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训练范文

时间:2023-03-19 03:4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表达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表达训练

篇1

关键词:语言;表达;构建;模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28-01

想起鲁迅先生的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不禁深思:原来表达(或者说说语言)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呀,精妙的表达何去何从?

1.训练:把课堂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主阵地

1.1 课堂上要让学生"能说"。我这里的"能说"不是"能说会道"的能说,而是让学生有机会说,创造机会让学生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提问,只有教师多提问了,学生才有多说的机会。学生只有说得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有提高。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如在计算教学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在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在几何形体教学时,让学生说说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多交流,多合作。学生经过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欲望。要让学生在交流中锻炼表达。利用小组教学、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讲解、各抒己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锻炼机会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1.2 课堂上要让学生"敢说"。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你提出了一个问题,哪怕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回答。是全班同学都不会吗?当然不是。有的同学明明会,但不敢说。这就要求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还要及时给于肯定的评价。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鼓励全班同学人人都敢于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课上往往发言很少。但是他们偶尔也会举手回答问题,他们的回答可能完全不对,也可能不完整。这时教师千万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用诸如以下的表达给予鼓励,如"你真勇敢,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你再想一想。""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回答得很圆满。"毕竟他们还是走出了这艰难的"第一步"!久而久之,他们一定也会像其他学生一样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2.构建:挽救语文"水土"的流失

2.1 抓重点词,品味语言 。在教学中,对语言的感知、感悟不能停留在材料的浅层,要探究品味语言的内涵,探求语言的规律,感悟语言的情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传神之处,精美之处,去揣摩、玩味,逐渐悟其意、悟其境、悟其情。

辨析字义 课标第一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意思"。词语本就存在于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在理解词语时往往可以运用"据句定义"。品读"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绝妙之作"一词学生未必理解。于是,笔者出示"绝"的五个解释:断绝;完全没有了;走不通的;气息终止;极、最,没有人能赶得上。让学生进行选择,读懂"绝"就是极、最。结合语境来说就是这样的画作也只有戴嵩了,一般人是画不了的。通过对词语的解释,学生对戴嵩高超的画技就佩服了。

诱发想象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向学生适时的示弱便是一种教学智慧。品读"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笔者就先向学生示弱:"画是在纸上的,怎么会变活呢?纸上的牛是不可能变活的呀?"再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语言画面:画纸上的这两头牛,牛眼瞪得大大的,眼睛里能喷出火来,牛角抵着牛角,牛毛根根都竖起来了,鼻子里还喷着粗气,地上的尘土都飞扬起来了。这两头牛仿佛能从纸上跳下来,这就是画活了。于此读懂"戴嵩是画得太逼真了,才能让斗牛栩栩如生",再通过"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读出这真是绝妙之作,做到了上下文勾连。

体验练说 文中围观群众的夸赞很有艺术水平,从侧面烘托了戴嵩非凡的画技。这种句式训练也是特别好的模仿范式,于是笔者请学生互换角色,体验练说:如果你当时也在,你又会怎样夸戴嵩呢?有的说: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真是惟妙惟肖啊!有的说:画活啦!画活啦!马良的神笔也比上你呀!真是栩栩如生啊!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纷纷夸赞"。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懂读了词语的妙用,又学会了语言的表达。

2.2 怎样让学生在能表达的基础上把语言讲得精彩?在教学中我以"评价语言"为契点,设计如下的训练模式:【模式名称】"外化内化过渡"训练模式④【操作环节】"感受语言品味意韵技能训练进行评价跨越评价""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毋庸置疑,由"读"的感受到"见"的领悟过程,正体现了新课标"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表述。因此只有口读、心惟、耳醉其音,目醉其情才能实现真正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⑤该模式以"阅读"为主阵地,通过各种语言类型的语感同化和文字的推敲评析体验,从中甄别评价语的共性和个性,掌握规律,习得评价技能,并能在各种语文现象中进行运用,形成富有个性化的自我评价语言,评出精彩。

立体化的"阅读-评价"模式有众多层面,现就以"对话"为例引导学生说精彩评价语言的实践例举三隅:1、自我心灵交流:与书本对话--循序渐进,学评价【模式名称】"文本对话-诵读评价"训练模式【操作环节】"阅读文本咬文嚼字体悟情感运笔催思诵读评价"该模式关注所有的学生群体,避免常规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优生"一枝独秀",学习"弱势群体"跟不上思维节奏,被抛出评价轨道的课堂局面。给足学生时间,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在最真实的状态下阅读,让心灵在文字间得到自新。但此时要马上形成评价语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思维的形成到文字的重新整合并表达出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2、互动思维交流:与伙伴对话--规范训练,促评价【模式名称】"自评-互评"训练模式【操作环节】"自我评价交流评价倾听评价催思感悟相互评价"该模式可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中训练,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评价量表(明确自我评价内容和标准,及对他人进行评价的标准),让评价训练有章可循,在参照中学会评价。通过伙伴关系的"挑刺"行为不断促进评价语言的完善,并将外在的语言表述逐步内化为思维表述,实现"外化内化"过渡过程,使评价过程更具有效性。3、跨越权威交流:与教师对话--打破樊篱,敢评价【模式名称】"师生互评"训练模式【操作环节】"分歧评价平等评价师生互评""师道尊严"根深蒂固了学生和教师在评价地位上的鸿沟,课堂上听到最多的还是教师对学生表达的陟罚臧否之声,却极少有学生对老师表达"口诛笔伐"的勇敢之音,学生即使有比教师更精彩表达和不同看法,也会因教师事先的"终审判决"而沉默了,让精彩悄然流失,这不能不说是评价语言训练的一大遗憾。为了让学生跨越师生评价障碍,鼓励他们说出独创的评价语言,我利用教学的"分歧"资源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职校;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25-01

