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0 08:2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作社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作社制度

篇1

一、建立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培育体系是职业经理人资源供给的保障

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群体正在逐步壮大,但是其数量和质量离市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系统性培育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机构是培育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主动去调研合作社的发展特征及其对人才的要求,在农业高校和职业学院设置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相关专业,或者在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下设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方向,构建培养合作社经营管理能力和农业生产管理并举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大纲,培养一大批既有经营管理能力,又懂农业生产的优秀毕业生。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合作社的实际需求,农业高校和职业学院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较为规范的合作社顶岗实习,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农民合作社需要的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培训是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培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间内实现经理人数量增长和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这些合作社要适应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要求经理人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及农业科技新技术。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合作社管理者的终身学习机制,让合作社经理人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在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中不断实现创新与突破。同时,在没有聘用职业经理人的合作社中,一般由其带头人执行经理人的职能,让带头人接受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能够使其在合作社治理中起到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作用,甚至将其转化为经理人。合作社还可以与农业高校和职业学院在师资、技术、场地、信息等办学资源方面进行合作,订单培养自己所需的职业经理人,由合作社将自己的培养对象送到学校进行培训,学校根据合作社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目标,实现普通社员向经理人的转化。

二、构建准入与考核任用机制是对职业经理人的必要规制

行业内应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的资格准入制度。随着合作社的不断进化,职业经理人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成为决策核心。因此,推行合作社职业经理人行业准入制度,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态度作为衡量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合格与否的标准,是甄别合作社职业经理人自身素质、督促职业经理人这一群体通过不断学习而提升自我的有效方法,同时对于合作社职业经理人这一新兴的人才资源市场具有较强的规制作用。因此,在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供需市场形成的初始阶段,相关部门应立即着手制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资质认证标准,构建具有实效性的考核制度,形成行业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合作社应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考评制度。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经营管理合作社,使社员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非合作社资本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与普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最大的不同。因此在组织内部对其的考评也不能沿用企业职业经理人注重经营绩效的考评方法。考虑到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特殊性,合作社应该通过社员大会制定符合社员利益和合作社发展实际的考核标准,建立对经理人的长效评价机制。考评的方式应该符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合作社主营业务的季节性,建立符合自身特征的具体考核方法。同时,配合考评制度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和退出制度,合作社的社员大会和理事会应该对职业经理人进行实时动态考核,对有效率的经理人予以奖励,而不称职的经理人必须予以淘汰。

三、有效的激励制度是职业经理人发挥效用的必要条件

篇2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规范化;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21-02

一、农民合作社推行会计制度层面存在的不良问题

(一)农民合作社获得合理回报相关问题

我国农民合作社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弥补亏损、公积金提取所剩的当年盈余可被视为合作社统筹分配的相关资金盈余,其分配性应依据本社总体交易额比例与成员构成进行返还,且总额返还应高于盈余可分配量的60%。制定合作社相关会计制度阶段在较好延续了该法规法律的同时,进一步对分配盈余后其余部分依据公积金比例份额与出资额进行社员分配做出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分配盈余出资额引入分配盈余给现行会计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增加了弊端性问题。这是由于我国为有效扶持农民合作社的持续科学发展,不仅会为其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扶持资金,同时还宽松制定了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政策,对于登记层面并没有对其成员结构出资做出明确具体要求,因而也无需开展验资。基于这一体制某些不法盈利人员便钻空子、找熟人私下成立合作社,获取工商部门批准的免费注册登记资格并虚报了注册资金达上百万,为自身便利获取财政、税收扶持资金、返还盈余创造了条件,这样一来不仅令农民合作社在会计核算规范实施层面引发了较多麻烦,同时也令合作社相关法律倡导的成员平等对劳动成果分享、个体间体现平等横向理念产生了矛盾与背离。

(二)农民合作社核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中合作社是一项重要的组织机构,受到我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主体影响,其获取了相关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作为一种直接雇主的专门用途资金我国财政辅助主要用来支持与帮助农民合作社的不断壮大与快速发展,在强化扶持下开展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基础农业设施建设、营销农产品、培训合作社有关成员并积极推广技术服务等业务。该类重要的合作社资金来源同我国现行他类经营性组织机构包含较大差别,然而基于该类投入资金的不稳定性,在构建农民合作社相关会计制度层面,并没有有针对性设置会计科目,因此农民合作社在接受政府财政资金补助时,其账面处理体现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项应付款等科目。该类核算状况令我国相关财政补助资金无法在账面上形成有效的农民合作社财产,同时也无法利用专用账户对该项资金去向进行明确反映。

(三)农民合作社显现的内控问题

相关会计财务农民合作社体制要求,应依据合作社会计工作业务的现实需要进行会计人员的必要配备,并科学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健全构建采购业务、销售业务、存货业务、对外投资业务、借款业务与固定资产管理等内控体制。然而基于许多农民合作社组织建设规模有限、机构设置不健全,经营管理理念有失科学性,一些创办人员令合作社私有化、进行自负盈亏管理,将获取财政扶持资金作为经营唯一目标,不良获取信贷支持与税收优惠、一人统筹管理,令农民合作社会计工作人员受控于相关负责人。在该类内控模式下农民合作社无法构建有效的内部监督与财务控制体制,进一步形成了组织负责人边收钱边花钱、截留账款、收入少入或不入账,坐收坐支、对各类捐赠款项不良挪用或不入账。而对于依据相关要求面向社员提供的业务年度报告、分配盈余方案、处理亏损方案、会计财务报告公开等制度却呈现出流于形式的表面化现状,公开公布内容仅限于最终的结果,对于具体的过程则甚少涉及,一些专业化财务会计内容,农民合作社成员则无法理解看懂,因而没能起到良好的财务监督管理效能。

