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4 23:2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本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科二批普通类专业只保留护理学1个专业,计划招生700人,文理兼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计划招生55人、图书馆学专业计划招生40人、档案学专业计划招生40人。另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也由之前的本科二批调整到本科一批招生。
郑州大学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 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ERP;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ERP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实施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提高职业性本科教学质量。
一、基于ERP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中等专业学校纷纷升级为高等职业院校,许多二本院校也开始实践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背靠行业,开创一条应用型本科发展新路。许多院校积累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建设的宝贵经验。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了“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方向,形成了以“应用”“职业”为宗旨的思想体系。综合运用外国应用型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改革实践。通过试点改革,同时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通过一系列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基于ERP,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主流。通过改革试点,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等开创了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实践。
首先,设定应用型本科培养社会经济一线人才为目标。结合自身专业所面对的行业与职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了人才培养定位。其次,制定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系统。各专业突破教学型和学术性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以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理念为宗旨,开展了课程结构、学时分配、实践等改革,重点是应用能力培养,在培养方案上符合培养目标。再次,创新实践教学。各专业开设集中实践教学,加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最后,开展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变革,适合应用能力培养。各专业依照自身特点,制定了许多应用型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之间形成IBL教学法、启发式、案例式、引导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和项目引导的教学法等,创设真实企业情景。
二、应用ERP原理,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ERP原理,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一般应该是:以应用型教育理念为宗旨,针对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建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设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方式、课程设计等。
(一)应用ERP原理,树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多样化、大众化为基本理念。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以国家、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杜绝与学术性本科教育等同,并创新理念和实践。
(二)以培养一线人才为目标。根据科术发展、产业结构、经济转型、组织形态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量急需应用型本科人才。透彻了解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充分把握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三)把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核心。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必须把工作相关的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应用”的专业理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打破理论先于实践的设计思路;坚持“做中学”,确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掌握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基于ERP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及原则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可以概括为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专业设置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目标满足用人部门需求;设计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考核方法以“应用能力”为标准。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要重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以应用型学科为基础,开发专业课程;以应用型学科为基础,建设应用案例;从学科前沿研究“应用”的内涵,为专业发展提供新的应用方向。 全面职业素质教育,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素质;重视职业道德、关键能力和人文素质等非专业的职业素质,如沟通能力、责任、敬业、合作等雇主更为关注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ERP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法
由于基于ERP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为导向、学科为基础的开放式教育,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分析专业-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必须召开两次以上的“专业-学科”分析座谈会,由专业专家、应用部门专家、学科专家,依据会议内容和重点,确定每次参会专家的侧重。通过两次开放式的分析座谈会,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中涉及的重要要素。
专业学科分析座谈会首要目的和任务,确定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类型等。各专业专家、应用部门专家、学科专家,以应用部门专家为主,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工作特点、分析应用型学科前沿及在专业所面向的工作规律、分析专业人才面向的工作需求。
“专业-学科”分析座谈会,必须确定学科基础课程框架、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件。在选择专业专家、应用部门专家、学科专家过程中,以专业专家学科专家为主,分析专业人才需求的学科基础、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件。座谈会的分析结论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腊梅.基于ERP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2)
[2]邢志良,张志峰,张岩.ERP课程“理论、实验与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2)
[3]刘文斌.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ERP 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J]. 知识经济,2014(06)
[4]孟翠翠等.应用型本科ERP课程改革初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06)
[5]林瑞芳.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基于实践的过程考核方式探析――以ERP系统应用与实践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篇3
2、澳洲计算机专业相关教育高质领先,学生在完成计算机专业硕士课程后一般都能获得业界较高级别的认证。
3、澳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此类职业也是澳洲目前发展势头最猛的行业。
4、课程设置实用强,IT专业的学生所学的技术均可应有于计算机多个领域,因此择业面非常广。
篇4
1、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2、机械动力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
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5、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6、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安全工程、物联网工程。
7、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
8、经济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
9、应用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统计学。
10、法学院:法学。
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问题
