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18 23:5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教学案例应提升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物理案例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对课堂抱有期待,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存在畏难心理,有趣的教学过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融入教学氛围中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实例,给学生展示一个与学生原有生活认知有冲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可以采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直观展示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只通过教师口头讲解无法理解的物理现象,丰富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浮力时,浮力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只通过单纯的讲述无法让学生明白其意义,并且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死海漂浮、轮船航海、人游泳等图片,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片的同时,对其中的现象产生很大的兴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将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模拟到小实验中,将小塑料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小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引导学生以此为模型进行研究,教师再向学生展示小塑料块的受力示意图,引出浮力的概念,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快地理解浮力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浮力的测量,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以及之前学习的压力计算等知识来练习浮力的测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理知识,还熟悉了浮力产生的原理,并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2教学案例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应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应注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不能单方面以后进生或优等生为基准降低或提高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制定的目标应适宜,过高会使得学生无法达到目标而失去学习兴趣,过低会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制定合适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让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对于一些完成实验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醒其多观察实验现象,或者让其分析处理数据等,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
3教学案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物理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案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并且通过探究和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安排物理课堂时应灵活安排课堂,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效吸收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物理课堂活动中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且通过合理应用物理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教学过程为: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组织一些适当的实验小比赛,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展示一些小实验,然后教师对一些优秀的实验设计进行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参与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发现实验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在学生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形成争取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猜想,但不可能将所有的都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这时需要教师引进适当的引导,将一些相似看法的学生分别组成小组,让其进行小组探究和讨论,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同时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探究过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说出得出的结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完善和总结,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更系统的认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教学案例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现象,并且物理教学中的很多物理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合理地融合起来.并且在物理教学中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探究和思考,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桥梁作用,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通过与生活实际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现象中,能够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有效解决了物理概念抽象难理解的问题.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篇2
纵观我国如今的初中物理课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被严格地定义为“考上一个好高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只是不停地将书本上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口头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在座位上听教师所讲的内容。但是物理学科其本身就是源于对生活的发现,是众多前辈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理论知识和根据。物理的产生和实验探究是分不开的,而现如今的初中物理课堂的说教教学模式,对于需要团队协作的研究讨论和物理实验的内容教师都一带而过,只讲考试需要考的知识,因此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此以往,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熟练,考试的时候题目也可以快速地解答出来,但是,学生根本上的学习能力和物理概念都是不明确的,要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物理帮助自己实现终极学习目标,更是难上加难。不仅如此,由于我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也有着一些差异,导致各地的物理教师队伍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有许多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就不够完善,无法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也很难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去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所以,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初中教学的改革,不仅要及时地转变教育观念,研发新的教学模式,更要不断地对教师队伍进行素质上的提高,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哲学家兰德尔首先提出并且在教学中投入使用的,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逐渐涉及了许多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就是将一个案例放到课堂之中,以案例为中心,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讨论,并且在讨论之中逐渐摸清知识脉络,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教学手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进课堂之中,不仅集中了注意力,兴趣也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是一种学习效率非常高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往往呈现以下的优势: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从物理的教科书和教学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原理,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也同样来源于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十分符合物理教学的内容。并且,由于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真实性,能够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加容易,对物理的兴趣愈发浓郁。其次,是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热烈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无疑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需要进行讨论,才能得到结论。在讨论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高度。再次,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案例教学法的特殊性质使得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讨论成为结论得出的关键所在,教师不再起到主体作用,取而代之成为课堂主体的变成了学生。这样的位置互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找到学习方法之后,不仅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物理知识,更能够在长远的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最后,案例教学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在不断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学生一旦在生活中发现了物理问题,就会自主地运用已学得的物理知识去加以解决,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果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案例教学法的位置,那么理论知识就是东岸,实践教学就是西岸,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连接东岸和西岸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案例教学法,才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能够相互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案例教学法固然好,但是,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条件,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并不适合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得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在确定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前,一定要客观地、理性地结合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确定符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有三: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案例教学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初中教师都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并且对案例教学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可以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其次,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内容。如果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对于案例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一无所知的话,就算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也讨论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更有可能会因为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低下,导致讨论过程中出现空白状态,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再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要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编排。案例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更需要教学材料的合理编排,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材料往往起到了一个中心点的作用,无论教师的能力如何,或者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最后的关键点都在于案例内容如何。所以,如果想进行一堂十分有效率的案例教学,那么,就必须将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之间进行有机地结合。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虽然可以给初中物理课堂带来崭新的可能性,但是,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不断配合,才可以将这种可能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教师要考虑好案例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也要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符合自己学生学习状态的案例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学案导学;初中物理;功
所谓的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橹魈澹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物理教学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索、自主实验发现中掌握知识,进而构建出真正高效的物理课堂。从一般情况来看,学案导学包括“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五个步骤,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因此,笔者就以学案导学在《功》这一节课的应用为例进行研讨,以确保学生在自主、高效的物理课堂中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学案进行导学,引导学生对下面的相关习题进行尝试解答。如:
1.什么是力学中的功?
