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
时间:2023-03-18 16: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16分)
1.
(12分)看拼音写汉字
xiàn
shè
cān
bù
héng
kuà
jǔ
________城
________计
________加
________门
________
________行
jī
jiān
gù
lán
àn
zhuǎ
guì
________败
________
________杆
报________
________子
________重
2.
(3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义。
规矩________(A.jǔ
B.ju)
临淄________(A.zī
B.zhī)
囚犯________(A.qiú
B.quí)
3.
(7分)“汲”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意思:________。词语:________、________。
4.
(3分)选词填空。
就要
正在
已经
①荷花________开了不少了。
②荷叶________风中舞蹈。
③________开学了,我们要提前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5.
(6分)我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的圆盘
________的莲蓬
________的衣裳
________的快乐
________的荷花
________的小鱼
6.
(2分)拼一拼,写一写
我míng
bai________了他de________话
7.
(2分)判断是不是比喻句。
①你长得真像你父亲。________
②水珠在荷叶上滚动,像玉盘上的珍珠,晶莹夺目。________
8.
(15分)一字组多词。
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3分)按课文《荷花》内容填空。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儿的?刚开的白荷花
________
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
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
10.
(5分)你知道吗?
学完本课《姥姥的剪纸》后,请你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剪纸艺术。
11.
(2分)读句子,选择理解正确的序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A
.
“我”穿着白衣裳,变成了一朵荷花,站在阳光里。
B
.
看着这一池美丽的荷花,“我”陶醉了,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
12.
(5分)填空。
《荷花》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等。
13.
(4分)选字填空。
跟
很
①果园里结了________多果子。
②动物们都________着兔子一起跑。
象
像
③大________的耳朵真________两把大扇子。
14.
(1分)读古诗《夜书所见》,根据内容填空。
知有儿童________
15.
(9分)读课文《荷花》,填一填。
粉红的________
________的荷花
一阵________
雪白的________
________的花瓣
一池________
碧绿的________
________的荷叶
一幅________
16.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清________ 情________ 池________ 瓣________ 破________
请________ 晴________ 驰________ 辫
________ 坡________
17.
(3分)选用三组不同的关联词语,把下面两个分句连接起来,写在横线上。
如果……就……
无论……都……
因为……所以……
只有……才……
不但……而且……
只要……就……
不管……总……
虽然……但是……
中国人民安定团结
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8.
(5分)照样子写句子。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9.
(8分)多音字,先写拼音,再组词。
行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乐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0.
(1分)造句:这美丽的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迫不及待地冒了出来。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
21.
(8分)课前预习
①《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
②齐天大圣的真名为________,他还叫________。
③写出你所知道的与齐天大圣有关的重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2分)给加线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仿佛①似乎、好像
②像、类似
①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________就是一朵荷花。
②他俩的模样相仿佛。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3题;共34分)
23.
(8分)阅读理解,再完成练习。
树伯伯的心真好
树伯伯的心真好。
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天气那么热,他们却穿着厚厚的绿色的棉衣裳。为的是给我们遮阳蔽凉,怕我们被太阳晒着。冬天,北风吹,雪花飘,天那么冷,他们反而把衣裳脱掉了。为的是给大地温暖,而他们自己甘愿站在风雪里挨冻。啊!树伯伯的心真好!
(1)照样子,写词语。
火辣辣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树伯柏的心好在哪里?
24.
(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______(该、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______(流、留)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______(列、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______(摇、遥)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我选择括号内正确的字。
那一________(该、刻)
________(流、留)了下来
热________(列、烈)
一________(摇、遥)一晃
(2)我会从文中找出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慢慢——________
反义词:慌张——________
(3)同学们一共给了英子________次掌声。第一次掌声是为________而响起,第二次是为________而再次响起。
(4)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25.
(12分)认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墙壁“冒汗”
今天早上,我刚刚起床,猛然发现我家的墙壁上湿漉漉的。走近一看,原来墙壁上沾满了一粒粒小水珠呢!这些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呢?难道墙壁也会冒汗吗?我很奇怪,就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这叫墙壁返潮,因为天气闷热,空气潮湿,天快要下雨了。”墙壁潮湿,天真的会下雨吗?我连忙透过窗户看看天,天空灰灰的,太阳失去了往日的威力,阳光也不会那么耀眼了。可是,天空中没有一朵乌云,天怎么会下雨呢?
