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片段范文

时间:2023-04-11 10:3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文片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文片段

篇1

1、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捧起一把枫叶。哇,它好美!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临走,我拣起一片绿色的红枫,我会将它作为青春、美丽、激情的象征,永远珍藏!

2、我们犯错,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最后都必须要承受错误所带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教诲管束,或者是上天给我们惩处,好叫我们醒悟,及时回头。因此,受苦也往往在无形中化解了生命中许多窒碍困厄,帮助我们成为一位通达睿智的人。

3、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能“经天磨是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对自己有超越;对别人有挑战。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

4、一个人生活得太顺利,勉不了自高自大,为所欲为;一个人生活得太富足,勉不了骄奢傲慢,崇尚浮华。生命如果没有一点波折、一点阻碍,就很容易沉溺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无法超越精进,而生命的停顿就是死亡。

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古训被历代仁人志士当作修身养性之本,强调保持内心的宁静,对一个人修身养性尤为重要。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修身当从修心始,修心当从静心始。

6、感叹人生,是因为曾经没有过轰轰烈烈的壮举,觉得渺小,觉得平庸,似乎生活过于简单,简单得让人感觉烦躁。没有大言不惭地说过将来,只是比较现实地握住了现在,我想,这是一条路,每个人所必须踏上的一次旅程,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成长的过程漫长却充实,自毁的过程短暂却留下一生痛苦,人生可以说是一次考验,何去何从取决于自我。

7、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缎带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8、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

9、一个人的魅力不是高高在上的骄横气,魅力也不是奶油般的漂亮面孔;魅力不是装腔作势,更不是矫揉造作扭怩作态。一个人真正的魅力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它真实、深刻、充满强烈的精神感染力。

10、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人生就是生活的过程。哪能没有风、没有雨?正是因为有了风雨的洗礼才能看见斑斓的彩虹;有了失败的痛苦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11、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这是直率,不是骄傲,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12、人生何尝不像是一个十字路口,你玩回走说明你已经害怕,胆怯了,左右前不也各是一条道路吗?可是你敢走吗?有那个目标吗?河流流入长江,也是有两种选择,一个是用自己力量“开”出一条大路来,不管前面有多少险阻,另一种则是蜿蜒曲折“绕”着走,最终它们都会流入长江,、与长江融为一体,我们人生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人的思维是不相同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即使都会成功,但不要过度模仿他人,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让自己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

13、一只荆棘鸟的故事,让我的心一直倍受感动。毕生只歌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穴的那刻起,它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一刻放开了歌喉。那歌声让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曲终命竭!它的歌唱是以生命为代价,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14、如果说眼睛是心灵洞开的一对窗扇,是心灵涌出的两汪清泉;那么,秘密,就是心灵珍藏的一座宝矿,是心灵敛聚的一抹灵光。是不是,心灵中有了一个秘密,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

15、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路却丰富细腻;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度。

16、在这个把回头看作软弱和耻辱的世界上。走德再远,也终究达不到想要的永远。走得再近,也终究回不到想要的梦境。人永远是一群被内心的遗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夹在生命的单行道上,走不远,也回不去。

17、美文片段摘抄21、人的一生要经过无数的坎坷和狂风暴雨,是什么让我们在如此困难路途上坚持下去?是微笑。有时侯一个微笑可以让一个信心坠入谷底的人重新回复信心。

18、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需要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规则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制定了各种纪律和行为规范。这些校纪校规就像校园里的“红绿灯”,时刻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

19、如果说,读书是在奠定人生的基石,在梳理人生的羽毛,那么,实践,就是在构建人生的厅堂,历练人生的翅膀。是不是,人生经过了实践,才能真正矗立、飞翔在天地之间?

