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7 05:0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校园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校园文化

篇1

1、遵守纪律,勤劳俭朴。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5、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6、多思是知识的钥匙,勤奋是知识的土壤。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称身不严,则入于匪辞。

9、大海的浪花靠劲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理想鼓起。

10、浪费不意味着腰包的充实,只意味着头脑的空虚。

11、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12、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13、在风雨中飞翔的鸟才是勇敢的,顶着困难往前跑的人才是有出息的。

1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15、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

1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7、一个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18、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19、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20、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21、天生我材必有用。

22、一切伟大的事业,或者说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

23、己助于人,不求于酬;人助于己,则必酬人。

24、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用荆棘纺织而成。

25、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6、今天我以武中为荣,明天武中以我为荣。

27、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校。

28、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29、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办学水平。

30、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赤诚爱国,奋发成才。

31、以人为本,依法治校。

32、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33、多一份投入,多一种学习,多一些反思,多一点执着。

34、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3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6、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

3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38、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0、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

4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4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3、路虽近,不行不到;事虽小,不为不成。

4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45、要有恒心,它是开山利斧;要树信心,它是大厦支柱。

46、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47、在宁静的环境,悠闲的心情静静地读书,是人生最有味的享受。

48、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翅膀。

49、成功属于每一个有强烈自信心的人。

50、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51、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52、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于明日。

53、增强卫生意识,建设文明校园。

54、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往远大的目标及伟大的事业:力量和坚韧。

5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56、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57、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58、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

59、奉献就是人生,奋斗就是乐趣。

6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1、不管理想多么美好,总得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

62、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63、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难。

64、乐观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时时鼓舞着你对事业的进取精神。

6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66、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

67、人生包括两个部分: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

6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9、对于事业的抱负和理想,是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

70、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到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的。

71、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72、要求真学问,先下苦功夫。

73、自尊而不自居,自强而不自骄。

7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75、多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76、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

77、今天我以武中自豪,明天武中为我骄傲。

78、鹰美在高空中,花美在绿丛中,话美在道理中,人美在劳动中。

79、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80、依法治校,民主管理。

8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82、校园有歌声,脸上有笑容。

83、你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84、共同维护好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

8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6、在失败面前一百次感叹,不如一次实干。

87、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

88、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89、讲究卫生,从我做起。

90、懦夫把困难当作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当作前进的阶梯。

91、学习是创造的前提,又是创造的过程。

9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93、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

94、放飞心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9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6、真诚是人生旅途中永不作废的车票。

97、母亲赋予了我们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

98、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校园环境。

99、一个人可以得到他想做的一切,需要的只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久不懈的努力。

100、日出唤醒大地,读书唤醒头脑。

101、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谅解,互相关心。

102、让爱心伴我左右,让文明与你同行。

103、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104、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成功。

篇2

关键词:雷锋精神;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雷锋去世已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来,雷锋精神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沉寂,反而与时俱进、光芒依旧。雷锋精神像一把火炬为中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持久的思想支持和广泛的行为范式,对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思想境界

雷锋精神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在那些看似微小、平凡的具体行为背后体现了雷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事实证明,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雷锋精神渗透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雷锋的崇高精神,是提升师生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培育崇高校园精神氛围的有效途径。

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促使广大师生深刻认

识、领会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认识到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就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建设目标而言,雷锋精神还与其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资源,来广泛宣传以雷锋精神为榜样的先进思想和进步文化,“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二、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

雷锋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实

践者,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社会实践的楷模。雷锋的伟大在于把远大崇高的理想与平凡的工作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落实到自己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脚踏实地地奋斗。

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广大中学教师像雷锋那样勤奋学习,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新教育模式;向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

神,钻研业务理论业务技能,争当专家型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教学技能。倡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志存高远,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追求自我发展,用目标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克服职业倦怠;成就学生成就自己,发展学生发展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自己的职业幸福。

三、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以雷锋精神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磨炼。现在的独生子女,作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娇生惯养,意志薄弱,心理脆弱,不能吃苦,讲究享乐。这种情况下,锤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显得更加重要。要在校园文化中开展挫折教育,反映现代社会激励竞争的现实,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困难,养成积极心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敢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敢于在逆境和艰难困苦中健康成长。

篇3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 不良现象 加强建设

冯骥才先生曾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先生更说道:“欲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可见校园建设对今后社会发展和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说校园文化也是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将来我们社会文化的发展前途。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同时又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除了与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外,还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并反作用于社会。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我们的社会文化建设,首先得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中学校园文化的不良现象

在生活上追求时髦、铺张浪费,“三风”盛行。受社会上风气的影响,学生们也越来越注重人际交往,所以“送礼风”也不胫而走,老师结婚得送礼包,轻则几百,重则上千,同学生日派对得送礼,这是为了融洽关系。“攀比风”也不是个小问题,现在中学生很多不但比谁学习好,而且比谁穿得好,谁的价钱高,谁的衣服价钱高证明谁有身份。

在学习上他们厌学逃学、追求享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读书无用论”在中学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他们认为现在社会上的要求是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成绩优秀的人,而现在网上的各种消息的传播,如某名牌大学的尖子生,找不到工作,回家种红薯,等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报道对他们的影响更是加剧了他们这种思想的存在,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学习、逃避学习。

