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奋斗范文

时间:2023-03-29 01:1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蚁族奋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蚁族奋斗

篇1

漂泊中的奋斗与艰辛

1月11日,在乌市江路24小时营业的“每日每夜”超市,新疆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曹静终于结束了当天的工作,给下一班人把账交清后,她背起挎包去500米外的公交车站坐车回“家”。路上行人寂寥,昏黄的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所谓的“家”是曹静和朋友在云顶名筑小区合租的一套三居室。屋里共住了4个人,基本生活设施完备,“有床、电视,还能洗澡。”月租800元,跟曹静一个月挣的工资差不了多少。因为“在外面吃饭太贵了”,他们自己添置了锅碗瓢盆。家,至此已经具备生活的气息,可临时家庭的成员仍然认为,这个家的主要功用就是结束一天工作后用来睡觉的地方。

来自一个农场的曹静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目前,她在超市里做一些基础工作,根据需要,每天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可能被安排去理货,也可能做收银。由于是全天营业,要上三班,曹静每月轮13个晚上的班,“白班是正常班,中班是晚上10点下班,夜班捱过凌晨4点最瞌睡的时间段就好了。”曹静说,她已经适应了这样的作息时间,也习惯了走夜路。

对于曹静要经常走夜路,她的男友邢永刚既担心又无奈,他在铁路局一家大型商场做消防员,商场和曹静所在超市距离不过两站路。但因为他也上三班,班次却很难跟曹静排在一起,“她下中班时,我可能刚好开始上夜班,所以没办法接送。”

我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憧憬

刚刚过完22岁生日的邢永刚说,因为工资都不高,两人过得很节俭。“她从不化妆;我也很少跟朋友出去聚餐或K歌什么的。都是年轻人,谁不爱美,谁不爱玩,可是我们的收入只能保证自己在这个城市里的日常开支,其他的真的消费不起。”

对未来,曹静和邢永刚没有太多的憧憬,“在目前工作稳定的前提下,计划着花每个月也许能存三五百块钱,可凭这个在这里买房想都不敢想。先这么过着,要是一两年内还是这种状况,我打算带她回我家博乐去发展。”邢永刚说。

像曹静和邢永刚一样。许多“蚁族”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认为,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因此都留在城市工作。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首府蚁族多集中在毕业院校四周三五站距离的民宅里。比如,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生多聚集在农机厂、轴承厂等地段;新医大、师大、新疆职业大学毕业生多聚集在西八家户、二毛、王家梁等地。

蚁族,“啃老族”

毕业于新疆职业大学广告策划专业的安军(应本人要求化名)暂住二毛,在一家房产公司里做经纪人,卖二手房。从2009年10月至今,他没能卖出一套房子,因此每月的收入就是公司发的500元底薪。事实上,这笔收入抵不上他1个月支出的三分一。“房租150元,吃穿用500元,人情徒来300元,交通费200元,手机电话费300元……也就是说,我每天至少要进账80元!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安军说。

篇2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蚁族” 低收入群体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变化、房价过高、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在大城市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蚁族”最初的定义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现在这个概念已经延伸了: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蚁族”,每一个人都有蚂蚁的一面。那些渺小的、一步一步不断奋斗的人,都是“蚁族”。京蚁、沪蚁都已经有人在研究了,那么南京的“蚁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他们是否有不同于其他“蚁族”之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不论以前是“蚁族”,现在是“蚁族”,还是将来可能会成为“蚁族”,我们都应该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未来。政府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切实解决“蚁族”的生活、工作、心理问题。

调查组在南京使用滚雪球的调查方法进行取样,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为90.48%。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工作状况、收支状况、居住状况、婚姻情感状况、长远规划、心理健康状况七大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190个调查样本中,“蚁族”在男女生中的分布比例大致相当,分别占58.42%和41.58%。学历方面,70%左右为本科生,而且不少出自“211”大学,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年龄方面,14.21%的“蚁族”在22岁以下,74.74%的“蚁族”在23―25岁,9.47%的“蚁族”为26―28岁,1.58%的“蚁族”在29岁以上,说明大部分“蚁族”是大学刚毕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却必须在刚入社会时就承受来自工作、生活、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这对“蚁族”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参加工作的时间上,26.32%的“蚁族”工作不满一年,47.37%的“蚁族”已工作1―3年,分别有13.16%和13.15%的“蚁族”工作4―6年和7―9年,而工作10年以上的“蚁族”寥寥无几。刚毕业的大学生占了南京“蚁族”的一半,而经过几年奋斗之后,“蚁族”现象已逐渐消失,这对于不管现在是“蚁族”还是将来会成为“蚁族”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好现象。对于多数人来说,“蚁族”或许只是人生路上一段不可缺少的经历。

一、工作状况及长远规划

根据调查,30.53%的“蚁族”的工作与专业一致,47.37%的“蚁族”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干,22.11%的“蚁族”的与专业有相关性。被调查者中一半以上都是从事销售行业,他们的收入普遍在1500―2000元之间,超过2000元的极少。还有一部分则是理工类院校的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工资在2000―3000元,也有少数热门专业(资源相关、高端产业等)的大学生在3000元以上。20.53%的“蚁族”还时常要加班,63.68%的人偶尔有加班的情况,其中近60%没有加班费。有59.47%的“蚁族”希望自己可以尽快涨工资,13.68%的“蚁族”希望公司方面替自己缴纳三险一金,29.47%希望公司能提供临时居住的房屋,16.84%认为自己的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希望公司能够组织相应的培训,还有7.37%有其他方面的希望(少加班或不加班,给加班费,节假日可以休息,专科本科可以同等地位地竞争上岗,等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52.63%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可以有比较不错的未来,16.32%不看好正在从事的工作可能换工作,还有31.05%对自己当前从事的工作没有看法。

对于未来的发展,65.08%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34.92%没有;15.34%准备在这里奋斗1―2年,65.61%给自己的奋斗期为3―5年,还有19.05%准备奋斗6―10年。如果奋斗不成功,有56.91%的大学毕业生会回家,43.09%不愿意回去。对于自己在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56.08%的大学毕业生都是充满了信心认为未来一定比现在好(其中以刚毕业的大学生居多),37.04%没有太多的期望,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一天日子打一天工的态度生活(工作时间4年以上的居多),还有6.88%对自己的未来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什么地方(多是工作两三年的人)。

48.4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可能就是“蚁族”,51.60%认为自己不是。有58.9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蚁族”的出现是由大学扩招造成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41.08%认为这是人生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没有经过艰苦地奋斗怎能成功,所以他们坚信:只要我们还在努力,未来就一定会更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在刚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都充满激情和希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奋斗却只能换来微薄收入时,开始陷入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未来将会怎样。在这样的继续“奋斗”过程中,大家最初的激情也就慢慢褪去,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期望也随之变得平淡,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

二、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

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和收入情况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以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日常生活包括的内容非常多,本次调查着重从消费、居住和婚姻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消费情况。

在对南京“蚁族”的调查中发现,受访者月收入基本都在1700―2000元之间,61.58%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不少人认为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现在轮到我们照顾他们了,可是我们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南京的工资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却不低。71.58%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不满意,如果月收入只有2000元,在南京生活确实还是很艰苦的。