作者简介:李克讷(1978-),男,广西贵港人,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工学院博士基金项目(项目编号:院科博12Z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57-02
随着电气工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趋向于复合型和应用型。因此,各高校日益重视培养本科生对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1]但二本院校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2]学生英语基础不好、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学生学习不够投入等。那么,电气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位,其内容如何讲授才能提升教学质量?笔者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是用英语表述与电气工程相关专业课程中的一些概况和基本原理,课程具有独特性、专业性、灵活性等特点。由于专业英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是很难学好的,更无法做到灵活应用。很多大学生认为专业英语难度大,究其原因在于其基础不够扎实,再者专业英语词汇也具有多功能性。例如:“power”在基础英语中译为“力量”、“权力”和“能力”,而在专业英语中用来表示相关的专业术语,如“功率”、“电力”和“电源”等。另外,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惯用非限定动词、被动语态、条件句和长句,在词汇方面则大量使用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而且常采用合成法、混成法、缩略法和简化法等构词法,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1]
二、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学生英语功底薄,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力不从心
在大一、大二阶段,由于同学们刚从苦闷、紧张的高中学习步入了崭新的大学生活,学习目标还不明确,并且受二本院校学风差的影响,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再坚持英语早读的习惯。[2]英语学习热情的逐渐消退,直接影响了英语的单词积累和语感的培养,造成英语基础的薄弱。而且,专业英语课本里的单词往往没有标注音标,大部分学生不查词典,拼读起来容易出错,甚至是无法拼读。另外,语法也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拦路虎,一些长句、难句难以理解到位。因此,学生常对专业英语学习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心生畏惧。
2.学时安排过少,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专业英语学时不足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选修课,学时数很少,只有24个学时,课本内容只能挑选部分来讲,其他内容则由学生在课外补充阅读。但由于二本院校的学风较差,且电气工程专业需修读的课程较多,这样实现起来就有很大难度。[1,2]由于课时紧张,任课教师上课忙于讲解课文,不能板书太多,只能讲解一些关键语法,也无法与同学形成有效互动,课堂授课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灌输教学模式使得同学们囫囵吞枣般接受知识,这样或许能应付短期的期末考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不能形成正确认识,只是把专业英语当做大学英语的简单延续和补充,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仍然心怀畏惧感,直接选择逃避学习,而基础一般的学生则认为把时间花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上更为实际,甚至挤占专业英语课堂时间来复习和备考四、六级英语。
3.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重点有偏差
由于二本院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导致理论创新意识不强,更注重于知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编程以及电子设计的兴趣较大,或者热衷于考证,[2]认为自己掌握实践技能即可,不需要很深入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更不需要看英文的理论资料等。另外,少数考研学生起早贪黑地到自习室和图书馆里复习相关的几门考研科目,不惜以旷课的代价来复习。[2]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打算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更是应付式地学习。二本院校学生的这些思想观念要求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内容和授课方式,把专业英语教学和学生追求的目标进行有机统一,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专业英语学习是帮助自己实现目标,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目标定位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需要结合二本院校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较弱的特点,[2]对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合理定位: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查找电气工程专业英文文献和提高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另外,为全面提升二本院校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就业与考研等竞争力,学校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大一、大二阶段的大学英语基础学习,并增设相关的专业课双语教学等后续课程,以进一步巩固、充实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
四、专业英语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上课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引导大家发言,以摸清同学们的想法。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沟通、交流,征求学生的意见,逐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或加强。
1.引导学生有效地记忆单词,加强词汇量的积累
英语词汇量匮乏是二本院校学生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弱势,甚至使学生产生了逃避学习的态度,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因此,教师需要帮助该部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单词记忆计划,并采用适当的单词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采用滚雪球法、联想法和“6S”法等方法来记忆专业词汇,逐步扩大词汇量。[3,4]另外,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安排周计划或者月计划,使用精读的方法来阅读一些英文专业文献,一方面可以消除对英文文献的心理畏惧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文中学习单词,不但可以理解它的用法、词性,还可以提高分析句子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把握度。
2.阐明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二本院校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因此,教师上课时可适当增加专业英语应用的讲授,以贴合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同学们练习英文简历的制作、商务信函的写作或产品说明书的描述等。部分学生喜欢基于单片机、DSP芯片等设计编程,积极主动进行电子设计制作和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等,这是比较难得的。[5]因此,任课教师可挑选一些典型的英文文档资料进行讲授,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并体会到直接阅读英文原版文档的便利。
3.调整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
由于专业英语课时少、内容多等,如果在讲台上只有教师在“唱独角戏”,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比较好的方式是师生一起融入、参与课堂,并尝试互换角色。比如,把学生按兴趣特点进行灵活分组,轮流讲解英文资料的翻译作业,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点评,强化交流互动。另外,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划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课后作业和课堂互动表现构成;期末考试可增加英文资料翻译,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阐明专业英语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有机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专业英语和其他专业课程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和“电气工程”等几部分,[1,6]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复习已学课程,也可以对即将学习的专业课程进行展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课修课情况,对已修读的课程着重讲解相关原理和内容,对未修读的课程主要讲述概述性、介绍性内容,避免让学生感觉专业英语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五、结语
经过不断努力和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二本院校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改进和完善了教学方式方法,把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的进行了有机统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苏小林,顾雪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孙鹏超,杨强旭.二本院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困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5):248-249.