在思想道德上他们对于外面的事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他们没有真正的团队意识,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一些非正式团体。学生违法乱纪现象呈现阶段增长趋势,令人触目惊心,他们拉帮结派,团伙作案,有的学生组成帮派在校园内称王称霸,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打架斗殴屡见不鲜。另外,各种病态文化也非常盛行:烟酒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随处可见。

二、中学校园文化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

当代中学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激烈冲突。网络的普及更是让文化交流打破了一切藩篱。多元文化的汇集融合,在给中学生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一些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团队观念较差等问题。所以中学校园文化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绝非偶然,它不但与我们社会这个大环境以及学生成长的小环境家庭有关,而且与我们校园文化自身的建设有很大关系。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在社会层面上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人们更注重的是抓住经济发展的好机会,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建设,所以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尤其是现在网络的发达,通过互联网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一切,上网采取的是匿名的形式,所以做了不道德的事,说了不道德的话,没有人知道,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他们的不满,这滋长了他们的自我放任,让他们变得不自律。

在教育自身层面上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忽视政治教育的真正贯彻执行,理论和实践脱节,作为学校只开政治课或定期开展所谓的政治学习,但学习之后没有落实,这等于没有学,重智力教育轻思想教育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学知识上,而忽视道德问题。对这方面的努力也做的不够,宣传不力,社会上黄色、暴力录像泛滥,黄色书刊随处可见,还有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如贪污受贿、吃喝赌等严重腐蚀了青年一代。

在家庭层面的原因是:现在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对他们都给予过多的宠爱,对他们期望很高,过多宽容他们的过错,致使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心理扭曲现象增多,受不了打击。父母,特别是祖辈对他们的溺爱使得他们在思想上,行为上都有很大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所有这些,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三、如何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校园文化良莠并存,在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独立的品格和精神特征,应该是建立在中学的特殊氛围中,以求知和人格培养为主的一种蓬勃向上、具有浓郁时代特点和充满活力的文化。

校园文化需要物化的载体,但同时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其情感升华,个性塑造。所以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主要指“硬件”,学校的建筑及教学的实施等。学校要有完备的“硬件”系统,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建筑的造型、布局要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如端正严肃的学校正门,校园雕塑着重于描绘、歌颂人的美和力量,可有纪念性的雕塑、象征性的雕塑、激励性的雕塑。校园服装要能反映校园群体的特征,塑造师生的美好形象。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思想文化的集中表现及高度凝聚的精神,其建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它对能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气氛,对其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具有良好影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校风建设、多彩的课余生活、立体的教育网络等发挥作用。

校园文化要坚持正确的伦理价值导向。在鼓励个性发展的同时,反对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的泛滥,鼓励其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校园文化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审美导向。消除市场化趋势下文化的功利性色彩,同时注意文化心理的浮躁化和审美情趣的粗俗化倾向。这就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正确引导和管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划好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及其创造过程,纠正校园文化已出现的偏向方面,提倡用洁净代替肮脏,用文明代替粗鲁,用有序代替混乱,用高雅代替庸俗,用乐观代替悲观,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品格,协调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者之间及创造活动之间的关系,注重校园文化各要素之间及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

重视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根据自我发展和情感需要自发组成的群体,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志趣、利益和价值取向,在积极参与社团管理和广泛参加社团活动中,成员紧密地与社团的发展和前途联系在一起,对社团产生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凝聚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才。只有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产生实效。同时文化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的发育和成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当前,校园文化一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二是社会参与不足,缺乏生命力。脱离社会的文化,是一种“虚拟”的文化,不具备生命力,校园文化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在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人际关系。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社区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助人为乐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中学校园的文化面临种种挑战,加强其建设势在必行,建设好中学校园文化不但对我们社会文化有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 [教]

参考文献:

1.冼季夏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张海英.从软实力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世纪桥. 2008(6).

3.周瑞芳.社会文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园文化功能与建设.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2).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原则;注意问题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定的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可较好地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文章就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做简单分析。

一、校园文化的作用分析

传统初级中学一直以教学管理为重点,对校园文化建设较为忽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了盲目跟风,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等现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认真分析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和灵魂的所在,更是学校形象和发展的象征。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从内容上看,必须是积极、健康、丰富的。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避免只注重眼前影响而忽视长远影响的单调性建设。其次,校园文化可极大地提高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环境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所学校的校容校貌将直接体现出这个学校的整体精神价值取向,从而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作用。最后,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具体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指向于校园环境的美化,而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学生发展而服务的。然而在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却发现,一些学校内的典型建筑、环境建设、制度文化并没有遵循这一基本原则,而是以学校管理机构为服务对象,追求的是让学校成为领导的喜恶,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陷入

窘境。

1.校园文化要坚持教育原则

很多初级中学并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因此没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教育作用。其实,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生活,环境将极大地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发展。故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拓展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形成教育引导力量。如在校园内设置签名石(可在学校显眼处放置一块形状较好的石头,每年在中考中获得优秀成绩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在该石头上签名,学生签名后请工匠雕琢以永久保存。)

