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人才范文
时间:2023-03-26 22:4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人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提出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高校应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建设创新性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国家最近的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专业,要造就水产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本文阐述了强化高校与水产企业产学研合作,来培养创新型水产人才。
一、目前水产创新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思想观念,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建设创新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水产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参入实际生产操作能力的锻炼。
2.在学习方式上,主要是课堂教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得能力不够。
3.在操作方法上,以验证实验为主,而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偏少,参入科学研究特别是科研课题的研究较少,缺乏科研创新能力。
4.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先讲解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得出结果。这样做的结果是实验结束后,很多学生不会设计实验,也不会观察、分析问题,创新能力不够。
5.研究形式上,多以个人或小团体的方法运作,强调团队精神、横向合作的不够,缺乏团结协作、相互合作精神。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环境与激励机制的形成,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是搞好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性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其中产学研结合也是培养水产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如下。
1.产学研结合培养的水产人才具广博的知识结构
水产行业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通过产学研结合,高校的科研项目与水产企业紧密结合,成为水产产业创新的孵化器、推动器。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知识时根据社会需要去主动选择,注意其所学知识结构与水产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这种学习方法就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所以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性特点。
2.产学研结合培养的水产人才具创新性思维方法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对包括科研工作方法、过程以及科研工作和环境等有了亲身的经历,就会养成在学习和实践中善于思考,在科研和生产之前一般都有比较详细而周密的设计,思想方法上就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3.产学研结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独立操作能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根据水产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学生较早的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4.产学研合作能培养学生具有求实的科学态度
只有将理论研究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将创新精神与求实态度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真实创新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并取得效果。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培育水产创新人才的模式
通过依托高校的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来强化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入到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来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
1.依托科研提升产学研合作内涵,构建水产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水产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和水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纽带,校企、校地联合攻关,在技术研究、成功产业化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培养人才。依托科研应转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的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构建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加强在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产学研结合为本科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入生产,帮助水产企业和用户解决技术难题,为水产企业和用户探索科学的实用方法和实用技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动了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产学研结合更新本科教学内容,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产学研结合一方面为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以反映水产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良好的条件,将社会和企业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等及时补充中教学内容中,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让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科学实验和生产实习,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在企业立足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操作中,了解自己在学校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改变了就业不愿下基层、进企业的想法。
4.依托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和企业共同为社会服务功能
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中,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校积极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有利于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成果推广示范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可以带动高校、企业共同为社会创造知识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第三,有利于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需要,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总之,高校应依托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实施培养以科技创新、观念创新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型人才,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路,颜云榕等.产学研结合培养海洋渔业创新型人才[J].渔业经济研究,2008,(3):24-27.
[2]李大胜,艳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60-62.
[3]于瑞海,王昭萍等.强化水产创新技能实验,培养水产养殖创新才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9,(12):295-296.
[4]于瑞海,王昭萍等.加强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09,(1):39-42.
篇2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模式改革;水产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70-02
一、引言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60多所大学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散于理、工、农、医等不同院校。不同高校由于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差异很大[2]。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年招生办学的经验凝练,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充分体现出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特色,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1]。
二、培养方案的修订
1.修订的总体思路。(1)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特色:①水产特色: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体现水产特色,如水产品追溯体系、水产经济动植物学、冷冻冷藏工程等;另一方面,在课程大纲中充分体现水产特色,如“食品工艺学导论”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四分之三的内容为水产品加工相关工艺。②预防医学特色: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关系到食品的营养、品质控制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内容,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必然要加强相关预防医学的课程,如生理学、免疫学基础、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使学生建立“保护食品的营养价值、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并最终使食品制造者获得利益的关键”的观念。(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课内实验课外开放性实验创新学分实践科研项目训练创新设计大赛”多层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本次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而且对实验教学内容大胆改革,最大限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并鼓励本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3)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次培养方案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大量分析检验和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如分析化学B、仪器分析B、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与物性学等分析检验类课程,以及食品安全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有害微生物控制技术及检测、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概论等食品安全控制的专业课程。其次,要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控制,必须熟悉食品的加工过程,因此,专业设置了食品工艺学导论、现代食品工厂设计、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高新技术概论等课程,来加强学生食品工艺方面的知识。再次,为了培养宽口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食品标准法规与审核认证、食品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食品物流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
2.培养方案的特色。(1)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特色与预防医学特色有效结合。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体现水产特色;另一方面,加强预防医学的课程,使学生明确水产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掌握水产品营养的保障和安全卫生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2)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宽口径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以外,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在培养方案中一方面加强分析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同时加入管理和物流课程,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面;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这样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和水产行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群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三大类。专业注重专业课的课程群建设。现已形成6个课程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群、预防医学课程群、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法律法规课程群。
2.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关系。(1)化学和预防医学类的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2)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与食品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密切相关。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工艺,特别是水产品的加工工艺,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打好基础。(3)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重点是食品检测与监控内容,因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课程,从三方面使学生掌握食品化学毒素和微生物检验的有关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检验技术;及时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多来源于外界的污染,极少数来自食物本身。其污染既有人为故意所为,也有管理不当造成。因此,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有食品生产管理和相关法制法规的内容。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食品生产、流通和贮藏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熟悉国内外食品加工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
四、培养方案修订的经验总结
1.引入资深专家和企业家,加强专业建设指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企业家组成,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将继续引入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针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讨,结合当前的食品安全发展方向和就业形势,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2.科研促进教学,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公益计划、农业部标准计划、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大连市等科研项目,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元,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教师团队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和专业现有科研平台,构建了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将专业领域前沿的发展状况与动向,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科研平台促进了实验室开放、加强了实验室建设与资金投入,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升。
3.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一些稳定的、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是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3]。实习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实用性、先进性,以弥补有些知识更新慢、实验方法陈旧、动手机会不足等薄弱环节。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不但实现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精神。
五、结论
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肩负着为东北地区培养水产质量安全控制方面专业人才的重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可以提升毕业生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水产质量与安全控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广河,陈振林,伍淑婕,谢冬娣.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310(3):86-88.
