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06:4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片断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片断教学

篇1

片段作文是跟成篇作文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写一个片段,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片段作文促使学生常动笔,利用片段作文及时反馈作文效果,借助片段作文实现读写结合。这些片段作文的有效尝试解决了不少成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片断训练的优势

1.自选内容:片段练习可选的内容灵活自由,内容广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个人小事到国家大事,均可形诸笔端,经常练笔,日积月累,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

2.自由表达:片断训练在表达方式上长短不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多则洋洋千言,少则寥寥数语,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必为学生所乐意。而学生因爱写而勤写,因勤写而有长进,因看到长进而更乐于练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自主观察:学生经常进行片断练习,就必须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极为细小的琐事,过去不注意的,或者认为平淡无奇的东西,经过细致观察,发现其意义,值得一写。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必有提高,而这种能力正是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4.自我延伸: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练笔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课文《羚羊木雕》写了我们同龄人的一个故事。文中的“我”要回木雕回家以后,心情一直难以平静,想写一封信。以《给万芳的一封信》为题,请你替文中的“我”写一封信。

这样,既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片断练习,得到巩固和加深,又丰富和扩大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内外互为补充,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

二.片断训练的具体方法

1、利用文本,进行仿写。教材和其他书刊上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精彩文段,让学生仿写。对初中生来说,仿写不宜太长,以段落仿写的效果最佳。如《背影》一文,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得十分动人,就可以让学生仿写。

2.利用空白,即兴续写。许多文章,往往是处戛然而止,或是在结尾处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利用。如《孔乙己》一文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景,《皇帝的新装》结尾,请学生猜想皇帝回宫后会做些什么。

3.联系生活,四面出击。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写,但我们又不可能长篇大论去写,因此,片段练习是我们理应作出的明智选择。而它,也以短小、灵活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如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写到:“还不下课,都几点了。”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立马又将视线转向黑板,离下课只有一分钟了!我也从刚才的半昏睡状态醒来,在心中倒计时。我一边数数,一边看了眼窗外。窗外的小鸟声声啼叫,正在叫我出去呢……

这样的语段还有很多,我想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从中不断得到生活材料的积累、思维的历练、情感的触发、灵感的萌动,从而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成文的境界。

三.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计划性。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个训练线索:初一,以写人记事为主;初二,以状物说明为主;初三以上以叙述议论为主。同时适当加一些其他有关的训练。

2.宏观规划,主题统筹。首选是确定好每周片段练习的主题。每周主题是结合课本习作要求,把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分成写人、记事、活动、植物、动物等类别,符合作文课标要求,确定了主题之后,一周片段练习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这样减少盲目性,让学生从所要表达的中心的高度去观察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详略、取舍地加工,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认知,便于主题作文。

篇2

合作展示一:

师: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一些描写林中小溪的精彩语句,试与大家赏析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一个合作小组举手上讲台展示:

生1:① “水惹动着新结的花苞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 这句描写很有趣味。小溪肩负使命,一路奔跑,却不忘与花蕾开开玩笑,逗逗趣,表现了小溪活泼、调皮的性格。

生2:② “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克制”二字完全拟人化了。对遇上的大障碍嘟哝表示不满,但不想让这不满破坏了自己与其他水流汇合的喜悦,因此要加以克制。写得很有趣。把小溪性格写得丰富,与人的情绪的起伏完全一致。

生3:小溪“扭动着肌肉”。作者把小溪比作强壮的小伙子,正拼其全力在与各种阻挡进行搏斗。“扭动的肌肉”“收紧的肌肉”让我们看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力量。

师: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个朗读比赛。1-2组读第六节,3-4组读20节,5-6组读24节,7~8组读30节,班级齐读33和34节。

生按老师的要求齐读。

师小结:小溪形象是:它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它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合作展示二:

师:请同学们阅读14~25节,小溪流经树林的过程,思考问题:这部分除了写小溪之外,还写了森林中的那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1:写到的事物有: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漂在水中的树种、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 、被瀑流冲歪的小白杨等。

生2:他们的生活是凝滞的、安于平淡的、丧失激情的生活。与小溪激情奔荡的生活之间形成了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爱憎,表达了对追求目标永不停歇的赞美。

合作展示三

师: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能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生1:小溪前行中不断遇到障碍;这就像人生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生2:小溪冲破障碍要积蓄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也一定要全力以赴,要不懈的斗争。

生3:溪流的道路虽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人生历程虽有不同,但人生奋斗也要有终极追求。

生补充: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生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斗争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历程中也一样,如果没有困难,也就没有时间和生活。

生5:溪流搏斗的道路是美丽的;战斗的人生也是同样美丽的。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的片段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思考。

一、 备课要深入,问题要得当。语文课堂的教学在采用了333 课堂教学模式后,表面看课堂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要讲的东西少了,但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熟读和理解教学参考书上对课文的理解,还需要教师有高屋建瓴的能力,能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课文,设计的问题和教学步骤不但要抓住课文关键,还要让学生动起来,更需要留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给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机会,让学生有创新的空间和可能。要不然,我们的语文课,很可能成为了教学资料的展示过程,而学生也只需在学习过程中充当搬运工的角色:他们把学习资料上现成的答案先搬到我们教师设计的学习指南上,再在课堂上把学习指南上的答案贩卖给班级的同学,而不是他们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节课学生讨论小溪小溪启发的人生哲理时,课堂气氛就达到了,学生各抒己见,比教师在教参中所谈到的内容更鲜活,更丰富。语文课就真正成了学生思考和提高的过程。