[3]国锐,魏旭涛.在教学中用“滚雪球”的方法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57-58.
[4]刘艳华.英语单词记忆法探究[J].读与写杂志,2009,6(8):31-32.
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本土地域
视唱练耳课程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从其教学时间之长,教学内
容之广可见这门课对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意义何等重大。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在视唱练耳教学方式上普遍采取的依然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良莠并存,如何对现有的视唱练耳课程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使教学更加有效、实用、更适合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将本土地域音乐文化引进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课程
自从2003年3月,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
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来,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品种为内容的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中展开。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当摆脱传统教学中追求高难度的技术训练的倾向,把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和就业相联系,从教学的有效性角度进行教学。首先,在视唱曲目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加入当地的“吕剧”、“山东民歌”、“山东原野板胡曲”等音乐,使学生能够演唱部分“吕剧”选段和山东的民间小调,在多声部视唱教学中,可以用即兴创编二声部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节奏教学方面,可以增加“山东快书”、“吕剧锣鼓经”等具有山东地方特点的多元风格的多声部节奏素材。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地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兴趣,分析和掌握地方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为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当地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亲身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从建立之初就走着一条模仿欧洲和前苏联的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课堂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以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而被动学习的弊端之一就是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教学效果自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传播,其中柯达
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和达尔克洛兹教学法三大教育体系的共同点是注重即兴、体现创造性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特别重视以实践活动为主,使教学对象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方法上,单一的钢琴音色和单调的技术性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即兴创编节奏或旋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尤其是在多声部节奏教学中,运用声势进行即兴教学,往往可以使较复杂、很难懂的音乐语言变得直观、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十分注意对方做出的动作和声音,并且要迅速作出反应,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是成为教学环节的参与者,通过亲身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从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机构布局来看,全国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由原来的不足40所,增
加到700多所。(刘嵘《原生态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发展研讨会侧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43页。)其中大部分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增设的音乐专业,它们与音乐学院及师范院校相比,处于一个上不顶天,下不着地的尴尬位置,所培养的学生专业性比不上音乐学院,应用性、职业性比不上职业定向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
篇7
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职业情境,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可供操作的实践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通过对国内多所院校的考察以及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的“一?五?二?三模式”(表1):
表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构成图
即一个培养目标、五块实践教学内容、二次实践教学循环、三种实习基地合作方式。
(一)一个培养目标
张金霞认为,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很多业界专家学者也感同身受,高素质,何种程度为高素质,比较抽象,应用型和复合型相对较好理解,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及相关单位,从事管理、技能、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五块实践教学内容
1、课程实践。现在大多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汪京强认为这四部分课程体系其比例结构大致为公共课约占15%,基础课约为30%,专业课约为40%,实习与技能约占15%。(见表2)
表2 课程体系比例
现在的高等学校开设的旅游院系中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一般相对偏少。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2009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如下:课内总学时2432,课堂讲授2062学时,课内实践370学时,课外实践444学时,课程实践总学时814,占总学时比例28.48%。实践教学累计学分数占总学分数32.83%。(见表3)
表3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所占比重
明显修正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但是国外很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旅游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基本持平,中国的旅游实践教学的革新之路则任重而道远。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结合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选取周末或者假期等时间段在老师的带队和指导下到相关景区或者企业见习。旅游行业实践性和变化性较大,要求新生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非常有必要,首先产生关注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随着对行业的调查了解的深入,形成对旅游行业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其次,通过第一学年有组织的实践安排使学生养成关注行业发展的良好习惯,并在以后学年中能够比较主动地进行自我安排,比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方法等。最后,通过行业调查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旅游行业,对学习的重点与努力方向以及择业、就业忠诚度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3、校内实训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时应优先考虑学生最能受益的实训项目,并且要优先考虑专业课的实训。比如餐饮摆台、形体实训、模拟客房、模拟导游等。校内实训,既便捷又易于操作,还节省教学经费。其不足是不能提供真实的工作场境和氛围,且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设施、设备老化,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需要。张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实训室、餐饮吧台以及客房实训室六个实训室。本人认为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有校内旅行社或旅行社门市部,以及星级或快捷酒店。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旅游策划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市场推广中心、旅游表演中心、艺术设计中心、旅游产品设计中心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3D实景模拟实训室等现代电化教学设施。
4、社会实践
