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版电视剧范文

时间:2023-03-21 01:3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楼梦新版电视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

篇1

关键词:红楼梦 异同 电视剧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作品,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所以一直以来《红楼梦》都备受社会的关注,陆续有人讲它搬上荧屏,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就是其中的一部,该剧通过大规模的全国选秀活动挑选演员,由蒋梦婕、杨洋、等主演,在他们的演绎下重新诠释了这部经典作品,李少红的拍摄原则是―只有删减,没有杜撰,完全按照原著进行拍摄,但是与原著对比,它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不得不承认它忠于原著,下面就新版《红楼梦》与原著的异同作一些分析。

一、相同点

(一)忠于原著,在细节上都追求与原著的相同性

新版红楼梦共50集,完全按照袁小虎的120回进行拍摄,包括高鹗的40回,李少红在新闻会上,李少红就说该剧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得到了考证的,演员间的对白都是直接照抄原著,甚至连“蝎蝎螫螫”,这种如今都已经很少用的词语都照搬无误,李少红导演还说:“我们希望能完整体现原著的精髓,原本小说就是很好地东西,没必要进改编,要是乱改就会对不起观众了。”

看过新版红楼梦的人都是对于剧中无法表现的镜头采用的是男中音配旁白,李少红导演想营造出就像是曹雪芹自己再跟大家讲述这部小说的感觉,这就更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这也是她忠于原著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在古代的大户人家在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通常是不开中间大门给家人出入的,所有的轿子都是走小角门的,这样的话,造价昂贵繁华的大门只有在家里过节过着有一些大型活动的猜能派上用场,一般就只能够拍摄到小角门,就不能体现家族的繁荣和气势的宏伟,最终在李少红导演的再三思考下决定拍轿子的戏都走大门。在这一点上李少红导演很好地把握了电视剧与小说的区别,在电视剧中只有靠情节和剧中人物的穿衣打扮去展现大家族的繁荣昌盛之气。

(二)在人物的刻画上追求与原著人物外表、形象相同

电视剧与小说的区别就是,我们看小说可以根据自己美好的想象而想象出小说中的人物和场景,而电视剧就没有这种效果,它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展现给作者一个特定的人物和场景。

比如:原著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下人眼中的林姑娘:兴儿摇手道:“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被宝玉混话气着的妹妹: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的通红了,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②

在新版电视剧中的林黛玉是由蒋梦婕饰演的,从她的长相上看,与原著中的林黛玉有几分相似,再就是神态展现出一种柔弱的状态,但是因为当时蒋梦婕饰演林黛玉才20岁,脸上的婴儿肥尚未完全退却,比起原著中的林黛玉形象有点瑕疵。

二、不同点

(一)旁白太多,感觉像讲述而不是演绎

李少红导演在无法表现出来的地方采取旁白的方式,就想是曹雪芹自己再讲述自己的原著,这样既有好处,同时也有不好的方面,很多地方旁白过多,让观众觉得累赘而且繁琐。有网友认为,那没完没了的旁白,感觉自己在听广播剧而不是在看电视剧,还有观众称,“没完没了的台词,让人听得汗流浃背。”采用旁白方式来表现情节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但是要掌握好这个度就需要很好地把握整体效果,让观众既不觉得繁琐,而是感觉有了旁白更能够将原著更好更形象地展现给大家,得到预计的效果。

(二)在很多情节表现的地方使用特技来表现,和原著比较起来让观众产生不真实感,整个剧情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李少红导演的作品一向以画面唯美精致著称,这点在《红楼梦》中也体现了出来,在第一集开场的时候,采用了大量的特技,制造出一种唯美的画面,让观众感觉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享受,并且在片头音乐融入了昆曲元素,清幽的唱腔为50集的电视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观众看来采用特技的很多画面同时也给人带来了一种极度不真实感,从第一集中女娲补天开始,电脑特技就营造出巨石飞升、雷电交加的画面,带有浓郁的神幻色彩。

在看完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后,可以说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感觉拍的最好的一个场景就是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段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在原著中这样描写到: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咯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她前日所理的诗歌,因找来送到黛玉面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黛玉便拿那娟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地说: “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 …之间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哪里撕得动。④

总之,虽然新版《红楼梦》和原著小说在一些地方有一定的区别和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李少红导演在拍摄这部戏的时候是忠于原著,尽量追求与原著的相同性,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多情节也是描写的很生动形象的,与原著相似。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2]曹雪芹2008年第二版长春出版社《红楼梦》第三回P23页

篇2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历年来不乏对其进行的改编,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戏曲,都演绎出了対《红楼梦》不同的审美。为更全面的分析影视剧改编过程中的得与失,笔者选取了影视剧改编中最经典的87版《红楼梦》和2010年的新版《红楼梦》为比较研究对象,试图从经典入手,观照当代影视剧改编中的不足,窥见名著题材影视剧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87版《红楼梦》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组织摄制,由王扶林担任导演,吸收众多红学家的思想精华,历时三年拍摄完成。在内容上,87版红楼梦仅选择以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为蓝本,创作了电视剧的前29集,而后7集则是根据前八十回中曹雪芹所著的伏笔、脂砚斋的点评以及众多红学家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内容的研究进行创作的。导演王扶林将主流思想及个人的创作风格与《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相融合,创作出了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精英文化色彩的电视剧作品。在演员选定上,87版《红楼梦》更是举全国之力,创大规模海选的先河,这些经过层层筛选后的演员,在电视剧播出后,因他们深入人心的形象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87版红楼梦凭借优秀的创作思想和演职员的共同努力及卓越的后期制作,成为观众心目中《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中不可超越的经典。

新版《红楼梦》在创作风格上沿袭了李少红导演唯美的创作风格,力求展现一种浪漫高雅的诗意景象,这也是整部电视剧最突出的特色。众所周知,小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的古典名著,全书一百二十回,学术上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先生所著,后四十回遗失,现今流传的《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而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历年来为红学家争论的热点,虽未能尽如人意,但基本上继承前八十回的悲剧精神。并且历代续作版本层出不穷,唯高鹗所续后四十回流传至今,可见高鹗的续作同样具有艺术价值,需要进行辩证的阅读分析。所以在进行影视剧改编的过程中,版本的选择就成了首要问题。87版《红楼梦》只选用了由曹雪芹先生所著的前八十回,并且前八十回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删改。突出的删改情节有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颇有文采的“海棠诗社”以及与秦钟相关的章节等。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和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内容的影视表达需要借助一定水平的特效技术,但在当时八十年代的影视剧制作条件下,电视剧制作还不具备这种先进的技术,并且这些章节的浪漫主义风格有悖于八十年代我国总体的历史环境。另外,有关秦钟的章节也被认为涉及以及封建的文化糟粕,自然为当时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但最可惜的删改内容莫过于“海棠诗社”———“海棠诗社”的有关章节是大观园最繁盛时期的章节,也正处于林黛玉文采诗情的顶峰时期。“海棠诗社”的内容最终还是因资金和技术等因素被迫撤出了电视剧的拍摄计划。但对于87版《红楼梦》,最为观众期待和关注的还是他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解读。87版《红楼梦》抛弃高鹗所著的后四十回,采用了众多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在结局的安排上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高鹗所著《红楼梦》后四十中,探春远嫁镇海总制;黛玉听闻金玉成姻,焚稿断情悲痛而死;金玉成姻是贾母等人在宝玉疯癫的情况下施掉包计所致;宁府虽遭抄家流放,但最终两府却是“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大团圆结局;而宝玉最终是在中魁之后随僧道出世。而在87版《红楼梦》中,探春是作为北静王的义女远嫁和亲的;黛玉是梦见宝玉客死他乡伤心惊惧而死的;金玉成姻是奉元妃旨意而行的;荣宁两府最后落得满门抄家,家破人亡;宝玉在被救出铁槛寺后归于“白茫茫厚地高天”的精神放逐……这些情节都与高鹗所著后四十回有较大差距。编剧周岭先生曾说,87版《红楼梦》是“根据人物发展、情节推进的自然逻辑,根据原著前八十回正文的伏线,根据现在能看到的脂砚斋批点的版本,根据《红楼梦》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尽可能合理地把八十回以后部分构想出来。

篇3

一、活动主题:“寻红楼之梦,品传统文化”。

二、活动背景:在滁州学院即将迎来六十华诞,以滁州学院中文系为主体,《红楼梦》读友会承办首届国学文化节,展现中华古典文化魅力,力求打造成中文系品牌活动。

三、活动目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承中华古典文化精粹。

四、活动宗旨:通过本次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弘扬国学文化,为广大红迷和国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

五、活动时间:xx年9月-11月

六、活动地点:滁州学院南北校区

七、活动对象:滁州学院全体师生

八、活动流程:

(1)举办国学讲座(以播放名家视频讲座和邀请国学名家讲座为主)

讲座可以请校内外学术研究专业教授教师等,利用本校“人文讲堂”的平台,向广大师生传播国学文化;也可以播放百家讲坛等一类国学名家经典新颖的视频节目。

选择的视频讲座:周岭,“《红楼梦》中的昆曲”主题讲座,等等。

(2)播放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让红楼文化真正的在学生之间流传开来,并以红楼梦读友会为主体组织讨论交流,发掘学生原创创新思维。

组织讨论的选题(备选):新版红楼梦与八七版哪个更忠于原著?是否赞成新版选秀性质的演员选拔?新版拍摄历时一年又三个月,八七版历时三年,究竟有多大的区别?

