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浮力范文

时间:2023-03-26 18:2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浮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理浮力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62-0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浮力的大小怎样计量;2.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的产生;2.通过交流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浮力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教学难点】影响浮力的因素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教学器材】教师用:氢气球、柱状水桶、乒乓球、烧杯、天平、溢水杯、红色塑料球、演示弹簧测力计、石块、去掉瓶底的可乐瓶;

学生用:水槽、柱状水桶、矿泉水瓶、弹簧测力计、重物、小桶、溢水杯、烧杯。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了解漂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懂得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是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跟什么因素有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为什么会产生浮力等问题是完全陌生的。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入手了解浮力,体验浮力的存在,并通过体验感受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通过演示、视频的方式完成对浮力产生原因的认识。整节课设计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式:引导―探究与参与―合作相结合。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教学手段:以实验为依托,实现设疑与释疑,探究、体验、构建与方法的有效整合。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五节:浮力

一、 浮力的概念:

1.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大小

(一)漂浮条件F浮=G物

(二)称重法 F浮=G-F拉

(三)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m排g=ρ液V排g

(四)浮力产生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40分钟全面认识“浮力”这个物理量。授课的方式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展示、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采用问题设置法引起认知上的矛盾点,激发学习兴趣,得出正确的观点后继续以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采用体验浮力、感受浮力、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设计探究实验等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事物的特点。所以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但是学生对于浮力的概念的理解应用还不到位,仍然需要继续练习。

【点评】

【从认识论角度看知识构建】

1.注重情景的创设。每一个知识层次恰如其分的利用实验创设情景,通过问题驱动,将学习者引入到“愤悱”的认知矛盾状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建构,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构主义思想,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系统论角度看设计思路】

从系统论看教学设计的思路。本节课课堂结构的展开按四个知识层次,即“认识浮力――感受浮力――探究浮力――浮力产生”的递进设计,从每一层次的处理,又按照“问题提出――实验探究――应用”顺序进行,既有对浮力知识的拓展,又有深层次的挖掘,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密度合理。

【从方法论角度看方法渗透】

1.教学策略。以问题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实现设疑与释疑,探究、体验、构建与方法的有效整合。

2.学法指导。一是教育学生养成利用身边的材料,养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习惯,如利用空的矿泉水瓶和盛水的水桶,体验手的感觉;二是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物理规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探究的全程思维。如浮力产生、测定,以及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G排和G液的关系,推广到漂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G排和G液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归纳浮力的大小G排和G液的关系。

【从实践论角度看学习效果】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目标制订全面、具体、适宜。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难易适度。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将物理知识、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相融合,有机地渗透于学习的情景中,激励学生自主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有成功感,让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的落实

重点: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究浮力和液体重力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

难点:利用实验教学,澄清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突破了阿基米德原理难点。

(三)看传承与创新的效果

1.凸显“三主”原则,突出知识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与知识的建构,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内容、实验的有机结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开放的状态(从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等环节可说明这一点),且生与生、师与生的设疑与质疑,相互交流,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帮助及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 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由兴趣――动机――欲望――获取,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对话关系,互相合作交流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倡导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有“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又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有机融合。

【商榷之处】

1.从教学设计看,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生活动基本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开展,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仍然受到教师的束缚,学习的权利没有完全放开。学生在本节课中想学习什么知识,想探究哪些内容,课堂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

2.从教学过程看,本课缺少评价、交流与小结的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没有充分交流,缺乏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

浮力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属于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浮力知识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进行分析.

一、在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负责听,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将知识一五一十地教授给学生,学生太过于依赖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思考能力是不利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教学的需要,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存在形式化的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相关浮力知识的实验,而且在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已经在物理课堂中得到普及.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是将重点都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并不深刻,而且与最初的实验目的并不相符,就造成了形式化的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于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二、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策略

物理是学生步入初中阶段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概念还不是很清晰,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困y.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1.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浮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在其中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知识.初中生对物理是新接触的,所以不适合较难的情境创设.例如,在讲“浮力的性质和概念”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三个小球,一个木球、两个铁球,其中一个铁球和木球的体积相同,而另一个铁球则是和木球的质量相同.然后准备一盆水,将三个小球放进去.根据出现的现象向学生提问,学生的答案自然是各不相同的,这个时候再将浮力的性质和概念解释给学生,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探究方案的设计.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浮力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以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引导学生根据方案的提示进行探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周边与浮力有关的现象设计一个探究方案,根据所看见的现象探究其本质.比如,在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都有哪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将相应的实验器材发放下去,引导学生思考都有哪些因素影响浮力的大小,然后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自己最初的猜想正确与否.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对探究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在对浮力知识的相关实验进行探究、验证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在浮力实验中所得到的知识点都是比较零星琐碎的,为了方便学生更加清晰地进行理解,教师需要整理好从实验中得到的信息,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将结果总结出来.比如,在做浮力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控制影响实验的条件?有哪些细节存在于实验中,并进行分析.最终大家一同将浮力的计算方法总结出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针对初中物理浮力知识进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深思的问题,传统的灌输方式已经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促进物理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陶然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浮力知识的教学探究[J].技术物理教学,2012,20(2).

