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21 18:4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文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文名句

篇1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好句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煜·虞美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郑板桥·对联)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唐·李白·北风行)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古诗词好句21、天下之大,舍我其谁。

2、杯酒释兵权,图穿匕首现。

3、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4、不识我阴曹地府,敢问我指间生死?

5、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6、寡人不死,尔等终究是臣。

7、我于你是王,却未必是郎。

8、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9、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10、佛渡不了的天下,由我来渡。

11、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这地,埋不了我的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神,都烟消云散!

12、我且逍遥山水人家,闲话桑麻听一曲琵琶,曲终,再无牵挂。

13、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14、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15、你若活得凄凉,我定笑的猖狂。

古诗词好句3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朕的江山养你一个祸水够不够。

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州。

人生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残花若梦,花落满天,舞乱心伤,沿着天边最美的那一道风景。

天若负我,我便逆天,神若阻我,我便弑神。

除非黄土白骨ヽ我守你百岁无忧。

如是你爱,如是我在,金口纵开,只为伊改。

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古诗词好句4提笔安天下,跨马定乾坤。

守你一捧黄沙,陪你君临天下。

如果全世界背叛了妳,我会站在妳身后、背叛全世界。

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风也笑,雨也笑,天为我狂自难傲。

有朝一日龙得水,吾叫长江倒海流。

脚踩生灵,手掌生死,传说不朽,王者不败。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我用江山如画,换你笑靥如花。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

古诗词好句5抛却江山如画,换她笑面如花。

如若为你权倾天下,我愿自此丢盔弃甲。

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

我摇晃着向前走,哪怕血与骨散落一地。

那一场盛世流年我们守着寂寞伤得面目全非。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原来山盟海誓说遍,似这般都付与过眼云烟!

月光的森然,乐律的精魂,一切只是幻影,稍纵即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篇3

总理在2006年全国文代会上回答《泰晤士报》记者的问题时以诗言志,下面是他的六次以诗言志,请你任意选出5段诗章,写出与其内容或者思想感情一致的古诗文。(课内外都可,每一古诗不能写多句)

1、身无半亩,新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23岁一副对联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的《竹》

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朝张载的座右铭

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6、“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德国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考题点评]

总理接受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你晚上经常读什么书?掩卷以后,什么事情让你难以入睡?总理明白这个记者实际上在问他经常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便以以上六段诗章来回答。这段回答让英国人大为震惊,《泰晤士报》不仅用整整两个版面介绍这次采访的内容,还配了一张屈原的水墨画像,把总理引用中国五位“作家”的作品及创作年代全部注释得清清楚楚,用中文刊登出来。这道试题以这一新闻事件为背景,结合时事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命题形式,能激发学生答题兴趣,也引导学生对社会新闻事件的关注,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能通过总理的故事激发学生勤奋读书。这道试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主要涉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拓展迁移能力和古诗文的积累识记能力。

[解题指导]

篇4

一、课堂诵读教学

(一)诵读示范,激感

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感情的表达,不但在声音,更在表情与动作上。音频朗读的局限就在于无法展现体态语。所以我们主张最好由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指导朗读,课堂成诵

第一,本着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加以指导。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要加以指导和评点,不能为读而读,,走过场而已。其次,在读准确、读流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这样的要求和指导下,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古诗文的朗读指导尤其要讲究节奏。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第三,以古诗文作品表现主题的结构特点指导诵读。首先,整体诵读。适用篇幅较短,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结构紧凑的古诗文作品。其次,分层诵读。适用于篇幅较长,内容逐层展开、结构层次分明的古诗文作品。

第四,按照记忆规律指导诵读。首先,根据记忆中存在“首尾效应”现象,指导学生加强中间部分内容的诵记。其次,构建知识点网,以点带面,提高诵记效果。第三,调动多种感受器官,协同活动,提高诵记时效。

第五,诵读检查。主要任务是检查课堂诵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具体做法是:对是否达成当堂基本成诵这一要求,可以用集体背诵的方法。可在集体背诵评点基础上,采用小组或个别或分角色诵读的形式。