预计效果:让广大师生基本了解《红楼梦》内容,背景,影响,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给六十周年校庆增添一抹靓丽别致的颜色。

注意事项:

(1)在国学讲座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新颖的红楼视频 。

(2)播放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应加大宣传力度,力求吸引更多的观看率,电视剧远比原著小说更易在普通师生中推广开来,从而让大家去喜欢《红楼梦》,去观看《红楼梦》原著。

主办单位:共青团滁州学院委员会

滁州学院中文系

策划、承办单位:滁州学院中文系团总支

滁州学院中文系学生会

篇4

其实这是《红楼梦》里面的一个经典名句。不管是看《红楼梦》的小说还是电视剧,其实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这种那种情绪就让你有所感染力。

上一个暑假的时候,我就和我妹妹在家里一起看《红楼梦》电视剧和小说加在一起。

然而这个暑假的时候,我就和我妹妹在一起看了新版的《水浒传》电视剧,因为比较老版的《水浒传》的话还是比较喜欢新版的《水浒传》,因为演员什么的都能够看得进去,画面特质还有制作效果都比以前的要好很多。

至于经典嘛,这个就很容易意见不一了。

篇5

Issue Date: No. 69, 15/11/2011

Title: 论雷死人不偿命的翻拍剧

Section: 15小资夜话Chic!Night Talk

Author:

Starting Page: 116

Page range:116,117,118,119

在电子产品质量堪忧的当今时代,比电视机更容易坏的是遥控器。在茫茫广告中偶尔插播的电视剧中,比没完没了的续集更惹不起的是没皮没脸的翻拍剧。新版《红楼》贵气逼人的铜钱头惊得我们哭笑不得,新版《还珠》气势恢宏的《礼运大同篇》歌舞吓得我们目瞪口呆,……是我们老得快?还是世界变化快?翻拍剧翻拍剧,乃们毁完一剧又一剧,如你们所愿,电闪雷鸣的天空下,已经满目皆是经典的尸体……

现场摘要:

翻拍剧和雷剧是时下炙热的文化产物,而现场参与讨论的,主要是70后这群与时代、时尚有所脱节的“老家伙”们,爱憎评论难免带有主观色彩,8090后,为你们而拍的戏你们怎么说,我们真想知道……

出场嘉宾:

小雨:34岁,职业经理人

四喜:35岁,记者

砖家:28岁,自由职业者

没听说过有翻拍剧超过第一部的

主持人:今晚我们的话题是关于电视剧的翻拍,最近有很多翻拍剧目在播出,像《水浒》、《三国》和之前的《红楼梦》,包括现在的《还珠格格》也是翻拍版。我们作为观众,肯定会免不了将新版本和过去的版本相对比,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小雨:我觉得翻拍剧都挺雷的,最受不了的就是新《红楼梦》,那个铜钱头的造型真是天雷滚滚,两个主要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我看着很不舒服。宝玉用了大小两个演员,而林黛玉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演员,他们搭在一起我觉得很奇怪,还有黛玉最后那个“裸死”,我实在无法接受,一点都没看出美的地方。我很能理解所有的创作者都想颠覆原有的模式,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经典,但是没有必要在早已被观众认同的经典细节上改动。我很少看翻拍剧,最近倒是觉得新《水浒》还可以,可能不像之前对《三国》和《红楼》寄的希望那么大,所以也没什么失望。

四喜:《三国》拍的还可以可能是因为请的都是比较资深的演员吧,《红楼》的演员实在是太年轻了,也许在形象上是比较符合原著的,但是对古典名著的理解还是有限的,之前搞不好都没看过,看也不一定看得懂。我记得87版的《红楼梦》也曾经有一个海选演员的过程,是从全国各地甄选过来的一批年轻人,有专业演员,也有非专业的,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大半年的时间,每天有红学家给他们讲课,让他们接受古代礼仪的培训,让他们同吃同住,培养大观园兄弟姐妹一样的感情。角色都是根据个人的表现最后才决定的。我觉得这个艺术创作的态度比较靠谱。而这次的《红楼梦》据说拍的时候是很缺钱,演员经常被制片方拉出去做一些商业活动来争取赞助。我觉得这样的创作会比较浮躁,而《红楼梦》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体会的东西。小演员们明显没有掌握《红楼》的精髓,而李少红又是一个特别主观的导演,她所有的戏都有她浓重的个人风格,她拍的是她李少红心目中的《红楼梦》,和她的《橘子红了》之类的作品一样,都有一种阴测测的、诡异的感觉。《水浒》的演员都比较资深,可能驾驭得比较好。

砖家:我觉得翻拍是一个怪圈,有第一部深入人心之后,就没听说过有翻拍的超过第一部。是不是也是因为大家都先入为主呢?不是导演的能力问题,只是我们的观念问题。

四喜:那就要问问那些没看过87版《红楼》的人怎么说了,我们是70后,我们对那一版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所以难免先入为主。我很想知道80后90后的观众是怎么看待新版《红楼》的。

主持人:现在已经很少有小孩子会去看古典名著了。

砖家:比较走红的都是网络小说。

小雨:小演员们看的可能只是剧本里的《红楼梦》,是李少红的《红楼梦》,不是原著《红楼梦》。

四喜:《红楼梦》以前在我们的课文里都有节选呀,虽然只是一两篇,但是不会激发他们通读原著的兴趣吗?就算他们现在不流行看那些所谓的世界名著了,可是“四大名著”是最基本的,也不看了吗?

砖家:反正我是没看过这些书,这些名著都看的是电视剧。我想《西游记》这种题材在书上的描写肯定没有戏剧来得生动吧。

四喜:我觉得恰恰相反,《西游记》的书写得很精彩,是真正的九九八十一难,电视只不过挑了一些情节。

砖家:我对先入为主是很有感触的。我以前看了一部名著《傲慢与偏见》,先看了书,然后马上看了05版的电影,我觉得电影拍的非常好,后来发现网络上一边倒都是支持95年BBC拍的6集的哪一部,我也找来看了,但是我还是觉得05版比95版强很多,这就是先入为主吧。

主持人:先入为主肯定是有的。从客观的角度看,现在很多片子的新版和老版同时在播,你骂完了新版,再去看老版,其实从那些早期笨拙的制作中也会挑出很多毛病,比如特技、妆容,有很多看不下去的地方。

小雨:是的,我原来多么喜欢83版的射雕,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就觉得那些布景也太假太土了,但是看新版的,我又没有办法把新的演员和我心目中的黄蓉郭靖联系起来。

燕子:翻拍的电视剧除了新《水浒》,别的我很少看。如果比较起来,新拍剧的画面肯定是精彩好看了许多,但是人物我还是喜欢老版的。

有时候经典也是比较出来的

四喜:现在观众之所以对翻拍这么反感,甚至没看的时候就先有了抵触情绪,主要是因为翻拍剧一下子涌出来太多了,难道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新鲜的创作题材了吗?就只能一遍一遍的抄冷饭吗?不光是电视剧,电影也是这样,《白蛇传》、《倩女幽魂》这样的故事都在被反复的翻拍。