二、农民合作社规范化会计制度建设更新

(一)科学明确主体资格,完善构建分配盈利体制

美国学者创设的五特征方法规定,非盈利性质的组织涵盖非政府性、组织性、自治性、非盈利性与志愿性等特征,其中以非盈利与非政府性为基本属性,而基于我国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体制规定可见,其具有非盈利性组织特征。然而现行参与合作社组织农民所追求的最大化利益以及经济人等现实特征,又决定多数农民加入农民合作社组织的目标在于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实现合作社交易之上广泛获取盈余分配目标。由此可见分配体制是农民合作社核心灵魂,其不仅是社内交易与社员参与激励的显著手段,同时也是吸引非社员积极加入参与的有效制度安排。因此,我们应主体在分配体制上全面推行惠顾社员返利制度,依据组织内部分配交易额构成合作社分配收益主体渠道,并积极开展限制性资本注册获利分配配套政策,进而有效令农民合作社依据组织社员账户进行内部交易额记载,对社员展开有效的盈余分配,令每位社员均能合理、充分进行服务成果分享,并显现横向个体间的平等性发展局面,显著强化合作社稳定性与凝聚力,最终实现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提升目标。同时我们还可有效通过注册资本限制性获利分配令社员出资额之间的差异分配作用显著弱化,进而有效抑制负责合作社人员用虚假过量注资达到控制合作社、盈余分配等非法目标。

(二)降低会计核算管理体系中弹性内容,激发其刚性化特征

现行会计制度定位农民合作社为利用技术手段基于委托责任提供会计信息组织,因而设置一级会计科目应充分考量许多农民合作社组织机构简单化、规模有限、会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判断能力不强等现实状况,我们应科学构建相对富于刚性与完善性的会计核算体系,通过设立社员账户、非社员账户开展核算,令社员与相关部门明确清晰获取合作社与社员交易方式、价格不同于非社员,令农民明晰合作社面向会员开展的服务状况,进而有效实现对合作社服务社员的统筹监督目标,并为社员正确盈余分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相关政府提供的合作社资金扶持去向我们应明确令其体现于会计核算中,通过设置质量认证、培训明细账目于基金专项科目中等方式,对于相应发生的扶持资金支出、管理费用、经营支出、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做到心中有数,使其正确反映各项专项扶持基金的现实用途,真正发挥价值化应用效益。

(三)健全构建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推进财务监管

财务管理是农民合作社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抓好合作社财务管理才能保证合作社成员充分享有合作社利益和参与合作管理的民力,为此相关政府、单位应对其财务管理予以必要的监管与支持,通过统筹管理科学指导健全社内账目,规范指导合作社设置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科目,并针对农民合作社的特点,设置一些富于特色的会计科目,如成员往来、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应付盈余返还等科目分类明细账,并设立非社员与社员账户;对社内相关法人代表及财会人员定期科学组织多元化培训,构建合作社内控机制。同时我们应健全完善资金货币与流通商品管理体制,通过推行财务审批收支制度、资金管理货币岗位责任体制,令经办人、审批人针对各项业务相关程序、权限、责任与控制措施科学明确。另外我们应严格建立票据管理体制、实现单位公章、审批人、经办人章、理财社员小组章流程化应用、细化管理,对社员统一设立相关帐务手册、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体制,做到专用柜存档,分年整理、清晰收集、集中保管,进而为相关投资人、税务单位、债权人提供可靠真实的价值化会计信息。

结束语:总之,基于农民合作社会计制度实践运行中存在的缺陷问题我们只有科学明确主体资格、完善盈利分配体制、淡化会计核算中弹性内容、刚性化构建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健全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监管,才能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秩序、优化法制化发展环境、激发各方积极参与热情,真正发挥农民合作社服务效能,令其最终实现财会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并令农民合作社成为一种常态发展机制组织,真正振兴农村经济,创设丰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供销合作总社

参考文献:

篇3

(一)盈利返还合作社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经济组织。在盈余分配的决策和处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立足本社社员、服务本社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盈余分配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社员,计入社员个人账户。

(2)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二)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与普通企业一样,就是经济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与普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区别于普通企业的会计准则。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服务,对外开拓市场提高业务量。因此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价优惠于合作社对外的交易价格,这就要求合作社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分开进行核算,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合作社法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也会影响成员账户的记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合作社的基础财务活动。合作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对外筹资和对内筹资。这些都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流入。在各种资金的筹集过程中,需要偿还到期贷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筹资费用,是筹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进行了资金筹集活动,资金一旦到位,即可开始进行投资活动。合作社首先将资金投资于内部建设,用来建造生产场地,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料等,这些都是合作社的对内投资。待合作社资金充裕拓展外部业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引起的资金活动是合作社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局限,大部分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会引起合作社资金流出,而投资获得的收益同样会引起资金流入。

(三)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期末要进行会计利润的核算。利润分配是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财务活动。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产生利润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并且提取公积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员分配利润。提取公积金分配到社员各个账户,增加社员账户积累,提高社员投资的信心。这些是合作社产生利润后发生的资金流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为了让合作社规范的发展,2007年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对合作社会计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同年,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颁布并实施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起来。2013年8月,为了响应和执行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提升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说明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主要包括社员缴纳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资金,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及政府扶持资金。内部筹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国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能够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话,将缓解其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设置情况

合作社社务公开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应当设有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

(三)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情况

根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社员交易量(额)返还利润;二是按股金分红;三是成员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种分红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种分红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对内投资新项目时,如果社员投资该项建设,那么这些建设资金就形成投资股。这些投资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股金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银行利率支付利息给社员。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收益分配。通过对屯昌县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小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原料、出售农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社员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收益分配现象。

(四)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讲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问题也较多”。目前,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松散的财务运行模式导致合作社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以下(表2)为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查表,该表体现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是否到位。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关培训、监管和扶持等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到足的重视。

五、建议

篇4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发展方向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之后,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亿万农民的合作热情日益高涨。合作社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高新实用农业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差距很大,不仅省区之间不平衡,同一省区内部也不平衡。合作社类型、组织形式、发展目标也呈现多样化,有的注重服务,有的注重盈利,其运作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一些基本制度必须要坚持,同时把握好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合作社真正“民办、民管、民受益”,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依法坚持的基本制度

1.合法的成员资格制度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积极参与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了上述多种类型的合作社。但为了保证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人,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或者社会团体,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

2.民主的决策制度

“三会”、章程、社务公开是合作社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严格依法健全合作社“三会”即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规范合作社治理机构,明确“三会”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形成制衡。实行社务公开,保证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经营项目的选择、财务收支计划的制订能够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及时向社员公开。完善章程,重大事项及原则应载入章程并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关于合作社财务方面的重大事项及处理原则更是章程的主要内容之一。经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的章程一旦盖章签字生效,即是本社的行为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特别提出的是关于“附加表决权”的规定:“本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

