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活动范文

时间:2023-04-03 03:3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文化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文化活动

篇1

近年来,我区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在市、区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区人民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全区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今年全区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任务。2012年,全年共送戏下乡演出49场,观众12万人次,送电影下乡放映1283多场,观众25万人次,乡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20次,参与群众2万人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高度重视,做好落实。我们认真总结上年的活动情况,仔细研究,严格把关,层层级级抓好落实。加强与我区财政部门的沟通联系,使之在资金调度困难较大的情况下,确保文化三项活动等经费按时到位,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同时为了保证三项活动的有序进行,制定了有关农村三项活动开展的具体方案,并及时召开全区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作会议。要求了各乡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好各项文体活动,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而努力工作。

二、文化部门担纲唱戏,三项活动全面到位。一是落实责任。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剧团、电影公司、文化馆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局机关和系统下属单位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做到各负其责,各把一关,层层落实。二是精心组织。在活动的安排上,做到了每个乡镇至少安排一场文艺演出,安排2场电影,组织一次农民自办文体活动。一年来,我们共为区及开发区各乡镇放映电影1283多场,送戏演出49多场,开展农民自办文体活动20余次。三是作风扎实。艺术剧院和电影公司将送戏、送电影下乡任务按月分解,做到周周有计划,天天有安排,并列表发至演员和放映人员手中。

三、严格把关依章办事,专项资金足额到位。为切实把省政府下拨给我区的三项活动资金管好、用好、落实好,我区严格依照各项文件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政务公开、阳光操作,明确专项资金的用途和原则。在区财政局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对财政分期拨付的专项基金,审核、报帐的程序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同时我局强化了统计报表制度,设立了专门的统计人员,按时将三项活动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统计上报,做到层层把关,杜绝了资金流失,确保了专款专用,足额到位。全年以来,我们开展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农民自办文体活动共支出160360元。

我区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个别乡镇领导对农民自办文体活动重视不够;二是个别乡镇中心工作任务重,开展农民自办文体活动积极性不高等,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十提出的精神,按照上级领导提出的工作部署,结合区文化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各项工作。

篇2

【关键词】农村集体文化 农民自办文化 衰落与重建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一般由乡村文化协会或村民自发组织,以自娱自乐为目的,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参与“J市改革和完善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课题的机会,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对江苏省J市农村进行了有关农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状况的参与式观察和入户式深访。并于2010年1月对J市的农村进行了主题为“农村文化传播现状与需求”的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在J市12个乡镇中抽取了8个乡镇,调查对象为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拥有农业户口的普通农民。问卷发放按照各镇的农业人口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2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88%。调查结束后将问卷数据进行编码录入,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的分析。

J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较苏南的相对繁荣、苏北的相对落后,处于中间地带,在乡村文化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相对平衡,更具代表性。以社会转型的进程而言,也相对更加符合我国普遍意义上的转型期乡村形态,故本研究的结论也可推及到我国大部分农业城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一、农村集体文化的衰落

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现状令人堪忧:缺乏相应的文化组织,举办的活动很少且农民对此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1、农村现有的集体活动很少,种类也比较单一

如图1所示,调查问及的农民当中,57.5%的农民说自己所在的村子现在根本就没有集体活动了,29.2%的农民认为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已经非常少了,12.3%的农民觉得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数量一般,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举办一些,平时基本上是没有的,仅有0.9%的人认为现在村里的集体活动还很多。(见图1)

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民平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枯燥,生活变得很冷清,许多农民在访谈时都表示自己很怀念以前大家一起参加集体文娱活动的热闹时光。

在我们力倡社区关爱、邻里互动交流以解决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带来的人情淡薄、邻里疏离等现代文明症的时候,更应注意在农村避免上演同样的“悲剧”,由一个充满人情的熟人社会演变成一个人情淡薄的陌生人社会。通过力所能及地开展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对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原因的调查,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如图2所示,大部分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活动的原因,并不在于喜欢活动本身,而是为了“能和亲朋友邻一起玩玩”,占59.6%;“和他人多交流,增进感情”,53.2%;“凑凑热闹”,34%。这足以看出集体文化活动对农民增强人际交往,巩固乡村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见图2)

2、农村缺乏民间的文化组织,难以开展集体文化活动

要想在农村开展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一些文化组织(如文艺表演队,各类文化协会等)来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保障,把村民组织起来开展各类活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十分缺乏,大部分文化组织只是满足于内部成员的自娱自乐,并没有担当起带领村民们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职责,农民对其认知度较低。例如,在所调查的农民当中,村民所在村有业余文艺表演队的占25%,有文化协会的仅占15.9%,只有30.9%的农民经常参加业余文艺表演队组织的活动,而从未参加过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村民高达62.9%。

3、农民“私性文化”活动的发展对乡土文化造成了冲击

所谓“私性文化”活动是指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家庭娱乐活动等,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而不是满足其他群体的文化需求。在所调查的地区,绝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了有线电视,很多人家里还配有电脑。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个体文化水平,把看电视作为平时主要娱乐休闲方式的农民比例高达90.5%。