20、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21、爱是这个世界最真挚的感情,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母爱像阳光,给予我温暖;父爱像雨露,给予我甘甜;友爱像日记,记录着我的小秘密;师爱像灯光,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22、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23、纳百川的海将它们揉和,无论在陆上曾经多么澎湃的江河,海都以拼合的心接受,接受江河激情的力量,拥起海浪。但海部允许一丝浮躁和不羁。海就是这样——人们给予的,不全要,它留下该留的,成就了伟大的孤独。

24、夏有夏的草绿花红,冬有冬的琼枝玉叶。夏天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湖面溜冰,一样使人逸兴神飞,意趣盎然。

25、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

篇2

记忆仿佛是写在书页上清秀俊逸的字迹,颜色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变淡;记忆仿佛是刻在泥土中奇形怪状的印记,深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浅;记忆仿佛是描在画纸上清晰浅显的线条,会随着时间的冲刷变得不可辨认......但在这些记忆中,也有一些回忆像夜空中的星星,时常闪耀着光芒。

细雨密密地下着,无声地从天空落下,仿佛给大地笼罩了淡淡的烟雾,各种景色在雨中显得朦朦胧胧。我隐约地看见雨中有一抹粉红,待靠近了些,我才发现是个小女孩,打扮得像个公主,大大的眼睛闪着急切的光芒,她站在路口的站台下,仿佛在等人,我不禁感到好奇。过了十分钟左右,一个满脸疲惫的男人急匆匆地赶来,小女孩欢快地向男人跑去,甜甜地叫到:“爸爸!"男人爱怜的将小女孩抱起来,脸上的疲惫仿佛也减少了许多。“等等,”小女孩突然说,“爸爸,我带了我的伞,让我给你打伞。”说完她将伞撑开,举在她父亲的头顶。这一幕令我啼笑皆非----那把儿童伞对那位父亲来说太小了,以致于他像戴着一顶斗笠,但那位父亲却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抱起他的女儿向家的方向走去。他们在雨中渐渐模糊的背影却深深印了在我的脑海中,这是亲人间彼此的牵挂,温馨美好。

在雨落纷纷的街角, 一个女孩飞快地从路口跑过,手中拿着几根火腿肠,只见她蹑手蹑脚地走到一个小巷口,朝漆黑的巷口唤了几声,雨丝像银针落下,从巷里跑出几只毛色杂乱的狗,她将火腿肠放在地上,看着几只狗吃得狼吞虎咽,目光格外友善,仿佛面前的狗是她相识多年的老友,雨将这幅和谐的美景渲染得更加绚丽。我记下了这一幕,它蕴含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味道。

回忆是一张被经历涂满色彩的画纸,上面勾勒出我们的过去,让我们回想起过去的美好。

篇3

引言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文学课的学习,可以了解英美文学史、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提高文学修养,培养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然而,传统的文学课堂授课形式单一,教师多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另外,有的学生文学功底差,对英美作家知之甚少,对作品内容一无所知,再加上某些词汇复杂难懂,使他们对文学课望而却步。除此以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更偏向实用化的课程,文学变得有点“冷门”,所以新形势下文学课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大量的信息浓缩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快了课堂进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探讨英美课堂上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组织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1. 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多彩,增加课堂趣味性。

英美文学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例如ppt课件,音频和视频的运用,使学生能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中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加深印象,便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1.1 多媒体课件中图片的有效运用

英美文学课上信息量大,需要介绍文学史、文学流派、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等诸多内容。学生由于对国外作品不熟悉,对这些内容可能会感到很陌生。ppt课件中插入关于时代、作家肖像、作品主题等相关的图片,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减少文字介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例如在讲英国文学中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故事时,可以插入亚瑟王和骑士图片,学生看到图片,会对骑士的特点有更深刻认识。教师在讲解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未选择的路》配上在秋意浓厚的森林中,黄叶满地的地面上,两条蜿蜒的交叉小路伸向森林深处的图片,会使学生在这种生动图片的冲击下,对作品的主题形成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1.2 多媒体音频的有效运用

