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7:3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职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03-11-20
作者简介:方武,池州师专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和文章学研究。
与过去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删掉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所有其他课程标准相比,唯独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基础知识的“内容标准”。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知识。但笔者认为,从新课标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强调看,从新课标“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提法看,从新课标对“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探究能力”的整体强调看,新课标对知识不是进行弱化处理而是进行了新的策略性处理:在弱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将知识的选择和建构的自下放给课程的执行者──课本的研制主体和课程的教、学主体,即强调课本的研制者和教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建构。由于“知识获得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又是师生多个视界的经验融合过程”[1]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过程又具有更多的个体经验性和情感体验性的课程学习特性,这就使得这种处理策略是正确的:一方面可以抑制过去业已存在的死记硬背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课本研制者、教者、学者因文制宜、因教制宜、因学制宜地主动参与课程知识的建构,为课程知识的建构开拓无限的空间。为促进课程知识的建构,本文拟对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问题略作论析。
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即是课本研制者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之于课程教学的意义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生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学和教的主要依凭。课本的研制要全面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知识的建构就应当是不容忽略的方面。“鉴于在教改的大背景下编写并正在使用的有些教材,由于编写者思路的改变,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2](37),鉴于语文教育界的确存在淡化知识的主张,有必要首先指出这种做法和主张是毫无道理的。有人把过去语文教育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把教学中出现的一切极为可笑的现象(诸如将学生作文中描写老鼠被撞得“不省鼠事”的“不省鼠事”判错,“同心协力”绝对不能写成“齐心协力”,表示“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的成语一定是“惟妙惟肖”而绝不能是“栩栩如生”等等)当做“知识中心”批。恰恰相反,这不是“知识中心”,而是教师无知识的表现,是教师轻视知识积累而结成的恶果。再者,“知识中心”固然不对,但只是错在将知识摆在不适当的位置而忽视了不应忽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反对“知识中心”从逻辑上也并不能由此必然推出可以淡化知识的结论。就过去长期使用以及现在仍在使用的主流课本的知识状况而言,远未达到过分饱和亦即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因而必须淡化的程度:就文艺文体而言,“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模像样的知识。”[3]就常用文体而言,记叙文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几要素以及顺叙、倒叙、插叙而外,也就没有什么知识可言;说明文的知识更是干瘪得可怜,干瘪得只剩下那几个诸如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喻之类的说明方式;议论文呢,除了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议论文普遍规律的教条,以及“摆事实、讲道理”这种极为表象的论证方法之外,也就无所谓什么知识了。就汉语知识而言,修辞知识也就那几个辞格,唯一讲得多一些的是语法,而汉语语法又基本不符合汉语的特征(陈寅恪、王力、张世禄、张志公等都是这样持论的)。[4]因此从整体而言,语文课本知识是陈旧的、贫乏的,有的是脱离实际的(汉语语法知识)。正因为课本知识这种不如人意的状况,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知识所能引起的惊异/好奇/求知欲/挑战性/征服欲/欣喜/认同等心理反应不足,动机、兴趣、焦虑感、满足感四个基本的学习心理条件,在知识掌握的过程和结果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满足度,客观上一般不高,换言之,这一知识群本身(在未被教学加工时)的认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种‘支持’‘满足’的功能。”[2](7)显然,这些更不能成为淡化语文知识的理由,相反,倒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地重新建构课本知识的紧迫感。因为,“对于知识系统的内在规律的把握,总是能够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扔掉基础知识这根学习的拐杖,仅仅以感觉、感悟的思考判断来学习语文”“也很难做到为感觉和思考的内容提供基础,想要做到完全准确的、合理的、到位的感觉就更难了。试想,如果没有理性的、理念的、概念的东西作为学习能力的支持的话,这样的感觉理解能走多远,所谓思辨的、研究的、迁移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2](37)因此对于课本知识,回避和淡化都不是办法,关键是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要对现有的课本知识进行审视和完善,又要放出眼光从相关领域的新成果中吸纳有用且能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新知识。总之,课本的研制者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极强的知识敏感性,使课本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体系虽允许与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有一定的滞后,以便有一个进一步检验、挑拣的余地,但整体上应与知识的时展大体同步,这样才能从知识的维度保证课本不落后于我们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才能负责任地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适应时代进步的知识,而不是尽学习那些早已过时的陈词滥调。尽管这样的知识终究也有过时的一天,尽管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老让学生学习陈词滥调的借口。这样说也并非是要课本知识一年一个样地变动不居,只是说在目前的课本知识几乎几十年一贯而未变的情况下,的确应该作一次大的吐故纳新式的重构,而当这种重构完成之后,就可以在保持大的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的渐进性发展经常地作一些小步子的调整,以不断适应知识发展变化的形势。从语文课程知识的人文性特征看,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即使吸纳的新知识增加了一些难度,只要处理和组织得当,也并不会对学生的理解接受产生多大障碍。“只有新鲜、丰富、有适当难度和有组织的语文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智力和能力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5]
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工作是目前根据新课标研制新课本的复杂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也是异常复杂的,需要组织相关领域权威学者和课程专家集体攻关。这里仅就汉语知识、常用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这几个主要知识系统中的主要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聊备参考。
(一)弱化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根据广义知识观和知识分类理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可叫语义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主要用来描述事实或陈述观点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运用陈述性知识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如何优化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知识。由于策略性知识也体现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基本教学过程遵循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6](296)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理应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建构。但程序性知识最初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经过多种条件下的练习,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6](124-125)故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联密切(即经过练习能直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也就不应弱化,所弱化的应该只是与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根据汉语学习的经验,我们都能体会到汉语语法知识在形成汉语表达能力方面并无实质作用,它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句法的组织以适应实际的言语交际的需要,属于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应在弱化之列。与言语表达能力关系密切的是言语知识,言语知识本质上是运用语言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尽管它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言语知识的三要素是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言语主体包括言语活动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是言语的人员系统;言语环境是指言语活动得以发生并获得展开的背景因素,是言语的活动条件系统;言语作品包括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任何实际的言语行为都必须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协调的产物,而不可能是对语法知识运用的产物。据此,有人甚至主张将语文教学直接界定为“言语教学”[7]。如果不考虑篇章表达中的超乎言语层面的谋篇策略、主旨提炼、形象经营等因素,那么这种观点庶几可以成立。虽然言语学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学科,但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语用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可资利用,在建构语文课本知识时可以斟酌吸纳,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适切地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总之,淡化、弱化静态描写且不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动态生成的言语知识应当作为建构课本知识的一个战略性策略。