2.功的大小怎样计算?W=Fs中各字母表达的意思?
3.大吊车起吊货物上升5m,是____力对_____做了功。
4.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重为100N
的小车前进5m,拉力做的功等于______J,重力做的功等于
______J.
5.小华的家住在5楼。一天,他把装有30个鸡蛋的塑料袋从1楼提到家里,提鸡蛋的力大约做了多少功?说说你是怎么估
算的?
……
在这节课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对上述相关练习题进行思考,并从中初步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顺势导入本节课的学习,组
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观察和尝试解答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其次是探究。在出示导学案之后,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并重新对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进行思考。比如:有学生提出:W=Fs中s指的是垂直或者是水平距离,还是运动轨迹的路
程?还有学生说:水平面上推箱子,如果箱子没有移动是不是就说明推动力没有做功,等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以确保学生在交流和思考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
点。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再次是点拨。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的活动。教师针对这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尝试解答导学案问题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比如:我专门针对第5道试题进行了讲解,一是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s为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最后是练习。这一环节的存在是为了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还向学生布置了下面几道练习题,如:
1.一台机器,当他移动14cm时,它所做的功是1372J,思考:移动过程中克服的阻力是多少?
2.某人用40N的力在水平方向推一辆重为200N的车前进
2m,求人对车做功的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学案导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1)各环节的时间安排问题。在学案导学的应用中,时间安排是决定课堂是否会走向“新瓶装旧酒”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就是说,点拨环节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课堂又会回归到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学案导学部分要有效。学案的设计是这一模式的核心,有效的学案设计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盲目性的有效环节。所以,在设计学案时,我们要坚持“全而精”的原则,通过有效问题和练习题的设计来展现学案导学模式的价值。
(3)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大部分学生缺少主动求知意识。因此,在实施学案导学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要通过恰当的指导来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确保该模式能够顺利展开。
以上是学案导学在教学中的简单应用的概述,从中不难看
出,学生的自主活动是这一模式的中心。所以,教师要做好教材的分析,要通过对学案导学的有效应用来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效引导学生的自学活动,而且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创设,总而言之,实施高质量的导学案,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意义重大。为此,从初中物理教学出发,针对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案”以及在“导学案”运用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关论点分析,以此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物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就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进行改革活动,以此更好地适应人才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所带来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成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首先选择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的导学案,指的就是教师在创设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联系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内容,在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此,以初中物理的教学为例,浅谈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运用。
一、初中物理教学在运用“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开展“导学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导学案”的有效开展。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教师,是基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对这两个方面总体把握的总结和提炼,总而言之,“导学案”质量的高低与教师个人水平的高低有着很大的联系。假若教师对教材和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和熟知,必然导致设计的“导学案”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进而导致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低下。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具体内容时没有从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也没有让学生主动提问题,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下降。
第二,“导学案”的应用首先在于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利用私下时间来完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课业紧张,中考所带来的压力较大,这就导致“导学案”的预习和学生的时间紧张形成矛盾。其次是学生的参与度,“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导学案”的运用不相适应,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无法正确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导学案”的对策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导学案”呢?本文针对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课前导学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导学案”,首先是课前导学,在这一阶段,具体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导学案”,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设置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难度,在“导学案”设计完成之后,教师针对“导学案”的预习作业可以放在课前十分钟或者是课堂初始阶段,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不仅有时间让学生完成任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提早进入课堂中。(2)除了书面的导学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初始阶段利用新f知识的联系来考查学生,拉近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有关电功率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内容,提出如“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什么”等类似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回忆旧的知识点,从而为课堂的开展奠定基础。