二、 充分地信任学生。展示过程中学生们在合作小组内部能积极参与,即使小组没有获得在班级内展示机会,每个学生也参与了课堂,还可以及时补充和点评,摆脱了传统课堂的听众和看客状态。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声音响亮,并且与台下听讲的同学形成了互动,既要解答同学们的疑问,也要虚心接受同学的建议和点评,也受益匪浅。尤其在讨论小溪经历与人生经历的共同点,感悟人生时,学生们更是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给教者以无限的惊喜。比教师在教参中所谈到的内容更鲜活,更丰富。这看起来精彩的课堂环节,需要教师的观念彻底改变:从以前教师亲自讲教参的完全正确解读,转变为充分地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课文,让学生去教学生,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展示和交流,让他们在课堂的平等的对话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能力和鉴赏的水平。而教师在课堂中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相机选择点拨的时机与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展示既有深度,又不偏离主题。实践证明,你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和机会,他们就会回报你无限的惊喜。

篇3

关键词 片断教学 元素训练 形体动作 速度节奏

片断教学,在传统的戏剧演员培养教程的三段式中处于元素向剧目过渡的中间环节,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戏剧学院,其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所掌握的元素技能创造角色形象的特征,最后过渡到完整角色形象的创造。中专表演课程设置以夯实表演元素基本功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片断教学主要用于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检验,所以只有在学生临近毕业期间才能看到少量片断教学汇报。

由于和戏剧学院学生不同,中专生年龄小,生理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其所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生活阅历对于戏剧片断的认识理解不免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限,甚至有教师一直持有中专生应持续贯穿元素训练,不主张用戏剧作品来训练学生的观点。这与“国外的戏剧院校的表演训练中,大部分时间是用片断,尤其是用名著片断为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学观念相反。

片断教学如何在中专表演教程的整体优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元素训练过程中如何及时有效地提前加入片断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水平?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理,经过课堂实践经验与研究,根据中专生教学对象的特征,实施片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应该有重新的定位。

1.片断教学具有学以致用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就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者。表演元素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其根本价值在于能够充分地运用于实践创作中。各片断教材涵盖的元素训练内容,或侧重于演员某项元素技能的要求不同,难度各有差异。教师可反复悉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元素技巧的掌握情况,用心选择、设置片断教材,进一步对学生的元素基本功做专门的训练,及时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加强元素技能的学习巩固。2010年夏天,我选择排练话剧《同船过渡》片断时,学生刚刚结束“动作单元”训练,我在排练中尝试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构建角色形体动作草图”的创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组织、创造舞台动作表演基本功。

2.片断教学具有以戏带功的作用。美国百老汇资深华人演员王洛勇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中国戏曲演员培养讲究“以戏带功”教学方法,即演什么戏就知道了练什么功,从而逐一夯实各项基本功,以戏带功,直至融会贯通地掌握戏曲表演。他的老师也曾提到“王洛勇在4年中也创作了大大小小三十多个角色,通过大量的接触剧本和角色,造就了他们创造角色的技能和方法,自然融会贯通。”①常有年轻教师苦恼,看到学生蹩脚的表演,只知道不好,却指不出具体问题所在,但经验丰富的老师不仅一眼能找到关键问题,还能深入浅出地点化学生,使困难迎刃而解。片断教学排练,恰好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清楚认识到各方面元素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与不足,尤其是一些内部元素创作技巧,无法捉摸的,容易被隐藏的。因为排练《切・格瓦拉》,我才发现学生的速度节奏感相关元素训练需要重新回炉,否则,剧中要求演员的大段独白与对白、调度和队形就无法产生准确的戏剧节奏。类似的情形很多,总之,片断教学实践总能为我们的元素训练补充新的内容。

3.片断教学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阅读和思考是演员创作的必修课。对于这些表演初学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就要穿上戏服,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为大家扮演喜欢的人物和人物的故事更诱人,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翻阅大量的文学剧本为自己挑选心仪的角色。往往一些优秀经典著作是他们的首选,他们还会带着一知半解互相讨论,教师应适当延长学生自选片断的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艺术趣味、促进学生课余读书的积极性。

以下是我在课堂实践中,针对中专生特征提前加入片断教学、与元素训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提高学生表演技能所作的实践探索:

形体动作草图――形体动作的延伸训练

创造和实践是检验学生基本功学习是否扎实的好方法。动作是演员表演艺术的基础,学习如何组织丰富的舞台动作是演员重要的元素基本功训练之一。

“构建角色形体动作草图”即运用大量的即兴表演产生动作、组织动作、选择动作再回到组织至选择的反复交替进行,直至角色的身体生活线完全建立起来。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晚年时研究的一种接近角色形象的新方法。提出这种方法的依据是:“身体是物质的,可触摸的,它可以服从命令、养成习惯、遵守纪律、接受训练,它比起不可捉摸、动摇不定、变化无常、易于消逝的情感容易打交道得多。”②斯氏还将此方法称作为“形体动作的总谱”、“从外到内”的表演“新途径”。尤其是在《奥赛罗》的导演计划中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新方法。

“形体动作草图”的创作方法显然与演员动作基本功的训练紧密相连,其道理与内容如出一辙。

排练话剧《同船过渡》片断是因为剧本戏剧矛盾突出,动作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舞台动作的创造力。

片断讲述的是一对青年夫妻米玲和丈夫刘强的生活,妻子和初恋男友合伙做生意,深夜接到电话需要出去应酬,丈夫为此不满而产生了家庭矛盾。

过于冗长的剧本分析、人物分析对于表演初学者来说会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和动作束缚,便延置在第二阶段详细排练中进行。

