣慰。
其实,从教吃饭到教走路教做事教做人,沙彦华给予孙岩的不仅是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技能,而是从小就给他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你虽然双目失明了,但你的能力和正常人一样。你的身体残疾了,但你的心灵不能残缺!只要你在心理上自强自尊,在生活上自理自立,你一样可以活得精彩!
但作为母亲的沙彦华知道,儿子毕竟是个盲人,总有需要照顾的地方,而自己和丈夫的工作非常忙,不可能天天陪他照顾他,于是她就想再生一个女孩,来帮助照顾孙岩。当时她和丈夫商定:是女孩最好,如果是男孩就送给别人。
天公作美。孙岩7岁那年,沙彦华果然如愿生下一个女儿。她为女儿起名孙全,其中蕴含着希望女儿身体健全、全家人全心全意照料孙岩的美好愿望。孙全刚一懂事,沙彦华就教她如何帮助哥哥,并对她说:“你一定要记住,你的生命是哥哥的眼睛换来的。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地尽力照顾哥哥。你虽然是他的妹妹,可在生活上你要当好他的姐姐。”小孙全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非常乖巧懂事,在很多时候,她还真的承担起了陪伴哥哥、照顾哥哥的担子。
天生我才,母爱如阳光照亮了盲儿子艰难困苦的成才求学路
世界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也许因为眼睛看不见这个世界,孙岩的听觉特别敏感,许多普通人不注意的细微声响,都成为他感知世界和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渠道。
孙岩手术失败后,为了补偿心理的亏欠,为了让小孙岩与健全孩子一样拥有幸福与快乐,父母为他买来各种式样的玩具。小孙岩高兴地用手不停地摆弄着那些玩具,他特别喜欢用两块积木敲出和谐的有节奏的声音:“梆梆、梆梆”!这声音让他感到快乐。下雨时雨滴击打脸盆的“叮咚叮咚”声、刮风时树枝摇曳的“哗啦哗啦”声等等,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平常而又单调的声响,在孙岩听来却是如此的神奇而美丽,充满着向往。一到下雨时,他就拿着锅碗瓢盆去接水,只为听那“沙沙”、“哗哗”、“劈里啪啦”的雨声。每当听到这些声音,他的脸上就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孙岩的奶奶见他对声音那么专注,就给他哼唱着悠扬抒情的歌曲,听到歌声,小孙岩更是如醉如痴,手脚还试着与歌声合着节拍。有时他正在哭闹着,听到音乐和歌声,他就会停止哭闹,静静地倾听着。每当音乐传来的时候,他就会循着声音转过头去寻找,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双手还会高高举起来……
敏感而细心的沙彦华从儿子这些反应中惊喜地发现:儿子有音乐的天赋!
这一发现让沙彦华非常兴奋,她想:耳聋的贝多芬还能感知美妙的旋律,成为世界闻名的音乐家;孙岩有一双比别人更灵聪的耳朵,他为什么不能成为音乐家呢?即使不成,也可以让他感受音乐的快乐,掌握一门艺术的技巧啊。于是,她给儿子买来各种各样有声感的玩具,还将家中的老唱片放给他听。孙岩3岁半时,父母两个人的月工资加一起才不到70元,竟花了100多块钱给儿子买来一架玩具电子琴。孙岩欢喜地在电子琴上摸来摸去,弹个不停。从此这架琴与他形影不离,有空就弹个没完。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沙彦华下班回来,孙岩竟流畅地为妈妈弹奏了一曲《妈妈的吻》。听着听着,沙彦华情不自禁地一把抱住小孙岩,惊讶地问道:“好儿子,你弹的是《妈妈的吻》?”“是啊。”孙岩小声地说。“你跟谁学的?”“我自己听过几遍就弹出来了。”沙彦华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
这个消息让全家人振奋。第二天,爸爸便从商店里买来一架雅马哈电子琴和一台收音机。从此,小孙岩便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不是聚精会神地听着收音机里优美的乐曲,就是全神贯注地弹着心爱的电子琴。3个月后,他已经无师自通地弹出七八首歌曲。一到晚上,父母就让他当众演奏,全家人都成了他的最忠实听众。而且不管他弹得如何,全家人都会给他以热烈地掌声和赞誉。家人的鼓励使小孙岩从小就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了自信。两年后,姥姥又花1000多元给他买了一架更高级的电子琴。到6岁时,孙岩已经能熟练地弹奏30几首歌曲了。在几次小型文艺演出上,他的演奏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看着儿子对音乐的爱好与天赋,沙彦华决定让孙岩学习弹钢琴。她知道学习钢琴需要昂贵的学费,而且最好家中要有一架钢琴,可这些自己家都不具备呀!当时沙彦华是长春市服装研究所的专业服装设计师,为了孙岩的未来,她毫不犹豫地辞去公职,自己开起了服装厂,专做自己设计的服装。由于她设计的服装款式新潮,用料考究,价格合理,生意很好,两年多就赚了30多万元。在孙岩8岁时,沙彦华还清了家里的欠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孙岩买了一架价值8万元钱的三角牌钢琴。看到这个比电子琴要大得多、要神秘得多的钢琴,孙岩高兴得手舞足蹈!