2.课内导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导学案”,其次是课内导学这一步骤,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导学案”的使用和讲解。因此,教师要在这一阶段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法就可以运用在这一阶段,将学生根据要求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来回答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而且针对之前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疑问进行互动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加强学生的学习互动。与此同时,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为避免组内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教师要从中观察,选取合适的学生进行发言总结,从而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3.课后导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导学案”,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课后导学,在这一阶段针对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在课外进行延伸拓展学习。因此,教师利用“导学案”来帮助学生对所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拓展。在课后导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后习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辅导,从而让学生有效掌握物理知识点内容,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导学案”解决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2.学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
趣,提高分析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分组实验中养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验电磁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乐于探索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难点:如何设计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资源
学生刚学完磁体与磁场。对磁体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的且密不可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规律。
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导线若干、开关、电源、小磁针、电磁铁、回形针、铁屑。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问: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思考为什么?
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
生回答: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师追问:小磁针是不是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力发生偏转呢?其他物质周围存在磁场吗?
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电话、收音机、电视、洗衣机等都用到了磁。
【合作交流 互动探究】
(一)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师问1:有什么方法能判断电流周围是否有磁场?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可以用小磁针靠近通电导体,观察小磁针是否会发生偏转。
师问2:需要哪些器材?导线与小磁针的位置关系怎样?
生回答:器材有导线、电池、开关、小磁针;用电器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
为了得到较大的电流,让实验现象变得明显,此电路中不用电器,闭合开关让电路瞬间短路得到较大的电流,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闭合开关看到现象后立即断开开关。
要求学生对照问题“导线通电时,小磁针是否会发生偏转?断电时呢?”进行实验并思考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图(PPT图略)所示,将一根直导线放在静止小磁针的上方并使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
友情提醒:(1)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2)通电时间不能太长。(3)注意观察电流方向和小磁针的偏转方向。
活动展示:导体通电,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
学生归纳: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生提问:本组磁针N极顺时针方向偏转?旁边有的为什么逆时针偏转?
师启发:小磁针N极的偏转不同说明什么?
生回答:说明磁场的方向不同。
师追问:磁场的方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改变电流方向重做实验。先思考如何迅速改变电流方向?
生1回答:改变电源的正负极。
生2回答:也可以交换导线的两端。
学生活动展示成果: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磁场方向与电流有关。
师问: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往往需要较大的磁场,那如何增强直导线的磁场?
生1回答:增大电流。
生2回答:把直导线缠绕,把电流叠在一起增强磁场。
(二)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师问1:通电螺线管周围有没有磁场呢?
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师问2:如何用实验验证这个猜想呢?需要哪些器材?
师问3:假如通电螺线管周围有磁场,怎样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方向和分布?如何知道某点的磁场方向?
生回答:把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观察小磁针静止时的N极的指向。
师问4:怎么知道磁场的方向(N/S极)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大家讨论如何设计试验,实验的步骤怎样。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由小组长分配组内每个同学的任务。
学生活动:每组发一张如右图所示的纸,螺线管放在长方形上,把小磁针依次放在周围的小圆圈内,螺线管通电后画出各点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学生活动后实物投影两个学生所画的图,问其他同学是否一样。
师引导:观察到的现象和哪个物体周围的磁场相似?如何知道更多点的磁场方向呢?