二、古诗文的课外教学

(一)课外拓展

主要任务是强化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和初步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与课堂上学习的古诗文作品相似的文章,在课外自行诵读,小组间相互检查,并在学习专栏里推荐好古诗文作品及其诵读方法建议。这样,既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又能够拓展阅读面,丰富文言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积淀,提高文言文乃至语文的综合学习水平。诵读教学不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切实有效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诵读步骤的逐步实施与诵读效果的跟踪检测至关重要。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决非朝夕之功,显然要假以时日,要把课内外诵读结合起来,把课外诵读看成上课堂教学的延伸。文章不厌百回读,要教育学生常“读”不懈,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二)积累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举办小竞赛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文。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学到不少的古诗文,如果能适时举办积累竞赛,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检测自己的积累,也在竞赛中增进自己的积累。

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中国整理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三、以编撰校本教材为抓手,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我们在“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创建研究性学习平台,提升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我们立足于学生平时文学的积累,关注地方实际,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力图让它具有浓郁的家乡味,又能很好地彰显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动采用单元专题形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68-02

高考语文卷面总分150分,其中作文60分,占了总分的40%,可称得上“半壁江山”,分量之重不言而喻。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语文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校学生基础差,中考成绩为C+、C等的学生占70%,本人所教班级的学生,语文科成绩B等以下的占81.25%,要提高学生(某种意义上都是学困生)的作文水平,对语文教师而言无疑是较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当前的新课改理念,通过丰富的作文教学与辅导手段,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作文指导,尽最大努力提高学困生的作文水平。

一、知学生

笔者首先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弄清学生对作文的喜好程度。我班共60位学生,其中喜欢作文的学生占19.30%,较喜欢的占30.12%,不喜欢的占46.72%,讨厌作文的占3.85%。可见,有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作文。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具体的原因,笔者再次设置问卷调查表,通过调查问卷并结合平日的观察,得知:①较喜欢与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各占五成,学生总体上不喜欢作文;②害怕作文选材与构思的学生各占四成;③希望老师面批的学生占七成;④希望研读范文的学生占七成;⑤较喜欢和不喜欢读诗文的学生各占四成和五成;⑥希望老师“露一手”的学生占近八成;⑦100%的学生都表达了想写好作文的愿望。

二、施作法

(一)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本着“正人先正己”的原则,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写作的魅力,笔者常常进行示范作文。球场上女生旗开得胜,笔者即书“邻家淑女惨输师出败北,吾班巾帼狂赢旗开得胜”送上祝贺,而对男生得胜则以“四小节声势夺人投多进少平手难辨伯仲,五分钟狂澜力挽化险为夷一分逆转乾坤”进行描述,以身为范,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二)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古诗文背诵活动。写作时能适当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可以为作文增色。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文名句,笔者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挑选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做组长,小组成员按好、中、差的作文成绩进行搭配。学困生往往缺少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每节语文早读课都给学生安排背诵任务,然后全员默写,教师批改组长的默写作业,组长批改组员的默写作业。笔者每次都认真点评学生的默写情况,并奖励做得好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制学生记诵一些常用的古诗文名句。

(三)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时事播报”活动。成长中的学生迫切希望了解时事,但学校条件有限,获得的资讯相对少一些,而时事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作文材料,加深作文论证的广度与深度。因此,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尽量在每节语文课安排“时事播报”环节,时事播报可由教师或学生进行,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研读范文、美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百闻不如一见。范文、美文的作用不可小视,笔者每次作文练习后都会给每位学生印发范文、美文一份,引导学生从构思、材料、语言等方面对范文、美文细细研读,从中学习作文技巧。

(五)学生互批作文,扬长避短。笔者把这个方法叫“西医疗法”。为了提高学生互改作文的效率,笔者把高考作文的要求“解剖”成一条条具体的选项,以便学生批改,让学生取人之长,去其之短,观人之不足以诫己。评价流程见下页表1。