英美文学课上除了利用图片,生动有效的展示教学内容外,多媒体音频的恰当合理的有效运用也能提高课堂效率。英美文学中讲解诗歌时可以使用音频文件传达其魅力。诗歌是讲究格律、韵律的文学形式。只有通过声音,才能把诗歌的节奏美感传递出来。例如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经典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表达的是对爱情的赞美。学生通过倾听音频中饱含激情的朗诵,“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会体会到诗中所传达的恋人间的感人至深的爱情誓言。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她在美中行》,学生通过聆听其中流畅的诗歌节奏和押韵方式,可本文由收集整理以想象出一位神秘女子的轻盈姿态和“减一分则太暗,增一分则太明,都会损害她无法言喻的优雅。”的恰到好处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声音能传达很多东西,给学生留下丰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慢慢体会其中的韵味。多媒体音频的合理利用会使课堂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听觉,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

1.3 多媒体视频的有效运用

多媒体中视频资料是集图片和声音等为一体的有效工具。英美文学中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课堂上可以有选择地使用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先把作品内容和与观看的片段相关的文本进行讲解,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基础上观看,才会对视频中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角色,语言特色等形成鲜明直观的印象,达到观影效果。例如讲解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时先把简的经典独白“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进行剖析,然后让学生观看片段,学生更能对简的人格魅力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通过先讲解故事背景和对白鲸的描述,再让学生观看船长如何在大海中和白鲸搏斗最终导致毁灭的视频片段,学生会对白鲸的形象留下永久的记忆。这样文本解读加视频片段的方式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加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反过来增强其阅读原著的动力。

2. 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有效的增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采取启发式、情景式、任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有效的独立或自主学习。

2.1 多媒体便于启发式教学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的运用使这一教学理念能得到更有效的实施。例如在课件中针对文本内容列出一系列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在课件上展示中西文学可以对比的教学内容,比如讲到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时可以同时罗列中国古典诗中表达永恒爱情的诗歌“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通过对比,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启发学生思考中西文学在表达爱情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此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2.2 多媒体便于情景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课堂上用图片展示文本,图文并茂,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本所传达的内容,蕴含的张力,表达的主题。例如在讲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可以用图片展示哈克的整个历险经历,他和黑奴吉姆遇到的形形的人物,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他们是哈克,该怎么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经过对比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 多媒体便于任务型教学

所谓任务型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在上课之前,让其对新课的某方面内容制成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根据小组任务完成程度进行评论,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能力。另外,教师用音频播放诗歌,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模仿朗诵;用视频播放电影,可以让学生模仿电影对白或者是进行角色扮演,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小组,让其表演,并对其成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结语

篇4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教学 文学作品 电影 互动

一、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英美文学系统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情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有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他的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对英美两国文学史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通过阅读、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发散思维,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理解,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英美文学课教学缺乏趣味性。

由于历史跨度大,英美文学流派众多,作家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加之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这些较为单一的方式通常难以产生多种的感官刺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容量的知识,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二)数字化影像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前,学生往往不能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积极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得到了一定改进。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辅助教学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电影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文本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善了课堂气氛。通过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学生可以直接感性地了解相关作品,提高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力及英语听力。因此,电影教学具有可行性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作为形象文化的影视与作为文本文化的文学毕竟是有差距的,若只停留在看电影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只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不应成为教授文学作品的“快餐”。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只有正确借鉴电影这一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电影与欣赏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使其互动,才能使学生成功地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到经典文学的美妙。

三、实现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兴趣与内容的统一

虽然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术,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则是直观运动着的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电影的成功又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绝不能用电影去代替文学作品。

(一)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一定要把好选片关,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的影片,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反复观看。

其次,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这样可以避免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而且,电影作为改编后的艺术,存在忠实性的问题,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不一定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看改编的影视作品。既可以对作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又能受到视听冲击力,从而激感,启迪想象和联想,增强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影视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可以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将背景知识、剧情梗概和艺术特色、作家等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导人对该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与欣赏,并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文教学前的必要铺垫。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如在欣赏《飘》时,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即美国南北战争,在此社会条件下,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