(二)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应该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包括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知识在各自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属于常用文体内容层面的知识(诸如记叙文的中心、材料,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于提示阅读分析的关注点,对于写作则并无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它产生于写作者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不能凭空产生,而只能在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产生。当这种基于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写作需要推动写作实践活动真正发生的时候,原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便会自然地转化为记叙文的中心、材料或说明文的对象、性质、特点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因此,从写作发生的观点看,文章的内容不是从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中生发出来的,而是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中生发出来的,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不能对文章内容的精加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内容的精加工所依据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对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事理逻辑的体认。而作为文章形式知识中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知识,则对文章形成过程中的构思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结构的方式不是从文章的内容中内在地生发出来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选择性,体现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方式,而选择的结构的方式不同,不但体现了文章整体架构形式的差异,而且能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议论文中若采用“总论—分论—结论”(“总论”是提出论点,“结论”是在分论基础上对论点的归结)的结构方式,则表达了对论点的反复强调。人们一般把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达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依存关系,本质上也是内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所以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实际上也只能对文本意义的阅读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指导文章写作意义不大。总之,在有关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许多知识中,唯有结构知识对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建构课本知识时应该特别关注。
过去的课本对文章结构的知识并没有解决好。说明文的结构基本没有说,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虽然说了,但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讲记叙文的结构总是与线索搅在一起,叫做“结构线索”。其实结构归结构,线索归线索。结构实际只是一种外框架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构,犹如建筑物的外框架构,它着眼的是部分的组合。《现代汉语词典》释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语言的~|原子的~”[8]也是这个意思。而线索实际上指文章内在的情意上的前后承续的线性关系,它不是着眼于“部分”的架构,而是着眼于“前后”的关联。将记叙文的结构和线索搅在一起讲,什么也讲不清,多数情况是名义上讲结构,实际上讲线索。对议论文的结构课本一般表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表述虽不能说完全错,但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并不能揭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具有片面性。具体地说,它只是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行为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而不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决’的。比如‘学贵谦虚’这样的问题,就是只可以‘分析’,无所谓‘解决’的。如果硬要说什么‘解决’的话,那么‘分析’的本身便是‘解决’。就是说,只要‘分析’清楚了为什么学习贵在谦虚,那么作为‘解决问题’的‘怎么样谦虚’的问题,即谦虚的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必然说到了,因为撇开谦虚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学贵谦虚的问题无法分析清楚。”[9](234)“学贵谦虚”属于认识性命题,由此可见,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是无法也无须构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的。而以行为性命题(如“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则又是既可能构建出“分析问题”的结构部分(分析“为什么要反对教条主义”),又可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解决“如何反对教条主义”)。但由此而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规律推广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关系,作为结构也只能是事理结构。事理结构是内在的由文章内容的事理关系决定的,选定了一定的内容就意味着选定了一定的事理结构,因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议论文的结构,除了有利于阅读议论文时对各部分事理关系的把握外,对写作议论文并不具备有利于结构选择的意义。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对常用文体的结构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吴应天的《文章结构学》将记叙文除倒叙外的本事部分的结构分为“总叙──分叙──结尾”“分叙”几种类型;将说明文的结构分成“总说──分说──总结”“总说──分说”、“分说──总结”“分说”几种类型;将议论文的结构分成“总论──分论──总论”“总论──分论”“分论──总论”“分论”几种类型。[10]应该说,这种从总分关系着眼寻找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规律的方法大体是可取的。不过其明显的缺点是:只注意到文章主体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虑到在文章主体之外,有时还存在类似于“楔子”的端絮和类似于“尾声”的余絮部分,它们既超出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本身,又与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有一定联系。我曾把议论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论”(区别于“总论”),把议论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论”。这样,根据“引论”“总论”“分论”“结论”“余论”的隐现,议论文的结构变化就有14种之多。[9](247)说明文、记叙文的结构变化有哪些,也是不难搞清楚的。
(三)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应该丰富和拓深。此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一点“叙事”知识,但过于肤浅,仅停留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和叙述次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极为表面的层次,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匠心的叙事技巧难以描述,也难以发掘。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传到国内,使我们认识到叙事技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学课本中当然不可能全面吸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较为浅近的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层面上吸纳其中的某些成果,还是可以的。例如,我们可以吸纳一点简单的“叙事视角”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懂得,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还存在“内视角”和“外视角”的选择问题。“内视角”的叙述即叙述者从处于事件之中的角度进行叙述,“外视角”的叙述则是从处于事件之外的角度叙述;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主人公讲他自己的故事”(如鲁迅的《伤逝》),第一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旁观者讲主人公的故事”(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全知”的作者的叙述(如鲁迅的《阿Q正传》),第二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作者从外部讲故事”式的叙述(如鲁迅的《药》)。[11]可见,吸纳了“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这对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显然都很有益处,甚至可惠及普通记叙文的读写。
以上所谈三个方面,只是既重要而又被过去的课本所疏忽,因而是今后的课本知识建构时应当特别关注的几个主要知识板块,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从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到结构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选择叙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较全面的知识覆盖网络,对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智慧技能,尤其是书面的篇章的读写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课本在吸纳这些知识时必须经过为适应学生深浅度的“研发”即再创造性的精加工过程,以便以深入浅出逐渐渗浸的恰当方式在课本体系中进行表达。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外,一些文体常识(包括文学文体常识)在编进课本时还应重新审视,并进行一些细化的分类性的特征描述,以便更贴近文体实际。过去的课本在这方面喜欢作笼统的大而化之的概括,也就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一说记叙文,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要素,其实写景的记叙文就可以没有事件甚至没有人物;一说到议论文便是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其实有许多议论文没有论证,有的虽有论证却没有论据(如墨子的《兼爱》,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说到小说便是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其实有许多小说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如鲁迅的《伤逝》,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一说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如果我们按有无人物和事件、有无论证和论据、有无情节、是否形散等特征对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进一步细化分类,则对提升学生相应文体的读写能力显然很有意义。当然这只是一种分类方法,完全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此外,关于文字、词汇、修辞知识和一些文学史常识,过去的课本处理得比较好,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8):9—15.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8-359.