然而,私性文化的发展,正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衰退,乡土文化瓦解的重要原因。例如,现在农民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活动的地点也主要局限于自己家里和亲朋友邻的家里,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大不如前。如果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农民也是以个体的形式自娱自乐,例如,有63.3%的农民选择“关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相关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另外还有58.1%的农民选择“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亲朋友邻一起玩玩”,而不是去参加或是组织这方面的集体活动。

二、农民自办文化――重建农村集体文化的关键

目前的农村文化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断裂”的边缘,在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体系正在瓦解,新的、适合当前农民需求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总体来说就是处于一种虚化的状态。要想弥合乡村文化的“断裂”现状,还得依靠乡村内生的、集体性的文化,而“农民自办文化”恰恰就是农村集体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

1、培养文艺骨干,发展民间文化组织,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动力

乡村中的文艺能人是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农民自办文化的领导者。目前农村的文艺能人数量明显不足,其中的青年人尤其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在调查中,有65.5%的农民把农村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搞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热心的、有能力的组织者”,而认为“村里年轻人对民办文化活动参与少”作为造成其发展困境原因的人也达到了60.9%。

宣传和文化部门应重视对农村文艺骨干,特别是青年文艺骨干的培养,邀请各类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对各村的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然后通过这些“老师”的传播和带动作用,在农村“以点带面”,培养出更大的文艺积极分子队伍,营造出更浓郁的农村文化氛围。

2、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缺乏资金是制约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支持力度。调查中,有59.5%的农民认为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指导、帮助不够,导致农民自办文化难以发展。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例如,希望政府能够多请一些老师到农村培养文艺能人,多指导、帮助农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等。毕竟,农民自办文化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由于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发展,很难发展壮大。

政府应对各类民间文化组织进行管理和安排,让他们组成一个有机的农民自办文化体系,使他们分门别类,互通有无,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发展的重复无序,使其实际效益发展到最大。在遇到发展困难的时候,政府还可以给这些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帮助民间文化组织度过难关。

结语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作为乡村内生性的文化,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根本动力。在目前的乡村生活中,集体文化活动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生存艰难,民间自办文化由于缺乏有能力的组织者,缺乏举办活动的资金来源和政策上的扶持与指导,发展十分缓慢和艰难,地域间的差距很大。

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将其作为发展农村集体文化的切入口,以此来重新构建农村乡土文化,增强农民对农村社区文化的认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09YJ

C860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②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⑤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⑥薛毅编 :《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⑦杨善华 编:《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⑧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2007(1)

⑨[英]雷蒙・威廉斯 著,吴松江、张文定 译:《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篇3

关键词:农村 群众文化 活动

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基础。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农村群众文化是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已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构建新农村的。新农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新农村应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当前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现状及误区

伴随着农村的富裕,农民小康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众迫切需求文化生活。然而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不相应,农村文化活动的明显滞后,伴生出诸如茶余饭后打麻将、玩扑克等,以此充实精神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了一些怪现象,表现在封建迷信抬头,看相算命、看风水;利用婚丧喜事表演低级庸俗节目吸引群众;不少群众不看书不看报,喜爱花边新闻,黄、赌、毒现象时有发生;看病不去医院,专找庸医巫婆神汉救治,怡误治疗时间丢掉性命等等。众所周知,农村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当地政府应正确加以扶持和引导,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几个误区。一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抓经济建设能出成绩,至于群众文化建设,“有钱过年,无钱也过年”,不少领导干部注重于抓经济抓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一旦有任务下来,最多是拔些经费,出面捧捧场而已,致使群众文化节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二是资金上的误区。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有些乡(镇)政府确实在资金外给予支持,但支持的力度却是杯水车薪。一些文化站被派作他用,人员也不固定,更为严重的,有的乡(镇、村)文化站(活动室)被变卖,人去屋没。个别乡镇有少量文化活动用房,农民无书看,戏剧上演、电影放映没有场所,乡镇文化站成为“空壳”站。目前大部分乡镇文化站都已达到500平方以上的面积,但是活动设施却极为短缺,阵地活动还是无法正常开展。建成的文化站虽已正常开放,但都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基础设施不全。有的空有活动室,没有活动器材。所以有的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在活动室开放上,新建站反而不如扩建站。

2.另一个普遍问题是因建设资金不足,各站均有一定的外债。虽然各级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已作出很大的投入,但还是无法根本解决。

3.业务工作人员太少。因新建站面积大,活动室多,如全部正常开放,各站的工作人员就显得严重缺乏,尤其是专业人才。

4.地理位置不好。这种情况以新建站为主,扩建站大多是在原址上,地理位置很好,新建站为新征地块,都不是处在闹市区,所以在方便群众这一点有所欠缺。

此类现象说明只注重了财政对文化的微薄投入,却未产生实际效果;三是文化活动的误区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伴随而来的形形的文化活动也在日益增多,但人们向往的是自娱自乐和社区文化及民间文化,实践证明,一些大型演出和季节性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哪些最受欢迎,农民群众需求什么,向往什么,这是基层干部走出文化活动误区,认真研究思考的实际问题,也是关键所在。