(二)教学中,情节与教案相结合。

观看影片时,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情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可以摘取一些精彩片段重点讲解,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教师可以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自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这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得多,能收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教学后,布置作业及其他教学活动。

观赏完影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如在欣赏《阿甘正传》时,要让学生重点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就阿甘成功的秘诀进行深入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能得出,阿甘的傻,其实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电影通过阿甘的传奇经历,重新定义了愚钝与智慧,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另外,通过将影视与原著欣赏相结合,可以使用比较法。首先要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富于魅力。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另外。还可以对由同一作品改编成的不同电影版本进行比较。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英文电影;听说能力

一、英文电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英文电影、解析经典电影台词等措施,将英文电影融入英语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文电影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英语口语环境,近距离接触最动感的英语发音,更能够透过电影这扇窗口让学生感受到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了解英美世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听力、口语、书写等能力。英文电影如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有效运用英文电影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措施

根据英文电影在教学中发挥的优势,我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英文电影的几个措施:

1.解读电影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关电影在课堂上播放,在观影的过程中结合电影对学生进行一些英美文化知识的普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英美世界的人文、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也对学生以后做阅读理解有一些帮助。

2.重放经典语句和片段,锻炼学生的听力

优秀的电影中总有一些经典的台词和片段。教师可以选择没有字幕的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和语音听懂电影表达的意思。或者通过重复播放经典的片段,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3.归纳重要的词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写能力

英文电影中不乏实用性强的语句,教师可以在观影后将电影中实用性强和某些重要的语句摘取出来,针对它们的应用环境和规则,给学生解析其中的语法应用规则,归纳重点实用的语句和词汇,让学生对重要的词汇、对实用句式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举办电影片段表演比赛,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英文电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解读电影背景知识、解析和归纳经典实用语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写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应用英文电影提高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兵兵.英文电影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电影文学,2011(17).

[2]柯小彤.电影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6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均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鉴于高职院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大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里,更多地放在英语技能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中开设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既有必要又具备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教授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的经验出发,就如何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设此课程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二、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英语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2000:26)大纲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其必要性做出了解释。英美文学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它既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又是富有生命力,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语言艺术,所以说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既是一门能够促进英语语言学习的课程,又是一门塑造“完人”的通识教育课程。首先,文学语言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层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文学文本是最好的阅读文本。英美文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商务技能课程之间也有相关性。语言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交际,而这种交际不仅仅限于语言的听说能力,更重要地体现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能力上,英美文学可直观的折射出英美文化和价值体系,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学生可以了解异域文化,开阔视野,增强文化宽容精神,提高学生适应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2.可能性大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渴望,大学的师资力量和素质教育取向,都为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提供了可能。首先,学生高中毕业之后所具有的单词量已足够阅读简单的英美文学文本。据笔者在所在大学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他们都很希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再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都要求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历,如此为开设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增加了质量保障。学校的英语教学从单纯为了学生考级转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这样就为开设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

三、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此课程的教学目的。“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不追求“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追求文学批评的理论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因此,在课程设计上,笔者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为基础把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学”学习相结合,在注重加强学生语言技能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认识。另外,在课程设计上,基于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与课时安排,教师应选择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同时作品选读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内容要兼顾生活、情感、伦理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方面;体裁上先考虑长、短篇小说,后考虑诗歌等较难部分,避免学生刚开始就接触像《贝奥武夫》这样晦涩难懂的文本,这样安排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学到的文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在教学方法上借助多媒体等视听设备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适时、灵活地使用课堂讨论、讲座、角色转换,表演经典电影片段,配音,观赏相关视频资料等多种文学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有限的语言能力下领略到“英美文学”本身的艺术魅力。