主持人:创作贫乏可能跟编剧的待遇有关吧。之前听到一条关于TVB编剧集体辞职的消息。现在好的编剧很难找,翻拍毕竟有原版作为底子,投入编剧的成本不会很高。另一方面,翻拍原著比较容易有话题,更容易宣传。哪怕是反感的人也想等着看看到底有多烂。出演新版本角色的演员也会广受争议,然后得到关注。

四喜:所以说,这样拍出来的片子有卖点,投资方肯定不会亏本,风险比较小。

砖家:我觉得翻拍剧还是需要的,因为电视剧也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像你们说的现在回过头去看以前的作品还是太粗糙了,你们觉得好大多是因为感情的因素吧。

四喜:有时候经典也是比较出来的,第一版的《还珠格格》刚刚出来的时候,也有很多人骂,但是第二版出来之后,之前的《还珠格格》简直被奉为经典了。

小雨:经典也是强调出来的,以前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个暑假都要播一遍,所以在我们脑海中,这些经典的形象一直被强化,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肯定是很难接受新形象的。

四喜:我印象当中,87版的《红楼梦》刚刚播出的时候,也是有批评的声音的,一些红学家就曾经对它挑剔过,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对它也是有一些意见的。比如电视剧的很多情节参照的是高鹗改写的版本,而熟悉红楼的读者都知道,那些和曹雪芹原创的是有区别的。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现在已经被奉为经典,但是当初好多人都嫌她不够漂亮,怎么能扮演我们心目中的“世外仙姝”林妹妹呢?反正观众总是要挑剔的。现在越来越是这样了,不管什么影视作品出来,几乎都没有一致的赞扬声,一致的批评倒是经常有的。

主持人:说起一部经典剧会成就一个演员,我感觉一部太经典的戏也会毁掉一个演员,比如陈晓旭,她的林妹妹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她没有办法再创作超越这个形象的角色。因为演了《红楼梦》,她一生的情绪几乎都沉浸在戏里无法自拔,似乎连命运都和这部戏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拍这部戏,她的人生可能完全不同。

评论永远比电视剧来得精彩

燕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我们抱着我们的经典不放,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说不定根本没法接受那些老掉牙的版本。

四喜:是的,他们会觉得87版的《红楼》实在是太老了,妆也化的雷人,说话的腔调也让人没法接受,只能代表老一辈的审美。但是我很想知道,难道新版的翻拍剧,就能代表这个新时代的精神吗?

砖家:只是时代的产物吧,没有到精神那么高的层面吧。

四喜:那作为文艺作品,总能体现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吧?

砖家:哎呀,现在太乱了,哪有什么文化特征?我前些日子看了几眼新版《还珠》,简直没法接受这居然是琼瑶的作品。琼瑶不是出了名的纯爱吗?怎么里面动不动就亲到一起去了,尺度那么大?

小雨:琼瑶也要与时俱进嘛,据说这些情节都是她为90后特意加的。

燕子:可是据说90后完全不领情啊,骂她最多的也是90后。

四喜:这个片子实在是太黄了,关于永琪向小燕子解释圆房的那一段台词,简直是公然开黄腔啊……

小雨:琼瑶阿姨也真是不容易了,该退休了。

四喜:都说咱们广电总局的片审制度是很严格的,我看现在也未必,你们有没有看永琪和欣荣格格圆房的那场戏?说是《金瓶梅》的镜头绝不会有人怀疑。

主持人:都说李晟扮演的小燕子是在刻意模仿赵薇,其实我觉得李晟也很冤,如果她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小燕子,肯定会被痛骂,但是她现在按照原来的模式演,现在又说她一点创意都没有。翻拍剧对演员也是很大的挑战。

四喜:演员演经典也是成王败寇,你看那个新的林黛玉扮演者,除了得到一个“蒋带鱼”的诨名之外也没得到什么。

主持人:没有啊,蒋梦婕现在还是挺红的。最近又接了好几部戏。媒体都是很现实的,即使她有的都是负面的人气,但至少她有知名度啊。很多观众也想看看她演别的戏还是不是那么雷。

四喜:你说我们骨子里是不是都有强迫症啊?为什么一边骂还要一边看下去,越是别人说不好的我们反而越是会好奇?

小雨:我觉得是因为网络互动的关系。以前不爱看最多换台,现在上网一看评论,七嘴八舌一讨论,你就会想看看究竟是不是大家评价的那样,其实争议就是最好的宣传。

砖家:现在是评论永远比电视剧来得精彩。

四喜: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审丑时代,没有人要看美的、好的东西,关注点都在丑的、怪的东西身上。甚至好的东西大家会觉得假,丑的好像才被认为是真实的、可信的。

主持人:主要是微博之类的个人媒体现在占据了舆论的主导。

燕子:现在言论自由了,而且交流方便了,以前就算有多少反面意见,也很少听得到,传播途径没有这么丰富。顶多是街头巷尾的议论一下。

小雨:李少红拍完《红楼》接受访谈,说起新剧不被认同,当场就发飙了。是因为现在的人越活越真实,不吝展现自己的个性了,还是一种炒作的方式呢?想引起更多的关注?

四喜:李少红拍的是她心目中的红楼梦,我觉得这就是她自说自话的地方,红楼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不是你想拍成什么样就拍成什么样的。

天下创作一大抄

主持人:现在的雷剧太多了,也不是只有翻拍剧雷而已,像很多穿越剧也很雷。

四喜,我经常在想,是不是只有我们觉得很雷,而大多数人并不觉得雷?否则为什么这么多人爱看?收视率还那么高?如果片子不赚钱,怎么会一部接一部的拍,怎么能赚到钱?还是有市场呗。

燕子:我最近看了几集《步步惊心》,我觉得也挺雷的,人物又丑,剧情又拖沓。我情愿去看TVB的戏,至少轻松愉快,没什么营养,但是解乏。不像这个《步步惊心》,看起来这个郁闷,笑又笑不出,哭又哭不出,哭笑不得的感觉太难受了。

小雨:那这个戏为什么这么热啊?

砖家:没什么可看的呀。

四喜:也是,现在除了这些雷剧,就是一些红色大戏:谍战、军旅……你替90后想想,他们能看什么?

主持人:现在不像以前,就那么几个制片厂,精挑细选好本子去拍,现在随便什么人,只要有钱就能拍片,太乱了。

四喜:这是一个整体创作态度的问题,从根源上讲,对编剧太不重视了,现在拍戏大部分资金都用在演员、特技、宣传上面,在剧本上的投入太少了。很多有才华的编剧都做不下去了,因为没法养活自己。现有的编剧也被制片方控制,完全是根据制片方的要求来“攒”一个本子,创作态度已经改变了。而且最近的翻拍风真是越来越邪了,那些20年前拍过的戏再来翻拍还说的过去,现在是有很多戏,一走红马上被翻拍,有什么热门的题材,大家就一窝蜂的上去拍。

砖家:这不就是抄袭吗?

主持人:创作这个东西很难界定的。

砖家:《步步惊心》我也看过几集,我感觉吴奇隆这个角色就是抄袭的,表面上冷冷的不爱讲话,私底下特别关心女主角,这不就是抄《傲慢与偏见》里面的达西先生吗?

(现场大笑)

四喜:达西先生就是后来所有言情小说里面固定的一种男主角类型,如果你说这是抄,那包括琼瑶在内,谁没抄过这个男主角呢?这不能算抄吧?如果算抄,琼瑶所有的小说都有西方小说那些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影子。只能说那些生的早的作家比较占便宜,因为能写的题材都被他们写尽了,晚出生的人就只能抄了。

主持人:作家往往都有很丰富的阅读量,经过长久的素材积累,在写作的过程中自认而然的就流露出来了,这也不能算抄袭。

四喜:那翻拍总算抄袭吧?

小雨:也不能这么说,翻拍名著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好的作品不是就应该世世代代流传吗?

