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4-12 10:1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学课程

篇1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它主要以多种学科与多个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基础,系统地研究工商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实验方法一直是工商管理研究与教学、科学创新与发展以及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方法的发展

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方法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商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在这段时间内管理实验和管理研究是同步发展的,管理学科的理论也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在这一时期里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工作,通过实际的调研、分析和对比研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第_阶段是工商管理实验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里全球的经济快速地发展,企业所而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变的复杂,与此同时管理领域也产生一些新思想和新理论,企业管理开始注重整体的流程和具体的职能。这一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而进一步的拓宽,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开始被使用。第三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工商管理实验的研究开始注重战略管理和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向。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管理模拟软件也飞速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中。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的体系

从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状沉来看,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遵循以下的几点原则。第一是在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木理论、方法和专业知识。第_是要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融会贯通,形成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要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工商管理中各种必要的软件,加强学生对专业性软件的学习。第四是逐步引导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

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与交流,及时地解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的发展状沉,合理地调整和设置新的工商管理课程是保证实验教学方而的拓展和提升的很好途径。就目前来看,可以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系统。到目前为}卜,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十四类,包括现代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应用、管理沟通的模拟、商务谈判模拟、战略管理的模拟、营销模拟实验教学、营运管理实验教学、人员招聘和面试模拟、管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客户关系管理实验教学、公共关系学实验教学、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以及市场调研和预测实验教学。中国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改革的作用就是要打破阻碍大学改革的顽石,扫除思想上的障碍,为大学提供新的思想平台,促进大学的发展。

三、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应用相结合,并且能够根据企业管理实际的需要不断开设新的课程,及时地更新实验项目。随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也要能够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同步。各个院校应该加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开设与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需要开设一些实验课程,实验教学要能够注重传统实验与现代实验的相结合。通过实验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不管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系统化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依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之中。多年来通过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不断摸索和研究,形成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要能够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主体的实验技术。要能够以循序渐进、先基础后提高的递进方式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在基础阶段就要能够夯实基础技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地参杂一些复杂的设计思想,开启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还可以加入一些难度较大的设计性实验课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早日融入科学研究。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还要求学生形成自我训练为主体,以老师为辅助,师生之间互动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要看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才用的是多种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从各个方而获取相关的知识,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要能够形成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体的实验测评方式。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检测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所教的知识的完善,教学方式的改进。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考核的方法和考核制度可以有各种各样,但是这些方法和制度都是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前提展开的。

(三)加强教材的建设

实验教材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课程的探究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能够从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中进行探索和总结,编写出一部尽量采用而向_十一世纪重点大学的优秀教材。其中的综合实验和专业实验要能够采用重点大学使用的实验教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沉自己编写。

篇2

工商管理是本科高等院校中十分常见的专业课程之一,属于经济商科范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属于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具有较强的可讨论性与开发性,经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较优。本文从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入手展开分析,以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为基础,着重探讨其教学策略,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本科院校;工商管理

案例教学法源于西方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由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教学实例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以经济案例为主要内容,通过事件的提取与组织、问题的提炼和优化以及案例活动的开展、案例分析报告的分享等使学生从实际事件中获得知识的巩固与内化[1-2]。案例教学法于工商管理课程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在管理知识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案例实现应用教学的成效,符合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1.案例教学法于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1.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针对已有的事件、过程进行剖析,并由其中汲取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精髓。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思维的发散、逻辑的延伸,来完成对同一案例的不同角度审视,或可在问题的原有解决基础上提出新的应对方案,由此完成一套整体的创新解析过程。因此,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巧妙利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具有重要教学价值。

1.2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其实践性与多面性,但如何使学生能够由案例表面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利用自身经验及认识,向学生传达同一案例下可能引申出的不同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也将得到的一定培养与积累,对于个人进步也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1.3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其教学资源提取于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指导意义。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在就业适应能力上往往弱于拥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而通过接受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到部分企业在实际情况下的应对框架,或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总结出相关的参考条件,从而促进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提升[3-4]。

2.如何在本科工商管理课程中有效应用

案例教学法从上文论述中可知,在本科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日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1案例的选择。工商管理课程的案例选择既要符合教学的规律以及要求,同时考虑到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影响,选用符合时展以及经济实际的最新案例。首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加强教学目的的影响力,在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基础上进行案例筛选,避免案例超出学生能力范畴;其次,案例应具有教学意义,除了简单的量化解答外,还应可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另外,案例应充分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既不能离开实际空谈理论,也不能离开理论蛮干。总而言之,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符合教材、符合实际。