沙彦华知道,学钢琴不像电子琴,无师自通肯定不行,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钢琴教师。她慕名找到了著名的钢琴家、吉林省艺术学院的刘尚昆教授。当沙彦华将孙岩领到他面前的时候,当这位钢琴大师犹豫地皱起眉头的时候,沙彦华一再地恳求说:“刘教授,你就让孙岩弹一支曲子听听吧。”一曲弹过,刘教授就万分激动地说道:“好,这个学生我收下了!”一句话,让沙彦华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盲人学钢琴要比正常人困难多少倍呀!正常人学琴可以一边弹一边背,可盲人必须先背下来才能弹。孙岩用的乐谱都是由奶奶一针一线缝出来,制作成盲谱,然后孙岩一只手摸着盲谱识谱,一只手在钢琴上弹,直到将乐谱完全背下来,再凭着记忆演奏。只有8岁的小孙岩因为看不到琴键和乐谱,每天只能靠摸字和记忆来练习,每教一首曲子,刘教授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弹奏着,一个音一个音念给他听,还要让孙岩摸着他的手指,感受琴键的位置,然后才让他自己弹。为了让孙岩体会每一个音符的力度,刘教授还要不时在一旁推动着小孙岩的身体。每只曲子都得这样反复很多次、觉得他基本熟练之后,才能让他回去自己练。这样每学一个曲子就需好几个月,如同蚂蚁啃骨头一样。这让刘教授多费了不少心血。但刘教授对他的音乐天赋、悟性和坚强毅力十分赞赏,每当沙彦华表示感谢时他就说:“这孩子真是好苗子!你们一定要让他坚持下去,将来必成大器!”
玉不琢,不成器。沙彦华深知,天下学钢琴的成千上万,而成功者寥寥无几,许多人不是因为天分不够,而是没有毅力坚持下去。要让孙岩成才成功,就必须磨炼出他顽强的意志与毅力。为此,她要求孙岩每天一气不停地弹上300遍!300遍,这对于一个8岁的儿童来说,是多么枯燥而艰难啊!每次练琴都由孙岩的奶奶监督。奶奶在桌子上摆上300根火柴,孙岩弹完一遍,她便拿走一根,直到300根火柴拿完为止。那年天气炎热,为了让练琴的孙岩凉爽些,家里的电风扇几乎昼夜不停在他身后转,一个夏天就烧坏了,把扇叶儿都烧化了,他坐的椅子都烤糊了。可他还是浑身起了痱子,一出汗出奇的痒。300遍一气弹完需要五六个小时,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十指磨出了血泡,指尖都磨出了茧。为了不影响指尖的敏感,需要不断削去指茧,有时削过了头,指尖就会流血,但孙岩仍忍痛坚持练习,那被血迹染红了的琴键中依然流淌着优美的乐曲……
沙彦华看在眼里,表面上无动于衷,但却是疼在心里呀。有时心软的奶奶来替孙子求情,但沙彦华并没有因此对孙岩有任何的“减免”。小孙岩在这种近似残酷的练习中不仅锻炼了意志品格,提高了钢琴演奏技巧,更懂得了妈妈的良苦用心,懂得了妈妈特殊方式的爱……
1991年,8岁的孙岩该上学了。沙彦华为了让小孙岩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融入到正常人的社会环境中,决定让孙岩进入正常小学。因为她对孙岩早期的启蒙使他智力得到了开发,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无论学什么都一点就通。所以她相信孙岩的智力水平、记忆力、注意力及好学的精神完全可以适应小学学习。经过努力,孙岩进入了长春市重点小学南关区西马路小学,学校根据他的水平决定让他直接插班上二年级。谁也没想到,这竟会引起一场不小的“”!班上学生的家长认为班里一个盲童,自然会分担老师很多精力,肯定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在一个家长的提议下,这个班里的孩子全部罢课,而且声称:“只要那个瞎孩子不滚,我们的孩子就不上课!”后来还有40多个家长到省、市政府门口静坐,要求政府出面解决,一定要把孙岩赶出去。面对这些攻击,倔犟的沙彦华没有退缩,她觉得争取孩子学习的权利没有错。当听到家长们吵闹时,小孙岩问母亲为什么。沙彦华说:“他们不理解你上这儿来上学,怕他们的孩子学习受到影响。你不要管,哪怕就是一个人你也要去!”