砖家:对,这叫向经典致敬!呵呵。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有每个时代的影子

四喜:对,我最关心的就是他们能不能代表这个时代?如果真的代表这个时代我就无语了,我只能说我与这个时代脱节了。

砖家:有些戏可以代表啊,比如说《武林外传》,很经典啊。

四喜:这个戏我还不算反感,但是你说是经典?好吧,理解。

主持人:现在的片子耗资越来越巨大,宣传力度也越来越多,在一片骂声之后,他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现在的影视更注重营销,不注重创作了。谁都不甘心做小制作的电影……

四喜:当然,谁甘心做小制作的电影?只要有钱,没有一个导演不想拍大片的,谁不想大把大把的银子撒下去,大场面大效果拍出来?拍电影图的也是一个爽字,谁有钱不会花呀?包括那些地下电影导演,难道他们不想走到阳光下?难道他们不想烧钱?

燕子:我觉得首先在选择剧本的时候导演应该充分尊重创作人的本来意图,其次创作人也应该源于历史实事求是的创作,第三,在充分尊重现代人的意图方式的基础上要把握好这个度。

小雨:现在老是一窝蜂的抢一个题材了,谍战一红都上谍战,穿越一红都上穿越,还是百花齐放好。

一句话总结

燕子:现在很多的电影电视都商业化了,片面追求商业的价值而忽视了人文的情怀。特别是很多古典剧本的拍摄都尽量接近现代的方式,都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从而创造他们的商业利益。像新《还珠》这样的戏对小观众们真是没什么好处,我觉得这样的戏没有意义。

四喜:如果我说的算的话,我希望以后不管是翻拍也好,新拍也好,创作态度要认真一些,不能纯粹奔着钱去,要留下一些意义。

篇6

在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中,需要注重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服装反映出人物形象,并采用相应的强调手法,充分体现一种理念,使古装影视剧的服装符合当时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提高古装影视剧的吸引力和真实性。因此,在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查阅剧本所反映的历史年代的资料,研究这个时期的服装特点,并斟酌每个人物形象,设计出相符的影视剧服装。例如,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人物服装设计过程中,叶锦添研究了曹雪芹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了解到乾隆年间昆曲盛行,由此,他认为曹雪芹在创作小说《红楼梦》的时候一定受到了昆曲的影响;并且,叶锦添认为现代人对中国传统的文化都是比较喜爱、容易接受的,通过与导演和制作组的仔细沟通,他产生了在虚与实的适度结合中增添一些昆曲韵味的设计理念。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人物造型便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在复古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虚拟性和现代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效地融为一体,让电视剧呈现出一种年轻、叛逆的氛围。由于先前已经有经典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人们对其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想要在服装造型上突破,既要找到一个富有创新的视觉风格,又要易于大众接受,这是一个难度系数比较大的挑战。

二、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的原则及特点

影视剧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因此影视剧的服装设计具有显著的特征,戏剧性、虚拟性、创新性等特征在古装影视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虚拟性可以将古装影视剧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地位更好地体现出来,并与现实社会作为对比,从而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灵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再现并不等同于完全的复制、照搬历史。在设计古装影视剧服装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当时历史时期的真实性,而是要在基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创作,适当加入现代的创新元素,将恰当的创新思维运用到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过程中。如今,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而言,更具创新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服装的造型、质量和色彩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其次是服装造型更加夸张,充分发挥了服装对于意境的渲染作用。当今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将美术性和历史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也体现了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的美术性与历史性

1.坚持历史真实性原则,与历史背景相符

在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中,有一种“贵出之实”的设计理念,这里的“实”主要是指体现出古装影视剧的历史真实性。在历史上,曾有过“章服制度”,即对不同等级的官员以及百姓的服装颜色和服装图案都有着相应的规定,例如贵族可以穿绫罗绸缎,而普通老百姓只能穿布衣等。在盛唐时期,人们的穿着特点便是袒胸、宽衣大袖、长袖,只系腰带不系纽扣,而裙子则较长、线条飘逸优美,很多贵族的装饰和服装面料都有一定的讲究,装饰主要以珠宝玉器为主。在《唐明皇》这部电视剧中,人物的服装设计便把当时的特点全部展现了出来。而在《红楼梦》这部电视剧中,原著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在皇宫里很多妃子都喜欢穿汉服。关于这点,从雍正的十二妃画像中人物全都着汉装便可看出;并且根据相关史书的记载,由于乾隆皇帝带头穿汉服,所以无论是亲王还是满族都会穿汉服。因此,在电视剧《红楼梦》中,人物的服装采用汉装并没有违背历史的真实性。

2.采用不同时人代服装的典型样式

我国的传统服装造型在每个朝代都有详细的规定。例如在电影《十面埋伏》中,人物的服装造型采用的是唐人的胡服,其主要特点便是窄袖、小翻领、锦边、对襟。我们从金捕头的衣着上便可以发现这个特点:一件用锦织的红色绣花斗篷,中间设置了比较精致的袖口,其中又不乏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又例如电视剧《橘子红了》,故事背景是清朝末年的江南。剧中人物的服装造型并没有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进行设计,而是在中国传统服饰和民族服饰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设计,如外短里长的喇叭袖、衣服上的滚边和刺绣、绣花鞋。电影《夜宴》中青女跳舞过程中穿的一身素衣,看似朴素而简单,并没有什么装饰,但是观众却能从中深刻感受到青女心中的惆怅、哀伤和凄凉,同时也预示着一场暗含杀机的夜宴。

3.展现不同时代崇尚的典型色彩

服装色彩在古装影视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可以说服装色彩是一部影视剧的灵魂。通过色彩的明暗、冷暖等的对比,可以构成相应的情绪色彩,并与其他因素相互配合,从而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有利于提高影视作品的感染力。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服装采用的是比较艳丽的色彩,追求的是一种浪漫、写意的风格。这不仅体现了精致细腻,又体现了自由奔放,从而将古典与现代、现实与舞台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服装色彩与人物造型、环境、光影、声音等因素的相互配合,不仅能够加强该影视剧的内涵、思想等,而且还能感染观众的情绪。例如,电影《英雄》就像一幅水墨丹青画,剧中人物形象与飘飘仙境相互配合,充分展示出了国画般的自由与飘逸。整部影片共有白、黑、青、绿、红这五种颜色。其中红色能够充分显示出赵国人的爱国情怀以及执着的精神,同时还能反映出他们反叛秦王的决心。故事的意境和颜色的对比反差给观众带来了完美的视觉享受,很多观众看完这部影片后,都对其中的色彩呈现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4.服装配饰有意体现历史风采

篇7

《红楼梦》的经典性注定了会被改编成不同的艺术形式,6月22日在水立方推出的大型水景秀《红楼梦》,便围绕着“水”,演绎一出风貌别样的红楼悲欢。曾经执导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李少红出任演出总导演,这让观众充满期待和好奇,她将带给观众怎样的观赏体验?《时尚北京》杂志独家专访李少红,带领大家了解她的幕后人生。

打造最浪漫的红楼梦

如果曹雪芹再世,他怎么也不会想象笔下的宝黛爱情悲剧会变成这场大型都市水上情景秀。它再现了天地鸿蒙、女娲补天、顽石出世、太虚幻境、元妃省亲、宝玉成亲、黛玉葬花、重游潇湘馆等10个电视剧经典瞬间。

李少红说,《大明宫词》大热后,有人邀约她把电视剧改编成歌剧、舞台剧等形式,但她没有贸然尝试,直到这次拍摄了电视剧《红楼梦》,她才有了把自己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带出去”的创作欲望,对于这次水上情景秀可能引出的争议,她说:“几乎每次我拍的东西都有争议,其实有争议并不是坏事,我不会期待永远是一片掌声,这也是不可能的。我觉得有争议说明大家在关注,在思考。”

征服水立方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及环境的场所,是摆在李少红面前的第一道坎儿,用她的话说,带来了不少“麻烦”。她几乎每天都会到场馆里考察,琢磨如何才能用上全部的场地条件,“我就坐在这里思考,回家也在想,觉得很有挑战性。”

就舞台设置而言,“去舞台化”是水景秀《红楼梦》整个设计和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概念,目的是要达到让观众“坐在大观园中看红楼梦”的效果。在李少红看来,这将是一种全方位立体观看的模式,“会比3D电影参与度还要高,观众可能瞬间感觉置身于太虚幻境中,身临其境。”据李少红介绍,这将是一个搭在游泳池上的舞台,“演员在这里表演的时候看起来就像在水上飞一样,视觉呈现上很奇妙。”为了能让视觉效果达到极致,其中有些段落将使用裸眼3D技术,包括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宝玉屋里照镜子的情节以及宝钗扑蝶这样的动人场景。“我们希望能给观众呈现出既真实又梦幻的感觉。”李少红说。