2.2案例的描述与引导。在呈现案例后,通常进入描述与引导环节;其中,描述指对案例的阅读、理解、分析以及总结,引导指教师以教学规律为基础,通过语言、活动、规则等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规则开展学习活动。在描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应保证案例本身语言与表达的合理性,既要符合实际,也要符合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阅读案例材料时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且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其案例分析的涉猎水平;其次,教师可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初次阅读案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描述,可遵循一定的问题与格式。

2.3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如何提高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质量,已经成为决定案例教学成效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引导学生的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首先,教师可针对案例中的关键点进行问题设置,问题除应紧扣案例核心外,还应进行适当的延伸,以供学生自行探索不同的解决方向;其次,在学生表达自身观点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将其向相对独立的方向引导,避免形成思维上的局限性;再次,在引导学生朝案例主要结论思考的同时,应保护学生散发型及创新性思维;另外,教师可针对分析过程中的几种主要观点方向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摸清方向。

2.4案例报告的撰写与分析。案例报告是案例教学法的末尾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时期。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在案例开始前就注意提醒学生充分考虑案例报告的要求开展学习的组织活动,使其一切活动都具有基本的目的与计划性。在撰写案例报告时,注意规范学生的报告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创新平台,以不至于走入教学桎梏的误区。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案例中得到理论知识的应用机会,不仅对学生课本上所学的基本知识的巩固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其实践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5(07):64-65.

[2]齐鑫,张晓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5(07):91-93.

[3]李传裕.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173-174.

篇3

1.1课程设置存在滞后性

从目前的国际或国内真正的基于管理工商管理课程的例子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在原则的基本上并没有实际知识,关于就业有关的零散的形式已经列入教学计划,虽然许多院校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与时俱进;教材陈旧,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指导低,实用性差。

1.2理论知识过多,实践过少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一个面向应用的学科。基于管理学与经济学范畴,在如何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对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基本理论。就业的主要业务方向的业务管理岗位的基础上的实际位置,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但课程没有安排实际操作和就业选配课程设置,教材讲解这两种情况,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安排任何相关的课程和培训,但完全偏向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训练实践。

1.3在就业指向方面没有发挥作用

工商管理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这两个词的管理,人们会想到要到毕业的企业管理职位,而不愿从基层做起,就业期望值高的开始。这一方面也是由于对知识管理的一套企业管理课程的重点和身份管理思想灌输和培训,致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创新。缺乏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其他学生在课程和内容相关的就业,从而使学生能够毕业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后,学生被认为从基层做起,开始是与专业相脱离,形成错误的用人理念。

2改革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议

2.1增强社会实践课程的独立性

培训企业管理人才应该以实用性,应用性为主。根据企业管理的专业性,应设置了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以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集专业性和实践性为导向的课程,应根据工商管理培养目标,学生能力,专业技能,对目标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合理,合情,建立融合的时代,基本的做法实行渐进式的课程体系。为了能有实践的操作和应用学到固化,分析,分类。总结和提高的结果。条件也应在课堂,现场教学,让学生经历,动手,实际上岗操作,以提高经验之外。

2.2构建理论与实际课程相结合体系

在课程设置,构建"理论+操作"的课程体系模式。从理论上讲课程,不仅要安排基础学科计算机,英语,法律等,而且还安排像在管理,会计原理,经济学,统计学等知识,工商管理的学生结构,以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操作的课程,而大学生喜欢来安排就业指导,模拟就业,职业教育课程和其他项目活动,与就业有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能够成功地脱颖而出。

2.3完善新课程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改革;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也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已经很难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有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经验。

一、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是集管理学、经济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及的方面比较宽泛,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一点,但是又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导致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没有正确的定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正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主要分为传统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各专业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要有区别,突出重点课程,比如说传统管理方面的学生要以管理学为重点课程,而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学生要以市场营销和管理学为重点课程。

二、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重点课程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专业理论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使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时刻关注毕业生发展动态和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改变教材内容老化和滞后的现象。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要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任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进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三、加强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毕业生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传统的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学校在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时,要注重以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该专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行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突出专业技能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及灵活性。同时,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学校要相应地更新教学软件,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通过专业技能课程,可以加强

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毕业生自身的优势,达到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

四、加强校内模拟实训,拓宽校外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加强该专业的实践内容,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训环节,安排相应的配套练习,通过校内实习,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在专业技能培养时,不仅要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学,还需要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增强校企合作的范围。通过校外实训,能够让学生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学习企业先进的工商管理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

五、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后,给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邀请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人员对职教教师进行有目的、系统的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同时,学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切身体验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一定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不

断丰富和更新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平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教师也要改变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积累,促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和更高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正堂.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程群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2]李霞.中等职业学校弹性学习制度的构建要突显自身特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06).