李文峰.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浮力知识的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4(5).

篇3

1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问题

提出问题: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力了吗?铁块沉入水底,受到浮力了吗?浮力是怎么产生的呢?

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2 自制教具,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如图1所示,这是一个特制水槽,由大小两个水槽构成,小水槽的底部有一个正方形的开口,使两个水槽相连通。将木块压在小水槽正方形的开口上,往小水槽中加水,木块没有上浮,引导学生分析水对木块各受力面的压力。(大部分学生能分析出:左右两面、前后两面受到水的压力平衡,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力,所以木块没有浮起来。)往大水槽中加水,现在木块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力,当这个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块就上浮了。由此可见,浮力的产生与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情况有关。

接着引导学生用“转换法”思考用什么可以显示木块各受力面受到的压力呢?提示学生运用压强计的原理,为下一步实验作铺垫。

再用空心立方体进一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个空心立方体,上下左右4个面都是用橡皮膜封好的,用橡皮膜凹陷的程度来显示各个面受到水的压力的大小。可以看到立方体左右两面、前面两面受到水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受力平衡,在Q直方向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下表面是平的,没有受力。向大水槽内注水,当大水槽水面与小水槽地面相平时,立方体受力情况与刚才相同。继续注水,立方体下表面受力逐渐增大,立方体上下两面受到水的压力也平衡了,此时大水槽水面距小水槽水面的高度h1与小水槽水面距立方体上表面的高度h2相等,立方体仍未受到水的浮力。待两水槽水面相平,立方体的受力情况如何?(学生分析:立方体左右面和前后面的受力情况未变,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之差就是浮力。)

3 学生分组进行验证实验

篇4

阿基米德原理

基础知识巩固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阿基米德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称量法:F浮=

(用弹簧测力)

3.浮力的大小计算: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

=

平衡法(漂浮或悬浮):F浮=

压力差法

F浮=

4.

:F浮=

-

G排=

-

一、选择题

1.潜水艇从水面下10米处潜到水面下15米深处,潜水艇受到的(

A.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B.浮力不变,压强增大

C.浮力增大,压强不变

D.浮力增大,压强增大

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重力

3.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伟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块深度增大时,水对烧杯底的压强减小

B.铁块深度增大时,测力计的示数增大

C.向烧杯中加盐并轻轻搅动后,测力计示数会变小

D.用体积相同的铜块代替铁块,测力计示数不变(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

4.沉船打捞人员完成水下打捞任务后,不断上升且未出水面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B.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C.所受浮力不变,压强变小

D.所受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5.如图所示,体积相等的三个小球静止在水中,关于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正确是(

A.FA>FB>Fc

B.FA<FB<Fc

C.FA>FB=Fc

D.FA<FB=Fc

6.如图所示,悬吊的实心金属球缓慢浸没于盛满水的大烧杯水中,沉到底部,则从大烧杯溢出流入小烧杯中的水和此金属球的关系是(

A.两者体积和质量都不相等

B.两者体积相等,小烧杯中水的质量较大

C.两者体积相等,小烧杯中水的质量较小

D.两者质量相等,小烧杯中的水体积较大

7.某同学将一质量为300g的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80ml的水,则金属块受到的水的浮力是(g取10N/kg)(

A.0.8N

B.3.5N

C.2.2N

D.3N

8.浸没在水中质量相等的实心铝球和铜球(已知ρ铝<ρ铜),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为(

A.铜球大

B.铝球大

C.大小相等

D.无法确定

9.下面四个情景中,受到的浮力增大的是(

A.从海岸沙滩走向深水处的游泳者

B.从长江驶入大海的轮船

C.海面下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D.在港口卸载货物的轮船

10.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圆形容器甲和乙中分别盛有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两容器中的液面刚好相平。现将一金属小球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的液体中,金属球都沉在甲、乙两容器的底部,金属球在甲中受的浮力为F甲,在乙中受的浮力为F乙,则正确的是(金属球沉底且液体均无溢出)(

A.F甲<F乙

B.F甲>F乙

C.放入球前,甲容器底液体压强大

D.放入球后,甲容器底液体压强增加的多

11.如图,将水加至水杯的溢水口处,再将一铁块从液面开始,缓慢、匀速放入至杯底,排出的水流入右侧烧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完全浸入后,随着铁块的深度逐渐增大,排出水的重力不变

B.溢出水的重力定等于该时刻铁块所受的浮力大小

C.浸入过程中,铁块所受拉力始终小于铁块的重力

D.铁块所受的浮力与铁块所处的深度有关,深度越大,所受得浮力越大

12.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有以下四个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乙甲丙丁

D.丁丙乙甲

13.如图某实验小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时,发现所测浮力的大小大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

A.测量浮力大小时,物块碰到容器底部了

B.测量浮力大小时,物块没有浸没在液体中

C.测量时,溢水杯中的液面没有达到溢水口

D.测量过程中,按bcda的顺序测量了

14.如图所示,压在杯底的乒乓球,上浮时会弹离水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乒乓球弹离水面后上升,获得的能量源自水的重力势能

