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19 06:5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生物试题 审题 创新思维 特例 规范答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高考生物试题对考生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查,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题目命题很灵活,做题易陷入题目设置的“温柔陷阱”。本文就生物题中常见的陷阱题的呈现方式及对策予以总结。
一、审题不认真,忙中出错
审题是对题目的文字、图像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它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很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感觉自我良好,但实际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审题关。这是影响考生解题质量的重要原因,答题时容易跟着感觉走,对关键词和有效信息不敏感,特别是在高考心里紧张、时间短暂的环境中,更容易忙中出错。
例题:美日科学家为了培育出一种不产生阮蛋白(与疯牛病的发病有关)的牛,将一段人造DN段插入朊蛋白基因中,从而阻止该蛋白质的正常合成。流程如下图所示:
(1)本研究中的目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①过程需要用到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____。
(2)②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③运用的生物工程技术手段为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在④的过程中得到遗传特性相同的多个胚胎,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技术。
有些考生在解题时,为了节省时间,急于求成,对题目只是笼统浏览,没做到认真审题,而急于答题。本题第一空考查的是目的基因的名称,考生直接在流程图上找答案,不假思索直接答题,即“阮蛋白基因”,却没考虑到本题的特殊性,本题用到的目的基因是在“阮蛋白基因”基础上进行改造的,即重组DN段。
考生做题时应快速读题,包括文字和图形,研读题干,理解题意,不要急于求成,针对比较重要的文字和步骤及时做上记号,准确、全面思考,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做题时坚持“回头望”,避免漏掉题目提供的重要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细心领悟。另外,培养考生的审题能力要从平常做起,强化训练养成习惯,这样才能在高考中从容应对,立于不败之地。
二、思维定势,缺乏思考
高三复习期间学生接触大量的练习,很多练习对知识点的考查是重复的,甚至有些试题就是以高考题为母题的拓展题,答题时不加思考,照搬现成的答案,殊不知题目早就已经改头换面。比如2013年漳州3月质检理综第40题的第二小题,题目考查的是玉米杂交过程中对母本的处理方法。学生对杂交并不陌生,但平常大多数练习都是以豌豆为例,豌豆是两性花,杂交需经过“去雄—套袋—授粉—套袋”四个过程,而试题中出现的植物是玉米,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但考生在考试中容易紧张,没注意到实验材料的不同,导致失分。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不能只搞题海战术,而忽略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日常习题的教学中。比如教师在对练习精讲的同时,对试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拓展、总结,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想”,走出知识的误区,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其次,学生方面要善于总结、反思,找出错题的症结所在,做好补缺补漏工作,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三、死记硬背,忽略“特例”
生物学中的原理和规律是人为总结出来的,是生物的共性,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在长期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不乏“特例”存在,而这些“特例”既是考试常考点,又是学生易错点。
例题: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代谢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B.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C.血红蛋白合成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D.胰岛素基因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
高中生物大多数激素都属于蛋白质类激素,但不是全部。本题B选项考查的是性激素合成的场所,雌性激素属于脂质,合成场所是内质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普遍规律,又要掌握一些特例知识,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在授课中应先在思想上指导学生,大自然是神奇的,生命世界存在很多奥妙,不能用条条框框划分生物。考生在复习中,先要夯实基础,在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后,可适当将高中生物常见的“特例”加以汇总,并配以必要的练习强化,有利于深刻理解概念及规律。
四、专业术语表述不当
专业术语包括名词、概念、原理等,是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要求的重要方面,如果不注重专业术语的使用,则会导致不必要的失分。比如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写成“双重性”或“二重性”,从字面看并无不妥,但“两重性”是生物专用术语,不能随意更改。再比如单倍体育种中的第一步“花药离体培养”,学生答题时画蛇添足,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和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专业术语的重要性,可将常用的一些名词进行整理,及时总结、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考生答题时应回归教材,尽可能用课本语言作答,而不能自行组织语言,这也是规范答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向规范化要分数”,夯实基础,回归教材,让每道题都很精彩。
高三复习做题不在多而在精,我们不能搞题海战术,只有优化解题的每个环节,才能取得最佳复习效果。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解题尽量要做到选题、答题、思题三个环节。选题应尽量体现高考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对待每一道考题,最重要的是做好解题后的反思,
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是题目不会做,还是知识点没过关,找到自身解题薄弱环节,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做到解每道题都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朱映红.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应对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3(9):10-12.
篇2
【关键词】高考;生物学科;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江苏省生物高考自2008年开始实行等级评定,至今已走过6年,笔者结合前五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卷,对2013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的特点,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对今后高三阶段的复习备考以及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试卷结构分析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学试题,2013年的生物试卷更加成熟。试卷结构基本不变,全卷33题,包括20题单项选择题,5题多项选择题和8题非选择题。试卷考查内容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南,符合《江苏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生物学科)》的要求。相比前几年的高考试卷,难度不大,无偏题无怪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试卷考点分析
1、 考点分布情况
经梳理,2013年试卷涉及的考点及分值见下表。
2、 考查特点
2.1该试卷注重全面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又突出了重点内容。
根据《考试说明》,试卷考查了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如第一题考查了生物体内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作用,第7题考查了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9题考查了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方面的知识点,第24题研究了分解者对小麦秸秆的分解作用,总之试题考点覆盖面广泛,同时也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了着重考查。从上表分析来看,与去年相比,试题对必修模块I的考查略多,模块II与选修III考查内容略少。必修模块I中光合作用、模块II中的遗传规律及模块III中的激素调节,生态系统结构依旧是考查的重点,所占比例较大。
2.2该试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考试说明》要求以能力立意为导,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2013年考题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原则。考题多处以图表形式呈现。例如第8、10、24、30题等。其中第8题考查的是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分裂方式。无论图上染色体形态多么奇怪,学生只要掌握三看识图法即可。先判断有无同源染色体,图中1与2、3与4等共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且出现明显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现象,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在后续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由此判断,该题答案选C。该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对减数分裂过程的掌握情况。再如第33题的第三小题第一空,考查学生将三张图的信息综合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最后一空则是考查了学生绘制曲线图的能力。
2.3题目背景新颖,理论联系实际
本试卷十分重视与生产生活、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较好地体现了“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要求。例如选择题第24题,考查了不同条件下微生物对小麦秸秆的分解作用,可应用于解决目前苏中苏北地区秸秆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如第30题研究了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充分体现了高考“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价值追求!