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把基层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是关键。

基层文化建设是提高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工程,同时也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我们在抓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中,要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得以发展,文化工作不能滞后。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更加渴求精神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握农村文化发展大局,全面创新农村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方式,大力开展文化进村、文化进户等活动,努力营造本县浓郁的文化氛围。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基层文化发展是基础。

目前,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乡(镇)、村文化设施的投入,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根据发展的同理,重点要做好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服务指导,把握农村文化发展方向;要经常深入基层,倾听干群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创新农村文化载体,使农村文化活动真正进村入户,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层乡(镇)政府和各村要吸纳热心于文化事业、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同志从事文化工作,不仅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帮助,而且还要在从业人员的待遇上予以关心。财政在对文化建设实行全额拔款,并要按时足额到位,以保证基层文化设施作用的发挥和文化工作者安心从事文化工作。

3.求真务实,确保基层文化事业扎实有效。

文化工作历来都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富有成效,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本着全民文化大家办的原则,在推动和繁荣农村基层文化活动过程中应做到:

一是领导要重视。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而基层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工作,要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绝非易事。因此,作为文化工作者,就自身而言,就要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坚持用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弘扬民族文化事业,用骄人的业绩引起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重视了、支持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政府要牵头。乡(镇、村)的文化活动只要政府牵头组织的活动,往往能够达一事半攻倍的效果。每年县举办的艺术节,或其他大型文化活动,各参赛队都会认真备战,精心组织自己的品牌节目,取得了较好成绩。由此可以看出,“老大难”只要政府老大一出面就不难。基层乡(镇)政府也应不间断的举办有质量的大型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以此提升本乡(镇)的文化形象,引领农村文化活动方向,唱响农村文化活动主旋律,让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上享受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是文化要人才。要在继承和发展本地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县、乡(镇)文化人帮的挖掘、培养、锻炼。现代的新型农民不但对历史、民族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现代文化意识的新型文化人才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打造“文化名人”上要有新举措新战略,用文化人才、文化名人形成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名片”,提升本地区的文化“含金量”。

四是功能要整合。文化站要突出特色,创新形式,发挥四大功能作用。乡镇文化站统筹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统领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人才,而且关乎着一个区域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必须既溶于整个大的时代潮流,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既要搞好自身建设,同时要提高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因此,任重而道远。

第一、发挥乡镇文化站“合”的功能。一是整合农技站、司法所、广播电视站、中小学校的阵地资源,形成“1+ X”的宣传文化阵地,以文化站为主,其他为辅,拓宽农村文化阵地。二是聚合文化人才。将上述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分子聚集在文化站内,形成一支集宣传、教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队伍,提高对农村文化的服务水平。三是聚和协会和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唱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戏,调动农民自主参与文化活动,让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四是聚合乡镇特色农村文化,成为挖掘地方文化的摇篮。围绕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进行合理的组织、科学的开发,打造特色文化。

第二、发挥乡镇文化站“教”的功能。一是发挥乡镇文化站聚集的人才优势,广泛开展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等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和致富本领。二是发挥乡镇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举办农村青少年艺术培训班,发掘乡土文化,培养文化人才。

第三、发挥乡镇文化站“带”的功能。一是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走出大而全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适应季节、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群众乐于参加的文艺体育活动等,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二是带动村文化室的工作。要将乡镇文化站建成农村文化活动的领头羊,一方面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方面辅导村文化室的工作,组织农民自娱自乐。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长期过程,需要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新时期下,只有找准农村群众文化的定位,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的品位,才能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村文化"活"起来[J].江南论坛,2007(1)

篇4

关键词:老年群体;广场活动;全民健身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广大农村老年群体当前的活动现状来看,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集中于春节等农闲时期。活动方式主要为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等带有浓烈节日色彩的传统娱乐活动。像广场舞、太极拳、合唱团等现代化的广场文化活动则尚未大范围开展起来。大部分老年人精神生活极度匮乏,还在过着“蹲街头、靠墙头、晒日头”等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

而在农村老年群体中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则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较滞后。

由于各级政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造成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和体育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广大农村普遍缺乏,并且大部分农村现有文化基础设施落后陈旧,甚至有些名存实亡,无法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无法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从而造成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场地极其缺乏,为在农村老年群体中开展普及广场文化活动带来一定难度。

(二)老人不同程度存在社交心理障碍。部分老年人因某些原因,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心理障碍,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而这种心理状态尤其在农村中的弱势群体――留守老人中普遍存在。因为留守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平时日常生活主要忙于养育孩子和从事家务农活。外加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使其难免会产生孤独失落、精神郁闷等不良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容易诱发社交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