B.乒乓球自1至3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始终不变

C.乒乓球自1至4的过程中,水对杯底的压强先不变后增大

D.乒乓球自1至4的过程中,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始终不变

15.小石块放到水杯中会下沉,石块没入水面后在水下继续下沉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是(

A.所受浮力不变,压强变大

B.所受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C.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D.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二、填空题

1.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直到全部没入的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变

(填“大”或“小”)。

2.重力为15N的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重力与浮力的合力大小为10.1N,其受到浮力的大小为

N,方向为

,它的体积为

m3。

3.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是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装满水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水从固态变为液态,密度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如图所示,一正方体木块漂浮在烧杯的水面。若向烧杯中再注入少量的水后,烧杯底所受水的压强

,木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

,木块所受的浮力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小明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做了如下实验。在溢水杯装满水时,他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甲乙可得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N,根据图31中丙丁可得石块排开水的重力为

N,从这个实验可知,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金属块排开水受到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如图中所示的大鱼和小鱼的争论中,

鱼的说法正确,这是因为两条鱼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它们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

的大小有关。

三、实验题

1.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ρ水=1.0×103kg/m3)

(1)如图所示,在物块从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水中的过程中,左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物块受到水的浮力

,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实验中所测的物理量可列等式

(用字母表示),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3)由实验中的数据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N,物块的体积为

cm3,物块的密度为

kg/m3;

(4)同学们用酒精代替水继续实验,发现此时的F3变大,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用酒精继续实验的目的是

(选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

C4.

C

5.

D

6.

C

7.

A

8.B

9.A

10.A

11.D

12.B

13.B

14.A

15.A

二、填空题

1.

大。4.9;

2.

2.竖直向上;5×10-4。

3.

相同;相同;变大。

4.

变大;不变;不变。

5.

1;1;等于。

6.

大;液体的体积。

三、实验题

(1)B;(2)2;等于;(3)小于;(4)3;(5)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该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易错题必做

1.如图甲所示为一个浮力感应装置,竖直细杆的上端通过力传感器连在天花板上,传感器可以显示出细杆的上端受到作用力的大小;下端与物体M相连,水箱的质量为0.8kg,细杆及连接处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向图甲所示的空水箱中加水直到刚好加满,图乙是力传感器的示数大小随水箱中加入水质量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箱加满水时,水受到的重力为60N

B.物体M的密度为0.2g/cm3

C.当向水箱中加入质量为2.2kg的水,力传感器的示数变为F0,F0大小为1N

D.继续向水箱中加水,当力传感器的示数大小变为5F0时,水箱对地面的压力为39N

2.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小明将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调零,然后将溢水杯放到电子秤上,按实验操作规范将溢水杯中装满水,再用细线系住铝块并将其缓慢浸入溢水杯的水中,如图所示,铝块始终不与溢水杯接触。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铝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强变大

B.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细线对铝块的拉力等于铝块排开水的重力

C.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铝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电子秤示数不变

D.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铝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力变小

A.

B.

C.

D.

3.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有上下两部分均为柱形的薄壁容器,两部分的横截面积分别为S1、S2.质量为m的木球通过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细线受到的拉力为T,此时容器中水深为h(水的密度为ρ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图玻璃杯中盛有清水,一长方形木块漂浮于水面,其下用细线系住一个实心铁球,则(

A.木块所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水重力不相等

B.铁球所受到的浮力与它自身的重力相等

C.若剪断细线,铁球沉到杯底(未撞破玻璃),则杯中液面升高

D.若剪断细线,铁球沉到杯底(未撞破玻璃),则杯中液面降低

5.小明有一立方体金属块,他将金属块浸没在某种液体中,如图甲所示,在将金属块缓慢从液体中竖直提出来的过程中,画出了测力计读数F随提起高度h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不考虑液面的变化),则(

A.金属块密度为4.4×103kg/m3

B.桶内液体密度为2.5g/cm3

C.正方体提出水面过程中,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是不变

D.正方体上表面接触液面至完全拉出的过程,正方体移动8cm

6.同学们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仔细观察了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图甲)。课后复习时,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并动手制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带孔橡皮塞及弯曲玻璃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1)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

;弹簧秤B的示数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A’

F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对比甲、乙两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比较有哪些优点?

;②

答案:

1.D

2.

C

3.C

4.D

篇5

误区一:物体只要浸在液体中,就受到浮力

其实阿基米德早在他的著作《论浮体》中明确阐述了关于流体静力学中浮力的基本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其内容可表述为:

1.如果一个物体全部浸在静止的水中被水包围,并处于平衡状态,则水作用在此物体上的力的方向同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等于被此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

2.当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物体上部分在水面上,下部分处在静止的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那部分水的重力。

上述内容中阿基米德提到的静止的水对浸没的或漂浮的物体的作用力就叫浮力。

针对上述内容产生了以下疑问:

疑问一:如果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中,但下表面并不与水接触,如被水浸没的桥墩,沉入海底的船只,站在水中的人体等,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

疑问二:如果水相对物体有流动,如鱼在水中游,水中的行船等,这些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也等于被此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呢?

