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及答案范文

时间:2023-04-02 09:0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用题及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用题及答案

篇1

要求耕72公顷地需要几小时,我们就要先求出这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1)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40÷5=8(公顷)

(2)需要多少小时?

72÷8=9(小时)

答:耕72公顷地需要9小时。

4. 小华每分拍球25次,小英每分比小华少拍5次。照这样计算,小英5分拍多少次?小华要拍同样多次要用几分?

(1)小英每分拍多少次?

25-5=20(次)

(2)小英5分拍多少次?

20×5=100(次)

(3)小华要几分拍100次?

100÷25=4(分)

答:小英5分拍100次,小华要拍同样多次要用4分。

5. 刘老师搬一批书,每次搬15本,搬了12次,正好搬完这批书的一半。剩下的书每次搬20本,还要几次才能搬完?

(1)12次搬了多少本?

15×12=180(本)

搬了的与没搬的正好相等

(2)要几次才能把剩下的搬完?

180÷20=9(次)

答:还要9次才能搬完。

三. 独立思考(答题时间:15分钟)

1. 在下图中,用16根等长的小棒,摆出5个正方形,移动其中3根,使它成为4个正方形。

2. 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一吨,5筐苹果的重量和4筐梨的重量相等。每筐苹果重20千克,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多少筐?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2 纺织厂运来一堆煤,如果每天烧煤1500千克,6天可以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多烧几天?

要想求可以多烧几天,就要先知道这堆煤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烧多少天;而要求每天烧1000千克,可以烧多少天,还要知道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

(1)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

1500×6=9000(千克)

(2)可以烧多少天?

9000÷1000=9(天)

(3)可以多烧多少天?

9-6=3(天)

二. 合作交流

1. 把7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42毫米。如果把28本这样的书摞起来,高多少毫米?(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方法1:

(1)每本书多少毫米?

42÷7=6(毫米)

(2)28本书高多少毫米?

6×28=168(毫米)

方法2:

(1)28本书是7本书的多少倍?

28÷7=4

(2)28本书高多少毫米?

42×4=168(毫米)

2. 两个车间装配电视机。第一车间每天装配35台,第二车间每天装配37台。照这样计算,这两个车间15天一共可以装配电视机多少台?

方法1:

(1)两个车间一天共装配多少台?

35+37=72(台)

(2)15天共可以装配多少台?

72×15=1080(台)

方法2:

(1)第一车间15天装配多少台?

35×15=525(台)

(2)第二车间15天装配多少台?

37×15=555(台)

(3)两个车间一共可以装配多少台?

555+525=1080(台)

答:15天两个车间一共可以装配1080台。

3. 同学们到车站义务劳动,3个同学擦12块玻璃。(补充不同的条件求问题,编成两道不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补充1:“照这样计算,9个同学可以擦多少块玻璃?”

(1)每个同学可以擦几块玻璃?

12÷3=4(块)

(2)9个同学可以擦多少块?

4×9=36(块)

答:9个同学可以擦36块。

补充2:“照这样计算,要擦40块玻璃,需要几个同学?”

(1)每个同学可以擦几块玻璃?

12÷3=4(块)

(2)擦40块需要几个同学?

篇2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原因 防裂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26-01

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工程施工,尤其是地下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难题,因为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会造成强度降低,从而对工程结构造成隐患,一旦地下结构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形成裂缝,不但影响到结构安全,即使对结构影响不大的微小裂缝也会造成防水隐患。那么什么是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 什么是大体积混凝土

一般为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数量大于1000立方或混凝土结构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2 m,且混凝土浇筑需要研究温度控制措施的混凝土。

2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

2.1 温度裂缝

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内部由于混凝土水化热原因,温度明显高于混凝土外部,故膨胀也明显高于外部,此时混凝土表面将受到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

2.2 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中会导致其体积的收缩,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这种收缩更加明显。如果混凝土的收缩受到外界的约束,就会在混凝土体内产生相应的收缩应力,当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裂缝。

3 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措施

3.1 防温度裂缝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由于混凝土水化热原因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度偏差过大,从而导致承台混凝土开裂。同时如何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和浇筑结束后不因外界温度过低而导致混凝土表层受冻。为了不出现上述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除了按设计要求在承台内布置通水冷凝管系统外,还在控制水泥用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浇筑层次及混凝土冬季养护等方面采取由针对性的措施。