[3]黄克孝.论职教课程改革的“多元整合”策略思想[J].职教通讯,2001(02).

[4]张胤.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观及课程实施方式在新时代的转变[J].职教通讯,2001(03).

[5]杨少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彭茂清.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刘宏利.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

篇5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科学为基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优化管理工作。遵从软件工程的原则,开发运行稳定、质量可靠、互动性好的MIS软件系统,配置合适的硬件环境,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网络技术。

项目管理包括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规划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涉及技术经济学方面的指示,如投资分析。分析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和通信网络技术;实施阶段涉及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配置管理、测试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三)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四)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一些文献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如梁妍和王知强针对信息管理系统学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如讨论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自主实验法等。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避免以纯理论和纯技术的观点描述信息系统,而应将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介绍信息系统。在教学手段上应多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际系统调查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结合上述教学内容提出一种专题讨论和案例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法。

(一)并非课程全部内容均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从上述四部分内容中选取一些作为案例讨论的专题。如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果等。

(二)建议对学生分组,如每组4-5人,小组式任务安排可使任务量合理化,学生间团结协作。

(三)针对专题内容,选择有针对性。本土化的新颖案例可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小组自行确定。

(四)为保障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如,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成败原因分析这一专题时,安排学生准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生分小组准备资料和课后在课堂讨论互动,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成功案例总结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有哪些?通过失败案例分析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何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如何分析和选择软件供应商等,最终由教师总结归纳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结论

如果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很多人会将案例教学当做是教师讲述理论概念后的故事举例,进而总结结论,再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案例的心得,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以具体问题为学习和讨论的焦点,选择贴近现实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挖掘隐含在案例之内的知识点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希望以上的探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昊,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0-125.

[2]徐生菊,徐升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11.

篇6

尽管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很大,同时高校扩招后管理类毕业生也大批涌现。如何使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不仅看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更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希望本文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集理论知识与实务技术为一体,由于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建设等矛盾,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问题较多。

(一)实践教学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滁州学院自2005年起招收第一届工商管理本科生,2006年首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修订并使用至今,尽管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和岗位的结合度不高,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教学任务不相匹配。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例,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任务不清晰,没有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是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去做”等胜任特征,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执行力。其次,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人力资源实践教学缺乏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情境下的实践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去分析并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此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不够。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做好常规事务,还要追求管理变革与创新,如没有实践教学及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和见识增长,则无法锻炼人的实践应用能力并形成创新精神。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配置不合理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文件,教学计划中须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及进程,才能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以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培养方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相对于其他专业基础课、必选课而言,人力资源管理课时(每周3学时)严重不足,即便是理论教学尚且要追赶进度才能完成,实践教学则难免被一再压缩。虽然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比例的增加,但只是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与设计等方面增加了实践学分,而对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却无刚性要求。实践教学及学分常常集中在最后一学期,那时的学生大多在四处奔波找工作、匆忙应付毕业论文,而在学生最有兴趣、最有精力、专业课程最集中的二、三年级,却没有切实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对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以往,学校各方面对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首先,职能管理部门没有从宏观层面加速实践教学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对实践教学环境的营造不够。其次,授课教师没有重视实践教学活动,针对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此外,学生们没有跳出“考公务员、考编制、考研必须死读书”的思维定式,没有认清:不论何种职业路径,最终要走入社会和职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根本。

此外,学校在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实践教材编撰、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如何围绕课堂实践教学、实验课、技能拓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模块,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方面,如何整合利用好校内管理学综合实验室的各项资源及校内外实训基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教材方面,如何编制应用型教材和案例资源库,为实践教学提供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战性的素材。队伍建设方面,如何加强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更多的“双能型”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标任务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在社会一线运用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开展工作,具有管理与决策、沟通与协调、现代办公与信息处理等能力,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包括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本科生绝不可能在以上专业领域通学通用。为此,滁州学院应区别其他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本校已设置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以及“市场需求、特色与错位发展、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为原则,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企业生产运营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即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在企业及非营利组织从事生产运营管理、行政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的职业和岗位定位,找出相应岗位的关键能力及能力要素集合,构成人才培养的能力模块,最后根据不同能力模块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系统,即课程模块。可见,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的能力需求,而能力需求又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例,不仅需要工作分析、招聘与配置、绩效考评、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还需要人际沟通、信息处理、管理应变等思维和能力,为此,须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劳动关系等专业必修课程,以基本满足该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应用型课程,须培养学生“应知、应会、应试”等方面技能,不仅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而且要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职业资格的要求。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方法技术、实践技巧,引导学生涉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并继续以后的探索。