2.共同参与原则

很多初级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都是以学校行政为首,然后通过方案的制订,再聘请相应的公司或单位来完成建设。其实,要让学生深刻领会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内涵,让其参与进来效果更好。以学校标语为例,学校可开展有奖标语征集活动;以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室等功能室的建设为例,在建设初期,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对功能室的设计提出方案,学校综合后再实施;以班级建设为例,这就更需要发挥班级成员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方案制订、责任落实,从而实现班级美化任务。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除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外,还要从实施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当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急不得、快不得也是不容易忽视的问题。具体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以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为指导制定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

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的发展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而校园文化又作用于学校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紧扣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宏观上构思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让校园文化成为一个学校综合风貌的具体反映。

2.在坚持共同参与原则时,要结合学校实际适当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很多初级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都处于发展中,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更喜欢在搞建设的时候让学生集体劳动,结果学生怨声载道,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让学生参与要适度,即在学生力所能及且乐于参与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初中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需明确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突出示范和辐射作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进行,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虹.校园文化的构建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5).

[2]杨鹏.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 陶冶情操 提高能力 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39-01

校园文化内涵是广泛的,具体内涵又是指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的表现和反映出来的具有在校师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侧重对人的情操、意志、人格和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化。它不是通过硬性灌输和约束来令人接受,而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化作用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管理,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到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自觉自己的行为。

开展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完善自我与人格。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来临的新形势,当今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一个个全新的、具有完善人格的、时代需要的、有专业文化素质的新型人才。校园文化要立足在较高的层次上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创造出具有学生特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学校这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在其中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位成员的情绪、观念、意志乃至行为,并进而引导他们的行为取向。尤其对青年学生,好的精神文化氛围既有益于他们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又有益于陶冶心智、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同时对于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及个性的塑造,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舒适的文化享受空间与活动背景,创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满足师生员工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社会主我现代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吸引学生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陶冶,既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学生的活动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用校园文化建设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二者也是相得益彰的。

开展校园文化文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是一种能力,主要是一种动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技能与技巧。懂一点写作的“道理”并不难,难就难在从“道理”到“能力”的转化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地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也说:“是以学文之事,可授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接受者,心营意造。”“规矩”好讲,“巧”则难求。写得多了,写得熟了,就会“熟能生巧”。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如举办文学知识讲座,邀请在写作上颇有收获文学社成员介绍自身经验,开展主题征文比赛,组织编排课本剧,以及让学生养成多读书、细观察、勤动笔,按写作规律写作。做有心人,对看似平常生活情景,如一段往事、一缕情思、一抹晚霞,街关一瞥、邂逅一逢等等,多思考多体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提倡多读书,多读好文,从中有民借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知剑而后晓器”。积之愈厚,发之愈佳。要追求立意的高远,感情的健康,认识的正确,思考的深刻,题材的新颖,构思的精巧,文笔的优美等等。在这反反复复地输入与输出,吸收与消化中,学生的灵魂会得到锤炼、净化和洗礼,使情操受到陶冶。

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注重“环境文化”建设,让校园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志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那些消极、颓废的文化就能得到有效抑制。(1)美化自然环境。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2)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3)净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给人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压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和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学生自然受到影响。通过心理咨询活动,突出情、知、理,“心病要用心药治,心药最好是心语”,师长的心语会像甘泉,滋润学生纯美而健康的心田。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者既关键又迫切的一项任务。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参考文献

[1] 关建国.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2004(11).

篇6

【关键词】隐性德育;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作用

中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是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重视中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学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不少中学重视以思想品德(政治)课和班主任德育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德育,而对隐性德育却相对忽视甚至无视其地位和作用。在这种传统的显性德育影响下,中学德育往往更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道德、品行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许多中学把显性德育被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它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校的教育活动都循规蹈矩地围绕着“教”与“学”展开,而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隐性教育却重视度不够,对那些富有隐性德育功效的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存在被省略和忽视的倾向。 然而,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等诸多隐性德育功能。因此,中学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校园文化中的隐性德育,是隐含在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形式,它是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式向学校师生员工传递德育信息和施加德育影响,在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受到教育的过程。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校园环境、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活动。它们蕴含着隐性德育功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自主、自觉地接受隐性德育影响,实现隐性德育的育人目的,发挥其持久的育人效果。

(一)教育目的的育人性

隐性德育的计划是一种远期教育规划,是总体设想,是一种处于意向性、预期性状态的计划。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通过文化活动、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达到育人目的。隐性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是一个教人为善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硬件”方面建设和学校“软件”方面建设。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科尔认为:“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的精神和灵魂。”②然而,对于学校硬件建设诸如校园建筑设计、环境布置都不是毫无生命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是教育信息的传递,有助于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校软件的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而营造出来的。一般来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来。

(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所特有的思想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和行为方式为基准的,再由学生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风貌,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从而形成育人的环境。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隐性德育就以其为载体并依附着它,对每一位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不断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言行,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

人们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教育内容先认知后认同的过程。青少年在对显性教育认知的基础上,再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着隐性教育,就会帮助他们对教育内容更好的认同,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等都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蕴涵和教育意志的传递。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中学生是校园文化主体和受教育的对象,他们在校园文化中学习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显性的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更多的是从外部提出诸多教育要求,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隐性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实施方式是非规范的和隐性的,这样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哪一方面的教育,并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迫的、被动的,而是自愿的、主动的。