3.1.1 原材料的选择

(1)水泥。水泥是产生热量的最主要原因,浇筑大体积混凝土,为了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而出现裂缝,水泥首先尽量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其次不能选用刚出炉的水泥。

(2)粗骨料。粗骨料选用粒径应为5~25 mm的连续级配,压碎指标8%~10%,表观密针片状、含泥量、有害物质含量均符合规范要求。在满足施工泵送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加大碎石用量,降低水泥用量,减小混凝土的水化热,能更好的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细骨料。细骨料应选用天然中粗砂,级配良好,细度模数为2.9,Ⅱ级配区,含泥量、云母含量均应符合规范要求。砂率的变动会使骨料的空隙率和总表面积有明显变化,因此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抗压强度有很大影响。试拌过程中,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和抗压强度的前提下,应对砂率进行调整,应确定为32%左右。

(4)外加剂。由于混凝土浇筑时间较长,施工要求混凝土初凝时间必须在8 h以上,所以外加剂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成了非常重要的因素。掺加缓凝高效减水剂,掺加高效减水剂可以减少用水量和减少水泥用量,减小水泥用量也就降低了混凝土的发热量。

3.1.2 配合比选择

优良性能且符合冬季施工的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混凝土发热量。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最高温度:是混凝土绝热温升、混凝土的热扩散性能、结构尺寸、混凝土浇筑温度等各种因素影响的总和,为此选用合理的配合比,最低限度的减少水泥用量和降低水灰比,是降低混凝土发热量的重要措施。[1]

3.1.3 施工控制措施

(1)分层浇筑混凝土。根据拌合站混凝土生产能力,结构钢筋,预埋件的设置等因素。大体积混凝土应该分层浇筑,上层混凝土浇筑时,下层混凝土仍用冷却水循环养生。结构水平尺寸愈大约束愈大,所以在浇筑每层混凝土时,可分块进行浇筑。分块分层浇筑有利于削减混凝土最高温度和内外温差,也可以减少约束,从而防止混凝土开裂,同时还有利于冬季施工养护。

(2)浇注速度控制。选择合理的浇注速度对混凝土热量的散发是非常有帮助的,混凝土本身添加了缓凝剂,初凝时间一般都为8~10个h,在下层混凝土即将初凝时浇注上层混凝土有利于下层混凝土的热量散发。

3.1.4 控制内外温差措施

(1)内部降温措施。以西安市灞河2号斜拉桥的8号主墩承台为例,主墩承台结构尺寸为50.5 m×16.1 m×5 m,混凝土标号为C30,设计总方量为4065 m3,属于特大体积混凝土。根据施工季节和相关参数计算,混凝土内部温度计算结果最高温度理论计算达到68.8 ℃,而当时西安地区气温5~8 ℃。

根据计算温度结合以往施工经验,本承台共设四层冷凝管,由于每层冷凝管长度相对较长,故层与层之间不连通,而是采取单独通水。根据水泥水化放热的特点,通水冷却时间一般在浇筑混凝土后的24~30 h左右进行。通水时间在15 d左右,其中关键在前7 d。在浇筑混凝土前埋置冷却水管的同时,埋设温度传感器,浇筑完毕后便可进行温度监测。并确保承台混凝土水化热引起的最大温差在25 ℃以内,通水冷却管的进出水温差控制在不超过10~5 ℃。当发现进出水口温差过大或过小,或者水温与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差值超过20 ℃时,及时调整水温或流量,防止水管周围产生温度裂缝。

(2)外部保温措施。冬季施工大体积混凝土,外部保温控制是很关键的。我们对控制外部温度主要以蓄水保温为主,混凝土表面初凝后将冷却水直接放入结构表面,使结构表面形成20~30 cm水覆盖层,当水温过低时采用增设电热棒加温,以确保内外温差在要求范围内。当结构物表面不能覆盖水时,可采用保温布或电热毯之类进行保温。

3.2 防收缩裂缝措施应用

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增加一层钢筋网片,对减少裂缝的产生是很有帮助的,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措施。一般情况下对于保护层在6 cm以上的混凝土实体,增加一层防裂钢筋网片比没有钢筋网片的裂纹的产生可以降低60%以上。

3.3 其它防裂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宜选选用表面稍微粗糙的木模,表面粗糙对混凝土面具有一定约束能力,取到防开裂效果,同时木模可以增强保温效果。