上述结论的得出当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直以来,还流传着阿基米德检验皇冠的故事,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论支持要比此原理的得出晚近20个世纪。

而现今,对浮力的理解有以下三个版本。

版本一:实重与示重差观点。用弹簧秤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1(实重),再将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2(示重),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就等于(F1-F2)。

版本二: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得出的结论。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ρ液gV排液=G排液。

版本三:“压力差”观点。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液体对物体各表面的压力差,方向竖直向上。

基于上述三个版本,针对疑问一我们用版本一显然不能解释;用版本二来解释又产生误区;用版本三就能迎刃而解了。解法可参照以下事例:

试分析水对下列物体是否产生浮力。

我们用“压力差”的观点来分别解释上图中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情况。

由于上述四图中的物体底部都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其下表面没有浸在水中,所以我们只需考虑除底面外的其他面所受到的水的压力。A图物体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四个侧面受到水的压力两两相互抵消,故水对物体的压力差向下,而浮力的方向应向上,所以我们认为A图中的物体的浮力应为0。B图物体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四个侧面受到水的压力垂直侧面倾斜向下,依据力的正交分解法,可将每个倾斜向下的力分解成水平方向上的力和竖直方向上的力,而水平方向上的力可两两相互抵消,竖直方向上的力合成向下,故B图物体各表面受水的压力差总体合成向下,所以我们认为B图中的物体的浮力也应为0。同理,分析C图物体,会发现如果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大于或等于四个侧面受到水的压力经合成后向上的力,则水对物体的浮力为0。如果小于,则水对物体有浮力。而D图中物体由于上表面在水面上,不受水的压力。下方的四个侧面全部浸入水中,上方的四个侧面部分浸入水中,显然下方的四个侧面受到水的压力经合成后向上的力大于下方的四个侧面受到水的压力经合成后向下的力,故水对物体一定存在浮力。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解释疑问一中的案例。

我们知道,由压力的概念我们又派生了压强,压强与流体的流速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对于疑问二的解释要考虑流体的流速对物体的影响。流体的流速快的地方对物体产生的压强小,产生的压力也小。浮力的定义是: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叫浮力。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的浮力只是动态流体对物体产生的托力的近似值,故对动态流体就要考虑流体动力学的效应。

误区二:物体只要浸在液体中,都可以用阿基米德定律求浮力

1.阿基米德原理只能适用于惯性系

图1

【例1】 如图1,在以加速度a下落的容器中的物体M,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是多少?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G物-F浮=ma

ρ物gV物-F浮=ρ物V物a

F浮=ρ物gV物-ρ物V物a=ρ物V物(g-a)。

(1)当g=a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0,那么物体浸在液体中可以不受浮力吗?其实并不为怪,只不过此时的物体和液体都已处于失重状态,既然液体都已处于失重状态了,又何谈对物体表面的压力差,所以此时物体的浮力就应该为0。

(2)当a>g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负,那么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浮力应该方向向上,怎么会向下呢?其实此时当容器以加速度a向下运动时,物体和水的加速度只能是g,不可能大于g。物体和液体也都处于失重状态,所以此时物体的浮力也应该为0。如果容器是密封的,当容器以加速度a向下运动时,物体和水的加速度先是g,由于a>g,容器的运动会比水和物体的运动快,水和物体会相对于容器上移,直至它们都达到容器顶部,并受到容器顶部对之产生的向下的压力,它们才与容器一起向下运动。

显然上述两种情况阿基米德原理已不再适用。

2.基米德原理对不同密度液体产生的浮力的解释需谨慎

【例2】 如图2所示,物体浸在密度为ρ1 、ρ2的液体中,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图2

解:根据“压力差”观点可知,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液体对物体各表面的压力差,方向竖直向上。

则:F浮=(p0+ρ1gh1+ρ1gh2+ρ2gh3)S-(p0+ρ1gh1)S

=ρ1gVA+ρ2gVB

=GA+GB。

对于单一物体A、B而言,我们不能根据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去分别求物体A、B的浮力,F1=ρ液gVA ;F2=ρ液gVB。因为,据压力的传递性,此时A的下表面的压力为(p0+ρ1gh1)S+ GA不等于(p0+ρ1gh1+ρ1gh2)S。显然,F1不再等于(ρ1gh1+ρ1gh2)S-ρ1gh1S。只能说A、B整体所受到的浮力为F浮=ρ1gVA+ρ2gVB。由此可见,此时的阿基米德原理对紧密连接体中的单一物体并不再适用。

总之,我们在求浮力时,不仅要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准确,而且在选择求浮力的方法时更要谨慎。

(上接第71页)

后,就知道1.5V的电池接在电路中每通过1C的电荷量,

电源就把1.5J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也可以认为干电池与外电路断开时,两极间电势差是1.5V;还可以认为干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比蓄电池(电动势2V)小。

虽然新教材知识更全面,更加贴近生活,学生理解非静电力做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从功是能转化的量度方面考虑,结合高一物理下学期所学的“做功的过程”是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由电源引入静电力,由静电力引入非静电力,由非静电力引入非静电力做的功,由做功与电量的比值引入电动势,这样引入电动势,比直接给出一个名词费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因为这里体现的是物理学的基本思想,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再辅助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打开手机后盖,读取电池上的电动势的数值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卡约里.物理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 张颖.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编写思想[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05.