目前语言表达能力是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之一,是职校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着力培养的能力。但职业技术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明晰性上严重欠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校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怯于沟通、不敢与陌生人交往,从而制约了其他能力的展现。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职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职校学生语言表达存在的突出问题

语言表达不仅要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交流的内容,还要将各种情感和表达的内容主题突出,准确、清晰的进行交流。职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用词用语不准确妥帖,表达不顺畅,语句不通。2、语言表达内容不明确,层次结构不清晰。有的学生想要表达认识、思想或情感等,但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甚至让人感到费解。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现象、事理和情感的表达。缺乏语言的连贯性、逻辑性和流畅性,显得思维混乱。

二、培养职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及明晰性训练方法及手段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明晰性是指语言表达中用词准确,语意明白,观点明确及结构层次清晰等,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鉴于语言表达能力在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要充分认识语言表达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将相关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的课程范围,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全面、系统、规范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教材、考核方式等。同时,教育并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对应聘就业、社会交往以及成就事业等方面的重大影响,从而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修养与训练,把校园内变成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良性土壤。

开设说话课,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职校教学中,开设说话课很有必要。说话课的开设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职校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面临就业,准确、流畅的口语表达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通过说话课,以介绍、交谈、讲演、解说、辨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方法和技能,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开展诵读活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诵读能够锻炼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有利语言积累。近年来,诵读对于人大脑、身心各种机能良好的潜在效应已经在各国研究人员的相关实验中不断得到印证。在说话课上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促进学生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开展词语运用竞赛活动,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讲话者掌握的词汇量有关。掌握的词汇量大,讲起话来就可以选择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也不会出现由于选不到适当词语而语塞结巴。这样才能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用最确切词语以准确地表现事物特征及作者思想。

用“录音法”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和准确的评判,只能根据别人的点评对自己的讲解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录音机把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记录下来,通过播放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如演讲,辩论,广告会,新闻会,现场招聘会,电影沙龙,读书沙龙.原创表演和表彰大会等,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语速的技巧来表达讲演内容,善于运用无声语言(表情、姿势、手势)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学生“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开辟第二课堂实践促进教学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训练的补充与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类校园文化活动,使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培养的表达能力得以不断的巩固、强化和空间的伸展。把教室这一空间尽可能伸展到其他更多的活动空间去,形成一个学习、运用、研究语言表达的更大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更多的补充,效果也更好。例如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知识竞赛、选拔校园节目主持人、播音员比赛等以口语表达训练为目的的课外活动。要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打开“言”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动互补,形成教学指导实践,实践促进教学的口语学习与训练的良性循环。

四、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思维模式 内译 叠加 简约 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壮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日常交际中绝大多数壮族人使用的语言是他们的母语──壮语。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她又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其特殊性在于:本民族各成员之间在交往的时候,除非双方都使用汉语,否则就是口头表达用壮语,书面表达用汉语,这就形成了口头和书面分别使用不同语言类型的现象。一般说来,一个民族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有对应的同种文字可记录。壮族却不一样,除了有关本民族语言的专业论著外,记录母语时往往需要直接翻译成汉语,这种使用语言过程中的“双选”方式在社会交际中是极为少见的。而这种“双选”的程式又使他们形成了用壮语思维,用汉语表达的习惯。

1 壮民族学生用壮语思维以汉语表达的成因

究其原因,得从壮族文字的形成说起。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古代壮族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了记录自己的语言,壮人的祖先也曾经试图创造过自己的方块文字,南宋时就已经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一直没有适时地走向成熟,直到1955年才重新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族拼音文字,壮族人才有自己规范的文字,但它发展至今也仅有50多年的历史,50年历史的文字体系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壮族有自己的文字,但能够熟练运用壮文字的人并不多。据统计,广西壮文学校从1982年起至今培养的学生有3170多名,广西民族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也培养了1000多名。这些人才又直接培养了多少个能自如运用壮文的人,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据说曾有70万壮族青壮年人接受壮文培训后,告别了“文盲”的称谓,其实所谓的“告别文盲”是没有具体的标准的,因而这个数据也没能反映出推广现用壮文的实绩。不管怎么说,对于有一千六百多万人口的壮族[1]而言,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现行壮文的人毕竟是寥寥可数。壮族人用汉文字记录壮语言的做法实际上已形成了习惯,学习汉字也形成了传统。壮族人心目中的“读书人”其实就是指在学校接受汉语言文字教育的人,所以我国的壮族学生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学习汉语言文字。

对于运用语言的这种特殊方式,周耀文认为,其原因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内部,“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差别一般都很大,而且大多数方言都没有上升为基础方言的条件”,因此“汉语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工具──族际语”[2]。应该说,这是造成壮族人未能统一使用本民族文字的社会原因。但是,由于本民族内部交际的需要,壮族人民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壮母语,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就存在一个从小使用壮族母语,入学后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壮族学生群体。

2 壮族学生思维模式的独特性

我们知道,学术界尽管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看法有许多分歧,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在这一点上看法是基本一致的。既然人类思维必须依赖于语言,那么,不同的语言就会带来不同的思维特点。根据这一论断,考察壮族学生群体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独特的思维模式。