本课程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激励、保留等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学习,旨在培养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人员,使他们不仅具备人力资源专业化知识、多元化技能、既懂理论又能实践,还具有适应未来岗位和职业发展的胜任素质,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市场观念、策略管理意识、现代化操作技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结构

   为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完整、层次脉络清晰、教学难易适度,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是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做些什么?怎样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未来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是什么样子?”等问题的研究贯穿课程。课程主要安排人力资源管理导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评价、招聘甄选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任务模块,每一模块都包含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的原则、方法、技术、流程及实践应用。

为掌握以上知识和技能,本课程应在第四学期安排4个学分、每周4学时、总计72学时的教学任务,可按2:1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重,即理论48学时、实践24学时,理论课主要讲解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实践课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验课、践行辅导等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等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企业战略管理、劳动法、公共关系学等专业基础与选修课。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长期教学中,作者强烈地感受到实践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作用。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各方面须共同努力、系统开展实践教学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

(一)宏观层面的政策保障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必须由制度建设为保障。首先是结合市场需求及办学目标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实践课程如何设置,保证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内容及实施标准。二是逐步建立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细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实践教学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从院系层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实践教学的师资培养,针对人才培养规格研制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加强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检査、指导和效果评价,定期组织实践教学公开课等。四是有效监管实践教学执行情况,完善计划、实施、监督、评价、反馈、激励系统,将实践教学管理落到实处。此外,要规范评定实践教学课程的成绩,制定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并纳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系统

实践教学应灵活多样地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按实践教学形式和功能不同,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方面。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并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可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应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践行辅导等活动,使学生课内将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管理问题联系起来。还可在人才测评、绩效考评等模块有针对性地安排实验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应用。课外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的专业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激发创新意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认知性实践和应用性实践,主要有社会实践调研、岗位见习、毕业实习、大学生科研活动等形式。此外,学校和院(部)应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和实践活动经费的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到社会基层挂职、兼职等,为有效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经费补贴。

3、建立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

为加强实践教学系统监管,应建立校、院两级实践教学考评系统。首先是建立每学期初、中、末期实践教学检査制度,检査教学计划中是否安排了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的执行效果。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引导师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其次是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实践教学管理,通过学校教学督导组不定期的实践教学检査,利用学生联络员定期反馈实践教学相关信息,将实践教学执行情况纳入教师教学考评系统,形成多层面、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此外,还要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奖惩制度,对认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认定其实践教学工作量,而对不按计划执行实践教学环节或学生评价实践教学较差的教师,不认定其实践教学工作量,并在教学综合考核中不予评优。

(二)微观层面的具体实施

人力资源管理重在实践和运用,该课程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态度、价值观等养成。只有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践行辅导、实验课、社会实践等课内外实践教学有机组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充分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运用语言、书画、音像、视频等媒介手段,将特定的真实事件作为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例、分析讨论,甚至扮演角色以体验特定的实践情境或行为过程,以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自主、亲验、交互等实践性特点,通过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学习。案例教学可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辩析、情境演示等方式。

人力资源课程的案例教学可采取章前案例引导,针对各章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管理实践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讨,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是根据关键知识点要求,在各章中间穿插应用案例、能力要求或技术方法等板块,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学习视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每章结束部分安排应用案例分析、课内体验或践行辅导等项目,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亲历亲为,提高实践调研、分析思考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劳动关系一章开始引入,发生在2010年5月的富士康集团连续12名员工跳楼自杀事件,这是一起因企业与员工利益矛盾而引发的极端事件,而随后,企业、员工、政府、媒体等方面的不同声音是否客观真实地评判、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可运用劳动关系及调整机制来分析富士康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及规避此类事件的解决方案。再如,在学习职业生涯管理一章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时,教师可引入真人真事:中国互联网企业创始人马云的职业发展,组织学生分析讨论马云的职业发展存在哪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他的职业成功有何启示?通过课堂上的研讨与辩论,让大家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决定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2、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一人力资源管理课题,指导学生从管理实践、案例及相关资料中收集素材,编写成情景模拟实施方案或“剧本”,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扮演各种角色,从中学习和体验管理知识和技术。该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学生扮演管理角色,自我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性和创造力。②