(三)普遍缺乏专业培训人员授课指导。

像广场舞、太极拳、合唱团等现代化的广场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必须由专业教师现场教授示范,才易于学习和掌握。以广场舞为例,像恰恰、排舞、扇舞等都对舞蹈动作要求很高,并且有些高难度的广场舞大量融入了藏族舞、傣族舞、秧歌舞等多舞种的专业舞蹈动作。这就要求每位参与者不仅要对舞蹈动作精益求精,而且在音乐节奏的把握上要统一协调,整齐划一,否则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而且会丧失广场舞特有的美感。而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广大农村,专业舞蹈老师可谓凤毛麟角,专业化的舞蹈培训更无从谈起。

(四)广场文化活动培训费用普遍偏高。由于广场文化活动存在一定的专业性,必须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示范,像合唱团等专业性要求更高的活动项目需长期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如此以来,培训费用偏高便成为推广普及广场文化活动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于收入偏低、缺乏社会保障的广大农村老年群众来说,过高的培训费用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从而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要功能

1、娱乐健身功能

现如今,基于人们养生的需要,广场文化活动已经越来越受到城乡大众的关注和重视。像广场舞、太极拳等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美体塑形的作用,更有强心健脑的功效。经研究表明,经常跳广场舞可以强健呼吸系统和心血管,对心肺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可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绪,消除大脑的紧张感和疲劳感,缓解压力,促进身心愉悦。尤其对于广大老年人来讲,如果经常跳广场舞,可以不断地刺激大脑神经,大大地缓解记忆力减退状况,达到健脑益智的功效。

2、教育引导功能

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能够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 能够极大改变老年群众“看电视、打麻将”等过于单一的文化活动方式。并且从形式上由自发型向集体型转变,从内容上由颓废型向积极型转变,从而有利于抵制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侵占农村文化阵地,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譬如组织开展大合唱、秧歌舞等广场文化活动, 不仅会吸引农村群众的广泛参与, 而且有效地遏制了不良文化的存在, 活跃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有利于整顿社会不良风气,引导乡风民俗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3、人际交往功能

广场文化活动是一项团队活动,参与者需要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才能使得活动顺利开展,所以为群众相互沟通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广场舞为例,现在跳广场舞对参与者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交往方式。在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伴奏中翩翩起舞时,人的自我封闭意识会逐步地减弱,会慢慢地敞开心扉,逐步变得开朗起来。而舞场中的融洽、和谐、愉悦的气氛,也进一步刺激了人们沟通和交往意识的萌发。不仅培养了特长,又锻炼了身体,更在活动中结识了朋友,可谓一举三得。所以,广场舞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良好方式。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多措并举,全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摆上工作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依靠老龄委、老年大学等社会团体筹措慈善资金增加硬件设备设施,尤其是要大力建设农村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大院等综合性文化设施。还可以充分改造利用农村现有的场地设施。例如打谷用的场院、村办学校的体育场、村委会大院等。所以,要多措并举,集思广益为广大农村老年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场地。

(二)科学研究,打造老年广场文化活动教学体系。

设立广场文化活动健身功效科研项目,努力制定一套适宜老年人的广场文化活动项目及教学体系,并大力宣传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显著功效。系统地、科学地创编和推广动作舒展、节奏轻盈、幅度适中、柔和缓慢,既能舒筋活血又能调节情感,抚慰心理,怡情有趣的老年集体活动项目,以更好地适应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需求。

(三)搭建平台,积极鼓励老年群体文化活动开展。

以民俗表演或比赛为契机,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大力宣传推广老年人广场文化活动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可以举行大赛,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使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更多更广泛地开展中老年文艺活动、举行各种汇演和艺术交流,以自发的和有组织的相结合,资助的和集资的相结合。通过大规模的表演展示,广大老年人耳濡目染后,易于接受并积极参与,从而解决其社交心理障碍。

(四)文化留乡,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公益培训。

各级群众文化场馆要积极响应中央及各级政府号召,按照有关指示,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文化留乡活动,通过开展各类公益培训活动,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乡镇文化站的积极配合下,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免费培训。尤其是针对活跃在农村的文艺爱好者,可以为其专门免费开设各种集体文化活动培训班,为农村培养文艺人才、文化骨干,培育能够扎根农村、生根发芽的文化“种子”。同时要协助农村老年人成立民间演出团体,开展老年人能普遍参与其中的文艺活动,激发农村蕴藏着的乡土文化能量,让先进文化在农村扎根生长。

四、结语

篇5

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提升文化队伍工作水平、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工作机制为目标,通过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我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强化阵地建设

1.打造一批文化品牌镇。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各镇(街道)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围绕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繁荣农村群众文化,深入挖掘提炼培育区域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文化品牌镇(街道)。各地要围绕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内涵,认真制订工作方案,设计工作载体,细化工作内容,抓出亮点特色。要围绕打响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活动赛事和设计文化标识标牌,进行广泛宣传推广,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2.创建一批文化__村。突出典型示范,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行政村,集中部门和镇街资源力量,培育打造文化__村。__村要达到“十个一”标准,即要有一所文化礼堂、一个百姓舞台、一片门球场、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室内电影放映点、一个文化广场、一家农家书屋、一支农民文艺队伍、一首村歌和一片文化墙。