这样的天气持续了两天,第三天,果然下雨了。我终于明白了:墙壁“冒汗”,天要下雨。哈哈,墙壁也成了气象家了
(1)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刺眼——________
好奇——________
突然——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反的词。
干燥——________
凉爽——________
(3)文中有一个词语是“ABB”的形式,这个词语是________,我还能写出两个这种形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4)墙壁“冒汗”是指________,看到墙壁“冒汗”就知道________,我家的墙壁成了________。
(5)在文中找出表明“我不太相信天会下雨”的原因的句子,并用“________”画出来。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1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34分)
23-1、
23-2、
24-1、
24-2、
24-3、
24-4、
25-1、
25-2、
25-3、
篇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102分)
1.
(5分)读一读,数一数
有________个翘舌音音节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一zhī小老shǔ,zhēng
rì
叫zī
zī。人们都讨厌,一起来打shǔ。
2.
(3分) 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问题
①鸣翠柳的“翠”字,该字的上半部分写成“羽”字是否正确?________;“柳”字的右半部分的笔顺是:________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哪儿容易写错?它与“岭”字的右半部分有什么区别?
________
3.
(18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天: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
(6分)选词填空
忆
亿
异
①我们国家有十三________人口。
②同学们________口同声地说:“好”!
③奶奶________起往事。
倍
被
陪
④我________小红去书店看书。
⑤门________他轻轻地关上了。
⑥我要加________努力学习。
5.
(2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
①色彩美
②动态美
③声音美
④形象美
⑤人工美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6.
(6分)按拼音写汉字
jué
bó
liú
________句
停________
河________
liǔ
lǐng
lù
________树
西________
白________
7.
(6分)读拼音,写词语
①毕竟xī
hú________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②接天lián
yè________wú
qióng________碧,映日
hé
huā________别样红。
③窗含xī
lǐng________千秋雪,门泊
dōng
wú________万里船。
8.
(2分)填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写莲叶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荷花的诗句是________。
9.
(3分)读《绝句》,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下列词语。
鸣:________
窗含:________泊:________
10.
(2分)选择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
“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是虚指,意思是行程很远。
B
.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青天”指的是青色的天。
11.
(8分)组词
湖________
莲________
穷________
荷________
绝________
含________
岭________
吴________
12.
(3分)给下划线的字选着正确读音。
一行(xíng
háng)________ 门泊(bó
bé)________ 翠(cuì
huí)柳________
13.
(4分)下列诗句写的分别是哪个季节?请你填一填。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_______
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____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____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____
14.
(6分)形近字组词
绝________
决________
含________ 令________
舟________
船________
15.
(2分)多音字组词。
行:háng________
xíng________
16.
(8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两个黄鹂________翠柳,一行白鹭________。________
②窗________西岭________,门________东吴________。________
17.
(5分)填空。
《绝句》这首古诗作者分别是________代伟大诗人________。在内容上侧重于________。并借景________。《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________的心情。
18.
(8分)读课文填空
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句描绘的是西湖的________和________,向人们展示了________(时间)西湖的独特景色。
②《绝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描写的是明媚秀丽的________(季节)景色。
19.
(5分)默写古诗
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 ,________ 白鹭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0.
(13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1)写出诗中下列字的读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系
藜
沾
(2)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3)从前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写了作者(
)时的所见所闻。
A
.
春日赏花
B
.
夏日淋雨
C
.
春日远足
D
.
夏日游园
(4)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
)的春天(双选)。
A
.
草长莺飞
B
.
生机勃勃
C
.
色彩缤纷
D
.