在员工招聘一章,教师可设计“银行大堂经理的招聘”这项体验活动,使学生掌握本章的主要技术方法。该项目目的:_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信息收集,了解银行大堂经理的工作职责及任职要求,二是让学生熟悉面试方法的应用和面试效果的评价,三是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应变能力。在工作分析一章结束后、员工招聘一章开始前,授课教师启动项目策划,指定当地某家商业银行,给出该银行的部分背景资料,选三组学生(每组各4-6人)具体实施。第一步是要求各组学生针对该银行现状编写大堂经理的工作说明书,充分讨论并达成一致。第二步是在招聘一章结束前,要求三组学生分别设计该银行大堂经理的招聘面试活动方案,包括面试时间、场地、形式、内容、方法、情境、面试评价量表等,确定一组学生扮演面试考官,第二组学生扮演应聘者,第三组学生作为面试活动的评价者。最后,在招聘一章结束时,教师安排2节课来实施该项目,第一节课,由三组同学模拟开展面试的角色扮演活动,其他学生旁观,第二节课,在其他同学发表评议的基础上,授课教师总结评价整个活动的组织实施,并对主要参与人给出评价分值。该项目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为什么要招人”、“按何标准招聘”、“如何开展招聘活动”、“如何组织面试”、“面试中有何方法和技巧”等关键知识点,系统而直观地运用到实践中。

3、实践锻练与课内辅导

简称践行辅导,即将课内传授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运用到课外的实践锻炼或体验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体验活动及反馈予以适时指导,使学生感受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导论一章主要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主要任务、管理者的职能定位,仅课堂讲解无疑是抽象和枯燥的。为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管理者的工作职责与角色定位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体验”这一课外践行项目,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下简称HR)应具备的能力和特质、主要工作内容及活动范围,其次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思考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选择两组同学(每组各4人)实施。由教师联系某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安排两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该部门见习两至三周,主要是观察和学习。之后,两组同学分别利用课后时间研讨,教师参与并提供辅导。各组研讨的问题是:HR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特征;本组公认表现较好的HR并分析原因;找出见习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工作场景或问题解决案例。两组同学将以上内容归纳成文字或表格。本章结束后,教师安排2节课时间,由两组同学分别对该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组同学依次发言,互不重复,总结时间不超过20分钟;评价组同学对总结情况进行评价并形成一致意见,评价时间不超过20分钟。随后,其他同学自由发言,时间不超过20分钟。最后,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参与的学生给出实践活动评分。本次活动使学生对HR及其工作有了初步印象和感受,对本课程开始产生兴趣。

4、实验课

在目前安徽省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之中,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不到三分之一,更不用说配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滁州学院尚未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验课程的开设,从硬件上可以依托经管学院的管理学综合实验室,学校可再投入少量经费购置一些不太复杂且比较常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如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绩效考评系统等即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环节可分组开设一至两次实验课,每次2学时,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分组在实验室里操作管理软件,体会书本知识与模拟环境的不同,体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方式的差异及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便捷,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基本掌握实验室软件的操作要领和应用技巧。当然,教师也可以联系本地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借用他们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学生观看系统运行的演示,帮助学生总体上了解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运行情况及内外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5、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最常见的课外实践教学形式,是根据专业及课程功能要求,安排学生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直接体验和感受。适合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参与社会调査、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及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岗位见习或实习等。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调査活动,如:针对某一地区或企业开展员工流动性调査、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査、员工心理压力及影响因素调査等。通过社会调査活动,让学生了解基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既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及团队合作能力。再如,通过参与教研及科研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应用及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的教研与科研活动,从资料收集、整理等基础工作做起,直至思考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应帮助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课题及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并帮助他们开展应用性和探索性的实践研究。在校大学生参加管理岗位见习或实习的机会非常有限,一般只能联系到学校或院(系)实习实训基地,或任课教师的兼职单位,而且接触的大多是最基层的管理或技能岗位。见习或实习期间,同学们受所在单位HR和指导教师的指点,从最简单和基本的事务做起,边工作边学习、边做事边思考,通过阶段性地实习,了解所在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并主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积累工作经验。