篇6

关键词 生活 丰富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35-02

每每做完一件事情,都不免要用“效率”和“效果”两个标准来加以衡量和判断。物理教学活动亦如此,每当教完一单元对学生检测后,说道效果,老师往往沮丧摇头:“物理好教不好考哇!”问问学生,神情跟老师如出一辙,他们克隆了老师的那句话:“物理好学不好考哇!”反思这一现象,根本原因不是教师不尽力,也不是学生不用功,而是老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意识都没有“接地气”所致――老师抱本而行,学生死啃书本。教和学都违背了物理学科的根本原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大多数实验是生活实践和自然现象的翻版,所以,物理老师要以《物理新课标》为教学行为指针,透彻专研教材,了解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时用现实生活中学生曾有过的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来丰富物理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知识点落实更具体,学生操作能力更强,教师的教学效率更高。

一、现行农村物理老师教育理念分析

许多人,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意抛弃旧观念。就拿教学工作来说吧,我们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物理老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国家倡导教改、实施教改多年,但课堂物理教学还是“以本为本”的教材观。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教;教材在这些老师手里就成了“圣经”,甚至认为教材就是完美无缺的“宪法”,必须恪守。把自己的教学手段固定在很原始、很老套的模式上,跳不出教材的圈子,授课时对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甚至教材中的例子也非得按原文照讲,生怕有半点疏漏,必须把教材中的一切全部灌给学生。自己费了不少力气,满以为都讲清楚、讲明白、讲具体了,一学期下来,常为自己“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而庆幸,可是学生步入社会,就不知道怎样生存和生活,更不必说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对人生的价值取向、价值定位非常迷茫。这类老师,从本质上讲,没有思考过学生要听什么,要学什么。自己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疏不知学生听课犹如嚼蜡。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对教材打过这样的比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务必领会这一点;手中的教科书,只不过是实施《课程标准》《国家课程计划》的一个蓝本,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在用教材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事例来衔接教材知识点,让学生在生活经历、自然现象中找到切合课本的东西,把学生学习的思绪带入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死寂沉闷的说教课堂为生动活泼的学生参与课堂。现代课程论强调:教科书与其它教学材料、老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综合构成开放性的系统。这说明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绝对不是唯一资源,教材是有开放性和弹性的。

二、教材教法之管窥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旨在让学生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办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中,针对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收集资料,指导学生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获取知识的灵活性。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神奇》用“在自然中……”和“在生活中……”两个文本开篇阐述物理,就给师生点明物理学科内容涵盖了“自然的”和“生活的”两大方面的主题,这既是学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主题;物理科学内容分为三大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一级主题分成十四个二级主题。这十四个二级主题,或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授课时,老师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既可以让学生轻松获取物理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对价值观的取向等。

所以,物理教师对教材要做到精准把握和定位。根据我二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使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肤浅认识,可以用之丰富物理课堂。

(一)精准定位物理教材的地位

学生手中的物理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它具有功能性和评价性,特别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为此,教师对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以及建构知识点的文本、图片要非常熟悉,编者的意图要把握。教学时结合文本图片、文本例子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现象引进课堂,比如:在探讨“物质”这个主题时,在学生了解物质三态的基础上,更要渗透新材料的发展与物质的必然联系,让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升,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身边”。

(二)灵活处理教材的使用

教材的编写虽然有编写者的意图,但使用教材者可以挖掘其精神本质,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灵活处理教材流程。比如:在教学《力》一节时,我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把抽象的力具体化后再进入相关内容;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也可灵活,譬如:在教学《动与静》一节时,我们可以从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引入,又可以用文学、美术、音乐来诠释动和静,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既贯通,又补充,达到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知识建构的整体推进。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身边”。

(三)拓展教材内容

篇7

关键词:中考物理 实验复习 实效

物理实验复习是中考物理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使用仪器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创造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是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有力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复习效果的优劣。在总复习中,如果对实验复习不落实,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就更困难,特别是中差生不能全面把握教材和各个知识点,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直接影响复习效果,因而实验复习在整个中考物理复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提高中考物理复习的实效性是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实验复习首先要制定好复习目标

不能把各个实验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应当根据实验本身特点,涉及到的知识联系,从整体上进行权衡和把握。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设计出复习学案,制定好实验复习中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第一:通过复习,要让学生了解实验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学会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能利用刻度尺、量筒、天平、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去测量长度、质量、力、压强、密度、电流电压和电阻。第二:能验证和研究物理规律,深化物理知识,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第三: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排除仪器的简单故障。第四:能让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