[2]刘胜斌,王春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83-85,88.
[3]李伟,金桥,佟长青,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4):217.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 the Specialty of Aquatic Products
LI Zhi-bo,ZHAO Qian-cheng,QI Yan-xia,WU Lo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Dalian,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篇3
房地产税的实施方向是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批量评税,这就对我国房地产评税人才培养和高校房地产评税专业(方向)建设提出了挑战。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有助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房地产评税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房地产税改革实施的需要。
从国际经验看,房地产评税工作需要较多高素质的专业评税人才。如加拿大BC省评估局(BC Assessment)负责该省财产税的征收和管理,该组织有650个专职人员,评估房地产数量超过188万宗(BC Assessment 2010年度服务计划报告);在中国香港特区,专职负责房地产税评估征收工作的是差饷物业估价署,截至2011年4月总职工数达819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466人,占总人数的56.4%,评估各类物业236.92万余宗(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年报2010—2011);美国马里兰州财产税评估局有全职岗位4481个,其中职业估价师、制图员和IT人员数量占到56.26%,评估不动产类的税基7313.57万宗(Maryland Department of Assessment and Taxation 2011)。可见,房地产评税工作对于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很大。
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房地产评税人才的培养经验分析
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是财产税制的核心,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由于财产税的直接税性质,评税结果必须公平、一致和准确可信,否则将引起税负不公,进而引发纳税人的反对。实施财产税制的国家和地区均极为重视评税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业水平,有较为完善的评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学位课程、执业资格认证和考试、执业继续教育在内的一整套体系。本文借鉴了加拿大、美国和中国香港特区的评税人才培养经验,总结出有共性的内容可作为建立我国评税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
(一)政府部门的评税法律和制度建设是根本
政府部门既是评税活动的执行者,也是评税法律和制度规则的设计者,而制度建设是评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条件。总的来说,美、加以及中国香港特区的政府都倾向于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事物中抽身,依靠法律和行政许可来规范评税人才培养的行为,放手发展行业中间组织,鼓励各类评税专业学术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有序竞争,依靠高校、行业中间组织等市场力量实施评税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模式是基础
房地产评税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艺,既要遵循评估基本理论和原理,又要在实践中有所创新,解决具体问题。在人才培养中,高校起到了主导作用。
1.高校的多层次教育模式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在加拿大的评税人才乃至该国房地产业人才培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该校的Sauder商学院下设房地产系,开设与房地产评税有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育层次上,不仅有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同时开设成人职业教育系列课程计划,提供评税行业认证课程和房地产评估学会注册课程,满足房地产评税从业者从入职到晋升的继续教育需求。针对成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时间和地域局限性,还推出了远程教育形式,完善的导师制和发达的通讯手段保证了教学质量。
香港理工大学的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提供“物业估价”专业知识,在本科生培养方面,除全日制学位课程外,还提供在职学位课程系列,并颁发测量专业本科(荣誉)学位,满足社会实践与高等教育结合的需求。
2.课程系列体现专业性和实用性
UBC房地产系的城市土地经济学学位课程系列提供高水平的房地产专业教育,并在全加拿大得到普遍承认。该学位课程系列包括房地产评估、房地产评税、房地产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房地产评税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课程设置前后衔接恰当、针对性强。核心课程介绍房地产的基本性质、价格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分析工具,同时介绍房地产法律基础和职业伦理;专业方向课强调对CAMA应用的掌握,要求在课程中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熟悉批量评税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并实际应用。
3.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是重要形式
房地产评税工作不仅要求评税人员熟悉批量评税的理论和技术路线,还能够学以致用,对现实中复杂多样的房地产做出准确的价值评估,熟练操作CAMA系统。因此,高校在评税人才培养时,更加注重对分析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Work-integrated Education,简称WIE)是指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并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以锻炼专业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香港理工大学用教学计划和学分制等手段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2005年开始设置WIE环节,要求学生在校内导师和雇主导师的联合指导下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实习期不少于4周,并根据学生实习表现、提交作业或论文以及雇主评价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学分。WIE开拓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高校和行业的密切联系,使得教育机构知识更新能紧跟行业发展;同时,雇主得以物色新员工、补充人力资本,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实践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为校园内的教学活动,以实验教学、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如UBC的房地产系有完善的评税实验室和软硬件,能够模拟CAMA系统的真实操作环境,有效提高了评税技能训练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被广泛采用,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引导学员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行业学会等中间组织的专业指导和学术交流是主导
中间组织在房地产评税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包括房地产评税行业协会、学会以及部分类政府职能的公共组织,如国际估价官协会(IAAO)、国际财产税学会(IPTI)等均是评税领域内著名的学术组织,其中IAAO在北美地区有极大的影响力。以美国加州为例,该州的州均等化委员会(the State Board of Equalization,简称BOE)由选举产生, 可看作是类政府的中间组织。BOE主要负责监督和规范州下辖各县的房地产评税工作,其中重要的职责之一是评税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在香港,作为独立学会的皇家测量师学会(CIOB)和香港测量师学会(HKIS)对评税人员的资格准入和后续教育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1.制定评税专业教育标准
评税行业中间组织对房地产评税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教材选用、执业准则等具有较高的权威,对评税机构的人员选用条件和继续教育安排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来源于中间组织的专业威信、学术水平以及与政府部门间的良好关系。如IAAO的评税资格认证课程分为强制性、激励性和自愿性三种类型,其中强制性认证课程是由IAAO根据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部门要求设计的;激励性认证课程提供的各种资质也得到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评税机构认可。
2.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评税行业中间组织充分利用行业影响力和会员人脉关系,积极投身到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不断扩大其专业技术标准和执业认证资格的推广范围。一方面,各中间组织在相互交流中得以分享经验、深化理解,有助于提升评税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中间组织与高校、其他学术团体以及从事批量评估的商业机构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促进了新理念、新技术在评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中间组织往往和开设评税专业的高校联合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和执业认证课程计划,如IAAO和UBC房地产系及建设成本数据服务提供商Marshall & Swift公司等机构在认证课程方面的合作。在美国加州,BOE制定评税人员的认证标准,设置专业培训课程,与社区学院合作实施人员培训。
二、对我国房地产评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总的来看,房地产评税人才培养模式包含3个主要环节,即专业知识传授、执业资格认定和继续教育。目前,我国房地产税改革尚处于税改总体框架尚未明确、评税技术试点逐步推进、CAMA系统试运行不断完善的阶段,虽然税收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组织了若干次培训,但系统性的评税人才培养问题尚未触及。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发挥房地产评估行业学会等中间组织的力量,依托高校开展系统性的房地产评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需要未雨绸缪、统筹考虑。鉴于上述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目前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和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边界
房地产评税活动是法定行为,对评税人员的职业教育、执业资格认定和后续教育计划也应具有严肃性。在我国目前的政府架构下,评税人才培养涉及教育、人事、财税、建设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需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边界,如评税专业建设需要定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评税执业资格认证需要人事、建设和财税部门的行政许可,等等。
(二)更新知识结构,发挥高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1.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基础