我们通过对过去一个月的主要消费项及支出的分析,发现“蚁族”支出最多的项目是房租,平均每人每月443元,其次伙食费,平均每人每月414元,这与近年全国大城市房租提高和物价上涨有关。

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一个人生活,房租和伙食费自然会占很大比重,每个月用于储蓄和购物的钱也不少,在这些数据中关于学习方面的数字引起了我们调查组成员的注意。我们发现“蚁族”们用于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的费用最低,很多人完全没有或者只花少量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造成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作为职场新人,每天的工作很忙,基本抽不出时间来学习;第二,在除去房租等必要生活费后已经没有钱来购买学习资料;第三,依赖于公司进行培训,等等。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好好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给自己未来的启程做足厚实的铺垫。学历代表你的过去,财力代表现在的努力,学习能力代表则你将来的成就。不管现在如何,保持学习是未来的立足之本。

(二)居住状况。

因为收入较低,不能承担过于昂贵的房租,南京“蚁族”和全国其他地区的“蚁族”一样,大多居住在远离城区的城乡结合部或者更偏远的郊区,主要分布在玄武大道地区、城东马群的百水芊城、城北月苑小区周边、四方新村等,大约占被调查人员的30.16%。此外,还有很多租住在离市区相对远些的老小区,如江宁、马群、栖霞等地。从调查数据上来看,这部分人群占了17.99%,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南京“蚁族”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市区,这也许可能与南京目前“蚁族”规模尚小,而廉租公寓也大多分布在市区有关。所以从居住地来看,南京“蚁族”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和一些离市区较远的棚户区,但还没有形成像北京那么大规模的集中居住地,他们的居住地周围也存在大量的外来打工人员,在市区主要集中在廉租公寓,在郊区则零星分布。在居住面积上,南京“蚁族”也有着和全国其他地区“蚁族”明显不同的特点,在被调查人群中,居住面积小于15平方米的只占16.4%,更有38.62%的“蚁族”居住面积大于30平方米。因为收入有限,所以大部分“蚁族”都是合租的,比例达71.43%。有超过一半的南京“蚁族”居住在市区,再加上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是比较发达的,南京“蚁族”普遍反映出行比较方便,只有3.17%的人回答交通不便。因为居住面积较大,治安环境不错,55.79%的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居住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25.26%的受访人员表示不满意,可能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面积有关。

(三)婚姻情感。

因为收入水平较低,工作流动性较大,居住不固定,“蚁族”的社交圈子也比较小,大多局限于公司和网络,所以恋爱对象的选择范围较小。在调查中,有60.53%的受访者处于未婚且无恋人状态,36.84%的受访者虽有恋人但没有结婚,只有2.63%的受访者已婚。在有恋人的这部分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以前同学,还有就是同事或者朋友介绍。对成家立业的先后,有一半多的人选择成家与立业同时进行,但也有36.84%的受访者选择先立业后成家。在对恋人的期望上,75.53%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和自己一起共同努力。这说明,“蚁族”们的事业进取心都很高,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希望,也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在有恋人的受访者中,对自己的情感满意与否的人各占一半左右,这其中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是收入和工作不稳定。从受访者的年龄来看,大部分“蚁族”在25岁左右,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这部分人的结婚比率应该是很高的,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固定的住所,他们无法在爱情和婚姻上考虑更多。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婚姻观也逐渐变得现实起来,像“蚁族”这样的低收入群体,再加上没有住房,想在这个大城市站住脚都比较困难,更不要提谈婚论嫁了。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必将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未来我国男女比例会出现严重失衡。

三、心理健康状况:挫折感、焦虑感较为严重

作为一名“蚁族”,其必然承受来自自己和外界不同的压力。在工作方面,65.43%的“蚁族”认为有压力,而有34.57%的“蚁族”认为没有压力或压力较小,其中部分“蚁族”因为刚刚开始工作,经验不足,薪金较低,可能在工作经验丰富之后工作压力会有所减少,工资也会提高。对这部分人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大多数“蚁族”来说,其从事的工作都是销售、保险一类的跑腿工作,提升的机会较少,因而在南京工作的压力太大。在收入水平方面,79.26%的“蚁族”有压力,只有20.74%没有压力,低收入是“蚁族”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211”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低于2000元的工资确实太少,而在南京生活的成本虽然没有北京上海那么高,但绝大多数人时常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况。在婚姻方面,45.41%的“蚁族”有压力,54.59%认为没有。对于“蚁族”而言,在面临生活、工作、社会多方面的压力时,有一部分人会同时感到未来婚姻情感方面的压力,而另有一部分人会把这种压力暂时搁置,专心于事业,但是就长期而言,婚恋压力会越来越大,或多或少是对“蚁族”心态的一种挑战。在居住方面,多数人因为房租问题住在城郊结合部,离工作单位较远,人均居住面积较小,治安卫生差等问题突出,虽然南京“蚁族”居住的“蚁巢”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条件较好,但仍不尽如人意,居住问题也形成了“蚁族”生活中的一大压力。如此多的压力,“蚁族”平时多用上网、睡觉、吃东西等方式来排遣,网络聊天、在网上更新自己的状态几乎成了“蚁族”们每天必做的事情。相对于用一些消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蚁族”还是应该采取积极的方法来勇敢面对生活。总体而言,“蚁族”们对自己现状还是抱有希望,相信再经过几年努力,自己的付出会有收获,40.74%的“蚁族”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比较满意,33.86%对自己并不满意,还有一些人对所处的状况还有点迷茫,找不到生活的出路。

四、“蚁族”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蚁族”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城乡二元结构下,不同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不同的生活条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期望、理想、能力,等等。

(一)客观因素。

1.大城市的吸引力。大城市可以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另外,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客观影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物价房价飞涨,特大城市的“蚁族”的生活压力变大,于是他们选择逃离北上广,转向南京这样的城市。

2.就业形势。2003年初,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此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而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必然出现大学毕业生滞留现象。很多企业不愿花代价培养新人,招聘时都要求有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没有机会,哪来工作经验。

3.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量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尴尬局面。此外,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为什么找工作如此困难?郎咸平曾提出一种产业链理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是整个产业链的7个环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分别占了这条产业链的6和1,6就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而1是产品制造。发展中国家1是根本,而发达国家则控制了6。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是6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这6个产业链环节主要控制在发达国家的手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想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得不出国,或者挤在国内的大城市抢工作。

(二)主观因素。

1.择业观相对落后。1998年开始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必然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很多人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前去择业的就越多,反之,越是急需人才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越难招到人才。

2.过于自信。很多大学生自我感觉太良好,总是眼高手低,适合他们的工作或者说他们可以胜任的工作,都是他们看不上眼的工作。目前大学毕业生对于求职存在着认识不足和准备不足的问题,只知道要找工作,但是根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儿,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各种工作或者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看到职位名称后就开始主观臆测,想当然地认为这会是什么什么样的,或者是受到周围人对这些职位和工作的看法的影响,自己却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一行,以至于在做决定时非常茫然。

3.追求梦想等综合因素。为了自己的梦想,认为在城市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希望能够把父母接到城市一同生活;希望下一代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

五、解决“蚁族”困境的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改善大学毕业生低入群体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缩小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差距。

“蚁族”之所以宁愿蜗居在大城市也不愿回家,是因为二三线城市与大城市差距实在太大。

(二)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反思教育扩招和教育产业化。

学校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结构有清晰的说明,应用型科学和研究型科学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大学的教育不可以商业化,不可以像市场一样“跟风”:社会上某一时间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或课程。