2.4重视实验考查,突出生物学科的实验属性
从考点分布情况表可以看出本次考试中实验分值占总分27.5%,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实验试题大多以实验或科研素材为背景,情景为原创,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除了第5、6、9、14、17、18、21、23、27题考查的是书本实验之外,第28题设计实验探究了A、B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单位体积藻液内雨生红球藻细胞数、干物质质量、虾青素含量的影响。该题注重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除此以外第30题也是设计实验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来看,近年来对实验的考查不再是单纯地“背实验”,而要求学生具有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当然,题目在书本之外,答案在书本之内,无论题目多么新颖陌生,学生还是需要掌握扎实的书本知识,用已学知识来完善或解答相关问题。
三、 给今后生物教学的一点启示
1、 重视教材基础知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分析连续6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看出高考最主要考查的还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基础教学,不能为了提起学生兴趣一味地补充书本以外的内容,以牺牲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来获得课堂中的哗众取宠的效果。进入高三一轮复习更是要注重对知识系统的梳理,不急不躁,稳步推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网络体系,只有对书本知识的牢固掌握,才能在考场中面对各种情景的问题不慌不乱,冷静分析,运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2、 重视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要提高学生实验的综合技能,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课本实验的掌握,还要加强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的学习和掌握。可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一些较为简单的课外的探究性问题,并且用科学的语言来分析实验结果和总结实验结论。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74—01
从2012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生物高考试题与前几年相比,无论从分值上还是题型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便如此,从考卷中我们仍能感觉到其中稳中有变,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
1.近几年生物高考试题分析
甘肃省使用的是全国卷Ⅱ,就理综卷来看,生物试题的题型不变。一卷客观性选择题始终有1~5道,二卷非选择题(31、32、33、34)共4道。整个卷面考查点大都集中在主干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和“免疫”上。看似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重视对能力的考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加强了对图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例如,2012年第31题:金鱼藻是一种沉水植物,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所示的净光合速率是指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以每小时释放O2的微摩尔数表示)……题干是以金鱼藻净光合速率与实际光合速率坐标图的形式呈现,考查的是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其中第﹙1﹚小题的第2问完全引用了新课程的术语(自变量)。这道题是通过坐标图的形式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但其考查的核心是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⑵突出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2010年第33题:“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这道题就要求学生不光会分析传统的系谱图,还要结合实验结果的分析才能得出答案。2011年33题:“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这道题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其核心也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⑶突出考查探究能力
2012年第33题:“某同学为了研究pH值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这是一道考查“酶的实验”的题目,要求找出已设计好的实验错误。考查分值从前几年的6分上升到10分,已占到整个卷面分值的左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考逐步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2.备考策略
2013年是我们甘肃省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教师应尽快改变教学理念。本人整理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后,有了以下几点想法。
⑴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素材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解析能力。另外对“光合和呼吸”、“生态”、“免疫”这样的主干知识,在教学中尽量用图表、曲线等表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图表的解析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性思维结构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六要素。教材几乎每节都有“思考与讨论”,这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素材。教材中几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如“细胞学说的建立”、“生物膜的探究历程”、“酶本质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都是用有形或无形的问题“串”起来的,意在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无处不在。
篇4
一、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史
直接考查研究方法,是新课程中学生物教学要求在高考中的反映。广东生物单科卷第9题,考查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即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海南理综卷第14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组合考查了“对照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广东生物单科卷第26题考查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江苏卷第7题考查了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有关知识。天津理综卷第2题涉及著名科学家包括虎克(R.Hooke)、坎农(W.B.Cannon)、摩尔根(T.H.Morgan)和韦尔穆特(I.Wilmut)等的研究成果。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将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各类基础知识融入具体实例中加以考查,这是新课程高考生物学试题的重要特征和命题趋势之一。安徽理综卷第4题和广东理基卷第45题,都引用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有关“水母绿色荧光蛋白”这一内容。前者考查了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而后者则是结合此背景材料,考查了对基因表达的检测。广东生物单科卷第4题考查了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中的应用;第32题关于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的人工湿地问题等,体现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强调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关系
使考生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是课标的整体要求,理应在高考得到体现。广东生物单科卷第28题借助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考查基因突变和免疫的有关知识;第13题,结合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方面的内容考查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即臭氧层破坏。山东理综卷第5题借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正确治疗措施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广东生物单科卷第32题联系人工湿地考查了重金属污染问题。天津理综卷第8题涉及到水华等内容。
四、强调图文转换能力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图表方式呈现实验结果,要求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新课程高考卷的重要特点。今年广东生物单科卷的必做题(140分)中涉及图表类的题占75分,江苏卷(120分)中有80分的题目涉及图表。宁夏卷必做的4道非选择题中,每道题都涉及图。
五、强调实验方法和探究能力
篇5
1.(2015年江苏卷,1)下列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4种生物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B.都是水溶性物质
C.都含C、H、O、N这4种元素
D.都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解题思路】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脂肪能被脂肪酶水解,蛋白质和核酸也能被相关酶水解成小分子物质,A项正确。脂肪不溶于水,B项错误。淀粉、脂肪只含C、H、O三种元素,核酸含C、H、O、N、P五种元素,C项错误。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蛋白质也能供能,核酸不能提供能量,D项错误。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四种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有机物水解与能源物质的知识,考查识记能力。
2.(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和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解题思路】DNA与ATP都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A项正确。一个tRNA上只有一个反密码子,B项正确。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项正确。控制细菌的DNA在拟核和拟核外的质粒DNA上,细菌无线粒体,D项错误。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DNA、ATP的化学元素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和DNA在原核细胞中的存在部位以及RNA与反密码子的知识,考查识记能力。
3.(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解题思路】从表格数据可知,在温度相同时,培养瓶中有空气比有氮气时离子相对吸收量多,在培养瓶中都含空气时17℃比3℃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多,说明它的吸收需要有氧呼吸提供能量,A项正确。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B项错误。氮气环境中没有氧气,无法进行有氧呼吸,由于无氧呼吸供能不足,离子相对吸收量少,但仍消耗能量,C项错误。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D项错误。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植物吸收矿质离子与温度、气体的关系及主动运输的知识,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4.(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解题思路】分泌蛋白(如抗体)的分泌属于胞吐作用,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也属于胞吐作用。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是通过核孔进行的,不属于胞吐作用。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胞吐作用的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5.(2015年山东卷,4)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C.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D.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
【解题思路】种子萌发时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相对较高。气体通过生物膜属于自由扩散,因此细胞质基质比线粒体内氧气浓度高,而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而K+外流,因此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相比,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较小。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停止供应CO2后C5不能生成C3,因此C5相对含量增加而C3相对含量减少。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自由水与结合水、氧气与二氧化碳、钠离子与钾离子、C3和C5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比例变化,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6.(2015年北京卷,2)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C.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解题思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都在核糖体上合成,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有关,A项错误。真核细胞中,mRNA在细胞核内通过转录合成,B项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细胞核,C项错误。淀粉是叶绿体基质中通过暗反应合成的,D项错误。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蛋白质、mRNA、淀粉、DNA等物质合成的知识,也考查了原核细胞的结构,考查理解与识记能力。
7.(2015年福建卷,1)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
A.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解题思路】不同蛋白质可能由1至20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呼吸酶,也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消化酶。各种蛋白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并且空间结构与其功能有关。蛋白质中只有酶具催化作用,其他蛋白质各有其自身作用。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空间结构、功能等知识,考查理解与识记能力。