二、实验复习前应认真分析近几年中考实验考试题型和进行归类,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复习的方法和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1.使用仪器类型:其特点是要求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用途,从而达到会使用的目的;2.安排实验步骤类:其特点是实验步骤被打乱,要求学生根据题意按实验步骤重新排列,使之构成一个准确的实验过程;3.处理实验数据类型:其特点是在考题中给出一些实验得出的数据,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分析计算并考虑尽量减小实验误差;4.分析实验故障类:其特点是给出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现象分析故障的原因;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闭合开关,出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过大或没有示数,或者是电压表随变阻器阻值的增大在减小等现象,让你分析原因。5.找出实验错误类:其特点是在考题中给出一些错误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找出其中错误,并加以纠正。6.推断实验结论类型:其特点是在题中给出图示和实验方法或者实验得出的数据,要求学生推断出某些规律;7.设计实验方案类:其特点是给出若干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设计出测量某个物理量的方案来。如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块橡皮泥,三块形状不同的石块,细线、烧杯和水,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8.绘出实验图表类型:其特点是根据实验要求绘图或制表。这类题多用于考察学生鉴别、分析、判断能力。

三、针对考试题型并结合复习目标,在实验中应当落实以下几点

1.对基本实验仪器使用的复习:对刻度尺、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凸透镜、杠杆、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应了解其基本结构,熟悉各主要部分的名称,懂得测量原理,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学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的注意事项,并能根据要求准确选用仪器进行实验。

2.认真分析挖掘教材,落实好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验证型实验以及小实验的复习:对于演示实验,只要求教师达到知道的“通”和技能的“会”,能借助演示实验帮助揭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复习中应做到:指导学生搞清楚装置的每一原件的名称、用途、装置的结构关系,并能从课文叙述中找到某一实验所经过的物理学过程及发生的现象;指导学生由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加以推论、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和规律。分析推断,回顾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和解决方法。

落实好学生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的复习:学生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会”或”“通”实验的原理和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必须熟练、协调、规范地完成实验操作,掌握实验仪器的选择、安装、调试及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程序、实验结果的记录,所以学生实验是整个实验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要做到:指导学生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名称以及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及表格,绘制实验示意图,并能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册,能根据公式进行计算,会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实验结论;指导学生回顾,分析实验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

对于小实验,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制作或对简单的实验现象能描述,属课外活动的内容,但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看,对个别重点校实验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3.落实好以重点实验为主的专题实验复习:由于物理实验复习的时间较紧,大约1周时间,每个学生实验不可能让学生自己重做一次,但有些较复杂又重要的实验,这些实验往往会使学生发生失误或发生错误,应由老师专题演示和介绍。

4.拓展学生智能实验的复习: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场所,很多实验方法,结论都是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复习时,不但要让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实验彻底弄懂,而且要根据近几年的中考题的深难度情况和考题类型选编一些实验题和较为灵活的实验题目。

总之加强物理实验复习,不仅能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而且是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有力手段。教师应在复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复习,让各类型的学生都能掌握不同层次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这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用实验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巩固物理概念

演示实验是物理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复习课中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并与讲授新课时不同的实验,可使呆板、枯燥的复习过程变得灵活、有趣,富有新意。例如,在复气压时,我拿一罐未打开的易拉罐饮料,用铁钉在上部侧壁穿一个小孔,倒出饮料,再用酒精灯给空筒加热,使筒里的气体膨胀排除一些,然后用塑料胶纸把小孔封住,此时把酒精灯拿开,使易拉罐冷却,便会慢慢瘪下去,并发出劈啪响声。学生在惊叹之余,对大气压的存在理解得更加深透,理论也记得更扎实。

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知识是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习物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在复习课中通过做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物理实验,让实验与现实生活中物理学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增长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在复习“电功率”时,为更好地解决电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以及明暗程度的关系,根据例题:把标有“220V、100W”和“220V、40W”的两盏灯并联后接在220V电源上,哪盏灯的实际功率大?哪盏灯更亮?如果把这两盏灯串联在220V电源上呢?我和学生一起实验,将标有“220V,100W”和“220V,40W”的灯先并联接入220V电路中让学生观察,再串联接入220V电路中观察,然后进行计算,看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是否一致。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兴趣浓、印象深、记得牢,又增加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应用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三、以实验开拓思维方式,彻底纠正易错点

初中学生往往以经验中非科学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去代替物理现象的本质,造成解答物理习题的错误。例如:同一艘船从内河驶向大海,所受浮力大小变化吗?学生在没有弄清楚本质之前,通常会回答“变大”。针对此问题,我请同学们利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水、浓盐水、小船做实验,让同一小船先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漂浮,用小桶承接从溢水杯中被排出的水,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再让小船在装满盐水的溢水杯中漂浮,重复上述步骤,比较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和排开盐水所受到的重力问的大小关系,结果是相等的,证明此题答案应是不变,再经比较排开水和排开盐水的体积又发现,排开盐水的体积较小,进一步让同学们明白:浮力大小不变,因为海水密度变大,排开海水的体积变小,所以船身上浮一点。由此可见,复习课中加强实验教学,便于澄清平时学习、观察中的模糊认识,排除思维障碍。

四、以实验促能力提升,突破教材难占

物理课有些章节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接触又少,为了使学生能够突破难点,我在复习中就再次进行实验。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直以来学生感觉记不清,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首先对凸透镜成像规律重新演示和总结,再运用多媒体教学,将现象放大,边实验边看,并加以详细讲解,让学生吃透所学内容,直到完全理解。