[5]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J].语文建设,2002,(5):11-18.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6-20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6.
[9]方武.议论文体新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34,247.
篇2
关键词:成人教育 教育质量 社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57-01
成人教育在我国也被称作继续教育,从继续教育的字面含义来看,其应是对成人跨过学龄段之后的一种教育形式。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成人教育状况来看,其教育范畴则被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等内容充斥着。可见,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逻辑下,我国社会也难以在文化层面来审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成人教育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公众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以及该教育范畴在社会公众中的普及程度。不难理解,若是单纯将成人教育看作为学历提升教育、在职培训教育,那么这将直接制约化教育在社区的开展,而目前社区已成为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单元。在成人教育文化缺失的状况下,也将必然制约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此展开讨论。
1 成人教育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对成人教育文化缺失的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成人教育的逻辑起点使然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10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欠账,以及满足社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诞生了。这就在成人教育的办学初期就界定了它的功能定位,那就是作为弥补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资源不足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也是在这一逻辑起点上,也导致了我国民众对成人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产生了固有认识,而缺少对成人教育与社区文化教育相融合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便必然在行动上导致了化缺失现象的产生[1]。
1.2成人教育的功利色彩使然
成人教育的功利色彩突出体现在它的“强目的性”上,如学历提升目的、职业资格获取目的等。笔者并不否定这一目的性,但作为一种成人教育文化应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来进行考察,在考察中需要重视挖掘成人教育的外部性特质,通过社区成人教育的开展来促使学习型社区的形成。然而,强烈功利色彩使得我们无法仔细思考成人教育文化问题。
2 对社区化教育质量的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给出对策,由此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反思:
2.1对社区化教育认识方面
在上文笔者已经提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社区化教育的认识是不足的。首先,“文化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再者,文化教育的特定对象又是哪些。不难看出,目前对此仍缺乏必要的思考。要知道,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存在的群体焦虑情绪,将导致社会大众难以静心来审视社区化教育这一形态。
2.2对社区化教育实施方面
既然是社区化教育,那么实施这一化教育的主体便是社区管理部门,而对于该社区化教育质量的管控也应是该部门。但问题却出现了,以非学历教育、非在职培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成人教育,如何在社区居民自愿的情况下来参加呢。在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整体上显著提升的当下,这里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呢。
2.3对社区化教育评价方面
对于社区化教育质量的管控,需要建立在系统的评价机制上。然而,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成人教育形态,对其进行评价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笔者认为,在与构建学习型社区相联系的社区化教育活动,应以学习型社区是否形成作为最终标准。
3 实证讨论
根据以上所述,提升社区化教育质量的实证讨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3.1深化对社区化教育的认识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应重视培育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化教育在促进学习型社区形成的内在价值。由此,各级主管部门应会同高校、文化站等部门调研社区化教育的可行性问题,以及对文化教育的内容设置和特定对象界定进行论证。
3.2丰富对社区化教育的组织
社区作为基层单位是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所要面对的最小社会单元,在破除功利性色彩下的社区化教育中,应激发起社区居民自发管理的意识和热情,这也将极大的减少主管部门的组织管理压力。笔者建议,社区化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丰富情趣、陶冶情操”的原则,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的形式来组建学习班,并建立完整的班委体系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发管理目标。
3.3完善对社区化教育的评价
对于社区化教育的质量评价,应避免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价,若是这样将直接导致该教育形式的功利性。根据上文所述,应重点评价社区化教育对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贡献度,而这可以从学员的学习习惯、个体体验、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来进行考察[2]。
4 结语
本文认为,若是单纯将成人教育看作为学历提升教育、在职培训教育,那么这将直接制约化教育在社区的开展,而目前社区已成为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单元。在成人教育文化缺失的状况下,也将必然制约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从对社区化教育认识、实践、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反思。
参考文献:
[1]魏志耕.论成人教育文化之缺失――成人教育质量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3):113-115.