第一,形象思维过程的“内译”模式。上文已经说到,壮族学生从小就使用壮族母语,入学后需要学习的却是汉语言文字,这当然是壮族人民的自愿选择。入学前,他们从前辈那里习得的壮语,在本民族内部的交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使用壮语进行思维已是根深蒂固。他们思维的结果,也习惯于通过口头用壮语表达出来。但入学以后,他们需要学习汉语言,相对于汉族学生来说,壮族学生就必须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将两种语言加以对照,然后才能将思维的结果用汉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内译”过程。经过“内译”才能得出思维结果的过程,使得这种思维带有很大的间歇性特征。比如:要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思,在壮族学生的形象思维里,首先是依靠壮语想象的“家乡”以及“新面貌”[3],之后再将壮语词汇和汉语的词汇等同起来,进而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义。这个过程,类似于将英语同步译成汉语的过程。不同的只是,同步英译汉是在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仅仅是为转达信息的需要,它可以非常简略;而“壮译汉”则是从一种语言转入对尚未熟练的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替代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而且出于学习的需要必须做到精确表达。相对于从小就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而言,在语言表达上就占有优势。而习惯使用壮语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显得相当特殊了,特殊就特殊在它是隐在的,就是说,倘若用汉语思维,然后用汉语表达,其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往往是一致的,我们通过已经外化的语言形式可以明了思维主体的思维过程。而壮族学生用壮语思维,再用汉语表达,表达出来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改变,因而已经外化的语言形式很难让人了解先前他是怎么想的。壮族学生隐在的思维并不能通过外化的语言加以呈现,只有当他用不规范的汉语将其思维结果表达出来时,我们才觉察到他是在用壮语思维。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我家河水流过底下”之类的句子,其实他想说的是“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这里,仅凭外化了的语言就很难判断出思维者原先的思维痕迹了。

壮族学生在思维中需要“内译”而造成的“间歇”,从表面上看,给人的印象是表达上反应迟钝,“说话”不顺畅,其实这是他们的思维习惯造成的,与智力因素并无关连。它是壮族学生汉语表达障碍的根源之一。

第二,逻辑思维过程的“叠加”模式。这里所说的“叠加”,指的是壮族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用两种语言作为辅助工具,在作出正确的逻辑判断之前需要进行重叠思索,才能使表达符合逻辑。比如说,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壮族学生往往先使用壮语加以领会,壮语的语序是“前面有棵树大一”[4],倘若要将这一句意表达出来,就得依赖汉语再做一次思考,明确壮语的“有棵树大一”与汉语“有一棵大树”是等同的,说出来才符合汉语的表达逻辑。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归根结底也还是壮族学生共用两种语言造成的。过去在壮族地区的小学,为了解决这种困难,曾经倡导双语(壮语和汉语)教学,实际上就是希望通过双语互解,在不断练习中稔熟“叠加”的方法,从这一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但是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不同,特别是词法和语序上的不同,使得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叠加”思维的双重进程特点,加大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很难提高学生表达的敏捷度,从思维的品质上说,它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用思维工具过程的“叠加”模式,构成了壮族学生表达上的天然障碍。表现在,一是由于增加思维量而导致表达速度的缓慢;二是由于把握不准而导致表达逻辑紊乱。许多壮族学生甚至到了高中学习阶段,仍然对汉语口头表达产生恐惧感,这不能完全归结为心理问题;而在汉语的书面表达上,也经常出现类似于“当时我们就在背后山”这样“夹壮”句子的现象。

第三,理性思维过程的简约模式。理性思维是高一级形式的思维,它需要思维者具有判断推理的能力。判断推理同样要依赖语言,如果仅限于思维而不需表达,那么各人的思维进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但如果要求将思维结果用“外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个人的思维模式就得到了反映。正如上文所论,壮族学生习惯使用壮语思考问题,但表达时要用汉语。从思维到表达,按照维果茨基的说法,就是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生成[5]。通俗地说,“外部语言”实际上就是发出了声音或者写成了文字的语言。维果茨基是一个思维决定论者,他承认“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不同。多数社会语言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说话者的言语表述动机必然受到语境、信息内容和听话者态度的影响”[6]。不仅如此,它还受到语法的制约。语言学家的观点是基于一种语言来考虑思维问题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程式”,而壮族学生从思维到表达涉及的是两种语言,这种“程式”就变成了他们的“难点”。为了避免表达上的“错漏”,他们往往采取“简约”的方法应付,特别是在理性分析、推理方面的“简约”。从教学实践来看,壮族学生最不愿接触的是“请你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类的学习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对他们来说,要顺利地把自己的真实意思作合乎语言规则的表达实在不容易,一定要说的话,干脆就说得简之又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表达上的障碍:要么很难透过语言表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地分析,要么对问题虽有自己的见解却难于将它传达出来。

3 壮民族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策略

上述几点,说明壮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障碍有它的深层原因。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社会个体要适应社会的形势,因为个体语言的发展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壮族中学生在思维上有其特殊的模式,那么培养其语言能力方面也应当有其相应的策略。