篇7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学生习作 片段训练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写作似乎是一大盲区,一块不愿也不敢涉足的陌生领域。学生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实,是学生生活阅历少,生活体验不够,没什么东西可写,没什么话可以写。加之现在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多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十分淡漠,写出的文章缺少真情,不能唤起读者的感动。还有,学生的训练少,整合语言的能力不够,文字表达能力欠佳。

那么,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机会,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情感,表达情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因此,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针对我们这次的写作片段训练――关于人物特写,以下具体谈谈自己的激趣技法:

1导入激趣

导语在作文激趣中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导语正如一枝出墙的红杏,借得一枝红杏可以引来满园春色。针对这次写作,教师作了这样的导入:

有一位作家说过,如果你首先不是感动了自己,又如何能感动万千读者的灵魂?是呀!情感是写作的源泉,是文章的思想基础。没有了情感,思维就会枯竭,当然无法写出好的文章来。

可是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是独生子女,被娇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十分淡漠,这是他写作文也写不出作文的根本原因。但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些补救方式来丰富自己情感的。

还记得有一位中年妇女,对她邻居家的女孩,原本并没有多深的情感,平时,最多只是点头之交。可是,自从那天,女孩家失火,她全力以赴从火海中救起那个女孩之后,她就开始关注起这个女孩来,并与她产生了深深的情感。也就是说,通过对别人的付出,可以使自己的情感丰富起来。

现在,你们该明白了,老师给你们布置的回家任务的目的了吧!通过导入,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了。

2交流激趣

交流可以使学生原本模糊的感觉变得清晰,原本幼稚的思想变得成熟,可以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通有无,疑义相与。因此,我让学生互相交流:

请学生交流上次回家为父母做了什么事,感受如何。并比较看看,自己与从前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微妙的变化,是不是情感由漠然变得丰富了些,由粗心变得细腻了些。

通过交流,同学们畅叙感受,颇有一吐为快的感觉,同时也从其他同学的表述中获得了很多收益。

3展示激趣

展示能让学生自己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别人获得视觉上的愉悦,从而激发起兴趣。让学生出示拍摄的镜头特写,并说说自己的创意和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展示欲望,获得成功的喜悦。

4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的特征是通过图文并茂或者是声情并茂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从而激发兴趣。教师播放了一些人物特写图片,并加以解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5训练激趣

学生在训练中也能体会到一种创作的。创作也是锤炼语言、锤炼思想的过程。

让学生练习人物特写。(要求抓住人物的细节)如:父亲的背影、母亲的白发、母亲的手、妈妈的眼睛、父亲的笑纹等。

6美文激趣

然后,出示朱自清《背影》中的“背影”的特写片段,让学生感受美文的魅力,激发学生效仿与学习的欲望,并比照自己的作品,分析得失,学习技法。

朱自清《背影》片段精选展示。

7谈话激趣

聊天的方式最易活跃气氛,而且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讨论回答的欲望,开拓他们的思维情感。问题一抛出来,就引起来学生的积极反响。

问题是:如果将朱自清的父亲换成你的父亲,你会作何感想?(对此,我还积极地煽情:)一个如此肥胖的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年纪大,手脚笨,全然不顾自己的体面,在纵目睽睽的南京火车站的铁道上,像孩子一样,做着如此艰难,如此不堪的动作。特别是“探”、“攀”、“爬”、“缩”这四个动词体现父亲当时买橘子的窘迫与狼狈。如果换作是你,看到这一幕,会是什么感受呢?

学生畅谈感受后,继续煽情:

许多孩子认为,父母为子女付出天地义,理所应当,做什么都是应该做,且必须做的。可是,朱自清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对父亲为他所做的这一切深深感激,敬爱且疼惜。

这篇文章尤为打动人的地方,不是父亲如何如何的爱子,而是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已深深渗透于作者的内心。儿子对于父亲所做的一切,不仅感激,疼爱而且做出了相应的回应。父子之情产生了共鸣,产生了互动。那么,我们是否与朱自清一样,有情感的回应呢?