篇3
“需求分析”这个词最初是在20年代由迈克尔•西对孟加拉国内英语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时提出来的。比较著名的需求分析模型包括Mubay提出的目标情景分析模型及Allright的目前情景分析模型。前者重点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相关变量,如话题、参与者、使用的媒介等,而对于其他方面的需求没有进行细致的讨论;后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补充,更加注重学习者自身语言能力与期待目标之间的差异,但却忽略了学习主体自身的重要作用。能够强调语言运用和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模式是由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模式。他们将需求分析分为两个方面即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目标需求分析提出了六个问题,涵盖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原因、用途、使用方式、使用主体、使用时间及使用场所。这两种需求分析的差别在于目标需求分析关注了语言运用的细节,讨论了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要做什么;学习需求分析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分析学习者应该学什么、怎么学。Dudley-Evans和St.John的需求分析模式由九个方面构成:学习者的职业信息、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学习者的语言信息、目标情景中的语言信息、学习者缺乏的能力、学习语言的需求、学习者的职业信息、学习者的课程需求、学习环境信息。Dudley-Evans和St.John需求分析模式为ESP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它不仅包括了学习者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而且清晰地反映出各种需求之间的联系。该模式既能从语言本体、学生个体和学习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又涵盖了目标情景分析、学习情景分析和目前情景分析三个维度,是较为全面的一种需求分析模式。就笔者而言,商务英语需求分析应该结合以上分析模型,形成集目前情景分析、目标情景分析及学习情景分析与一体的独特模式,才能有效反应学习者目前真实的学习情景和未来的工作的目标情景需求,真实体现学习情景中的客观实际与需求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推动教材改革,使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趋于合理。
二、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维度
对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进行三个方面的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即目前情景分析、目标情景分析及学习情景分析。目前情景分析是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求入手,涵盖其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习目的、未来期待)、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包括英语水平、商务知识掌握的水平、语言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方法技巧、跨文化跨学科的理解能力、学习策略的掌握)。目标情景分析指社会的需求和实际就业的差距(包括社会提供的职位、岗位需要的技能和所需的知识和交际能力)。笔者相信明确了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了解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弥补学校教育缺陷。学习情景分析是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自我需求调查包括学习驱动力、课程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
本研究包括了两个调查问卷。问卷的制订是根据Hutchin-son和Waters需求分析框架及Dudley-Evans和St.John的需求分析模式经过一定的选择调整而得来的。第一份问卷是目标情景分析这个维度进行的。针对社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求的调查,此问卷涵盖了社会需求、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满意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各项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共针对20家用人单位发放20份问卷,全部收回。第二份问卷是目前情景分析与学习情景分析这两个维度进行的。针对商务英语在校生和毕业生自身需求的调查,此问卷共包含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学习者驱动力、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对课程设置的期望度、学习方式的选择、工作的期望度。选取吉林建工学院外语学院商务英语方向的5名毕业生30名本科生进行回答。研究结果如下:
(一)目标情景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提供的职位包括:市场、助理、销售、翻译、培训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4%、21%、19%、15%、10%。需求最多的是市场、助理与销售职位。这是因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良好的英语基础、较强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因此,这些职位上获得了他们的青睐。而助理这个职位对初入公司的毕业生来讲非常适合,是因为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技能,虽然语言上略有优势,但对需要有一定技能的工种,例如会计、财务、研发等等来讲,他们不具备上岗的能力。在问卷调查中,各用人机构对商务英语毕业生各项语言技能也提出了要求。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一致认为在工作环境中,听、说能力最为重要,分别占89%和94%,其次是写(80%)、读(70%)和口译(50%)。比较出乎笔者意料的是对于口笔译技能的需要相对较少,可能是由于各用人机构提供的职位多为市场、销售,而翻译工作通常交付翻译公司来完成。问卷调查还显示,有大约65%的用人机构对于本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与交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其中90%的用人机构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85%的机构要求了解外贸的基本流程,80%的企业认为商务口语交际的能力十分重要,随后是能够熟练处理外贸函电(75%)、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60%)。调查问卷中开放试题的答案还表明一些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跟上商务发展趋势、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觉悟并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二)目前情景分析及学习情景分析目前情景分析及学习情景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学习驱动力、课程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问卷调查中关于学生学习商务英语课程的动力这一项要求学生在5个选择中进行多项选择。结果显示,30%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是将来工作的一个必须;24%的学习者(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认为学好商务英语课程就能够获得相关的证书,增加进入社会的竞争力;20%的学生是出自个人的兴趣选择这个专业的;14%的学生是为了修满学分,而3%的学生认为学习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进行未来生活中必要的交流。54%的学生选择学习这个专业是为了将来的就业。这个结果是商务英语作为ESP的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但只有24%的学生是出自兴趣才进行学习,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教师工作的不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是可悲的一件事。根据实际走访调研,很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里都要求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开始接受系统的商务课程,每个学期至少开设3门左右的选修课程。商务英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比率大概在1:3左右;学时分布大概在1:4左右。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超过40%的学生认为课程种类非常满意或者很满意。而近50%的学生认为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可以说,正负意见比率相当。通过访谈部分学生,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专业性强的课程不多。虽然各高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集中在商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函电,但学生希望多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比如外贸单据、商务谈判、商务口译、市场营销等毕业以后进入单位马上就可以用到的课程。其次,学生希望有更多外教或者具有商务经验的教师授课,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实用经验。而对于课程难度,70%以上的学生认为满意。笔者认为这与课程种类学生的满意程度略有相悖。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进入大三专业课学习之前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了解较少,所以刚刚开始接触时认为课程难度很大;但是,随着几个学期过后,发现课程种类较少,分配在一门课程上的时间增大,所以认为课程难度降低,课程的密度一般。