(三)提升职业能力。

你想留在大城市,获得机会和享受优质生活,你需要大都市。但是你有什么资本让大城市需要你,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四)转变就业观念。

不要局限于大城市,可以考虑去一些发展潜力好的二线城市。一线城市是冒险者的天堂,并不适合所有人,那里机遇与风险并存,并不是每个人去了都可以淘到金子的。另外,到一线去争的是空间,到二线去争的是时间。挑好一个正值上升期的二线城市,考验的是着眼未来的视野和以时间换空间的大智慧。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中庸之道,就去找你内心的“1.5线城市”,毕竟它们能在你有生之年变成一线城市。

(五)加强心理辅导。

“蚁族”作为现代社会一个庞大而又不可忽视的群体,已经形成“蚁族”特有的文化,并且在逐渐地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总体而言,“蚁族”们对自己的现状还是抱有希望的,相信再经过几年努力,自己的付出会有收获,但是如果两三年以后还是一样的状况,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希望社会能多关注和支持他们,给予正确的引导。

(六)以正确的眼光看待这个群体,不要过度关注。

社会不应靠说教去告诉“蚁族”走哪条路,而应用真爱和良心去温暖这个群体。更重要的是在关爱之余,要给他们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经营自己的人生。

(七)其他。

建设“蚁族”集中住宅和廉租房,促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自主创业……

“蚁族”受过高等教育,乐观开朗,敢于接受挑战,相信通过奋斗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学校门已走出,而社会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敞开,这是一个艰难的过渡,也是一个必然阶段。不少“蚁族”表示,从表面看他们很苦,其实那是打拼的过程,人生的经历本就包括艰难和辛酸,条件差正应该是艰苦奋斗的起点。不管是选择留在大城市继续追梦,还是选择逃离北上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相信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廉思.“蚁族”Ⅱ谁的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张慧鹏.“蚁族”,个人的悲剧抑或是时代的创伤[J].中国工人,2010,(6):20-25.

[4]阳玉平.我国“蚁族”之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2009,(12):102-104.

篇3

“蚁族”问题引发热议。其实,“蚁族”是一种客观现象,本不应该被过度渲染。年轻人应该经历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只要明天是光明的。

对于“80后”、“90后”而言,今天做“蚁族”并不可旧,问题在于,明天是不是值得期待?他们能不能从蚂蚁变大象?而要脱离“蚁族”部落,仅靠自己的努力可能还很不够。

有句话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家人,这无疑损害了社会公平。当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父辈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占据了许多令人羡慕的位置的时候,其实质就是抢占了原本属于优秀人才的饭碗。

在这种“父亲就业时代”下,没有背景和权力的大学生们跳出贫困圈的可能性将越来越渺茫。社会的贫富差距显然将不会通过教育而缩小,反而会拉大,将会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这种就业腐败的严重后果,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而且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将严重影响社会肌体的健康发展。

温总理说得好,“(社会)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天堂,什么地

方是我们的梦想,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希望,什么地方让我们飞翔……”

这是“蜗居”在北京海淀区唐家岭的两个年轻人――李立国和白万龙创作的歌曲,歌名叫《蚁族之歌》。这首《蚁族之歌》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情感共鸣,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现实的冷酷又让他们感到迷茫。

“蚁族”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一个民生热点。

从“小太阳”到“蚁族”的“80后”

所谓“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该群体高智、弱小、聚居,被称为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与“富二代”形成强烈对比。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主要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他们中有九成人是童年时被奉为家中“小太阳”“小皇帝”的“80后”。

据悉,全国有上百万规模的“蚁族”群体,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很多默默奋斗的“蚁族”的身影。

李立国和白万龙所在的唐家岭,是北京最大的“蚁族”聚集地。粗略统计,这个距离市区两个多小时车程的村子里就聚集了近6万租户,其中70%为大学生。

2008年,李立国和白万龙落户唐家岭,依靠“唱通道”谋生。他们每天扯着嗓子唱,却仅能换来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同年,他们完成了得意之作一一《蚁族之歌》。他们抱着吉他在公交站牌下唱,在地下通道里唱,唱哭了无数“蚁族”兄弟姐妹。一首歌唱哭了政协委员

李立国和白万龙的歌声不仅唱哭了有着相同经历、相同感受的“蚁族”同胞,也唱哭了政协委员。

3月2日上午,全国“两会”召开的前一天。全国政协委员何永智、张礼慧和严琦来到唐家岭聚居地考察。委员们的突然到访,吓坏了李立国和白万龙,他们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被别人找上门来。果真那样,房东会赶他们出门,他们将无家可归。

李立国和白万龙的居住条件让委员们感到震惊:约莫5平方米的小屋,三面灰黑的墙,一张不足1米宽的木板是两个大男人共同的床,桌子是由砖块和木板搭起来的……

尽管如此,李立国和白万龙依然中意这里,原因很简单,房租便宜,每月只有160元。北京的好房子遍地都是,但他们租不起。

目睹这样的生活环境,听罢两兄弟弹唱的《蚁族之歌》,三位委员禁不住落下了热泪。

一首歌,唱哭了三位政协委员。此事传出,媒体争相报道,“蚁族”问题瞬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上了全国“两会”。

明天又将如何

“蚁族”现象,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其形成有着多重原因。“蚁族”群体若不断扩大,其后果不可轻视。这不仅直接造成高学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间接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沦为“蚁族”的许多年轻人变得消沉、绝望、冷漠、逆反,甚至危害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影响社会和谐。

据记者了解,经过此次探访,何永智委员提交的提案是《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的建议》。如何解决像李立国和白万龙这样的年轻人的住房困境,是该提案的核心内容。

当然,委员的一次造访、一份提案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蚁族”的窘迫困境,他们的生活还得继续。

“今年是我来到北京的第十个年头。我希望,在北京生活的北漂们,不要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蚂蚁虽小,意志却坚强。”李立国说,“尽管我们的歌曲夺去他们的眼泪,但希望眼泪过后,是永不放弃的坚强。”

“蚁族”是一群生活在城市边缘,但依旧不放弃大城市奋斗梦想的年轻人,这群“戴着学位帽的大城市流浪儿”,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对被冷落的现状感到不满和无奈。他们渴望明天,但对明天又很茫然。

对于这些一心想在大城市创业和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政府是不是该为他们做点什么?诸如提供公平的社会服务或其他?给他们一个能实现追求和梦想的社会环境?