3.以返还为主的盈余分配制度

一个好的分配制度是合作社的灵魂,既是社员努力工作的激励手段,也是合作社吸引非社员加入的关键制度所在。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成功合作社的案例调研结果看,比较科学的、合乎当前法律规定的收益分配制度的模式是:合作社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从当年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金(是否提取以及提取比例一般由章程规定或成员大会决议通过),专款专用,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以丰补歉,提高抗风险能力。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后的当年盈余为可分配盈余,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实行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讲就是: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应当以交易量(额)为依据按比较返还给成员,其余部分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等为基础按比例分配。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1.增强经营服务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作社作为新型的经济主体,必须要逐步借鉴企业或公司的发展模式。更多的合作社已经注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购置加工、贮藏、运销设施、设备,建立信息网络等,增强合作社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合作社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这就要充分发挥其组织功能,制订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根据生产经营和成员的需求,为成员开展经营信息、技术培训、农业投入品采购供应等统一服务。积极开展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统一品牌包装和市场销售,努力提高产品品牌档次和统一销售成员产品的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这样的合作社才能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带领农民社员增收。

2.培育主导和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合作社要想长期生存,就要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依托,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组织内部的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等多种要素的开发整合,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各自产业,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使得组织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带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1]。

3.立足土地入股办社,提高土地收益率

有一种典型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正在蓬勃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入股、入社等方式,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土地流转在村内成员内部进行,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性质、不变更土地权属、不影响土地用途、不导致土地利用对耕地的破坏,村民既可务工获酬,凭股分红,还可以参与专业合作社的管理[2]。这类合作社在我国部分农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要想把这类合作社办好,需要坚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民主管理。虽然是村委会牵头,但是不能搞强迫,要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不隶属于村委会,财务独立核算。二是要科学管理。要想把全村的大部分土地管理好,对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是个挑战,获得更多的土地收益,给每个社员满意的分红额度,是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目标。三要合理分配。制订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是合作社能够坚持走下去的条件之一。这类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为社员服务。除了小部分作为公共积累以外,全部用于社员分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据对全镇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情况的调查,主要有以下问题:

1.财务会计岗位及人员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设出纳岗位,会计只是临时指定一人做账,且会计人员大部分是合作社的成员,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较低,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占92%以上。

2.会计核算不规范,由于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在会计核算也只采用较简单的方式进行,未能参照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更无法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去执行。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规定的盈余分配方式中的按交易量分配方法,据对全镇23个村(场)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均无按交易量分配合作社经营盈余,只有个别要申报示范合作社的才补办。

3.未设置成员账户进行明细核算,调查显示,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登记采用的是不验资不年检的办法,因此大多数成员不知道也不关心股金的份额情况,造成了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成员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4.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无力,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法规政策等,对合作社会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但从目标前情况来看,由于合作社是独立的法人,具有企业自主经营的性质,乡镇经管站未介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的监督与指导工作。

二、鉴于上述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第八条第二款的相关规定,本文从乡镇经管站的角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乡镇经管站要增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岗位和人员编制,所需经费应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并规定在指导过程中不得向合作社收取任何费用,防止变相摊派,增加合作社的负担。

2.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指导过程中应分别进行指导、培训,如今年省农业厅就对全省的省级示范社的财务人员进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培训,南平市也对全市的示范社的财务人员进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培训,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对会计基础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让所有的合作社财务人员都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合作社的财务人员通过参加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好地为合作社提供会计服务。

3.建议所有的合作社均设立独立的财务人员,即出纳和会计。合作社可视自身的规模大小及工作量业务量的大小设专职或兼职的会计和出纳,但会计和出纳不得一人担任。

4.建议合作社有条件的实行会计制度,合作社可自行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或专门的会计机构记账。在条件成熟的乡镇,也可由乡镇经管站会计记账,以快速提高会计专业水平,更好地执行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5.严格执行财政部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中规定的盈余分配办法,设立成员账户明细账。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配方法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分配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对盈余分配做出特别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保护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资金互助社;放松管制;强化引导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rst finance-licensed rural mutual fund case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Yaodianzi Jufuyuan Mutual Fund in Yishui County. The author discusses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t faced during the process from “invisible existence”to“visible operation”,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draw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rural mutual fund,deregulation,strength the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F832.8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7-0052-04

一、引言

国有金融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而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对金融的需求度不断增强,然而商业银行要再次回归农村却非易事。正规金融力量的缺失必然催生非正规金融进驻,各种具有内部融资色彩的农民生产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随之产生,在与社员、会员农户间的信用交易中,自然衍生出一定程度的金融交易。为规避这些非正规金融可能引发的风险,引导农村“地下金融”阳光化,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向多元化发展,国家开始了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新布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批准成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或准金融服务机构,以期缓解农村资金供求压力,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缺失,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本轮改革中成立的新型机构凭借灵活的机制,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部分原有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取“金融牌照”转型为正规金融机构后,却因种种原因出现了经营状况下滑、处境尴尬的情况。

本文以山东省沂水县姚店子镇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简称“聚福源资金互助社”,下同)为例,详细剖析了该社从“隐性运作”到“显性经营”后的尴尬境地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后续改革有所借鉴。

二、聚福源资金互助社发展史:由生产专业合作社到资金互助社

(一)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内生信用是聚福源资金互助社成立的基础

山东省沂水县地处鲁中南地区,沂蒙山区腹地,辖19个乡镇,1225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434.8平方公里,县级区划面积在山东省居第二位。姚店子镇位于沂水县城南部20公里处,现有45个行政村,人口4.4万人,耕地面积4.9万亩,以生姜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是沂蒙山区目前最大的生姜销售集散地、国家无公害生姜种植基地。2009年,全镇生姜种植面积2.2万亩,收获生姜8.9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仅此一项,全镇姜农户均收入2.6万元。2007年初,姚店子供销社依托该镇生姜产销这一优势产业,组建了沂水县姚店子镇蔬菜协会,后正式注册为德农生姜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78户,其中从事生姜收购、加工经营8户,生姜种植170户。合作社培育起了集收购、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恒顺食品有限公司,拥有生姜标准化生产基地370亩。