一方面,是要解决好语言转换困难的问题。“语言转换”这一概念常用于两种语言的对等翻译,是可以用现实的两种语言进行直接比对的。但壮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这种转换却仅限于“内部”的转换,在内部转换完成之后,表达出来即已变成了现实的汉语句子,他没有现实的壮文可以进行直接对照。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转换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转换。要减少转换过程中的障碍,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并习惯于两种语言意义上的切合点。盛世忠认为“不同语言的语音、语言结构、习语等,都存在着这种思维的共性。表现为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契合。”[7]这里的“契合”可以理解为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形式,虽然他是从翻译外语的角度来阐述问题的,但就壮语和汉语的关系来说同样适用。那么,为了提高转换效率,促成学生感受语言的习惯性,壮族中学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就要重视两者之间的语法、习语规则的对应关系,从简单对应点入手,逐步扩展到复杂对应点的训练,以促使学生在从壮语思维到汉语表达的过程中达到自然生成的效果,而不需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过程。所谓“简单对应点”,一般是指词序对应、修饰对应等,如:猪母(壮语序)─母猪(汉语序),书我(壮语序)─我的书(汉语序)[8]。“复杂对应点”则是指较复杂的句子的意义对应。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壮族中学生来说,重视这方面的练习,虽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这是解决语言表达“间歇”“迟缓”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方面,是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发挥语言习得功能的效用。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使壮族学生必须生活在两种语言交际环境中,一是故乡亲情交际环境,再是教育教学交际环境。而在校学习阶段,这两种语言交际环境对他们都会产生影响。受到母语的熏陶,壮族中学生在进行思维的时候,使用壮语思维的人数往往占大多数。笔者曾经通过侧面进行过一次简单调查,即在壮族地区的在校壮族中学生中,要他们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在想问题的时候,是用壮话来想还是用普通话来想。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5%的学生回答用壮话来想问题,这说明用壮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在壮族学生中是根深蒂固的。当然,运用哪种语言进行思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问题是,壮族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汉语,在提高其汉语水平方面就此产生了困难。因此,在学校里倡导使用普通话,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仍然是壮族地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国家语委推行普通话测试方案并在学校里实施,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它对于改善学校的语言环境,增强使用汉语言的氛围,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人们对某种语言的掌握,不是单靠强制性的训练就能取得明显效果的。实际的情形是,将一个人放到某种语言的交际环境中,在没有强制性训练的情况下,他也能在这个环境中掌握这种语言,这就是习得。当前,在壮族地区的中学里,语言习得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单靠课堂教学训练,结果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语言习得的作用,将教学训练和个人习得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步入自如运用语言的境界。在壮族中学生里强化这方面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三方面,是要更新原有的习惯思维方法,实现从习惯用壮语思维到习惯用汉语思维转换。思维方法是思维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思维方法变更的条件不只一个,但思维工具的变换势必带来思维方法的转变。而思维方法的转变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许瑞祥认为:“每种思维方法都有自己的思维视角、思维空间和思维线路,从而会得出与运用其他思维方法相区别的思维结果。”[9]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它在思维中是由人来选择的。大多数壮族学生之所以不选择汉语作为工具来进行思维,是尚未自如运用汉语的缘故;而没能自如地运用汉语又反过来促使他们不断地依赖原有的母语进行思维。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内译”和“叠加”的过程就变得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就是“少说为妙”。其实,内部语言是现实表达的前奏,思维的工具如果与表达所用的语言相一致,那么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形成再到现实的表达,过程将会更直接、更快捷而且更准确。壮族中学生要实现习惯思维方法上的更新,从运用壮语思维转换到运用汉语思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作为一种训练策略,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尽量要求自己使用汉语进行思维,进而形成一种习惯。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生成”。当然,本文并不因此就主张轻易地丢弃民族母语,一种语言的传承自然具有它的价值所在。但仅就教学实践的范畴来说,壮族学生力求使用汉语进行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当他们真正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一工具之后,其汉语表达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千里原.民族工作大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94.

[2]周耀文.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使用方言文字的语言依据和社会依据[J].民族研究,1993,1:5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汉壮词汇[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2:121-180.

[4]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汉壮词汇[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2:213.

[5]维果茨基.语言与思维[M].李维,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86.

[6]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5.

[7]盛世忠.思维逻辑在语言转换中的作用[J].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言文化专刊.1999,3:60.

[8]王晓.关于壮语语法若干问题的商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46.

篇4

关键词: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43-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三十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较强的阅读能力。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广泛地高品位地阅读能够使它成为热土。只有在这样的沃土上才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为了让学生们爱上读书,除了每天回家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外,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每周四下午的第二节课是我们班的读书展示课。也就是在这节课上,有时学生们在默默地读书,有时我让学生们把这段时间在书上看到的、有趣的、生动的故事或是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自己认为最美的一个词或是句段背给大家听。

与此同时,我还在班级设立“今天你读书了吗?”板块,学生们读完一本书就可设计一张卡片,卡片形状自定,在卡片上要写明白书名是什么,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是什么……由于学生们还小,所以卡片上的内容经常写不明白,这时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忙。家长会上,我跟家长讲读书的重要性、制作卡片的目的,家长很愿意和孩子一道完成卡片的制作,因为他比你更希望孩子好。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们带着兴趣去读书。

让学生学会表达,我认为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因为课改的亮点,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能让学生体验到自由、快乐、充实、美好的学习过程。作为低年级的小同学,不敢说话,不能说完整话,不能把一件事情表达清晰,这种课改一点意义也没有。所以,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成为我们课改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培养,就是要训练。在班级里,我开展了“主题汇报会”活动。我每天在傍晚放学的时候把第二天要学生讲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利用早晨10分钟时间进行展示。这样,会使展示的学生得到提高,听到的学生也会有所收获。为了让学生们准备得更充分,我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以便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学生汇报的主题也是多种多样。如开学初或是节假日之后,我就会让学生们讲讲假期的所见所闻。在讲的时候,我一般会提示他们按这样的句式说:我和谁去哪儿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或是我最难忘的是什么?就像我们班一个男孩所说:“十一放假,我和爸爸妈妈到北京去玩了,我最难忘的就是登长城的那一天,长城好长,我好累啊!不过我是有收获的,因为我知道了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现在是真正的男子汉了。”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训练,让学生能够把话说正确、说完整、说清楚,从而达到流畅地进行表达。每个开学初,我还会开展“经典诵读”活动,11个小组每组选派一人参加班级展示。我对我的学生说:“我希望每次看到的都是你们小组成员的新面孔,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在锻炼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变得更强。”

“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其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最好的、最直接的、最实用的方法无疑是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巧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们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大量设计能给学生们打开思路、提供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东西,有创新,不人云亦云。如上《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我就问学生们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大部分学生都说喜欢小枣树。虽然理由不尽相同,但我最喜欢小Y的回答,她说:“同学们不用惊讶,我喜欢小柳树是因为它知错就改,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品质,不是吗?”

