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17 04: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课堂

篇1

【关键词】家庭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就要像学校教育一样需要认真地考虑应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在进行教育时家长必须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中,好的教育方法,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体现教育性的,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教学计划、教材,按计划进行教育,所以现今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教育误区。

1.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与生活脱节。卢梭曾经说过:“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许多父母把爱变成了溺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经思考,过度迁就。许多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样的行为使孩子与家庭生活脱节,他们往往生活不能自理,意志力薄弱,唯我独尊,性格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可见,家长过度的爱护教育,使孩子远离了生活,成了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继续下去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家长过严管制,孩子的生活范围受限。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许多家长不惜费尽心思,花费金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拼命将孩子打造成为他们理想中人。把孩子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了学校和培训班之中。还有许多父母把考试分数看得过重,强迫孩子超负荷学习,放学后怕与其他孩子交往耽误学习,对孩子的课余时间进行限制,使得较多的独生子女陷入交往饥渴和交往低能的困境。事实上,对孩子过度封闭只会让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剥夺了孩子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

3.家长过度的干涉,剥夺了孩子动手体验的机会。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过多地干涉和限制孩子的行为,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当孩子兴致勃勃做家务劳动时,家长怕耽搁孩子学习,厉声大喝:“这活不是你干的,快写作业去!”孩子还没动手亲身体验,他的激情就被打消了;再如当孩子在看电视学折纸时,就开口大骂:“又看电视,作业都做不完还有时间来看电视”。随后便“啪”的一声把电视关了,孩子只能放下手中还没折叠好的纸,不高兴地离去。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过度的干涉,阻止孩子动手亲身体验,不仅打击了孩子探索知识的欲望与好奇心,而且容易让孩子在胆怯害怕中失去自尊自信,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及自信心的培养。

二、学生家庭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当今教育,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从根本上看, 还是应试教育。在学校老师为升学而上课而考试;在家庭父母恐怕孩子做看上去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家务而影响成绩,直接导致孩子超然于家庭生活之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生活世界很少关注,不能健康成长。一些孩子生存能力差, 性情暴躁, 人格残缺, 遇事偏执易走极端,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对家长的忤逆比比皆是。而成人后进入生活世界,做事缺乏能力, 做人缺乏情感。对此,我们不能不反思,不能不弥补, 不能不改变。

2.可行性。与学校比,家庭开展生活教育具有可持续性,比学校组织若干次做的活动影响要深刻得多。与老师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虽不是专任却是长期不变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朝夕相处,更容易观察引导, 其观点也易为孩子所接受。在家庭生活中,人人都是先生,人人也都是学生,因而有利于教育中的互动。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要子女接受好的教育,那么家长就必须营造好的家庭生活,总之, 父母与孩子贴得更紧, 父母与孩子生活更亲, 由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开展教育更方便, 更可行, 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三、怎样做好家庭教育

1.以生活为中心,切勿离开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真实地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交往中的每个细节都可能具有细微的教育意义。因此,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将教育融入生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合理地安排生活能养成孩子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塑造孩子阳光般的性格,经常而又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强自立精神。生活的教育意义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琐事渗入孩子的心灵。现代家庭的生活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是物质生活;阅读旅游看新闻节目,是精神生活;逢年过节必行的礼节习俗,是文化生活等等。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生活资源,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2.以社会为舞台,给予孩子自由。“社会即学校”,家庭教育要让孩子走进社会,给予他们自由。解放孩子的生活空间,让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接受教育,使其能在这片广阔的蓝天下自由地翱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文化广场、博物馆、购物超市、繁华的街市等场所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好学校。

3.从“做”开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教学做合一”,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要从“做”开始。家长要给孩子动手尝试的机会。在教育中,做的目的就是获取真知,培养创新性人才。做是给予孩子尝试错误的空间,让他们在失败的学习之后得到发展。陶行知强调:“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各种奇怪的念想,放手让孩子触摸新知,探寻奥秘,鼓励孩子动手去做、去玩、去练,让他们在玩和练的过程中观察世界,在做中体验生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来教孩子,鼓励孩子参与到实践中去。并且在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手脑并用的习惯,这样,孩子在做中学,学中思,活学活用,生活教育也就落实到位了。

篇2

关键词: 输入假说 输出假说 情感过滤 大学英语听力

1. 引言

2007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对大学英语听力的三个层次要求。对听力的一般要求是: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在更高要求下,要求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正常语速的谈话。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这个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更加层次化、具体化,使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同时也使得对大学英语听力课的操作有了新的思路。

2. 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2.1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