篇7

关键词:课程设计 工商管理 教学改革 一体三层次

1.工商管理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环节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而根据当前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企事业单位最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结合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与创新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课程设计环节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习平台,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文献查阅、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课程设计之间衔接不足

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后的环节,许多任课教师在完成一门课程后,自主出题,要求学生进行本课程的设计,而不会过多的考虑到本课程与其他课程设计之间的联系,这样就难以让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形成一个综合整体的认识。 由于一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具有重叠的内容,也造成了课程设计中内容的重叠。这都是在课程设计改革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2.2 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单一

从课程设计形式上分析,目前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采用的都是由教师出题,学生回答,并完成书面报告的方式,单一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随便到网上下载一个跟题目相符的报告应付教师。这样的课程设计起不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2.3 课程设计选题不适当

恰当的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有新意,考虑到社会当前的管理问题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一些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给出的选题没有及时更新,每年题目相近,于是有些学生直接把上届学生做好的东西拿来照抄。这种选题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及时与社会需求匹配;选题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太大或太空,这都不利于课程设计作用的发挥。

3.基于“一体三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原则

3.1 实践能力的培养

(1)内容的设计应符合系统性特点

每一门课程都是相对独立的,在课程设计中,设计方案应该综合反映相关课程的理论体系,以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为例,项目管理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项目目标确定、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费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沟通管理、集成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有密切联系,进度管理的目标及手段就会作用于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等,对于一个单一的模块,从过程上说,又分为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为了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体会到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综合设计。

(2)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在校学生的劣势是缺乏实践经验,进行课程设计的初衷也在于此,通过对给定课题的分析,诊断,提出相应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见进的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本科课程设计阶段选定的题目应该满足可操作性原则,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易于收集数据的课题。

3.2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有助于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完成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因此,课程设计中选择的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特别是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承担的科研项目引入到课程设计中,使本科学生提前接触到学术前沿的课题。

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是指教师在给出课程设计题目时,应该给予学生自行发挥的空间。当前的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把设计的环境、要求、条件给定,学生只需要套用理论方法即可,这就如给出了一个综合习题,虽然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一定锻炼,但没有给予学生提出新方法的机会。为此,建议在给出课题时,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技术经济课程设计中,我们只给出部分数据和限定条件,其他的由学生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补充。

3.3 综合能力的培养

(1)对于综合性较强课程设计,应该采用团队形式完成

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要求中,都会强调独立完成,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考核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水平,但独立完成不等于没有分工合作。对于一些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如市场营销课程设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建议采用团队形式完成,成员明确分工,最后进行整体考核。这样,对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2)课程设计考核采用设计报告加答辩的方式

课程设计的成果通过设计报告表现,完成报告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汇总、归纳、总结提炼等能力培养的过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建议在考核中,加入答辩环节,即由学生对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陈述,教师对关键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种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广泛应用模拟软件中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应用软件或模拟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软件的能力,如在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应用的project 2007、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软件、电力负荷预测课程设计中所应用的Matlab或自行开发的经济预测系统软件等,都是一些专业软件,学生可以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规划、测算。

4.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全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由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控和过程改进四个环节组成,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应该建立相应的过程管理体系,每一个实践环节,应该有详细的过程设计,包括设计任务书下发,给出设计实践过程的要求,让学生按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完成阶段性任务。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课程设计实施全过程进行监控,分析和总结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根据学生的设计效果和评价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该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采用案例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有效地承担起教练和导演角色,起到触媒剂与备用信息库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合理规划教学进度,认真准备案例,对案例有甄别能力,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另一方面,为了使案例分析课取得好的效果,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总是要煞费苦心、精心设计,根据讨论进展情况随机应变,及时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学生分析报告的评估和最后的讲评等。因此,教师不仅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要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在课堂讨论中能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力,活跃课堂气氛。

二、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一)认真准备,精选案例。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是我们分析研究的具体对象,是贯穿课堂的主线,教学内容的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各个环节都围绕案例展开,它是学生获取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载体。恰当选择案例可以去除许多盲目性,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正确的轨道上充分发挥出来。相反,案例选择不当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导致教学失败。所以,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案例的选择要大小适中、难易适度,贴近我国实际,以企业为背景,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工作实际。

(二)学生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在课堂讨论之前,学生个人应做好充分准备并开展小组讨论。学生个人阅读案例,初步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有一定思想准备的基础上参加小组活动。小组以4到6人为宜,兼顾相容性和互补性,选举好小组组长,每个组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组内约法三章,对小组讨论相关事宜约定规范。组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小组活动的时间、地点,控制讨论进程,让小组成员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达到互相启发和提高的目的,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最后,总结出讨论的主要见解和心得体会,确定小组在课堂讨论时的发言代表。