要想让学生们会表达,教师也要思维敏捷,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记得有一次语文培训,一位教师这样说:“老师的评价,会使课堂妙笔生花,让学生仿佛游览与鸟语花香的世界里。要想做到这样,不难,你每天到网上或有关教学的期刊上,一天背下一条评价就够了,这样一年下来就是365条。你的学生在你的精彩、到位的点评中也会耳濡目染,想不会说话都难。”这位教师的话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不足,开始悄悄学习,慢慢改变。当学生朗读展示时,学生的确能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时,我就会激动地走向前去,握住他的手说:“你真是未来的小播音员,听了你的朗读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我就会赞美道:“你有一双慧眼啊,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是一位伟大的发现者。”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对联、歇后语,还有简短绝妙的广告词、精练的标语、告示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内容。于是,春节到了,我要求学生们到各家门口摘抄春联,比比谁摘抄得多;看电视时,我让学生们注意观看广告,来开一个广告展示活动。这些活动,使他们掌握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鼓励学生一点一滴地去积累词汇、语句,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真正使他们学会表达。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表达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42-01

人的一生中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在集中在上小学以前,也就是说幼儿阶段是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给幼儿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开发和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

多年的幼儿教学工作为我提供了研究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舞台,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创设宽松快乐的环境,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几岁的孩子天真烂漫,好奇心强,幼儿教学中要时刻给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心情舒畅,没有拘束感,这对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给幼儿创设宽松环境。一是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二是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比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利用儿童文学作品,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的教材。这其中不乏儿童读物,比如,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漫画、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是幼儿喜欢听和喜欢看的。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复述文学作品的内容,这样能更好的训练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主题活动,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主题,让幼儿围绕主题来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这能有效的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主题训练法可以从幼儿的知识经验入手确立训练主题。比如,进行关于“夏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夏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夏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夏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夏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从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来确定谈话的主题,比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

四、儿在集体交往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之间的游戏和活动是训练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的舞台。儿童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之间的交往是随便的,也是最宽松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实际上,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主动构建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若刻意对幼儿语音、词汇和造句语法进行简单训练,是不符合幼儿语言教育的特点,违背了语言的本质功能――交往功能。而幼儿之间的交往正好符合语言的本质的功能。

篇6

关键词:淄博十中排球队 语言艺术 体育训练

淄博十中排球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之所以有如此好的成绩,除了教练员陈明老师的精细化管理以外,陈老师的语言艺术才是关键所在,他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训练的理解、心里定势、情感变化及学习兴趣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陈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配合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训练语言的艺术内容和技巧是表现优美、准确、流畅、幽默、感招力强等语言艺术特点重要保证。同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其内涵和效果的差异,反映出语言艺术技巧的重要性。有些人认为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并不十分重要,其实“语言”同样是进行体育训练的重要手段,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掌握动作的技巧,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实践证明,在体育训练这一以人体运动为主要内容较为特殊的教学训练科目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的体育训练不仅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清晰,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一)语言的优美性:

语言美是人们文化知识水平与社会先进的反映,语言美是融洽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的桥梁。语言是心之声,发乎情,止乎礼。体育教学语言应给学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语言中充满情感,能让教学对象与自己产生共鸣,直至欣然接受。 陈老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带给学生的是真实、简练。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

(二)语言的激励性:

体育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兴趣、特点、能力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习掌握方法的速度快慢和完成动作质量优劣。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激励语言引导学生,促使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战胜自我,迎接困难。这种激励方式的语言一般有诱导、对比、鼓励和剌激:陈老师在训练中经常树立榜样,不管在什么场合,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和宣传, 这样不仅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在鞭策着其他学生。

(三)语言的感染性:

教师的语言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是否具有真实的感情。教师不仅热爱教育事业、熟悉自己专业。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样他在课堂中的用语必然带有浓厚的感染力。

(四)语言的态势性:

教师进行语言传递信息时,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往往通过表情、神态、手势和动作来加深印象。研究证明:人的记忆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语言的态势性(肢体语言)就显得十分重要。

(五)语言的逻辑性:

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即“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语言的逻辑性是很重要的。

怎样在体育训练中使用好语言艺术呢?我认为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针对学生个性特点,有的放矢。

在训练中运用语言时,只有对学生的个性及各方面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说出的话才会切合实际,言而有效。如果语不对人,讲不到点子上,任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无济于事。例如:在排球训练中,因为训练的重复性,学生感到比较枯燥。当学生产生消极、懒惰的情绪时,要根据每个队员的个性,恰当的运用各种方法激励。对待多血质类型的学生,根据感情丰富、反映敏锐、敏感多疑的特点,宜用眼神交流式的“无声语言”;对待胆汁质类型.的学生,根据情感浓烈、兴奋性高、富有激情且自尊心、好胜心强等特点。宜用激将法与比较法;对待粘液质类型的学生,根据性情清高,情绪冷漠,自尊心强等特点,宜用鼓励法。在训练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抓住时机,恰当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导和激发学生训练的主动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是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

(二)抓住关键,简明扼要。

学校训练队不同于专业训练队,它受时间、场地、器材、任务等因素的制约。在训练中教师不应长篇大论讲话,在练习中更不宜。教师讲话务必要简明精炼,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突出重点。因此,在训练中应多采用一些体育口诀。例如:在排球训练中陈老师始终在观察着学生,并时刻记录着什么,当一节训练课结束时,他不会去指责那个队员,而是告诉每一个队员丢了多少分,怎么丢的分,能不能避免。这样队员就会在下面的训练中有意识的去改正。再比如,有些重要的比赛中,暂停时间非常短,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场上出现的问题,陈老师就会直指问题,给出解决办法,而不是指责。因此。淄博十中排球队在许多重要的比赛中总能笑到最后。