Krashen(1988)提出了习得假设、自然法则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探讨后两个假设。Krashen提出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i+1代表学习者下个阶段的比目前阶段稍多或稍难的语言信息和知识结构。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不能太难,也不能过易,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就可以从i阶段过渡到i+1阶段。语言输入不能过难,超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达到i+2;也不能过易,等同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这两种情况都无法产生可理解性的输入,学习者也就不能取得进步。

2.2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Krashen认为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即使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也未必能够掌握语言知识。学习者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其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进入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这些情感过滤变量包括:动机、自信和焦虑。情感过滤弱,则有利于学习者吸收语言信息进而习得语言;反之,情感过滤强,会抑制语言信息的吸收和习得的产生。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只有通过情感过滤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所习得。

因此,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两个条件是必要的:一方面是包含i+1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另一方面是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的较低的情感过滤。

3. Swain的“输出”理论

Swain(1995)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并不是唯一途径,输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三个功能:(1)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会注意到想要表达的内容与其现有的语言知识之间存在着差距。当学习者认识到自身语言问题时,他们会在以后的输入中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关注有关的语言特征,加强对这些相关输入信息的处理,这样就有助于促进语言习得。(2)输出可以检测或验证有关目的语的假设。输出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去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并能检验这些对目标语潜在的假设是否正确,所得到的反馈能让学习者修改或更新加工其输出。(3)输出有元语言功能。在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会有意识地考虑语言系统的本质,既要注意到语言的意义,还要注意到语言的形式,对语言输出进行构想,进行句法加工,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

4.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4.1重输入轻输出。

传统的听力课上只注重教师在台上放录音,学生听完后对答案,听力课变成单向的信息输入过程,缺少必要的输出,使得听和其他环节割裂,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听力教学太注重语言规则的解释和理解,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

4.2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英语听力课上,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语言信息。在听材料之前,教师对材料中将出现的词汇进行讲解,听完之后,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供学生参考,同时解释材料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现象。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完全被扼杀,久而久之学生对听力课失去了热情。

4.3听力内容过于陈旧,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听力材料仍然是“人为化”痕迹严重的“非真实”材料,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或者是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脱钩。这样的材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吸收;另一方面实用性差。

4.4听力材料的难度把握不当。

听力材料的难度没能够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未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听力水平得不到提高,仍然滞留在原先的水平,不能突破。学生在不能顺利过渡到i+1阶段。

4.5教学设备参差不齐。

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仍然是只有音频的功能,也就是说,学生只能接收到“听”的内容,对于“视”的部分却接收不到,更别提发挥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性了。

5.三大假设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5.1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各个学生的听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他们听力困难的语言输入因素也不尽相同,他们在语音、语速、语言背景知识及反应速度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体性。因此我们应按照学生的真实听力水平,把学生分等级,根据各个等级学生的真实水平选择与之适应的听力材料。《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也曾指出:“分级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5.2完善输入内容。

5.2.1选择合适的难度适中听力材料解决语言输入问题,既要覆盖学生现有水平又要让学生有新的收获。听力的语速不能太快,也不应太慢,听力材料中的词汇和语法应该绝大多数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理解新的语言信息,学生才可以从i阶段发展到i+1阶段。

5.2.2听力材料要具有真实性。听力教材应该尽量使用直接取材于生活的真实的听力材料以及录音文字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感受地道、真实的英语语音语调,不同话语的自然的节奏和速度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英美人士进行正常交流。

听力材料要具有趣味性。内容要有趣、不枯燥,可以选用多种形式的听力材料,如英文歌曲、英文电影剪辑、英文广播材料、英文电视节目、动画片等。内容的趣味性往往可以降低课文语言的难度,使学习变得容易些。课文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分。(蔡基刚,1997)同时,材料的趣味性能够使学习者降低焦虑感,降低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情感过滤。

听力材料要具有实用性。材料要适应社会和使用者的需求,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服务。实用性的听力材料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听力材料要具有连贯性。要使得一堂课的若干任务相互关联,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吕桂,2007)

5.2.3听力材料问题的设置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包括填空、选择、判断正误、回答问题、复合式听写、写出段落大意、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复述故事、填字游戏等。

5.2.4在注意输入的质的同时,也要关注输入的量。听力材料的量不宜太少,否则达不到学习者的需求;也不宜太多,否则会超过学习者的吸收能力。应该在满足学习者课堂听力需要的基础上适当添加部分材料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5.3合理输入方式。

5.3.1采用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的语言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以提高语言输入量。通过使用图形、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各种情景和多元文化中通过视、听、说的有机联系,将语言教学和客观情景联系起来,保证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交互、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

5.3.2听力课堂的形式要避免单一,应该多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减轻学生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友好的课堂气氛。