3.评选一批文化特色村。立足各地实际,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排摸出一批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具有较好文化特色的行政村。通过梳理文字、图片、影视等资料,进一步提炼特色村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县里将组织举办十大文化特色村评选活动,集中进行宣传展示,丰富全县文化建设内容内涵,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4.新建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提升农民素质、打造“精神家园”、繁荣城乡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结合实际、彰显特色,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将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破立结合、继承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品牌。

5.完善一批文体活动设施。以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县、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2016年,要完成县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县体育馆和游泳馆建设,开工建设县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中心、图书分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创新队伍培养

6.实施“群星计划”。加大“种”文化力度,做好基层文化体育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2015年开展大型文化类培训辅导不少于30 场;开展体育技能类的辅导培训不少于20场。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员”培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经常性地组织市民宣讲团等团体到各地文化礼堂宣讲。通过辅导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体育服务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升农村文化体育活动质量。

7.开展“春风行动”。坚持重心下移,建立部门单位和县级文艺骨干联片挂钩制度。指导各镇街成立基层文联组织,开展县级文艺人才下乡创作采风活动。加强对基层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的引导和扶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文艺团队和民间职业团体纳入政府文化服务购买范畴,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的文化下乡活动,发挥主力军作用。

8.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文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出台《进一步扶持社会文艺团队的实施意见》。开展以“深入生活、扎根农村”为主题的“学、采、送、种”活动,帮助和指导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我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健康开展。

(三)繁荣文化活动

9.农民文化节。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精选一批为农村群众量身订制的文化活动,举办首届农民文化节,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动项目主要有:农民达人秀、农民趣味运动会、农民排舞展演、农民歌王赛和美厨娘大比拼等。通过各类活动和赛事,挖掘发现优秀的草根文艺人才和文化体育团队,充分展示我县农村新面貌和农民新形象。

10.体育运动季。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门球巡回赛、健身操比赛等体育活动,提高中老年人的参与度。组织开展武林大会、游泳、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钓鱼和象棋等单项活动,力争做到“月月有赛事、季季有盛会”,激发群众健身热情,充实人民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站在落实“四个全面”,加快文化强县建设、实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县宣传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有关部门要抓好任务分解落实,镇街要重点打造“一镇一品一活动、两村一特一__”,社会各界要积极主动参与,形成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精心指导,营造氛围。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将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切实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建立各级干部联系挂钩制度,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单位、镇街要根据农村文化发展实际,根据总体实施方案任务分工,制订切实可行的细化工作方案。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篇6

【关键词】沙河道教;文化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道教音乐是以音乐为载体表现道教的教理、教义及其文化内涵、传达道教思想修为的艺术表现形式,又被称为斋醮音乐、法事科仪音乐和道场音乐。道教音乐以其至真至柔、平和静谧的独特音乐魅力;以其深入肺腑,入情入理的动人教义;以其扎根民众,服务百姓的坚实奉献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民间。

沙河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属邢台市辖区,当地乡风醇厚,民众乐业安居,道教活动在沙河市各地村落相当活跃,道教文化对当地村民的观念影响颇深。目前,道教传入沙河的确切历史时间虽已无从考证,据史料推断应始于东汉时期。笔者自2009年始至今一直关注沙河各地的道教活动状况,并于2010年起重点对沙河最具代表的大杜村道教音乐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活动。其间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管理有序、少则几千人、多则万余人的打醮活动中,文化信仰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崇德观念对人修为的作用

在道教文化传统中,对“道”的信仰是道教的核心内容,认为“道”是天地

之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根源。但若要“得道”则必须“以德养之”,即所谓“修道养德”,强调“德”是修行的最高准则。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才能领略“道”的真谛。在沙河道教活动中,打醮活动的组织者都是经由村民推选的德高望重的村民,其中很多组织者同时还在村委会中担任职务,具有很高的公信力。他们往往是家庭中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有思想、有能力;处事公正无私、慷慨热情、以德服人。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模式不经意间对当地百姓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乡民学习的榜样;同时,这些榜样人物也是及时化解农村邻里之间、婆媳之间等平素出现的小过节、小矛盾的中坚力量,其对和谐新农村的建设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

二、向善观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道教文化中倡导做人应“忠诚孝廉”,在处世处事之时,理应对国家、社会、家庭中与自己事业、生活密切关联的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要真诚守信,勇于承担责任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即使对于与自己生活交集相对较少的普通人或陌生人,也应该秉承“行善助人”的做人原则,不能对别人的困难甚至危难视而不见。多行善事,自然会天道护佑;行恶造孽,必遭天道惩罚。其忠孝爱人、善行助困的观念,当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

