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温多少正常范文
时间:2023-03-27 02:3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体体温多少正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验步骤:其实,医学上人体腋下的正常体温是36-37摄氏度,高了则表明发热,低了则表明低热。
为了量到人体的准确体温,我们应该把温度计甩一甩,再用究竟进行消毒,然后放到腋下耐心等待5分钟,这样出来的数据才具有可信度。
为了增加测量数据的准确度,我们还应该在测量前把腋下的汗液擦干净。另外在测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温度计夹紧。
篇2
1、在36-37度之间。人体的正常体温是一个范围,只要在正常的体温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的,而且在不同的部位测量体温,正常的体温范围也不太一样。比较常用的是在腋窝测量体温,正常的体温范围是在36-37度之间,只要超过37度,就算是发烧的情况。
2、如果是在口腔测量体温,体温要比腋窝稍微高一些,正常的体温范围是在36.3-37.2度之间,体温如果超过37.2度,就算有发烧的症状。如果是在测量体温,最接近于人体内部温度,正常的体温范围是在36.5-37.7度之间,只有体温超过37.7度才是发烧的情况。如果是在腋窝测量体温,体温超过38.5度的时候,需要使用退烧药来进行治疗,比如可以口服布洛芬混悬液。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具
三个烧杯、冷水和热水、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温度计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声音现象后,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进行新课
1.温度
教师: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凭感觉。现在请大家看这个实验。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在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请他说说两个手指有什么感觉。
(请一位同学操作,并说明感觉)
教师:对于同一杯温水,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从热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凉,从冷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热。可见,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向学生出示以上温度计)
我们现在重点学习实验用温度计。
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1)实验用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教师: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回答教师的提问。
(练习正确读温度,同时也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水的凝固点和沸点各是多少?
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和内焰温度各是多少?
鸽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教师: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0K,0℃=273K,100℃=373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____K
(2)沸水的温度=____℃=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____K
(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3.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100℃。
四、练习
学生完成本节的练习。
五、作业
1.复习课文。知道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掌握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知道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