花红柳绿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10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3分)
20-1、
20-2、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68-01
在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教材中,用“通”、“同”是等来解释文言文中的用字现象,涉及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用字等文字学概念。但每一个术语没有定指,比如“通”有时候指假借,有时候指通假:这无疑给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增添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将这些术语所涉及的字既比较准确又能照顾到初中生的特点讲解出来,做到“深入而浅出”,这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文字现象进而通释相关全句句义,首先在教师的心目中对以上提到的文字学概念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通假字指古人临时写的同音别字。古今字一般指出现有先后、在形体上有相承关系、意义上有内在联系的一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而意义和读音都相同的字。通用字指在同一个时代里,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
其次,要认真分析“通”“同”等术语指的是哪一种文字现象。因为“通”“同”等注释术语并不定指某种文字现象,所以有必要运用文字学的知识,查找文献用例,重新分清这些文字的性质,进而对文义予以确解。本文初步探索了这些用例中的文字现象,也尝试作了一番解释,当然每位老师可以据此再进行考察,以便心中有矩。
下面主要结合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三年级教材,分别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深入分析和讲课的角度——浅显讲解两个方面,说说如何讲解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与“通”“同”等有关的用字现象。
一、通假字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拂”本义指拍打而过;“弼”本来有辅正的意思,二字没有意义联系。辅正一义有“弼”字表示,“弼”“拂”同为质部蓝纽字,音同。可见这里“同”指通假。讲解:拂,通假字.本字是“弼”,辅正的意思。另如“具”和“俱”(《岳阳楼记》)、“与”和“欤”(《孟子二章》)、“被”和“披”(《陈涉世家》)都是本字和通假字关系。
二、假借字例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苏教版8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山市》)分析:“仅仅”一义在古代可以用缦、裁、财、才等字表示,而且这些例子一般均在汉代以来的文献中出现,说明在先秦时代没有文字记录读音与“裁”或“才”相近、意思和仅仅相同的词,后来以音近为原则,借用“裁”“才”等字来表示该意义,这里“通”实指假借。讲解:裁,假借字,借来表示仅仅的意思,后来借用“才”字表示。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如“仅仅”一义本来没有字记录,借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裁”来记录。
三、古今字例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曾”的本义指口气上出,穿过透气天窗而散越,所以有增加的意思;“增”本义指增加,二字有内在意义联系。先秦多用“曾”字表示增加的意思,后来则用“增”表示。这里“同”实指古今字关系。讲解:曾,增加的意思,后来用“增”字来表示,“曾”和“增”是古今字关系。另如“属”和“嘱”(《岳阳楼记》)也是古今字关系。
四、异体字例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分析:“徧”本义指到处,普遍;《广韵》认为“遍”字是“口”的俗字,所以这里的“同”是异体字关系。讲解:徧,遍及、普遍的意思。后来用俗字“遍”表示,二字是异体字关系。
五、通用字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畔”的本义指田界,田界是判分田地的;“叛”本义指闹分裂,二字意义有联系,都是“判”的派生词。二字都从“半”得声,音形皆近。表示“闹分裂”的意思先秦多用“畔”表示,也有用“叛”的例子,所以通用。这里“通”实指同源通用字关系。讲解:畔,和“叛”都有闹分裂、背离的意思,二字属于通用字关系。通用字指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如“强(疆)”和“僵”形体、读音相近,在僵硬这一意思上古代可以通用,所以是通用字。另如“辟”和“避” (《鱼我所欲也》)、“辨”和“辩”( 《鱼我所欲也》)都是通用字关系。
【参考文献】
[l]许 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余遁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3]刘兴均,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三字”问题.中国训诂学研究
会2004年会提交论文。
[4]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1—8卷,四川辞
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1990年。
[5]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九年级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摘 要】在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教材中,用“通”、“同”等来解释文言文中的用字现象,涉及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用字等文字学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文字现象进而通释相关全句句义,首先在教师的心目中对以上提到的文字学概念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其次,要认真分析“通”“同”等术语指的是哪一种文字现象。第三,要将这些术语所涉及的文字现象及词语意思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解出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68-01
在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教材中,用“通”、“同”是等来解释文言文中的用字现象,涉及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用字等文字学概念。但每一个术语没有定指,比如“通”有时候指假借,有时候指通假:这无疑给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增添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将这些术语所涉及的字既比较准确又能照顾到初中生的特点讲解出来,做到“深入而浅出”,这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文字现象进而通释相关全句句义,首先在教师的心目中对以上提到的文字学概念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通假字指古人临时写的同音别字。古今字一般指出现有先后、在形体上有相承关系、意义上有内在联系的一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而意义和读音都相同的字。通用字指在同一个时代里,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
其次,要认真分析“通”“同”等术语指的是哪一种文字现象。因为“通”“同”等注释术语并不定指某种文字现象,所以有必要运用文字学的知识,查找文献用例,重新分清这些文字的性质,进而对文义予以确解。本文初步探索了这些用例中的文字现象,也尝试作了一番解释,当然每位老师可以据此再进行考察,以便心中有矩。
下面主要结合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三年级教材,分别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深入分析和讲课的角度——浅显讲解两个方面,说说如何讲解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与“通”“同”等有关的用字现象。
一、通假字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拂”本义指拍打而过;“弼”本来有辅正的意思,二字没有意义联系。辅正一义有“弼”字表示,“弼”“拂”同为质部蓝纽字,音同。可见这里“同”指通假。讲解:拂,通假字.本字是“弼”,辅正的意思。另如“具”和“俱”(《岳阳楼记》)、“与”和“欤”(《孟子二章》)、“被”和“披”(《陈涉世家》)都是本字和通假字关系。
二、假借字例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苏教版8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山市》)分析:“仅仅”一义在古代可以用缦、裁、财、才等字表示,而且这些例子一般均在汉代以来的文献中出现,说明在先秦时代没有文字记录读音与“裁”或“才”相近、意思和仅仅相同的词,后来以音近为原则,借用“裁”“才”等字来表示该意义,这里“通”实指假借。讲解:裁,假借字,借来表示仅仅的意思,后来借用“才”字表示。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如“仅仅”一义本来没有字记录,借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裁”来记录。
三、古今字例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曾”的本义指口气上出,穿过透气天窗而散越,所以有增加的意思;“增”本义指增加,二字有内在意义联系。先秦多用“曾”字表示增加的意思,后来则用“增”表示。这里“同”实指古今字关系。讲解:曾,增加的意思,后来用“增”字来表示,“曾”和“增”是古今字关系。另如“属”和“嘱”(《岳阳楼记》)也是古今字关系。
