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范文
时间:2023-03-28 00: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滕王阁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滕王阁序的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
2、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曰“滕王阁”(已被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后来一天阎伯屿当了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而此时王勃的父亲因为某件事情触犯了朝廷被贬到广东一带,而自己也因为私自杀死官奴也触犯朝廷,于是去侍奉父亲,路经过此地;
当时阎伯屿宴请众贵客还有个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写文章来展现他女婿的文才,女婿是写了好长时间改了好久,就等这一天,但是大家都知道,只有王勃不知道,所以当赐笔墨时,大家都推辞,而王勃却毫不犹豫,把阎伯屿气坏了,他走到外面告诉下人,王勃每写一段就念给他听,第一段他听了觉得一般,但到后面他就将蔑视转为钦佩;
这首序这是他的绝命序,因为他写完后几天乘船见父亲时就,溺水而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滕王阁序》;胜景;赏析
公元675年,27岁的年轻诗人王勃因罪离京,南下交趾探亲,途经滕王阁,会阎公欢宴,遂属文,成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序文第一部分叙南昌郡人文地理、记滕王阁欢宴盛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统领全段,“故”“新”二字为对,氤氲南昌古城深沉厚重的人文积淀,点染唐代建制以来不同流俗的清新气象。以“故”字引领,铺南昌城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陈重贤任才的文化传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南昌郡映射天宫翼轸二星宿之野,毗连衡庐二岳,通达长江、勾连五湖,为荆楚之要冲。作者以如椽巨笔勾勒磅礴开阔之势,一扫六朝纤靡,着此一句,气象全出,可窥唐人风貌。后两句接连用典,“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出自《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此句通常被解释为南昌郡物产珍异,实则不然,在中国文化中,多以宝剑喻指人才,宝剑的流落埋没象征怀才不遇,以宝剑重见天日喻指人才因有识之士赏识而重见光明,“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皆用此意,此句与下联“徐孺下陈蕃之榻”语义相关,构成标准扇对:南昌郡自古人杰地灵,重贤任才,星光俊熠,与全文主旨暗相关合。“新”字领启,叙滕王阁宾主欢宴之盛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比兴起句,承上启下,得风人之旨。洪都城繁华险要,此番雅集,贤主嘉宾:懿行雅望、人品清华,文韬武略、格调高雅。“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十六字作流水对,述际会缘起,叹人生有幸,通俗晓畅,清音朗润。
第二部分绘滕王阁胜景。首句点明时令,农历九月、暮秋时节,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便成为迁客骚人的普遍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勃笔下却有独特的秋之体验:“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积水散尽,碧潭寒澈,愈见秋之疏朗萧阔;水雾凝聚,绚彩迷蒙,随着时光流转,暮色中的山峦笼罩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此般景致,于迷离寒渺中见疏俊朗阔,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这样的景致情韵中,“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以对仗工整的六字句铺排叙事,一气呵成,晓畅自然。