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

时间:2023-03-24 17:2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16分)

1.

(8分)组词。

控________      挖________   改________    攻________

核________      该________

联________    耿________

2.

(8分)看拼音,写词语。

láng

wǎn

róng

zhàn

长________

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上

chè

zào

ruò

xuán

清________

肥________

________是

________着

3.

(3分)根据词语,写出对应的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玲珑

清澈

颤巍巍

4.

(2分)选择正确读音

松散(sàn

sǎn )________

散开(sàn

sǎn )________

5.

(4分)读课文《吹泡泡》,根据课文,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玲珑的________

________的浮光

慢悠悠地________

________的球面

6.

(5分)读课文《吹泡泡》,从文中找出吹泡泡过程的一系列动作。

7.

(8分)读课文《吹泡泡》,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________的球儿,会扯得________,颤巍巍的,光影________。

②这时,大家都________心,________头,________呼吸——不久,这________的薄球,就________散裂了。

8.

(4分)比一比,再组词

若________

洒________

苦________

晒________

9.

(8分)比一比,写一写

戏________ 碗________

根________

飘________

找________

婉________

恨________

票________

10.

(3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澈——________

脆弱——________

骄傲——________

11.

(3分)写出反义词

小心—________

容易—________

零乱—________

12.

(9分)照样子,组新字再组词。

例如:衣

破裂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

(5分)理解词语意思。

玲珑:

娇软:

颤巍巍:

14.

(5分)读课文《吹泡泡》,把这段话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________飞越山巅________目送着它们________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________骄傲与希望________

15.

(2分)仿照句子,写句子。

例如:小金鱼是那么漂亮,那么可爱

山坡上的野花是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_。

16.

(5分)读课文《吹泡泡》,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绍吹泡泡的过程,写出了________的有趣,体现了________时期的乐趣。

17.

(3分)读课文《吹泡泡》,根据课文填写

那一个个球儿,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地吹出来的。它们轻轻地飞起,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_,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它们一个个飞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过山巅……目送着它们,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18.

(5分)读课文《吹泡泡》,找出文中描写形容肥皂泡的词语。

19.

(3分)读课文《吹泡泡》,根据课文填空。

冰心奶奶是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和文学翻译家。他的著名作品有《________》和《________》。

20.

(4分)加偏旁,变新字

孚--

________

________

乔---________

________

21.

(1分)读课文《吹泡泡》,读句子,用划线词语造句子。

我们把用剩的肥皂头儿,放在一只小木碗(wǎn)里,加点儿水,和[huò]弄和弄,使它溶(róng)化。然后用一根细竹管,蘸(zhàn)上那黏稠(niánchóu)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又轻又圆的泡儿。

然后:________

22.

(4分)多音字组词

和hé________

huò________

shān

________

shàn

________

23.

(4分)我会填

①“澈”字共________画,第四画是________。

②“巍”字共________画,第六画是________。

24.

(10分)读课文《吹泡泡》,按课文在横线上填上缺少的词语。

我们把用剩的肥皂头儿,________在一只小木碗(wǎn)里,________点儿水,和[huò]弄和弄,使它溶(róng)化。________用一根细竹管,________上那黏稠(niánchóu)的肥皂水,________吹起来,吹成一个________的泡儿。再轻轻一提,那轻圆的球儿,________从竹管上落下来,________在空中飘游。用________在下面轻轻地________,它们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5.

(13分)课外阅读。

一群光头男孩

在印第安纳州的小镇上,有一个名叫布来恩的少年不幸得了脑瘤,他在接受化学治疗。治疗的结果是他漂亮的金发全部掉了。

布来恩难过极了,他整天躲在家里,连最要好的朋友也不见。大家都很着急。

一天,同班的一男孩对自己的妈妈说:“我想把头发全剃光,这样,

。”妈妈赞同地点点头,拿出剃刀,帮儿子把一头(柔软

柔嫩)的金发全剃光了。

这一天,学校里有了一个光头男孩,第二天,学校里又多了一个光头男孩,

第三天,学校里(发现

出现)了一群光头男孩。第四天清早,这一群光头男孩来到布来恩家门口,他们大声叫着布来恩的名字。布来恩透过窗户看到这情景

激动地跑出屋子。这一群光头男孩相拥在一起。每个人都笑得那么欢快。

(1)在文中的括号里划去不适当的词语。

(2)在文中的横线上,把这个男孩的话补充完整。

(3)我会写出反义词。

漂亮________

激动________

接受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1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5-1、

篇2

一、定位单元主题,形成整体教学主线

单元整体备课的关键就是能准确地定位单元整体教学主题,并以此为线索去研究每篇课文与它的对应点,形成整体教学主线,从而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和高效性。我们一般是从单元习作要求入手,结合口语交际、单元导读来考虑这一问题。

如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习作?那就是要从阅读课文中学习观察的方法、写作方法。再看单元导读是这样说的:“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快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显然,“随着课文的学习发现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秋天里的景色(色彩、声音、气味等)特点、秋天里活动带来的欢乐,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描绘心中的秋天”――从不同的方面抓住特点写出秋天的美好,秋天里的欢乐,就是习作教学的重点,也就是我们整体教学最终的落脚点。

二、沟通内在联系,设计整体教学策略

单元整体教学主线确定后,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如何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将它一一对应落实的问题,即要“沟通整体与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秋天”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从多角度来表现了秋天的美好。精读课文《古诗二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看到的”到“想到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风筝》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到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秋天的雨》和略读课文《听听,秋天的声音》从颜色、气味和声音等方面描写了秋天的美好景色。根据单元整体教学主线和对课文的分析,我们可把每篇课文的对应教学要点整体设计为:

从《古诗两首》中学习发现和感受秋天,要注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风筝》一课学习发现和感受“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特别是“心情什么样”。