于是,孙岩就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尽管挺害怕的,但他还是坚持在那里坐着,听别的教室里读课文的声音。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调解下,家长们也知道了孙岩和省市任何一个领导都无关系,就和学校订了一个君子协议:同意孩子复课,如果孙岩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没有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他们就同意孙岩随班就读;如果情况相反,那么孙岩必须离开。然而不久,家长们就发现,小孙岩的到来不仅没有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而且他的刻苦好学还成了他们教育孩子的榜样。两个月过后的期中考试,孙岩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原本要轰走孙岩的家长们,现在不但不希望他离开,而且都嘱咐自己的孩子在上下学时要与他同行,因为那是对自己孩子影响教育的一个好机会。老师更是将孙岩作为同学们学习的典范,把最调皮的孩子调到和孙岩同桌,被感化好后再换一个学生来与他同桌。几年后,学习优异、才艺出众的孙岩不到12岁就获得了“全国十佳少年”的称号,他所在的班集体也成为先进集体。
从家里到上小学,让一个盲孩子走到一群正常孩子中间,就是为了让孙岩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受歧视。但孩子们对盲人的好奇与天生的差异感自然会产生歧视的态度和语言。
一天,和孙岩同桌的女同学突然提出要和别人换个座位,她说她不愿意整天面对一个瞎子。孙岩心里非常难受,委屈地告诉了妈妈。沙彦华觉得,要让孙岩融入正常孩子之中,就要宽容,就要勇敢地承认现实,正确地面对现实。于是她平心静气地对孙岩说:“你要承认你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你的眼睛黑糊糊的,同学看了,可能有一种别的想法,所以就不愿意接近你。但这并不可怕。你要主动去接近他们,帮助他们,多和他们在一起,不要回避。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进一步了解你,接近你的。”果然,热情开朗的孙岩按照妈妈的话去做了,很快就和同学们成了好朋友。
还有一次,孙岩妹妹的同学见了孙岩吃惊地说了一句“你哥是瞎子呀”的话,让孙岩非常伤心。沙彦华对儿子说:“这没啥。其实‘盲人’和‘瞎子’不过是说法上的不同,但是事实上你就是看不见,这个是不能改变的。你以后可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你必须要勇敢地面对,回避事实也没用啊。看不见就是看不见,他们怎么说都无所谓,只要你向着优秀发展就可以。眼睛看不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看不见目标和方向。人生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失败的打击,不能因为失败了就灰心丧气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不在于他是否高大,而在于他是否坚强。”孙岩对妈妈的话心领神会,决定就坚强地直面现实。不久,他竟然大胆地摘掉戴了多年的墨镜!他说:“总是用墨镜去掩饰,其实人家也同样知道你是盲人。我要用我的优点去弥补我的缺陷,而不是想尽办法去掩饰它。”
盲儿子孙岩让沙彦华对母爱有了特殊的理解:她认为母爱可分两种:一种是“小爱”,是指物质生活层面上的照顾、关照;一种是“大爱”,是指精神灵魂层面上的塑造、煅造。这两种爱缺一不可,但是“大爱”往往比“小爱”对人的成长更重要,塑造灵魂比关照身体更重要。正是在这种“大爱”为基调的母爱的滋润下,孙岩才一步步成为一个具有热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正视自我的勇气和自信的“正常”人!
