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范文
时间:2023-04-10 21:3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凤凰台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望平江分野,苍莽春松
如欲中流取道,拾辑桨、一指冥穹
凭谁问,青衣怒马,铁扇长风
匆匆,秦楼楚馆,共几度描眉,素手纤瞳
料璧人憔悴,香兽方浓
金帐封狼居胥,铜镜里、皓首蓑翁
蓝桥下,苍颜广袖,驻品晨钟
篇2
盛夏的原大同野生动物园一派欣欣向荣、如火如荼的施工景象。这里将要建造占地近600亩,投资近亿元的,北方最大的园林式博物园。员工们欣然期盼着年底峻工时刻的来临。
目前动物园正在改建,农业蔬菜示范园正在扩建,而生态酒店这样新锐绿色的田园式餐厅正在筹建。这个夏天的博览园和天气一样火热而富有激情。
建成之后的博览园将有风情城、风情海、千鸟湖、热带植物园、猛兽长廊、中华鲟鱼馆、高科技蔬菜示范园等7个景观。游人们不仅可以静坐于风情小楼观赏傣、苗、哈尼、白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风情表演;还能休憩于掩映在翠绿幽静中,风格各异的民族宅居;而“千鸟湖”将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人工鸟语湖”;热带植物园景区更是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苏铁,原始植物金花茶等;在猛兽长廊上我们可以观赏到东北虎和月牙熊;而在中华鲟鱼馆可以观赏了解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体态、结构及生活习性;蔬菜示范园则有来自国内外的30余种精品瓜果蔬菜,游人既可观赏,又可亲自采摘品尝。
生态酒店则更别具一番风情。“它将是公园式餐厅,又是原始森林餐厅。人们坐在里面吃饭就像坐在大森林里树下吃饭一样,食物全部是无公害的。我们提倡纯天然,能生吃的尽量不熟吃,能现吃的尽量不搁置,能不加工的尽量不调味。希望吃得一份健康,吃到一份绿色好心情。”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建成大同本地没有的,让北方人能感受到南方气息的,独一无二的绿色休闲娱乐观光园。”李副经理自豪而充满期待地对我们说。“留一片绿色给大同,送一份健康给大家”是建造这座绿色园林的目的。“老总常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切为了让大同人有更健康更绿色的生活理念,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种种不适,让一切返朴归真。如果非要寻找一个关乎效益的目标,那就是‘让生态产品成为大同餐饮业的一颗明珠,生态博览园做盛装这颗明珠的绿色盒子’。”
活色生香的自然田园生活
如果你想认养一只小动物,不妨在周末的时候携家带口到大同博览园吧。你可以为它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喂它食物,与它玩耍,将它当做你家庭的一分子。
“这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理念来策划的,我希望它真的可以实施”,李副经理向我们介绍:“在一般动物园里游人随意喂动物,这是不人道的,我们不提倡。但认养一只动物,关爱它,照顾它,一来培养人们对小动物的爱心;二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动物的权利与健康。当然,老虎狗熊就不在认养之列了,比如你可以认养一只小鸭子。”
园内有多处供休憩的场所。“现有小别野十几座,风情小楼正在对外招标,到时人们可以坐在风情小楼里品香茗,看傣族姑娘的风情表演”。一种浪漫情怀霎时扑面而来。“我们的3号温室有茉莉,大家可以坐在茉莉树下嗅着淡雅花香,喝上一杯茉莉清茶。”人生存在之短短数载,能这样闲情雅趣地陪伴在天地绿色鸟语花香中,夫复何求呀!
篇3
凤凰台上凤凰游①,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②,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鹭洲⑤。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②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③衣冠:指王公贵族。
④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⑤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在其间而分为二支。
赏评:
此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接着在三四句中,诗人感慨万分: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象壮丽,是难得的佳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作为登临吊古之作,《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上榜理由:
篇4
2、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4、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篇5
2、《朝元歌》,作者是东汉曹明哲。
3、《泛沧浪》,作者是蔡中郎(东汉蔡邕)。
4、《凤凰台上忆吹箫》,作者是清代李子明。
5、《平湖秋月》,作者是唐代张弋。
6、《山中思故人》,作者是东汉张哲瀚。
篇6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凡事都不能一刀切。联绵词也可拆开来,取其中一个字来简称原来的名称。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现罗列十余例:
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经·伐檀》)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③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④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⑤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咂瓶花。(汤显祖《牡丹亭》)
⑥苏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教鹦哥唤茶。(汤显祖《牡丹亭》)
⑦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孔尚任《桃花扇》)
⑧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孔尚任《桃花扇》)
⑨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题写于辛弃疾墓前)
⑩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孙犁《黄鹂》)
例①的“鹑”,就是鹌鹑,鸟名;显然这是为了照应上文一字兽名“貆”和“特”的;正因为如此,“鹑鸟”之称便延传至今。例②“蚓”就是蚯蚓,“蟹”就是螃蟹;只因荀子所言,故均成简称。例③“凤”就是凤凰;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及今,人们无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例④“蝶”即蝴蝶;蝴蝶被说“蝶”在古诗文中时有所见,张泌《春夕言怀》里有“幽窗谩结相思梦,欲化西园蝶未成”句,王驾《雨晴》里有“蜂蝶纷纷过墙去,疑是春色在邻家”句,黄巢《题》里有“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冷香寒蝶难来”句,孔尚任《桃花扇》中有“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句。例⑤例⑥称蚂蚁为“蚁”,鹦鹉为“鹦哥”;反正也不发生歧义,表情达意畅通就行。例⑦例⑧蝙蝠成了“蝠”,杜鹃成了“鹃”;依旧好理解,好歹能接受。例⑨的“琶”指琵琶;人们也不会误解。例⑩把骆驼说成“驼”;完全是为了呼应前后文,构成排比,以增强语句一气贯通的气势。
单纯词中音译的外来词,也有这种情况。如,“美利坚合众国”简称为美国,“法兰西共和国”简称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现今的“俄罗斯联邦”不简称为俄国,那是为着区别于过去的沙俄。至于“意大利”不叫“意国”,“葡萄牙”不叫“葡国”,“西班牙”也不叫“西国”,说明这些国家的知名度还不够,国际地位还有待提高。
篇7
《宋词》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
读《宋词》是我每晚的习惯。带着丝丝倦意,放起悠扬小歌,细腻的指尖划过百溜的页面,丝滑享受,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畅想之中,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在宋词世界中,独领文学之。天下乎,还有甚比此乐?这一切都是窒息的美,无与伦比的美。我觉着吧,虽说宋词与唐诗,元曲,同为史诗之丰碑,交相辉映,可宋词应排第一,也比排第一。至于为何?我也说不上,只觉得,唐诗结构过于严谨,不自由元曲曲风过于悲凉,不自然。而宋词不,一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为例,名为婉约,但字迹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积极向上乐观。下面就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段来品析。
“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清照一生可谓坎坷,词风以北宋灭亡为界,前多为清新秀丽,后因经历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词风变得凄楚哽咽。《凤凰台上忆吹箫》为前之作。同看全段,乃知此篇为清照思夫之作。而我们看文章,不能看表面,有些时候,即使内在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我咋天看了关于此词的鉴赏时,很不以为然。文中说:“此文渲染她万千心事无从诉说的哀愁,抒发了离别后思念的深情与独居的幽怨”。我认为这篇此不仅表达了这些,更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试问:清照若不热爱生活,又何会思念丈夫呢?所以看文章,看诗词,要从多角度,换位理解。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理解。词中“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更是千古一绝,通过的景物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心中所思,也让我看到古时候,交通不方便,想与亲人会面,却只得朝朝暮暮等待那驿站
传来的书信报平安。若是在国家蒙难之时,则更是音讯全无。也让我感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定要好好珍惜。
篇8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还是千年的模样吗?着一袭及地的素色羽衣。
狐狸有狐狸的生活,但你素色的衣饰告诉,你并非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狐狸,没有一丝狐媚。自顾自盼的美丽。
人有人的生活,狐狸不可涉足人的生活,亘古未变。辛十四娘的神话能有几人再来上演?
你栖息的山洞在何处?仙楼灵阁吗?有几丝灵气?
你居住的仙山可是因为你才沾染上仙气?
狐狸的寿命能有几年?
奈何春花秋月,奈何东流西水,狐狸你开始沉默了吗?
你绝非善男信女,但你为何选择吃斋念佛,在预祝你的来生吗?
问题太多,唯你方可解开,而你在何方?远方的墨色只因你才开出了叫无色的花。至纯,至善,至美。
燕子呢喃着飞过,告诉我,你灰飞烟灭了,狐狸,你真的不可以再一次着一身素白回来吗?