从《秋天的雨》一课学习从色彩、气味和声音等方面观察和感受秋天,表现秋天。

从《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学习怎样听声音,感受秋天的声音,特别是用心去听,展开想象去感受。

不难看出,这样设计会较好地避免过去那种单篇孤授、面面俱到,但对实际教学又无较大指导作用的“单课式备课”的弊端,使各课教学能前后照应,形成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三、放眼单元整体,统筹整体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各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单元教学主线整体安排这些活动,能更有效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效益。

1.演讲。为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自动化和敏捷性,我们提出了每节课安排5分钟演讲的要求。演讲内容和主题的设计,也要对应着单元整体教学主线来确定,而且题目要小,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切忌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着“描绘心中的秋天”这一主线,可作如下安排: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围绕“金秋的词语我知道”展开,让学生把积累的关于秋天的词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第二课时“用秋高气爽、心旷神怡说一段话”,锻炼学生用词造句,善于表达自己心情的能力。

《风筝》第一课时以“早晨的空气真清新”为题,重点突出自己的感受。第二课时以“早晨走出家门,呼吸着凉爽、清新的空气,仰望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我……”为提示,重点落脚在对自己心情的描述上。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以“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为题,重点让学生描述对颜色的观察和感受。第二课时以“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为提示展开想象,重点突出气味的描述。

《听听,秋的声音》以“我听到了蟋蟀的欢叫声”为题,围绕秋天里的声音展开演讲。

以上内容都是学生身边可及的,既能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又有利于口语交际和习作目标的达成。

2.积累。积累是单元整体教学极其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最基本的双基积累、有导向的阅读积累和有指向的生活积累。围绕教学主线系统安排,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3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学的说明,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中明确提出说明文写作的要求,从这个单元起,学生正式写说明文。作为一种新的文体的写作起点,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个单元的习作指导教学,重视学生说明文习作的“第一课”,但由于定位不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说明文习作教学的效果。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等……这位教师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既有内容上的,又有形式上的,甚至还有语言上的。要求过散,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一课一得”的最佳效果。

二、准确定位的理据

小学阶段说明文习作教学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可以从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寻找定位的理据。

1.课标的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可见,小学阶段在第三学段才有对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写作上的要求则是到第四学段,因此第三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安排主要是为第四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做基本的铺垫,即需要写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说明文跟记叙文不同的地方,但不需要作过高、过难的要求,不需要学生完全用“说明、概括”的语言写出事物的内在特点。

2.教材的解读

整个小学阶段有许多说明文,但是作为说明特质来教,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不多。

教材编排情况如下:

可见,说明文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安排,但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从三年级下册才开始。《太阳》这一单元开始教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但从课后习题要求来看,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只要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到五年级上册,才不但教基本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而且要求会用,即会正确辨别、正确寻找例子,并且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从教材中可见,小学阶段的说明文习作对说明方法运用的要求不高,但是需要选择几种合适的说明方法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学生的解读

小学生主要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语言和内容以概括、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写作有一定的困难,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写作需要适当降低概括、说明等要求,只要能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基于定位的操作

定位是方向,做好定位,目标、教学、评价都应该据此展开。

1.基于定位定目标

五上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提出: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见,本次习作本身有三个要求:第一,写的是说明文;第二,有一定的顺序;第三,要用上一些说明方法。第一点是对文体的要求,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对表达方式的要求。至于具体做到什么程度,要求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基于定位的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可以定为: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样物品,有条理;能在习作中正确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此目标适当地降低了说明文本身的概括性及说明的语言要求,适当地突出了说明方法的要求,立足学生实际,符合课程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起到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

2.基于定位展教学

根据定位展开的教学应该着力在“教学生抓事物特点”“教学生用说明方法”“教学生会有序表达”上。

(1)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是指教学生对自己想写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抓住一些特点来写。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生活例子中懂得“特点”的概念;第二步,能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如有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

(图片出示:孙悟空、冰箱、玩具火车)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些事物最独特的地方吗?

生:孙悟空降妖除魔,火眼金睛。

生:玩具火车就像真的火车,但它是给人玩玩的,不能开、不能坐。

生:冰箱像一个箱子,能冷藏、冷冻,让食物保鲜。

师(总结):对呀,这些样子或者功能可以说是事物的特点。特点就是这个事物最独特的地方。那同学们,今天你想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你想写它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然后请学生在本子上写下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

(2)教学生用说明方法。这主要是指教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让文章更加清楚、生动。说明方法已经在阅读课中学过,因此习作指导课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用”。比如有位教师这样教学:第一步,回忆学过的几篇说明文,说说已经学过哪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三步,请学生交流在本次作文中,你想用哪些说明方法。这些环节的教学不但重新梳理了在阅读课中学过的说明方法,而且树立起了“这次习作我们要用上这些方法”的意识。

(3)教学生会有序表达。这主要是指教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序”表达,已经掌握了“有序”表达的各种方法,因此本次习作可以借助提纲、表格、清单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①提纲。提纲实际上是行文前的书面构思,明确地规划作者心中为表达某一中心思想而将采取的表述手段:全文大体如何结构,分几个层次,段落、各个层次着重写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等。帮助学生列写提纲,可以理清顺序,有序表达。比如这样一个提纲:

根据这个提纲,学生可以从“外形、内部、功能”三方面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文具盒。

②表格。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的功效,借助表格也可以理清写作的顺序。例如这个表格:

表格中包括了内容、特点,还包括了要运用的说明方法,非常清晰、有效。

③清单。清单就相当于大脑中的一张图,可以很好地理清顺序。如下面这张构思清单:

这张清单学生填完后,写作顺序一目了然。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运用提纲、表格、清单等工具,理清写作顺序,达到有序表达的目标。