4 结语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掌握住它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采取有较措施,会使施工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上述工程实例由于较好的运用了裂缝控制理论技术,找到影响裂缝的主要原因,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置冷凝管等办法、增加防裂钢筋网片,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分层分块浇注、选择合理的浇注速度和浇注后的养护措施,未出现裂缝,施工质量优良。

篇3

盗传必究

一、判断题

题目1

WWW主要通过超文本向用户提供网页信息。(

选择一项:

题目2

用户在客户端计算机上可以使用浏览器浏览Web服务器上的信息。(

选择一项:

题目3

完成IIS安装后,可以使用一个默认网站,该网站没有任何内容,无法浏览。(

选择一项:

题目4

FTP服务器无法单独控制文件的下载权限。

选择一项:

题目5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FTP客户端必须使用第三方工具。

选择一项:

题目6

在Windows

Server中,FTP服务功能可以独立安装,不依赖于其他功能。

选择一项:

题目7

在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中,网络负载平衡群集是实现高可用性的重要功能之一。(

选择一项:

题目8

在网络负载平衡群集中,所有节点会随机接收访问请求,无法控制优先级。(

选择一项:

题目9

如果希望网络负载平衡群集中的节点之间可以互相通信,而节点主机均为单网络适配器,则群集操作模式应该选择单播模式。(

选择一项:

题目10

用于发送电子邮件的TCP/IP协议是SMTP协议。(

选择一项:

题目11

SMTP协议的端口号是25。(

选择一项:

题目12

POP3协议的端口号是110。(

选择一项:

题目13

还未回答

企业CA必须部署在拥有AD的前提下方可部署。(

选择一项:

题目14

独立CA无法部署在AD环境内。(

选择一项:

题目15

企业从属CA只能部署在企业根CA之下。(

选择一项:

题目16

证书未到期就可以正常使用。(

选择一项:

题目17

故障转移群集无法实现单节点工作。(

选择一项:

题目18

部署五节点的故障转移群集后,其中四节点故障,群集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选择一项:

题目19

故障转移群集中的每个节点必须独立存储设备。(

选择一项:

题目20

故障转移群集节点故障可以实现自动切换到其他节点,也可以手动切换到其他节点。(

篇4

【关键词】 次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安体欣

【Abstract】 AIM: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NTIXIN on the serum SOD activity and MDA content in the tissues of lung and brain of the rats exposed to the continuous infrasound of 130 dB (16 Hz). METHODS: Taking different doses of ANTIXIN orally in advance, the rats were exposed to the continuous 130 dB (16 Hz) infrasound for 14 d (2 h/d). Half an hour after each exposure, the serum SOD activity and MDA content of the rats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SOD activity and MDA content in tissues of lung and brain of the animals exposed to the infrasound increased (P

【Keywords】 infrasound; superoxide dismutase; malondialdehgde; ANTIXIN

【摘要】 目的: 观察安体欣对16 Hz,130 dB次声连续作用后,大鼠脑、肺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方法: 预服不同剂量的安体欣后,用16 Hz,130 dB次声连续作用2 h/(次・d)×14次,分别于作用后0.5 h观察大鼠脑、肺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 结果: 次声作用后,动物脑、肺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升高(P

【关键词】 次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安体欣

0引言

近年研究提示,受次声作用的小鼠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内脂质氧化过程加快,有大量脂褐素,细胞萎缩老化,同时机体不同组织对次声作用后产生各类自由基的情况存在差别,表明次声可通过激活氧化系统产生大量自由基而损害脑细胞功能[1-2],如果采用自由基清除制剂就可防止次声的损害,本研究我们对中成药安体欣的次声损伤防护作用进行了观察.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180~220 g(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实验前1 wk.领回,分笼饲养于安静环境中,自由饮水,标准饲料喂养,避免各种刺激,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次声组;30 g/L安体欣组;300 g/L安体欣组;600 g/L安体欣组,每组6只动物. 对照组动物放入次声压力仓内不施加次声作用,2 h/(次・d)×14次;次声组动物放入次声压力仓内接受16 Hz,130 dB次声连续作用2 h/(次・d)×14次;其余3组采用灌胃法每日8:00时分别给与动物0.2 mL的30 g/L,300 g/L,600 g/L安体欣,1次/d×6 d,然后将动物放入次声压力仓内接受16 Hz,130 dB次声连续作用2 h/(次・d) × 14次. 次声压力仓系统采用电激励方式产生次声,为第四军医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航天工业总公司41所合作研制. 动物于次声作用结束后0.5 h以20 g/L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断头处死取全脑、肺入-80℃冰箱保存待测.