登高揽胜,“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极摹高阁情状,滕王阁所处的群山因植被繁覆一发苍翠,山峦起伏、直冲九霄;凌空飞架的滕王阁上,朱红色的油彩鲜艳欲滴,云端俯瞰,一片茫然飘渺,极写滕王阁之高、阁楼之美。“飞”字用得最好,化静为动,不仅赋予画面流动的美感,更描摹出滕王阁峭拔凌空、超尘俊逸的仙姿。环视四宇,“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尽状滕王阁周边风景之美,用兰桂之木修葺的殿宇依山而建、蜿蜒错落,珍禽游憩的岛屿屈曲回环,星罗棋布。凭栏远眺,洪都风光尽收眼底。“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平原漫布,山川焕绮,优渥丰饶的自然条件涵养濡润,南昌郡自古繁华。钟灵毓秀,世多礼乐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地处要津,游人商贾如织,络绎不绝,舰弥津渡。待云雨初霁,碧空如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写景之句,以此冠绝,视角由俯而仰,感官由视即听。“落霞”联仿袭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却翻陈出新意,辽阔天宇,夕岚晚照,余霞散绮,孤鹜离群,振羽凌波;目之所及,澄江如练,水天一色相接。画面开阔宏大,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经典意象组合叠加,构成辽阔高远、沉静唯美的秋之意境。渔舟唱晚,歌声清越悠扬,摇曳于水天之间,雁群惊寒,鸣声阵阵,画面益发苍凉廖阔,构造起秋之立体图,千载之下读之犹神思怅惘,此二句一洗六朝铅华,状尽秋色,独步千古。
序文第三部分述人生失意之悲,言不坠青云之志。“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天高地迥,面对宇宙空间广阔无垠,时间绵亘不绝,顿感人生有涯,时光迫促,功业无成,不觉悲从中来。以吴桂望长安遥不可见,暗喻之渺不可期,北望长安,不禁慨叹“南溟深”“北辰远”,乐极而悲,感情生发自然、一气流转,沉郁而浓烈。“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自然之景触发幽思,触景生情,不觉悲从中来,关山险阻,英雄失路,前路渺茫,书剑飘零。“萍水相逢”句,又重新将目光聚焦于此刻欢宴,以宴饮之欢反衬内心之悲,以高朋满座反衬知音难觅。在这里,“萍水相逢”不单纯指朋友或知己,更指能赏识、举荐自己的人。失望和孤独使痛苦进一步加深,感情的弦已经越绷越紧。“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以问句直抒胸臆,郁积的感情终于喷薄而出。然而,作者并没有将强烈激荡的情感继续加深,而是宕开一笔,“嗟呼”一叹,用舒缓的语气平复激昂的节奏,连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典,怀才不遇、命运多舛自古即然,自己并非古今第一伤心人,是自我宽慰语。面对人生的困境,是向孟尝一样空有报国之情而无所作为?还是像阮籍那样颓然自牧、放浪形骸?不,诗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身处逆境,哀伤却不消沉,愈发珍重自己高洁纯正的品性;逝去的光阴不可逆转,但珍惜未来的岁月,坚信自己一定能像大鹏一样扶摇而上,直冲云霄。
序文最后,诗人重申欲乘风破浪、鸿鹄万里的人生理想,再述怀才难遇、“抚凌云而自惜”的缱绻情怀。“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对礼遇而未举荐自己的贤主嘉宾表达殷勤酬谢之意,措语天然,结意深婉,进退得宜,无寒乞相。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1]王勃《滕王阁序》可谓“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1]之典范。艺术手法上,通篇骈体,四六成句,工于对仗,娴于用典,音韵铿锵,文辞绮丽,乘南朝“清绮”。用典恰切,浑融无迹,如自己出;对偶精工,腾挪跌宕,富于变化。绘高阁胜景,言青云之志,意随笔到,天机骏发,笔力劲健,“生气远出,不著死灰”[2],秉河朔“风骨”。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天辟地之功,一代诗圣杜甫盛赞:“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诚为不刊之论。
注释:
[1]魏征.隋书・文学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30.
