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将军范文

时间:2023-03-16 03:3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广将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

2、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

3、九年后,汉景帝即位,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卫骑兵将军

4、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塞,受命迂回匈奴单于侧翼,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李将军 李牧 李广考辨

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托汉写唐,记叙了蓟北从军之艰辛,全诗骨力遒劲、慷慨激昂,实为边塞诗的探骊之作。其“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悲凉铿锵、韵味深长,把悲壮沉郁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正确解读“李将军”其典其人,对理解该诗的主旨内涵,对认识高适的生平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千载而下,对“李将军”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真正“愁杀李将军”。

“李将军”到底是谁,是李广还是李牧,抑或是两人之合称?我通过对相关史实以及对唐人和高适的有关诗文进行详细的辩证,认为“李将军”只能是李广,而非李牧或其他人。

《燕歌行》的主题是赞同唐玄宗时动的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的。

首句“汉家烟尘在东北”,点明战争是外敌所挑动,唐王朝守将只得点燃烽火,被迫迎战。次句“汉将辞家破残贼”,不论“破”的是残暴的还是残剩的敌军,高适都是赞成的。在高适的眼里,唐王朝在战争中总是正义的,“汉兵犹备胡”(《塞上》)、“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五首・其四》)、《信安王幕府诗》、《李云南征蛮诗》等都置史实于不顾,即使公认的侵略战争,也多为之赞词。

高适不但赞同唐王朝与外族战争,而且反对“和亲政策”,认为应该主动攻击,将他们全部消灭,永绝边患。从其诗中可见:“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东平留赠狄司马》)“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考《史记》所载李牧和李广的事迹,不难发现:李牧制胡,多在防御;李广击匈奴,主要是进攻。因此,李广抗击匈奴的事迹似乎比李牧的更容易得到高适的认同。因此,其笔下所“忆”的“李将军”很可能是李广而非李牧。

《燕歌行》所感的是唐政府和外族契丹之间的战事,其所忆的“李将军”也必是能“攘夷”的将军。

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李牧事迹可见,李牧虽与匈奴一战成名,但其征战生涯的主要战绩在于诸侯间的相互征伐。而李广一生除一次“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外,皆与匈奴外族战斗,并因此彪炳史册。“引刀自刭”前,“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因此,就“攘夷”观之,李广可谓不折不扣的“攘夷将军”,“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王昌龄也曾感慨赋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笔者所见,全唐诗文中,虽不会称李牧为“李将军”,但有时候称李广为“李将军”。现将所见称“李将军”者,除去唐本朝的和明显不关李牧李广事者,悉列如下: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骆宾王《帝京篇》)/犹思百战术,更逐李将军。始从灞陵下,遥遥度朔野。(袁《鸿门行》)/归去萧条灞陵上,几人看葬李将军。(刘长卿《送李将军》)/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李白《塞下曲》)/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却放屈大夫。(李白《悲歌吟》)/汉代李将军,微功合可。(岑参《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独召李将军,夜开甘泉宫。(薛奇童《塞下曲》)/乱离多醉尉,愁杀李将军。(杜甫《南极》)/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故将军。(李商隐《旧将军》)/李将军自嘉声在,不得封侯亦自闲。(罗隐《韦公子》)/边头能走马,猿臂李将军。(陈陶《塞下曲》)/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无名氏《胡笳曲》)/灞亭不重李将军,汉爵犹轻苏属国。(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李将军简易便人,程不识刁斗严卫(王昂《对沈谋秘略科策第二道》)/周亚夫营细柳,制敌宜遵;李将军过灞亭,宵行何禁?(阙名《对金吾不辨夜判》)/昔李将军之殂,人皆流涕,以其信结於士大夫,公近之矣。(《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知内侍省事刘公神道碑铭》)

很明显,以上之“李将军”全是称李广的,没有一处是称李牧的。

在高适的除《燕歌行》之外的诗中,也提到“李广”、“李牧”和“李将军”,同样只有称李广为“李将军”的,没有称李牧为“李将军”的。现列如下: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送浑将军出塞》)