1.2方法脑、肺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测定[3]所用试剂为15 mmol/L盐酸羟胺;75 mmol/L Na2CO3/NaHCO3 (V/V=7/3), pH 10.2, 含EDTANa2 0.15 mmol/L; 30 g/L Triton・X100液;0.98 mmol/L NBT;pH 7.3的PBS液. 81 g/L十二烷基璜酸钠液;pH 3.5的200 g/L醋酸缓冲液;10 g/L硫代巴比妥酸. 组织称质量以生理盐水为溶剂制成100 g/L匀浆液3000 r/min×10 min取上清0.2 mL入10 mL玻璃试管待测SOD和MDA. 采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分别于590 nm波长测SOD和570 nm波长测MDA A值.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x±s表示,用SPLM统计软件进行析因分析并作两两比较.

2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次声组动物脑、肺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升高(P

表1安体欣对大鼠脑、肺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略)

bP

3讨论

次声作用机体后产生过量活性氧自由基是次声损害作用的途径之一. 据报道:采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2,3二巯基丙醇磺酸钠复合物,在8 Hz, 100 dB次声作用雌性白鼠前5 d至作用中10 d腹腔注射,结果显示该复合物能提高脑毛细血管和微毛细胞血管壁对次声损伤的抵抗力,较好地防止出血[4].

O2-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参与机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5]. O2-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比较复杂,它们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定途径可以被细胞利用,如中性粒细胞对细菌及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即涉及O2-等活性氧的作用,但是,过量的自由基则可能对组织或细胞产生损伤效应. 体内SOD活性和MDA含量升高意味着体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加重,自由基对组织细胞的损害加重.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次声组脑、肺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显然16 Hz,130 dB次声可使大鼠脑、肺组织细胞产生过量的自由基从而损害细胞功能. 国外学者也从形态学角度证实次声可使肺泡破坏,肺血管断裂[6].

中药“安体欣”系采用丹参、当归等天然植物提取的活性效素制备而成,能促进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清除多种自由基和抑制脂褐素生成,具有改善机体微循环、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升高红细胞数、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作用,是高效的自由基消除剂和抗氧化剂. 本研究发现,与次声组比较,各安体欣组动物脑、肺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均低于次声组,这表明安体欣能有效清除脑、肺组织产生的过量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降低了脑、肺组织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对保护脑、肺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表1).

本研究我们观察了安体欣对16 Hz,130 dB次声连续作用14次后,大鼠脑、肺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规律,提示安体欣对次声损伤具有防护效果,为研究次声的防护、治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芳,任雨笙,李玲,等. 不同声强8 Hz次声作用对大鼠GSHPX,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9):743-744.

[2] 王斌,陈景藻,易南. 不同声强8 Hz次声对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18(5):442-445.

[3] 庞战军,周玫,陈瑗. 自由基医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119.

[4] Свидовый ВИ,Глинчков ВВ.Реакция клеток нервной системы на воздействие инфразвука[J].Гиг Труда и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х заболеваний,1991,(6):37-38.

篇5

一、注重题目解析,寻找解题点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关键之处就是解题点,只有找到了解题点才能知道运用哪些理论知识来进行解题,因此,注重题目解析、寻找解题点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首要教学策略。在拿到数学应用题时,老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目的,知道题目想要考学生什么,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应的理论知识,按照题目题意进行解题。

例:班里图书角有58本故事书、34本科普读物,要放在一个4层的书架上,平均每层要放多少本?这题中可以从“平均”两个字看出来是要做除法,但是除之前应该知道书本的总数,那么就是加法,这样就能显而易见地看出该题的解题点就是先计算读书的总数,那么答案是(58+34)÷4=23(本)。

二、多做分析比较,清除隐藏障碍

汉字博大精深,一个文字具有多重含义,更何况多个文字的组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往往因为一个字而题意千差万别,用到的解题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多做分析比较、清除隐藏障碍,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准确解题的教学策略。老师针对同一类型的问题,应该做出详细的区别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问题导致解题思路不同的区别,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进而提高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准确性。

例:小明和小红看同一本故事书,小明看了9页,小红看了15页,问:

(1)小红比小明多看了总页数的 ,这本书的总页数是多少?