篇4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宴会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创作背景,无论是在兰亭举办修禊诗会、流觞曲水,还是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抑或在月圆之夜泛舟赏月、弄箫畅饮,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乐事,让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满足。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怀仰慕、由衷赞美,就连被贬黄州的苏轼也欣然写道“于是饮酒乐甚”,喜不自胜。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虽然迥异,但愉悦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情势急转而下,很快便“由乐转悲”,其实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也是世间常态,慨叹盛宴不再,好景不长以及生命短暂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又何止他们三人。但他们“悲”的心境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情随事迁,人不可能时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会发生变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则是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怀才不遇;苏轼的“悲”主要还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创,文中的“悲”似乎由凄凉的箫声所引起的,但从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还是哀叹人生迟暮、无法建功立业。
由此,三篇文章的“乐―悲”结构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某种意义上说写“乐”景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悲”情,引发人生之感慨,渲泄心头之郁结,然则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发了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的探讨。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个“痛”字,文章结构就变成了“乐―悲―痛”;《滕王阁序》中,王勃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后,立即呼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写到虽不能遂志却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谓有喜有悲,喜忧参半,因而其文章脉络可以表达为“乐―悲―乐―悲”;而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有趣,也更为洒脱,在《赤壁赋》中以主客辩论的方式阐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显得超凡脱俗而圆满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当是“乐―悲―乐”。
篇5
共海天一色的上一句是碧波荡万里,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四川成都高新实验小学三年级六班 祝瀚文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夏日,我和妈妈还有外公回到了我们阔别已久的故乡——江西南昌,这个城市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夏天真的很炎热,正像我们似箭的归心一样炽烈!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妈妈告诉我要离开皇冠假日酒店去腾王阁玩,我兴奋得手舞足蹈!我们收拾好行李坐电梯来到大堂,然后乘上周叔叔的车出发了。
十多分钟后我们就到了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远远望去,它像一个伟岸的将军伫立在赣江和抚河的交汇处,让人叹为观止!我不禁背诵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据说滕王阁是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为享乐所修,所以起名为“滕王阁”。历史上的滕王阁经历了29次损毁和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滕王阁是1989年重建的。我们开始爬楼了,总共爬了89级台阶呢!原来这意味着是1989年重建的。当我们上到观景台时,看见了对面的红谷滩新区的秋水广场,你知道秋水广场的由来吗?原来啊,是来自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最有名的的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远眺对面,景色真的是美不胜收啊!
篇7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据传,滕王阁因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被封为滕王,后迁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即滕王阁。
滕王阁历经1300多年来,兴废28次,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1926年军阀混战,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如今滕王阁连地下室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底下两层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侧配以压江、挹翠二楼,与主阁相接连,还有庭院、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相配。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1.古典诗词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里,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理念是占主流的,而亭台楼阁的建造,就体现出观赏与被观赏这一双重性质的妙用,既可使用,其本身又可成为景色。古典诗歌中提及亭台楼阁的诗歌有很多。在观景方面自然有其独特的雅的一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诗,在前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承袭了黄鹤楼过去的悠悠岁月之后,通过楼上自己眼前的所观所感,道出了此时此刻的独特景色,将楼与自己的思绪联系在了一起,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无尽思愁。除了思愁,还有离愁,“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位南唐李后主在上了“西楼”之后面对着天上如钩的月,怎奈忍不住心中的寂寞离愁,写出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缠绵的离别之苦。说不尽愁,道不尽情,虽然愁情在楼阁,但也有一些诗意的闲趣栖息于亭。白居易在钱塘湖进行了“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正是诗人在有湖水,有亭子的环境中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情感,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融入在这湖光山水里,有了亭子的点缀,清新自然的风景才更加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这也是诗人妙笔生花的一个亮点。对于诗人和词人来说,亭台楼阁是他们诗意的栖居,在这里,他们抒发感怀,歌颂赞美或是排遣忧愁,都与这平凡的建筑物结合得不再平凡。陈子昂在曾发出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人站在幽州台上,跨越时空上的界限,想到“悠悠天地”之间,只有自己怀才不遇,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充满心头。宣州谢朓楼上,李白在为李云(一作李华)送别,写下了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楼上的送别,诗人并未重写楼上的景色,而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无尽苦闷心情。