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意向书范文

时间:2023-03-14 17:5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意向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意向书

篇1

乙方:

第三方:系接受甲方规定学时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关证书的新东方学员

一、 鉴于

1、 甲方系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正规学校,其教学方法、教材配备、课程设置、教师资源、管理模式均按企业需求量身定做培训方式,既“学校=公司,毕业=就业”培训方式;

2、 乙方有意吸纳优秀的新东方学员,并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后续教育;

3、 新东方学员具有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的特征,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沟通需求信息的意愿;

4、 双方平等协商,在互惠基础上达成本意向书

二、 本意向书性质

本意向书就优秀新东方学员的实习及就业在甲乙双方设定优先权,该优先权在公平竞争条件下优先给予新东方学员。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为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

三、 第三方权利

本意向书为第三方设定权利,但不设定义务,第三方有权放弃权利。但第三方一旦行使权利既被看作是一种承诺,第三方自己作出的承诺应当遵守。

四、 优先权

甲方培训的“新东方学员”,通过认证考试合格后,可优先送至乙方实习、考察,乙方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五、 其他合作

乙方根据自身经营要求及技术发展状况,提出培训要求交由甲方设置相关课程,甲方实施定向培训。

六、 保证的排除

甲方保证其培训合格的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并提供职业道德教育,但并不构成对其学员未来职业品行的绝对保证,雇员之道德风险由雇主自行控制。

七、 意向书期限

本意向书自双方签字盖章生效,有效期一年,自XX年 月 日起

至XX年 月 日止。到期本意向经双方协商后可顺延。

八、 修改与终止

本意向书的修改经双方协商一致。终止意向书应提前三个月提出。

甲方:

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代表: e-mail: 网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

地址:

篇2

1 创业意向的概念及测量

目前研究对“创业”本身的概念仍未清楚界定,导致与之相关的创业意向的概念也无法达成一致。对“创业意向”研究最早的是Bird(1988),他把创业意向定义为“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Singh和DeNoble(2003)把创业意向看成是拥有一家公司和自我雇佣相结合的意向。Krueger(2000)认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种主观态度,是对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

对创业意向的测量目前海没有公认且统一的测量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分类测量法,即将创业意向看作是类型变量,比如,让被试主观报告是否考虑过开办公司来区分是否有创业意向(Raij-man,2001)。另—种是连续测量法,认为创业意向不是简单的“是”与“否”问题,而是程度问题,通过对多项题目的停级评定来综合测量创业意向的强弱,避免了分类法的单一及过于简单化的缺陷。Thompson(2009)首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创业意向的测量问题,并制定了个体创业意向量表(IEIS),该量表包含6个项目,如“在将来打算开公司”、“为开公司而存钱”等,要求被试对这些描述进行6点评分,量表信效度良好。

2 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归纳来说,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分以下几类:

2.1个体背景因素

不同研究者都报告了包括性别、年龄、出生地、教育背景、家庭状况等在内的个人背景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有不少研究(Zhao,Seibert&Hills,2005;乐国安、张艺、陈浩,2012)表明男性的创业意向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社会文化因素导致女性对自己的性别特质和创业环境感知为劣于男性的缘故。

关于年龄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不一致,有的研究(Couto,Tiago,2009)发现年龄不能显著预测创业意向,而有的研究(范巍、王重鸣,2004)表明,年龄与创业意向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小,创业意向越强。

出生地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陶金花等人(2012)对我国30多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创业意向水平要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此的解释是,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更加迫切想通过创业成功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自己的命运。乐国安等人(2012)还发现,我国南北区域出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没有显著差异,而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南北区域,原因是西部地区受资源优势和同家政策的积极影响。

影响创业意向的教育背景因素包括学历层次、专业、年级等方面。范巍和王重呜(2004)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MBA学历者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本科、硕士和博士。另外,经管专业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理工、人文专业。有研究(陶金花等,2012;严建雯、叶贤,2009)同时发现了大学生创业意向中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年级学生的创业意向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原因是大二学生自身具备了一些创业条件,对高校创业政策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没有面临就业时的矛盾心态,因此他们他创业意向较强,而大四学生在经历了更多实践之后,对创业更为谨慎,因而其创业倾向最低。

研究家庭背景影响创业意向的多集中在父母职业方面,父母有从商经验的大学生其创业意向一般高于父母没有从商经验的;父母为企业主、私营主或个体户的大学生其创业意向总分显著高于父母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严建雯、叶贤,2009)。