(2)小明看了总页数的 ,小红看了总页数的多少?

(3)小明和小红都花了3天的时间看到现在的页数,那么5天后小红比小明总共多看多少页?

在这一题目的三个问题中,问题的目的不同,则解题思路不同,老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分析比较,体验这种不同的问题解法。在(1)问中,明显可以看出是求书的总页数,而且要知道小红比小明多了多少页,那么答案就是(15-9)÷ =90(页);在(2)问中首先要先知道总页数才能知道小红看到的比例,那么答案就是15÷(9÷ )= ;在(3)问中则是比较两人看书的速度,知道每天小红比小明多看的数量,才能知道总的差距,那么答案是(3+5)×(15÷3-9÷3)=16(页)。

三、发散解题思维,尽量一题多解

小学数学应用题切合生活实际而且解题思路广泛,只有知道一个题型的多种解题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题目,加强学生对应用题的整体把握,因此,发散解题思维、尽量一题多解,是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水平的教学策略。老师在为学生讲解应用题时不应只讲解一种方法,应该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为学生讲解多种解题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应用题的解题水平。

例:植树节三、四年级的学生去植树,三年级种了10棵杨树、15棵柳树,杨树数量是总植树数量的 ,四年级种的杨树比三年级多了5棵,种的柳树是三年级柳树的2倍,总数的 ,那么四年级种了多少棵柳树?

在这一题目中,在解答(1)问时,可以看出题目要求求解四年级同学种植的柳树总数,解题时可以从三年级柳树的2倍出发,

篇6

1.小学数学应用题要注重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针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封闭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言的。“开放”意在给学生的认识松绑,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作用,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尝试解题的欲望。应用题教学由过去“教会学生做题”转向“引起学生活动”,改变了过去那种繁琐、枯燥的讲结构,教思路,读、找、想、算、答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而是先让学生尝试做题,试着沟通现实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再组织小组或全班的交流与问题讨论,最后还要比较现实中的问题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脑、手和口,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充分肯定其中合理的成分,教学不搞“一刀切”。此外,要向课外延伸,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寻找有关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江苏省宜兴市民主路小学陈亚军老师认为:“在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中,条件围绕问题叙述,不多不少。学生很容易造成解决问题要把所有条件用上这样的思维定势。但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并非如此,需要选择条件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设计应用题的条件多余或不足,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能力。传统应用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把一个答案找出来,不再进一步思考分析。而现实生活中应用题的答案常常不唯一,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结果。因此,设计结论开放的应用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他认为:“从条件、问题、思路、结论这四个方面着手设计开放性应用题,可以真正体现应用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简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和、差、积、商四种。

大体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是与加、减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而对于它们的变型题,如求一个加数、求被减数、减数的题目,教学中应在沟通其与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联系上下工夫,使学生正确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第二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含义进行思考的应用题。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教学中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差数的正确概念、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为重点,使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较大数能分成哪两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与加、减法含义建立联系,确定算法。而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以及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第三组是与乘除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三种应用题,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联系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第四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倍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的两数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学中应以正确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其与乘、除法含义的联系为重点。

3.关于小学数学比例应用题的教学。

3.1要做到把握重点、建立联系。

比例应用题实际上分为两部分:正比例应用题和反比例应用题。教材通过两个例题揭示了各自的特征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例1,因为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的应用题,就是以前学过的“归一”应用题。例2,因为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所以用反比例关系解答的应用题,就是以前学过的“归总”应用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解答,然后用比例的知识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这样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分别理解掌握两个例题的结构特征,并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加深对正、反比例应用题与归一、归总应用题联系的认识。

3.2要加强对比,理清思路。

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从而使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1)在教学例1与例2之后,组织学生围绕两个例题展开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使学生明确:这两道题都是在讲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例1是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例2是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所以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

2)从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上进行研究,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不管是用正比例关系解,还是用反比例关系解,解题的关键都是:先要正确判断题中哪种量一定,两种已知量是否成比例关系,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式来解答。