5.3.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听力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在听材料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预知听力内容,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减少听材料的难度;同时“一种语言并不是语言、语法和词汇的简单组合,它还在各个层面上体现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裴光刚,2002)在听的时候,教师要启发学生利用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及其他的手段猜出材料的大意,培养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帮助培养学生分析、预测、推理、判断的能力。在听完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尽量给予鼓励和表扬。

5.4激活输出。

在语言习得中,向学习者输入充足的可理解性知识并不等于语言技能,而且这些语言知识也不可能自动地转化为技能。因此,在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同时,也要给其提供机会使用、检测、验证或者重新加工语言的机会,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出。因此在听完或者看完一段视频之后,可以找出对话中的关键表达方式,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表达方式,使“陈述性”知识发展为“程序性”知识,让语言知识真正转化为学习者的语言技能。

6. 结语

解决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以及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很多启示。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把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结合,另一方面注重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这样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Stephen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20-32.

[2]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A.G.Cook&B.Seidlhofer(ed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8-40.

[3]蔡基刚.浅谈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有关选材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7,(1):5.

篇3

一、让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我们如果能有的放矢地应用课堂教学来进行德育渗透,其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地探索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不仅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

二、让德育教育渗透于家庭教育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重智轻德”和家庭教育的职能被“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是“家庭教育学校化”,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并给孩子以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指导或帮助孩子解决他所面临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

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

事实上,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父母要提高认识,社会也应当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家长应指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特别是了解父母的优点,家人的优秀品质,以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认识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作为孩子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三、让德育教育渗透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校教育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惯溺爱,平时经受的挫折少,他们的意志比较薄弱。学校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我们可以结合当地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善于发现,展开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来影响社会。

篇4

关键词 农村高中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方面

学校是高中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高中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严重影响了高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1.1.1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被轻视

思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广大农村高中的思政教育课在提高高中生的思想素质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受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严重影响,相关部门和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思政教育可有可无的局面,思政教育课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连教学课时都得不到保证。大部分学生也对思政教育课产生偏见,认为该学科是副课,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1.2 思政教育课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处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作用。①农村高中缺乏高素质的思政教育队伍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思政课的正常开展。农村思政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流动性大。由于思政课不被重视,大部分教师都出现了工作懈怠、没有成就感的现象。不仅如此,在农村高中,相当一部分专业思政教师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老师内心并不认同教育要求,只是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出现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状况。

1.1.3 教育方法不当,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首先,农村高中现行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依然是简单说教和灌输,缺乏创新,忽视了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感到课程乏味,失去兴趣;其次,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也采取管、压、控、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高中生逆反心理强,管得越严,反抗得越厉害。教师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产生距离,师生关系不融洽。第三,农村高中思政教育的内容不科学,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当前农村的情况,脱离农村高中生的具体生活体验,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知行脱节现象,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1.2 家庭方面

家庭是影响教育对象尤其是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特殊性。②

1.2.1 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位,隔代教育影响高中生思想素质健康发展

据全国妇联2007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农村部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关心和重视不够,家庭教育薄弱,祖父母成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形成了一种隔代教育的现象。隔代教育这种当前普遍存在的农村教育模式,不利于高中生的思想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1.2.2 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法不当

农村家长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力不从心。部分家长依然存在小农思想的狭隘意识,推崇读书无用论,并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要求孩子中途辍学跟自己外出打工。尽管一些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出了问题时不问原因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高中时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强,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子女教育环境,还会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③

1.3 社会方面

1.3.1 社会环境复杂,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许多高中生都拥有了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农村高中也逐步配备了电脑、机房和网络等现代教育设备,农村高中生通过网络了解外界,开阔视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同时感受本土文化与异域思想的强烈碰撞。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对学生群体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渗透,高中生心智很不成熟,对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和知识无法分辨筛选,易在盲从中失去理性,产生思想上的混乱。部分高中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从而加剧了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

1.3.2 封建迷信思想盛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困难加剧

目前大部分农村的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很严重,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相信,还对自己的家人灌输迷信思想。高中生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鉴别能力,很容易被封建迷信思想迷惑,直接影响着他们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以及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封建迷信错误地引导了青少年学生对自己命运看法,是一些学生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甚至失去了竞争的勇气与动力,这不仅阻碍了高中生对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吸收,还让他们对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产生疑问,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2 提高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总书记曾指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学校、教育部门、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要一起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④面对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综合资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为提高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参考的视角。

2.1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

首先,农村高中政治教师要树立继续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智能素质以及人文心理素质等,更新现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其次,学校要加大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在思想政治课上的投资,引进一批专业的、年轻的政治教师。第三,政府要改善农村高中的教师待遇与办学条件。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高中的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待遇,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会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第四,农村高中基础设施落后,有些学校甚至连多媒体都没有,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2.2 学校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思政教育的地位