天道酬勤,母爱如熔炉煅造出盲儿子精湛的琴艺和高尚的人品
与此同时,孙岩在刘教授的调教下,钢琴技艺得到了很快的提高。1991年,刚学琴不久的孙岩就在长春市少儿器乐大赛中获得钢琴组特等奖。1993年10月,10岁的孙岩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表演一等奖,从邓朴方手中捧回了“维金斯”金杯!1994年9月4日,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隆重举行,孙岩以一曲《黄河颂》出色地担任钢琴独奏,令在场的7万多名观众激情澎湃,被誉为“钢琴王子”。1995年,12岁的孙岩由于优异的学习、自强的精神和突出的才华,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和长春市“跨世纪十大杰出人才”……沙彦华也因培养孙岩的成功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荣获“中国母亲”的光荣称号!
面对这些成绩,沙彦华并不满足,她已经有了新的梦想:要让孙岩有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成就,就必须让他进入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孙岩这时正好小学毕业,如果能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进入附中就有希望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啊。1997年春,沙彦华和丈夫毅然关掉经营了10年而且效益颇好的服装厂,拿着所有的积蓄举家迁居北京。
然而,一个盲孩子,在进入小学时尚阻力重重,何况要进入国家最好的学校啊!沙彦华一到了北京就带着孙岩前去应考,但学校以“盲孩子到这里就学没有先例”为由拒绝了他们。任凭沙彦华如何苦苦哀求,都无济于事,一连去了好多天都无功而返。后来,有人告诉她先找教师,有了教师就好办了。于是,她一次又一次的苦苦寻找和央求,又是一次又一次地碰壁。1997年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她都是在孤立无助的求学求师路上奔波着。但为了儿子,沙彦华百折不挠,始终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她说:“为了孙岩,我可以成千上万次地失败。只要孙岩能成功一次,我所有的失败都值得。”
后来,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有好心人给他介绍了我国著名的钢琴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杨峻教授,他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和国际钢琴大赛中荣获大奖。杨峻教授的考试别具一格:他不仅让孙岩弹琴,而且让他讲述弹琴的感受和对音乐的理解。看到孙岩弹琴时整个身心投入的状态,听孙岩弹琴的内在神韵,杨教授感到他是在用心灵在弹琴,是一个很有审美感受与发展潜质的学生;听完孙岩讲述儿时痴痴地听雨水滴下来的声音时的那种独特感受,加上孙岩的诚实勤奋和对音乐的特殊兴趣这些非智力因素,他被深深打动了!于是,杨峻终于高兴地破例收下这个特殊的学生!1998年3月,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杨峻教授的共同推荐下,孙岩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录取,成为这所著名音乐学校历史上首位盲人学生。从此,孙岩的钢琴学习进入了专业化阶段。而他的钢琴主课老师就是杨峻教授。
在学习中,一个盲人和健全同学比,要多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和力气。孙岩用的是盲文,所以在上课前必须提前把老师要讲的课打在盲文纸上;上课时,还要用盲文不停地记笔记;做作业时,则要摸索着在自制的尺模里去写字。学习乐谱时还需要有人为他读五线谱,然后他自己再翻成盲文,一个乐谱记下来就需要好几天。孙岩用的盲谱是在特制的纸板上一个孔一个孔地扎出来的。一个乐章,正常乐谱只要两三页,可他的盲谱摞起来就有5厘米厚,一首乐曲加起来就是厚厚的一沓。后来,孙岩听说英国皇家图书馆有免费借阅的盲文乐谱,就让妈妈写信去借,他们免费寄来140多本乐谱。但中国歌曲的乐谱就只能是妈妈先读,然后孙岩用盲文工具翻译,其中一些细小的技巧盲文无法记录,就只好省略了。开始时,沙彦华专门请人为孙岩读谱,但一小时支付200元,实在消费不起。后来沙彦华努力学会了认五线谱,就自己给孙岩读谱,省下了大笔费用。沙彦华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孙岩身上,除了每天接送孙岩上学之外,还要把学校的教材尽可能多地买回家,以便给他读课本,读作业。这样孙岩才能写作业,上学时再带到学校读给老师听。就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孙岩不仅跟上了全班的学习进度,而且因为品学兼优经常受到各种嘉奖。