由于生姜种植、收购和加工的季节性差异,专业合作社内部形成了资金供求关系。从2007年4月,专业合作社开始在社员内部进行小额资金余缺调剂,探索开展资金互助活动。在生姜种植季节,一些购销加工大户业务处于淡季,合作社将资金调剂给种姜户使用;而到秋季生姜集中收购加工时,合作社又将种姜户的闲散资金调剂给经营大户使用。运作方式为“两头堵死”:即“进口”绝对为合作社社员,互助资金必须由社员以自愿入股形式构成,严禁向社会揽储;“出口”也绝对为合作社社员,资金调剂使用严格限定在合作社社员范围之内,禁止向合作社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调剂。同时,资金调剂使用一律实行双人担保,而且两名保人均须是合作社社员,并严格限定单户资金调剂使用额度不超过为其担保社员入股额的80%。2007年,专业合作社资金调剂额最高时达330.1万元,累计为68户社员进行了资金调剂。

2007年12月12日,姚店子镇生姜专业合作社对设立姚店子镇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论证了可行性和必要性,制定了业务发展规划,后发动48名原蔬菜协会会员(其中包括两家农村小企业)自愿作为发起人,承诺入股53.7万元,筹建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2008年3月26日,经山东省银行业监管机构批准,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按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后,正式挂牌营业。

(二)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的经营管理及运行机制

1. 治理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通过召开社员大会或临时大会表决,或向社员发函征询意见(如本社的利率调整);对重要的经营计划、人事调整、制度建设、费用支出、宣传培训等由理事会民主决策;建立了理事会重要决策事项征询监事会意见制度。

2. 管理机制。经理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设会计、出纳(兼任业务员)各一名,负责具体业务操作。(1)入社管理:申请人提出申请,本社社员推荐(介绍),经理事会审核通过;(2)贷款管理:只面向加入本社的成员提供贷款服务,严禁非社员贷款;(3)财务管理:根据工作需要,互助社事先拟订支出计划,报经理同意后,再由经办人按规定办理借支或报销手续:(4)核算管理:开发了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从社员档案到业务流程及监管报表均建立了自动采集程序;(5)安全管理:建立了包括防火防盗、印章分管、交接班、钥匙管理、检查和值班值宿等内容的安全保卫制度。

3. 风险防范机制。资金互助社以社员信用担保贷款为主。(1)审慎经营机制: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单一农村小企业社员及其关联小企业社员,单一农民社员及其在同一户口簿上的其他社员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20%;对前十大户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50%。(2)贷款保证机制:社员申请贷款需由该社其他社员或互助社熟悉的非社员提供担保,其中:借款额度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须由1名以上担保人提供担保,借款额度3万元以上的,必须由2名以上担保人提供担保。(3)信用评估机制:理事会和监事会及部分社员组成信用评估小组,对所有社员进行信用评估,合理核定每个社员最高贷款额度,记入社员信用档案,社员在最高贷款额度之内申请贷款。对社员的贷款明细,逐笔张贴公布。

4. 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资金互助社利率结合市场资金价格、贷款项目风险程度、贷款期限和社员信用等级因素,实行差别定价。贷款周期以3个到6个月为主,利率一般为月息12‰-15‰。鼓励小额、短期贷款,加速资金周转,满足更多社员互助需求。

(三)聚福源资金互助社成立后的运营困难

因规模少、资金来源渠道窄、外在约束多,聚福源互助社成立后很快显现出生存动能明显不足的状况。互助社成立不到两天,社内49万元可用资金就全部贷完。2009年10月27日,经省、市银监部门同意,聚福源资金互助社进行增资扩股,股东由原来的48户发展到110户,股本由原来的53.7万元扩增到75.98万元。截至2010年6月末,互助社拥有股金75.98万元,存款仅3000元,拆入资金50万元,贷款余额106.5万元,实现毛利9万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理事长目前依然经营着德农生姜专业合作社,而且运作良好。截至2010年6月末,生姜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320名,股金240万元,放款余额196万元,各项指标均强于聚福源资金互助社。

三、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生存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位为其腾出广阔市场

姚店子镇作为鲁南地区最大的生姜生产和销售集散地,产业化对资金需求较大,有的收姜户一年的资金需求额就高达几百万元。而与农户“饥渴”的资金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大国有银行已全部撤离姚店子镇,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每年有一半以上的资金流出该镇。在资金互助社成立之初的2007年,该镇存款余额15573万元,贷款余额6352万元,贷存比仅为40.8%。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偏高,邮政储蓄信贷业务又刚刚起步,形成了明显的农村信贷卖方市场单向控制局面,这就为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贴近农民,信息对称、贷后管理成本低

农户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贷后管理成本高。与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资金互助社是农民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种草根性质、内生特质的合作金融组织,建立在农村特有的熟人社会基础之上。互助社社员之间交流频繁,而且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这种特殊的网络结构,意味着相互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们相互关系密切,信息能够在其间迅速流动,基本实现了社员生产和生活信息的公开化,社员间知根知底,能及时获得借款人信息并跟踪款项使用方向,避免了银行对农户的贷款信息不对称和管理成本过高问题。

(三)社内贷款违约概率小,贷款风险低

在彼此熟悉的互助社中,人际约束是维持信任的重要机制,使失信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从而限制失信行为的发生,也就降低了违约概率和贷款风险。首先,社员之间相互了解,那些有过失信行为的人不容易融入其中;其次,社员之间打交道的次数很多,重复交易的概率很高,偶尔的失信必然会提高未来的各项交易成本,得不偿失;第三,交易并不是单一的,社员之间往往会涉及大量的社会关系,使得交易双方都能够在必要时惩罚对方,这就构成了相互间的有效约束。这些约束,把所有人都置于一个相互监督体系中,如果谁违约失信了,他就很难逃脱惩罚,这样的监督关系起到了维持交易秩序的作用。也就是说,社员之间具备无限不确定次数交易条件或者具备长期交易条件,其理性的选择都应当是采取互相合作行为,并由此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四、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生存动能不足的原因考察