在农村高中,一直都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副课来对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这是对思想政治课的极大误解。农村高中的学校领导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坚定不移地将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重要性。同时,学校还应将思政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日常教育管理之中。让学生在学校的每分每秒都身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之中,从根本上提高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3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由“师本”转向“生本”。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身份,做到课堂上是师生,课堂下是朋友,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到知、行、情相统一。摈弃落后的教学方法,建立积极引导—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容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意见,课下和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思政教育切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教育氛围,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思政教育的开展。

2.4 提高农村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⑤要提高农村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须从家庭教育着手。首先,家长应该给孩子完整的爱。最好有母亲在家照顾孩子,即使都在外,也要经常抽时间回家看孩子,只有在充满爱的家庭里,孩子才能茁壮的成长。其次,父母应该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要多宽容,少惩罚,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换位思考,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再次,政府应该在农村创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2.5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形成一体化的思政教育环境

农村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进行联系沟通,让学校帮助孩子教育。此外,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净化社会环境,例如对学校周围的网吧定期进行排查,限定学生上网时间,对家里父母封建迷信的要进行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汇聚合流,从而取得良好的农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注释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80.

② 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150-151.

③ 孙青,韩春丽.当代农村中学的与问题探析[J].泰安:岱宗学刊,2009(4):120-122.

篇5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规范化:一是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二是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三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四是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思想教育;五是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六是加强对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七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八是加强对学生的文明守纪、艰苦朴素教育;九是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教育;十是加强对学生的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些德育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德育工作持续、规范、有效开展。

二、强化素质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

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施教育优质工程,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礼仪修养和文明习惯;要真心实意地给后进生奉献爱心,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进步。有条件的学校要办好学生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等形式,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实施关爱教育工程。

三、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现德育工作家园化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很多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直接教育,导致家庭教育匮乏。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有话没处诉说,心情忧郁。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亲情,对周围的亲友又缺少信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心理封闭。一些留守儿童由祖辈老人抚养,祖辈老人只负责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很少关心思想,且教育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严重制约留守儿童的成长,导致一些留守儿童有厌学或辍学外出打工的想法。因此,我们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通过指定阅读书目、开展竞赛活动等,拓展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综合育人素质。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不可低估也无法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及时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做教育的有心人和探索者。只有以人为本,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农村中小学要改革德育课程模式,打破中小学德育课程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社会调查、主题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促使农村中小学德育方法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把德育课堂与德育实践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同时拓展综合德育实践活动。农村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农村中小学要积极借助这些优势,开发利用身边资源,让学生接受乡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建设和服务家乡的热情。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建立和拓展中小学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社会。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90-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唤起学生自信、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的最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知识的传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把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学生对心理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政治课、理论课的误区。

(二)忽视课后实践和学用结合

学习是为了实践和运用。有些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行为的改善,在心理课结束后缺乏后续的检查监督。

(三)教学目标模糊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未能时刻结合教学目标有效监控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订得过大、过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达到。

(四)专业教师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在专业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还有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工作。

(五)缺少制度保证

首先是没有专门的岗位和固定的编制,其次是缺少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第三是缺少必要的时间保证。

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考虑到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采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培训班主任,班主任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小测试、观看心理电影、音乐、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也达到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每周定期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同时利用每班的健康课,集体晨会、班队课,大课间活动课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结合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认真填写《心理咨询记录表》《潜能生转化情况登记表》《爱心家访表》等,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由学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沟通技巧和策略。

4. 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①面谈。我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室进行精心布置,完善了辅导制度,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到辅导室找老师谈心交流。约见方式是多样的,有信函预约,有临时登门拜访的,也有一些是班主任指定特约辅导的。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学生都是自愿的。②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通过“开心”信箱联系沟通。

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心理“开心”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5.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我们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这个契机,邀请专家来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 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心理活动。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开展以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教师执行能力为目标的专题讲座、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经验交流等,把学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期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残障人士珍爱生命,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可贵品质,同时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征文活动”、 “珍爱生命,从我做起”的集体晨会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从保护自身做起。分男女生开展“男生课堂”和“女生课堂”,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培训,开展校园“开心影院”,在学生中进行直观的生命教育。