四、异体字例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分析:“徧”本义指到处,普遍;《广韵》认为“遍”字是“口”的俗字,所以这里的“同”是异体字关系。讲解:徧,遍及、普遍的意思。后来用俗字“遍”表示,二字是异体字关系。
五、通用字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畔”的本义指田界,田界是判分田地的;“叛”本义指闹分裂,二字意义有联系,都是“判”的派生词。二字都从“半”得声,音形皆近。表示“闹分裂”的意思先秦多用“畔”表示,也有用“叛”的例子,所以通用。这里“通”实指同源通用字关系。讲解:畔,和“叛”都有闹分裂、背离的意思,二字属于通用字关系。通用字指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如“强(疆)”和“僵”形体、读音相近,在僵硬这一意思上古代可以通用,所以是通用字。另如“辟”和“避” (《鱼我所欲也》)、“辨”和“辩”( 《鱼我所欲也》)都是通用字关系。
【参考文献】
[l]许 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余遁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3]刘兴均,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三字”问题.中国训诂学研究
会2004年会提交论文。
[4]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1—8卷,四川辞
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1990年。
篇4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笔者在自身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引导深入生活,丰富学生直接经验
与其他教材一样,语文教材呈现的是前人已有的经验。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他们所拥有的直接经验很少。而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有的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由此造成了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语文学习需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缺少这一基础,就不能缩短上述距离,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平时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获取必要的直接生活经验,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槐乡五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以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飘香的槐花和可爱的孩子,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槐乡和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其中,槐花既是作者的写作重点之一,也是作者描写槐乡孩子的重要铺垫。教学前,笔者发现本班学生虽大多来自农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槐花仍缺少足够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槐花,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课前,笔者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一棵大槐树下,让他们观察槐树的全貌,欣赏雪白的槐花,品味浓郁的花香,以获得直观的感受。有了这样的经历,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显得非常轻松。他们饱含深情地朗读,积极踊跃地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解……整节课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二、指导再现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而且题材、风格丰富多样,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这些课文,有的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生动具体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名人故事,有的形象逼真地介绍了动物植物的美丽可爱……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文本、产生真情实感,我们可以采取种种手段生动地展示文本内容,形象地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倾听等直观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多媒体展示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设备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等设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也成果丰硕。与传统的挂图、插图相比,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把静态的、呆板的内容以动态的、鲜活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对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再现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梦圆飞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课文中充满各具特色的场面描写:送行的场面肃穆、庄严而又激动、喜悦,发射的场面紧张、壮观,飞行和通话的场面则温馨而又美妙。这样的特点,学生单纯从课文的文字叙述中很难获得切身体会。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上述三个场面。生动形象的场面,紧张壮观的氛围,温馨感人的对话,使孩子们时而凝神注视,时而紧张万分,时而欢呼雀跃。通过展示,学生真正把握住了各个场面的特点。在研读文本时,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饱含深情,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2.课本剧表演
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所以比较容易感受、接受直观的、现实的东西,而且他们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所以,在叙事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适时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化教学效果的不错的选择。
《谈礼貌》(出处同上)通过几则小故事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课前,笔者把牛皋、岳飞问路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教学时,笔者安排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牛皋的粗鲁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老者对他们二人的迥异态度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本剧的巧妙安排,使孩子懂得了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展示适用的范围比较广,而课本剧表演一般只适用于叙事类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相机选择,正确运用。
三、放手体验生活,实现知识回归生活
不管是深入生活还是再现生活,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实际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再现生活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学校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强化知识,实现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篇5
一、再现情境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如能巧妙地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交际情境,就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走入交际情境,进一步体验。
老师们都是创设情境的高手,在课堂上或播放录音、录像,或陈设实物、图片,或利用道具、头饰。其实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自己入情入境地参与是创设情境的最好方式。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话题“临别赠言”
创设情境:“花开花落,岁月匆匆,弹指间,我们即将离开母校。回头望,六年的小学生活历历在目,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那样的熟悉,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了属于我们的回忆。它们似飘零的秋叶,落在我们的心底。”(展示以往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活动的照片)
“还有20多天就要离开这里,离开这温馨的家了,让我们将临别赠言留给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最亲爱的同学!”