在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下,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是隐藏在校园创设的并经过校园主体互动强化后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中的。因此,这种要求的隐蔽性一般与学生的自我愿望、个性特点不会直接发生冲突,并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作为被尊重的人而存在的,这就满足了他们自主、自尊的需要,从而愿意积极主动去接受教育。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德育具有潜移默化、民主平等、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等特点,它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渗透在校园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悄悄地滋润着受教育者的心田,使之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其一生的影响必然深远持久,这不同于在显性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会因时间的长久而逐渐被遗忘。校园文化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隐性课程”,它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舆论、人际交往甚至学校的风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施加深远持久的影响。“校园文化赋予学生的良好品质是伴随终身的,很难随时间的推移而转变。”通常来说,通过校园文化转化成稳定的素质和品格,往往对人的影响更为深刻、牢固。

二、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中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作为一种实施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并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隐性德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具有积极重要的教育作用,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和谐的中学校园物质文化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

校园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教书育人的天堂;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圣地。对于每一个师生员工来说,充满魅力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和舒适,让他们日复一日愿意在这里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即便有泪水、汗水,也无怨无悔。当教育工作者们迎着初升的朝阳,踏进充满生机的校园,浑身充满的是奉献的力量。对于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他们产生清新舒适之感,引起他们对学校集体的认同和归属,进而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抵制消极情绪。试想一下,在书卷味浓密的校园内,在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对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当泉、池、廊、舍、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名言警句抬头可见,学生作品展览绵延等校园文化隐性德育情景能让广大的师生员工在美的欣赏中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保持着高尚的情操。

(二)独特的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包括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绝大多数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意识,也是通常所说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往往能使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主导位置,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当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对学生而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学生的生命意识,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一所中学若没有带有精神文化是将难以引起校园师生的共鸣,也难以对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起到引导作用。通过隐性德育将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或者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发挥隐性德育功能,形成一种带有学校特色而且符合学校实情的校园精神文化,就会逐渐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他(她)们在认可的基础上会进而产生思想的认同,再由思想的认同就会形成一种集体的意识和氛围。这样使得生活在校园中的人或者刚进入这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就会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所学校的理念进而成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三)健全的中学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惩等各种规章制度。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对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利于科学管理,有利于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但是,中学的校园制度必须与隐性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将中学的德育目标与德育任务过校园制度加以体现。同时,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扬民主作风,让师生员工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他(她)们在尊重和参与的氛围下容易促进对校园制度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制度的贯彻落实。由此,通过隐性德育的渗入打破校园制度原有的仅仅以刚性约束为主的方式,实现刚柔并济,这样校园制度体系会越来越健全,师生员工对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意识越来越强。

(四)多彩的中学校园活动文化培育师生员工的素质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以小环境带动大环境的优化”足以体现了中学校园活动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活动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汇点,对师生员工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往往能够在活动的组织中增强自己的各种能力。而对学生而言,不但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弥补课堂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发展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能力。此外,校园活动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等。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而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感染,自我提高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总之,校园活动文化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认识和把握隐性德育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总结和梳理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作用,对于今后如何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凤林.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9):9-13.

[2]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王义高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张丽娜.从隐性教育角度看贫困地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26

篇7

一、学校简介

二、文化现状

学校的诞生与抗战和采煤都有密切的关系,经过70余年风雨,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逐步形成底蕴厚重的文化理念、办学理念。

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的文化理念是竹文化,以培养高尚、正直、有用的人才。文化特色是矿工底蕴、修竹气质。文化建设方向是传承弘扬拓新。文化建设途径是承载传统文明打造时代特色。

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奠基成功人生。学校精神是负重自强、和谐共进。校训是知行精进、日新月盛。校风是虚心致远、止于至善。教风是兼百家之美、严不倦之教。学风是博采众长日高日上。

根据这一系列完整理念,确立了学校的教育主线,这就是竹韵劲节、文武兼习、担当责任、永怀感恩。围绕这一教育主线,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历史挖掘和地区实际,以及学校优势、传统等等,逐步形成以武术、羽毛球为教育品牌,兼顾其他艺术学科,以感恩与责任为德育主线,强力推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

(一)武术特色:围绕武术特色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先后完成了一定的武术文化建设工作。如一是完成了武术文化浮雕;二是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建立了武术廊道文化;三是在体育课中全面推广武术项目;四是开展了以武术为主的大课间活动;五是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全校性的武术套路比赛;六是确立了武术教育在学校全面开展的课题研究;七是以班会课等为载体,大力弘杨武术文化;八是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均有意识的穿插武术节目,以达到宣传武术特色;九是在师生中建立武术业余爱好者联盟,开展晨练等;十是与有关部门联姻,建立太极拳、跆拳道、散打等专业训练队伍目前,已经初步营造出武术文化氛围。需要指出的是,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开展武术特色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料、新闻先后在《重庆日报》、《西部开发报》、《万盛经开报》,以及地区电视台得以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在重庆市的各种运动会中,武术也获得了各种金牌十余枚。