由于教育投入水平、教育资源和历史传统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占高校数量绝对优势的公立高等院校。根据1998年教育部的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房地产评税有关的主要有土地资源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学、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或方向),这些专业构成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房地产评税人才培养的基础。
2.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调整
房地产评税活动应该掌握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城市和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法律、房地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计量经济学等。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为例,为适应评税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在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近期,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房地产估价课程的深度,介绍房地产批量评估中使用的多元回归方法和特征价格模型,以及参数求取和统计检验方法等。增加GIS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利用ArcGIS等工具进行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空间插值等空间分析技术。增加计量经济学方面的课程,使学生熟悉计量经济模型在房地产经济领域的应用。从长远看,为满足房地产评税工作对高水平应用人才的需求,可设置新的房地产评税专业(或方向),调整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培养计划,开设独立的专业平台课程,提高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3.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对授课效果的影响很大,在课程设计上应突出评税专业培养的应用性,多运用案例分析、研究小组、工学结合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室建设,使其能够满足模拟房地产批量评税的实验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与国内外行业中间组织、学术团体和评税机构的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转变观念,促进行业学术团体与国际同行的接轨
目前,国内不论是资产评估行业,还是房地产估价行业,单宗评估仍然是主流业务。而房地产批量评估业务需耗费极高的成本,技术复杂,商业应用前景不明确,商业评估机构极少涉及。国内现有的各类评估行业学术团体,对房地产批量评估的认识尚处于引进、介绍和初步探索阶段。国内的评估业中间组织想要达到国际同行在房地产批量评税领域中的地位,发挥评税行业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和专业知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引领整个评估行业更新观念,尽快与国际接轨。
篇4
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灵魂与先导式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绩效与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需要重新评估传统的以职能、技术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构建能够符合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教学理念。建设水产养殖学特色专业的理念应当具有层次性,不但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还包括专业精神的指引,实现教学形神统一。
1.1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需要重视运用科学精神的引导作用
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学生在掌握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一些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利益与冲突、经验与反思中不断发展。
1.2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需要重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改革水产养殖传统的以教材、教室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2改革建设中等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管理机制
完善激励性管理模式是改革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管理机制的重要目标,通过鼓励学生和教职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和教职工的内在动机与需求,以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管理机制应当从过程式管理向目标式管理转变,从行政化管理向民主化管理转变。积极推行教师、学生、社会、专家多方结合的管理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开放式的管理体系,促进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建设朝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增加学科教学的活力。总而言之,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应当从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专业教学方法。
3重新构建建设中等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模式
3.1以水产养殖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合理确定水产养殖的专业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在综合考虑学生素质、从业能力、岗位需求等诸多因素后,合理确定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的构建当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水产养殖学特色专业的针对性。
3.2将专业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水产养殖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构建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时,应当采用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找准科研项目和生产企业,以到场地实习或项目实验的形式开展专业教学,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4调整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建立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重要保证。在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时,必须根据水产养殖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注重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的互补,在人才培养、人员配备和人才引进方面,注意向水产养殖特色专业上适当倾斜,为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做基本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必须不断补充、吸纳新的知识,以适应现代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教学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工厂、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5结语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70-02
校企合作,是一种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的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为社会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上下功夫。近些年,全国水产养殖生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也促进了学校与相关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的机会。
1 研究背景、意义和现状
自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坚持将经济建设作为发展中心,在进行科教兴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高职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扩大了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增强了高职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提供有效力量。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很薄弱,高职院校的投入和实际需求间产生的矛盾依旧尖锐。培养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与社会客观需求仍有较大的矛盾,这就呼唤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解决这一矛盾。校企合作能够将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优势及资源进行共享和互补使用,帮助学校培养能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还能有效减轻学校经费承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学业,在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进入社会后也能根据自身的真才实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校企合作能为学校发展解决一系列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技术技能人才。前提是学校必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挖掘出企业中相关与专业对应的内在资源,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出色实践技能同时还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我国高职教育的投入资金偏少,还是着重普通高等教育,让校企合作方面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动力,除此之外,还缺乏校企合作的相关激励机制,让很多企业投资办学的意愿严重不足并且有逐渐弱化之势,对其办学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毕竟对于企业来说,利益始终占据他们的第一位,希望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大利润。同时还有很多的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本身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校企合作阶段能为企业产品研发、社会服务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因此绝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投资办学的意愿和热情。就学校而言,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的陈旧和缺失,也让校企合作办学止步不前,其合作规模狭小,层次不高,而学校实践设施资源相对匮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方位适应社会所需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迫切需要有关企业、行业的投资和支持。