教师的语言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改变了课堂环境,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语场,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了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扎下语文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口语交际课是语文课,教师的教学要体现语文味。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话题“小烦恼热线”
“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的话题是‘小烦恼热线’。”(老师板书:小烦恼热线)
“大家看老师写的‘烦恼’,‘烦’是‘火’字旁,‘恼’是竖心旁。火烧心的感觉可不舒服。烦恼着的人很痛苦,最渴望获得别人的帮助。”
这个环节的设计,由字形解义,由关键词引入话题,提醒学生要关注文字,直接明了,富于语文性。
此外,在口语交际课中,学生常常会说出一些不太规范的语句。教师需要深入其中,用耳朵聆听,用心辨析,及时指出学生表达中的错误,并作巧妙的指导。
三、体现示范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众所周知,模仿是学习技能的一种重要方式,就像习字要描红、临帖一样。小学生语言的发展正处于起始阶段,模仿是一种简易高效的习得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根据口语交际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为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精心设计。为了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效率,教师应发挥自己课堂语言的示范作用。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话题“学会商量”时,教师可用“和妈妈协商买滑板车”为范例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师:豆豆很想买滑板车,可妈妈就是不答应。咱们帮帮他,好吗?
生1:(饰演豆豆)我想买滑板车。
师:你现在在和妈妈商量,要注意你说话的语气。其他同学给豆豆帮忙,好不好?
出示:咱们帮帮他,好吗?
生2:妈妈,能不能给我买个滑板车呀?
师:在和别人商量的时候,我们要用商量的口气。语气委婉,别人才容易接受。你能像妈妈一样看着对方说话吗?眼睛看着对方,这样更有礼貌。
生2答略。
接着,在和妈妈协商买滑板车的事例的示范下,教师围绕新的话题让学生展开口语交际。通过“学习―操练―评议―再操练”的反复实践,学生明白了与人商量应掌握的交谈方法。
课堂中的教师的语言要力争做到规范科学,精练准确,生动幽默,能激发思维。不论是口头语言的表述,还是简洁准确的总结概述,都应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语文教师规范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是示范,也是引导。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口语交际课,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话题“学做节目主持人”的开场引语:
“他有着翩翩的风采、渊博的知识、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良好的口才。他穿针引线,妙语连珠。他的话语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和播出的效果,对观众起引导的作用。他就是舞台上最闪亮的人――主持人。”
这样的开场引语富于诱惑性,自然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口语交际,尝试做一做主持人的热情。
四、评价建设性――守得云开见月明,拨开云雾见青天
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练习交际时说出的话语及交际时的神情、动作等均应适时地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时,教师不仅要用“你太棒了”“你很出色”等评语赞赏学生,还要提示学生到底好在哪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样,学生不仅增强了自信,也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话题“学会商量”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豆豆,你会怎么跟妈妈提买滑板的事?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1)师评:你看他说得多简洁,一句话就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了。
板书:说清想法
(2)师评:你看,豆豆知道用委婉的语气来跟妈妈商量。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试试吗?
(3)师评:这样说语气委婉,别人更乐意接受。
板书:语气委婉
(4)师评:他在跟我商量时先称呼我为“妈妈”,还用了“请”字,真是有礼貌。
板书:注意礼貌
师:豆豆这么有礼貌,说话语气又委婉,妈妈很乐意跟你继续商量。(提出另一个问题)家里有那么多玩具,玩滑板有什么意思?
