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范文

时间:2023-04-05 07: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国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由于曾巩对如何复完《战国策》三十三篇语焉不详,后人多疑曾本已非刘向三十三篇之旧。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书见引而不见于今本《战国策》的佚文多有发现,宋代姚宏校注《战国策》时,已列出《战国策》六条佚文:

1、司马贞引“马犯谓周君”

2、徐广引“韩兵入西周”

3、李善引“吕不韦言周三十七王”

4、欧阳询引“苏秦谓元戎以铁为矢”

5、《史记正义》“竭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

6、《春秋后语》“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瑟”

在姚宽书《战国策》后序中,更列出《战国策》佚文多达二十七条。[4]洪迈《容斋四笔》亦言《战国策》为“《韩非子》、《新序》、《说苑》、《韩诗外传》、《高士传》、《史记索隐》、《太平御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诸书所引用者,多今本所无”,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一亦举《太平御览》等所引《战国策》文不见今本。[5]到了清代,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中有《战国策佚文》一卷,但所辑只二十多条。[6]今人诸祖耿撰有《战国策逸文考》,辑出了《战国策》佚文六十六条,约一万二千余字,[7]后来在其《战国策集注汇考》一书后,附有《战国策逸文》,由六十六条增至七十二条;[8]郑良树在诸氏《战国策逸文考》所辑六十五条佚文的基础上,又搜集到四十余条,合诸氏之文,共成一百零八条,二万四千多字,[9]并据此列出可以判断其归属在某一《策》的六十四则佚文,统计它们各在某一《策》里所占的比例,据他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策名

全策文字

亡佚文字

亡佚占百分比

《周策》

6160

150

2.5%

《秦策》

24200

2031

8.4%

《齐策》

19800

582

2.9%

《楚策》

12540

1558

12.4%

《赵策》

22800

976

4.3%

《魏策》

17600

403

2.3%

《韩策》

11300

128

1.1%

《燕策》

14000

521

3.6%

《中山策》

3520

篇2

2011年8月9日,对于全球领先的浏览器开发商Opera软件公司与中国最大手机分销商天音通信成立的合资公司北界创想(北京)软件有限公司可以说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二者不仅正式了欧朋品牌,也了同名的欧朋手机浏览器。

欧朋试探

以简洁、速度快、省流量,同时包含丰富的社会化应用功能的欧朋浏览器,正式宣示着Opera正式进军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以“欧洲的朋友”为寓意,足显Opera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希冀。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浏览器厂商,Opera每月有超过1.3亿用户在手机上通过Opera上网,其选择的合作伙伴天音通信去年手机出货量超过3000万台。二者这种强大的技术和渠道背景,被媒体人与会现场专家解读为重塑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新格局的核心力量。

天音通信首席执行官黄绍文先生、Opera软件公司全球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ErikC. Harrell先生、北界创想(北京)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麟先生及数十位移动互联网行业核心渠道、厂商和内容合作伙伴出席了会,共同见证了欧朋的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欧朋浏览器的意提到了将为“微博控”们带来的全新体验:它不仅可以轻松登录微博,快捷实现一键分享、图片缩放、转发或收藏等实用功能,还可以随时查看欧朋通过智能算法搜集到的热点微博资讯等丰富内容。这对于既存的其他手机浏览器,堪称一个强大的挑战。

根据各门户网站的统计,目前明显高于国外的资费和网速较低是未来手机上网亟待解决的问题。凭借强大的内核和领先的云端转码技术,来降低资费和提高网速成为手机浏览器不可多得的制胜要素。

根据Opera工程师的介绍,其推出的浏览器可使手机访问网站速度提升5到10倍,使上网流量节省最高达90%。在为手机用户带来更低浏览资费的同时,欧朋也带来卓越的浏览体验,不仅能实现智能缩放、全屏模式、下载管理等超强浏览功能,也同时支持全网真彩浏览,并为用户提供小说、要闻、财经、美图等海量精彩网址。