2.章后习题1.
(四)说明
篇4
一、体温对身体的影响
高体温对身体的影响
所谓高体温,是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不是让你发烧!较高的体温对身体产生如下影响:
1.内脏机能活跃
体温较高,能让体内消化酵素以及对内脏有益的其它酵素更有活力,可预防便秘、胃胀气、尿频等症状。
2.提高免疫力
高体温能提升抵抗外来病毒、细菌的白血球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
3.提高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高的人,就算不运动,消耗的热量也比基础代谢低的人要多,较高的体温能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体温每升高1℃,脉搏跳动每分钟就会增加10次,使体内充满了新鲜的氧气,细胞的新陈代谢率也会相应提高。
4.血液循环良好
体温高时,血管会变得较为柔软,血液能顺利地输送至全身各个器官。
调整自律神经功能及激素水平的平衡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身体始终能够保持平均温度的人,自律神经及激素分泌自然也能相应地保持平衡,且能发挥正常机能。
低体温对身体的影响
既然高体温对身体有如此多的好处,与它对立的低体温自然也会对身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1.容易产生轻度疾病
具有调节体温机能的脑下视丘,同时也是控制自律神经及激素的中枢。因此,低体温会影响自律神经功能以及激素平衡,进而引起肩膀僵硬、头痛、晕眩、手脚冰冷等症状。另外,体温偏低与月经不调、经前症候群等妇科病也有关联。
2.内脏功能低下
体温降低,包括消化酵素在内的有助于内脏活动的各种酵素机能都相应降低。体温每下降1℃,酵素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感到疲倦,各种不适症状如便秘、胃胀气、尿量减少等,都会频频出现。
3.免疫力降低
侵入人体的细菌及病毒要由体内的白血球来对抗,但每当体温降低1℃,白血球所提供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体温较低的人,在季节交换时比较容易感冒。
4.基础代谢率下降
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就会提高12%。而低体温则让你不易消耗热量,也会使细胞的新陈代谢率降低,肌肤变差。
5.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手脚的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另外,也可能因自律神经发挥的功能降低,导致血管收缩能力受到影响,血液的流通受到阻碍。
二、低体温的肥胖谜团
低体温不但是疾病的根源,也是减重的大敌。因基础代谢下降而引起的肥胖,最突出的便是臀部及小腹的赘肉。因此,从体内开始改善低体温现象,帮你塑造健康又美丽的身体。
1.体内废物的排出及脂肪燃烧无法顺利进行
身体每天都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排出旧细胞,制造新细胞,其功能除维持健康外,还可使体态苗条。而低体温的人,血液难以循环至末梢血管,因而影响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体内废物无法顺利排出,脂肪也不易燃烧,以致成为易胖体质。
2.基础代谢下降,消耗的热量减少
即使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较高体温的人更容易发胖。18~29岁女性的平均基础代谢量为每天5022焦,12%就是603焦,相当于1碗饭的热量。日积月累,体内脂肪当然会增加。
3.无法排出多余水分,造成水肿现象
肾脏等内脏功能减弱是低体温人常见的症状,因此排水机能欠佳,汗液与尿液不易排出体外。无法顺利排出多余水分,身体有可能产生水肿,会让体温变得更低,造成恶性循环。
4.代谢不良,引发橘皮组织的产生
橘皮现象不只属于肥胖者,它也常见于身材窈窕的人,最常出现的部位是臀部、大腿及腹部。其形成原因是新陈代谢下降而引起的脂肪代谢不良,以及血液循环不佳而造成的水肿。
橘皮组织会让血液循环变差。分布于皮下脂肪的微血管本来就较细,如果再加上周围脂肪细胞的压迫,就更容易发生循环不佳的情形,从而使体内废物与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体外。其次,它会使代谢减缓,细胞内累积脂肪,可能会增大2~3倍。而变大的脂肪细胞压迫微血管,血液的输送受到阻碍,如此不断恶性循环下去。
三、改善低体温的方法
低体温如此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应想办法改变低体温状态,下面的方法帮你改善低体温。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经常运动