2 校企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利益,企业希望以最小投入获取更大利润,企业最欢迎的就是技术娴熟,并且可以尽快上岗的人员,但是在学校中因为设置的专业课程虽然也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但由于设备、场景等不可能完全与企业相同,学生进入企业都有一个培训与适应期,不可能完全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更何谈完成工作任务。会对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甚至生产进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学院中的水产养殖专业,虽然随着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全国内陆水体的养殖面积的压缩,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也让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好。但是空有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将所学习的知识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去,还是会让企业接受毕业实习生进入到水产养殖基地进行实习的时候,对很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带来利益上的影响,因为在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就意味着企业要运营的同时兼顾管理和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距离较远的情况还要为学生安排住宿和生活,无疑增加了企业成本投入和负担,并且实习生实习期一满就会返回学校,短短的实习期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利润,有时是企业的投入远远大于回报。期间如果学校管理不到位加之企业管理上的疏漏,学生安全、违纪等不良情况发生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进一步地让企业望而却步,降低了企业接受培养学员的积极性。
2.2 组织结构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办学系统,因为它要求的是合作双方都能够互利共赢,共同得到发展,这就需要中间有一些桥梁机构为校企双方提供沟通所必要的服务与保障,这种服务与保障体系主要是为了在校企双方起到中介作用的机构或者活动。在水产养殖企业和学校之间构建出一个中介结构,为专业人才、水产养殖相关知识、资本与技术等相关企业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创造出条件,将校企双方所需要的准确、快捷和系统的信息进行咨询和检测的服务。目前这种服务与保障机构主要是由校方相关行政部门进行负责的,大部分是没有专业的负责机构,即使这样的机构存在,往往都是没有履行自身机构的职责,而让服务和保障任务很难落到实处。这种机构缺乏对业务的清晰定位,没有将水产养殖企业的要求明确,没有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准确地传达给校方,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对相关水产养殖人才的需求,导致校企双方不能达到合作共识。因此这些中介服务和保障机构没有专业化的分工以及网络化的协作让校企合作双方的创新发展要求得到满足。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了校企合作不能顺利进行。即使有了合作,也是不完美的合作。
2.3 校企之间职责不明确
据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校企合作重要问题是因为校企双方在权利、利益和责任三个方面没有明确的划分。因为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责任、利益等方面出现不合心意的情况出现,虽然不至于产生纠纷,但是还是会严重影响校企双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一方面体现在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设置划分方面,企业负责哪些专业课程,学校负责哪些课程;还有体现在学生安全方面的责任承担,学生在进入水产养殖企业进行实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到底是由校方承担责任还是企业承担责任;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所创造的利益价值,到底应该归属于企业还是归属于校方,如果校企双方能平分,那么是否考虑为学生提供一些补助等。另外,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的水产养殖地基后,该基地是企业拥有其所有权还是学校拥有其所有权;当校企合作中,所研发出来的相关水产养殖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又应该是由谁拥有,这些都是校企合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校企双方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最大利益。学校不能变校企合作为“交企合作”,将学生全面推向企业,学校在管理、进一步的人才培养方面不作为,一“推”了之;企业则不能变校企合作为“效企合作”,过分追求效益,唯利益、效益是图。
3 对校企合作的建议和对策
校企合作能够将企业和学校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既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又能增加企业利润。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贮备人才资源。为了能够充分使用教育资源,就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效。
3.1 加大校企合作经费筹措力度
虽然政府给予学校一定量的拨款,但毕竟政府财力是有限的,所以校方和企业的合作经费还是以自主筹资的方式为主,为了避免因为经费原因中断校企合作,学校应该多元化的进行办学经费以及建设资金的筹措,希望争取到水产养殖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水产养殖行业输送优秀人才。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形成了相互支持并依赖的合作关系,学校在合作中主要提供学生以及相关水产养殖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养殖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也更好地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而学校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生产与经营。让校企合作顺利达到双赢的成果。因此校方应该争取和相关水产养殖企业合作,让这些企业挑起办学经费的大梁,深挖企业的办学潜在实力,让水产养殖专业的办学规模得到扩展,培养出更多的水产养殖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
还可以推进股份制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这个经济建设为主要核心的社会形势下,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办学条件,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获取到融资,开展股份制办学模式,让企业提供水产养殖实训基地、相关水产养殖设备、技术和专业人员等作为股份投入,并且以主办者的身份进入办学过程,对其办学质量进行监督,并发展企业水产养殖专业需求人才的培养,以此来达到校企双方共享办学效益的目的,同时双方共同承担其合作办学风险。只要将校企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为了不损失自身的利益,校企双方也会积极规避办学风险,创造出最大利益,同时学生也从中受益,将自身的水产养殖专业知识得到运用和发展。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将合作办学的经费、成本等进行具体核算,为学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将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构建出合理竞争合作机制,也能够避免校企双方出现利益、责任等纠葛。
3.3 充分运用实训基地
在进行校企合作中,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技术以及专业的教师队伍,而企业正是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具有成熟的实训基地,这样的校企合作就能将水产养殖的教学和应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将充沛的水产养殖专业知识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去,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度,同时学校还能节约大量实训所需资金和成本,将更多的资金使用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主体,在推进合作办学过程中应该主动积极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企业中丰富的实践资源,加强水产养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所拥有的水产养殖基地弥补了学校所缺乏的专业实训基地,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的实训基地不仅扩大了企业的生产基地,将校园内的实训基地变得生产化,让企业中的实训基地变得教学化,也能让实习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实际实践能力。学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时候要注意实训设备应该以水产养殖行业中各个专业岗位应该具备的技能为主,让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企业岗位中的专业技能。
3.4 诚邀知名学者开展讲座
教育资源属于人类社会资源中的一类,并随着不断积累与扩展的教育实践而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土壤以及基础。因此,学校应该邀请水产养殖行业中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为该专业的学生授课,定期在实训基地举办水产养殖企业家的论坛,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水产养殖专业技术,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环境科学和水产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同时强化学校师资队伍的综合力量,提高学校办学整体实力,同时提高水产养殖专业的研发水平,以此吸引更多的水产养殖企业前来合作,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3.5 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机构
因为在对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的时候,并不是同一家企业进行合作,所以在其中应该建立起一个校企合作办学机构,负责学校和各个企业之间日常联系和沟通,保证校企双方拥有良好的合作秩序,也为校企长久的合作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规范,让产权关系清晰明了,大大降低学校主体交易的费用,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该机构的中介作用下,让校企双方达到充分协商的条件下,签订规范的合同以及协议书,让校企在合作中有章可循,深度融合合作办学。同时双方指定校内外水产养殖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与效益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目标,坚持双赢原则,在合作科研中,既要保守企业秘密,也让合作企业有利可图,保障参与教师的名誉与利益,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保障学生的权益,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得到锻炼,成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
4 结语
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早已经成为了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挖掘了学校以及企业的办学潜在实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促进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2] 林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14):16-18.