待分格局

截止2007年,我国手机上网人数尚不足5000万,而根据今年上半年的一个统计数据,我国网民人数已经接近5亿,手机上网人数更是达到了2.33亿人的天量,并且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事实上,不仅是欧朋看到了手机浏览器的广大市场,其他同类国际厂商皆在摩拳擦掌,希望在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分得一杯羹。

今年上半年,苹果公司业绩优异,并且一举超过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市值最高企业。分析人士称,一定程度上是受益于苹果在中国的高速增长。苹果的Iphone系列已经在中国持续热销。

最近,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新闻也极大地吸引了业界的眼球,其再终端与专利方面的野心不言自明。

“从中移动这样的运营商、到苹果、诺基亚、三星这样的终端厂商,再到谷歌、微软这样的幕后推手,手机产业链条的所有端口都开始越来越重视手机平台战略,这些强大的势力自然不会忽视离移动互联网用户最近的浏览器接口。” 其实,早前就有分析人士对手机浏览器的市场进行过深入的分析。这一领域,成为众相竞逐的战场已经毫无疑问。而类似浏览器王者与终端经销商与运营商的强强联合模式,早已被业界公认。某种程度上,Opera与天音的联姻就是如此。

篇3

现在看来,当时的策士们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奔走各国之间游说诸侯,能言善辩,动用各种手段与关系游说诸侯,在当时各国复杂的斗争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改变了一些历史的发展轨迹。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便是这些策士的游说方法及其所体现的辩论技巧。

游说便是希望被游说者听从自己的意见并接纳才可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你所说的意见必须要对其有利。所以,策士们便抓住诸侯的这一弱点并加以放大达到:“诱之以利,使之惑近利,而为我所趋”的目的。在《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中,游腾曾说过这样的话来打消楚王的疑虑:“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①其实,着眼于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这一事件来看,我们可以做出多种解释,而游腾出于自己的利益,就做出了这么一番解释。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揣摩领导者的心思,然后自己主动讲出符合其心意的话来满足他。这便是策士们的厉害之处,而揣摩对方心思,在《战国策》里是谋士们的一种通用方法。与之相结合的方法是在猜测到对方心理的同时,他们还会寻找并抓住对方的弱点,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说的每句话看起来都是在为对方着想。在众所周知的《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一文中韩庆为了打消齐国向西周求粮借兵的想法,他以齐国的利益为出发点,为齐国的前途着想,然而他在为齐国出谋划策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就到达了自己的目的。所以,说服他人时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揣摩对方心思,摆明你我的利益所在,让他人听取自己的意见是很容易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战国策》的论辩技巧的一大亮点。

在《战国策》中策士们还通常使用一种方法那便是比喻,他们通常使用比喻来打动领导者。他们充分运用所能运用的一切比喻来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喻体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植物还可以是不存在的生物。在《庄辛说楚襄王》中,庄辛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王独不见夫蜻蛉胡?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②就是用蜻蜓为喻,他通过讲蜻蜓的故事告诉君主必须要有忧患意识时时自强。在这篇文章中,庄辛还用了黄雀、黄鹄来做比喻,大段的比喻由小及大最终得出整个国家也要有忧患意识的结论让楚王不得不信服,这就是比喻的威力。

在这篇文章中,庄辛还运用了另一种方法来劝说楚王,那就是引经据典。庄辛通过对以往的知名人士,重大事件的整理筛选找出自己需要的材料,然后对楚王进行劝谏。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庄辛通过引用史实用来进行劝谏的,“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③从而让楚王懂得了没有忧患意识的危害也达到了自己劝谏的目的。这种方法在《战国策》中被广泛应用。

除了在前文中提及的那种比喻,还有一种比喻更有说服效果,能起到更好的打动人心的效果,那就是由己及彼的比喻。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先以自己的一件小事说起,随后以这件小事跳板过渡到国事上,得到了下面这段话:“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④这段话让期望深受启发。这种由小到大,由己及彼,用设喻来说服人的方法,也非常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如果语言委婉含蓄,忠言也会变得非常的顺耳。

《战国策》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运用寓言故事和轶闻掌故来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如《齐策而》的“画蛇添足”,寓言的目的是劝说昭阳要知足,不然会遭到丢官身亡的下场。还比如《魏策四》中的“南辕北辙”,《燕策二》中的“鹬蚌相争”等等。这些寓言所反映的思想大都合情合理,源于生活,用来说服领导者非常合适。