8.(2015年四川卷,1)下列在叶绿体中发生的生理过程,不需要蛋白质参与的是( )
A.Mg2+吸收 B.O2扩散
C.光能转换D.DNA复制
【解题思路】Mg2+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载体蛋白参与。光能转换与DNA复制均需要酶的参与。O2扩散属于自由扩散,与蛋白质无关。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酶作用等知识,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9.(2015年重庆卷,1)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是( )
A.线粒体的功能
B.发育的全能性
C.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D.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
【解题思路】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比,线粒体功能一样,都是有氧呼吸的重要场所。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大于胰腺腺泡细胞。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往往不同。由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不同细胞中核糖体的数量不会完全相同。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器的功能、蛋白质的种类等知识,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10.(2015年海南卷,1)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B.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
D.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解题思路】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乙醇通过细胞膜属于自由扩散,氨基酸通过细胞膜需载体蛋白参与,蛋白质分子可以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或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功能与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11.(2015年海南卷,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有核糖体,无叶绿体
B.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
C.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
D.酵母菌有细胞核,无叶绿体
【解题思路】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也无细胞核;水绵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和叶绿体;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核,但无叶绿体。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细胞结构,考查识记能力。
12.(2015年海南卷,10)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解题思路】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反之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两者浓度相等时,吸水量与失水量相等,水分进出达到平衡状态。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甲吸水、乙水分进出平衡、丙失水,所以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项错误;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外蔗糖溶液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水分进出平衡,B项错误;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项错误;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D项正确。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13.(2015年上海卷,15)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数分钟后,用清水引流,重复多次,则在此过程中右图所示细胞中( )
A.区域①扩大,区域②紫色变浅
B.区域①缩小,区域②紫色加深
C.区域①扩大,区域②紫色不变
D.区域①缩小,区域②紫色变浅
【解题思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用清水引流多次后,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因此,区域①缩小,同时由于吸收水分,区域②紫色变浅。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考查理解能力。
14.(2015年安徽卷,1)血浆中的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下表列出的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 )
【解题思路】抗体是分泌蛋白,需要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肽链,再经过内质网的初加工,由小泡转移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才可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功能,考查识记能力。
15.(2015年广东卷,1)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 )
A.液泡和核糖体
B.中心体和叶绿体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
D.内质网和线粒体
【解题思路】核糖体与中心体无膜结构,叶绿体与线粒体具双层膜,液泡、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体具单层膜。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知识,考查识记能力。
16.(2015年上海卷,2)原核生物都具有的结构是( )
A.细胞膜和核膜
B.线粒体和核膜
C.细胞膜和核糖体
D.线粒体和核糖体
【解题思路】原核细胞有细胞膜、无核膜,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原核细胞的结构,考查识记能力。
17.(2015年上海卷,6)下图显示物质P和Q跨膜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P可能是氧气
B.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
C.物质P和Q出细胞都需要载体
D.物质P和Q出细胞未必都消耗能量
【解题思路】图中物质P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物质Q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可能是协助扩散或自由扩散。因此物质P不可能是氧气,物质Q可能是水分子也可能是其他分子。物质P出细胞需载体,而物质Q还可能是自由扩散,因此不确定是否一定需要载体。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考查理解与识图能力。
18.(2015年江苏卷,26)下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填序号)。
(2)若该细胞为人的浆细胞,细胞内抗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有(填序号),合成后通过运输到(填序号)中进一步加工。
(3)新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转运到细胞质中,该结构对转运的物质具有性。
(4)若合成的蛋白质为丙酮酸脱氢酶,推测该酶将被转运到(填序号)发挥作用。
【解题思路】(1)图中的④⑤分别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2)分泌蛋白是由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内质网的功能之一是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然后通过囊泡到达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
(3)m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加工后经核孔到达细胞质,核孔对物质进出细胞核具有选择性。
(4)丙酮酸脱氢酶是线粒体中用于有氧呼吸的酶,因此合成后到达线粒体。
【答案】(1)④⑤ (2)①② 囊泡 ③ (3)核孔 选择 (4)④
【评析】本题考查了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知识,同时考查了核孔和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的过程,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及识图分析能力。
专题二 细胞的代谢
1.(2015年海南卷,3)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解题思路】酒精发酵属于无氧呼吸,能产生少量的ATP。物质跨膜运输所需能量来自ATP。ATP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ATP的化学组成、合成与水解、作用等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2.(2015年海南卷,4)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解题思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酶和淀粉酶能分别将蛋白质和淀粉水解。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纤维素酶不能将其水解。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酶的本质与酶的专一性特点,同时考查了植物细胞壁与细菌细胞壁的成分,考查理解能力。
3.(2015年江苏卷,21)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下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B.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C.色素Ⅲ、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
D.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只能画一次
【解题思路】滤纸层析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与叶绿素b。从图可知,在强光下,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减少,说明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能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处等干燥后多画几次,增加色素含量。
【答案】ABC
【评析】本题考查了叶绿体色素的种类,考查识图分析与理解能力。
4.(2015年福建卷,3)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菠菜叶肉细胞内R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解题思路】RuBP羧化酶催化的是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不需光照,但在光下也可进行。由题可知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则单位时间内其催化产生的14C3的量越多。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理解能力。
5.(2015年重庆卷,4)将下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CO2和O2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
B.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
C.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
D.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
【解题思路】在黑暗条件下,只有呼吸作用,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胞外,因此①增大,同时消耗的氧气来自胞外,即④减小。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消耗较多氧气同时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因此①增大、③减小。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图中各值不变。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②减小、④增大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6.(2015年海南卷,9)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解题思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光能,A项正确;从图可知,在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B项正确;叶温为25℃时,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不同,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也就是净光合速率,C项正确;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即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相等,但大于0,D项错误。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考查理解与分析图表的能力。
7.(2015年四川卷,4)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强;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强)
A.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B.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解题思路】140μmol・m-2・s-1为马尾松植株的光补偿点,当光强大于140μmol・m-2・s-1时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A项错误;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时,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项错误;森林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项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较低,因而更适应弱光环境,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的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D项正确。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运用与分析表格信息的能力。
8.(2015年上海卷,14)下列细胞中,其无氧呼吸的过程会以乳酸为主要产物的是( )
A.密闭塑料袋中苹果的细胞
B.用于制作酒酿的酵母菌
C.剧烈奔跑时的马骨骼肌细胞
D.浇水过多的青菜根部细胞
【解题思路】剧烈奔跑时的马骨骼肌细胞要进行无氧呼吸,动物细胞内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而苹果细胞、酵母菌和青菜根部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无氧呼吸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9.(2015年浙江卷,30)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如图所示。 图中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 1 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 1 分子 Pi (无机磷酸)。