生1回答:用更多的小磁针。
生2回答:用铁屑做实验。
演示在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撒上铁屑,并轻轻敲击玻璃板,让铁屑分布均匀,与PPT中条形磁铁的磁场进行对比。
要求学生改变电流方向,重复上述实验。
小组讨论:(1)观察比较所画的两幅图,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师提问:螺线管的N、S极分别在哪端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
师提问:有没有简便方法呢?
(三)通电螺线管磁极的判断:安培定则
学生看书、讨论,弄清安培定则的作用和判定方法后进行展示:
1.作用:可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多媒体演示判断)
学生讨论补充总结使用安培定则的方法和顺序:
1.查清螺线管的绕线方向;
2.标出电流在螺线管中的方向;
3.用安培定则确定螺线管的磁极方向。
练习:如下图。
1.判断通电螺线管的N、S极;
2.判断通电螺线管上电流的方向;
3.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回顾反思,归纳总结】
1.知识点总结。
2.科学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小组合作的体会等。
五、教后反思
在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着力打造“学程导航”范式教学模式,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习题先让学生动手做,规律先让学生动手发现,方法应让学生去总结,思路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解决。所以我觉得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堂”,而不是“讲堂”;是“练功房”,而不是”表演场”。教师讲了不等于懂,懂了不等于会,会了不等于通。从讲到通,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桥梁。
“电流的磁场”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初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奥斯特的发现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是紧密联系的,它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导致了人造磁体和电磁铁的发明。本节课依据教材,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根据“学程导航”范式教学模式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具有独创性。本课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功能,体现了物理这门学科的特色。
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物理情境,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使学生猜想磁与电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
把教材中奥斯特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问题设置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分组活动,自己能观察现象得出结论,PPT中习题围绕实验现象和结论及时巩固。
教材中从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探究过渡到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探究,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了解并经历人类对某一自然规律认识的历史。在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视性和可操作性,拓展了实验装置的功能,形成了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规律,虽然所用时间较长,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演示用类似研究条形磁铁周围磁场分布的方法,在有机玻璃上均匀地撒一层铁屑,让学生观察通电螺线管整体磁场的分布情况,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篇6
一、优质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导学案是由教师编写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设计,由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设置、应用反馈、学习反思等几部分组成。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生成优质导学案呢?
1.教师自身素质决定着导学案的质量
导学案是教师的艺术作品,它不仅是几个目标、问题的文字文本形式,而且充分体现了导学案设计者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的认知,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所教知识的科学逻辑体系的理解。如果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水平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可能生成优质导学案,那时导学案就只能成为学生的枷锁,徒有形式而流于失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精心备课是创作优质导学案的保证
首先,导学案从组成部分看包括自学指导和课堂活动两块。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习活动的导航,那么导学案必须做到高度的条理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就应运用不同的导学方式、以让学生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比热容”的概念时,可设置这样的一组问题。
问题一:钢勺和木勺同时放在一碗热汤中,用手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问题二:你认为物质吸热,温度升高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三:研究不同物质吸热后的温度升高情况需控制哪些变量、选择哪些器材?