沙河大杜村东岳天齐庙驻庙道长赵至华,现为沙河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其祖籍为邢台任县永福庄,不是沙河当地人。其太爷爷赵太学自清代起落户大杜村,成为住庙高功,其爷爷赵清义、其父赵一文先后为天齐庙驻庙道长,至今已四代。驻庙道长除进行道教相关的斋事活动和打醮活动外,日常还承担为乡民初一、十五烧香拜佛还愿等事情,广受乡民爱戴。在对大杜村打醮法事活动的大总理马学仁进行采访时,他自豪地说:沙河这个地方从不欺生,外乡人落户、搞投资的情况比其他地方多,所以沙河的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好,能成为邢台市为数不多的两个县级市之一。

三、和谐观念对农村建设的作用

“和”的观念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道教的教义中,提倡“众生平等”的观念,成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杜绝歧视、平等相待、和C共处的重要前提;其宣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思想,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如此,艺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沙河道教活动历史悠长,绵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她植根于沙河,生长于沙河,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之中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密切融合,最终又服务于当地农村,服务于当地百姓。道教文化与沙河地域人伦关系的融合,道教音乐与沙河民俗音乐的交映,使得沙河道教音乐与当地百姓的审美更加贴近,也更能激起当地村民的心理共鸣。正是这种心的贴近,情的共鸣使得沙河道教活动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染力,强大的感染力使得道教的教义与当地百姓内心最深处的本我情感水融,崇德、向善、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百姓通过道教活动寄托美好愿望,寻求精神的依托与慰藉,并笃信善缘因果,从而对当地人们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在笔者曾经调研的沙河大杜村,建国以来从曾出现过恶性事件,敬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动人故事在这片散发着浓厚道教文化馨香的土地上处处可见。

令人欣慰的是,在沙河一带的打醮活动中,参与者既有年迈的长者,更有年轻的少壮派,每次打醮活动中除总理(相当于总领事)等由德高望重者担任之外,其管理之下的大会首、小会首均由青壮年担任,这些大多在外的打工者即使当时有事务在身也会请假回家参与其中,当地百姓以能在其中参与活动为荣。正是这种信仰的自觉使得沙河一带的道教打醮活动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景观。

沙河道教活动既是沙河地区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组成部分之一,她扎根在田间地头,始终在为农民的生活勤恳服务;她独具魅力的音乐,丰富着农民的音乐文化生活;她上善若水的道义,陶冶着每一个沙河儿女的情怀。

参考文献:

篇7

例如社区开展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文化馆等相关公共部门的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群众音乐文化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音乐本身就有着较强的感染力,而在一些地区,地方性音乐也有着更加独特的魅力。以闽南音乐为例,闽南音乐以闽南语和闽南文化为基础,有着相应的生存土壤,因而在开展闽南音乐群众文化活动中,相对而言其群众组成也较为固定,多为喜爱闽南音乐的群众团体。从当前群众音乐文化的开展现状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以及网络的发达,群众娱乐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相应的,一些传统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效果也在不断降低,最为直观的反映便是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在减少。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新时期,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形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群众娱乐文化需求。整体而言,当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主要存在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普及程度不高、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等问题。

二、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

首先,在当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很多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传统的开展模式,并没有根据新时期的群众娱乐文化特点进行创新,从而导致音乐文化活动降低了对于群众的吸引力。例如在近年来的闽南音乐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就显著的存在着这一问题,活动形式主要是以社区音乐欣赏活动以及当地文化馆单位组织的公共演出活动等,这种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事实上对于群众来说,难以较好的激发群众兴趣。另一方面,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问题还反映在参与形式方面,群众音乐活动并不仅仅是音乐欣赏活动,无论何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如果不能够对群众参与形式进行创新,都很难长久的保持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音乐活动的内容方面,目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歌曲领域,而一些具有显著民俗特色的地域性音乐内容,如民俗舞蹈、乐器等还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二)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

在当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并且从同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比情况来看,这种匮乏现象尤为突出。受限于基础设施、相关人才以及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缺乏较好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组织基础,没有相应的部门和人才来组织这一工作,并且也缺乏必要的资金,这都是导致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当前的闽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就存在着这一问题,事实上,农村地区喜爱闽南音乐文化活动的群众较多,有着较好的活动开展基础,但是受限于资金、人才、组织等多方面的因素,农村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现象,甚至很多农村地区多年来没有开展过群众音乐文化活动。

三、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一)丰富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

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方面,首先应当丰富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打破传统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思维,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模式。例如在群众参与方式方面,可以改变以音乐欣赏为主的群众音乐活动模式,通过举办全民参与的歌唱比赛模式或者全民参与的K歌模式等来吸引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二)积极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

针对当前城乡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不均衡的问题,应当积极在农村地区开展相应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这对于丰富农村地区的群众娱乐生活,促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整体而言,农村地区娱乐生活相较于城市还是较为匮乏的,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能够取得更加有效的效果,而且对于农村地区的群众而言也更具吸引力。整体而言,农村地区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只有符合农村地区群众需求以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才适宜开展。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促进舞蹈、乐器等音乐元素的整合