在指导孙岩钢琴演奏上,杨峻教授付出了大量心血。每逢周一,他都会亲自到琴房教孙岩练琴。最初时他先让孙岩弹自己学过的作品,找出不足来给他纠正。他常常和孙岩并排坐在琴凳上手把手地教他弹琴,尽力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形象化的语言讲述出来,把孙岩没法看到的东西讲明白。有时他会动用所有肢体的和有声的语言,比如用呼吸声让孙岩感受音乐的节奏,用身体的推送让孙岩感觉音乐的不同幅度;把孙岩的手搁在自己的手上,让他感觉老师手部肌肉的鼓陷与运动,感受全身的力量传导到指尖所应有的力度。尤其是他更注重培养人感受音乐的能力。弹巴赫的《恰空舞曲》,他要让孙岩在中午时站在操场上感受阳光照在身上的那种温暖,进而体会社会的关爱;弹《月光》的时候,他就让孙岩夜间走出屋外感受月光下的宁静与诗意……他不仅一次次地示范,还常常与孙岩共同弹奏,琴房里常常是两台钢琴同时奏响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
杨峻教授从没有把孙岩当做一个特殊的学生,对他的要求和其他人一样严厉。每周老师授课的内容必须消化,留下的作业必须本周内完成,下次上课的时候还要检查。他多次对孙岩说,做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业精于勤,才能取得成功。他还鼓励孙岩说:“你不是不幸,只是不便。你要把这种特殊的不便变成特点,然后为社会服务。”孙岩将这句话牢记在心,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在杨峻教授的悉心指教与孙岩自己的刻苦努力下,5年来孙岩的钢琴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998年,他在第四届青年大会上获得钢琴表演优秀奖。2000年,他第三次获得了全国残疾人艺术家比赛一等奖……2003年,他以自己的优秀表现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保送升入中央音乐学院,19岁的孙岩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建院50多年来第一个盲人大学生!
进入音乐学院的孙岩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他品学兼优,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每年都拿全额奖学金。有杨峻教授这样出色的老师,有中央音乐学院这么优越的环境,孙岩的学业和钢琴演奏技巧更是突飞猛进,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备受关注。这些年,他应邀请参加了国内外数百场各种演出和比赛,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展示了中国“钢琴王子”的魅力和才华。
2003年9月,孙岩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到美国演出,他激情演绎了美国著名歌曲《铃儿响叮当》。演出时,台下上千名观众随着孙岩的琴声一起合唱。当孙岩演奏完中国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后,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0多分钟!
同年9月,孙岩曾应摩门教总部的邀请,史无前例地以非教会成员的身份,在美国盐湖城摩门教大主教教堂弹奏全球最大的排管风琴。当杨峻教授看见他心爱的弟子以一曲《李斯特・第六匈牙利狂想曲》让数万观众如痴如醉掌声如雷时,当场流着眼泪对观众说:“今天的场面太感人了,我太激动了!孙岩不是不幸,而是太幸福了!这么多人的爱托起了他的梦,别说是残疾人,就是健全的艺术家此刻站在这里也会感到幸福无比的啊!”