4.举一反三,贴近生活。

篇7

1.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准备题”及有关例题,让学生想、摆、说,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准备题时,可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使学生在动作感知中了解:在“”中,有与“”同样多的部分,有比“”多的部分;要使“”比“”多2个,就要先摆出与“”同样多的“”,再摆出比“”多的2个“”;要使“”比“”少2个,既可先摆出与同样多的“”,再拿去2个“”,又可先盖住2个“”,再摆出与“”同样多的“”。这样,学生逐步体会到,较大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较小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较小数多出来的。这就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了铺垫。又如,在教学第三册第47页例4时,可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使学生了解: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3个2根,那么,第二行小棒的数目就是第一行的3倍,从而初次感知到“倍”。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两组实际操作的题目,使学生对“第二行小棒的数目是第一行的几倍”有较深刻的理解,从而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在教学例5时,再用圆片进行操作,学生直观地看到,8里面有2个4,第二行圆片的数目就是第一行的2倍,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倍”的认识,并为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的解答思路打下基础。

2.采撷实例,源于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几乎每道应用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应用题和生活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商店购物,班级中男、女生的人数,班级某一次小型活动,商店打折的广告招牌,学生的体重,等等,这些生活中经常看到、经常听到的事情都能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很好的素材。学生身临其境,与其说是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解决身边的一件事情。学生也不会为了解题而解题,而会尝试着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这正是应用题生活化所带来的变化。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若放手让他们去观察、去实践,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越高涨,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3.精心设问,紧扣生活。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在应用题教学中,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问题设置的“六要”原则: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避免学生盲目应付,造成思维混乱;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生活化,问题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使问题变得浅显易懂;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时间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六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且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4.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来选择运算方法。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把对运算的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结合应用题内容具体分析,如上面求白兔的只数的应用题),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联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联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要求未知的数(如上面求果树的总棵数的应用题),联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或联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或含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或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解题能力,必须让学生通过体验并掌握一般的解题策略。

一般的解题策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5.1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能力。学生清楚地表述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结构封闭的应用题,问题和所需的条件已直接给出,而开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缺失的,或多余的,需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条件,补充问题,功根据实际的管理经验从众多的条件中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解答。

5.2分析数量关系。这是解题关键步骤。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随着两种方法使用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它们将不再彼此割裂,而形成综合―分析法。

5.3拟订解题计划。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通常在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题时有拟订解题计划的必要。解题计划确定解答需要分几步,每一步骤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结果。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前 言

以前小W数学应用题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多数都是带领学生针对不同题型反复练习,练习过程枯燥乏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使得教学效果一直都不够理想,如何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进行优化,现已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如今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应用题题目与生活相脱离

数学知识本来就较为抽象,小学生对于抽象的东西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按照课本上应用题的内容强行进行灌输与讲解,在命题时常常忽略问题与生活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1]。

2.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主要是数学知识的讲解,以及训练时正确答案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题地位不突出,学生被动进行回答,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交流,而不同的学生在做题时出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这使得教师无法有针对性的对同学进行指导。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由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及调试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从单纯的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的误区中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

1.将应用题内容模拟成生活场景

如今的数学教学就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授内容,将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引入其中,再以学生应用生活经验作启发,让学生应用自己的方法加以解决,随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并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数学为生活中解决问题提供的便利,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课堂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自己分配角色扮演超市收银员与顾客,同时学生自己设置金额并模拟购买单件或多件相同或不同的商品,模拟超市收银结算,来运用加减乘除来解决收银计算金额的问题,记录整个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算式,老师进行最后的检查,在整个过程中应用题的内容经过同学的模拟变成了一个生活场景。教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课堂上的问题生活化,并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让同学自己模拟生活情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同学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便于同学理解并学习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2.利用课堂活动加深应用题内容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更能吸引学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数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的机会,比如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应用题,可以引入小车作为实例,让学生自备卡尺胶水等材料,自制一个小车的模型,看谁做的最漂亮,在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原来卡纸及小车模型的尺寸,再根据各自的小车模型,在此时引入体积概念,学生自己动手建造模型,每个同学得到的答案也是不同的。通过这个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中对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这些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距离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活动,使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不再抽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

3.利用先进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多数时候都是使用枯燥的文字描述的方式,所叙述的弄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一两个条件及一个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可以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也可以适时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提高学生对于应用题的理解。例如,在描述两辆车相向而行的题目中,传统的文字描述为一辆车在甲地向乙地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行使,另一辆车在乙地向甲地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行使,甲乙两地相距50公里,问两车何时相遇?此时教师可以将这一过程制成动画场景,在课上使用多媒体播放,生动的动画使学生对题目中信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更好的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这也符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使应用题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4.小学应用题针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教学的策略