肌肉的基础代谢量比脂肪多50%,故增加肌肉不但可改善低体温,还可使身体变成不易发胖的体质。活动身体,肌肉才会产生热能,使体温上升。血液循环更会因此获得改善,氧气随着血液运送至全身,促进体内废物的排泄,使新陈代谢加速。无需刻意进行运动,从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开始做起就可以了,如不乘电梯改爬楼梯;早1、2站下车,走路到公司;经常打扫家里卫生等,如此就能够增加你的活动量。
2.减少空调的使用
人体有自行调节体温的功能,无论外在环境的温度如何,身体还是可以保持一定温度的。但如果每天都在有空调的室内,或是整晚开着空调,身体自行调节体温的功能会逐渐减弱,导致低体温现象发生。因此,冷气、暖气的使用,都应有所节制才好。
3.别喝太多冰的饮料
冰镇饮料除它本身的冰冷会引起体温下降外,还会因多余的水分囤积在体内,导致排泄机能减弱,使体温变得更低。因此,最好喝温热的水,但同时控制茶类、咖啡等含咖啡因饮料的摄入。
4.少抽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能让血管收缩。因此,抽烟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身体温度下降,血液的流通受阻,新陈代谢也会跟着减慢,令皮肤干燥、暗淡。
5.学会释放压力
压力会造成肌肉紧张、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同时自律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的活动将变得较频繁,以致整个自律神经失去平衡,使体温调节功能无法顺利运作。
(二)摄入均衡的营养
早餐只喝1杯咖啡或牛奶,中午随便吃个水果或来碗阳春面,晚上吃个沙拉就解决了。如果这是你最近的食谱,要注意了,它会使你热能摄取不足,新陈代谢下降。没有热量,身体也就没有动力,体温降低也就不可避免。所以,为提高体温,摄入均衡的营养,保证身体的能量供应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将食物分为寒性、温性、热性3种不同属性,有些食物有利于提高体温,有些食物则有可能导致体温下降。应尽可能多摄取能提高体温的食物。
同时,也要多摄入能降低胆固醇及血脂的食物以及能帮助血液循环顺畅、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它们能预防血液中的胆固醇附着在血管壁上引起的妨碍血液输送的状况。
1.寒性食物
香蕉、菠萝、芒果、哈密瓜等水果。
小黄瓜、西洋莴苣、瓜类、西红柿等蔬菜。
白砂糖、精致小麦所制的面包、蛋糕等。
冰牛奶、可乐、啤酒等冰冷饮料。
豆浆、豆腐等含大量水分的食物。
2.温性食物
莲藕、胡萝卜等根茎类食物。
黑砂糖、黑豆、海藻等颜色较深的食物。
大蒜、姜、葱、洋葱、韭菜等辛辣香料。
盐、酱油等调料。
肉类、海产类、蛋、乳酪等含蛋白质的食物或发酵食品。
腌渍酱菜等腌渍物。
日本酒、红酒等酒类。
(三)泡个温暖的热水澡
泡澡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泡澡时水温保持在30℃~35℃,泡20~30分钟。可以在泡澡的时候,看看书、听听音乐,不但能让身体暖和,还可消除压力与疲劳。也可以在浴缸里加些精油、沐浴剂,或者是把磨成泥的姜放进小布袋,在泡澡的同时,嗅觉上也可得到满足。泡完澡后,在身体还很温暖的时候擦干水分,穿上衣服,以避免体温散失。
体温链接:
人体正常体温是多少?
篇5
关键词:XML;电子病历;辅助器;设计
“辅助诊断器”是面向临床诊断治疗全过程的“人-机”交互综合集成系统,它针对的是临床现场中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的行为过程和医生要求得到的帮助;它通过医生和系统的对话,为医生在诊断治疗的全程中提供所需的知识、经验、方法、模型来帮助医生准确思维,达到有效地降低误诊误治率和医疗费用的双重目的。由于医生思维方式的错误而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占全部案例的69%。因此,帮助和启发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正确思维是诊断治疗支持系统研究开发的核心问题。
一、系统设计
在这部分系统设计中,本文采用了产生式系统和概率的概念来进行电子病历的辅助诊断功能。
产生式是人工智能系统的主要结构,在自然界的各种知识单元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或者说是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用一种“如果……,则……”(if……then……)的形式表示。知识的规则表示即产生式规则,是一种借助条件语句IF-THEN表示知识的方法。一般表示形式为IFTHEN。
例如:如果病人是学龄儿童,有红色斑点,并且病人发烧,则病人患的是水痘。可用如下产生式来表示这个简单的医疗知识及诊断。
病人有红色斑点、病人发烧、病人是学龄儿童,可能患的是水痘
或:IF病人有红色斑点,病人发烧,病人是学龄儿童,THEN病人患的是水痘。