2.2 个体心理要素

日前,研究个体心理要素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人格特质和认知特征。

影响创业意向的人格特质包括具体人格特质和一般人格特质。具体人格特质涉及到成就需求、冒险性、创新性、自主性、内控性、主动性等变量。Luthie等(2003)对美国某学院的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冒险精神和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创业意向显著相关,其中,高冒险倾向和内控的学生业。钱永红(2007)对560名不同行业的个体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个体特质水平包括:成就动机、风险承担、自主性三个水平。

从一般人格角度开展的创业意向研究多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Briee(2004)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与责任心与创业意向呈正相关,而宜人性消极预测创业意向。Zhao等(2009)在五因素模型框架上引入冒险倾向,将其作为人格的第六个特质,结果发现,除宜人性外,其余5个变量均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其中开放性、认真性和创业意向相关最大。

对认知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上。创业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f-effieacy)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chen,Greene&Crick,1998)。Zhao和Seihen(2005)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认为自我效能在个体因素和创业意向间有中介作用。范巍和王重鸣(2004)的研究也证明了创业效能感与创业意向间的积极相关,高创业效能者一般都是高创业意向者,这是因为个体对自己能力胜任的信心有助于提高他对创业活动成功的信心。

2.3 环境因素

宏观的文化背景以及微观的个体特殊环境都对创业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文化背景主要通过影响创业者价值观、态度、动机和人格特质等,从而间接影响创业意向。Timothy C.(2008)对美国(个体主义文化)和菲律宾(集体主义文化)的大学生跨文化研究证明了这两种文化下大学生创业特质的差异性。总体来说,关于文化与创业意向关系的理论研究很多,但实证研究较少。其他诸如市场条件、政府政策、地区支持、社会资源、社会态度、创业教育等因素与创业意向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吴启运和张红(2008)以江苏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创业环境对个体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政策完善、家庭鼓励和帮助以及教育对创业的鼓励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键环境因素。刘海鹰(2010)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发现,环境因素(个体所受到的创业教育、创业氛围、创业网络以及地区支持、社会宣传等)对创业意向有正向作用。

3 创业意向的理论模型

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单从个体心理特质角度还是从环境角度都不能全面地解释和预测创业行为,因此,把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建立一个较完整的模型就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两个理论模型是创业事件模型(Modal of theEntrepreneurial Event,SEE)和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创业事件模型是Shapero(1982)提出的,他认为,创业意向来源于感知的希求性、感知的可行性和行动倾向。对创业来说,感知的希求性表现为开办一家新公司对个体吸引力的高低;感知的可行性表现为个体认为自己成立一家新公司的能力如何;行动倾向,是个体采取采取创业行为的意向。Shapem指出,惯性指导着人类行为,直到有事情发生而中断或置换惯性为止。置换通常是消极的,如离职或家庭变故,但也可能是积极的,如意外获得财产收入。

Ajzen(1991)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确认了意向的三个变量,即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的行为控制。对行为的态度是指个体对行为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以及对行为结果的期望;主观规范是指个体进行某一行为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情况;感知的行为控制是指对所从事行为的难易程度的感知。一般来讲,关于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越积极,感知的行为控制越强,个体考虑实施该行为的意向越强。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的行为控制三个变量在预测意向时的相对重要性会随着行为和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关于TPB对创业意向的预测效力得到了不少研究的支持。

4 评价与展望

作为一个仍在发展的较新领域,创业意向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创业意向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不同学者特别是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对其加以定义,且用含义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名词来表达,如“创业倾向”、“自我雇佣意向”、“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意向”等。定义的混乱和不一致一方面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会制约该领域研究的统合发展。

其次,对创业意向的测量也未统一。创业意向的定义不同,其测量方法也必定不同。目前关于创业意向测量的综合比较和分析不多,能为大家所认可且能较广泛使用的测量方法也很少,这就导致自编问卷大量出现,自编问卷不仅存在信效度的问题,同时也是造成不同研究问的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三,关于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虽然已有不少成熟的模型把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起来,但仍有一些重要因素被忽略,如文化环境,这可能会导致对模型的验证在不同文化领域中出现不同结果,因此,开发出更全面或是本土化的创业意向模型越来越有必要。另外,许多研究探讨的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都是具体的要素,表面上看虽然不同,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间有共同点,通过某种方法如因素分析应该可以寻找出隐藏在背后的某种结构或共通点,这样将极大地简化研究,也使得从纷繁复杂的变量中构建一个更加全面且简练的创业意向模型更有可能。

参考文献:

[1]范巍,王重呜,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5):1087-1090

[2]严建雯。叶贤,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9,(6):1471-1474

[3]刘海鹰,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8):154-156

[4]乐国安,张艺,陈浩,当代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32):146-152

[5]陶金花,贾莹莹,赵敏,苗敏,高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170-171)

[6]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44-152

[7]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29-131

[8]Ajzen l.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 179-211

[9] Bird B. hn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442-453.