3.基于定位作评价

评价是习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明文习作的评价应该既不任意拔高要求,打击学生信心:也不应该泛泛而谈,让学生无所适从。说明文习作要紧扣定位进行科学评价。比如有一位学生介绍了家乡橘子的生长过程,教师先出示了这样的评价标准:第一,有一定的顺序,得50分;第二,有恰当的说明方法,得50分;第三,特点非常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个事物,得50分。然后结合这个标准让学生互相评,最后进行这样的总结: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橘子的生长过程,非常清楚;大量地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橘子不同时期的不同样子,非常不错。如果能把橘子成熟时的味道写一写就更棒了。该教师立足于定位,以鼓励、欣赏的口气既肯定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有条理”“有方法”的优点,又指出了“特点抓得不明显”的缺点,非常中肯和高效。评价紧扣定位,切合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引领写作。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9-01

小学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智育、美育与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有许多结合点和交叉点,二者之间进行综合,能达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音乐与语文学科,虽然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都要依托语言文字体系(音乐尚需记谱体系,这是其学科特点),都要依靠学生的理解、思维、分析及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就为两门学科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充分运用,音乐与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两者之间的综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直接将歌词作为课文),也为学科之间的综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当今形势下,强化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不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培养复合性、综合性的通才、全才也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因此,进行学科的综合极其必要。

二、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途径与方法

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主要有管理体制、发展能力、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综合。

1.以管理体制为突破,实现学科综合

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将所有教师按照所担任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归列为不同的学科组,甚至在安排办公室时,也是根据学科组来考虑。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同学科的教师“各自为阵”,极大地限制了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要实现音乐与语文课程的综合,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上就应当有所突破。如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办公室,以多学科组参与来组织教研活动,以学科渗透来组织教学内容等,真正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人员上、理念上、内容上、组织形式上各方面的深度综合。

2.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与语文课程从总体上看,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在音乐与语文学科教学中强化能力发展导向的综合是可行的。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进行配乐演唱,赋予诗词以韵律和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古诗词,它们都可以进行配乐诵唱。例如,我们可以先用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演绎苏轼《水调歌头》词)作为范例,培养学生对演唱古诗词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如用“古诗新唱”法对古诗进行配乐。最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定旋律和情感,自己演绎配乐演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歌词创作,外化内心情绪与感受。引导小学生将生活中的感受通过歌词表达出来,并通过演唱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歌词韵律、节奏、句式等方面的把握能力。如以先改编歌词,再自主创作的模式进行。在这一方面,江苏省南通市组织的“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给了我们参考:即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向全市少年儿童开展童诗、童谣征集评选活动,并以儿歌集、诗歌集和歌曲集的形式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三是引导自编歌剧,鼓励学生尝试与挑战。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他们基本掌握配乐演唱和歌词创作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让他们以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篇目为原材料进行大胆改编,创作出适合于课堂演出的“课本歌剧”。如语文教材中的《三袋麦子》《公仪休拒收礼物》等故事,都是改编为课本歌剧的好材料,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和表演。

3.以人文素养为导向,实现学科综合

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同属人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指向性与同一性,因此可以互为补充。柏拉图说:“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音乐教育对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审美迁移作用。同理,对语文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也可很好地迁移运用到对音乐(包括歌曲)情感基调的把握与演绎上来。音乐学科中的欣赏课完全可以与语文学科的读文课综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原则与禁忌

篇5

关键词:藏语教学;方法;初探

Abstract: in the Tibetan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y, must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tak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or this, let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o students' interest and inner need as the foundation, advocat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ndependent practice,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to find and solv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subjective activity, the advocacy group cooperation in the learning, as far as possible to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degrees of freedom, let the students more consciously, actively obtain knowledge. And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ways of learning is to point to students in teacher's inspiration and help,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give full play to the group learning and the class of the study group effect, to learn by cooperation, rich language accumulatio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ctive explore, unity, cooperation, innovation spirit. Independent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the foundation, the premise, cooperation is to promote the form of independent, the inquisition, way, explore is independent and cooperative purpose. The three are a body not only, also promote each other, make the primary school Tibetan language classroom come to a new realm. So, in the Tibetan language in Chinese teaching how to embody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learning?

Keywords: the Tibeta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que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教学中要以自学为主体,扩大主动学习面多精神

让学生知道如何在教材中抓住重点内容自主学习。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重要的问题教师有意讲不清楚,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

如今的藏语语文教科书一改过去的老面孔,如沐春风,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鲜明的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来学课文,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

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一节课要给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读、去思、去说、去写,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不要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和动笔操练作业一起布置,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书面作业而虚化了读书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读书的速度来安排读书时间,应当有较充分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读书学习。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前,先请学生把“导读”默读一遍,再指名读一遍,要求学生在默读和听读期间,注意这篇“导读”告诉我们什么,最后请学生回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读、自想、自说,加深对导读提示的理解,居高临下地把握将学习的五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无形中渗透学习这组课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既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轻松、自动,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二、在教学中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组织实施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课堂在真正意义上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大量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信息,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合作学习实现意义

第一,能够进一步关注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语境体验,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语言实践。阅读是获得和丰富语言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的多少受他们感知阅读知识能力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反复诵读、精心研究。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为不同层次语文学习能力的学生创造语文交流学习的可能。第二,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和对个性的培养。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要求要进一步凸显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增强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合作意识,并引导学生在阅读合作学习中增强自己的伙伴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始终的是语文学习思维、意志品质的培养,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到个人语文学习的思维发展趋向,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合作学习组织实施策略

(一)整体把握语文阅读课文内容,明确语文小组合租学习教学要求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处于一种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运动能力不灵活。为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分组学习之前,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比如在讲授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检阅》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将课文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课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基本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二)创设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情境,营造积极的合作学习氛围