(三)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课本剧”传承了民族的文明与礼仪;“平安童谣”唱出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古诗词诵读”歌颂了上下五千年的文韬武略;“演讲比赛”弘扬了中国精神;运动会上你追我赶,凝聚团队;书画比赛捷报频传,展示风采;还有一年一度的“环保嘉年华”,“六一”文艺大汇演,眼保健操比赛、班级文化建设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快乐发展,全面发展,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通过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学校通过班队会活动,开展 “德育讲师团”活动、“爱阅读、善表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行为品德;学校还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 “寻找最美男孩女孩――劳动大比拼”等一系列劳动竞技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妇女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孝亲活动,传承中华美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修炼,努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和学生的广泛接触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感情是丰富的,他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我们对他们知之很少,往往用自己的主观意图去猜测他们的内心思绪,用我们自己的推测来衡量学生的内心需要,用教育者的单一角色去看待他们的丰富感情。事实上,这些都是违反了认识上的客观规律,导致了我们无数次教育的失败,导致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事倍功半,于是,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一下我们要当好教师,自身还需要补充些什么?我们对学生还需要给予些什么?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个前提条件,要教育好学生教师自身补充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教育能力,增强了这两方面,将为我们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插上翅膀,将为我们成功教育开辟广阔的新天地,育人育到学生的心坎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他们走向明天的成功之路,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

篇7

家长学校的建设为什么会有名无实,其根本原因就是学校管理者和家长都对家长学校缺少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清楚建立家长学校的目的、意义为何。因此,要想让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学校管理者必须从思想入手,正确认识家长学校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及时纠正自身思想上的认知偏差,清醒认识建设家长学校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做的“面子工程”,而应是针对家长的家教误区而设立的,期望通过学校牵手家庭,通过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带动家庭和学校共同施加正确的教育内容,采取正确的教育形式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重视、认真对待。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如,广播、电视、写标语、办宣传栏、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渠道、全方位对家长学校进行宣传、解说,让家长从内心真正认识并接受家长学校这个新生事物,正确认识建设家长学校的育人价值,要在思想上引起家长的共鸣――家长学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办好家长学校可以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如此,家长学校必然就会被学生家长所重视,并促使其积极投身到家长学校的建设和学习中,而不是对其不闻不,任其自由发展。

二、学校管理者要用心建设家长学校,充分还原其应有教育功效

一是要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硬件建设。家长学校要有校牌或标志,设有固定的办公室、教学场所和会议场所,配足配齐阅览桌椅、书柜、家庭教育书籍和多媒体等必备的教学器材,要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办学条件和资格;二是要做好软件建设。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及时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旗帜鲜明地提出适合当地特色的办学理念,而且要完善家长学校内部组织,聘任家长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辅导教师等,确保家长学校能够正常开班、正常培训。同时,定期对家长学校师资队伍进行家庭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家长学校的工作方法,更新家庭教育知识,确保其能及时帮助家长消除在家庭教育中碰到疑惑和困难,帮助家长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三是要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管理者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家长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并因地制宜适时开发出相应的家长学校校本课程,对家长进行持续、系统教育,让学校的每一位家长都能切实感受到学有收获、学有所悟。如此,必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使其积极投身家长学校的建设和学习当中,也只有如此,我们的家长学校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发挥教育功效。

三、学校管理者要创新家长学校的教育方式,切实提升教育效果

一要创新学校的办班形式。平时家长学校的授课模式都是采用传统班级的集中授课,即把参加培训的家长集中到一间教室,由辅导员集中讲课,但由于受学生家长的工作时间、家庭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家长很难做到每次都能按时到校学习,致使其不能系统地接受和掌握培训内容,其结果自然也是收效甚微的。这就要求家长学校必须要灵活转变办班形式:一方面,学校可以继续尝试在校内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或是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分专题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身特点和需求自由选择需要的课程,只要家长愿意学习、想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家长学校的覆盖率和使用率,让更多的家长有机会走进学校学习,还能切实提升家长参与学习的激情与热情,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家长学校应有的作用。二是创新家长学校的活动形式。改变单一的“你讲我听”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有声有色有动、家长易于接受的寓教于乐的方法,如,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到校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更新家长教育理念;定期开展家长走进课堂活动,让家长了解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邀请优秀家长到校做报告,让他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在平时工作中是如何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的,对家庭教育中常遇的“困惑和难题”进行实地示范、剖析指导,让家长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切实提升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结合传统节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的有利契机,开展亲子活动,为他们沟通思想、消除矛盾、平等对话搭建平台,让家长学校真正成为家长、子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开放式大课堂。三是创新家长学校教育内容,变统一照本宣教为根据学生和家长不同,确立不同学习主题,因材施教。要重点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点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培训,如一年级新生,重点向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明确怎样做好孩子入学准备工作,知道怎样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毕业班重点就“怎样的毕业生才是合格的毕业生”“临近毕业学生的心态分析和我们应注意的问题”“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等方面进行讲授,有侧重,有解决。如此施教,家长学校岂会流于形式?