(六)教师面批作文,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笔者把这个方法叫“中医疗法”,即教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学困生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望”,即先对学生作文详细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数;“闻”,即倾听学生讲述是如何写这篇作文和安排材料的;“问”,即询问学生作文时在立意、构思、选材、语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切”,即与学生谈话互动,对学生作出最后诊断,褒其优点,指其不足。

(七)祝贺学生进步,语言传递肯定和期待。通过书面和口头鼓励,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如“某某同学,你的进步真让老师感到喜悦,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进步的快乐吧”,让学困生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写作取得进步的心得体会。

三、常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实施一系列做法后,笔者对学生的感受、心得、进步情况进行了分析,以便巩固与改进。总结如下:

(一)学生的作文兴趣明显提高。有超过八成的学生对教师“露一手”表示欢迎,因为教师的示范是无言的榜样,教师勤勉,学生没有理由不努力去啃下作文这块“硬骨头”。写作氛围的精心营造,不时的“点拨与教化”,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表达欲望,一部分萌发创作灵感的学生经常拿一两首诗让笔者批改,而原来不喜欢写作的学生,也有了“写得一手好作文还挺受用”的感觉,缓解了畏难情绪。

(二)背诵古诗文有成效。近八成的学生认为强制背诵古诗文对自己写作很有好处,能积累好词好句,丰富语句词汇。同时,背诵古诗文还让学困生甩掉了惰性,明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三)“时事播报”得宠。课前五分钟的“时事播报”深受学生喜爱,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为课堂增趣不少,学生收获了不少的作文材料,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范文、美文研读有益。这个做法,学生受益巨大,在研读范文、美文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选取作文材料、构思作文结构和丰富语言表达,同时,研读的过程也是美感熏陶的过程。

(五)互批作文受挫。互批作文本意是让学生每次互批都能对高考作文要求有感性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和沟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生互批,因为很多学困生感觉自己作文水平低,所以不愿意让同学看到。此外,在学生互批作文时,教师对学生习作的基本情况了解不足,所以也就无法对学生互批作文进行科学的指导。笔者认为,学生互批作文能让教师从冗长的作文批改工作解放出来,对于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但是操作的方法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六)教师面批作文受欢迎。近九成的学生认为教师面批作文对其作文的进步作用大,因此学生很喜欢这种仔细、周详、感性、深刻、平等、真诚的师生互动方式,但这个方法教师平均只能和每位学生面谈10分钟左右,不太适合执教班级多、学生人数多的教师使用,教师只能挑选学困生进行面批,然后以点带面,达到全员提升。

篇7

诗文默写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诗文的积累和迁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的。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课标》推荐的50篇(首)古诗文中的名句,以及除此之外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今诗文。

[备考指要]

诗文默写的题型没有太多变化,一般为根据诗词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近年来,默写的形式朝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紧扣课本,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梳理。筛选出古诗文名句,加强理解,反复记忆。复习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容易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典例精析]

1 直接默写型

这类题型往往指定某篇诗词,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出与之衔接的下句或上句。只要准确记忆,且书写完全正确,就可以得分。

2 理解默写型

例1 默写。

(1)(2008江苏无锡)《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2)(2007江苏镇江)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2007江苏镇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型富有新意,但内容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3 迁移默写型

例2 (2008江苏泰州)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自古诗人多磨难。面对磨难,许多诗人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请写出体现他们这种风采的句子。(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将表现同类事物、情感的句子进行归纳、梳理、分类记忆。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4 运用默写型

例3 (2008江苏无锡)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在鼠年的那场雪灾中,灾区许多领导身先士卒,不顾自己的安危,战斗在抗灾第一线,他们传承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学生既赞美他这种创作精神,又担忧他年老体弱。对此,季老引用苏轼《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作答。

例4 (2008江苏徐州)《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解析:这种题型含有很强的综合运用的意味。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搜寻与语境义一致的诗文。

[实战演练]

1 (2008江苏无锡)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2 (2008江苏无锡)______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篇8