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发言,教师从容评价。
(1)师评:他听得多仔细啊,听出了妈妈不同意买滑板的原因。跟别人商量时还要注意听清楚别人的话。
板书:注意倾听
(2)师评:你能举个例子说服妈妈,这样的表达方式很有特色,但例子举得不好,理由不够充分,换一个角度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说得不错!”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评语,就会使学生,特别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信心大增。“你能举个例子说服妈妈,这样的表达方式很有特色……”这样的点评有指导性,刚刚发言的那位学生往往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其他学生也会踊跃回答。这种评语既激励了已发言的学生,使他有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增强了他们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加以点评,既指出了优点、不足,也提出了改进方法,是评价,也是指导。对各层次学生进行的看似随意的点评,实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考的特意性点评。
篇6
语文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以教材为依据,并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戏剧教学法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拼音能力、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以教材为本,其次要做到既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等。在教授这样的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排小戏剧、小话剧分角色来进行排演,让孩子们真正地“动”起来。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说不定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这一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改编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挑选角色,分别饰演哪吒、东海龙王三太子、东海龙王等,甚至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制作一些简易实用的道具,然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就向孩子们呈现了主要的故事情节,故事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等孩子们表演完毕,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然后教师再根据课本,详细地讲解课文内容。这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集中了孩子们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与孩子们及时沟通,形成互动,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精神的感悟,使孩子们领会哪吒为民着想、不畏、除暴安良、敢于与邪恶斗争的精神。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既获得了书本知识,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还感受到无限的快乐。所以,戏剧教学不失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和采用。
二、游戏教学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起始阶段,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能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适应。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采取游戏教学活动,能使儿童学得既愉快又有效,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孩子们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学习态度、集体荣誉感以及发展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方面,都有很大益处。
低年级语文的游戏教学,可从汉语拼音教学开始。汉语拼音是小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它是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汉语拼音教学中可开展游戏活动的内容较多,从声母,韵母到音节的教学,教师都可以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灵活适当地安排游戏。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单韵母的发音口形,教师画了6座不同式样的小房子,每个房子上是一个单韵母卡片的发音口形(分别由6个小朋友拿着),让手持单韵母卡片的小朋友去找自己的家。孩子们边唱边走边找,“aoe,iuü,我的家在这里”,在愉快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家”。同时,还必须把这个单韵母正确地读出来,才能算是拿到了打开家门的“钥匙”。通过找“家’的游戏,将声母的发音和口形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巩固了单韵母的读音,也为学习复韵母和鼻韵母做了铺垫。
除了汉语拼音的教学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以外,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教学内容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例如,二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这一课,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等。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而孩子们也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一味接受了,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真正地“动”了起来。
三、故事教学法
故事能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一部好的故事作品,语言规范,简洁明了,生动优美,富有情感。听故事,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新词和优美的语句,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有的故事还可让学生学习复述,发展学生连贯性的语言。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个性化
传统语文作业的布置是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新课程改革提出,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汲取、探究知识,不搞“填平补齐”,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趣味型作业――以趣味为推力,让学生乐于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显著。”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语文作业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多种作业类型,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等形式经常出现在我布置的课文作业练习。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歌唱二小放牛郎》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唱一唱这首歌,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解为诗文配画。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作业,使教师享受到欣赏作品的乐趣,学生从中也切实感受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后,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编自演文中的片段,虽然排演课剧耗时耗力,但学生兴趣浓厚,不仅演出了人物的特质,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任务高尚品质的理解。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名山大川的各种风景名胜的图片、文章、诗歌,举办一次“山水风景”的小报展览。
通过唱唱、说说、写写、画画、做做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化为积极有趣的事情。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绘画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乐于学习。
二、自主型作业――以自主为原则,让学生学得轻松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为他们确定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如“巩固题、提高题、延伸题”等,梯度由易到难,适应不同层级学生的要求。所以“自主”应该成为学生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如巩固题适合学习较差的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设计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训练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化基本技能;提高题适合学习中等的学生―检查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理解;延伸题适合优等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时展的互相联系所设计的课外延伸题,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开发学生智力。这样的分层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如《揠苗助长》的作业可以设计成以下三个层次:
(1)巩固题:把《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人听并阅读你喜欢的成语故事,第二天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
(2)提高题:学习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农夫说些什么呢?用“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说说,写一写。
(3)延伸题:以《“揠苗助长”给我的启元》为题,写一段话。
这样的作业面向了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完成作业,使每位学生都能对自己产生信心,对语文产生兴趣。这样的“自主”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得轻松。
三、实践型作业――以实践为动力,让学生热爱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当让学生走人自然、走人生活、走人社会,通过亲历活动得到内心的独特体验,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做一片美的树叶》后,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师给学生布置“观察我们身边的春天”类型的观察作业,贴近生活的作业布置,能使学生通过观察享受到大自然的美,而在观察日记中,很多同学言情并茂地描写了春天优美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后,可要求学生收集台湾和祖国大陆一些著名风景区的图片或资料介绍,并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信息整合张贴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欣赏到祖国的美丽景色。利用“母亲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贺卡献给妈妈。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如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阅览书籍,听新闻,去大街小巷收集广告语等,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
篇8
一、激发想象,培养个性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让学生触摸文本,潜心理解,同时还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程,超越文本,适当拓展,促使孩子们有的放矢地阅读、思考、交流、表达,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徜徉,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真正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想境界。
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教学片段
师: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告诉我们:“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充满童趣的想象让人叫绝,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呢?