李牧制儋蓝,遗风岂寂寥?(《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笺:此处“李将军”指李广或李牧,尚有争议。我认为指李广:一、“亭堠”、“汉兵”、“和亲”皆是汉代故事;二、“卢龙塞”多认为即王昌龄笔下之“龙城”;三、“一战擒单于”典出“今乃一得当单于”,虽不合原文,但意在“写李广之勇,欲效之以靖边塞耳”,而非典出李牧击匈奴事,因为史书明确记载“单于奔走”;四、此诗句与同时代的薛奇童的《塞下曲》:“独召李将军,夜开甘泉宫。一身许明主,万里总元戎。”极为相似,应都是写汉将李广。)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将军”应该是李广而非李牧。

事实上,称李广而不称李牧为“李将军”,肇始自《史记》。在书中,李牧传记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并皆直呼其名;而李广的传记称《李将军列传》,并荣登《史记》“十大名篇”,对后世的影响可想而知。

《燕歌行》是托汉写唐,考高适其它托汉写唐的诗(共十首:《部落曲》、《独孤判官部送兵》、《古歌行》、《送浑将军出塞》、《登百丈峰二首・其一》、《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塞上》、《蓟门行五首・其二》、《蓟门行五首・其四》),其中所叙写之人及事典,皆无出于汉唐两朝。

《燕歌行》同样如此,该诗除“至今犹忆李将军”外,共用两典。其一,“男儿本自重横行”典出樊哙事;其二,“力尽关山未解围”典出汉高祖围于平城事。

由此,我们更能确信“李将军”是汉代的“李将军”,即李广。五

“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写军士们为了民族和战士的气节,而顾不上邀功求勋。此暗合了李广虽力战苦战匈奴,“大小七十馀战”,却终其一生,未获勋业――封侯。而众所周知,李牧被封为武安君,是获勋业的。

认为“李将军”是李牧的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是他们认为“忆李将军”典出汉文帝事,这是不妥当的。考该故事见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忆李将军”,忆者,回忆、思念也。其时,汉文帝本不知李牧为人,根本谈不上对他的回忆和思念。汉帝当时忆起的倒是另一个李将军――李齐,不过,高适是不会忆起李齐这个“李将军”的,因为他非民族名将,于正史无载,成不了高适心中可堪平定外患、爱护兵士的英雄将领。其次,此典故实是批判了汉文帝虽有当时的贤才,如李广、冯唐等而不知用,却空想古代的将才廉颇、李牧等。所以魏元忠在《上高宗封事》中议道:“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陵,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李白《悲歌吟》:“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却放屈大夫。”也批评了记不起当世李广将军的汉帝和弃放屈原的楚王。总之,该典故中,汉文帝该记的李广没记起,不该“忆”的李齐(和李牧)反倒“忆”起了,并因此受到了冯唐的批评。那么,《燕歌行》中,“忆李将军”的人就不可能是汉文帝了。

文本所反映的“忆李将军”的人,实是“沙场征战苦”的军士们。“忆李将军”典,实出自于王仲宣的诗:“从军有苦乐,但闻所从谁。”(《从军诗五首・其一》,《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七・诗戊》)善注:“《汉书》曰: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程不识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李将军极简易,其士亦佚乐。然士卒多乐从广,而苦程不识。”众所周知,唐代文人普遍喜读《文选》,(参见:张海沙,《唐人喜〈文选〉与宋人嗜〈汉书〉》,《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2004)高适也不例外,并且他尤其佩服王粲(仲宣)的诗。其《答侯少府》诗:“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郄诜。”以王粲的诗与诗才夸赞“东道有佳作”;《送浑将军出塞》又有:“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用王粲的诗才来喻赞浑将军的文采;《信安王幕府诗》在谦辞自己的才华时说道:“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认为自己的赋作堪有赵壹的才华,诗才却不能同王粲媲美。高适的诗中,三次写到王粲的诗才,并认为可谓“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自己远不能及,以此可知高适对王粲诗的偏好。因此,他采用王粲诗及李善注中的语句和故事,变化后用于自己的《燕歌行》诗里,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写下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千古名句。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扬州诗局本.http://省略.2008.7.10.