(二)竹韵文化:围绕竹文化,一是完成了校歌、校旗、校徽、校训、班牌等等的设计工作,并广泛应用于学校各种媒介中;二是发行了校刊、校报;三是完成了竹文化廊道文化建设;四是将学生的书画作品上墙展览;五是制作了大量反映学校的展板;六是开展了系列大型竹韵劲节书青春舞台活动;七是开展了寝室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的建设工作;八是全面绿化、美化校园,种植了比较多的树木花草;九是重点开展了以学生会为中心的讲文明、爱卫生活动;十是开展了有上千人参加的各种特长生专业训练,艺术体育高考成绩突出。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在万盛子如广场开展的竹韵劲节书青春大型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交口称赞。而恢复高中办学后,艺术体育培养的学生前后有700余人进入了各级院校,其中不乏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大学等等知名大学,较好的实现了高考与文化建设的结合。

三、存在问题

虽然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从纵向看,还没有完全发掘出学校丰厚的历史底蕴;从横向看,与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特色不够鲜明,文化不够彰显,继承不够统一,执行不够严肃。在文化特色与应试教育中还左右摇摆,缺乏足够的毅力和恒心来办好校园文化建设,部分干部教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存在偏见。通过调查研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是特色教育没有有效开展,特别是武术特色的开展工作还处于低效率状态,还没有树立成学校的文化品牌,没有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个别教师主人翁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强,缺乏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对学校布置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工作中敷衍了事,马虎应对,消极干事。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还缺乏系统化和常态化,部分工作属于见子打子状态,缺乏前瞻性,结果导致工作疲于命,但效果未必最佳。一些分管领导也围绕着自己的小地盘打算,缺乏全盘意识和牺牲精神。许多工作各自为阵,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没有最大限度完成此项工作。

三是已经完成的校园文化符号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宣传展示,没有有效利用校园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营造校园文化,以至于学生还对于学校的各种标识不够了解。

四是校园卫生做得多,保持差,乱丢垃圾现象十分突出。语言不够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校牌佩带坚持不好,乱涂乱画时有发生。

五是部分干部教师缺乏正确的校园文化观,潜意识还存在主、副课观点,始终顽固坚持传统课堂教学,忽略课外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就是高中考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体育考试,也认为是小儿科现象。评优评先、奖金制度、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考虑艺术体育教师的利益和感受,使部分特长教师也存在工作消极情绪。

四、今后方向

为此我们认为学校下阶段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将着力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完善制度,加强执行力,尽快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确立校园文化建设完成时间表,严格检查力度,务求完成工作。避免走形式、喊口号。

二是在原有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班子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职能分工,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交叉性质的工作,要严格执行领导负责制,落实领导具体负责。

三是在当前基础上,有效利用学校的围墙、教室、花园、房屋、操场、廊道,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脑、网页、校刊、校报、校讯通等,全面丰富学校文化氛围,如张贴校徽,播放校歌,强力营造文化氛围。

篇8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终生体育 正确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90-01

中学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中学生身心状态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校园中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为健全学生的人格、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保证。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1.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及价值

中学校园当中的体育文化指的是一种以体育活动为主,能够对学生行为方式及心理素质等产生影响的特定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三种要素构成,物质文化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运动场地等物质形式,制度文化指的是开展体育竞赛、教学及训练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规范等,精神文化则是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态度等。由于体育文化可以将体育锻炼及体育思想结合在一起,所以能够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体育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主要包括提高运动参与度、强化运动技能、提高身体及心理健康水平等。

2.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分析

2.1强化硬件建设及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活动场馆及器材等硬件是保证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建体育文化的物质条件。对于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应建立起配套的活动场所,如羽毛球馆、网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游泳馆及田径场等,同时为场馆配备相应的体育器材。在建设体育场馆或对场馆中的设施进行完善时,不但要保证场馆具有实用功能,还应尽量确保外形美观及能够体现体育文化特征。此外,还应重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体育文化意识,并根据学生对于日常体育活动的需要优化教学形式,保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体育活动及学习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为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条件。

2.2建设体育社团及利用校园媒体宣传体育文化

多数中学生喜欢在闲暇之余进行体育锻炼,并希望在体育活动彰显个性。因此学生团委或学生会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建兴趣俱乐部或体育社团,让学生能够通过社团参加校内外的各类体育比赛,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在竞争的氛围中感受到体育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另外,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让师生了解到更多的体育信息。例如,可以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及校园网络等及时报道最新体育新闻,并同时介绍校园当中发生的一些体育故事及体育明星等。由于校园宣传专栏的受众较广,因此可以在校园的宣传专栏当中开辟体育文化专栏,利用专栏将体育运动损伤预防知识、体育锻炼在心理、生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介绍给校园中的广大师生,从而使了解、参与及享受体育的文化氛围得以形成。