生(摇头晃脑):我觉得月亮像一个酒杯。它每个月都要满满地斟上一杯,然后细细地品味,到月底喝光后第二个月又斟上满满一杯。
生(充满向往):老师,我觉得月亮像一张摇椅,人躺在上面特别惬意。有一次我还梦见自己在月亮摇椅上玩耍,太过瘾了。
生(若有所思):月亮像一张脸,一张写满思绪的脸。月圆时,是她笑得开怀;弯月时,是她抿嘴含笑。
……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教材本身的创造性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翱翔在这明月照耀的夜空,享受这一轮明月所带来的那一份欢愉与遐思时,他们的思维也由单一向多向发散,细细品味,有理有据,意味深长。儿童的心灵是需要燃烧的火种,他们那些新鲜生动的创意是心中对美的追求,也是个性才华的萌芽。
二、关注细节,美丽心灵
语文课堂因为细节而美丽。因为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承载着教育的深远意义。“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深度的把握,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最深情的体恤。”因此,在课堂的细节设计上应充分凸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更加真实有效。
案例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师:黄河那万马奔腾的气势使我们胆战心惊,羊皮筏子又轻又薄,体积之小,载重之多,又令我们提心吊胆。那么,谁又能够做这黄河的主人呢?
生齐答:艄公!
师: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艄公的技术高超?
生:如履平地
师:除了艄公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镇静和机敏
生:勇敢和智慧
生:真诚和沉着
……
让学生关注细节,抓住细节处朗读、感悟,是课改中不能撂下的训练。学生读、悟,他们就能在自主学习中理解、表达,就能接受作者的思想、语言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三、真诚评价,创造精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尊重和启迪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自由地借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表达个性化的解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
案例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师:“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你如何感受这份醉人的香味?
生(自得其乐):我感受到的是百事可乐的清爽,三得利啤酒的醇厚,光明特浓牛奶的浓郁,味道好极了!
(掌声热烈)
师:你的回答与众不同,这槐花可还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哦!
(众生笑)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101-01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听故事是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于故事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故事,用生动的故事代替枯燥的说教,打开了学生的心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故事巧妙地运用于语文课堂中,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来说,把故事引入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篇设置悬念,巧用故事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如能引入与新课相关的故事,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阅读期待,还可以使学生在故事悬念的引领下,增强探究阅读意识和自主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知,笔者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课堂:“林冲是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后来是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之一。那么,他为什么由禁军教头变成梁山好汉了呢?这还要从皇帝宋徽宗说起。相传,宋徽宗继位期间整天贪图享乐,生活奢靡,不务正业,远贤人、亲小人,致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林冲虽然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但还是保护不了自己和家人,被奸臣高俅所害被发配沧州。这篇课文写的就是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的一件事,你想对林冲有更多的了解吗?读完全文以后,相信你就会明白了。”这样教学,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浓,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强,进而为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穿插故事,调动课堂氛围
在一节语文课中,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到了课堂中间环节,一部分学生容易思想开小差。对此,教师如能根据教学需要把相关故事穿插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活课堂,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内化,达到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李广是谁?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还有学生问道:“李广将军是怎样射虎的?”针对学生的发问,笔者在课中穿插了关于李广的小故事:“李广为将清正廉洁,常常把自己得来的赏赐分给部下。他在打仗期间,更是与部下同吃同住,不搞特殊。李广做了40多年的官,家里却没有多少财物,这使得他的部下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在上阵杀敌的时候,李广对自己的要求是箭无虚发,非在数十步内不射,常常是箭至人亡。他不仅对敌如此,对待山中的野兽也是如此,如果听到哪个地方老虎众多,危害百姓的安全,他必定一一除之……”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课文理解产生疑惑时,教师适时引入李广将军的故事,这样教学,不仅对人物故事作了补充和完善,学生对李广将军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善用故事拓展,延伸阅读兴趣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丰富多彩的阅读过程,还需要有效的故事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语文新课标提倡学生广泛阅读的目标落到实处。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时,课文结尾处写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犹如鱼儿得到水一样。”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学生往往对此持有怀疑态度:刘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吗?笔者就用一则故事引导学生在课后探索:“你们不相信吗?其实,不仅是你们不信,跟随着刘备的许多将士们也不相信。但是,诸葛亮的两把火,一把烧博望坡,一把烧新野,成功地改变了许多人对他的看法,尤其是火烧新野时,更是烧掉了袁绍苦心经营了8年的地盘。你们想具体了解一下吗?请大家在课下查找这些故事来读一读。另外,《三国演义》里还有许多有名的小故事等着你们呢!”这样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心理出发,简要地介绍了诸葛亮出山以后帮助刘备打胜仗的故事,这样不仅拓展了文本,而且激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兴趣,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篇10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不少语文课堂上出现了热闹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课改角度来看,这种课堂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给学生思想松绑的作用。但是,学生只忙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对别人发言、对文本的仔细倾听,而“趁机作乱”的也不在少数,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热闹背后被忽视的“倾听”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者深思。
在一项关于“小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中,60%的学困生认为成绩差的原因是“听不懂、上课没注意听”,而有85%的优等生则将“认真听、喜欢听”归纳为成绩优秀的原因。可见,倾听是课堂活动中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创设“听”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过于枯燥,学生注意力则很难集中;课堂过于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依然无法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因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首先要学会创设倾听的情境,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唤起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打开心灵的窗户,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第四自然段语言优美,画面感极强。此时,教师指名一位学生配乐朗诵,并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细细地品味。
师:(亲切地问学生)你从刚才的朗诵中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池白莲花,随着风儿在水中摇曳,在莲叶的下边还藏着嬉戏玩耍的小鱼。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荷花仙子,在一大池荷花的衬托下翩翩起舞,白色的衣裙美丽极了,仿佛在对着我笑。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只蜻蜓落在荷花上,正在与荷花姐姐说着悄悄话!