[2]董诰.全唐文.扬州官刻本.http://省略.2008.7.10.

[3]司马迁.史记.百衲本.http://省略.2008.7.10.

篇3

宁愿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汉景帝时,北方的匈奴经常派兵进攻汉帝王朝。一次,李广打了胜仗,汉景帝派了名亲信太监到李广军中慰问。

这天,这亲信太监带着几十骑卫士到郊外出游,一路上玩得好不惬意。哪想到,半路上撞见三个匈奴骑士。这亲信太监仗着人多,喝令部下一拥而上,想要抓住这三个匈奴骑士。谁想这几十骑卫士也够菜的,全被射杀,只剩下亲信太监侥幸得以逃脱。

李广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这也太不给自己面子啦,于是立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一路追了三十里地。那三个匈奴骑士哪想到这茬,一路上还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论功呢。说时迟,那时快,转眼间李广就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李广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几千骑兵就赶来啦。嘿,反应也够快的!

看到匈奴骑兵声势浩大,李广所带的百骑兵士有些慌乱。李广大喊:“我们离大营太远了,现在后撤肯定得死!我们若不撤,他们可能会误认为是诱兵之计,定然不敢轻易上前。”

李广也是艺高人胆大,带领百骑兵士向匈奴这边迎上,距离匈奴阵前还有一小段距离的时候,下马解鞍。匈奴人一下子蒙了,搞不清汉军的意图,不敢贸然上前。僵持了好一阵,匈奴怕露怯,派上一名将官试探,结果被李广一箭射中。这下,匈奴人更加坚信汉军有埋伏了,要不然怎么还不慌乱呢?僵持到半夜,匈奴人先行退兵。

李广为何有“飞将军”之称

一次,李广率兵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首领惺惺相惜,令手下务必活捉李广。李广终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押解途中,匈奴人拿一张网将其困住,用几匹马拖着他走。机智过人的李广看准时机,猛然从随行的兵卒身上夺过一把弯刀,将网割破。当其他匈奴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广已连杀了数人,跃上一匹快马,逃走了。

匈奴人以讹传讹,以为李广是神,懂得飞天遁地的功夫,自此便称李广为“飞将军”。

不过,归朝后,李广因被俘及损兵折将而被汉武帝革除军职,贬为庶民。

为什么“李广难封”?

汉朝时,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和李广同辈甚至晚辈的将领都封了侯,而李广却始终没有封侯。

这又是为什么呢?匈奴人的战术是机动作战,讲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小股汉军。因此,没有优势兵力,匈奴人一般是不会和汉军硬拼的,而李广刚正不阿的性情使得他每战都是硬碰硬。李广碰上匈奴这样的对手,要么是没什么战果,要么是战到伤亡殆尽也赢不了。

李广没有采取很好的战法,在天子心目中,总是感觉缺根弦,光知道蛮打,不知道智取,总是无法取得像模像样的大胜。另外,汉朝衡量战功的制度也过于苛刻。所以,李广总是没有被封为侯爵。不过虽然李广难封,侯爵众多,但“飞将军”只有一个。

情急下拉弓射虎

当时,李广所在的地方非常荒凉,常常有野兽出没,危害百姓。于是,李广和子弟们经常出去打猎。有次,李广发现一只老虎趴在草丛里,便拉弓射虎,一箭就把老虎射死了。李广高兴极了,用老虎的头骨做枕头,用以显示其英勇。

后来,李广他们再次在冥山南面打猎,那时已是夜幕降临,月色朦胧。突然,李广又发现了一只老虎,于是拉弓射虎。等过了一会,没动静时,几个胆大的随从走过去一细看,原来李广射中的是一块虎形巨石。大伙儿惊叹不已,闹得李广也不敢相信自己有如此神力,又返到原处拉弓重射,比上次更加用力,可是连射了好几次,都没有射进石头。

为什么不能再次射进石头呢?