[3] 徐长军.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0):34-35.
[4] 林丽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36-39.
[5] 何兴国,潘丽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25-26.
[6] 李辉,陈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当代职业教育,2014(1):80-81,101.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水产养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24-02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就业上岗。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没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品种齐全的实训基地,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院水产养殖专业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水产养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高技能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规模化水产养殖场、水产良种场等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完善的专业设施、优质实训材料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将校外实训基地优质的教学资源应用到水产养殖专业教学过程中来,保障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
水产养殖专业是我院2003年开设的一个专业,实训设施建设起点低,专业学生人数增长快,2003年在校生人数15人,到2010年达192人,学院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加强水产专业实训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实训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仍然是提高水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有效弥补了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
(三)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将家鱼人工繁殖、鱼苗培育等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移植到靖江滨江水产良种场、大丰蓝海水产技术开发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打破了原有“黑板养鱼”、“实验室养鱼”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水产养殖第一线通过教师、技术工人共同指导,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掌握专业技能,有效地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四)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将教学工作逐步融入到实际生产中,通过与生产第一线深入接触,专业教师一方面能加深对行业的理性认识,解决了专业年轻教师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角色转变过程中对行业深入了解机会少、认识不全面、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有利于年轻教师成为一个完全的“职业人”;另一方面,教师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实践,能准确把握行业的岗位分布及各个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年轻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过程中能准确了解行业一线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素材,做到科学研究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指导思想,我们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采取了综合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和质量性原则,确保建设一个运行一个,追求建设质量、控制建设数量。
(一)综合性原则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内容繁多、技能训练项目丰富,不同的训练项目对实训条件要求不一样,我们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初期重视调查了解、实地考察,力求一个水产养殖企事业单位拥有我们多个训练项目同期开展的条件,确保每个实训项目都能开展。如我们2008年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大丰蓝海水产技术开发公司,该公司每年春季集中开展家鱼人工繁殖、梭鱼人工繁殖、虾苗培育等专业生产,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同时接受到家鱼苗种生产、名优鱼类苗种生产、虾苗生产等训练,学生训练项目综合化,掌握的技能多样化,保证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水平提高。
(二)互补性原则
由于水产养殖对象十分丰富、水产养殖生产分工较为明确,生产中,并不是每一个水产养殖生产企业都大而全,更多的企业是养殖某一(几)种水产动物或只从事水产养殖生产中某一环节工作,如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品养殖等,因此,我们在校外基地建设过程中在考虑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不同基地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上的互补性,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专业训练项目都可以在基地展开。
(三)质量性原则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追求建设质量,选择那些生产条件好、业务水平高、社会信誉好的生产单位建设成为我院水产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排除那些生产设施落后、形象不佳的企业,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同时,还考虑交通、学生食宿等条件是否方便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拥有靖江滨江水产良种场、大丰蓝海水产技术开发公司、泰州秋雪湖渔业有限公司、盐城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职业院校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水产养殖专业教师紧紧把握水产养殖专业自身特点,不断探索研究,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一)依据水产养殖生产内在规律和教学资源情况,积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科学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水产专业技能培养的内在要求,我们将大学英语等基本文化素质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将养殖水质检测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职业技术基础课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将池塘养鱼、水动物疾病防治、特种水产养殖等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在第四学期将职业核心技术课程中基础、简单的实训项目,如鱼类鳃丝镜检、鱼类性腺发育观察等安排在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完成,而将家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等综合实训项目集中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将实训教学有机地与生产相结合,使实训教学在真实生产中进行,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在科学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之后,我们对每门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做了仔细研究,特别是第四学期开设的池塘养殖等核心技术课程,我们邀请校外基地专家、操作能手共同开发,根据行业岗位技能需要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而且使课程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一致,即生产中某一时期开展什么样工作,我们就在同一时期开展什么样的技能训练,如每年5~6月份是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最佳时期,我们将家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综合性实训项目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一方面满足了实训过程中对材料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实现了实训的真实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实训教师队伍 我们将基地专家、操作能手聘请为我院外聘教师,学生在校外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队伍由校内教师和基地专家、操作能手共同组成。学校教师结合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特点,运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基地专家、操作能手结合自身现场专业技术熟练的特点,讲解实用强的技术内容并指导实际操作。
积极开展实训教学 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学习效果如何与教学组织好坏密切相关,实训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实训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显得茫然、缺乏主动性,教师没有细心组织实训教学,教学、生产就会乱成一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实习之前,专业教师与基地生产相关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根据基地生产具体实际共同拟定各个实训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先后顺序,明确指导教师教学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再将实训项目及实施方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前有机会预习和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训任务。
制定科学的实训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实训考核,学生在校外基地开展实践,其考核方式应不同于传统课程考核方法,要制定适合该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以学院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为指导,结合实训基地对其员工的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新考核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规范程度等技术层面考核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生产纪律、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考核,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克服生产和教学过程中的校企矛盾,努力探索实现双赢的途径
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过程中,教学与生产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怎样克服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做到生产、教学两不误,实现校企双赢的结果,是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效果的关键。我们奉行“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共同发展”的思想理念,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实训项目开展、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升了教师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效解决了生产单位阶段性工人不足的问题,通过支付外聘教师指导费用和实习材料费用等方式弥补学生在实践过程给生产单位带来的额外支出;最后,我们还通过科研立项等形式与校外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共同探讨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群,初步形成了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专门人才。下一步,我们将在特色实训教材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力争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学生实训的平台、教师发挥才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顾晶.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73-75.
