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范文

时间:2023-03-18 12: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山东:指华山以东地区。王维家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茱萸(zhū yú):一种芳香植物。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

【点评】

据说,此诗是重阳节时十七岁的诗人为怀念远在家乡的兄弟而作。诗的前两句写自己作客异乡,重阳节思念亲人时的心情。后两句则抛开思念之情不说,却想象兄弟们遍插茱萸,唯独少自己一人的情景,从而更加深刻地衬托出作客异乡的愁苦和思乡的深情。虽然诗题为“忆兄弟”,但全诗却将简单的兄弟情,泛化成游子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所以该诗被广为传诵。

【故事】

王维佳节倍思亲

唐朝的国都长安人才济济,全国众多年轻才子都聚集在此,王维也是其中之一。王维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为了在长安谋取功名,十五岁的王维告别了家乡的亲人,独自踏上了游历京师的旅途。

王维刚到长安时年纪尚小,名气也不够大。虽然他试图拜访达官贵人,但是京师的权贵没有几个人愿意接见他。在那段时间里,四处碰壁对于王维来说是常事。

在游历京师的最初几年,王维很不适应。因为在长安人生地疏,王维办事处处受阻,很长时间内无法得到权贵的赏识,心情十分低落。

就这样过了两年,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王维独自一人在客栈的房间里翻着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窗外是湛蓝的天空,连空气中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王维不禁思念起故乡和故乡的亲人。父母和弟弟们是否也在为过节而忙碌着呢?他想起故乡门前的小路,屋后的竹林;早晨的鸡鸣,落日下归家的乡亲。一切都是那样遥远,一切又都是那样清晰。

这时,店主人正好路过,他看见王维一人闷闷不乐,便劝他道:“客官,今日重阳佳节,天气也不错,怎么不出去走走?”

王维想了想,反正没心情看书,便听从了店主人的建议,来到街上散心。

长安街上熙熙攘攘,一片欢声笑语。大家呼朋引伴,纷纷前往山上登高望远。马路两边,各家各户也都在忙碌着,为过节做着准备。这一番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热闹情景越发让王维感到远离家乡的寂寞,可是他又不想回客栈,于是就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

“哥哥,等等我!”忽然,他的身后响起清脆的声音。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雀跃着从他身边跑过。

听到呼喊,走在前面的一个年纪稍大些的男孩停下来,回过头将搭在肩上的背袋换了个肩,笑着说道:“时间不早了,隔壁的王家兄弟一早就出发去后山了,我们也要快点,别让人家等太久了。”

兄弟俩说笑着远去了。

仿佛是时光突然倒转,王维又站在家乡那不算太高的山上,又听见了弟弟们欢快飞扬的声音:

“哥哥,快点上来!”

“就等你了!”

“你又是最后一个!”

来长安之前,每年的重阳节,为了辟邪消灾、祈求家人健康平安,王维都会和四个弟弟登高望远,他们在衣襟上插上茱萸,畅饮甘甜的美酒,吟诗作对,那是何等快乐啊!

此时此刻,弟弟们一定又登上了家乡的山顶,一起喝着酒吧?当他们相互在衣襟上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自己不在而感到遗憾吧?现在,也许他们正望着长安的方向,牵挂着远方的哥哥吧?

想到此处,无限愁绪涌上王维的心头,于是他写下了思念亲人的千古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博闻馆】

篇2

1、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3、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4、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主题诗歌语录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诗歌一

1、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3、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4、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5、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6、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7、秋明白鹭双飞处。——《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8、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9、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0、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1、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12、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13、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4、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5、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6、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1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18、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惜黄花慢·菊》

19、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20、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诗歌二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5、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6、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四时佳节惟重九,况接君家鸿雁行。——赵蕃《寄周愚卿昆仲》

8、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黄庭坚《鹧鸪天·万事令人心骨寒》

9、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10、燕台九日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杨慎《丁丑九日》

11、九日若无诗与酒,人生如此定凡人。——方回《重阳后绝句五首·九日若无诗与酒》

1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3、老去悲秋人转瘦,更异乡重九。——赵长卿《醉花阴·老去悲秋人转瘦》

14、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5、浪说闲居爱重九,黄花应笑白头翁。——黄庭坚《戏答王子予送凌风菊二首·病来孤负鸬鹚杓》

16、无钱持蟹对黄花,又孤负、重阳地。——方岳《一落索·瘦得黄花能小》

17、留得典刑传菊圃,别篘新酒待重阳。——范成大《王正之提刑见和茉莉小诗甚工·南花宜夏不禁凉》

18、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9、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韦应物《九日》

20、岁岁登高,算难得、今年美景。——吴潜《满江红·岁岁登高》

古诗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

九日(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龙山歌(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送别(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杜甫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示大圆洪智(宋)陈与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

篇4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请问同学们,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什么节日思念家乡的亲人吗?(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2、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爷爷奶奶:大家好!

“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日月两重归,相映地久长。”“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秋风送爽,果实飘香。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老人节——“九九”重阳节。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过去你们以满腔热血,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辉的业绩。今天,你们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在此,让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在座的各位道一声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愿,祝你们身体健康、节日愉快,万事如意!