李广比上次更加用力,可是连射了好几次,都没有射进石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古人的文化知识不够,解释不出所以然,只能瞎说李广那时有天神相助。

其实,哪有什么天神哟?现在科学家研究表明:人是有很多潜能未被开发的,尤其是紧急情况下,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能做出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李广初看到石头时,以为是只老虎,情急之下就引弓射箭,毫不犹豫,箭射进了石头。后来,在明知是石头的情况下,人已经没有了危机意识,更不可能产生“应激反应”。所以,即便是反复再射,也很难射进去了。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李广是如何死的?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汉武帝见他已六十多岁了,坚决不同意他出征。但拗不过李广死磨硬泡,直到元狩六年才任命他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

或许,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的嘱托,认为李广年纪大了又命数不好,不让其与匈奴主力正面对阵。一次,卫青从俘虏口中获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他决定亲率精锐部队从正面进攻,而令李广走东路进攻。左中右三军并进,这挺合情合理的,李广力争无果,只得听令。

篇4

他身为一代名将,却要承受一生的悲情;

他臂力过人,曾将箭羽射入岩石;

他策马扬鞭,如同平地飞翔;

他赤胆忠心,全然不顾被俘在敌营;

他以四千兵马对四万,大唱空城计,险中求胜;

他镇守边关多年,匈奴为之胆寒,不敢来犯;

他是汉朝的传奇―“飞将军”李广。

李广

绰号:飞将军

籍贯:陇西成纪

职业:汉代名将

特技:将箭射进石头

最喜欢的事:射箭、骑马

最讨厌的事:不许射箭骑马

他的美名为后世竞相传颂,其中更有不少名人都曾与他攀亲。

写到这里,栗子们是不是觉得标题有点不对劲?开头说李广功勋卓著,万人传诵,按理说一生都该加官进爵,最后在战场上结束自己的一生,这是一个将军最完美的归宿。他身后的子子孙孙则会因此世代蒙荫他的荣光。

汉朝的封爵制度

汉朝继承秦朝实行二十级爵制,最高一级为列侯。这里说的“封侯”是封列侯。列侯封地称为“国”,相当于县。汉朝对于武将的最高封赏就是封侯,武将们都把封侯视为衡量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标准。汉初,朝廷与匈奴常有战争,建功立业的机会可谓大把。

可事实呢?汉初因功封侯者有143人,李广榜上无名。他眼睁睁地看着当时还是毛头小子的卫青、霍去病逐渐成为疆场红人。汉武帝封爵赐地,年纪轻轻的他们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李广毕生都在追求的荣誉。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准备进行漠北会战。那一年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多次请命任前锋迎击匈奴主力。也许他预感到这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便说:“臣愿意死在匈奴单于阵前”,表明他已经打算孤注一掷。卫青却坚持命李广领东路军策应主力。人算不如天算,他竟然在沙漠中迷失方向,错失了大好战机。

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卫青调查李广,再行治罪。调查等于怀疑,这是为国征战一生的李广所无法承受的屈辱。也许是出于愤怒,也许是出于绝望,苍老的李广心境一片颓然。最终在调查员面前挥刀自尽。“飞将军”一生都穿梭于战火中,他的鲜血未能喷洒在战场上,如今人却被钉上同胞的十字架。他的人生就在无限的遗憾中走到了终点。

从此,李广同志“难封”的悲剧成为了中国古代所有怀才不遇之人的里程碑,随着他的盛名一起被后人传扬。

到底是谁炮制了“李广难封”的悲剧?