在国外,很多旅游高校对社会实践环节极为重视,对社会实践的考核都有极为严格和具体的要求,如美国康纳尔饭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必须有800小时在服务行业实习的工作经历才能中请学士学位,还鼓励学生在每年5月底至8月底的假期内中请暑期工。再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所录取的本科生必须要有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社会实践可以采取学校安排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安排的形式。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有重点地安排各年级的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主要在旅游景点;三、四年级在宾馆、酒店或旅行社。学生自主安排的专业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一些旅游企业或相关单位兼职,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和磨练自己的职业个性,了解企业的各工作环节操作情况和社会动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5、综合实践
综合性旅游实践不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旅游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手段。综合性旅游实践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毕业论文写作;二是专业实习;三是毕业实习。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一直采取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就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延展指导。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如旅行社、酒店宾馆等进行专业技能、服务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实习方式一般是在旅游企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与到宾馆酒店、旅行社的整体工作中去,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系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有些同学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目前毕业实习迫切解决问题是:实习也大多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岗位较为固定,缺少轮换,内容较为单一,很少能接触到更高级别岗位的管理实习,如旅行社方面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对导游带团技能的训练,很少涉及到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计划调度、旅游产品营销等关键岗位;很多酒店接纳实习生主要分配客房部、餐饮部、宴会部、前厅部的一线工作,实习生担任熟练工的角色,并且很少轮岗,更没有让其担任领班、主管等更高级别的工作,很难深入到各实践环节的管理流程中去。
(三)二次实践教学循环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技术平台按“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两轮循环进行组织和合理衔接。第一轮循环: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先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奠定学生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二年级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并进行基本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其中穿插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我们院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于第四学期进行第一次集中企业实习,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第五学期开始第一次企业实习,此为第一轮循环。第二轮循环:三年级学生进行新一轮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应用能力提高训练,对第一轮循环所取得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进行综合实习训练,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完成毕业论文,完成第二轮循环。此循环主要贯穿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
(四)三种实习(训)基地建设方式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习(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自建、共建和他建。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有一所80间客房的4星级实习宾馆,实训条件一流。自宾馆开业之日起,所有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在这里见习一个月,很多饭店实训课也在这里进行。更为特别的是,宾馆对外营业,但一线员工均为见习学生,高层管理人员均为专业教师,真正实现了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也是全国为数极少的拥有国际旅行社的院校,在建的120亩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是由学院提供土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出资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对外经营,同时供学院高尔夫专业的学生教学使用;2010年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后沟景区委托学院经营,标志着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正式接管榆次后沟景区,开启了山西旅游院校与景区深度合作的先河,是山西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携手重庆中旅集团成立重庆中旅集团工商大学门市部,让在校生经营运作,积累工作经验。除门市部经理由熟悉行业运作的专业人士担任外,具体业务、导游服务以及各项实际操作均由该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运作。门市部设立了门店经理、销售专员、行政助理、导游等职务,除门店经理,其他岗位均为该院校在校生设置,并可轮岗、换岗。总之,无论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共建、自建或企业自建,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当然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一定的保障条件: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同步,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原则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一?五?二?三”实践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8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变革 幼儿教师素质 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完善措施
随着我国的师范教育逐渐从原来中专―大专―本科三级体制转为大专――科二级体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走向托幼教育机构已成为普遍趋势,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正努力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育实践等以适应形势的改变。在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着手课程改革的同时,幼儿园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后,幼儿园课程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幼儿教师的角色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型、专家型幼儿教师培养已成为幼儿教师职后教育和专业发展领域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也理应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本文试图从幼儿园课程变革对教师的角色和素质提出新要求的角度,分析当前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不足,为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指明方向。
一、幼儿园课程的变革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幼儿园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同的,但如今,特别是随着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基本取得一致的认识: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1]。
(一)幼儿园课程内涵的变革。
仔细分析上述幼儿园课程的定义,不难发现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往,在一般人和教师的心目中,幼儿园课程就是“科目”、“学科”,进而等同于“教材”、“课本”。如今,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活动”逐渐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对幼儿园课程内涵的理解由“科目”变为“活动”,直接引起了实践层面的幼儿园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就课程目标而言,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科目”,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认知学习,即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而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活动”,教师更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而“经验”不仅指认知方面的,还包括动作技能的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体验。