相对于上面那些循序渐进的游说技巧,《战国策》让人印象最深的论辩技巧莫过于耸人听闻,虚张声势了。这会使统治者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在心理上屈服,听从这些谋士的建议。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普通的陈述每天听得太多太乏味了,可是,如果有一个人在他面前突然很放肆,直言不讳的抨击他的过失,怒骂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反而会让君王对他刮目相看。例如,在《东周欲为稻》中,苏子一开口就指责西周君什么什么做错了,言辞激烈,这样做的后果是西周君没有发怒反而就很轻易的接受了他的意见。

而夸张的手法也特别能说服人。“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像这样的排比句和夸张句铺陈开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所以,游说时讲究语言艺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总体来说,《战国策》的论辩技巧是非常繁复的,每一种技巧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也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起到说服人的效果,容易让人接受,这才是它最大的价值。我欣赏《战国策》欣赏它的文辞之盛更欣赏它所体现的智慧与胆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文人以及他们所体现的气魄,是后世所难以企及的。他们的智慧与才华更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

注释:

①《战国策》,《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②《战国策.楚策》,《庄辛说楚襄王》

③《战国策.楚策》,《庄辛说楚襄王》

篇4

一、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战国策》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文章更富于生机和趣味。

如《战国策》卷3(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是一则写纵横家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的好故事。这一章里说苏秦起初以连横术游说秦王未果,穷困潦倒,受辱于妻嫂,后来努力揣摩纵横之术,以合纵术游说赵国成功,功成名就,不可一世。又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家庭说到朝政,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写到“虽欲言,无可进者”,阐明了纳谏除弊的道理,遣词用语生动而又耐人寻味。又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还有《齐策・冯谖客孟尝君》、《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等名篇,叙事生动具体,将诸般情节细细写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穿插,便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种模式代表了《战国策》的最高叙事水平,都受到了历代读者的赞赏。

二、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战国策》文笔多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有几种是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是写智谋出众的纵横家。纵横家为了出人头地,免不了互相倾轧。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是凭借非凡智慧,以身家性命为赌注,博取功名的。他们常常要只身出行不可测的敌国,进行谋略活动,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苏秦,显赫一时,但最终难逃杀身之祸。一种是写有胆有识的纵横家,如唐且。《战国策》卷25(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章,写唐且为安陵君使于秦,与秦王论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威胁秦王以命相搏,使得秦王不得不屈服谢罪。一种是写大义凛然、不畏生死的侠客。“荆轲刺秦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故事。荆轲自身未必是纵横家,但他是纵横谋略的一颗棋子。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目的是生擒秦王,逼他归还六国土地,或者杀了秦王,给秦国陷入内乱,是大谋略。荆轲以樊将军头和燕国督亢地区图,骗取秦王信任,得以面见秦王,亦是谋略。太子丹为求荆轲出手,对他尊重有加,事事奉承,亦可见战国时代统治者重士、贵士的风气。聂政的勇猛、刚毅,和荆轲一样富有传奇色彩。一种是写“知遇之恩”和报恩之“义”的义士。《战国策》卷18(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章,更是直接说出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至理名言。豫让远不及荆轲、聂政神勇,但他刺杀赵襄子的决心,却足以令天地动容。豫让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战国游士极重知遇之恩。豫让先后在范氏、中行氏和智伯手下做官。智伯灭了范氏和中行氏,豫让并不为他们向智伯寻仇。赵襄子质问豫让何以只为智伯寻仇,而不为范氏、中行氏寻仇,豫让说范氏、中行氏对自己与众人全无分别,智伯却是以国士之礼待自己,自己一定要报知遇之恩。战国策士,时常于险恶政治环境中行非常之事,因此主上的信任对他们尤其重要,甚至高过于身家性命。在许多篇章里,还成功描述了君王、后妃、谋臣、义士等不同类型人物,把他们的性格特征、身份、处境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手法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写作很有影响。