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具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注,同时,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编订也更多的应用了阅读材料的模式。这些变化为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小学语文阅读合作教学可以创建更多的情境,实现轻松化的阅读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创设适合的阅读学习情节,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欲望,为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风景,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呢?”通过这样问题的设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带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激发后续语文阅读学习欲望。紧接着,教师可以讲述蟠桃盛会上嫦娥、织女、麻姑、元女约定在人间建造美丽林园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到语文阅读学习的意境中。教师接着说:“在其他仙女找好了仙境地方之后,嫦娥移植也没有找到令她满意的地方”,在学生表现出焦急之后,教师引入:“嫦娥来到如今叫做桂林的地方……”的故事,充分激发出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三)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合作阅读学习经验,展示合作阅读学习成效

展示合作阅读学习成果是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时候都会拥有自己的见解。在进行语文阅读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能够实现学生不同思想、思维的碰撞,激起语文阅读学习的头脑风暴,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逻辑分析能力,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创造性思维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新闻、文章等,组织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搜集相应的资料,围绕话题开展辩论。关于辩题的角度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如网络发展双重性、科技对生活的辩证影响。通过辩论的开展有效检验了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学习的成效,深化了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

(四)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语文阅读阅读内容开展表演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的日益深化发展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语文教材且能够通过具有童趣、生活化的语言引入学生进入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为此,小组语文阅读分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结合教材中的童趣,进行教学设计,让我们的学生们更加喜欢学习语文。表演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吸引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文阅读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合作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未来语文阅读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吴亦敏(1991-),性别:女,籍贯:浙江省刂菔腥耍民 族:汉 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参考文献:

[1]邵明鸽.“学进去、讲出来”悄然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210-211.

[2]王桂霞.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97.

篇7

【关键词】整合资源;活动资源;文本资源;社会资源;阅读素养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专项研究课题“阳光评价背景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GZJY2015-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04-02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受家庭与社区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素养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为改变这种现状,从2013年开始,我校大力推行阅读行动,如今学生在阅读素养方面有了一些好的转变,2015年六年级学生参加了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关于阅读方面的素养测试,学生的总阅读量和经典著作阅读量等均达到中等或偏上水平,而阅读兴趣、策略及动机等方面均处于市区平均水平,数字阅读动机则绝大多数学生偏向于学习方面。数据表明:我校六年级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策略等方面均接近或略超出市区的平均值,处于市区参与测试学校的中游水平,相比推广阅读活动以前的低下状况,已经有了可喜的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到,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人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而终身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课外阅读。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校地处农村,家长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来自于家庭的熏陶与指导欠缺,学生的阅读资源匮乏,来自于家庭的引领与支持均较少。我们认为: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必须承担起启蒙、引导的责任,展示阅读丰富多彩的一面,为学生创设以阅读为趣,以多阅读、会阅读为荣的良好环境,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拓宽阅读面等各方面下功夫。基于这个认识,笔者从资源整合方面入手,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的范围,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整合活动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囿于自身的年龄和生理特点,难以静心阅读,对课外阅读缺乏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兴趣,犹如引来蜜蜂的花香,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将学生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的状态,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通过整合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心境。

1.“跳蚤市场”淘书活动激趣

每学年,我校都会举行“跳蚤市场”淘书活动。活动前,各班组织学生对自己阅读过的课外书进行梳理,把自己不再阅读的书籍带到学校,根据图书的质量、新旧程度等,确定好价格,把价格标在书的扉页上,与同学交换,或用压岁钱购买。因为此项活动是由学生来当主人,所以学生参与的兴趣很浓,参与面也很广。通过这一淘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用最少的钱买到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到了更多优秀的课外书。活动过后,教师组织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读着自己淘到的“新”书。这样做,既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买卖的乐趣,又大大激发了他们读书的欲望。

2. 学科主题阅读比赛活动引趣

每学期,我校都会根据上级要求,开展一些主题阅读比赛活动,如读书卡、读书推介卡、读后感等比赛。借此机会,笔者会大力鼓动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例如,有一学期的阅读主题是“科学家的故事”,笔者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或到书店购买一些相关书籍。学生读完后,就指导他们把佳词妙句、精彩片段、读后感等做成精美读书卡片,并配上精美的插图,进行评比。通过评比,对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这类典型给予积极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刺激,学生的课外阅读又掀起了一个热潮,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 德育主题阅读活动雅趣

“习规、自理、礼貌、字美、博学、健美、爱心、诚信”等系列内容是“和雅”读书郎形象成长式德育的八项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年级的德育主题阅读教育:一年级“交往第一课”,二年级“寻找七色花”,三年级“我与童话故事”,四年级“我和名人有个约会”,五年级“早晚读经典”,六年级“我与诸葛亮比智慧”。教师根据年级主题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六年级围绕“我与诸葛亮比智慧”这个主题,向学生推荐了大量有关诸葛亮的书籍,让学生从阅读中挖掘诸葛亮身上的亮点,认真学习。通过德育主题阅读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也让学生对该主题内容加深了理解,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整合文本资源,提升阅读深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教学的衔接。我们应该整合教材文本资源,把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吸收更丰富的课外知识,作为课内学习的补充与延伸,让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链接中,增强课外阅读的实效,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1. 拓展课文内容

由于教材编选的局限性,一些文学作品以节选、改写等形式选入教材,这样就造成了内容不够完整,缺乏细节描写等现象,对于学生语言积累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原貌,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原著。例如,六年级下册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是原著的浓缩版,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原著,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让学生对浓缩版的选文与原著进行对比,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从中更加深刻地体会文中鲁滨孙敢于挑战自然,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放弃,积极向上的形象。

2. 妙推单元主题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主题安排的。教学中,围绕单元主题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可以起到深化与延伸主题的作用。例如,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围绕鲁迅选编的文章中,有些是描写鲁迅的,有些是鲁迅的作品,教学本单元时,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l》《孔乙己》《阿Q正传》等。不仅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还能扩大视野、丰富语言积累,更让学生体会并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方法。又如,四年级上册“中外童话”单元教学中,可以推荐阅读《世界童话集》《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集》《叶圣陶童话集》等经典童话,让学生畅游在奇妙的童话世界中,感受童话的魅力,体会童话幻想、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加喜欢阅读童话。