请回答:
(1)磷除了是光合作用相关产物的组分外,也是叶绿体内核酸和的组分。
(2)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属于。
(3)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则进入叶绿体的数量减少,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中,也导致了光反应中合成数量下降,卡尔文循环减速。上述这种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节属于。此时过多的三碳糖磷酸将用于,以维持卡尔文循环运行。
【解题思路】(1)Pi在光合作用中,参与光合产物的构成,是ATP和NADPH的成分,也是叶绿体中核酸以及生物膜中磷脂的组成成分。(2)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因而属于吸能反应。(3)若蔗糖合成受阻,则同时产生的Pi数量减少,导致进入叶绿体中的Pi减少;若蔗糖输出受阻,则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叶绿体基质中,由于光反应中可利用的Pi减少,导致光反应合成的ATP减少,因而也影响卡尔文循环。这种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此时,过多的三碳糖磷酸也可参与淀粉的合成,以维持卡尔文循环的正常运行。
【答案】(1)磷脂 (2)吸能反应 (3)Pi 叶绿体基质 ATP 负反馈调节 淀粉合成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考查理解能力及获取并利用新信息的能力。
10.(2015年江苏卷,27)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释放量。
(2)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C5结合生成,消耗的C5由经过一系列反应再生。
(3)由图可知,P1的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推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是其叶绿素含量较高,可以产生更多的;另一方面是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更多的。
(4)栽培以后,P2植株干重显著大于对照,但籽实的产量并不高,最可能的生理原因是。
【解题思路】(1)图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不同的品种,其他都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因此图中曲线应在光照强度、CO2浓度都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数据。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氧气,因此曲线测得的是氧气的释放量。(2)在暗反应中,一分子CO2与一分子C5结合生成2分子C3,C3在光反应产物[H]和ATP作用下,经卡尔文循环又可再生成C5,同时另一个碳原子用于生成有机物。(3)从题中信息分析,叶绿素含量较高时有利于光反应进行,产生更多的[H]和ATP,另一方面,蛋白质含量较高,有更多的酶参与光合作用催化反应。(4)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中,而籽实中的有机物来自光合产物的转移,如果P2植株干重显著大于对照,但籽实的产量并不高,那只能是光合产物运输到籽实的量较少。
【答案】(1)光照强度、CO2浓度 O2 (2)C3 C3 (3)[H]和ATP 参与光合作用的酶 (4)P2光合作用能力强,但向籽实运输的光合产物少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产物与暗反应过程以及光合产物的运输等知识,考查分析图表能力与理解运用能力。
11.(2015年重庆卷,10)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填“深于”或“浅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题思路】(1)淀粉加碘液后呈蓝色,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而使其不呈蓝色或减弱。分析三组实验,红粒管与白粒管分别加提取液,则对照组应加等量的蒸馏水。为控制无关变量,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控制pH。从表中数据可知,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应是淀粉水解程度较低、显色较高的一组,即红粒管组。由于红粒小麦穗发芽率低,因此根据题中信息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相当于反应物淀粉量减少,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应缩短保温时间,因为时间太长两个实验组淀粉完全水解后,显色一样。(2)本组实验是探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作用,因此两组的自变量是两种淀粉酶分别失活。根据实验结论,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即发挥催化作用的应是α淀粉酶,一旦α淀粉酶失活,则对淀粉无催化作用,此组实验中淀粉不会水解,显色应深些。
【答案】(1)0.5mL蒸馏水 控制pH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2)β淀粉酶失活 深于
【评析】本题考查了酶的催化作用及实验分析,考查分析理解与运用能力。
12.(2015年山东卷,26)油菜果实发育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果皮的光合作用。
(1)油菜果皮细胞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细胞器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至种子。种子细胞内的蔗糖浓度比细胞外高,说明种子细胞吸收蔗糖的跨(穿)膜运输方式是。
(2)图甲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油菜果实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变化。分析可知,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填“大于”或“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填色素名称)的含量基本不变。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和减少,光合速率降低。
(3)图乙表示油菜种子中储存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第36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可用染液检测;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该有机物由转化而来。
【解题思路】(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种子细胞内的蔗糖浓度比细胞外高,说明种子细胞吸收蔗糖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即主动运输。(2)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和。据图甲可知,第24天呼吸速率为2,净光合速率为6.5,即总光合速率为8.5,同理第12天的总光合速率为9.5。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变,从而表现类胡萝卜素颜色。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与[H]减少。(3)第36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脂肪,脂肪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而开始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较高,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减少,说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由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为脂肪。
【答案】(1)叶绿体 主动运输 (2)小于 类胡萝卜素(或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H](或NADPH) ATP(注:两空可颠倒) (3)苏丹Ⅲ(或苏丹Ⅳ) 可溶性糖和淀粉
【评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与分析图表能力。
13.(2015年安徽卷,29)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和0.5℃)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
(1)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
②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和0.5℃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生成速率。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
a.;b.。
【解题思路】(1)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反应物即O2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2)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根据可重复性原则,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答案】(1)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 CO2 O2 (2)a.选取的果实成熟度还应一致 b.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
【评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与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运用与分析图表能力。
14.(2015年北京卷,31)研究者用仪器检测拟南芥叶片在光暗转换条件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每2s记录一个实验数据并在图中以点的形式呈现。
(1)在开始检测后的200s内,拟南芥叶肉细胞利用光能分解,同化CO2,而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叶片可通过将储藏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和热能。
(2)图中显示,拟南芥叶片在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在μmol・m-2・s-1范围内,在300s时CO2达到2.2μmol・m-2・s-1。由此得出,叶片的总(真正)光合速率大约是μmolCO2・m-2・s-1。(本小题所填数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3)从图中还可看出,在转入黑暗条件下100s以后,叶片的CO2释放,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提示在光下叶片可能存在一个与在黑暗中不同的呼吸过程。
(4)为证明叶片在光下呼吸产生的CO2中的碳元素一部分来自于叶绿体中的五碳化合物,可利用技术进行探究。
【解题思路】在光反应中,叶肉细胞利用光能分解水。从图中纵坐标可知在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在0.2~0.6μmol・m-2・s-1范围内,在300s时处于黑暗,只有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和。从图中还可看出,在转入黑暗条件下100s以后,叶片的CO2释放量逐渐减少。研究光合作用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常利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1)水 细胞呼吸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0.2~0.6 释放量 2.4~2.8 (3)逐渐减少 (4)示踪元素(或同位素标记)
【评析】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及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考查理解运用与分析图表能力。
专题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
1.(2015年浙江卷,2)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但G1、S、G2和M期长短不同
C.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有丝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
D.减数分裂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每条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
【解题思路】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与数目不一定相同,细胞周期长短往往不同。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一般也不会相同。如果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对DNA的复制无影响,有丝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子细胞与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减数分裂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而一个四分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
2.(2015年广东卷,6)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解题思路】加酶后酶只会加快反应速率,但对产物量无影响,A项正确。植物的茎受单侧光照射向光弯曲,原因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高,两者都是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项错误。菠菜属于高等植物,无中心体,C项错误。二倍体动物在有丝分裂后期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应有同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总数是四的倍数,D项错误。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酶促反应的特点、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有丝分裂的特点等知识,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3.(2015年安徽卷,3)右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
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含量相同
D.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长短
【解题思路】细胞板在末期出现,赤道板只代表一个位置,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乙细胞所处的时期是后期,着丝点分开后,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乙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甲的二倍,二者的DNA数目相同。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还不可以计算出细胞周期长短,只是计算出分裂期时间占细胞周期的比例。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与分析识图能力。
4.(2015年江苏卷,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
B.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D.幼年个体生长需细胞增殖,成年后不需细胞增殖