小学应用题虽然在内容上可以有很多变化,但是在具体答题时是有规律的,总结起来也就是对应用题中已知信息进行提取,并使用加减乘除算法列出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结果,所以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对于学生解题思维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1)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难点之一就是信息混乱,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积极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信息。

(2)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拓宽学生思路

做应用题时要想让学生了解不同体型的解决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对不同的分数应用题的题型有所认识,并且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将一道例题时可以改变题目中的某一个信息,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解答,来比较解题过程中的差异,例如,一个学生投硬币,求其第五次投掷时是正面的概率,然后再让学生求前五次投掷都是正面的概率,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其它条件还可以怎样修改,训练学生对不同题型的理解能力。

结 语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对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并且是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基础,因此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计算机等级考试 数据库程序设计 应试经验

为进一步适应新时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教育部考试中心对NCRE考试体系进行了调整,改革考试科目、考核内容和考试形式。从2013年下半年考试开始,实施2013年版考试大纲,并按新体系开考各个考试级别。

2013年版考试大纲对计算机二级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考试科目形式也做出调整。由传统的“笔试考试+上机考试”改为无纸化上机考试。考试题型为:选择题40题40分,上机操作题60分(基本操作题18分;简单应用题24分;综合应用题18分),总分达到60分即可获得合格证书。未通过的考生不再安排补考。新版考试题库更加实用,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主要考查计算机操作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这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有些迷茫,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学习。以下是笔者总结数年来辅导学生考试的经验,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正确应对新版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VFP的考试方式

新版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VFP的考试方式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选择题、基本操作题、简单应用题、综合应用题四部分,下面笔者分别介绍每部分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选择题答题分析。

主要考查VFP数据库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共40道题,含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10分。VFP基础知识是客观题的重点,该部分在学习中首先要熟读教材,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抓住重点,并做好总结。精练历年考试真题了解考试的侧重点,比如VFP基础知识里函数的使用、数据库基础知识、SQL语句(重中之重,包括select、insert、update、delete、altertable等)、表单基本属性、报表的使用基础等。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分值较少,重点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中二叉树相关知识,比如求二叉树的结点个数、二叉树的遍历、排序(主要以计算时间复杂度形式考核)、查找(主要以计算最佳、最坏比较次数的形式考核)及线性结构中栈、队列相关知识;数据库设计基础中的主要考点是数据模型、关系代数(主要考查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程序设计基础及软件工程主要是记忆知识点,根据重点理解并熟记相关知识点即可。

2.操作题分析。

操作题主要包括基本操作题、简单应用题、综合应用题三大题型,从历年考试真题我们可以看出,基本操作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器的简单应用,数据库和数据表的简单应用、索引的建立,以及简单的SQL语句;简单应用题主要考查表单、视图、查询及SQL语句的相关操作;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查表单、菜单、简单程序设计及SQL语句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方法

1.精选典型例题练习,避免“题海战术”。

现在有关“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复习资料很多,搞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有的考生做几十套试题但还是没过,而一些考生仅仅做了几套试题却考出理想成绩,考生应该根据考试大纲及历年考试真题有选择性地做题,客观题可以选择历年考题做3―4套,掌握答题技巧,总结相关知识点;操作题在学习中首先抓住重点题型练习(比如表单、菜单、SQL语句相关试题),然后选择历年考试真题复习,熟悉考试题型,掌握相关知识点,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2.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2013年新版无纸化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考生开始选择题答题后,将无法进入其他windows窗口(含桌面),无法使用键盘;考试结束选择题后,无法再次进入该选择题界面答题。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安排好答题时间。选择题为单选题,是客观性试题,试题覆盖面广,一般情况下考生不可能每个题目都有把握答对。考生在作答选择题时可以使用一些答题方法,提高答题准确率。

(1)直选法:如果对试题中的4个选项,一看就肯定其中的1个是正确的,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考生百分之百正确记住的试题。

(2)排除法:该法是将错误答案排除的方法。对试题中的4个选项,一看就知道其中的1个(或2个、3个)是错误的,可以使用排除法,即排除错误选项。这种方法在SQL语句的考题中用得较多,有时考生无需自己编写程序代码可以根据程序或命令中语法结构排除错误选项,可以提高准确率,节省时间。