对于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来说,促进舞蹈、乐器等多种音乐元素的整合也有着重要作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多样性的,喜爱各种音乐形式的群众也是多种多样的。闽南音乐同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元素,特别是将闽南音乐文化的舞蹈、乐器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闽南音乐活动表现形式,能够极大的提升群众的参与热情。例如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由不同的群众承担相应的音乐因素表现者,定期开展音乐活动,将舞蹈、乐器等多种音乐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促使舞蹈表演者以及乐器演奏者有着更佳的配合,将舞蹈、乐器等音乐元素组合为整体性的音乐展示活动。

篇8

一、__镇庙会文化活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得以迅速恢复和弘扬,特别是农村庙会文化活动。据调查统计,目前该镇建有庙宇48座、祠堂26座,遍及全镇21个村社,其中在活动中有抬菩萨出巡的45处、搭台演社戏的45处。活动时间大多在农历八月至来年正月,也有在农历五月。

传统的庙会文化活动主要表现为拜神祭祀(给村社所供养菩萨过生日)、抬菩萨出巡等活动,带有部分宗族和封建迷信色彩;广大群众热衷于拜神祭祀,肆意操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造成铺张浪费,影响社会治安。近年来,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管理引导下,庙会文化活动有了新的变化,在拜神祭祀过程中进行移风易俗,逐步改革封建礼仪,举行舞龙弄狮、大鼓凉伞、手持火灯(耍社火)等民间艺术表演,举办芗剧、木偶、电影等演出,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咨询服务,使之形成一种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增进了人们情感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以往农村庙会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庙会文化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必竞带有一定的宗族和封建迷信色彩,如果不加强管理与引导,势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经过全面调查,发现该镇以往的庙会文化活动存在着如下问题:

1、领导意识不强,认识不足。基层领导对庙会文化活动缺乏理性认识,认为庙会只是农村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活动,没有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没有意识到政府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把它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任其自发、自由活动。

2、管理制度松散,力度不强。虽然各庙宇都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人员少,文化水平低,组织能力差,加上镇村两级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宣传不到位,寺庙未批先建现象时有发生,庙会文化活动仍有不文明庸俗低趣的形式出现,宗族派系争端尚未完全消除,成为社会治安隐患。

3、审美取向含糊,品位不高。普遍村社认为,庙会如同村民逢年过节一样,拜神祭祀,操办酒席,请来剧团演戏,宴请亲朋好友。把活动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部份忽视掉,致使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如曾闻名闽南一带的古县南音唱腔消失了,明代传承至今的大鼓凉伞表演服装道具也变样了。反之,名为活跃氛围而公开放映格调低下的录相片等等。这种不良现象的产生,使庙会文化活动品位明显下降。

4、文化内涵不够,缺乏开发。庙会既是传统民间集市的一种形式,又是汇集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每个庙会文化活动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挖掘发挥其文化内涵,必将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该镇的白云岩寺庙,是宋绍煦年间朱熹讲学处,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闽南一带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能把该庙会举办成集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经贸洽谈的大型活动,那么将吸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建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由于对庙会文化活动没有很好地管理与引导,庙会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其价值未能开发利用。

三、对农村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与引导

如何传承和发展农村庙会文化,使之形成一种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值得基层领导探讨的问题。对此,__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的管理,正确引导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加强宗教活动的依法管理,发挥基层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等要求,设立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相应措施。主要体现如下:

1、广泛宣传,增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正确认识。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收集提供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以及庙宇活动管理等文字图片资料,通过镇、村召开的各种会议进行传达贯彻,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在节庆期间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咨询服务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庙会文化活动的要求规范和目的意义。

2、加强管理,规范对庙会文化活动的行为。镇党委、政府明确提出,把庙会文化活动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行分工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把庙会文化活动作为年终镇村挂钩分管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重大庙会文化活动之前,邀请文化、宗教、法律等专家举办庙会文化知识讲座,组织全镇各村社负责活动的村民理事会成员参加,使他们统一思想,增强认识,文明有序地组织庙会文化活动。由政府牵头,协调文化、宗教、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抵制和摒弃一些低级、庸俗、鄙陋的活动内容,有效地避免火灾和消除治安隐患,使庙会成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

3、因势利导,开辟农村宣传文化阵地。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倡导将村社庙宇(祠堂)改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增加新的活动形式,渗透先进文化内容。结合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活动,举办各种文体比赛,组织法制图片展览,赠送农业、科技书刊资料,营造“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文秘站

-!体育活动中心,该社的民间武术南太祖拳术及弄狮已成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多次派队参加__市、龙文、__等地举办的民间地方拳术比赛,屡获南狮表演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如何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发挥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辐射源作用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但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作为一项联系着千家万户的社会化的群众性活动,表现出诸多问题:广场文化管理机制不完善、政策和物质扶持不够、活动引导不多、特色品牌难以树立等,导致农村广场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未能尽显色彩与活力。下面,笔者就如何繁荣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以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这一课题进行浅酌初探。