【解题思路】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A项错误。癌细胞由于失去控制而无限增殖,B项正确。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对机体有利,因此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不一定会使个体衰老死亡,C项错误。成年后仍需细胞增殖,如造血干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等,D项错误。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细胞癌变的有关知识,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
5.(2015年山东卷,2)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D.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改变
【解题思路】在胚胎细胞和其他细胞中都存在着各种基因,包括细胞凋亡的基因,A项正确。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表达,B项错误。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一种细胞增殖方式,高等动植物体内也存在无丝分裂,C项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发生改变,D项错误。
【答案】A
【评析】本题考查了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及细胞凋亡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与识记能力。
6.(2015年北京卷,3)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研究者用某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如下图。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
B.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DNA复制
C.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a峰中
D.此抗癌药物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复制
【解题思路】从图可知,a、b峰中对应DNA相对含量分别为40与80,a峰和b峰之间DNA数量正在增加,说明细胞正进行DNA复制。在细胞分裂期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的细胞应位于b峰,而末期的细胞应位于a峰处,所以C项错误。从两组对比可知,实验组的b峰值小,说明此抗癌药物对DNA复制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与细胞癌变的有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及分析图表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7.(2015年天津卷,4)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解题思路】A图表示初级卵母细胞,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因此染色体无法移向两极,因此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仍含4条染色体,第二次分裂正常进行,因此A项错误而B项正确。这样产生的卵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C项错误。此卵细胞与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共6条染色体,其中有四条染色体来自母方,两条来自父方,D项错误。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异常分裂的知识。考查理解能力与分析图表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8.(2015年江苏卷,10)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题思路】分析甲、乙两图,二者的区别在于1号染色体的不同,二者的着丝点位置不同,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倒位),二者的基因排列顺序不相同,因此发生变异后减数分裂异常,也并不是甲通过交叉互换产生了乙,而染色体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了染色体变异、生物进化与减数分裂的知识,考查理解运用与分析能力。
9.(2015年海南卷,5)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
B.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C.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
【解题思路】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是正常的细胞生命活动,A项正确;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B项正确;细胞凋亡可出现在个体发育全过程中,包括胚胎阶段,C项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D项正确。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有关知识,考查识记理解能力。
10.(2015年海南卷,6)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的酶存在差异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C.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髓中
D.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
【解题思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的酶存在差异,A项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B项错误;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髓中,C项正确;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项正确。
【答案】B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分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知识,考查识记理解能力。
11.(2015年江苏卷,6)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4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细胞中的DNA含量相同
B.因为各细胞中携带的基因不同,所以形态、功能不同
C.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
D.虽然各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但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解题思路】图中的卵细胞是减数分裂产生的,DNA含量是体细胞的一半,其他几种细胞中的DNA含量与体细胞相同,A项错误;图中几种体细胞所携带的基因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不同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不同,B项错误;各种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项正确;不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完全相同,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D项错误。
【答案】C
【评析】本题考查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的化合物、物质跨膜方式等知识,考查识记理解能力。
12.(2015年上海卷,节选)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细胞分裂的问题。
在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某个时期,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两条染色单体,随后一种叫动粒的蛋白质结构在着丝粒处以背对背的方式装配形成,并各自与细胞相应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结合。
(1)在以下细胞结构中准确挑选出相关结构并用单向箭头“”写出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翻译及运输路径: 。
细胞膜 核膜/核孔 染色体 内质网 核仁 线粒体 核糖体 溶酶体
(2)动粒与纺锤丝的结合,最可能发生在。
A.分裂期前期B.分裂期中期
C.分裂期后期D.分裂期末期
(3)就正常小鼠(2n=40)而言,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次级卵母细胞内的DNA分子数为个,含有中心体个。
【解题思路】(1)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通过内质网到达核膜,进入细胞核内与DNA组装成染色体。(2)根据题中信息“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两条染色单体,随后一种叫动粒的蛋白质结构在着丝粒处以背对背的方式装配形成”,因此最可能在分裂期前期动粒与纺锤丝结合。(3)正常情况下,次级卵母细胞中的DNA数与体细胞相同,即有40个DNA分子,含有2个中心体。
【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核膜/核孔染色体 (2)A (3)40 2
【评析】本题考查细胞增殖有关内容,考查理解运用能力。
13.(2015年福建卷,26)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探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 期。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为探究可可碱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可能原因,某同学提出假设: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现欲通过实验检验上述假设,请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
【解题思路】(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常用盐酸(或盐酸和酒精)做解离液,图示中箭头所指的是分裂中期图像。(2)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mmol・L-1时,后期和末期细胞所占比值变小,说明此时期细胞数目相对变少。染色体向两极移动与纺锤丝的牵拉有关,使用可可碱后,可能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染色体向两极移动。(3)从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既然假设提出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那么可以通过用不同浓度的可可碱处理鬼针草种子,然后测定各组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再通过对比即可。
篇6
关键词:高考生物试题;新课标卷;大纲卷;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26-04
一、试题结构
新课标理综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部分由第I卷的选择题和第Ⅱ卷的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6题为生物学科选择题(全为单选),每题6分,共36分,第29、30、31、32为生物学科非选择题,共39分。选考部分全为非选择题;第39题为生物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内容,共15分;第40题为生物选修Ⅲ《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内容,也是15分。生物部分共有12个题,分值为90分,其中必考内容约占 83%,选考内容约占17%。生物部分(90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30%,比大纲卷的比值24%提高了6个百分点。
大纲卷没有选考部分,所有题都是必做,选修部分内容穿插在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中,分值也不固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如2009年12分,占总分72分的17%;2010年18分,占总分72分的25%;2011年6分,占总分72分的8%。第I卷选择题部分有5道题,每道题6分,共3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有4道题(31、32、33、34),共42分;理综卷生物部分共有9道题,分值为72分。生物部分(72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24%。
二、试题内容
从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内容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生命的调节、遗传与变异、生态与环境以及选修部分内容。从大纲卷来看,2009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内容,见表2~4。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详见表6~8。
从表2~4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中,共涉及必修部分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六章内容。没有涉及到的有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九章人与生物圈共三章内容。选修部分考查了免疫、C3和C4 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质遗传、微生物培养和发酵工程等知识点。
具体分析如下:
(1)生物的进化一章三年只考过一次(2010年),6分,在整个考查内容中占分最少,排序倒一。
(2)细胞一章内容逐年增加,2009年0分,2010年6分,2011年9分,分值占总分的12.5%。三年共计15分,平均占总分(72×3=216分)的6.9%,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二。
(3)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2011年没考,三年共计29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3.4%,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三。
(4)生物与环境一章年年考,三年共计33分,2011年17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3%,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四。
(5)遗传和变异一章年年考,2011年分值最少为10分,三年共计34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7%,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三。
(6)选修部分内容,2011年6分,占总分的8%,2009年12分,2010年18分,分别占总分的16.7%和25%。三年共计3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6.7%。
(7)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2011年分值最高达到30分,占总分的41.7%,是历年最高的;2009年是27分,也是当年最高分,占总分的37.5%,三年创造了两个第一。三年共计6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29.2%,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一。
为了便于研究比较,将新课标教材内容,按大纲教材对应内容编排顺序章节名称列表比较,如新课标教材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和《细胞的生命历程》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细胞》;《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进化》模块的1~6章对应大纲版教材的《遗传和变异》;《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与环境》。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和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见表6~8。