(三)课堂讨论和评价。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课堂讨论检验学生个人学习和小组共同努力水平的高低,并提供了一个大家相互学习的机会,因而有必要对课堂讨论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中采用的具体形式如下:1.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根据约定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进行发言。发言的同学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把分析报告做成PPT,以便展示。发言开始前和结束时对发言者给予掌声鼓励,教师指导发言者克服羞怯心理,发言时注意与下面的同学做眼神交流,并注意克服一些习惯性口头语病。2.集体辩论台上同学发言之后不要立即下来,可主动征求台下其他同学的意见,互相提问。台下的同学可以对发言者的整个演讲过程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及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对发言中讲得不太清楚的可要求进一步展开论述,把问题讲清楚。而对发言有异议时,则可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反驳发言者的观点,并展开激烈的辩论。3.角色扮演根据案例中的情景可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可以提前征求学生的意见,看哪些学生喜欢参与并合理安排角色,也可以在课堂上即兴指定。角色扮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所扮演的角色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新模式

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正走向信息化和现代化,远程教学平台为网上案例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与传统课堂案例教学相比,网上案例教学的优势表现在:网上教学不受时空限制,不受班级学生人数限制,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思想束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兴趣高;师生间、学生间互动性好;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案例库资源共享。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网上案例教学。

(一)案例的选择与。选择案例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则:实践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目的性。教师在相关课程主页的教学辅导栏目上案例,包括案例文本、附思考题、相关背景资料和难点提示等,供同学们阅读、下载。

(二)网上讨论。学生网上学习的时间安排往往是不同步的,一个案例教学任务难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结合这种现实情况可以限定一段讨论时间(如一周),在案例讨论区学生通过发帖或留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问题,展开非实时讨论,课程辅导老师每天上网浏览讨论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见解及时给予评价。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论坛或QQ群互相讨论。

(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学生将思路梳理清楚,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分析报告,由组长发送给课程辅导老师,案例报告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篇9

1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主干学科开设课程设计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但是,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总体来讲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课程设计质量整体不高。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任课教师直接指定。由于部分青年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经验不足,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倾向于从互联网上找参考资料,学生也通过网络比较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没有经过深入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引用网上资料,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也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

(2)课程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起初课程设计的情况是,在两周的时间内,按照选题、查资料、策划等流程执行,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指导、检查。出现少数学生偷懒,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有抄袭现象,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作用大打折扣。

(3)考核标准难以统一并流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的多维度,制定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有一定的难度。考核过程主要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的情况评分。由于受到指导老师主观因素的影响,指导老师也缺少相对客观的评分依据,最终考核成绩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程设计和论文没有有效区分。不少学生把课程设计按照论文的模式和结构撰写,没有理解课程设计的实质,课程设计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求不能准确把握,理论偏多,偏离了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初衷。

2改革措施

课程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使老师和学生都不甚满意,为了能达到课程设计的预期目的,专门召开课程设计研讨会,积极探索课程设计改革措施,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对课程设计进行较大的改革,把过程管理的思想引入到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

2.1充分做好开题准备

指导教师要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给学生准备合适的题目。由于每个课程设计的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不同,所以其目的、任务和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采取的相关措施有:第一,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教师集中讨论决定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编写完备的课程设计指导说明书。指导书包括:课程设计性质、对象、学时、学分;课程设计目的侧重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设计题目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出发,提供自学、查资料、独立实践的任务;课程设计内容应说明必须的步骤和反映步骤完成情况的文档;课程设计考核标准包括出勤、设计报告、成果汇报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应的得分标准。

2.2建立答疑制度

在课程设计期间,每天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值日,为学生答疑,严格考勤。学生针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主动找老师答疑,交流设计构思、想法和创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撰写策划方案的能力。

2.3提交课程设计大纲

在课程设计开始后的第三天,学生要在查找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课程设计大纲,大纲要明确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某个具体企业的简介,在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要合乎管理的逻辑。大纲必须提交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和每个学生就大纲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在指导老师审阅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思路。

2.4实行全过程考核

课程设计采取从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天直至结束,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后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根据特定的设计目的和性质编制。考核标准包括出勤率、各阶段的评价、设计报告的评价、成果汇报的评价等多项指标。各指标所占的比例也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老师集体讨论确立。