(三)生动形象,新鲜活泼

要把枯燥、乏味的训练课上的有声有色,朝气蓬勃,表现出体育运动的特点。教师就要运用语言艺术使训练课上的生动活泼,新鲜有趣。例如:在进行大强度的训练时,学生一听要完成的运动强度、运动量,一些意志不坚强的队员胆怯自己完不成任务,用有病等借口逃避训练,这时教师可以开玩笑似的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你这病比好雨都知时节,说生就能生出来。“这种新鲜活泼、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从侧面指出问题的实质性,又帮助学生调动了积极性。

(四)深入浅出,善打比喻。

学生在训练时遇到技术动作难度较大或不易理解掌握的问题时,则用人们生活中较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比较使学生易懂。例如: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体育运动的特点;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比喻抽象的动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动作技术。

(五)幽默风趣,调节气氛。

幽默风趣是训练时语言表达的“剂”,在训练当中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恰当运用一些双关语、俏皮话等,例如:训练时看到学生无精打采时,就可以说“怎么?现在已经处处闻啼鸟了,你们怎么还春眠不觉晓呢?”掌握好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时机,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做到愉快训练,而且对完成训练任务、目标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7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了大量诸如"描述"、"表达"、"说明"、"解释"等词语。这足见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已引起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同仁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说话的训练,帮助学生清除语言障碍,理清解题思路,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1.提供感性材料,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教师就要提供启发其思考价值的材料。

1.1 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问题要新,要奇,难度适中,问在学生的疑问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解简易方程》中,教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得出算式X+3=9,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X+3-3=9-3,这时教师适时提问:"减去任意一个数都能使等式不变,为什么偏偏是减3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小手如云。

1.2 借助操作。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片创造出1/2,1/4,并用彩笔涂出1/2,1/4,然后比较1/2和1/4的大小,当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1/2,1/4,说说自己是怎么比较出来的,教师从学生不同的表达中,互相争辩说理的过程中,看到了学生的思维非常到位。

2.规范课堂用语,示范良好的数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的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用词准确、筒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教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强,表达准确、清楚、简练。 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2 ;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的形成加以艮好的影响。朱智贤教授明确指出:"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思维和语言相比,思维是抽象的,语言是具体的,语言有形、声、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把握。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相比较,运用语言的能力易于培养和发展。

3.创造锻炼机会,循序渐进发展数学语言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1时20分=()分,因为1时=60分,60分+20分=80分,所以1时20分=(80)分。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4.运用多种方法,持之以恒开展说话训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4.1 看图说话。教学中可通过看图说话,表述图意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全面地看图,看清图上画的是什么。让学生能根据不同图意学会说几句话,大概意思要说对,列式后说出列式的理由。

4.2 边做边说。如学习画角,画三角形,老师示范后让学生边画边说,画角:边说方法边动手画,这样会很好的掌握了方法和画法。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篇8

【关键词】地方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2-03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语文师资。衡量合格语文师资的标准有很多,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是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并严格执行,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全面实施,对合格语文师资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看,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所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受到真正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虽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并未真正建立起系统而有效的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整体上并不容乐观,普通话达不到要求的等级、朗读水平较低、说话缺乏逻辑性、毫无有声语言运用技巧、态势语言不自然大方等问题比较普遍而严重。因此,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并切实执行,是当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构建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体系,强化课内实践训练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语表达水平,首先需要通过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才能完成。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现状,依照口语表达自身一般内容构成,所设置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至少应涉及普通话训练、朗读与朗诵训练、演讲训练等。其中,普通话训练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普通话是口语表达中说者准确达意、听者准确理解从而完成交流与沟通的物质媒介;另一方面,国家明确规定语文教师的普通话等级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刚性条件之一。现实的情况是,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整体受生源地系统性方言语调影响严重,加之在大学学习期间缺乏主动而自觉地努力克服和提高,所以,除少数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外,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而在现有开设课程中,现代汉语课程对于学生学说普通话虽有帮助,但由于不是专门性课程,帮助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开设更具专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普通话训练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所说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方面的具体差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又一种口语表达能力。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有利于学生大学期间可以更好地阅读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领略、感受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内涵之美,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未来作为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朗读教学能力。因为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小学的每个学年段都要重视朗读,而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师自身是否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师较高的朗读水平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声、情、意如何统一,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感甚至崇拜感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而且只有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朗读水平,才能更准确地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指导。遗憾的是,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以至于在试讲或教育实习中,或者是示范朗读但效果极差,朗读还不如不朗读;或者是只好采取播放录音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弥补,这种弥补较之前者效果虽然要好,但产生不了教师现场的良好朗读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力。因此,需要开设朗读与朗诵训练课程,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声音技巧,在高低、快慢、抑扬、升降、顿挫之间,既恰如其分又创造性地传达出文本的美感。目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也普遍缺乏在相对正式场合或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的能力,表现是要么不敢说话,要么勉强能说但做不到表达的准确流畅和态势的自然大方。学校通过开设演讲训练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演讲的内涵、方法、技巧,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准确、流畅、生动地表情达意,为其日后在教室面对学生讲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培养学生普通话能力、朗读与朗诵能力和演讲能力的课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三门课程,而无论怎样设置,要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改变课程性质。变选修课性质为必修课性质,因为选修课只能培养选修该课程学生的相关能力,而不能培养所有学生的相关能力,这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其二,加大课程所需课时。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虽然需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更需要实践训练,而实践训练具有个体性,需要每一个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查找、纠正存在问题。只有加大课程学时,才能保证生均实践的次数和时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训练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尽管开设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但基本都是选修课,而且课时不足。例如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版培养计划,2006版中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只有“演讲学”,而且因为是选修课,只有30个课时;2010版同样如此,所不同者只在学期发生变化。如此设置,不能说形同虚设,不过教学效果的确不明显。其三,强化实践训练。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必须强化实践训练。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无论是课时充足还是匮乏,都必须把实践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最重要安排。同时,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能力要求和训练目的,探索、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其四,优化师资配置。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是能力拓展和提高课程,需要教师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因此,相关课程应选用具有良好相应能力的教师承担。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比较多的任课教师,以便把授课班级人数尽可能压缩,这样,生均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就会增多,训练效果就会更好。