由此导入到学生对自己的片段作文进行修改,进入到“评价激趣”。

8评价激趣

对学生的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激趣方法,学生能从中找到自我的价值,也有了写作的信心和欲望。笔者设计了三种评价方式,逐一进行。

8.1自评激趣

学生对自己的片段作文进行修改。在此提出修改要求:(1)将自己对人物的情感融入到描写中。(2)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3)情感真挚,细腻入微。

8.2互评激趣:

学生诵读自己的习作,与同学分享。并互评。

8.3师评激趣

点评并评选优秀习作。

篇8

    一、直观导入法

    以实物或图片为直观点,设计导人情境。如在学习Judy Syfers的名篇“Why I Want a Wife”时,我把两张生动诙谐、对比鲜明的图片用作本课电子课件的封皮。一张图片画的是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婚礼现场:一对恋人热情相拥、甜蜜亲吻;另一张图片则反映了他们的婚后生活:凌乱的房间,哭闹的孩子们,翘着二郎腿看电视的漠然丈夫和抱着两个孩子的邋遢哀怨妻子。在幻灯片开始播放的一刹那,学生们立刻露出会心的微笑,展开轻声的讨论。从他们的瞬间反应我看出这两张图片已经成功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向本课的几个关键词:妻子,妻子的责任,丈夫,丈夫对妻子的要求,有些敏感的学生甚至想到了更深层的女权主义运动,可见此处的直观图片导入法无声胜有声。

    二、生活化导入法

    设计生活情境,导入课堂主题。同样是学习“Why I Want a Wife”这一课,在学生们看到图片对本课的主题产生一些零散模糊的概念之后,我趁势提问:“Ladies and gentlemen,do you want a wife or do you want to be a wife?”由于婚姻是人生的必经历程,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于是我又接着提问:“Gentlemen,what kind of wife do you want?And ladies what kind of wife do you want to be?”婚恋一直都是大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所以他们争相回答:I want my wife to be beautiful and tender,I want a wife who can do most of the housework…I want to be a clever and independent wife,I want to be a wife who cares and is cared…学生们对妻子的要求或看法恰恰符合社会传统给妻子角色的定位,这也正是女作家Judy Syfers作为一个妻子兼母亲在文中所控诉的,由此,贴近生活的讨论轻松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同时,学生们回答问题所用的句型也是本文作者反复使用的句型,所以得当的生活化导入设计有时可以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文化导入法

    以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拓展对主题的理解。比如在赏析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之前,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快餐,首先我向他们展示了一张唯美的油画作品,画中的俊美少年俯身湖面,凝望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正当学生们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开始提问:“Who is the handsome youth in this picture?Do you know the story about him?”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越发强烈,我就为他们讲了希腊神话中关于Narcissus的传说,当讲到众神把死去的Narcissus变成一株小花时,我问“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flower?”学生们竟异口同声回答“Daffodils”,这说明他们已经领悟了水仙的文化渊源,因而在探究水仙象征的精神品格以及《咏水仙》中华兹华斯的精神境界时,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四、乐曲激发法

    以契合课堂主题的乐曲为切入点,设计既能活跃氛围又能丰富视听的导入情境。比如,在学习罗伯特·彭斯的诗歌时,我首先选播了两首改编自彭斯诗歌的歌曲,一首是歌颂爱情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另一首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当学生们为之陶醉随之哼唱的时候,我让他们猜歌曲的词作者是谁,答案的揭晓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们和诗人的距离,消除了学生们学习诗歌时常见的陌生感和焦虑感,而且接下来的朗读和讨论都可以围绕这两首歌曲展开,学生们可以跟着歌曲学习诗歌中一些苏格兰方言的发音,品味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总结罗伯特·彭斯的诗歌特点。可见,恰当的乐曲可以滋润心田、陶冶情操,用作导入可以起到醍醐灌顶的功效。

篇9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文电影 相关性 探讨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1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积极联系