3、主持人介绍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4、给老人戴领巾

在我们心目中,老人就是社会的财富,就是时代的丰碑,更是生活的宝典,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学习。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从晨曦一抹到太阳衔山,从青春年华到两鬓斑白,为我们操碎了心,你们把爱都给了我们,把世界给了我们。

现在,请少先队员把鲜艳的红领巾献给敬爱的爷爷奶奶

5、共饮茶,并为爷爷奶奶献鲜花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盛开,据传赏菊及饮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仿,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亲爱的爷爷奶奶,让我们举起桌上的茶,共饮这杯茶,共度这美好的重阳佳节。 献花:同学们,请把美丽的鲜花献给爷爷奶奶

6、送围巾

秋天的节拍,是与纷繁落叶成一色,是与街角美景相辉映,是与天边夕阳对成诗,是和-谐的色彩之美,是柔软围巾给你的温暖心情。请把你手中的围巾献给爷爷奶奶,祝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7、请韩溪爷爷现场写字

书法是书面交流的语言,是视觉的艺术,是手动的舞蹈,是健美的表达。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凝聚着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追求,堪称国粹。“字如其人”,由汉字书写而升华为书法艺术,它的历史演进过程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现在,我们请韩溪爷爷为我们现场展示书法。

8、参观各展室

建设书香校园,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让每一个学生时刻浸润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氛围中。为了让广大农村孩子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课余特色体验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充分挖掘资源,让学生在阳光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现在请各位爷爷奶奶参观我们的展室

篇5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活动名称

“浓浓祖孙情,开心过重阳”

活动目标

1、简单地了解重阳节的来历风俗以及古今重阳的不同含义。

2、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知道他们是如何关心孩子的。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爷爷、奶奶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图片:茱萸,重阳糕。

2、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录音及图片。

3、录象:人们在敬老院为老人做事的片段。

4、与部分幼儿的爷爷奶奶联系准备好有关的资料,请所有幼儿的爷爷奶奶来参加本次的活动。

活动过程

1、欣赏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主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放录音并出示图片)

师:古诗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节?(这里指重阳节)小朋友知道什么时候是重阳节吗?(农历的九月初九)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1) 请一幼儿的爷爷介绍一下重阳节的来历。

(2) 听爷爷讲个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

(1) 以前人们的庆祝方式。(吃重阳糕,登高望远,插茱萸辟邪。)

(2) 现在人们的庆祝方式。(看录象,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介绍现在人们把重阳节这天定为老人节,进行尊老活动。)

(3) 认识茱萸及重阳糕。

拿出茱萸图片,让幼儿观察这是一种绿色的草本植物,叶子狭长,茎直直的。古代人们在重阳节这天用来辟邪。

拿出重阳糕图片,请幼儿观察他的外形,一层又一层,上面还有红绿丝和一些核桃仁、花生仁等点缀。

篇6

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遣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会,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每至九月登高饮酒,妇人带莱萸,盖始于此。”“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避邪消灾,故九月九日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真是别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别出心裁:“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发出了作者人老志坚的心愿。

篇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创作背景

篇8

2、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翻译:

篇9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当时在中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农民举行祭祀大帝先祖的活动,以谢天地祖先之恩德。及至汉代在重阳节这天,祈求长寿、欢庆丰收、宴请宾客已形成节日雏形。到三国时期,九九重阳节便正式定型为民俗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人们便开展登高、赏菊、佩戴茱萸、放纸鹞等活动和游戏。

登高是重阳节重要活动之一,故又称“登高节”,即在这一天,登临高山高塔,极目远眺,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胸怀,振奋精神;尤其是老年朋友,根据自己体质状况,选好登高地点登高望,对健康养生大有裨益。

重阳节的另一习俗即赏菊和饮酒。又名菊华、秋菊、九华,因其花开于晚秋并具有浓郁的香气,故又有“晚艳”、“冷香”的雅称。它不畏严寒,深秋怒放,历史上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把它视为高风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初唐诗人王绩见到吐艳,意识到重阳节的来临,遂咏出“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的诗句。赏菊已成为重阳节节俗的组成部分。

除供观赏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分为白菊、黄菊、滁菊、贡菊、杭菊等多个品种,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以为主要原料配制的酒为重阳节的主要饮品。菊酒与九九谐音,相传重阳节喝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故诗人郭元振有“辟恶茱萸裹,延年酒”的诗句,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提到“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令”。现代科学研究分析,含有菊苷、水苏碱、氨基酸、黄酮类、龙脑、菊油环酮和维生素B1等成分,常饮酒能起到活血行气、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酒的酿制,《西京杂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然,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现代酿制酒,无须历经一年的时间,家庭自制十分简便,取白50克,低度粮食白酒500毫升,先将洗净晾干,装入干净的纱布袋内,扎紧袋口与白酒一起置于大口容器中,密闭浸泡7天即可饮用。早晚各服1次,每次饮15~20毫升,有清肝明目、疏风解毒的功效。重阳节饮酒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山东有民谣曰:“九月九,九重阳,做酒满缸香。”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佩带茱萸香囊袋的习俗。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在唐朝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就已十分流行。茱萸为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古代人们习惯在重阳节这天“折茱萸以插头”,传说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故给茱萸冠以“辟邪翁”的雅号。九月九重阳,正是疾病容易流行的季节,在重阳节用中草药辟瘟驱毒,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淮南万毕术》中载:“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另外,《五行志》中还说:“舍东种白杨、茱萸,增年除害。”这些都说明茱萸有驱疫防病的作用。

篇10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