三、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

《战国策》中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战国时代,七雄并峙,此时外交之重要,甚至超过战争。书中主要记谋臣策士的说辞,他们为使听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尽量把话讲得严密雄辩,无懈可击,并努力抓住对方最关心的点,一语破的。如《赵策》记述触龙的说辞,他顺着赵太后的心思,从谈家常入手,然后引古论今,层层深入分析“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的危害,终于使之心悦诚服地接受劝告,让她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又如《战国策》卷18(赵策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章,有一段赵国谋臣张孟谈论智士之用的言论――“国家将要灭亡,而不能去保护它;国家有了危险,而不能去安定它,那何必敬重有才智的人呢?”这句话非常好。该章记张孟谈力主赵襄子驻防晋阳抵抗智伯,又在危难之际,与韩、魏之君达成协议,结成联盟,最终联手消灭了知伯。张孟谈充分发挥非凡的见识和智慧,使得相对弱小的赵国战胜了强大的智伯,为自己赢得了不朽名声。苏秦与张仪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纵横家,也是说理论辩中言辞最犀利、最精辟的代表人物。苏秦为合纵山东六国而奔走,最终促使山东六国结成抗秦联盟。张仪极力破坏合纵联盟,游说各国与秦之间的连横。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所进行的谋划和游说诸侯国君的说辞,占据了《战国策》相当的篇幅,言辞犀利、精辟的说理论辩始终贯穿其中。

四、善用丰富多彩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强人物传记的表达效果。

篇5

话说这苏秦用尽浑身解数,向秦惠王发动全棉的攻击。可是秦惠王呢,应该说一直是比较淡定的。在后来的本章记载中,苏秦又向秦惠王上了奏折。秦惠王一直没有采纳。这十次奏折中不排除二人又进行了相关的讨论。《战国策》中,没有相关的后来讨论记载。我们这里有一个疑问。除了苏秦的说辞漏洞百出,那么秦惠王本身是不是存在一些顾虑,或者其他的想法。本集,就对秦惠王的事例,结合本事做一些分析。

秦惠王在位的主要政绩就是平商鞅之乱,并且采用了司马错的建议攻取了巴蜀之地,获得了更为珍贵的地址资源。关于这件事的辩论还是比较精彩的。张仪建议进攻韩魏之地,扩进中土。掌握地址要塞。而司马错的建议是攻取巴蜀,获得地址资源。双方的辩论还是比较激烈的。而张仪的策略,相比司马错的策略是没有高低可分的。而惠王听取司马错的建议。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惠王还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拥有地盘才是硬道理。我们先挑防御力比较弱的国家进攻。先占取地盘再说。韩魏虽然小,但是也不是开玩笑的啊。而且,我秦国进去了,别人也眼馋。这不是块烫手的山芋吗?

而秦惠王的务实一来是受谋士司马错的影响。二来他的出生背景也有一定的影响。惠王的父亲是秦穆公。秦穆公得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日益强大。这些惠王都是铭记在心里的。所以,在惠王的心里有钞票才是硬道理。注重地盘,注重钞票,惠王这个人还是很现实,很实在地。

根据惠王的这个性格,我们来分析他不采纳苏秦建议的逻辑。据本人的品读,应该有一下的顾虑:

顾虑一:苏秦阅历

我们可以确定苏秦来秦国是第一站,为什么呢?因为后章说到苏秦游说的钞票也花光了。黑色皮袄也破损了。说明他在秦国逗留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前篇惠王说到:先生不远千里而来登廷指教。这些都可以说明苏秦来秦国是第一站。也就是说苏秦在以前没有相关的成功案例。也没啥谋划的阅历。更是没啥来头。这样一来,面对比较务实的秦惠王,一般来讲是不太靠谱的。秦惠王背地里可能和士大夫们说:你们看看这个苏秦,出出茅庐,提出战争解决一些,你们说,这不是很可笑吗?惠王哪里有这个顾虑,是很可能的。