既然聚福源资金互助社具有生存发展的广阔市场和优势,那又为何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呢?我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研,主要原因如下:

(一)社员结构不合理是致其生存困窘的内因

原姚店子供销社蔬菜协会生姜专业合作社社员中,有种植户,有收购、加工、储存、销售户,涵盖了生姜这一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资金调配主要围绕生姜这一产业链,针对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淡旺季,以信用方式进行资金互助调剂,解决了企业和农民生产经营淡旺季的资金余缺问题。虽然聚福源资金互助社成立时,依托的是生姜生产专业合作社,但其社员主要为生姜收购、加工户,社员结构单一,资金需求量大,且需求时间具有同期性,没有了资金提供方,虽然后来进行了二次扩股,但新增社员仍以生姜产业为主,没有改变结构单一的问题。

(二)资金实力单薄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

聚福源资金互助社自成立以来,社员股金一直是其主要资金来源,但股本有限,想要贷款的社员很多,但互助社却无钱可贷,社员贷款额度一次性满足率仅在30%左右,贷款申请批复率不足50%。缺乏资金来源是面临的最大难题。互助社曾希望通过政府支持、银行融资以及增加社员存款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但都很难实现。首先政府不可能出资支持;其次,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借资金时,因本身规模小、实力弱而屡遭拒绝。据了解,该社曾试图向当地农村信用社融资,虽有监管部门协调,但仍被拒绝;当地邮政储蓄银行虽同意提供资金,因利率过高(月息13‰,与其社员贷款利息相当)而无法使用。虽然最后经上级监管部门协调,从地方性法人机构临沂市商业银行先后两次分别拆借资金30万元、50万元,但价格不菲,在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

(三)严格的业务要求约束其活力

聚福源资金互助社成立之初期望正规化后能实现规模、服务的扩大,但现实却是事与愿违,严格的监管规定限制了其发展。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扩股只能每年一次,且对扩股的人员、数量实行严格限制,这与原来合作社期间股东进出自由形成极大反差,对资金互助社来说无疑是一条“枷锁”;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15%的规定,虽然可防止“垒大户”的经营风险,但对社员入社吸引力来说不能不是打击;不得低于8%资本充足率,对当前资金周转率高达4.6次的互助社来讲,每年就等于少发放20万元的贷款。监管者的政策定位令资金互助社处境更为艰难。

(四)运营成本高企令资金互助社进退维谷

低交易成本是当初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也是其吸引力所在。成为正式金融机构之前,资金互助社不需要正式的办公场所,不需要电脑等硬件设施,就连记账也只是用学生的作业本进行简单的记录,一年的经营成本不过几百元。而领取金融牌照后的2009年,资金互助社的经营成本(水、电、网络信息费、通讯费以及聘用会计人员工资、房租等)达到4万元,这让股东们始料未及,取舍两难。虽然租用了办公场所,但因业务量小,互助社平时基本不开门,所有业务都是电话预约。另外,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资金互助社6名理事、监事均没有工资,只有聘用的一名会计有月工资600元,没有其他人工成本支出。所以,他们对改为正规金融机构后的成本支出极为看重。姚店子资金互助社的发起人申请设立资金互助社的初衷是尽早拿到金融牌照,将自己“阳光化”为正规金融,并期望将来转为村镇银行的念头,但看到如今互助社限制措施多、业务发展难,对前景丧失了信心。

(五)人员素质距银监部门要求有相当距离

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的理事长与经理是一人,为该镇供销社主任,下属的经营层全是当地农民;聘用的会计开始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刚换为一名中专毕业生。经营人员的素质难以达到监管部门要求,甚至一些配合监管的日常事务都需要当地监管部门代为管理。比如监管部门要求会计报表用微机处理,但聚福源互助社会计对微机业务不熟,所以每月的业务报表只好由当地监管办人员代为录入处理。

五、结论与启示

作为改革的产物,聚福源资金互助社作为山东省首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有银监部门批文的资金互助社,运行两年来,尽管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部分解决了农村信贷市场供需失衡状况。但不可否认,因受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其作用发挥有限,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本来很有活力,但显性化经营后反而出现业务萎缩。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亮点启示:

(一)“隐性”金融如果不具备条件不要轻易“显性”化

在现有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生的资金互助功能还不具备显性化经营的基础和条件,如果硬把它们拉入正规金融序列,不但不会刺激其加快发展,反而可能因过高的显性化经营成本而丧失其原有的活力。所以对于专业合作社内部的隐形信用合作形式,目前应依靠其内生力量,自我管理,自担风险,自求资金平衡,实现自我发展,待条件成熟,再考虑将其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信用合作组织。

(二)为“隐形”金融显性化经营实施较为灵活、宽松的监管措施

对于“显性”化的机构,监管部门不应将它们等同于现有银行金融机构一样管理,尤其是在扩股、资本充足率、大额贷款比例限制、加入银行拆借平台等方面,尽快出台放宽政策,允许其入股自愿,扩股自由,动态管理;在资本充足率要求、融资平台等方面,享受农村信用社的同等甚至优惠待遇,为其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晓静.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问题及建议[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篇7

 一、加强领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

 为加快我乡经济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乡党委、政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年内党委工作要点,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综合治理方案,调整和充实了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领导,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地点,每季度坚持召开综合治理全体成员会议,积极搜集掌握本乡不稳定因素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预案。

 二、坚持开展“严打”和重点整治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我乡靠近县城,交通便利,各种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犯罪分子作案相当猖獗。针对我乡社会治安状况,我们认真分析,排查对治安混乱的村屯和单位开展专项斗争和重点整顿。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一年来共接受报警122起,全部出警和处警,其中立刑事案件14起,破案14起(其中辖区外案件5起),受理治安案件11起,查处11起,通过查破案件,打打击和处理各类违法人员39人(其中逮捕7人,行政拘留5人),缴获摩托车3辆,耕牛3头,气枪4支,管制刀具5把。在开展严打和重点整冶斗争中公安机关加大对刑事案件的侦察力度,刑事案件比去年下降6.7%、刑事结案率达100%。治安案件查结案率达100%,农村偷车盗马减少了,各种盗窃案件明显下降。此外我们根据县委、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关于严打利用“”非法彩票进行赌博行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乡实际,认真组织民警开展打击“”赌博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在加大力度打击“”赌博活动的同时,我们对其它赌博行为的查处力度也绝不手软,自今年元月份以来。我们查处赌博案件共6起,其中“”赌博3起,共获涉赌人员26人,有效净化了辖区社会风气。