四、总结
篇4
1.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由来已久,在教育中也起到了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惩罚教育法的运用经过历史的验证,是可行且有效的。在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政权存亡的工作。因此,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成为胜负的关键。惩罚教育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以行作为开端的需要。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说过:“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才能使犯错者不在去犯错或者说不再去犯同样的错误呢?那就是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实施惩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既然行是知、情、意、信的外显,那么改变外显的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在的知、情、意、信也必然要随之改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能把行作为开端的原因之一,惩罚教育法则正好符合以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端的需要。惩罚是一种具有威慑性的手段,在教育中则转化为对学生不端行为的威慑作用,有对行为人本身也有对行为人周边人群的威慑。惩罚主要针对外显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从而引起思想意识的改变。惩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只有具有艺术性的惩罚才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行为中认识到本质错误,从而改变内在认知,由好的认知再上升到良好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最终产生良好的行为。
2.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需要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名词,不同的研究学者对社会化有着多种解释。布卢姆认为:“个人为了以一个多少有效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个集团和社会而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倾向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根据这两种解释,总结地说:“社会化就是一个人学会适应社会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所必须的良好品质。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使用惩罚教育
1.抓住时机,一击即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时机一直是一个研究的话题。在什么时候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是最好的时机,我们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运用哪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的方法就必须在不同的时间使用,犹如病人用药,不同的症状在不同的时间就必须使用不同的药。惩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使用时,选择好时机非常重要,时机选的好事半功倍,时机选的的不好事倍功半。
2.明确目的,教育为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程,它进行的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惩罚教育法亦是如此,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不是为了惩罚学生本身,而是惩罚学生身上发生的不良行为。
3.力度适当,防止“两用”《周易·系辞下》认为“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惩罚教育,惩罚一定要适当,要注重对惩罚“度”的把握。质量互变关系指出:“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促成质变,质变又会开始新的量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惩罚教育需要尊重质量互变规律,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惩罚的“度”,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而不失教育本质。把握惩罚的“度”即惩罚“泛用”和“滥用”两个问题,泛滥无度的连续惩罚是可怕的。同时,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惩罚的威慑力将会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只有当惩罚构成一种威慑而存在时,才会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过度的惩罚教育会适得其反。
篇5
(一)第一学年:规则教育和意识养成阶段
作为新生,学生有诸多的不适应。各院校应以入学教育和适应教育为中心。在这一阶段,军训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及早引进养成教育理念,与军训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中华女子学院在此阶段将学生手册的学习贯彻到军训过程中,突出规则意识的培养。在低年级通过开展专业教师“专业知识讲座”、高年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规划和指导大学学习生活。这一阶段,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规则,逐渐适应大学阶段的生活。
(二)第二学年:能力提升和养成教育强化阶段
经过第一学年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群体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此,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开展不同的活动,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强化养成教育。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开展学业辅导,党课,先锋骨干培训班,心理辅导等活动,吸引大家参加,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从2013年开始成立了积极分子读书会,要求大家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既有政治学习,又有专业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实现政治与学业两种进步,深受学生欢迎。此阶段要突出榜样的力量,强化制度的刚性,奖罚分明,树立典型,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管理者要以身示范,严格遵守和贯彻此前制定的规章制度。
(三)第三学年:实习就业与养成教育深化阶段
要结合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需求,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心理,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简历、教给学生求职面试的技能技巧,督促学生有针对性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开展模拟招聘,为同学就业作充足的准备;安排实习带队老师,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尽量消除同学们因找工作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做好学生毕业离校教育等。此阶段要突出学生实习就业的需求,通过宣传教育,把学生的品质、能力、习惯与就业可能性挂钩,引导学生加深对养成教育的认识,深化养成教育成果。
二、注重设计养成教育的载体及处理好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一)以引导为主强制为辅重视养成教育载体设计
精心设计学生习惯养成的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养成教育涉及“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所有方面。在认知方面,要以课堂为载体,全体教师参与,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灌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对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情感方面,要以心理辅导、讲座宣传、社会交往等为契机,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习惯、情感取向;在意志培养方面,以党课、团课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信仰教育对意志养成的先导作用,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任劳任怨、勤奋努力的意志品质;行为方面,制定行为规范,树立典型,奖罚分明,并强化自主行为。