蚁族之歌

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天堂,

什么地方是我们的梦想,

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希望,

什么地方让我们去飞翔;

什么地方有我们的家乡,

什么地方有我们的梦想

什么地方有我们的希望,

什么地方让我们去疯狂,

我们虽然没有什么,

可是我们依然有坚强,

我们虽然没有什么。

可是我们依然还在幻想,

我们虽然没有什么,

可是我们依然还有力量,

篇4

解决“蚁族”之道在于扩大社会生产以及深化社会分工,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来说,社会分工越细越多,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增加,而吸纳的就业人数越多,中国目前要特别注重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近年来徘徊在40%左右,而美国的水平是80%。可以看出,我们的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而作为有智慧的“蚁族”精英们来说,第三产业正好匹配,不像第二产业因为机器甩出大量的劳动力,解放机器增加效率。

“蚁族”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财富,而是身份的沉沦。以前作为骄子,现在沦为“蚁族”,巨大的家庭投入产出这么微小的果实,让他们身心都受到了伤害,总理曾经说过,找不到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事实上,“蚁族”的出现,可能正是整个知识的陷落,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及知识改变命运,似乎在经济学原理投资收益分析的摧残之下,露出了忽悠的尾巴。这足以改变我们整个知识群体们的很多观念,引起思想文化的危机。

有位网友写的是北京“蚁族”的生存状态:我们这一代就是这样,当你考上大学的时候,大学生贬值啦,当你考上研究生时,研究生也贬值啦。念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念大学的时候,小学不要钱。每天都辛勤地工作,结果也只能是勉强地活着。父母都已渐老,却无力养家。梦想的气泡经不起现实的一声叹息。奋斗,从来都不是轻言欢笑,但是,我们都不曾放弃,相信明天会更好。我也喜欢《基督山伯爵》中的话,人生的哲理在于希望和等待。向每一个北漂致敬,能留下,就不简单。

篇5

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一般解释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接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蚁族的特点: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同时他们也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之所以称之为蚁族,首先是因为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蚁族的分类:

学者廉思在《蚁族》这本书中,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蚁族的生活就在每个人的眼皮底下,在社会中是一个存在的群体,可是他们常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期待的情怀

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采访对象:高琳静 职业:保险推销员 年龄:24岁 性别:女

所属分类:京蚁

高琳静听着蚁族这个词有些茫然,只是这个积极的女子,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未来的向往。她说喜欢看报纸,看到那些成功人士的经历,眼睛里都是亮闪闪的。

她住在接近东六环的小区里,每天早上到公司里取资料,赶回单位,要坐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好在上班时间不算太严格,她有着还算宽松的时间。

保险推销员难做,要习惯于看冷脸,听冷话。一次,高琳静避开了保安的盘问,到一家写字楼里推销保险。她刚刚跨进那个有四个人的写字间,就被一个粗暴的声音呵斥,声音里带着蔑视,出去,没看到这里的人都在忙吗?

高琳静站在门边,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还要做出一副笑脸,一边道歉,一边讲解着自己此次来的目的。她看到,屋里四个人用冷漠的目光对着她扫视了一眼,然后开始看电脑,再也不看她,个人尊严,在那一刻消失殆尽。

从那栋写字楼里出来,她看着路边匆匆忙忙的行人,只迷茫了几分钟,就马不停蹄地赶向下一个目标。

很简单,她在心里算了一笔账,房租每个月八百,吃穿住行每个月要一千左右。

远在县城的父母可能永远不知道女儿在北京过的这种生活,他们对每一个亲戚说,孩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言语之间十分欣慰。

每天早上醒来,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打开窗子,看第一缕阳光照进来,呼吸一口新鲜寒冷的冬日空气,这两个小小的动作之后,昨夜的忧虑与昨天的不快,很快就会抛到脑后。她自嘲,我现在就好比是在冬天,只有时刻提醒自己冬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才能为希望奋斗下去,我相信自己的人生不会永远是这种状态。

固执的勇气

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并不放弃自己努力的行为。

采访对象:原野 职业:餐饮服务 性别:男 年龄:25岁

所属分类:沪蚁

上海应该是所有大城市里最排外的一个,说着吴侬软语的上海人,在骨子里瞧不起来自任何城市的人。当初原野从老家新乡来到上海,从没想过要在这个城市里立足。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看能不能在这里谋到一份与家乡不同的差事。

之前原野并没想到从学校里离开,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是教师,光荣且收入高的工作,但是他为人略显张狂,学校领导不太喜欢他。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他因为自作主张得罪了副校长,一怒之下辞职,来到了上海。

起初他的工作是销售,从教师转到销售,这个跳跃起伏很大,来到这里,他才发现所谓人才遍地都是。说是销售,完全不是在写字楼里签签合同的那种销售人员,而是背着包四处推销一种叫做光亮剂的产品。

从机关到医院,再到各种写字楼,原野跑了半个月,却没有一点收获。眼看着别人的成绩节节攀升,他连最基本的底薪也拿不到。当老板宣布如果他不能在月底前完成三千元的销售额要被炒的时候,他先炒掉了老板。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做过小公司的文员,电脑城的业务员,广告公司的宣传员,直到在老乡开的这家饭店里做了一个领班,才算稳定下来。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然明白,自己的学历和以往的狂傲不羁,在上海这个城市里面根本就像蚂蚁一样渺小,慢慢地,他学会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暂时放下高贵的理想。

说起自己居住的环境,他笑得有些辛酸。虽说是三环以内,但不过是老式的两室一厅居民楼,他没有自己的空间,十几个人住在上下铁架搭就的床上,还不如在大学里的宿舍,每个月三百元钱,只能算是一个栖身之地。

说起蚁族这个词,他开心地笑了,他们聚集的群体,多像一个蚂蚁窝,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故事,但放弃的人很少,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他们学会了翻过障碍或绕道行走,但大部分都不会放弃。

无意识的狂欢

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但寒流袭来,它们有时来不及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

采访对象:纪士琛 职业:汽车用品推销员 性别:男 年龄:26岁

所属分类:穗蚁

这是一个混乱的城市,没有格局没有方向感。那天一个买车的客户问我沙太路在哪里,我摇摇头说不知道。

但这些,并不妨碍身体内荷尔蒙的迅速积累。上一次同学聚会,才发现自己竟然和别人有了那么大的一段距离,尤其是别人带着漂亮的女友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夜是多么的寂寞。工作的不如意,身体的压抑,有时真能让人疯掉。

她也是汽车用品销售员,我们都在这家4S店里面守株待兔。她长得并不算太漂亮,但是人很外向,最主要的是,她和我一起住在这个城市边缘,每天早晨我们两个坐同一趟公交车。那天,我也是无意中开了句玩笑,要不咱们一起过吧,她居然没有说什么。我牵住了她的手,涌上一阵冲动。

是同样的寂寞和同样的性压抑,她才会默认吧,况且,每个月八百元的房租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两个人住在一起起码可以把吃饭的钱省出来。还有,我们本身就像是蚂蚁一样默默无闻,一句话说到底,谁来管我们长期以来压抑的性?那晚,我们住在了一起,没有彩排,没有前戏,有的只是我一次又一次的要求和她一次又一次的迎合。

第二天,心情好了很多。她睡在我身边,神态安稳,我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说实在的,谁也没考虑爱情,更没有考虑婚姻,是一点点好感加上身体的需要。我们已经在这个社会的边缘了,自己要为自己的“性”福谋路。

好像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就多了些阳光,起码不再是一个人辗转难眠,看到穿着稍微暴露的女子就恨不得盯着看的没出息样。

但很快,事情有了改变,她怀孕了。

那天上午,刚刚接待了一个难缠的客户之后,她悄悄喊我。我们两个坐在一辆漂亮的尼桑车里谈论着让我冰到极点的问题。孩子是不敢要的,可是如果去正规医院做流产,手术费加上住院什么的至少要一两千元,如果去小诊所倒是便宜,可是谁敢冒这个险?