林庚先生曾对李后主《浪淘沙》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与《颜氏家训》中的“别易会难,古今所重。”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前者的优胜处。从此两句所表达的概念义理来说,二者几乎相同,均表示离别乃家常之事,相遇相处是很难得的情形。但就艺术的角度来讲,“别时容易见时难”比“别易会难”虽只多了三个字,在表现的感受更丰富了,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因而产生了言已尽意却无穷的效果。又一例: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两句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李嘉佑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相比,那一句更好呢?林庚先生是这么分析的:“这两句多了‘漠漠’和‘阴阴’四个字,为什么就会好呢?水田当然是‘漠漠’的,夏木当然是‘阴阴’的,这不是多了一点废话吗?其实不然。因为‘水田飞白鹭’与‘夏木啭黄鹂’是平行地写了两个景致,黄鹂在树上叫黄鹂的,白鹭在水田飞白鹭的,各不相干,这里并没有飞跃的力量。多了‘漠漠’和‘阴阴’,就把他们连城一片。阴阴让夏木有了一片浓阴之感,漠漠使水田蒙上了一片渺茫的色调,岸上的一片浓阴与水田的一片渺茫起着画面烘托的作用,这就是情景中水分的作用。从浓阴的深处到渺茫的水田,到鲜艳的白鹭,越发衬托出白鹭之白与茫茫中飞动的形象,使得整个气氛鲜明活跃,潜在的感性因素如鱼得水地浮现出来,这才不是干巴巴的,而李嘉佑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则难免有些干巴,因为它缺少那应有的水分。”[2]运用比较对照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鲜明而丰富的形象,引导他们学会精确地品析语言的精妙所在,从而促进他们鉴赏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看到,上两例林庚先生通过比较分析,既让我们明了了名句的好处之所在,又很好地阐明了诗歌的语言可以是精炼的,也可以是像“水分”那样的丰腴,只要能很好地调动读者的感受,给读者感性新鲜活泼的感觉的就是好的诗句。

文艺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也可引入教学。我们来看孙绍振先生关于“一枝红杏出墙头”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比较。“《游园不值》这首诗写得很精彩,其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了千古名句。但,美中不足,这个句子不是作者的原创,而是从陆游的《马上作》中抄来的。陆游的原作如下:平桥小陌雨初放,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但是,比之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要逊色一些。因为,第一,叶绍翁是在耐心地叩门,却久扣不开的情况下,突然发现红杏一枝,充满了惊异,为春色之美而激动,和前面的宁静,专注与叩门,构成了一种张力,或者叫做对比。第二,这种美好,不仅仅是外部世界景物的美好,而且是内心突然和自我发现。在陆游的诗中,以杨柳为背景,衬托出一枝红杏,是很有表现力的,特别是‘遮’字,调动想象,好像杨柳是有意志的,但是不管杨柳多么茂密,也遮挡不住‘一枝红杏’。叶绍翁同样利用了陆游的‘一枝’,一点红色为由头,先把‘遮’字改为‘关’字,这个‘关’字很有讲究,一是来得自然,上承久扣不开的柴门;再是联想的过渡自然顺畅,下启超越性的想象。柴扉只能‘关’人,而诗中的‘关’所暗示的不是人,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春色’。

这是想象的飞跃,也是语义的双关。下面与这相对应的是‘出’字,和陆游一样,但是,由于上面承接‘关’字,同样一个‘出’字,就有更强的感觉冲击力,为静态的红杏带来了动势。这其实已经不是在描绘或者单纯地欣赏风景,而是通过更加主动的想象,抒发诗人心目中对春色之美的感叹。春色不是像在陆游的诗里那样遮挡不住的,而是封闭不住,压抑不住的。叶绍翁用了‘满园’,一方面,紧扣柴扉的环境特点,另一方面,以‘一枝’之微,与‘满园’之盛,形成对比。最后,在陆游那里,杨柳和红杏所显示的春色,是诗人的视觉直接接触到的,而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却完全是想象,是诗人带动读者在想象。对于读者来说,光有直接感知的外部世界的美好,还是比较表面的,只有激活内心世界的想象,才更能受到诗情的感染和享受。”[3]象孙教授这样紧扣文字做细微的品析,从文本的背景、人物的感觉、读者的感受、写作表达方法等方面对文本多角度多侧面的细读,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名句的好之所在,既调动了读者的感性觉知,又理性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中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在课堂上要掌握好分寸,朱自清的话:“不过讲解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划,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才能有合乎课程标准的效率。”是值得我们参考的。[4]