顾虑二:形同张仪

惠王在和苏秦的交谈中,仿佛看到了张仪的影子。两个人的主张极为相似。都是以战争为并吞天下的政策。而张仪本人的言辞强于苏秦。并且张仪本人阴谋较多。而这时候的苏秦都是阳谋较多。秦惠王在张仪和司马错之间的策略选择的是司马错。如今的秦惠王看到苏秦和张仪相似。就拼弃了苏秦。他可以毙掉张仪,也可以毙掉苏秦。

这里要明确秦惠王不是反对战争,如果他要是反对战争就不会去攻巴蜀。而是现在除了巴蜀之地已经攻下。其他地域的战机还不是很成熟。说明秦王还是比较善度时势的一个人。

顾虑三:言无利害

苏秦没有像他的前辈颜率一样,语言精简,但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都说的很清楚。让人一下子觉得很动心。不仅仅是利的诱惑。还有名的诱惑。在苏秦的说辞中,不具备这些。这样惠王就在想:你小子说来说去,我发动战争到最好也没见到最实际的利益啊。你只是说发动战争多么多么好,可以吞并天下。可是我先取那个,再去那个,那个容易,那个困难。你都没说。这叫我怎么操作啊。没有所谓的可行性方案。

顾虑四:性格保守

从惠王决断张仪和司马错的建议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出惠王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在采取军事行动中,一直都比较保守。那么面对苏秦的战争策略。惠王可能觉得风险是比较大的。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心里踏实一些。苏秦的言辞不仅是大规模的战争,还是要干掉周天子。所谓枪打出头鸟啊,诸侯谁都没说要干掉周天子。你苏秦却说要干掉。这个军事行动未免也太冒然了。我要是听了你的,必然遭到诸侯的群攻。

顾虑五:政治凌乱

秦惠王(前356年—前311年),又称秦惠文王或秦惠文君。嬴姓,名驷,秦孝公之子。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逃亡,被魏国赶回秦国内。商鞅于商地召集其党人,北攻郑县,惠文王派兵将商鞅生擒杀死后“五马分尸”于彤,灭商君之族。前324年,惠文王称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前311年,惠文王死,在位27年,年有46,太子荡即位。

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商鞅于商地召集其党人,北攻郑县,秦惠王派兵将商鞅生擒杀死后“五马分尸”于彤,灭商君之族,然而他并未废除商鞅之法。

秦惠王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魏国任命公孙衍为相,楚、齐、赵、韩、燕、义渠六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

秦惠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义渠趁秦与三晋大战,攻击秦国西部地区,大败秦军。秦惠王派自己的异母弟公子疾在东部战场战胜三晋联军,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韩、魏三国合纵攻楚,楚国大败。三国接着又打败了楚国的盟友齐国。秦国占领了楚国的汉中,使秦国本土关中与巴蜀地区连成一片。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韩国大举攻秦。

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国在义渠设县,义渠称臣。

秦惠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28年),秦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并开始设立相邦。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派出两路大军分别进攻齐国本土和在燕国的齐军,以支持自己的女儿易王后。在两路大军获胜后,秦惠王派自己喜爱的儿子公子稷入燕为质。秦惠王十岁就有了女儿易王后,儿女众多。

在这个年表当中,我们看到在惠王刚即位的时候,就面对商鞅这个政治强敌,刚刚上位的他没有惧怕或是无助。相传说秦孝公死前,就有过相关灭掉商鞅的暗示。

公元319年,诸侯合纵攻秦,这个时候已经是苏秦策划的。而从秦惠王即位后,338年,距离苏秦发动合纵相差19年。也就是本章的故事是发生在338-319年间。这段时间惠王不仅经历了伐取义渠,又经历了商鞅之变。可以说心里多有些感慨。

苏秦来的不是时候。政治凌乱是秦惠王最后一点的估计。

苏秦阅历,形同张仪,言无利害,性格保守,政治凌乱。这些都是当时秦王需要考虑事情,当然,或许有其他更多的顾虑。本人只能品读到此。

篇6

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全面和后果,否则就会误事。堵门防盗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一书。《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刘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五世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以门荫入仕,起家辇郎。汉宣帝时,授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即位,授宗正卿。反对宦官弘恭、石显,坐罪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到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②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⑤。”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⑥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贾(gǔ):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⑥一旦:一天。

1.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人有卖骏马者 有闻而传之者 B.往见伯乐 见两小儿辩斗

C.比三日立于市 非得一人于井中 D.愿子还而视之 子将安之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做买卖所得的钱作为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D.相马专家伯乐的关注使马身价倍增,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4.翻译下列句子:

(1).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

(2).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参考答案:

1. B

2. D

3.A

4.(1)”欲,立,市,莫” 各1分,通顺1分,共5分;(2)”愿,子,去,顾”各1分,通顺1分,共5分.