1.1英美文学对英文电影的影响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电影逐渐成为了具备一定独立性的艺术形式,在观影的过程中,人们充分放松,艺术审美能力也有所提升,在体验艺术美感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艺术享受,这也是电影的最大优点。

而电影取得的巨大进步,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英文电影中就有大部分作品改编自英美著名文学作品,没有优良的文学剧本基础,电影的艺术性也会大打折扣。改编自著名英美文学的代表性优秀电影作品就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等,即便是没有以英美文学作品为改编基础的英文电影,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依旧会利用英美文学的言语精炼、语义丰富等特点,英文电影的创作不能缺少文学熏陶,具体在任务台词中就有所体现: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obscure,plain,and little,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You think wrong!-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and full as much heart! (《茶花女》中女主角简的经典台词)

此外在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以及反派角色之间的大量人物对白,生动塑造出了典型文学形象,作为英文电影的创作基础,英美文学为英文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大量帮助,使得电影得到人们的青睐并散发出更加浓厚的艺术美感。

1.2英文电影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伴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能够在文学作品阅读上投入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大批的文学名著被尘封。而电影因其独到的表现形式,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较短的放映时间,成功的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某种程度上,英文电影的创作延续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各类元素,对英美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展现英美文学作品的主体时,电影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蒙太奇及镜头的转换调动等独特的创作手法,借此展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内在含义,在文学剧本的部分场景氛围营造时,电影还会用到特写等镜头技巧,电影拍摄的独特形式,有效促进了观众对文学作品的内涵理解。以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其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作品,在拍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镜头的切换及旁白,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人的不同角度,向观众讲述了这段曲折爱情所遭受的种种磨难,随着人物台词的变化与剧情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两人爱情的深厚和封建文化对其的摧残。电影中的各式桥段都充分体现了小说的主体思想,并在原有基础上促进了人们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另外,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漫长的恋爱历程,被浓缩成了多个电影片段,每一段都充分凝结了原有故事情节,且演员们夸张的表演也深入挖掘了原著的主体,对于文学作品的表现具有重大作用。

(2)另外,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有效地推动文学作品的普及。最为常见的就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教师对英文电影的多次应用。英美传统文学作品虽然经典,但是由于篇幅过长,语言过多常常缺乏趣味性,使得受众尤其是学生常常缺乏阅读积极性,而英文电影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充分刺激了学生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主动积极性,对英美文学的普及传播有着重要意义。而作为较为简便的传播手段,电影能够有效展示文学作品的内容,在给观众带来观影的同时也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广泛普及。

(3)此外,英文电影产业的巨大发展,也相应地带动了文学产业的巨大进步,最为常见的就是英文电影上映后的巨大票房对其原著作品销量的促进。

2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负面缺陷

由于英文电影在拍摄时需要受到导演、编剧等创作人员的二次创作,容易带有个人情感,若导演及编辑等创作人员的素质不够全面,往往会导致观众观影所获的感受与原有英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悖的情况,误导观众理解原著内涵。有时一部作品经过多轮翻拍之后,同一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各有差异,最终导致观众或读者误解作品内涵。

另外,由于时代的不同,部分英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难免会掺杂一部分负面因素,使人们产生负面情感,而在电影进行拍摄放映时,若没有对负面因素进行处理,大量的观众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不足之处。

以上对负面因素的概述也充分说明了英美文学在进行电影拍摄时,对原著内容的综合把握,从而在尊重原著的同时,进行生化。

3结束语

凡事均有两面性,本文结合英美文学和英文电影两者之间的互相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不难看出,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将两者融合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参考文献

[1] 夏彩霞.英美文学作品与电影关系探究[J].电影文学,2013(24).

[2] 莫颖.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互动[J].柳州师专学报,2013(06).

[3] 李清华.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关系探究[J].电影文学,2013(05).