一号被告:顶头上司卫青

卫青直接导致了李广的自杀。他一向有利用与汉武帝的特殊关系迅速上位的嫌疑。卫青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家奴出身,之前受尽磨难,后来弟凭姐贵,摇身一变成了国舅。短短几年,便从无名小卒爬到大将军的位置。正是他的蹿红遮盖了李广的光芒。

二号被告:终级BOSS汉武帝

汉武帝虽然身为一代伟大的帝王,但是毕竟还从来没听说过“科学”一词。在古代,即使是做皇帝,好运气也是比什么都重要。他坚信李广是个“数奇”,就是运气差的人。

李广参与的与匈奴的四次大战

公元前133年 马邑之谋 泄密

公元前129年 上谷之战 遭遇主力,被生擒

公元前123年 漠南会战 遭遇主力,苦战无功

公元前121年 河西战役 遭遇主力,伤亡惨重

可见,李广简直是匈奴主力的风向标,所到之处必陷入苦战。久而久之,汉武帝也不敢让李广领重兵。

三号被告:粉丝司马迁

司马迁对李广的崇拜之情,从他为李广写的传记里就能看出来。《史记・李将军列传》可以说是整本《史记》中最为华丽的一章,相比之下,职位更高的卫青的传记却显得平淡无奇。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不仅艺高人胆大,而且对待士兵很宽容,从不暴虐体罚。他不在乎钱财,有了钱就买点小酒,有了空闲就找人打猎,活得非常潇洒,很有人情味。

司马迁是一代文豪,即使是平凡路人也抵不过他妙笔生花。今天我们所知的李广,难道是小粉丝司马迁的过度赞美而编制出来的神话?如果说李广本来就是个碌碌无为的人,那么他的“难封”也就没什么不可理解了。

卫青的确沾了他那点血统的光,但是说他在战场上以血相搏而赢得的这些荣誉,实则受之无愧。卫青少年成名,第一次参战就深入匈奴祭祀祖先的腹地,杀得敌军丢盔弃甲。一生参与大战七次,斩获匈奴几万人。单从战功来看,李广的战绩不如卫青。当时汉朝封赏的原则非常明确,按照杀敌数量论功行赏。如果能杀匈奴单于或亲戚重臣更是毫不吝惜,后来的霍去病就是这样的例子。

况且,卫青因为少年时的悲惨经历,对于名利非常淡薄,向来待人宽厚谦虚。即使后来外甥霍去病得宠,卫青也很为他感到开心,所以根本不会存心压制李广。

汉武帝对李广的任用可以说是左右为难。李广的青壮年时期都奉献给了文景二帝,而那时的汉朝还没强大到可以对匈奴宣战,主要还是和亲,很少有大规模战争。汉武帝时期,李广已经名声在外,被任命为中央宫卫尉,相当于皇帝的警卫团长,不能说对李广不信任、不重用。等到有大战,李广已经年迈,而且总是运气不好。汉武帝爱惜他的将才,虽然知道他立功心切,但还是不忍他丧命于战场,所以只派他在边路策应。

《史记》中李广的形象经由司马迁打磨之后光芒万丈,但并没有偏离历史。司马迁始终都是一个有良心的史官。李广镇守的右北平郡从地形上来看,易守难攻,所以匈奴不敢来犯除了是对李广的忌惮之外,应该也受到地形的牵制,“数年不敢来犯”的说法丝毫不存在夸张。

篇5

汉朝时期,匈奴人总是侵犯中原大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从李广将军从匈奴人的魔爪中逃出来以后,匈奴人就不敢随便侵犯中原大地了,营中的将士们也对汉将军李广敬佩的五体投地。

在一个月明风疾的夜晚,李将军骑上那匹追随他身经百战的黑骏马,在离军营不远的林中巡逻,突然,将军发现旁边有些风吹草动,便如风一样,急速拔出箭,弯起弓,弓似满月,箭似流星,只听“嗖”的一声,箭射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响声了,那动作在眼前一闪而过。

李将军为什么射箭呢?因为李将军怀疑是敌人在这准备偷袭我军,一连几天都有这种现象出现。李将军还怀疑有老虎走动,因为这里的老虎非常凶猛,上次把几个战士都咬死了,射这一箭就算是为民除害吧!