由于患者的某些病症表象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如症状“发烧”,人体温度为多少度时可称为“发烧”要视情况而定,对于这种难以精确描述的表象,本文引入模糊语言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概率进行描述。如某患者“发烧37.8”,通过模糊语言可以描述为其低烧的概率为40%、中烧的概率为60%。
根据以上的理论,本文设计了一个规则库,它的DTD描述方式如下:
二、系统实例
下例是根据本文给出的方案,得到某病人的辅助诊断结果的例子。
患者症状:
1、发热
2、咳嗽
发热和咳嗽的规则库定义如下:
发热和咳嗽
发热是体温上升,超过了正常的体温。正常的体温是摄氏36.5--37℃,发热是人体在抵抗传染疾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如有畏寒发热,发热出汗,且身体感觉不舒服,就很可能是生病了。应当用体温表去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发热。如果体温是在38℃持续了48小时以上,吃了退热药后,体温虽下降,但是几小时后热又回来,就要赶快去看医生。热到39℃是高热,高热过久可能对脑造成伤害,不能忽视。体温表显示的人体温度36--37℃:正常37--38℃:发热38--39℃:高热高于40℃:可能有危险性的高热!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痰呈棕色。
急性呼吸道感染,对小儿、老年人及体弱者很危险。
50%,20%,20%,10%,
可能要做X线检查,也可能要住医院治疗。
发热,咳嗽,有灰黄色痰,呼吸时有痰声。
急性支气管炎。
10%,20%,30%,40%
吃点退热药(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买止咳化痰药,减轻咳嗽,必要时加服消炎药。如在48小时后未见好转,或发生呼吸困难,再去看医生。
发热,咳嗽,头痛,流鼻涕,全身酸痛。
流行性感冒。
20%,20%,10%,30%,20%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滤过性病毒感染,无特效药。多休息,多饮水,吃点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如48小时后病况加重,或发现其他症状,去看医生。
…
…
根据病人的症状,在规则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所有匹配的规则。疾病概率是在诊断病人的疾病的过程中统计各个疾病的可能性的数据,每个疾病都有其对应的疾病概率。疾病概率的结果值在0至100之间。其值的大小决定病人患有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的大小。这样,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该患者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是70%;患有急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性是30%;该患者患有流行性感冒有40%的可能。
所以,基本得出该患者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
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检验,可以得到该患者的其它症状,然后通过这个辅助诊断器再进一步运算。
三、结语
“辅助诊断器”是对医生对患者“诊断”的行为过程的进行模拟,辅助诊断器能够帮助医生能找到以较低的“诊断”代价获得最佳的决断结果的途径,同时,辅助诊断器对医生在诊断治疗全过程中的帮助是启发医生的正确思维。达到有效地降低误诊误治率和医疗费用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作者简介:钟涛,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公共课部高级讲师。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或劳动时,由于肌肉紧张地活动,体内代谢热大量增加,使体温上升。但人体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通过排汗把多余热散发出体外。此时会出现疲劳或口干口渴,那么喝盐水、糖水、还是冷饮好?
1 喝盐水?看出汗量的多少
据研究,夏天进行一次中等强度的运动出汗量可达1~2升,每升含盐量6克左右。我们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盐分10~15克左右,一般不会发生缺盐现象。
2小时以上的剧烈运动就有必要喝点。如一次马拉松跑出汗量2~5升左右,当人体大量流汗失去过多的水和盐分时,会引起血液变浓,粘滞性增加,脉搏加快,体温增高,身体产生无力感,甚至会出现强烈的口干口渴、肌肉痉挛、代谢紊乱等不良现象。此时适当补偿点失出的水和盐分有必要,但切不能暴饮。饮水过量带来三大危害:
(1)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中,使循环的血量骤增,心脏负担加重,身体易出现疲劳。
(2)使人体渗透压降低,造成体内吸收水分速度变慢,出现越喝水越出汗的现象,汗中带盐排出体外,破坏了血液水盐平衡,引起肌肉抽筋。
(3)胃内部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过多水分聚集在胃肠道内,增加了胃肠道的震动,使肠系膜受到牵拉,会出现胃痛等其它不良反应。
2 运动中喝糖水的目的不外乎两种
(1)为防止低血糖发生。
(2)消耗糖元过来,为消除疲劳。若是长距离时间的运动,喝点有必要,反之无需喝。因我们每餐摄取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糖类,经体消化吸收(摄取合成、转运、利用)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部分进入肝脏和肌肉后,变成肝糖元或肌糖元储存在体内备用,一般情况下身体不会发生缺糖现象。
3 剧烈运动中大喝冷饮危害二点
(1)咽喉部的毛血管正处于扩张状态,突然受凉剌激,易引起咽喉发炎,出现疼痛等不良症状。
(2)胃肠血管受到冷剌激,引起胃血管突然收缩致使胃部平滑肌痉挛,出现胃痛;若长时间这样,会使胃肠产生慢性病变。
总之,在运动中无论喝盐水、糖水,看出汗量的多少而适当饮用;再好只喝几口起到润喉解渴作用。待运动结束后,各器管恢复之时,开始补充足够的淡盐水、糖水或其它冷饮料。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3] 体育保健学篇写组.体育保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第二版
篇7
工作之余,我也常接到一些家长的咨询电话,说孩子又发烧了,体温38℃多,精神状态还挺好,要不要吃退热药和消炎药?问家里室温多少,回答二十五六度;再问孩子包被多少,回答穿着保暖内衣,包着毛巾被和棉被。此时,让家长设法降低室温,减少包被,多给孩子喝水,再测体温,已降到37℃。由此看来,这些宝宝的发热多半是被家长“捂”出来的。
为什么小儿捂得太厚会引起发热
中医认为,小儿属稚阳之体,衣着不可过暖,过暖则生内热,并能使小儿筋骨软弱,抵抗力下降,极易感受外邪侵袭。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常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包裹太厚时,不能通过及时有效散热而维持恒定的正常体温,进而引起发热。年长儿穿衣过多则因活动后极易出汗,汗毛孔处于张开状态,一遇冷风来袭,便会着凉,引发呼吸道感染,导致发热。6岁以下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兴奋容易泛化,且对高热的刺激反应相对敏感,有时还会发生热性惊厥。
捂出的“热”应该怎样处理
对因包裹太多、穿戴太厚引发的单纯发热,体温在38℃左右,精神状态良好,既往无热性惊厥史的患儿,适当减少包被、衣物,嘱其多饮白开水,清淡饮食。适当降低室温,一般以冬季室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60%为宜。适当通风换气,避免对流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1小时左右复测体温。如果体温逐渐下降,则可继续观察,不需用退热药。如体温不降反升,超过38.5℃,或患儿精神萎靡,或伴有皮疹、咳嗽、呼吸急促、头痛、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则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怎样避免捂“热”现象
首先,家长不能凭自己的感觉为宝宝增减衣物、包被。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宝宝冷”。就是说有些寒性体质的妈妈,自己平时比较怕冷,穿戴多于常人。每当自己感觉冷时,就误以为宝宝也会很冷,于是赶紧给宝宝加衣服,生怕孩子受凉。殊不知宝宝在不断活动,产热较多,包裹太厚,出汗过多,反而更易受风着凉,感冒发热。况且室温过高,包被太厚,散热不利,也会出现“脱水热”。所以对不停活动的宝宝,穿戴包裹要比成人少一些。
其次,无论孩子的包被还是服装都应选择柔软、透气、吸潮的面料,并且要宽松舒适,利于活动,不宜紧束四肢,影响肢体活动及散热。
篇8
初夏到来之时,因为刚刚过了梅雨季节,较多的雨水加之闷热的气候使水气难以散发,水湿之邪侵入人体,造成发热缠绵,产生疰夏,习惯性地被人们称为“苦夏”。按症状可分为三种:热重、脾胃虚弱、气阴两虚。夏季养生要牢记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苦熬的夏天――疰夏是一种夏季特有的病症。
按照中医理论,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期是在夏季,天阳下逼、地火上腾,夏令酷热令人生畏。而在初夏到来之时,因为刚刚过了梅雨季节,较多的雨水加之闷热的气候使水气难以散发,水湿之邪侵入人体,造成发热缠绵,产生疰夏。