新课标卷与大纲卷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分数,由72分增加到90分,遗憾的是还是老九(在九个学科中排位第九);其次是选修部分常态化,一是分数固定,15分,二是选作,从选修1和选修3中任选一题,三是题型固定,为非选择题,不像大纲卷,一年一变,有时分数多,有时分数少,有时是选择题,有时是非选择题,随意性很大,以命题者的喜好,漂浮不定。
从表6~9可以看出,生命的物质基础只考过一次(2010年),考查的是血红蛋白的功能,选择题6分,占三年总分(90×3=270分)的2.2%,在必考部分排序第六,倒第一;生物与环境部分,2009年11分、2010年8分、2011年12分,三年共31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1.5%,在必考部分排序第二,倒第二;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2011年分值达到21分,是三年来最高分值(2009年13分、2010年6分),也是2011年仅次于细胞(23分)部分,属于第二高分内容,似乎有加强细胞部分的意思,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部分三年共有40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4.8%;遗传和变异部分2011年只有8分,是历年来最低分,也2011今年所有考试内容中最低分,是否今后要弱化这部分内容,值得关注,三年共计45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6.7%;细胞部分2011年分数最高,为23分,也是历年最高分,2009年12分,2010年12分,三年共有47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7.4%;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2011年为11分,是历年最低分,也是2011年所考部分第二低分,三年共计56分,在三年中考试占分最高,占三年总分(270分)的20.7%。
比较表5、9、10可以看出,新课程卷突出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占百分比为20.7%,其次是“细胞”占百分比为17.4%,再次是“遗传和变异”与“选修”都占百分比为16.7%;大纲卷突出考查了“新陈代谢”,占百分比为29.2%,其次是“选修”占百分比为16.7%,再次是“遗传和变异”占百分比为15.7%。新课程卷把“生命活动调节”放在第一,大纲卷把“新陈代谢”放在第一,新课程卷和大纲卷都把“遗传和变异”排在第三,这与我们印象中的“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地位有点不符。
三、近三年新课程卷特点
河北省2012年高考改用新课程卷,所以,大纲版生物试题特点不再赘述。下面只把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生物试题特点简述如下,供参考。
(一)紧扣教材,注重双基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总体来说是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回归教材的命题趋势。如2009年第1题考查细胞凋亡的概念;2009年31题检测基因中是否有内含子的DNA与RNA的杂交实验,与《遗传与进化》P.60思维拓展题DNA分子杂交相关。2011年第1题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40“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4题考查渗透作用及物质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6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6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18“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P.26“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11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组合,2011年第30题是对《分子与细胞》模块P.48资料分析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和《稳态与环境》模块P.37 “体液免疫”内容的考查,第39题是对《生物技术实践》模块P.15-19“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内容的考查,第40题(3)是对《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P.109-113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内容的考查。
(二)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每年都涉及到实验题目,并且所占分值较高。2011年尤为突出,在12个题中,有5道试题是实验题。第6题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必修部分19个实验中的3个实验,此试题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突出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与提升,强化考生在实验全过程的体验。第1题、第4题和第39题是教材探究实验的变式,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通过设计新情景考查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坐标曲线的分析能力和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渗透了对生物科学史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2009年第31题以“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对DNA分子杂交原理的考查,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009年第32题“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实验题,以教材实验(《稳态与环境》P.75~76)为蓝本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与掌握情况。2010年第3、30题也都是实验题,第30题素材来自潘瑞炽、董愚得著《植物生理学》(下册)P.216生长素发现史所列举的经典实验――豌豆劈茎法(将黄化的豌豆茎用刀劈成对称的两半后,放置水中,劈茎的两臂向外弯曲,而浸在生长素溶液里的劈茎则向内弯曲。生长素的溶液和劈茎两臂向内弯曲的程度成正比)。重视实验考查,很好的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三)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突出学科内综合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知识点考查紧扣考纲,难易适中,全卷无偏题和怪题,试题围绕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展开,题意明确、层次清晰、立意鲜明、设计新颖、表述较严谨、简洁流畅,能力要求与题型有机统一,关注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核心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重点知识重点考、连续考,如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见表6~10。
由于综合卷试题数量少(共12个),为了提高考查知识覆盖面,加强学科内综合就成为必然。如2009年第3题;2010年第3题;2011年第6题、30题等。
(四)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从近几年试卷来看,无不在考查基础知识之上考查能力。如2009年1、2、6、31题,2010年1、2、5,2011年2、4、6、29、30、31等考查教材中的基本概念;2009年29、30、32题,2010年30、31、32,2011年29、31、32都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加大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保证考生在拿到基本分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能力分。
篇7
(1)注重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近几年试题难度有所下降,更注重基础以及概念的考查。如25题(4)题非特异性免疫的考查,27题(2)题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和群落演替的概念。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线,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基础内容进行科学的结合,注重基础知识综合方面的考查。
(2)突出主干、题型稳定。近几年高考生物试卷更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重点考查。而且试题平和,命题亲近教材而高于教材,非选择题难度往往高于选择题。
(3)强化能力,注重分析。从近几年理综生物卷来看:考点数量相对较少,试卷涉及知识不会成为答题的障碍,而学生答题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最近几年高考题中,图文增多,信息量加大,对学生的获取信息以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从能力看: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生物学基本原理的考查。而且对课本实验的考查力度在加大。2014年除了考查了一个选择题(第4题)外,26题也有4个空(第一题)考察了色素的实验。
二、2014年山东理综生物试题结构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理科综合试题生物部分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共计73分。必做题部分包括6个选择题(第1~6题)和4个非选择题(第25~28题);选做题部分采用超量给题、限量选做的方式,考生从2个题目(35题、36题)中任意选出一道作答。
三、2014年山东理综生物试题特点
(1)总体评价。2014年普通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题目新颖,文字简练,难度适宜,内容综合。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全面考查生物学科能力,关注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对试题整体分析。①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覆盖面广。试题共有6道单项选择题,4道必做非选择题,2道选做非选择题,共12道题目,总分值90分。试题覆盖了《考试说明》要求中必考内容的15个主题,涉及到三个必修模块中的40多个具体知识点;覆盖了选考1和选考3内容的各3个主题。试题突出对生物学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考试说明》中Ⅱ类要求内容的基础知识。②注重各方面的能力考查,图文结合。《考试说明》中生物学科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4个方面,每种能力有具体的考查目标。
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12道题目都考查了对相应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把握的能力,是对理解能力目标(1)的考查。第3、5、6、25、26、28题考查了用文字、图表及以数学方式描述生物知识的能力,是对理解能力目标(2)的考查。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体现生物学科素养的能力。2014年生物试题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几年的高考中,对实验的考查越来越多。实验与探究能力的4个目标,2014年试题考查到了2个。第2、4、26、35题考查了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生物实验的能力,是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目标(1)的考查。第5、26、27题考查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是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目标(2)的考查。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目标要求,也是近几年高考中重点考查的一项能力,几乎每道题都能涉及到对信息的获取。如第3、5、6、26、27、28、35、36题的试题情境主要以示意图、坐标图或过程图的方式呈现,考查从所给材料中鉴别、选择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对获取信息的能力目标(1)的考查。第1题的考查内容选择2013年获诺贝尔奖生理奖和医学奖的研究内容“囊泡运输”,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进展的关注,是对获取信息的能力目标(2)的考查。
综合运用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目标要求。第27题考查利用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解决持续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相关问题,体现科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重视考查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第35题考查利用生物技术解决玉米深加工生产中的相关问题。两题都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题目新颖文字精练,内容综合。试题设计巧妙新颖。如第3题以动物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变化的调节示意图为情景考查对细胞凋亡、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的理解,设计巧妙新颖。再如第6题以遗传系谱图为情景考查对X、Y染色体遗传的分析,与一般的遗传图系谱图题目的情景不同,很新颖。12道题目的文字都很精练,题干只有一、两句话。部分题目通过图示给出信息,题目的信息量很大、综合性强。如第2题以生命活动变化关系为主题考查四个方面的知识。第4题以实验操作为主题考查了四个实验操作。第1、25、26、27、28、35、36题都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考查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都具有很好的综合性。
四、2015年高考复习策略
近几年高考越来越注重能力考查,而不再是单纯考查课本知识的记忆。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提高《考试说明》要求的四种能力,更要清楚高考试题的变化以便使复习备考工作符合考查方向。
(1)注重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关注教材细节、注重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2014年山东卷生物试题考查内容很多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检测,并加强了对概念的考查,命题回归教材考查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今后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手中教材,让学生熟记核心概念及基本原理、观点、结论。并关注教材细节,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2014年山东卷生物试题加强了对实验的考查,包括材料、试剂、原理、方案选择等。今后的复习备考中,应对教材中的实验加大重视力度,对每种实验类型都有所了解。教材中对经典实验、学生实验、试剂的正确使用等都体现得非常明确,要更加认真地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并紧扣教材知识,再通过相关类型的高考试题训练,应该能达到很好的备考效果。
(3)重视解题技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2014年山东卷生物试题中非选择题设计填空要求学生用简短、凝练的生物学术语答题。每个题的答案相对简单,要求考生注意语言的凝练。有不少考生既充分的获取了解题的有用信息,也成功地将自己拥有的生物学知识与试题进行了“链接”,并且清楚该题采用的解题方法,但由于在文字表述方面不够精炼,导致失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科学表达的训练,要注意考试时使用课本给出的名词、术语答题。
篇8
/
1 原题再现
图1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其中A、B、C构成生物群落,a、b、c为碳元素的转移量。请据图回答:
(1) 从生物圈的角度分析,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并不完整,缺少的过程有 、 。