3. 巧借课外书屋

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两至三单元的“课外书屋”,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与阅读课外书籍搭建一座“桥梁”,学生在课内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等阅读技能,得到迁移和运用。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外书屋”,为学生推荐了许多中外科普名著,如《森林报》《昆虫记》《地球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做出引导,为学生介绍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运用方法去阅读课外书。

借助以上文本资源,把阅读引向深入,突破了语文学习仅限于书本的局限,打通了课内外教学之间的隔阂,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整合社会资源,拓宽阅读范围

阅读,无处不在。单靠教材的几十篇课文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还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但是,课外阅读材料往往良莠不齐,教师应该注意及时引导,在拓宽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顺应潮流展开阅读

顺应潮流是指跟随当代大多数人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兼顾自己的兴趣,顺应时代的步伐。随着当今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接收网络信息也特别快,哪位儿童作家很红,哪位儿童作家出了新书,哪位儿童作家的哪本书好看,现在流行谁的书等,这些信息学生都能很快知道。潮流有好坏,教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阅读有价值的书籍。如时下流行《爆笑校园》《老夫子》《阿呆》、杨红樱的书等,笔者便从中选出有益的书,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马小跳”系列的专题阅读活动。看完后,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活动,因为这些书籍都是学生喜欢看的,所以在活动中,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读书感悟,分享了读书的快乐。

2. 结合热门话题阅读

热门话题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公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热点问题学生经常听,经常说,已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如果这时教师能适时抓住机遇,推介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适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开展话题阅读,上“诚信伴我行”班会课,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诚信故事,评选出班级诚信读书郎,等等。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一种心理活动。教师要努力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让学生在书香的浸润下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七年级英语 学习难题 解决对策

我任教的中学位于昆山的城乡结合部,生源构成主要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作为连续七年荣膺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市,其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族。庞大的流动人口形成了城乡结合部中学的鲜明特点:一是学校规模大。学校有五十多个班级,近三千名学生,仅我任教的七年级就有整整20个班。二是生源分布广。本班45名学生来自于全国17个不同省份和自治区。三是个体差异大。受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以及流动人口子女频繁转学造成的适应性问题,导致班内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非常大。这些特点在进校之初的七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主要为以下四“难”:

1.进度衔接难――原因:学生曾用小学英语教材版本杂。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出版的小学英语教材,全国一共有30多个版本,就是同一个省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以浙江、河北为例,浙江省内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主要有外研版、新目标及人教版,河北省内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主要有人教版、北师版及冀教版。昆山现行的小学和中学英语教材为译林出版社的牛津苏教版,但是到我校就读的学生很多小学的时候在老家读,到初中以后才到昆山。因此,小学时所学的英语教材版本各异,不同版本教材在编排内容及词汇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出入。苏教版小学和初中的教材本身是具有衔接性的,其他版本的教材虽然在语言知识上具有相通性,但是和苏教版的初中教材间是有空缺的。以众多不同教材为基础的学生融合到一个班级里,给教师备课及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等都带来一些困惑和实际困难。这一衔接,需要给学生和老师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索和磨合。

2.标准统一难――原因:学生入校之初英语基础差别大。

目前各地小学英语课的开课年级与课时安排不同。像上海,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一、二年级每周两节课,三年级每周四节课,四年级开始每周增至5节,和语文、数学课时数相同,昆山也从小学一年级开课,每周三课时。全国各地很大一部分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课,每周只有两课时,到四、五年级才增至三课时。我们班45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英语的有21名,这部分学生到了七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会基本的口语交流。有16名学生是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的,这部分学生较前一种学生而言基础相对薄弱,能认读26个英文字母,会最基本的单词及简单的句子,但往往存在书写不规范、发音有缺陷等问题。还有8名学生,小学的时候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或学校就算是开了英语课也是当副科上的,这些学生对字母的认读很困难,英语基础几乎为零。

3.口音矫正难――原因:口语教学受学生方言的影响深。

牛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总共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为comic strip,课堂以口语交流为主。在课上,我们英语教师就发现,学生语音语调受方言影响比较深,英语课上“四川英语”、“河南英语”、“安徽英语”……此起彼伏。由于来自不同的省份,口音不尽相同,有时候,这些学生一开口,其他学生就笑。如此几次,这些学生会不好意思,更不愿意开口。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的,不愿意开口、不敢大声地说英语,势必会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信心。

4.家校互动难――原因:家长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关注少。

为了便于家校联系,学校开通了“校讯通”。英语这门学科较其他学科有特殊性,口头作业较多一些,有时候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在放学前,我们经常会发短信给家长,与家长交流当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以及听写之类的作业,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但是,由于家长工作忙或受文化程度及重视程度的影响,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收效甚微。长此以往,老师和家长之间会相互不满,家长觉得是老师没有把自己的小孩教好,而老师认为是家庭的学习氛围不好而影响了学习。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学生。如果此时,家长或老师说话不注意,把这种不满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在像我们这样的学校,七年级阶段,对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的培养非常关键。常看到老师或者家长很着急,老师之间也经常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家长则忙着找家教、找培训班。但往往成效不大,就在这种茫茫然然之间,七年级的时间一晃而过。到期末的时候,就发现英语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错过最佳时机。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往往很难逆转,到八、九年级,内容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在七年级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情况越来越糟。这是非常可惜的,尤其是那些其他学科都不错,只有英语成绩偏科的学生。

这样看来,七年级教师“任重而道远”。在七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就要“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到前面,这是利人又利己的事情。这一阶段把握不好,到八、九年级,学生上英语课就会很困难,老师站在讲台上会有一种无力感,那时候就只有“叹气”、“抱怨”的份。长此以往,受影响的往往不仅仅是英语成绩,其他学科乃至整个学风也会受到影响。要解决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下面入手:

1.搭好桥,变各地教材的“交叉点”为学的“切入点”。

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关注各地各版本的教材。首先,大部分的教材,当地的新华书店都有卖,出去旅游的时候,我就喜欢去逛逛当地的书店,以收集一些教材、教参。其次,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同学也是一个收集教材的不错的途径。最后,现在的网络便利,很多教材,都可以找到电子书。总之,找到不同版本的教材应该不是件太难的事,难的是教师要静得下心来通读、研究教材,善于发现不同教材间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注意整理。小学阶段语法内容不多,关键在于词汇,词汇的交叉部分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并整理的。远的不说,就像沪教牛津版和苏教牛津版,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师都认为沪教版的难度要大一些,但是难度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说出一二。2011年新修订版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第94页),提供了小学阶段的核心词表共423个(其中不包括数词、星期、月份词,不含词组和短语)(网络上能找到)。开学伊始,我就把这份核心词汇表打印出来,对于已经学过的学生来说是复习巩固,对于没有学过的学生来说是新学。虽然后一部分学生学起来会吃力一些,但要想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词汇,提升这种同一个班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改变词汇掌握量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捷径。另外,网络上能查找到的很多种高频词表,不少词典比如朗文的学习词典也有专门的高频词表,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参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实情况进行取舍,为我们所用。

2.悉心磨合重衔接,变“授之以鱼”的赶进度为“授之以渔”的打基础。

苏教牛津七年级上册共有8个单元,教材没有安排预备单元。一些教师考虑到教学内容比较多,急于赶进度,一开学就上新课。这样,小学英语开课较晚的这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从未上过正规英语课的学生,从刚开始就处于弱势,上英语课就像是听“天书”一样,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磨难,兴趣和信心更是无从提起。一段时间后,他们失去兴趣的很可能就不仅是英语一门科,而是各门学科。所以,教师调整好心态,不急不躁,预留两周甚或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作为各不同层次学生的磨合期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教师看到自己班的进度明显落后于其他班级,心里不免急躁,容易把这种情绪传给学生和家长,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关于语音教学的问题。语音在中考题里并没有单独体现,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弱化语音教学,觉得学生上课能够跟读,回家巩固,第二、三天,在课堂上能自己读就可以。语音学习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学会了音标正确的发音,学生不仅可以预习单词或句子,而且在日常复习巩固过程中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对遗忘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学会音标,学生背起单词来比较快,不再需要通过“普通话”或者“方言”标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更重要的是无形中给学生学好英语、开口说英语的信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好音标,踏实过好语音关,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减轻家长的压力。

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静待”是为了日后花开得更“娇艳”。因此,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赶进度,而扔下部分“慢开的花”,这种遗憾是日后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弥补的。

3.树立信心巧引导,变“以苦为乐”的意志灌输为“苦中作乐”的方法引导。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在这个过程,我们大可不必手拿一根鞭子,鞭挞、催促他们快跑,而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全力引导、帮助就可以。在开学的第一堂英语课上,我会向学生表明我的态度,我不会以成绩论英雄,我对他们的要求是:“You can be a slow walker,but you can never walk backwards.”

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学的学习内容较小学会更多更难,开学伊始就大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吃苦”的理论一开始就把学生给吓怕,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有谁天生喜欢“苦”的呢?一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吃苦”,必须是基于足够的理性与毅力的。这种理性与毅力,连我们成年人也不是人人具有或是都付得出的,用这些来要求学生,恐怕是勉为其难了。善于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受益匪浅。现在网络上资源很多,可以找一些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英语简讯、笑话和小故事经常与学生分享,也可以找一句话的美文和谚语写在黑板上。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不必“太功利”,有时教师也效仿这种做法,但是由于目的性太强,要求学生当堂复述英语故事,要求学生背谚语,从而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反而给他们增加压力,与当初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背道而驰。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功,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英语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美、体会美。我们不谈“刻苦”,却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刻苦”学习,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

善于把心理学的一些思想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记忆上文中提到的那423个核心词汇的时候,由于时间短、任务紧,我发现有一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虽然着急,但是从来不让学生重复机械地去抄单词,因为我发现他们背单词的特点是背得快,忘得也快。根据“艾斯浩宾记忆遗忘曲线”,先快后慢,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的规律,我让学生每天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以不同的形式复现学过的单词。可以是单词竞猜,也可以是我给音标,学生写出单词,一段时间下来,效果显著。

4.沟通家长聚合力,变家校分离的单打独斗为家校联合的群策群力。

家长带到这边来读书的学生,小学的时候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家长离得远管不到,家里的长辈由于隔代等原因又管不好,学习很多时候都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到了这边之后,有些家长一对比,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学习上尤其是英语学科上有差距,就开始着急。这种着急在语言与行动上表现出来,难免会引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他们就更不愿意去学英语了。另外,由于家长英语素养不高,部分重视程度不够,加上学生又缺乏自觉性,布置的英语听力、口语等作业,在家里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致使这部分作业形同虚设。

其实,家长如果在家给予一定的帮助更好,如果真的力不从心,只需辅之以有效的监督。小学英语内容并不多,以七年级的孩子们的智力,只要他们愿意并付出一些努力,要赶上去并不是特别困难。因此,家长不要着急,不要攀比,更不要因为心里急,就抱怨老师没有教好,站到学校教育的对立面,甚至在孩子面前就说老师的不是。老师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双方应联合起来,努力为孩子们建立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

“三分教,七分等”。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只是春夏秋冬开放的时间不尽相同。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先生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只要凝神细浇灌,定能等来百花竞开的灿烂。

我们教学生也是如此。对于学生入学初期英语水平的差异,我们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要以当下的表现评判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昆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昆山市志(1981-2010).苏出准印(2011)字JSE-1002151,2011.6,1:84.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117.