[10] Brice J.The role of peranality dimen- s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ions,2004.

[11] http :///knowledge/proceed- ings / proceedingsDocs / USASBE 2004 proceedings-BR! CE.pd f

[12]Cout o J .P .A.,Tiago M. T. B. Propensity for entrepreneumhip mnong universily students. The Business Review,Cam- brige, 2009, 12(1): 308-316.

[13] Krueger N.F.The cognitive infrastnctnre of opportunity emergence Entreprenenr- ship Theory andPractice, Spring, 2000: 523.

[14] Luthje C.,Frank N. The"making"of an entrepreneur:testing a model of en-treprenenrial intent among engineeringstudents at MIT.R & D Management,2003,33(2): 135-147.

[15] Shapero A. Social Dimensions of En- trepreneurship. In C. Kent,D. Sexton & K.Ve -sper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 1982, (1):72-90,

[16] Thompson E.R.Individual en- trepreneurial intent: constructclarifica- tion and devel - 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ly reliable metric.Entrepren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3):669-694.

[17] Singh G,& DeNoble A. Views on self-employ,nent and personality:An ex- ploralory study.Joo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ship, 2003,8(3): 265-281.

[18] Timothy Church,Marcia S.Katigba,Jose Alberto S.Reyes,Maria Guadalupe C. Salanga, Lilia A.Mirmnontes, Nerissa B. Adams. Prediction and cross-situational consistency of daily behavior across cultnres:Testing trait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8, (42): 1199-1215.

[19]Zhao H ,Seibert S.E.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 (90):1265-1272.

[20] Zhao H.,Seibert S.E.,Lumpkin G.T. 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to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nd perfor-mance: A rec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of Management, 2009,(4): 1-24.

篇3

1、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当前比较受关注的学科之一,而且就业面也非常的广,待遇方面也是非常的不错,毕业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后期可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因为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可以拿到相关的证书的,证书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且在社会上的含金量也是非常的高,与全日制证书无异。到时候学生凭借着高超的水准和高级证书,去一些企事业单位应聘也是非常容易被录取的。所以说,学生在毕业之后是非常好就业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装潢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毕业设计则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生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职教育市场模式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不能适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寻找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旧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内容

很多艺术类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中,毕业设计内容大多是专业课内容的重复,即选择某一设计主题后,用以往教学中某一方向课程或几个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表现,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即可,指导教师要求数量上要达标,但却忽略了作品的创新环节。学生往往把毕业设计创作当做某一方向课程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长此以往,日渐忽视了毕业设计作品创作的重要性,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早日走向工作岗位,学生把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基本都用在外出联系工作,对毕业设计创作时间投入的较少,草率做完后上交,形式化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二)缺乏创新的毕业设计课题

选题陈旧,一题多届,多人一题现象普遍,缺乏新颖性。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是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遵循选择其中一个题目完成设计,被动选题。有些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毕业设计整合性教学经验少。反之,有些老教师教授,大部分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甚少,给出的设计题目往往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而大多数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不曾接触设计单位,因此做出的作品往往失去真实性或是实用性,导致在毕业设计课题选择上存在许多误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与企业的岗位需求。

(三)就业与毕业设计的矛盾冲突

毕业前的学生除了要完成大学生涯中最后一项任务―毕业设计,其次就是忙于就业。在多数毕业生眼里,就业往往大于毕业设计作品创作。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毕业设计创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网络的日益发达,网上的作品很多被学生抄袭为自己的专著,还有很多毕业生甚至为了尽早尽快完成课题,不惜在网上花重金请专业人士帮做毕业设计。帮写毕业论文,帮做毕业设计的字眼处处可见。

(四)一成不变的毕业答辩形式

一般院校的毕业设计答辩都是由各指导老师组成,毕业生陈述自己的设计思想,通过率也极高。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考核制度,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总存在着落实不到位、虎头蛇尾的现象。毕业设计答辩往往形式化,学生与自己的指导教师交流的多,从而使得指导教师在给自己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评分上掺杂了个人情感,分值较高。这种现象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甚至有很多学生荒唐的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形式,和老师关系到位,应付一下就可毕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一)优化毕业设计选题、创新毕业设计内容