就课程内容而言,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科目”,幼儿的学习内容是存在于“教材”中的关于周围世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活动”,幼儿的学习内容不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蕴涵在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活动方式。
就课程实施而言,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科目”,教师通常采用的是“直接教学”,幼儿基本上是一种“接受学习”:“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教师提问,幼儿答”[2]。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活动”,通常要求教师尽量采用“支架式教学”,幼儿基本是一种“发现学习”: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幼儿发现问题;教师给予启发,幼儿进行思考;教师提供支持,幼儿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可见,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
就课程评价而言,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科目”,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往往是衡量教育效果的唯一指标。而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活动”,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知识的探索、情感的体验、活动方式的把握都将成为衡量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
(二)幼儿园课程外延的变革。
幼儿园课程不仅在内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外延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以往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科目”,幼儿园课程的外延自然是各门课的总和。如今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活动”,幼儿园课程的外延自然是各种活动的总和。凡是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而运用的,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无论是“上课”,还是游戏、生活活动、环境、家园合作,都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幼儿园课程变革对教师提出不同的专业要求
(一)就课程内涵的变革而言。
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理解为“科目”,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理解为“活动”,教师就是幼儿园课程的发现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是真正的“研究者”。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知识的接受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通常需要给予幼儿清晰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而作为“知识的接受者”的幼儿则通过聆听、观察、模仿、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及艺体技能,包括普通话标准、故事讲演绘声绘色、钢琴弹得好、儿歌唱得准、手工做得精致、绘画画得像、舞蹈跳得美。
教师是“研究者”,幼儿是“探索者”。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幼儿的伙伴与向导、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幼儿行为的记录者与研究者、实践的反思者”[3],而作为“探索者”的幼儿则通过调查、探究、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教师不仅应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而且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理性的研究能力,包括观察幼儿的能力、教育价值分析的能力、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等。
(二)就课程外延的变革而言。
将幼儿园课程的外延理解为各门课的总和,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备好、上好各门课。将幼儿园课程的外延理解为各种活动的总和,教师不仅要精于教学活动,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功能,还要善于组织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此外,教师还要能够创设有益于幼儿发展的环境,积极有效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家园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不足
既然幼儿园课程的变革对幼儿教师的角色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作为承担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高师本科学前教育课程是否适应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需求呢?以下从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视角分析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不足之处。
(一)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偏重于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教师,课程体系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成为大学的使命,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纷纷进行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从事幼儿园的工作,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对原有的“知识模式”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调整,借鉴原有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技能模式”,增设《琴法》、《儿歌》、《舞蹈》、《美术》、《手工》、《故事讲演》等课程并加重其比例。学生的语言和艺体技能明显得到提高。这些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备“语言和艺体技能”的学生的确比以往单一的“理论型”学生能够更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但这样的学生并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求。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仅仅给予“幼儿清晰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在原来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能用研究的眼光观察孩子,能够为孩子提供有价值的活动,尊重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孩子通过自己体验和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建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4]。这些对幼儿教师的高素质需求,在当前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都是相当欠缺的。
(二)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在游戏、生活、环境、家园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训练。
从课程科目来看,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其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往往又会分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教学法课程,使学生对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有着比较系统的学习,初步获得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针对培养学生生活活动,以及家园合作方面的组织与指导能力的课程几乎找不到。至于培养学生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和环境创设的能力,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虽然普遍开设了《幼儿游戏理论》和《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但终因课时有限、目标定位不准、内容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当,使得学生根本无法获取相关的能力。
从教育见习和实习来看,学生的学习重点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见习期间,幼儿园往往会为见习的学生精心安排集体教学活动的观摩,而很少为他们提供游戏、生活等活动的示范。在实习期间,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往往安排学生在实习前进行“说课”训练,实习中进行“优质课”的展示,实习结束后进行“汇报课”的评比,而学生在游戏、生活、环境、家园合作等方面的组织与指导能力的训练常常受到忽视。
(三)重视对学生外显素质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内在职业道德、专业精神的培育。