[2]罗怀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80-81.
[3]连纯华.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07,(3):37-40.
[4]李焕锋.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04,(2):59-60.
[5]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6.
[6]田玉民,苏玉虹,史东辉,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128-129.
[7]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26-28.
[8]魏庆葆.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3,24(5):144-165.
[9]熊良伟,王帅兵,陈小江,等.对高职院校《池塘养鱼》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3-114.
篇7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水生动物繁殖、苗种培育、成品养殖及捕捞运输、渔业设施建设基本知识,具备养殖水质分析与调控、水生动物人工繁养、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水生动物捕捞及现代渔业建设能力, 从事水产养殖及技术服务、水产品营销及水产物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水产行政管理部门(水产局,渔政等),水产养殖企业、水产饲料加工企业,水族馆、城市水环境监测部门。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水产养殖、水产育苗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里从事新品种引进、开发,经营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也可以自主创业。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农、新能源、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农/林/牧/渔;
2 新能源;
3 制药/生物工程;
4 其他行业;
5 环保。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在水产养殖技术员、养殖技术员、技术专员等岗位工作,大致如下:
1 水产养殖技术员;
2 养殖技术员;
3 技术专员;
4 水产技术员;
5 配种技术员。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全省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全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捕捞,水产养殖业会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海洋特色明显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篇8
关键词:水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5-02
产学研相结合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工程的一部分,研究生合作教育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培养新型高等人才的模式之一。随着现代科技在水产学科的应用,水产行业已经开始从大众化向优质、高效型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传统渔业向设施现代化渔业转变(黄辨非等,2010)。这些转变都需要水产学科的研究生具有新的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及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更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能力。而如何培养以科研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水产学科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水产学科研究生在产学研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特色不明显、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培养目标不明确,未能对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导师队伍不完善,培养过程监督不到位;配套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水产学科作为农业院校较传统的学科,只有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方式,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加实用的高层次人才。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是广东省唯一一个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学科,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水产学科对广东省渔业经济产业的发展、高层次水产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海洋大学科技力量的推动和支持下,目前仅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产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对虾的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量等七个方面均为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发挥各自人才培养优势,在研究生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的模式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确立培养目标实行分类指导
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置,对学生知识架构和学习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要提高产学研结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按照不同的研究生类型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水产学科根据其学科特色,对下置的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均设置了学术型和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开设海洋生物学学术型专业作为支撑专业。培养方案中学术型硕士主要针对想继续从事研究型工作的研究生,在理论课教学中着重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和实验室技能学习;而专业型硕士主要针对想从事实际生产和应用的研究生展开,主要考查其生产实践能力,将培养着重放在生产实践环节并设置了1年的实践期限。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优化了水产学科的课程体系,降低了课程学分学时要求,增加了前沿课程和文献阅读的比例及研究生参加学术论坛和班级讨论环节,转变了教学模式,部分选修课采取研究生为主角,教师协助指导的讨论模式。
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产学研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水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教育中,导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研究手段,还要具备丰富的操作和实际生产经验(周永灿等,2013)。水产学科师资力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
第一,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出国或在国内其他单位“充电”。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作为学科双聘院士;著名对虾遗传育种专家陈兆明博士作为水产学科领军学者教授;同时不断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深造,交流学习,近三年本学科每年公派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教师不低于3人,部分硕士职称的副教授、教授在国内知名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这大大充实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优化了学缘结构。
第二,建立合作团队,助力青年教师发展。水产学科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形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团队、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及病害防控团队、珍珠加工与培育、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团队等7个稳定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带领下大大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平台和获奖成果。在获得成果的同时,要求青年教师下到基地指导实践教学,增强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吸收产学研合作单位优秀科研人员到学校讲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实现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设计。
三、实现培养过程有效监督
针对水产学科的学科特性,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在导师方面,严格了导师的聘任和遴选条件,规范了导师的工作职责,实行学术和专业型导师遴选条件分类和招生名额分配限制;在学生方面,加强了对培养环节的及时跟踪和管理,完善了考核管理办法,加大了奖助力度,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实践场地;在合作单位方面,加强了和合作方的交流沟通,明确了双方的权力与责任。产学研培养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督。
四、创新合作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研究生培养高校为责任体,联合其他高校、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联盟或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校际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校际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利用各自学科优势和实验条件,通过研究生互派、学分互认等形式共同完成科研创新。
第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有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提供优秀的师资、实验条件,企业提供开展实验所需场地和生物材料,这种合作方式弥补了高校实习场地的不足和企业科研能力的不足,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了生产实践的机会。
第三,校所合作模式。即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的合作,此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科研院所人员紧缺的局面,缓解高校研究生培养压力。研究生通过参与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研究,科研素质得到提升,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优势资源的共享。
在产学研培养过程中,合作双方互相提供优势资源,为研究生科研实践和科研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加快了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步伐。
五、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构建评估体系
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身份较为特殊,他们既是高校在读研究生,也是合作单位的一名职员。理论上他们既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也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但由于我国现在对这类研究生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时很难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陈刚等,2010)。研究生若自主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则可能不顾双方的管理规定,降低对自身要求,严重时还会导致学业荒废的情况发生。
所以在产学研模式主导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方面,应该完善学校、企业、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责问题,增强互信,广泛争取校、企、师、生各方的意见,争对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使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真正实现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水平学科、高质量产业协调发展。
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双导师互相配合,确保研究生按时完成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还有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采取较为灵活多变的考核办法,以研究生实际工作和学习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确保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在评优评先等环节享受同等待遇,真正体现研究生学术和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广东海洋大学通过创新水产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养殖技术及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锻炼了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就业技能,为企业提供了科技力量支撑,真正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这对于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定位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均成为精深理论、扎实技术、擅长管理的水产养殖专业高层次人才,为华南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水产学科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周晖,张健东.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215-217.