拓展阅读:【翻译】

有个人要出卖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没有人知道他的马是骏马。

这人找到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给帮帮忙,去围着我的马转个圈儿看看它,临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做买卖所得的钱。'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转圈儿看了一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寓意】

名家的赏识很重要。真正好的东西,又得到名家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

篇8

1、画蛇添足告诉人们,做多余的事情有害无益,多此一举反而会坏事 。画蛇添足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原本的意思是画蛇时给蛇添上了脚。

2、释义:语出《战国策·齐策二》。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3、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史记》;成语;语源;构成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08-01

成语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这一独特的词汇现象的辑录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从20世纪开始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成语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史记》中的成语一部分是源于先秦典籍的,就其语源材料构成成语的方式而言,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其改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换字法

将原型成语中的某一个字更换成另外一个同义或者近义,甚至是反义的字。

发号出令——《书》:“发号施令,罔有不藏。” 《史记·苏秦列传》“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

以管窥天——《庄子·秋水》﹙《集释》六下601﹚:“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闚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史记·扁鹊传》一五2788:“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郗视文。’”

痛入骨髓——《战国策·燕三》三一113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史记·淮阴侯传》 九二2612:“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二、调序法

后世通行的四字格成语的语序是在语源的基础上调整顺序而成,其意思不变。

人给家足——古逸书《乐稽耀嘉》﹙《艺问类聚》﹚一二224:“武王承命兴师……克殷之后,民乃大安,家给人足。” 《史记·太史公自序》一三3289:“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妒贤嫉能——《战国策·秦五》七288:“其为人嫉贤妒功臣。” 《史记·范雎列传》七九2412:“其所授者,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

三、截取法

在原典中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世截取其中一部分以构成成语。

时不再来——《国语·越语下》二一652:“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史记·淮阴侯传》九二2625:“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食不甘味——《战国策·齐策》一二442:“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为死士置将,以待卫氏。” 《史记·孙子吴起传》六五2161﹙:“﹙吴王﹚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之。’”

四、捏合法

一个成语的两个语素,在原典中分别属于上下两句,在每一个分句中选取一两个代表性的词语组合以成词。

归马放牛——《尚书·武成》﹙《十三经注疏》本184上栏﹚:“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论功行封——《管子·地图》﹙《诸子集成》本160﹚:“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史记·萧相国世家》五三2015:“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五、增字法

有的成语是在原文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词语以构成四字格的基本形式。

肝胆涂地——《战国策·燕一》二九1050:“﹙张仪谓燕王曰﹚‘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 《史记·淮阴侯传》九二2623:“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

间不相能——《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十三经注疏》本1971上栏﹚:“范鞅以其亡也,怨栾氏,故与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 《史记·衡山传》一一八3095:“衡山亡、淮南王兄弟相责望礼节,间不相能。”

六、节录法

节录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中有代表性的词语合并成词。

时不可失——《尚书·泰誓上》﹙《十三经注疏》本181上栏﹚:“时哉,弗夫可失。” 《史记·吴太伯史记》三一1463:“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

嫉贤妒能——《战国策·秦五》七288:“其为人嫉贤妒功臣。” 《史记·高祖本纪》八381:“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所以失天下也。”