……
教师表扬了朗诵的学生,因为他读得声情并茂;同时也表扬了倾听的学生,因为倾听让每个人都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可见,一个小小的倾听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二、指导“听”的方法,开辟有效的倾听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固然重要,解决学生不会倾听的困惑更加重要。听什么,怎么听,已成为当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细节入手,明确倾听什么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懵懵懂懂,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只知道认真,不知道听什么,怎么听。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细化“听”的要求。一要专心,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和同学讲的话;二要耐心,听别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能随意打断,要等别人说话结束后再发表意见;三要虚心,别人发言时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是自己错了就要虚心接受。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教学中,第三个环节——倾听文本,要求学生深入体会桑兰的不幸和坚强,教师让学生谈一谈桑兰微笑的含义。有的学生回答:“桑兰是个阳光女孩儿,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都能乐观面对。”此时,另一个学生举手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桑兰的微笑是经历了灾难、痛苦后坚强的笑容,与性格有关,但更与毅力有关。”教师着重对后一个学生进行了肯定,表扬该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评价别人的观点,这就是会学,这就是懂得倾听。
2.从模式入手,明确怎么倾听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众,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假听”的现象,学生不是“不会听”,就是“听不下去”。因此,我们应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变面对教师为面对合作伙伴。当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小组优势,设计交流倾听的活动。如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一个读一个听,彼此互相促进;四人小组合作,在遇到需要讨论的环节时,小组内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倾听,并进行补充。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雪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四人小组模式,在朗读环节中让学生两两对应朗读,即一个听一个读,然后交换,学生在最快的速度内解决了字词困惑。另外,在探寻主题的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吗?请小组内部交流。这就设置了一个小范围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小组中大胆地说、仔细地听、有效地评,最后还选出了优秀代表来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倾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读、说、写、思等综合呈现出来的,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而应将它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培养“听”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倾听基础
正常情况下,人们讲话的速度远远慢于听话的速度。因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可以从倾听速度、技巧等方面进行训练。
1.抓住要点,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
所谓善于倾听,即能够抓住所听对象的核心内容。通常情况下,说话人为了体现说话的重点,在语速、语调上都会有所区别,如加重语气,放慢语速等,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识别能力。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鸟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这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请同学们不要打开课本,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朗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你能说出鸟岛在哪里吗?你能从老师的朗读中找到一个体现鸟多的词语吗?你能说出鸟岛上除了鸟儿,还有什么吗?”接下来,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注重了对相关语句的重读、慢读,用语气和语调来暗示学生问题的答案。朗读结束后,很多学生快速地举起了手,准确地说出了答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地锻炼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奠定了基础。
2.学会推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利用推断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倾听教师的讲,倾听其他同学的说,还要有一双倾听文本的耳朵,要善于从各种语言文字中推断出话中之话、言外之意,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激发思考的兴趣。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朗读课文,请学生思考:“小鹰飞到大树上之后,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听完后回答:“小鹰飞到大树上很高兴。”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呢?”一个学生回答:“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中听出来的!”教师被学生的倾听能力所震惊,表扬了学生听得细心。
四、树立“听”的榜样,拓展积极的倾听空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励评价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都能转化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例如,上述案例《小鹰学飞》中,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学生说:“从‘高兴’一词知道的!”教师评价:“你真是善于发现啊!”有学生举手说:“从‘喊’这个字听出来的。”教师评价:“你真棒!一个字都能体会出心情来!”还有学生说:“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中听出来的。”教师评价:“你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能够听出语言之外的内容!”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学生对于倾听有了更多的渴望,就会逐渐地学习倾听,尝试倾听,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