篇9
关键词陈嘉庚 职业教育思想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12-02
教育事业家陈嘉庚一生秉持爱国热情,发展教育事业,倾资兴学,在经营实业和创办学校的过程中,深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国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创办了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业学校等进行职业训练的专门学校,发展了其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为祖国建设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同时,在办学中积累了极有价值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形成了涵盖办学目的、学校设置、课程与教学、师资培养等全面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留给后世职业教育办学以丰富的启示。
一、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概述
陈嘉庚在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以振兴中华为基本办学动机,同时注重为个人谋生作准备;在强调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也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的熏陶,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对外聘请名师,而且注重学校的自主培养,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振兴中华――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陈嘉庚秉持“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力发展实业,并将所得盈利积极兴办教育来启迪民智,拯救祖国。
在经营实业的过程中,陈嘉庚深感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经营企业的人才和各种技术人才非常缺乏。例如:在回乡经营海产罐头厂的时候,由于国内人才缺乏,不得不“向日本聘一技师”的现状更进一步给陈嘉庚以深重的启示,“振兴工商业的主要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
(二)专业建设――联系国情和地方实际
陈嘉庚联系国情并从地方实际出发,重视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职业性的人才,在创办集美学校的过程中,针对我国以农业立国、海岸线长、商业不发达的社会现状,逐步形成了水产航海教学、商业经营教学和农林专业教学的三个职业性专门学校。
1.水产航海学校的创办。针对我国海岸线长但水产航海业相对落后的现状,陈嘉庚站在发展祖国的航运业、争取海权、振兴国家经济的高度,提出“吾国人口,居世界第一,沿岸领海,环抱万里,不让任何大国,乃所有船舶之数,尚不足与最少船舶之国比拟,甚至世界数十国航业注册,我国竟无资格参加,其耻辱为何如?故今后我国欲振兴航业,巩固海权,一洗久积之国耻,沿海诸省应负奋起直追之责。”为了进一步振兴航业,巩固海权,陈嘉庚于1920年在集美学校始办水产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航海学校成为当时我国培养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并形成国内航海方面的两大学派之一。旧中国相当部分的船长、大副、二副等高级船员都出自集美航海学校。
2.商业学校的创办。陈嘉庚考虑到福建的华侨很多,大多经营商业但经营方法陈旧,因此急需培养商业人才援助广大华侨经营商业。为此,他创办商科,培养有学识之才,援助南洋广大华侨经营商业;同时,陈嘉庚为改革国内墨守成规的经营方式,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发展我国经济,陈嘉庚于1920年开始设立商科。
3.农林学校的创办。陈嘉庚分析了当时的农业状况,即“我国素以农业立国,然因科学落后,水利未兴,改良无法,故收获不丰,民生困苦。本省虽临海,农业实占一大部分,尚乏农林学校,以资教育改良。余对于农科尤为注意。”。为此,他于1925年创办农林部,专业课程设置等参酌本省农林业的需要而设置。此外,密切联系地方实际推广农林技术,将农林学校与农民直接联系,及时向当地农民改良种苗及科学耕作方法,以此促进农林事业的发展,并且不断地把农林生产知识、科学技术、科普人才输送到到当地农村中去。
随着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深入、投入的逐步加大和办学经验的成熟,陈嘉庚所创办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和充实。从1920年创办集美学校水产科和商科起, 1925年扩大为集美高级水产航海部和商业部,1927年又改为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和集美商业学校。在创办水产航海学校和商业学校的同时,1925年,陈嘉庚先生创办了集美农林部,设置农林试验场,以后又改称集美农林学校。
陈嘉庚创办的职业学校以优秀的教学质量取信于社会,沿海各地的渔捞水产、航海单位都有集美校友在工作;农业学校也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林业、畜牧业人才;商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散布在全国各地,也散布在南洋各国。
(三)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并举
1.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陈嘉庚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为水产学校、商业学校和农林学校建设了配合教学的各种馆、舍、厂、场,同时还配备了完备的实验仪器。
为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陈嘉庚不惜巨资,为水产航海学校建置了四艘实习船,开设了水产养殖场、水族馆、渔具实习场、信号实习场;他为农林学校开辟农林场,并附设工厂;为商业学校开设实习银行、商店等。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嘉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德、智、体、群、美”五育并行的全面教育思想。在进行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品德的修养,认为“对学生不但教其识字而已,其他如知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艺、音乐及其他课外活动,均须注意与正课相辅并行。”
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陈嘉庚兴学的动机是振兴中华,在办学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成了一个主要的教育内容,他强调指出:“教育不仅读书识字,而尤以养成德性,裨益社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要爱祖国、爱家乡,启迪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陈嘉庚还注重学生牺牲服务精神的培养。“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着‘诚毅’校训,努力地读书;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国家民族做事。希望诸位要抱着大公无私的精神,凭着‘诚毅’二字校训,努力苦干。我们集美学校创办的动机和目的跟普通学校不同,希望诸位深深来体会。”
3.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陈嘉庚在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办学的师资,把师资当做办学的决定性首要条件,反复强调要聘好师资。在水产学校、商业学校和农林学校办学过程中,陈嘉庚采取了三种方式进行师资的延聘。
第一,慷慨资助。在拟开办三所职业学校之前,由于专业教师难聘,陈嘉庚便资助上海吴淞水产学校优秀毕业生往日本留学,待其学成回国,即聘为教员。“余以本省海岸线长,渔利航业关系非鲜,故拟办水产及航海学校。乃致函上海吴淞水产航海学校,托代聘一、二位教师,据复函云,水产教师国内无处可聘,伊校亦甚需用仍付缺如。现有两位高材生本届可毕业。如有意,可资以经费往日本留学,两年后便可回来任教师。”
第二,重金礼聘。陈嘉庚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视,为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重金聘请了当时著名的农学家如章文才、彭家元,著名林学家如叶道渊、殷良弼,著名经济学家如黄绶铭、陈庆瑜,著名水产航海专家如冯立民、张荣昌。
第三,自行培养。陈嘉庚还以自己的诚挚之心来爱护和关心教师,选送资助毕业生升学或留学,自力更生培养师资。
二、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
列宁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衡量一种教育思想的进步与落后,评价一位教育家的功过与是非,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环境,不能离开其社会实践效果。今天我们研究陈嘉庚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更新观念,定位明确