(二)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养成教育重在规则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强化,因此对共性的要求多一些。但是,现在也是个性化的时代。因此,要处理好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有组织纪律性,维护和谐稳定,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开展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释放自我,展示个性。不仅达到学生守序的效果,而且又不要泯灭他们的天性,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三、推动全员育人并构建养成教育的检查、监督、考核、激励机制
(一)以教育工作管理者为主推动全员育人
养成教育涉及学生发展的全部,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说,要求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紧密配合,专业教师、家长、教育工作管理者以及学生本人全面携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的环境适应、专业学习、政治进步、人际交往、恋爱求职和人格发展等多方面的困惑,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引导学生者、监督者,规则教育的好坏,熏陶教育的效果,纠偏教育的强化,都离不开他们。所以,对于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管理者,要强化她们的责任意识,规范管理手段,加强技能培训,确保养成教育的执行效果。但是同时,也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实行全员育人,专业教师、家长等也要参与其中。
(二)构建养成教育的配套机制
一个人的成长更需要一套系统严格的检查、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在对学生进行了养成教育宣传之后,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级小组、班集体评价挂钩,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养成教育中,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学院每学期都有榜样明星评选(“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健康之星”等)。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使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以规则教育为主结合熏陶教育与纠偏教育来搭建养成教育自我成长平台
(一)突出规则教育实现三种教育完美结合
要从立规矩开始,从实处、细处抓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反复的外部刺激、自身实践和严厉的督查使守规矩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立规矩要从入学抓起,新生报到时即可将汇集各种制度、纪律、规定的《养成教育手册》发给学生,让其了解大学生活,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营造氛围的重要性,使学生时刻受到“好制度”的熏陶,受到“好模范”的感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存在的特殊性及不良行为主要是与其生活行为方式和不合理的思想意识有关,因此,纠偏教育,作为养成教育工作的保障性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批评警示,甚至是处分,提醒学生们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推动学生自我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推动学生自我管理是主线。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不断强化,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要不断挖掘。鼓励学生以宿舍、班级、年级、专业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为平台,积极搭建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分享、交流、提升的平台,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升自我。
篇6
目前,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担及补给主要来自于政府机构,教育资源范围狭窄,它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在教育学生为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相对而言,高校财务管理比较特殊。从企业层面来说,提供服务或产品之后才会有收入,进而再投入生产的再循环过程;而高校教育是单方向资金运动,先由财政部门拨款取得学费收入,再将其投入到教育中,并且收入是一次性的。所以说,企业相对于高校而言,它的经营运转好比前线,而成本控制则为后勤;但高校成本控制作为非盈利组织而言却是其取得效益最优化的唯一且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高校能够持续稳健发展关键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成本控制达到最优化。此外,高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在这一背景下,若一味追求成本的降低而忽视学生的教育质量,必定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高校未来发展及招生。因此,要将高校教育成本控制同我国现阶段财务管理体系相结合,联系实际减少不必要开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并且逐步实现最优化的高校教育。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成本范围界定不够清晰
并不是高校所有的各项开支都属于高校教育成本,只有真正用于受教育者的教育方面所消耗的资源价值才属于教育成本,不包括与学生培养不相关的费用消耗。为了保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准性,在高校教育成本归集方面要分清楚以下几个方面:
1.校办企业支出;即由高校开办的企业,该企业服务的目的就是方便学生就业以及从事劳动技术方面的教育,高校是绝大多数校办企业的仅有的全额投资者,正因如此也造成了校办企业权责的不清晰、无法自负盈亏及独立核算,进而造成高校教育费用分配与归集方面的困扰。
2.高校社会保障支出;即属于离退休职工养老经费的一部分,对于离退休职工而言,高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已与他们无关此部分支出的性质实质上是一种延伸的劳动价值,因此高校教育成本若包括离退休职工经费显然不合适,不利于教育成本核算的精准性。
3.科研经费;高校的职责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也肩负着对我国科技体系进行创新的重要使命。目前,科研课题日趋复杂造成与教育活动经常混为一谈,从而导致科研支出一律归集到教育成本之中,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支出却与学生的培养没有关联,所以应当按照支出比例在高校教育成本中将科研经费剔除出去。
(二)资产折旧处理账实不符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折旧反映的是资产价值的损耗及转移,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根据规定其会计核算应当采用收付实现制,基于此,高校的固定资产可以不计提折旧,并且购置、构建固定资产的费用及其他支出就应当直接确认为当年的支出,而不是均匀的在固定资产收益年限内进行分摊。首先,这种账务处理方式会造成高校教育成本在购置、构建期间非常高,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及费用,相对的,在非购置期间教育成本却非常低,不利于经济核算;其次,这种处理方式将固定资产的购置、构建费用一次性计入支出,而不是均匀分摊已经消耗的价值也会造成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的账面值与实际值不相符。所以说,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的购置、构建也会不断增多,这样势必会造成固定资产费用水涨船高,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下对高校固定资产的处理缺乏合理性,不能准确对教育成本进行计量,进而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准性及科学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实行零基预算,科学制定成本计划
当前,高校成本的制定依据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并且获得上级部门批准方可执行的年度收支计划。实际现状为本着杜绝浪费的原则,在既定的框架内合理把握并分配教育资源。为了使资金在有限范围内最大程度发挥效益,我们可以假想,将投入式的成本预算转换为产出式的成本预算,并且假定其预算成本为零。在此基础之上,对高校外在及内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将未来教育成本科学划分为三大类:基本成本、必要成本以及非必要成本。相应的将高校教学所需要消耗的支出划分为这三类,并将其逐步累加到假定为零的预算成本中去。对于这三种成本的分类,必要成本类主要为符合国家教育目标以及规定的发展规划所必须的支出;基本成本主要为以丰富高校学生的活动及教学而发生的经费支出;非必要成本主要为以保证高校学生的生活、提高其学习能力以及拓展能力而发生的经费支出。此外,在高校教育成本计划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意外因素,每一类的成本计划均要留有一些富余,保证计划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避免影响最终成本计划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相关监管部门要做好高校教育成本计划的严格审核以及监督方面的工作,进而保证最佳高校教育成本计划的制定及顺利执行。