(3)经验比较法:如果个别题目确实不会,就可根据做题经验比较猜答案,不要浪费过多时间。

操作题是考试重点,对于基本操作应尽量做到拿满分,因为评分是以机评为主,所以有时存在你做的试题可以运行正确答案,但不得分的情况。对于一些改错题。一定要按照要求在指定的行改正,尽量避免在程序中添加命令行或删除行。另外,在考试过程中注意保存好并运行程序,生成考试文件(如查询中生成的表文件、菜单程序文件等)。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题目(如综合应用题),要静下心来,先弄清命题人的意图,再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逐步分析,综合考虑,争取尽量多得分。

三、熟悉考试场地及环境,保持良好心态,真正做到稳中取胜

在考试前首先要熟悉考试场地及环境,尤其是要熟悉考场的硬件情况和所使用的相关软件的情况。其次,在考试过程中要保持良好心态,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在上机考试过程中容易过度紧张,有的考生一进考场就开始紧张,手开始发抖,甚至脑袋发蒙,以致在本来会做的题上丢分。其实只要平时熟悉考试软件并认真复习,考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真正做到稳中求胜。

总之,考生选择好正确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扎实全面地掌握应试内容,并灵活运用应试技巧,必定能取得理想成绩。

篇10

数学认知结构则不同于数学知识结构,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指数学知识系统的内容在小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系统的逻辑结构模式。这就是说小学生经过认识、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就相应地形成了数学认知结构,即学生是运用原有的知识来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数学知识结构对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样的。而认知结构却并不相同,它与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已有的知识程度有关。同样的知识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认知结构掌握它。

心理学家实验的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尚未成熟,思维具有很强的形象直观性,表现在解答基本应用题上的心理现象有以下几点:一是不明确应用题的结构,不能区分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他们只关心题目的得数,而忽视这一得数是选择怎样的运算方法而得出的;二是在选择运算方法时,往往只注意到题目中的个别因素,而不能全面、有联系地考虑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三是思维缺乏可逆性,对与生活习惯不一致的数量关系很难理解。

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先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映入大脑皮层后,形成表象,对题目的整体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大脑对表象加以整理,排除无关因素,概括出数量间的关系,选择运算方法,最后列式解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表象的清晰程度能直接影响学生的第二步思维活动。而第二步则是学生进行一系列思维活动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过程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却往往没有引起重视,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列式解答这一结果。当然,列式解答是上述两个环节的集中反映,能看出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哪一步发生了障碍,引起这一障碍的原因是什么等情况,教师就无法了解。这样对学生形成解题的不正确的认知结构就不能及时调整,如果儿童最初形成的认知结构不适当或不正确,或其自身数学认知结构已有成分的稳固性与灵活性较弱,就会对后来的学习造成困难和障碍。反之学生就能把新的数学知识及时、顺利地吸收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像滚雪球似地越来越大。就这一点看,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无非是沟通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那么怎样沟通这一联系,使学生把应用题的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更新与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进行。

第一,必须加强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刚入学的儿童语言表达不完整,只会说些零乱的无条理的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和某些概念,不能熟练地用语言完整地表达意思。他们识字很少,又无法读应用题。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学应用题时应指导学生说题和听题,使学生在说话听话中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逐步弄清楚解答应用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科书中安排了看图说一道应用题,图文结合的应用题,还有些动手操作的题目。对这些类型的题目,必须切实教好,不要满足于一种答案,一种模式,应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这当然很难,但教师可以先示范讲解,让学生模仿,并说明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边听边看,渐渐认识应用题的结构。

第二,必须遵循“直观―表象―抽象”这一教学程序。应用题的直观教学主要是创造条件,设计情境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接触生产、生活诸方面的实际,使他们一碰到题目就会唤起表象,避免产生因对应用题所叙述的事理不理解而导致错误。表象是我们头脑里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映象,它是记忆的主要形式,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表象是从具体事物进入抽象思维的桥梁,也是解决问题进行思维的支柱。我们必须注意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在教学中除上面讲到让学生接触实际,参加实践外,还可把应用题的内容列成表格,画出图形,做成卡片,利用活动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常叫学生闭上眼睛,再现一下自己做过的、看过的、听过的东西。这样长期的训练,就会使学生对表象的认识达到清晰、正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