篇9

故事,你是什么

“故事,就是以前的事,这个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这样的定义已经成为较被认可的共识。葛兆光在《汉字的魔方》中一直在说“汉词(诗)是汉字写成的”,那么这些存在于我们血脉中的故事,当然也可以这样描述:汉语故事是汉字写成的。虽然葛先生的出发点在于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但汉字的神奇不只是在其象形、表音上,更在于其远隔几千年,只要你认得了这个字,自然就能感应到其透出的故事力,这是其他文字所不能的。一个学习汉语的人,都在享受着汉语故事的滋润,它们最初的书面形式只有一种:文言。

故事,你从哪里来

跟随文言故事,儿童自然会进入文言领域。

首先,现在汉语是从文言中发展而来的,不仅永远不可能摆脱文言,并且其自身也将永远带着文言的特性(母语性)。从人类语言的进化到区域语言的诞生,再从单纯的字词音义逐步融入丰富内涵的民族语言,日益发展起来,简直就是人类个体语言发展过程的慢镜头。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年龄越小,他们离母语的源点越近。如同原始的初民与交际所引发的语言诞生保持着更纯朴更天然的联系一样。因此,汉语的文言对于儿童来说,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近感。一字一句都能吸引儿童真诚的关注,更别说汉字所组成的那些鲜活的故事了,更不要说美丽的故事和那故事中所蕴育的心理和思维趣味了。而这时,已经完全被“现代化”了的成年人,认为“便捷”“快速”的现代汉语才是时代所需要的,很难从中分心来关心故事的源头,觉得那样只是增加了一种艰难,却全然不知那是一个民族生长的密码。掌握了它,才会让你的语言表达实现真正的“便捷”!

其次,在审美需求上,儿童永远是“简单”的。这是由他们的年龄和无知特点决定的。对于语言的学习,简洁明快,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倒是成人在这样那样因素影响下的拼凑表达中,远不如儿童来得“简单”。就像我们生活其中却很难时时刻刻在意空气的存在一样,文言融入我们的语言体系中是无痕的,不用说在较为正规的场合或重要情感的表达中常常引用的至理名言、无限感慨时蹦出的成语都让你的话语呈现着文言的功效,就连日常生活对话中你的一句方言都极有可能来自文言。你可能在说:“文言对于我们现在来说真是无所谓啦!”呵呵,小心哦!“无所谓”正是文言。

再则,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承继而创新的。他们对于一切语言都抱有热情,在语言的模仿上有一种近乎无限的可能性。将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放置于一个多种语言的环境中(比如爸爸中国人、妈妈美国人、祖父母德国人……)他会毫不费力地周旋期间。然而他们的语言发展又终归有“母语情结”的。这就涉及语言的背景、环境,无论何种语言,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在快速地“复演”该语言发展的规律。作为汉语言学习,文言的阅读,不仅不会遏制其语言的发展,反而会大大促成其字词的运用和创新。

从这些意义来看,汉语教学中的“故事”应该追溯到“汉语言故事”的源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实现的共同目标,是汉语教学精神需求和审美指向,更是汉语发展的能源储备。近年来,潜心于苏教版教材中汉语故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回答:故事,你从哪里来?现将其统计如下:

故事,你到哪里去

面对文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比较极端的两种:一种认为作为母语之初的形式,文言乃是汉语言汉民族具有哲理和美感内涵的凝聚形态,它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发展,而在这种使用、加工和发展过程中,它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吸纳和积淀着新的意蕴,因此它是很有艺术再生能力的一种符号结构。它用在我们现代白话文里,能使白话文在明快的形式中包容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而且使白话文显得精致、丰富而含蓄。另一种观点认为文言,正因为其存在于古老的叙述及发展过程中的新的意义,所以越来越复杂,其独特的不成法、“不讲理”的结构,将表达的内含过多的包裹于一种艰涩的雕琢中,因此它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结构形式。它在白话文中的介入,造成了语言的不顺畅,文白夹生,使得语言生硬晦涩、造作。

追溯文言故事的源头,只是一个相识,而语言学习的终结必然指向表达。也即我们对于这些源头故事的阅读,终将如何进入个体的生长历程。儿童对于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是“习”而得之,即Acquire而非Study。所以在文言故事的阅读过程中我遵循了这样几个原则:

一、且续血脉再续文脉

儿童首先置身于一个母语环境之中,当前的白话文与文言之间的文化对应是非常容易找到的。所有“害怕”将文言呈现给孩子的人都认为白话文与文言之间是有隔阂的。其实这种隔阂完全是我们人为地将其间加了一道门,并且上了锁。只要儿童们拥有母语的聆听能力――即耳朵阅读的能力,他们就已经拥有了开启这把锁的钥匙,我们要做的只是将其带至这座美丽的建筑面前。我在低年级文言课堂第一课,常常选择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拼音第10课后面的插图故事。首先听他们讲《龟兔赛跑》,然后我会换一种方式来讲文言故事《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刚龟已先至矣。

诵读此文所需肢体:两只手――左手为龟,右手为兔。

形体解读如下:

解题:《龟兔竞走》

龟:左手中指前伸表示乌龟的头,可上下左右摇摆。其他四指向下弯曲,成乌龟的四只脚,可将其在桌上演示乌龟向前爬行。

兔:右手食指与中指向上伸展,成为兔子的两只耳朵。其他三指自然收拢于手心,使整个手成为一只兔头的造型。

竞:比赛。赛跑前的起步是相同的,所以在此将“龟”与“兔”并排靠拢一下,以示在起跑线上平行状态。

走:为了突出“走”的古今不同意,可通过双手来演示:慢速为“步”――即现在的走。快速为“走”――即现在的跑。

龟兔竞走――左手龟,右手兔,左右手先并行靠拢,然后交替“前行”,逐渐加速,突出“竞走”的形态。

龟与兔竞走――基本形式如前面的解题,只是在“与”的演示中,“龟”与“兔”有一个互相招呼的动作,以求比赛前的相遇状态和友好心态。

兔行速――此句重点要突出一个“速”字,透过动作,互相比一比看看谁的兔子“速”――即快速地将右手的“兔”推出去。越快越好,迅雷不及掩耳。话音未落,“兔子”已经窜出很远。