问题四:为什么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探究,比热容概念的建立便水到渠成了。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问题设置就应以开放性为主。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笔套、纸、尺等)发出声音,然后设置这样一组问题。问题一: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问题二:同一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问题三:你现在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显然,这样的问题组合教给了学生观察比较的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授人以渔”既包括学习方法的传授,又包括对方法的发现与研究。
4.找准“最近发展区”,合理预设
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若问题太难,学生无法达成,问题太容易,学生无需努力就能完成,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是有效问题,才能真正落实高效。当然,在这儿值得一提的是,预设的问题强调准确,但也应注意“留白”,即让学生有一个问题生成的空间,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二、课堂交流评价,推进课堂高效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了“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其要点有二:其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普遍具有内在潜能,也具有自动发展自身潜能的能力。
其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关心,假如他没有感觉到别人的关注以及一种真实基础的对学习行为的评价,他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创新能力的。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前课堂自主学习,已充分体现了要点一。至于要点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喜悦。同时,要通过生生交流评价、师生交流评价、自我评价等环节不断地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 概念 问题 运用
基于案例教学的优点,目前国家正大力提倡将其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当中。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国家提出的要求,极力倡导案例教学这类具有很大优势的教学方法,开展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生物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新课标内设的对生物教学的要求等等,设计恰当的、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说调查、思考、分析、讨论、表达等等,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以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产生良好效果,同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以教师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来进行集中式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教材知识是个“标本”,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通教学方式就是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师灌输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也就很难看到学生的灵气与活力。不过现在,随着课标的修改,有部分教师正在努力对这种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逐渐加以利用。虽然生物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的开放度依旧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无论如何,教师还是没有走出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地将教学参考答案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怪圈,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令其无法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
1 教学案例的选编。案例教学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教师的施教准备,而教师的施教准备主要以选编良好的教学案例为重。一个好的案例是决定整堂课质量好坏的条件之一,因此,案例最好要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只有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案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精心地选编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而实质上案例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2 对教学案例的运用。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很好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1)讨论基本要求的提出。案例是丰富多彩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讨论不同的案例要有不同的要求,而对教师来说,一些基本要求的提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要由教师设定一些底线,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活动。比如说学生必须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够在平和的气氛中展开辩论等等。
(2)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社会现实性问题,教师不应该回避,要勇于面对。
(3)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很关键。在现实当中,讨论之大忌,比如少数学生包场或大家针锋相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点拨,即使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师也切忌发号施令,进行指责、批评。否则会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对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
3 改变传统生物教学案例的总结和评价方式。一般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中都是由教师来完成对案例的总结与评价。但是笔者认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评价,反而更能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有主人翁的感觉。而教师对学生分析案例的情况只进行浅显的点评,让他们对此案例有个印象,有个认识,然后能够对教师的点评进行深入的探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联想、拓展,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乃至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实例
1 提供现实中的生物教学案例。动物虽然没有思维,但它们有时为了完成某种行为,会不惜以自身的生命为代价。
材料一:大雁迁徙途中,一般体弱或患病的“孤雁”做“站岗放哨”的工作。敌害来临时,它们就会利用各种方式发出警报,让其他雁尽快作出御敌准备或逃生,而自己则成为敌害的食物。
材料二:成群的羊在山中遇到危险,面对悬崖峭壁无法逾越的时候,他们当中那些老弱病残的羊往往会让自己成为其他羊的跳板,使它们能够获救。
材料三:在蜜蜂界,雄蜂长大后与雌蜂以后不久便逐渐死去。
2 对具体生物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问题1:材料一中,孤雁“放哨”对其他雁有什么意义?问题2:材料二中,羊利用自身作为跳板的意义是什么?问题3:材料三中,雄蜂为交尾而牺牲的意义是什么?