2.3利用体育节及阳光体育运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都有举行校运会的传统,但一般为每年举办一次,且运动会当中的竞技项目相对较少,因此难以为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可以对校运会的举办形式进行优化,使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升级成建设体育文化的体育节。相对于校运会而言,体育节当中的活动内容更为多样化,例如可以在比赛的过程中宣传体育知识,能够有效结合体育文化与单纯的机体锻炼,使体育在保持运动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成为一种教育形式等。在举办体育节时,可以借鉴或模拟奥运会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形式,从而让广大师生了解到更多的体育文化。除了利用体育节建设体育文化之外,也可以利用阳光体育运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阳光体育是教育部所倡导的一项全国性体育运动,为了确保阳光体育的实施能够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性条件,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定期举行体育运动挑战赛,鼓励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挑战自己的极限,比赛项目可以包括跳绳、飞镖、排球垫球及定点投篮等,以便使学生的体育特长或运动兴趣得到培养。其次,可以将教师与学生组织起来共同开展体育比赛,如羽毛球及兵乓球比赛等。通过进行师生交流赛,不但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同时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体育技能的机会及在比赛中收获成就与喜悦。

2.4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要确保中学校园当中的体育文化能够得到持续发展,则对相应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完善管理制度时,应注意为运动场馆、健身器材及健身房等制定标准的使用规章制度,避免学校在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被浪费。实践证明,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能够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还可以防止校园中形成对文化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的行为。此外,在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程度及接受程度,保证学生能够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渐养成支持体育文化建设的自觉习惯,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实现进一步发展。

篇9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福鼎市10所完中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发放1000份调查表,回收995份,回收率99.5%,有效问卷995份)、访谈法(与部分领导、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状况)、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校园体育文化重视不够,观念陈旧

随着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体育工作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对体育课程的建设,但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是十分滞后。第一,通过对福建省中学体育骨干培训班和福建省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的访谈中了解到这几年各校注重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关注、研究几乎没有,他们没有意识到校园体育文化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第二,对部分教师、领导的访谈结果显示:学校领导对校园体育文化定位不准,重视不够,认为学校只要有正常开设体育课,有开展体育活动,有参加上级的体育比赛就行。由此说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努力。

2.2 对校园体育文化概念不清,认识偏差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要,如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模糊不清,理解片面就阻碍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第一,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调查显示(见表1):37.6%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应付考试,32.5%的学生认为可以健身,17.7%的学生是为了学会技术动作,8.9%的学生认为体育可以缓解压力、调节紧张。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身体没病,不用锻炼也健康。这说明学生对体育和健康的概念不清楚,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不用锻炼。新课程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因此学校体育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没病不等于就是健康;第二,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调查(见表2):

31.3%的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52.3%的学生选择从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上获取体育知识、信息及观看比赛,37.6%为体育教师的介绍。在体育消费行为上,有51.6%学生不愿意花钱买相关体育用品,67.8%的学生认为经济条件不允许,46.5%的学生年消费在50元以下,年消费在100元以上的学生只有18.9%,这些行为与体育消费的认识上的偏差是相符合的;第三,对体育情感方面的调查,有63,4%的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但由于场地小、器材缺、又无教师的指导,导致学生的这种体育情感和良好愿望无法实现,慢慢地使他们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3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不规范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运作关系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延续性。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调查显示:订立“校园体育文明规范”的学校占17%,经常开展全校性表彰活动的学校占48%83%的学校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有少数学生活动,学校体育活动明显开展得不够:23.4%的学校因校园建设而长期停做课间操,17.2%的学校体育课经常被其它学科占用,以上数据表明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条件不够完善

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从中学校园物质文化调查显示:对你所在的学校有无体现学校个性特色的主体建筑、场地、或体育雕塑等,57%的学生作了否定回答,43%的学生作了肯定回答,76.2%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体育知识、文化品位、及对体育的欣赏能力影响最大。由此了解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基础,但仍需不断努力和完善。

3 结论与对策

3.1 加强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3.1.1 创设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

新课程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园体育资源,在中学,体育设施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已有的场地、器材。因为场地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开展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学校是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标志,更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因此,上级部门应组织中学的主管领导学习新课程的先进体育教育理念,改变他们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教书育人方面作用的认识,保证体育经费按要求投入,努力创造物质文化环境。

3.1.2 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指引者,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因为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是以知识形式经教师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价值,教师的体育教育观念、体育道德观念和体育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体育品质。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加强体育教师的学习、观摩、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这是关系到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3.2 倡导中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3.2.1 加大体育知识宣传力度

校园体育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主体的精神、知识。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把体育精神与学校的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标语、图展、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培训及时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积极参与程度,使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欣赏体育。

3.2.2 开展校园各类体育比赛

中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氛围符合新课程精神理念。它通过积极开展校园各种比赛来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从而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如;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各单项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自觉愉快地参与体育文化建设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让学生体验及感受成功与失败的心理过程,促进学生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最终为学

生的终身体育服务。

3.3 健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运作机制

3.3.1 完善中学体育规范文化的建设

中学校园体育规范文化是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它对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各项体育活动和训练都起着制约和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在制订管理规范、制度时,要依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比如在制定课外体育活动规范时不仅要考虑到新课程的要求,还要兼顾全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否则,所制定的规范将会遇到重重阻力,无法贯彻落实。但是,当规范一旦形成,就要成为条文固定下来,严格执行,使学校的体育工作有法可依,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学校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得到发展。

3.3.2 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学校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形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和认识体育健康的价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为最终目的: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充分施展个性、才华的空间舞台。因此,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各学校要严格执行新课程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3.3.3 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

学校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特色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也是推动群体运动的催化剂。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如及时报道学校运动队的比赛情况,宣扬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使之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3.4 建设有特色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传统