目前,大多数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部分。其中学科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外显素质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专业情感、专业态度等内在职业道德、专业精神的培育。纵观所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只有在通识课程部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对学生的一般道德修养的培育,至于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几乎找不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在活动课程部分,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如果说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身不利于学生专业情感和态度培育的话,那么活动课程倒是非常有利于学生专业情感、态度的养成。可遗憾的是,很多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实习因为不能联系到足够的、合适的教育实习场所;见习、实习的时间较短;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见习、实习时间内,教师对学生的见习、实习往往放任自流,疏于必要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使得教育见习、实习常常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完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过渡,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由培养原来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转变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但在新形势下,幼儿园一线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对此并不是所有的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都有非常理性的思考。很多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都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原有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向“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管是“知识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都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的素质需求。所以,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当重新思考自己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这些幼儿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传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必需的,但是还远远不够。新形势下,幼儿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要热爱和尊重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其次,幼儿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师幼观等专业理念。最后,幼儿教师应当具备能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包括观察、了解幼儿发展的能力,教育价值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能力,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评价与反思的能力[5]。
(二)完善课程体系。
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当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可以增加新的课程科目。比如,针对幼儿教师专业情感、专业态度的培育,可以增设《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为了使学生具备更加完整的教育能力,可以增设类似《幼儿生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与指导》等课程。另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比如,可以增加《幼儿游戏理论》的课时,使学生不仅了解游戏的相关理论,而且能够组织与指导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调整《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课程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幼儿园室内外墙饰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教育理念,能够为幼儿发展创设支持性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此外,有些课程科目的内容要注意整合,避免重复。比如,可以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课程与五大领域的教学法课程的重复部分进行适当整合。至于一些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不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比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可以删除。
(三)改革课堂教学。
在某种意义上,改革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比增设新的课程更加重要。如果只是单一地增设课程而不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使课程体系再完善,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比如,《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一般都是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提高学生对幼儿心理的观察能力、对幼儿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所以,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应变单一的理论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观摩与研究、情境扮演、微格教室模拟、课题研究等。总而言之,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思考、探究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个视自己为学习主人的教师,将来也更可能把儿童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这正体现了现代全球教师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即“教师由传统的‘技术员’转变为‘研究者’、教师教育由传统的‘技术员训练’转变为‘自主参与者养成’”。“自主参与者养成”的过程就是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积极建构、主动内化的过程[6]。只有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提高思考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专业精神。
(四)提高教育见习、实习的成效。
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职前教育的实践主要集中于教育见习、实习环节。为了提高教育见习、实习的成效,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增加见习、实习的时间。从国外的师范教育情况可看出,他们的实习时间远远比我们的长。其次,教育见习、实习的安排方式应该多样,可以把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分割为若干部分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中。在一年级上学期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幼儿园见习,让他们了解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提高他们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二、三年级,可以结合课程的开设进程(比如教学法的课程、游戏、一日生活、环境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安排学生针对性地见习。到大四可以让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再次,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见习、实习的规范管理和科学指导,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见习、实习目的,并及时与学生交流见习、实习的收获与困惑,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对学生的见习、实习进行全面的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精神,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精神。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随着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大,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近几年都有扩招趋势,在追求招生数量的同时,千万不能放松对幼儿教师师资培养质量的要求。尽管研究型、专家型的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过程,但作为职前教育的高师本科学前教育应当尽自己的最大所能为其后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255.