 三、认真开展民间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消除各种社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理出来,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为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隐患,针对我乡土地、山林、水利纠纷突出问题做好排查调处工作,全年共调处各类纠纷39起,其中调解成功38起,土地、山林、水利纠纷6起,家庭婚姻纠纷5起,其他民间纠纷27起,如复兴村大暖屯的山林纠纷,新荣村黄绍林与庞凌村巴亮屯的水塘养鱼纠纷,新荣村大罗巷群众和供销社土地权属的纠纷,以及万吉村安吉屯与巴荷屯水资源纠纷等,乡领导都亲自出面调节,化解矛盾,做到“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小事少出,并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没有发生影响全国、全区、全市、全县的重大群体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清除各种步安定隐患,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负责“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开展对安全生产进行专项排查清理,组织公安、治安、交通、农机、国土等部门对辖区内的采石场,饭店、煤气销售点,学校食堂、冶金等行业和乡村道路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责成存在隐患的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对四个采石场进行查封整顿,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增强群众的交通意识,交通事故明显减少,我们对预防地质灾害的监控也不放松,多次对万吉村渠刚屯后山危石进行监控,制定消除隐患的应急措施,有大暴雨或台风预告,及时警示告知,并组织群众搞撤离危险地带。此外,我们还认真做好公共卫生疾病灾害的预防工作,对乙脑、结核病,对人畜共患的禽流感的防治和对“五号脖的预防措施,都保持高度重视。

 五、加强治安管理,建立全方位的“打、防、控”一体化网络,完善社会治安的长效机制。

 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所在,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三十百千”工程,加强群防群治,建立治安联防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辖区内村街进行治安防

共2页,当前第1页1 范巡逻,组织做好各项活动和节假日的安全保卫,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配齐综治工作的党政副职,按自治区编委《关于全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构及人员编制问题的通知》(桂编发[2006]7号)配齐乡综治办工作机构及专职人员,村委会有专人抓综合治理,健全治保调解会组织,派出所、法庭、司法所认真履行职责,各部门整体联动,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村,屯和单位活动,抓好人口流动管理,强化对刑满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开展“无毒小区”和“不让进我家”活动,辖区内无一人吸毒

 贩毒现象。

 六、加强政法综合队伍建设,为断提高政法干警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年来,我们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安部《五条禁令》,开展“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整顿活动,要求广大干警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根本要求,转变执法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公正执法水平树立“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全年政法队伍内部没有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和办冤、假、错案的现象,积极开展“四五”普法学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依法治国的意识,增强了依法行政水平。

 七、存在问题

 一年来,我们加强领导,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责任意识,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加强三大纠纷和民间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消除了各种社会矛盾,我乡的社会稳定,促进了我乡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消除各种不安全全隐患,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今年我乡综治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普法工作任务艰巨,村民学法用法的意识仍不强;

 2、治安整治有待加强,治安案件仍时有发生;

 3、赌博尤其是利用“”进行赌博的现象仍没有彻底铲除;

篇8

传统成本观认为,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资金的总和,而作业成本观则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其核心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据此,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大致可分为三类:(1)直接成本,该成本指由生产某种产品直接引起、可直接追溯到特定产品的成本。(2)可追溯至作业成本,该成本指不能直接追溯到某种产品,但却可以追溯到有关作业的成本(如生产多种产品的机器设备维修费、产品物料仓储费)。(3)不可追溯成本,该成本指既不能直接追溯到某种产品,也不能追溯到某种作业的成本(如档案室、保卫科发生的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传统成本法下作为期间费用的许多项目可通过作业分配至相关产品或劳务成本对象,使传统成本法下的许多间接费用变得具有可追溯性。可见,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其成本范畴扩大,期间费用范畴缩小。

由此可以将可直接追溯到特定成本对象的成本称为直接成本,将不可直接追溯到特定成本对象的成本称为间接费用。这部分间接费用不仅包括制造费用,还包括可追溯至相关作业的非制造费用(在传统成本核算体系里一般归为期间费用)。非制造费用分配的正确与否将左右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进而直接影响产品定价决策。现代制造业成本构成中,非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将其简单地确认为期间费用的做法已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需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型成本计算系统,不应只局限于制造成本范围,对非制造费用也应合理分配并寻求其成本动因。因此,笔者认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应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又包括制造费用和应通过作业分配至成本对象的非制造费用;除此之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费用也应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系统模式选择

以作业思想优化成本核算系统有三种基本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单轨制,即在财务会计成本计算中直接采用作业成本法,使其提供的成本信息能直接为管理会计所应用;二是双轨制,即财务会计仍然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管理会计采用作业成本法;三是结合模式,即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建立企业日常成本核算,期末按照现行准则要求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以用于对外编制财务报表。从理论上分析,结合模式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信息需要,又能在符合准则基础上满足对外财务报表编制需要,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是企业应采用的理想模式,但从目前的作业成本法应用情况看,多数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均采用双轨制模式。在此,笔者认为双轨制模式更具有可行性。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第一,进行作业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基于企业业务流程,构建企业价值链及作业链。企业应按照业务流程对主要作业进行重新划分,以便于按照作业与产品的联系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以制造业为例,其作业主要包括:(1)设计研发作业。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针对客户个性需求,设计开发个性化产品;二是针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整体研发工作。(2)供应作业。具体包括采购实物资产或物品所发生的业务洽商、合同订立及履行、运输、仓储、及保证采购网点运转的相关业务。(3)生产作业。该作业指从原材料投入、加工生产直到生产出产成品的工作过程。产品制造作业所产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4)营销作业。具体包括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业务洽谈、合同订立及履行、运输、仓储、、广告以及营销网点运转的相关业务。(5)客户服务作业。具体包括客户需求信息的分析处理,产品售后服务,以及为保留、发展客户所进行的作业。(6)维持性作业。该作业指为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而发生的一般管理作业,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战略研究等。