深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于“术”的轻视的影响,在当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中,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陈嘉庚在创办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重视普通教育的普及,同时也通过各种努力来更新民众观念,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思想根源上,陈嘉庚以振兴中华为基本的办学动机,以振兴祖国工业、发展国家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在今天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明确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级职业专门人才所服务的长远目标,奠定职业教育在培养职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传统观念上,当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开办之初,为扭转民间所谓“行船走马三分命”的观念,陈嘉庚采取了优待膳宿杂费、衣服津贴、安排就业等方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于学生采取了一定的优惠补助政策,但是传统观念还为完全驱除,应进一步加强思想观念的引导,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服务性。
(二)面向市场,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陈嘉庚在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以福建区域现实为依托,创办了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和农林学校,为祖国建设和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人才支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区域性特点突出,这就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市场,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专门人才。这不仅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解决毕业生的出路问题,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
陈嘉庚在办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且为进行职业教育的学生创设了极好的实践条件,将水产航海的学生与推进水产航海事业相联系,将农林学校与提升周边农林科技含量相结合,将商业学校与加强侨商经营能力相促进,不仅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切实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重视理论的训练外,更需要加强产学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通过产学合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陈嘉庚在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内外结合,培养优良的师资,以优良师资为依托,培养了一批对祖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优秀人才。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一支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产学合作、校企协调的条件下,更需要加快师资队伍的培育,制定教师队伍提升、培训计划;在加强理论深造的同时,到企业中配合生产实践;对内培养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对外引进专家,培养出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黄金陵,王建立.陈嘉庚精神文献选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篇10
1.信息化档案管理有利于整合不同类型信息价值,增强科研效率功能。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库容大,信息资源类型多,层次丰富多元,不仅有着记录养殖过程,而且资源有着研究创新的价值,有利于及时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服务于养殖业的多样化,有利于前瞻性养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拓展水产养殖品的深加工商品种扩大产品类,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的优势,扩大目前产品的创新性市场效应。把档案管理打造成为创新性的水产养殖业产业谋划、培养、管理、交流市场一体化的服务保障平台,可以使水产养殖档案信息化科学管理平台,成为水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创新保障机制。2.信息化管理,拓展了信息查询的广阔渠道,可以通过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专题查询等多种方式,保证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效能,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可以使档案专职管理人员直接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的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具备了极为宽泛的养殖产业知识、技术、资源,保证了策划管理的人员、思想理念、技术的修养锻炼,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3.信息化档案管理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储存保护。计算机管理手段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纸类收集、储存、保护等弊端,而通过机体硬件、软盘、光盘等,可以保证及时扩大信息的存量及对有效应用技术操作手段效能的维护,不仅降低了保护成本,而且也有利监管和保密,保证信息资源的长久利用效应。
二、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科
学化,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迫切性工程水产养殖档案,不仅仅是养殖产业记录、统计性的参考性资料反映,更是在客观反映产业现实状况前提下,通过资源、人才、知识、技术手段、管理方式方法,便于水产养殖业的前瞻性发展趋势的研究、开发到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市场的综合资源。可以说它是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性、支持性工程。而目前的传统型档案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这一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从目前郑州市的养殖产业档案管理现状看,尽管这些年来,运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大幅提升,但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之中,转型为信息化管理实现障碍不少。一是信息资源的收集量少、类型少,况且检索滞后、狭窄、信息资源缺乏。二是技术手段不够宽泛,尚未面向全国性水产业的养殖发展资源的积累,由此造成河南省水产养殖业发展滞后,适应新的社会饮食生活的水产品需求不够宽泛,不够丰富。三是技术档案管理的知识、技术、检索、咨询资源,与河南省水产养殖业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人才队伍培养推力较弱。四是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弱,知识技术、管理能力尚还达不到信息化管理水平,且缺乏相应性人才培养的平台和渠道。五是信息管理的保密性不够,不仅意识较差,而且监管技术措施滞后,影响了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进程,且造成商业机密泄露现象。这些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时代性发展,社会对水产品的需求成倍翻番,而水产养殖业与猪、牛、羊、鸡、鸭养殖业的发展相比较,差距巨较大。水产品多是靠外地采购,这不仅给河南带来很大的消费成本,而且影响到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其主要原因是河南省水产养殖业单一落后,客观上说,河南省的水利、气候条件对于水产养殖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这些年来我们的主观创新观念措施也不得力。而水产养殖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滞后也不能不是原因之一。所以,档案管理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科学管理,直接影响着这一产业的发展。
三、实现水产养殖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