选题是毕业设计开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学生的选题也恰恰反映了学生毕业去向。通过调查,指导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会力求和企业的生产、项目、管理等相结合,打破以往形式单一的创作模式,创新毕业设计作品内容,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侧重毕业设计的规范化,校外教师负责技术性问题。对已经确定方向的毕业生,学院鼓励学生走向企业,选择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命题来进行作品创作,加大毕业设计实际项目来源,培养毕业生工作实践能力。

(二)缓解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的矛盾冲突

经过调研发现,在当今社会就业难的压力下,面对毕业设计和择业,学生往往更重视后者。高职院校的学制本身就短,毕业设计设计往往会成为每个专业的最后一道关卡。在这个阶段,部分毕业生都在为求职而奔波,从而就严重挤占了毕业设计的时间,针对这种状况,应加大改革力度,限制学生提前离校的时间,将学生分成小组式进行作品创作,指导教师与学生就形成一种设计团队的工作方式,学生可分工进行毕业设计考察、市场调研等工作,这样即节省了时间,又会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三)规范革新毕业设计答辩环节

篇5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就业导向

一、 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界定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1]。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强调两点:一、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学生个人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应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能力的要求。《电子技术》是职业学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使《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加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针对性,是该课程教学改革所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现行《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落后,以分离元件电路分析为主,集成电路介绍为辅的课程体系,远不能适应目前电子设备中集成电路大量推广应用的客观现实。2、职业学校《电子技术》教材理论水准定位偏高,很多教材可以说是大学教材的缩影,脱离了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给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的职校生带来了学习困难。3、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系统性、轻专业需要和知识应用,这一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

三、《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专业教学需要、专业工作需要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瞄准岗位目标,实施能力教学,以学生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直接从事岗位的需求为准讲授课程内容。1、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针对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以此确定《电子技术》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所需掌握的内容以及每一章、每一节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按专业(岗位)编写教材。2、在给各专业班级配备任课教师时,一定要考虑教师所学和所从事过的专业。3、争取三四年内让每位任课教师到生产现场参加一定的专项生产实践,熟悉专业设备及其发展方向。 [2]

四、开设探究性电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性电子线路实验,就是在现有电子线路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问题所在,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设置问题就是设置探究性实验的课题。探究问题就是思考问题的症结何在。这个过程可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进行。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对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或修正。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实验室要根据课题需要准备好各种元器件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结论与实验结果不符,可以马上改变思路而再设想、再实验。这实际上就是“设想―― 实践―― 再设想―― 再实践”的过程,是不断思考、拓宽思路、探索创新的过程。

五、市场调研

通过考察珠海佳能,深圳奥林巴斯等电子企业及对部分参加工作的学生的回访,对电子企业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电子生产流程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3]

1、电子技术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经济发达地区对电子技术专业的技校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每年都需要一大批技能操作工人来充实生产第一线,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需要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具较强的操作技能。

2、电子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

根据生产企业对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总结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必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②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③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④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图阅读能力;⑤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和技能,了解其发展动态、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6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从业资格证书。7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8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电子专业的几点思考

1、明确毕业生面对四个就业岗位群各自技能要求

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3、坚持“产、学、教”相结合,坚持“多证书”教学。

参考文献:

[1]引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2,4.

篇6

所谓装潢艺术设计人才的能力培养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装潢艺术设计人员要有自己的设计理念,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一些企业单位对这一点非常看重。如果装潢艺术设计人员没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对别人设计的作品进行挪用或者抄袭,这是现今这个行业存在的问题。创新精神是装潢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大胆创新,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保证装潢艺术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

1.装潢艺术设计行业竞争激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要求也随之提高,装潢艺术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同样,装潢艺术设计行业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就会多召集一些专业性的人才,这样就加剧了装潢艺术设计人才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注重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设计不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方案,就会被退出装潢艺术设计的舞台,这就要求装潢艺术设计人员应该及时掌握行业信息,不断要求自己,积极进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2.装潢艺术设计行业就业前景分析长期以来,设计行业五花八门、鱼龙混杂,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正规广告公司人才市场占有率相对缩小。从众多研究报告中发现,装潢艺术设计人才就业分散,大多数就业与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多为中、小城市的各类小规模广告公司,这类公司需要的员工有3-5名设计人员,形成了就业分散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广告行业的相关政策和法令法规的出台,装潢艺术设计行业将会面临新的挑战,这样装潢艺术设计人员就会面临新的机遇,小规模的、低水平的设计公司将会合并重组,优胜劣汰。专业化、系统化、时尚化的装潢艺术设计公司正占领者设计市场的主要地位,这样,就会需要大批的专业的、有设计理念的、有创新精神的设计人员,这为装潢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许多机遇。因此,装潢艺术设计人才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小结