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详细介绍的那样去做:

“整个角色的设计大致是这样的:5至10个形体动作,一场戏就算设计好了,整个五幕戏只需要30至50个大的形体动作。”③

读过全剧剧本后,学生和我一起按照片断提示,搭建了一个尽可能写实风格的室内空间,让学生按照生活的逻辑努力寻找一切与空间交流的形体动作。这样的要求对学生并不陌生,在过去的交流元素单元训练中,其中一项“与空间或物体的交流与想象”,他们曾成功地完成了类似的练习。所以学生能做到立即进入状态,展开想象力保持松弛,就像完成元素练习一样自如并真实地与空间交流生活起来,如:身着睡衣的女演员坐在梳妆镜前给头发上发卷,帮丈夫清理剃须刀,男演员从床底取出脸盆,进里屋打来热水坐在床头一边泡脚一边看电视,嘴里叼着香烟,在床头柜里找打火机……

对于这两个学生来说,将元素基础训练延续、潜入到人物形象的创造,以“角色的形体生活草图”的构建替代“剧本与人物分析”,从学生熟知的“创造形体动作”入手更接近直觉、自由的创作习惯。随着舞台动作的不断创造、选择和确定,角色的生活便开始了,角色形象也一点点确立起来,学生便自信地以角色的名义在舞台上积极地行动生活起来。

从元素基础或可以借鉴的单元动作组织入手展开创造,这种“从外到内”的创作方法的使用并不罕见。

戏剧学院资深表演教师王昆先生尝试外国戏剧片断《伊索》的排练初期,曾为学生不能掌握古希腊文化的风格样式寸步难行而苦恼时,感悟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手眼身发步’教学经验,搞了些洋人的‘手眼身发步’,每堂课花一定的时间练习人物的外部表现手段、身段”,④抓住可以借鉴的角色形体基础单元动作入手进行规范训练,直至达到学以致用,渗透运用到了角色形象的创造中。

从学习到运用,从运用中再学习。光知道学习知识,不懂得运用就像蜜蜂不酿蜜一样无所作为,对知识本身的认识也不可能深刻。通过这次片断的排练,学生明白:舞台动作的创造是在经得起情感体验推敲的基础上,以角色性格特征、心理活动为依据,经过多次排练的凝结。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每个动作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帮助演员获得、产生或引发与角色相同情感体验和内心活动的诱饵。

速度与节奏――速度节奏的补充训练

演员的速度与节奏感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专业素质之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告诉演员:从青年时候就应该注意训练速度节奏感,这一点十分重要。速度节奏感的建立与加强是一项难度较高的训练内容,它建立在演员感受力、真实信念、注意力集中等各项基本元素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在2006年秋天《切・格瓦拉》片断排练中,收益最大的就是对学生的速度节奏感训练。

采纳张广天的先锋话剧《切・格瓦拉》的片断作为教材主要是考虑到,剧中规定情境尖锐,节奏感强,对训练演员动作节奏内外技巧相当有益。另外,这是个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戏剧片断,其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其他教材中的军人、农民或醉汉等典型形象。剧中,学生们分别扮演的名为拉丁美洲的14岁少女、教授先生、士兵、商人、穷人等角色并非生活中一般意义的人的形象,他们分别象征着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经济、军事势力强大的国家和与拉丁美洲一样穷困潦倒的国家。这种先锋戏剧的独特比拟和象征手法折射出的美感,足以在最短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积极阅读大量格瓦拉生平以及拉丁美洲历史的文史资料,也给了我教学的信心。

和传统写实风格作品比较,《切》剧的表演要求截然不同,演员的表现手段仅限于角色的一些抽象的不同方向、距离长短不一的单纯走步和大量叙事或抒情的台词,他们必须将意义抽象的舞台动作和具有间离效果的台词赋予准确、生动的戏剧节奏才能传递出剧本所要表现的事物与情境。

“这是个充满火药味的地方”、“路灯的柱子好像是专门用来吊死总统和部长们的”……当时,学生使出浑身气力一本正经地说着台词时,却只能呈现出“平、温、拖”的无节奏表演。

戏排到这里,学生的速度节奏问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就无法完成片断的排练任务。为了减轻节奏训练的难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节奏与外显动作的速度、力度相结合,内、外部速度节奏相结合,并使用了音乐专业技能训练的“拍节机”,充分借鉴了乐理中节拍、音节的划分原理不断复杂化来培养演员的节奏感。这些丰富的教学手段,其关键共同点是为了将隐藏在内部的节奏外化。只有将那些仅仅可凭感受而获得的节奏转化为具体的可供视听觉掌控的情况下,我们才谈得上教学和研究。按此道理,我将速度节奏的补充训练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阶段一:用击掌声代替重要的教具“拍节机”击打出各种节拍,建立在速度与节奏变化中动作的意识。让学生在由慢至快,再由快至慢的节拍中走动,节拍的速度变化,学生呈现出的动作速度也随之变化,逐渐的,当学生注意力与击掌速度完全保持一致后,我开始要求学生根据节拍速度创造出相应的规定情境中的动作。当节拍出奇地缓慢时,许多孩子感觉到体力过于透支,伴随着艰难的呼吸向前爬行,也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哆哆嗦嗦地找袜子,把它穿在脚上,更有趣的是一位学生扮演了一只慢吞吞爬行的乌龟,还有学生很认真地在为某人系上一条围巾似的,感觉很神圣很庄严。而在快节奏里,他们创造出的舞台动作则充满了焦虑、躁动、愤怒、发泄或与之相反的愉悦、狂欢等。我们就这样不间断地速度节奏练习超过了15分钟,大家非常振奋,每个人的动作因为节奏而充满了生机,他们的脸上神采飞扬,眼睛放射出自信的光芒。