篇8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生品德教育;课堂教学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注重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制订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及重要性

1.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后天的基础教育,可以有效纠正学生的错误心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教材去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严于律己,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力量,举止大方,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品德的关键环节。很多学生正是由于家长言行举止没有顾忌,逐渐受到影响才养成了说脏话、打架等坏毛病。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由此可见,家长必须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优良的品质来熏陶孩子。

3.社会教育

社会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大课堂,电视、网络、新闻、报纸等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媒体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多为学生着想,多去关爱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小养成感恩的心。

二、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1.开放式教学,渗透教育

教师应该适当地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学生很难理解,逐渐产生反感心理。教师应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讲解“怎样与性情淡漠、个性内向的孤立型的同学相处”的时候,由于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不要只注重表面现象,要学会使用谈心的方式,用热情去融化冰川,不能因为一点小缺点、小错误就彻底否定一个人,让学生能够时刻做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2.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因此,品德教育的基本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设定,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社会,发现美,发现爱。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例如在讲解“请你相信我”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情景剧,通过真实角色的代入,让学生明白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使学生从根本上懂得失信于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表演完毕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谁是自己最信赖的人,自己为什么信任他,然后向大家讲述自己信任他人的原因,并展开全班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懂得如何信任别人,以及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懂得待人诚信才是赢得别人信任的真理,为今后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如传统节日或是纪念日活动等等,要知道“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学生身临其境,在活动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快乐的少先队员”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专门的活动,如学习关于革命的红歌,观看革命纪录片,让学生为大家讲解自己知道的关于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使学生了解红领巾的由来,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时刻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国耻,无论何时也不能忘了革命先辈们的流血与牺牲。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为少先队员的骄傲与自豪。

小学生品德教育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必须高度关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多给予鼓励和关爱,同时要不断改进品德教育方法,为祖国培养更多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爱心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卫花岗.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3).

[2]金莉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3(10).

[3]徐莺歌.通情动情,智慧课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加强情感教育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1(9).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和W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学生心理素养发展的基础。而亲子关系被心理学家认为是家庭关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种关系。经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家长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肯放手让自己去实践、与自己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方法。家长则普遍认为学生就读中职院校让自己抬不起头,不了解生活艰辛、不愿意与自己沟通、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亲子矛盾日益突出。

2016年6月,我所在的湖州交通学校开展了一场名为“爱心手拉手”的大型亲子活动。有近150位老师、家长和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在活动现场,家长和学生在心理辅导师的协助下沟通内心、倾吐心语。很多平时内向的孩子纷纷站到场地中心,当众向家长和老师表达感激之情。在这次活动后,我进行了反思。中职学生真的不懂得感恩吗?真的不敢向家长大声说爱?我们的家长真的对学生缺少关心和耐心?真的不想和孩子好好沟通?不是。可是为什么中职生的亲子问题尤为突出?答案是因为缺少一个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

心理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开设中职心理课,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协调人际关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若将中职心理课堂教学与学生亲子教育相结合,既可以为亲子沟通搭建平台,又可以将家长纳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家长,用心理课堂促进亲子成长,根据亲子互动成果推动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课堂良性发展。

二、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教育心理学起步较早,社会重视度高。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学校就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素养的养成。在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心理教学服务于行业所需。以德国为例,职业教育中没有独立的心理学课程,在专业课程设计时会根据专业不同加入所需的心理学知识。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只需学习旅游心理学即可。亲子心理教学往往以家长到学校进行志愿服务的形式开展,且集中于低年级。若亲子问题十分严重,学生和家长会求助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解决。

(二)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升学以成绩为导向,不太重视学生心理素养的养成。心理课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常常被忽视。只有到某位学生或某个群体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才派心理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到了高中阶段,很多中职生的心理问题集中爆发。据调查,中职生亲子问题主要表现在亲子冲突激烈、亲子沟通不足、亲子互动缺少正确的方式和恰当的技巧等方面。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重视亲子问题,也进行了多种尝试,方式多为家长亲子讲座、亲子家长会等。由于师资、场地、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将中职亲子心理课堂形成系统,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探索

(一)中职亲子心理课堂教育的要素

1.亲子心理课堂的界定

所谓亲子心理课堂,就是把家长请到学校的心理课堂中,通过各种亲子互动的形式将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心理辅导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达到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和家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2.亲子心理课堂教育教师及素养

亲子心理课堂教育教师需要具有专门资质的心理教师承担。要求心理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教育工作经验丰富,掌握一些有效的和操作性强的学生心理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会根据不同的学生和家长组织不同的教学形式,同时还要能够时时和学生在一起,了解本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情况。但是,仅靠一两个心理教师“单打独斗”,亲子心理课堂很难开展,要组成一个团队,由几位心理教师、班主任和部分科任教师积极参与配合,效果才会更好。

3.亲子心理课堂教育课程建设

亲子心理课堂教育课程建设要根据不同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类别的学生的心理情况设定不同的主题。