又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所涉及的试题中,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改变悬挂的钩码个数,移动其悬挂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以前我习惯画图说明,感觉学生是懂了,但时间一长就忘了。现在我采取实验的方法,并且先让杠杆不在水平位置静止,学生清楚地看到此时杠杆受到的竖直向下的拉力与杠杆不垂直,说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不是该力的力臂;让学生看清此现象后,再画图进一步分析证明,学生很快就明白,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测力臂。结果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篇9

(一)选题背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课堂。但是在初三的复习课教学中,由于知识点多,难度大、时间紧,所以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然而我校班大人多,学生基础层次不齐,加之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是学生学过的,学生缺乏新鲜感而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到了考试还会发现老师认为讲的很多变的题目,学生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初三物理整个复习阶段以知识梳理和“题海战”为主,让学生每天沉浸在枯燥的题海中,他们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斗志,从而大大降低了复习效率。

另外安康市2012年取消了初三寒暑假补课,到目前取消了晚自习和周六补课,给初三复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复习方式——大量做题,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复习课程,并且不降低复习效果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力学又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且知识繁杂,因此寻求省时高效的力学部分复习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力学在中考试题中的位置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中学物理力学包含了物体的运动、物质的物理属性、力、力与运动、浮力和压强及简单机械。虽然力学内容繁琐、枯燥、题目难度大、逻辑性强,但由于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历年来都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以近六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为例,力学在2008中考物理中占41.43%,2009年占38.57%,2010年占35.71%,2011年40%,2012年占32.86%,2013年占28.57%。

二、中考力学复习有效策略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部分有效复习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座谈、讨论,

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一些体会和想法,再通过学习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尽可能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系统有效地,电学复习策略。教学内容上将通过对《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近几年陕西省中考试题的研究,将对力学知识分层、分模块整理复习,并制定出与中考中所考察的电学试题的特点、难度吻合的、具有特色的电学复习复习案;从理论上将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复习课的教学思路及方式和学生在复习课中观念的转变、复习的小技巧等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整理总结出一套高效、有效、系统的电学复习方法。

通过梳理把力学知识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基础知识;二是重点实验。基础知识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物体的运动、力、力和运动;第二部分包括压强和浮力;第三部分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最后一部分是简单机械。重点实验包括速度的测量、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牛顿第一定律、浮力的影响因素、密度的测量和机械效率的测量。复习案的编写主要从课标要求和命题点的角度出发,分为基础知识、典型例题、易错题这几部分构成。然后通过上示范课分析复习案存在的问题,经过再讨论、修改、完善复习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新的教学思路。

经过长期实践我们归纳出了以下复习策略:

(一)不忽视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对于复习课同样重要,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还是在高科技领域里,力学知识无所不在。在课上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些现代的科技成果,比如磁悬浮列车的图片、神舟号飞船的升空时的视频、卫星通讯设备等图片或视频引入。通过展示科技成果,巩固兴趣。也可用有趣的实验引入,比如研究各类杠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铅笔、圆珠笔来自己组合杠杆。操作方法:用食指做支点,用中指压住笔的一端用另一只手来压动笔杆,通过手放置在不同的位置来施加动力,体会不同种类的杠杆特点。在研究轮轴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两支圆珠笔将“挂钩”勾在一起,用一只手握住一直比你,另一只手拨动圆珠笔,体会轮轴的胜利情况。

(二)相似知识对比讲。

例如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这两对力的相似性很高,学生不易区分。所以复习时刻将这两个知识点放在一起,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受力物体等来分析得出他们的异同点。再如复习实验时可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三个实验一起对比复习。因为这三个实验都用到了相同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后两个实验都用到了转换法,但他们也有区别,“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个实验中还用到了科学推理法。分析出他们在实验方法上的异同点之后,再逐个回顾实验过程,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三个实验。

(三)典型例题举一反三。

例如,关于刻度尺估读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在复习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分别给出分度值分别为0.1cm、1cm、1dm的三把刻度尺的读数题进行练习。再如简单机械一章公式较多,学生在做题时不易选出简单公式,所以可以对简单机械的计算进行分类,如分为“已知滑轮组两端的力和一端的距离,求机械效率”、“已知滑轮组两端的力,求机械效率”、“已知滑轮组机械效率和一端的力,求另一端的力”、“已知滑轮组机械效率和两端的力,求绳的绕法”等,然后每种题型强化训练。

(四)重点实验、创新实验再现课堂。

例如“探究密度的实验”,一般是两个方面提出问题,一是研究密度、质量、体积的关系,二是测物质的密度。看似一样,其实目的不同,实验设计思想不同,操作当然也不同。再说测物质的密度,一般包括测固体的,液体的密度的问题,固体还包括密度大与水、小于水的、溶于水的、不溶与水的,整体的、粉末的、颗粒的、易切割的。给的器材不同,实验方案也不同。课堂上我们就提出几个典型问题,给足实验器材,学生可以任选问题、器材、方法,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学生会在试验中自然发现一些问题,如不切合实际的设计,操作次序不当,误差较大等等。通过个体展示和共同评价,学生对测密度的实验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五)把课堂放手于学生。