浪漫主义诗人般的女导演

李少红作品总是包含着大胆的尝试,偏执的爱情,残酷的压抑,悲情的人物,纠缠的情绪,年轻的生命与不完整的女性人生,时时都可以刺激观众的神经,她不拘泥于戏剧的三一律,而是紧跟戏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走,在情感变化的流程中,完成生活本身的流动与游移,从而自然地完成的故事的讲述。

总有那么一种人会觉得电视剧是肥皂,是胡说八道,是市井街巷,但却因为好看,也少不了该有的市场。李少红的电视剧算作其中的代表。巨蟹座的李少红有着巨蟹座审美中通有的细腻和唯美,从《大明宫词》中大段的浪漫到一塌糊涂的莎氏对白,到《橘子红了》这种文学的不能再文学的经典,再到《红楼梦》这部人神共羡的经典的重拍,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个导演不走寻常路。

因为是女导演,所以在感情上会更加有优势,能更多的嗅到电视剧中“情感”的味道,华丽的造型,美轮美奂的场景,精致的如同电影的画面,让一部份人惊呼电视剧原来也可以这样,但同时也让另一部份人撇嘴电视剧怎么可以拍成这样,李少红的古典的中国唯美情怀永远都不会缺少那么一帮人,狂热的追逐着如同浪漫主义诗人的女导演。

鲜明个性的第五代导演

一提“第五代导演”,大多数人率先想到老谋子、陈凯歌这俩腕级的国际大导演。事实上,在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群体中也有一些女性导演同样为人称道,李少红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多得的在电影、电视两个领域都获得了成功。

作为成功的电影导演,李少红有意无意都会把拍摄电影的手法借鉴到电视剧的创作拍摄中去。在她看来,电影和电视剧都以影像、视听语言作为传播手段,但相比较而言,电影比电视剧更有赖于影像说话,更强调画面的视觉造型;而电视剧则主要以影像为叙事的工具,重视的是视听语言讲述故事的表述功能。

李少红说:“影像和视听是电影最基本的两个元素。它可以用蒙太奇的手法,用画面的色彩,用光影,用声音,也可以用在文字里表述不出来的东西去丰富故事的情节。当你看到那个画面,听到那个声音,你会有了某种感受,或者因为它而悲伤,或者因为它而快乐,这便是影视的功劳和魅力了。”

拿李少红的这段话去印证她导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此言不虚。

如果说《大明宫词》开了诗化电视剧先河的话,那么《橘子红了》无疑是紧随其后的又一部见证性的代表作。

作为一个电影人,《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三部曲典型地体现出导演李少红融汇电影与电视剧艺术手段,确立一种开放型创新结构的能力。她赋予这些电视剧新的“电影语言”手段:一流的服装,精致的画面,意蕴深厚的配乐,但同时这些却都是“电视剧”化的。

在李少红心中,导演就像坐在中军帐运筹帷幄的大帅,在用人上稍有不慎可能就满盘皆输。“好的影视剧,不光是叙述情节,它应该有情调、有情绪、甚至有一种情韵,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

笑谈炒作

国产电视剧似乎在“包装”手段的精致程度上总是有些马虎,不如韩剧。比如人物的服装造型、化妆造型、道具的艺术潜质等等挖掘的不够。但是李少红的电视剧则把这些细节都做的很充足,实现了她艺术表达上的风格化、个性化的美学追求。

《大明宫词》里的服装华美飘逸、清新浪漫;《橘子红了》里秀禾和大太太身穿的绣满精致刺绣的衣服;《雷雨》里繁漪的多套绸缎旗袍……每一件都让人赏心悦目,每一件又都不是平白无故的出现,不同的色调代表了人物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

“如果单凭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橘子红了》的故事是不足以吸引挑剔的观众的,但如果将一个古老的故事用现代的手法“包装”出来,却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李少红通过对光、声、乐、服的艺术包装手段,将美追求到了极致。

既然扯到了“包装”,那就离不开世俗的话题——炒作。李少红说:“炒作是我们过去所不屑的,但在商业市场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在于是把电影只看成艺术品,还是兼顾商品。”

篇8

当四大名著掀起翻拍热潮时,人们不禁开始怀念那些经典、难忘的角色。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当年曹雪芹笔下那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怡红公子,如今已鬓生华发,脸上更多的是沧桑。如今,他最时髦的身份是“微博红人”。在新浪微博上,作为活跃分子的欧阳奋强靠着川味幽默的搞怪段子,拥有大量“粉丝”。

忆往昔,欧阳奋强感慨地说:我不做宝玉许多年。

1.为演贾宝玉,我曾整过容

2010年阳春三月,四川邛崃的西来古镇,欧阳奋强在这里拍摄他作为导演以来的第35部戏――《警察遇到兵》,正上初中的女儿欧阳雯鑫,趁着课余时间去父亲的剧组探班。

得知女儿到来,正在剧组现场忙得不可开交的欧阳奋强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朝女儿奔来,继而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轻松舒展的表情,代替了刚才的紧张忙碌。

妻子康莉此刻正在拍摄现场忙里忙外。长期以来,她都是老公欧阳奋强事业上的好搭档。

眼前的欧阳奋强,人至中年,体态微胖,蓄着胡须,两鬓已有些斑白,与当初那个“面如粉团,唇若施朱”的怡红公子判若两人。他笑着坦言,前几年,有时在家门口买菜,不认识他的人会叫他“胖哥”,到家附近的鞋店修鞋,人们会叫他“胖叔”……

就如人们不会忘记欧阳奋强在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塑造的经典角色贾宝玉一样,欧阳奋强永远也忘不了26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天,他来到成都双流机场,将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参加《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个角色的试戏。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到北京。心中有些许惊喜,又有几分忐忑。在飞机上,他看着窗外倏忽而过的蓝天、白云,心想:不管选上选不上,至少我坐飞机游了趟北京城。

作为峨眉电影制片厂的一名职业演员,欧阳奋强虽然14岁就开始当小演员演戏,可是随着年龄渐长,他才发现小时候招人喜欢的娃娃脸,渐渐地成为一种限制:演青年显得小了点,而演儿童又显得大了点,他也因此开始坐起了冷板凳。彼时,央视筹拍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并开始如火如荼地在全国海选演员,他也不止一次地听说过,可是对他来说,这一切似乎都与自己无关。

能得以与在成都为《红楼梦》剧组选演员的王扶林导演相见,其实是因为当时已到《红楼梦》剧组的演员张玉屏的推荐。原本没有抱什么希望,所以也无需准备什么,他穿着背心和短裤,很邋遢地就去了。几天之后,他竟意外地接到王扶林导演的电话,要他到北京大观园去试镜。

于是便有了这趟北京之旅。

因为是抱着来北京玩的心态,面对那么多选手,欧阳奋强竟一点压力也没有,化了妆,穿上服装以后,他很快便找到了感觉,这份从容使得他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尽管如此,直到离开北京,欧阳奋强也没有得到肯定选上的答复。回四川后,生活照旧,不久,他跟随剧组去了一个小县城拍戏,在这部戏里,他饰演一个小战士。去大观园试镜这件事,就如一个小插曲,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淡化了。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戏拍完回到成都,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电话祝贺和媒体采访。与此同时,他很快就接到峨眉电影制片厂领导的通知:到北京《红楼梦》剧组报到,参加《红楼梦》学习班。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一下子成为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中经典人物的扮演者,欧阳奋强感觉像做梦一样,有些不真实。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与小说中贾宝玉的形象更加吻合,欧阳奋强来到剧组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整容。当时的化妆师觉得他的脸形有点宽,造型上跟贾宝玉有点差距,建议把他的下巴塑尖一点儿,使得脸看上去长一点。

对于现在的演员来说,为某个角色减肥或增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20多年前的整容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如现在科学和先进。最初,欧阳奋强有些犹豫,后来得知成都有家医院,可以做这方面的手术。那时候他已经有三个多月没回家了,很想家,心想如果自己同意做这个手术,那就可以顺便回趟家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欧阳奋强回到成都老家,做了下巴的整容手术:用针将硅胶打进去,人为地捏出想要的形状,然后固定。