汽车用品销售状态并不如汽车那样火爆,我们两个有时一个月挣不到三千元。

事情一直拖着。那天下午,她提前回家了,等我回到家,发现她躺在床上盖着被子,脸色苍白。她虚弱地告诉我,她下午去了区诊所,把孩子做掉了,幸好遇到那个年长的女大夫,技术还比较不错,手术费也不高。

我有些心酸,坐在她的身边,握着她冰凉的手,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那之后,我更加小心。五月,夏天将要来临,车内用品消费的温度慢慢回升,我们两个的钱渐渐涨上去了一些,但很不幸的是,她又怀孕了。

依旧是那个诊所,她联系了当时那位女医生。医生的一句话让我有些害怕,她说,由于她身体的原因,如果再多作一次这种手术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终身不孕。做完手术之后,医生特意对我说,小伙子,别总想着省钱,多买些好东西给女朋友补补,女人不容易,不管怎么说,敢和你在一起的女孩,一定要对她好。

医生的话,让我眼睛一酸。跑到超市里,我一口气买了好多营养品,是一种冲动在支持着我,不仅是为她好,是为我们的生活,也是对无奈的发泄,我感觉,我们生活里的好,就像是冬日里少有的暖阳,刚刚享受一会儿,就被突然袭击的寒流击中,我们甚至来不及躲回到自己温暖的小窝中。

行进中的着力点

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与无望的前途,能承受再承受其带来的重压。

自述人:苏远 职业:模特 性别:男 年龄:25岁

所属分类:秦蚁 整理:一别经年

今天走在街边,有人给我塞小广告,上面写着:招公关先生,酒店工作,每月两万到三万月薪。我怒气冲冲地对他说了声:“滚!”

后来,又有些后悔,看着那个发传单的哥们儿一脸无奈表情,我怎么不了解他的辛酸呢?我真想拉住他喝两杯,说说我心里的苦恼。刚刚和女朋友吵了一架,她收拾了东西转身离去,还不忘记揶揄我一句,说其实最适合我的职业是做鸭。

有时我会想,如果当初我学画画,会不会有前途?偏偏,就学了个办公自动化。好在自小锻炼,体型算是有模有样,就给画室做模特,按小时计费,每小时五十元,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几个小时,很累。

但是还要做,托朋友托关系找画室,哪一个都需要钱。好在西安这个地方虽然不算小城市,但消费水平到底比不上那些经济发达地区。临近我们住的东郊小区,有一家泡馍馆,五元钱一碗的消费水平,比起老孙家便宜多了,而且可以免费加汤。每当拖着沉重的身体回到住处,那碗热热的泡馍便成了一天里最大的希望。

女朋友跟着我,确实受苦了。我能感觉出来,每天她坐在我的电动车后面让我送她上班时,总是一言不发,我知道,她的眼睛一定流连在那些车上面,那车里面悠然的人和富足的模样。

可我们,只能漂在城市的角落里,每天要为了自己的事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有时也会无端愤怒,就比如在网上看到上海电台的主持人,让一个不喜欢听他们用本地话主持节目的外地人以一种圆润的姿态慢慢离开这个城市时,我心里突然恼怒到了极点,他们完全不知道用这种语言方式对我们这一群族时我们心里的感受,我想如果那个主持人在我面前,我一定会毫不留情地给他一脚。

抽烟时,想想自己以后的生活,好像没什么前途,又好像很光明。但现在能做的,就是抓住一点点机会,就像抓住山崖上每一个落脚点那样往上爬,走到一片坦荡的前方。

蚁族的问题:

A.就业问题。

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蚁族”多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

B.教育问题。

“蚁族”群体的出现,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推进教育产业化之中的大学扩招。往往顺势扩散为社会问题。由于人们支付高教成本时隐含的预期收益高于离校后被一般劳动力市场“再定价”的实际所得,向上流动机会不多的各种“蚁族”越来越多地聚居一处扩散情绪,遂导致几乎任何社会冲突都会有“无厘头参与”。“蚁族”所揭示的就是一个教育产业化直接制造的不和谐因素。

C.性问题。

“蚁族”的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93%未婚人群中有恋人的人占51%,其中23%的人选择了同居的生活方式,只有33%的人在最近一个月内有过性生活。就全国成年人而言,平均性生活频率是在每星期1次左右。然而该群体67%的人最近一个月没有性生活。对比之下,“蚁族”在性需求方面难以得到满足,人际性活动的缺失很可能会通过独自性生活(如:)或其他途径进行宣泄,如果通过其他途径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社会问题。

“蚁族”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蚁族”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必将急剧增加。因此,尽管“蚁族”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日益显现的“蚁族”现象应当引起社会的充分关注和重视。

篇6

关键词: “蚁族”毕业生群体;生存状态;高校稳定;社会保障;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4-0012-03

一、当前我国“蚁族”毕业生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

“蚁族”,是指代“80 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1]这个概念准确而形象地概括出当代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观念和生存状态,使该群体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鉴于此,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校漂”“蚁族”等毕业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城市规模相对较大、“蚁族”存在数量相对较多的我国北部(北京)、南部(广州)、西部(重庆、西安)、东部(南京、扬州)、中部(郑州、开封)等五个地区的一、二、三线城市的“蚁族”聚居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定量研究。调查显示,当前“蚁族”毕业生群体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收入偏低,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据调查,44.2%的“蚁族”任职于民(私)企业,而民(私)营企业为了盈利,往往并不履行劳动合同法,不与他们签订正式的劳动协议,致使大多数 “蚁族”劳动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人员失业,还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

(二)住宿条件简陋,治安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蚁族”主要聚居在全国各个大城市(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的城中村、城郊接合部等地方,以包间或包床位的方式生活,这些地方被称为“蚁域”。多数聚居村居住空间狭小、环境嘈杂、交通拥挤,不利于“蚁族”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由于这些聚居村大多在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人员相对比较复杂,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刑事案件频发,治安状况令人担忧。

(三)媒体关注较少,易被社会忽视

“蚁族”作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却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群体。2009年12月,“蚁族”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极,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2]这个曾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才逐渐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

(四)心理落差较大,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调查显示,“蚁族”毕业生中55.6%来自农村,22.2%来自县级市,且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对于“蚁族”来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大学毕业时他们却发现,自己被排除在权力机关和垄断行业之外。这些“天之骄子”不再具有工作和生活的优势,徘徊于痛苦与快乐之间。而“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境况,又使得他们在奋斗过程中期望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在心理层面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表现出焦虑、抑郁和抵触情绪。

二、当前我国“蚁族”毕业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蚁族”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群体,蕴含着极大的社会能量,代表着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其“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现实境况隐含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一旦忽视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高校稳定。