复习课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探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知识素养。教师可以先确定好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去阐述、讨论、质疑、辩论。你会发现,学生的观众比教师的观众还多,听的也更仔细,各个都充满了自信。我们要做的,除了聆听,引导,还有赞赏。

三、研究成效

篇10

关键词:整合;系统化;构建;拓展;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27

复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知识巩固和再现的最有效的办法。物理复习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形成知识网络;从大量的复习题中总结题的类型和解题的规律,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注意点。

一、物理复习的教学特点

1. 学生是复习教学的“中心”

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和结构,物理复习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凡是学生能够自行整理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凡是学生能够分析的例题,让他们自己理清思路,归纳解题方法,辨清差错;凡是学生能够自行讲评的内容,让他们自己展开讲评,组织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发挥引导的作用,从而形成学生主动、教师引导的复习模式。

2. 遵循“课标”而不拘泥于“课标”

我们要紧紧围绕教材和大纲展开复习,做到依靠教材和“课标”而又不拘泥于课标的指导思想进行总体复习。重视教材,处理好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平时教学的资源之一,复习时当然要以教材为主,做到紧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与此同时,适当选择使用一些好的复习资料,用复习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

3. 物理知识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易结构化和系统化

教材的节与节、章与章间都存在潜在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不仅有纵的联系,而且存在着横的联系,还包括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教材的联系,理解教材总体的、分章节或单元的内在结构;并帮助学生把教材结构变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补足或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例如:九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机械能》、第二节《分子动理论、内能》、第三节《内能的利用和热机》,这三节是围绕一个线索"能量"展开的。第一节和第三节研究了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和内能;第二节的《分子动理论》是为内能的概念做铺垫的,回答了物体为什么有内能;第三节《内能的利用和热机》又以“内能”为线索展开,研究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

4. 复习遵循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实践的原则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在复习中,要善于挖掘知识的来源,从多观察、多实验、多分析、多讨论的角度来探究物理规律;复习的题型要尽量避免纯粹的理论计算,而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新科技、新发明靠近,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自然、总结规律、改造自然的科学探索精神。

5.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物理复习方法灵活多样

对概念性很强的单元可采用系统总结方法进行复习;对于概念和规律,可用少数几个典型的例题或练习题,用练习方法进行复习;对于探究性的知识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复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亲自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回忆、领会和验证学过的内容,并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多设计探究性实验或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等,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复习,如通过影片、课堂实录或专题讲座等进行复习。

二、如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

1.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形成整体性认知结构。为此,必须让学生进行个体知识建构,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其已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连接,重新整合。

第一步,学生自结,形成个体认知网络。网络的构建方式为:查找知识点,即找出本章的知识要点,归类合并;对找出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类,看哪些知识说的是一大类问题,形成体系;将找出的知识点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编成一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借助于课本和同学的帮助,充实自己形成的知识网络。

第二步,师生共研,深化本章知识体系。学生虽然在前一阶段形成了知识网络,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本章的有关内容,但还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此,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深化本章的知识体系。如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电和磁》,可引导学生得出:电和磁的三大关系:(1)电流能够产生磁场(电流的磁效应)。应用:电磁铁;(2)磁场能够产生电流(电磁感应现象)。应用:发电机;(3)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应用:电动机。这样,电和磁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比较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三步,疑难点辩析,巩固网络内容。在师生共同把知识网络及更深层次的体系构建完后,教师在预测和广泛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置针对本章基本内容中的疑点、关键点的题组,对基本内容进行诊断性的训练与检测,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能发现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缺陷的积累。

2. 归类例析,总结解题规律

初中物理大部分章节所涉及的题型一般为2-3个,如果不对题目进行筛选和处理,把各个类型的题目混杂在一起,学生会感到内容散乱,重点不突出。在复习课中教师要站在较高的高度,对本章的题目进行归类处理,以便于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处理思路为:教师分类设置典型例题――学生自读、自析、自查、互查、交流――总结规律、思路、关键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如八年级物理第八章《浮力》,其题型可归纳为:一是浮力的计算,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及判断,三是液面升降问题。其中浮力的计算可设置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放有四个形状、体积相同的物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为8cm、10cm、20cm,将一个重为20N的物体用弹簧测力计系着浸没在水中,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9N,一个重为16N的物体悬浮在水中,另外两个漂浮在水中,但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同,一个浸入12cm,一个浸入18cm。求这四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析、自做和自查、互查后,师生一块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一是分析清楚物体所处的状态;二是了解从解题过程中总结出计算浮力的四种方法(弹簧测力计法。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法、通用的阿基米德原理法、漂浮和悬浮时的等重法),明确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和应用条件;三是解题过程中注意统一单位;四是要搞清V排和v物的关系。

3. 巧设试题,对应训练,强化落实

针对本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分类例析的题型设计2-3个习题对应训练,让学生自我诊断评价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与技能,又明白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评价诊断的设计要注意内容的对应性。

4. 系统总结和整合

学习任务完成后,要让学生从知识体系的认识、有关知识点的前搭后连、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解决思路、该方法思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整合前面的认知活动。

5. 迁移应用,创新实践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获的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变式和拓宽,设计具有创新和实践价值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

6. 查缺补漏,回归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