篇7

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研究最好的一个切入点。“创业意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Bird在1988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创业意向”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外践行创业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焦点。现阶段,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全面推进,国内的相关学者也逐渐对创业意向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其别是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研究,更是有了充分的重视。

一、创业意向的概念界定

目前研究对创业意向的概念并没有真正达成一致,其中,最早进行创业意向研究的学者,是Bird(1988)。其在对创业意向进行相关的研究时指出,创业意向指的是把创业者的精力、注意力与行为等,引到某一个特定目标当中去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且其主张,那些由灵感而激发出来的创业想法,必须要依靠于创业意向才能够得以实现。而Krueger(1993)则主张,创业意向指的是一种创业者对于其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潜在的主观态度,是一种真低于人们创业能力与态度的描述。Pillip (2002)认为学生的创业意向就是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国内学者吴启运(2008)等主张,所谓的创业倾向,其实指的就是在实际的创业实践活动当中,对于人所起到的动力作用的一种个性心理倾向,其所代表的,是创业潜在主体进行创业的可能性,而针对于创业本身而言,其也是一种重要的内生原动力。简丹丹(2010)则主张的是,我们所说的创业意向,指的是一种来自于潜在创业者对于企业创办的一种多方面的主观心理准备状态,而这些方面所包含的主要有其对于自身素质水平的评估,和其对于外在因素的主观评估。由此可以看出,就针对于创业意向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尤其是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都会从自身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相关的界定。

二、创业意向的维度结构

进行维度结构的了解与分析,是进行创业意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在进行了创业意向概念界定之后,来进一步对创业意向的维度结构做出了相关的实证分析。其中,范巍、王重鸣(2006)曾经编制了一份《个体创业意向调查问卷》,并以此来对420名人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在进行了各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来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式,对个体创业意向的维度结构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主张,在中国背景下的个体创业意向,主要包括了创业的希求性与可行性这两个基本的维度,而在这当中,如果我们对希求性维度进行细致的划分,又可以将其分成成就导向、创新导向与自我尊重这三部分。而可行性维度则可以被分成责任意识与个人控制两部分。刘志(2013)在自编《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创新性地构建起中国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模型。主张,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主要包括了创业的希求性、可行性与行为倾向这三个基础维度。而希求性又包含了成就感、控制感、物质性与创新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可行性则主要包括了经验、个性、能力与资源这四个方面。张爽、林婷婷、潘琰(2015)在编制个体创业意向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并结合德尔菲法专家打分结果,来对个体创业意向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最终显示,在我国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创业意向的测量维度,主要包含了个体的创业能力与经验、创业态度与认知,创业教育与效能以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内容。

三、创业意向的理论模型

我们在进行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还是Sokol与Shapero (1982)所提出的创业事件理论(SEE)、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PB)和建立在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论基础上的创业自我效能理论(TESE)为基础理论。这三种理论在创业意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这三种理论对创业意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创业事件理论(SEE)运用个体的意愿和能力来解释创业意向。该理论主张,感知可行性与合意性是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其中,感知可行性主要指的是其对于自身能力所作出的评估与判断,也就是说,感知可行性指的就是个体对于自己能不能创业并且成为企业家的一种科学的判断。而感知合意性所反映出来的,则主要是创业行为是不是满足个体意愿,也就是说,若进行创业,能为其带来怎样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说,只有在其对于两种感知都很强时,才能确保个体具有较高的创业意向。所以,如果想要更好的激发创业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个体的可行性与合意性感知。

计划行为理论(TPB)所主张的是一种意向预测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外在因素通过态度来影响意向。从根本上来看,个体的行为意向主要会受到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第一,指的是个体对于其采取的某种特定行为所持有的态度;第二,指的是能够对个体采取某种特定行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主观规范”;第三,指的是个体的行为控制感,简单来说就是其对于自身能力的感知。这三种因素能够对个体的行为一项强度起到共同的决定与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如果目标行为对于个体的吸引力越大、所获得的支持越多、越是觉得自己有能力,那么其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意向也就会越明显。

自我效能理论(TESE)认为自我效能是一种具有明显复杂性的个人能力,其主要是来自于个体对于自身竞争能力的一种理想与信念,也是有一种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任务的一个综合评估。从根本上来说,自我效能感能够利用不同的途径,来对个体行为造成相关的影响,其不仅会使得个体出现一些积极或者消极的思想,同时也会对个体的目标产生相关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将会对个体的决策产生影响作用。