4.亲子心理课堂教育家长及素养

中职亲子心理课堂教育的开展程度和效果直接受家长影响。亲子心理课堂中,家长的参与度、文化水平、平日对子女的关注程度、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经实践证明,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的家长更注重家庭中的融洽度,这类家长课堂参与度高、平日对子女的关注度也高,课堂成效也就越好。以性别论,女性家长往往比男性家长更擅长亲子沟通,但容易在沟通过程中将子女的问题泛化,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男性家长喜欢就事论事,沟通前“功课”较少,方式以呵斥等强硬手段为主。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在课前对家长进行沟通方式的指导。也需要家长在课后家庭亲子教育过程中注意沟通方式和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

(二)中职亲子心理课堂教育初探

1.亲子沟通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改善中职生亲子关系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家长和学生共同观看视频《变形记》,让家长产生共鸣,并敞开心扉谈谈视频里的孩子,再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启发家长认识到自己和子女思想的不同,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游戏环节“背靠背测测你知道吗?”内容涉及生日、喜欢的颜色等问题。通过测试让家长和学生看清在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加了解对方。同时,游戏还设置了奖惩制度。奖励是对家庭良好沟通状况的肯定,处罚(让学生为父母敲背)能让家长享受到子女的贴心服务,让子女体会到感恩之心。游戏“盲人走路”是一个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子女成为引导者,让家长成为“盲人”,意在把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子女的角色进行互换。在活动中,双方通过口头交流和肢体语言进行更好地沟通互动。家长会感觉到子女的成长和责任心,子女会感受到父母教导自己的不易,从而体谅父母。“大声说爱”环节可以给家长和学生一个互相沟通、互说感谢的平台,打开亲子沟通困难的缺口,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2.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阶段,也包括了整个从业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中职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据统计,绝大部分中职生进入中职学校后目标并不明确,大部分家长对子女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也知之甚少。在进行心理课堂亲子教学时,可以播放与本专业有关的《大国工匠》系列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讨论使家长和学生共同了解本行业需要哪些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工作细致认真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品质。也可请从事本专业的家长或是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展示职业特点,说明行业要求,为全班学生和家长提供可参照的模本,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地职业生涯规划。或让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在更好地了解学生自我特质的基础上,学生和家长共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本行业中最适合学生的工种,明确行业方向。

3. 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性教育在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职生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对异性的态度和对恋爱、婚姻、家庭的理解大部分来自于原生态家庭的影响。但是很多原生态家庭缺少这块教育内容,甚至在中职生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原生态家庭处于离异、父母缺失的状态,所以开设青春期性教育亲子课堂尤为重要。在开设有关性道德、性伦理教育的“幸福的基础是责任”一课时,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分享一些家庭幸福的经验,以及为人父母、为人儿女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责任。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成功案例,对家长的教育可能更直接、更生动,更易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学生今后对待爱情和未来组建自己家庭时会更为慎重。在开设有关性知识内容的心理课时,由于涉及内容较为隐私,可以根据性别分设不同的主题和教室进行教学,如面对男生可开设“我有秘密对爸爸说”,女生则为“我有秘密对妈妈说”。通过观看生理发展视频、心理教师讲解、讨论青春期性教育案例让学生和家长多方面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为家长在课内或课后对学生进行家庭性教育提供生理知识和心理依据。

四、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对教学环节的要求

1.课堂教学主题要实在

心理课堂的主题要根据本校中职生和家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角色、专业方向、学制特点、班级实际和学生家庭教育特点等。只有家长和学生都感兴趣的主题,他们才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2.课前要对家长进行了解和指导,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与家长间有些较为突出的亲子矛盾,这不利于亲子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展。所以在开课前,心理教师要帮助家长和学生拉近亲子距离。如指导家长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多鼓励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了更好地开展亲子心理教学,心理教师也要对家长的个人情况、特长、工作等进行了解,将这些教学资源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具说服力。

3.课堂教学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中职生亲子矛盾非一日之寒,亲子课堂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破冰和互动。一节45分钟的课不能满足这些教学需求。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亲子交流往往带有私密性,需要独立的教学空间,给家长和学生一个更为安静、安全的分享空间。

4.家长参与教学总结和评价

中职学校的家长平时大多对学生缺少关注,缺少长期有效的沟通方法。亲子心理课堂结束后如果不进行及时总结和巩固,将会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成果。所以,在课后要对家长集中进行教学总结。教师说课,家长讨论,共同总结课堂上亲子心理互动的方法。这既是对课堂成果的巩固,也能帮助教师优化本次心理课的教学环节,为家长进一步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提供指导。