宏大的想象,浪漫的笔法,李白将自己的一腔愤懑借助谢朓楼恒久地流传下来。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在到达岳阳楼之后,先是写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后面也不禁发出了对唐帝国的前途和亲人命运的无尽担忧,这样,在岳阳楼上所见到的的雄浑博大的景观和对自身命运的悲凉、国家前途的深忧浑然成为一体。辛弃疾在当上镇江知府之后,也在京口登上了北固亭,不胜感慨,抚今追昔,感叹自己满腔的热血不为朝廷所用,最后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稼轩居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北固亭怀古,实则借古喻今,令人扼腕,北固亭,因此词而更富盛名。众多的亭台楼阁因诗人词人的文章而享负盛名,因为亭台楼阁也被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得越来越富有诗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苏轼在中秋之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异常思念亲人,正是在上阕借助了“琼楼”、下阕借助了“朱阁”等作为依托,最后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富有人生哲理的阐释。
2.古代散文中的亭台楼阁意象
许多人都不会陌生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如今坐落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坐落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坐落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这三大名楼享誉海内外,不仅因为它的风景好,更重要的也是因为人文景观的丰富。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使岳阳楼的名声不再局限于山水之间,而在于超越个人认识局限的高远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精神的超越,岳阳楼已经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和代表。岳阳楼名头如此的响彻,与之齐名的滕王阁自然也不逊色,有了初唐四杰的王勃来为他作序,可以说既是滕王阁之福气,也是王勃的运气。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景已经成为滕王阁景观的代表。滕王阁上,王勃与众人宴饮,完毕之后献出文章,席间,王勃写出了千古名篇,技惊四座,滕王阁从此不再是孤单地临江而立,而是多了一层寄托。“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这种渗透着美好的进取精神的文章加上滕王阁的美景,激励着后人奋发向前,今天,每当人们想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就必然会想起那站在阁上看江的美景和滕王阁所传承下来的王勃的精神信仰。除了三大名楼,还有众多其他的“亭台楼阁文章”,他们也都承载了许多美好的精神世界。闻名书法界和文学界的名篇《兰亭集序》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了,作者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名文学家,在兰亭,他写下了这篇序,全诗中,充满了对兰亭美景的欢愉之情,与众人的集会,不仅是为了“修禊事”,也可以在众人聚会之中体会那山水之美与对生死问题的探讨,王羲之最后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慨之余,也在兰亭留下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样更深层的思考。兰亭之名,借此流传至今。
二、当今文化中的亭台楼阁意象之变
篇9
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更长天一色”写的正是此地,这么美的词句给学生时代的我们留下了特别美好的回忆。如今的滕王阁已经重建,很是气派,里面也有节目表演。紧邻赣江,视野特别开阔,还能看到江对面的南昌之星摩天轮,缅怀故人,很值得一去。
2、秋水广场
秋水广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赣江之滨,紧邻行政中心广场,于2004年1月28日落成,是利用荒滩兴建,既防洪,又观景,与滕王阁隔江相望,再现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秋水广场正是由此而得名;是一座以喷泉为主题,集旅游、购物、观光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广场。
3、鄱阳湖
篇10
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文,感受文章风格,体会作者感情。比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如果在介绍了两宋之交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李清照漂泊丧夫的创作背景后,播放配乐朗诵,学生会对李清照词中的家国之悲、丧夫之痛和漂泊之苦感受的更加深刻。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一种激越雄壮的情景,让学生热血沸腾,那么在讲解苏轼词豪放旷达的风格时就轻松自如了。在讲解《故都的秋》时,用多媒体展示出秋晨庭院图、落蕊轻扫图、秋雨图、秋果图,通过声音和画面对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也很容易像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北国之秋。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难为易,让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难点变得浅显易懂。比如,《滕王阁序》中第二、三段所描绘的景物让人如痴如醉,写景的手法也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北方的学生,没有去过南方的话,按照自己的在北方秋天生活体验去感受滕王阁的景色,这和原文是有很大的出入,甚至个别同学会感到滕王阁的秋景不过如此,怀疑滕王阁怎么会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如此的经典美文,绝妙的写景手法,按照传统的讲解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滕王阁的秋景的美妙,更不用说培养美感了。如果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滕王阁秋日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滕王阁的秋景,就很容易让学生发现它的美,身临其境地感受它的美。在讲解写景手法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图片和声音相结合,就像拍电影一样,有远镜头、近镜头和中镜头,也有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随着镜头的变换,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时远近错落有致、上下浑然一体、色彩变化、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和视听结合的手法,并真正的赞叹王勃的才华。
再次,多媒体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语文课程的知识点很零散,尤其是文言文,文言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如《苏武传》,文章比较长,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大多是边讲课文边讲文言知识点,如果学生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重难点。如果教师把文言知识点全写黑板上,又要占去大量课堂时间;一个教师教多个班级的话,还要反复去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换成多媒体教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重难点,学生偶有开小差,还可以看屏幕解决,并且一旦制作成课件可以循环使用。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快捷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像《苏武传》这类比较长的文章,往往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时、快捷地检测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