第二,引入ERP系统构建作业信息处理平台。新作业成本核算系统既要满足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又要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借助ERP系统构建作业信息处理平台:在作业成本概念下,以外环价值链为脉络重构核算体系,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分层成本信息系统。首先是构建作业平台,将企业价值链转化为作业链,正确定义作业,构建作业中心;其次是构建数据平台,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将基础数据进行集成并加以处理;最后根据不同需要形成不同的成本信息。企业通过该集成的成本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即时地获取各成本对象的成本信息,从而形成新的会计核算系统。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系统设计如图1所示: 第三,进行成本归集与分配设计。实施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系统应经过以下步骤:

(1)按所耗资源详细设计作业成本明细表。即确认主要的成本项目,也就是确认作业成本核算范围。将这些成本项目同相应资源相联系可形成资源耗费项目,也就同时确定了资源和资源库。这一步骤可通过查阅企业的会计账簿及费用明细表获得;有时需要将同一明细项目下的资源进行分解,生成的不同资源库(如“工资及福利费”应按生产工人、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分列);有时也可将具有同质性的明细项目资源组合进入一个资源库。在作业成本法下,作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界限的划分是整个成本计算过程的关键与难点。

(2)分析并确定作业,设置作业库。在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中,应在合理范围内根据重要性原则确认作业。作业范围过大,会影响作业成本计算效果;作业划分过细,则会加重作业成本计算负担。在实践中,将作业中心分解为作业或将相关作业整合为作业中心,是确认作业的有效方法。作业中心可以上文中的六大作业为基础,按作业层级的概念再进行细分,每个作业中心为一个作业库,并对应一个作业动因。

(3)确定资源动因,设计资源动因库和资源动因用量库。资源动因反映了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情况,是资源耗费分配至作业中心的依据。确定资源动因的原则是:某项资源耗费如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产品消耗,则可直接计人该特定产品成本;如果某项资源耗费可以从其发生领域划分至各项作业,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如果某项资源为多项作业共同耗用,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耗费分配至各项作业,这里所讲的量化依据即资源动因。对于直接可对应于单一作业的资源耗费,其资源动因比率设定为1,对于不能直接划分至某项作业的资源耗费,则应在资源动因用量库里设置其分配标准。

(4)确定作业动因,设计作业动因库和作业动因用量库。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至产品或劳务的标准,也是作业耗费与最终产出沟通的中介。作业是根据产品确定的,因而作业动因应是确定的。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时,首先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制会计分录。当其费用科目属于作业成本明细表中的成本项目时,系统提示进入作业成本核算平台进行选择,会计人

员选择进入并提取管理信息系统各子模块中的资源耗费用量信息,存入资源动因用量库,在月底由系统生成资源动因用量汇总表。

企业一般会在月末集中编制调整分录,具体可以归为五类:预付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应计费用、应计收入和未实现收入。前三类费用是设计新作业成本核算程序需关注的对象。因为调整分录具有规律性,因而可以根据事先确定的耗用量(如分配厂房租金所用到的作业活动使用面积、结合标准成本法设定的标准耗用量)或月末的统计数据(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进行分配。调整分录涉及的费用主要有工资、津贴和福利、折旧、租金、低值易耗品摊销等。对于租金的分配,厂房租金可按各项作业活动的使用面积作为资源动因分配到各成本库;机器设备租金先归属到作业或作业中心后再根据机器小时、人工小时等作业动因分配至产品;低值易耗品摊销能直接归入单个产品的直接分配至产品,不能直接分配的先归入领用低值易耗品的各作业库中,再分配至相应产品。除此之外的费用每发生一笔,由发生费用的业务部门收集或填制原始凭证,在业务部门各自的系统子模块中输入资源动因数据,凭证或数据传递到财务部门后,由财务部门先按照会计准则编制会计分录,再在成本核算系统模块中读取业务部门子模块里的数据,生成资源动因用量库,然后在月末由计算机系统对资源动因用量进行汇总,自动完成数据处理和成本核算。

第四,设计凭证和作业成本计算表。由于一项作业可能会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或一个职能部门可能同时涉及几项作业(如运输部门发生的活动既为生产供应服务又为销售服务),所以应事先明确划分各部门的作业范围和数据输入权责;各业务部门应指定专门人员完成相关数据录入,填写资源动因用量表;为方便系统核算,一张表内只填写一项费用,若涉及间接费用,需注明明细科目。以运输部门为例,其资源动因用量表如表1、表2所示:

近年来,部分专家学者尝试将成本动因进行合并以减少成本核算工作量,即将相关的资源成本按成本动因的同质性合并为同质成本。通过同质成本库可以将许多成本动因按其同质性归集在一起,由此大大缩减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中的日常记录、核算工作,降低作业成本法运行成本,同时也使间接费用分配核算工作大大简化。在这种做法下,对以上运输部门发生的汽油费和维修费可合并为运输费用处理(如表3所示):

当原始凭证(发票、内部材料领用单等)传递到财务部门后,财务部门应首先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费用分录。在月末,由成本核算系统收集各子模块中的资源动因用量信息,自动生成资源动因用量汇总表(如表4所示):

作业动因汇总表记录动因汇总情况,用于分配相应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

篇9

1.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政府统筹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缺失。校企合作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受教育者多方参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是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定者、宏观管理组织者、各方利益的协调者。但是,政府在推行校企合作中主导作用的缺失,统筹协调的作用缺位,是导致校企合作未能真正建立起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合作模式的关键;同时,在政策上缺少必要的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激励、约束机制,致使校企双方合作主体责任不明确,互赢互利缺乏法规保障;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没有制定出技能型人才需求发展规划,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不能及时、定期,导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计及人才培养上是“瞎子摸象”,出现一方面人才市场急需和人才紧缺,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办学主体缺乏开放办学的新理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的,在办学体制、理念上仍然沿革着传统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在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表现出办学理念不明确,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高职院校与主管部门之间是服从与领导的关系,高职院校内部机制不活,虽然是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但在人财物等管理中,权力仍然是高度集中在院级,系部管理缺乏自主与活力,完全是一种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削弱了学校与市场、与社会的联系,这就制约了制度创新的空间,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与地区、行业、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形成了尖锐矛盾。