第二天,将军带人来寻箭,看是否射中什么东西,寻着寻着,只听一个士兵叫到:“快来呀,我把将军的箭找着了!”一群人蜂拥而至,不一会儿,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啧啧赞叹,李将军走了过来,也有些惊讶,只见箭穿石而入,只有白羽露在外面,箭拔也拔不出来。

这事大家奔走相告,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皇上的耳里,皇上说:“当初让他当将军,我没看走眼呐!”李广将军的故事流传至今,感动着人民。

篇6

这本书与我们杂志当然没有什么关系,我想说的是写这本书时对几个历史人物的感想。

前两个大家比较熟悉,是刘邦和项羽。当年的楚汉相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想不明白: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那小子?结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被刘邦这个地痞无赖逼得“时不利兮骓不逝”而自刎乌江。

我仔细分析对比了这对冤家的出身;性格,可以说―正是项羽的英雄气概导致了他的失败:他贵族出身,少有侠名,且有万夫不挡之勇,爱面子,意气用事;他自视太高了、根本就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和心上,对手下的谋臣武将也不怎么重视,反正自己厉害,有自己就够了。结果;韩信跑了,“亚父”范曾也被这个傻小子给气跑了,“竖子足与谋”――如果项羽有点谋略的话,何至于有汉家数百年江山?而刘邦是一个底层出身、集厚黑之大成的混混(当然也有许多性格上的优点,在此不一一叙述),他不是英雄,但是一个很实际的成功者。

还有两个可以比较的有趣的人物一西汉时期的两个将军:李广和程不识。飞将军李广的知名度很高;司马迁与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好朋友,司马迁为李广写了篇“李将军列传”,使李广流传千古。而与他同时期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程不识与李广的官职相同,都是太守,但两人的指挥风格完全不同。李广基本上是个人英雄主义作风;不是带领大军团作战的优秀统帅,他冒险倾向很强,要么大胜,要么大败;而程不识呢,就极其稳健,他不像李广那样带五千人就深入敌后,能击溃五万敌人,他的一万人就只能当一万人用,但他纪律严明,治军很有一套,他从未让匈奴人讨过便宜,也就是从未吃过败仗,是个常胜将军。

在西汉时期,程不识的名气甚至还在李广之上,但到了今天,除了研究汉史的专家以外,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司马迁没有写过?“程将军列传”。那么,这个程将军的“公关宣传”做得不够好,但他的结局比李广好多了――“李广难封”,李广没有封侯,最终愤而自杀。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就是说失败的英雄很多,而很多成功者并不一定就是耀眼的明星英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结论是:英雄因为自己有些本事,就很有些性格和意气(包括读书人的书生意气和浪漫理想主义),受不得委屈,使不出手段,最后往往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落一个悲剧下场。

做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有傲气就容易失败。我们可以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如果总是失败,也算不得是真正的英雄了吧?在今天的生意场和职场上,也许做一个成功者比做一个英雄更有吸引力。

多年前,我的公司团队中曾经有一个合作伙伴,他年纪比我大,很有才华,但也很有个性。我们开办公司时,我说服其他合作者,把他拉了进来,设想大家一起做些事情。但结果并不如意。

这个老兄是北京本地人,家境一直不错,加上自己有些才华,所以历来我行我素,一言不和,即可拂袖而去――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最后,我们分手了:大家还是好朋友,但不能近距离合作共事。直到今天,他仍在家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相反,我的另外几个合作伙伴,多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很小就离开家到外地求学,家境的艰难;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就是在现实中学会妥协,学会承受委屈,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学会与人沟通解决问题。我们没有退路,也就没有耍脾气、闹意气的资本(当然这些都不牵扯到做人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只是做事情的技术层面),一路走来,许多的坎坷与委屈早都被我们消化掉了。