四、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篇8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相关知识,具备制作室内、室外设计效果图及施工图,以及完成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能力,从事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以及室内外环境工程的施工指导与项目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装饰设计或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等各类相关行业企业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可在大专院校等教育单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可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政府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家居、建筑、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2 建筑/建材/工程;

3 广告;

4 房地产;

5 互联网/电子商务;

6 新能源;

7 家具/家电/玩具/礼品;

8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室内设计师、软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室内设计师;

2 软装设计师;

3 设计师助理;

4 平面设计师;

5 景观设计师;

6 设计师;

7 空间设计师;

8 室内设计师助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现代人们生活水平和公共场所消费档次的提高,设计也由过去偏重于硬件设施环境的设计转变为今天重视人的生理、行为、心理环境创造等更广泛和更深意义的理解,除了美观外还要有艺术性、欣赏性、创造联想性等,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的行业。

篇9

关键词:产业链 知识转移 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单一企业不可能具备创新所需的全部能力[2](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1996),尤其当处于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时,企业若仅依靠自身现有能力,其竞争优势将难以保持[3](Shan and Song,1997)。Levinthal和March(1993)的研究表明,外部知识(External Knowledge)可以帮助企业跳出“技术陷阱”[1],这类知识尤其对处在动态和复杂技术环境中的企业必不可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超越企业组织和技术边界的外部知识对创新是有益的[4][5][6](Rosenkopf and Nerkar,2001;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Von Hippel,1994)。这些研究都说明企业若想进行创新,必须寻求外部知识资源。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就旨在研究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链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问题。

1.产业链与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是建立在波特价值链基础上的,其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依存和制约,任一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的传递和递增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上游企业通常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标准规范的创建者,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中游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而下游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者、产品服务的配套者,对产业链的发展起辅助作用[7]。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1.2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994年Nonaka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这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此后,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并且在产业链层面上发生。

刘刚(2005)基于SECI模型建立了产业链的双SECI模型――上中游和中下游构成的两个SECI结构,它们相互依存和影响:上游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带动中游企业不断发展,并将上游的知识传递给下游;下游企业则是上、中游企业知识的接受者,本身很少有知识创新活动,主要进行新知识的传播与扩散[7]。韩菁等(2007)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中的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间如何实现知识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是一个SECI的双循环结构,以中游企业的知识“整合”为纽带连接。这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2.产业链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其知识属性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上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转移的知识也大不相同(如图1示),因此企业应该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2.1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企业

大多数下游企业由于能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侧重于对上游企业传递下来的言传性知识与已有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和应用。若下游企业仅基于简单加工和装配这一合作层次,知识转移将只限于物理系统,且内容仅为简单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这种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由于上下游合作双方能力差距过大,缺乏共有的知识和经验,下游企业吸收能力较低且存在多层中游企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并不大。

2.2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OEM)企业

若下游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可以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合作时,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层面。在为上游企业生产标准化产品或零部件时,上游企业往往会对制造商企业进行一定的技术转让与培训,但这种技术一般是通用性和标准化的。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严格的质量和成本控制间接提升了下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可以说是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念的间接转移。此外,通过长时间的合作,下游企业还能从上游学习到整合产业链中上下游分工关系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与产业内相关企业的联系,发展生产投入品的稳定来源。

与上一层次相比,在该层次的合作中,下游制造商可以与上游企业直接交流,减少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许多“噪音”,加上该层企业本身知识水平的显著提高,知识转移效果较前有显著提高,并且能培养下游企业的仿制能力,但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仍然不大。

在现代产业链经济中,要想与上游企业保持更紧密的合作,还要求企业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价值活动,做到仿制能力的“质”的提高,以寻求与上游企业更进一层的合作。

2.3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ODM)企业

与OEM只经营制造业务的简单外包与代工形式不同,ODM(Own Design & Manufacturing)经营制造和产品设计两个环节的代工业务。

制造商企业要与上游企业保持紧密与稳定的业务联系,必须在成本、品质和速度上优于产业中的竞争对手,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当制造商企业在OEM的基础上积累了较强的生产能力时,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研发机构或高等院校保持密切联系,与上游企业进行价值链中端的合作,即针对某一特定市场产品或零部件进行适应性开发与设计,实现OEM到ODM的升级。

基于这一层次的合作,知识转移开始出现双向流动,但由于制造商企业在技术诀窍和基础技术上还依赖于上游企业,这种双向流动也还是以上游向下游转移为主,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而下游向上游转移的知识主要是长久积累下来的应用性知识。下游企业在消化吸收上游传递的新技术后,将其与旧技术整合,生成新的技术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将改进的技术和工艺用于对原有产品功能改进或扩展,或者生产出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甚至向市场提供全新的产品,以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实现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2.4合作创新(OBM)企业