(一)对高校大学生心理、行为和就业倾向的影响

1.心理状态。大学生大多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蚁族”那种令人堪忧的、举步维艰的生存状况、生存方式以及未知的未来发展都触动着在校大学生的神经。更有甚者,在当前就业和高房价等问题的压力下,高校一部分心理素质较低的大学生中开始出现“蚁族恐慌”情绪。这种情绪使他们心理不安、烦躁、着急、恐惧、焦虑,令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中有45.3%的大学生因担心自己会成为“蚁族”的一员而整日忧心忡忡。如果任由这种“蚁族恐慌”情绪蔓延开来的话,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2.行为实施。“四年前,我用一袋钱换回了一堆书,四年后,一堆书却换不回一袋钱,这是什么原因?”[3]199面对“蚁族”的质疑和拷问,一些心理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的在校大学生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偏执、不成熟行为。(1)追求务实主义。如今大学校园里的广告宣传栏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培训信息铺天盖地,参加“三考”(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始终不曾减少。“什么有用,我学什么”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实现就业的砝码,同时也强化了一切向“钱”看的学习观念和行为。“在这种狂热的举动中,短期的功利行为代替了一切,任何与之无关的教学活动都得退避三舍,道德教育更是被漠视。”[4]更有甚者,为了多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多的在校生将很多课余时间选择了做兼职或勤工俭学,而不是泡图书馆、看理论书。(2)房奴一族。面对“蚁族”住宿条件简陋、治安状况令人担忧的现状,为将来留在大城市做准备,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开始在毕业前就计划买房,在这种情况下,校园里出现了有房一族。然而,随着还贷压力日渐增大,这些“房奴一族”势必大幅缩减自己的生活开支,或尽可能多地安排时间打工,这些做法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质量。(3)沉迷网络世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作用。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一部分在校生受“蚁族恐慌”情绪的影响感到就业前景十分渺茫,面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开始变得消沉、悲观,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

3.就业取向。 “蚁族”毕业生多数抱着“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就业取向,甘愿蜗居于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究其原因,正如社会学家芒福德所言的那样,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场,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达,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与一些小城镇相比,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更能为“蚁族”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蚁族”毕业生群体还不是真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 “社会阶层”,但其就业取向给在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据调查,受当前“蚁族”就业取向的影响,目前高校在校生的就业取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考证一族。目前,受“蚁族”影响,大学校园掀起了新一轮“考证”,昔日的“天之骄子”――大学生纷纷以考各种形式的资格证书来增加就业砝码。“他们像所有在改革中必须接受市场竞争洗礼的人们一样,为求职、为生存、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努力拼搏。”[5] “有资格证书未必能行,但没有证书肯定不行”就是“考证一族”的普遍心态。(2)考“公”一族。目前,受“蚁族”影响,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在大学校园内更是广受追捧。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前几个月甚至半年或更长时间,就开始抢购各类公务员应试书籍,步入漫长、忙碌、封闭的备考之旅。如今的大学校园内,一边考公务员,一边找工作成为“考公一族”的常态。(3)考研一族。面对“蚁族”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以读研来暂缓就业,更希望通过考研进修,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便为毕业后就业增加砝码。殊不知,为就业而考研的学习状况存在着学习内容较单一、视野不够开阔等隐忧,这种情况尤其在选择跨学校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当中表现更为突出。

(二)对高校招生工作、培养模式、就业指导的影响

1.招生工作。在中国,长期以来,教育被压以重注,成为改变寒门命运的出路和调节贫富悬殊的杠杆。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为“蚁族”提供改变自己命运的通道,从而保持流动和社会活力。只要上升的途径和机会仍在,“阶层板结”的现象就可以避免。然而,当知识不能改变命运,当“蚁族”发现自己奋斗过后,离梦想的距离不是更近,而是越来越远时,他们将会对自己的人生境遇作出何种解释?[3]35或许正如《南方周末: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一文里那位村民所说的那样:“如果不上大学,娃娃的未来只是农民和农民工的区别。”可是如今,即使上了大学,“娃娃”的未来却也是成为如农民和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无疑,“蚁族”的艰难处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读书改变命运”神话的破灭。他们的坎坷被那些各方面条件与之相类似的高中生看在眼里,不可能不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高考“独木桥”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实已严重挫伤公众的教育投资积极性,学生的厌学情绪日增。生源不稳定而流失过多,尤其2009年波及国内数省市的“弃考风潮”中退出高考的应届毕业高中生竟达 84万。这种状况使高校招生陷入生源危机的尴尬处境。

2.培养模式。 “蚁族”现象的大量涌现与高等教育模式密不可分。这一现象给高校敲响了警钟: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后,高校务必冷静审视当前在专业设置、层次结构及办学定位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业门类,高校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6]33-34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并不是根据本身的学科优势与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重理论、轻技能、跟风走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其次,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合理的层次结构应是“宝塔型”的,高等专科教育是基础。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却片面追求高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再次,高校办学方向模糊、办学目标定位不明。这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层次结构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它直接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3.就业指导。“蚁族”现象为大学生毕业后的状态敲响警钟,同时,也给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很大的启示。高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在就业问题上不能只关注数字,更应该看到就业率背后所引隐藏的毕业生真实的就业质量和生存状况。原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确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它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

三、改善“蚁族”毕业生群体现状,维护高校稳定

“蚁族”作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其成因是复杂的,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或限制其规模的扩大或改变其当前的状况无疑是一个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寻求对策。

(一)政府方面

1.加强宏观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面对“蚁族”生存的严峻现实,结合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调控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加强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及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要在“蚁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畅通“蚁族”大学生就业渠道,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束缚,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蚁族”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和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尽管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蚁族”毕业生就业市场雏形,但 “蚁族”毕业生就业市场离成熟和完善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规范“蚁族”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资格、竞争方式、中介行为、运行秩序和争议仲裁制度等尤为必要。也只有这样,“蚁族”大学生就业市场才能得以成熟和不断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

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由于“蚁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的弱势群体,现行的国家法律、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暂时还未把其纳入考量的视野,这是造成“蚁族 ”现实状况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国政府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善与“蚁族”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出台有关市场就业、公平就业机会配套的法规,规范“蚁族”就业市场,优化“蚁族”就业环境。同时,通过政策工具、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保证“蚁族”毕业生就业的公平性竞争,避免由于就业中靠裙带关系或贿赂带来的不公平以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

3.加大就业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中介就业服务体系。现阶段,我国面向大学生的社会中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是造成“蚁族”现实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政府可加大对“蚁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中介就业服务体系,为“蚁族”大学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招聘、生活救助、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给予“蚁族”大学毕业生高度的人文关怀。

(二)学校方面

1.准确定位办学方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办学方向定位模糊问题或大学角色错位现象的存在,使得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缺少特色和优势、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进而导致了“蚁族” 毕业生群体就业难和就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各高校要准确定位办学方向,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就业市场需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

2.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择业。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方针政策,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鉴于此,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同时,应加强现代化信息服务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蚁族”毕业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的难题。

3.建立“蚁族”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蚁族”毕业生回访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学生信息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尽可能多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相互需要的信息,并帮助毕业生最终实现就业。因此,建立“蚁族”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动态跟踪、监测“蚁族”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工作进展,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这不失为破解“蚁族”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学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择业观的角度来看,“蚁族”毕业生择业观普遍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地域选择倾向单一和诚信意识缺乏等问题。“蚁族”毕业生应理性看待当前就业现状,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对高收入、大城市的盲目追求,根据个人的理想、性格、专业、能力及国家政策主客观条件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方式。

2.直面就业压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直面就业压力、全面提升就业能力是“蚁族”摆脱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就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科学知识,还包括毕业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良好的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基本的社会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开放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心理等等。同时,“蚁族”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这变化无穷的时代,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就将永远休息――认识不能片刻停顿,学习通过一生进行。”[7] “蚁族”不可能以一成不变的知识结构来满足社会日益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靠的是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3.准确职业定位,认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所言:“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需要学习经营、管理自己,他们要懂得将自己放在最能有所贡献的地方,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所长。”毋庸置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让“蚁族”毕业生更具有独特眼光、远见和洞察力,充分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边静,张娟.“蚁族”的传播形象建构及其动因[J]. 重庆社会科学,2010,(5).