20多年过去了,欧阳奋强的下巴依旧保留着当初整容过后的样子,这是永远的纪念。

时至今日,欧阳奋强依旧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在《红楼梦》中的第一场戏:和邓捷饰演的王熙凤一起去看病了的秦可卿,戏份不多,但是当时有哭戏。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还是感到压力很大,很紧张,演完后,他首先看王扶林导演的表情。王导虽然当时没说话,但是欧阳奋强看到他在对着摄像机点头,过了一会儿,王导回头,对身边的人说:“贾宝玉怎么样?”“贾宝玉怎么样?”从王导的语言和表情里,欧阳奋强捕捉到满满的兴奋和骄傲,这让他受到极大的鼓舞,长期以来紧张的情绪顿时松弛了许多。而随后的用心领会和揣摩角色,更是使得他将角色拿捏得恰到好处。电视剧《红楼梦》拍摄历时三年,他没有挨过导演一句骂。

1987年春节,对于欧阳奋强和《红楼梦》剧组的演员们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红楼梦》一试播,就创下当时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在各电视台先后700多次重播,引起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反响。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欧阳奋强成为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对于“贾宝玉”这个首度由男性扮演却令人惊艳的角色,人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

2.从当红影星到导演的华丽转身

那些日子,欧阳奋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没完没了地签名、拍照。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今的明星大腕们经历过的场景,我们曾经都经历过。”

然而鲜花和掌声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24岁的欧阳奋强做出了冷静的选择:放弃可以留在北京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四川。原因很简单,北京遍地都是明星,而且拍了《红楼梦》这部在当年创下最高收视率的电视剧,自己又演了男主角贾宝玉这么重要的角色,那么,以后演别的角色,自己能超越吗?能走出《红楼梦》的光环吗?他给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他来说,《红楼梦》剧组是他人生的一个大学堂,而不是一个让自己停驻的制高点。这宝贵的经历,将是自己一生的财富。

就这样,欧阳奋强毅然告别荧屏,从台前转到幕后,成了四川电视台的一名副导演。

做副导演,比做演员要累太多,更多的时候像一个勤杂工。当剧组成员都休息的时候,副导演要负责联系、安排好各种琐碎的事情,甚至有时还要给导演打洗脸水,挤好牙膏,然后负责叫他起床。从一个红透大江南北的当红明星,到一个默默无闻、忙上忙下的副导演,欧阳奋强真切地体会到从事业高峰渐至谷底的滋味。那是一段黯淡的光阴,欧阳奋强艰难地适应着角色的转变。经历过辉煌,再走过一段时间的低谷,他已不卑不亢。他把这一切看做是对自己的锤炼,并努力寻求改变。

1988年秋天,欧阳奋强如愿去了深圳大学深造。

1991年,学成归来的欧阳奋强回到四川电视台,开始独当一面做导演。做事严谨、认真的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导演事业,他要从谷底重生。随着他执导拍摄的《山梁上的太阳》、《爱在雨季》、《大邑刘湘》等电视剧相继播出,“欧阳奋强”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不过这一次,他的角色不再是“贾宝玉”,而是最佳导演。

1994年,欧阳奋强执导的电视剧《我妈妈在》获得了第十五届全国电视“飞天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此后,他以每年拍两部甚至三部电视剧的速度,成为四川电视台的高产电视剧制作人,迄今为止,已拍摄了《父亲》、《啊,雀儿山》、《雄起酒家》、《回到拉萨》、音乐电视剧《中国公主杜兰朵》等三十多部电视剧,多次荣获全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戏曲电视奖”、“骏马奖”等奖项。

时光易逝,当年《红楼梦》剧组里的成员,有的转行,有的出国,记忆中的大观园,已渐渐成为如烟往事,可是对于欧阳奋强来说,《红楼梦》剧组里的每一个成员,就好像大学校园里的一帮同学,每次到北京,他总会抽出时间和大家聚聚。

2007年年初,“林妹妹”陈晓旭舍弃上亿身家,剃度出家,这年5月13日,又因乳腺癌晚期芳华早逝,令剧组的每一个成员悲伤不已,也为曾经的红楼往事增添了一丝伤感色彩。

为了让那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永驻,同时也应出版社的邀约及网友重温经典的要求,2007年下半年,欧阳奋强用了几个月时间,以自述的形式,写出了《记忆红楼》一书,书中以大量经典珍藏剧照,回顾、还原了《红楼梦》这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的拍摄全过程以及剧组所有成员曾经走过的路。

2008年5月,汶川地震期间,亲历地震现场的欧阳奋强把自己的新书《记忆红楼》的签售会变成了一场赈灾义卖。当年的“宝钗”特地从加拿大赶回来,还有“晴雯”、“迎春”、“惜春”、“香菱”等“大观园”众姐妹纷纷前来现场助阵,并慷慨解囊。这让欧阳奋强很感动,20多年似乎转瞬即逝,然而流走的,不过是时光,不变的,是默契和那份纯粹的友情。

3.虚华过后,安守一份平淡生活

2010年2月,欧阳奋强在博客上撰文回忆自己的演艺之路,称自己“现在的婚姻很幸福”。欧阳奋强的妻子康莉是他的初恋。18岁时,他和康莉因为拍一部戏相识,欧阳奋强在那部剧中跑龙套,而漂亮又有才气的康莉却是女主角。“我那时候年纪小,朦朦胧胧的,也不懂爱啊什么的。就是在书本上读到爱情的东西,就直接在她身上试用了。”拍摄期间,欧阳奋强每天坚持看书,第二天就去找康莉谈读书感受,谈理想。这一招果然管用,自认一开始对他没什么感觉的康莉渐渐被他打动了。

就在他们热恋期间,欧阳奋强却要去《红楼梦》剧组拍戏,这一去就是3年。

如今的娱乐圈,演员们常常会因为拍戏而传出绯闻,但在“大观园”的脂粉堆里混迹三年,欧阳奋强与剧组里的女孩子们,有的只是浓烈的友情,从不曾有过绯闻。

拍《红楼梦》期间,他们几乎每天都写信、收信。情至深处人相惜,对于恋人来说漫长的三年、遥远的空间距离反而让彼此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经历将近十年的爱情长跑,他们终于在1991年走上了婚姻的红地毯。

曾经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做节目主持的康莉,如今是他的好助手。谈及妻子,欧阳奋强说,我不如康莉聪明,她脑子好使,是一个好军师,工作中会不时给我好的建议。妻子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很感谢她……

在康莉眼里,欧阳奋强虽然不浪漫,但是个很传统的“顾家男”。繁忙的工作之余,只要有空,他们就会带上女儿去植物园或其他地方呼吸新鲜空气,或者一家三口去看电影。欧阳奋强坦言,自己在家里属于老三的地位――第一位是女儿欧阳雯鑫,第二位是老婆康莉,第三位才是他。

14岁的女儿欧阳雯鑫很崇拜老爸,偶尔,她会在父亲执导的电视剧里客串角色,如《回到拉萨》、《我的未来不是梦》及戏曲片《王熙凤》里,都有欧阳雯鑫的身影。

做了这么多年的导演,他低调的个性仍然没有变,不喜欢应酬,认为做喜欢的工作、家庭幸福、孩子长大,人这辈子也就追求这些东西。他说,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做了这么多年导演,拍了那么多电视剧,获得了那么多奖项,虽然把中国电视剧的各种奖项全部拿完了却没有一部作品特别叫响。他更希望有一天,当他走在街上,听到的不是人们说“他是贾宝玉”,而是,他是导演欧阳奋强,他导演的那个片子我们特别喜欢看。

或许,超越经典,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人生能有一部经典可留,能抵达一次辉煌,又谈何容易?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正被炒得火热,作为许多观众心中最经典的“宝玉”,欧阳奋强每次在公众场合露面总会被问及这个问题,他直截了当地表示,20多年了,还有很多观众能记住自己,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每个演员都会有这样的机遇和辉煌,但自己参演《红楼梦》已是历史往事,是曾经的辉煌,现在,导演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日前,在新浪微博上,作为活跃分子的欧阳奋强用四川方言,常常短短两三行字就能逗得人开心大笑,完全颠覆了大家印象中“贾宝玉”温文尔雅的形象。靠着川味幽默,欧阳奋强很快成为微博红人,拥有大量“粉丝”。“写‘围脖’的好处是认识了很多朋友,交一些好朋友,读一些好书,我是很享受的。”