2.5组织成果汇报

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安排了成果汇报环节——答辩。汇报流程类似毕业答辩程序:由学生自述10分钟,之后老师和同学针对性提出2-3个问题。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按照要求完成设计任务,认真搜集资料、完成报告、熟悉设计内容,总结重点、制作PPT完成汇报。

3改革效果

3.1强化了课程设计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中,按照某些说法,指导老师用课程设计“混”教学工作量。通过一系列过程管理,指导老师除了在课程设计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外,还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老师必须保持和学生沟通,有效强化了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3.2加深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

以前不少学生普遍对课程设计和论文的区别没有弄清楚,很多课程设计基本上就是论文。课程设计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可以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操作方法,不需要太多理论的阐述。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要求学生设计出某公司不同职位、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表格,让企业每一个员工根据这个考核表格很清楚的知道组织对自己的要求,自己从哪些方面努力能取得良好的绩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一个完整的设计,为以后学生可能从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篇10

随着教学改革对高校素质培养的新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有了更多的变化。本文结合新大纲的要求,对会计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再结合教学实践,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此提供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

会计课程;实践教学;ERP财务

管理类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与会计的交叉,兼具理论性和操作的实务性。而结合工商管理对学生综合培养的要求,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成为工商管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对该专业的必然要求。

1 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 符合专业培养的要求

工商管理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如企业管理人员除具备基本的管理理论以外,还必须兼具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能力。会计作为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会计学又包括会计账户、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不同章节知识是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讲,很多都不会从事会计类专业工作,而正是这样的需求也限制了该专业会计课程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会计课程上单纯依靠老师的讲授不能吸引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质量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则可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会计凭证、报表等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会计的印象,更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2 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经过对会计知识的系统学习,可完整的了解会计流程,为今后的管理决策中掌握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奠定基础,充分了解在会计信息当中,哪些信息对管理决策重要,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从而通过构建长远的视野奠定学习的基础,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2 当前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管理类会计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一定的改善,如增加多媒体教学,建立实训基地等,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轻理论、重课内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其主要的问题则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对管理类会计课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当前,各个不同的院校在注重自身教学实践同时,缺乏对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安排,导致很难达到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会计教学稍显单一,不能有效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方法单一,则会使得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不大,很难提升专业课程类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学生校外实训的效果比较差。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和企业或通过自建实训基地的方式给予会计课程实习的机会。但是,很多的校外实践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仅仅流于形式,或者仅完成任务,而不能真正的通过校外实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校内实训或实验平台的缺乏,使得学生缺少进一步实践的机会。校内实验室平台作为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平台,在很大的程度上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使得高校并未进行构建,或建设不全面,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

3 提高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在新时期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下,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会计课程的管理水平,成为当前高校思考重点。针对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针对管理类会计课程的实践,最为关键的是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工商管理培养的目标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因此,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的教学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而开展。而对会计课程的培养,不能简单的只局限在让学生成为会计信息的创造者,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会计信息,为自己所用。从这方面来讲,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培养必须侧重以下几点:

(1)侧重对常见的经济业务、基本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2)强调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而不必追求各个不同会计核算的技巧、方法等细节。在教学中多以应用为主;(3)注重会计实务和会计原理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性质,不会过多涉及会计细节的知识,而本着在未来的管理中采用实用主义为原则,这符合当前工商管理的实际,也符合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二,以职业为导向,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随着企业对人才实用性的需求,本科院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属性来讲其范围通常都比较广,而如何找到企业与高校的平衡点成为工商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以职业作为其导向,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在高校课堂上,教学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并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发展。针对上述的问题,教师则必须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教学,以实际的案例去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加深对课程不同知识点的印象。另外在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该方法的原理则是将建构主义与探究教学进行结合,以会计知识点作为载体,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完成对项目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第三,加强对会计课程实训的操作。高校教育实验室的缺乏,给学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践的资源,是对校内资源的有力的补充。因此,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会计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的途径。而在企业中,加强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对ERP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为未来企业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多方面拓展学生实习的渠道,如税务事务所、记账企业,都是对学生实习锻炼渠道的延伸。

4 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会计课程的实践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记账,而是通过对会计课程的系统了解,增强会计的实务操作,提高专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未来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工商管理类学生也要充分该课堂增强对自身的要求,也为自身未来积累更多的知识,并将这些转换为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忠敏. 高职船机修造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原和平.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王进,崔智林. 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A]. 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