[3]廉思.蚁族Ⅱ――谁的时代[M].中信出版社,2010.

[4]杨雄.关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华东地区大学生调研报告[M].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8:98.

[5]王卓亮.论大学生人格的现代化[J].煤炭高等教育.2003,(5).

篇7

【关键词】蚁族 地域归属感 群体归属感 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77-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 new word appeard in China “ant tribe”.Ant tribe is a vivid metaphor of the groups of low-income college graduates who settle in a compact community. Arrording to all aspects of feature of ant tribe,the city sence of beloging will be invested. The founding that it is in a state of conflict, that is, geographical sense of belonging is weakening, while group sense of belonging is enhancing. Those which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of impact.

【Key words】Ant tribe Geographical sense of belonging Groups sense of belonging Social impact

一、引 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人口的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不断转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从首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他们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除此之外在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城市出现了大学生滞留现象。这些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怀揣着崇高理想和目标,拿着微薄到透出寒酸的工资,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和近郊农村。[1]俗称该群体为“蚁族”,他们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三大弱势群体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蚁族的出现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因为他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健全,思想情绪易波动有潜在的恶化趋势,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掌握高科技的他们有可能会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促成的爆发,与之相伴的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运作构成风险隐患。[2]本文研究“蚁族”群体城市归属感,它不仅是“蚁族”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表现和参照,同时也是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可以为城市合理规划提供一定依据。

二、“蚁族”群体城市归属感概念的界定

归属感无色无形无味,但它却对一个人的生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斯洛在人的基本需要中单独列出:“归属和爱的需要”。有关专家也指出归属感弱的人易患抑郁症,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杀手”,所以研究各个人群的归属感势在必行。

但目前对于归属感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社区归属感”、“组织企业归属感”等方面。本文针对当今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研究“蚁族”的城市归属感,就其范围应隶属于城市归属感。借鉴城市归属感划分的维度――地域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和群体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作者将“蚁族”归属感定义为“蚁族”这个群体对所在城市地域和人群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感觉。前一层次主要侧重经济和物质等客观物质方面进行分析,后一层次则侧重于从社会和群体文化、心理等方面展开分析。[3]两者相对独立但并非没有联系,在某些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共同构成了“蚁族”的城市归属感。

三、“蚁族”对城市的地域归属感

“蚁族”对城市的地域归属感的定义,可以详细解释为“蚁族”对目前所在城市和自己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城镇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潜在的发展机会和可利用的客观物质经济条件而对城市产生的满意和依恋程度。地域归属感是影响个体或群体进行迁入、定居、迁出某地域等流动决策的重要因素,[4]在“蚁族”对城市归属感问题上亦是如此。根据实际情况,作者判断“蚁族”群体对城市的归属感呈下降趋势,主要依据如下:

1.“读书改变命运”这是中国政府、社会、家庭信奉的正确信条

由于我们存在这样的理念,多年来多少户贫困农民家庭“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有的甚至为了筹集上学的费用不得不大举借债。过去的大学生是精英,毕业后工作是“统包统揽”,所以过去考上大学就等于在城市找到了一个“铁饭碗”,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很强,很向往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2.近十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从去年开始,出现了减势。

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仅有375万人,到2008年增长到了1050万人。2009年开始发生转折,减少了30万人。这些都预示着将有60%以上的高中生可以圆自己的大学梦,大学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然而在这些学生中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却在降低。据报道,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历年之最,加之历年累积,今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10万人。而且,在就业难的同时,还存在着“关系就业”等“就业腐败”。这对很多农村毕业生来说,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与其一毕业就失业,还不如放弃高考,这也许是一些农村考生的现实选择。[5]他们虽然对城市生活有很高的认同和向往,但目前滞留在城市生活的“蚁族”生活境况却是惨不忍睹。他们大部分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且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在城市没有自己稳定的居住地。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班途中。工作任务繁重,社会交际圈狭窄。这些现实条件促成“蚁族”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减弱。

以上这些实证研究和推论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表明追溯过往历史,毕业大学生对城市的地域归属感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虽然从农村、乡镇考上来的大学生非常想留在城市,他们对于城市人的生活很向往,但是现实却让他们望而却步,呈现出矛盾复杂的心理。

四、“蚁族”对城市居民群体的归属感

群体归属感是指群体成员基于对群体的运行和发展状况以及群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境遇等客观因素的认知而在思想上产生的对该群体的认同、满意和依恋程度。它是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组成部分,也是群体整合性与稳定性的重要测量标准,其通过影响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与关注支持系数而影响着群体的内部稳定和长远发展,进而会导致该群体相关的社会结构的变动。[6]“蚁族”对城市群体归属感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依据的理由如下:

1.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给毕业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扰。

农民意识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也影响着其对城市社会和城市居民的认同与归属。从农村考上来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与城市社会有隔离感。

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演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已由原来的农村变成现在的城市。

城乡之间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在减小,相对应的心理上的距离感也在不断拉近。考入城市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生活在城市,对城市生活比较适应,被城市同化程度颇高。长期以来毕业大学生在城市工作生活,为国家经济做出巨大贡献。这些都被城市居民深刻的感受到,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都已接受了大学生。所以“蚁族”群体表现出很高的群体归属感。这与他们实际的生活条件产生了矛盾――心理上归属于这个群体,实际生活条件却与有房的城市居民相差甚远。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可得到以下几点结论:①由于中国现实国情,毕业大学生由以前的“天之骄子”到现在的“知识农民工”,在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急剧下降,表现为对城市的地域归属感由强到弱。②毕业大学生对城市群体的归属感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决定的。③毕业大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目前呈现出矛盾状态,他们的地域归属感在减弱,群体归属感却在增强。由于两个层面的归属感表现出不一致的状态,不能简单的以强弱判定。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蚁族”群体在城市几乎无法生存,或生活条件极其贫困,作者只能理论上推论他们中的部分人对城市归属感较弱。

针对目前这样的状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探究,在现有的形式下,剖析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好为以后的相关措施提供依据。已经产生或可能引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蚁族”一方面在地域上表现为城市的归属感减弱,一方面又希望能留在城市定居,认同满意城市生活的方式。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矛盾复杂的心理最主要是因为他们工资待遇差,工资的增长赶不上房价的飙升,买房对他们来说那是遥遥无期的奋斗。在城市没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家,这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就是无根之木,很难找到真正的归属感。这样诱发一些青年在择偶上有思想偏差,为了一些物质条件委曲求全选择城市原居民或已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成功人士”,这可能会是以后家庭关系发生恶化的原始原因。[7]

第二,这些寒窗苦读数十年的莘莘学子,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危机。从满怀憧憬的步入大学,到毕业后残酷的现实生活。这种落差在心理层面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这种剥夺感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如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敌对感等。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只能掌握着信息时代的技术,长期利用网络工作生活。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很容易通过网络宣泄出来,如网络签名、网络声讨、人肉搜索等,迅速得到同样经历的人回应。如不加以管理、引导,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普通大众已感受到强大的就业压力,这会影响家庭对教育的“投资”,误使教育的重要地位产生动摇,影响我国的科技进步。

第三,他们中的部分人是由于家庭原因留在城市,“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把大学生送出村,他们承载着父母亲的期望。大学毕业后虽感受到在城市生活压力大,但又无颜回老家,出于“面子”被动的选择留在城市。一部分人甚至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以此来度日麻痹自己,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啃老族”。因此导致了城市人才饱和,农村人才稀缺,极其不平衡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廉 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

2 苏益南、齐 鹏.“蚁族”群体的形成与对策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187~188

3 米庆成.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探究[J].青年研究,2004(3):25~32

4 汪 雁等.三峡外迁移民的社区归属感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129~136

篇8

其实,来自农村家庭的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早已不是什么秘密。青年学者廉思的《蚁族》中就有统计,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月薪两千元上下的“蚁族”,50%以上来自农村。农村出身的孩子高考考分不一定低,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也未必差,而且很多人更能吃苦耐劳,为什么找工作更难,甚至很多人失业?