二、构建课外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单纯开设几门相关课程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综合性,是多种素质与能力如普通话能力、语言能力、声音技巧、思维能力、口语实践经验、心理素质等的综合体现。每一种能力或素质的提高都非易事,何况是多种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必然具有实践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这就需要在课堂之外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更日常化的实践训练中能够不断提高。课外口语表达训练体系构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大力推行班级、宿舍层面的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班级和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所在时间最长的组织,充分发挥班级、宿舍作用,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巨大作用。一是明确要求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说普通话,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纠正,为学生学说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二是以宿舍为单位,每天晚上用一定时间自觉进行普通话、朗读练习,相互评价指导。三是建立晨读制,要求学生在晨读时间用普通话放声疾读。四是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利用班日、团日活动,组织开展普通话、朗读朗诵、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并要求全员参与,人人登台。在此过程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无论是组织方式还是活动形式都可以灵活多样。例如,组织方式上每次活动并非都由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而可以考虑每个宿舍轮流组织;活动形式上,根据活动内容,学生可以个人登台,可以以宿舍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等等。五是为保证班级活动开展的效果,班主任或受邀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既能保证活动开展的严肃性,又能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

(二)建立并扶持学生社团开展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社团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认可度较高的学生团体,每年新生入学后报名参加各种社团都非常踊跃。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办公室以及学生组织如团委、学生分会,应有意识建立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社团如口才协会、演讲团、朗诵团等,广泛吸纳学生参加,并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同时,扶持其他性质的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文学社团等,鼓励其开展口语表达实践活动。

(三)建立专业或院系层面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品牌并定期举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其所在院系应每年定期分别举办一次普通话、朗读与朗诵、演讲竞赛活动,并将其打造成富有专业特色的品牌实践平台。其中,普通话竞赛严格按照国家普通话测试题型进行,甚至直接使用国家普通话测试试题;朗读与朗诵竞赛内容当然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过在每次举办时可以考虑侧重一个方面的内容,如古诗词、现当代诗文、中外戏剧对白等,这样既有可比性又有变化性和丰富性;演讲竞赛主要是要选择好演讲题目,使其既有时代性又与学生有贴近性,让学生爱讲能讲。从组织来说,每一次、每一种的竞赛活动都应以班为单位,力争在全员参与基础上选拔参赛选手。与日常班级、宿舍层面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相比,专业或院系层面举行的此类活动层次更高,权威性更大,它既是对班级、宿舍层面和学生社团相关活动成果的检验,又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四)组织学生参加其他各种参加实践活动。开展口语实践活动直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无疑至关重要,但通过其他实践活动间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从当众口语表达所需要的稳定心理素质、良好态势语言培养来说更是如此。英国著名演讲家R.S.劳伦斯曾说:“最初,只需要自己的姿态站得直。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犹如年青演员心中的恶魔。但是,一旦培养出这种沉着的气质,你将会从二、三流的角色中脱颖而出,受到别人的注意与尊敬,此后的发展就比较容易了。”“姿态站得直”或者说“沉着的气质”意味着演讲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态势语言,不仅使演讲者得以保持思维清晰、正常发挥,而且与演讲者的直接口语表达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从而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反之,则会因“紧张”、“怯场”、“恐惧”等心理造成思维的混乱或空白、态势的慌乱或猥琐、口语的结巴或语无伦次等各种问题。不断进行的直接的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对于弱化乃至消除学生当众说话的怯场或恐惧心理,培养镇定自若的气质作用当然极为重要,而通过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志愿者活动等的开展,则可以使学生丰富经验、树立信心、开阔思维,增强整体素质,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可收到“功夫在诗外”的效果。所以,无论是院系、专业层面还是班级层面,在积极开展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多种非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

三、构建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构建口语表达课程体系和课外口语实践训练体系,对提高学生整体口语表达能力和未来从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培养合格中学语文师资来说,仅有这些还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具针对性、专门性的中学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教师语言能力是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的才能,教师口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素质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教师语言能力进行专门培养。

(一)构建教师语言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口语教学内容与实践。其一,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体系。目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开设有语文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课程,对培养学生教师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培养学生教学语言能力角度看,现有课程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应考虑增设如教师口语、教师体态语、美学语言学等课程。其二,强化现有课程教师口语表达章节内容。如若不能增设新课程,也应在现有课程教学中,凸现有关教师口语表达的章节内容。其三,强化实践训练。当前,教师技能课程还存在着重讲授轻实践、重读写轻听说等倾向,严重影响了师范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所以,所有教师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或有关课程的相关章节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都必须贯彻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设计各种实践环节,不断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技巧和能力。