一、政府主导,健全农村广场文化的规范管理机制

1.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广场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城区范围,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相对滞后。政府要把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列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出台财政补助政策,亦可以采用“财政拨一点,社会能人捐一点,共建单位资助一点,群众自愿掏一点”的多元投入建设格局,建设与之相协调的场标、舞台等一些设施,实现广场的绿化、硬化和亮化,逐步完善农村广场功能。2.长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按照职能需要,配足、配好专职文化站工作人员,并对现有文化馆、站的业务人员开展专业轮训,从广场文化的组织能力、指导能力、运作能力等方面培养群文干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大力引进年轻化、知识化、热爱群文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3.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广场文化组委会,形成由各有关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便于在举办大型活动和在管理考核时协调工作。也可建立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加强对农村广场文化阵地建设格局、活动设施配备、活动项目等的考核,使广场文化活动更具导向性和示范性。

二、组建队伍,发挥基层文化单位的主导作用

农村广场文化活动要真正走进群众,还要有一批农村文化人才。文化站要发挥群众文化的龙头作用,成为推进广场文化建设的桥梁和枢纽。文艺骨干成为组织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要扮演好“领头羊”的角色。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分类辅导培训,组建各类专业队伍,带动整个广场的日常活动,使广场文化活动水平普及提高。

三、发挥优势,推动广场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

1.抓住契机,利用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常年不间断安排广场文化活动。以重大节日和庆典为契机,预先策划,筹备与投入经费,利用传统节日、节假日、农闲时间等有组织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因势利导,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农村文艺团体和农村艺人进行演出,吸引广大农民进行观看和参与,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注重群众的广泛参与性,精心策划、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文化活动。统一的最佳主题,使鲜明、生动的活动主题与现实生活相感应,让人产生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如“刘基文化节”“农民艺术节”“金秋戏曲演唱会”等广场文化活动紧扣主题,形成高文化含量的文化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注重广场的娱乐性,保证广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时效性。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各专业、业余文艺团体踊跃登台表演,虽然吸引了众多的群众驻足观看,但他们难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无法真正体现广场文化的包容性和广泛参与性。组织者要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最佳机遇,选好群众审美情趣与艺术创造性巧妙组合、参与意识与观赏自然融合的主题,在时间上赢得主动,以新颖、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

四、突出特色品牌,坚持广场文化活动的创新和提高

1.重在建设,主动服务。广场的教育作用应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不能在广场上强迫群众接受某一种教育。因此,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时,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服务和引导,有规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和给老百姓“打跳”的平台,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广场的“阵地”作用。2.建立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广场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彰显的个性,我们要加以宣传,以点带面,让品牌的力量展示广场文化独有的魅力。为使广场文化整体推进,可以由广场管理委员会建立创先示范点,让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文化活动的繁荣景象。3.形式新颖,保持生动性。创造者要在不断探索广场文化特点与规律的过程中,善于从生活、艺术中捕捉灵感,产生新的想象,并与艺术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广场文化丰富和谐文化的内涵、营造和谐氛围,定期举办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有感召力的文体活动,提高广场文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广场文化充满持久的生机和活力。

篇10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意义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农民自办文化属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当前__区的农村文化活动基本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援助和扶持下开展的,有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氛围。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有限的设施,积极开展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室不定期对农民群众开放,适时举行读书、象棋比赛等活动,另有一部分文艺爱好者也常在文化活动室互相交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相对较好的乡镇有曲濑乡等。曲濑乡共有12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有一支舞龙队和一支民间乐队。已有图书阅览室的村1个,文化休闲广场2个,娱乐休闲场所1个,筹建中的篮球场4个。长塘镇有龙灯队20人,狮灯队6人,唢呐队8人。还有禾埠乡、兴桥乡的民间舞龙队活跃在本乡各村,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乡镇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未开展起来,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农民自身的素质和审美观亟待提高。部分村委会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情况不太乐观,大部分仅有场所,没有书籍和娱乐器材,有些村委会甚至农民活动场所都没有,使得有些农民活动难以开展。这与各乡镇文化站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是“空壳”,有些乡镇文化站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设施等,有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务正业”,被分配做其他部门的事情。从调研中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是非常渴望的,随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目前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偏差,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

2、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场所阵地。__区大部分村缺乏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行政村办公地点小,要挤出一部分专门搞文化场所,实属不易。演艺队平时训练主要在简易的晒谷场上,雨雪天则挤在队员的客厅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同时,在文化设施上,设备陈旧,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日常管理问题较大,存在设备散失或损坏的情况。20__年上级部门在我区设立农家书屋共有21个点,将对缓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主要靠村级经济挤点投入和农民自筹,可谓杯水车薪,仅够维持开展简单的文化活动所需,无法满足扩大规模和更新内容的资金需求。如:西村村委会一农民自办演艺队,表演用的“狮”“龙”“蚌”等道具损坏多年,因村级经济薄弱,无法修复器材,导致几十号人的演艺队在家“休业”。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所以,农民普遍反映:“文化我们很需要,就是没有钱去享受,希望政府在文化服务时,尽量使农民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

4、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农民剧团缺少新鲜血液,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不高。

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展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