OBM(Own Brand-name Manufacturing)是面向消费者经营从产品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与分配及售后服务四个完整环节的自主品牌制造商。企业在技术、管理与营销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这种OBM企业可以与上游进行广泛的研发合作,或建立平等意义上的技术联盟,分享核心技术和信息,共同创新。这意味着它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与上游企业在产业内分工也达到了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可以从产业链关系逐渐向企业战略联盟发展。

OBM企业与上游企业在这一层的合作重在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企业需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知识网络以获取和使用充分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并摆脱长期形成而现在不再使用的知识范式。

3.案例研究:以联想为例

1984年联想集团成立。今天,联想集团已是全球第三大PC厂商。笔者期望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揭示出企业如何通过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实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3.1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

3.1.1“贸”(1984年~1990年)

1984年11月,联想集团正式成立,通过计算机服务和国外电脑品牌积累原始资本。在该过程中联想跟踪和掌握了业界最新技术,学习了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营销理念,逐渐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队伍。1988年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迈出生产制造的第一步。它成功开发出联想汉卡,使公司步入流通领域。

3.1.2“工”(1991年~2000年)

基于前一阶段积累的资金与管理经验,在获得生产许可证后,联想开始了自己品牌的计算机生产制造(主要基于产品技术)。1999年,它获得了中国地区第一位的市场占有率,亚太地区也位列第一。

3.1.3“技”(2000年~2005年)

2000年,联想集团成功拆分,并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核心技术,且大举进入信息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

3.1.4世界领先(2005年至今)

2005年3月9日联想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成为了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年生产电脑14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销售额达到130亿美元。

3.2联想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机制

纵观联想的发展历程,它走的是一条“贸工技”的道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基础,为技术创新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联想提出了“依托市场发展产品技术,逐步发展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途径。其实现创新的具体步骤为:

3.2.1奠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基础。在创始初期,联想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仅靠提供计算机服务和销售参与到产业链中。它通过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营销知识。

3.2.2依托中国市场,依靠其市场和销售能力、企业管理能力,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并借此发展产品技术。主要的工作步骤有:①OEM产品,作为切入产品技术的基础;②在自有品牌产品基础上,发展其自有产品技术;③合作开发,特别是与国外芯片公司合作以获得产品开发能力;④独立开发,在该过程中联想以各种投资的手段迅速获得产品技术。

3.2.3在建立自有品牌产品系列的同时,通过联想研究院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提高其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利润率。

联想在开展电脑业务的初期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从先进技术的使用者,过渡到促进者,最后到创造者,甚至到现在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

4.结论

产业链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相互依存和制约,这使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状况不同与其他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因而这种知识转移带给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地位与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联想集团正是由于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才逐渐由产业链的最底端发展成为上游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获取外部知识并进行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产业链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经济研究视角,近年来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期望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evinthal,March. 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Special Issue 14: 95-112

[2] Powell WW,Koput KW,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116-145

[3] Shan W, Song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ourcing of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28: 267-284

[4] 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4):287-306

[5]Henderson RM, Cockburn IM. 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Special Issue 15: 63-84

[6]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40: 429-439

[7] 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8] 韩菁,贾建锋,陈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篇10

关键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中职;项目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47

0 引言

近年来, 我国中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是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其中主要问题之一体现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毕业生上岗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而导致这一差距的直接原因是中职开设的相关课程没有真正实现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的宗旨。其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有较大差距, 传统课程多, 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少;教学内容陈旧,学用脱节严重,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不够紧密,课程教学没有真正按照就业岗位而进行项目化教学等。

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紧贴 “以德育为先导,以技能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理念和“满意加惊喜”的德育理念,并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具备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适合中职教育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并在省内外同类中职学校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经过学校十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目前形成了两个非常明显的教学特色,一是根据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实行了全日制、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制等多种教学模式,逐步形成“按岗教学、分段实习、双证结合、突出实训”的教学特色;二是在“以德育为先导,以技能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拓创新,推行了以活动为导向的育人机制和以活动、技能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学校师生的充分认可并得以表现。本文结合我校动漫专业的实际,展开基于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讨。

1“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内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我国形成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用工制度,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化管理体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社会认可程度逐渐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校对此一直非常重视,并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不断加以完善。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是简单的参加一、两项考核,而是要通过这一系统工程,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学校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但是更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简单的教给学生一些专业知识和能力,单纯地适应一个职业岗位,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坚持走“综合化”的道路,既加强文化课教学,又尽最大的努力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扩大专业学习的内涵,以适应更多的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就是一个专业综合化过程。