(二)资产存量活化,合理利用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作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它的比例在高校教育成本也占据大部分。其中,高校教育成本是否能够得到控制,这跟高校固定资产使用率以及使用和配置的合理性有关。高校固定资产加强从采购与使用进行成本控制,有利于降低办学闲置的资源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使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高校在采购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各部门上报情况,其次要结合固定资产的有限性来衡量决定实际购买,二者综合分析,采购那些有利于高校长远发展以及必备用品。目前,高校一般统一采购各院系部门需要的物品,因此,高校可以优化配置资源,统一管理各部门的资源,这样可以达到规模经济。这就要求在使用固定资源时,应把现有的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实施不同院系甚至不同高校之间可以协调使用,改变传统谁买谁用的模式。同时,也可以开启高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联合多所高校和企业共同创建科技园,高校提供科研及一些生产服务,企业提供设施的费用。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节省成本,同时,也节省了高校固定资产的采购费用,也给学生们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三)精简冗杂机构,减少人力成本损耗
人力资源是一把双刃剑,是高校物力及财力资源的粘合剂,其配置及运用是否合理事关高校发展的稳健与否。当前,在我国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着行政人员数量较多,岗位设置重复,进而导致高校教职工工资方面经费支出扩增,鉴于此,高校应当杜绝不合理的消耗,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同时提高成本的产出效益。首先,应当压缩高校重复岗位教职工的数量,依据学生人数合理制定师资量,并且每年学生数量的变动设定一定的浮动比例和范围。在浮动比例及范围内,严格执行教师相对压缩、非教学职工绝对压缩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推行人事改革的同时控制好教职工人数,尽量实行流动聘任用人机制,根据需求对机构干部定岗,以减少用人成本;其次,应当简化教职工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其教学质量的优化性,尽可能减少管理机构的设置层次,在争取高校人力管理水平及效率提高的同时达到增效减员的目的。
四、结束语
篇7
在这样的热力学内容架构基础上,对状态函数的改变值进行系统的剖析,并加以例题的训练、巩固,使学生感觉到概念明晰、结构紧凑、条理清楚,公式容易掌握,同时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增加与制药工程专业相联系的内容物理化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制药工程专业实际应用的联系、融合[2-3],使专业内容尽量在物理化学各章节中得到具体反映,引领学生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处置制药学相关领域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化学对制药学的指导作用,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有必要适当增加与制药工程专业相联系的教学内容,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弱化公式推导,强化内容的应用物理化学课程内容中存在大量的公式及其复杂的推导过程,要注意数学推导过程只是获得结果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利用物理化学这种手段、运用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能力[4-5]。课堂教学内容中应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可由陈述思路直接给出公式或结论,强化使用基本公式的定性判断,强调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及解决方法。舍去复杂公式的数学推导过程,促使学生将兴趣、注意力集中到公式的具体理解及应用上,侧重培养学生将基本理论、公式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如此理念下对待、处理物理化学中的公式,既显著降低了课程的学习难度,又彰显了物理化学在制药工程专业中的指导作用。
立足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针对物理化学的课程特点及制药专业的专业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笔者灵活采用讲授式、类比式、问题式及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1)讲授式教学虽然讲授式教学比较传统,但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不能完全摒弃不用。对于属于重点、难点的理论、概念的解释和公式的推导,教师可以用少而精的语言讲授给学生。(2)类比式教学物理化学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初次接触可能难以理解与掌握,此时,可以借助已经熟悉或掌握的知识,利用两者存在形式上或属性上的相似性,通过类比方法[6-8],将学生熟悉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加以横向比较,为认识新的知识点提供方向和线索,以增强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为具有简单级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不定积分式)的线性关系比较,它们都是直线关系,且横坐标都是时间t,不同的是纵坐标,即对浓度的数学处理方式不同。通过图形比较,不但能够牢固掌握动力学方程的不定积分式,而且自然、间接掌握了各自的动力学方程的定积分式。为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两电极极化曲线图示比较,当有电流通过电极时,两者都是阳极越极化越正,阴极越极化越负,电极电势都偏离平衡值E可逆,这是两个化学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同点。电极极化的结果,造成原电池的实际电极电势比平衡值低,电解池外加的实际电压较平衡值高,这是极化对化学电池偏离平衡值的不同点。(3)问题式教学通过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知识。教师以生活实例或生产的实际问题来设计问题。例如:在学习“界面现象”时,提出自然界中小水滴、汞滴为什么会自发收缩成球形?在学习化学动力学时,提出怎样通过样品分析来测定矿石年龄和样品的年代?教师精心设计好适当的问题后,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任务由学生自觉完成。通过交互式的问题提出、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应用思维,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4)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讲授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栩栩如生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多媒体教学也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板书与绘图的时间,加快了知识点的讲授速度,使得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强[9,10]。例如在介绍自然界中的表面现象时,采用动画形式将水滴逐滴滴落到洁净的荷叶上形成液珠的动态过程,要比板书画图更直观更生动。对一些抽象、晦涩的内容,如在过渡态理论“势能面”的教学中,将“势能面”制成三维立体图(图略),然后以动画形式,使箭头从R点(反应物)沿着虚线上升到鞍点T(活化络合态),再沿着实线下降到P点(产物)。通过势能面的具体形状及箭头运动轨迹的直观演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鞍点”、“能垒”等抽象概念。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多媒体教学即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与学生互动、介绍新知识和新技术,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发展了抽象思维。
篇8
中职体育课程实现素质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有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各个中职院校体育设施的配备,同时各个院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创造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教学环境是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创造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教学环境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2提高中职院校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老师才能从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而不是一味填鸭式学习。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陈旧观念,积极思考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进行动作讲解时如何能够做到准确示范和讲解会让学生更快领悟动作要领,同时教师身体力行地融入课堂也会让学生增进与体育教师的情感交流。