5.课后要进行效果追踪巩固

单从心理课堂本身看不能体现亲子教学的效果,必须结合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让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二)对心理教师的要求

1.要求心理教师团队合作课堂教学

中职亲子心理课堂面对众多家长,家长的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所以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心理教师们要团队作战,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准备多套教学方案,以应对课堂突况。由于课堂参与人员众多,光靠一位心理教师,很难把握住整个课堂。要形成一位心理教师教学、多位心理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整个心理课堂。

2.对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中职生亲子矛盾引发的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运用心理知识寻找矛盾根源,运用专业技术加以解决,这对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也需要心理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多种专业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

(三)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1.工作量过大,无法全面铺开

每一次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开展,都需要课前调查、制定方案、(专业指导)、上课、n后反馈、课后追踪等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2.家长难请

中职亲子关系冷漠很大原因是因为家长缺少对学生的关心,所以在邀请家长时,家长难请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三年制和提前批的班级里尤为突出。而这批难请的家长又是亲子问题最严重、最需解决的群体。家长难请使亲子心理课堂教育与指导的效果无法按计划达成。

篇10

在落实家委会工作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具体采取的措施是有以下几项:开足家长教育课、设立家长开放日、举办家长大讲坛、上好综合实践课、设立家长监督岗、成立家长委员会、评出最美好家长。

“开足家长教育课”:家长学校是对家长进行教育、探索家庭教育、沟通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的最佳途径。我们年级每学期最少在家长学校举行3次家长教育课,课的内容均由家委会作出详细计划,然后有层次、有策略地开展活动。利用家长教育课开展家庭教育论坛,进行集体授课,客座教师可以是学校领导、优秀教师,更多的是优秀家长或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讲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每次课后,再安排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见面,交流教育的信息,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真正形成教育的合理。

“设立家长开放日”:为了让家长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同时也让家长近距离观察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我们每学期都邀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家长进教室听课,他们在全面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同时对老师工作予以进一步的理解,甚至家长之间彼此对教学理念和教育行为等的交流也令他们扬己之长,补己之短。

“举办家长大讲坛”:班级的班会课定时拿出来由家长上。我们选择一部分优秀且不同行业的家长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为孩子讲解法律知识、科学预防疾病知识、生活常识、组织音乐活动等,课程资源选用的程序及其严密。先是由家长自己报名,准备讲课内容,然后由家委会成员及教师组成的评委团对所呈报的家长课进行筛选,择优进课堂。通过竞争后评选出的20名家长所讲的内容,编制成校本课程进行流动式教材实用。

“上好综合实践课”:为了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家委会成员在每学期初都制定出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并协调与单位、社区等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非常多:有的去职业学院的食品加工车间做甜点,有的到渤海革命老区聆听和观看滨州的历史,有的参观名人故居,也有的到绿色生态园,甚至有的班级学生去气象局过了把“气象预报员”的瘾……每一年我们都要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给予两次评价,评价涵盖对班级的考核,同时对学生进行隆重表彰。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家长和孩子们的积极性越发的高涨了。

“设立家长监督岗”:为了进一步增强家长的管理意识,我校还有意把权力分给家长,设立“家长监督岗”,定期、不定期邀请部分家委会成员走进校园对学校一段时间的教育和教学进行评价,同时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成立家校委员会”: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委会工作的开展,我们还专门设立“家校委员会”,有年级主任任委员会主任,负责统筹家长委员会的活动、联络和沟通,年级家委会主任为副主任,具体负责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举措使得家委会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成为精品。三班家委会组织的“认养一棵成长树共育一片班级林”、“花果山中队联欢会”及6班家委会开展的“大手拉小手教育一同走”活动在滨州新闻频道播出后都收到了很大反响。

“评出最美好家长”:在学年结束的时候,我们还会通过学生和家长委员会评选出“最美好家长”并颁发证书,取得证书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一系列的措施鼓足了家长的干劲,激发了他们为学校发展为学生服务的热情。

在未来的家委会工作中我们有三个打算:

建基地:我们准备在滨州城区分别建立6-8个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教育基地。有渤海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秦皇台的少年军事教育基地、蒲园的“绿色教育基地”、福利院的“爱心教育基地”、公安局公安交警支队的安全教育基地、劳作体验馆及农业教育基地等。有了这些基地,我们的教育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形成梯队式的教育模式,让实验学校的每一个孩子均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

铸品牌: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把家委会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做精做细做大,如“家长大讲坛”,我们将运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进行录制编排,形成系列。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品牌。

树旗帜:滨州实验学校是一个年轻的学校,这里拥有着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拥有着全市素质最高的学生群体,我们一定以家长委员会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滨州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把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做成品牌,让“家校联合的教育创新试验基地”开出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