篇10

关键词:感知力;成长;和谐

一、调查的缘起

由于当前应试教育仍占据各中学的主要空间,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教师和学生处于很紧张的状态下,无法释怀,因此中学阶段出现抑郁、自杀等心理疾病,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当下,学校的引导、希望和学生的喜爱、需求之间形成了不小的差异、错位、误读。2007年笔者进行了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学生音乐知识的缺失及音乐文化的偏颇及音乐注意力的淡漠和中学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中学而言,无论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音乐知识教育或者是举办的各种面向学生的音乐活动都相对较少,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也并不了解,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进行正确的引导了,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小的“断层”。中学阶段音乐文化的断层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人生经历中缺失,大部分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关注点不够,因此,笔者非常想关注一下目前中学的校园音乐文化状况,并从音乐教育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目前关心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并不多,本文全当抛砖引玉,于是就有了开始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为了反映出河北省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现状,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衡水市、张家口市、保定市四市共12所中学1008名在校高中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8份,收回980份,问卷回收率达98%。调查范围与对象主要是河北省部分市区高中,其中石家庄市二所:二十四中、河北师大附中;衡水市五所:衡水市第六中学,衡水市第十三中学,衡水市桃城区彭杜乡中学,衡水市安平县第二中学,河北省阜城县第二中学;张家口市三所:蔚县职教中学、万全中学、张北一中;保定市两所:易县中学、博野中学。调查对象为高中生,年级不限,男女不限。就河北省而言,大部分地区处于不太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居多,本次调查从发达地区选择两所中学,其余都是较为贫困的市县中学,因此本调查较能反映出河北省整体中学校园音乐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统计

本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主要针对中学校园音乐文化,从关于音乐、关于校园音乐、关于音乐课三方面进行自行命卷调查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调查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时,21.3%的同学选择古典音乐,75.1%的同学选择流行音乐,12.6%的同学选择民族音乐。同样在平时听什么样的音乐方面,流行音乐占83.1%,不听音乐的同学占6.4%。在选择收听方式方面,专门到音乐厅的占不到1%,从没去过音乐厅的占93.5%。听音乐的途径靠网络下载占89.3%,买光碟占7.1%,5.3%的基本不听。在喜欢的歌星调查中,港台歌手占63.2%,网络歌星占32.3%,大陆歌星占6.8%。在音乐能否调整情绪方面,92%认为音乐能调整情绪,0.1%认为不能,0.6%认为没感觉。

关于校园音乐方面,有校园广播的占72.3%,没有校园广播的占20.7%。校园经常播放什么样的音乐方面,24.8%的学生认为流行歌曲,47.3%学生认为学校播放中学生歌曲。在有无校歌一栏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校歌,64.9%同学认为该校没有校歌,30.1%的同学不知道有无校歌。关于学校铃声2.5%的同学认为该校铃声很好听,51.4%的同学认为铃声一般,43.1%的同学认为铃声很难听,很刺耳。

关于音乐课方面,87.1%的同学认为该校有音乐课,5.4%的学生认为没有音乐课。对音乐课的态度问题上,80.8%的同学喜欢上音乐课,4.1%的同学不喜欢上音乐课,17.2%的同学无所谓。在学习掌握音乐知识方面,15.5%的学生认为音乐知识来源于音乐课,46.3%同学认为音乐知识不是来源于音乐课,41.2%认为大部分来源于音乐课。在音乐技能掌握上,36.4%同学认识五线谱,51.9%的同学不认识,13.7%的同学知道一点。对于乐器学习和掌握方面,37.2%学过一种乐器,59.7%没学过,4.1%会多种乐器。

从以上调查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的调查数据 )中可以看出,目前河北省中学整体校园音乐文化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音乐审美方面,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盲目追求,对网络音乐的夸大跟随,对民族音乐的缺失,对古典音乐的勉强认可,都证明了目前中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审美标准和判断能力,盲从和追星成为了他们的时尚;对音乐的漠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冷漠,反映出中学生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的稚嫩,甚至很多同学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广播和有无校歌。在校园活动的认可方面,一半左右的同学不太喜欢参加活动,也有部分同学无所谓,只有很少的同学希望并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对他们来说;对音乐课的态度及音乐的热爱,都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就连发达地区学生,专门到音乐厅听音乐会的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对音乐持无所谓态度,听什么无所谓,听谁的歌无所谓,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调查也表明学生内心对音乐还是有追求的,大部分同学认为音乐能排解心理压力,并承认音乐的功能,但在现实中没有很好利用音乐这一功能而已。

(二)构建和谐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理论依据

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①。校园音乐文化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认识,通过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熏陶和实践中感悟、体验、表达、认识和理解音乐,将校园音乐植根于校园文化背景中,把音乐教育深深扎根于多元文化土壤里,创设一个自主和谐的人文文化氛围,以释放人的价值。”②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良好的音乐文化,营造一个有浓郁而浪漫的音乐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国伟大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一直认为基础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素质修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青少年的音乐基础教育。他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又是关系到整个后代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③在人的诸多素质中,审美是全面发展的人所必备的素质,而实现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自从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更成为了各中学素质教育的有力依据。可以说,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了目前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据调查显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的一生,精神大多平和,生活也相对较少波动,对待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这使他们的情感宣泄和情感归宿更具合理性,能成为社会中稳定的因素。尤其接受严肃音乐教育的人,稳定特质更为明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的精神和身体息息相关,人的身体影响精神,精神影响身体,身体的变化引起精神的变化,而精神的变化会引起身体的变化。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就是人格的统一与和谐。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互相依存。