篇8
《青春舞曲》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曲目,教材编写此曲的意图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青春的活力,启发学生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体会歌曲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青春,用自己的声音或者动作,配上饱满的热情,表现充满活力的、张扬的青春。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关注该音乐欢快、清新、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特点,让学生在聆听、分析和欣赏歌曲时,充分感受歌曲的特点。
我是教龄十几年的音乐教师了,对于《青春舞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几乎不用教,学生基本就会唱了。但我对于怎样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受这部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充满了困惑。一直以来,我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能背能唱,了解时光飞逝,要加倍珍惜时间,知道这是一首新疆民歌就可以了。但这并不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定位,使我陷入了音乐教学模式的瓶颈。
最近,我听了区里某老师上的《青春舞曲》后豁然开朗。她从学生发声演唱的角度及新疆民歌的节奏训练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让学生在探求新鲜感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而主动去了解未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充满活力、感受青春的张扬。
现在再次教授《青春舞曲》时,我重新调整了教学重点,希望学生能够在欢快的音乐氛围及音乐实践中感受歌曲的风格,深刻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下是本节课重新设计后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疆民歌的表达特点,能够用自然清晰的声音发声,用开朗活泼的情绪背唱《青春舞曲》。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的主要作品及相关的新疆民歌。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的情绪及风格,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编力。
难点:学生自编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伴奏(形式自由,可以拍打身体的某部分,也可以利用教室中的资源,如书本等。)
【教学过程】
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来进行歌曲特点的学习。了解新疆民歌的表达特点时,要结合新疆的风土人情与类型歌曲的学唱及表现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另外,所有的文化介绍要紧扣音乐这一主线,形式上采取多种方式,如,影视欣赏、老师介绍或同学探讨等等。
教学设计方面,将课程分为三个板块:歌曲背景介绍、学习新歌、歌曲拓展。其中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伴奏放在第二个环节,学习新歌时配以打击乐,第三个环节涉及较少。
【教学感悟】
这堂课借鉴其他老师的方法,采用练习发声保持演唱状态的方式,练习简单的新疆民歌节奏,用眼睛看、嘴巴唱、手脚敲击等全身心互动法来学习。本课的教学遵循由简单到困难再到进行综合的模式,逐步学习此曲。这样就避免了以前教学过程中将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安排到歌曲学习的最后阶段。这样的安排比较切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并消化歌曲。学习歌谱时,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从节奏入手,有效可行。通过这次尝试,我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进一步熟练,学生也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我把学生对美的体验加入声光电的立体感受中,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初中生生活经验不足但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常常不能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中固有的内容,仅仅通过背唱歌词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喜欢提出一些新想法,喜欢独立地寻求和探索。这次的《青春舞曲》虽然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但是加上全身心的感官互动,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自我创新突破的,变得更加活泼和自信。
这节课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首先,我突破了以往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也为我今后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音乐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要上好一堂创新的、能够吸引学生的音乐课,需要教师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深挖细究,在细微处进行延伸和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细心、用心地去研读歌曲,善于从寻常中搜集整理细微的点,最终把这些细微的、零散无序的点结合在一起,为己所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对老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老师的素质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这也是我今后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教材插图;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主要举措
一、初中生物教材插图的组成、分类和特点
可以说,生物教材中的插图非常多,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用或者图片反映的内容分为几类图,主要有生物形态图、生态图、生物学的历史图、各动物的生育过程图、生物进化图、生物现象图、探究过程图和实验操作的过程图等。
如果从各个图片所含的内容来分:第一类就是生物基础知识类的插图,主要包括生物的结构图、形态图、解剖图、各类生物现象图,还有就是生理过程示意图;第二类就是生物的知识拓展类插图,如生态环境的景观图、工作原理图;第三类为实验探索类插图,如实验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第四类为生物科技类的插图,包括生物学史图、生物学肖像图、研究过程图。
生物学插图的主要特点:插图本身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得到学生的第一关注;插图直观、色彩亮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精美的插图包含很多的知识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生物学科的插图更利于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构成学习的框架,有利于为孩子以后的生物学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插图的作用
随着生物教材中插图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教学的重视,由于从黑白到彩色,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调查,生物教材内的插图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能够帮助初中生更直观地掌握所需学会的知识,插图可以让教师突破一些教学难点,便于学生了解原理和生物学相关知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合理利用插图,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动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敲响知识大门的钥匙”,只有培养出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支持力,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对比较生动、形象有色彩感的东西和事物感兴趣,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拿到课本之后都会把课本里所有的插D都看一遍,从头看到尾,所以,在课本中插入图片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图片对学生的视觉造成很大的冲击力,然后再把图片中蕴含的知识点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给学生。
正确利用插图,全方位地开发和解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古语有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完善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之后才能得以提升”。思维的培养和拓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构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或者利用提问的方式,从而激发和开发学生的大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创造力,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材插图应用的教学策略