(二)构建系统化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实践训练体系,深化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模式。第一,在一、二年级,分阶段积极开展教育参观、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活动。第二,在三年级,切实进行微格教学、试讲工作,在此基础上,举办专业内“讲课大赛”活动,同时,多批次邀请中学语文名师到学校访问与交流,并对学生讲授“名师示范课”。第三,在四年级,扎实进行教育实习,大力推进顶岗实习。第四,上述各种实践环节分别实施后,通过经验交流会、报告会、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反思性教学。第五,积极筹建教师教育实验与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紧密合作型实践基地,依托实习基地的“青蓝工程”,大力推行导师制,形成共同培养师范生的良性机制。以上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教师综合技能无疑具有重大作用,而从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来说则具有直接作用。

(三)加强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口语表达既具有教师语言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语文教师的特殊要求。其中,情感性是其极为重要的内涵和表现。所以,在口语表达实践中应要求学生加强情感体验。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情感体验:其一,依文章体裁不同,情感运用要得当。文体不同,情感的有无、强弱、类型等并不相同。如讲议论文时,语言要犀利、敏锐、深刻而掷地有声,有政治家雄辩的气魄;讲记叙文时,语言要形象、自然、风趣,有文学艺术家的气质;讲说明文时,语言要准确、简洁、明了,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其二,依教学环境不同,情感表现度应有深浅。教学环境不同则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就不同。因此在语言形式、语言习惯、语言情感运用等方面,一定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认识能力。其三,依教师个性不同,情感表现方式也不同。不同教师具有不同个性,情感表现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如有的老师喜欢大胆模拟文中形象,情感表现得奔放自如,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有的老师则擅长含蓄表现情感,对学生只是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悟。其四,重视体态语的情感辅助功能。“教师的教学语言,其实应当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是指教师的教学话语;无声语言,是指教师的手势、神态、目光等。”有研究者认为,态势语言不仅具有独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用,而且能有力辅助和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去除学生的疲劳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间需要感情沟通、心理相容,而教学语言就是桥梁和纽带。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在这一方面表现尤甚。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和开发。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以提升学生教学语言能力为重要目标,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陕西理工学院教务处.陕西理工学院本科培养计划[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78

[2]R S劳伦斯.现代演讲技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0

[3]黄少梅.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探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

[4]刘仲贤.语文教学需要正确运用态势语言[J].教学与管理,2003(1)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BY55)

篇9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教育现状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1. 教师重视程度不足,观念缺失。初中阶段的很大一部分教师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升学的压力不容忽视。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开展教学过程,没有专门开展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也忽略了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训练,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2. 家庭成员意识淡薄,氛围欠缺。其实,在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们不善于与孩子沟通,这样就不利于孩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家长们的观念也不能仅限于了解孩子的成绩,更要让孩子们学会与人交流,这样的人才能在今后的社会中更好的立足。

3. 学生自身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教师、学校、家长、家庭的意识会在无形中对孩子造成影响,在教师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家长意识淡薄的环境中,学生们也认识不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素质以及综合技能的提升。现代化的人才需求已经不再是倾向传统的高分人才,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再加上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教师们不定时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们也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 改善各方观念,重视能力培养。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应该改变陈旧的观念,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自觉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第一,教师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加入教学内容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第二,家长要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孩子多表达;第三,学生要增强自我暗示,要客服不敢讲、不愿讲的心理障碍,勇敢地表达自己。

2. 加强口语训练,提升表达能力。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最有效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就是加强口语训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中对口语训练的要求设置训练课程,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同时,教师要选择一些优质的文章供学生们进行阅读,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效果明显。

3.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对于教师们教学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师们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根据各方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们语言表达的欲望。当然,教师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学生们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绘画;语言表达

一、儿童绘画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绘画对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绘画作为一种符号化语言,是学生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多样化的儿童绘画,可以明显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1]正如绘画所强调的画如其人一样,绘画中所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是绘画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和写照。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仍然比较感性,需要多渠道进行表达。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构建自身的语言表达体系,对学生成年后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儿童绘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身对图形的理解,将不同的绘画元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编排,进而形成自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是对外部世界的直观表达,与语言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的这个过程,和语言表达一样,都是自身抒感,组织表达要素的过程,对提升语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绘画结束后,儿童都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在阐释自身绘画想法和绘画思路的时候,学生需要通过语言的形式,将自己绘画的感情和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这样表达自身的过程,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又一次锻炼,有着很好的效果,可以促进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锻炼其陈述和说服的能力。

二、儿童绘画对低年级小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训练路径

1.教师搭建绘画表达平台

在利用儿童绘画提升低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绘画表达环境,搭建训练语言能力的平台。在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打造轻松的沟通环境,让绘画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喜爱的事,而不是一项课堂任务,同时教师要选择不同的素材和绘画材料,为学生进行绘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素材[2]。

在开始绘画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将绘画和语言表达联系在一起,比如,要问学生“对于眼前的图景,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将这幅图画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你有什么要和老师、和同学分享的?”通过有效的引导,真正让绘画成为学生表达自身的工具,进而锻炼其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

2.注重绘画讲解

在对低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在绘画完成之后,通过自身有逻辑性和针对性的讲解,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画,掌握自身绘画的目的和初衷,在讲解绘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分享的过程,也是通过图画和语言表达自身感受的过程。

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爱用红色作为主色调,有的学生爱用蓝色作为主色调,有的学生会用绿色作为主色调进行表达,这其中的差别,必然掺杂着学生对于事物的不同态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敞开心扉,向老师、家长、同学讲解自己这样搭配色彩和构图的目的,其中蕴含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过程就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用儿童绘画训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构建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系,对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儿童绘画作为一种典型的符号语言,是低年级学生对于自身认识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绘画,通过绘画表达自身情感,让学生感知自身绘画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让学生通过对自身作品的讲解,提升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 君.小学低年级以儿童绘画促进语言表达的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