篇10
1 从创作原则上看
从创作原则上看,两首诗相近相同之处。崔诗前两句借传说写楼,借写楼抒慨。起句写黄鹤飞,昔人去。一种古人不得的空漠感已于句中流露出来,次句写楼空,“空余”两字使空荡的气氛弥漫开来,首联写落寞的空间感受,颔联写空寂的时间感受,写得景空情空,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颈联写登楼所见,以写实之笔突出了周围景色的秀美和意境的清新,它和前两联所写的空寂与落寞是一个明显的转折,又是一个鲜明的比衬,使诗情得以进一步延伸。由鹦鹉洲想到《鹦鹉赋》的作者祢衡的辛酸,由芳草萋萋使人想起远游的王孙,这样,登楼所触发的身世之慨与思乡之情得到了深化,于是尾联就直抒想情而收束全诗。
李诗首联从地名来历展开想象,联想到三百年前关于凤凰飞聚凤台山的传说,诗人仿佛看到凤凰台上空飞翔着羽毛五彩的凤凰它们盘旋着,翱翔着。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神奇的世界,然而如今却是“凤去台空江自流”。往日的凤凰已经远走高飞,不复存在,眼前只见长江滔滔流逝。诗人站在空台上,对着悠悠江水,凝视着,沉思着,想到历史的盛衰,无限感慨无穷思绪都涌上心头,凝聚到一个“空”字上。给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颔联进一步倾吐诗人对六朝兴亡所发的感慨,金陵古都,消磨尽六代豪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把金陵作为。诗人借东晋和东吴来概括六朝的兴亡,这一幕幕的历史剧,都曾在金陵这个舞台上演,因此,诗人形象地写出东吴宫廷里的奇花异草曾经姹紫嫣红,然而一旦衰败也就成了荒僻的小路;东晋南迁,各门贵族也曾豪华一时,可如今都成了荒丘古坟。这里,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吴宫花草”和“幽径”对照,以“晋代衣冠”和“古丘”对照,昔日的豪华和今日的荒凉两相对比,这不仅加强了形象性,增强了感染力。而且突出地表现了对于盛衰兴亡的感慨,颈联转而写景:三山高耸入云,好像有一半落在青天之外,长江似乎成了两条水,白鹭洲从中间把它分开了。这里曾盛极一时,而今只剩下这美如画卷的景色。诗人触景生情,既感伤往事,又面对现实,从消沉中又返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也向西眺望恨自然地想起西边长安,那就是他的希望所在,但现实条件是那样恶劣,长安被诬告的遭遇又在他的记忆中浮现出来,于是,诗人愤慨地唱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全诗在感叹中透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首诗在创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崔诗首联借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而起意;李诗借凤凰飞聚凤台山的传说而起意。崔诗颔联写“人去”而强调“不迫”,写楼空而突出千载,抒发了岁月悠悠之慨,世事茫茫之叹;李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以昔日的豪华和今日的荒凉两相对比,突出表现盛衰兴亡的感慨。崔诗颈联写景,以江渚草树构成一幅春景图,境界阔大,色彩明丽。看到鹦鹉洲,自然想到《鹦鹉赋》的祢衡,当年的碧血,如今的青草,怀才不遇,古今同慨,使人思之凄然,这是“景中寓情”的写法;李诗颈联同样写景,写金陵西南长江东岸的三座山峰,云山相连,深入江心,横截江流,高耸入云。好像有一半落在青天之外,“白鹭洲”在秦淮河入长江之处,正当两条水流之间,所以说“二分中分”。此联写景形象传神,境象宏丽,化静态为动态,把眼前所见都写活了。面对如此秀美的景色,诗人触景生情,既慨伤往事,又面对现实,同样是“景中寓情”的写法。崔诗尾联归结到乡愁,诗人并非抽象地叙述,而是既写出了时间景物,又点出了思绪情感,景和情,不仅形象,而且在理;李诗尾联归结到对国家、对民族的忧虑。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挡住自己前进的道路,写得形象又含蓄,诗味极浓。
由此可见,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相近、相通,情感表达上协调自然,各有千秋。正如春兰秋菊,风格迥异,难分高下。
2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看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崔诗写登楼远眺产生怀古思乡的感情,突出乡愁。李诗写登台远望产生怀古思国的感情,突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崔诗首联吊古,颔联伤今,抒发一种千载悠悠的渺茫之慨。颈联写景,景中寓情,诗人联想到鹦鹉洲上被杀的祢衡,怀才不遇,古今同慨之情流于言表,此时,天色已晚,长江上烟霭沉沉,波涛滚滚。家在何处呢?于是徒增一段思乡之愁,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现实,有一种“不如归去”的无奈和忧郁。全诗流露出一种无奈,彷徨的消极情绪。李诗同样采用吊古伤今的手法,抒发了一种对历史盛衰的无限感慨。写景,做到了景中寓情,望着这曾经盛极一时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这美丽的景致,诗人触景生情,慨伤往事,又面对现实。他向西眺望,很自然地想起西边的长安,想到自己在长安被诬告的遭遇,奸邪当道,挡住了诗人进取的道路,不能不另诗人悲愁,这是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忧愤,诗人没有沉湎于对往事的感伤中,忧愤而不消沉,感叹中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崔诗抒发的是一种“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之愁,李诗抒发的是一种“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对国前途的忧愁。两种“愁”孰轻孰重呢?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崔诗表现出一种彷徨无奈的消极心态,李诗表现出一种忧愤而不消沉,用于进取的积极心态,两种心态,谁优谁劣呢?
3 从结构上看
从结构上看,崔诗前四句写得气势磅礴,诗情奔腾倾泻,大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雄浑奔放之气。到了五六句却出现了明显转折,使诗情受到抑制,写景色的幽美,突出意境的清新,但冲淡了诗气,七八两句诗人想极力渲染一种愁绪升腾的环境,再掀情感的波澜,强化诗情之气。但事与愿违,被那种彷徨无奈的思乡之愁干扰,已无力抒写出那种突尤勃发之情。因此,整首诗在结构上不大协调,给人以虎头蛇尾之嫌。然而,李诗却不同,整首诗以气为主,多了些历史的沉重感。五六句写景,对仗工整,气象宏丽,不仅没有冲淡诗情,反而掀起了情感浓朝。七八两句写得气势雄浑,奔放有力。抒发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忧愤之情,从结构上看,李诗较崔诗显得情韵协调,犹如长江黄河,虽经九曲回肠,愈发显得气势奔放。
4 崔诗何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