(2)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填字母)所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3)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4) 在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b+c(填“>”或“=”或“
参考答案:
(1) A到C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化石燃料的形成和燃烧 (2) A 分解者 (3)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
2 失分原因及技巧诠释
2.1 读题不清、审题不准
审题不仔细,抓不住关键词。题干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A、B、C构成生物群落”等是非常关键的信息。根据“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答题时要从物质和能量角度作答。由“A、B、C构成生物群落”,推导出C是分解者,而不是教材能量流动图解中的次级消费者。多数学生会被表象迷惑而落入陷阱。
技巧诠释:
审清题目是做题的关键。审题程序:找出关键词弄清答题的方向和要求找准试题设问与材料的关系与所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结合。
审题要细,审阅题干时必须将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明示条件、隐含条件、限制条件、求解要求”等逐字看清楚,准确地领会题意。
信息不仅来自于题干,还来自小题,如A、B、C构成生物群落,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是分解者。因此在答题时要通读各个小题,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依据所考查的知识点、“题眼”、“关键词”作答。答案要有根有据,克服经验主义,如题中关于物质还是能量还是物质和能量。
在解答生物试题时,一定要注意答题的限制条件,如细胞器还是细胞结构,填序号还是名称,基因型还是表现型,个数还是种类,结果还是结论,原理还是现象,指出错误是否要修正等。
解答生物试题,要学会“现买现卖”,从文字、图、表、曲线、括号中的语句、图表的标题部分、小字的注解部分、题目上下文之间的提示等获取信息,挖掘信息,筛选加工信息,排除干扰。
2.2 基础知识不扎实
现在的考试虽然突出能力,但基础知识仍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概念理解不透彻、教材知识迁移和延伸能力缺乏等,致使多数学生不能准确应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第3小题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有的学生不会写或写不全。第4小题,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输入的能量应大于所有生物消耗的能量之和,所以在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c。
技巧诠释:
小高考或高考虽然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但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重要了,相反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备考时要把教材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认真阅读课本,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过程要做到理解到位,记忆准确,防止出现知识的死角。在此基础上,以某些核心概念或知识点为中心,整理出知识结构图和主干知识网络。尤其在后期复习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新题、难题,而忽略了基础题,从而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3 能力欠缺
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多种能力欠缺,思维不严密,逻辑性不强,不善于综合分析、归纳、推断,导致在新情境下不知从何入手,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答题意图,答非所想,答非所问,或答不对题。
第1题中,图示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从生物圈的角度分析,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并不完整,缺少的过程有A到C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化石燃料的形成和燃烧,答题时要理清思路,把答案写全。
技巧诠释:
思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运用比较和归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去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非选择题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想象、迁移、创造和语言组织等高层次的能力。要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就要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归纳、提取和抽象相关信息,对有关生物科学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起点”、“连接点”、“终点”的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条理性、严密性和简捷性。缜密分析关键字词,提高文字叙述的完整性、条理性,教材中的很多生物学术语、结论性语句需要准确记忆,注意表达的完整准确,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有些答案隐藏在题干中,可以直接“抄写”下来,有些需要进行筛选和组织,按要求作答,问则答,不问则不答,要求答几点就答几点,不加无关语句,不要有多多益善的念头,别画蛇添足。
2.4 非智力因素失分
答题技巧不强、临场经验不足、情绪状态不佳等而失分。有些学生一进入考场,情绪过于紧张,思维活动受到严重抑制,若再加上题目稍难,则更加束手无策,在没有弄清楚题意的情况下就盲目答题,引起严重的失误,甚至出现笔误。如有些学生答题顺序混乱,第1空的答案不知道,知道第2空的答案却写在第1空的位置上。分解者写成分角者,单向写成单项等。
技巧诠释:
保持细心,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书写表达习惯,不犯低级错误,减少笔误,减少不必要的非智力性失分。
答题时除了尊重原题的题序外,还要注意题中小问的填空次序,如果遇到某空不会填写时,要标注在相应位置,再答后面空格中的答案。一定要注意在规定的答题位置答题,更不能在答题框外答题。
在保证题目会做的前提下,要尽量杜绝错别字,特别是对生物学专业术语书写不能有误,写后一定注意检查,防止笔误。比如:“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无氧呼吸”写成“无O呼吸”、“异养型”写成“异氧型”、“胰岛素”写成“胰导素”、“线粒体”写成“细粒体”、“小泡”写成“小跑”、“脱水缩合”写成“脱水缩和”等。
注意生物学科的一般规则。如写杂合子的基因型时,显性基因在前,隐性基因在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应写在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右上角,且X或Y要大写。数据后面要带单位。
篇9
一、总体评价
从试题的背景上看表现出较鲜明的生物学科与广东区域特色相结合的特点,信息背景具有时代性;从试题的组成上看要求学生分析原因和预测结果的题目增多,单纯考记忆的题目减少;从试题的考核内容上看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生物学科本质,突出考查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突出考查学生运用生物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试题立意清晰,适度创新,贴近生活,探究有度,基本符合2013年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要求,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
二、总体概况
1. 试题难度分析。
单项选择题由于处于整份理综卷的开端,以简单题与中档题为主,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找到做题的节奏和感觉。双项选择题难度较大的是第25题。非选择题从26~29题难度逐渐加大,而难度加大主要体现在对考生图表信息获取分析能力的考查上,同时题目背景新颖,对埋头”题海”的考生可谓是一大挑战。今年整体难度比2012年的理综生物略有提高。
2. 命题内容分析。
从表二可以看出,今年广东理综生物与历年及考纲对比,《遗传与进化》、《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所占比例稳定,《分子与细胞》所占比例锐减到18%,其中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分值占比明显减少。《稳态与环境》的分值占比提升至30%,这单一侧重某一模块知识的情况从2010年新课标改革后从未出现过。
从表三可以看出,所考查的内容中,必修内容有91分,选修3和选修1共9分。主干知识突出,代谢、遗传与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保护是重中之重,分值有64分。以考查理解能力为核心难度小的试题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情景,重点考查知识内在联系和理解能力,如第1、2、4、24题。难度较大的试题则以信息获取能力为出发点,以新知识新素材为情景,重点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第3、25、28、29题。
三、试题命题的特点
1. 重视基础,适度创新。
试题紧密联系高中教学实际,重视基础的同时适度创新,体现新课程理念。题型设计合理、各模块比例较恰当,着重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思维方法,着重引导新课程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要注重综合分析能力与生物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第2题考查分子遗传学经典事件,第3题考查蛋白质工程,第3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功能,第5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第26题考查细胞呼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相关原理的应用,内环境稳态、体温平衡的调节及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等,这些都是考生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又如第25题,涉及基因致死的遗传计算,这一题令人眼前一亮,让生物在理综的地位瞬间稳固,如果考生缺乏过硬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将无从下手。第28题出现的遗传病对于广东考生并不会陌生――β地中海贫血症,然而主要考查的不是遗传概率的计算,而是产前基因诊断。第29题实验题,考查实验表格的设计,而且要判断自变量,这在平常练习甚至模拟考也是极少出现的。
2. 注重能力,体现探究。
新课程要求考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良好思维习惯,能发现问题并运用生物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试题在能力考查中,特别注重对生物概念、生物原理及生物思想等科学素养的考查,引导高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生搬硬套上,更要关注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和探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思维成长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拓宽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例如,第27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必须在课本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重视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概念图的绘制能力。第28题综合考查遗传变异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PCR技术、DNA复制、基因突变、减数分裂等知识点及其联系和应用,要求学生理解知识、拓宽思维。第29题涉及生物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不是单纯呈现生物实验步骤,而是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引导中学关注科学研究方法和生物探究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图表丰富,重在理解。
选择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表格、柱形图、概念图、生理图等元素,形式多样,知识涉及面广,如选择题的4、5、6、24。这些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不仅选择题的图表多样,非选择题部分更重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图表的能力的考查。如26题,以具有时代性的信息表格题的形式考查了细胞呼吸与ATP的形成,以及生态系统原理等综合知识,具有一定思维难度。27题,以直角坐标曲线的形式考查体温调节和内环境稳态,以画概念图的形式考查免疫调节,学生不易得满分。
4. 梯度适当,区分合理。
试题设计从考生答题的思维规律出发,通过分层梯度式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考生在解题时能较易切入,拾级而上,使不同认知层次的考生都能充分发挥,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实现了科学选拔人才的要求。
例如,第26题第1小题考查细胞呼吸,面对全体考生,既使考生能很快入题,也缓解了考生的紧张心理;而第2小题涉及光合作用和生态学原理,就需要考生进一步发挥自己了;第27题第1和第2小题,第28题第1小题,都是针对全体考生的;第28题第2小题第1问的结果是第2、3问的铺垫和暗示,体现了对不同层次考生能力的不同要求,为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推理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既控制了题目难度,又使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效度。
5. 贴近生活,关注科技。
本试题还采用了一些从现代科技和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新颖情境,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引领考生在生活中体验生物,逐渐形成自觉应用生物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例如,第3题以从某海洋动物中获得一基因为背景,展示了蛋白质工程技术的新成就;第26题以污水处理为背景命题,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给广大考生以极大的激励和熏陶;第28题以β地中海贫血症热门话题为背景命题,激起学生的答题兴趣,第29题以新能源的使用与开发为背景命题,开放性和时代性兼备。
四、2014年复习备考建议
1. 研究高考试题,掌握高考命题动向。
高考试题展示了命题人的立意角度和知识范围,是教师和学生了解考试的窗口,因此,要注意整理研究近几年广东高考试题,了解其结构和特色,从而制定相应的备考策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新课标理念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和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研究高考,研究新课标标准,才能准确定位我们的教学理念,握好复习方向和范围。
2. 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从上述高考试题的命题看出,一道题目从基础进入,涉及到多个章节,先简单后复杂,体现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所以谁熟悉教材谁就是赢家。因此,要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在基本概念和规律上投入主要精力。特别是一轮复习,必须重视教材的重要作用,不能完全依赖教辅资料,放弃课本。