四、构建河北省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目标体系

(1)以基础音乐教育为切入点,适当增加流行音乐元素,提升中学生感知想象能力。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极为淡漠,每天生活在校园里却有30.1%的同学不知道学校有无校歌,也有不少同学不知道校园广播在播什么音乐。在音乐课的开设方面,17.2%的同学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可以说音乐在某些学生眼里是可有可无,即使存在也听不见的状态。这令人悍然的“不知道”“不关心”是长期“应试教育”磨练结果还是同学已经没有了“审美需求”和“审美感受”?如果是前者还好,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进行改善,而如果是后者呢?当我们的学生已丧失了对“美的追求”,我们还能轻而易举的改变现状吗?著名的美国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认为“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④。在中学阶段,音乐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直接影响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感知能力的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但是在中学音乐课本上涉及流行音乐内容的很少,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欣赏趣味被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学生欣赏的方向没有得到诱导和树立,尽管每个学生都在上课时接触了音乐课堂中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但他们不认为自己体验到了欣赏的愉悦。相反,课外音乐欣赏的特点具有自发性、零散性和随意性,它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约束,一切都是在自由的状态下作出的自发选择,因此 ,笔者建议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元素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节奏型的培养方面,流行音乐具有极强的节奏感。提升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加入一些古典音乐及民族音乐,逐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假如我们仍在音乐课堂上缺乏对学生音乐欣赏审美趣味的引导及对鉴赏能力的培养和重视,那当然很难唤起学生高雅的音乐审美趣味了。《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中提到:“德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介挑选音乐的能力,以便音乐更好地融进个人的生活世界中……”⑤这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时忽略的恰恰就是怎样培养学生学会一辈子与音乐打交道的本领,忽略了提高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以兴趣作为基点的原动力。普通中学生长时间没有真正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机会,不但造成他们音乐知识的匮乏,最可怕的是生活中没有音乐意识和习惯,他们的感悟能力会逐渐下降,对音乐的敏感度降低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音乐体验,造成审美能力的降低。因此,中学音乐课堂要正确引导中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加大力度宣传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高雅音乐,使中学生对音乐的选择更多元化。

(2)以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为关注点,体现人文关怀,释放人的价值。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⑥。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校园广播以播送好人好事、重要通知、寻物启事等为主,偶尔播放音乐也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并且没有什么章法而言,学生们并不能从光比重获得课堂以外的音乐知识及高品位的音乐作品。

在调查中我们也惊喜地发现,有些学校校园文化还是很丰富。比如笔者在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调查时发现,这所学校每天的上课铃声很悦耳,一些名曲都成为了上下课的铃声,比过去的单调的铃声更让学生感到舒心快乐。课间操音乐更是新奇,选用迈克杰克逊的《Smooth criminal》《Beat it》,这些作品很适合中学生的审美取向,同时也是流行乐坛的经典,因此更能让学生时时关注校园音乐,感觉在校园生活很温暖。

同时在学校组织音乐活动方面的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很少。因为被调查对象都是高中生,在高考升学压力的重压下,很多同学似乎与各种学校活动的距离很远,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高中有音乐特长班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多举行这样的活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参加欲望,其他同学漠然的态度令人深思。德国教育家说过“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思远虑的思想家”⑦,而应该使“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⑧因此,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从中学生全面发展谈起的。

(3)将成长作为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点,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4-18岁之间,“这段时期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维、意识快速发展阶段,也和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品德形成的剧烈变动期,生理上成熟时他们产生陈人敢,在心理上他们也尽快希望进入成人世界,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社会、老师、家长尊重他们和信任他们”⑨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因此在这一个心理较为敏感的阶段,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音乐文化氛围较浓,学生的身心都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安慰,从内心中可以产生坚强、博爱、豁达、乐观的信念。可以塑造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和较为健全的人格。学生在校园中体验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行为的安定有序。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不是控制和约束,而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充满关心、尊重、友爱、和互助的环境,使学生能自由创造、自我超越、自尊、自强和自立,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获得德行的发展。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是安定有序、融洽协调,和谐的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是脱离学生生活的,而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学校应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提供和谐的立体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人生舞台,营造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教育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音乐文化氛围,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各个方面入手,将教学、活动和音乐文化的构建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释:

①马晓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之音乐教育,《职教与成教》

2006(12)P391页

②李占秀,王丽娜.构建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原则和目标体

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9(1)P157页

③《贺绿汀.我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希望》[C].《贺绿汀音

乐论文选集》(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196.

④沈建军.《音乐与科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年P74页

⑤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

教育出版社,P38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P 14页

⑦[德]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P3-4页

⑧同上P30页

⑨朱红芳.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

科技论坛》2009(4)P202

作者简介:

1.李占秀,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

2.姚宏伟,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处,副教授,研究方向 大学生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