2005年1月11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残疾人钢琴比赛中,刚上二年级的孙岩以精彩的艺术表现征服了所有评委和现场观众。尤其是大赛特设一个颇为灵活的环节即改编并演奏日本作品《樱花》,这个长度约10分钟的中型曲目非常考验选手的组织能力和个人才华,有的选手是请别人改好了自己弹。而孙岩则自己改编自己演奏,他的创作和演奏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在来自16个国家的1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本届大赛唯一的金奖!
在新加坡的一次演出结束时,一个少女奔向孙岩请他签名。孙岩说:“对不起,现在我还不会写字,让刘露老师握住我的手为你签个名吧。”女孩为陶醉于优美的琴声却忘记孙岩是位盲人而感到内疚,又为孙岩能给她签名而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昨天的盲孩子到今天著名的青年钢琴家,从昨天的被人歧视到今天的受人尊敬,在成功的鲜花簇拥和热烈的掌声响起时,孙岩没有陶醉,他知道是谁给了他这一切。他怀着一颗深深地感恩之心,感谢生活的厚赠,感谢艺术的陶冶,感谢母亲的教育,感谢恩师的培养,感谢社会的关怀,他将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和关怀他的人们。
2006年3月30日,已读大三的孙岩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与他的师兄师姐一起,在歌剧院举办了一场“孙岩・琴心涌动―――2006马克华菲钢琴音乐会”,他想用美妙的琴声来表达他感谢社会、感谢母校、诚报恩师的心愿,这是他的第二次个人音乐会。这天孙岩的演奏非常成功,那流畅优美的琴声让所有的观众都已忘记了他是个盲人,都沉浸在从他指间源源流淌出的美好旋律中……
孙岩在演出后激动地说:“……从1998年3月到今天,整整8年,杨峻老师用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这里,我要说:老师,我爱你,我永远感谢你!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妈妈,是她博大的母爱鼓励我穿过黑暗和苦难,是她带着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我要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你辛苦了!”
2006年4月3日,在位于北京中华世纪坛西侧的缘溪堂地产会所举行的全明星慈善爱心拍卖晚会上,由孙岩的母亲第一次读谱、孙岩亲手刻写并为他赢得大学第一学期钢琴考试第一名的盲文钢琴谱《肖邦奏鸣曲》以7万元的价格成交。孙岩将自己拍卖所得的7万元善款全部捐献给北京市希望书库。2007年1月27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的“孙岩国际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它将为那些像他一样需要关怀和帮助的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实现了他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一个夙愿。
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家乡是孙岩念念不忘的一个情结。2007年4月27日,离开长春10年的孙岩与母亲沙彦华回到长春,应邀举办了向家乡人民汇报演出的“点亮心灯――孙岩长春音乐会”,又实现了他的一个夙愿。在音乐会举办的前一天,孙岩母校的同学们特意赶来,为他送来真诚的祝福。家乡人的殷切情意,给了孙岩更大的激情和动力,从《土耳其乐曲》到《旱天雷》,从《波兰舞曲》到《夜曲》,孙岩用优美动人的琴声向家乡人汇报他的成长经历,向所有关爱他的人表达自己感恩之心!长春市还特意举办了孙岩成长历程图片展。虽然看不见,但孙岩却珍惜地把展板摸了一遍又一遍,激动地说:“10年了,我终于回家了,谢谢家乡人的关怀……”
演出结束时,鲜花、掌声、疯狂的呼喊、羡慕的目光包围了孙岩。沙彦华看着看着,不由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她想起了从前的一切一切,想起了自己曾多次说过的话:“这么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为什么不给别人,偏偏给了我?这是上苍对我的信任,所以我要把这个孩子的一生照料好。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啊!”如今,看着孙岩成才成功了,成为一个心智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知道感恩,知道回报,沙彦华的心里得到了无限的安慰,过去那所有的痛苦和磨难都已经烟消云散。
2007年夏季,大学毕业后的孙岩已被中央音乐学院保送为研究生。他的面前将是一条更为辉煌灿烂的音乐之路!
记者曾问孙岩:“如果有一天你的视力恢复,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