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在备课方面,仪表方面,语言表达方面认真思考并提高,从各个方面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3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分以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教师更要动脑花费心思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3.1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通常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应该把体育和德育两门学科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体育情景活动,将需要讲授的体育内容融入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并有耐心,让学生有亲近感,同时对学生多加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2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开设体育课的最初目的也是要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以加分奖励,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活动,可以开展各类比赛,例如各种球类比赛、马拉松长跑等等,并设立一些奖项,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乐趣,并能在乐趣当中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3.3心理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表现优秀,而且收益终身。体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生活例子中感受到运动员刻苦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选取恰当的事例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并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产生积极正面的认识。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体育活动和平时的活动当中要注意给学生打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的平台,树立友谊第一的思想信念,重视集体利益,培养自身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学生通过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会形成自我的感受,对于平时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正确认识并且采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3.4其他方面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包含的方面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思想、身体、心理素质之外,作为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其他品质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上要适度渗透有关体育基础知识和理论常识,另外国家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也要向学生予以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进行体育器材的搬运以及使用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及动手操作能力。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肢体活动教学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协调能力,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在生活当中的思维能力,懂得思考,从而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
4结语
篇9
①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制度;②原材料、构配件(工程设备)报验制度;③工程质量检验制度;④工程计量付款签证制度;⑤会议制度;⑥工作报告制度;⑦安全管理制度;⑧工程验收制度;⑨收发文制度;⑩监理处考勤制度、监理人员廉政制度与监理人员奖惩制度等。监理人员岗位职责。①监理人员守则;②总监理工程师职责;③总质检师职责;④副总监理工程师职责;⑤监理工程师职责;⑥监理员职责;⑦资料员职责等。
2质量控制难点与要点
(1)质量控制难点。①穿湖段施工。荆州段渠道工程2处穿越长湖湖汊,穿湖段总长1887m,倒虹吸穿湖段工程分两个枯水期施工,第一个枯水期填筑穿湖段的施工围堰,并在围堰内建设倒虹吸工程;第二个枯水期填筑二期围堰与前期施工段封闭,倒虹吸开始导流。②膨胀土换填。荆州段渠道基础中局部存在中膨胀性土和弱偏中膨胀性土,总长10.9km,膨胀土换填采用水泥改性土路拌法施工技术。③沙基处理。荆州段渠道工程沙土基础总长4.95km,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控制地下水位对底板的顶托或对渠坡的渗透变形影响。半挖半填渠道设深井排水,间距20m,单井深20.0m,约450口深井;在挖方渠道在渠底两侧距坡脚5.0m处设降水沟,沟内设逆止式集水箱以降低地下水。其他渠段渠堤分布夹沙层、渠底黏性土较薄,施工期采用轻型井点排水;对渠坡有粉细沙的渠段,主要采用碎石换填。④软基处理。穿湖段有1.2m左右深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对渠道的稳定和沉降有较大的影响。采用粉喷桩对穿湖段软土基础进行加固处理。粉喷桩总长度为36万m。(2)质量控制要点。①土方开挖质量控制内容包括轴线位置、轮廓尺寸、保护层厚度、建基面高程与渗水处理等。②土方回填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填筑部位的填料质量,铺料厚度、平整度及碾压遍数,碾压机规格、重量及碾压情况,堤身及坡面平整度等。③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质量,伸缩缝制作、安装,模板制作、安装,混凝土试验、级配、试块取样、浇筑、养护等。④浆砌石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质量,测量放线,胶结材料试验、级配、试块取样,浆砌石砌筑、养护,砌体质量检验等。
3工程质量缺陷处理
针对工程质量缺陷处理,监理制定了以下控制措施。(1)制定了引江济汉施工监理(荆州段)工程质量缺陷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施工质量缺陷分类标准、缺陷处理管理职责、缺陷处理、缺陷调查分析报告提纲、缺陷处分工作报告提纲、缺陷处理验收合格证及缺陷处理备案表等。(2)制定了引江济汉工程施工监理(荆州段)质量问题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工程质量监理岗位责任、工程质量检验管理办法等。(3)定期开展质量控制体系自查,并编写自查报告[3]。
4综合评价
4.1建立层次结构
依据上述分析,建立了监理质量控制体系评价指标层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4]。目标层为质量控制综合评价A,准则层为监理机构设置B1、质量控制体系建立B2、质量控制效果B3等,指标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见图1)
4.2指标系数
依据招、投标文件以及质量控制实际资料和监理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采用等间距分级方法确定各指标(见表1)[4-5]。其中监理机构设置与投标书承诺比较,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与政府质量监督主管部门检查情况比较,质量控制效果与实际情况比较。
5结语
篇10
1)个别建设单位随意变更设计,现场和批准的设计文件存在差距。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应当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并履行变更手续,然后报主管部门进行变更批复。2)多数设计单位不能派驻工地代表,出具的设计变更文件不正规、不齐全,设计图纸供应严重滞后,跨专业图纸审查不细致,土建和安装工程之间经常出现不统一。3)个别工程存在边设计边施工、无施工图施工、图纸不会审不交底施工的现象。4)部分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标准、规范把握不严,不服从工程监理,单位工程中的分部、分项工程评定不严肃,存在自评等级偏高现象;监理单位在施工单位报验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把关,对于自评等级与实际不符的现象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并对工程中的分部、分项重新评级。5)个别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不严肃、不正规,许多需现场检测的项目没检测,必须复检才能使用的材料未复检,检验批没有及时检测或检测频次达不到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应当将需要检验的材料送到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6)多数监理单位独立、公正的质量监督、约束等监理职责不到位,权威性不够,个别监理项目部形同虚设。监理公司必须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总监工程师,项目监理部应当配齐、配全相关专业的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理职责,对工程质量负责。
2工程实体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建工程中部分井巷锚喷巷道成型质量差,巷道底脚部位支护厚度不够,赤脚、穿裙、露岩现象还存在;有的开设不合理的四叉门;个别井筒淋水超标。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图纸、标准进行施工,严格杜绝偷工减料、不按设计施工的现象。2)常见的质量通病在部分土建工程中依然存在,如冬季混凝土施工、养护措施不到位,墙体裂缝多、钢筋位移、露筋,建筑物顶层和卫生间渗漏现象严重,落水管脱落,墙体墙面细部处理粗糙等。3)部分安装工程质量不够精细,防腐处理不规范,锈蚀严重,部分设备安装质量较差,造成震动大,噪声异常,电流超负荷,部分电器设备未做接地或接地不规范,管道、阀门的跑、冒、滴、漏现象依然存在。4)部分工程成品保护不到位。
3工程资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资料问题主要包括各类工程技术资料、质保资料、管理资料收集、整理不及时、不规范,与工程进度不同步。2)整理内容不齐全、不完整,各方责任主体签字、盖章不齐全,部分原材料无出厂质量检验报告,多数资料复印件未按抄件规定办理。3)部分工程监理资料不全,监理工程师通知单不回复,没有对工程材料见证取样记录等。4)部分工程资料造假,比如工程实体和资料严重不符。由于存在资料缺陷和造假嫌疑,致使工程档案资料不能准确印证工程质量状况,资料不规范现象依然还存在。
4施工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