参考文献

[1] 王栋生.文言文改革的当务之急,载于《问题与对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2] 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诗的国度与诗的语言,胡道静主编.国学大师论国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第89-90页

篇9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以下简称《说明》)。在《说明》语文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必考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中,要求考生理解古诗文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不同的句式以及运用。这里面并没有提及出现于课本中常见的“固定句式”――各类教辅中频率极高、习题中考查也较频繁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人教版课本在这部分也提及有限。笔者的疑惑就在于此。

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共五本,所选文言文共二十篇,涉及句式的课后习题只有两道。一道是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研讨与练:“翻译下列各句”;另一道是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研讨与练习三:“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而就这两道涉及句式的题也没有对句式做一具体详尽的分析。

至于文言句式的分类,只在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中提到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则只出现于此梳理探究中的课内研讨1:“分析下列句子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其余句式则未见出现。

一、固定句式。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为之奈何”句中的“奈何”注释为:“如何、怎样”。人教版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中的“奈何”也译为“怎么办,为什么”。像此类,在不同文中出现但却意义或用法相同的同一句式被称为固定句式。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文下的注释为:“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也属于固定句式。此类句式在《说明》之中未见。

二、定语后置。同样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一句中,定语“可使报秦”应放在中心词“人”之后,煞尾“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全句翻译为:计划还没定下来,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但没能找着(这样的人)。此结构就属于“定语后置”。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一句中,“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定语“利”在中心词“爪牙”之后,定语“强”在中心词“筋骨”之后。全句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此结构也属于“定语后置”。此类句式也未见于《说明》。

三、有关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版的由金鑫主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曹洪昌、孔祥旭等任专家评审团代表的《清华北大学子高效读教材》第156页《寡人之于国也》典据检索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属于状语后置句。同一个句子,在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学宪主编的中央电视台首批上榜品牌《优化方案・高考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用书》第19页第6题文言句式第12小题中出现时,校对解释为“介宾词组后置句”。

在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版由薛金星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课内外知识现用现查》第315页介词结构后置中有一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同一个句子,在同属薛金星主编的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版的《中学教材全解》第232页文言句式中属于省略句,解释为“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由以上两段资料可见,针对同一个句子的句式解析,不同的教辅上至少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以至于有的教师认为这两者或这三者实为一种结构的不同文字书写方式,称其“一样的”。但这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对考生平时的古代诗文阅读、理解和做题却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而这种困扰实为《说明》遗漏、书写不明造成的。

根据《说明》分析,古代诗文阅读通常在高考试卷中占据35分左右。对这一部分的考试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以及鉴赏评价四类。如果不能较好地在识记了文言实虚词的基础上理解句意、文意,那么后两类要求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笔者以为需明确古诗文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篇10

1、东晋才女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2、山水花鸟,常成为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心意的象征。国都沦陷之时,杜甫借花鸟抒悲痛之情:“_______,______”(《春望》);弃官离职之时,龚自珍借落花吟报国之志:“_______ ,_______”。(《已亥杂诗》)

3、①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给我们做了诠释;南宋年间,爱国诗人文天祥面对国难当头,在《过零丁洋》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②“月”常常入诗。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 ,________”表达了诗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彩。

4、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诗人也通过类似句子“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宋代诗人常写一些哲理诗。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朱熹《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包含着丰富的哲理。

6、①诗言志。曹操在《观沧海》中表达了“老骥伏枥,_______”的心声,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的心志,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表达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愿。

②人生难免有别离。当我们面临分别时,也许会有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不舍,也许会有王维“________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殷切劝告,也许会有王勃“海内存知己,________ ”的大气豪迈。

7、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________ ,_________ ”(《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___________,_________”(《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

8、“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和南宋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句子。

9、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明了年少时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这一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