篇9
【论文摘要】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不断反思实践的态度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于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更新课程设置等,为幼教机构培养出合格的研究型幼儿教师。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
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强调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该年,教育部集中力量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55年,教育部颁布了《师范院校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计划及其说明》,在幼儿教育专业科目设置中,专设“幼儿师范教育科目教学法”课程,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78年10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原有学前教育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幼师培养师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至少有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
基于以上惯性,一直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包括职业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及理论科研人员。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也逐渐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一是随着近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教师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原来处于三级师范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撤并。二是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猛增,幼儿教师岗位以外的其他所谓儿童工作岗位无法容纳已有一定规模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而且近几年的幼儿园处于一个课程改革、;}.}3念更新时期,对教师的知识、学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以上变化,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纷纷调整培养目标,如“培养达到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水平的幼儿园骨干教师,幼儿教育管理和
教研科研人员及其他幼儿教育上作者。”“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幼儿园从事管理、科研、教学的专业化教师,也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幼教管理人员,科研部门的幼儿教育研究人员,同时培养社区服务机构和计划生育部门及妇女儿童工作的相关人才”。
尽管以上院校对学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提法不尽一致,但都强调一个很重要的培养方向,即培养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
达成以培养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错位。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使社会各领域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作为培养人才奠基工程的学前教育。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幼儿园,高学历者(硕士、博士)担任幼儿园教师的越来越多。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发展,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走向幼儿教育机构必将成为一种大趋势。
第二,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生源状况不协调。一般情况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大多办在二批本科录取线以上的大学,这些学校往往按高考分数录取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这样的生源文化素质比较好。但进人大学后,由于年龄原因,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程,如形体训练、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且大多数学生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因此,把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大技能型教师,恰恰是生源的弱项,而墙养蜂们的科研能力,才是扬长避短。
2.幼儿园观摩模式犷
这种模式有下列几种做法。
现场观摩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优质课活动,新观念、新方法展示活动,教学改革活动等。观摩前,先由主持者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理念及具体方法步骤,观摩后,通过座谈方式由主持者向学生释难答疑,之后每个学生提交观摩总结。这能使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科研收获。
教育理论课程尤其是教学法课程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内容让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摩幼儿活动,必要时直接参与幼儿活动,现场学习、现场消化、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学生将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科研设计作业带到幼儿园实施研究。学生在研究、观察与反思中,、获得科研素养的提高。 3.创新的“师傅带徒弟”模式
即在一段时间内,到幼儿园实习科研基地请那些已经毕业且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师傅,具体而又详细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性质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这种做法可以有针对性地使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积累科学研究的实践知识,从而能大大缩短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的距离,能更快地适应作为纯儿园研究型教师的工作要求。
(三)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的源头在于实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科研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来。教学中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采取集体与分散结合的形式,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安排见习、实习活动,让学生带着有关课程内容同题进行幼儿教育的调查、测查、咨询等科研实践。
(四)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凸现科研素养考核
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内容增加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降低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把平时课程的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新,特别是科研小论文、研究报告,甚至与课堂中提出薪问题、新观点和闭卷考试等结合起来评定成绩,明确科研素养考核的地位。
(五)教学实习、科研实习、毕业论文“三位一体”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科研实习是指学生深人到有一定教科研基础和指导能力的幼儿园等实习单位,全面参与幼教一线的科研活动,运用课堂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幼儿园工作的诊断,提出问题,进行活动记录与分析、调查访谈等各项教育研究工作,并尽可能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已引起重视,学生在校接受理论学习时间长,而实践时间过短的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中,有2个月左右的实习时间,另外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还安排有必要的见习、观摩、观察和短暂实习。但是,作为培养研究型幼儿教师的重要一环—科研实习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鉴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学程有比较繁重的课程学习任务,不可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实习。因此,教学实习、科研实习一体化,一方面能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因时间不够而浅尝辄止的困境;另一方面,学生科研工作能够立足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而避免常见的纸上谈兵。
篇10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转贴于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