时光荏苒,当年那场红楼电视盛宴,带着浓浓的上世纪80年代气息,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说,艺术生命的高度再没有抵达过“贾宝玉”的辉煌,但那个屡屡站在电视剧领奖台上的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却具备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阅历和光彩。

“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大红大紫只是一时的虚华,要做到能屈能伸,这才是真正应该具备的心态。”不久前,欧阳奋强接受采访时说。

芳华谢去,他说现在的自己,只是一个“为了生存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普通男人”,“过着自己的那份淡然生活,倒也觉得充实”。

篇9

“红楼选秀”不是一件坏事

文/李 星

新版《红楼梦》开始大张旗鼓地海选演员的消息传出以后,有不少“红楼迷”发出了忧心忡忡的声音:演员能选对吗?理解能无误吗?制作能精良吗?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首先,《红楼梦》海选调动起了很多少男少女的明星梦,如能在电视台专业人士的策动、引领下,发展成为一档跟去年的“超级女声”一样的娱乐节目,叫好又叫座,出彩又出人,又有什么坏处呢?当下的中国电视业,不是选秀节目太多,而是一味跟风赶浪、攀比附庸的恶俗选秀节目太多,而充满娱乐精神和盎然新意的选秀节目还是太少。

再者,每年中戏和北影招人时,报名者成千上万,惨烈“厮杀”,最终只有少数幸运儿跨进校门。基于这样的高淘汰率,基于一考定江山的偶然性,基于艺术类专业的考试不像数学考试那样具备唯一的正确答案,在90%以上的被淘汰者中,势必包含大量有潜质的失意者。在传统的选才模式下,他们一步行差踏错就前途黯淡,而近年兴起的电视选秀节目,等于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如果通过海选,能选拔出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里马,既是剧组的幸运,也给整个电视剧产业培养了人才。

电视业滚滚向前,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从目前来看,《红楼梦》海选是一个具备成功可能的新生事物。对于这样的探索之举,在它还没有出现明显负面影响的时候,过度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大众文化的后现代文本

文/肖复兴

这是一个媒体左右社会想象的时代,媒体不再仅仅告诉你资讯,而是为你造白日之梦。尽管这样的白日梦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明白,暂短一瞬梦中惊醒之后,不过是一场游戏。但是,人们认同这种游戏色彩,并乐此不疲地参与这样的游戏,这个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成为了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后现代文本。这个文本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原像与镜像矛盾的凸现,一方面在于现实生活和虚幻界限的模糊。前者隐现着人们内心的矛盾,后者彰显着人们对梦想的渴望。

一部古典的《红楼梦》,便这样和今天的人们迅速而无障碍地链接在了一起,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人都可以被怀疑或被认为是梦中人,你自己更可以有强烈而主观的对梦中人的认同感。一部《红楼梦》便不再是梦,而成为了生活的真实;《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不再活在艺术中或活在屏幕上面,或活在学者的权威诠释里,而可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你自己或你自己的影子或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只有这样后现代的大众文化文本,才有可能借助我国文化经典,又融入现代时尚,再调动全民的参与,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的可能性,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重新搅拌出新的味道和滚沸的热气来。

这场红楼选秀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意义,还在于那么多普通人在选秀过程中,如数家珍般对《红楼梦》书中某一个人物的认同。在这里,尽管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参与者的简单和浅薄,对于经典《红楼梦》认知的盲点,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实:大众越发理解《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越能提高其对传统经典认同的文化根性的把握和定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经典束之高阁保持完整性是没有意义的,经典被利用才有意义。经典的学术研究,只是少数人的事业,经典为大众所拥抱,才能够焕发出青春。一部《红楼梦》,经过这么多人热情地投入,才会重新演绎并创作出《红楼梦》新版本出来,重拍《红楼梦》,是值得期待的。

少搞点劳民伤财的花架子

文/钟 华

拍一部电视剧弄出这么大动静好像还是头一次,我觉得大可没有这个必要。事实上从参加选秀的人的表情上你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付出了真情的,可是对于其中99%甚至更多的人来说,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个陪衬,最后也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是幸运的。这样就会给大多数人一个概念,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只不过是一个撞大运的事而已,和买彩票差不多。

近几年这样的事情很多,还出了一个新名词“海选”,这个词倒是很形象,参加海选的人就像海里的鱼一样,被不被人家捞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好像越来越喜欢这种方式选择人才,这不,连2008年奥运会的舵手都用这个方式,我也说不清楚这是好还是不好,只是觉得好像有点浪费。看着动用那么多的力量选择那么少的几个人心里疼,因为我知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地方的老百姓还在为生活奔波着,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家才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所以,我还是希望少搞点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

不要拍成《流星花园》版的红楼

文/老 李

听说又要重拍《红楼梦》了,正在热火朝天地选秀,我总觉得还是不要重拍了,你看看现在电视里那些古装剧就知道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了,搞不好拍出一个《流星花园》版的红楼,搞出一个花泽类版的贾宝玉,那可真要贻笑大方了。大陆拍电视剧最擅长历史题材,这一点连娱乐业相当成熟的港澳台都服气。现在的大陆娱乐圈正处于转型期,很多东西都不规范,游戏规则正在形成,圈中人大都为了出名重炒作,轻视自身修养,很少有人能潜下心来研究自己的“活儿”。

87年版的《红楼梦》,演员虽然大都不是专业演员,而且没几个闭月羞花的,但是那一代人的创作精神是很难得的,实拍以前半年的封闭学习,学习原著,学习演戏,学习形体,半军事化管理,请周汝昌等红学家讲课,这些做法说明了一种创作态度。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应该有一种魂,内在的精神内涵,而非华丽的外表,邓婕在她的博客里也有过类似的担忧,她用了浮躁一词来说明自己的担心,我觉得不无道理。这是一个炒作的年代,作秀的年代,不是一个创作的年代,也许我的观点有些极端,我不希望弄出一个“豆腐渣工程”。

红楼选秀:另一种恶搞?

文/ pujiay

《红楼梦》是什么?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博大精深简直可以用中华艺术博物馆来形容,也正因如此,才会有“红学”之说,才会有人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任何形式的改编都很难接近原著的水平。

选秀是什么?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场乱哄哄的闹剧而已!有人拿钱到处拉票,先投入金钱,出名,然后再去赚钱,纯粹是商业化的炒作,对于和艺术的关系来说,充其量也只是挂羊头卖狗肉。以前有人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现在却是为金钱而艺术,前者是为艺术,后者则只能称为伪艺术了。

用选秀选来的演员去演绎《红楼梦》,这样的演员素质能过关吗?这种把古典名著套上商业化的笼子的做法,无异于把艺术之花放入充满商业化铜臭的染缸里浸泡,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亵渎!他们要的只是吸引公众的眼球,赚足口袋里的银子!

改编名著不是不可,但是对于这种代表了中国文化历史的精品应该慎重,用这种大众娱乐的形式去改编精品更应慎重。在我的眼里,用这种选秀的手段来炒作,弄不好是另一种恶搞!

红楼选秀为了谁?