3. 突出重点,加强核心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突出重点知识的复习。其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定律、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及保护等核心内容更是复习的重中之重。要强化核心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孤立的问题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帮助学生把知识点串成线、绘成面,最终构成体。
4. 培养学生读题能力,加强书面表达训练。
在今年高考题中,出现了不少新情景,要求学生细心阅读、分析和理解题目,并将得到的信息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衔接。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遇到新名词、新情景,如“生物质炭”、“放电频率”、“电泳带型”更要大胆细心,将前后信息综合考虑,把题目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往往题目中隐含帮助理解新名词或新情景的信息。涉及生物形态结构的图,一般不会和教科书完全相同,要辨认新图、对比旧图、找出异同。作答时,如果学生的表述不专业,将很难得分。因此,备考过程应要求学生用标准的科学的严谨的生物专业术语解释、说明、分析、归纳,切不可用生活用语替代,否则表达的意思就不能到位。
5. 精选有效性题目, 不搞题海战术。
在高考复习阶段要坚决摒弃“多、繁、死”的题海战,所做的每一个题必须是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灵活性的题目,学生要注意做得精,做得少,做得活。以提高题目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适当的做一些高考试题以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这些题都是重点知识而且也是经典题型,力求把基础知识弄通弄懂,并能灵活运用。
6.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意识。
近两年来广东理综生物试题中都注重对考生生物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核,考查考生运用生物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具体过程。如第29题,讨论影响酒精含量比预期低的其他因素,并用表格形式呈现设计实验,是典型的开放性的试题,体现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彻底远离“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的教学误区。
篇10
生物育种方法的运用是体现高考生物试题难度、区分度的良好命题素材。近年来高考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命题的理念看,由传统的杂交育种转向太空育种(诱变育种)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育种;从命题素材看,由对某种方法的单一考查转向对多种育种方法的综合考查;从能力要求看,由理解能力转向综合运用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现就如何根据育种的目的,选择不同需求的育种方法及规范作答等作一探讨。
一、根据目的,选择育种方法
育种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好、生命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基因组成上看,目标基因型可能是纯合体,可防止后生性状分离,便于制种和推广;也可能是杂合体,即利用杂种优势的原理,如杂交水稻的培育、玉米的制种等。
例1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质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1)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科学家往往采取多种育种方法来培育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设计育种方案,以便最快得到所需品种。非生物材料:可自选。生物材料有:
A.水稻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
B.水稻的矮秆(隐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C.水稻的高秆(显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①要得到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具有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的品种,该品种应是 。
②所选择的生物材料: (填写代表生物材料的字母)。
③育种过程中运用的最常见的方法是 。
④预期产生这种结果(所需性状类型)的概率是 。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则获得该品种植株至少需要 年。
(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育种方法已经出现并投入使用。
①用普通小麦和黑麦培育的八倍体小黑麦的原理是 。
②航天育种是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如“神七”就搭载了萌发着的植物种子。那么利用这种方法是否一定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性状?为什么? 。
③螟虫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科学家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希望培育出具有抗螟虫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最适合的育种方法是 ,其原理是 。
【解析】(1)①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品种要保持优良性状,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一般为纯合子。②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抗倒伏、抗锈病)组合到一起,选择A、B两个亲本可以达到这一目的。③最快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常用技术有杂交、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等。④亲本杂交后的子代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得到4种纯合子,比例相同,因此抗倒伏抗锈病性状的概率为1/4。亲本杂交得到种子(子代)需要1年,子代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得到纯合子需要1年。
(2) ①普通小麦为六倍体,黑麦为二倍体,两者杂交得到的个体有4个染色体组,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为八倍体,属于染色体变异。②“神七”搭载萌发着的植物种子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太空的紫外线诱导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不一定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性状。③抗虫性状的基因一般来自原核生物,运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移接到植物体,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1)①纯合子(纯种) ②A、B ③单倍体育种 ④1/4 2
(2)①染色体变异 ②不一定;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重组
【方法规律】在解答“育种”类试题时,需要根据提供的材料选择合适的亲本及育种方法,分析育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测育种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
育种方法的选用要求:一般作物育种可以选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如果检测纯合子,则用测交或自交;若既要检测纯合子又要分离纯合子时,如果优良性状是显性性状则用连续自交,如果优良性状是隐性性状则直接分离;已知多对性状要获得纯合子,首选单倍体育种,然后才是自交。为了得到特殊性状,可以选择诱变育种或多倍体育种,如果将不同物种的性状组合在一起,可以选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小结:
(1)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则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2)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则选择自交方法最简便。
(3)若要快速获得纯种,则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4)若实验植物为营养繁殖类如土豆、地瓜等,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
(5)若要培育之前没有的性状,则可用诱变育种。
(6)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运用多倍体育种。
(7)将两个亲本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可利用杂交育种(含植物细胞的杂交)。
(8)若要定向地改造生物性状,则可用基因工程育种。
(9)在实际育种过程中,并非单一地运用某种育种方式,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多种育种方式综合运用。
二、掌握策略,设计育种实验
例2 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1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 性状,低酚是 性状。
(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1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 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1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设计一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解析】棕色、高酚自交后代是棕色、高酚和白色、高酚,因此棕色是显性,亲代白色、高酚自交后代是白色、低酚和白色、高酚,因此低酚是隐性。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aaBb,纯合体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应从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的区域中选择出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育种时间短应选择单倍体育种方案。
【答案】(1)显性 隐性 (2)AaBB aaBb (3)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
【思维拓展】设计育种方案时,应该注意是“动物育种”还是“植物育种”。植物育种时,可以用连续自交的方法获得纯合子,这是由于植物中雌雄同体的物种较多。动物只能选相同性状的个体相互,待性状分离后筛选,然后用测交方法检测纯合子,这是由于动物大多是雌雄异体,不能“自交”。
育种年限的要求及计算方法:若需要获得植株,则比获得种子多一年,因为获得种子后,第二年才能获得植株。若需要获得跨年度的植物(如小麦),则比不跨年度的植物(如豌豆)要多一年。
生物工程技术育种的组合及其遗传性:
(1)转基因植物培育: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2)转基因动物培育: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3)核移植(克隆)动物培育: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4)胚胎移植:有性生殖+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5)植物体细胞杂交:酶工程+体细胞融合+植物组织培养,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6)试管婴儿:体外受精+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注:异源多倍体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胚胎分割产生的后代遗传性相同,相当于无性繁殖。
例3 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含56条染色体,ZZ为雄性,ZW为雌性。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Ⅱ号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于是,科学家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回答:
(1)家蚕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
(2)图中变异家蚕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 。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 。图中的限性斑纹雌蚕的基因型为 。
(3)在生产中,可利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培育出根据体色辨别幼蚕性别的后代。请用遗传图解和适当的文字,描述选育雄蚕的过程。
【解析】(1)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其体细胞含56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生物,其生殖细胞含有28条染色体,因此一个染色体组有28条染色体。(2)由图可知,该家蚕的变异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限性斑纹雌蚕的Ⅱ号染色体有2个a基因,W性染色体上有1个A基因,故基因型为aaZWA。(3)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杂交,其后代中无斑纹的都是雄蚕,有斑纹的都是雌蚕。
【答案】(1)28 (2)结构变异 杂交育种 aaZWA (3)如图所示
(文字说明:后代中有斑纹的均为雌蚕,应淘汰;无斑纹的均为雄蚕,应该保留)
【应对策略】不同的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不同,其适用的条件会有一定的差别。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试题要求,结合各种育种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如:
(1)集中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选用杂交育种,集中优良性状且缩短育种年限选用单倍体育种。
(2)获得较大果实或大型植株或提高营养物质含量选用多倍体育种。
(3)提高变异频率,改良或直接改变现有性状,获得当前不存在的基因(性状)选择诱变育种。
(4)实现定向改变现有性状选用基因工程育种。
三、规范审题,精准解答育种类试题
例4 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
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1:1
C.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D.过程④在完成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解析】首先规范审题,审出关键词或关键语句。如本题题干中包含如下信息:两种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不同品种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应用杂交手段,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①②③过程);⑤⑥利用花粉培育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利用物理因素获取新品种(⑦过程)为诱变育种;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取新品种(④过程)为基因工程育种。
依据审出的信息,作出精准判断。选项A,对杂交育种本质不理解会错选A项。选项B,题干确定亲本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③过程)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即AAbb∶aabb=1∶1。选项C,该选项是“⑤⑥”单倍体育种与“①②③”杂交育种相比较,单倍体育种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若不了解单倍体育种的优势会错选C项。选项D,运载体不是酶,而是一种运输工具,所以D选项叙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