阶段二:速度的节奏的训练与片断表演内容结合。训练进行到这里,我开始在由慢至快的击掌声里让学生回到自然走动,在走动中逐一说出自己在《切》剧中的台词,有了节拍速度的暗示,学生之前那些陷入了枯燥、冷漠的台词和走步被重新注入了新的意义。最明显的表演是,节拍的变化速度快慢直接影响演员情绪的变化,用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节奏的快或慢会勾起演员的想象力,暗示出某种具体的规定情景,激起与之相适应的情绪记忆、心理活动和体验。如:慢而无力的节拍声让人感到死气沉沉,一直延续下来,那种压抑简直让人窒息,这些微妙的感受渗透到演员的语音里。包括行走也呈现出特有的步子和节奏。模仿拍皮球一样的速度节拍,轻快而且稳定,演员说出台词的声音也变得愉悦、轻松,许多男学生的走步声音纷纷透露出幽默、诙谐。同样的台词注入了不同的节奏便会幻化出意料不到的新鲜表演,这些甚至出乎表演者本身的意料。

阶段三:从在速度与节奏中动作过渡到创造戏剧节奏。前面的训练使学生明白了,生活始终在发展变化着,事实是我们的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节奏,就像呼吸、心跳紧紧伴随着我们。一年四季、天亮、天黑、学习、工作等等客观环境都在无时无刻地构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可学生一旦扮演角色,演别人的故事时,却抓不住应有的节奏。学生不能按照规定情境创造出相应的准确戏剧节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遇到过同样问题,书中提供了一些好办法,老师让学生用节拍击打出最熟悉的生活,如:晨起去课堂上课之间的生活等等,我的学生也兴致勃勃地做到了这些。我的目的是为了接下来让大家参与到用速度节奏击打声创造出片断剧本中的情境――战争中的一个村庄或小镇的生活。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用变幻无穷的节拍努力传达想象中的一切:军队脚步声、炮弹轰鸣、孩子尖叫、母亲哭号,甚至许多动物逃跑的声音,时而从沉静上升到高亢,时而由高亢回归到沉静……这段节拍的集体即兴表演完全创造出了与剧本相吻合的气氛。

紧接着,同学们开始根据刚才集体即兴创造的节拍的速度节奏检查自己说出台词的语速快慢、吐字长短、声音高低、音量大小等等,包括完成舞台调度时,行走速度的快慢、步伐、身体幅度的大小等等,直至取得满意的效果。

让演员的内心充满速度与节奏,以便演员能够自由的支配,还需要更加复杂的训练,其理想的境地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描述的:“这种演员经常不现形迹地带着他们自己的节拍机,让它在想象中给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思想和情感伴奏。”⑤

结论

片断教学与元素训练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教学意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并互相不可替代。中专戏剧表演教学目的更加着力于夯实学生的元素基本功,所以,从元素训练延伸到片断教学并非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是一种训练形式和手段,其真正的教学目的是对元素基本功的实际运用和巩固,提前在元素训练阶段适当加入片断训练。学生们学会了假设、、尝试,有的学生提出要重修观察与模拟的元素训练,有的学生由“形体动作草图”萌发了排演“肢体剧”的热望,他们的灵感常常比我的想法更为新奇而且充满生机。这对进入下阶段的小品训练和难度较高的剧目片断排练作好了准备,进而对学生掌握表演专业实践技能有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糜曾著.《片断教学法漫谈》.《表演片断教程》.徐卫宏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页.

②【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创造角色》.郑雪来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43页.

③同上.第329页.

④王昆著.《表演理论新概念提纲》.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第191页.

篇4

[关键词] 钉子板;多边形;触碰;探索;完善;应用;规律

笔者执教的一堂数学研究课的课题是“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现将研究课中的四个主要教学片断和简析整理如下.

巧用前置,触碰规律

师:(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板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生齐读课题)

(屏幕上显示《预习单》)

1. 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

根据图1填下列表格:

2. 在钉子图上画两个多边形

师:昨天,大家已完成《预习单》,咱们一起将《预习单》中的相关数据解读一下. ①②③④号图形的面积数分别是2,3,3.5,4,②号图形的面积数3,怎么得到的?

生(齐):算出来的,(上底+下底)×高÷2=(1+2)×2÷2=3.

师:③号图形的面积数是3.5,是怎么想的?

生1:分成上下(或左右)两部分,用梯形的面积加上长方形的面积.

生2:先补上一个三角形,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补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生3:直接数格子.

师:行!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既可以用学过的公式计算,也可以直接数格子. 下面请报告一下,①②③④号图形边上的钉子数分别是4,6,7,8,为什么都少数了一枚钉子?

生(齐):因为都有一枚钉子不在多边形的边上.

师(追问):它在多边形的哪里?

生(齐):在多边形里面.

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4: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越多,面积就越大.

生5:多边形的面积数是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生6: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多边形面积数的2倍.

师:其实,这些不同的说法都是告诉我们(板书)S=n÷2,能举例表述吗?

生7: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4,多边形的面积数就是4÷2=2.

生8: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8,多边形的面积数就是8÷2=4.

生9: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10,多边形的面积数就是10÷2=5.

师:大家还在《预习单》中画了两个多边形,这里有3位同学的作品(屏幕上显示图2),这六个多边形都存在S=n÷2的规律吗?

生10:有两个多边形存在S=n÷2的规律,有4个多边形不存在S=n÷2的规律.