文/刘 扬

首先,它是挂靠在重拍《红楼梦》上的,是其一个副产品。所以,这次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20年前那次海选并无差异。但是细想一下,在当今选秀成风的年代中,这次活动与“超女”等活动大同小异,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篇10

关键词:影视传播;翻拍;受众;发展途径

1 影视剧翻拍的传播学定位

对于影视剧翻拍,国内外影视界从业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一直都存在争议,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影视界,以翻拍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影视剧翻拍热潮席卷整个华人大众文化市场,而对此现象学界和观众都却褒贬不一。影视剧翻拍不能用简单的好与不好的二分法来判断,翻拍热潮的产生不是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如何给影视剧翻拍定位,使之成为影视剧文化传播中的一种形式能够规范化存在与发展,对影视制作单位和有关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广大受众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方观点:影视剧翻拍现象是大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必然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大众传播中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对大众文化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视剧制作单位一般选择翻拍的作品都是具有良好口碑的经典之作,对经典影视剧进行重新的解读、用现代最新的拍摄技术与符合当代人的精神理念对经典进行全新的创作,新版作品无疑承担了传承经典文化的大众传播重任。

翻拍经典影视剧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数字技术,弥补旧版作品中因为当时客观拍摄条件而无法实现的某些不足与遗憾,以更为逼真震撼的影音效果完美表达出原著的意境;另一方面,各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最好的大众传播载体就是影视剧,特别是生活在数字时代的年轻受众,更乐意以欣赏音画结合的影视作品的形式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著名编剧罗怀臻认为:经典应该不断地重复改编和创作,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一样,人们一遍遍地改编,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收获惊喜。我们之所以会在不同的时期,尤其会在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关注名著,重读经典,就因为它可以唤起我们新一轮的精神体验,可以使我们在面对现实手足无措的时候重获能量,重拾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名著又是动态的,是可以供后人不断诠释和不断改编的。也正是在后来一次次的诠释和一次次的改编中,名著才显示出它超越平庸之作的持久光泽和恒久魅力。[1]

(二)反方观点:影视剧翻拍的愈演愈烈最终会导致影视剧制作原创性的日渐消褪

影视剧翻拍热潮席卷全球影视圈,有的经典作品和题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翻拍上映,甚至同一题材被多家影视制作机构同时争相翻拍。翻拍过度,经典也会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拍摄、制作水准欠佳,演员表演功力无法表达原著人物的神韵,往往会导致观众对翻拍作品的反感和排斥,实际会导致文化经典大众化传播受阻。

另一方面,在影视剧制作单位急功近利的创作心态下,原创剧本投资风险的不可预期以及营销宣传的巨大花费,大大增加了全新题材影视剧集的创作风险,翻拍剧以其与生俱来的竞争优势,成为了众多影视剧投资方、制作方心目中一条名利双收的捷径。虽然古典名著需要普及,但是翻开报纸就是名著剧组的是是非非,打开电视就是水浒、三国的捉对厮杀,肯定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以说,电视剧题材单一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而名著扎堆儿使这一问题更加昭然。[2]长此以往,影视剧制作原创性的日渐消褪,新的经典无法诞生,最终会造成影视文化资源的枯竭。

(三)影视剧翻拍热潮的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成因

给影视剧翻拍作品进行科学定位,首先要分析其产生的大众文化传播的社会原因。各大卫视的上星,网络媒体的兴起,数字时代的来临普通受众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如何利用影视剧这张大众娱乐文化的王牌争取到更多的受众,成为了各大影视剧播出机构不可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影视剧制作单位如何制作出精品剧集受到播出方的青睐,同样是必须清醒面对的现实问题。

我国影视剧题材单一、跟风现象普遍,真正有创新的,能够打动人心的剧本相对匮乏,因此翻拍剧成了众多影视剧制作单位的一个重要选择。首先,能够奉为经典的影视剧,其原著剧本肯定属于佳作;第二,有老版影视剧珠玉在前,无疑是为新版电视剧聚集了潜在的广大的潜在受众。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基于经典原著的知名度及其拥护群,翻拍经典这个举动本身就会引来巨大的话题性和关注度,片子还未开拍,就可轻松利用原剧赚取大量人气,开播之后,无论对原剧肯定还是否定,出于好奇,只要看过原剧的都会有兴趣跟原剧对比一下,收视率自然提高,也意味着带来更多的利益,即使它恶评如潮。以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为例,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新版《红楼梦》开播之日,北京卫视就获得了9.1%的超高收视率;收益方面,新版《红楼梦》早在2007年还未开拍时就开始预售,最终以每集5万元的高价将首轮播出权卖给了10家电视台,首轮上星播出权更是以单集3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3]

(四)影视剧翻拍的基本原则

影视剧翻拍现象的出现,在当今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是作为大众媒介的从业者应该清醒地把握好影视剧翻拍的发展走向,与其他大众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和谐共存。翻拍影视剧作品的科学定位对于制播双方以及观众都至关重要,原则上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翻拍影视剧集要保留前部的精髓,让观众能够在观看新的剧集中“温故”经典,满足一定程度的观看期待从而达到了文化经典传承的传播目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就经典,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原著本身就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为电视剧剧本的改编提供了极高的原始材料,以及雄厚的观众基础。

第二,“温故”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关键在于能否创新,把握好受众心理需求的时代变迁,才能超越经典,再创经典。观众需要的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经典再现”,而是要看到新演员、新场景、新的拍摄手段和制作技术如何表达当代人对经典的全新理解。

影视剧翻拍担负着传承文化经典的大众传播重任,因此翻拍制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应怀有高度的使命感全心投入创作,戒除影视创作的功利思想,用当代的影视制作手段重新解读经典,才能通过翻拍影视剧的“温故而知新”,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与传承。

2 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探析影视剧翻拍的科学途径

影视剧翻拍现象本身是大众文化传播中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只是由于近年来影视剧翻拍在全球急速升温,有过热之势。因此严格控制翻拍影视作品的数量,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规范,使之走向合理化的发展轨道,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一)影视剧翻拍的变与不变:突破创新与忠于原著的平衡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影视剧的翻拍作品,无论票房高低,几乎都是质疑、争议大于肯定、褒奖。当代巨额投资、重金打造的翻拍影视剧为何在高科技的拍摄技术支持下,却难以成为新的经典,最大的问题在于能否突破经典原著的禁锢,创造新时代的影视经典。影视翻拍剧,已经有珠玉在前,受众必定会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新旧对比,如果变化过大、面目全非,观众会认为颠覆经典难以接受;如果照搬原著,试图经典重现,又会招致毫无创新的指责。面对变与不变的两难选择,应认清突破创新与忠于原著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握好两者的平衡,是翻拍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为莎翁久负盛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曾在2006年被中国导演冯小刚进行大胆改编,把发生在欧洲的故事,通过影像手段进行时空大挪移,搬到了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无独有偶,同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其故事也非原创,而是取材于我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最耳熟能详的话剧《雷雨》。这两部翻拍作品堪称颠覆,但是透过面目全非的音画表象,仍能看到经典作品不变的精髓,这也是翻拍作品的魅力之源。

(二)翻拍影视剧文化产业链的的形成

在当代大众文化产业化升级的进程中,翻拍剧想要获得市场和口碑的双赢,需要形成一条相对独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结构。新版剧集带动的相关原著的热销;相应电视节目的开发,与电视剧相互配合宣传;配合新版,在不同时段重播老版剧集,以上不同的营销手段和方式都是为了引起受众关注,赢得高的收视率从而吸引广告客户的青睐,达到预期的市场回报。

影视剧翻拍热潮同时也推进了影视文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发展。中国香港经典的警匪卧底电影《无间道》在取得空前的口碑与票房的双重认可之后,被好莱坞相中,并重金买下版权,翻拍成电影《无间道风云》,同样受到观众的热力追捧,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无间道》电影的翻拍成功,为全球影视剧翻拍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模板,愈发激起了全球影视制作从业人员重拍经典剧集的创作热情。影视剧翻拍在促进全球影视剧文化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三)相关职能部门的科学规范与合理引导

制播双方是影视剧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某些制作单位和播出机构在大众文化市场竞争的浪潮中,由于利益驱使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如何能防微杜渐、将使影视剧翻拍过热的势头在最初阶段就得到有效抑制,使其对大众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除了所有制播机构的媒介自律外,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文化产业职能部门应该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市场规范,提出合理化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作为影视制播行业的行为准则。

相关职能部门对于翻拍影视剧应起到把握大局的宏观指导作用:首先严格规定翻拍影视剧集的间隔年限,原则上不允许同一时期开拍完全相同题材的电视或电影,同一题材的电视、电影同时拍摄、上映原则上各占一部即可;第二,要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对翻拍影视剧的投资、剧本、制作等方面进行详细审核,如有弄虚作假或者不具有完成正常拍摄的能力,责令整改,不允许批准立项直至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严重不符者,责令取消翻拍立项;第三,统筹规划,合理分配一定时期内原创新剧和翻拍剧的比例,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第四,对于得到市场和观众认可的翻拍影视剧集要加以褒奖,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报道,树立典型,供其他翻拍剧相关制播从业人员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志钦.经典翻拍的双刃剑――经典翻拍的现实意义及社会价值[J].文教资料,2010,12.

[2]李星文.四大名著翻拍热缺乏理性[J].大众电影,2007,23.

[3]张萍.经典电视剧翻拍热原因探究[J].青年记者,2011,0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