受“疰夏”所苦的人通常全身疲软、四肢倦怠,胃口不好,时常想睡觉,严重时会恶心;也有些人会越显清瘦,或者出现体内、体表发热的症状。因此,习惯性地被人们称为“苦夏”。
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调节体温,以适应暑热的气候。所以夏季养生要牢记这样几个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及时治疗是关键
单靠降温并不能赶走苦夏,凉快过头了还得继续吃“苦”,所以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如果患者采用西医的诊疗方法,往往会因“各项指标均正常”而“无从下手”。其实,疰夏虽然不会像其他疾病一样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不过对于工作繁重、精神压力大的年轻人来说,一年中四分之一时间吃不下、睡不香、无精打采,要精力充沛地胜任工作恐怕也要打个折扣了――因此,尤其需要积极治疗。
疰夏患者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热重。主要表现为舌苔黄。可采取芳香化湿的方法,主要用药有:藿香、米仁、滑石、茯苓、半夏等,能起到化湿利湿的作用。
第二,脾胃虚弱。这类人通常容易疲倦、四肢无力、气短、胃口小。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能和胃化湿、益气键脾。
第三,气阴两虚型。这类人比较复杂,除了同时拥有上述两者的症状,还会出现“五心繁热”(手心、脚心和心脏)、清瘦、口干、舌实偏红。可用西洋参、麦冬、知母、玄参、黄芪、石斛等。
口干舌燥、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烦躁难安――在夏季,你一定多多少少有这样那样的困扰,如果疰夏再进来“插一脚”,这个夏天怎能不“苦”?因此,专家建议,疰夏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进行中医调理,多数患者当年症状都有明显减轻,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合理调理,疰夏便不再光临。(夏末)
夏吃酸 好排汗
随着夏季温度逐渐上升,医院急诊室患者也多了起来。高热、中风、腹泻、心梗……除了病人增多,人们普遍感觉不适。专家介绍,气象对人体的伤害是多方面的,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日光等,这些因素或单独“行动”,或综合“侵袭”,会引起人体代谢、内分泌、体温调节等一系列功能失调而致病。
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故需适当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
篇9
感冒发烧“关键”48小时
【本刊记者】 黄教授,感冒发烧可能是大家最常见的疾病,那么当我们感冒发烧了,该怎样就诊呢?
【黄建始】 如果确定是感冒,比如有明显的鼻塞、咽喉疼痛、打喷嚏等症状,这种情况就诊相对比较简单,到内科就诊,根据医生诊断,打针服药就行了。但是如果出现发烧现象,那么就诊就要相对慎重些,因为很多疾病都伴有身体发热的症状。
【本刊记者】 体温超过多少度可以界定为发烧呢?发烧是不是就代表身体有炎症?
【黄建始】 体温的测量一般取口腔、腋下、这三个部位。以口腔温度为例,正常体温以38℃为界,超过39℃则为高热。发热是人体自我保护、抵御感染的一种反应。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会认为发烧就是因为身体有炎症的原因。
【本刊记者】 那么通常造成身体炎症的原因都是什么呢?是否都需要就诊?
【黄建始】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病毒感染尤其是流感,通常被认为是最普遍的炎症来源。此时发热多伴有浑身骨头和关节疼痛,流稀鼻涕;如果上述症状还伴有上吐下泻,则可能是消化道感染。还有一种非常常见的,通称为“上感”,这时发热则多伴有嗓子疼,亦即咽喉感染。
对于这部分感染患者,有一个很关键的时间――48小时。如果48小时内症状没有改善,就需要到内科就诊。咽喉感染的患者还需要注意休息,并大量饮水,这些都有助于患者症状的改善。
发热“伴症状”看清发热本质
【本刊记者】 对于老百姓而言,最怕的可能就是感冒引发肺炎。
【黄建始】 发热伴有咳嗽,的确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感冒症状。如果在休息时感到呼吸困难,咳出铁锈色或灰黄色的痰液,那么这些症状表明可能有肺炎或支气管炎,需要到内科就诊。
但实际上,如果把发热用身体有炎症来一概而论,那很显然就是非常片面和简单了。通常情况下,发热的原因和发热所伴有的其他症状,更能令我们真正看清楚个人身体发热的本质。
【本刊记者】 您的意思是一般发热都不是身体不适的单一症状吗?也就是说,发热也并不是老百姓通常认为的“感冒”?