师:为什么呢?

生11:有两个多边形的里面都是1枚钉子.

师:你再说一遍.

生11:有两个多边形的里面都是1枚钉子.

师:噢,真的!它们的里面都是1枚钉子. 然而,4个多边形不存在S=n÷2的规律,它们的里面是几枚钉子呢?

生11:它们的里面有2枚的、4枚的、6枚的,还有一个多边形里面没有钉子.

师:里面不是1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1,研究里面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

简析?摇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中安排的实践活动. 这一实践活动,既要引领学生得出结论,又要引领学生经历规律探索的过程,更要引领学生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数学态度,善于发现的数学眼光,归纳概括的数学能力. 对此,想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只能是教师带着学生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既不可能完整体验知识的生长过程,也不可能完整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考虑到学生针对“多边形里面有1枚钉子”时,很容易发现面积数和钉子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一内容完全可以前置,让学生通过完成《预习单》而触碰规律. 这样的话,就可以为新课的开始部分打开“绿色通道”,还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用在探索后面更复杂的规律上.

巧借猜想,探索规律

(屏幕上显示《活动单1》)

(生读活动单1中“画一画,填一填”的要求后,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各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下面的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总数).

A学习小组:我们发现多边形里面有2枚钉子时,面积数是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除以2再加上1.

B学习小组:我们发现a=2时,S=n÷2+1.

C学习小组:我们发现多边形里面有2枚钉子时,它的面积数是用边上钉子数与里面钉子数的和除以2.

D学习小组:我们发现a=2时,S=(n+2)÷2.

师(边讲边板演):S=(n+2)÷2,用n与2的和除以2,如果把括号去掉,先用n除以2,那括号里的2也要除以2,S=(n+2)÷2=n÷2+2÷2=n÷2+1,尽管表达式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 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当a=1时,S=n÷2;当a=2时,S=n÷2+1. 现在,很多同学肯定有了大胆的猜想:当a=3时,S=?

生(齐):n÷2+2.

(师板书:当a=3时,S=n÷2+2)

师(追问):那当a=4时,S=?

生(齐):n÷2+3.

(师板书:当a=4时,S=n÷2+3)

师(追问):当多边形里面一枚钉子也没有,也就是a=0时呢?

(寂静片刻后,一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猜想)

(师板书:当a=0时,S=n÷2-1)

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验证. 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2,亲自动手验证一下这3个伟大的猜想吧!

简析?摇 此教学片断,重点突破了“当a=2时,S=n÷2+1”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猜想“当a=3时,S=?”“当a=4时,S=?”“当a=0时,S=?”. 猜想既是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一种策略.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直觉思维、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人们通常把数学誉为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的皇冠,数学皇冠上有一颗明珠,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总而言之,在此教学环节,巧借猜想,探索规律,恰到好处.

巧作验证,完善规律

(屏幕上显示《活动单2》)

(生读活动单2的要求后,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各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

A学习小组:我们小组验证后发现,当a=3时,S=n÷2+2.

B学习小组:我们小组验证后发现,当a=4时,S=n÷2+3.

C学习小组:我们小组验证后发现,当多边形里面没有钉子时,它的面积数是边上钉子数除以2再减去1,即当a=0时,S=n÷2-1.

师:同意这些发现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那好!老师来考考大家,如果a=5,S=?

生(齐):n÷2+4.

师:a=6,S=?

生(齐):n÷2+5.

师:a=25呢?

生(齐):n÷2+24.

师:a=100呢?

生(齐):n÷2+99.

师:当多边形内有a枚钉子时,S=?

生(齐):n÷2+a-1.

(师板书)

师:老师真诚地为大家喝彩,因为大家发现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100个定理’之一”. (播放录音:奥地利数学家皮克在1899年发现了这个规律,并进行了证明. 这个规律被称为“皮克定理”,这个定理被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100个定理”之一)

简析?摇 数学学习不能停留于猜想,重要的是验证. 此教学片断,在学生亲自动手验证了3个伟大的猜想后,“一路高歌”,依次找到:a=5时,S=n÷2+4;a=6时,S=n÷2+5;a=25时,S=n÷2+24;a=100时,S=n÷2+99;一直找到“有史以来‘最重要的100个定理’之一”的“皮克定理”(S=n÷2+a-1). 此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除了喜悦,还是喜悦;除了高兴,还是高兴;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这是因为,通过验证,说明那3个伟大猜想是合理的、正确的、科学的. 加之验证后的举一反三,学生对规律一目了然、一清二楚、一通百通. 特别是教师的真诚喝彩和播放录音,更是让学生沉浸在成功的欢乐气氛之中.

巧设拓展,应用规律

1. 出示智力冲浪A,即图3

图3中给大家提供了哪些信息?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1:四角星的面积是:10÷2+5-1=9(平方分米),皇冠的面积是:10÷2+6-1=10(平方分米),皇冠的面积大.

生2:不计算也能比较,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相等时,里面的钉子数越多,面积就越大.

2. 出示智力冲浪B,即图4

图4给大家提供了哪些信息?大家有什么想法?同座之间交流一下.

(同座之间交流)

师:请全班交流.

生1:哥哥觉得妹妹的面积大,是因为哥哥看的只是多边形边上的树.

生2:妹妹觉得哥哥的面积大,是因为妹妹看的只是多边形里面的树.

生3:哥哥的面积是15÷2+17-1=23.5(平方米),妹妹的面积是17÷2+16-1=23.5(平方米),哥哥和妹妹的面积一样大.

生4:在钉子板上看多边形面积的大小,既要看边上的钉子数,也要看里面的钉子数.