中道而眠――“中道”一定要有一个停顿,回望的动作,然后“眠”态,由学生自由发挥。有将双耳耷拉下来表示睡觉的,有侧身卧眠的,也有整个“身子”都仰天而眠的……反正停了下来不再跑了。

龟行迟――这是一个“慢”功夫。伸出四只“龟”爪子,在课桌上慢腾腾,慢腾腾地爬起来……重点帮助理解“迟”。

努力不息――虽然慢,但精神要抖擞,一直向前爬。此处一个戏剧性的效果就在“龟”要路过“兔”的身边。可重复诵读“努力不息”,声音越来越轻,语调却越来越坚定。声音轻是为了不吵醒兔子――提醒孩子们,兔子还在睡。坚定的语调是要让“龟”拥有足够取胜的信念。渐行渐远……

及兔醒――有了前面“睡”的发挥,此处的“醒”更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创作。他们的“醒”态也是各不相同的。有骨碌一翻身的,有一跃而起的,有双耳惊竖的……

则龟已先至矣――此句为故事的结果,讲清“则”表示“结果”的意思后,可有三解,即根据不同的视角来解读。

乌龟版:已经取得第一的“乌龟”转身对身后的“兔子”嘲弄地摇着头“则龟已先至矣”!充满骄傲和得意。

兔子版:已经无法挽回局面的“兔子”望着那得胜的“乌龟”,只得无奈地说:“则龟已先至矣!”同时“双耳”再次耷拉下来。

叙述版:即文中的描述版,将“兔子”与“乌龟”同时演示――一个得意,一个无奈。口中叙述:则龟已先至矣。

“形体诵读”属于一种符合儿童身心规律的创新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表演。表演是以“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语言”。而“形体诵读”是运用“肢体形态”协助“口头诵读”,是一个配合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孩子的想像力被积极地调动起来,而肢体的参与使儿童得到了一定的活动,同时又有口头的诵读,让文字的涵义融入肢体形态之中。肢体、口语、文言之间的血脉就这样得以打通。

二、且读意思再读意义

语言的学习意思应该是第一位的。学习文言更应如此,以一个意义开篇往往会很吓人。比如教学《自相矛盾》文言,我首先让孩子们能读之后找出文中有几个人物――卖矛与盾者、围观者(或:有个人),逐步引导他们读出人物对白:

1.读出卖矛与盾者的话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强调什么?物,是指哪些事物?请以不同进攻武器换之:剑、箭、刀、矛……

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强调什么?物,是指哪些事物?请以不同防御武器换之:盾、甲、车……

2.读出围观者的话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指谁?请以班中任何一个人的名代入,如:以明之予,陷明之盾,何如?一时间教室内责问之声四起。

3.同桌对读(表演)

4.请画出他今天生意无法做下去的一个根本原因: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当语言进入一种“好玩儿”的层面,其所蕴含的意义会拥有一种生长力,毋须太多点拨。

三、且闻朗朗再闻侃侃

文言与白话文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朗朗上口的节奏感,而这正是儿童所喜欢的!所以文言有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吟诵。当你将简单的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律告知学生,他们自成其调地摇头晃脑。二年级的《木兰从军》改编自乐府民歌《木兰辞》,孩子们不到一周的时间,将其吟诵得滚瓜烂熟。这不是一种强制的背诵,而是文言的韵律自身所存在的魅力所致。孩子们天生对于节奏明快的语言好奇而好学,民歌本与童谣一脉相承。所以面对这样的文言,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听其朗朗地读起来,不必太多的讲解。当孩子们将其“自动化”之后,对照白话文故事,他们自然会侃侃而谈。

学生熟读之后,所产生的思维碰撞根本不是你所能预想的。他们了解《战国策・狐假虎威》和《伊索寓言》中《鸦狐》《狐与葡萄》的狐狸之后,不只是得到“狐狸天生狡猾”的共识,甚至能得出中国的狐狸会仗势欺人,西方的狐狸会自我安慰的不同文化思维。

四、且表情趣再表意趣

学生一旦触及文言,如何也不愿意将这种趣味盎然的工具闲置,在“游戏”中,意趣自然会形成,这仍然是一种生长力使然。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种介绍,孩子们一点即通:舞、书、跳、诵、唱等等都入“善”列。最调皮的洋洋也不例外:“洋,通班之善卡者也!”――他是超级卡迷!全班哗然。

随着文言故事的积累,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单句的模仿。三年级的时候,他们读完之后,将自己所读到的一些故事也用文言来改编:

(1)鹰、猫、猪共住一树,一日,猫谓鹰曰:“猪咬树根,树倒,汝子则危矣。”猫谓猪曰:“鹰夜将食乳猪。”鹰猪日夜不出,护其子。数日后,鹰猪二者亡矣,猫独占此树。

(2)母猪产三仔。成大猪,与母别。三猪各筑一窝:草房、木房、石房。一日狼至,吹倒草房,撞倒木房,至石房,吹、推不倒。欲从囱入。三猪以沸水锅接之。狼死!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改编《狼与羊》丝毫不比《意拾喻言・豺与羊》逊色:

一日,狼见羊溪边饮水,谓之曰:“汝染吾饮。”羊曰:“吾在下游,汝在上游,何染之有?”狼曰:“去年诽我!”羊曰:“去年吾未生。”狼曰:“非汝即尔父,同罪。拿命来……”

五年级的学生改编的《狐与蝉》,已经文言味道十足了:一蝉歌于树,狐见之,欲烹蝉,心生一计,曰:“久闻汝歌声天下之首,可否树下聆听?”蝉知其诈,摘叶试之。狐以为蝉,疾扑,空也。蝉笑曰:“汝便中有蝉翅,吾早有防备耳!”智者,观人行踪得其教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