2 我校“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初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就失去了竞争实力,专业也将无法存在。因此,“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2.1 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应用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业务范围以动画设计及影视后期设计为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动画原理和应用技术。学生毕业后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动画制作,为社会输送熟练的微机操作员、动画设计师、影视特效设计师等方面的技术人员。

2.2 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范围和资格证书

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范围和资格证书,我校动漫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下表1所示。

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范围

Flash设计师 Flash设计师资格认证 从事或准备从事二维影视动画、游戏、广告动画及相关制作人员

动画设计师 动画设计师资格证 从事或准备从事二维/三维影视动画、游戏、广告动画及相关制作人员

漫画设计师 漫画设计初级 从事或准备从事少儿插图、新闻、时事漫画、二维、三维及卡通广告的相关制作人员

影视特效设计师 影视特效设计师 从事或准备从事影视动画、栏目包装、电视剧制作方向的人员

表1 职业范围和资格证书

2.3 具体实施过程

“考证”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核心。动漫专业教育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文中以动漫专业的《Flas制作与设计》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时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宗旨,密切结合动漫行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进行岗位分析后确定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以多种形式强化教学效果。在中职Flas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Flas设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应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具备一定Flas设计基础的情况下,将授课与上机实训结合起来,遵循重过程、重全员参与、重体验的原则,实施项目教学策略。本课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步骤如下(以某一个项目为例):

(1)明确项目主题和任务

课程中某一个项目为:设计制作以“学习雷锋”“乐于助人”为主题的Flas。项目作品要求以学习雷锋,好人好事等内容为背景题材。通过联想、情景再现、事实描述等方式,形成主题明确的故事短片,作品内容要构思独特、积极向上、具备创新性和原创性,能赋予浏览者以丰富的视觉享受:作品中要设置按钮,以完成页面之间的切换,拥有全屏显示和退出等功能。

(2)制订项目计划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解项目内容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状况选择分组完成项目的方式,每组5-6人为宜,并在每组选派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在组长的协调与监督下,给每个组员进行角色分配,组员配合组长的分工并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同时,积极与同组的同学积极沟通、协调,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每组进行组内探讨,编写剧本,然后分工收集相关素材等,并在组长的协调下,对组内成员进行完成项目分工合作。

(3)实施项目计划

学生在执行项目计划时,要按照前期策划、主题构思、素材搜集、风格设计、制作动画、后期调试的流程完成项目作品,将创新思路融人到动画作品制作中。教师要引导生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4)项目检查评估

教师可采取学生互评、自评以及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作品进行评估,依据视觉美感、内容新颖、主题明确、音效、设计风格和技术难度等考核指标进行评定。项目检查评估要重过程、轻结果,对每位学生项目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就是一个专业综合化过程,在笔者的教学改革中,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

学校教学应以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线,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在一起。首先,学生要了解动漫专业的基础理论,包括与动漫工作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清楚动漫工作的性质、要求等等。其次,要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设计作品中成为合格的动漫设计人员。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就要开展技能的强化训练。

(2)各项专业技能的综合

动漫设计工作中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不是仅凭某一项专业技能就能做到的,往往是综合多门课程多个技能来共同完成的。如:要用Flash来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那么首先要策划好动画的内容,构思动画情节,然后用Flash等相关软件来实现,这其实就涉及到策划、人机工程、Photoshop等相关课程的技能操作。所以学生除了学好各项专业技能外,还要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各项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上的改变

单纯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以学生小组探究学习,以学生小组搜集整理信息、讨论解决问题、完成协作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现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即“生本”的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考核方法也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的多个项目为考核重点,突破了传统的以试卷为主的学科考试评价形式,能更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的重大改变。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转变观念,特别是教师,要从根本上落实“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其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按教材和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去讲授,而是要随时准备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良好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第三,要充分理解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听讲,自己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会出现由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缺乏而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造成完成学习任务困难的情况。第四,要多方合作。案例的搜集、问题的设置以及实践机会的寻找任务很重。任务与问题既要涵盖全面、有代表性,又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性,同时还要符合秘书工作的基本原则,这需要与有关单位和学生密切合作来完成。学生解决实践问题也需要在实习单位进行,这是课题研究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了职业能力教育,推动了职业教育各项工作的改革。但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我们又发现了诸多问题:如怎样处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证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及认可情况,国际证书与国内证书的关系,如何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使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能面对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满足学生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仍然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就业为中心的中职动漫项目教学改革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困难的承受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47—49.

[3]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明.职业技术教育,2007,(20):24—26.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5]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