一日千里——《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

篇10

一、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现状

据中国航空国际旅行社的一项统计显示:1998年按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排名,我国仅排第34位。我国会展旅游兴起于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近年来发展迅猛,并与国际惯例接轨,截止2000年底,我国会展企业总数已达2000多家,大小会展场馆达500多家。但是仍与世界上会展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以新加坡为例,这个袖珍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不多,国土面积仅60多平方公里,而在这个弹丸之地举办的国际会展规模次数名列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五-六位。2000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就达到5000次,参加人数达到40多万人次,而在2000年,我国举办的会展次数仅有1648次,与新加坡相差悬殊。现在,会展旅游正在引起各方人士的注意而逐渐开展起来。首先,近年来有专家、学者在书籍和报刊上介绍和讨论这个问题,有的杂志社正在筹划举行全国性的会展旅游研讨会;其次,一些城市的会展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如广州每年例行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上海的’99《财富》全球论坛、2001年的APEC会议,北京的高新技术国际周、世界妇女大会,大连的国际服装节……乃至像安徽芜湖和桂林这样的小地方,近些年也分别举办了好几次国际性或全国性的交易会。

二、我国会展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倘若以国外会展旅游发达城市的特点来衡量,我国的会展旅游既不具备产业化、专业化性质,又不成系统,缺乏连续性,过于零散,未免失之规划性、规范性,离办国际会展的水准与要求很遥远,至于说到会展的质量与分量,一时更难摆到桌面上。中小城市姑且不论,即使像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这样的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大都会,会展旅游大体上也还处于初创的“磨合”时期。

那么,我国的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1、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会展业发展快速,但这是建立在小型场馆和小型展会数量迅速增长的基础上的。与展会规模不断扩大的国际上成熟的会展业相比,国内会展业规模小、场馆设施陈旧、功能单一。

2、缺乏专业性管理机构。几乎所有会展旅游发达国家都设有国家级会展管理机构,虽然这些机构的职责有所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唯一性,全国性和权威性。这些机构负责制定全国性的会展管理法律和政策,支配使用政府的会展预算,组织国家展、代表政府出席国际展览界的各项活动规划投资和管理展览基础设施等。在我国缺乏一个这样的权威部门对分属于不同系统的管理部门来进行协调和沟通,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制定全国会展旅游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总体布局。

3、定位不准,缺乏品牌。这是阻碍中国会展业不能走向市场化、规模化的重要因素。客观地说,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具有了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条件,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也有数百个,但由于定位不准,缺乏品牌,所办的会展旅游给人的印象只不过是专业化程度低、主题不明确、市场营销目标不鲜明、杂乱无章、规模过小、质量不高、收入太薄的感觉。

4、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服务性行业进入门槛低等原因,从事会展业的人员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未受过专业培训或高等教育,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这些人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缺乏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专业会展队伍特别是熟悉会议、展览、旅游业务、掌握国际惯例、富有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5、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会展旅游业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尤其依赖外部条件的完善,但目前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还不健全。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从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角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目前我国会展业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受众对象不明确、举办会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等。此外,城市环境也有待改善。

三、我国会展旅游发展问题对策分析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我国会展旅游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呢?本人认为: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政府对会展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全国及各地区及城市的会展旅游业发展规划,各城市科学定位,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不同城市的专业会展特色,促进品牌化、差异化。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在会展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应逐步转变:变直接主办为宏观管理,变前台演出为幕后支持,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今后会展活动不应该再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而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会展主办主体的行业协会、专业展览公司搭台,参展企业和专业观众唱戏。

2、完善会展设施和其他相关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首先,要有与市场定位相对应的会展场馆、宾馆酒店;其次,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尤其是建立连接国内外较发达的航空交通网络;有完善的现代化会展设施,包括配备同声翻译系统,图文传输系统和网络会展系统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其接待条件,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质。

3、加快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科教兴国是一项基本国策。没有人才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国际会展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会展旅游人才参与国际竞争,永远也改变不了目前我国在国际会展旅游业中落后的地位。要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会展业惯例,精于会展业市场开拓、善于会展组织与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推进会展业的产业化发展,加大对会展业的翻译、导游、会展服务及接待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会展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引进外籍专业人士,促进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4、建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国际会展业有关协会在组织和管理世界会展业市场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积极建立与全球及区域国际会展组织的关系,成为它们的成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了解世界会展市场新趋势和新发展,借鉴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开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同国际市场同步发展。