生物教材里的各个插图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每个插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信息,而且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要根据插图不断地深入挖掘和拓展,充分利用这种生动形象的课程资源,使教材插图能够真正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培养浓厚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利用图片解释其中的内涵,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重点知识,在看图时可以按照顺时针或者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多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顺序去观察图片,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也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并进行大脑的记忆存储。
再次,根据教材图片的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通过看图片,抓关键,找重点,通过多多观察,找到看图的相关规律,了解生物学的各类知识。比如,统计图,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统计图,要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明白看图的作用。
最后,利用图片,加强对比,增强学生的记忆。教材的插图本身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插图与相应的教材内容文字做对比,然后进行解读,比如,在讲解线粒体和叶绿素的细胞结构,通过平面图和剖面立体图进行相互对比,然后让学生理解文字,通过对比,从而对文字的内容有更深的记忆力。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是表达生物知识的好方式,而且是学生了解各种生物学基本知识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插图的重视,尽量运用图片的生动、形象、色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
(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
(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教法设计]
1.讲授法与讨论相结合
2.直观式教学为主,结合启发式教学
[学法指导]
在仔细观察、阅读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对比、综合、积极动手、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共同进步。
[教学设计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是一张母子的合影,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什么地方不像妈妈?
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象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板书,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师: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板书,第一节_____________生物的性状)(将“基因控制”四个字的位置先空出来不写)
[板块一:生物的的性状]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性状?
学生:观察性状调查表,回答问题。
教师:(老师出示投影片,是与学生一样的调查表)通过你的调查表,看看你都是在哪些性状上像爸爸或妈妈?我们简单地来统计一下,只要你像任何一个家长的就可以举手。眼皮像爸爸或妈妈的举手,耳垂像的举手…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举手。
教师:(老师把统计的人次写在投影片上)从这些数据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现象?
学生:同组同学互相讨论后回答。
教师:说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书第25页。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到底什么叫性状?
(板书,一、生物的性状)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来,可以多个同学补充。
学生: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出示姚明和他的教练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姚明和他的教练长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两人的差异。如高矮、胖瘦、黑白等。
教师: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板书:相对性状)
展示:几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学生:做练习。
教师: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板块二:基因控制性状]
教师:同学们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学生: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教师: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投影片“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一倍。
教师: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学生:鼠的体重(或大小)
教师: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体量变大了,说明了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学生: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很好。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学生:是基因。
(板书,二、基因控制性状并把第一节的题目中空出来的“基因控制”四个字补充完整。)
教师: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你有没有怀疑过?
教师与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
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复习课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能够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3、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4、能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5、通过对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逐渐树立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6、知道花的基本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7、通过对植物的学习,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自觉习惯.
导入新课:
师:人的一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生:从出生到死亡.
师:一株被子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生:从受精卵开始(学生很可能答成种子)到死亡.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补偿.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历程:
受精卵胚(种子)萌发成幼苗长成成熟的植株死亡
[模块一]师:我们首先来复习被子植物生命的开始,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对照下列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每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2、什么是传粉?靠什么进行传粉?
3、什么是受精?过程?
4、受精后花的各个部分将发育成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以自学也可以同组讨论.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让学生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展示出来.老师进一步总结.并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模块二]复习种子的萌发
首先出示导学提纲:
1、为什么说种子内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有哪些?
3、怎样设置种子萌发条件探究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4、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针对以上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或同组讨论.并让学生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出示练习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模块三]植株的生长
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复习。
1、根尖有哪些组成部分?每部分的功能?
2、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部分有关?
3、茎的长高与什么有关?
4、枝条是什么发育的?
5植株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如果缺乏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针对学生的复习,让学生自我展示。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出示练习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
[模块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并列出知识框架。
[模块五]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