师:说得真好!请你再说一遍!

生4:在钉子板上看多边形面积的大小,既要看边上的钉子数,也要看里面的钉子数.

师:请大家复述一下.

篇5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新的韵母……

生:老师,老师,我知道,是ai ei ui。

众生:ai ei ui。ai ui……

师:出示ai ei ui的卡片,请会的同学一起读,再指名读。

师:出示ai的卡片,再出示a的卡片。引导学生比较,大家动动脑筋,看看韵母a和ai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aj比a多了一个i。

生:a是由一个字母组成的,ai是由两个字母组成的。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啊!以前我们学的单韵母就只有一个字母,特别孤单。今天我们学的ai是由a和i组成的,它们是好朋友,非常友爱。这样有朋友的韵母,就叫复韵母。请看清老师的口型,跟老师读:ai。

生跟读三遍。

师:小朋友们,复韵母跟单韵母不仅样子不一样,发音方法也不同呢。不信你观察一下老师的口型。师范读a――ai。

生:老师,我发现了,你在读a时,口型是不变的。在读ai时,口型是在变化的。

师: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读单韵母时,口型保持不变,读复韵母时,口型是要变化的。

生:老师,那读复韵母时口型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来做个游戏吧,也许做完游戏你就知道了。

一听说要做游戏,孩子们都兴奋了起来。

师:小朋友们玩过“滑滑梯”吗?

生纷纷表示玩过,喜欢玩。

师:滑滑梯的时候怎样才能滑得快呢?

生:开始的时候要用电力,这样才能滑得快。

生:穿运动服,裤子滑溜,这样也能滑得快。

师:滑的时候,怎样才能不摔跟头呢?

生:滑到后来就不能再用力气了。

生:顺着它滑,什么也不动,就不会摔跟头。

师:小朋友们真是滑滑梯的高手啊!老师明白了,就是开始的时候要“用力”,中间要“快”,到最后就要“轻”。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玩滑滑梯吧。

生疑惑。

师:滑梯在哪呢?(出示字母滑梯图)

师:那位高手来滑一下?

几生试滑。

师根据学生发音做出相应评价:

你滑得太慢了!(两个字母发音间隔长)

糟糕,你摔了个大跟头!(后一个字母发音太重)

滑得真好!又快又稳!(准确地发出了复韵母的音)

师:请那些滑得好的同学带着我们一起滑,好么?

生:ai――

ei――ui――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知道读复韵母时口型是怎样变化的了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读复韵母时,要先做好前面一个字母的口型,然后快速滑向后面一个字母。

师:说得真好,我们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记住它:前字定口型,后字定收音。

【教学反思】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学习汉语拼音相对抽象枯燥。要想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使学生喜学乐学。

一、尊重基础,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上课开始,我才刚开口要引入课题,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直人课题了,这说明他们对这几个复韵母的读音已经有所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还按部就班地照“出示图片――引出发音――学习发音方法”的预设来教学,孩子们是不会感兴趣的。于是,我直接出示复韵母,让会读的孩子一起读,又分别找了几个孩子单独读,我留意观察,发现孩子们虽然对这几个复韵母的读音有所了解,但发音却不到位,存在着熟而不透的现象。所以,发音教学过程还是不能简化的。

课堂不只是老师的“讲堂”,更是学生的“学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来组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

二、迂通,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伊始,老师才刚开口,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一方面,说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需要我们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但是,如果教师处置不当,学生的求知欲就可能被扼杀。

对这些熟而不透,完全不听老师指挥的孩子怎么办呢?呵斥一顿?当然不行!告诉他们读得不标准,要虚心学习?学生不一定服气,而且读音上的细微差别学生是难以察觉的。这样做,还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的是迂回战术,先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篇6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声”字要注意上横长,下横短。看了课题你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生 :这篇课文中发生了什么事

生 :是谁给谁掌声

师:大家会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老师巡视,随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出示生字、词投影,指名让学生读,随机正音(

师:初读课文后你解决了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

生 :同学们给英子送去了掌声,使英子发生了变化。

生 :掌声是同学们送给残疾女孩英子的。

师:初读课文时,英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们勇跃发言

师:在读书时,英子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但我们说话要有理有据,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为自己的发言寻找根据。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有声地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地默读才有利于思考。请大家再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哪个词能更准确地概括 出此时英子的心情

生齐说:忧郁。

师: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将词语理解得更准确。

师:熟读精思,必知其义。你要想体会文章的内涵就一定要精心地去读去想。

片断二:引深课题

师:在课文当中我们把爱化作了一阵掌声,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在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小事,仔细想想哪些小事中蕴含着爱

生 :爱就是借给同学一块橡皮。

生 :爱就是扶起摔倒的小朋友。

……

师出示捐款、献血等图片并播放歌曲 《爱的奉献》

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对爱的理解

出示一首关于爱的小诗和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齐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就是爱的创造者,你们将会用语言,用行动将这首诗写得更美)

师:这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 出示青年志愿者图片,无论爱怎样表达,让我们永远记住一句话: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记住这双大手,把你的手给别人,把你的爱给别人,让我们懂得爱,珍惜爱。

生在音乐声中齐读: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专家点评:

篇7

明确任务: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每10人一组,收集资料,做成换灯片。第一组:余姚历史名人第二组:余姚土产特产第三组:余姚购物美食第四组:余姚特色旅游(课前准备:让学生们去收集有关余姚历史名人、余姚土产特产,余姚的购物美食,余姚特色旅游等四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合作完成信息的收集处理,并做成换灯片。)老师应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协会的要求,请各位导游发挥聪明才智,展现我们余姚魅力形象。活动要求:1、每一大组派一位形象代表上台解说,配合自己小组所做的换灯片,把自己组所收集的信息介绍给同学们,每组介绍时间3分钟。2、台下的各位是评委,对各组进行点评,指出各个小组的不足之处,进行互评。3、根据评分标准评出最佳旅游形象大使。这个活动的安排目的是要求同学们从身边的最悉也是他们最喜欢的事入手,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这个活动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二、老师总结,并进行颁奖鼓励

在课堂上上台讲解的同学落落大方,声情并茂,讲解不是他们的特长,但是通过事先的准备,这些学生都把任务出色的完成了,受到的同学和老师的好评。但是同学们在准备资料阶段,也碰到了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开始同学们从哪方面入手找资料有些为难?如何去获得资料?哪些资料好等问题?甚至有好多同学想打退堂鼓,但是经过老师的引导、鼓励后,同学们开始有了头绪和信心,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收集整理资料,有的通过网络查找,有的到图书馆借有关介绍余姚地方名胜的书籍,有些到农村去实地收集,问一些老年人或把自己农村的一些特色风俗整理成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在准备过程中还时不时有学生到办公室问我,或在网上跟我交流,要求给他们组所找的资料进行审查。在交流过程我发现,教师的一句赞扬能使同学们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能够让他们的心中荡漾成功的喜悦,之后的行动更积极主动,更加充满自信,对于知识点的运用也更到位。这些学生其实是缺少肯定和鼓励,以至于缺乏自信,埋没了自己的亮点。其实教师的欣赏可以鼓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我们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需要确立评价标准,不能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机、兴趣以及价值观。而且要充分利用口头评价,随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机、兴趣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多鼓励、肯定,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有时可以“过分”肯定。比如:对一些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起码他这次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

篇8

关键词:英语电影;英语教学;中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将英语电影片断有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记住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对增强教学效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中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对英语电影片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一、英语电影片断应用于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电影片断集文本、声音、图像于一体,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应用于英语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其他教学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注重对英语电影片断的合理筛选,以便于辅助课堂教学。

首先,适时播放英语电影片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英语学习增添趣味,有利于促进英语课堂互动环节的深入开展。

其次,将英语电影片断应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英语教学而言,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英语电影片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最后,应用英语电影片断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可以将文本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加以展现,对其更好地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有较大帮助。由此可见,将英语电影片断应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电影片断的应用实践

1.应用于课前导入环节中

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有效开展课前导入环节是尤为必要的,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良好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通常,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为本节课教学做铺垫,使学生实现新旧知识内容的有效衔接,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Life in the Future这一单元教学中,主要讲述主人公穿越到未来旅游,并记录其所见所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学生是否想知道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想!”,且都充满着期待的目光。教师为学生播放Back to the Future Part的电影片断,并提出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观看影片,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2.应用于阅读教学中

在英语教学中,有一句谚语是“得阅读分者得天下”,可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实际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有必要积极利用英语电影片断而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为增强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对英语电影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并根据影片设置选词填空的题目,这既是对学生影片观看程度的检验,又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判断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The Return of the Dinosaurs的教学活动中,作者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为学生播放Jurassic Park 的电影片断,并根据该部影片的简介设计选词填空题目,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进行填写。在英语电影的辅助下,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对增强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应用于口语教学中

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应用英语电影片断于口语教学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虽然得以提升,但“哑口英语”问题普遍存在,直接降低英语教学的效果。在全球化浪潮下,我国对英语专业人才有着更多的需求,而英语人才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英语电影能够提升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在 Pygmalion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My Fair Lady的电影片断,引导学生对电影片断中人物的对话进行理解、记忆和模仿。观看电影片断后,鼓励学生对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发音等加以模仿,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和提升其口语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应用于听力教学中

听力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应有效开展听力教学活动,以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听力。在英语学习中,要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必须使学生掌握交流的情境,这样才能促进听力训练的顺利开展。听力训练过程比较漫长,可能需要教师反复播放电影片断,不断强化学生的听力。在持续一段时间的听力教学后,教师可以尝试举一反三式教学。

例如,在Cast Away的教学中,教师事先根据电影片断中的精彩对白设置错误的语句,要求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后对错误语句进行修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力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5.应用于学生视野拓展中

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积极应用英语电影片断开展教学活动。英语电影片断集图像、声音、场景于一体,能够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因而将英语电影片断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视野。首先,在英语电影中,西方的社会文化生活能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感受,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和深入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拓展知识面。其次,在观看英语电影片断时,学生可以学习到许多教材之外的内容,为其写作提供素材。

例如,在Table Manners的学习中,通过电影片断,学生可以了解西方宴会的流程及餐桌礼仪等文化,其教学效果是传统英语教学所无法逾越的。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应用英语电影片,能使中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且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认知。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英语电影片断有效应用于其中,能够给予学生声情并茂的直观感受,对于学生强化记忆、增强理解有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英语电影片断应用于英语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因而中学英语教师有必要积极利用其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胡楠.论原声英文电影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视角[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0.

[2]陈红莉.浅谈原版英文电影片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74.

[3]莫慧泳.如何利用英语电影片断进行英语禁忌语教学[J].电影评介,2011(17):55-56.

篇9

缘起: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强调要将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就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尽可能接近,使每份多“1”或少“1”,但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依旧有困难。于是,我在校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本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案例:

教学片断一:借助天平,突破“3份”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口香糖,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颗,你有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生1:有。天平两端平衡,被吃掉几颗的那瓶口香糖在天平外;天平两端不平衡,被吃掉几颗的那瓶口香糖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好方法。现在,我们用身体做天平,任意拿2瓶口香糖各放在天平两端,会出现几种情况?