毫无疑问,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更难,跟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比如,现在到人才市场求职,接受用人单位面试,口头表达较好的往往占优势。但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很多性格偏内向,不善言辞和交际。再有,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自小在乡镇读书,父母文化低,眼界和人脉不如城市孩子。

但是,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更难,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在毕业生整体就业难的环境下,他们“拼爹”拼不过城市的学生。事实上,毕业生就业率不仅有城乡差异,更反映在社会阶层的差异上。这次的蓝皮书也告诉我们,父辈的职业背景、文化水平对能否进入国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影响。4年前,中国社科院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表明,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北京大学的一个问卷调查则显示,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曾有在求职“拼爹”过程中落败大学生感慨“他们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儿”,让人不胜感慨。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买房 蚁族 仅一成 经济租赁房制度

“蚁族”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是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这类大多具有如下特征:

1、受过正规大学的教育,平均年龄在22-29岁之间,90%属于80后;

2、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处于弱势地位;

3、80%任职于民营企业或是私营企业,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之下,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算不上绝对意义上是“穷人”;

4、绝大部分受到城市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本市户口,没有资格条件去申请经济适用房或是廉租住房。

这些新毕业大学生的特征,导致他们游离于城市的住房保障体系之外,成为一类灰色人群。

虽然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些调控房价的政策,房价有所下降,但对于年轻人来说,目前的房价仍然显得高不可攀。而且我们也注意到现在大学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大学毕业好几年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大有人在,靠自己的实力买房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蚁族”。

据调查当下年轻人急于买房的现象普遍存在,只要家里经济条件允许,有一多半大学毕业生有买房的想法。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毕业后有能力买房者仅一成。

白岩松在他的新书《幸福了吗》中谈到了年轻人的幸福、焦虑等问题,比如买房,他说“30岁之前能买房,这是社会给年轻人的一种错误的预期。”我们看到白岩松现在很成功,事实上他也是很晚才买上自己的房子的。不仅白岩松,事实上还有很多的名人也蜗居。其中电视剧《蜗居》的女主角海清也抱怨自己是房奴,曾被逼的每周都去买彩票。而剧中的“小贝”的饰演者文章现实中也是二手房房主。连许多年轻人喜欢的青年作家韩寒也称房子和自己的社会地位完全不配。

目前年轻人买不起房很平常,国外大学毕业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买房,为什么我们毕业了才几年就要买房?我们真的具备那个条件吗?

事实上,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并不是在用自己挣的钱买房,而是在举全家之经济实力买房。所以,并不是大学生一个人在买房,而是他们的父母、全社会的人在买房。即使从调查中许多大学生表示不会啃老,可现实是即使你不想啃,父母看到你沦为房奴的样子心里会好受吗?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关于住房方面的提案,要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解决:

1、从大学生自身和家庭的角度来讲

大学毕业生首先考虑的不是买房,而是为实现自己的居家梦打好一个基础。即使现在靠租房生活每月都要交工资一半以上的房租也没关系,只要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也会给你回报的。现实中有的大学生工作两三年就能买得起房子了,这说明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可能的。

大部分的大学生家庭都处于普通家庭的水准,在目前房价比较高的情况下,让父母帮助来买房子也只能杯水车薪,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你再抱怨自己没有生在好人家,对社会上的“富二代”奢侈的生活再羡慕嫉妒恨也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能。其实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才是最好的,不丢人。同时,大学生买房应该量力而行,要分阶梯、理性地一步步来实现自己的买房梦,再急于求成也要与客观的实际联系在一起。

2、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企业可以为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有偿的过渡期住房。当然这种过渡期住房不是让企业完全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有偿的提供,企业可以补助一部分,员工缴纳一部分。同时企业可以给有偿提供住房设一个时间限制,以避免某些人因此对企业补助产生依赖而不努力工作,相反会激发新毕业的大学生们在一个压力较小相对轻松的环境里更多的才智迸发,也会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或者可以让签长期工作合同的员工每月可以少交房租,交够规定年数这套住房就归该员工所有。一般大学生就业的最困难期是在开始工作的第一年,这一阶段正处于试用期加上对新就业的城市不熟悉,基本上工资的大部分都用在了住房上。企业给他们提供有偿过渡期住房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住房问题,也减轻了他们不少的负担。

3、从政府的角度来讲

政府在解决大学生住房问题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3.1 在国内实施大学生经济租赁房政策

政府可以大力在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时,在一定的名额之内预留特定的公租房、廉租房名额数提供给刚毕业的大学生,相信这一举措必将吸引大量的人才涌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财富

3.2 政府可以在全社会搜集采购二手房来解决部分大学生的用房问题

当然,要把这一措施落到实处需要各地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形成合力,最好是落实到制度上。政府完全可以在这个方面下力气大有作为。

3.3 建立一个提供各类住房、租房信息的政府官方网络平台

现在做这类服务的专业网站例如“58同城”、赶集网等都很成功,这类网站的存在确实给人们的居家生活、出行旅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担心网上的信息是否可信、交易是否安全等担忧,但如果政府亲自出面以自己的信誉为人们在网上的交易保驾护航,必将大大减轻人们的忧虑。同时通过网络的力量实现廉价住房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结论:以上是我对解决大学生毕业生住房问题的看法,可能要完全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很长很远的路要走,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小武 第四弱势群体:“蚁族”大都市就业与可能到前景[J].社会工作,2011,21(2)(学术版)

[2]经济租赁房制度 深圳中原地产网

篇10

龙年的一曲终了,蛇年的序幕开了,未来的路漫漫,脚下的步缓缓,辞旧迎新,我要给龙年画上完美的句号,迎接蛇年驾到,开启新年新篇章!

回首龙年,我经历了小学毕业考,考得很好,而昔日的好友却各奔东西,去了其他学校,只有寥寥数人,在同一个地方展望。不知多年后,可还记得当年你们音容笑貌?呵,至少我不会忘。

陌生的学校,陌生的教师,陌生的人啊,陌生的,一切一切……人海里踮起脚尖,只想望见熟悉的目光。不知怎的,原来朋友之间交往少了,昔日的朋友也陌生了。我开始融入新的集体,适应了新的老师同学。嘴角也慢慢有了弧度。这是我新的生活,开启新篇章。

今天,我坐在神圣的考场,迎接初中的第一个期末考。心怦怦直跳。,起航,新年,在以往,我有很多事未曾忘掉,我要把它们放在心最隐秘的地方,我希望在未来,我能有更多的幸福,让我开怀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