篇10

1.《圣经》中的语言艺术源泉

古希伯来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淀,终于诞生了英美文学的圣典之作———《圣经》。从文学发展的视角来看,《圣经》不单单是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经典,也是古希伯来不同文化交融渗透的结晶,更是基督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精神支柱。因此,作为英美文学语言艺术的最初发展源泉,《圣经》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具体来说,《圣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将《圣经》包含的寓意故事直接作为创作的素材,比如《贝尔武夫》这部长篇诗集,在诗中不仅提到上帝,而且还详细介绍了妖怪格兰代尔的来历,这些都是从《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直接引用过来的;除此之外,著名诗人兰格伦笔下的经典寓言故事作品《农夫皮尔斯之幻想》,也是14世纪基督教文化与精神传播的重要文学作品。在阅读与赏析这类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对与《圣经》相关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认知其所在的历史环境。第二,在故事中体现出《圣经》的寓意。比如,作者约翰•班杨所写的《天路历程》,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贯穿、宣扬的都是基督教义,甚至连灰尘遍布的客厅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诗人拜伦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希伯来歌曲》中直接将《圣经》题材作为其诉说自身情怀的蓝本;而《扫罗王最后一站之歌》则直接来源于《旧约全书•萨姆耳记》中的故事,其主要颂扬以色列人民敢于斗争、顽强拼搏、不畏的精神。

2.古希腊神话中的语言艺术源泉

古希腊神话可谓是欧洲文明起源的历史根基,对现阶段的影响范围十分宽广。古希腊神话的两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初始文学性,其在审美艺术表现以及故事情节安排等方面都是其他英美文学作品难以超越的。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在评价希腊神话时曾这样说道:“神话故事是希腊艺术起源的宝库,是艺术繁荣的土壤。正因如此,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后期的希腊文学。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社会或自然的艺术形式,即希腊艺术。总体说来,古希腊神话为后来英美文学发展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支持:第一是发展基础。古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学发展的起源,产生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历史作家与诗人,如诗人但丁、戏剧家阿里斯托芬以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等,他们的作品始终渗透着希腊神话的各种人物形象。第二是独特的思维。神话中注重对人物的个性、形象进行刻画,并且着重追求形象的完美。英美文学中追求乐观、自然美以及自我个性等思想,这些均能够在古希腊神话中追溯到原型,也正是这种赞扬斗争、讴歌英雄的思维方式,才使得希腊神话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二、从跨文化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特点

1.强调使用戏剧性独白

在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的就是戏剧性独白。戏剧性独白的最早使用与发展主要得益于诗人索恩伯里,他在1857年创作的《骑士与圆颅党人之歌》中一些诗歌片段就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戏剧独白”。而戏剧性独白的广泛应用则是在1886年之后,丁尼生创作了《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观》并将其出版,从而使戏剧性独白的使用具有了高度的权威性,并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戏剧性独白使说话人与作者分离开来,如在彭斯的《威力神父的祷告》中,不仅可以听见人物的声音,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尽管其没有高度权威性,却依然能够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2.来源于现实而超越现实

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从现实中创作而来,而发展却远远超越现实。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时,应当结合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在充分了解英美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对作品展开深入的理解与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更加注重的是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以及对社会价值追求的理解与判断,是作者在走过人生之旅后对社会、人生的真实体验与领悟。英美文学作品采用的文体风格与语言文化都是多样而变化的,且在语言表现方面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对英美文学发展历程进行探究,是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精神价值与内涵的重要手段。

3.语言艺术中的经典引用与发挥

对经典的全面引用是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对语言艺术的极致发挥,即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述可以体现出寓意深刻的故事。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基里斯为例,在幼年时期,他的母亲就抓住他的脚后跟将他长期放置在斯提克斯河中浸泡。正因如此,他逐渐练就了一副铜墙铁壁般的身体。然而由于他的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而使得没有浸泡在神河中的脚后跟成为他唯一的致命缺点。阿基里斯在全力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他的脚后跟中了太阳神的致命一箭,因此而丧命。也是从那时开始,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了“Achile’sheels”,表示“致命的缺点、要害部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