校企合作工作制度缺失。在校企合作问题上高职院校缺乏制度化和强烈的合作愿景。学院没有出台“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校企合作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和建立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激励政策;缺乏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训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方案。而导致合作形式单一;合作范围偏小;合作的领域狭;合作层次表浅等问题。

企业缺乏合作热情和动力。绝大多数的企业并不真正关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兴趣不高。一是企业对高职院校教育作用及职能存在误区。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的事,企业没有必要主动去联系,也没有必要进行实际性的合作;二是企业认为赢利是企业的目标,培养人才不是企业的职责,而不愿意承担育人的职责。由于企业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严重影响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开展。

2.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教育环境的建议

合作管理体制创新。成立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参与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成立常设机构作为校企合作的管理部门,加强对校企合作的领导与协调;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出台《校企合作教育法》,促使企业与学校建立相应校企合作教育体系、制度和章程等;要尽快解决宏观决策具有微观层面实施的易操作性的问题,制定鼓励和引导学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优惠措施;建立校企合作评估、激励体系。制订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确定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做好企业用工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对接。

合作工作机制创新。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建立科学选择合作对象制度。对合作对象建立严格的考核程序,从学校合作意愿和要求出发,选择确立不同类型的合作企业,形成在合作条件、合作理念上的共鸣,为深度合作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网站和管理数据库,建立交流沟通平台,广泛联系企业、行业,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校企合作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兼职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生产性实训操作规程》、《企业教学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师资培训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

合作共享机制创新。在教学和管理上给企业的参与决策权,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保证企业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权力;校企双方协商制定《人才资源共享协议》、《教学设备设施共享协议》、《实训基地合作共建协议》、《科研成果共享协议》等;学校要承担起培训企业职工的责任,并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适应企业生产流程需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学校实行灵活的“订单培养”模式,给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争取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的政策等,给企业注入合作动力;企业与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负责制定、修改、执行合作教育教学计划;负责制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及加强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相关制度。

篇10

为进一步构建学校教职工监督体系,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意识,严肃学校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防止和减少过错,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工作职责,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制定问责制度和通报曝光制度。

一、问责对象

问责对象为所有从事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人员。教职工问责制根据教职工岗位职责进行,是对教职工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学校工作,或者损害教职工或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其中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二、问责原则

问责坚持权责统一、实事求是的原则;公正、公平和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三、具体问责对象及内容

问责对象或所在部门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办法问责:

行政问责

行政问责的对象为学校管理人员(学校中层干部及以上干部)。

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追究其责任。

1.部门内不团结,与其他部门工作不协作,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2.因拒绝、放弃、推诿等情形而未完成职责内和学校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的。

3.未执行上级和学校领导指示、决策,影响政令畅通和学校整体工作部署的。

4.对教职工提出的申报、建议不办理、不答复,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损失的。

5.因工作失职、渎职,影响校园稳定,出现失火、盗窃、食物中毒等事故的。对上瞒报、虚报、迟报突发事件和事故的。

6.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等事关师生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时刻,拖延懈怠,推诿塞责,造成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的。

7.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截留挪用资金,乱收费的。

8.在工程建设、物资设备采购中,出现问题,造成损失的。

9.在人事调配、职称评聘、科研项目评审、评优等工作中,不按程序,违规操作,造成不良后果的。

10.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

教师问责

教师问责对象为所有任课教师(包括合同制教学人员)。

1.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

2.违反社会公德或其他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在质量抽测、督导评估、视导等重要活动中出现考核质量不达标,给学校声誉带来严重影响的。

4.因教学不当引起学生、家长上诉、上访的。

5.在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违反财经纪律和制度,有违规收费行为的。

6.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学校做出的决定或安排的工作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给工作造成损失的。

7.随意调课,乱办班、组织或变相组织订购教辅资料等办学行为不规范的。

8.在学校中闹纠纷,不团结,在教职工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9.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迟到、早退,一学期累计旷课2节以上的。

1 0.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

班主任问责

班主任问责对象为所有班主任(包括代课班主任)。

1.品行不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影响较坏。

2.漏报学生学籍、助学金等工作的。

3.对违纪学生不谈话,无教育谈话记录,无转化问题生教育谈话记录。

4.不善于团结任课教师,无联系、沟通。当着学生的面对任课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随意评头论足或蔑视、贬低。

5.不按时召开班委会和班会,会议无记录,不认真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6.30%的家长对班主任教育工作不满意。

7.安全教育及措施不力,班里出现不安全行为,并造成不良影响。

8.在学生中乱收费(学生、家长投诉且情况属实)。

9.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

行政工作人员问责

问责对象为全校教辅人员(包括合同制工作人员)。

1.上班拖拉松散,经常迟到,学校督查两次不在岗的。

2.学校师生到各科室报投服务,而报投部门未履行职责,或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及其它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的。

3.未认真履行职责,对师生报投服务的事项,无正当理由拖延不办或未给予明确答复的。

4.因工作瑕疵,造成师生反复报投服务的。

5.因工作人员失职、推诿扯皮、行为失当等,影响教学及其它工作的。

6.对要求限期解决有关后勤服务事项,未按期完成,且事先未说明情况,对教学工作造成影响的。

7.因不主动检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处置不当,造成安全事故的。

8.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的。

9.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

四、责任追究的方式

1.诫勉谈话。

2.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资格。

3.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4.调整工作岗位,低聘或者缓聘。

5.给予行政处分。

6.经济赔偿。凡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按责任轻重、损失大小,按一定比例实行经济赔偿。

五、问责程序

校长可根据下列情况启动问责程序:

1.师生、家长和其他组织向学校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

2.上级主管部门在学校专项考核评比中提供的学校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材料。

3.上级机关的指示或建议。

4. 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问责程序启动后,校长或主管该问责对象的校级领导应当责成问责对象汇报情况,听取问责对象意见。校长或主管该问责对象的校级领导听取情况汇报和意见后,认为问责事实清楚的,提出处理建议,提请行政办公室讨论决定问责方式;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可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督查室在行政会决定后1 日内将问责决定书面通知行政问责对象。问责对象对处理有异议,可自收到处理意见起七日内,向学校领导申请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