篇7

【标准发音】:yì qì zì rú

【繁体写法】:意氣自如

【意气自如是什么意思】: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

【意气自如成语接龙】:词不达意 意气自如 如不胜衣

【用法分析】:作谓语、定语;指人意态自如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yì qì zì rú】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对应近义词】:意气自若、镇定自若

【意气自如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能征善战的将军李广领兵抗击北方的匈奴入侵,他率领4千骑兵被匈奴左贤王以4万骑兵团团围住,士卒们十分恐惧,个个吓得面无人色,李广则神色自若,意气自如,指挥有方,终于杀出重围,获得胜利。

篇8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0.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11.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评析]

古诗词鉴赏考查的是宋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词作的名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但篇幅长,内容多,且语言前后多有脱节,需要同学们有很强的整体判断能力。在试题设计上,命题者更加注重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思想情感的把握。与2015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古诗词鉴赏没有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而是将考点集中在对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旨在引领同学们细致而扎实地研读文本,力求能够读懂,读进,读深,读透。

第10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要求同学们分析上阕选材的表达效果,这在诗歌鉴赏中极少涉及,我们既要明确作品中选了人物的哪些事迹,还要对这些事迹加以分析,挖掘其对表达作者情感等的作用,这是亮点,当然也是难点。

解答第一问应该不难,一方面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得知,上阕第二、三、四句依次言李广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三事,另一方面这三个事迹在苏教版教材《〈史记〉选读》中的《李将军列传》一文中均已详实收录,同学们可以借此佐证。此外,我们对李广的文化积淀还是相对丰富的,如小学课文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高中课文王勃《滕王阁序(并诗)》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解答第二问则需抓住李广这三个事迹,并联系辛弃疾主要思想和生平的重大遭遇去思考作答。可以说,辛弃疾与汉时名将李广的遭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辛弃疾在题语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以想见他当时激动的情绪。其实,词人是明写李广,暗写自己,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意。

第11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原本不难,但辛弃疾这首词多用典故,许多同学容易只抓表象,如只抓桑麻、南山等意象,误以为作者是向往田园生活,而没有看到对体现情感更重要的句式如“谁向……?”这是反问,还有后面“健者”与“闲”的反差以及“轻寒”一词,都表明作者内心的悲凉。

解答该题须逐句揣摩,方能品出个中三味。第一、二句化用杜甫的诗句,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爱自己之意,盛赞朋友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句则表现了词人宠辱不惊、进退不疑的坚强自信。第三句,借汉言宋,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感慨极深,讽刺极强。第四句以景作结,不但隐喻了奸佞之臣的阴险和卑劣,抒写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凉,也提高了词作的表达效果。

二、(2016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u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耕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篇9

司马迁引用古代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由于花朵美丽,果实甘美,它们虽然不言不语,却有许多人前来赏花摘果,以至于树下踩出路来)赞美李广忠厚、诚恳,不用自我炫耀,也会受人尊敬的高尚品格。李广号称“飞将军”,曾与匈奴有过“大小七十余战”,而最后却被刀笔吏逼迫自杀。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原文: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大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译文:

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己行得正,不下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他自己行得不正,即使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这大概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看李将军谦恭谨慎就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嘴很拙笨,不善于说话。到他死的时候,不论平时知道不知道他的人,都对他表示哀悼。他那忠厚诚实的品德,真的使士大夫信任了吧?谚语说:“桃树李树自己不会说话,树下面却会被人踩出小路来。”这小小的比喻,可以说明大道理。

《千字文》译文(六)

(南朝・梁)周兴嗣编著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古代的都城华美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东京洛阳背靠北邙山,南临洛水;西京长安左跨渭河,右依泾水。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阁高耸如飞,触目惊心。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宫殿上绘着各种飞禽走兽,描画出五彩的天仙神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账幕对着高高的楹柱。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宫殿中大摆宴席,乐人吹笙鼓瑟,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登上台阶进入殿堂的文武百官,帽子团团转,像满天的星星。

篇10

1、王昌龄《出塞二首》的全诗诗意: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