生2:两种。天平两端平衡,被吃掉几颗的那瓶口香糖在天平外;天平两端不平衡,被吃掉几颗的那瓶口香糖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我们用简洁的方法做个记录。[板书:3(①、①、1) 1次]

师:现在给你4瓶同样的口香糖,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颗,你会将它们分成几份?

生3:3份。

师:分成4份可以吗?又该分别放在哪里?如果天平平衡,你能确定被吃掉几颗的那瓶口香糖究竟在天平外的哪一份里吗?

生4:不能。

师:你能确定它一定在天平外的2份里吗?

生5:能。

师:那就把它们合成1份,现在变几份了?

生6:3份。

师:现在你知道天平称一次可以比较出几份吗?

生7:3份。

师:哪3份?

生8:左盘、右盘、外边各1份。

教学片断二:罗列方法,尽量均等

师:有9瓶同样包装的口香糖,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颗,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这瓶口香糖?

生:3次。

师:请用简洁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在小组内说一说,并思考哪种方法最好。

生1:9(①、①、7),7(①、①、5),5(②、②、1),2(①、①),4次。

生2:9(②、②、5),5(②、②、1),2(①、①),3次。

生3:9(③、③、3),3(①、①、1),2次。

生4:9(④、④、1),4(②、②),2(①、①),3次。

师:观察第二种方法,再次分时为什么留5再分?

生5:因为轻的那瓶可能在5瓶中,我们要考虑最坏的情况,要留多再分。(师板书:留多再分)

师:在这几种方法里,你最喜欢哪种?

生6:称2次的那种方法,因为物品平均分成3份,使称的次数最少。

师:那遇到分不下的问题又该怎么办?

出示题目:有26瓶口香糖,其中有1瓶少了几颗,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这瓶少了的口香糖?

生7:尽量让每份同样多,26÷3=8……2,多出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

师:如果余1,你又怎么处理?

生8:放在天平外。

师:为什么都除以3?

生9:让数据尽量接近。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最快找到被吃掉几颗的那瓶口香糖的方法吗?

生10:分成三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要尽量均等,即每份多“1”或少“1”,再次分时应留多再分。

……

反思:

这节课先通过借助天平“找次品”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从有效的实际操作中感知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观察比较操作的方法,寻找到分3份称的数学优化策略;再通过深入探究,验证结论,总结出不同瓶数的检测过程的最优化方案;最后通过引导观察,寻找“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的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分成3份,且每份尽可能接近。如果只是让学生看到数据就除以3,能平均分的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多“1”或少“1”,纯粹套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不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探究,学生是不会感知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优化策略。没有深入研究、分析过的知识,靠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只是暂时的,学生过段时间便会忘记,这种无效的课堂教学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上述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分析论证的过程中感知策略、优化策略、验证结论、寻找规律。这样既让学生形成从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方法,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一是本节课的教学容量大,教学节奏快,没有兼顾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二是由于教学时间紧,学生的研究过程不够充分。

篇10

画图策略是小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之一,利用画图可以直观地显示题中信息、问题之间的联系,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反映数量间的关联性,引发学生的有序思考,形成解题思路。下面,我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教学与思考,提出个人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教学片断一:

师:大家都知道画图能把题目意思反映得更清楚,那你能用这个方法去分析思考下面的例题吗?

出示例题:桃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操场,长80米。修建校园中,操场的长增加了8米,这时操场的面积增加了400平方米。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先合作探究,用画图的方法反映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理解对应的联结点,把握题目的本质特征,再反馈交流)

……

上述教学,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主体的突显,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解答方法,而且能逐渐形成策略意识,习得解题策略。

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采用画图的策略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你们喜欢这种策略吗?请再仔细看看自己画的图,想一想,有了它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1:还可以求现在操场的宽。

生2:还可以求现在操场的面积。

生3:还可以求原来操场的面积与增加后的面积相差多少。

……

师:你们真聪明!能用掌握的本领去解决这些问题吗?

……

上述教学,巧妙利用例题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对题目深入理解与探究,把画图策略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断让学生感悟、深思。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反思、探究中进一步理解画图策略的意义,逐步掌握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本领。

教学片断三:

出示题目:桃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操场,长80米,宽5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题目时,逐步分解进行提示:(1)长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2)宽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3)长和宽各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学生依据师的提示,自觉进行思考分析)

师:如果你对其他同学的回答难以理解的话,可以先在脑海中酝酿画图,如果还有困难的话动手画一画图来验证。

生1:(80+8)×(50+8)-80×50。

生2:(80+8)×8+50×8。

……

上述教学,先以文字的误导让学生轻易地获得答案,再通过画图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通过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画图策略的价值。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印象深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思考:

数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在学生的心目中,它是枯燥的、难解的概念、法则、记忆、运算等组合体。数学本质是一种文化,且《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本质,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精彩呢?我立足于记忆、过程等角度进行探索,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的教学,形成了以下粗浅的认识。

1.让已有的学习积累成为基石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教学摒弃了传统就题论题的做法,采用回忆激趣的导入唤醒学生的记忆,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助力。同时,将认知活动整合于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再利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研究与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在创造与分享中自然建构知识和能力。

2.倡导自主促进学习的深入

本课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结构,抓住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编题并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改变题目的探究中学会运用。

3.鼓励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让学生应用策略成功解决问题,能使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画图策略在数学思考中的直观优势。同时,激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既让学生走出就题论题、机械解题的旧窠臼,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