【黄建始】 对的,发热一般都伴有其他身体症状,而这些症状,才是我们鉴别病情的关键。
比如,如果发烧伴有头疼,尤其是头疼严重,且随头部前倾而加重,甚至有恶心、呕吐、怕光、眩晕、意识模糊等症状,那么则有可能是急性脑膜炎的表现,需要到神经科就诊。
如果发热伴有单侧或双侧腰背痛,而且打寒战,小便比平时频繁,小便时觉得尿道疼痛,小便颜色异常,那么则可能是肾脏或尿路感染,需要立即去看肾脏内科。
对于女性患者,如果发热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下腹疼痛,那么就应该立即去看妇产科医生,可能是盆腔或生殖器感染。
发热不都等于身体有炎症
【本刊记者】 那这么看来,发烧的确是因为身体有炎症了?
【黄建始】 通常情况下是,但也有例外,比如出皮疹。皮疹包括斑疹、丘疹、疱疹等,同时体温超过38℃。这些症状很可能是传染性疾病的表现,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应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另外,长时间处于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也会使体温暂时升高,这时不用担心,回到背阴处,并多喝水,就可以恢复正常。但如果在休息后体温继续升高,则可能是中暑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就医。
过量汗液蒸发可能引起虚脱
【本刊记者】 黄教授,说到发烧,多数人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出汗。我也注意到,生活中很多人特别爱出汗,这对身体是否有害?
【黄建始】 发烧通过“发汗”可以使热量蒸发,从而能很好的缓解症状。但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现多汗症状,则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过量的汗液蒸发甚至可能引起虚脱。
多汗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泛发性多汗,一般是全身性疾病或口服退热药物后引起;还有一种是局限性多汗,多汗部位集中于手掌、脚掌、腋下及等,多见于青少年。
【本刊记者】 我知道更年期女性会有多汗的症状,这需要治疗吗?
【黄建始】 的确如此,不仅仅是更年期,许多妇女在经期也会有多汗症状,还有一些体重超重的人,也会比常人多出汗,这些都不必惊慌,可以根据严重程度自行选择是否就医,也可以通过饮食调节,补充身体水分,改善症状。
多汗也可能预示肿瘤
【本刊记者】 那么除此之外的多汗是否预示着疾病?
【黄建始】 一些疾病确实会有多汗表现。但在下判断前,首先要排除几种情况。一是大量饮酒或服用阿司匹林之后。酒精和阿司匹林会引起人体大量出汗。二是焦虑和兴奋状态下。情绪剧烈变化时出汗增加是正常现象。
排除上述情况,则可能预示着其他疾病。
【本刊记者】 具体包括哪些呢?请黄教授给我们介绍一下。
【黄建始】 比如多汗伴有体重突然减轻,食欲增加,有时双手发抖,眼球突出,心跳加快,大便次数增多等,建议要尽快去看内分泌科医生,多汗很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造成的。
如果多汗伴有久咳,那就有可能是慢性感染的表现,如结核病等,同时也不排除肿瘤的可能,如“霍奇金病”等。建议尽快去内科检查。
篇10
冬季居室气温是否适宜,与各地气候有关,与当时的室外气温有关,与人的穿衣多少也有关系。人体正常体温为36℃~37℃。当室内温度为20℃左右时,穿一件衬衣,衣服表面温度约为32℃;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温度则为26℃左右。衣服越多,衣服表面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就越小,人体热量散发也就越小。所以,当人们从一种温度环境进入另一种温度环境,就要适时增减衣服,以维持人体的适宜温度。冬季,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而容易诱发感冒等病症。冬季最适宜的居室气温,虽然没有固定的数字,却有一个适宜的范围:17℃~23℃。超过这个范围,不仅造成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植物神经机能,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等。例如,冬季穿衣太多,人就会感到烦燥;而猛地将衣服脱得过多,又会冷得直打寒颤,这些都是由肌肤表面温度不适引发的。
不过,和无边无际的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居室温度也只是“微环境温度”。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出入居室,其实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温度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温度变化”,就可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症,比如,冬季的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
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现代居室病症呢?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在诸多种类的“气象变化”中,以温度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通过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生理调节能力可以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从而提高了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致于经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